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二0一0年五月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潮涌珠江岸,风起伶仃洋。滨城毓神秀,火炬耀华章。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由国家科技部、广东省政府和中山市政府于1990年共同创办,并于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二十年栉风沐雨,二十载筚路蓝缕,火炬开发区以奋进的足迹铺就了一条创新创业之路。90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汇聚了七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居全国高新区之最。在这里,外向经济蓬勃发展,特色产业欣欣向荣,自主创新硕果累累,园区规划日新月异。国家中山高新区的“园区经济”正经历着从“火炬速度”到“火炬效益”的跨越,被工业园区天然包围的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正面临着新一轮的大好发展机遇。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吸收借鉴国家一期示范性院校建设成果,按照《关于组织申报2010年度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的通知》(粤教高[2010]号)要求,结合学院实际,制订本方案。本方案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政、校、企三方共同编制。中山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和园区的强企、名企共同编制建设方案。区管委会整合集聚政策、人才、设备等资源,学院建设目标

和任务与园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形成了良好的建设环境。

二、借鉴国家一期示范院校建设成果并有新探索和新思考。学院在认真学习研究国家一期示范院校建设相关方案的基础之上,着眼于“合作”,着力于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实现以合作发展为动力、以合作育人为模式、以合作办学为机制、以合作就业为导向的与园区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的发展格局。

三、注重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本方案把对园区企业的技术服务以及员工“回炉”培训列为示范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四、依托园区企业和学院实训校区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案突出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强企、名企,以及学院已建成的骏建生产实训中心、工业开发生产性实训校区开展专业建设,探行“深海探珠”重构课程体系、“挂牌积分”考核实训教师、实战化教学等“实招”,落实罗伟其厅长“三链”(产业链、岗位链、人才培养链)建设思想。

五、建设投入呈多渠道、多元化特征。除政府财政预算投入外,还有多渠道、多形式的社会资金和企业在实训基地建设中的设施设备投入。本项目建设总投入预算为1.17亿元,其中省级财政专项资金1000万元,中山火炬开发区(地方一级财政)专项配套资金2000万元,学院自筹资金2000万元,企业设备投入折合人民币6700万元。

六、国家尤其是广东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广东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形势逼人。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山火炬职院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另一方面,2009年11月10日,广东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在学院召开,更为学院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全院教职工正在变压力为动力,全力冲击示范性院校建设。同时,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的本方案有进度、有节点、有监测、有落实。

目录

第一部分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建设背景

(一)适应国家尤其是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二)适应中山火炬开发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三)适应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趋势、把握重大发展机遇的需要。

(四)适应广东高职教育对学院加快发展的要求的需要。

二、建设基础

(一)国家级火炬开发区从“火炬速度”到“火炬效益”的跨越,为学院建设省级示范院校营造了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二)人才培养逐步融入园区经济发展全过程的办学实践,不断丰富了高职教育的“中山火炬模式”内涵。

1.以“特、新、精”为主要内涵的办学理念日益丰富。

2.以“三方联动”为基本架构的合作发展、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办学的机制日渐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3.以“335”组合机制为核心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日臻完善。

4.以“三业对接、三轨并行”为主要内涵的实训校区建设特色日益鲜明。

5.以“专业紧密对接产业”为主要抓手的专业(群)建设紧跟产业结构升级步伐。

6.以专兼结合推进合作项目为主渠道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

建设初见成效。

7.以“五位一体”为主要内容的合作就业机制日益优化。

8.以“技术输出和员工‘回炉’”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服务功能日益突显。

第二部分建设思路、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二、建设思路

三、建设目标

(一)总体建设目标

(二)主要建设目标

1 生产性实训校区建设

2 专业(群)建设

3 课程建设

4 “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

四、主要建设任务与措施。

(一)推进“12345工程”,加强“生产性实训校区(中心)建设,强化办学特色

(二)实施“深海探珠”计划,重构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专业(三)依托实训校区(中心),探索“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四)强化政府引导,整合园区资源,加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

(五)专业结构适应产业结构升级

(六)转变教学管理理念,适应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要求。

(七)引企业文化进校园,树园区大学新理念。

(八)强化政府统筹,推进合作就业。

第三部分建设项目方案

项目一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1项目简要说明

2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

3专业建设基础

4专业建设目标

5专业建设总体思路

6专业建设内容

7专业群建设

8专业建设进度与资金投入预算

9保障措施

项目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专业与专业群建设方案

1项目简要说明

2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

3专业建设基础

4专业建设目标

5专业建设总体思路

6专业建设内容

7专业群建设

8专业建设进度与资金投入预算

9保障措施

项目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专业群建设方案

1 项目简要说明

2 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

3 专业建设基础

4 专业建设目标

5 专业建设总体思路

6 专业建设内容

7 专业群建设

8 专业建设进度与资金投入预算

9 保障措施

项目四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与专业群建设方案

1 项目简要说明

2 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

3 专业建设基础

4 专业建设目标

5 专业建设总体思路

6 专业建设内容

7 专业群建设

8 专业建设进度与资金投入预算

9 保障措施

项目五通信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1 项目简要说明

2 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

3 专业建设基础

4 专业建设目标

5 专业建设总体思路

6 专业建设内容

7 专业群建设

8 专业建设进度与资金投入预算

9 保障措施

项目六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1 项目简要说明

2 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

3 专业现有基础

4 专业建设目标

5 专业建设总体思路

6 专业建设内容

7 保障措施

8 建设预算

9 专业群建设

项目七生产性实训校区建设方案

1 项目简要说明

2 项目建设基础

3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和原则

4 项目建设目标与内容

5 项目建设进度与资金投入计划

6 保障措施

项目八以“三证书”为载体的学生素质教学体系建设方案

1 项目简要说明

2 现有基础

3 项目建设目标

4 项目建设总体思路和建设内容

5 保障措施

项目九服务社会能力建设

1 项目简要说明

2 行业背景

3 现有基础

4 建设目标、思路

5 建设内容

6 保障措施

7 建设进度与资金投入预算

第四部分资金投入预算

1.建设资金来源及比例

2.资金按项目、年度使用细目

表1 资金投入预算汇总表

表2 资金分年度分项目使用安排汇总表第五部分项目建设进度

第一阶段广泛动员、启动建设阶段

第二阶段整体推进、全面建设阶段

第三阶段完成建设、总结验收阶段第六部分预期效果

1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2 专业建设效果显著

3 教师队伍结构优化

4 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5 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加

6 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

第七部分项目管理与保障措施

1 组织保障

2 制度保障

3 经费保障

4 资金监管

5 运行管理

6 监督审计

第一部分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建设背景

建设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是学院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适应国家尤其是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家的发展战略要求,高职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彰显特色,提高质量。国家《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对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将珠三角地区建成“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广东省决定“优先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传统产业、现代农业、基础产业等六大产业群和培养广东紧缺人才领域的学科专业”。2009年,广东省政府提出,把“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施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从珠三角地区逐步转移至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的“双转移”,加快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双轮驱动”,实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双提升”战略,建立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实现“双转移”和“双提升”的战略目标,《纲要》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以新的思维和机制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上水平。”要“推进校企合作,建设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

基地,面向更广大区域配置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广东省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和措施为学院创建示范高职院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适应中山火炬开发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近年来,中山火炬开发区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了经济的迅猛发展。2009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6.1亿元;工业总产值900.5亿元;税收32.6亿元;出口总值52亿美元。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均位居全市首位。2010年第一季度,实现生产总值49.10亿元,比增45.13%,比全市增速高29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市第一位;完成工业总产值219.50亿元,比增63.62%,比全市增速高37.1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市第一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园区的人力资源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更加迫切。据统计,中山高新区未来五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每年将达到2万人以上,同时,优化之后的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规格、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学院必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整合校企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园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三)适应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趋势、把握重大发展机遇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纲要》为中国高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学院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适应广东高职教育对学院加快发展要求的需要。

2009年11月,广东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在学院召开,省教育厅领导在肯定学院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的同时,也对学院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继续有所作为、有所建树。罗伟其厅长指示学院,在招商选资引入企业时,注意同时引进上、中、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链”。根据“产业链”,整合学院专业,形成“专业群”。根据“产业链”上的不同工作岗位形成“岗位链”,并根据岗位技能要求设置课程,切实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岗位链”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人才(培养)链”。

二、建设基础

(一)国家级火炬开发区从“火炬速度”到“火炬效益”的跨越,为学院建设省级示范院校营造了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家六大“火炬计划”高新区之一,其特有的“园区经济”创造了经济发展的“火炬速度”。随着“双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高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正由“火炬速度”向“火炬效益”转变。中山高新区拥有集装箱吞吐量居全国港口十强的中山港,汇聚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企业,工业企业1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近20家,出口创汇位居中国十强,同时拥有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中国包装印刷基地、中国电子中山基地、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中国技术成果产业化(中山)示范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装备制造中山(临海)基地,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基地,七块国家级牌子居全国高新区之最。电子信息、健康医药、包装印刷、化学工业、汽配工业等五大主题产业,以及装备制造、节能和新能源、微电子和通讯、生物科技四大新兴优势产业已成为珠江口经济圈内一个闪光的亮点。

当前,开发区正在着力开发建设科技产业带、鲤鱼工业园、华南现代中医药城、逸仙微电子工业园等新兴园区,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微电子与通信设备、健康医药等新兴优势产业,为新一轮的大发展积蓄力量。大手笔的城市与园区策划经营,提升了开发区的综合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资本涌流而来。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园区到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现代化海滨新城,开发区正经历着从

“火炬速度”到“火炬效益”的重大跨越。这种跨越为坐落在园区内的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人才培养逐步融入园区经济发展全过程的办学实践,不断丰富了高职教育的“中山火炬模式”内涵。

1.以“特、新、精”为主要内涵的办学理念日益丰富。学院创建伊始就确立了“特、新、精”的办学理念,并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着力加强内涵建设。随着人才培养过程与园区经济发展的逐步融合,这一理念的内涵日益丰富:“特(特色)”,立足园区,构建“三位合一”管理平台,探索校企融合的“中山火炬模式”。“新(创新)”,推行“实战化教学”,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精(精品)”,以内涵和质量求发展,规模适度,特色鲜明。

2.以“三方联动”为基本框架的合作发展、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办学的机制日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中山高新区,工业园区、国家级产业基地、火炬职院都属区管委会直管,管委会在发展高职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得以充分突显。区管委会将学院的人才培养当作再造生产力、再造产业链的强大动力源,作为园区产业升级的坚实支撑,构建了政府主导、学院主体、企业主动的“三方联动”合作办学机制。政府主导方面,区管委会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区管委会的领导直接参与学院管理,通过政策倾斜支持学院发展;成立学院董事会,园区内80余家著名企业的一把手兼任学院董事;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推进行业、企业、学院的深度合作;

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区管委会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统筹学生就业。企业主动方面,行业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参与职业教育。学院主体方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服务换资源,以资源促发展。

3.以“335”组合机制为核心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日臻完善。学院积极推行“335”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3”指“1+1+1”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累计1年在校学习技术理论、累计1年在实训基地实施教学做一体教学、累计1年参与五段式岗位实习;第二个“3”指“三证书”:毕业证+技能证+素质拓展证;“5”即五段式岗位实习:即半个月的岗位实习教育;1个半月的技能考证实习;1个月的适应性岗位实习;3个月的生产性顶岗实习;3个月的就业性顶岗实习)。随着校企合作的逐步深入,“335”人才培养组合机制也得以不断完善,并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以“三业对接、三轨并行”为主要内涵的实训校区建设特色日益鲜明。在开发区管委会的协调下,学院与中山火炬工业开发总公司共同建设了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的生产性实训校区,创建了以学院为主导的集生产、培训、实践教学、服务、研发、技能鉴定为一体的新型实训基地,搭建了“三业对接办学、三轨并行育人”的实践教学平台,并以此平台积极推行“五段式”岗位实习,初步形成了校企深度合作的“火炬模式”,在校企合作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实训校区已引进14家企业,其中,骏建生产性实训

中心被授于“中国包装联合会广东省培训基地”和2009年度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成为广东省2009年度获中央财政支持的四个项目之一。

5.以“专业紧密对接产业”为主要抓手的专业(群)建设紧跟产业结构升级步伐。专业建设紧密对接园区七大产业基地。学院现有7个教学系、29个招生专业。其中,包装印刷系、装备制造系、现代服务与管理系、信息工程系、电子工程系、生物医药系、光电工程系分别对接园区七大国家级产业基地,主干专业群与开发区国家级产业(群)高度吻合。“包装技术与设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为学院特色建设专业;“应用电子技术”、“生物制药技术”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物流管理(保税物流方向)、光电技术等专业更是适应了中山市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换代而设置的新兴专业。课程建设紧密对接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学院将课程建设与改革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教学改革的重点。经过几年的持续建设,目前已建设了1门省级精品课程(培育项目)、8门院级精品课程。从2008年开始,学院就不断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引导专业教师积极与企业联合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制订了《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教材)管理办法》,在“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为主的专业教材开发中,2009年立项和出版自编教材22本。

6.以专兼结合推进合作项目为主渠道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初见成效。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利用高职院校的人才和

技术资源,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让行业企业的精英骨干力量参与到合作的课题和项目中来,在完成项目和课题的过程中扮演兼职教师的角色,指导教师和学生。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支持、鼓励企事业单位的骨干精英人才到高职院校兼职。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兼职教师政府津贴”机制,鼓励本区企业的高端人才到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兼职。区管委会参照对博士以上高级人才发放“政府津贴”的做法,向到火炬职院兼职的企业骨干发放“政府津贴”,鼓励园区内的企业精英到学院兼职任教。经过一系列举措,学院双师型队伍已取得成效。学院现有教职工423人,其中专任教师232人。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60人,占25.64%,专业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99人,占42.74%,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者124人,占青年教师的53%。学院兼职教师队伍绝大多数来自企业一线,还有少数社会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等社会精英。以开发区企业技术骨干为主的学院兼职教师队伍已达到200余人。

7.以“五位一体”为主要内容的合作就业机制日益优化。学院充分利用园区资源,积极探索政府、学院、企业、家庭、学生“五位一体”的合作就业机制。开发区管委会牵头成立毕业生就业委员会,区领导担任小组组长,统筹学生就业,出台相关文件,将企业、社区接纳安置毕业生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9%以上,留在开发区就业的毕业生占80%以上。

8.以“技术输出和员工‘回炉’”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服务功能

日益突显。学院坚持科研立足地方经济,通过“产学研”平台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共享研发成果。院内有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开发区管委会联合投资900多万元共建的“光机电技术创新平台”,并已初具规模。学院积极参与中山市技术升级,选派“科技特派员”参与和支持地方企业的技术更新。近两年,在与企业横向技术合作开发中,先后立项36个,到账资金500多万元。2008年以来,学院教师承担省级以上“十一五”规划课题12项,取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10项。学院积极开展企业员工培训,为企业人员“回炉”提升技能提供服务,平均每年培训企业员工2000人次以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