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支撑设计

支撑设计

支撑设计

在框架-支撑结构体系中,支撑构件是作为结构主要的抗侧力构件,因此其与梁柱的连接应能充分传递支撑杆件的内力,同时尚应保留一定的富余量。采用双角钢或双槽钢组合截面的支撑,一般是通过节点板与梁柱连接;对侧向刚度要求较高的构件或大型重要结构,往往采用抗压性能好的H形和箱型截面,这时支撑和梁柱的连接,通常时借助相同截面的悬伸支撑杆来实现,支撑杆本身则需采用拼接连接。

1.中心支撑与梁柱的连接:

中心支撑的重心线应与梁柱重心线三者汇交于一点,否则应考虑由于偏心产生的附加弯矩的影响,为便于节点的构造处理,带支撑的梁柱节点通常采用柱外带悬臂梁段的形式,使梁柱接头与支撑节点错开。支撑翼缘与梁和柱连接时,在连接处梁、柱均应设置加劲肋,以承受支撑轴心力对梁或柱的竖向或水平分力。支撑翼缘与箱形柱连接时,在柱壁板内的相应位置应放着水平加劲隔板。

2.偏心支撑与梁的连接

偏心支撑的轴线与耗能梁段轴线的交点宜位于耗能梁段的端点;也可位于耗能梁段内,这样支撑的连接设计会更灵活些;但不得将交点设置于耗能梁段外。根据偏心支撑框架的设计要求,支撑端将承受相当大的弯矩,因此,支撑与梁的连接应为刚性连接,支撑直接焊于梁段的节点连接最有效。

支撑设置

钢结构门式钢架轻钢厂房的每个温度区段或分期建设的区段均应分别设置能

独立构成空间稳定结构的支撑体系。而且要遵守一定的原则,现总结原则如下:(1)在门式刚架轻型钢厂房中,可采用十字交叉圆钢作为柱间支撑和屋盖支撑,圆钢应设张紧螺栓,施工中对支撑圆钢进行张紧处理。圆钢与构件间的夹角宜在30°-60° 间,以接近45°为佳。

(2)为增加厂房的整体性,使厂房结构形成空间几何不变体系,在设置了柱间支撑的开间应同时设置屋盖横向支撑。

(3)屋盖的横向支撑一般设在温度区段端部第一或第二开间。当端部支撑设在第二个开间时,第一个开间的相应位置应设刚性系杆。

(4)在钢架的转折处,如单跨钢架的柱顶和屋脊处以及多跨刚架的某些中间柱的柱顶和屋脊处,应沿厂房长度设置刚性系杆。

(5)当刚架柱的高度相对于柱间距较大时,柱间支撑可分层设置。如厂房内有不小于5t的桥式吊车时,柱间支撑宜采用型钢支撑,但为了使温度区段内发生温度变形时在端部不受约束,在温度区段端部吊车梁以下的柱间不宜设置支撑。

(6)支撑的间距应根据厂房纵向柱距、受力情况以及安装条件确定。厂房无吊车时柱间支撑间距宜取30-45m;厂房有吊车时柱间支撑宜设在温度区段的中部,温度区段较长时可设在温度区段的三分点处,且间距不宜大于60m.

(7)当厂房的宽度大于60m时,柱内列应适当增加柱间支撑。

(8)当设有带驾驶室且起重量大于15t桥式吊车的跨间,应在屋盖边缘设置纵向支撑体系。

(9)在不允许设置交叉柱间支撑时,可设置其他如门式等形式的柱间支撑。当不允许设置任何支撑时,可通过设置纵向刚架或桁架来代替柱间支撑。

(10)刚架横梁的截面刚架横梁下翼缘和刚架柱内侧翼缘在刚架平面外的稳定可通过与檩条或墙梁相连接的隅撑来保证。

深基坑内支撑梁施工工艺

深基坑内支撑梁施工工艺 一、支撑施工总体原则 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水平支撑,土方开挖的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一致,并遵循“先撑后挖、限时支撑、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进行施工,尽量减小基坑无支撑暴露时间和空间。同时应根据基坑工程等级、支撑形式、场内条件等因素,确定基坑开挖的分区及其顺序。宜先开挖周边环境要求较低的一侧土方,并及时设置支撑。环境要求较高一侧的土方开挖,宜采用抽条对称开挖、限时完成支撑或垫层的方式。 基坑开挖应按支护结构设计,降排水要求等确定开挖方案,开挖过程中应分段、分层、随挖随撑、按规定时限完成支撑的施工,作好基坑排水,减少基坑暴露时间。基坑开挖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碰撞支护结构、工程桩或扰动原状土。支撑的拆除过程时,必须遵循“先换撑、后拆除”的原则进行施工。 二、技术参数 该项目基坑面积约33000㎡,周长810m,深度23~25m,基坑围护体采用地下连续墙作为围护体,基坑竖向设置四道钢筋混凝土支撑,支撑采用圆环支撑平面布置形式,支撑信息图表所示: 表一支撑信息一览表

并结合对称和角撑,截面尺寸详见支撑平面布置图; (2)、支撑梁混凝土强度等级(除第二~四道环撑为C40外)为C35,主筋保护层:30mm; (3)、支撑梁采用两侧支模浇筑,并在支撑梁底设置隔离膜,混凝土应整体浇筑,在冠梁、支撑腰梁施工前需将支护桩表面附着物完

全清除;、 (4)、主筋连接采用搭接焊接,单面焊10d,接头在同一截面处数量应不超过50%; 三、施工流程 四、施工方法 混凝土支撑首先进行施工分区和流程的划分,支撑的分区一般结合土方开挖方案,按照盆式开挖、“分区、分块、对称”的原则确定,随着土方开挖的进度及时跟进支撑的施工,尽可能减少围护体侧开挖

支撑设计(精选)

在框架-支撑结构体系中,支撑构件是作为结构主要的抗侧力构件,因此其与梁柱的连接应能充分传递支撑杆件的内力,同时尚应保留一定的富余量。采用双角钢或双槽钢组合截面的支撑,一般是通过节点板与梁柱连接;对侧向刚度要求较高的构件或大型重要结构,往往采用抗压性能好的H形和箱型截面,这时支撑和梁柱的连接,通常时借助相同截面的悬伸支撑杆来实现,支撑杆本身则需采用拼接连接。 1.中心支撑与梁柱的连接: 中心支撑的重心线应与梁柱重心线三者汇交于一点,否则应考虑由于偏心产生的附加弯矩的影响,为便于节点的构造处理,带支撑的梁柱节点通常采用柱外带悬臂梁段的形式,使梁柱接头与支撑节点错开。支撑翼缘与梁和柱连接时,在连接处梁、柱均应设置加劲肋,以承受支撑轴心力对梁或柱的竖向或水平分力。支撑翼缘与箱形柱连接时,在柱壁板内的相应位置应放着水平加劲隔板。 2.偏心支撑与梁的连接 偏心支撑的轴线与耗能梁段轴线的交点宜位于耗能梁段的端点;也可位于耗能梁段内,这样支撑的连接设计会更灵活些;但不得将交点设置于耗能梁段外。根据偏心支撑框架的设计要求,支撑端将承受相当大的弯矩,因此,支撑与梁的连接应为刚性连接,支撑直接焊于梁段的节点连接最有效。 支撑设置 钢结构门式钢架轻钢厂房的每个温度区段或分期建设的区段均应分别设置能 独立构成空间稳定结构的支撑体系。而且要遵守一定的原则,现总结原则如下:(1)在门式刚架轻型钢厂房中,可采用十字交叉圆钢作为柱间支撑和屋盖支撑,圆钢应设张紧螺栓,施工中对支撑圆钢进行张紧处理。圆钢与构件间的夹角宜在30°-60° 间,以接近45°为佳。 (2)为增加厂房的整体性,使厂房结构形成空间几何不变体系,在设置了柱间支撑的开间应同时设置屋盖横向支撑。 (3)屋盖的横向支撑一般设在温度区段端部第一或第二开间。当端部支撑设在第二个开间时,第一个开间的相应位置应设刚性系杆。 (4)在钢架的转折处,如单跨钢架的柱顶和屋脊处以及多跨刚架的某些中间柱的柱顶和屋脊处,应沿厂房长度设置刚性系杆。 (5)当刚架柱的高度相对于柱间距较大时,柱间支撑可分层设置。如厂房内有不小于5t的桥式吊车时,柱间支撑宜采用型钢支撑,但为了使温度区段内发生温度变形时在端部不受约束,在温度区段端部吊车梁以下的柱间不宜设置支撑。 (6)支撑的间距应根据厂房纵向柱距、受力情况以及安装条件确定。厂房无吊车时柱间支撑间距宜取30-45m;厂房有吊车时柱间支撑宜设在温度区段的中部,温度区段较长时可设在温度区段的三分点处,且间距不宜大于60m. (7)当厂房的宽度大于60m时,柱内列应适当增加柱间支撑。 (8)当设有带驾驶室且起重量大于15t桥式吊车的跨间,应在屋盖边缘设置纵向支撑体系。 (9)在不允许设置交叉柱间支撑时,可设置其他如门式等形式的柱间支撑。当不允许设置任何支撑时,可通过设置纵向刚架或桁架来代替柱间支撑。 (10)刚架横梁的截面刚架横梁下翼缘和刚架柱内侧翼缘在刚架平面外的稳定可通过与檩条或墙梁相连接的隅撑来保证。

内支撑结构设计

一、内支撑结构可选用钢支撑、混凝土支撑、钢与混凝土的混合支撑。 二、内支撑结构选型应符合下列原则: 1、宜采用受力明确、连接可靠、施工方便的结构形式; 2、宜采用对称平衡性、整体性强结构形式; 3、应与主体地下结构的结构形式、施工顺序协调,应便于主体结构施工; 4、应利于基坑方开挖和运输; 5、需要时,可考虑内摘除结构作为施工平台。 三、内支撑结构应综合考虑基坑平面形状及尺寸、开挖深度、周边环境条件、主体结构形式等因素,选用有立柱或无立柱的下列内支撑形式: 1、水平对支撑或斜撑,可采用单杆、桁架、八字形支撑; 2、正交或斜交的平面杆系支撑; 3、环形杆或环形板系支撑; 4、坚向斜撑。 四、内支撑结构宜采用超静定结构。对个别次要构件失效会引起结构整体破坏的部位宜设置冗余约束。内支撑结构的设计应考虑地质和环境条件的复杂性、基坑开挖步序的偶然变化的影响。 五、内支撑结构分析应符合下列原则: 1、水平对撑与水平斜撑,应按偏心压力国建进行计算;支撑的轴向压力其支撑间距N 倍挡土构件的支点力之和;腰梁或冠梁应按宜支撑我支座的多跨连续梁计算,计算跨度可取相邻支撑点的中距; 2、矩形基坑支护的正交平面杆系支撑,可分解为纵横两个方向的结构单元,并分按偏心受压构件进行计算; 3、平面杆系支撑、环形杆系支撑,可按平面杆系结构采用平面有限元法进行计算;计算时应考虑基坑不同方向上的荷载不均匀性;建立的计算模型中,约束支座的设置应与支护结构实际位移状态相符,内支撑结构边界向基坑外应设置弹性约束支座,向基坑内位移处不应设置支座,与边界平行方向应根据支护结构实际位移状态设置支座;

4、内支撑结构应进行坚向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分析;设有立柱时,在坚向荷载作用下内支撑结构宜按空间框架计算,当作用在内支撑结构上的坚向荷载较小时,内支撑结构的水平构件和按连续梁计算,计算跨度可取相邻立柱的中法,对支撑、腰梁与冠梁、挡土构件进行整体分析。 六、内支撑结构分析时,应同时考虑下列作用: 1、有挡土都建传至内支撑结构的水平荷载; 2、支撑结构自重;当支撑作为施工平台时,尚应考虑施工荷载; 3、当温度改变引起的支撑结构内力不可忽略不计时,应考虑温度应力; 4、当支撑立柱下沉或隆起量较大时,应考虑支撑立柱与挡土构件之间差异沉降产生的作用。 七、混凝土支撑构件及其连接的受压、受弯、受剪承载力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水位规定;钢支撑结构构件及其连接受压、受弯、受剪承载力及各类稳定性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规定。支撑的承载力计算应考虑施工偏心误差的影响,偏心距取值不宜小于支撑计算长度的1/1000,且对混凝土办职称不宜小于20mm,对钢支撑不宜小于40mm。 八、支撑构件的受压计算长度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水平支撑在坚向平面内的受压计算长度,不设置立柱时,应取支撑的实际长度;设置立柱时,应取相邻立柱的中心距; 2、水平支撑在水平平面内的受压计算长度,对无水平支撑杆件交汇的支撑,应取与支撑相交的相邻水平支撑杆件的中心距;当水平支撑杆件的交汇点不子啊同一水平面内时,水平平面内的受压计算长度宜取与支撑相交的相邻水平支撑杆件中心距的1.5倍; 3、对坚向斜撑,应按条第1、2款的规定确定受压计算长度。 九、预加轴向压力的支撑,预加力值宜取支撑轴向压力标准值的(0.5~0.8)倍,且应与本规程中的支撑预加轴向压力一致。 十、立柱的受压承载力金额按下列规定计算:

模板及支撑系统设计及计算

模板及支撑系统设计取值 中板纵距为600mm,横距900mm,水平杆步距为900mm;主楞采用φ48钢管双拼间距900mm,次棱采用100*100方木间距300mm。中板梁模板施工面板采用18mm 厚竹胶合板,次楞采用间距300mm的100*100mm方木,主楞采用间距450mm双拼φ48×3.5mm钢管。 顶板纵距为600mm,横距600mm,水平杆步距为900mm。主楞采用φ48钢管双拼间距900mm,次棱采用100*100方木间距300mm。立杆底座支撑在结构板上。顶总梁模板施工面板采用18mm厚竹胶合板,次楞采用间距250mm的100×100mm 方木,主楞采用间距300mm双拼φ48×3.5mm钢管。 11.3模板及支撑系统设计验算说明 11.3.1设计验算原则 (1)应满足模板在运输、安装、使用过程中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的要求;(2)从本工程实际出发,优先选用定型化、标准化的模板支撑和模板构件;(3)采取符合实际的力学模型进行计算。 11.3.2模板及支架系统的力学参数

11.3.3模板变形值的规定 为了保证结构表面的平整度,模板及模板支架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验算时其变形值不超过下列规定: (1)结构表面外露的模板,为模板构件计算跨度的1/400; (2)结构表面隐蔽的模板,为模板构件计算跨度的1/250; (3)支架体系的压缩变形值或弹性挠度,为相应的结构计算跨度的1/1000;11.4侧墙模板及支架计算 11.4.1荷载计算 1、恒载——作用在模板上的侧压力 1/2νtββF=0.22γ(1)21C0=γHF (2)C取式中较小值 1)新浇注混凝土侧压力 F1=0.22rct0β1β2V1/2 =0.22×24×5×1.2×1.15×1 1/2 =36.43KN/m2 其中:rc为混凝土的重力密度,取24KN/m2; t0=200/(T+15)=200/(25+15)=5(注混凝土入模温度25℃); β1,外加剂影响修正系数,不掺外加剂时取1.0,掺具有缓凝作用的外加剂时取1.2,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故取1.2; β2,混凝土坍落度影响修正系数,当坍落度小于30mm时,取0.85;50~90mm 时,取1.0;110~150mm时,取1.15,本工程坍落度为140±20mm,取值为1.15;V=1m/h,本工程混凝土采用汽车泵泵送浇筑,板块最大长度为28m宽度为0.8m,则浇筑速度为1m/h,混凝土每小时浇筑=1/28/0.8=22.4m3/h,。 2)新浇注混凝土侧压力 F2=rch=24×5.8=139.2KN/m2 3)新浇注混凝土作用于模板的最大侧压力标准值为 G4k=Fmin=F1=36.43KN/m2 其有效压头高度h=F1/rc=36.43/24=1.52m,计算简图如下:

内支撑结构(DOC)

第一章工程概况 一、编制依据 1、昆铁家园小区基坑支护工程施工设计图。 2、采用规范、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其他有关现行国家标准及规范、规程。 二、工程概况 本工程支撑结构格构柱,格构柱主要包括格构柱和立柱桩两部分,上部格构柱为钢构件,下部立柱桩为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基础,部分为利用工程桩作为立柱桩。立柱桩共计60颗,利用工程桩作为立柱桩40颗。工程桩桩径为A800mm,立桩桩桩径为A1000mm,东西栈桥区域格构柱共9颗,尺寸为600×600mm,非栈桥区域格构柱91颗,尺寸460×460mm。桩身砼强度等级为C30水下混凝土。 三、地质、水文条件 根据甲方提供的岩土勘察报告,拟建场地地质分布为: (一)第四系人工活动层(Qml) ①1杂填土:杂色,中压缩性(a1-2=0.40MPa-1)土体结构松散、欠压实,含大量建筑垃圾及砖、瓦碎片等,局部地段上部为混凝土路面。该层填土为原有房屋建筑时回填土,属新近填土,厚度0.50~

9.70m,平均3.77m,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①2素填土:褐黄、褐红色,中压缩性(a1-2=0.35MPa-1)。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局部地段为粉土。属新近填土,顶板埋深0.50~5.70m,厚度1.10~6.10m,平均3.44m,整个场地大部分地段均有分布。 (二)第四系冲洪积层(Qal+pl) ②粉质粘土:褐、褐黄色,可塑~硬塑状,中压缩性 (a1-2=0.48MPa-1)。切面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顶板埋深1.80~9.70m,厚度0.50~3.40m,平均1.68m,场地的大部分地段有分布。 (三)第四系冲积层(Qal) ③1圆砾:褐黄色,稍密~中密,砾石磨圆中等,粒径1~30mm,成份为砂岩、石英砂岩、灰岩,其成分较杂,由粉质粘土、砾砂充填,级配较为均匀;顶板埋深1.90~11.80m,厚度0.50~6.80m,平均2.88m,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③a1粉质粘土:灰、深褐灰色,可塑~硬塑状,中压缩性 (a1-2=0.37MPa-1)。切面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低,顶板埋深6.80~9.20m,厚度0.60~4.80m,平均1.93m,呈透镜体分布于③1圆砾中。 ③2圆砾:兰灰色,稍密~中密,砾石磨圆中等,粒径3~40mm,成份为砂岩、石英砂岩、灰岩,由粗中砂充填,级配较为均匀;顶板埋深3.50~20.00m,厚度1.00~14.20m,平均7.60m,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钢框架支撑结构设计实例(书稿例题)

钢框架-支撑结构设计实例 4.10.1 工程设计概况 本建筑为某公司办公楼,位于沈阳市区,共七层。总建筑面积约59002m ,总高度30.6m ,室内外高差0.600m ;底层层高4.5m ,顶层层高4.5m ,其余层均为4.2m 。设两部楼梯和两部电梯。墙体采用聚氨酯PU 夹芯墙板。屋面为不上人屋面。 结构形式为钢框架—支撑体系。设计基准期50年,雪荷载0.502 m kN ,基本风压:0.552 m kN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1g ,结构抗震等级四级。结构设计基准期50年。 地质条件:拟建场地地形平坦,地下稳定水位距地坪-9.0m 以下,冰冻深度-1.20m ,地质条件见表4-24,Ⅱ类场地。 4.10.2 方案设计 1.建筑方案概述 1)设计依据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2)设计说明 (1)屋面(不上人屋面) 防水层:SBS 改性沥青卷材(带保护层); 40mm 厚1:3水泥沙浆找平层; 70mm 厚挤塑板保温层; 1:6水泥炉渣找坡(最薄处30mm,坡度2%);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结构层折算厚度100mm ); 轻钢龙骨吊顶。 (2)楼面: 20mm 厚大理石面层; 20mm 厚1:3干硬性水泥沙浆找平层;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层折算厚度100mm ); 轻钢龙骨吊顶。 (3)门窗 本工程采用实木门和塑钢玻璃窗。 (4)墙体 外墙为双层聚氨酯PU 夹芯墙板300mm (内塞岩棉); 内墙为双层聚氨酯PU 夹芯墙板180mm 厚聚氨酯PU 夹芯墙板; 2. 结构方案概述 1)设计依据 本设计主要依据以下现行国家规范及规程设计: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版) 《钢结构设计规范》(GBJ50017-200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旋转支撑系统设计要求

┊┊┊┊┊┊┊┊┊┊┊┊┊装┊┊┊┊┊订┊┊┊┊┊线┊┊┊┊┊┊┊┊┊┊┊┊┊4.4 滚动轴承式回转支承 4.4.1 构造、类型和特点 滚动轴承式回转支承由内外座圈、滚动体、隔离体、密封装置、润滑装置和连接螺栓等组成。它是在普通滚动轴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有其特点。普通轴承主要起支承作用而它还要传递运动;普通轴承内外座圈的宽度与径向尺寸之比远大于回转支承,其刚度靠轴承座装配来保证,而回转支承则靠支承它的转台与底架来保证,设计时必须注意转台与底架的刚度;普通轴承转速高,滚动体与滚道接触的变化次数也多,失效形式主要是疲劳点蚀,回转支承转速低,载荷大,失效形式主要是塑性变形,故一般进行静容量计算即可。 回转支承按滚动体型式有滚球和滚柱;按滚动体排数有单排、双排和多排;按滚道型式有圆弧曲面、平面和钢丝滚道等。常用的有单排滚球式、双排滚球式、单排交叉滚柱式和组合滚柱式等四种。 4.4.2 回转支承的确定 结合设计题目,采用单排四点接触球式回转支承便可以满足设计要求,具体的内部结构形式如图4-7所示。查表4-4确定型号为013,014型0安装型孔(图4-8),初步设计选用013.25.400型号尺寸,具体的参数如表4-5所示。

┊┊┊┊┊┊┊┊┊┊┊┊┊装┊┊┊┊┊订┊┊┊┊┊线┊┊┊┊┊┊┊┊┊┊┊┊┊ 图4-7 单排球内齿式回转支承 1-连接螺栓 2-外座圈 3-密封装置 4-滚动体 5-内座圈 6-润滑装置 7-隔 离体 8-插销 9堵塞 表4-4 单排球式回转轴承

┊┊┊┊┊┊┊┊┊┊┊┊┊装┊┊┊┊┊订┊┊┊┊┊线┊┊┊┊┊┊┊┊┊┊┊┊┊ 图4-8 013,014,0型安装孔 表4-5 回转支承基本参数 4.4.3 回转支承的受力分析 研究滚动轴承式回转支承的受力状态在于找出受力最大的滚动体上的负荷,验算滚动体与滚道的接触强度。 回转支承的座圈是一个以滚动体为支点的多支点环形梁,承受着轴向载荷 P G、 倾覆力矩M和径向力 P H。设内座圈与转台固定,外座圈与底架固定,力的传递路线是转台经内座圈、滚动体、外座圈到底架,如图4-9所示。由于内力分布与内外座圈的刚度、滚动体和滚道加工有关,为简化计算,假定:

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体系设计浅析

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体系设计浅析 摘要:通过具体工程实例对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体系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体系的结构布置、结构分析、特殊构件与节点设计,以供设计参考。 关键词:钢框架-中心支撑;弹性时程分析;支撑与梁柱节点 1工程概况 某管理中心办公楼,地下1层,地上17层,建筑高度69.3m,标准层层高3.9m,总建筑面积44440m2。地下一层为车库及设备用房,地上部分主要功能为办公及会议,标准层结构平面布置见图1。 图1标准层结构平面布置图 工程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II类场地。按百年一遇风荷载取值,基本风压0.45kN/m2,地面粗糙度B类。 2结构体系与布置 主体结构采用钢框架-中心支撑体系,方(或矩形)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及H型钢支撑。地下一层钢框架外包混凝土形成钢骨混凝土结构,支撑下部的地下室部分改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基础采用独立基础加防水板。 建筑标准层平面长82m,宽28.2m,长宽比约为2.9,长宽比相对较大。中部为公用区域,左右两边各有一个采光天井,天井外侧仅有3.2m宽楼板相连。根据建筑平面,最终确定的标准层结构平面布置见图1。利用中部公用区域布置六榀、组合成两个槽型的支撑框架(位置见图1中的ZC-1、ZC-2)。考虑到建筑平面两侧楼板透空,仅在端部有部分楼板相连,使得部分框架不能连成整体,以致结构两侧刚度大大降低,扭转效应显著,在③、轴布置两榀混合支撑框架(位置见图1中的ZC-3),以提高结构两端的刚度。各榀支撑框架立面见图2。结合建筑门洞口位置,ZC-1、ZC-2分别采用人字形支撑和V字形支撑。ZC-3上部为迭层混合空腹桁架;为满足建筑使用功能,支撑在五层向两侧框架进行转换,且转换后采用越层单斜杆支撑。为实现建筑主入口处门厅大空间要求,⑦、⑧轴框架局部抽柱并采用转换桁架进行托柱转换,⑦、⑧轴框架立面简图见图3。中部公用区域在、轴和、轴之间因设备管线布置及建筑净高要求,除个别楼层外无法设置钢梁(见图1、3),为更好地协调各部分框架协同受力,增加结构整体性,楼板厚度设计为140mm,并采用双层双向配筋,同时在建筑端部透空楼板外的相连部分板中设斜向抗剪钢筋以增强其受力性能。

内支撑式支护技术

内支撑式支护技术 一、原理: 内支撑式支护是由内支撑系统和挡土结构两个部分组成,基坑开挖所产生 的土压力和水压力主要是由挡土结构来承担,同时也是由挡土结构来将这两部 分侧向压力传递给内支撑,有地下水时也可防止地下水渗漏,是稳定基坑的一 种临时支挡方式。一般情况下,支撑结构的布置形式有水平支撑体系和竖向支 撑体系两种。 二、支撑的结构型式(支撑材料的选择) 1)支撑结构可采用钢支撑; 优点:自重轻、安装和拆除方便、施工速度快、可以重复利用(环保、绿色)。且安装后能立即发挥支撑作用,减少由于时间效应而增加的基坑位移是十分有 效的。 缺点:节点构造和安装相对比较复杂,施工质量和水平要求较高。适用于对撑、角撑等平面形状简单的基坑。 2)支撑结构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 优点:刚度大,整体性好,布置灵活,适应于不同形状的基坑,而且不会因节 点松动而引起基坑位移,施工质量容易得到保证。 缺点:现场制作和养护时间较长,拆除工程量大,支撑材料不能重复利用。 3)支撑结构可采用钢支撑与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组合; 4)选型时应考虑的因素:

基坑的平面形状、尺寸和开挖深度;基坑周边环境条件;围护结构(桩、墙)的型式;土方开挖与支撑安装工序;支撑拆除方式;主体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要求。 三、施工流程: 第一层土方开挖→人工修底→安装第一道腰梁、内支撑梁底模板→绑扎第一道腰梁、支撑梁钢筋→安装梁侧模→浇筑混凝土→养护→第二层土方开挖→人工修底→安装第二道支撑、腰梁底模板→绑扎支撑、腰梁钢筋→安装支撑、腰梁侧模→凝土浇筑→砼养护→开挖第三层基坑土方→人工修底平整、做坑底排水明沟。 四、工程案例: 1、工程概况 某工程建筑总面积96157m2,其中地下室面积11828m2,地下室3层,局部设夹层,埋深12.8-16.3m,地下室平时作为车库使用。本工程为深基坑施工工程,基坑呈矩形,平面尺寸为111.5×44.5m,设二道钢筋砼支撑,相对标高分别为-6m 和-10.5m,设计主要采用人工挖孔桩垂直支护档土,桩顶设圈梁一道,基坑内设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梁、腰梁两道,梁顶标高分别为-5.55m及-10.05m,每道支撑由腰梁、角撑、对撑和支顶柱组成。腰梁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四角各设二条斜角撑,基坑中部均匀布设三根对撑。对撑和角撑下共设10个钢格构支柱。腰梁截面尺寸1000×900mm,配筋40φ25+8φ20 2、工程地质情况分析 本工程地处建筑物密集地区, 工程周围环境较为复杂。根据地质勘测报告反映, 场地土质分布为人工填土、冲洪积层、残积层及白垩统砂岩组成, 按工程地质自上而下分布为四个大层, 层序号为a、b、c、d四层。a、b层为人工填土层和冲洪积层;c层为风化残积土,多为紫红色粉质粘土,总的状态趋势上部为可塑一一硬可塑,下部硬可塑一坚硬。近底部夹强风化残留岩块, 岩块厚度分别为0.7m,1.4m,0.8m,本层顶板埋深 5.2~7.1m,平均6.04m , 厚度2.8~12.8m,平均厚度8.56m。d层为上白垩统砂岩, 由紫红色泥质粉砂岩、砂岩、砂砾岩组成,形成了强度各异的岩石, 如强风化岩、中风化岩及微风化岩, 按场地内风化岩石分布及组合特点,自上而下分为两个岩带,即混合风化岩带和微风化岩带。平均厚度6.04m,岩性为紫红色粉砂岩, 砂岩为主夹砂砾岩、岩石呈厚层状, 坚硬、完整。场地地下水较贫乏,地下水水位根据测孔测得有混合地下水位为0.4~7.0m之间。 3、施工流程 第一层土方开挖→人工修底→安装第一道腰梁、内支撑梁底模板→绑扎第一道腰梁、支撑梁钢筋→安装梁侧模→浇筑混凝土→养护→第二层土方开挖→人工修底→安装第二道支撑、腰梁底模板→绑扎支撑、腰梁钢筋→安装支撑、腰梁侧模→凝土浇筑→砼养护→开挖第三层基坑土方→人工修底平整、做坑底排水明沟

模板支撑系统设计计算

模板支撑系统设计计算 KL-3梁立柱支承计算 矩形梁、净跨4.17m,截面尺寸为350mm×750mm,离地面高度3.15m,采用钢管脚手架支承系统,初步考虑立柱钢管横距0.8m,纵距0.9m。大横杆步距1.8m。模板采用组合钢模板。 荷载值确定为:定型组合钢模板0.50KN/m2,普通混凝土24.0KN/m3,梁钢筋1.5KN/m3砼,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水平模板为2.0KN/m2,施工荷载总计5.0KN/m2。 (一)荷载计算(荷载分项系数1.2) 1、钢模板自重:1.2×0.5×(0.35+0.75×2)=1.11KN/m 2、混凝土荷重:1.2×24.0×(0.35×0.75)=7.56KN/m 3、钢筋荷重:1.2×1.5×0.35×0.75=0.47KN/m 4、振捣混凝土荷载:1.2×2.0×0.35=0.84KN/m 5、施工荷载:1.2×5.0×0.35=2.1KN/m q1=12.08KN/m 设计荷载值乘以r=0.9的折减系数 q=0.9 q2=q×q1=0.9×12.08=10.87KN/m (二)强度验算 钢管支承架采用直径48mm,壁厚3.5mm的普通脚手架管,每米

重3.84kg。脚手架钢管按轴心受压强度条件承载力为PN1≤81.52KN。当大横杆间距为1.0~2.0m,压杆长度系数μ为0.7~1.0时,按轴心受压稳定条件计算的为0.42PN1。 即P N=81.52KN×0.42=34.24KN N=q1.L=12.08KN/m×0.8m=9.66KN 验算结果 P1N=1/2q×0.8=1/2×12.08×0.8=4.83KN 即P1N<PN 4.83KN<34.24KN 满足要求

支撑板零件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支撑板零件冲压工艺及 模具设计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支撑板零件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模具市场发展趋势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在电子、汽车、电机、电器、仪表、家电和通讯等产品中,60%—80%的零部件都依靠模具成形,模具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产品质量的高低,因此,模具被称之为“百业之母”。模具又是“效益放大器”,用模具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往往是模具自身价值的几十倍、上百倍。 模具生产的工艺水平及科技含量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与产品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模具工业的技术水平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型、精密、复杂、高效和长寿命模具上了一个新台阶。大型复杂冲模以汽车覆盖件模具为代表,已能生产部分新型轿车的覆盖件模具。体现高水平制造技术的多工位级进模的覆盖面,已从电机、电器铁芯片模具,扩展到接插件、电子枪零件、空调器散热片等家电零件模具。在大型塑料模具方面,已能生产48英寸电视的塑壳模具、g大容量洗衣机全套塑料模具,以及汽车保险杠、整体仪表板等模具。

在精密塑料模具方面,已能生产照相机塑料模具、多型腔小模数齿轮模具及塑封模具等。在大型精密复杂压铸模方面,国内已能生产自动扶梯整体踏板压铸模及汽车后桥齿轮箱压铸模。其他类型的模具,例如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铝合金和塑料门窗异型材挤出模等,也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可替代进口模具。 根据国内和国际模具市场的发展状况,有关专家预测,未来我国的模具经过行业结构调整后,将呈现十大发展趋势:一是模具日趋大型化;二是模具的精度将越来越高;三是多功能复合模具将进一步发展;四是热流道模具在塑料模具中的比重将逐渐提高;五是气辅模具及适应高压注射成型等工艺的模具将有较大发展;六是模具标准化和模具标准件的应用将日渐广泛;七是快速经济模具的前景十分广阔;八是压铸模的比例将不断提高,同时对压铸模的寿命和复杂程度也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九是塑料模具的比例将不断增大;十是模具技术含量将不断提高,中高档模具比例将不断增大,这也是产品结构调整所导致的模具市场未来走势的变化 冲压模具的现状和技术发展 一、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对模具的需求量不断增长。近年来,模具工业一直以15%左右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模具工业企业的所有制成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国有专业模具厂外,集体、合资、独资和私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浙江宁波和黄岩地区的“模具之乡”;广东一些大集团公司和迅速崛起的乡镇企业,科龙、美的、康佳等集团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模具制造中心;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的模具企业现已有几千家。 随着与国际接轨的脚步不断加快,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产品质量、成本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的重要性。而模具制造是整个链条中最基础的要素之一。 近年许多模具企业加大了用于技术进步的投资力度,将技术进步视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些国内模具企业已普及了二维CAD,并陆续开始使用UG、Pro/Engineer、I-DEAS、Euclid-IS等国际通用软件,个别厂家还引进了Moldflow、C-Flow、DYNAFORM、Optris和MAGMASOFT等CAE软件,并成功应用于冲压模的设计中。

支护、支撑系统的结构设计

支护、支撑系统的结构设计 一、支护、支撑结构选型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范围的土层主要为填土和淤泥,地质条件差,同时管道基坑深度较大,且不同地段管道基坑底的地质条件不同,需根据不同的形式采用相应的支护方式。本工程根据基坑开挖深度,管道地基处理方式,以及内支撑的不同采用了四种不同的支护方式。 (一)管道基坑支护形式 1、管道基坑支护方式一 基坑深度<3000㎜,采用6米长III型拉森钢板桩加一道内支撑进行基坑支护,钢板桩之间采用HW250*250*11*11围檩进行连接,直径DN300*10的钢管进行内支撑,支撑距地面1000㎜。 2、管道基坑支护方式二 基坑深度<6000㎜,基坑深度5000㎜的情况。采用9米长III型拉森钢板桩加二道内支撑进行基坑支护,钢板桩之间采用HW250*250*11*11围檩进行连接,直径DN300*10的钢管进行内支撑。第一道支撑距地面1000㎜,第二道支撑距第二道支撑2000㎜。 3、管道基坑支护方式三 基坑深度H<2000㎜的过河钢管的情况。过丹山河围堰截流,采用12米长III型拉森钢板桩加二道内支撑进行基坑支护,钢板桩之间采用HW250*250*11*11围檩进行连接,直径DN300*10的钢管进行内支撑,第一道支撑距地面1000㎜,第二道支撑距钢管顶面500㎜。 4、管道基坑支护方式四 基坑深度H<3500㎜。高压旋喷桩采用双重管法施工,桩径为D500,桩距为30cm,浆液主要材料为32.5R普通硅酸盐水泥,每延米300Kg水泥用量,水灰比为1:1,喷嘴压力大于等于24Mpa,速凝剂水玻璃按水泥用量的2%投加,空压机的压力大于等于0.6 Mpa。 (二)、管道基坑支护图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支柱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支柱(Boss) 一、基本设计守则 支柱突出胶料壁厚是用以装配产品、隔开物件及支撑承托其他零件之用。空心的支柱可以用来嵌入件、收紧螺丝等。这些应用均要有足够强度支持压力而不致於破裂。 支柱尽量不要单独使用,应尽量连接至外壁或与加强筋一同使用,目的是加强支柱的强度及使胶料流动更顺畅。此外,因过高的支柱会导致塑胶部件成型时困气,所以支柱高度一般是不会超过支柱直径的两倍半。加强支柱的强度的方法”尤其是远离外壁的支柱,除了可使用加强筋外,三角加强块”Gusset plate的使用亦十分常见。 一个品质好的螺丝/支柱设计组合是取决於螺丝的机械特性及支柱孔的设计,一般塑胶产品的料厚尺寸是不足以承受大部份紧固件产生的应力。固此,从装配的考虑来看,局部增加胶料厚度是有需要的。但是,这会引致不良的影响,如形成缩水痕、空穴、或增加内应力。因此,支柱的导入孔及穿孔”避空孔的位置应与产品外壁保持一段距离。支柱可远离外壁独立而处或使用加强筋连接外壁,後者不但增加支柱的强度以支撑更大的扭力及弯曲的外力,更有助胶料填充及减少因困气而出现烧焦的情况。同样理由,远离外壁的支柱亦应辅以三角加强块,三角加强块对改善薄壁支柱的胶料流动特别适用。 收缩痕的大小取决於胶料的收缩率、成型工序的叁数控制、模具设计及产品设计。使用过短的哥针、增加底部弧度尺寸、加厚的支柱壁或外壁尺寸均不利於收缩痕的减少;不幸地,支柱的强度及抵受外力的能力却随着增加底部弧度尺寸或壁厚尺寸而增加。因此,支柱的设计须要从这两方面取得平衡。

二、不同塑胶材料的设计要点 ABS 一般来说,支柱的外径是内径的两倍已足够。有时这种方式结果支柱壁厚等於或超过胶料厚度而增加物料重量和在表面产生缩水纹及高成型应力。严格的来说支柱的厚度应为胶料厚度的50-70%。如因此种设计方式而支柱不能提供足够强度,但已改善了表面缩水。斜骨是可以加强支柱的强度,可由最小的尺寸伸延至支柱高的90%。若柱位置接近边壁,则可用一条肋骨将边壁和柱相互连接来支持支柱。

软件平台支撑组件设计

1.1. 软件平台支撑组件设计 软件支撑平台是为本期信息化平台提供安全保障和基础运行功能支撑的功能组件,主要包括资源目录管理,自动化流程引擎,消息中心,接口中心等功能。详细设计如下: 1.1.1.资源目录管理 1.1.1.1. 业务描述 权限和资源管理系统可应用于各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及基础资源整合,对已有应用系统进行统一身份整合,可以为跨部门的多个应用子系统的帐号整合和分级授权管理提供基础的应用平台。权限和资源管理系统是以目录服务为基础,提供组织身份、应用服务和信息资源的三大目录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之上实现认证服务、授权服务、身份管理、资源管理、配置管理、权限管理等应用服务,并可以与CA身份认证结合,为平台提供统一的基础资源配置服务。 实现对机构的特定资源(组织、身份、岗位、角色、服务)进行统一的配置和管理。主要解决用户统一身份管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权限配置、统一访问控制、统一访问审计和分布式账号整合等问题,支持与CA产品的整合。设计规范、体系结构开放、支持通用标准协议、支撑各种应用系统的整合。 1.1.1. 2. 提供组织模型管理 1)组织模型的地位和作用 审批系统组织模型就是对入驻中心的部门、科技组织结构进行建模,是利用抽象的模型或者元素,构造出的一系列关系,用于表达中心组织机构中的实体间的层次和隶属。组织模型是用来定义中心的组织形式的模型,它以职责、权限的形式定义了中心成员、各个部门的作用与任务,同时提供灵活的结构以适应不同的部门或不同的组织结构。 组织模型是大部份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构建的基础。几乎所有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都涉及到组织机构模型的建设,一个组织机构模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基于它构建的其它应用系统。

第三章支撑结构设计计算

第三章支撑结构设计计算 本方案第一层和第二层支撑均采用钢筋砼支撑结构,现计算如下: 3.1 第一层钢筋砼支撑结构设计计算 根据上述计算和支撑设计平面布置,R=141.48kN/m,对撑间距为9.5米,角支撑间距为7米,最大间距为10米,立柱桩间距10米。 支撑梁截面为500×600,砼等级为C30,受力筋采用HRB335,箍筋采用HPB235。 3.1.1 支撑轴力计算 角撑:N=141.48×10×1.25×1.0/sin45o =2501 kN 对撑:N=141.48×9.5×1.25×1.0 =1680.1kN 3.1.2 支撑弯矩计算 ①第一类支撑配筋计算(角撑) (1)1.支撑梁自重产生的弯矩: q=1.25×0.5×0.6×25=9.375 kN/m M1=1/10×9.375×102=93.75 kNm/m 2.支撑梁上施工荷载产生的弯矩:取q=10.0 kN/m M2=1/10×10×102=100 kN-m/m 3.支撑安装偏心产生的弯矩: M3=N×e=2501×10×3‰=75.03 kNm 则支撑弯矩为:M=93.75+100+75.03=268.78 kNm

(2)初始偏心距e i e0 =M/N=268.78×103/2501=107.5mm 取e a =h/30=20 mm 则e i= e0+e a=107.5+20=127.5 mm (3)是否考虑偏心距增大系数η ∵l0/h=10/0.6=16.7>8.0 ∴要考虑 由η=1+1 1400e i h0(l0 h ) 2 ζ 1 ζ 2 ζ1=0.5×f c×A N =0.5×14.3×500×600 2501×103 =0.857 ζ 2 =1.15?0.01×l0=1.15?0.01×10=0.983 η=1+1 1400×127.5 565 16.72×0.857×0.983=1.74 e=ηe i+h/2-a s=1.74×127.5+600/2-35=486.85mm (4)配筋计算: ηe i =1.74×127.5=221.85>0.32h0=180.8 属于大偏心受压 x=N ?f c b = 2501000 14.3 500 =349.8mm A s=A s′=Ne??f c bx(h0?0.5x) f y′(h0?a′) =2501×103×486.85?1×14.3×500×349.8×(565?0.5×349.8) =1521.6mm ρmin =0.45f t f y =0.45×1.43×300=2.145×10?3 A s=A s′=1521.6mm2>ρ min bh=643mm2 实配:上下均为5Φ20,As=A s’=1570mm2 20

内支撑结构设计

、内支撑结构可选用钢支撑、混凝土支撑、钢与混凝土的混合支撑。 二、内支撑结构选型应符合下列原则: 1、宜采用受力明确、连接可靠、施工方便的结构形式; 2、宜采用对称平衡性、整体性强结构形式; 3、应与主体地下结构的结构形式、施工顺序协调,应便于主体结构施工; 4、应利于基坑方开挖和运输; 5、需要时,可考虑内摘除结构作为施工平台。 三、内支撑结构应综合考虑基坑平面形状及尺寸、开挖深度、周边环境条件、主体结构形式等因素,选用有立柱或无立柱的下列内支撑形式: 1、水平对支撑或斜撑,可采用单杆、桁架、八字形支撑; 2、正交或斜交的平面杆系支撑; 3、环形杆或环形板系支撑; 4、坚向斜撑。 四、内支撑结构宜采用超静定结构。对个别次要构件失效会引起结构整体破坏的部位宜设置冗余约束。内支撑结构的设计应考虑地质和环境条件的复杂性、基坑开挖步序的偶然变化的影响。 五、内支撑结构分析应符合下列原则: 1、水平对撑与水平斜撑,应按偏心压力国建进行计算;支撑的轴向压力其支撑间距N 倍挡土构件的支点力之和;腰梁或冠梁应按宜支撑我支座的多跨连续梁计算,计算跨度可取 相邻支撑点的中距; 2、矩形基坑支护的正交平面杆系支撑,可分解为纵横两个方向的结构单元,并分按偏心受压构件进行计算; 3、平面杆系支撑、环形杆系支撑,可按平面杆系结构采用平面有限元法进行计算;计 算时应考虑基坑不同方向上的荷载不均匀性;建立的计算模型中,约束支座的设置应与支护结构实际位移状态相符,内支撑结构边界向基坑外应设置弹性约束支座,向基坑内位移处不应设置支座,与边界平行方向应根据支护结构实际位移状态设置支座;

4、内支撑结构应进行坚向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分析;设有立柱时,在坚向荷载作用下内 支撑结构宜按空间框架计算,当作用在内支撑结构上的坚向荷载较小时,内支撑结构的水 平构件和按连续梁计算,计算跨度可取相邻立柱的中法,对支撑、腰梁与冠梁、挡土构件进行整体分析。 六、内支撑结构分析时,应同时考虑下列作用: 1、有挡土都建传至内支撑结构的水平荷载; 2、支撑结构自重;当支撑作为施工平台时,尚应考虑施工荷载; 3、当温度改变引起的支撑结构内力不可忽略不计时,应考虑温度应力; 4、当支撑立柱下沉或隆起量较大时,应考虑支撑立柱与挡土构件之间差异沉降产生的作用。 七、混凝土支撑构件及其连接的受压、受弯、受剪承载力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水位规定;钢支撑结构构件及其连接受压、受弯、受剪承载力 及各类稳定性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规定。支撑的承载力 计算应考虑施工偏心误差的影响,偏心距取值不宜小于支撑计算长度的1/1000 ,且对混凝 土办职称不宜小于20mm对钢支撑不宜小于40mm 八、支撑构件的受压计算长度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水平支撑在坚向平面内的受压计算长度,不设置立柱时,应取支撑的实际长度;设 置立柱时,应取相邻立柱的中心距; 2、水平支撑在水平平面内的受压计算长度,对无水平支撑杆件交汇的支撑,应取与支 撑相交的相邻水平支撑杆件的中心距;当水平支撑杆件的交汇点不子啊同一水平面内时,水平平面内的受压计算长度宜取与支撑相交的相邻水平支撑杆件中心距的倍; 3、对坚向斜撑,应按条第1、2款的规定确定受压计算长度。 九、预加轴向压力的支撑,预加力值宜取支撑轴向压力标准值的(~)倍,且应与本规 程中的支撑预加轴向压力一致。 十、立柱的受压承载力金额按下列规定计算: 内支撑结构设计 1、在坚向荷载作用下,内支撑结构按框架计算时,立柱应按偏心受压构件计算;内支

EPC综合运营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EPC综合运营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陆小铭1,邢亮2,曹维华1 (1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研究院;2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网运部) 摘要:在2G/3G时代,国内运营商以省为单位对移动网络进行管理,随着4G网络和业务的发展,运营商纷纷转型以实现集约化管理为目标。EPC综合运营支撑系统是实现4G网络集约化运营的重要手段,较好解决了涉及多厂家、多网元以及多管理域的EPC核心网的集中运营管理。本文以某运营商为例,分析了EPC集约化运营支撑系统的设计思路,并对其关键管理功能,如业务运营支撑能力、网络感知能力、网络分析能力等展开详细说明。 关键字:EPC,OSS,MME 1、引言 随着4G网络的建设和投入运营,运营商对EPC网络提出了集约化运营管理的目标。目前,国内的4G网络一般采用分省新建的方式,与原有的2G/3G核心网共存。从运营商角度看,2G/3G网络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能维持现有用户的体验,但也带来了诸多管理上的问题。 1)EPC网络采用分省建设的方案,同时需要与2G/3G网络进行互操作,支撑系统要兼顾考虑, 管理的范围广,难度大。 2)EPC网络包含MME、SGW、PGW、HSS等10余种网元,以及EPC的承载网络(如某运营商以 L3VPN为承载网),管理的网元类型比较多。 3)目前,国内运营商的EPC网络主要由华为、中兴和爱立信等厂商提供,综合运营需要适配 各厂家网元的北向接口,以消除不同厂商的EMS功能的差异性。 2、EPC网络现状及维护管理需求 从EPC网络现状看,运营商的EPC网络一般由全国骨干网、省网和国际局组成。骨干网的网元主要包括根DNS,主要负责国际漫游及省际漫游APN和PGW的解析。省网的设备包括MME,PGW、SGW、HSGW、HSS、3GPP AAA、PCRF、CG、DRA和DNS等。国际局(负责LTE国际漫游的相关网元)包括i-DRA、i-PGW/GGSN、i-DNS、i-CG、BG等网元,主要负责LTE用户的漫出和漫入的业务。各省的LTE FDD、TD-LTE无线网络都接入同一个核心网。核心网的组网架构如下图所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