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辛彦怀王宏升(《教育发展研究》 2005 年第 5 期)

2000 年以来,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已超过 100 所,且仍呈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将撑起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半壁江山。新建院校大多设在经济尚不发达的地级城市,其生存和发展问题应引起政府和教育界人士的重视。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现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为专升本的院校,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单科性或职业性高等专科升格为本科;第二类是师范类高等专科升格为本科;第三类是前两种合并升格为本科。这些学校多数建在地级城市,并以城市命名为“某某学院”。基本上本专科教育并存,多数以专科教育为主,在办学理念、学校定位、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校园氛围、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

1 、办学理念落后,学校定位不清。由于这些学校长期处在专科层次,其办学理念、教育教学观念基本停留在专科学校层次。对于怎样建设本科、建设什么样的本科既缺乏感性认识,更缺乏理性思考,发展方向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保守落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亟待更新,质量标准缺乏针对性,在教学、管理等方面要么模仿原来本科院校的做法,要么是专科教育的简单延伸,要么摸着石头过河。

2 、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不少学校连年扩招,规模急剧扩大,升本后不仅师资数量问题没有解决,而且教育质量和学科结构也成为突出问题,不同学科专业间教师比例不平衡。某些传统的文科、理科专业教师人数相对较多,而工科或新增设的热门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加之教学任务繁重,经费紧张,教师外出学习、进修机会少,因而学术视野窄,学术水平较低。此外,由于学校的品牌弱势、所处区位劣势、条件较差,存在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难以留住的问题。

3 、学科单一,后劲不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体系从专科层次演变而来,学科单一,缺乏规范性、时代性、前瞻性和共生性,很难通过内部整合实现学科的优化,更难以在较长时期内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多数学科的教师缺乏科研意识、没有科研成果,即便有层次也较低。普遍缺乏合格的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不健全,学科发展缺少动力机制。

4 、投入不足,经费短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投资主体多为地方政府,缺乏长期稳定的投资机制。投资规模取决于当地财政状况,更取决于地方领导的投资偏好,更有甚者以学校收学费为由不给投资。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教学设施包托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场馆等设施大多面临淘汰。很多学校为了升本贷款建校,贷款购置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负债累累。没有超常规的加大投入,很难改变现状,从而达到本科办学条件的要求。

5 、校园氛围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由于原来校园狭小,办学层次低,对外交流和开放不够,即使在校园扩建和迁入新校区后,仍然存在注重小团体利益、眼前利益得失的氛围,缺乏大气磅

礴、海纳百川、充满爱心、宽容开放的校园文化;缺乏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学术氛围和竞争意识。

6 、管理僵化,行政主导。地方本科院校属于地方政府管理,优点在于容易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不足在于当地政府往往将其作为一个工作部门,行政力量大于学术力量,官本位现象严重。学校的自主权荡然无存,处处受到束缚和制约,学校发展受到影响。从内部看,原有的专科学校由于规模小、人员少,大都实行一级管理,而系(部)中间层次只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学校惯于用行政权力代替学术决策,忽视科学、民主管理、专家治教。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将在相当长时期内被以下矛盾所困扰:学校内涵不足、服务功能不全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多样性的矛盾;学校教育资源短缺、经费严重不足与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的矛盾;学校的区位劣势、品牌弱势与人才引进、队伍稳定的矛盾;管理体制的僵化与扩大办学自主权、增强办学生机与活力的矛盾;生源质量总体偏低与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对培养目标期望值较高的矛盾。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明确定位首当其冲。

所谓办学定位,是指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校的要求、高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及可能,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定学校的性质任务、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实际上就是要求学校找准自己在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角色”。一般说来,学校的定位包括:

1 、服务面向定位。指高校在履行培养人才、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对所覆盖的地理区域或行业范围。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应当成为确定服务面向的基本选择。以师范专科学校为基础升格的院校,还应特别关注为基础教育提供合格的师资。

2 、发展目标定位。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才能集中力量有的放矢地规划和实施学校的各项建设。目标定得过低,起不到凝聚人心的作用;目标定得太高,可望而不可及、容易使人丧失信心。因此,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既不可妄自菲薄,又不能好高骛远。当然,学校的发展目标又可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升本后的首要目标,应该是经过 4-5 年的努力,通过教育部的评估,建成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

3 、办学类型定位。办学类型定位应从学校的客观实际出发,反映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不同类型学校的分工协作关系,也就是社会劳动分工的不同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在高等教育中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应有好、坏之分。目前我国对高校的分类,应有多种标准。按隶属关系分,有教育部直属高校、地方高校;按学科含量分,有单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综合性大学;按学术水平分,有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专科学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讲,定位在“多科性、教学型”较为符合实际。当然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到一定程度可以不失时机地向更高层次攀升,但每一次攀升,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

4 、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服务面向的高等学校,其人才培养的规格是不同的,不同的专业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也是不同的。综合考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服务面向、发展目标、办学类型的实际,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定位应做到,在基础理论、学术追求上可以弱

于老本科院校,但在实践能力、基本技能上应强于老本科院校,更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总之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留得住、用得上,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能够使自己在未来的就业、创业过程中发挥作用。

5 、办学特色定位。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表述是:“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得到公认。”凡是名校、强校,所以声誉卓著,为世人所共知,无不彰显其鲜明的办学特色。作为新建地方科院校,要办出特色绝非易事,既不能靠规模大(规模大不一定有特色),也不能靠学科全(单科院校不一定没有特色),主要靠优秀学科、专业、优秀教师和优秀毕业生来支撑。“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育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

明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只是第一步。怎样建设本科院校,道路还很漫长,对于多数院校来说,应该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教学建设,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先过教学关;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设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良、敬业奉献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第三,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善学科结构;第四,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构建“宽口径、厚基础、能适应、会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五,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适合本科高等学校特点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第六,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前景

预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前景,实质上是对本科建得怎样或者说能够建成什么样本科的一种判断。可以肯定地判断,各学校的发展前景会有很大差别。就像众多老牌大学,虽然建校时间相差无几,但学校实力和知名度相差悬殊。虽然具体预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前景难以做到,但参照国外院校的发展情况,可以作出大概判断。我们不妨看一下与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类似的英国“城市学院”的发展情况。

18 世纪英国产业革命之后,工商业发展迅速,急需大量的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性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仅靠传统大学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从 19 世纪中叶开始,工业城市陆续办起了一批非教派、不寄宿、收费低、重实业、传播现代科学技术的理工学院。这些学院或为个人捐资、或为多方捐赠、或为地方政府筹办,主要针对当地工业发展的具体需要设置学科专业,培养实用型的工程技术人才、管理人员和经营性人才等。这些学院最初规模较小,没有学位授予资格,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到伦敦大学申请学位。人们将其称为“城市学院”。成立最早的城市学院是曼彻斯特欧文斯学校,建于 1851 年,此后又陆续建起了南安普顿( 1862 年)、纽卡斯尔( 1871 年)等城市学院。这些学院建立后,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成地方工业研究的中心。如利兹学院成了纺织业研究中心,利物浦学院和纽斯卡尔学院成了研究海运业的中心,谢菲尔德学院成为钢铁业研究中心,伦敦学院成了研究电机工程的中心。

城市学院的建立和发展,使英国高等教育的面貌出现了新的气象,传统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重要转变。随着时间的流逝,个别学院停办,有的进行了重组,更多的学院则由于师资队伍、学科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条件的改善,学术地位得到了确认,逐渐从大学的附属地位走出来,相继成为完全独立的大学。如 1900 年伯明翰梅林学院升格为伯明翰大学, 1903 年曼彻斯特学院和利物浦学院分别升格为曼彻斯特大学和利物浦大学, 1904 年利兹学院、 1905 年谢菲尔德学院、 1909

年布里斯托尔学院也分别成为大学等等。如今,有的城市大学已成为世界名校,如利物浦大学、诺丁汉大学等。

或许英国城市学院的今天就是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明天。依据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态势,笔者认为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可以呈现以下趋势:

其一,多数学校将以现有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发展方向,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大约需要 50 年左右,大致经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需用 10 年左右的时间使本科专业普遍化,实现专科向本科的彻底转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一是通过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二是争取一个或若干个学科成为硕士授予点,学校成为硕士授予单位。第二阶段再用 10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扩大硕士点授予范围,研究生教育有一定规模,多数学科点的本科教育比较成熟、富有特色。第三阶段也用 10 年左右时间争取到博士学位授予权,研究生规模达到在校生总数的20-25% ,并升格为大学。第四阶段再用 10 年左右的时间使硕士授予权普遍化,博士点数量大幅度增加,个别学科点获得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某些研究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第五阶段,争取在教学研究型大学中处于先进水平,并且保持长期稳定,条件成熟时,个别学科点办出特色并进入国内领先、国际知名行列。

其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可尝试将一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改革试点。有两种作法:一是改为股份制。将现有学院资产通过合理评估折算成国有股,学院作为国有股的所有者,发起成立学院股份公司,向社会甚至境外募集股份,并实行董事会制。其优点有两个方面:( 1 )通过向社会或境外募集股份可以扩大学校资产;( 2 )引入股份制经营机制,明确所有者和学校经营者之间委托代理的契约关系,为学校内部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奠定基础,克服目前国有“官营”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的问题。二是转为民营。将现有学校资产部分或整体转让给私人或企业,让企业或私人成为学校的所有者,按照新型的运作机制进行内部管理。一方面可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让更多的民营资金投入到高等教育,特别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与其新办一些低水平、低效率的民办高校,还不如转让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以保证教育质量,防止过度竞争。这种形式也是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功经验。

其三,将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整体并入名牌大学。也有两种作法,一是并入国内名牌大学。可采用无偿划拨、整体并入的办法,成为品牌大学的二级独立学院或者本科学院,或者成为名牌大学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校区。既可以借助名牌大学的声誉、教学资源、管理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优质生源、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等方面获得名牌效应。同时,名牌大学又可以释放剩余资源(如师资力量),不用建新校区就可以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从政府层面讲,有利于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减少浪费,减轻财政压力。二是将新建地方本科学院的资产以合理的市场价格转让给境外高水平大学,成为外国大学的中国校区或港澳台著名大学的大陆校区。通过教育的国际或区域开放,迅速改变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提升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可以实现高等教育服务进口替代,节约消费者开支,也为我国大学进入国际高等教育市场,扩大教育服务出口创造了条件,还可以激励国有大学的经营活力。

总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目前发展状况虽不尽如人意,但只要科学定位,扎扎实实地解决好一些基础性、关键性的问题,并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潮流,前景将是光明的。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涵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涵 摘要: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转型发展体现了学校内涵建设和生存发展需要的价值取向,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转型”,即 办学定位“转”为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人才培养类型定位“转”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培养目标“转”为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为主,培养方式“转”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为主,以此找到走出转型中的困境和缓解矛盾的应然举措,促进学校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地方;本科;转型 发展应用型技术本科是我国当前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作为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建设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正值“十三五”发展规划谋篇布局的重要时期,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转型过程中存在着亟 需解决的困境与矛盾,所以明确“转型”的内涵,是促进 学校早日实现转型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办学定位“转”为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 办学定位决定着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方向。办学定位的

制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认清的位置困惑是关键,既不可能像传统本科高校那样突出高、精、尖,抢占学科发展前沿,又不可能在原有基础上停滞不前,所以会出现简单模仿和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要化解该矛盾新建本科院校一定要走新路。首先,要遵循本科规律和与时俱进的关系,明确指出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本科教育不是在专科教育基础上简单增加一年学习,增加一些课程的教育,应是以“学术”为纽带,围绕着学生上大学后实际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而开展的教育。这样,教学与科研,学科与专业都是本科教育的基本元素。其次,要清楚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需求?是否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些是我们在定位和路径选 择之前必须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在创新和发展中立足。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坚定服务地方的理念。紧扣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扎根临沧、立足滇西,服务云南、辐射周边,以培养培训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办学条件优良、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学校。 二、人才培养类型定位“转”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类型应转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首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依托学校的定位,

应用型本科转型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第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教学型本科院校的比较分析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传统本科院校发展特征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这种教育要求既具备高等教育的共性特征,又区别于一般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及高职高专。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强调能力培养,突出“应用性和实际性”,注重体现服务地方性经济;与高职高专相比,它不仅有技术的操作训练,同时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积淀,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与传统研究型、教学型高等院校相比较,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如下特征。 1、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功能 大学的三大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高等院校在建设目标和投入上可以且应该有所区分和侧重。重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属于精英教育,通过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进行知识创造,引领科学知识传播和前沿发展,服务社会高层次需求。重点高校具备这种发展模式的资金、人才方面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应用型本科院校包括传统地方转型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以实施应用技术教育为特征,在师资和投入的条件限制下,不可能过多注重学术水平和知识创新,应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实用新技术的创新并直接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目标应主要定位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科学研究的职能定位在应用技术水平和新技术开发、推广和投产。 2、服务区域经济为主要使命 重点研究型高校因其自身功能定位和学生来源的差异在社会服务方面具有更强的辐射性和较广的涵盖范围。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应用技术教育模式下主要服务与区域或行业经济,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凸显服务功能,专业设置不能再以学科理论为主要依据,而应以学科建设为支撑,强化专业的服务和应用功能。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应用性等多方面特征,新建本科院校更具开放性,在学校组织架构、体制机制方面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更易于捕捉新的发展机遇。依据新建本科院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办学定位和办学资源等客观条件将交叉学科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

目录 引言 (1) 一、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 (一)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 (3) (二)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 (3) (三)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3) (四)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 (4) (五)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 (4) (六)办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明显不足 (4) (七)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缺乏必要保障 (5) (八)新建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问题更加突出 (5) 二、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及结构调整的启示 (5) (一)欧美经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及其特征 (6) (二)欧洲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经验---应用技术大学的兴起 (6) (三)应用技术大学在欧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 三、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16)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要求 (16)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 (17)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加强院校内涵建设的内在驱动力量 (17) (四)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方向——应用技术大学 (17) 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19) (一)确立应用技术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19) (二)加强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引导和宏观指导 (20)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分类评估制度 (20) (四)加大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经费投入 (20) (五)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20) (六)各级政府为行业企业参与合作育人提供法律、法规和机制保障 (21) (七)在国家框架下开展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合作 (21) (八)加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 (21)

全国最新二本三本高校名单:

全国最新二本三本高校名单:

代号院校名称理工类文史类 0060 解放军理工大学555 2080 上海师范大学541 2110 武汉科技大学517 2240 江西农业大学517 501 244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544 2442 徐州师范大学517 500 2470 西北师范大学518 2480 河北科技大学529 2490 河北师范大学517 500 2500 长江大学520 502 2510 山西医科大学517 500 2520 山西师范大学517 500 2540 沈阳医学院521 2580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517 500 2630 辽宁师范大学517 503 2650 河南农业大学517

2680 山东经济学院517 500 2740 山东建筑大学524 500 2750 贵州师范大学517 500 2790 首都体育学院517 506 2820 甘肃中医学院517 2850 贵阳中医学院517 500 2870 云南农业大学517 500 2880 昆明医学院517 2910 云南财经大学530 509 2920 青海大学517 500 2930 青海师范大学517 500 2940 青海民族学院517 500 2950 宁夏医学院517 2960 广州大学542 2980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543 2990 新疆财经大学517 500 3000 西安科技大学530 500 3001 内蒙古财经学院517 500 3002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543 3008 厦门理工学院535 502 3010 山东科技大学540 3011 金陵科技学院517 500 3017 南京晓庄学院517 500 3020 天津农学院517 3030 河南理工大学517 500 3032 山东体育学院517 500 3034 广州医学院543 3036 吉林医药学院517 3042 广东警官学院517 500 3043 云南警官学院517 500 3050 湖南科技大学528 506 3060 黑龙江科技学院517 500 3080 华北煤炭医学院517 500 3090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517 500 3110 三峡大学(面向全省)524 507三峡大学(面向宜昌市)519 504 3130 西安体育学院500 3140 沈阳体育学院517 3150 成都体育学院517 500 3160 武汉体育学院517 500 3170 西南石油大学535 500 3180 新疆医科大学517 3190 西安石油大学531 500 3200 沈阳化工学院520 3210 江汉大学(面向全省)527 510江汉大学(面向武汉市)517 503

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

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 新建本科院校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行业地区应用人才”的办学定位出发,明确“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以质量为基”的办学理念,依托地市政府、产业龙头、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全面开展政策决策咨询研究、行业人才实践培养、科研项目联合攻关、专利技术转化应用、优秀文化发掘保护等政产学研合作,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条件支持、质量保 障效果、学生素质能力、社会满意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1.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结果 产学研合作的广度深度增加,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新建本科院校根据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状况,优化专业与课程设置,加强应用型科 技研发,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满足地方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和社 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4年,签订合作协议机构总数为14635个,校均达到53个。专利总数为4954项,其中发 明专利649项,占13.1%;实用新型专利3817项,占77.0%。院校专业设置以地方发展所需的工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理学为主,课程体系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并举,知识和能力共进”。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以企业为主,达到63.5%。 师资结构持续优化,教学经费与教学设施明显改善 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结构逐渐改善。生师比达到20∶1,具有研究生学位专任教 师比例升至66.8%,高级职称比例达34.2%,“双师型”教师占20.0%,具有行业背景的专任教师占12.1%,授课教师中高级职称约占35.3%。新建本科院校普遍设立教师发展中心,鼓励教师进行境内外培训、行业进修、攻读学位。 教学经费投入显著增长,办学条件与教学设施持续改善。在合格评估政策引导下,新建本科院校 教学经费投入呈现积极增长态势,经费年度增长机制日趋成熟。2014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增加到1996.4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提高到6976.8元,生均藏书升至80.9册,生均教学行政 用房面积增长至14.1平方米。按照合格评估的要求,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达到合格要求的院校占总体比例从40.0%上升至62.7%,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达到合格要求的院校比例从54.7%增加至84.3%。 构筑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保障能力日益提升 新建本科院校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合格评估引导学校发展方向,保障“教 学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评估过程、结果和专家考察意见,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改善提升。“全 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将学校教学等活动数据化,为各级管理部门、各院校开展常态监测,研制、撰写和发布各类《质量报告》提供数据支撑。新建本科院校内部基本设立质量保障处室,配备质量保障队伍,其中,教学管理队伍年轻化,质量监控队伍职称高。校内质量保障制度设立基 本完备,各类评教覆盖率较高。教学成果奖与教学研究论文数量逐年增加,教学信息化水平达到较 高程度。 强化应用型职业技能的培养培训,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大量实验、实习、实训,组织职业资质培训、毕业综合训练、讲座社团等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知识、技能、素养等全面发展。校内基础实验室承担年实验教学校均约14.8万人次,专业实验室约16.0万人次,实习场所为1.4万人次,实训场所为8.7万人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达到3万个,年接纳学生109万人;素质教育基地6514个,校均24个。组织开展毕业综合训 练课题57万个,组织参加职业资质培训91万人次。

地方本科高校的目标定位及发展策略(一)

地方本科高校的目标定位及发展策略(一) 一、地方本科高校代写论文的办学目标定位 1.办学目标定位的依据 地方本科高校指市级地方政府举办的本科高等学校。它们一般不具有悠久的历史、雄厚的实力和省、部属大学的优越感,在竞争中只有靠质量和特色取胜,而对其办学目标准确定位则是提高质量和形成特色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明确办学目标定位并以此作为学校长远发展的基本依据,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意义尤其重大。 (1)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近年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加大,而地方本身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工科类、管理类和有实践经验的高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因此,形势迫使地方本科高校必须立足地方实际,准确定位,明确服务方向。地方本科高校专业设置要着眼于地方,人才培养重在实用,生源来于本土,就业面向基层,与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老牌本科高校相比更容易实现与地方社会经济的沟通。 (2)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核心竞争力”是使一个单位或区域名列前茅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只有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提高。地方本科高校要科学分析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科学确定学校在整个高教系统中的位置,合理地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确定发展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3)地方本科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地方本科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办成什么样的学校”和“怎么样办学”这个基本命题。有了明确的办学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够形成办学的“品牌”效应。定位是确定发展的目标,特色则是发展的支撑点和生长点。只有依据定位和特色的发展,地方本科高校才能够做到内涵和外延的有机统一,才能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办学目标定位的内容 (1)学校类型定位 地方本科高校在确定学校办学层次上,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定位。地方本科高校无论在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和学科专业方面,还是科研水平、服务功能和教育资源方面,都与省部级本科高校存在较大差距,一般比较恰当的定位应该是“教学型”。 (2)学校特色定位 一是地方特色。即依托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经济社会资源,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等对办学目标定位。二是学科专业特色。既要坚持和发展原有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发掘新的优势学科和专业特色。三是人才培养特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一般性要求,建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四是办学特色。学校经长时间的探索与积淀形成特有的办学理念、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等等。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 个基本问题 陈小虎杨祥 一、引言 从20 世纪末到21 世纪初,随着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加,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生产目的和消费需求的多层多类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须紧密跟进,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强国以及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需要,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提供了土壤和历史机遇。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规模和质量需求、优化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自1999 年开始,高等教育较快速地展开了扩招,同时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应时而生。截止2012 年,我国新建(或新升格)本科院校已达325所、独立学院303 所,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全国本科在校生人数的一半以上(含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生力量。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到2020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高等教育还要新增650 万以上的学生,新增规模的主体要由新建本科院校以及今后新建的本科院校来承担。由于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纲要》提出的毛入学率40%只是一个最低标准,多数省市都会超出这个比率。北京、上海、天津毛入学率2005 年已经超过50%,达到普及化标准了,有一批省份在2015 年毛入学率也会超过或达到50%。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序幕已经拉开了。普及化的到来迫切需要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承担,也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的主力军。 新建本科院校分布范围广,从中心城市到少数县级城市,其中60%以上在地市级城市。生源大部分来自地方,管理上以省市为主,有一部分为民办新建本科院校。特殊的发展历程决定了这些学校的办学使命是以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或主体任务)。因此,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践高校四大职能、办应用型本科教育上应有很多不同特征或更加鲜明的目标特征指向。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数据看,与老本科院校相比,整体上毕业生的质量指标没有一项指标比老本科院校好,少数新建本科院校比较好。这整体上说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尚未能办出特色,没有真正办出应用型本科应有的质量水平或特色指向。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还不成熟,类型不明显,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到实践还有较大距离。尽管个别学校比较成功,有了自己的特色,但整体上还未成为一个类型,尚不成型。 因而,《纲要》第22 条、第31 条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引导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出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树立多样化人才观,系统化人才观,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等。这是方向性指引,为新建本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1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1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 2013年11月 课题组成员:孙诚、卢彩晨、杜云英、赵晶晶、张智、尹玉辉 目录: 一(转型发展的背景 二(转型发展的优势 三(转型发展的难度 四(欧洲发展的经验 五(转型发展的建议 一、转型发展的背景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中国技能人才状况、高等教育发展特点、世界职教发展规律 ,一,世界经济发展背景 趋势一:经济重心回归实体经济 1、欧美的“再工业化” 20实际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经历了个“去工业化”过程~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占世界制造业比重持续降低~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过度依赖以金融业、房地产业的虚拟经济的国家在金融危机中受到沉重打击~市场大幅萎缩。重归实体经济~推进“再工业化”战略被发达国家提到产业结构调整的议事日程上来。”再工业化”着重发展高端制造

业~谋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2、东南亚国家占低端制造业市场 越南、印尼、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制造业要素中~土地成本、人力成本远低于中国~2011年吸引外资直接投资达1170亿美元。服装鞋帽等低端制造业正加快向东南亚国家转移。 案例:耐克工厂从中国“转战”越南~1980年时耐克公司把它在韩国、中国台湾省的工厂移至中国大陆。2000年中国生产了全世界40%的耐克鞋~居全球首位。2010年~越南取代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耐克鞋生产国。 趋势二:经济格局变动催生新的产业革命 未来20年~是世界范围内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成长、发育期~是国际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世界地缘格局重组关键期~也是改变国际竞争规则与产业重新洗牌的重要时期。

地方本科院校新的使命:引领地方文化

地方本科院校新的使命:引领地方文化 内容提要:文章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引领地方文化的意义和可能性的分析,探讨了地方本科院校如何通过自身的建设来创造引领的条件,并通过现代大学的三大功能发挥的途径,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引领地方文化的命题和做法。 作者夏跃平,浙江嘉兴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嘉兴 314001) 以往的大学以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为自己的使命,而“引领文化”显然是一个新的使命。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大学入学规模日益扩大;二是一批地方高校异军突起。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量涌现,在全国701 所本科院校中,新建本科院校有198 所,占本科院校近1/3,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大都是地方本科院校。像浙江、江苏等高教发达省份,几乎每一个地市都有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在我国创新文化和文化发展中,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在办学过程中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并在此间得到自身的良好发展,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笔者的思考是:一个国家的高教系统,是社会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如果一个国家的高教系统是一个良好的系统,那么,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它至少应具备开放性和层次性。所谓开放性,也就是能与社会这个大系统的发展进步相一致,并能很好地为它服务,这是大学存在的理由之一;所谓

层次性,也就是每一所大学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社会的要求,合理地明确自身的位置及所处的层次。因为,对一个系统而言,结构决定功能,良好的结构才可能有良好的功能。同理,大学在引领文化这个问题上,同样应具有层次性。具体地说,世界一流大学引领世界文化,中国一流大学引领中国文化,地方高校引领地方文化。如果浙江省的地方本科院校都能在引领地方文化中发挥作用,不仅能提升当地的文化建设水平,推动经济的发展,而且也能更好地办好学校,真正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从而实现区域社会进步与高校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当然,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是相对于国家直属本科院校而言的,办学条件、自身文化积淀都相对薄弱,要引领地方文化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并不是说不可能。关键是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加强自身的文化积淀,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以及引领地方文化的阶段推进和引领的途径选择。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探索,以求教于同行和专家们。 一、引领地方文化的意义及可能性1.意义。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些本科院校中大都是新建本科院校,而且大多数是建在省政府所在地以外,比如浙江省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通过合并、调整、升格,已实现了每个地市一所本科院校的高教格局。这些本科院校与地方政府、当地企事业单位有密切的关系。当地政府对学校每年都有几千万元的资金投入。一个值 得思考的问题是,地方政府为什么要出资建设大学?实际上,地

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现就开展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2、基本原则 ——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确定一批试点高校和专业(集群)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全面提升地方本科高校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推进。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科学定位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类型、科学研究任务、主要服务面向、质量标准要求和国家、社会责任。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扩大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变化的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能力、为区域发展创造人才红利的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综合发展。系统总结近年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充分发挥省级政府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扩大省级政府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的统筹权,促进区域内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3、总体目标 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以下目标: ——建成一批地方本科转型示范学校。引导试点高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直接融入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深度融合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发展道路。 ——试点高校就业质量显著提高。试点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更好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达到本行业先进水平,创业人才培养有重大突破,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毕业生起薪水平、就业稳定性高于怀层次其他高校。 ——服务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显著增强。围绕国家和区域重点产业建成一批高质量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一批校企联动的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其对产业链价值的贡献力和产业群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人才培养立交桥初步形成。充分发挥试点高校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应用技术本科与中高职有机衔接,拓宽中高职毕业生和在职技术技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摘要]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及多 元化构成。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中的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范围狭窄、高层次体育人才匮乏,体育师资队伍的评价机制不尽合理,技术技能实践型体育教师缺乏的瓶颈,提出以现代职业教育为导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优先考虑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同时兼顾科研能力;引培并举,加强高层次体育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导,推动青年体育教师的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师资转型发展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求 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快速扩招,到2012年,我国新建(新升格)本科院校达325所,独立学院303所,在校本科生人数占全国本科生在校人数的50%以上,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新建本科院校60%以上集中在地市级城市,管理上以省市共管为主,生源大部分来自地方,特殊的发展历程决定了这批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由于其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性及鲜明的发展指向,这批高校被称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历经十余年的探索实践,从合并组建、稳步发展逐步走向凝练特色、快速发展,初步得到社会认可。然而,麦可思研究院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数据显示,①与老本科院校相比,整体毕业生的质量指标没有一项比老本科院校好。②表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并没有真正办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有的质量水平和特色,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01—2020年)》第二十二条明确提出: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促进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出特色。这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和动力。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时,特别提及“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4年3月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得到确认,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类型转,而现在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③地方本科院校改革的序幕正式拉开,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 发展应用技术型院校是大势所趋,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及多元化构成。狭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指教师既要具备教师资格,又要具备职业资格,但学术型体系下发展而来的教师构成多样,有科研型、教学型、教学科研型、技能型等,一刀切要求所有教师均为双师型、“通”“专”结合不太现实;但可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等提出此类要求,而其他教师则兼顾多元,以个人特色在专业团队平台上发挥个人优势。师资队伍的多元化构成包含两

2020全国一本理科大学综合排名汇总

2020全国一本理科大学综合排名汇 总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招生录取批次是指“本科提前批”、“本科一批”、“本科二批”、“专科一批、“专科二批”等招生批次。高考后选择好的学校对自己未来有很大帮助。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2020全国一本理科大学综合排名汇总,希望你喜欢。 全国一本理科大学有空军军医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 全国本科一批理工类院校 说明:以下信息****于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是所有在陕西本科一批招生院校列表,其他地区可参考。 [0043] 空军军医大学 [1001] 北京大学 [1002] 中国人民大学 [1003] 清华大学 [1004] 北京交通大学

[1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007] 北京理工大学[1008] 北京科技大学[1009] 北方工业大学[1010] 北京化工大学[1011] 北京工商大学[1013] 北京邮电大学[1014] 北京印刷学院[1015] 北京建筑大学[1018] 中国农业大学[1020] 北京林业大学[1022] 首都医科大学[1023] 北京中医药大学[1024] 北京师范大学[1027] 北京外国语大学[1028]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030] 中国传媒大学 [1031] 中央财经大学 [103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03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038] 北京体育大学 [1045] 中央民族大学 [1046] 中国政法大学 [1047]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1048]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1050]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105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05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63] 北京大学医学部[1065] 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 [1066] 中国科学院大学[1070] 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 策研究报告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

目录 引言 (1) 一、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 (一)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 (4) (二)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 (5) (三)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6) (四)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6 (五)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 (7) (六)办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明显不足 (7) (七)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缺乏必要保障 (7) (八)新建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问题更加突出 (8) 二、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及结构调整的启示 (9) (一)欧美经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及其特征 (10) (二)欧洲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经验---应用技术大学的兴起 (10) (三)应用技术大学在欧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3) 三、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24)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要求25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25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加强院校内涵建设的内在驱动力量 (26) (四)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方向——应用技术大学 (26) 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30) (一)确立应用技术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30) (二)加强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引导和宏观指导 . 30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分类评估制度 (31) (四)加大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经费投入 (31) (五)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32) (六)各级政府为行业企业参与合作育人提供法律、法规和机制保障 (33) (七)在国家框架下开展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合作 (33) (八)加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 (33)

全国各省市一本大学名单

全国各省市一本大学名单 北京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石油大学 上海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 天津市: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 河北省: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华北电力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工业大学 山西省: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农业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大学 辽宁省: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吉林省: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 ~ 黑龙江省: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大庆石油学院 江苏省: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苏州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河海大学江苏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南大学 浙江省:浙江大学 安徽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福建省:厦门大学福州大学 江西省:南昌大学江西农业大学 山东省: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河南省:郑州大学 湖北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南省: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 广东省: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

-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大学 重庆市: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 四川省: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 云南省:云南大学 陕西省: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陕西科技大学 甘肃省:兰州大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大学 全国重点大学名录重点综合大学(17所) 北京大学内蒙古大学新疆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湘潭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 重点理工院校(52所) 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工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学院北京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建筑大学东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北京化工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北轻工业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庆石油学院东北大学石油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吉林工业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燕山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河海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青岛海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气象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江苏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中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长春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工业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南大学 ) 重点农业院校(9所) 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 重点医药院校(6所)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 重点林业院校(1所) 北京林业大学 重点财经院校(1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重点艺术院校(1所) 中央音乐学院 重点体育院校(1所) ! 北京体育大学 重点民族院校(1所) 中央民族大学 重点外语院校(2所)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控机制的构建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控机制的构建 李建宇,洪林 (盐城工学院高教研究所,江苏盐城224051) 【摘要】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应以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目录为导向,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建立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有优势学科专业支撑的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这对我国高等教育尤其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动态调控;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18(2013)01-0063-03 【作者简介】李建宇(1958—),男,江苏盐城人,原盐城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洪林(1961—),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高教研究所所长、学报编辑部主任、研究员。 专业是高等学校实现其办学功能的重要载体,专业设置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对高校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专业设置日益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已成为制约高校提升办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特殊瓶颈。如何打造紧密结合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特色,实现教学模式由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向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教学资源建设由传统的分散单一型向集约型、立体化、网络化、共享型转变,教学管理机制由过于强调规范向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和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转变,做强应用型专业,发展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提高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建立起切实可行的专业自我调控机制,已成为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十分迫切的任务。 一、现状:专业广泛、布点失衡、供需失调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大多是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由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成,多年以来,这类高校不断向老高校看齐,期望尽早跨入综合高校行列。于是专业数量和专业布点量不断扩张,以致出现专业设置广泛、区域布点失衡、人才供需失调的严重现象。本文仅对江苏2009年高校专业设置情况作一简要分析。 1.专业设置广泛 2009年,江苏普通高校共设置本科一级学科70种,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置数的96%;设置本科专业289个,专业布点2761个,在校生92.1万人。其中,工学专业布点996个,占专业总布点数的36.38%;文科主要集中在管理学,有469个专业点,占总数的17.13%。随着服务外包和软件、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海洋、地球探索资源开发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又新增设专业点288个。一些高校特别是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不顾自身原有学科专业基础和办学力量,也不考虑专业设置良性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自身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外在要求,盲目追求“大”而“全”,不经过合理论证就盲目上马一些在研究型大学已经开始被理性淘汰,对于学生而言几乎无业可就,对高校自身发展而言也无竞争力的专业。不少教学型的地方本科院校成了研究型大学的复制品,缺乏专业特色已成为当今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发展中一个不争的事实(宋争辉,2011)。 2.专业布点失衡 在全省2761个本科专业布点中,有47个专业的布点数超过20个,其中英语、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布点达61个,而药物化学、物业管理、投资学、天文学、体育产业管理等84个专业布点仅各有1个。在校生数也向理工类专业严重倾斜,其中电子信息类规模达到14.6万在校生;其他在校生人数较多的一级学科有工商管理类、机械类、经济学类、艺术类、外国语言文学类等;有19个专业在校生人数超过万人,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校生人数3.69万人,英语专业在校生人数3.36万人,同时,有54种专业在校生人数不足百人[1]。有些高校为了获取经济效益,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不去考虑社会需求,重复设置专业。从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不少高校的本科专业表现出严重的趋同性。 3.人才供需失调 江苏高校本科各专业在校生在现有20个行业 36 高教管理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8月31日上午,在2013年暑期我校工作研讨会上,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仁华应邀莅校作题为《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的专题报告。 吴仁华书记在报告中,分析了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转型的紧迫性,阐述了地方高校转型需要明确的四个基本观念,以及工程学院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校党委书记潘玉腾指出,吴仁华书记的报告既是一场高端的政策解读,也是一次深入的实践指导,对我们进一步了解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了解国家政策,推动学校转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将报告内容摘选如下: 2013年6月28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正式启动了“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 一、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转型的紧迫性 1、产业升级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迫切要求 伴随技术革命对生产力格局和生产方式变革的急速推动,我国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许多企业开始经历从低端制造到中高端制造

的转型,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比如在石油、电力行业,数字化、自动化装备的引进和使用,使得生产操作一线对技能型基础工种的需求量激增;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一带,机器人“入侵”制造业,很多企业面临机器人生产研发、维修等工程人员的难求之苦。 因此,适应产业升级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2、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人才供求关系的逆转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人才供求态势发生逆转,2011年至2020年,大学每年毕业700万人,进入白领岗位的比例继续降至55%左右,也就是说,比例接近一半的大学毕业生需到“灰领”、“蓝领”岗位就业。据教育部对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排名的结果是,第一“985”高校,第二高职院校,第三“211”大学,第四独立学院,第五科研院所,第六地方普通高校。 为什么会出现结构性失业? 社会进步需要越来越多具有实用技能的高技术人才和熟练专业人才,需要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做知识技能型的工人、农民和第三产业

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分析与准确定位

2006年8月August2006 第24卷第4期Vol.24No.4龙岩学院学报 JournalofLongyanUniversity 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分析与准确定位 姚加惠,潘懋元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福建厦门 361005) 摘要:1999年以来,新建本科院校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承担了繁重的扩招任务。这些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定位不明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特点和所处环境的基础上,从办学理念、办学类型和层次、职能、服务面向等方面阐述了新建本科院校应如何合理定位的意见。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现状;定位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629(2006)04-0113-05 收稿日期:2006—03—20作者简介:姚加惠(1974— ),福建龙海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潘懋元(1920— ),广东汕头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从1999年到2005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198所本科院校[1],占全国701所本科院校的28.25%。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处在省会城市之外的中等城市,常常是地级市内唯一的本科高校。经过几年的发展,这些学校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是,办学层次的提高并不等于办学水平的自然提升。如何根据内外部条件,妥善定位,办出特色,实现“内涵升本”,是摆在这些学校面前一个现实而突出的问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基础分析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经验、办学资源、学校声誉等方面与老牌的本科院校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它又不是原有高职高专的简单拓展和放大,而是具有自身的特点,表现为: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来源多样,以高职高专独立或合并升格为主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由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过渡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来源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一是高职高专独立或合并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这类院校通常是由高职、高专、师专、教育学院等各种教育机构的不同组合而形成的,如九江学院由九江财经高等专科学校、九江师范专科学校、九江医学专科学校、九江教育学院组成。具体而言,又可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工科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升格而成的,常常在校名中冠以“工学院”或“工程学院”的字眼,如常州工学院、南京工程学院等;一类是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的高职高专升本的院校,直接以所在城市命名,如嘉兴学院、 铜陵学院等。二是由师范专科院校升格的本科院校。此类院校大多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教育学院合并后再升格的。升本之后,有些 学校在校名中保留“师范”两字,如乐山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等;有些则以地市取名,如哈尔滨学院、 惠州学院等。这些学校仍以从事教师教育为主,辅以培养其他专业人才,或是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共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大约70%是由原来的师专或承担着师资培养任务的学校与其他学校合并升格而来的。[2]三是由成人高校向普通高校转制而形成的院校,如中华女子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等。此类院校基本形成了普高、成高和高职三类教育并举的格局,并努力朝普高方向发展。总之,新建本科院校来源复杂,互不相同。 (二)办学理念模糊,认识不足 时下有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尚不清晰,要么好高骛远,要“创建全国一流”,或“名牌大学”等,要么妄自菲薄或放任自流,对于如何办好本科,办什么样的本科缺乏理性的思考,对学校的发展方向不能准确地把握。例如,在教育教学观念上,由于长期处于专科层次,专科教育的思维定势以及学校受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经济状况、信息沟通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坚守某块内容,思想僵化,缺乏与时俱进和顺应市场变化的教学理念。在管理思想上,由于受地级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学校成了政府的工作部门,教育自身的特性往往不自觉地被忽视,官本位的现象严重。尤其是不少院校还沿用专科教育的管理思想,习惯于用行政权力代替学术权力,显然不符合新建本科院校层次提高、规模扩大更需要专家治教和民主管理的要求。 (三)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层次以本为主,专业设置专科居多 当前新建本科院校还处于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的过渡时期。由于升本有先有后,虽多数院校的在校生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