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史文化教案(史前时代传说时代先秦时代)

中国历史文化教案(史前时代传说时代先秦时代)

中国历史文化教案(史前时代传说时代先秦时代)
中国历史文化教案(史前时代传说时代先秦时代)

中国历史歌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争不休。 秦并六国始统一,两汉三国竞风流。 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又。 宋元明清帝王尽,中华民族史悠悠。

第一节史前时代

传说时代

一、史前时代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高等灵长类中华曙猿在约4500万年前生活在中国

江南一带。考古证据显示224万年至25万年前,中国就有直立人居住,目前考古发现的有元谋人、巫山人、蓝田人、南京直立人、北京直立人等。这些都是目前所知较早的原始人类踪迹。

(一)中华曙猿

图片欣赏:江苏常州中华曙猿馆

(二)旧石器时代早中期

距今约50至40多万年前,直立猿人

(三)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距今约在20至10余万年前,山顶洞人

(四)新石器时代早期

裴李岗文化,这一时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社会尚无明显分层。

补充小知识:母系氏族

始终以母系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外婚制,夫妻分居在各自的母系氏族中,婚姻生活采取丈夫走访妻子的形式,子女从母居,属母方氏族,世系和财产继承从母系计。

(五)新石器时代中期

仰韶文化,这一时期,社会性质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逐渐加深,同时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具备使用红陶、彩陶以及食用粟和畜养家畜的特质。

大约在同一时间,尚有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

(六)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大约出现在4900年至4100年前间,目前考古工作已经在长江、黄河流域发现了数个属于这一时期的城址群,如中原城址群、江汉城址群、海岱城址群等。

(七)青铜器时代

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四川成都三星堆遗址

二、传说时代

华夏文明形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早期的历史,口口相传。神话中有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的说法。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是夏朝以前数千年杰出首领的代表,具体而言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三皇是燧人、伏羲、神农以及女娲、祝融中的三人,五帝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自三皇至五帝,历年无确数,最少当不下数千年。

1、燧人氏,

又称“燧人”,三皇之首,河南商丘人,他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是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商丘因此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燧人氏的神话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情况。

2、伏羲

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与女娲一样,龙身人首或蛇身人首。伏羲和女娲兄妹成婚、繁衍后代。他为人民作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如带领人们用兽皮缝制衣服,抵御寒冷,结网打鱼,投矛狩猎,而狩猎活动的展开又使得动物类食物日益增加,另外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当时的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

3、女娲

中华上古创世女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起初以泥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而后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大打出手,最后祝融打败了共工,共工羞愤的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 不周山是撑天的柱子,于是天塌地陷,女娲熔彩石以补天,斩千年龟足以撑天。

4、神农氏

即炎帝,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炎帝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龙颜大唇。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发明农具,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功绩显赫,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

5、祝融

本名重黎,中国上古神话人物,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自燧人氏发明的钻木取火,但有了火种不会保留和使用,后由祝融发明了使用火和留火种的方法(击石取火)后,黄帝封了他为主管火的正火官。后因祝融对南方的情况比较熟悉,又派了他来到衡山附近做司徒,死后葬于衡山,故南岳衡山就是祝融的道场。现衡山的最高峰叫祝融峰,山顶还有一座祝融殿。

6、五帝

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黄帝原系炎帝部落的一个分支的首领,强大之后击败炎帝,成为新首领,之后又与东南方的蚩尤部落发生冲突,在涿(zhuō )鹿之战中彻底击败对手,树立了霸主地位。

后来黄帝的孙子颛顼和玄孙帝喾继续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帝喾的儿子尧继位,他是一名贤君,创立了禅让制,传位给了舜。在舜时期,洪水泛滥,鲧采用堵塞的方法,结果洪水更厉害了,鲧(gǔn)被处决,他的儿子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举为首领。然而他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方式,自立为王建立了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持续了400多年。

夏朝,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大禹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分作冀、兖(yǎn )、青、徐、豫、扬、荆、梁、雍九州,又从九州攫取金属石矿,铸造九鼎作为国家权利的象征,因此九州成为中国国家的代名词。

一、简介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夏朝作为中国传统历史的第一个王朝,拥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后人常以华夏自称。

二、夏王朝的末代君主

夏桀,谥号桀(凶猛)。桀是夏朝第16代君主之子,在位52年(前1818—前1766)。他文才出众,武艺超群;赤手空拳可以格杀虎豹,能把铁钩象拉面条一样随意弯曲拉直。遗憾的是:夏桀把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在暴虐、享乐和瞎折腾上。

据记载,他“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作乐。据说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时常发生,荒唐无稽之事,常使妹喜欢笑不已。

三、妺喜

妺喜原是有施氏敬献的美女,夏桀对其宠爱无比,觉得原来的那些宫室都不配给妺喜居住,于是就下令为妺喜重新造一座华丽的高大的宫殿,远远望去,宫殿耸入云天,浮云游动,好像宫殿要倾倒一样,因此就被称之为倾宫,宫内有琼室瑶台,象牙嵌的走廊,白玉雕的床榻,一切都奢华无比。夏桀每日陪着妺喜登倾宫,观风光,尽情享乐。

妺喜原是有施国败降的贡品,专为倾覆夏王朝而来的,因此她变着花样来使夏桀浪费民力财力,使民怒沸腾。但夏桀对她的要求百依百顺,样样照办。四、夏朝灭亡

桀日益失去人心,弄得众叛亲离。这时候,商部落在其首领汤的领导下,日益强大起来。商汤实行仁政,励精图治,使商国人口日益增多,粮食充足,国势强大起来。夏桀担心商汤会危及自己,借故的把他囚禁在夏台。不久,商汤设计使夏桀释放了自己。

商汤看到夏王朝的腐败统治,坚定了他推翻夏桀,取而代之的信心,加快了灭夏的步伐。不久,商汤起兵伐桀。双方军队会战鸣条,夏军将士原来就不愿为桀卖命,乘机纷纷逃散。夏桀惨败逃走,带着妹喜和珍宝,渡江逃到南巢。至此夏王朝灭亡。

西周、东周

一、商朝

商朝,国都为殷,又称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第二个王朝,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经历17代31王。商朝建立以后,为了抵御自然灾害,屡次迁都,经济水平十分低下。商汤广施仁政,深得民心,商朝政权得到了初步巩固。商朝的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和桑、麻、瓜果等经济作物,经济发展加快,私有制度进一步完成,商朝走向了奴隶制度占主要地位的时代。

补充知识:人殉制度

商朝是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奴隶主对奴隶既可以买卖,也可以随意杀死;奴隶主死后还要由奴隶殉葬。

1、商纣王

帝辛,名受,后世人称殷纣王。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用手托房梁,更换房柱。形容人力大无穷)之力。

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在位30年,后世评价褒贬不一。

2、商朝灭亡

帝辛在位后期,居功自傲,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修建豪华的宫殿园林,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使国库空虚。他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在上层形成反对派,使用炮烙(luò )等酷刑,镇压人民。杀比干,囚箕子,年年征战,失去人心。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西方11个小国会师孟津,乘机对商朝发起进攻,牧野之战,大批俘虏倒戈,周兵攻下朝歌。帝辛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焚于火而死”。商亡。

3、妲己

商纣王王征服有苏氏,有苏氏献出美女妲己。纣王迷于妲己的美色,对她言听计从。妲己喜欢歌舞,纣王令乐师创作靡靡的音乐,下流的健蹈,在宫中朝夕欢歌。于是纣王荒理朝政,日夜宴游。纣王还在卫州“酒池”,悬肉于树为“肉林”,每宴饮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裸体追逐其间,不堪入目。九侯有一位女儿长得十分美丽,应召入宫,因看不惯妲己的淫荡被杀,九侯也遭醢(hǎi)刑,剁成肉酱分给诸侯。

妲己喜观”炮烙之刑”,将铜柱涂油,燃以火炭,令犯人行其上,跌落火红的炭中。妲已听到犯人的惨叫,就像听到刺激感官的音乐一样发笑。纣王为了博得妲己一笑,滥用重刑。有一年严冬,妲己看见有人赤脚走在冰上,认为其生理构造特殊,和常人的不同,叫纣王命人将他双脚砍下来,研究那两只脚不怕寒冻的原因。

有一回,妲己看见一个大腹便便的孕妇,为了好奇,不惜叫纣王命人剖开孕妇肚皮,看看腹内究竟,白白送了母子的性命。妲己怂恿纣王杀死一个叫比干的忠臣,还残忍地剖腹挖心,以印证传说中的“圣人之心有七窍”的说法。种种传说,已家喻户晓。

妲己这个女人是随着《封神榜》的流传而为人所熟知的。《封神榜》上说她艳如桃花,妖媚动人,美丽多姿,是千年狐狸精幻化成人,蛊惑纣王纵情女色,荒淫误国,不务正事,使商朝灭亡。当周人灭商后,在杀妲己时,连刽子手都被其美色迷住,不忍下手,愿替其死。

4、小结

夏桀和殷纣都是能力卓越才干超群的帝王,本应该成为造福天下普济苍生的英雄人物,没想到在成为帝王之后竟成为天下的公害,为人民也为自己带来巨大的灾难。

值得注意的是:夏桀和殷纣的所作所为就象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二人的结局也大同小异。两人都过不了美人关,并最终在美人的怀抱里跌得国破,这不得不说是贪图女色的历史教训。成语桀骜不驯中“桀”便是指夏桀。后世还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警句。

视频欣赏:1、商朝青铜器

2、走进殷墟

二、西周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hào )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称东周,所以称这一时期的周朝为西周。西周从武王伐纣起至周幽王被杀为止,共传12王,历时275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历史进入了周王朝时代,周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

补充知识:烽火戏诸侯

前781年,周幽王继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激起国人怨恨;天灾频仍,周朝统治内外交困。幽王,宠爱褒姒,幽王废掉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jiù ),改以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杀幽王于骊(lí)山之下,犬戎乘机掠走大量财宝。西周就此灭亡。宜臼靠诸侯的帮助,登上王位,是为平王,翌年迁都洛邑,从此,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前771年,西周覆亡。

三、东周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是指周朝的后半段。周王室东迁洛邑以后到灭亡这段时间,历史上称为东周,以别于在这以前国都在镐京时期的西周。东周首位君王为周平王(宜臼),共传25王,历时515年,最后为秦所灭。东周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持续了二百多年,称为“春秋时代”;后半期,剩下的诸侯大国继续互相征战,称为“战国时代”。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诸侯国。其中比较出名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那时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诸侯国会议,强迫大家公认他的“霸主”地位。先后起来争当霸主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战国时期。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统治者对物质享受的贪欲急遽膨胀。增加剥削量的最直接的办法,是掠夺更多的土地,而掠夺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径是战争。所以,这个时期战争频繁。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开始,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

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韩、魏、赵、楚、燕、齐六国,自以为统一天下。至公元前194年,西汉燕国卫满于平壤一带灭周代最后一个诸侯国朝鲜,周朝完全灭亡。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比较自由,史称百家争鸣。出现了多位对中国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诸子百家),例如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等人。出现了很多学术流派,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道家(自然)、儒家(伦理)、阴阳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等。文化上则出现了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人屈原,他著有《楚辞》、《离骚》等文学作品。孔子编成了《诗经》。战争史上出现了杰出的兵法家孙武、孙膑、吴起等等。科技史上出现了墨子,建筑史上有鲁班,能制造精良的战车与骑兵,能制造精良的铁器,在农业上出现了各种灌溉机械,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从而为以后人口大大膨胀奠定了基础。历史上出现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中华文化的源头基本上都可以在这一时期找到。

第一课史前时期地人类

第一课史前时期的人类 知识点一人类的起源 1、早期人类——南方古猿 (1)年代:大约300多万年前 (2)地点:非洲 (3)特点:①头骨比人类的短;②脑容量比人类的小,但脑结构已与人类相近;③能够直立行走,使用天然工具。 2、古猿演变成真正的人: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 3、现代人的形成原因:脑力和生产活动能力不断增强。 4、世界三大人种:①分类依据:肤色、发型、眼型、鼻型等外貌特征;②人种分类: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5、差异原因:不同的自然条件首期影响的结果。 知识点二母亲氏族社会 1、氏族形成的原因:人类最初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石器,最初的石器只是简单特制的砍砸器。在当时险恶的自然条件下,个人单独无法生存,只能维持群体的生活。 2、定义:母亲氏族社会是以系血缘为纽带形成的稳固的集团。、 3、特点:妇女在生活贴据着主导地位。“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名”。 4、生活状况:一方面,能主动使用火,能制造和使用磨

制石器,从采取天然食物、猎取动物发展到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人类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另一方面,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剥削和压道。 知识点三父系氏族社会 1、定义:父系氏族社会是以父亲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固定集团。 2、形成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进步,男子逐渐取代了妇女在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3、特点:男子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社会财富增多,并日益集中到私人手中,私有财产开始出现。 第二课亚非文明古国 一、古代埃及 位置:北非 发源地:泥罗河流域 统一:约公元前3100年 二、古巴比伦王国 位置:西亚 发源地:两河流域 统一:公元前18世纪,汉漠拉比《汉漠拉比法典》 内容: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 地位:是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

章节名称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 课时安排教学班级 课程性质█理论课 ?实践课 ?理实一体课 课次审批 第 1 次课 教学 目的、要求(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掌握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西周建立、西周的灭亡等基本知识,了解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顺序;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概括其相似之处。(二)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历史故事和独立思考,对历史史实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知识脉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历史遗迹,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认识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 重点、难点重点: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概括其相似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难点: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进程。 方法突破:借助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展示、演绎夏商西周的更迭过程。让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使知识生动化、形象化,加深学生的认识与理解。难点问题,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重在学生的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表达。能想、敢说,在交流中理解和运用知识。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时间 分配 导语设计: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就是一朵朵跳跃的浪花。今天,我们就来采撷夏商西周时期的故事,听故事,学历史。 一、听故事,学历史 故事一:在我国远古时代,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灾害。为了解除水患,部落联盟会议推举禹去治水。禹是一个精明能干、大公无私的人。他亲自率领二十七万治水群众,全面进行疏导洪水的劳动。大禹除了指挥疏导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手握木锸,不辞辛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而不入。在他的领导下,人们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伏伏帖帖地流入大海。 问题:大禹治水造福黎民。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大禹的重要事件?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归纳。故事法 五分钟 四十 分钟

中外美术史考研题库 一史前及先秦美术

第一章史前及先秦美术 一、选择题 1、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 陶的杰出代表。 A、仰韶文化 B、马家窑文化 C、龙山文化 D、红山文化 【答案】A 【解析】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的杰出代表。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势力最为强大的一支,其彩陶工艺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是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 二、填空题 1、1986年在四川的()发现了晚商时代的大型祭祀遗址,出土了一批青铜铸像。 【答案】广汉三星堆 【解析】1986年在四川的广汉三星堆发现了晚商时代的大型祭祀遗址出土了一批青铜铸像,成为先秦时期铸铜人像雕塑艺术的典型。 2、1949年在湖南陈家大山楚墓中出土的帛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之一。

【答案】人物龙凤帛画 【解析】1949年在湖南陈家大山楚墓中出土的帛画《人物龙凤帛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之一,画的是一细腰长裙、侧身向左、合掌祝祷的贵妇妇女,在腾龙舞凤的接引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 3、1983年在辽宁牛河梁发现了()文化女神庙遗址。 【答案】红山 【解析】1983年在辽宁牛河梁发现了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成为原始神庙建筑的典型。 三、判断题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就是在陶器烧成后再施以彩绘的陶器。 【答案】错 【解析】彩陶先是在陶丕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制而成的。所绘图案烧成后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绚丽多彩。 四、名词解释 1、彩陶 【答案】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丕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陶丕上呈现出用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绘制的几何图案、花卉、动物纹样等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以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和马家窑文化的舞蹈纹彩陶盆的

专题一先秦时期

专题一:东西辉映 中国: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前) 阶段特征及表现 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的基础。 表现: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政治上: 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经济上: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井田制;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农作物已具备。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商业活动得到鼓励,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 文化上: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夏朝历法《夏小正》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形成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重农抑商的政策出台。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文化: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石氏星表》;“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考纲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商鞅变法 重、难点知识内涵阐释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一课《史前时期的人类》教案

第课 时间:班级: 史前时期的人类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关史实。能力培养:指导学生通过报刊、书籍和网络等途径了解考古动态,关心有关的研究进展,锻炼收集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用时:一课时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 借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也就是“上帝造人说”)以及中国神话中女娲造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人类的起源 1、关于人类的起源,世界上有很多古老的神话。你知道有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呢? 2、今天人类已知的最早的直系祖先是非洲的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与人类有哪些主要差别?那么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或者说人脱离动物界、走向独立发展的最关键的是:直立行走和工具的制造。 3、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 4、三大人种的形成 给出三大人种图片,说一说:他们分别属于哪一人种?你是怎么样分辨出来的?人种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有何关系? 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是影响人种形成的主要因素。各人种毛发、肤色等体貌特征的差异,就是他们适应各自环境演化的结果。 强调:各人种只有外表上的差异,决无智商高低、种族优劣之区分,各种族经济文化水平的不同是后天因素决定的,种族歧视是决无道理的反文明行为。

导学案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

大庄中学九年级历史导学案 编制黄包绸 韩瑞 审核王虎兵审批许一波 课题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使用时间2013-9-1 编号 1 班级姓名组别等级 学习目标1.了解南方古猿,爪哇直立人,三大人种的形成,氏族社会。 2.知道并理解形成人种差异的原因。 3.明确劳动不仅改造了世界,而且创造了人类本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学习重点 1、南方古猿和爪哇直立人。 2、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的特点. 学习难点氏族社会经历先是母系阶段后是父系阶段的原因。 学案导案 【依案自学自主探究】 一、原始人类的出现 1、19世纪,英国学者达尔文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指出人类和现在 的类人猿有着共同的。人类是从进化而来 的。 2、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则出土于。最初在非洲南部地 区发现的,乃是今天人类已知的直系祖先。 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在人类形 成的过程中中,起了关键的作用。检查 预习 情况 4、今印度尼西亚境内出土的,是最早 发现的猿人化石。 二、三大人种的形成 1、随着体质形态进化的基本完成,原始人类开始缓慢地出现了人种的 分化,最后分别演化为、、三 大分支。 2、造成人种差异的主要因素:各地区的不同 是影响人种形成的主要因素。各人种毛发、肤色等体貌特征的差异, 就是他们适应各自环境演化的结果。 三、氏族社会 1、氏族是由起源于同一祖先的人们按组成的较为紧密的社会 集团,氏族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氏族经 历了和。 2、父系氏族社会晚期,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逐步加剧,产生了私有制 和阶级。贫富分化产生,阶级出现。氏族制度开始解体,人类逐渐 向迈进。 注解:中国人类学家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 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集中问题进行探究】 1

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同步试题(华师版九年级上册)

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 【学习提示】 学习本课,主要从原始人类的出现、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氏族社会三个方面去把握。原始人类的出现重点掌握原始人类出现的时间、地点、早期人类的代表和早期人类生活的情况,从而使学生感知人类早期生活的艰辛同时体验到在适应自然与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劳动创造了人与世界也创造了美。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要学生知道三大主要人种的区别,掌握人种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肤色、发型、眼型、鼻型等外貌特征。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亲氏族公社,要求学生归纳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公社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及私有制、阶级的产生。 【课文撷英】 本课的基本概念和重点语句: 【重点精析】 母系民族公社的特征: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社会的主要阶段。母系氏族公社的主要 特征是:妇女居于支配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份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这时实行族外婚制,就是同一氏族内部不许通婚,只有不同氏族之间的同辈男女可以互为夫妻。后来发展为对偶婚,就是在互婚的男女群中各有一个主要配偶,但不严格。因此,所生子女仍知母不知父。这时氏族财产公有,实行原始共产主义。母系氏族公社分为初期和发展时期两个阶段。 【疑难点拨】 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人种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肤色、发型、眼型、鼻型等外貌特征。肤色是划分人种的重要标志。人的肤色有深有浅,皮肤中的色素细胞越多,肤色就越暗。从地理分布来看,人种肤色大致由赤道向极地逐渐变浅。这与太阳辐射的强度密切相关,在热带地区,黑皮肤有助于保护人体免受紫外线的伤害。人的毛发和鼻型等也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比如,非洲黑人头发卷曲,在头上形成一个隔热层,在炽热的阳光下能够有效地保护头部;北欧人的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较长,这样有利于御寒。当然人种的形成,除了自然原因外,还有历史原

中国美术简史整理

中国美术简史教师招聘核心笔记 第一编史前及先秦美术(距今约 200 万年前---公元前 221 年) 第一章史前美术 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约公元前 7000——前 5000 年),内蒙古林西白音长汗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我国迄今发现早的石刻女神像。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约公元前 5000——前 3000 年),农业手工业出现分工,山产规模扩大,到本期后段,手工业内部也有了新的分工。彩陶艺术也十分流行,琢玉已成独立的部门。 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约公元前 3000——前 2000 年),这个时代亦称龙山时代,或称铜石并用时代。 第一节新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 陶器的发明和磨制石器的应用,并列为新石器时代的两大标志。 陶器工艺的主要代表:仰韶文化的红陶和彩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黑陶。 一、陶器陶器----人类利用泥土的烧制造的实用器皿或陶艺品,是史前人类社会的重大发明。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1、陶器依用途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储藏器。其中盆、钵、碗、杯、豆、勺属饮食器;鼎、鬲、簋、釜、灶属炊煮器;壶、罐、瓶、瓮属储藏器。 2、按陶质分:红、灰、白、黑; 3、按器表装饰分:拟形陶,彩陶,印纹陶,素陶 4、装饰纹样分:动物纹、植物纹、人形纹。 5、陶塑的创作手法分为:模仿性、幻想性、抽象性 (一)仰韶文化(公元前5500年-前3000年)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有半坡类型和庙地沟类型的成就最高。 彩陶绘画:《人面鱼纹盆》、《鱼纹盆》和《鹿纹盆》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代表。 半坡类型 以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其造型以圆底钵、圆底盆和平底盆较多,还有折腹盆、细颈壶、直口尖顶瓶以及大口小底盆等,造型风格厚重朴实。 纹样形象生动自然,手法简练,笔触粗犷,特征鲜明。几何纹样中主要有并列折线,并列斜线、三角形面构图的二方连续装饰带,单纯而富有装饰效果。二方连续纹饰在我国早期的装饰图样的发展中,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半坡类型彩陶纹样的造型特点是将虚实、疏密、正反、阴阳等关系较好地协调组织在一个空间平面之中。图样的多次重复,使看上去简单的图样显得丰富多彩,富有魅力。 庙地沟类型 以河南陕县庙地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距今有5000多年。陶器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曲腹盆盆口较大,口部有折沿;碗型较小,并且是直口。盆的造型挺秀饱满,轻盈但很稳重。纹饰的色彩大多是黑色,一切都饰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分。装饰风格由半坡的写实转向变形,而且是几何花纹居多,通常用圆点、弧型线构成的新月型、叶形、花瓣形等纹饰,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成三角形纹饰图样。 (二)马家窑文化是以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 3190 年到公元前 1715 年。它与仰韶文化相近似,主要分布甘肃、青海地区,它上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一般分为三种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是马家窑类型的绘画代表。 1.马家窑类型马家窑类型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有代表性的一件是出土于甘肃永靖的双耳四系大彩陶瓮,其造型稳定匀衡,纹饰由旋涡纹、圆圈纹、波状纹、弦纹组成,线条生动流畅,弧线旋转造成强烈的运动感,堪称我国早期彩陶的杰作。 2.半山类型以甘肃和政县半山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长颈小口、宽肩大腹的双耳罐是常见的器物。它们造型圆浑厚重,大方稳定,外型轮廓线转折变化为考究,是工艺制作成功的陶器之一。半山陶器彩绘以黑色为主,也兼用红色,组成的黑红间用的类型也较多。红黑的强烈对比与胎地的橙黄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效果。陶器的装饰面积较大,有的装饰带有四五条之多,主次分明,相互配合呼应,结构严谨、规整,形成一个变化多样统一的整体装饰色彩。装饰纹样多是几何纹,常见的有连旋纹、葫芦纹、平行线纹、大圈纹、波状纹、折线纹、方格纹、锯齿纹等。 半山彩陶纹样均以宽窄不同的二方连续样式展开,合围整个陶器。从陶器的顶部俯视,其图案变为优美的适合纹样,妙趣横生。 3.马厂类型以青海和县马厂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基本上沿袭半山类型的器物。马厂彩陶装饰纹样略显粗犷简率,具特色的纹饰是大圆圈纹,卷曲纹,蛙形纹和勾连纹。处理方法上是在二连纹饰的单位中,填以不同的纹饰。同时首次出现雷纹,它与勾连纹为后来的回纹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黑陶艺术 在整个龙山文化系统中,又以山东龙山文化的氏族部落制黑陶器最为发达,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010到公元前1530年。由于陶坯经过磨光,加上封窑严密,又有意识地让烟熏黑,表面光亮如漆。 黑陶----史前陶器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类,器物表面光洁,整体器形线条流畅优美,器物本身具有黒’薄’光’亮’棱’鼻’的艺术效果,富有高于实用价值的纯审美价值。 彩陶和黑陶代表着我国古代美术创造的第一次高峰,在技术上,造型上都为青铜器的出现做了准备,也为以后陶瓷器的发展奠定

先秦时期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教案 任课教师: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建筑 第一节史前时期的建筑 韩非子·五蠹》中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中国史前建筑分穴居和巢居两类。 由于北方比较干旱,所以多穴居;南方比较湿润,林木多,所以多巢居。 根据考古发掘,在陕西的西安附近的半坡村,挖掘到许多事前的建筑遗址,这些聚落距今已达5000年,属于仰韶文化。为半穴居形式。 巢居在我国南方较多。最早人们是住在树上。开始时只是在一颗大树上居住,后来变成数棵树合一个居所。最后发展成人工插木桩建屋,形成典型的巢居。后来又演变成如今尚存的“干栏式”住宅。 巢居建筑最典型的例子是1970年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今设镇)所发现的建筑(构建),它们距今已达7000余年。这种木构方式至今仍在用,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

第二节殷、周时期的建筑 在此分析三个殷代建筑(遗址)。 一是位于河南二里头的“一号宫殿”。从遗址平面图可以看出,中间一个院子是主体建筑(宫殿),四周用回廊。这种格局可以看出已是内向性的空间形式了,与后来的许多朝代的宫殿,在空间布局上是一致的。 二是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建筑群可以分为北、中、南三部分,据考古学家分析,北部为王宫居住区,中部似有庭院式布局痕迹。南部建筑基址均比较小,可能是统治者的祭奠场所,后来的朝代有南郊祭礼之说,也许就来源于此。 三是墓葬。 从考古角度看,西周最详尽的建筑很像后来的多进四合院住宅,但后来进一步分析,认定它是西周初期的一座宗庙,不过我国古代的宗庙建筑形式,也很像住宅。 《周礼》中也记述着一些与建筑有关的宫廷制度。如其中有“天子诸侯皆三朝”,即“外朝”、“内朝”、“燕朝”。燕朝之后,则是“六宫六寝”、“天子五门”、“诸侯三门”,五门即自南至北的皋门、库门、稚门、应门、路门;三门即库门、稚门、路门。

中国美术史 第一编 史前及先秦美术

第一编史前及先秦美术 第一章史前美术 一石器时代美术的明显特征:艺术与实用的结合 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饰品:距今约28940年前峙峪人制作的一件石墨饰品。 1987年河北兴陵发现的一件赤鹿角枝残段是现知比较可靠的最早的原始刻划艺术品距今13000年。 内蒙古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石刻女神像 新石器时代末期,也称“龙山时代”或“铜石并用时代”是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变的过渡时代。 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品种,是距今4千多年前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它以黑色陶器为其特征,所以称之为“黑陶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所以又称“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出土大量玉器玉琮和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中重要的礼器。 二陶器的发明与磨制石器的应用并列成为新石器时代的两大标志 陶器用途分: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 按陶质分:红陶、白陶、灰陶、黑陶。 所谓彩陶:指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赭红、黑、白诸种颜色)黑陶: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形成的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山东龙山文化以轮制技术制成的薄胎蛋壳黑陶以工艺精巧著称(山东潍坊姚宫庄、镂孔蛋壳黑陶杯) 彩陶和黑陶代表我国美术创作的第一次高峰,在技术上、造型上为青铜器的出现做出准备。 新时期中期裴李岗文化中发现的有绿松石珠 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玉器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玉器。 浙江余杭出土的一件大玉琮有“琮王”之称。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编织工艺相当发达,河姆渡遗址发现大片苇席印痕 河姆渡出土的木胎圈足漆碗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漆器。 三仰韶文化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彩陶最为杰出 陕西西安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 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的花瓣文彩陶盆和河南临汝阎村出土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属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青海的一个分支,分成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 其彩陶特点:装饰面积大、回旋多变之特色、色调热烈,色彩对比强烈。 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壁画遗迹是辽宁建平、凌源交界处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和宁夏固原店河村齐家文化遗址 岩画是用矿物质颜料涂给或用石器磨刻、敲凿乃至用金属工具刻划在山崖石面口的图画,作者是巫师兼猎人。 青海同德宗日出土的多人舞蹈纹彩陶盆属于马家窑文化中的宗日文化。四红山文化陶塑与泥塑女神像的出土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重要的美术考古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历史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史前时期的人类》: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史前时期的人类》是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课内容,主要讲述了原始人类的出现、三大人种的形成和氏族社会三大问题。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的开始,对以后世界历史学习起着引领和铺垫作用。而且本节课也是开始培养学生由中国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学习和思维。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列举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的代表,了解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讲述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知道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积累本课基本史实,采用讨论教学方法,了解人类起源于进化论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辩证地看待人类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总体趋势,感悟人类起源的共性。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特点。 难点: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 4、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引入基督教上帝造人说故事,与中国古代女娲造人说进行对比,深化教材,使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的人类起源说。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通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尤其是初一中国古代人类起源的传说对本节课学习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学生还是首次接触世界历史,再加上知识迁移能力有限,中国历史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思维习惯对世界历史学习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作用。因此在初次进行世界历史的学习更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2、学法 1)课前要预习,了解本单元的前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收集一些人类起源、人种分布及氏族社会的资料。 2)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通过归纳法、图表法、分析对比法等来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分组合作,互动探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分组,合理搭配,让讨论、分析、研究、交流落到实处,鼓励学生多发言,并做好课堂笔记。 三、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和收集相关材料,通过分组合作、互动探究,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交流、讨论、分析解决课堂内容 四、教学流程 程序一:学生课前自学 程序二:师生、生生课上多向合作、交流、讨论 1、导入新课

中外美术史考研题库史前及先秦美术

中外美术史考研题库史 前及先秦美术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第一章史前及先秦美术 一、选择题 1、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 的杰出代表。 A、仰韶文化 B、马家窑文化 C、龙山文化 D、红山文化 【答案】A 【解析】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的杰出代表。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势力最为强大的一支,其彩陶工艺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是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 二、填空题 1、1986年在四川的()发现了晚商时代的大型祭祀遗址,出土了一批青铜铸像。 【答案】广汉三星堆 【解析】1986年在四川的广汉三星堆发现了晚商时代的大型祭祀遗址出土了一批青铜铸像,成为先秦时期铸铜人像雕塑艺术的典型。 2、1949年在湖南陈家大山楚墓中出土的帛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之一。 【答案】人物龙凤帛画

【解析】1949年在湖南陈家大山楚墓中出土的帛画《人物龙凤帛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之一,画的是一细腰长裙、侧身向左、合掌祝祷的贵妇妇女,在腾龙舞凤的接引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 3、1983年在辽宁牛河梁发现了()文化女神庙遗址。 【答案】红山 【解析】1983年在辽宁牛河梁发现了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成为原始神庙建筑的典型。 三、判断题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就是在陶器烧成后再施以彩绘的陶器。 【答案】错 【解析】彩陶先是在陶丕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制而成的。所绘图案烧成后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绚丽多彩。 四、名词解释 1、彩陶 【答案】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丕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陶丕上呈现出用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绘制的几何图案、花卉、动物纹样等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以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和马家窑文化的舞蹈纹彩陶盆的彩陶艺术最为杰出。 2、舞蹈彩陶盆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课后作业含解析人民版

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如: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荀子,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商鞅,卫人,西入秦,行变法令,相秦十年;李斯,楚人,为秦廷尉,丞相。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才流动( ) A.导致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B.促进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 C.促使井田制向小农经济演进 D.推动了新、旧社会的转型 答案 D 解析诸侯为了争霸而延揽人才,推动人才流动,诸侯争霸是人才流动的原因,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且各国任用他国人才做官,推动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D项正确。 2.(2019·华中师大附中月考)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 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 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 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答案 D 解析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是指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出现于西周而不是孔子所为,故A项错误;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也是指分封制与礼乐制度下等级秩序森严,是孔子从周的表现而不是儒家思想核心,故B项错误;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孔子儒家思想既关注了人文道德,也关注了血缘亲情,故D项正确。 3.(2019·中原名校联考)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这反映出( ) A.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 B.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 C.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 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受重视 答案 D 解析材料未反映战国时期齐国政治氛围的宽松,故A项错误;材料“彼此政见不合”是孟子离开齐国的原因,与其思想受排斥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反映出儒家思想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C项错误;由齐宣王“向孟子问政”“重大决策

先秦古代历史知识(夏商周春秋战国)

先秦古代历史知识(夏商周春秋战国) (一)夏朝 夏朝(约前2070年一约前160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并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于他,是夏王朝的开端。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即历史上所谓的“大禹传子”,宣告了部落联盟“禅让制”的结束和封建世袭制的开始。 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夏桀,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大量驱使百姓为其建造了无数的宫室台榭,又大肆兴兵对外征伐,使得诸侯纷纷离之而去。而这时,黄河下游的一个夷人部落——商在其首领成汤的领导下兴盛起来。成汤以讨伐暴君夏桀为名,发动了灭夏的战争;夏桀兵败,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县),夏朝宣告灭亡。 夏朝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至今我们仍未发现任何原始的文献与文字记载,故而,我们今日了解夏朝只能从一些上古典籍及一些传说中略知一二。夏作为上古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夏朝就没有此后中华民族的三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 (二)商朝 商朝(约前1600年一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与夏、周并称为中国的“三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据传说,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后代之一。 约在公元前16世纪,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商在黄河下游崛起,其首领成汤深得民心;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辅佐下,开始了伐桀的战争。先消灭了个葛、韦、顾、昆、吾等夏的盟国,剪除了夏桀的羽翼,后又在有域之墟与鸣条两次大败夏桀军队。成汤回师亳邑后,便正式即位为王,各路诸侯前来朝贺,商王朝正式建立。 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是帝辛(商纣王),此时的商王朝终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宠爱美女妲己,将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贤臣逐一废除贬斥,将政务完全交给费仲等弄臣。为此,不仅朝中大臣、贵族反对纣王,而且各诸侯国也与商王朝离心离德。公元前1046年,西方周族在周武王的领导下,在牧野一举击溃商军,从而结束了商王朝五百多年的

1-史前及先秦名词解释

彩陶: 1、彩陶是指新石器晚期的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和棕红色的陶器,用手捏制而成; 2、它是指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用天然的氧化铁和氧化锰做颜料进行描绘,经入窑烧制后,在橙红色的胎底上形成黑、红、白等色图案的一种陶器; 3、彩陶陶质细密,表面有光泽才会不会脱落,因最早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所以这个时期的文化也称之为仰韶文化; 4、彩陶分布地域很广,根据时间和风格的不同,分为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几种主要类型,其中以黄河中上游地区最为发达,; 5、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6、彩陶既是原始人类的日常生活用具,又是新石器时代杰出的美术创造,是我们研究史前绘画的重要依据。 黑陶: 1、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而成,器物表面漆黑光亮而且比较致密; 2、因为最早发现于山东龙山,这个时期的文化也被称之为“龙山文化”; 3、由于黑陶工艺技术采用轮制成形,那个时期不仅掌握了封窑技术,还提高了陶器的硬度; 4、黑陶工艺主要利用陶轮轮制的方法; 5、它不以装饰取胜,而是以造型见长,其特点可以概括为黑、薄、光、纽,尤以器壁极薄的蛋壳陶最能体现这些特点; 6、黑陶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工艺的杰出成就之一。 原始瓷器: 1、原始瓷器是在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原始瓷器多属容器,以粉碎后的瓷石制坯,烧成温度一千多度,基本烧结,器表多施釉。釉以粉碎的石灰石加适量粘士制成,是附着于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物质,在火焰中烧成青绿色,在氧化中呈黄绿或青灰、黄褐色。 3、呈色各不相同,但都被统称作“青釉”,因此,原始瓷器亦称

中国历史文化教(学)案(史前时代、传说时代、先秦时代)

中国历史歌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争不休。 并六国始统一,两汉三国竞风流。 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又。 宋元明清帝王尽,中华民族史悠悠。

第一节史前时代 传说时代 一、史前时代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高等灵长类中华曙猿在约4500万年前生活在中国 江南一带。考古证据显示224万年至25万年前,中国就有直立人居住,目前考古发现的有元谋人、巫山人、蓝田人、直立人、直立人等。这些都是目前所知较早的原始人类踪迹。 (一)中华曙猿 图片欣赏:中华曙猿馆 (二)旧石器时代早中期 距今约50至40多万年前,直立猿人 (三)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距今约在20至10余万年前,山顶洞人 (四)新石器时代早期 裴岗文化,这一时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社会尚无明显分层。 补充小知识:母系氏族 始终以母系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外婚制,夫妻分居在各自的母系氏族中,婚姻生活采取丈夫走访妻子的形式,子女从母居,属母方氏族,世系和财产继承从母系计。 (五)新石器时代中期 仰韶文化,这一时期,社会性质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逐渐加深,同时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具备使用红、彩以及食用粟和畜养家畜的特质。 大约在同一时间,尚有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 (六)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大约出现在4900年至4100年前间,目前考古工作已经在长江、黄河流域发现了数个属于这一时期的城址群,如中原城址群、江汉城址群、海岱城址群等。 (七)青铜器时代 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三星堆遗址 二、传说时代 华夏文明形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早期的历史,口口相传。神话中有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的说法。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是夏朝以前数千年杰出首领的代表,具体而言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三皇是燧人、伏羲、神农以及女娲、祝融中的三人,五帝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自三皇至五帝,历年无确数,最少当不下数千年。

中国美术简史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美术简史 范围:史前及先秦美术——秦汉美术——魏晋南北朝及隋唐美术——五代宋元美术——明清美术——近代美术 复习重点:魏晋南北朝及隋唐美术——五代宋元美术——明清美术 分值大概分布: 1.绘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110分 2.绘画理论:10分 3.工艺(玉器艺术、陶瓷艺术、染织)10分 4.书法艺术:5分 5.雕塑(秦汉美术、佛教艺术)15分 第一编史前及先秦美术 第一章史前美术 一、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 1.模仿说 2.巫术说 3.游戏说 4.劳动说 二、重要彩陶类型★★★★★ 1.仰韶文化彩陶 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 2.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3.黑陶工艺 三、重要雕刻★★ 1.玉器:C形龙 2.陶雕:女神塑像 四、岩画 第二章先秦美术 一、青铜器艺术★★★★★ 1.青铜器的分类及代表 商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西周:伯矩鬲[lì]、毛公鼎 春秋:立鹤方壶 战国:宴乐采桑狩猎攻战纹壶 2.青铜器纹饰 兽面纹(饕餮纹) 2.青铜器上的铭文 铭文出现于商代后期,初时字数很少,仅有族徽的印记。到商代晚期,出现了长达数十字的铭文,西周以后,有的器物上铸出数百字的长铭 二、绘画艺术★★ 帛画:《人物龙凤》《人物御龙》 第二编秦汉美术 一、秦汉美术的主要类型★★★★★(厚葬) 1.壁画: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 2.帛画 3.画像石、画像砖 4.雕塑(守灵)

二、秦汉绘画的主要特征(简单了解) 1.政治功能和伦理教化作用 2.题材广泛地采来自社会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3.单线勾勒 三、壁画 宫殿寺观壁画和墓室壁画 代表:秦都咸阳宫壁画残片;河南洛阳卜千秋墓室壁画;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 四、帛画 马王堆一号墓彩绘帛画《轪[dài]侯妻帛画》——T字形,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 五、画像石、画像砖 1.用途 2.特点 六、雕塑(简答题) 1.秦汉特点、异同 ⑴塑代表作品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特点: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 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⑵代雕塑代表是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石刻》,特点:①循石造型②因材施艺,较多地保留原石的形状和表 面质感,稍作加工,取其意似,不作细致刻画③它是一定美学趣味的产物,因为当时就有很多种手段可以制造出较为精细的雕像,而花岗岩的特殊质感与这种古拙朴厚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阳刚之美,显然更有利于表现西汉帝国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 2.影响 专题一人物画 一、人物画的分类及特点★★ 1.分类 2.特点:形神兼备,不受时空的限制,高度的笔墨技巧和技法的多样化

第一课《史前时期的人类》教案

九 年 级 历 史 教 案 撰稿:王明辉 2011年上学期

第 1 课史前时期的人类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关史实。 能力培养:指导学生通过报刊、书籍和网络等途径了解考古动态,关心有关的研究进展,锻炼收集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用时:一课时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 借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也就是“上帝造人说”)以及中国神话中女娲造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人类的起源 1、关于人类的起源,世界上有很多古老的神话。你知道有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 神话故事呢? 2、今天人类已知的最早的直系祖先是非洲的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与人类有哪些主要差别?那么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或者说人脱离动物界、走向独立发展的最关键的是:直立行走和工具的制造。 3、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 4、三大人种的形成 给出三大人种图片,说一说:他们分别属于哪一人种?你是怎么样分辨出来的?人种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有何关系? 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是影响人种形成的主要因素。各人种毛发、肤色等体貌特征的差异,就是他们适应各自环境演化的结果。 强调:各人种只有外表上的差异,决无智商高低、种族优劣之区分,各种族经济文化水平的不同是后天因素决定的,种族歧视是决无道理的反文明行为。 二、母系氏族社会 1、原始社会主要使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石器(复习新、旧石器时代) 2、原始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组织是什么?氏族(介绍氏族,河姆渡和半坡遗址)

历史笔记——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 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 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初步确立,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时期。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地区出现了尼罗河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欧洲的地中海沿岸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以雅典和罗马为代表高度繁荣的文明成就。 一、原始社会(170万年前——BC2027年)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大汶口人-黄帝时代-尧舜禹时代(禹建立夏朝前) 旧石器时代——狩猎、采集 (打制、钻孔 ) 新石器时代——农业、畜牧业 (磨制、制陶) 炎帝部落和黄 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舜、禹(由原始社会想奴隶社会过渡)。 (一)、经济 1、农业: ①地位:我国的原始农业发展发达是世界起源地之一。 ②表现: A:生产力的水平(生产工具)石器、木器、骨器、耒耜(古代耕地翻土的农具。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孟春之月﹞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礼记·月令》郑玄注:“耒,耜之上曲也。”) B: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火耕水耨(nòu)(南方) C:农作物的培植:南稻、北粟 D:畜牧业:六畜:马、牛、羊、狗、猪、鸡 E:兴修水利(大禹治水) F:生产关系:土地所有制:公有制产品分配:共同劳动、共同分配 2、手工业: 纺织业 ①表现: A: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萌芽(在遗址中发现了陶纺轮和骨梭、骨针、骨锥) B:纺织原料最初用麻和葛 C:中国已将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半个割裂的茧壳。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绢片、丝带、丝线等,经鉴定是家蚕丝。)

先秦时期的民族变迁与分布

先秦时期的民族变迁与分布 先秦时期是华夏族系最初形成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尧的主要活动区域陶唐国在平阳,舜的活动区域虞国主要在山西南部地区,禹的主要活动在平阳、阳城、阳翟、安邑等地,主要在今山西西南部、河南北部地区。一般认为先秦夏、商、周三朝主体人民为华夏族系,主要活动在黄河中游和中下游之间。 我国古文献中有很多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故事及华夏与蛮夷戎狄民族集团情况的记载,在《史记·五帝本纪》言及帝尧统治时说:“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2]虞舜统治期间,重划天下为九州,又把各地区按距离都城远近划分为五服,即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史载“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据此可以推知中国早期的民族分布情形。 据《禹贡》记载,夏朝时华夏民族集团周边各族的情况是:冀州东北部有“岛(鸟)夷”;青州滨海之地有“嵎(堣)夷”、“莱夷”;徐州淮水边有“淮夷”;扬州海岛上有“岛夷”;梁州有“和夷”;雍州西南部有“三苗”以及西部有“昆仑、析枝、渠搜”等。此外四周还有一些著名的邦国,如有扈氏、斟寻氏、有过氏、有仍氏、有rong氏、有莘氏、有邰氏。 商代有“九夷”、“十蛮”,它的民族分布的情况是西北方的土方、鬼

方、羌方、犬戎、熏育(荤粥),北边的猃狁、燕,东北的肃慎、孤竹,东南方的蓝夷、夷方、虎方、班方和盂方,西南地区的庸、蜀、羌、鬃、微、卢、彭、濮八族,西边的周、氐、昆夷等 周朝境内的民族构成情况更加复杂。经过夏、商二代,华夏民族集团有了长足发展,周初“周礼”的形成,标志着华夏族最终形成了[3],而蛮夷戎狄民族集团内各民族尚在形成过程中。周朝的民族分布情况是东有齐、鲁、曹、宋、滕、薛、皱、莒;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北面为肃慎、孤竹、鬼方、北戎、犬戎、翟、羌等部落和方国,南方有荆楚、濮、巴、蜀、淮夷、徐夷等部落和方国。 民族变迁 史前时期,我国境内已出现了小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黄帝时代,随着各地交流的初步开展,孕育了最初的人口流动。尧舜时代,人口流动已屡有发生。 随着夏王朝的建立与势力的强大,夏族逐渐向四方扩展殖民,导致夏族成员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夏亡国以后,相当一部分夏族人选择向外远徙,迁徙方向主要是晋陕地区、东南江淮地带,另一部分可能向西南地区迁徙。商族以善于迁徙而著称。先商时期,商族在不断迁徙中发展壮大,并最终推翻夏王朝。商王朝建立之后,不断向外扩大势力范围,伴随的就是商民族向四方的迁徙发展。此外,龙山文化晚期和夏商时代,北方民族曾大规模南下迁徙。 周族在先周时期也是在不断迁徙中发展起来的。西周时期,民族迁徙达到高潮,周族人被迅速分散到东方广大区域。与此同时,亡国后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