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地理习题

中国经济地理习题

中国经济地理习题
中国经济地理习题

《中国经济地理》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2. 人地关系论

3. 人口

4. 人口结构

5. 人口的性别结构

6. 人口的年龄结构

7. 人口的文化结构

8. 人口的职业结构

9. 人口的城乡结构

10. 产业结构

11. 农业地理

12. 农业可持续发展

13. 高新技术区

14. 商业

15. “七纵”大通道

16. “六横”大通道

17. 中国重点铁路枢纽

18. 六大货流运输干线

19. 四大公路干线

20. 商业区划体系

21. 行政区

22. 行政区划

23. 我国经济区的划分原则

24.东北现象

25.环渤海地区

26.环渤海地区的重点开发区

27.京津唐地区

28.辽中南地区

29.胶济铁路沿线区

30.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

31.龙头作用

32.东南沿海经济区

33.经济特区

34.点轴式开发格局

35.中国经济地理

36.劳动地域分工论

37.产业结构

38.产业布局

39.商业区

二、简答

1.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目的是什么?

3.怎么理解中国经济地理的学科特性?

4.协调中国人地关系的目标和途径?

5.试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作一简要的总体评价。

6.简要说明中国自然资源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取对策。

7.列出人口结构调整的对策。

8.中国人口的空间流动趋势。

9.控制人口增长的对策。

24. 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有什么矛盾?

25. 中过剩态环境的基本特点。

26. 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历史特点。

27. 我国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的内涵。

28. 我国商品粮基地的选择和建设。

29. 简要回答中国经济作物的生产布局。

30. 中国森林资源的特点。

31. 我国林业的发展对策。

32. 合理发展和布局中国交通运输的意义。

33.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和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战略。

34. 中国铁路网的主要特点。

35. 中国商业发展和布局有何特征,今后应采取何种发展战略。

36.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战略。

37.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和布局的特点。

38. 中国内河主要航线。

39. 介绍中国主要海港。

40. 商业区的划分依据。

41. 各大旅游区的资源特色和发展方向。

42. 我国现行行政区划特征。

43. 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分存在问题及今后改革趋势。

44.东北区在全国以及在东北亚地区的地位及其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45.“东北现象”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发展趋向。

46.环渤海地区的区域优势。

47.环渤海经济区面临的问题。

48.京津唐地区的开发策略。

49.辽中南地区的开发策略。

50.如何开发胶济铁路沿线地区。

51.呼包、北同蒲和太焦铁路沿线地带应如何开发。

52.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的区域优势。

53.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发展的限制因素。

54.如何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

55.东南沿海区的自然基础。

56.东南沿海区的经济背景。

57.东南沿海区能源构成的特点。

58.中部地区的区位特色

59.中部地区的重点建设项目。

60.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61.西南区的“三沿”优势。

62.西南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63.西北区的经济发展战略。

64.西北区的区域经济特征。

65.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

三、论述

1.这什么说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是人地关系论和劳动地域分工论?

2.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3.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怎样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4.试对1949年前后的中国人地关系发展和演化作一对比。

5.中国人地关系发展、演化对我们的启示。

6.如何正确看待人口众多这一现代中国国情最突出的特点。

7.简述中国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8.试析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影响。

9.评价中国的生态环境现状。

10.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

11.评述我国东部和中西部产业布局差异、差距的形成原因及其发展中的相互关系。

12.怎样结合我国的国情,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在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布局中,为何需要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

14.概述我国主要经济作物集中产区的布局和演变特点。

15.试述我国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生产发展的条件及改善途径。

16.概述我国农业生产的重大地域差异,以及各大地域的农业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特点。

17.试分析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布局的深刻变化。

18.简析中国能源工业发展和布局的特点。

19.试析中国冶金工业发展和布局的特点。

20.试评述中国化学工业发展和布局的特点。

21.中国机械工业发展和布局有何特点?

22.试述中国高新技术工业发展布局的特点。

23.试分析中国主要综合工业基地现状及其前景。

24.对比分析新旧中国交通运输发展和布局的特点。

25.分析中国水运发展和布局的条件及其发展战略。

26.对比分析上海、大连、秦皇、广州、湛江等海港的经济地理特点。

27.以华东商业区为例,谈谈商业区形成的基本条件及划分依据。

28.结合所掌握的实例,概述中国旅游资源的特征。

29.根据最新资料,揭示中国旅游业发展与布局的主要特征。

30.对比分析中国各个旅游区的差异。

31.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划分的长处和不足。

32.试对我国七大经济区域的划分作一综合评述。

33.试从经济区与行政区、民族区、自然区的关系上,分析东北经济区的形成与地域组成。

34.分析东北经济区“加强联合、共同开发、优势互补”的必要性的内涵。

35.浅析东北区工业布局的特点及地区内外联系。

36.分析东北区农业基地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37.试论东北区城市分布特点及形成过程。

38.试析环渤海经济区的区域优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39.试析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40.试析环渤海地区资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关系以及同长江三角洲与沿江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不同。

41.试述环渤海地区建立全国煤炭能源基地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方向。

42.试述环渤海经济开发带、京津唐地区开发建设前景。

43.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如何?

44.简要分析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的区域优势与限制因素。

45.试述制订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

46.试简述加快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突破口。

47.综合分析东南沿海区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和经济背景。

48.分析东南沿海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49.对比分析经济特区的异同、研究其发展方向。

50.综合分析东南沿海区生产力布局的地区差异。

51.综合分析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

52.中部五省的区位特色对经济发展有何利弊?

53.论述区位关系的演变对武汉、郑州、合肥发展过程的影响。

54.分析三峡工程对区域空间结构变动的作用。

55.在中部五省宜实行怎样的空间开发模式?

56.简述中部五省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57.综合分析西南区农业生产条件与特点及其发展方向.

58.试分析西南区工业布局的主要特点。

59.试分析西南区能源工业和冶金工业布局的条件和特点.

60.西南区交通运输网的特点以及进一步发展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意义。

61.试分析西藏经济的发展条件和特点,并进一步探讨西藏的发展方向。

62.综合分析西北地区的主要资源优势和人口、环境问题。

63.试析西北地区产业结构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64.分析西北地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差异及其主要成因。

65.试析新亚大陆桥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66.对比分析西北地区三大经济核心区的突出特征及其主要成因。

67.何用公平与效益的原则正确处理我国东部与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关系?

68.何你对中国未来的粮食问题持何种观点?理由是什么?

69.请分析我国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5个新兴工业大省各自发展的驱动力是什么?

70.何为“大京九”铁路?它的建成车对我国铁路结构东部地区经济有何重大影响?

71.从出生率、死亡率等看我国人口发展类型的影响因素

72.中国行政区划的划分原则

73.试述几大经济区划方案及其特点

74.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状况及主要对策。

75.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对策

76.我国政府现行的区域经济政策能否有效地解决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问题?为什么?

77.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需求不足问题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能否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78.比较我国与日本在石油化学工业布局上的差异,并阐述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建设低水平重复的原因。

79.高科技产业的国际分工具有那些特点?我国台湾省在电脑芯片、主板及其他零配件制造方面占据优势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8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什么?主要受到哪些因素制约?国家最近放宽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81.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对我国的生产力布局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82.东南亚金融危机与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有何联系?我国在大量引进外资的同时,应如何避免金融危机的风险?

83.我国的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当前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世界城市”之间在发展上存在哪些差距?应采取哪些措施来缩小这些差距?

84.试述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85.简要说明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分布、数量及质量特征并分析后备耕地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86.试述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87.试述新中国人口增长特征、原因及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88.试述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89.试述我国城市发展特点,并阐述加快城市化进程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90.试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91.根据西部自然、经济与社会环境特点,谈谈你对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认识与建议。

92.简述我国7大方言的地理分布。

93.简述我国旅游地主要类型。

94.试将网络发展与地理学发展结合,说明我国网络社会的现状。

95.浅析当前流行事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96.以一个区域为模型,对其经济结构、基础设施或资源状况进行评估。

97.对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市场进行分析主评估。

98.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99.分析西部大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

100.应用经济地理的学科知识对石家庄的城市结构进行分析并提出设想。101.结合大学生实际生活,从大学生旅游、打工、书籍需求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102.试评估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

103.贴近实际,用经济地理知识分析某一地区的工业与农业的民发展现状,并提出一定建议。

104.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观点分析河北省的一个具体问题。

105.分析环境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

106.交通运输系统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107.浅谈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

108.分析信息技术对城市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

109.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观点分析河北省的一个具体问题。

110.浅谈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

111.选择中国农业发展中的某一热点问题进行分析。

112.分析环境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

113.试析城市化问题。

114.分析信息技术对城市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

115.分析西部大开发中与经济地理的相关问题。

116.结合河北省某地实际分析该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117.交通系统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118.应用所学过的某种数学分析方法分析某一区域的一个具体问题。

119.分析当前热点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20.以一个区域为模型,对其经济结构及资源状况进行评估。

121.试评价某区域的旅游资源。

122.应用经济地理的学科知识对石家庄的城市结构进行分析。123.浅谈旅游电子商务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简答):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重点看,论述题) 1、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2、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3、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4、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简答):①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③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④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5、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会计算):①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β=边的数量E/顶点数量V ;②通达度:通达指数i A (顶点i 在网络中的通达度)= ∑=n i ij D 1(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分 散指数D=∑∑==n i n j ij D 11。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的理论前提:①杜能关于“孤 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 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 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 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 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②杜能要 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 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 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 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2、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土地集约度 由中心向外围逐步降低):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 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专论: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编者按 技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关系我国未来综合实力的一件大事。21世纪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种形势,任何一个学科都将面临如何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内涵的新问题,都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创新,以使本学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服务。为促进地理学工作者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并把技术创新广泛地应用于学科实践,本刊从2000年第4期开始,将陆续刊登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方面的专论,殷切希望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关心技术创新,关注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专论栏目,并踊跃参加。 文章编号:1003 2363(2000)04 0001 05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张占仓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从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走势分析入手,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取得的成绩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21世纪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要进一步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面向企业、面向基层的发展思想,并认为观念创新、能力创新、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创新、研究领域创新及组织管理创新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创新重点。 关 键 词:技术创新;经济地理学;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0 08 12;修订日期:2000 10 16 作者简介:张占仓(1958 ),男,河南偃师人,研究员,学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研究。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8月23~26日召开了 全国技术创新大会 。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如何全面系统地理解技术创新的内涵,贯彻落实技术创新的精神,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1 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其意义 1.1 创新理论 1912年,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2]。按照熊彼特提出的观点, 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把一种从 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狭义的技术创新主要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广义的技术创新还包括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创新等。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显然,我们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所提出的技术创新是广义的技术创新。 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认为, 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OECD 报告认为,技术创新是 把一种想法(设想)变成一种投放到市场上的新的或改进的产品的转变过程;把一种想法转变成用于工业中的新的或改进的工艺(操作过程)的过程;或是一种新的社会服务方式的转变过程。 中共中央中发?1999%14号文件称,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 第19卷 第4期2000年 12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 RCH AN D DEVELOP M EN T V ol.19 N o.4Dec.2000

易初莲花-经济地理学案例分析

易初莲花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 说到易初莲花大型连锁超市,很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它是正大集团在中国零售领域的投资项目。提起正大集团,大多数人更是耳熟能详。正大集团是由泰国籍华人创立的世界最大的跨国集团公司之一。它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之一,目前其在中国的业务范围已扩展至饲料业、水产养殖、国际贸易、石油业、通讯业、房地产、零售业等十多个行业,易初莲花连锁超市是其属下最大的零售企业。易初莲花在中国第一家门店于1997年6月23日在上海浦东新区对外营业,开业当日其销售额就达到创记录的600多万元。公司本着“天天低价”和“为顾客提供最大利益”的经营理念,以零售方式销售三万余种商品,并为顾客提供开架式服务和舒适的购物环境。自1997年开业以来,公司业务迅速发展。截至2004年10月,先后在上海、广州、杭州、武汉、山东、天津、北京、西安等地成立了33家连锁超市。2003年底,易初莲花的年营业额约为50亿元人民币。2003年7月30日,在上海跨国采购洽谈会现场,易初莲花对外宣布将在未来2-3年内,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在全国开设100家店。 现在,这个泰国商业集团已经在20个国家建立了250个公司,聘用了超过100,000名员工,是中国最大的外商投资的企业之一,且以亚洲领先的跨国企业形象活跃在世界的前沿。 依靠最先进的现代购物理念,易初莲花已经被看作是可以信赖的商店,它提供了新的购物体验、舒适的购物环境和天天低价的高质量商品。继续其稳定的发

展形势,易初莲花保持每年约20%到30%的销售增长和超过50,000,000的顾客数量,在中国开了75多家购物中心。 二、易初莲花选址要求 (1)对商圈的要求 1、在项目公里范围内人口达到10万以上为佳,2公里范围内常住人口可达到12-15万人; 2、须临近城市交通主干道,至少双向四车道,且无绿化带,立交桥,河流,山川等明显阻隔为佳; 3、商圈内人口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 4、项目周边人口畅旺,道路与项目衔接性比较顺畅,车辆可以顺畅的进出停车场; 5、核心商圈内(距项目公里)无经营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同类业态为佳。 (2)大卖场选址设计 1、易初莲花的主要理念:低价、一次购足、免费停车、高周转、新鲜程度、品质; 2、卫生、舒适、店内通道进出方便、国际标准; 3、位置要求描述:交通方便(私家车、公交车、地铁、轻轨);人口密度相对集中;两条马路交叉口,其一为主干道;具备相当面积的停车场,比如在北京至少要求600个以上的停车位。 (3)其他要求 1、建筑面积:平方米,最好一层,最高两层;建筑净高5米以上,进深最少60米;柱距米左右; 2、地面荷载:1500公斤/平方米,面层为耐磨硬化剂地面; 3、用电荷载:2×800KVA,双回路用电; 4、照明:照度不小于600lux; 5、用水:主要以生活用水和生鲜冷冻用水为主,日用水量40吨; 6、通讯:一条DDN数据专线积20门电话(应有一条中继线); 7、收货区:应有8个左右火车停车位,可满足40尺集装箱卸货及转弯半径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 ?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区域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

中国经济地理习题

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题:(总分20分,每题4分,共5小题) 二、填空题:(总分20分,每空1分) 三、图表分析题:(总分10分) 四、简答题:(总分30分,共3题,每题10分) 五、分析论述题:(总分20分,共1题) 中国经济地理习题集 第2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1、简述我国水土流失治理面临的五大焦点问题。 2、中国水功能区划 第3章中国人口 1、生态足迹 2、农民工市民化 3、论述题:近年来的“民工荒”使得部分学者认为中国人口资源已经面临“易斯拐点”,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4、简述中国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5、阅读下表,回答以下问题: 2012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表(单位:万人) (1)简述中国人口结构的主要特征。 (2)中国60周岁以上人口的比例逐年增加,请分析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4章中国的生态环境 1、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 2、国家环境功能区划 3、简要评价我国农村环境状况,提出改善的对策措施。 4、论述题:请对中国水资源进行总体评价,说明为什么中国现阶段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第5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 1、简述1840年至1949年的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 2、三线建设 4、结合我国历次五年规划(计划),分析中国1949年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6章中国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 1、“七区二十三带” 2、简述我国主要经济作物的布局特点。 3、案例分析题: 2006-2010年中国棉花生产情况 请结合案例分析一下问题: (1)简述中国棉花的生产与布局情况。 (2)影响中国棉花产量及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4、简述世界粮食作物生产与布局的总体特征。 5、《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2007年)》将我国草原划分为四大区域,分析四大草原区的主要特点,并说明中国畜牧业发展的分布特征。 第7章中国第二产业发展与布局 1、非化石能源 2、波罗的海指数(BDI) 3、简述光伏发电的全球市场特征及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4、下图是中国钢铁工业布局图,请回答以下问题:(1)中国主要的钢铁工业基地有哪些? (2)简要分析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三重性”: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 “表层”的别称:“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 部门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宇宙天体:恒星、行星、卫星、陨石、小行星、彗星、星云、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被规定为矮行星) 地球的三个切片:赤道面(与地轴垂直所截出最大截面所在面)、黄道面(地球轨道所在面)、白道面(月球轨道所在面) 科里奥利力方向:南左北右 地球圈层内三圈:地核、(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壳 地球圈层外三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地理学六圈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 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矿物水 海陆两半球:海半球(新西兰东南)、陆半球(法国南特附近) 大洲分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欧非)直布罗陀海峡;(亚美)白令海峡;(美洲)苏伊士运河; 岛屿: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 造岩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钛、氢、磷、碳、锰…… 造岩物质:硅酸盐类、含氧盐类、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卤化物、单质 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 岩石种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按矿物分):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岩浆岩(按形成分):喷出岩、侵入岩 岩浆岩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沉积岩:碎屑岩类(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类(钙质页岩、铁质页岩、炭质页岩)、生物化学岩类(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特性: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构造运动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作用 沉积建造: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水平构造:桌状地台、平顶山、方山 倾斜构造:单面山、猪背岭 褶皱构造: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向斜谷 断裂构造:一线天、试剑石、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悬谷、错断山脊

中国经济地理考试作业

论我的家乡——红安自然地理环境这学期上了中国经济地理这门课,让我对我们国家的一些地理知识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也充分认识到作为大学生必须知道的一些基本的经济地理知识。下面我就来谈一下我的家乡湖北红安的自然地理环境。 红安县是湖北省黄冈地区辖县,原名黄安县,位于省境东北部,大别山脉南麓。面积1796平方公里,人口59.66万,县府驻城关镇。大别山在境内分出2支脉,自北向南伸延于县境东、西两侧,成为举、倒、滠三水的分水岭,构成海拔300米以上的丘陵;全县均为半山半丘陵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县北的老君山海拔840米,天台山海拔817米,最低处杜家湾海拔30米。倒水流贯全境,两岸有河谷平原分布,“天台云雾茶”为湖北省名茶之一;丘陵区为湖北省花生集中产区之一;平原区主产稻、麦。县境西北有中国重要萤石矿产地。公路通武汉及邻近鄂、豫各县。1927年“黄麻起义”发生于此,此后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境内革命纪念地遗址近百处。 红安县- 自然环境 红安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鄂豫两省交界处,东邻麻城,西接黄阪、大悟,南连新洲,北靠河南省新县。县城距武汉130公里,省级公路阳(逻)福(田河)公路纵贯境内,为大别山通往长江港口的重要线路。全境总面积1795.67平方公里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处大别山南麓,红安县境内丘陵密布,沟壑纵横,整个地势北高南低。东部和北部多高山,最高处老君山海拔840.5米;西北部系丘陵地带,南部是平缓的低丘山岗;县西、县南有少数河谷平原。全县在海拔高度50米以下的面积为280平方公里,50-200米的1355平方公里,200-500米的139平方公里。整个县境形成由北向南逐渐倾斜,以丘陵为主,北部低山,南部岗地的地貌特点。境内大小河流100条,加上水库、塘堰,总水面积18.6万亩,耕地50.85万亩,构成“六山半水二分田,一分道路与庄园”的格局”。红安境内名山众多,据《黄安县志》载:“县有三台:天台以奇胜,云台以峭胜,阳台以幽胜”,这其中的天台山主峰817米,历来是兵民避险之所,军家必争之地。“飘渺高台起暮秋,壮心无奈忽同游。水从宵汉分荆楚,山尽中原见豫州。明月三更谁共醉,朔风初动不堪留。朝来云雨千峰闭,恍惚仙人在上头。”李贽诗中对天台夜景的赞美。与天台山遥相对峙的老君山,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世传老君曾炼丹于此,上有药臼石”,故名老君山。这里四周群山环绕,道路崎岖,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曾是红军和新四军的重要依托和据点。 红安境内有倒水、滠水、举水三大水系,其中倒水河自北向南纵贯县域中部,把全县划分为倒东、倒西两个自然地区。倒水又名界河,为山区季节性河流,4-8月常有洪水发生,水势较猛。它源出大别山南麓,分东西两源从河南新县奔腾而下,流经红安。倒水河流经红安有大小支流72条,下店河、七里坪河、烟宝地河、金沙河、高桥河、依河等。红安物产丰富,既有黄金、铁、铜、水晶、石英石等多种矿产资源,又有丰富的银杏、水杉、松树、楠竹等林业资源;既有享誉全国的花生、水稻、油菜籽、红薯等粮食作物,又有山植、天麻、青茶、珍珠花、乌柏籽、煨葫芦等土特产。如此丰富的物产必然吸引着各地客商往来经营,雍正年间,黄安北部重镇七里坪曾是各种货物的集散地,倒水河上竹排运输往来如梭,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河南省的生猪,湖南的杉木,安徽六安的茶叶,新洲张渡湖的鲜鱼,黄冈、应城的烟叶,应城的石膏,以及来自汉口的食盐和本地及新县一带的米、花生油、土

关于四川资阳经济地理的研究

关于四川资阳经济地理的研究 系别:物理与电子信息系班级:物理学(2)班姓名:刘丹【摘要】资阳市是川南的一个地级市,辖雁江区、安岳县、乐至县,代管简阳市,幅员面积7962平方公里。全市有4个街道办,171个乡镇、2815个村和115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88万,其中农业人口400万,耕地418万亩。 资阳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北靠成都(相距87公里)、德阳,南连内江,东接重庆、遂宁,西邻眉山,区内有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国道318、319、321等骨干交通干线。有利的地理位置为资阳与外市的联系与合作提供了有力条件。资阳市的浅丘地貌使资阳成为发展农业的好地方。 沱江河和涪江是贯穿资阳市的两条主要河流,发源于川西北高原茶坪山脉九顶山麓的沱江自简阳市的宏缘镇入境,向东南流,在资阳市与内江接壤的伍皇镇压出境而蜿蜒东去。丰富的水资源极大的促进了沿江、沿河地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资阳农业资源经济发展 1.1资阳的地形特征 资阳市位于华夏系四川沉降带之川中褶带内,龙女寺半球状构造和威远辐射构造之间,西高东低。按大的地貌形态全市可分为低山、丘陵、河流冲击坝三种地貌类型。其中以丘陵为主,资阳平均海拔400米,属浅丘地貌,丘陵大约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市。 资阳市的地形主要为龙女半球环状构造的影响带,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地层平缓。出露岩层按其新老秩序有:第四系全新统地层、侏罗系蓬莱镇组地层、侏罗系遂宁组地层、侏罗系沙溪庙组地层,土壤以粽紫泥土为主。一般海拔在300——550米之间,低山的最高点在龙泉山的长松寺(海拔1059米),河坝的最低点在夏家坝的琼江河出界处(海拔247米)。资阳市的浅丘地貌使资阳成为发展农业的好地方。 1.2资阳的气候分析 资阳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终年碧翠,春早夏长秋短冬暖;夏日雷雨多而不酷热,冬天霜雪少而无严寒;雨量相对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常常旱、涝交错危害;初夏绵雨,影响夏粮收晒;仲秋淫淋,酿成秋作欠收;夏去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一)区位 “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1882年W.高次首次提出的,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而区位定义中的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诸活动,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理论 1、区位理论: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区位的理论(或者: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基本涵义:第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第二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2、区位主体:占有某区位(场所)的事物(即人类活动)。 3、区位理论的类型与体系 由于研究区位论的着眼点不同,区位论可分为多种类型: (1)广义区位论与狭义区位论 从狭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就是个别工厂最佳区位的规模理论,属经济地理学理论。 从广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是关于人类空间活动的区位及土地利用类型的说明理论,属于人文地理学理论。 (2)微观区位论与宏观区位论 从微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个别对象或者群组对象某一侧面的最佳区位,例如某一工厂的运输区位,或者劳动区位等。 从宏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多种对象集聚的空间类型,即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来研究整体的区位或类型。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的钢铁工业区位,日本关东地区的石油化学工业区位,我国西安的历史旅游网点区位等等。 (3)静态区位论和动态区位论 从静态与动态上看,一般认为20世纪40年代以前为静态区位论,即以个别因素抽象孤立地分析区位,尤其是以距离因素孤立地分析区位。以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代表,这是静态的均衡模式的区位论研究。 20世纪40年代以后为动态的区位论研究,即从发展上进行多因素的综合研究,而且与行为科学和区域科学结合在一起,利用计量方法寻求多因素的最佳区位,以廖什(A. Losch)的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

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中国经济地理知识点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点 绪论 1.研究对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整个国土(包括陆地和海洋)及其各个区域为范围,研究各个经济-产业部门的空间分布及各个产业的地域组合(产业地域综合体-经济区)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与规律。 2.研究内容:(1)总论以我国全部国土作为一个整体,着重分析、探讨全国经济-产业布局条件和特点的总的面貌,阐明其共性。(2)基本内容:条件、结构、区域、潜力、方向。 3.基础理论:人地关系论(研究核心)、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第一章 1.中国人地关系协调的重大课题:(1)人口、耕地与粮食的协调;(2)协调城乡聚落的建设发展;(3)制止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经营,保持相对的生态平衡;(4)加强对人地关系严重失调地区的治理;(5)协调区域间经济的发展;(6)国土开发、政治与规划。 2. 中国人地关系协调的目标:(1)生态过程的破坏最小;(2)资源的最大保护;(3)稳定人口;(4)要实现协调发展中的最优效益。 3. 中国人地关系协调的途径:(1)普及环境教育,强化群众的环保意识;(2)珍惜每一寸土地,提倡精细开发,充分发掘土地活力;(3)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水土资源优势,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大农业”;(4)实行环境责任制,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道路;(5)要实施节省资源、适度消费的发展模式;(6)进一步搞好国土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7)继续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第二章 六大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核心,(2)水资源:限制因子,(3)气候资源(4)矿产资源(5)森林资源(6)海洋资源 第三章 人口的分布与迁移: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平原、盆地人口多,高原、山地人口少;东、西两地区的内部人口密度也随地貌不同而有很大差别。迁移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第六章 1.水稻:除少数高寒或水源缺乏的干旱区以外都有分布,具体南方(秦岭淮河以南)多而集中,北方(华北、东北、西北)少而分散。 2.小麦:遍及全国,春小麦区: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区,一年一熟;北方冬小麦区: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最大的小麦生产区和消费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南方冬小麦区:秦岭淮河以南商品率较高。 3.玉米:北方旱作地区和南方丘陵山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山区。 4.棉花: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西北内陆。 5.油菜:长江流域各省,南方分布于冲积平原、山间盆地和附近的低山丘陵区。 6.甘蔗热带、亚热带地区,甜菜于长城以北地区。 7.畜牧业生产类型:(1)农区畜牧业(2)牧区畜牧业(3)半农半牧区畜牧业(4)城郊畜牧业 8.中国农业分区:(1)东北区(2)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3)黄淮海区(4)黄土高原区(6)西南区(7)华南区(8)甘新区(9)青藏区 (5)长江中下游区:位于淮河-伏牛山以南,福州、英德、梧州一线以北,鄂

经济地理学案例思考题

经济地理学案例思考题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今天,对于我们国内企业,特别是处在北京、上海这样中心城市的许多企业来说,硅谷企业的办公环境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一些先行一步的企业已经实实在在地体验着硅谷企业的绿树、草坪和清新的空气了。北京目前在郊区已建和在建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二期的总部基地、海淀区山后地区的“生态办公区”(EOD)、大兴区BDA国际企业大道、朝阳区的“非中心”中弘国际商务花园等,上海闸北区市北工业园区的半岛国际中心、上海浦东总部园区等等均属此类。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BDA)就以其独特的“产业生态空间”优势,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极大地发挥了“边缘化新生态办公”的价值,BDA国际企业大道”项目正是利用亦庄的产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优势,着手创建低密度、自然生态“小独栋”办公空间。这种郊区化办公的趋势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大都市越发明显。 探讨郊区化生态办公,离不开城市化或者城市郊区化这个大的背景。所以有必要对城市郊区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我们知道,郊区化是城市生活方式的延伸,也是城市化的地域结构性进化。它实际上包含了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的两个互动过程。美国的城市化过程相对成熟,经历的阶段也比较具有典型意义。可以为我们比较研究城市郊区化提供具体的蓝本。美国的城市郊区化始发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萌芽阶段——表现为首先搬入郊区的都是富有阶层;形成阶段——表现为大量中产阶层开始搬入新的郊外开发区居住,但仍要每天到市中心工作、购物和娱乐;发展阶段——表现为居住郊区化、工业郊区化、办公郊区化;成熟阶段——表现为郊区的自立程度越来越高,由单一的居住功能变成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就业中心。郊区人口是都市人口的一部分,郊区化的出现导致了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式和巨型城市带的兴起。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虽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参考别国的过往经验。如果以美国作为参照,我们可以作这样一个判断,中国的城市郊区化(以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为例)基本上处于美国上述四个阶段的第二、第三阶段,也就是它的形成和发展阶段。从北京来看,北京的郊区化也正越来越成为一个不

用经济地理学的观点分析上海区位

经济地理学 班级:09资环 姓名:李肖肖 学号:0914021047

用经济地理学的观点分析上海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研究上海的经济活动内容、经济活动的区位、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以及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四个方面研究上海 的区位,结合《经济地理学》一书,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上海、经济活动内容、经济活动的区位、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引言: 李小建在他主编的《经济地理学》一书中认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以及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一、上海市经济活动的内容 上海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或初级产业),如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次产业,如制造业、供水、汽、电等; 第三次产业,如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次产业,如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 二、上海市经济活动的区位 1、港口区位因素: 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 (1)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上的一个河口港,可以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从地形地势角度看,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设备、 建筑,以及上海市进行合理的平面布置提供了有利条件。 (2)从水文角度看上海港毗邻长江和黄浦江。 (3)从气候角度看,上海港地处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无结冰期,便于通航(具体到其他海港,可能还要考虑结冰期、风浪、洋流等自然条件)。 (4)经济腹地广阔、经济发达。上海港通过长江干支流和铁路、公路同全国各地相连接,集散客货流,这是世界上其他大港所无法比拟的。 (5)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和外贸基地,人、财、物的优势对港口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6)政策条件: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口。 2、汽车站的区位因素 汽车站区位选择的总原则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上海的汽车站的区位特点有:

案例式教学模式在经济地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式教学模式在经济地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文章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概念、特点的分析,指出在经济地理学的课程中引入案例式教学是提高课堂授课成效的重要手段,并探析在经济地理学课程中实施案例式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案例编写、组织讨论、总结四步。在文章最后,笔者提出教学中引入案例式教学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标签:案例式教学;经济地理;应用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所有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管理学专业的主要必(选)修课程,是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内容广泛,包括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区位选择等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产业布局、经济活动的系统、发展过程、分布规律、区位选择模型等基本内容和方法,掌握区位选择、布局、分区等的方法和手段,学会在实际问题分析中运用这些知识。长期以来,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以课堂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这种方式易管理、组织、控制课堂教学的进行,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参与程度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提高,忽视了学生掌握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高低也无法进行评估,不能实现课程教学既定的目标。因此,在经济地理学课程的教学中要引入案例式教学方式,以生动形象案例吸引学生作为当事人对问题进行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枯燥、空洞、单调的授课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实践的能力。而经济地理的综合性、应用性、区域性等特点也为案例教学的采用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的,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真实的案例,吸引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互动性,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在我国教育界引起重视,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1,2]。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案例式教学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倡教学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达到二者之间的互动,最终实现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应用人才。在案例式教学中,教师通过真实具体的案例,将学生分组进行研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通过相互讨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整个授课过程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的形式,而是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在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案例式教学中,最大特征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这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中被动学习的不足,是强调实践性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案例教学法在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中的应用方式 近些年,经济地理的相关知识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决策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市场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更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能让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上的基本概念、原理、布局规律等基础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具体案例分析中应用这些知识,并通过案例的讲解,将经济地理空间布局的方法、规律等知识点牢牢掌握。应选取有代表性的,情况较为复杂的案例进行分析,下面以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布局为例介绍案例教学的主要步骤。 (一)课堂讲授

经济地理学区位优势分析

荆州区位优势分析 荆州是以三国时期的荆州城而得名的。 荆州市位于东经111°150—114°050,北纬29°260—31°370,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市,全长483公里,东望武汉,西接三峡,北临汉水,南极潇湘。全市国土面积1.41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7.6%,其中平原湖区占78.7%,丘陵低山区占21.1%。荆州市辖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等8个县市区,总人口640.09万。中心城区面积58.3平方公里,人口63.8万。 荆州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荆州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备,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粮食、棉花、水产品产量均居湖北首位,形成了优质粮棉油、畜牧、水产、平原林业等优势产业。荆州工业形成了汽车零部件、轻工、化工、纺织、电子等五大工业门类,是湖北省重要的纺织、化工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其区域优势主要有: 1.地理优势 从地理上看,荆州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裹樊。。荆州市以平原地区为主体,海拔20—50米,相对高度在20米以下。丘陵主要分布于松滋市的老城、王家桥、斯家场和荆州区的川店、八岭、石首市桃花山等地,海拔100—500米,相对50—100米,低山主要分布于松滋市西南部,海拔500米左右。平稳的地势使得交通运输较为方便,运输业逐步发展起来。 从气候上看,荆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全市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1800一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9—16.6℃,≥10℃年积温5000-5350℃,年无霜期242—263天,多数年份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有足够的气候资源供农作物生长。4-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80%,太阳辐射量占全年75%,≥10℃的积温为全年80%,水热同步与农业生产季一致的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成就了“鱼米之乡”。荆州农业经济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每年有近百万吨的粮、棉、油等农资出口,畅销全国各地。 2.交通运输优势 在荆州市境内有318国道\207国道、G50沪渝(原汉宜)高速公路\G55二广(原襄荆)高速公路呈十字状交汇,有荆州长江大桥、荆岳长江公路大桥(在建)、荆岳长江公路铁路大桥(已规划),还有14条省级公路以及多条县乡公路。荆州市的公路交通网络总通车里程近一万公里,城区内客运站主要有沙市区的长途车站、红门路沙市汽车客运站、江津路车站、燎原车站和荆州区楚都车站(江陵等车站合并),由于地处江汉平原腹地,荆州市的公路交通十分发达,已在全省率先实现交通现代。 全国国土开发一级轴线(长江)与二级轴线(京广、焦柳铁路)在此交汇,长江483 公里黄金水道穿越境内,207国道纵贯南北,318国道和宜黄高速公路横跨东西,横贯荆州城区的汉宜高速铁路作为国家的“四横四纵骨架客运专线”之一的沪汉蓉快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经全面开工建设,预计2011年底建成通车。另外荆(州)——岳(阳)的铁路定于2009年底开工。荆州从此将结束没有火车客运的历史。

福师《经济地理学》第七章 课堂笔记

福师《经济地理学》第七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课堂笔记 ◆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 本章将考察若干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区际经济联系、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三个部分。通过本章学习应掌握梯度推移学说、中心——外围理论、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知识点整理 一、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该学说是他在《不发达国家中的投资政策与“二元性”》一文中提出的,后又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进一步作了阐述。 极化效应:1 随着北方发展,南方的生产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2 在国内贸易中,北方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3 南方初级产品的出口受到限制,由于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格有所上涨。 涓滴效应:1.北方吸引南方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2.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南方的涓滴,对南方有推动作用。 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优势。 (二)、梯度推移学说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梯度推移学说是建立在产品周期理论基础之上的。所谓梯度是指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差异。 1、梯度推移理论基本观点 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与产品周期相对应,把经济部门分为三类: 兴旺部门:产品处于创新到成长阶段; 停滞部门:产品处于成长到成熟阶段; 衰退部门:产品处于成熟到衰退阶段; 因此主导部门为兴旺部门,则为高梯度区域,反之为低梯度区。 2、引入区域经济研究(70年代末) (1)梯度开发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经济技术的梯度,经济布局的重点选择应根据区间的经济梯度来决定。 (2)反梯度开发战略:区域的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次序不能完全依照其所在的梯度,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条件而定。 (3)中间突破战略:中部地区是我国能源、原材料工业主要生产基地,主张重点建设中部,带动两翼。 从总体上看,起主导作用的是梯度推移(区域经济技术的空间推移形式同时存在着3种:梯度式推移、跳跃式推移、混合式推移),其他推移方式只是发生在少数领域、个别区域或特殊时期。 (三)、中心—外围理论 使用“中心”和“外围”这一对概念分析世界上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不平等的经济贸易格局和经济发展格局,并提出解决他们之间不平等关系的政策设想。 “中心”居于统治地位的原因:(1)贸易不平等,推行利于中心的经济和贸易政策,经济权利因素集中在中心;(2)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均集中在中心,使外围资金、人口和劳动力向中心流动。 弗里德曼对中心与外围关系进一步研究指出,中心的发展与创新有很大的关系。还认为中心有六个自我强化、反馈的效应支持中心的成长。它们分别是主导效应、信息效应、心理效应、现代化效应、连接效应和生产效应。 主导效应:外围的自然、人文和资本资源向中心的净转移。 信息效应:中心内部潜在相互作用的增加。

双汇企业区位分析_经济地理学

双汇企业区位分析 姓名:cxx 学号: 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 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日期:2011.6.6

双汇企业区位分析 摘要: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坏境相互关系的学科[1]。公司地理以公司为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公司空间结构、空间行为及其与环境关系[2]。本文以漯河双汇公司为例,从空间角度入手分析企业区位选择的特征、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介绍多部门企业区位特征,此外简要阐述了管理者及外资对双汇发展的影响,并对其现存问题及未来发展布局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 区位选择;多部门企业;公司组织结构;产业集聚;漯河市。 本文以经济地理学为基础,运用区位理论,分析了土地、原料、能源、资本、劳动力、技术、交通等要素及区域环境对双汇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运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产业集聚、市场区扩大模式等理论分析双汇的组织结构和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双汇经济活动区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 双汇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分析。 漯河是一个产业特色鲜明的食品名城。漯河是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肉制品、面制品、饮料制品3大主导优势产业全国领先,尤其在肉制品方面更具国际竞争力。每年,漯河的鲜冻猪肉出口占全省的90%以上、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加工转化粮食400万吨,占全省的11%[3]。漯河水资源丰富,电力资源充足,土地储备充裕,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充裕。这些优越的区位条件无疑为双汇的发展提供巨大的竞争优势。其中,劳动力、原料、交通、市场可以认为是决定双汇发展状况的的区位因子[4]。 2. 要素投入对双汇区位的影响。 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自然投入、劳动力和资本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被统称为生产三要素。漯河自然要素优越,在土地方面,地租较低,适合食品工业布局;在原材料方面,漯河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双汇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在能源方面,境内水资源丰富,电力资源充足,拥有完备的电力输送网络,可以完全满足工业及居民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在资本方面,漯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是一个对外合作较发达的开放城市,资本雄厚。漯河劳动力数量巨大,素质较高,劳动力成本较低,适合劳动密集型食品产业的布局。技术与知识已成为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技术进步改变生产要素组合影响区位选择。目前全市已形成规模工业园区7个,已形成亿元以上产业集群9个。此外,双汇不断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利用国内外两种融资渠道,组建双汇联合舰队,强有力参与市场竞争。不断用高科技、新工艺改造肉类工业,整合国内外技术优势,使双汇的工艺技术设备始终保持同行业的领先地位。 3. 漯河市区域环境对双汇区位影响。 区域环境是一定区域内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漯河市自然坏境优越,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空间。另一方面,双汇属食品工业,对周围环境污染较小,适合在市内工业园区布局。市场是经济活动生存的空间,是经济活动价值实现的场所。漯河广阔的消费市场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双汇的发展。双汇连锁企业的区位选择偏好于城市的中心商业区并进一步向各个商业网点扩散[5]。此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