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面瘫诊治指南

面瘫诊治指南

面瘫诊治指南
面瘫诊治指南

面瘫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面瘫(Facial paralysis)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面部疾病,发病原因大多由面部受凉、物理性损伤或病毒入侵所致,面神经的发病之初表现为面神经发炎,此时还未形成明显的面部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眼角下垂、口眼歪斜等典型的症状表现。因此,对于面神经的症状一定要加以了解,便于及时地发现这种疾病,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防止因治疗不及时而使病情加深。

发病原因

⒈ 感染:约42.5%

感染性病变多是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带状疱疹(vzv)被激活引起。另外脑膜炎、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疟疾、多发性颅神经炎、局部感染等均可引起。

lyme病是一种蜱媒传染病。本病呈区域性,多见于夏季。居住于森林地带和乡村者更易发病。

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颞骨化脓性炎症。

⒉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约30 .3%,bell麻痹的因为疲劳及面部、耳后受凉、受风引起。

⒊肿瘤( Tumor):约5.5%,肿瘤本身及外科切除肿瘤均可以引起。肿瘤包括:基底动脉瘤、颅底肿瘤、听神经瘤、腮腺瘤、原发性胆脂瘤及颈静脉球肿瘤。

⒋神经源性:约13.5%,由于脑血管病,颅内、非创伤性神经源性引起。

⒌创伤性:约8.2%,颅底骨折、颞骨骨折、面部外伤、外科手术及以及面神经分布区神经毒性药物的注射如酒精、青霉素及肉毒素等药物是面瘫在创伤性原因中最常见的。

⒍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

⒎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

⒏血管机能不全

⒐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临床表现

唾液分泌障碍(Saliva secretion disorder)

这是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对诊断面神经非常有帮助。因此大家对其要引起重视。唾液分泌障碍就是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一侧会呈现唾液分泌量很少的病症,很多人都不太在意,理论上这是面神经病症,如果没有引起你的注意,那么就有可能使面神经的病情加深,对以后的治疗带来很大的麻烦。

泪腺分泌障碍(Lacrimal gland secretion disorde r)

在面神经麻痹发病期间,患者在平常常有不自主流泪的情况发作,同时还有眼睛干涩不能正常分泌眼泪的病症,这带给患者的危害是很严重的。面神经患者会呈现泪腺分泌障碍,主要是指面部神经麻木的那一只眼睛的泪腺会分泌量过少,以致有干涩的病症,但是另外的一侧却可以正常的分泌眼泪的面神经病症。因此,当出现这种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被诊断出面神经之后一定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治疗。

后遗症面瘫后遗症一般是指病程超过半年,因治疗方法不当而延误病情或者经多种方法治疗仍未痊愈的情况。面瘫后遗症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患侧麻痹的神经没有完全激活,功能未完全恢复所遗留的部分病症; 另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病情过重而形成的不可逆的损伤。具体表现:无抬眉运动或抬眉低,大、小眼或眼上睑松弛,抬眉时嘴角上错、闭眼时牵动嘴角、鼓嘴时眼小,鼻唇沟浅,面部僵硬、滞食、流泪等。

一般情况下由于治疗不及时(最佳治疗时间面瘫后半日内)或治疗期间不良嗜好及生活习惯(抽烟、喝酒、熬夜等),使神经细胞的损害(例如:神经干的脱髓鞘)得不到及时修复,面神经就会出现传导神经冲动泛化情况,出现鳄泪症和口眼联动等临床表现,部分患者还会继发患侧面肌痉挛,进一步可发展成失神经性肌萎缩。

疾病分型

中枢型

面神经麻痹的分型

为核上组织(包括皮质、皮质脑干纤维、内囊、脑桥等)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从上到下表现为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侧,即瘫痪面肌对侧),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肿瘤和脑炎等。

周围型

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从上到下表现为不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对侧,即瘫痪面肌对侧)。多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此外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说话不清晰等。

诊断鉴别

面瘫的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的中医治疗方案 面瘫又名口僻,多由于素体阴亏或体弱气虚引起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风寒上扰于面部而致,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炎。 诊断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1、风寒证 症候:起病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畏风恶寒,或头痛鼻塞,面肌发紧,肌肉关节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化痰通络。 方药:三白五虫汤 白芍20克、白芷15克、白附子6克、僵蚕15克、蝉蜕15克、炒地龙15克、全蝎10克、蜈蚣(另包)2条、防风10克、川芎10克、钩藤20克、黄芪30克。上药除蜈蚣外,水煎2次,早晚分服,每日1剂。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2次用药汤冲服。 方中选防风、白芷、白附子、钩藤可祛风散寒,疏风通络、活血和营;用“五虫”(即蜈蚣、全蝎、僵蚕、蝉蜕、地龙)取其性能走窜,搜风通络之功;用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祛风;黄芪益气扶正祛风。诸药相合,使邪去正复,风寒得除,经络得养,血脉流畅,“面瘫”乃愈。 2、风热证 症候:起病骤然,口眼歪斜,头痛面热或发热恶风,心烦口苦,耳后疼痛,口干咽痛,大便干,小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加味牵正散 全蝎7g、白附子7g、僵蚕7g、蜈蚣2条、地龙7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防风10g、钩藤10g、连翘15g、板蓝根15g、大青叶15g。 方中选白附子辛温升散,祛风化痰通络,治头面之风,为君药;全蝎、白僵蚕、地龙祛风止痉,其中白僵蚕并有化痰作用,全蝎又善通络;蜈蚣、钩藤祛风通络;当归、白芍、川芎、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面瘫病 西医病名:面神经炎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鉴别诊断 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四、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杜,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 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 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 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 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 1. 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 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 风痰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作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 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取穴。 1.体针 (1)急性期 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主穴:攒竹四白阳白太阳颊车承浆地仓翳风合谷 ( 面部穴位取患侧,循经取穴取双侧) 配穴:风寒证者,配风池;风热证者,配曲池;风痰证者,配丰隆。 操作: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面瘫早期治疗以浅刺轻刺为主,不宜使用电针,针刺量不宜过强。肢体远端的穴位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发病当日即可采用针灸治疗,可控制病情发展,缩短病程,

面瘫最新

面瘫最新 面神经麻痹蒋川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麻痹俗称“面瘫”“歪嘴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 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面神经面神经是一混合性神经其功能以运动为主也含有感觉纤维及副交感纤维。 运动神经纤维:支配面部表情肌感觉神经纤维()一般感觉神经纤维:支配面部、耳后皮肤()鼓索神经:舌前味觉()镫骨神经:支配听觉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泪腺()支配唾液腺面神经为对脑神经的第对神经,脑桥延髓沟的外侧出脑行向前外进入内耳道两根在内耳道内合并穿内耳道底行于颞骨岩部的面神经管面神经的分段以茎乳孔为界面神经管段颅外段()运动神经核上段起自额叶中央前回下端的面神经皮层中枢下达脑桥下部的面神经运动核。 ()运动神经核段面神经根在脑桥中离开面神经核后绕过外展神经核至脑桥下缘穿出。 ()小脑脑桥角段面神经离开脑桥后跨过小脑脑桥角会同听神经抵达内耳门。 此段虽不长但可被迫扩展到cm而不发生面瘫。 ()内耳道段面神经由内耳门进人内耳道偕同听神经到达内耳道

底。 ()迷路段面神经由内耳道底的前上方进人面神经管向外于前庭与耳蜗之间到达膝神经节此段最短长~mm()鼓室段又名水平段自膝神经节起向后并微向下经鼓室内壁的骨管适在前庭窗上方、外半规管下方到达鼓室后壁锥隆起平面。 此处骨管最薄易遭病变侵蚀或手术损伤亦可将此段分为鼓室段(自膝神经节到外半规管下方)与锥体段(自外半规管下方到锥隆起平面)。 ()乳突段又称垂直段自鼓室后壁锥隆起高度向下达茎乳孔。 此段部位较深在成人距乳突表面大多超过cmo()颌骨外段脑桥延髓沟内耳门面神经管面神经膝面神经管段的分支岩大神经镫骨肌神经鼓索面神经颅外段及其分支面神经主干主干进入腮腺前的分支主干在腮腺的分支()岩大神经:在膝神经节处由面神经分出由内脏运动纤维构成经过岩大神经沟出破裂孔再经翼管前行抵翼腭窝在翼腭神经节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分布到泪腺及腭鼻腔粘膜腺支配腺体的分泌。 ()镫骨肌神经:为面神经行于面神经管沿鼓室后壁下降时在锥隆突后侧发出的一个细支支配镫骨肌。 ()鼓索:是面神经在未出茎乳孔前发出的重要分支含内脏运动和内脏感觉纤维穿过鼓室至颞下窝加入舌神经(三叉神经下颌神经的一个分支)。 内脏感觉纤维(味觉)是膝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的周围突随舌

2015面瘫中医诊疗方案(参考模板)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 疾病名称: 中医诊断:面瘫病 西医诊断:面神经炎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证型:风寒袭络证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针刺治疗: 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列缺、合谷。 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方药:面瘫1号方 方剂组成: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龙、防风、川芎、桂枝、甘草 中成药:中风安口服液 中药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血栓通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2、证型:风热袭络证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 2014年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概述 面瘫又称Bell's面神经麻痹,俗称口眼歪斜,即西医所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多见。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

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 .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 (1)与痉证的鉴别: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而面瘫主要为口眼歪斜,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无其他肢体症状。 (2)与中风的鉴别: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呙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而面瘫则精神无异,无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故容易鉴别。 2.西医鉴别诊断 (1)格林-巴利综合征:周围性面瘫多为双侧性,并常伴有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及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容易鉴别。 (2)中耳炎、腮腺炎、乳突炎所致之周围性面瘫:多有原发病的特殊临床表现及病史,鉴别不难。 (三)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运动)。 (四)症候诊断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一.概述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口眼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春季。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手足阳明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中医观点: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 西医观点:相当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由感染、病毒、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等,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 二.临床表现 (一)中医临床表现 1.起病突然,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 2.常有受寒史或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3.一侧面肌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 4.病侧不能皱眉、闭眼、露齿、鼓颊等。

5.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6.肌电图检查:多表现为单向波或无动作电位,多相波减少,甚至出现正锐波和纤颤波。 7.病理学检查:面神经麻痹的早期病变为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二)西医临床表现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三.中医证候分型 1.风寒袭络:见于发病初期,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见于发病初期,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风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贝尔面瘫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贝尔面瘫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导读:多数患者受凉风吹袭后突然发作单侧面部偏瘫,亦有少数累及双侧。…… 若单侧面瘫者,面部两侧不对称,患侧表情动作丧失,不能蹙额、皱眉、闭眼,久之下睑外翻流泪,结膜角膜因长期外露而干燥发炎。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偏斜向健侧,以说话、发笑与做露齿动作时明显。鼓腮时漏气,不能发“波”、“坡”等爆破音,进食时液体易从口角外流。双侧面瘫时面部呆板无表情。面瘫的同时,耳部周围有疼痛,乳突部有压痛。鼓膜后部充血,但不久即消失。患侧舌前2/ 3的味觉丧失,但不久即可恢复。 贝尔面瘫的治疗原则是改善局部微循环,消除充血和水肿,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急性期应注意保暖,可用热敷或红外线照射。常用的药物为:(1)血管扩张剂:如烟酸100mg,每日3 次,口服;或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溶于5%葡萄糖液500ml中作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0 天。(2)类固醇激素:如地塞米松针剂20mg,加入上述液体之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亦可口服强的松30mg,每日1次。(3)维生素B族类:维生素B1 20mg,每日3次,口服;同时可用维生素B12 500μg,每日3次,口服。 中医称本病为“口眼?斜”,其病机多属卫外不固,风痰中络,壅遏气血,面部络脉痹阻,故见面肌?僻、麻木、不仁诸症。治宜疏风逐痰,通络散邪。方用牵正散加味:全虫10 g,僵蚕10g,

白附子12g,蜈蚣3条,蝉蜕10g,钩藤15g,白芷15g。研为细末,每次15g,用防风煎汤送下,每日早晚各1次。若阴虚阳亢证,头目眩晕或头痛,口眼斜,腰膝酸软,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以滋阴潜阳,平肝熄风:天麻12g,钩藤15g,石决明20g,桑寄生15 g,怀牛膝30g,杜仲15g,防风12g,全虫10g,僵蚕10g;水煎内服。若病程迁延日久,气虚血瘀,阻滞脉络,可以益气活血、疏风通络为治则,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当归12g,赤芍1 5g,黄芪40g,地龙10g,川芎10g,桂枝10g,秦艽15g,僵蚕10g,土元10g;水煎内服。 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较好,简单易行。可选颊车、地仓、下关、阳白、鱼腰、足三里、翳风、合谷等。急性期宜强刺激,慢性期可弱刺激。 据统计,贝尔面瘫病员如在病初起1~2周内开始恢复,则最终将完全恢复,而且全部恢复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如从第二周起经治疗后病变并无起色,其预后常较差,即使恢复也不完全。一般恢复的开始,起于额部皱纹,其后是眼睑闭合,恢复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如在三个月内无任何恢复迹象,在面神经变性前,应从速进行面神经减压术。 (责任编辑:黄彬)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神经麻痹的针灸治疗方案 沈艳平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中医病名:面瘫、吊线风、口僻、歪嘴风 症状: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第一版(杨期东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西医病名:面神经麻痹 诊断依据: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二)疾病分型 面瘫可分成两型:

(1)中枢型 为核上组织(包括皮质、皮质脑干纤维、内囊、脑桥等)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从上到下表现为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侧,即瘫痪面肌对侧),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肿瘤和脑炎等。 (2)周围型 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从上到下表现为不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对侧,即瘫痪面肌对侧)。多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此外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说话不清晰等。 (三)辨证分型 (1)风寒袭络:常有受寒史,急性起病,一侧面部板滞,闭眼不能,口角歪斜。舌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弦。 (2)风热袭络:常有患侧耳内、耳后完骨及面颊部疼痛及发热,起病较缓,一侧面部板滞,闭眼不能,口角歪斜,口苦,大便干燥,小便短赤,可伴恶风,头痛。舌质红,舌苔黄燥或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二、治疗方案 (一)内治法

2014面瘫中医诊疗方案计划

2014年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概述 面瘫又称Bell’s面神经麻痹,俗称口眼歪斜,即西医所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多见。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 (1)与痉证的鉴别: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而面瘫主要为口眼歪斜,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无其他肢体症状。 (2)与中风的鉴别: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呙斜,

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而面瘫则精神无异,无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故容易鉴别。 2.西医鉴别诊断 (1)格林-巴利综合征:周围性面瘫多为双侧性,并常伴有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及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容易鉴别。 (2)中耳炎、腮腺炎、乳突炎所致之周围性面瘫:多有原发病的特殊临床表现及病史,鉴别不难。 (三)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运动)。 (四)症候诊断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中医综合治疗方法 (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 (1)急性期 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 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取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巨髎等,针刺0.8—1寸,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

面瘫的综合知识

面瘫的综合知识 1.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得了面瘫? 也许那天在不经意中,发现自己面部不听使唤了,也许清晨起床后洗脸、漱口时发现自己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这时候,你可能就患面瘫了,对着镜子观察: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自己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眼皮下睑内翻,常常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当然也许你是早期患者,症状较轻,上面的情况你可能不明显或者只出现部分症状,建议你有必要去医院就医了。当然上面只是面瘫患者的一种最常见的现象,主要是因为疲劳及面部、耳后受凉,受风寒等引起,起还有一些面瘫是由于某些疾病感染(如带状疱疹,腮腺炎,耳源性疾病,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外伤,肿瘤,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等原因导致的面瘫。 2.面瘫分为那些种类?什么是中枢性面瘫?什么是周围性面瘫? 面瘫是以颜面表情肌群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又称面神经麻痹,我们俗称"歪嘴巴"、“吊线风”、“吊斜风”、“歪嘴风”、“面神经炎”等。以其损害的部位不同,也可以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两种。中枢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的部位,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由于面神经核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而面神经核下部的细胞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因此中枢性面瘫时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即是平时说的脑血管疾患(脑中风)、除了面部有面瘫的症状外、还伴随有肢体功能障碍,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造成的面瘫。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例如脑桥下部、中耳或腮腺等。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嘴歪眼斜、眼睛流泪等,可伴有听觉改变、舌前2/3的味觉减退及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即贝尔面瘫,大约占整个面瘫的49%,另外常见的还有亨特氏面瘫也比较多见。与中枢性面瘫不同的是周围性面瘫没有肢体功能障碍。 3.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如何区别? 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对于瘫痪明显者通过上面对二者的界定很容易区别,但是早期的患者或极轻者鉴别有一定的困难。可以从下几方面进行鉴别: 一、表情运动,周围性者瘫痪更加明显,而中枢性者哭笑时并不表现瘫痪。 二、掌颏反射,周围性面瘫时无或减弱,中枢性面瘫时有或亢进,但此法不太可靠。 三、将其它体征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判定。 4.引起周围性面瘫的原因有那些? 西医对引起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感染性病变如耳部带状疱疹、局部感染、多发性颅神经炎、脑膜炎、腮腺炎、猩红热、疟疾等。 (2)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颞骨化脓性炎症等。 (3)肿瘤如基底动脉瘤、颅底肿瘤、听神经瘤、颈静脉球肿瘤等。 (4)外伤如面部外伤、颅底骨折。 (5)中毒如酒精中毒,药物中毒,化学物品中毒等。 (6)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 (7)其他:血管机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等。

2012针灸科(面瘫病、头痛、肩凝症)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一、概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 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中医观点: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主要是指面部肌肉瘫痪,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 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 二、诊断: (一)中医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 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鉴别诊断: (一)中医鉴别诊断 1.中风病:可有口舌歪斜,同时伴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蹇涩,偏身麻木。 2.口僻:可有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 (二)西医鉴别诊断 1.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瘫痪明显者 一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困难。可以依靠以下几方面进行鉴别:一靠表 情运动,周围性者瘫痪更加明显,而中枢性者哭笑时并不表现瘫痪。 二靠掌颏反射,周围性面瘫时无或减弱,中枢性面瘫时有或亢进,但 此法不太可靠。三靠将其它体征联系起来判定,则最为可靠。 2.2、Ramsay Hunt综合征: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多发性 神经病变,表现为突发性周围性面瘫;患耳疼痛,鼓膜、外耳道、耳 廓疱疹;可能有听力下降、听觉过敏、耳鸣、眩晕等。其他全身表现 有发热、口唇疱疹、淋巴结肿大、Horner综合征、颈部皮肤感觉迟钝 等。其中“面瘫、耳痛、疱疹”被视为Ramsay Hunt综合征的三联 征。与贝尔面瘫比较,Ramsay Hunt综合征面瘫严重、预后较差。值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2015 年) 疾病名称: 中医诊断:面瘫病西医诊断:面神经炎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 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证型:风寒袭络证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针刺治疗: 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列缺、合谷。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方药:面瘫 1 号方方剂组成: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龙、防风、川芎、桂枝、甘草中成药:中风安口服液中药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IIA 磺酸钠注射、血栓通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2、证型:风热袭络证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针刺治疗: 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曲池、外关、合谷。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方药:面瘫 2 号方方剂组成:全蝎、僵蚕、白附子、银花、连翘、蜈蚣、地龙、川芎、甘草、栀

贝尔面瘫的诊断和治疗进展_韩维举

·专家笔谈· 贝尔面瘫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韩维举 贝尔面瘫(B e l l ′s p a l s y )是急性发作的、特发性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自限性、非进行性,可自发性缓解,不危及生命的疾病[1-2]。贝尔面瘫的发病率在(20~30)/10万人,在各种原因引起的单侧面瘫患者中占60%~75%,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生育期女性发病率略高,罹患此病的年龄中位数为40岁,但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10岁以下少见,10~29岁发病增加,30~69岁发病率比较稳定,70岁以上发病率最高,两侧面神经发生贝尔面瘫的几率相等 [1]。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寒冷和凉风的刺激、过度疲劳、难以承受的不良心理刺激、上呼吸道感染、妊 娠等可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3],但贝尔面瘫的确切发病原因仍然不清。有以下几种学说。 1.神经缺血学说:部分贝尔面瘫是在受寒冷和凉风刺激后发病,因此推测由 于寒冷的骤然刺激或其他原因刺激引起血管的运动神经反射,导致神经营养血管痉挛收缩,致使神经缺血、水肿、受压。面神经进入内听道后便一直在弯曲狭窄的骨管内走行,是人体内居于骨管中最长的神经,其穿行骨管约3.1~3.3c m ,血运局限,侧支代偿差,容易引起缺血性损害,而面神经迷路段的骨管尤为狭窄,毛细血管密度较小,更容易发生缺血损伤。另外,位于内听道和膝状神经节之间的迷路段面神经缺少神经外膜和神经外周组织,对各种刺激的抵抗力差,更容易受损水肿。面神经发生缺血、水肿后受压,面神经骨管内压力增加,影响了面神经的血供,这些病理因素相互联系,形成恶性循环,使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面肌瘫痪。有糖尿病和血管硬化病史的患者,贝尔面瘫的发生率较高,可能与糖尿病和血管硬化引起的缺血有关。临床上在对贝尔面瘫患者进行面神经减压手术时观察到面神经发生水肿,推测水肿可能继发于缺血和炎症[4],这种水肿在贝尔面瘫 基金项目: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2006B A I 02B 06);教育部和国家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2008w z b h 03);卫生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200802070) 作者单位: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E m a i l :h a n w e i j u @y a h o o .c n · 1435·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9年9月第3卷第9期 C h i nJ C l i n i c i a n s (E l e c t r o n i c E d i t i o n ),S e p t e m b e r 15,2009,V o l .3,N o .9

面瘫病中医临床路径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阻络证 风热阻络证 风痰阻络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神经系统检查

面瘫病临床路径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 商南县中医医院康复科2017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袭表证:突然眼睑闭合不全,伴恶风寒,发热,肢体拘紧,肌肉关节酸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 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 编码:

G51.8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 (2)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I);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八)治疗方案 (1)针刺治疗:以祛风散寒,疏通经络为法。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选风池、地仓透颊车、翳风、阿是穴,用泻法。电针疏密波30分钟,一日一次,10次一疗程。 (2)闪罐:选用小口径火罐,于瘫痪局部或所选穴位为中心处,连续闪罐至皮肤潮红为度。 (3)穴位贴敷:采用我院离子导入法贴敷于患侧颊车、下关、地仓等穴,每日2次,10日一疗程。 (4)中药热敷治疗:可给予中药汤剂牵正散加减研沫封包热敷,1日1次。 (5)其他治疗:配合红外线照射、激光治疗。 (6)药物治疗:口服甲钴胺片以营养神经,每次0.5mg,1日2次;注射用腺苷钴胺1.5mg加注射用水3ml肌注,以营养神经,1日1次;静滴甘露醇注射液125ml以脱水、静滴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天麻素注射液0.5g营养神经、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加银杏叶注射液20ml以活血化瘀、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加病毒唑注射液0.4g以抗病毒。

面瘫诊疗方案的优化、评估(2014-2016)

面瘫2014—2016年

目录 2014年 (3) 诊断 (3) 治疗 (3) 难点及解决措施 (4) 中医药特色 (4) 分析评估 (5) 2015年 (6) 诊断 (6) 治疗 (6) 难点及解决措施 (9) 中医药特色 (9) 分析评估 (9) 2016年 (11) 诊断 (11) 治疗 (13) 中医药特色 (17) 优化总结 (18)

面瘫(2014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石学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王维治主编的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分期诊断

1.早期(急性期):发病开始至14天; 2.中期(恢复期):15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后(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二、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 (1)风寒证 治法:疏风散寒,舒筋通络。 针灸处方:①急性期:风池、翳风、太阳、阳白、颊车、合谷、太冲,面部浅刺,针用泻法,留针15分钟。 ②恢复期:阳白、四白、下关、人中、头维、地仓、颊车、风池、牵正、合谷、足三里、太冲,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③联动期和痉挛期:阳白、四白、承浆、迎香、地仓、颊车、风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长针透刺,留针30分钟,针用平补平泻法。 (2)风热证 治法:疏风清热,舒筋通络。 针灸处方:①急性期:风池、太阳、颊车、阳白、曲池、外关、合谷、太冲,面部浅刺,留针15分钟,针用泻法。 ②恢复期:阳白、太阳、四白、头维、地仓、颊车、牵正、合谷、足三里、太冲,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面神经炎(面瘫病)病程模板

住院病区:针灸科床号:206-2 住院号:12793 首次病程记录 2010年03月03日 09:30 病例特点: 1、田明兴,男,27岁,自由。 2、主诉:右侧口眼歪斜一月。 3、现病史:患者自诉1月前感冒后出现右侧头痛、头晕,三天后晨起自觉右侧面部板滞,出现右侧口角向左侧歪斜、右眼睑闭合不全,说话漏风、喝水漏水、进食夹饭。病后无发热,无心慌、胸闷,无耳痛、耳鸣、耳聋及肢体麻木无力等症。于广州某医院住院治疗(具体不详),患者头痛、头晕症状消失,但右侧口眼歪斜症状无缓解,为进一步治疗,今来我院就诊,门诊遂以“右侧面神经麻痹”收入院。 病程中精神、睡眠欠佳,饮食、二便正常;体力体重无改变。 4、既往史:既往有“乙肝小三阳”病史五年,平素无特殊不适。否认“结核”病史,无手术外伤及输、献血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5、体格检查:T36.4℃ P80次/分 R18次/分 BP130/85mmHg 神志清楚,精神欠佳,营养中等,步入病房,慢性病面容,查体合作,头颅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无异常分泌物,耳廓对称无畸形,茎乳突无压痛,舌前2/3味觉减退,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右侧额纹消失,右眼睑闭合不全,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左侧,鼓腮试验(+),示齿试验(+),抬眉试验(+)。心、肺、腹检查无异常,脊柱四肢无畸形压痛,生理反射正常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6、辅助资料:无。 拟诊讨论: 1、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患者因“右侧口眼歪斜”为主症入院,属中医“面瘫病”范畴。青壮年男患,急性起病,病程一月余,病久正气耗伤,气血亏虚,气虚则血运迟滞,血 1

住院病区:针灸科 床号:206-2 住院号:12793 2 虚则肌肤失养,结合舌脉属“气虚血瘀”之象,治宜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2、中医鉴别诊断:中医与“中风”鉴别,本证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经昏仆而出现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 斜、言语蹇涩等症,发病前多有头晕、胀痛或肢体麻木等先兆,每因恼怒、劳累、酗酒、寒冷而诱发。与该患者病证多不符,不与考虑。 3、中医诊断:面瘫病(气虚血瘀) 4、西医诊断依据:1)青壮年男患,感冒后起病,病程一月;2)因“右侧口眼歪斜一月”入院;3)专科检查:舌前2/3味觉减退,右侧额纹消失,右眼睑闭合不全,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左侧,鼓腮试验(+),示齿试验 (+),抬眉试验(+)。 5、西医鉴别诊断:西医与“中枢性面瘫”鉴别,后者常只限于病变对侧下面部表情肌的运动障碍,额纹正常,额肌运动不受累。头颅CT 检查可见病灶。与本患者病情不符,不予考虑。 6、西医诊断:右侧面神经麻痹 诊疗计划: 1)针灸科常规护理; 2)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脂、血糖、肝功能); 3)口服神经营养代谢药物:维生素B 1、B 2、B 12、甲钴胺等; 4)星状神经节阻滞及静滴黄芪针益气活血、改善微循环; 5)针刺治疗疏经活血通络,取“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 、下关、太阳、牵正、水沟、合谷、太冲、足三里”,“合谷、太冲”用泻法,“足三里”用补法,余用平补平泻,中强刺激手法,1日1次,每次留针40min ,起针后配合闪罐法; 6)理疗:右侧茎乳孔附近超短波透热疗法,红外线照射,局部热敷; 7)按摩:一指禅推法重点按摩枕额肌额腹、眼轮匝肌、颧肌、提上唇肌、口轮匝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