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上消费品有关的追溯的法规和标准

国际上消费品有关的追溯的法规和标准

国际上消费品有关的追溯的法规和标准

欧盟如何实施食品追溯欧盟通过实施可追溯制度,确保食品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追溯检查,有效提高了处理食品安全事故的效率,并对食品行业从业者形成了有力约束。在欧盟委员会于2002年1月制定的《基本食品法》中,可追溯性被解释为:在生产、加工及销售的各个环节,对食品、饲料、食用性动物及有可能成为食品或饲料组成成分的所有物质的追溯或追踪能力。

欧盟《基本食品法》第18条明确要求,凡是在欧盟销售的食品必须具备可追溯性,否则不允许上市。食品、饲料、供食品制造用的动物,以及其他所有计划用于或预计用于制造食品或饲料的物质,在生产、加工及销售的所有阶段都应建立可追溯性制度。

除了《基本食品法》,欧盟其他一些法规也对食品可追溯性提出了要求。比如,第852/2004号法规规定,饲养动物或生产以动物为原料的初级产品的食品业从业者,必须保存有关信息的相应记录;第89/396号法规规定,食品必须作标记以确定批次;第1830/2003号法规还对转基因...

欧洲:追溯体系助破“马肉疑案”在比利时和荷兰,熏马肉是一道地方名菜,不失为尝惯了各类牛肉烹调的欧洲食客们的另类之选。但2013年一场轰动全欧洲的“马肉风波”,却让不少欧洲人至今闻“马”色变。当年英国超市出售的意大利牛肉面及牛肉汉堡中,掺入价格低廉的马肉,这样“挂牛头卖马肉”的欺骗行径已严重触犯

欧盟的相关规定。然而,东窗事发后,欧盟极其迅速地侦破了这起马肉案。

原来,上世纪90年代,英国疯牛病疫情肆虐,欧洲大多数国家因此都制定了更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规定,其中就包括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该系统于2002年起正式生效,要求成员国强制执行可追溯制度。比如,动物产品的源头追踪、饲料及饲养操作等信息都必须对消费者公开。除食品来源,送达日期、供应商、客户订单等信息也都必须填报并归入欧盟数据库。

基于这一整套缜密的追溯系统,马肉案一经侦查,生产、加工、配送等各环节嫌疑商便一一浮出水面。此外,一旦某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风险,欧盟也能迅速召回问题食品。

以牛肉为例,欧盟畜体身份和登记系统规定所有的欧盟产牛肉产品都应包括:该牛的出生国别、出生日期,育肥国别、与之相关的其他畜体(如该牛的父母、子女)的引用数码标识,屠宰国别、日期以及屠宰厂标识,分割包装国别以及分割厂的批准号,是否在欧盟成员国生产等重要信息。

这头牛从出生、喂肥、迁徙,到屠宰(或自然死亡)的“一生”都要进入欧盟的数据库,该牛所在的农场注册信息同样需上报当地监管部门。目前,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农户都按规定,自家畜出生起就给打上耳标,标示出生地及日期等关键信息,并通过条形码将这些信息录入计算机系统。

在此基础上,有些成员国还别出心裁设臵了其他信息搜集工具,比如动物护照等。以德国为例,一头牛的护照至少应包含出生日期、来源地、耳标号码以及所有者姓名、地址。

“欧盟2005年还额外拨款120亿欧元(1欧元约合6.87元人民币)用于支持食品可追溯项目,尤其重视矿泉水、肉类、蜂蜜及谷物方面的可追溯研究。”欧盟负责食品安全事务的新闻发言人艾丽丝这样告诉本报。记者曾走访距离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60公里的一家养有135头奶牛的有机农场。农户丹尼向介绍:欧盟的监管越发严格,但操作程序却在简化。“会有定期与不定期的抽查,但我们坚持每天都严格自检。如果哪头牛生病,会马上隔离并提交资料到数据库,十分方便。如果我们不主动报告,一旦抽查结果不合格,或者将来源自我们农场的产品出现问题再追溯回我们农场,处罚会非常严厉。”欧盟向来以严苛的食品安全条例及人性化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著称,但马肉风波中不法之徒屡屡得手的背后,又折射出现有体系仍存在弊端。

比如,欧盟28个成员国各国的检测体系及执法力度存有差异,食品加工链一旦牵涉多国,就容易被无良商家从中捕捉可乘之机。此外,另一个疏漏在于,“马案”爆发前,欧洲差不多已有10年没检测过牛肉是否含有马肉DNA。欧盟成员国的监测力度仍有提升的空间。美国:库存记录成追溯“关键证据”

美国媒体向来曝光食品安全问题非常及时,大型连锁超市压力很大,因为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故,这些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企业损失最为惨重,毕竟食品生产厂家可以换个品牌东山再起,但超市可没那么

容易重新建立信任。 2012年来自印第安纳州某农场的哈密瓜查出有沙门杆菌污染,结果哈密瓜到处滞销,长达好几个星期。所以大型超市积极主动去确认食品来源,以确保食品安全。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餐馆倒是热衷标明食品来源,以此作为卖点,特别是高级餐厅,喜欢标榜与本地有机农场合作,以示支持本地农业,而且新鲜无公害。

据统计,美国有15%的食品来自国外:水果主要来自南美洲地区,大米来自南亚地区,茶叶来自东亚地区??其中,高达80%的海鲜都是进口产品。

这样广泛的跨国界食品交易,使追溯食品成为极其复杂的问题,高度依赖于科技。美国遵循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规则制作一维条形码、二维码和射

频识别标签(RFID)等,用于追溯食品来源以及确定它们处于物流系统的哪一个环节。不过根据美国健康和人力署的研究标明,只有大概12.5%左右的食品中所有的成分都能追溯到起源,这还远远不够。有专家建议,为了给厂家更大的压力,应该普及智能手机,如果消费者用手机扫一扫就能获得食品的详细信息,相信食品厂家更愿意仔细记录食品来源。“9〃11”后,出于反恐需要,美国政府加强了食品追溯工作。200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生物恐怖主义法令”,要求美国所有的食品厂家在2006年12月前,必须能够通过批次号、代码或者任何其他信息记录办法来追溯所有原料来源和去向(至少到上一级和下一级),这个规定涵盖了美国国内生产和进口的食品。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会随机要求厂家提供这些信息,如果他们在24小

时内无法回应,则面临罚款。2011年,“食品现代化和安全法案”又给

予了FDA更大的权利,可以强制企业回收有问题的食品,并且要求FDA建立一套食品追溯的中心系统。

为此,FDA委托一家非政府组织——美国食品基数协会(IFT)进行了试点研究。IFT进行了两项食品追溯测试,一类是蔬菜(试点为西红柿),另外一类是原料追溯(试点是存在于包装食品内的鸡肉、花生酱和碎红辣椒粉)。这些食品都曾在2005年到2010年间发生过污染事故,因此有研究价值。

研究团队接触了上百家机构,包括美国农业署、各级政府食品安全调查和公共健康部门、食品业行会、消费者组织、餐馆、农场和大型食品加工厂等,模拟了一系列追溯情况。研究发现,厂家的库存记录在食品追溯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各个厂家不同的记录方法应该有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在出现问题时更快、更准确地找到食品的出处,最大限度地减少消费者和厂家的损失。

直到今天,FDA还在呼吁更多的合作,共同建立这套从政府到企业的各级食品追溯系统。

《消费品安全改进法2008》(CPSIA)多项重要规定于8月14日实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于规例实施当日或之后出售的专为12岁或以下儿童而设产品,含铅量限制由百万分之六百下调至百万分之三百。家具、玩具及其他儿童产品面漆的含铅量限制亦于8月14日实施,由百万分之六百减至百万分之九十。事实上,除非消费品安全委员会认

为标准难以实行,否则CPSIA的含铅量标准于2011年8月14日前将进一步降至百万分之一百。生产商须于主要为12岁及以下儿童而设的消费品加上追溯标签,或其他明显的永久标记。这项规定适用于8月14日或之后制造的产品,8月14日之前生产的存货毋须有关标签,仍可继续出售。上述标记必须可让生产商、零售商及消费者断定产品的生产商或私家品牌商、生产地点和日期,以及该批产品的资料(如批次、生产序号及其他识别特征)。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并无规定划一的追溯资料展示方式,只要求生产商自行判断,制

作最适合业务和产品的标签。安全委员会拟于产品回收方面引用追溯标签条文,酌情决定是否惩罚不守规的生产商。若属初犯,而且生产商并非故意漏掉所需资料,委员会未必会施以惩罚。近期,消费品安全委员会于《联邦纪事》内公布儿童产品中触摸不到的零部件最终裁决,并于8月14日生效。CPSIA包括一项豁免儿童产品中触摸不到的零部件含铅量限制条款。此外,最终裁决亦提供指引,订明儿童产品中触摸不到的零部件定义。最终裁决包括决定儿童产品的零部件是否不能触及的多项程序。例如:美国联邦法典第16章第1500.48至1500.49条所指的可触及性探棒,会用来评估儿童产品的含铅部件是否可以触及。美国联邦法典第16章第1500.51至1500.53条所述的使用及滥用测试,会用来评估产品被儿童合理使用和滥用时,其含铅部件是否可以触及。儿童产品的含铅量部件若是由布料包覆,而该布料并通过合理使用及滥用测试,则视作不能被儿童触及,除非该产品或产品部分的某

边尺寸不足5厘米。此外,8岁以上儿童以一般幼童不懂的方法(例如使用工具)故意拆散产品,在评估含铅零部件可接触性时不在考虑之列。

最后,消费品安全委员会须于8月14日前展开规则制定程序,并咨询消费者团体以及生产供5岁以下儿童使用的12种特定育婴产品制造商的意见。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展开规则制定程序后,必须每6个月颁布最少两项产品类别标准,产品类别优先次序由委员会决定。标准必须与现存的自愿标准大致相同,但若委员会认为更严格的标准可进一步减少产品对儿童造成的伤害,则可收紧标准。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必须定期检讨及修订上述标准,以确保产品符合最高安全水平。此外,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已提出议案,为上述特定育婴产品制定登记规则,咨询期截至9月14日为止。消费品安全委员会正着手处理多项与外国出口商及美国进口商利益息息相关的事宜。委员会于7月16日通过建议,拒绝对用于儿童产品的水晶及玻璃珠豁免含铅量限制。美国服装鞋业协会(American Apparel an120;d Footwear Association)、美国零售协会(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安全实惠童装联盟(Coalition for Safe and Affordable Children wear)、人造首饰业协会(Fashion Jewelry Trade Association)以及美国鞋类分销商和零售商协会(Footwear Distributors and Retailers of America)于7月31日联署去信消费品安全委员会主席特南鲍姆(Inez Tenenbaum),要求于8月中至下旬举行会议商讨上述决定。特南鲍姆表示,委员会执法时会以常识判断,集中处理主要为

6岁及以下儿童而设的水晶及玻璃珠产品。不过,行业协会并不认为执法方式为会员提供实际帮助,希望法例可澄清以下多个问题,包括零售商现时能否销售供7岁或以上儿童使用的水晶产品;是否需要合格证书才可销售用于7至12岁儿童产品的水晶零部件;消费品安全委员会会否拒绝调查有关含水晶莱茵石的7至12岁儿童产品的投诉;消费品安全委员会会否与美国海关边境保护局合作,释放仅因水晶部件超出含铅限制而现受扣押的适合7至12岁儿童使用产品;为7至12岁儿童而设的水晶莱茵石产品是否可供外销出售;水晶莱茵石执法时,会否遵从首饰或其他产品的年龄标签;含铅标准是否凌驾于州法律加州及明尼苏达州已为儿童首饰制定标准)。另一方面,消费品安全委员会于7月24日投票通过,批准7家合格评定机构成为“防火墙”第三方化验所,其中两家为中国化验所。所谓“防火墙”第三方化验所,是??制,但已采取防止利益冲突措施以免受到不恰当影响。最后,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发表政策声明,说明零部件内的邻苯二甲酸盐测试问题。CPSIA第108条已禁止使用若干类邻苯二甲酸盐。CPSIA 订明,由2月10日起,不得售卖、分销及进口含有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或邻苯二甲酸丁苯酯(BBP)浓度超过0.1%的儿童玩具及儿童物品。可以放进儿童口腔的玩具及物品,若含有浓度超过0.1%的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或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nOP),暂时亦不得售卖、分销及进口,直至最终规定公布为止。此外,根据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的定义,“儿童玩具”是“由生产商设计以供12岁或以下儿童玩耍

时使用的消费品”。儿童护理产品,即“生产商专为协助3岁或以下儿童入睡或进食,或协助儿童吃奶或出牙而设的消费品”。消费品安全委员会于政策声明中称,测试应局限于塑胶部分或可能含有邻苯二甲酸盐的其他产品部

分。委员会指出,生产商知道或应该知道产品使用的物料及零部件成份,若产品或零部件含有其中一类被禁止使用的邻苯二甲酸盐,负责认证的生产商或进口商必须测试零部件或产品,以确保符合CPSIA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将以CPSC-CH-C1001-09.2测试方法检测邻苯二甲酸盐。此外,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将于8月25

日举行公听会,就2011年财政年度从2010年10月1日开始的工作日程、工作优先次序以及现时的策略性计划向相关人士收集意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