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兴宁市客家方言语法专题研究(DOC)

广东兴宁市客家方言语法专题研究(DOC)

广东兴宁市客家方言语法专题研究(DOC)
广东兴宁市客家方言语法专题研究(DOC)

本科生毕业论文

广东兴宁市客家方言语法专题研究Monographic study of Guangdong Xingning Hakka dialect grammar

学生姓名赖远科

所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所在班级文学1101班

申请学位学士学位

指导教师张伟职称讲师

副指导教

职称

答辩时间2014年 6 月8 日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第一章导言 .. (1)

1 兴宁客家话研究现状 (1)

2 研究对象、方法及意义 (1)

3 语料来源 (2)

第二章兴宁市人文地理及方言音系 (2)

1 兴宁市人文地理情况 (2)

2 兴宁市客家话音系 (3)

第三章词法研究 (4)

1 名词 (4)

1.1 名词的词缀 (4)

1.2 名词的兼类 (5)

2 代词 (6)

2.1 人称代词 (6)

2.2 指示代词 (7)

2.3疑问代词 (7)

3 助词 (7)

3.1 结构助词 (7)

3.2 动态助词 (8)

3.3 语气助词 (8)

4 介词 (8)

5 动词 (9)

5.1 动词的重叠形式 (9)

5.2 动词的体貌 (9)

6 程度副词 (11)

第四章句法特点 (13)

1 比较句 (13)

2 处置句 (13)

3 被动句 (14)

4 疑问句 (14)

4.1 是非问 (14)

4.2 特指问 (14)

4.3 选择问 (14)

4.4 正反问 (15)

5 来去句 (15)

6 特殊语序 (15)

结语 (16)

鸣谢 (17)

参考文献 (18)

摘要

客家方言是汉语的七大方言之一。广东梅县话作为客家方言的代表,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兴宁与梅县同属梅州,但是兴宁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梅县话不甚相同,尤其是语法方面,有许多特点。本文将以兴宁客家话的语法为研究对象,从词法和句法的角度,对该方言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词类方面主要研究:名词、代词、介词、动词、程度副词等。句法方面主要研究:比较句、处置句、被动句、疑问句等。

关键词:兴宁话;方言;语法;句法;词法

ABSTRACT

ABSTRACT

The Hakka dialect is one of the seven dialects of Chinese, Guangdong Meixian dialect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Hakka Dialect,It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Xingning and Meixian belong to Meizhou, But the Xingning dialect is not the same as the Meixian dialect which in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and grammar. Especially in grammar, there are many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will take the Xingning Hakka dialect grammar as the object of study,.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orphology and syntax,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dialect. The main research of speech: parts of speech, pronouns, prepositions, verbs, nouns, adverbs of degree.The syntactic aspect mainly studies: comparative sentence, disposal sentence, passive sentence, interrogative sentence and so on.

KEYWORDS:xinning words ;dlalect;grammar;syntax;morphology

广东兴宁市客家方言语法专题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012101212,赖远科

指导老师:张伟

第一章导言

1 兴宁客家话研究现状

对梅州客家话的研究,在宋代就有相关的文献资料记载,到了明代有关记载就更加明确更加丰富了。在嘉靖年间编修的《惠州府志》中就有记载当时兴宁、长乐(今五华)一带的方言,其中提到:“言语习俗与赣相类。”[1]但是该书并没有详细的提到兴宁话的相关材料。但在同一时间编修的《兴宁县志》卷三《人事部·方言》中就第一次列有“方言”一词,该书较为具体地记载当时客家地区的方言特点和一些词汇,记录了当时兴宁话的语音和词汇概貌,从中可以看出l6世纪兴宁话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现代兴宁话的传承性与差异性[2]。

客家方言是汉语的七大方言之一,以广东梅县话为标准方言,近年来吸引了不少学者去关注和研究。客家方言的研究主要以梅县话为主,在语音和词汇方面成果卓著。如黄雪贞编修的《梅县方言词典》、《梅县话音档》;林立芳的《梅县方言语法论稿》,较全面地描述了梅县话的语法体系和深入地揭示了梅县话的语法特点[3];朱炳玉对广东五华客语补述结构的研究也较为详细具体[4];项梦冰的《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比较深入地研究了连城客家话的单点客家语法,揭示了连城客语的句法和词法方面的特有现象,勾勒出了连城客语语法的轮廓[5]。这些对广东、福建等地客家话的研究促进了人们对客家话的关注。但兴宁话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基于此,本文将对兴宁客家话作语法专题考察,以更好地介绍兴宁客家话。

2 研究对象、方法及意义

2.1 研究对象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客家方言内部一致性很强,尤其是对梅州地区客家话的误解更加限制了客家方言的比较研究。兴宁话的语法极具特色但研究成果极少,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重点都是语音、词汇。长此以往,在普通话和粤方言的影响之下,兴宁话的特

色之处将有可能被同化直至消失。为此,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发展兴宁客家话,本文将以兴宁话的语法特点为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和讨论。

2.2 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取专题的形式对兴宁客家话的特色语法现象加以探讨,在举例的基础上与普通话进行对比。以多角度、立体、全面的方式描写兴宁客家话中比较有特色的语法现象,并将在论述过程中把语言理论研究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的举例结合起来阐述相关的语法特点及现象。

2.3 研究意义

明人祝允明的《正德兴宁志》记录了当时广东兴宁话有齐韵作灰、庚韵作阳的特点。

[6]而明代黄国奎修、盛继纂的《嘉靖兴宁县志》描述了当时兴宁话中的部分较为常用的词汇。和现代客家话相比,当时两志所记的语音、词汇中展示的特点,可看出兴宁话早就是成熟的客家方言。就现存地方文献来说,是目前所见对客家方言最早的语音、词汇描写,在客家方言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7]但后来却极少学者去研究兴宁话。即便有人研究,其大部分研究成果也是关于语音和词汇的,语法方面的成果几乎为零。为此,本文将用专题的形式,阐述兴宁客家话的语法特点和现象,为客家话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3 语料来源

本文所用的语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的《方言调查字表》[8]以及詹伯慧编著的《汉语方言语音调查》、《汉语方言词汇语法调查表》等所列的语法例句。把这些例句用兴宁话表述出来,进行了语法专著调查[9]。兴宁市客家话的特殊程度副词的语料来自谢栋元的《客家方言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是本人在兴宁市的亲朋好友。

第二章兴宁市人文地理及方言音系

1 兴宁市人文地理情况

兴宁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北毗邻江西省寻邬县,东北部相接梅州市平远县和梅县,南部与梅州丰顺县、梅县相连,西北部与河源市龙川县相邻,西南部与梅州市五华县接

壤。总面积达两千多平方千米,全市人口百万多人,讲客家方言的人口占总人口的98.2%,属于纯客家方言区。

兴宁县建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当时由古龙川分治而立。从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到宋天禧三年(1019年),曾数次析古兴宁置齐昌县(府),辖境内曾多次变迁。到了宋熙宁四年(1071年)分设长乐县(今五华县)后,县境就相对稳定。自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后,兴宁就隶属梅州市。兴宁市境内居民多为客家人,兴宁方言属于梅州客家方言中的兴华小片,市内方言几乎相同,极小差异,按当地居民的划分也可以分为“上山声”和“下山声”,由于下山片较具代表性,所以本文记录的主要是“下山声”的语法特点。

2 兴宁市客家话音系[10]

(1)兴宁客家话的声母有25个,分别是:

b p m v d t n l g k ng h

j q x r gi ki zh chsh z c s 和零声母。

(2)兴宁市客家话韵母分为舒声韵母和入声韵母。

舒声韵母有24个,分别是:

a o u e i ai oi ui ao an on un en in

ang ong ung ia io iao iu iang iong iung;

入声韵母有11个,分别是:

ad od ud ed id ag od ug iag iog iug

(3)兴宁市客家方言声调有6个,分别是: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入声大都带有塞音韵尾)几种。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

调号—╱∨╲

例字马麻吗骂脉麦

注音ma1 ma2 ma3 ma4 mag5 mag6 如:

昨哺夜——cag6 bu1 ra4(昨晚)

你吃哩饭盲——ni2 shi6 li2 fan4 mang2(你吃饭了吗?)

以只——i3 zhag5(这个)

涯十分四意哩本书——ngai2 shug6 fin1 si4 ri4 li2 ben3 shu1(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你十分标致——ni2 shu6 fin1 biao1 zhi4(你非常漂亮)

第三章词法研究

1 名词

1.1 名词的词缀

兴宁话中很多名词的词缀都很有特色,常见的词缀有“老”、“阿”、“公”、“哩”、“婆”、“麻”“牯”等等。[11]

1.1.1 名词的前缀

兴宁客家话较使用较普遍的构词前缀有“老”和“阿”,可以用于人或某些动物,与普通话的情况相似,下面将分别描述:

A.老lo53

a:对人的称呼:“老公”(丈夫)、“老婆”(妻子)、“老弟”(弟弟)、“老妹”(妹妹)、“老朱”(在姓氏前表亲热)等。

b:用于动物名称前:“老蟹”(螃蟹)、“老鸦”(乌鸦)、“老虎”、“老鼠”等。

B.阿a44

主要是用于人称,如:“阿爸”(爸爸)、“阿妈”(妈妈)、“阿公”(爷爷)、“阿婆”(奶奶)、“阿哥”(哥哥)、“阿姊”(姐姐)等.

1.1.2 名词的后缀

兴宁方言中常用的名词后缀有很多,且都非常有特色和很强的构词能力,大部分都已虚化,极少具有实际意义。如:

A.哩li

a:用于人的称呼:“赖哩”(儿子)、“妹哩”(女儿)、“孙哩”(孙子)、“科仔哩”(这里的“哩”已经虚化,意思就是科仔)等等。

b:用于表示事物:“瓶哩”(瓶子)、“鸡哩”(鸡)、“雄哩”(雄鱼)、“拐哩”(青蛙)、“铁线哩”(铁丝)等。

B.麻ma24、牯ku53、公kuη44

兴宁话用“麻”、“公”、“牯”主要用来作动物名词的后缀,不具有实际意义,只有与表示动物的名词连用,产生新词表示动物的雌雄。如:

鸡麻—鸡公(母鸡—公鸡)鸭麻—鸭公(母鸭—公鸭)

猪麻—猪牯(母猪—公猪)狗麻—狗牯(母狗—公狗)

“麻”还可以用于女性名称或称为之后。表示亲切、喜爱的意思,如:“小玲麻”“科红麻”“秋红麻”

“公”还可以用于一个无意义的后缀词缀,用来构词,如:

“鼻公”(鼻子)虾公(虾)雷公(雷)猫公(猫)舅公(舅)

“牯”也会用作无意义的后缀,用来构词,如:

“矮牯”(矮人)“傻牯”(傻瓜)

C.头t eu24

兴宁话中“头”可用来表示时间,也可用来表示一般事物,如:

a:表示时间:“日晨头”(白天)“夜哺头”(晚上)“早晨头”(早上)“当住头”(中午)“下哺头”(下午)

b:表示一般事物:“窝头”(锅)“心肝头”(胸脯)“手指头”(大拇指)

1.1.3 后缀的连用

在兴宁话中,有不少的词会使用两个后缀,如:

名词+牯+哩:“猫牯哩”(公猫)“狗牯哩”(公狗)

名词+牯+佬:“兵牯佬”(以前对士兵的蔑称)

名词+公+头:“鸡公头”(公鸡)

1.2 名词的兼类

兴宁话中词语的兼类与普通话一样都较为常见,兴宁话中也有名词与动词的兼类,还有一些名词兼作形容词的情况,这里将介绍与普通话相比较为特殊的情况。[12]

1.2.1 名词兼动词

名词兼作动词在普通话中很常见,但是有些名词在兴宁话中能兼作动词,而在普通话中却不能作兼类,如:

A.声:名词为“声音”,动词为“说话”、“发出声音”。

你唔声满人滴啊?(你不说话谁知道啊?)

你介声铁过大了!(你的声音太大了!)

B.索:名词为“绳子”,动词为“绑”、“锁住”

拿佬索里来索住哩条狗(拿绳子过了锁住这条狗)

C.油:名词为“汽油”、“食用油”“油漆”,动词为“刷”

哩边都还盲填油就冇油(这边都还没有刷就没油)

1.2.2 名词兼作形容词

兴宁话中有些名词还可以兼做形容词,用以表示名词所具有的的某种状态或性质,如:

花:作名词即为普通话的“花”,作形容词时为“花哨”、“花纹多”、“眼花缭乱”的意思。如:

今日渠着佬件麦花哩介衫(今天他穿了一件很花哨的衣服)

1.2.3 名词、形容词、动词兼类

有一部名词可以兼作名词、动词、形容词,非常有特色,如:

烟:作动词时为“烟熏”;作形容词时为“烟很浓”

烧介火烟阿死,烟都转房间来了,眼水都烟出来了。(第一个烟“是形容词,第二个“烟”是名词,第三个“烟”是动词)。

钩:名词“钩子”,动词“钩取”,形容词“弯曲”的意思。

矣只钩铁过钩,钩唔到(第一个“钩”是名词,第二个“钩”是形容词,第三个“钩”是动词)。

2 代词

2.1 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涯”ηai11、第二人称“你” ni11、第三人称“渠”ki11。

兴宁话人称代词单数变复数只需要在单数形式后加“兜人”。如:“涯兜人”、“你兜人”、“渠兜人”。如:

你兜人吃哩饭盲?(你们吃了饭没有?)

涯兜人去行街哦(我们去逛街哦)

它的所有格一律都是在单复数人称代词后加助词“介ke53”,这个助词就相当于普通话的“的”。例如:“涯介书”、“你介水”、“渠介杯哩”等。[13]

2.2 指示代词

兴宁话中的指示代词主要有“该(kai53)、咁(ka33)、矣(i153)”。

其中“该(kai53)”主可以指代人或事物、处所以及时间,如:该(kai53)兜人(那些人)、该哩(那里)、该下(那时)等。“咁(ka33)”可以指代人或事物以及程度,如:咁(ka33)样哩(这样子)、咁好(这么好)、咁差(那么差)等。“矣(i153)”一般指代处所、时间,如:矣下(现在)、矣边(这边)等。

兴宁话中指示代词有明显的近指和远指的差别,它们主要是通过语音曲折来区别的。比如说“这里”时读“该kai213”,说“那里”说读“该(kai53) ,就是说当表示近的时候音比较低,表示远时音比较高。

2.3疑问代词

兴宁话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表示数量的“几”ki53,如“几多to44”(多少);表示处所方位的“倷”,如“倷哩”(哪里);表示事物的“脉介”mak1/ke53(什么);表示程度的“酿ηioη53滴”(怎样)。

3 助词

对于兴宁话的助词主要可以从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这三种类型来讲述。

3.1 结构助词

兴宁话的结构助词主要有“得”、“介”、“倒”、“去”。[14]

“得”。主要用于动词后面,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可以”。如:哩把伞用得(这把伞可以用);哩条路行得(这条路可以走)

“介”ke53。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的”,如:十分靓介花(非常漂亮的花)

“倒”。常用于形容词或动词的后面,可以表示动作行为所达到的目的或结果、状态所达到的程度。如:涯买倒好多好吃介(我买了很多好吃的);涯兜人当时好倒会死(我们当时的关系非常的好)

“去”。在兴宁话中可以表示人或事物的状态或者到达某种程度,如:涯做去督目睡(我做到打瞌睡);涯做去会死(我做得快要死了)。

3.2 动态助词

兴宁话中的动态助词中主要有“哩”、“过”、“倒”、“紧”、“到”等。

“哩”。表示动词的完成体,常跟在动词后面。如:我吃哩饭了(我吃过饭了)“过”。它与普通话的用法一直,表示曾经有过某种经历。如:甘讲起来你也看过哩部电影噢?(这样讲起来你也看过这部电影噢)

“倒”。相当于普通话的“着”,可用于静态意义的动词之后。如“学校门口停倒几部车(学校门口停着几部车)

3.3 语气助词

兴宁话的语气助词比较特殊的主要有“哩”、“野”、“哈”等。另外兴宁话中与普通话中相同的“啊”、“哦”、“哇”、“哎”等在此将不详细讲述。

“哩”。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啦”,表达感叹的语气作用。如:今日热死哩(今天热死啦)。

“野”。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啊”。如:你想酿满里野(你想怎么样啊?);你食介做麦野(你在干什么啊?)。

“哈”。表示请求对方同意的祈使语气。如:你就答应帮涯做了哈(你就答应帮我做嘛)。

4 介词

兴宁话中的介词中比较有特色主要有“从”、“奔”、“打”、“沿”、“遮”,在此就主要讲一下这几个介词。[15]

“从”是表示从某个时间或地点开始。如:从咋哺夜开始涯就肚子痛(从昨晚开始我就肚子疼);涯从花都转兴宁来(我从花都回来兴宁)。

“奔”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介词“给”。如:涯话奔你听(我告诉给你听);你奔涯介书十分好看(你给我的书非常好看)。

“打”在兴宁话中作为介词是表示经过的具体场所或路线。如“哩条告诉公路打涯屋夸经过(这条告诉公路从我家经过)。

“沿”表示人或事物经过的路线,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沿着”、“顺着”。如:沿着哩条路直走(顺着这条路直走)。

“遮”在兴宁话中也是表示“顺着”、“沿着”的意思。如:遮等哩条河下(沿着这条河往下走)。

5 动词

5.1 动词的重叠形式

动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有5钟形式,与普通话大部分相似,分别是AA式、AAB式、ABAC式、AABB式、ABAB式,下面分别举例:

A A 式:讲讲(讲一讲)、吃吃(吃一吃)、喊喊(喊一喊)

AAB式:辘辘转(不停地转)、唧唧大(不断长大)

ABAC式:行来行去(走来走去,坐不住)、踏出踏入(心神不宁)

AABB式:上上下下(来来去去)、进进出出(走来走去)

ABAB式:打点打点(收拾收拾)、装扮装扮(打扮)

5.2 动词的体貌

动词的体貌就是表现动词行为动作上的情态、状态和阶段等。兴宁话中的动词的体貌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16]

5.21 起始体,表动作的起始

表示某一个动作或状态变化的开始,兴宁方言中除了普通话中的V+起来,还有V+起+N+来、“正+V”(相当于普通话的“才”)。如:

A. V+起来:渠笑起来里(他笑起来了)

阿妈食起来咯(妈妈吃起来咯)

B. V+起+N+来:渠自家就食起饭来咯(他自己就开始吃饭了)

渠唱起山歌来哩(他唱起山歌来了)

C. 正+V:车正开啊走(车刚刚开走)

涯正打完球哩(我刚刚打完球)

5.22 进行体和持续体,表动作正在进行和持续。

A. 进行体: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普通话可以通过“着”来表现,兴宁话中一般用“等”来表现。如:

外面落等水——外面下着雨涯看等电视——我看着电视

渠切等菜——他切着菜涯抹等门窗——我擦着门窗

B. 持续体:表示动作的持续。兴宁话中表示动作的持续可以用“等”、“倒”、“紧”来表示。如:

a:V+等

门开等——门开着门上贴等画哩——门上贴着画

渠开等门——他开着门渠着等衫——他正穿着衣服

b:V+倒[17]

涯今日着倒一件白色衫——我今天穿了一件白色衣服

花瓶里插倒好多花——花瓶里插着好多花

c:在兴宁话中,还有一种“紧+V”、“紧+V+等”、“紧+V+紧+V的形式非常有特色,在很多客家方言中都已经没有这种用法了。在兴宁方言中把“紧”置于动词之前表示动作状态正在进行或持续,如:

紧料liao44,饭就唔记得煮——一直玩,饭就不记得做

水紧落等——雨一直下不停

渠紧讲紧大声——他越讲越大声

d:“等”和“倒”的辨析:“等”和“倒”都可用于表示附着意义的动词或静态动词之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等”可以用在存现句中,还可以用在祈使句中,表示要求人或事物处于某种状态中。如:拿等——拿着接等——接着

5.23 完成体,表示动作的完成。

A:在兴宁话中,一般用哩li表示动作的完成,相当于普通话中表示动作完成的“了”。如:

涯吃哩饭了——我吃了饭了

涯收到哩你介信了——我收到了你的信了

B:还有一种结构可以表示动作的持续,也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那就是“V+倒”这个结构,如V是静态意义的动词则表示状态的持续;如V是动态意义的动词则表示动作状态的完成。如:

涯吃倒哩麦当劳——我吃了麦当劳

喊渠买肯德基,渠就买倒佳斯顿——叫他买肯德基却买了佳斯顿

C:兴宁话中还有一个“阿”用在补语为结果补语的述补结构中动词后面,可表示动作刚刚完成。如:

食阿咧饭就走了——刚吃完饭就走掉了

打阿完球哩就去食饭——刚打完球就去吃饭

5.24经历体,表示动作在此前的某时已完成某个动作

兴宁话中,经历体是表示动作过去发生过而现在已经完成。兴宁话的经历体标记为“过”,这个与普通话的“过”大致相同。如:

涯早就看过哩本书了——我早就看过这本书了

我去过北京么——我去过北京

5.25 已然体,表示动作产生的状况已经成为了事实

兴宁话中已然体用“介”放在句末,强调事件已发生并有成句的作用,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的”。如:

渠咋哺日正走介——他昨天才走的

我开车去北京介——我开车去北京的

在兴宁话中,“介”还可以与完成体“哩”和经历体“过”共用,如:

你吃过哩种东西介,记得么——你吃过这种东西的,记得么

涯兜复习哩资料介,唔惊考试——我们有复习资料的,不怕考试。

5.26 将然体,表示动作或事情将要发生

兴宁话中的将然体是用表示将来的时间名词和时间或情态副词来表示的,如“爱、快、就爱、快爱、准备”等,例如:

我就爱去读书了——我就要去读书了

渠就爱买车了——他就要买车了

天就快爱落水了——天就快要下雨了

涯明年就爱毕业了——我明年就要毕业了

5.27 反复体貌,表示动作重复或反复进行

兴宁话中表示动作的重复进行除了可以用与普通话中的“再”、“又”之外,还可以使用“过”,即“V+过”。如:

煮介饭唔熟,你爱煮过——煮的饭不熟,你要重新煮

你讲介涯毛听清,再讲过——你讲的我没听清,再讲多一次[18]

6 程度副词

兴宁话的副词与大部分客家方言的副词相同,在这里将只跟大家介绍兴宁客家话的特殊程度副词。兴宁话的程度副词也有跟普通话相同的一面,但也有很多别具一格的。

兴宁话特殊的程度副词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是单音节有些是双音节的,还有些是可以通过重叠、易位并加后缀的方式来构成形容性的“里”字结构,表示程度深浅和褒贬的感情色彩。如:[19]

6.1单音节的

紧(很):紧红、紧靓、紧好、紧快等

铁(太):铁大、铁快、铁多、铁短等

死(很):死好、死冷、死丑、死吵等

以下的程度副词都是“很”的意思:

邹红、律乌、溜滑、浸青、滑冷、喷白、泛赤、忍甜、兜苦、非薄、逆软。如:你介鞋律乌(你的鞋很黑)

哩只苹果浸青(这个苹果很青)

在上面中的有些副词可以通过重叠、易位并加以后缀的方式来构成形容性的“里”

字结构,表示程度深浅和褒贬的感情色彩,如:

邹红:红邹邹里(红红的很可爱)滑冷:冷滑滑里(冷冰冰的)浸青:青浸浸里(绿绿的很可爱)兜酸:酸兜兜里(酸不溜秋)

6.2多音节的

兴宁话中常用的比较特殊的多音节副词有“铁过”、“太过”、“有兜里”、“差唔多”等。他们可以修饰形容词和修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如:

里对鞋铁过大——这双鞋太大了

介件衫太过长——那件衣服太长

一到考试就有兜里紧张——一到考试就有点紧张

老弟和老妹都差唔多高——弟弟和妹妹都差不多高

6.3单音节副词连用

有些单音程度副词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连用,表示后一行为、性状随着前一行为性状的变化而加深,相当于普通话的“越~越~”。如:

卷愐卷兴——越想越好高兴卷来卷好——越来越好

卷痒卷野——越痒越挠卷食卷肥——越吃越肥

6.4单音程度副词和单音后缀“里li44”配合使用

这种结构有两种形式:一个是由一个单音节的程度副词+形容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后缀“里”构成,表示程度的加深。如:

好红里(很红)好欢喜里(很喜欢)好想里(很想)

吉爽里(多么爽)吉舒服里(多么舒服)吉好里(多么好)

还有一种是由形容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单音节程度副词+单音后缀“里li21”表示程度的加深。如:

臭死里(很臭)愐死里(想念得很)笑死里(很好笑)

6.5单音节程度副词和双音节后缀配合使用。

这种结构一般由一个单音节的程度副词+形容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双音节后缀“里黎”构成,表示程度加深并加重语气。如:

好攒里黎(相当舒服)好自在里黎(相当舒服自在)

吉肥里黎(多么胖)吉好笑里黎(多么好笑)

6.6三音节程度副词和单音节后缀“里”或双音节后缀“里黎”配合使用。

这种结构一般由三个单音节程度副词+形容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或动宾短词+单音节后缀“里”或双音节后缀“里黎”构成,表示程度的深浅。如:猛滴吉惊阿里(非常非常害怕;害怕极了)

猛滴吉奇怪啊里(非常非常奇怪;奇怪极了)

猛滴吉爱涯啊里(非常非常爱我)

6.7结构助词与单音程度副词配合使用

这种结构一般由形容词+结构助词“到”或“阿a52”+程度副词“死”组成,表示程度很深。如:

香到死(香得很)爽到死(舒服得很)

靓阿死(漂亮得很)精阿死(精明得很)

6.8结构助词与双音节程度副词配合使用

这种结构一般由形容词+结构助词“到”+双音节程度副词“喂死”或“难耐ηai52”组成,表示程度很深。如:

烧到喂死(烫死了)冷到难耐(冷极了)

第四章句法特点

1 比较句

兴宁话的比较句可分等比句、差比句两方面来讲述:

一方面,等比句是表示A和B两个参比向的比较结构是一样的。如:

(1)A+同+一样/差唔多。如:涯同渠一样/差唔多高(我跟他差不多高)

(2)A有B甘。如:涯有渠甘高(我有他那么高)

一方面,差比句是通过A和B两项的比较,最后得出比较结果的差别,这个与普通话相像。

(1)A比B。如:今日比咋哺日热(今天比昨天热)

(2)A+形容词+B+比较结果。如:涯介钱多你十块钱(我的钱比你多十块)

(3)A+形容词+过+B。如:兴宁冷过梅县(兴宁比梅县冷)

2 处置句

兴宁话中一般用动宾结构来表示处置,比如“把它做完”在兴宁话里是“做完渠”。兴宁话还常使用“帮”、“将”字来表现处置,这种用法就与普通话中的处置句相似。比如说“将该本书拿过来”(把那本书拿过来)、兴宁话“把饭吃完”就与普通话的表述完全一样。[20]

在普通话中常常用“将”、“把”来表示处置,而在兴宁话中最有特色的处置句就是“将把”两个连在一起说,比如:

将把哩碗饭吃完(把这碗饭吃完)

将把你介衣服拿去洗了(把你的衣服拿去洗了)

3 被动句

兴宁话中没有普通话里面表示被动的“被、给、叫、让”等介词来表示被动,只有“奔”字用来表示被动,如:

涯奔渠打了(我被他打了)

渠奔车撞了(他被车撞了)

在兴宁话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表示被动的方式,那就是“无标被动句”,比如:

渠将把缸哩打烂了(缸被他打烂了)

一大早禾都全部割完了(一大早禾就全部被割完了)

4 疑问句

对于兴宁话的疑问句这里将从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以及反复问这四种类型来讨论。

4.1 是非问

兴宁话一般采用肯定的语句形式,句尾用疑问和升调的语气来构成是非问句。如:你系兴宁人毛(你是兴宁人吗)

哩件衫系你介毛(这件衣服是你的吗)

4.2 特指问

兴宁话的特指问句与普通话的结构基本相同,只是用的特指疑问词不同。如问人是“倷人”(谁)、“倷些人”(哪些人);问事或物是“麻介”(什么)、“麻时候”(什么时候)等。如:

早先矣只系倷人?(刚才这个是谁)

你麻介时候过来?(你什么时候过来)

4.3 选择问

兴宁话选择疑问句一般用“系+还系”的形式来表述,如:

你系食饭还系食粥(你是吃饭还是喝粥)

你系去兴宁还系去梅县(你是去兴宁还是去梅县)

4.4 正反问

兴宁话中的反复疑问句通常用“V+唔+V”或“有毛”的格式来表示,比如:

你食唔食快吃面(你吃不吃方便面呢)

你去唔去广州(你去不去广州呢)

你有钱毛去广州(你有没有钱去广州呢)

5 来去句

“来”和“去”在方言和普通话中的应用都很普遍,兴宁话中的用法和普通话的也基本上一致。这里讲两种比较特殊的情况。[21]

第一种情况:“来去“连用是兴宁话中最特殊的用法,连用时可以单独做谓语,也可以放在动词性结构前,如:

涯来去深圳(我到深圳去)

涯来去洗手(我洗手去)

捆起哩把柴涯就来去转屋夸(捆起这把柴我就回家了)

“来去”在这里的意义大体上相当于“去”,“来”在这个结构中就完全虚化了。

第二种情况:“来”、“去”还可以在句尾做语气词,一般用于祈使句的句尾其增强语气的作用,如:

打开你介狗眼看清楚来(睁开你的狗眼看清楚)

哩碗饭你吃完哩去(你要把这碗饭吃完)

6 特殊语序

这里所讲的兴宁话特殊语序主要指的是副词“多”、“少”的位置。这种语序与普通话正好是相反的,句末再加个“添”字有增强语气的作用,如:

食多一碗饭添(再吃多一碗饭)

脱减一件衫添(再脱一件衣服)

买多一架车添(再买多一辆车)

结语

本文通过对兴宁话中比较具有特色的词法和句法现象进行了专题式考察,也比较全面地描写了兴宁话语法的特点,为更加深入地研究兴宁客家话提供了语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1)在语法方面,兴宁话与普通话是在大同的基础上存在着小异,这些不同的地方在词语和句法各方面都有体现。客家话的语法跟普通话的语法差异的比较,有助于改变人们对于“方言和共同语的差异主要在语音和词汇上”的观点。

(2)在词法和句法方面,本文较为详细的介绍了兴宁话中比较特殊的用法,列举了大量的例子,以便我们更好地去认识、去了解兴宁客家话。

(3)在词法和句法的表现上,兴宁客家话与普通话有相似的地方,但本文也举证说明了很多特殊的地方,比如说一词兼几种用法,还有句法结构的特殊性,很多都保留着古汉语的特征。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日期:

广东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项目类别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项目保护单位 1 民间音乐梅州客家山歌梅州市梅州市群众艺术馆 2 中山咸水歌中山市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3 广东音乐广州市广州市群众艺术馆 4 台山市台山市文化馆 5 潮州音乐潮州市潮州市民间音乐团 6 汕头市潮阳区文化馆 7 广东汉乐大埔县大埔县文化馆 8 民间舞蹈龙舞 湛江人龙舞湛江市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文化馆 9 汕尾滚地金龙汕尾市陆丰市文化馆 10 狮舞(广东醒狮)佛山市南海区文化馆 11 遂溪县遂溪县文化馆 12 广州市番禺区沙溪镇文化站 13 英歌普宁英歌揭阳市普宁市文化馆 14 潮阳英歌汕头市潮阳区文化馆 15 传统戏剧潮剧 汕头市广东潮剧院 16 潮州市潮州市潮剧团 17 正字戏陆丰市陆丰市正字戏剧团 18 粤剧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艺术研究所 19 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 20 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 21 广州市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 22 佛山市佛山市群众艺术馆 序号项目类别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项目保护单位 23 传统戏剧西秦戏海丰县海丰县西秦戏剧团 24 白字戏海丰县海丰县白字戏剧团 25 花朝戏紫金县紫金县花朝戏剧团 26 皮影戏(陆丰皮影戏)汕尾市陆丰市皮影剧团

27 木偶戏高州木偶戏高州市高州市文化馆 28 潮州铁枝木偶戏潮州市潮安县文化馆 29 曲艺龙舟说唱佛山市顺德区顺德区文化馆 30 民间美术佛山木版年画佛山市佛山市群众艺术馆 31 剪纸(广东剪纸)佛山市佛山市群众艺术馆 32 汕头市潮阳区文化馆 33 潮州市潮州市群众艺术馆 34 粤绣广绣广州市广州市群众艺术馆 35 潮绣潮州市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 36 象牙雕刻广州市广州市大新象牙工艺厂 37 潮州木雕潮州市潮州市湘桥区文化馆 38 灯彩(东莞千角灯)东莞市东莞市莞城文化服务中心 39 传统手工技艺石湾陶塑技艺佛山市佛山市禅城区文化馆 40 端砚制作技艺肇庆市肇庆市端砚协会 41 凉茶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 42 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 43 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 44 民俗瑶族盘王节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45 小榄菊花会中山市中山市小榄菊花文化促进会 46 瑶族耍歌堂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文化馆 广东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类别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备注 1 民间文学雷州歌雷州市 2 谜语(澄海灯谜)汕头市澄海区第一批扩展项目 3 传统音乐惠东渔歌惠州市 4 古琴艺术(岭南派)广州市第一批扩展项目 5 十番音乐(佛山十番)佛山市第一批扩展项目 6 传统舞蹈麒麟舞海丰县 7 灯舞(沙头角鱼灯舞)深圳市 8 禾楼舞郁南县 9 蜈蚣舞汕头市澄海区 10 瑶族长鼓舞连南瑶族自治县 11 龙舞埔寨火龙丰顺县 第一批扩展项目人龙舞佛山市 荷塘纱龙江门市蓬江区 乔林烟花火龙揭阳市 醉龙中山市 12 狮舞(席狮舞)梅州市第一批扩展项目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摘要】客家经过五次大迁徙,在赣闽粤边区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天下意识、亲情意识、文教意识、忧患意识。本文就整合客家 物质文化资源、整合客家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等方面进 行介绍。 【关键词】传承;创新;客家文化;世界客都 阐述客家文化,很自然涉及到客家源流。据客家学研究者认为,客家先民经过五次大迁徙,在南方人烟稀少的赣闽粤三省交界(即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区逐渐形成客家民系的诞生地。正所谓“逢山必见客,无客不居山”。由于不断迁徙,客家人形成了许多特点如团结聚居、家庭民主、妇女参加劳动、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爱国爱乡等特性,加上客家人保留和发扬中原华夏文化,便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其中梅州的客家人口最集中、文化最发达,是我国客家人最大的聚居中心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客都。” 1.客家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一个民族或民系的物质产生和精神生活相联系。从客民第三次南迁开始,在赣闽粤边地区,客户(绝大部分为客民)占了主要地位,由于长期共处和交流,多数南下汉人与少数原来土著居民的风俗习惯、语言、经济政治利益、文化心理已融为一体,所以客家民系约在南宋时代就初步形成,在三江流域就出现赣州、汀州、梅州等文化城市,这些城市都留下许多客家文化的历史轨迹。客家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其中包括保留着浓厚中州音韵的客家方言(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富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如寨堡式的圆柱形或方形夯土围屋、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穿堂屋、锁头屋、下山虎、四点金、多杠楼屋以及中西混合式等;腔调优美,抒情隽永的客家山歌;被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独具特色的饮誉海内外的客家风味食品,如盐炯鸡、酿豆腐、浮水鲩丸、姜酒鸡等。 2.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客家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赣、闽、粤的资源文化。客家文化继承了包括汉民族的语言文学、治国兴家主张和思想、忠孝节俭的礼俗道德以及宗教信仰等,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

客家方言研究

鲁东大学文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语言调考查与研究》课程论文 课程号:1101020 任课教师王宝刚成绩 论文题目:客家方言语言研究 (题目要求:手写。) 正文 (正文要求:打印;另起一页;页面横排,分两栏,留装订位置。每页上都需手写学生信息,包括: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等。 )

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使用方言的人口约占汉族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客家方言是汉族语言的一个分支。了解客家方言有助于了解古今汉语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也可以使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现代汉语的构成及其特点,这对于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将从词汇方面论述客家方言的特点,主要包括古词语的运用、方言词语的创新、词汇意义的差异、语法意义的差异、构词的差异这五个方面。他们的先祖多是因中原战乱等原因而从中原(河南,安徽,山东)南迁赣南,闽西,粤北地而形成的一个汉族新民系。后又因战乱和人口膨胀等原因一部份又从这三地继续迁往全国其他省份以及东南亚,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东部和北部、广西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台湾、四川和湖南部分地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以及美洲的华侨、华裔中也有使用者。使用人口约3700万。客家话以梅县话为代表 如上所述,客家人民大多数是从中原迁徙而来的,由于所住地区大部分是山区,帮能保持其传统观念,如文化、礼俗、语言等,但客家人的多次迁徙,在汉语区沿途停留,难免受到其它方言的影响,加上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所以当今客家话有许多其独特的地方,接下来,将论述的是客家方言的语音和词汇方面的特征。 先从语音上来看: (一)于都客家方言中的叹词的归纳从语音角度来划分,于都客家方言中的叹词可归纳为单音节叹词、双音节叹词和多音节叹词三类,具体如下: 1.单音节叹词有亥[xai51]、、的[ti35]、、嗯[en51]。 2.双音节叹词有哦喉[o33xo35]、妈嘞[mɑ55lei55]、啊嘞[ɑ55lei55]、。 3.多音节叹词有妈嘞家嘞[mɑ55lei55t??ɑ55lei55]、啊呀嘞[ɑ55i??55lei55]。于都客家方言中的叹词的语义特点叹词是要表达一定的情感或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因此,我们可以大致将叹词分为表情感的叹词和表指示的叹词两大类。 (二)表情感的叹词 1、亥[xai51](发音短促) 1表惋惜之情。例句:亥,冇哩哇!(亥,没有了哇!) 2表失望的感情。例句:亥,考得介差!(亥,考得那么差!) 3、哦喉[o33xo35] 1表惋惜之情。例句:哦喉,介荷包跌了哩哇!(哦喉,我的钱包掉了!)2表示突然想起忘带了某物或忘了某事。例句:哦喉,记蒙!(哦喉,我忘记了!) 4、啊嘞[ɑ55lei55] 表惊讶之情。例句:啊嘞,[niu??55]处的样子哟!(啊嘞,怎么这个样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以河图洛书传说为早期主要标志的河洛文化,是产生于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区域文化。而具有移民特征的客家文化,是具有浓郁中原文化底蕴并恒久保持至今的一种族群文化。这两种文化,从核心内涵上去认识,前者有其远古性,后者有其近一千年的后时代性,但二者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或个性,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同时,这两种文化又与中原区域文明的发展直接相关,并具有深层的渊源联系。 河洛地区指洛水流域、黄河中游地区,河洛文化即根植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河洛地区处于中原之腹心,因此说,河洛文化又是中原文化的源头和主流,对中华文明摇篮地中原大区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发端、统帅和辐射意义。可见,河洛文化不是~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从河洛文化的源头和主流地位去认识,至少到北宋灭亡之前,中原文化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在各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既有传承,又有扬弃,但毋庸置疑的是,以河洛文化为主流的各阶段中原文化,都处在当时中国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传说的人文始祖黄帝、炎帝在这个地区活动。远古发掘由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以及夏、商、周遗存,可谓星罗棋布。《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很多篇章就产生于河洛地区。秦统一后,尽管各区域文化的差异有所减弱,但中原地区的文化是延续不断、前后相接的,而且表现出更加强化、扩大和丰富的特征。儒学独尊后的汉代、政权更迭的魏晋南北朝之世、繁荣发展的唐宋时期等,无论文学、史学、宗教、科技、艺术等领域,加之后世地上地下的众多遗迹遗存,都无不彰显河洛文化、中原文化的光辉和活力。不同时期文化发展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一面,正说明中原文化发展经历了不断更新的过程,既把本身文化传播、渗透出去,又吸纳、凝聚周围文化,从而使得中原文化能够长期保持其领先地位。北宋灭亡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重心的转移,中原文化的繁荣程度和影响力随之减衰。 可见,从远古到北宋,河洛文化作为根文化、主流文化的发展,构成了一个连绵不断的序列,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另一方面,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因此,河洛文化作为“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原外流人口群体中也具有根深蒂固的意识和极强的传承性,并使得河洛文化传统在移民聚居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最为典型的就是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在客家族群中一直保持下来并富有个性的文化传统。它既表现出早期河洛文化的内涵,又具有魏晋唐宋时期的中原世风。若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去认识,客家文化既表现出唐宋以前不同历史阶段中原文化的兼容性,又表现出北宋灭亡前早期中原文化的原始韵味。 所谓“客家”,本是指客居他乡的家族,即相对土著居民而言,这些家族是从

广府与客家 一段不堪回首的恩怨情仇

广府与客家一段不堪回首的恩怨情仇 同为一族,同在一省,比邻而居,但语言和习俗却差异甚大,以致彼此间颇多嫌隙,互有龃龉,说的就是广东的广府人、客家人和潮汕人。上个月在广东自驾旅行,我们的行程从客家文化始,中经潮汕文化区,至广府文化终,算是初步接触了广东的三大民系,也有了点皮毛认识。沙湾镇,始建于宋,一座广府文化的博物馆。从沙湾古镇看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异同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广东人≠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广东是地理概念,而广府人、客家人和潮汕人是民系概念,广东人应该是指包括上述三大民系,加之雷州、疍家以及各少数民族在内所有广东境内的居民。三街六市的沙湾,曾经的商贾凑集之地。自驾行程的最后一站,我们拜访了广府文化的典型代表,位于番禺的沙湾古镇。所谓广府,即广州府,明清的行政区域之名,其称呼一直沿用至民初,方去“府”字而改称广州。广州府自明清设立以来,经贸繁荣、文教昌盛,不但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带,其政治经济状况,在广东全省也处于领先地位。而沙湾古镇距广州市中心只有三十公里,荟萃了几乎所有广府文化的精髓。沙湾的标志性建筑:何氏祖祠留耕堂。其实,从根上说,广府人和客家人同祖同宗,都是中原移民,只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别(本篇不谈潮汕文化)。广府人最早的根是秦朝遗民,到了唐末和宋

末的社会动荡时期,中原氏族纷纷避乱南下,经江西大余,再翻越梅岭关到达南雄珠玑巷。他们不熟悉岭南的情况,不敢贸然再南下,便在珠玑巷安顿下来并重新创业。无论土客,均重诗书育人,。若干年后,这些中原人逐渐适应了岭南的 气候和生活习惯,又顺北江来到了珠三角,首先在这片富饶的土地扎根繁衍。在广府文化中,就有贡生罗贵,带领珠玑巷97户33姓,伐竹木而结筏,南逃珠三角的故事。故,广府人多称自己是来自珠玑巷,并把珠玑巷称为“七百年前桑梓地”。留耕堂,被誉为“岭南古建筑综合艺术之宫”。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在汉民族的集体信仰崇拜和传统的岁时年节上,并无根本的不同。两者最大的差别在方言,前者说粤语,后者说客家话,各自独立,自成体系,从来不存在什么统一的广东话。先来的广府人对后到的客家人的歧视,也首先凸显在语言上,谓客人的语言是“南蛮结舌”,而客家人则称自己 才是正统的中原古音。这就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即所谓“分声之争”。当然,对于北方的朋友,要弄清两者的区别 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沙湾,保留了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平日里,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是有些许差异:广府人喜粤剧,近代的广东音乐更一度风靡全国;而客家人则喜汉剧,逢年节必搭台唱戏。广府人饮食清淡,客家人口味浓厚。传统的广府人天天给财神爷上香,而客家人除了节日的敬亲祭祖外,相对的祭拜要少许多。客家人最重教,科举做

浅析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及语音特点 - 定稿 -

目录 一、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 (2) (一)特定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各县客家方言的分布特点 (2) (二)粤北最具代表性的纯客市、县、镇 (3) (三)粤北各县市客家方言的形成的历史根源 (4) 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特点 (5) (一)从客家方言的源流去溯源客家方言的传播 (5) (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在传播中显示出的特点 (6) 三、客家方言的常见语音、词汇特点 (7) (一)声母韵母的发音特点 (7) (二)客家方言的词汇特点 (8)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毕业论文提纲 浅析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及语音特点 10级语教5班101305048 邓红玉 引言 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或“客话”,个别地方也称“催话”、“麻介话”、“新民话”、“土广东话”。它是汉语七大方言中内部比较一致的一种方言。在粤北地区很多地方都属于客家方言区,其中广东韶关境内就分布着许多纯客县市。从根源追溯客家方言在粤北地区的发展和传播,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变更,客家人在粤北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也因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而使客家方言在各个地域之间不断的发展壮大。但交通的闭塞使得客家人无法与外界更好的沟通,因此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语言又存在着各自的差异性。 正文 一、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 (一)特定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各县客家方言的分布特点 (二)粤北最具代表性的纯客市、县、镇 (三)粤北各县市客家方言的形成的历史根源 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特点 (一)从客家方言的源流去溯源客家方言的传播 (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在传播中显示出的特点 三、客家方言的常见语音、词汇特点

(一)声母韵母的发音特点 (二)客家方言的词汇特点 结语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虽然都具有客家方言的基本特征,但是无论在语音上和词汇上,县与县之间,甚至村与村之间均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内部的差异性,除受历史行政区划的影响外,与居民的迁徙时代及来源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对客家方言的研究,有利于客家方言更好的发展。客家方言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我们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粤北地区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粤北客家文化,我们应该重视和发展,同时客家话作为粤北地区纯客县的一种标志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那么我们更应该把客家文化、客家方言保存好,发扬好。 客家文化是一种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化,客家话在日常的生活中更是作为文化载体在传播发展。客家文化是民族特色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客家方言更具民族特点,在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

方言研究

浅析我国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如皋分院中文与社会科学系徐静静 【摘要】近几十年来,我国在各地大力推广普通话,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方言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社会上出现了若干观点,部分专家认为大力推广普通话可以完成民族语言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而另一部分专家呼吁保护方言这种历史文化的载体,在传承和保护方言的同时合理推广普通话。本文试图从以上几种角度出发,对方言的存在意义进行讨论,进而对如何保护传承方言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方言;现状;保护与传承 一、引言 方言的起源应该就是语言的起源。最先的方言实际上就是语言,当然,最先的语言实际上也就是方言。语言刚刚产生,分化与统一都还谈不上,语言和方言就是一致的。语言的统一和分化,往往和社会的变迁联系在一起,社会的变迁,语言就发展、变化,逐渐就产生了语言的分支———方言。 二、我国方言的现状 我国的汉语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由于历史与地理条件的影响,根据语言特点可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有此可以看出,汉语的分布也存在相对分散的南北差异。 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

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普通话。语言交流的障碍消除了,普通话成为我国正式的官方语言。但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竟将其与保护方言对立起来,致使近年来中华民族语言的多样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很多地方的方言都在逐渐消失,一些少数民族甚至发展到了只有几个年过古稀的老人还会说方言的情况,一旦这些老人百年之后,这些地方的方言也将彻底成为历史。 方言日渐衰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普通话的冲击:大力推力普通话是现代人交流的大趋势,而且讲普通话是从孩子抓起,这固然是件好事,但随之也会带来方言的萎缩。 2、部分人主动选择放弃方言:农民进城打工者遍布中国甚至世界,一些青壮年纷纷告别了故乡走进了城市,在家留守者大多数是老人。随着国家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给这些打工者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于是这些打工者进入城市后更愿意在城市扎根下来,自然而然的就放弃了方言,从而讲起普通话。 3、以普通话为主流的交流日趋密切:我国的大交通已经建成立体便捷的交通体系,全国各地的县级以上城市都慢慢加入了这样便捷的交通网,交流联系上日益密切,民众迁移变得更加容易,各地都可以逐渐成为一个个不同大小的移民区,这更加速了方言的消亡速度。 4、以普通话为基础的外语热潮兴起:近年我国的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必然会掀起一股又一股的外语热,讲外语及外语的翻译也是以普通话为基础,所以这也会加快方言的消亡。

我对广东历史与文化的了解

我对广东历史与文化的了解 经过差不多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广东历史有了更深更多的认识。对于外省人以前说广东是“南蛮”地区,我给予坚决的否定。因为广东历史渊源久远,文化显著。相传古为百越(粤)之地,故简称粤。秦始皇一统中国,于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设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今广州)。汉属交州。三国属孙吴。唐代在今广东、广西建置岭南道。宋淳化四年(993年)更名广南道。元代设广东道。明代设广东道宣慰使司,后改为广东布政使司。清代设广东省,相沿至今。历经五千多年的历史的洗礼,我们广东也有着自己深厚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富含文化底蕴的文化大省,并非“南蛮”啊! 广东地处偏远的南方,地形多为山地,易守难攻。中原势力是难以控制,致使广东形成“山高皇帝远,自立为王”的形势。赵佗于公元前206年建南越国,自命为南越武王,成为广东的第一个皇帝。而仅接其后的人数不胜数,其中包括唐朝末年的清海、靖海两军节度使刘岩,明朝大学士苏观生拥立唐王朱聿钅粤,明朝桂王朱由榔等,可见广东可是一片宝地。正是因为这种复杂的地理优势,才造就了广东的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广府文化”、“福佬文化(包含潮汕文化)”、“客家文化”……而这些文化一直影响着我们广东人,从而造就了今天的多元化的广东。 从文化方面看,珠江三角洲和西江流域是广东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广府文化带。广东有一个有意思的文化现象,就是每条江都代表一个文化体系,像西江代表广府文化,东江代表客家文化,北江代表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的混合文化,南江代表的则是广东文化的祖宗百越文化。 “广府文化”事实上我们对“广府文化”的了解还不是那么的详细,这不是因为我们对“广府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而是“广府文化”与“广东文化”的分界线

全国戏曲全部种类介绍

全国戏曲全部种类介绍: 彩调剧藏剧潮剧楚剧凤阳花鼓戏广东汉剧桂剧汉剧黄梅戏徽剧荆州花鼓戏柳子戏吕剧山东梆子绍剧四川曲剧甬剧云南花灯壮剧越剧粤剧越调豫剧宜黄戏扬剧新疆曲子剧湘剧锡剧婺剧碗碗腔天津文明戏苏剧曲剧琼剧青海平弦戏秦腔黔剧祁剧蒲剧莆仙戏评剧瓯剧闽剧陇剧龙江剧辽南戏昆剧梨园戏京剧晋剧吉剧黄龙戏淮剧滑稽戏花儿剧沪剧河北梆子赣剧二人转二人台川剧北方昆曲新城戏 中国戏曲的特点: 1 、始于离者,终于和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 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戏曲并没有象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客家话的介绍

客家语 客家语(Hak-ka-ng?),简称客语(Hak-ng?),在非正式场合又称客话、客家话等,在部分地区还称涯话、新民话、广东话(或土广东话)、怀远话、惠州话(广西等地)等,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一种声调语言(国际语言代码:ISO 639-3 hak)。 客家语言一般认为在南宋便初步定型],直到20世纪才开始定名为客家语。语言学者 对于该将其归属至汉语方言,或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特别在中国国内,被认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语言学术研究中,以梅县话为代表,但现实中惠阳话影响较大;在台湾以四县腔为代表。 客家语集中分布在粤东、闽西、赣南,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含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等国一些华人社区。 历史上,客家语曾是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境内主要流通语言之一;曾是太平天国的“国语”,广泛用于其官方文书中[3]。因客家人传统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客语的传承曾一度依赖 于不受外界干扰的封闭社会和口口相传的严厉祖训。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封闭社会被快速的城市化瓦解,传承客家语的传统法则也在信息时代逐渐被抛弃,客语因此成为世界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台湾地区曾于1988年发生了还我母语运动,后来逐步发展客家语现 代媒体,使客语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客语流行音乐的诞生和发展,公共生活领域(如广播电视、交通服务)语言服务的出现等,使客语走出封闭,迈向现代化,融入了时代潮流。目前,客家语是台湾官方语言,苏里南法定语言。 定义 属性 客家语(英文:Hakka Chinese,客语白话字:Hak-ka-ng?,客语拼音:Hag5-ga1-ngi1),简称客语(Hak-ng?),非正式场合又称客家话、客话(但客话在一些场合、地区另有所指而非客家语),在一些地方又有涯话(即厓话[7])、雅话、土广东话(广东话[8])等称呼,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或汉语方言)。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客家语归属至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在中国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的一支语言;在中国国内则认为是汉语七大方言(官话、客语、粤语、赣语、湘语、吴语、闽语)之一]。此语言历史悠久,一般认为,在南宋便初步定型;而正式被定名为客家语是20 世纪的事情。 客家语是汉族客家民系(包括粤东客家人、东江水源人、粤西-桂南涯人、四川广东人)的母语,分布区域非常广泛,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南部、西部等省份、香港新界北区、台湾、海外客家人移民地区(如毛里求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等。)。但因为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流行文化,客家语在中国北方的知名程度远不如粤语、闽南语高。 特殊作用 客语的特殊作用,就在于它是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志。

浅议客家方言俗语的研究与保护

浅议客家方言俗语的研究与保护 客家俗语是客家方言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客家人精神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客家俗语具有特殊的语言、文化价值,并已处于濒危境地,需要予以特别的关注、研究和保护。文章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对保护客家方言,特别是保护客家俗语重要性的认识;要创造条件建立赣客俗语语料资源库;要对客家俗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此外还要重视客家俗语的当代发展研究。 标签:客家方言俗语价值研究保护 “俗语”作为熟语的一种,是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民群众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的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而简练的语句。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以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等具体语言类型。 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堪称中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俗语是客家方言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客家人精神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自然现象、社会发展和人生哲理的经验性总结,是客家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仅记录着客家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客家人心理意识层面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也是透视客家人文化心理的窗口之一。 一、客家俗语的研究现状 正是因为客家俗语具有特殊的语言、文化价值,近年来已有一些研究者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 (一)论文方面。有的是以单篇论文的形式,探讨客家俗语的语言类型和文化价值。例如:郭起华的《客家人价值观的民间视野——客家谚语解读》(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卢小燕的《从客家谚语透视客家人的农业文化心理》(农业考古,2007);温珍琴的《从客家饮食谚语看客家饮食文化》(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练春招的《从客家谚语看客家的家庭观和家庭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等。这些文章从不同文化侧面对客家俗语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并在文中列举了不少客家俗语例句。 (二)论著方面。随着“客家热”的兴起,已有一些论著对客家俗语语料进行了搜罗和整理。例如:何石松的《客谚一百首》(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涂春景的《形象化客话俗语1200句》(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冯辉岳的《客家谣谚赏析》(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4)等。以上三部专著均为台湾出版,说明在搜集整理客家俗语语料资源方面,台湾学者走在了前列。大陆方面也稍有类似成果,如陈泽平、彭怡玢的《长汀客家方言熟语》(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此外,罗家珍、林立芳、饶长溶所主编的《客家话通用词典》(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中,辑录了300多条客家地区流行较广的谚语、歇后语。较之单篇论文,这些编著所搜集整理的客家俗语资料要丰富得多。

论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收稿日期]2005-12-20 [作者简介]薛瑞泽(1962) ),男,河南省灵宝市人,河南科技大学河洛文化研究所、郑州大学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博 士,5河南科技大学学报6主编。 2006年3月第22卷 第3期 学习论坛TR I BUNE O F STUDY M ar 12006V o l 122 N o 13 论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薛瑞泽 (河南科技大学河洛文化研究所,河南洛阳471003) [摘 要]作为地域文化,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文化。其区别从地域范围、文化内涵、存在时间都表现出各自的不同。因为两种文化存在的时间在北宋以前部分重叠,地域范围也有重合之处,导致其文化内涵有相似之处,河洛文化在某个时段是中原文化的核心。 [关键词]中原文化;河洛文化;地域范围;内涵 [中图分类号]G 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6)03-0052-03 近年来,河南乃至全国学术界研究和宣传中原文化与河洛文化的学者颇多,两种文化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是否是一种文化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或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学术界虽然有人提出了这一问题并做过回答,但是,并未完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近年所从事的研究,笔者认为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是两种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文化。 众所周知,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人文现象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淀之后而形成的,是一个地区所独有的,因而文化有地域的差异;文化还渗透在一个地域社会群体的行为系统之中,并支配着社会群体的价值体系和观念体系,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精神内涵的差异。弄清文化的基本特征,对于我们分析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区别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区别首先在地域范围上。作为地域文化,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地域范围,不同地域范围内所产生的文化因地域范围的大小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对这两种文化理解的前提,就是要首先弄清河洛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地域范围的区别,只有弄清了两种文化的地域范围,才能够真正地了解两种文化因地域范围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的差异。 大凡学术界或者普通的文化传媒,对于中原文化的 地域范围并没有人做过论证,那么,中原地区的地理范围到底有多大,为了弄清这一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引用学术界相对权威的/中原0概念的解释。/中原0一词5辞海6中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指平原之地;其二/谓中国也,别于边疆而言0,/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至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为中原者0[1] 。5辞源6在解释作为地域名的/中原0时,也说:/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0[2] 两部权威的辞书对中原文化地域的解释,在中国古代史籍中也得到印证。汉景帝时期所发生的七国之乱,主父偃评价说:/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0,是因为/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0[3] 。这里的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陆游的5示儿6诗中所说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0,这里说的/中原0显然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我们所论及的中原地区主要是以此种解释为主。这样看来,在中国历史上,关于中原地区的地理范围也大小有别,并随着中心地区影响的变化或扩大或缩小。这就说明中原地区的地理范围包括了今天河南省和周边一些省份的一部分,甚至扩展到黄河中下游地区。这就是说,中原地区的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河洛文化的地域范围近年来学术界论述的比较多,据笔者研究,河洛地区是指以洛阳为中心,东至郑州、中 # 52#

2020地域文化—岭南民间文化形考任务(1-4)答案

地域文化—岭南民间文化任务一 一、单项选择 15 、追求精细化的生活方式是()的文化特点之一。 A、广府民系 B、潮汕民系 C、客家民系 参考答案:B 7 、文白异读是()的特色。 A、潮汕话 B、客家话 C、广府话 D、壮侗语系 参考答案:A 5 、把普通话的“冰淇淋”说成“雪糕”,这是()。 A、广府方言的说法 B、潮汕方言的说法 C、客家方言的说法 D、雷州话的说法 参考答案:A 9 、把普通话的“方便”说成“荒便”,把普通话的“飞机”说成“灰机”,这是()。 A、广府方言的说法 B、潮汕方言的说法 C、客家方言的说法 D、雷州话的说法 参考答案:B

3 、粤西的雷州话和中山的隆都话(或叫“村话”)是属于()。 A、粤方言 B、闽南方言 C、客家方言 D、ABC都不是 参考答案:B 17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赞美岭南诗句的作者是()。 A、苏东坡 B、韩愈 C、梁启超 D、黄遵宪 参考答案:A 8 、过去,称为“广州湾”的地方是()。 A、江门 B、阳江 C、湛江 D、雷州 参考答案:C 18 、从()开始,广州就是对外贸易的中心。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参考答案:C 10 、在广东地区,有“中国犹太人”之称的是()。

B、广府人 C、潮汕人 D、雷州人 参考答案:C 11 、广府民系使用的是()。 A、粤方言 B、闽南方言 C、广州方言 D、南越方言 参考答案:A 4 、在宋代移民潮中,()是移民入粤的重要中转站。 A、南雄珠玑巷 B、广州西来初地 C、肇庆封开县 D、广信县 参考答案:A 6 、“桑基鱼塘”是()独有的农业经济形式。 A、潮汕平原 B、珠江三角洲 C、客家山区 D、雷州半岛 参考答案:B 2 、()是广府人与其地方人相比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 A、平民意识

客家方言的形成

在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客家大本营内部,虽然中有南岭之隔,但自古以来,不论是由赣南,还是由闽西出发,进入岭南的通道都有数条。这些通道不仅把赣南、闽西和粤东北地区在地理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为各自人民的相互迁移提供了条件。而大本营地区纵横交错的山脉,却把这一地区从总体上天然地分割开来,从而使这里北与鄱阳湖流域分开,东与闽南相阻,南与珠江流域分割。这一天然独立的地理单元,一方面为客家文化的历史生成提供了空间条件,另一方面又为客家文化保存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系个性,提供了保证。 正是粤闽赣三角地区这广袤的山地丘陵地带,相对与外界隔绝,使之成为客家民系、客家文化乃至客家方言的产生与初步形成的先决条件,同时又因为这片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客家方言受周边的语言文化影响比起其他地区的语言要小得多,客家方言因此进一步发展与定型、成熟。 客家方言的形成原因——地域文化 客家方言它是一种在古汉语基础上独自发展演变并吸收了百越族成份的汉语方言。客家先民原为中原汉人,由于历史上的战乱、饥荒,很早就开始从中原从长江以南迁徙,到北宋末年,有大批中原汉人迁徙到赣南、闽西、粤东交界处,形成以赣江、汀江、梅江流域为中心的连片区域。地理环境由宽阔的平原变成了偏僻的山丘林地,原有的麦作文化变成了盆地的稻作。这群社会生活共同体与中原汉人隔离疏远,与当地原住民却往来密切,共同开发了这片山区。在这种客观环境的变更和客土文化交融下,这一群体的语言发生了不同于中原汉语的变化,既有继承古汉语的一面,又有独自的变化发生。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一些不与中原汉语发生相同或同步变化的现象,有自己的发展方式,终于演变为汉语的一种方言,即客家方言。

戏曲各省分布

北京——京剧、昆曲、北京曲剧 天津——京剧、评剧 河北——评剧、河北梆子、丝弦、老调、哈哈腔、乱弹、平调落子、二人台、唐剧、武安傩戏、隆尧秧歌戏、定州秧歌戏、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 山西——晋剧、北路梆子、蒲剧、耍孩儿、上党梆子、二人台、锣鼓杂戏、碗碗腔、朔州秧歌戏、繁峙秧歌戏、孝义皮影戏、晋北道情戏、临县道情戏、罗罗腔 内蒙古——二人台、漫瀚剧 辽宁——京剧、评剧、喇叭戏、辽南戏、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辽西木偶戏 吉林——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黑龙江——龙江剧 陕西——秦腔、碗碗腔、眉户、汉调桄桄、汉调二簧、商洛花鼓、弦板腔、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郃阳提线木偶戏 甘肃——陇剧、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环县道情皮影戏 宁夏——花儿剧 青海——青海平弦戏、黄南藏戏 新疆——曲子戏 山东——京剧、吕剧、茂腔、五音戏、柳琴戏、蓝关戏、一勾勾、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柳子戏 河南——豫剧、越调、河南曲剧、宛梆、大平调、太康道情、大弦戏、怀梆、四平调、南乐目连戏 江苏——昆曲、淮剧、扬剧、锡剧、苏剧 安徽——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青阳腔、池州傩戏、凤阳花鼓戏、岳西高腔、徽州目连戏、坠子戏 上海——越剧、京剧、昆曲、沪剧、滑稽戏 浙江——越剧、婺剧、昆曲、绍剧、甬剧、西安高腔、松阳高腔、瓯剧、新昌调腔、宁海平调、乱弹、海宁皮影戏、泰顺药发木偶戏 江西——赣剧、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弋阳腔、青阳腔、萍乡采茶戏、徽剧、吉安采茶戏、广昌孟戏、宜黄戏 福建——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闽剧、大腔戏、四平戏、梅林戏、闽西汉剧、北路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 广东——粤剧、潮剧、正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梅山山歌剧、白字戏、花朝戏、陆丰皮影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 台湾——歌仔戏 海南——琼剧、临高人偶戏 广西——桂剧、彩调、壮剧、桂南采茶戏 湖南——昆曲、湘剧、祁剧、辰河高腔、巴陵戏、湖南花鼓戏、邵阳布袋戏、常德高腔、辰河目连戏、荆河戏、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 湖北——汉剧、楚剧、黄梅戏、荆州花鼓戏、江汉平原皮影戏 四川——川剧、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 重庆——川剧、梁山灯戏

兴宁客家话拼音方案

兴宁客家话拼音方案 客家方言是我国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它与北方方言相似,是从北方语言演变而成的。客家祖先原居住在中原一带,因战乱历经了东晋、唐末、以及宋、元、明三个时期的大迁徙。先后在赣南、闽西、粤东北地区定居。定居后又与南方百越人相处。在迁徙中和定居后都夹杂了不少各地方言,加上气候、水土之差异,使语言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客语发音部位不断从咽喉、舌根向舌前、唇齿方面转变。如汉语中的"花",读hua1(咽喉、舌根音),客语读fa1(唇齿音);汉语中的"阔",读kuo4(咽喉、舌根音),客语读fad(唇齿音)。又如汉语中的撮口呼,现客语已没有了。就以兴梅地区来说,客语虽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差异。梅县语没有翘舌音zh、ch、sh,五华语上声不明显。梅县语较软,五华话较硬,兴宁语则介乎其中。兴宁语语调较平板,且同音字多,有九“竹”、十三“风”、三十个“是”之说。客家先民既来自中原,其方言虽经千余年之演变,仍多六朝古音。 本篇汉字注音除特别注明者外,均以兴宁方言为准。方言注音概用兴宁客家话拼音方案。 兴宁客家方言的声母有25个:b p m f v d t n l g k ng h j q x r gi ki zh ch sh z c s和零声母。其发音部位如表1(兴宁县客家语声母表): ┏━━━━━┯━━━━━┯━━━━━┯━━━━┯━━┯━━┓ ┃│塞音清│塞擦音清│擦音│鼻音│边音┃ ┠─────┼──┬──┼──┬──┼──┬─┼──┼──┨ ┃│送气│不送│送气│不送│清│浊│浊│浊┃ ┠──┬──┼──┼──┼──┼──┼──┼─┼──┼──┨ ┃│双唇│b│││p│││m│┃ ┃唇音├──┼──┼──┼──┼──┼──┼─┼──┼──┨ ┃│唇齿│││││f│v││┃ ┠──┴──┼──┼──┼──┼──┼──┼─┼──┼──┨ ┃舌尖前音│││z│c│s│││┃ ┠─────┼──┼──┼──┼──┼──┼─┼──┼──┨ ┃舌尖中音│d│t│││││n│l┃ ┠─────┼──┼──┼──┼──┼──┼─┼──┼──┨ ┃舌尖后音│││zh│ch│sh│││┃ ┠─────┼──┼──┼──┼──┼──┼─┼──┼──┨ ┃舌面音│││j│q│x│r││┃ ┠─────┼──┼──┼──┼──┼──┼─┼──┼──┨ ┃舌根音│g│k│gi│ki│h││ng│┃ ┗━━━━━┷━━┷━━┷━━┷━━┷━━┷━┷━━┷━━┛ 兴宁客家方言舒声韵母有24个,即a o u e i ai oi ui ao an on un en in ang ong ung ia io iao iu iang iong iung; 入声韵母有11个,即:ad od ud ed id ag od ug iag iog iug 。 如表2(兴宁县客家方言韵母表): ┏━━━━━━━━━┯━━━━━━━━━┯━━━━━━━━━━━━━━┯━━━┓ ┃│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

从词汇看客家方言与赣方言的关系

从词汇看客家方言与赣语的关系 客赣关系是客家方言与周边方言关系中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第一 个通过具体语言材料对客赣关系进行对比研究的罗常培先生认为它们是 “同系异派”的方言。一直以来,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客赣语最为接 近。确实,客家方言与赣语在语音上的共同点是最多的。然而,词汇 方面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对此作了一番考察——包括横向的渗透 关系和纵向的渊源关系。 本文材料基于客家方言3000多条词汇对照。调查点为闽粤赣各3点, 它们是:梅县(文中出现时简称梅)、揭西(揭)、廉江石角(角)、 永定(定)、武平岩前(岩)、长汀(汀)、石城(城)、安远(远)、 大余(余)。限于篇幅,客赣语相同或不同的词语本文只能列举少量 例证。 一、客赣语词汇的横向渗透关系

客家方言与赣语在地理上连成一片,两个地缘相连的方言之间必 定会产生一些相互交叉的共同点,而在本方言内部显得有所不同。由于 我们有面上的材料作支持,所以,对于客家方言个别点与赣语相同的 词语,我们认为它们明显属于渗透的结果。当然,极个别地缘相距甚远 的条目,如梅县的“快菜[,韭菜]、灶间[,厨房]”等似未必与南昌话有 什么联系,这些词极有可能是偶合。但是,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凡是个 别点与赣语相同的条目绝大多数都是地缘相连的,应该都是受赣语 影响的结果。而且,地缘越靠近,受渗透的条目就越多。如本文调查的 江西境内的3个点中,除去下列共同的部分,石城另有62条、大余另有 56条,安远另有20条与赣语相同。福建境内的3个点中,长汀另有 17 条,岩前另有12条,永定另有2条与赣语相同。而广东境内的3个点除

上举梅县的“快菜、灶间”外,基本上没有哪个点单独有与赣语相同 的词语。 但是,对于客家方言数点与赣语相同的词语,要分清哪些词是同 源关系,哪些词是渗透关系,则并非易事。我们似乎可以这么认为:若 是某种说法只见于江西省内或少数边界地区而不见于多数其他地方,又 与赣语说法相同,则可认为是渗透的结果。有的词尽管古已有之,但 因多数点不说,就应该是与渗透有关。有的词虽然相同的点少,但地域 上不连成片,则当是偶合,未必与渗透有关。这样,我们可以把下列这 批词看作是向赣语借用的: 词目客家话通行地域小年[,腊月二十四、二十五日] 江西3点卵[,男阴] 江西3点@①(单说)[,女阴] 江西3点土鸡[,小品种鸡] 江西3点清汤[,馄饨] 江西3点@②[,用虎口掐] 江西3点松油[,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