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_范魁元

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_范魁元

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_范魁元
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_范魁元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 文献标识码:A 一、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发展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高等教育取得巨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规模急剧扩大。首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在校研究生只有19.8万人,但是,到了去年年底,总数已经达到了81.99万人。其中,16.5万多博士生,65万多硕士生。今年,大概又招收了31万左右,减去今年已经毕业的20万,现在,我们在校的研究生,应该是90万出头。再加上20万的在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这样,我国现有研究生的总数大概是110万人左右。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是美国,他们大约有210万左右的研究生。 第二块,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教育而言,到去年年底,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由1998年的1020所增长到了1731所。前些日子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是1778所。在这些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增长得非常快,由1998年的340.7万人增长到去年年底的1333.5万人,今年计划招生475万人,但实际上要大大地突破,可能达到了550万人左右。这样,减去今年毕业338万的本专科生,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生大概有1500万人左右。去年年底的统计数字中,有773.8万是本科生,595.7万是专科生,在校本科生多于专科生,但是在专科

招生方面,也就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招生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去年,我们招收447万学生,其中210万是本科生,237万是专科生。但是,由于本科学制长于专科,所以目前还是本科生多于专科生。 第三大块是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505所,目前在整个成人高等教育学校里就读的本专科生大概是419万人。实际上,在这505所高校里就读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多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函授教育学院就读,其人数大概是300万人左右。 第四大块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产生缘于国家大规模扩招以后教育经费的不足。在扩招后,国家对教育的拨款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没有跟上扩招的幅度,甚至在有些地方扩招了多少,生均经费就相应地减少了多少。为了弥补扩招以后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从浙江、江苏等省开始,一些本科院校创办了民营机制的独立学院。所谓的机制在当时就一条:高收费!大概每位学生13000元到18000元之间,这样,除独立学院能够独立运转以外,相当一些部分补充了母校的运转。通过这个办法,解决了部分办学经费的不足。现在教育部也承认了这个现实,并且加以规范。要求独立学院不仅有一块牌子,而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校舍、独立的教学设施、相对独立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队伍、独立的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总的一点就是独立颁发文凭,不许再用母校的文凭。 从某种意义上说,尤其对民办院校来说,干了一二十年,最后才熬成一个本科院校,但是,独立学院从它一成立就是本科院校,具有了竞

普通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普通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普通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普通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快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区普通高中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创办了市五中、市三中两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为我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加快我区普高教育发展步伐,全面提升两所普通高中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使我区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与中心城区功能相匹配;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普通高中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办好人民满意的普通高中教育,推动树品牌、创名校目标的实现,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区。 二、工作思路坚持外树形象、内强动力、挖潜固基、质量优先十六字工作方针,按照整体推进、各有侧重、分别定位、各显特色的工作思路,把市五中、市三中作为教育改革试点学校,创新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现代教育管理制度,打破铁交椅、铁岗位、铁饭碗,积极倡导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精神,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使教师成为学校进步的主体,校长成为学校进步的灵魂,力争通过3 5年的努力,使市五中、市三中各具特色,优势凸显。

三、工作任务及步骤 (一)推行校长职级制。(责任单位: 组织部、教育局、人事局、编办)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对校长实行职级管理。通过竞聘上岗的方式,从区内外选聘校长,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原任校长。对新聘校级领导和落聘校级领导的职级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发布招聘公告。在新闻媒体发布市五中、市三中招聘校长的公告,由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应聘校长名单。 2.组织考试考察。对应聘校长进行演讲答辩,根据考评成绩分别取前三名进行组织考察。考察确认后,报区委、区政府研究。 3.正式聘任。拟聘校长确定后,由区教育局聘任,聘期三年。新聘校长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签定任期目标责任书,主管部门对聘任校长的工作进行年度考评,每年根据评定等级享受3 5万元的奖励津贴(校长除由人事部门核定的岗位绩效工资外,滤布厂其他津贴和奖金一律不从学校领取),如未完成目标任务的,给予相应经济处罚。 (二)推行聘任制。(责任单位: 教育局、编办、人事局、市五中、市三中)在核定编制范围内,坚持科学设岗、按需定岗,分层聘任、择优聘任的原则,由校长负责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配合。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核编定岗。由编制部门按照有关文件精神核定市五中、市三中的编制总数,学校在核定的编制内按照因事设岗、保证一线、控制二线和确保课改、兼顾一般的原则,设置工作岗位。 2.考核测评。学校成立以校长任组长,校级班子成员、教职工代表为成员的考核测评小组,考评小组对全体教职工近三年来的工作情况进行量化打分,测

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教研模式

---------------------------------------------------------------最新资料推荐------------------------------------------------------ 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教研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教研模式和实施策略的开题报告课题承担单位: 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课题负责人: 王建新(刘贵)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教研模式和实施策略的开题报告课题承担单位: 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课题负责人: 王建新(刘贵)一、课题的提出与界定 1、课题的提出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一个国家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了衡量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而教育的信息化则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教育部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教师〔2019〕 2 号]中指出:信息化已经引起中小学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深刻变革,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逐步构建信息化网络教育体系;要全面推进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促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管理体制和办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探索并初步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育、教育教学与教学管理的新模式。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指出: 1 / 16

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市教委也提出要加快建设基础教育信息网,形成市、区县(自治县、市)和学校三级基础教育信息网络系统,逐步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全面构建网络化教学环境。 以队伍建设、资源建设和网络建设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目标,全面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普及,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现实!教育信息化已经来到我们身边!以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使传统教育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与传统教育相比较,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具有以下四方面明显特征: 一是教育信息的多源性。 教育信息的来源突破了时间、空间、人物的局限,教材、教师、课堂不再是教育信息的唯一源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成为师生认知的对象,成为教育信息的来源;二是教育信息的易得易变性。 由于教育信息的多源性,特别是在网络工作平台上,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容易获得且在瞬间进行重新组合,演变成新的信息,因而,进入师生视野的信息易得且易变,这必然对教育、教学、教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大举措_对新的浙江大学组建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高等农业教育,3(总93):9—11,1999 Higher Ag ricultur al Education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大举措——对新的浙江大学组建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骆光林 (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 杭州 310029) 摘 要 文章围绕如何使新浙江大学办成一所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大学这一中心,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以及体制改革等几个重要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做法,特别是指出了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文章最后提出了合并后可能出现并需要注意和克服的一些困难和不利因素。 关键词 新浙江大学 高等教育 建设 一所由原来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的我国目前办学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齐全的高水平、高层次的综合性大学——新浙江大学,于1998年9月15日正式宣告成立。这一消息立刻产生了一股强烈的冲击波,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震动。 “四校合并”,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是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重大举措,是落实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任务的重大步骤,也是本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战线一件举国瞩目的大事。四所规模相当且较为重要的高校强强联合组建成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不仅对学校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全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并将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翻开崭新的一页。 新浙江大学的成立,表明改革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但并不意味着改革任务的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只是改革的开始,以后的改革和发展任务将更艰巨。学校要进一步实现实质性的融合,还要不断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进行校内资源的优化重组,形成新的运行机制,真正达到提高办学水平、质量和效益的目的。在改革的进程中,学校会面临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需要我们继续以改革的精神去探索和解决。 一、充分认识和把握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新浙江大学的奋斗目标是用15到20年的时间,办成一所高层次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的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所以充分认识和把握面向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对新浙江大学起步阶段的机构调整、院系设置和学科重组等,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面向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走向,概括起来有以下几大基本趋势:一是高等教育与产业界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二是高等教育将进一步向大众性和普及性方向发展;三是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四是高等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负担将转向更多地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负担;五是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六是高等学校将更加注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校办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校办产 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 【文 件 号】京教办[2008]4号 【颁布部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颁布时间】20080319 【实施时间】20080319 【时 效 性】有效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校办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 (京教办〔2008〕4号) 各区县教委,各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市教委直管直属单位: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市校办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切实解决制约校办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使之更好地为首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服务,现就深化本市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校办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发展校办产业 (一)北京校办产业主要由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以下简称学校)投资举办的、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主要任务的科技型企业,具有文化教育特色和智力资源优势的企业(含现代服务业企业),为学校提供教育教学和后勤保障服务的企业构成。

(二)校办产业是我市教育事业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服务平台,也是学校融入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发展的纽带和桥梁,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支持保障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校办产业在补充学校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提供劳动实习实践基地,提供后勤服务保障、维护校园稳定,支持和推进学校各项改革以及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新技术改造和调整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税收、促进社会就业、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首都教育事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到2015年本市校办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照“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指导方针,规范发展校办企业。根据社会与教育发展需求,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以科技产业为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做好各级各类学校后勤服务产业。 二、坚持为首都教育、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 (四)高校校办产业是国家“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最活跃、最有生命力、最能反映高校最新科研水平的生力军,是科教兴国的重要方面军,是首都建设创新型城市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是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促进力量。 高校校办企业要与学科优势紧密结合,立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市场化体系,建立科学的孵化机制与投入撤出机制,充分利用高校人才与品牌优势。要继续积极支持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已具备现代企业条件的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移中心可以登记注册为企业法人,促进大学科技园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快速发展,使大学科技园成为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基地、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

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和谐共发展-心得体会模板

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和谐共发展 ___市___镇二小 我校位于___与___交界的偏僻山村,1999年由两个村小和一个完小撤并组成,共9个班,14位老师,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完小,也有着农村小学典型的生存状态:学校和教师缺乏自身明确的发展原动力,以按部就班完成任务操作为主;信息闭塞,缺乏交流、学习的机会;缺乏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市委、市政府“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的推动下,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在结对学校——___实验小学的帮扶下,我校打破了原始的生存状态,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一、建立合作基础城乡学校结对是一种互动,以强扶弱的行为。它需要结对学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基础。即需要建立机制,让城市的优质学校在管理模式、教育理念、教师培训、课题研究等诸多方面的输出,让被扶持学校主动吸取与落实。 1、签订协议约束双方的责任和义务。20XX年5月24日,我校与___市___实验小学举行隆重的结对仪式,并签署书面协议规范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即___向“二小”输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及教学理念,为“二小”的教师进行每年一次的培训,两校在教科研上广泛地交流与合作。创设适当的机会,鼓励教师间、学生间找朋友、结对子、搞活动、建友谊。“二小”为“___”提供第二课堂活动空间。 2、寻找共性作为合作的切入点。我校地处农村,出生人口的下降使班额锐减,自然形成了小班,___则是___市小班化教育研究的排头兵。我们就依托这一共性,建立了以小班化教育研究为平台的合作模式。 二、积极双边互动四年来,两校积极利用多层次、多次数高效的双边活动、

资源共享,为我校的发展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适时的解决我们所遇到实际问题。 1、“___”输出。结对后,“___”通过观摩、送教、讲座、共研等形式向“二小”输出先进的管理模式及教育理念。如我校先后四次集体组织教师去“___”参观学习,交流教育、教学、管理心得,吸收先进学校的教育理念及工作思路。 3、互通共享。学校结对后,“___”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硬件配置、备课形式、课件资源等内容作为共享领域向我们全面开放,为我们的规范办学提供很好的借鉴范本。 三、多点的延伸拓展积极的双边互动有效地带动了学校的发展,使学校在教学方法、课题研究、硬件设施等诸多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为学校的拓展延伸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抓住机遇,我们又依托“___”融入了多个不同层次的交流圈。其 一、自20XX年“___”与我校结对,现在“___”的结对学校已经发展到5个——“靖江二小”、“裘江小学”、“珑玲小学”、“淡竹小学”、“___二小”,从而形成“15”这样一个以“___”为龙头的共同体,使原来我们和 “___”的双边活动发展成多边互动。其其 三、学校自身快速的发展,吸引了众多与我校类似的农村学校前来参观、交流、学习,逐渐形成了以我校为核心的具有农村特色的学习共同体。这样,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交流圈互相渗透、互相取长补短,更好的使学校不断发展,逐渐形成自身特色,甚至带动周边的发展。 四、城乡结对促进二小快速发展在这样高效的城乡结对互动中,我校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办学水平进一步的提升。 2、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学形式。一支粉笔、一根教鞭,曾经是我们很多老师的模式。随着小班化教育人本思想的贯彻,“三化”教学策略的实施,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都恰如其分的发挥着其显著的效能。调动了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泥土气息、符合校情的小班化教育课堂

十问答带你了解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如何开展

十问答带你了解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如何开展 微言教育2016-07-13 17:20:47教育工作问题阅读(5914)评论(0)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举报为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促进义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1.问:请简要介绍《若干意见》出台的背景。 答: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是必须优先发展的基本公共事业,是脱贫攻坚的基础性事业。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处于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对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同时,户籍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人口及学生流动给城乡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和城镇学位供给带来了巨大挑战。在许多地方,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城镇教育资源配置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大班额问题严重。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刘延东副总理就做好城镇化进程中的义务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战略性任务,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以城乡一体化发展带动区域、校际、群体间均衡发展是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和均衡发展,着力解决义务教育“乡村弱”和“城镇挤”问题,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完善,研究制定了《若干意见》,先后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由国务院印发实施。 2.问: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需要把握哪些基本原则? 答: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要适应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要求,遵循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重点把握以下四个基本原则:一是优先发展,统筹规划。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坚持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做到公共资源配置上对义务教育统筹规划、优先发展和重点保障。坚持城乡并重和软硬件并重,科学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二是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深化义务教育治理结构、教师管理和保障机制改革,构建与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布局相适应的城乡学校布局建设机制,完善义务教育治理体系,提升义务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三是提高质量,公平共享。把立德

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 题目: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入学年月__2015春___ 姓名___ 学号_ 专业教育管理 联系方式 学习中心____ 指导教师______ 完成时间_2017_年_4_月5_日

目录 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摘要. (2) 关键词 (2) 引言 (3)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3) (一)过大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3) (二)过多过高的学生角色期望使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4) (三)完美的自我期望难以如愿使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4) (四)不够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4) (五)学生的付出不能及时得到认可,使学生出现不平衡心理 (5) 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5) (一)极度的价值失落感 (6) (二)自信心的严重丧失 (6) (三)严重的学习倦怠 (6) (四)严重的心理闭锁 (6) 三、网络及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7) (一)学校应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7) (二)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7) (三)加强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管理 (7) 四、学生自己要注意心理健康的调试 (8) (一)加强自己的健康管理、注意营养 (8) (二)找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8) (三)准确客观的自我定位 (8) (四)运用网络,合理选择、学会减压,自娱自乐 (9) 五、从学生的角度克服自身不足,正确对待心理问题 (9) 六、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城乡教育一体化_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2016年,汶上县正式提出了要打造集团化办学的理念。经过近一 年的筹备,2017年8月份,城区所有小学整合完成,形成了6所实验 小学。“汶上县第一实验小学除了校本部之外,还托管了原镇中学校,形成了一校两区的集团化办学格局。”马友启说。 对于集团化办学,马友启肯定地说,这样的模式对缓解城区大班额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共享,仅以我 们学校为例,成立教育集团之后,第一实小每年都会抽调多名优秀管 理人员、骨干教师到其他校区,将好的管理经验、教学模式都带过去。”马友启介绍,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与共享,使得家长们可以安 心的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名校,“择校热”逐渐成为了过去时。 而在刚刚结束的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期间,马友启和众多教育 界的委员们交流之后,也提出了对集团化办学的一些建议,“现在全 市各县市区都在推动集团化办学,并且卓有成效。但同时也出现了一 些问题,比如托管的一些老学校,存在校舍老化、校园面积过小等。”他建议,未来应该加速对老旧校舍的提档升级,“可以依托棚户区改 造这一时机,适当的为老学校扩大校园用地面积,对老旧校舍进行新 建或改建。” 本报记者汪泷 “随着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 城乡教育一体化虽有了改善,但是部分地区效果依然有待改观。”对此,民盟济宁市委建议,政府在做好充分调研前提下,可以依据受援方 的具体需求,向农村或落后地区有的放矢进行倾向性帮扶,补缺扶短, 不做重复投入,不搞全面撒网式帮扶。 “从帮扶去向方面,依据受援方的具体短缺,或资金、或教育设施、或教育装备等方面的具体需求,增强帮扶投入的针对性。”政协委员 张平表示,帮扶源头方面,建议建立以国家财政投入帮扶为主,民间捐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思想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也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步。然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也不断地暴露出来,因此,如何才能在新时代的环境背景下,来更好地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现阶段各大高校的管理人员所必须重视的重要问题之一。 1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的现状分析 高校教育体系构建的整体水平,不但可以对高校教育工作效果与投资活动的效益产生影响,另外也可以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科技服务工作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其往往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经济发展情况。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且由于国家制度对教育管理体系进行的改革工作有所变动,导致它在创新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进展。但是,因为受到不同条件的限制,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改革的过程中仍旧存在许多问题。 缺乏清晰的管理权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与进步,使得各大高校的管辖领域也得到了一些拓展,但是,高校在自身作用的充分发挥方面仍

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因为国内各个部门本身具有一定的惯性特点,导致高校在进行各项政策调整的过程中太多地依赖于政府部门的帮助,在整个改革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积极性。 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目前,在国际教育新形势的影响之下,有关单位已经相继颁布了用于教育管理体制调整的各项方针政策,再加上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对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但是,因为不同的条件的影响,这些制度与体系中仍旧存在各类不足之处,在一定的条件范围内会对整个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可操作性产生影响,造成其在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利用率非常低。我国的规章政策虽然对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了一个整体的规定,但是由于对一些细节性的问题进行的描述不多,使得不少院校在具体的问题处理的过程中没有一个明确有效的参考标准,从而进一步使得整个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水平得不到全面的提高。 缺乏先进的改革理念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理念的限制与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步伐进展得十分缓慢,最终影响了工作整体效果的不断提高。在过去,高校所进行的管理工作,通常情况下都会过度地受制于一些政府单位的限制与影响,而且因为一些高校缺乏适合自身发展的规划体系,所以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各类问题。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如果高校不集中精力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积极主动性,不及时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及其分析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及其分析 发布日期: 2004-05-29 谢维和 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中十分重要和关键的内容。由于教育本身的地位和特点,管理体制的革往往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育中其他领域的改革;而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各种问题,也都直接间接地与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分析我国近年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从这一角认识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的任务,是很有必要的。 一 纵观10余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基本上是沿着三个走向展开的。 第一、从高重心向低重心的转移。即通过权限下放,改变过去整个国家的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都高度集中于中央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状况,给予地方政府和学校自身更多的管理权和自主权。其重要手段之一在于,它映了管理权限在原有体制内从上到下的变化,只是把管理的重心由中央下移到地方各级政府和学校,而并未超出有体制范围。 这一走向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地方各级政府对本地方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限的扩大。过去,无论是学校建设、专业的设置和学科的调整,还是课程、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审定,包括各种教育经费的拨付与使等等,基本上是由中央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十有限,更多地只是扮演一个执行者的角色。这一管理模式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相吻合的,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于较好地利用教育资源,维护教育活动的有序性,也是必要的。但是,这种模式不利于发挥地方办学的积极性以适应随着社会发展和分化而出现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由于信息收集和掌握上的困难,也常常影响管理的效。为此,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央政府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政府所有。除了大政方针和宏观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的权力和责任,都交给地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则更进一步提出“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有机决定本地区的学制、年度招生规模、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和审定省编教材”等等,同时也给予了其对所属各级政府教育管理权限的决定权。其二,扩大学校,主要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招生、专业与系科的调整、机构的设置、干部的任免、经费的筹措使用、职称评定、工资分配及国际交流等各方面,高等院校正一步步地朝着在政府宏观管理下,面向社会自主办的法人实体发展。 第二、从原有体制内向体制外的转移。即改变过去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共同办学的体制。 首先是学校的举办主体由过去体制内的一元化向体制内与体制外相结合的举办主体多元的改革。过去,学校的办被完全看成是政府的职能和权力。教育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活动,也完全纳入了中央的计划调控之中,由形成了政府作为唯一的举办主体的现象。对于有效地贯彻势行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无疑给予了体制的充分保障。但面对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政府在财政上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同时也限制了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办和发展教育。近年来,各种不同的社会力量办学的兴起,私立学校的涌现,以及与国际上有关组织机构的合作办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教育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走向了多元化,网络不仅已成为德育的必要手段和工具,更重要的是已成为一种能够对学生产生持久、深远影响的德育环境。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完全打破了传统德育强行灌输的模式,学生成为道德自主构建的主体性存在;改变了传统德育脱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封闭状态,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道德实践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更能使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融为一体成为可能,有助于实现德育的人本回归。德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点也是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构建人性化德育理念,让学生在开放性的网络环境中得到全面、生动、自由的发展,应是网络教育功能的真实凸显和网络教育的真实追求。 一、利用网络环境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德育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这里的对话是指师生双方各自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和沟通。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师道尊严和教师中心等传统思想在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致使德育工作中教师与学生处在不对称、不平等的地位,师生间关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传递关系,平等“对话”缺乏应有的思想基础。此种师生关系反映到网络德育中,就会造成传统德育的“人灌”演变为网络环境下的“网灌”,网络资源建设和网络德育实施只是传统德育简单说教、强行灌输的翻版,网络技术的支撑难以产生应有的效果。

有不少德育工作者认为网络德育更多地表现为学生与计算机的人机对话,师生双方处于准分离状态,实际上这并非网络本身所固有的缺陷,而是传统的物性化、非人性化德育理念在进入网络时代条件下的一种新的表现形态。网络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隐蔽性,可以为师生提供相互了解、相互沟通、进行心灵对话的互动平台。学生可以通过QQ、E-mail、网上心理咨询室等多种私密性较强的方式,在师生互不见面的情况下把自己在公开场合难以表露的心里话告诉老师,使教师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德育活动中透过学生表面的道德行为分析其隐藏于背后的深层的心理原因,包括学生正常的和正当的心理需求,从而使自己的德育工作更具有人情味、人性化,易被学生所接受;教师也可以登陆班级博客、校园BBS深入到学生中去,实现与学生的“零距离”接触,通过与学生网上交流增进师生感情,消除心理隔阂,了解大多数学生思想动向和精神需求,从而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利用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 德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德育的目的应该是人,是需要关心、需要呵护的正在成长发展中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热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特别是在德育工作中,应彰显人文精神,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真情、充满温暖的德育氛围。 网络德育中,教师虽然不能直接面对学生,但由于网络的远程性、非线性及其交互的随机性,可以使得人文关怀变得更为亲切、周

城乡教育一体化经验交流

城乡教育一体化经验交流 市为实现全市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发展均衡化,师资队伍专业化,办学特色多样化,教育质量优良化,使全市成为全省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先行之地。全面加强以农村为重点的基础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着力实现教育公平。完善教育投入机制,优化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建立和完善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打造城乡教育“六个一体化”。 1、强化政府职责,实现城乡教育责任考核一体化。 一是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科学制定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和具体措施。先后制定下发了《市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市教育体制改革实施办法》等文件,在加强义务教育领导、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等方面对县级人民政府作出了具体明确规定,促使县、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统筹、教师队伍统管、教师工资统发在xx年就全部落实到位。二是明确各级政府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责任。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市政府下发了《市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落实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责任。xx年全市教育总经费7.1亿元,预算内教育经费4.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17%、

81.22%。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共安排资金3852.5万元,城乡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免学费和贫困生免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全市补助公用经费资金1173.7万元,市直义务教育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由省规定的小学154元/生、初中178元/生,提高到300元、500元。三是完善党政领导教育考评制度。按照《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制度的意见》(国办发〔xx〕8号)的要求,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建立各级党政领导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的意见》,把当地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发展状况纳入县级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任期内的政绩考核内容。将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确保教师工资、中小学公用经费、校舍建设维修改造经费等教育投入情况,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四是积极化解农村“普九”债务。按照“制止新债,摸清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总体要求,积极化解了“普九”1.1亿多元的债务工作,同时建立起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稳定机制。 2、科学合理布局,实现城乡学校规划建设一体化 一是推进学校布局合理化。按照“高中阶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中心小学、幼儿园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原则,制订并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为缓解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市委汪德和书记、市政府副市长亲临一、二、三小现场办公,当即决定投资1200万元扩建三所小学,共新建校舍面积8475平方米,增加教室、多媒体室60间。市委汪书记召开市委常务会,决定在市区新建扩建了暨阳学校、明志小学、弘德小学、

实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策略探讨

实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策略探讨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原来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形势,迫切要求转变自身职能。本文在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策略 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就是针对实行高等教育的学校应用什么样的方式加以监管。由于受到国家政治、社会经济和当前国家文化环境的影响,高校的管理模式应该适应社会发展,及时转变自身职能,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的高等教育由国家政府直接管理。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社会的各种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督促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必须尽快转变。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转变的必要性 1、经济体制转变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中国在原来的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的运行模式和一个企业相似,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国家政策制订高度集中,国家政府利用下达指示的途径,对各种经济形式和企事业单位进行统一地计划性管理,高等学校的一切重大事务的决定都由

政府直接下达指示,高等学校按国家计划予以教学和科学研究,不需要考虑自身的发展,甚至连招生和毕业生的去向都不用经管,高等学校按国家计划分配学科,同一学科并存的现象很少,导致高校之间几乎没有竞争。这种命令性的高校管理模式,在经济不发达,社会要求较低的计划经济时期,能够较平稳地实施。伴随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已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资源的分布、运动的形式由过去的高度集中发展到现在的集中和分散同时存在的形式。不但存在国家计划经济形式,但更多的是由国家统一管理,自主决定运作方式的自由经济形式。尤其最近几年随着现代信息的迅猛发展,导致人民渴求高等教育,随着高精尖人才的涌现,原来的高校管理方式限制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适应人们的要求,再就是仅仅依靠政府的投资已远远不能适应高校的发展,高校自身渴望多方面集资,扩大招生规模,自主发展。 2、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在国家计划性办学的前提下,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全部由国家投资,学校的发展受到国家计划的制约,不能自主办学,长期以来,出现了依靠国家的想法,在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3、高等学校营造健康环境需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依靠政府的优势越来越弱,高等教育已不再是只针对少数高端人才,大量各种层次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章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本章学习目标:了解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认识各项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和改革的进程。从整体上把握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涵、改革的现状及改革的方向。 学习重点: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内涵以及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问题;我国当前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及所处的历史阶段,教育督导体制改革的新趋势;对校本管理内涵的理解,校本管理实施的基本原则;从总体上理解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和改革的方向。 学习难点:教育行政、教育财政极校本管理的内涵,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校本管理的基本原则,政府职能转变的多种理论依据,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 学习方法:联系学习和工作中的相关经历,学习理论知识,参考文中的链接,全面理解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涵,了解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现状。 教育管理体制简称“教育体制”,是指国家组织和管理教育的形式、方法和制度的总称。教育管理体制受一国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制约,随一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教育、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体制的变革、变化而调整和改革。时至今日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主题,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对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 第一节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行政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国家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隶属关系、权力结构和工作制度等,是教育机构的体系化,其核心内容是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 一、教育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及利弊分析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各国的教育行政体制也存在差别。根据国家教育行政权力在教育行政机关的分配和组织形式,可以把教育行政体制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中央集权制与地方分权制 这种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中央和地方的教育行政权力分配关系。所谓中央集权制是指中央政府对全国的教育事业有完全的决策、指挥和监控权力,地方政府必须依据中央所颁布的教育政策、法令和指示办事。教育行政中的中央集权是指这样一种教育行政权力结构体制,即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之间表现为一种命令与服从的隶属关系,教育行政事务的决策权或最终决定权集中在上级机关,下级机关只能根据上级机关的决定、命令和指示行使管理职能,并向上级机关负责。在中央集权体制下,教育事业是国家的事业,由国家直

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研究

1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研究 开题报告 一、选题意义 (一)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义 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加快,城乡二元对立结构的弊端日益显现。以 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二元就业制度、福利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公共事 业投入制度在内的二元社会制度体系导致城乡市民与农民阶层之间的差距越来 越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底层群众上升通道越来越窄等一系列社会问 题。这不仅严重阻碍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步伐,也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背离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初衷。为此,在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 了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城乡义务教育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要求,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科 学发展观的内在要义。 (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 2007 年10 月15 日,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 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发展新要求。2008 年中央一 号文件提出了“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2008 年10 月12 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2009 年中央一号文 件提出“坚定不移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10 年中央一号 文件进一步提出“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 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义务教育因 其具有普及性、强制性、免费性等特征,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建设所需人才的基 本素质和能力。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为城乡居民与社会的发展差距抹上了最初的 底色,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 (三)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新时期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明确要求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城乡 一体化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2010 年7 月2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在义务教育方面,提出了“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的明确 要求。 2 (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的有力途径 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城 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能破除城乡分治的教育体制机制,通过城乡教育的双向沟通、 良性互动,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目标。 (城乡义务教 育生均指标比较见表1)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新时期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