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心脾两虚中医辨证治疗

2021年心脾两虚中医辨证治疗

2021年心脾两虚中医辨证治疗
2021年心脾两虚中医辨证治疗

心脾两虚中医辨证治疗

欧阳光明(2021.03.07)

别名中医:

虚劳,心悸,怔仲,不寐,健忘,血证,眩晕,西医:风心病,慢性肠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出血性疾病

中医释名:

本证多因久病虚弱,或慢性失血,或思虑过度,劳倦太过,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心血耗伤,脾气亏虚。

中医病机:

本证多因久病虚弱,或慢性失血,或思虑过度,劳倦太过,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心血耗伤,脾气亏虚。本证病位主要在心脾,多为心血不足,脾气亏虚,病情发展严重时,可致气虚血脱的危急重证。

体征:

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萎黄,食少倦怠,腹胀便溏,气短神怯,或皮下出血;妇女见月经不调,经量多色淡,甚至崩中漏下,或经少渐至经闭、舌质淡嫩。苔白,脉细弱。

中医治疗原则

补益心脾,益气生血。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木方药:(1)归脾汤加减:炙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神10克、当归10克、龙眼肉12克、木香6克、酸枣仁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本方适用于心脾两虚偏于脾气虚弱者。(2)天于补心丹合四物汤加减:熟地10克、炙党参15克、玄参10克、丹参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柏子仁12克、枣仁10克、远志10克、石菖蒲10克、麦冬10克、炙甘草6克。本方适用于心脾两虚偏于心血不足者。以上方药浓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剂。温服,1日3次。

2.加减变化:若兼见脾胃虚,食少便溏者,于基本方(1)中加苡仁15克、芡实12克、砂仁6克以健脾止泻;若兼见大便干结者加郁李仁10克、麻仁12克以润肠通便;若兼见气短、自汗甚者加浮小麦30克、瘪桃干10克以收涩止汗。兼见心惊不宁,夜梦易惊者于基本方(2)中加珍珠母24克、琥珀末6克以镇心安神;若兼见心悸忡、心胸疼痛隐隐,宜加丹参10克、赤芍l0克、益母草15克以活血宁心止痛。若兼见血虚及阴,致心脾气阴两虚,症见心悸怔仲,神疲乏力外,还会出现口干咽痛,午后潮热,面红升火手足心热等症,于基本方(2)中加银柴胡10克、胡黄连6克、山药15克、白芍15克以清虚热益脾阴。若兼见衄血、便血、尿血、皮下出血、女子崩漏等,血色淡红,面红无华,唇甲色白者,于基本方(2)中加阿胶10克、鹿角胶10克、炒蒲黄10克、黄精15克以养血止血。

(三)饮食疗法

参苓粥:取人参3~5克(或党参15~20克)、茯苓15~20

克、粳米100克、生姜3~5克:先将人参(或党参)节成薄片,把茯苓捣碎,浸泡半小时,共煎取药汁,再将粳米、生姜加适量水共入砂锅内煮熟,分早晚两次服食;本粥有益气补虚,健脾养胃作用。

施治要点:

(一)心脾两虚所致的心悸、怔仲、心痛时,常兼脾虚生痰,或气虚血瘀,心脉痹阳,痰瘀内滞,心脉不通则痛。此时虽有痰瘀等实邪,治疗时宜慎重。祛痰浊不宜峻剂,如加用温胆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之类即可;逐瘀不宜用猛剂,如丹参、当归、郁金、鸡血藤、琥珀之类。屡治其标,正气更虚,给后期治疗造成困难。

(二)心脾两虚有心痛症时,常伴有消化道症状,治疗中要辨证准确,以心痛为主,伴见脾胃症状,应以治心痛采用活血理气通脉法为主,兼理脾胃。以脾虚为主,伴见心悸心痛症状,则以健脾益气法为主,兼通心气。这样有针对性的治疗,脾胃症状消失,心痛亦可防止复发。

(三)心脾两虚兼有肝郁气结生痰,日久又化火为患。多见青春期的精神分裂症。在躁动不安,神明迷乱之时,当运用凉血降火,荡热泻实,法以行气开窍,活血润燥用当归承气汤加味,药用当归、大黄、枳实、玄明粉、甘草、桃仁、红花、黄芩、丹参、香附、郁金等。此症控制后,一定要开导患者,药物攻病虽暂安一时,然而隐曲不伸,终将有复发之虑,须宽胸畅怀,安心静养,移情易性,方能根治。

中药

针灸 1.针刺:取穴心俞、脾俞、神门、三阴交,其手法不宜过强,多采用补法,留针10~15分钟,轻捻提插2次,每日一次。

2.艾灸:可选上穴进行艾条灸,每穴灸3~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1.心脾两虚症见心悸失眠时.在临睡前不宜情绪激动,不要喝浓茶,吸烟等。

2.表现为食少便溏时,除少进肥甘厚味及甜腻之品外,如果水泻量多时,应适当多饮糖盐水,注意腹部的保暖等。

3.本证表现为出血量多时,瞩病人绝对卧病休息,忌搬动,少说话,使病人情绪安定,有利于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口诀

中医辨证论治口诀 中医辨证君莫慌-今有口诀鲜奉上标签: 白术散玉屏中医病证莫要慌,四二病记端详。 一病辨作多病治,各有一法为主方。 感冒寒热湿三种,荆防银翘香薷汤。 咳嗽七般三外感,寒止热菊燥杏桑,痰湿二陈热清金,肝火泻蛤阴麦汤。 唯有哮证分五般,寒射热定肺玉屏,脾虚当用六君子,肾虚金匮肾气汤。 喘证五种更好记,麻黄麻杏石甘汤,痰热郁肺用双皮,肺虚生麦肾桂黄。 肺胀五般莫漏记,气虚平喘真虚阳,痰浊壅肺苏养亲,痰热婢夏痰涤汤。 肺痨阴亏用月华,火旺秦鳖固金汤,阴耗保真白术散,阴阳两虚大补天。 胸痹此处分七种,寒凝心脉当四汤,气滞柴胡疏肝散,痰浊栝薤瘀逐汤,心气保元合甘麦,心阳参附阴天王。 心悸此处俱七种,安神定志归脾汤。 火旺连阿桂甘龙,水饮凌心苓桂术。 心血瘀阻请桃红,痰火黄连温胆汤。

胃痛七般不好记,寒邪客胃用姜糖,停食保和肝柴疏,郁热化肝此病除,瘀血失笑调营饮,阴亏一贯虚建黄。 六种泄泻拉肚子,湿热芩连寒藿香,保和痛泻何时用,参苓白术四神丸。 痢疾也可分六种,毒用白头热芍汤,寒用胃苓阴驻车,休用连理虚桃汤,良附大承治腹痛,气滞柴胡小建中,饮食积滞用保和,重用枳实导滞汤。 胁痛只可分四种,肝用柴疏瘀复元,肝胆湿热用龙胆,肝阴不足一贯煎。 黄疸更须四般记,热重茵陈犀急黄,阴黄茵陈术附用,湿重于热茵五方。 六种鼓胀有何难,气滞柴疏实脾寒,中满分消治湿热,调营六味责之肝,脾肾阳虚附理中,济生肾气合此方。 积聚五种逍遥肝,食滞六磨气柴疏,瘀血六君加膈下,正虚八珍合化积。 水肿六般越水泛,水湿五苓毒麻连,脾虚实脾肾济生,浸渍五皮热疏凿。 六种淋证何人患,石石热八劳无比,气用沉补血小知,膏淋程氏膏淋汤,三种消渴上消消,中消玉女下六金。 瘿病四种更须治,痰结玉壶气海舒,心肝阴虚天补愈,肝旺栀子清肝汤。

郁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郁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郁证的辨证论治,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郁、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虚证则应根据伤及的脏腑及气衄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郁证本为精神因素刺激而发病,因此,精神治疗也十分重要。 1.肝气郁结证证候: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物:陈皮柴胡枳壳芍药炙甘草香附川芎旋覆花郁金青皮佛手绿萼梅法半夏陈皮 2.气郁化火证证候: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代表方剂:丹栀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物: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甘草薄荷生姜 龙胆草大黄黄连吴茱萸菊花钩藤刺蒺藜 3.痰气郁结证证候: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代表方剂:半夏厚朴汤加减。 常用药物: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紫苏柴胡白术白芍当归生甘草薄荷煨姜海蛤壳紫菀贝母陈皮 4.忧郁伤神证证候: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代表方剂:甘麦大枣汤加减。 常用药物:甘草准小麦大枣酸枣仁柏子仁茯神龙齿牡蛎当归 白芍

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 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

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 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 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辨证施治 证候是人体失去正常生理功能时,所表现的一系列证状的综合。某些证状的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有其病理、生理上的共同性和必然性,所以证状的出现,虽然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并且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这些证状的辨认分析,可以了解疾病的本质,从而作出适当的治疗方案。所以证候分类的方法,是辨证识病的基本法则。 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可以概括一切疾病的证候。其中阴阳两纲是八纲的总纲,里、寒、虚三纲属阴,表、热、实三纲属阳。但在具体临证时,在阴证或阳证之间,还会挟有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等表里、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的证状在内。所以对八纲的运用,既要有分纲的辨析,又要有综合的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证候的转化和真假。

转化:由于人体抗病能力的改变,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往往可以互相转化。一般的说,阳证转为阴证,表明病情恶化,阴证转为阳证,表明病情好转; 由表入里为病进,由里出表为病退; 虚证转为实证为吉,实证转为虚证为凶; 寒邪化热表示邪实,热病变寒表示正衰。 真假:一般在重病和久病的阶段,往往能出现“热深厥深、阴盛格阳”的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的现象;有时也会出现“大实有赢状、至虚有盛候”的真实假虚、真虚假实的特殊情况。稍一不真,就能造成大错,所以应该仔细辨别。 1. 阴阳辨证

2.表里辨证 辨别应变的浅深和转变的趋势

一般皮毛、肌肉、经脉等属表,五(六)脏六腑、血脉、骨髓等属里。 3. 寒热辨证 4. 虚实辨证 从虚实辨别体力的强弱和病势的盛衰。

脏腑辨证 心与小肠病辨证 肺与大肠病辨证 风寒束肺、寒邪客肺、饮停于肺、痰湿阻肺四症比较

心脾两虚中医辨证治疗审批稿

心脾两虚中医辨证治疗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心脾两虚中医辨证治疗 别名中医: 虚劳,心悸,怔仲,不寐,健忘,血证,眩晕,西医:风心病,慢性肠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出血性疾病 中医释名: 本证多因久病虚弱,或慢性失血,或思虑过度,劳倦太过,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心血耗伤,脾气亏虚。 中医病机: 本证多因久病虚弱,或慢性失血,或思虑过度,劳倦太过,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心血耗伤,脾气亏虚。本证病位主要在心脾,多为心血不足,脾气亏虚,病情发展严重时,可致气虚血脱的危急重证。 体征: 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萎黄,食少倦怠,腹胀便溏,气短神怯,或皮下出血;妇女见月经不调,经量多色淡,甚至崩中漏下,或经少渐至经闭、舌质淡嫩。苔白,脉细弱。 中医治疗原则 补益心脾,益气生血。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木方药:(1)归脾汤加减:炙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神10克、当归10克、龙眼肉12克、木香6克、酸枣仁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本方适用于心脾两虚偏于脾气虚弱者。(2)天于补心丹合四物汤加减:熟地10克、炙党参15克、玄参10克、丹参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柏子仁12克、枣仁10克、远志10克、石菖蒲10克、麦冬10克、炙甘草6克。本方适用于心脾两虚偏于心血不足者。以上方药浓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剂。温服,1日3次。

2.加减变化:若兼见脾胃虚,食少便溏者,于基本方(1)中加苡仁15克、芡实12克、砂仁6克以健脾止泻;若兼见大便干结者加郁李仁10克、麻仁12克以润肠通便;若兼见气短、自汗甚者加浮小麦30克、瘪桃干10克以收涩止汗。兼见心惊不宁,夜梦易惊者于基本方(2)中加珍珠母24克、琥珀末6克以镇心安神;若兼见心悸忡、心胸疼痛隐隐,宜加丹参10克、赤芍l0克、益母草15克以活血宁心止痛。若兼见血虚及阴,致心脾气阴两虚,症见心悸怔仲,神疲乏力外,还会出现口干咽痛,午后潮热,面红升火手足心热等症,于基本方(2)中加银柴胡10克、胡黄连6克、山药15克、白芍15克以清虚热益脾阴。若兼见衄血、便血、尿血、皮下出血、女子崩漏等,血色淡红,面红无华,唇甲色白者,于基本方(2)中加阿胶10克、鹿角胶10克、炒蒲黄10克、黄精15克以养血止血。 (三)饮食疗法 参苓粥:取人参3~5克(或党参15~20克)、茯苓15~20克、粳米100克、生姜3~5克:先将人参(或党参)节成薄片,把茯苓捣碎,浸泡半小时,共煎取药汁,再将粳米、生姜加适量水共入砂锅内煮熟,分早晚两次服食;本粥有益气补虚,健脾养胃作用。 施治要点: (一)心脾两虚所致的心悸、怔仲、心痛时,常兼脾虚生痰,或气虚血瘀,心脉痹阳,痰瘀内滞,心脉不通则痛。此时虽有痰瘀等实邪,治疗时宜慎重。祛痰浊不宜峻剂,如加用温胆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之类即可;逐瘀不宜用猛剂,如丹参、当归、郁金、鸡血藤、琥珀之类。屡治其标,正气更虚,给后期治疗造成困难。 (二)心脾两虚有心痛症时,常伴有消化道症状,治疗中要辨证准确,以心痛为主,伴见脾胃症状,应以治心痛采用活血理气通脉法为主,兼理脾胃。以脾虚为主,伴见心悸心痛症状,则以健脾益气法为主,兼通心气。这样有针对性的治疗,脾胃症状消失,心痛亦可防止复发。 (三)心脾两虚兼有肝郁气结生痰,日久又化火为患。多见青春期的精神分裂症。在躁动不安,神明迷乱之时,当运用凉血降火,荡热泻实,法以行气开窍,活血润燥用当归承气汤加味,药用当归、大黄、枳实、玄明粉、甘草、桃

中医辨证论治处方口诀全集

☆☆中医病证莫要慌,四十二病记端祥。一病辨作多病治,各有一法为主方。感冒寒热湿三种,xx翘香薷汤。 咳嗽七般三外感,寒止热菊燥杏xx,痰湿二xx热清金,肝火泻蛤xx。 唯有哮证分五般,寒射热定肺xx, 脾虚当用六君子,肾虚金匮肾气汤。喘证五种更好记,xxxxxx, 痰热郁肺用双皮,肺虚生麦肾桂黄。肺胀五般莫漏记,气虚平喘xx, 痰浊壅肺xx养亲,痰热婢夏痰涤汤。肺痨阴亏用月华,火旺xx鳖固xx,阴耗保真xx,xx两虚大补天。 胸痹此处分七种,寒凝心脉当四xx,气滞xx疏肝散,痰浊栝薤瘀逐汤,心气保元合甘芋,心阳参附阴天王。心悸此处俱七种,xx定志归脾汤。 火旺xxxx,水饮xx桂术。 心血瘀阻请桃红,痰火xxxx。 胃痛七般不好记,寒邪客胃用xx,

停食保和肝柴疏,郁热化肝此病除,瘀血失笑调营饮,阴亏一贯虚建黄。六种泄泻拉肚子,湿热xx连寒藿香,保和痛泻何时用,参苓白术四神丸。痢疾也可分六种,毒用白头热芍汤,寒用胃苓阴驻车,休用连理虚桃汤,良附大承治腹痛,气滞xxxxxx, 饮食积滞用保和,重用枳实导滞xx。胁痛只可分四种,肝用柴疏瘀复元,肝胆湿热用xx,肝阴不足一贯煎。 黄疸更须四般记,热重茵陈犀急黄,阴黄茵陈术附用,湿重于xx五方。六种鼓胀有何难,气滞xx实脾寒,中满分消治湿热,调营六味责之肝,脾肾阳虚附理中,济生肾气合此方。积聚五种逍遥肝,食滞六磨气柴疏,瘀血六君加膈下,正虚八珍合化积。水肿六般越水泛,水湿五苓毒麻连,脾虚实脾肾济生,浸渍五皮热疏凿。六种淋证何人患,xx热八劳无比, 气用沉补血小知,膏淋程氏膏淋汤,

三种消渴上消消,中消玉女下六金。瘿病四种更须治,痰结xx气海舒,心肝xx天补愈,肝旺栀子清肝汤。眩晕六般天亢阳,痰浊半白火龙汤,阻窍活血虚归脾,脾肾阴虚xx。 八种头痛有何难,风热芎芷寒川芎,肝阳天麻湿xx胜,肾虚补气虚八珍,痰浊头痛半白天,瘀血通窍活血汤。唯有xx不需记,一曰虚中二曰肝,虚用xx上扰镇,xx闭凉开xx合, 脱用参附半还五,镇肝熄风莫糊涂,语言不利却分三,风痰阻络解语xx,肾虚精亏地黄饮,口歪眼邪牵正散。痹症不惟风寒湿,防风乌头薏苡仁,风湿热痹xxxx,痰瘀桃仁亏独寄。 不寐肝郁用xx,xx阿胶加xx, 心脾两虚用归脾,痰热温胆气虚安。四种鼻衄要记熟,xx玉女此中求, 肝火上炎尤xx,气血亏虚归脾留。 齿衄虚用清肝饮,胃火炽盛清胃散,咳血燥伤用xx,肝犯肺泻合xx,

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

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 心悸是指自觉心跳,惊悸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病位在心,其发生主要是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心神失养所致。有虚实之分,其虚表现为气血阴阳亏损,其实表现为痰浊,血瘀,水饮,故治疗当辨别虚实,虚者当补益气血,调整阴阳,实者当化痰涤饮,同时配合重镇安神。本病如如脏腑虚损程度较轻者,预后较好,如脏腑虚损程度较重者,则治疗较难,不易治愈。 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肺、肾关系密切。因心为君主,“神明出焉”。如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神则失养;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或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心悸;肺气亏虚,不能助心以治节,心脉运行不畅则心悸不安;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均使心脉不畅,心神受扰,发生心悸。 常证: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或一过性、阵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或一日数次发作,或数日一次发作。兼见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头晕喘促,甚至不能平卧,以至出现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并兼见结、代、促、涩脉。 重证:如心阳不振,则出现心痛胸闷,气短,眩晕欲吐,脉或迟或数,或乍疏乍数;如心肾虚,水饮凌心,则出现浮肿尿少,形寒肢冷,坐卧不安,动则气喘,脉疾数;如水饮凌心射肺,则出现突发心悸,喘促不得卧,咯吐泡沫痰,或为粉红色痰涎,或夜间阵发咳嗽,尿少浮肿,脉细数;如心阳欲脱,则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喘促欲脱,神志淡漠;如阴阳离绝,则出现脉象散乱,极疾或极迟,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突发意识丧失,肢体抽搐。 病类病性 临床分虚实两类。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而致;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及瘀血阻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其标是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 病因病机 1.心阴心血不足,心失所养 心阴心血因久病失养,或劳欲过度,伤脾损肾,或各种原因的出血未复,或先天不足、禀赋衰弱等原因,久而久之,心阴心血乏源或亏虚,导致心之 气血两亏,不能奉养于心,致心失所养而发生心悸。正如《丹溪心法》所说“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 2.肝肾阴虚,虚火扰主 因年老体衰、久病失养、房劳过度等原因导致肝阴不足或肾阴亏虚,一则肝阴不足,肝火内炽;一则肾阴亏虚,水亏火旺,均可因虚火扰动而成心悸。如《石室秘录》说:“怔仲之证,躁扰不宁,心神恍惚,惊悸不宁,此肝肾之虚而心气之弱也。” 3.心血瘀阻,气滞络阻 因心气不足,心阳不振,不能鼓动血液运行,致心血瘀阻,或寒邪入侵心脉,血寒而凝滞不通;或因痹证日久,致心脉痹阻;或年老气血日衰,痰湿痹阻脉络;或外邪内侵于心,气滞络阻等原因,使心失主血脉功能而悸动不安。如姜春华所说:“临床上,某些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引起的心律失常,症见心悸、心痛、舌紫、脉迟涩或结代,不论寒热虚实,必有心血鼓动不畅,血脉运行障碍或瘀血搏击脉络的病理,此时为主要矛盾,治宜活血化瘀,舒心通脉”。 4.痰饮凌心,痰火扰心

心脾两虚中医辨证治疗

心脾两虚中医辨证治疗 别名中医: 虚劳,心悸,怔仲,不寐,健忘,血证,眩晕,西医:风心病,慢性肠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出血性疾病 中医释名: 本证多因久病虚弱,或慢性失血,或思虑过度,劳倦太过,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心血耗伤,脾气亏虚。 中医病机: 本证多因久病虚弱,或慢性失血,或思虑过度,劳倦太过,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心血耗伤,脾气亏虚。本证病位主要在心脾,多为心血不足,脾气亏虚,病情发展严重时,可致气虚血脱的危急重证。 体征: 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萎黄,食少倦怠,腹胀便溏,气短神怯,或皮下出血;妇女见月经不调,经量多色淡,甚至崩中漏下,或经少渐至经闭、舌质淡嫩。苔白,脉细弱。 中医治疗原则 补益心脾,益气生血。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木方药:(1)归脾汤加减:炙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神10克、当归10克、龙眼肉12克、木香6克、酸枣仁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本方适用于心脾两虚偏于脾气虚弱者。(2)天于补心丹合四物汤加减:熟地10克、炙党参15克、玄参10克、丹参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柏子仁12克、枣仁10克、远志10克、石菖蒲10克、麦冬10克、炙甘草6克。本方适用于心脾两虚偏于心血不足者。以上方药浓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剂。温服,1日3次。 2.加减变化:若兼见脾胃虚,食少便溏者,于基本方(1)中加苡仁15克、芡实12克、砂仁6克以健脾止泻;若兼见大便干结者加郁李仁10克、麻仁12克以润肠通便;若兼见气短、自汗甚者加浮小麦30克、瘪桃干10克以收涩止汗。兼见心惊不宁,夜梦易惊者于基本方(2)中加珍珠母24克、琥珀末6克以镇心安神;若兼见心悸忡、心胸疼痛隐隐,宜加丹参10克、赤芍l0克、益母草15克以活血宁心止痛。若兼见血虚及阴,致心脾气阴两虚,症见心悸怔仲,神疲乏力外,还会出现口干咽痛,午后潮热,面红升火手足心热等症,于基本方(2)中加银柴胡10克、

心脾两虚中医辨证治疗

心脾两虚中医辨证治疗 别名中医: 虚劳,心悸,怔仲,不寐,健忘,血证,眩晕,西医:风心病,慢性肠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出血性疾病 中医释名: 本证多因久病虚弱,或慢性失血,或思虑过度,劳倦太过,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心血耗伤,脾气亏虚。 中医病机: 本证多因久病虚弱,或慢性失血,或思虑过度,劳倦太过,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心血耗伤,脾气亏虚。本证病位主要在心脾,多为心血不足,脾气亏虚,病情发展严重时,可致气虚血脱的危急重证。 体征: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萎黄,食少倦怠,腹胀便溏,气短神怯,或皮下出血;妇女见月经不调,经量多色淡,甚至崩中漏下,或经少渐至经闭、舌质淡嫩。苔白,脉细弱。 中医治疗原则补益心脾,益气生血。 施治方法: ( 一) 内服方药 1.基木方药:(1) 归脾汤加减:炙党参15 克、炙黄芪15 克、白术10 克、茯神10 克、当归10 克、龙眼肉12 克、木香6 克、酸枣仁 10克、生姜3片、大枣5 枚,本方适用于心脾两虚偏于脾气虚弱者。(2) 天于补心丹合四物汤加减:熟地10克、炙党参15克、玄参10克、丹参15克、当归10 克、白芍10克、柏子仁12克、枣仁10克、远志10

克、石菖蒲10 克、麦冬10 克、炙甘草6 克。本方适用于心脾两虚偏于心血不足者。以上方药浓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齐叽温服,1 日3 次。 2.加减变化:若兼见脾胃虚,食少便溏者,于基本方(1) 中加苡仁15 克、芡实12 克、砂仁6 克以健脾止泻;若兼见大便干结者加郁李仁10 克、麻仁12 克以润肠通便;若兼见气短、自汗甚者加浮小麦30 克、瘪桃干10 克以收涩止汗。兼见心惊不宁,夜梦易惊者于基本方(2) 中加珍珠母24 克、琥珀末6 克以镇心安神;若兼见心悸忡、心胸疼痛隐隐,宜加丹参10 克、赤芍l0 克、益母草15 克以活血宁心止痛。若兼见血虚及阴,致心脾气阴两虚,症见心悸怔仲,神疲乏力外,还会出现口干咽痛,午后潮热,面红升火手足心热等症,于基本方(2) 中加银柴胡10 克、胡黄连6克、山药1 5克、白芍15克以清虚热益脾阴。若兼见衄血、便血、尿血、皮下出血、女子崩漏等,血色淡红,面红无华,唇甲色白者,于基本方(2) 中加阿胶1 0克、鹿角胶1 0克、炒蒲黄1 0克、黄精15克以养血止血。 ( 三) 饮食疗法 参苓粥:取人参3?5克(或党参15?20克)、茯苓15?20克、粳米 100 克、生姜3?5 克:先将人参(或党参) 节成薄片,把茯苓捣 碎,浸泡半小时,共煎取药汁,再将粳米、生姜加适量水共入砂锅内煮熟,分早晚两次服食;本粥有益气补虚,健脾养胃作用。 施治要点: (一)心脾两虚所致的心悸、怔仲、心痛时,常兼脾虚生痰,或气虚血瘀,心脉痹阳,痰瘀内滞,心脉不通则痛。此时虽有痰瘀等实邪,治疗时宜慎重。祛痰浊不宜峻剂,如加用温胆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之类即可;逐瘀

心脾两虚中医辨证治疗之欧阳家百创编

心脾两虚中医辨证治疗 欧阳家百(2021.03.07) 别名中医: 虚劳,心悸,怔仲,不寐,健忘,血证,眩晕,西医:风心病,慢性肠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出血性疾病 中医释名: 本证多因久病虚弱,或慢性失血,或思虑过度,劳倦太过,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心血耗伤,脾气亏虚。 中医病机: 本证多因久病虚弱,或慢性失血,或思虑过度,劳倦太过,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心血耗伤,脾气亏虚。本证病位主要在心脾,多为心血不足,脾气亏虚,病情发展严重时,可致气虚血脱的危急重证。 体征: 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萎黄,食少倦怠,腹胀便溏,气短神怯,或皮下出血;妇女见月经不调,经量多色淡,甚至崩中漏下,或经少渐至经闭、舌质淡嫩。苔白,脉细弱。 中医治疗原则 补益心脾,益气生血。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木方药:(1)归脾汤加减:炙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神10克、当归10克、龙眼肉12克、木香6克、酸枣仁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本方适用于心脾两虚偏于脾气虚弱者。(2)天于补心丹合四物汤加减:熟地10克、炙党参15克、玄参10克、丹参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柏子仁12克、枣仁10克、远志10克、石菖蒲10克、麦冬10克、炙甘草6克。本方适用于心脾两虚偏于心血不足者。以上方药浓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剂。温服,1日3次。 2.加减变化:若兼见脾胃虚,食少便溏者,于基本方(1)中加苡仁15克、芡实12克、砂仁6克以健脾止泻;若兼见大便干结者加郁李仁10克、麻仁12克以润肠通便;若兼见气短、自汗甚者加浮小麦30克、瘪桃干10克以收涩止汗。兼见心惊不宁,夜梦易惊者于基本方(2)中加珍珠母24克、琥珀末6克以镇心安神;若兼见心悸忡、心胸疼痛隐隐,宜加丹参10克、赤芍l0克、益母草15克以活血宁心止痛。若兼见血虚及阴,致心脾气阴两虚,症见心悸怔仲,神疲乏力外,还会出现口干咽痛,午后潮热,面红升火手足心热等症,于基本方(2)中加银柴胡10克、胡黄连6克、山药15克、白芍15克以清虚热益脾阴。若兼见衄血、便血、尿血、皮下出血、女子崩漏等,血色淡红,面红无华,唇甲色白者,于基本方(2)中加阿胶10克、鹿角胶10克、炒蒲黄10克、黄精15克以养血止血。 (三)饮食疗法

中医辨证论治处方口诀全集

☆中医辨证论治处方口诀全集☆ 中医病证莫要慌,四十二病记端祥。一病辨作多病治,各有一法为主方。感冒寒热湿三种,荆防银翘香薷汤。咳嗽七般三外感,寒止热菊燥杏桑,痰湿二陈热清金,肝火泻蛤阴麦汤。唯有哮证分五般,寒射热定肺玉屏,脾虚当用六君子,肾虚金匮肾气汤。喘证五种更好记,麻黄麻杏石甘汤,痰热郁肺用双皮,肺虚生麦肾桂黄。肺胀五般莫漏记,气虚平喘真虚阳,痰浊壅肺苏养亲,痰热婢夏痰涤汤。肺痨阴亏用月华,火旺秦鳖固金汤,阴耗保真白术散,阴阳两虚大补天。胸痹此处分七种,寒凝心脉当四汤,气滞柴胡疏肝散,痰浊栝薤瘀逐汤,心气保元合甘芋,心阳参附阴天王。心悸此处俱七种,安神定志归脾汤。火旺连阿桂甘龙,水饮凌心苓桂术。心血瘀阻请桃红,痰火黄连温胆汤。胃痛七般不好记,寒邪客胃用姜糖,停食保和肝柴疏,郁热化肝此病除,瘀血失笑调营饮,阴亏一贯虚建黄。六种泄泻拉肚子,湿热芩连寒藿香,保和痛泻何时用,参苓白术四神丸。痢疾也可分六种,毒用白头热芍汤,寒用胃苓阴驻车,休用连理虚桃汤,良附大承治腹痛,气滞柴胡小建中,饮食积滞用保和,重用枳实导滞汤。胁痛只可分四种,肝用柴疏瘀复元,肝胆湿热用龙胆,肝阴不足一贯煎。黄疸更须四般记,热重茵陈犀急黄,阴黄茵陈术附用,湿重于热茵五方。六种鼓胀有何难,气滞柴疏实脾寒,中满分消治湿热,调营六味责之肝,脾肾阳虚附理中,济生肾气合此方。积聚五种逍遥肝,食滞六磨气柴疏,瘀血六君加膈下,正虚八珍合化积。水肿六般越水泛,水湿五苓毒麻连,脾虚实脾肾济生,浸渍五皮热疏凿。六种淋证何人患,石石热八劳无比,气用沉补血小知,膏淋程氏膏淋汤,

三种消渴上消消,中消玉女下六金。瘿病四种更须治,痰结玉壶气海舒,心肝阴虚天补愈,肝旺栀子清肝汤。眩晕六般天亢阳,痰浊半白火龙汤,阻窍活血虚归脾,脾肾阴虚左归汤。八种头痛有何难,风热芎芷寒川芎,肝阳天麻湿羌胜,肾虚补气虚八珍,痰浊头痛半白天,瘀血通窍活血汤。唯有中风不需记,一曰虚中二曰肝,虚用秦艽上扰镇,阳闭凉开阴苏合,脱用参附半还五,镇肝熄风莫糊涂,语言不利却分三,风痰阻络解语丹,肾虚精亏地黄饮,口歪眼邪牵正散。痹症不惟风寒湿,防风乌头薏苡仁,风湿热痹桂白虎,痰瘀桃仁亏独寄。不寐肝郁用龙胆,阴虚阿胶加黄连,心脾两虚用归脾,痰热温胆气虚安。四种鼻衄要记熟,桑菊玉女此中求,肝火上炎尤龙胆,气血亏虚归脾留。齿衄虚用清肝饮,胃火炽盛清胃散,咳血燥伤用桑杏,肝犯肺泻合黛蛤,阴虚百合固金治。吐血泻龙归脾完。便血地榆黄土汤。尿血蓟知无归方。紫斑犀茜归脾治,郁用柴丹半厚汤,其中虚症滋归麦。呕吐六种分虚实,藿保半厚理中麦,便秘麻磨济芪汤。四种腰痛不稀奇,湿热四妙身痛瘀。寒湿甘姜苓术用,肾虚却要左右归。虚劳十四莫慌张,各有各的代表方,稍有留意应详尽,何须此处添荒唐。机磷中毒概四种,犯脑涤痰热银黄,杞菊参苓无大用,若无解毒病乖张。肠痈三期看痈脓,大黄薏苡大陷胸。颈椎寒用桂附汤,舒筋温胆归脾天。痄腮柴普清龙用。急惊银黄琥珀丸。小儿泄泻不赘述,疳证六种记端详,资消八石泻防用,绝经左右二仙汤。崩漏三虚二为实,左归大补用固冲,血热清热固经治,血瘀逐瘀止崩汤。中医临证也不难,难在辨证用药间,各位网友要细心,妙手回春美名传。中医妇科辨证处方口诀 女科治疗大如男,所异带乳经孕产。月经先两补清丹,经后温艾乌补元。

2021年心脾两虚中医辨证治疗

心脾两虚中医辨证治疗 欧阳光明(2021.03.07) 别名中医: 虚劳,心悸,怔仲,不寐,健忘,血证,眩晕,西医:风心病,慢性肠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出血性疾病 中医释名: 本证多因久病虚弱,或慢性失血,或思虑过度,劳倦太过,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心血耗伤,脾气亏虚。 中医病机: 本证多因久病虚弱,或慢性失血,或思虑过度,劳倦太过,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心血耗伤,脾气亏虚。本证病位主要在心脾,多为心血不足,脾气亏虚,病情发展严重时,可致气虚血脱的危急重证。 体征: 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萎黄,食少倦怠,腹胀便溏,气短神怯,或皮下出血;妇女见月经不调,经量多色淡,甚至崩中漏下,或经少渐至经闭、舌质淡嫩。苔白,脉细弱。 中医治疗原则 补益心脾,益气生血。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木方药:(1)归脾汤加减:炙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神10克、当归10克、龙眼肉12克、木香6克、酸枣仁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本方适用于心脾两虚偏于脾气虚弱者。(2)天于补心丹合四物汤加减:熟地10克、炙党参15克、玄参10克、丹参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柏子仁12克、枣仁10克、远志10克、石菖蒲10克、麦冬10克、炙甘草6克。本方适用于心脾两虚偏于心血不足者。以上方药浓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剂。温服,1日3次。 2.加减变化:若兼见脾胃虚,食少便溏者,于基本方(1)中加苡仁15克、芡实12克、砂仁6克以健脾止泻;若兼见大便干结者加郁李仁10克、麻仁12克以润肠通便;若兼见气短、自汗甚者加浮小麦30克、瘪桃干10克以收涩止汗。兼见心惊不宁,夜梦易惊者于基本方(2)中加珍珠母24克、琥珀末6克以镇心安神;若兼见心悸忡、心胸疼痛隐隐,宜加丹参10克、赤芍l0克、益母草15克以活血宁心止痛。若兼见血虚及阴,致心脾气阴两虚,症见心悸怔仲,神疲乏力外,还会出现口干咽痛,午后潮热,面红升火手足心热等症,于基本方(2)中加银柴胡10克、胡黄连6克、山药15克、白芍15克以清虚热益脾阴。若兼见衄血、便血、尿血、皮下出血、女子崩漏等,血色淡红,面红无华,唇甲色白者,于基本方(2)中加阿胶10克、鹿角胶10克、炒蒲黄10克、黄精15克以养血止血。 (三)饮食疗法 参苓粥:取人参3~5克(或党参15~20克)、茯苓15~20

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

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按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治疗组取百会、神门、三阴交、内关、安眠、足三里、心俞、脾俞,针刺得气后对内关、足三里、三阴交行捻转补法,并施以温针灸治疗3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总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归脾汤药物,疗程同治疗组。结果:对照组23例总有效率为82.6%,治疗组23例总有效率为91.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结论: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法疗效显优于口服归脾汤药物疗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温针灸;心脾两虚型;不寐;疗效观察 不寐,也称失眠,古称“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和睡眠深度的不足。病情轻者入睡困难,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病情重者则彻夜不寐,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西医治疗该病多以镇静催眠药为主,鉴于此类药物容易引发精神依赖性等用药综合征,使西医治 疗失眠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针灸治疗可收到良好的效果[1]。笔者在实习期间协助带教老师采取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46例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有46例病例均来自2015年7月至12月甘肃省中医院针灸科和脑病科住院患者,按就诊的时间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治疗组23例病人中,男性10例,女性13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51.3岁,失眠时间最长2年,最短21d;对照组23例中,男性11例,女性12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28岁,平均年龄54岁,失眠时间最长2年,最短21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中失眠症的诊断判定。 1.2.2 中医诊断标准:(1)症状标准:根据《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试验指导原则》[3]的诊断标准判定。(2)证候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版)判定。

焦虑症的中医辩证以及治疗方法

焦虑症的中医辩证以及治疗方法焦虑症患者以中青年女性居多,初期症状有点儿类似中医的脏躁。《金匮要略》记载:“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 说的是有些妇女会无缘无故地悲伤哭泣,如同有神灵鬼怪附体,没事的时候还老打哈欠、伸懒腰,一副精神疲惫、萎靡不振的样子。严重的焦虑会持续性或发作性出现莫名其妙的紧张和不安,甚至产生濒死感。患者担心自己会失去控制,可能突然昏倒或“发疯”。根据中医身心相关的理论,首先要査清患者是否有明确的标地,那个焦虑失眠的老人至少还知道自己在等靴子,靴子落地了,焦虑也就缓解了。 而临床上很多患者由于长期的情欲不遂的积累,以至于到最后反而不知道自己为何而焦虑。这就需要耐心细致地、剥茧抽丝般地帮助患者理清思路、梳理情绪。物质决定意识,生理决定心理。 西医认为:本病又称焦虑性神经症,他以持久性焦虑,紧张,恐惧的情绪障碍,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等特征,临床常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即急性焦虑发作。 发病机理为:遗传因素,某些药物副作用,及社会心理因素。 广泛性焦虑症:经常存在无明确对象的焦虑,包括紧张,害怕,过分担心。伴交感神经功能活动过度表现,口干,出汗,心悸,尿频尿急,与运动不安。同时合并睡眠障碍,抑郁,疲劳,强迫,恐惧及人格障碍。 惊恐障碍:突然感到突如其来莫名的惊恐,常伴有濒死感或失控感,以及严

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惊恐不安,甚至奔走惊叫,四处呼救,常伴胸闷心悸,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头痛头晕,四肢麻木。 根据临证表现应属下中医的心悸,郁证,心病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素体气血亏虚,情志内伤,肝气抑郁,条达疏泄失司,气机不调,升降失司,脾失健运,生化健运不足,渐进气血亏虚,心神失主,痰瘀内阻,胆虚决断失职,气郁化火,久则伤心,扰乱心神,心神不宁,神明无主而成。(1)心脾两虚型:多思虑,心悸乏力,失眠多梦,头晕健忘,食欲不振,食少腹胀,面色无华,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人参10g,黄芪20g,白术12g,炙甘草10g,龙眼肉15g,酸枣仁 30g,当归15g,远志15g,茯神30g,木香8g,菖蒲15g,莲子心 6g,合欢皮15g,夜交藤20g,五味子15g,刺五加20g,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2)肝郁脾虚型:胸胁胀满,情绪低落,胸闷失眠,难以入眠,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暗淡苔厚腻,脉弦细。 柴胡12g,郁金15g,当归12g,白芍15g,茯苓15g,党参20g,炒栀子10g,白术15g,薄荷10g(后下),合欢花15g,玫瑰花10g,菖蒲15g,酸枣仁30g,龙齿(先下)30g,刺五加25g,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3)心胆两虚型:心悸胆怯,善惊易怒,精神恍惚,情绪不宁,坐 卧不安,失眠多梦,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党参25g,茯苓15g,茯神30g,远志15g,菖蒲20g,郁金15g,合欢

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论治

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论治 发表时间:2013-09-13T11:47:06.2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9期供稿作者:邢中华[导读]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是轻重不一的,中医上认为此病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 邢中华(河南省洛阳市第二中医院河南洛阳 471003) 【摘要】心律失常指的是心搏的节奏或频率,从心搏起始部位或者冲动传导中一项或多项不正常。临床上要根据心电图和其它电生理学检查来确定其类型。但是为了治疗的方便,依据心律失常时心室率快慢,通常可以将心律失常划分为快速性与缓慢性两大类。【关键词】心律失常中医辨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9-0348-02 《内经》中虽然没有“心悸”这个词,但却有有关心悸的症状的记载和描述。比如《素问·举痛论篇》指出“惊则心无所依,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次确立“心悸”的病名,并且简要地叙述了它的发病原因。认为心悸主要是由惊扰、水饮,虚劳和汗后等因素引起的,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有关心悸的辨证论治。后代医学家们对心悸有了进一步的说明。其中《医宗金鉴》从脉象表现分析了心悸发生的原因:必内有所虚,外有惊扰,内外相合,引发本证。从临床实践中也可以看出,的确如此。 1 心悸的临床表现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是轻重不一的,中医上认为此病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本虚指的是心脏和其他脏腑的阴阳和气血亏虚,病邪可以分为热、寒、痰淤血和气滞。现代许多医学家认为此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脏腑的功能失调、肝郁气滞、气血亏虚,心脉瘀阻和痰湿内滞引起的。此病可在各年龄段发病,但老人较为常见。由于老年人阴血亏虚,导致血脉运行无力,或者情志抑郁,或者饮食不节,运化失调,这些都很容易导致心律失常。快速心律失常大多是由于气阴两虚,痰久化热以及热扰心神引起的。 2 虚证 2.1气阴两虚 心主血脉,阴血为体,心神为用。气虚寒从内生,营血不足而心脉急,心失所养,则见胸闷气短,心悸心慌,舍尖偏红,脉细弱。常见于神经衰弱和冠心病等引起的心律失常。这类患者因为气阴损耗,久病体虚,或者气血不足,心脾两伤,从而使心神失养,心气衰弱,导致心神躁动而使心律失常。治疗上应补血复脉、益气养阴常用生脉饮或归脾汤。 2.2心阳不振 心为君火,心阳不振,君火不明。心神失倚,,则见心悸忧郁,小腹弦急,舌淡、苔白。常见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心梗后的心律失常。在治疗上应益气温阳和活血通脉。可以选择桂枝龙骨牡蛎汤或四逆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温补药有热性、温性的功用,可以助阳温中和消散阴寒,但由于阳虚与气虚会引起气机瘀滞、血行不畅等症状。所以,要从整体出发,在温补方药的基础上配合活血、养阴的药物,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2.3心脾两虚 大多由于禀赋不足,或病后失于调养,或触事不意,或思虑过度,或脾胃虚弱,均可导致心血亏虚,出现自汗乏力、心悸头晕失眠的症状。往往是神经衰弱、心血管疾病等引起的心律失常。在治疗上应健脾养心,常用的是归脾汤。 典型案例: 李某,女性,46岁,主要因为“胸闷心慌间断发作”就诊,患者平时工作比较繁忙,最近两年渐渐出现胸闷心慌,特别是劳累后更加明显,睡眠质量较差,舌质暗淡、苔薄,脉细。其动态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ST-T未见异常。由于劳伤心脾,导致心失所养,所以会有胸闷心慌的症状。辨证属心脾两虚型心悸,治疗时应用归脾汤加减:首乌藤、黄氏、枣仁、当归、陈皮,丹参。经药物治疗一个月以后,患者的胸闷心慌明显改善,心电图显示房早减少。嘱咐患者再服用归脾汤一段时间,病情稳定。 3 实证 3.1 痰湿阻络 《证治汇补》中提到:“痰迷于心、怔仲恍惚、为心痛惊悸”。由此可见,痰湿可以导致心律失常。因邪恋胸中,津液不布,痰阻气机则痰浊阻滞,故见心悸心慌。一般会有胸闷心慌,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等症状。这常见于高心病、冠心病,肺心病等伴发心律失常者。治疗应以半夏汤为主。 3.2 心脉瘀阻 心主全身之血脉,气血以周流为和,脉络一通达为要。如果心阳不足或者心气郁结,那么就会导致心脉鼓动无力,阻碍脉管中的血液运输,从而引起心律失常。这些常见于冠心病、风心病等引起的传导障碍和心律失常,这类病人由于脉络瘀阻,心气不宁,导致胸闷心悸,遇劳则剧。治疗上应养血安神,用血府逐瘀汤或者心痛宁方。 4 总结 情志失调是心律失常的一个主要原因。《灵柩·口问》中提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故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伤”。由此可见,多种情志刺激都有可能伤到心脏,心神受损又会影响五脏六腑,反过来再影响心脏,加重病情。现在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志受到很大影响。长期的忧思、精神紧张会导致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失调。从临床上可以观察到。这类病人因为肝气郁结和脉络瘀阻,治疗应疏肝解郁,可用柴胡疏肝散。 参考文献 [1]梁昌年,王华.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近况[J].中医临床杂志;2009,21(12):41—52. [2]赵祥海,中医辨证治疗缓慢心律失常概述[J].辽宁中医学院.2010,12(13):15—19. [3]陈一清,缓慢性心律失常证治规律若干问题探讨[J].新中医.2011,13(11):13—17.

失眠的中医辨证与分型治疗

失眠得中医辨证与分型治疗 失眠中医称不寐,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要特征,就是中医神志病中常见得一种病证。不寐病名出自《难经·第四十六难》,中医古籍中亦有“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不眠”、“少寐”等名称。临证轻者入寐困难,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或寐而不酣;重者可彻夜不寐。人体正常睡眠乃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地转化结果,这种规律如果被破坏,就可导致不寐症。其病因、病机主要有虚实两方面,实者为七情内伤、肝失条达、饮食失节、痰热上扰;虚者为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劳倦过度、心脾两虚。临床对不寐症得辨证宜遵循三个要点:一就是辨轻重:不寐得病证轻重,与其病因、病程长短有关,要通过不同得临床表现加以辨别。轻证为少眠或不眠,重者彻夜不眠;轻者数日即安,重者成年累月不解,苦于入睡困难。二就是辨虚实:不寐得病性有虚实之分。虚证属阴血不足、心脑失其所养,表现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多因脾失化源、肝失藏血、肾失藏精、脑海空虚所致。实证为火盛扰心、或瘀血阻滞,表现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胸闷且痛,多由心火亢盛、肝郁化火、痰火郁滞、气血阻滞所致。三就是辨受病脏腑:不寐得主要病位在心脑。由于心神被扰或心神失养、神不守舍而致不寐。亦因肾精亏虚、脑海失滋、神不守持而致失眠。同时,其她脏腑

如肝、胆、脾、胃、肾得阴阳气血失调,也可扰动心脑之神而致不寐。如急躁易怒而不寐者,多为肝火内扰;入睡后易惊醒者,多为心胆虚怯;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不寐者,多为脾虚不运,心神失养。治疗三要点一就是注重调整脏腑阴阳气血:由于不寐主要因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失与,以致心神不宁而不寐。因而首先应从本而治,着重调治所病脏腑及其气血阴阳,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为总则,应用补益心脾、滋阴降火、交通心肾、疏肝养血、益气镇惊、化痰清热、与胃化滞、活血通络等法,由此使气血与调、阴阳平衡、脏腑功能恢复正常。心神守舍,则不寐可愈。二就是安神定志为其基本治法:不寐得病机关键在于心神不安,因而安神定志为本病得基本治法,其中主要有养血安神、清心安神、育阴安神、益气安神、镇肝安神、补脑安神等不同治法。三就是加强精神疗法:情志不舒或精神紧张、过度焦虑等精神症状就是导致不寐得常见因素,因而消除顾虑及紧张情绪,保持精神舒畅,就是治疗不寐得重要方法之一,每每可取到药物所难以达到得疗效。 不寐十证型(1)热扰神明[证候] 面红目赤,夜难入寐,心烦意乱,身热口渴,胸闷胀满,头昏头痛,口燥唇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沉数。[治法] 清热通腑,清脑安神。[方药] 凉膈散(《与剂局方》):川大黄、朴硝各10g,甘草6g,栀子10g,薄荷6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