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壹)

1.下列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全都正确

....的一项是

①(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先要沐浴、更衣、独居,忌食鱼肉荤腥,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做“斋戒”。

②(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③(九宾)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④(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镬,古代的一种鼎。

⑤(上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的位置。大夫比卿低一等。

⑥(御史)战国时的史官。秦代始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管理国家重要典籍,接受百官奏事等。

⑦(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

⑧(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⑨(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秀才的雅称。

⑩(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也是天子的象征。

?(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与之同义的还有“致仕”。

?(视事)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

?(下车)官吏初到任。

A.①③⑤⑥⑨⑩B.②④⑦⑧??C.①②④⑧⑨?D.③⑤⑥⑩??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吾妻归宁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B.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癸丑:这里以干支纪年,永和九年为癸丑年。

C.太史文起文公太史:官名,负责修史等事。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六经,指礼、乐、射、御、书、数。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选项()

A.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秦始皇时始设太学。

C.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

D.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十二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B.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微、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微是徵的变调,声调激愤;羽,声调悲凉。

C.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沿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D.宗庙,是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又称祖庙。古人把宗庙、社稷与国家视为一体,常以宗庙、社稷代指国家。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公羊传》《穀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称。

C.“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帝王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

D.大(dà)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7.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一项是

A.“秦御史前书曰”中的“御史”是一种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诸侯、官吏,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

C.班固《两都赋》中“两都”指长安和开封,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一样。

D.前四史中,《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汉书》作者范晔,东汉人。《三国志》作者陈寿,晋朝人。

8.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年龄称谓:豆蔻是女子十三四岁,及笄是女子十五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B.《红楼梦》中贾宝玉是贾政的儿子,林黛玉是贾宝玉姑母的女儿,他们之间的悲欢离合是故事的主线。

C.古代职官:博士和学士,在中国古代既是官名,又是学位名称,六国、秦汉时期在诸子、诗赋、术数、方技等方面都设有博士,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务,统称学士。

D.《高老头》《巴黎圣母院》《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巴尔扎克、雨果、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英国的莎士比亚。

9.下列对诗句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是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B.“一去紫台连朔漠”:“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生长明妃尚有村”:“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炎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即贬官降职。迁: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迁调”“迁官”“转迁”说明调职;“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

D.“如何四纪为天子”:“四纪”是指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即为四十八年。唐玄宗当了四十五年皇帝,故约略称“四纪”。

10.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B.旬假:当时官员五天休息一天,叫做“旬休”。

C.三径就荒: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就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D.簪笏:指代官职。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

1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B.从弟:唐代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C.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可用“崩殂、薨、不禄”替代。

D.“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先呼台阶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尊称。

1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是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B.“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指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C.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文中“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D.“斋戒”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前沐浴更衣、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1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辇”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

C.“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

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

1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15.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祝:庙堂中管香火的人。

B.巡按: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巡按御史”的简称,负责考核吏治等事务。

C.致仕: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

D.盐引: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包括税款在内的盐价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官盐的凭证。

1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又称“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从苏轼诗“料得清贫馋太守”中,我们可知文与可担任过此职。

B.“刺史”是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职任监察,官阶高于郡守。

C.“节度使”为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掌管当地军政大权。安史之乱后,内地也遍设节度使,总揽军政大权,成为对抗中央的军事力量,世称“藩镇”。

D.“都督”是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政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17.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候、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候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18.下列对《史记选读》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服色:更改服饰器物的颜色。《太史公自序》选文中指汉武帝按照五行相克的信仰,将汉朝开国时承袭秦朝的土德(崇尚黄色)改为水德(崇尚黑色)。

B.玺符节:玺,原为印的统称,秦始皇规定皇帝之印称“玺”。符为古代君王征调兵将时的凭证。节,为古代使者所持,作为代表皇帝的象征。

C.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为“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古代行军以车为阵。出入之处,仰起两辆车子,使两车的辕相向交接为门,叫做“辕门”。后来也指领兵将领的营门及督抚等官署的外门。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20.下列有关课内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秦故地。如“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

B.“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左迁”是贬职,升官极少用“右迁”一词;表示兼任官职的词语有“领”“兼”“摄”。

C.古代学校又称“庠”“序”“太学”,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jiàn),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教学人员称博士、助教等,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教授。

D.“君子”一词出自《易经》,后被孔子引用并上升为士大夫和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君子”就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古代藏族领袖的称呼,与匈奴君主被称“赞普”不同。

B.印绶,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C.承制,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古代帝王的命令叫“制”。

D.太学,古学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首设者是汉武帝。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郡的最高长官。秦时称“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后为州郡长官的敬称。

B.刺史,始为派出巡行郡县的监察官,后成“州”级最高行政长官,曾改称“牧”。

C.食邑,古代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食邑。邑,诸侯分给卿、大夫的封地。

D.元年,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也指帝王改用年号的第一年。这里是指后一种。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即大理寺,封建时代掌管刑狱,审核刑狱重案以及监察各级官员。

B.藉田,封建时代天子亲自耕种的农田。天子躬耕藉田,以示对农业重视。

C.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但至宋代始称经筵。

D.屯田,是指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便取得军粮、税粮供应的制度。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羽林,皇家禁卫军。汉代称“羽林骑”,其意“为国羽翼,如林之盛”。

B.量移,多指因罪贬谪边远地方任职的官吏,遇赦时酌情调迁近处任职。

C.禄俸,古代官吏履行职责的报酬。一般“俸”指钱币,“禄”指谷物。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学或国子监的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户部,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田地、学校、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B.召对,意思指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C.金,即大金,国号,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后建立的王朝。D.检校,加官标识,“检校”官职没有事职权,只表示皇帝对其恩宠。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指乡试,是科举时代在京城贡院举行的一次选拔人才的考试。B.幕府,将帅在外临时设置作为府署的营帐,代指将帅办公的地方。C.御史,春秋战国时期掌管文书和记事,秦朝后专司纠察弹劾官员。D.宪府,御史所居的官署,专司弹劾之职。“宪”的意思是“法令”。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全称大元或蒙元,蒙古族建立并统治中国全境的封建王朝。

B.起居注,古代记录帝王将相的言行录,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

C.召对,指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D.太祖,先祖称谓,后来一般指开国帝王或王朝始封之君的庙号。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祠堂,又称“祠庙”,是供奉、祭祀神鬼、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B.烝尝,祭祀的名称,冬祭曰烝,秋祭曰尝。这里代指四时祭祀。C.察,指察举,指经过考察、向上推选、再进行策试的选人制度。

D.府君,汉朝时称刺史为府君。《孔雀东南飞》有“府君得闻之”。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师,本指周天子直辖的六军,后指天子直接统领的军队。

B.中朝,天子在宫廷内处理政事之处,与之相对的是“东朝”。

C.工部,古代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水利、土木、工程等。

D.都堂,尚书省长官处理政务的厅堂。“都”意思是“总揽”。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府,三公官署,属中央一级的机构。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B.两千石,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因其官秩为二千石,故以“二千石”代称。C.宰相,封建时代辅助帝王处理国事的最高行政职务,位在御史大夫之上。D.君侯,秦汉时称列侯而为丞相的官员。汉以后,用为对达官贵人的敬称。

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太傅,为古代辅佐天子的大臣。天子年幼或缺位时代理国务。

B.《孝经》,阐述和宣扬孝道的儒家伦理经典,强调孝的“天经地义”。

C.乞骸骨,古代年老臣子请求退职的婉辞,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

D.乡党,古代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后来指家乡或同乡。

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格尚未强壮,故称“弱冠”。

B.太常,封建时代官职名称,后称为太常卿,主掌祭祀、朝会等礼仪事务。

C.吏部,古代六部之一,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科举等事务。

D.致事,本指将治事权力交还给君王,表示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3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对郡守的尊称,为郡的最高长官,后来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B.孝廉,即“孝顺廉正”。原是察举考试科目。明清变成对举人的雅称。

C.茂才,西汉称“秀才”,汉代察举科目,东汉因避刘庄的讳而改称茂才。

D.卒,大夫死的称谓。对于死亡,古代天子称崩,诸侯称薨,大夫称卒。

34.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知识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A.按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束发、豆蔻、加冠、不惑、知命

B.官职被贬用词:左迁、谪、除、去、黜、乞骸骨

C.对人的尊称或敬称:殿下、竖子、麾下、丈人、先考、夫子

D.科举考试等级从低到高: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3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部是六部之一,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都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B.笏板是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用以记录君命、旨意或上奏的话的工具,以防止遗忘。唐代武德四

C.“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逃避黑暗政治、远离世俗生活的七位文士,有嵇康、阮籍、刘伶、山涛、向秀、阮咸、王戎,他们大多饮酒排遣苦闷,寻找精神寄托。

D.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江左指长江以东地区,江表指长江以西地区,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3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有误

..的一项是()

A.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B.合从:“从”通“纵”,与六国“连横”之策相对,是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C.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37.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称为分野。秦是参宿的分野,蜀是井宿的分野。

B.唐代官员分为九品,三品以上官服紫,四品、五品服绯(朱红),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白居易当时穿的青衫是黑色单衣,表明官职低。

C.九州又名汉地、中土、神州、十二州,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D.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自唐以后,少有自称寡人者。

38.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B.东宫,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故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因此亦用于指称太子。“帝在东宫时”指皇帝做太子时。

C.参军,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D.拾遗:唐代武则天时设置,职权为对皇帝进行规劝,并举荐人员。右拾遗属门下省,左拾遗属中书省。

3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这句中的“公从之”中的“公”也是爵位名称。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部分大都是民间歌谣,“雅”部分是宫廷乐歌,“颂”部分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氓》属于“卫风”的内容。

C.《史记》和《汉书》是两汉时期最重要的两部史书。《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体例,《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两部书成为后代正史的典范。

D.“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就是壬戌年,是干支历的六十甲子中的一年,“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4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B.“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祚等等。

D.“社日”,古代祭祀谷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4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各部首长称为尚书,副首长称为侍郎。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

B.古代床有两用,既可以用作卧具,又可以用作坐具。如《孟子?万章上》“舜在床琴”,就是用作坐具。

C.唐初设翰林院,这是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也是中央机关。负责为皇帝草拟诏令、应和文章。

D.鼎是上古的烹饪器,钟鸣鼎食是贵族奢侈生活的一个方面。如王勃《滕王阁序》说:“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4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孝廉不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孝廉”,在汉魏时期都是指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B.“左迁”是贬官的委婉说法,单用“迁”字则表示官职调动,如“再迁为太史令”“顷襄王怒而迁之”里均是。

C.《项脊轩志》中“先大母”“先妣”中的“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妣”则指母亲。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东宫”则是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43.下面句子中对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书常把五音和六律并举。律,本指用来定音的竹管。

B.古代祭祀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牢,本是养牲畜的圈。

C.薨,唐代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

D.教坊司是管理民间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事务。

4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耄耋为八九十岁;期颐是一百岁;“花甲重开”为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是一百四十岁。

B.古代所谓的“五礼”是五种礼的合称。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凶礼,冠婚的事为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平礼。

C.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D.古人坐席也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就是尽量把身体往后坐一点,表示谦恭;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不因饮食而玷污坐席。

45.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

“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47.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48.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49.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50.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5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指办事的官员。窃:私下里。这两个词都可以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B.祖:临行祭祀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D.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微羽、变宫、变微,七音变微是变音的变调

5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B.古时乘车,站在车的左边担任警卫的人叫作参乘,“乘”是两匹马拉的车。

C.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微、羽五律,变微是微音的变调,声调伤感悲凉。

D.古时每月第一日叫“朔”,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最后一天叫“晦”。

53.下面的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略有变化。

B.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干支纪年循环往复,易造成混乱,古人常并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C.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如《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一郎就是以行第称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就是以为官之地来称呼。

D.“杀青”指写定著作,完成作品。古时把书写在竹筒上,为防虫蛀和便于书写,先把竹简用火烤干叫做杀青。

5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本指宫廷的侍卫;宋代以后,民间特称医生。“祖”本指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钱行和送别。

B.“竖子”是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它还有“童仆”的意思。

C.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喜悦;羽,声调激愤。

D.“箕踞”指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5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拜、封”是表授予官职一类的词,“迁、转、徙”是表调动官职一类的词,“罢、除、黜”是表罢免官职一类的词,“判”则表高位兼低职。

B.古代纪年方法大致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文中“乾德三年”应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C.“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56.下列选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刘向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C.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D.“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足下”也是谦称。

5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B.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中,“谪”是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除”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C.在古代地理术语中,“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两

都”在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D.“中国”在古代文献中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

58.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词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59.下列对于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称呼皇帝可以称其庙号,如太祖、太宗等,也可以称谥号,如汉成帝、晋武帝等,还可以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光绪皇帝等。

C.古代的御史原本是史官,后掌管弹劾、纠察官员的过失诸事,御史有权弹劾皇帝的过失。

D.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的朝代不设丞相职位。

60.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6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史记》中对刘邦有多种称呼:“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称刘邦为汉王源于他曾被封为汉中之王。

C.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很多,如表授予官职的“除、授、拜”等;表罢免、降职的“罢、谪”等;表提升官职的“拔、擢”等。

D.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6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以载道”、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后世影响深远。

B.三省六部是隋唐时期国家最高政务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下辖六部,负责管理国家各方面具体事务,如吏部负责管理国家的典礼、科举、学校等。

C.“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诗句中的“七夕”指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的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所以又叫“乞巧节”。

D.“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支《红楼梦曲》隐喻着宝玉离家出走,宝钗在孤寂中抱憾终生的悲剧结局。

6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科举制度的等级由低到高是乡试、院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被称为“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B.古者五十岁知天命,称为“艾”;六十岁花甲,称为“耆”;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百岁之寿称为“期颐”。

C.官职的升迁一般可用拔、擢、迁,官职的调动一般可用改、转、徙,官职的降级一般可用陟、贬、谪、左迁,官职的罢免一般可用罢、黜、免、废。

D.古人的名为幼年时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呼。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六岁许嫁行笄礼,不得取字。

64.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既祖,取道”中“祖”是指祖先。

C.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D.尹: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

65.下列古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讲究“座次”安排。官职:古代以右为尊,如“位在廉颇之右”。车骑:由以左为尊,如“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故有“南面称王,北面称臣”之说。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如: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B.晋侯秦伯围郑中,“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一般的战车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帅车是主帅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一般车辆是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乘:一人一马为一乘。

D.妇女无所幸中,“幸”宠爱,指封建君主对妻妾等的宠爱。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也叫幸。

66.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

B.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C.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D.《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这里的“箕踞”,指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状像箕,是一种畏惧害怕的姿态。

6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B.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C.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

“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D.“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6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寡人

..之过也(寡人:诸侯的谦称,指寡德之人。)

B.晋侯.、秦伯.围郑(侯与伯都是爵位名称,春秋时期的五等爵位分别是王、公、侯、伯、子。)

C.乃朝服,设九宾

..(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D.沛公居山东

..时”(山东在文中指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战国时六国之地。)

69.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

A.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采用的是序数纪月法,一年分四季,一季为三个月,分别称孟、仲、季。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C.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很多,如:迁,调动官职,一般指降职;徙,一般的调动官职;改,改任官职;出,京官外调;乞骸骨,表请求退职;致仕,表出任官职。

D.晦朔,月亮的盈缺。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70.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卿: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

B.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有数位诸侯国的君主相继成为霸主,史称“春秋五霸”。“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中的“缪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C.九宾之礼:我国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九宾,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D.“秦御史前书曰”中的“御史”是一种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诸侯、官吏,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7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如《庖丁解牛》中的“ 庖丁”, “丁”是名,“疱”是厨师,表明职业。

B.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官吏。

C.“汉皇重色思倾国”中的“汉皇”非指汉代皇帝,而指唐玄宗,这是唐诗中的以汉代唐现象。如杜甫《兵车行》中“武皇开边意未已”。

D.庙号是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宗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如高祖、明宗、太宗。

72.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古代封国的国君的统称。后成为地方大员的敬称。

B.太常,官职称谓,后称太常卿,主要掌管国家祭祀、礼仪。

C.乙巳,古代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中的一个。

D.帝乡,神话中天帝居住的地方,文中是指皇帝住的京城。

73.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7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在古汉语中,用作敬称的还有“君”“公”“阁

下”“卿”“足下”等。

B.周代时期,受分封诸侯的爵位共有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

C.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慷慨激昂。

D.大夫,官职等级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后因以大夫为任官职者之称。

7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检讨,职官名。宋有史馆检讨,掌修国史;明清时隶属翰林院,与修撰、编修同称为史官。

B.燕见,亦作“宴见”,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臣子,有别于“朝见”。

C.首辅,明洪武年间设置内阁,进入内阁的官员称为大学士,内阁大学士也可以被称为首辅。

D.驰传,指古代驿站用四匹中等马拉的车;驿站是古代官方为传递文书或接待官员往来而设置的交通机构。

7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户,官名,是古代的地方军职,隶属于千户。百户又叫“百夫之长”,唐代杨炯的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中的“百夫长”就是指该官职。

B.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掌管礼仪的大臣发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C.敕,帝王的诏书、命令。“敕赐”即皇帝命令赐予,“敕书”即皇帝颁给朝臣的诏书。《红楼梦》中宁国府正门匾额上“敕造宁国府”的字样,即表示该府是由皇帝下令建造的。

D.第功,评定功劳的等次。古代在获得战争的胜利后,帝王往往会按功臣的功劳大小给予封赏。如刘邦平定天下后,评定功劳时,萧何为第一。

77.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后也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78.下列文化知识有误的一组是

A.翼轸,指的是翼宿轸宿,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B.簪笏,代指官职,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

C.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东隅,指日落的地方,表示晚,桑榆,指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D.旬休,唐朝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帝阍,天帝的守门人,这里指皇帝的宫门。

79.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指善侍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

80.下面表示官职变化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拜、除:授予官职

B.擢、谪:提升官职

C.迁:调动官职;罢:罢免官职

D.左迁:降职贬官;权:暂时代理

81.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错误的一项是:

A.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转:调动官职。

C.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封:指帝王降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D.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兼:开始任官职。

8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B.征辟是汉代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C.“视事”指治事,任职;“下车”指官吏到任;“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归田”等。

D.刺史,东汉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长史”,《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8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

B.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并序)》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的社会图景,反应了古代农民的愿望与要求,是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精神结合的典范之作。

C.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

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色彩,很像诗,但是压韵和句式比较自由。

D.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陈情表》中“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这里的“秀才”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84.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进士,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指丈夫的父亲。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字,古人往往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85.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秦伯”的称呼是源于周朝分封的爵位,晋国是侯爵,秦国是伯爵,所以叫晋侯、秦伯。

B.“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C.在春秋时期,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8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后来就成了与帝王或太子面对面应对时对他们的敬称。

B.“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

C.“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宾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

D.“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87.下列对各句中文化常识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总角

..之宴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②永和

..永和是年号纪年,癸丑是干支纪年,干支仅能用来纪年。

..九年,岁在癸丑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既望:是农历每月十六日,也被称为为“朔望”。

④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

....名之也华山之阳指华山南面,山南水北为阳。

⑤奄奄黄昏

..后,寂寂人定初黄昏:是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

⑥江州司马青衫

..湿青衫:文官高官但失意者所穿衣服。

A.①②③B.②④⑥C.①④⑤D.③④⑥

88.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礼仪中,“拱”是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跪”是指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B.“助教”是古代学官名,是指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牛、豕,没有羊。由于祭祀者

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箴铭文”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别人或者称述功德以自勉的文章。这类文章,内涵深刻、精警,多有启迪、醒人之作用。语言雕琢、精炼。

89.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居丧,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服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根据生者和逝者亲疏关系的远近,居丧时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齐衰、斩衰、大功、小功和缌麻。

B.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拨官吏的制度。

C.廷试,殿试、御试,科举制度中皇帝对会试录取的举人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

D.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为宋、元、明、清沿袭。

90.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授,职官名,宋、元以后府、州、县学的学官,掌管学校的考核、测验等职务。

B.酬倡,亦作“唱酬”“唱和”,是指朋友之间用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来相互酬答唱和。

C.自请以归,朝廷官员上书皇帝请求辞官回到家乡,与“乞骸骨”词义相近。

D.墓志铭,是放在墓中以备稽考的石刻文字,记录死者生平和对死者称颂、悼念等。

91.对下列各句中划横线词的文化知识的解释,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儒者的装束,代指诸葛亮,他和周瑜一起火攻曹操,有儒将风度。)

②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③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④“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古代官员不论官职、年龄大小,因体弱多病,便上书请求辞职还乡叫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⑤公车特征拜郎中(公车特征,公车特地征召。公车,官方专用车,接臣民上书和征召。)

⑥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A.①②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⑥

9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93.下列有关官吏任免升降的术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事”指官吏到地方检查公务;“下车”指官吏到任;“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归田”等。

B.“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征辟是汉代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

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D.是夕始觉有迁贬谪。迁、谪在古代文言文中都是“贬官”的意思。

9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95.下列各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

B.古代丧礼,凡为祖父母、叔伯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服丧一年,叫“功服”。

C.刺史是古代的官名,不同朝代刺史的职权不同。在晋朝时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D.“孝廉”、“秀才”都是汉代以来推荐人才的一种科目。明清科举考试中,以生员为秀才,以举人为孝廉。

9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B.稽首,指古代汉族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

C.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即20岁时,取字,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李白为李太白。

D.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8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97.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在丙寅三月之望”中的“望”是农历十五。

B.“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是项羽的字。

C.“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之”是介于地名、人名之间的语助词

D.“楚左尹项伯者”中的“左尹”是楚国的官名,令尹的辅佐。

98.下列各句文化常识中,没有错误的一句是

A.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左边,下联在右边。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C.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汉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D.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99.下列各句文化常识中,有错误的一句是

A.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C.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D.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0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驭:指天子车驾。除此之外,该词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继位”之意。

B.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C.季父:叔父。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

D.尚飨:亦作“尚享”,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这是祭文结束时的常用语。尚,表示希望。飨,鬼神享用祭品。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节选自《史记·卷一百九》,有删改) A .射:中国古代“通五经贯六艺”中“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射”不但是杀敌卫国的技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 B .良家子:汉代规定应强制服役的七种人以及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不能从军,其余人家子女被视为良家子,他们方可从军。这也是区分民众良贱的等级界限。 C .中贵人:中国古代帝王所宠幸的近臣,也专称显贵的侍从宦官。 D .汉之飞将军:指李广将军。王昌龄的山水田园诗作《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用的就是飞将军李广之典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丁度字公雅。大中祥符中,登服勤词学科,为大理..评事、通判通州。庆历中,副杜衍宣抚河东..。未几,擢工部侍郎.. 、枢密副使。后二年,卫士为变,度曰:“宿卫有变,事关社稷..,此而可忍孰不可忍!请付外台穷治党与。”(节选自《宋史·丁度传》,有删改) A .“大理”是官署名,掌全国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在九卿之列。 B .“河东”指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黄河流经山西省境,由北而南,故称。 C .“侍郎”,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 D .“社稷”常用作国家代称,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要祭祀社稷。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索字巨秀,少有逸群之才。举秀才..,除郎中,转南阳王模从事中郎。寻以破曜功封上洛郡公,食邑..万户,以功转骠骑大将军、左仆射...。时三秦人尹桓等数千家,盗发汉霸、杜二陵.,多获珍宝。对曰:“……此二陵是俭者耳,亦百世之诫也。”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和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1.下列对古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写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课”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深渊、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答案:A(“布衣”是指平民,非读书之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 B.“庶”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如“庶子”“庶母”“庶弟”等 C.“大理”古代掌刑法的官。隋置大理寺卿、少卿、北齐置大理寺,历代相沿。 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制事”“制政”“修政”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 答案:A(“出”一般是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进”指旧时部署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政权。 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 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 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廷有关的证据 答案:B(“藩镇”是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的节度使,掌管当地军政大权) 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武帝是皇帝的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指代辅佐国君的贤才。 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那个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最高行政长官。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0题(含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过关试题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B 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A 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转载]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1。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C “察茂才”“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A 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 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 1.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书”,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2.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谥号,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 B.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操持家务。 C.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4.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B.“故事”有多种含义,有时指一种文学体裁,有时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年号,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5.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6.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古代文化常识大赛试题

高三年级古代文化常识大赛 1、下列词语不表示谦称的是:( ) A、某 B、执事 C、不佞 D、朕 2、“永乐大典”是 ( ) A、乐曲名称 B、祭祀名称 C、官职名称 D、类书名称 3、“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 ) A、窗户 B、卧具 C、井上的围栏 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 )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七夕节 5、“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 ) 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 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 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 6、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 ) A、文章 B、画作 C、乐曲 7、度量衡是我国古代使用的计量单位,其中“衡”是指的哪个方面的标准?() A、长度 B 、面积 C、体积 D、重量 8、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的是:() A、扁鹊 B、华佗 C、孙思邈 D、李时珍 9、我国古代的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雅称,请问我们常说的“润笔”指的是什么?() A、文章书画稿费 B 、替人研磨墨汁 C、为人作序 10、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弱胜强”这和下面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不谋而合?() A、老子 B、孟子 C、荀子 D、孔子

11、“洛阳纸贵”比喻作品风行一时,广为流传,这个成语与以下哪部著作有关?() A、左思的《三都赋》 B、司马相如的《长六赋》 C 、班固的《两都赋》 D 、张衡的《二京赋》 12、《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家,“雪芹”是他的:() A、名 B 、字 C、号 13、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写道:“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其中“司马青衫”指的是:() A、司马相如 B、崔莺莺 C、白居易 D、杜甫 14、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独特的称呼,其中满一百岁被称为:() A、期颐 B、耄耋 C、百年 15、“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A、21点至23点 B、23点至凌晨1点 C、凌晨1点至3点 16、草书、行书、楷书、隶书四种字体当中哪一种是其余三种的起源?() A、草书 B、行书 C、楷书 D、隶书 17、我国很早就有了穿木屐的相关史书记载,下面的鞋就是东晋时谢灵运发生的“谢公屐”,它当时的用途是:() A、舞鞋 B、上朝穿的朝鞋 C、登山鞋 18、古代有很多姓氏都来源于官职,司马的职能是什么?() A、农耕 B、军政 C、养马 D、水利。 19、“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 ) A、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20、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 ( ) 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无论男女,都在二十岁时取字,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联系。 B.名、字与号: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C. 谥,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修谥号“文忠”,陶渊明被私谥“靖节征士”。 D.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 B. 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才疏学浅”。 C. 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如“卑职知罪” D.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孤家(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B.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词有微臣、老臣、下官、末官、末将、小吏、哀家、足下等。 C.古代读书人自谦小生、晚生、晚学、晚辈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D.古代读书人常称自己为不才、不佞、不肖,也表示自谦,说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B.“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C.古代女子对别人说话时,往往自称妾、臣妾、贱妾、奴婢、拙荆等。 D.中国人含蓄内敛,出家之人亦不例外。老和尚自称“老衲”,尼姑自称“贫尼”,道士自称“贫道”。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民或官吏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殿下等。 B.麾下,这是一个书面语词汇,原意为将帅的部下之意,或者是对将帅本人的敬称。 C. 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唐朝以后,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D.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皇太后。一般人称自己的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是皇帝死后,朝廷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汉高祖、唐太宗、元世祖等。 B.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就是李世民的年号。“洪武”就是朱元璋的年号。 C.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皇帝在位活着时不可以改元。 D.“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答案详解)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答案详解) 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B.在我国古代,“关中”多指函谷关以西,“山东”多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而“河北、河南”多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江表”是指长江以北地区,“江左”是指江东,“淮左”是指宋时的淮南东路。 C.“尊”“卮”均是酒器,“斗卮”是大酒杯,“觚”也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爵”是古代饮酒器的总称,“觥筹交错”的“觥”则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而“不胜杯杓”的“杓”则是一种饮水的器具。 D.“玦”是环形、有缺口的佩玉;“鼎”“镬”均是古代的刑具;“甑”是蒸饭的用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俎”是砧板;“槌床便大怒”中的“床”是古代的坐具。 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B.“总角之宴”中的“总角”是指少年时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是指老人和儿童,“纵豆蔻词工”中“豆蔻”亦指“豆蔻年华”,是指女孩子十三四岁;“等终军之弱冠”中的“弱冠”表示男子20岁成年;“及笄”是指女孩子15岁成年;“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中的“束发”是指男孩子15岁左右。 C.《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离骚》是《楚辞》的体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D.“朕”本是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先大母婢也”中的“先”是对死去的人的尊称;“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从弟”是指一直跟随他的弟弟;“籍独不愧于心乎”中的“籍”是项羽自称;“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中的“令”是对人的美称,如“令尊”“令堂”等;“尽西风,季鹰归未”中的“季鹰”是晋人张瀚的字,古人称字是尊称。 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中的“结发”是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黄泉”是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中指阴间,“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是指道家所说的天界。 B.“伏惟”是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中的“趋庭”是指快步走过庭院,表示对长辈的恭敬。 C.“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是指农历七月七日,即七夕,也称乞巧节,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练习与答案

高三古代文化常识试题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6.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

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训练 1,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 A ?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部、部、部、部和工部。 B ?古诗文中经常提到“岁寒三友”,它们是松、、;“花中 四君子”是指梅、、竹、。 C .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 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已死的皇帝为,已死的父亲为,已死的母 亲为,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 2, 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 A ?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官员到职工 作叫;授予官职叫;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 B .古人表示年龄都有专门的代称:二十岁叫,三十岁叫,四 十岁叫,六十岁叫。 C .我国不少城市有古称或别称,如南京叫金陵,苏州叫,扬州叫,杭州叫,开封叫。 3, 在古诗文中,同一事物往往有若干名称。以下解说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月亮被称为“蟾宫”、“月宫”、“玉盘”、“银钩”、“婵 娟”、“桂宫”等。 B .雪被称为“琼玉”、“碎玉”、“碎琼乱玉”、“冰花”、“六出”、“梨花”等。 C .信被称为“鸿”、“尺牍”、“尺素”、“函”、“札”等。 D .酒被称为“琼浆”、“玉液”、“玉醴”、“杜康”等。 4, 在下面几种语境中敬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语境:①麻烦别人②请人改文③求人原谅④请人批评 A. 打扰斧正指教包涵 B . 劳驾打扰赐教斧正 C. 打扰斧正包涵指教 D. 包涵打扰赐教斧正 5, 在古诗文中,下列词语各指代什么? ①“汗青”代②“须眉”代 ③“巾帼” 代 ④“桑梓”代⑤“轩辕”代—⑥“三尺”代—6, 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代“国”常用来指都城,同时也指诸侯被分封的领地。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古人认为中国的四周都是海,所以也用“海内”指中国。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使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使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在古代,“仆”可作为成年男子的谦称,“妾”可作为成年女子 的谦称。⑥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 的中午12点前后。 A .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7, 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A .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伉俪”喻夫妇。对老师称“子” “夫子” “师” “先生”“神器”。 B .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 “爱卿”。皇帝的命令称“诏”“敕” “圣旨”“谕旨”“上谕” 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C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 《礼》《易》《春秋》。 D .《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经”,即 《诗》《书》《礼》《乐》《易》《春秋》。《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 艺”中的“六艺”则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 8,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A .古人以“稷”为五谷(黍、稷、麦、稻、菽)之长。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土神 (社)和谷神(稷),故合称为“社稷”,并用来代称国家。 B .宫、商、角、徵、羽为古代音乐的五声,又称五音。变徵,声调悲凉。 C .古人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 三,季是老四。 D .刎颈之交、莫逆之交、布衣之交、忘年之交、车笠之交、竹马之交都用来形容 交情很深。 9,下面四首古诗都含有我国民间的传统节令,诗中所表示的节令以 及它们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②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③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 元宵、七夕、重阳、春节 B .春节、中秋、端阳、除夕 C .元宵、中秋、清明、元旦 D.元旦、七夕、重阳、元宵 10,下面四首诗,各描写了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令的情景。按节 令的顺序,四首诗依次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②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③鸾扇斜分凤帷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④千门万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A .②④①③ B .④②①③ C.①②④③ D.④ ②③① 11,写出下列诗句所反映的我国古代民间传统节令的名称。 ①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②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刊悲 ③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④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 答:①②③④ 12,古人文集题名(A)或称作者的字或号,(E)或称其谥号, (C)或称其官职,(D)或称其籍贯。分别指出下边六种文集属哪一类。( 18,写出下列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1996年全国高 考题) (1)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 、 (2)"文房四宝"是对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___ 四 种文具的统称。 (3)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 第二、第三名分另寸称为_____ 禾廿_______ 。 (4)我国农历采用”干支"纪年,1995年是农历年,1996年是农 历丙子年,1997年是农历_________________ 年。 19,写出下列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2分)(1997 年全国高考题) (1)“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 总称,即东岳、南岳衡山、西岳、 北岳恒山、中岳。 (2)《四库全书》是乾隆年间纂修的一部丛书,共收古籍3503种,按 照、、、四部分类,所以称为“四库”。 (3)戏曲是我国传统 的戏剧形式,剧中人物分别由生、、、四种 角色行当扮演。通常所说的“末”,归入“生”中。

古代文化常识小练习及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小练习 一、正误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90分) 古代文化常识一一山川与地理 1.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 2. 古人把山北水南称为“阳”,山南水北称为“阴”,如华阳在华山之北,江阴是长江 之北。() 3. 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 “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4. 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 5. 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 6. 江表,指长江以东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 就是此意。() 7. 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 8. 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 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9. 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 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10. “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 古代文化常识一一政区与官职 11.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 12. 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 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13. “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 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14. 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15. 古代“下车” 一词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 16. 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司法刑狱的是刑部,主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的是民部。() 17. 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 18. 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19. “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右迁” 一词。() 20. “出”在古代一般是指朝廷的官员到地方就职,如《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高考文化常识强化训练55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文化常识强化训练55题 (附答案解析)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是古时男孩子未行加冠礼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B.“表”有“外来”的意思,相对于中原。古人称长江以南地区为“江表”。 C.“旦”的意思是旭日东升,所以“日旦”指每天早上。“月旦”就指农历每月初一。 D.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叫“夺服”,与“夺情”意义基本相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短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侍中,指加授侍中这一官职,被加者享有佩戴貂蝉珥珰等标志性饰物与侍从皇帝左右的礼制待遇。 B.戎夷,指戎和夷,泛指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戎,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夷,中国古代称西部的民族。 C.太保,亦指太子太保,和太子太师、太子太傅都是东宫官职,为辅导太子之官。其副职为太子少保。 D.铭诔,多指记述死者经历和功德的文章,很多是因当时某臣子身故,其君主表彰其功勋,亦表哀思。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用以纪年。用年号纪年是我国历朝历代纪年方法中的一种。 B.《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是由姚广孝和谢缙总编的一部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 C.起复,指封建时代官吏有丧时,守丧尚未满期而被重新起用;也指降职或革职后被重新启用。 D.尚书,官名,战国始置,是掌管文书的官职。隋代及其后,以尚书为中央行政机构各部长官。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氏春秋》,又称为《左传》,编年史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B.劾,弹劾,指皇帝裁定官吏的过失或罪行。与现代西方社会的“弹劾”的含义不同。 C.中官,指宦官。君主时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D.祠,文中指祠堂,祠堂可以指社会公众或某个阶层为共同祭祀某个人而修建的房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短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宴华林园,指谢举、谢览等臣子参加皇帝在皇家宫苑华林园举行的宴会。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

1.下列对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 A。百雉指得就是城墙,在此指城墙得高度。雉指得就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得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缮甲兵”,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在此文就是保养盔甲兵器得意思。 C。诗:文学体栽得一种,通过有节奏与韵律得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此就是《诗经》得简称。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此文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得记事散文。 2 .下列对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 A。“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得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B、“仗节”就是手执符节得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得时候,皇帝授予她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与权力得象征、 C。“屯田”就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得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与税粮。 D、“遗民”有亡国之民、沦陷区得百姓、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得人、劫后余留得人民等义,文中指金亡后不愿归顺元得百姓。 3.下列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 A、诏就是天子下达臣属得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命令文体。 B、古代举行仪式,授予官职称作“拜”。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得“拜相如为上大夫”。 C. 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最常见得就是“卒”,早亡一般用“殇”,而“薨”则专指帝王之死。 D. 嗣在古文里常作动词,意为继承、继位等、如嗣王,意为继位之王;嗣君,意为继位得君主。 4。下列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 A、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刺”就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B。大业、义宁:隋代年号。年号就是我国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得一种名号。 C。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瞧,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D、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侄杀叔、甥杀舅等为“弑"、 5。对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 A、卜筮就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得两种方法,就是古代巫术得一种表现。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 B、“及沙门法秀谋逆事发"中“沙门",泛指所有出家修行得宗教人士,对年长得当尊称悬壶、法师、师父、 C.“赠卫大将军"中“赠”就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得功绩,在大臣死后,追授给大臣一个较高得官职或称号。 D.“诏班乐府”中“乐府”就是音乐行政机关,其任务就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等。 6、下列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

“古代文化常识”针对训练

“古代文化常识”针对训练 一、考点对点练 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郎中,战国始置,后从隋唐到清朝,朝廷各部都设立郎中一职,分掌各司事务,位于尚书、侍郎之下。 B .旗牌,指写有“令”字的旗和牌,是朝廷颁给封疆大吏或钦差大臣准许其代替王命、便宜行事的凭据。 C .袭封,与“荫”相同,均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上辈的封爵,都是一种封建皇帝封赏大臣子女的制度。 D .互市,指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的贸易,汉朝时期出现最早的互市,有名的如明朝的“茶马互市”等。 解析:选C “荫”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 .“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有时是个虚衔。 C .“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 .“金陵”是南京的别称,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六朝古都,其别称还有建康、江宁、天京、汴梁、石头城等。 解析:选D D 项,“汴梁”不是南京的别称,而是开封的别称。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骆钟麟,字挺生,浙江临安人。顺治四年进士副榜,授安吉学正。十六年,迁陕西盩厔 [注]知县。为政先教化,春秋大会明伦堂,进诸生迪以仁义忠信之道。朔望.. 诣里社讲演,访耆年有德、孝弟..著闻者,见与钧礼,岁时劳以粟肉。立学社,择民间子弟授以小学.. 、孝经。饬保伍,修社仓。莅狱明决,所案治即势豪居间莫能夺,人畏而爱之。县城去渭不十里,钟麟行河畔,知水势将南浸,议自览家寨迤东开复故道,众难之。康熙元年夏,大雨,渭南溢,且及城,斋沐.. 临祷,自跪水中,幸雨止,水顿减,徙而北流者数里。 (节选自《清史稿·骆钟麟传》) [注] 盩厔(zhōu zhì):今陕西省周至县。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朔望”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农历以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一月的长度。 B .“孝弟”即孝悌,指孝敬父母、关爱兄弟,是儒家倡导并恪守的传统伦理道德。

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14古代文化常识题讲解

专题强化训练(十四) 古代文化常识题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秩”,“秩”字从禾,从失;“禾”指五谷、俸禄,“失”意为“动态排序”。它的本义是“根据功过确定官员的俸禄”,在此处引申为“官吏的官阶或品级”。 B.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字丝,“盎”是充盈的意思,“丝”则是少的意思。 C.“劾”指“揭发罪状”,“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劾死”指冒死弹劾。 D.“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答案:C 解析:“劾死”指判决死罪。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隶书是先秦时期通行的一种字体,由篆书简化而成,形体接近于现在的字体,隶书的兴起是汉字形体的一次重大变革。 B.我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把图书划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称为四部,其中史部主要收录各种史书,子部主要收录诸子百家著作。 C.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吏部尚书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 D.“辟”“除”“徙”等词语均含有任职的意思:“辟”表示被征召并授予官职,“除”表示任命、授职,“徙”表示官职调动。 答案:A 解析:汉朝时通行隶书。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如贞观、靖康、元统、至正、康熙等。 B.古代人用天干地支来纪年,而不用来纪月、纪日和纪时等。 C.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三牲俱备为太牢,只有羊、豕则为少牢。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来泛指官吏。 答案:B 解析:天干地支也可用来纪月、纪日和纪时等。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子”是古代亲属称谓,始见于《后汉书》,唐宋时人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将叔父、伯父称为“从父”。 B.“诸生”是在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的统称,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进士等。 C.“东厂”是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明成祖时设立,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明中后期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及答案

高三复习备考古代文化常识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 《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 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 称。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B.在我国古代,“关中”多指函谷关以西,“山东”多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而“河 北、河南”多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江表”是指长江以北地区,“江左”是指江东,“淮左” 是指宋时的淮南东路。 C.“尊”“卮”均是酒器,“斗卮”是大酒杯,“觚”也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爵”是古代饮酒器 的总称,“觥筹交错”的“觥”则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而“不胜杯杓”的“杓”则是一种饮水的器具。 D.“玦”是环形、有缺口的佩玉;“鼎”“镬”均是古代的刑具;“甑”是蒸饭的用具,“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中的“俎”是砧板;“槌床便大怒”中的“床”是古代的坐具。 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从西 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 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B.“总角之宴”中的“总角”是指少年时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是指老人和 儿童,“纵豆蔻词工”中“豆蔻”亦指“豆蔻年华”,是指女孩子十三四岁;“等终军之弱冠”中的“弱冠”表示男子20岁成年;“及笄”是指女孩子15岁成年;“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中的“束发”是指男孩子15岁左右。 C.《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国地 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离骚》是《楚辞》的体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D.“朕”本是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先大母婢也”中的“先”是对死去 的人的尊称;“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从弟”是指一直跟随他的弟弟;“籍独不愧于心乎” 中的“籍”是项羽自称;“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中的“令”是对人的美称,如“令尊”“令堂”等;“尽西风,季鹰归未”中的“季鹰”是晋人张瀚的字,古人称字是尊称。 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中的“结发”是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黄泉”是指人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