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肥城安庄历史名人(四)

肥城安庄历史名人(四)

肥城安庄历史名人(四)

19、于向晨

于向晨(1906-1984),原名于宦荣,安驾庄镇红庙村人。

于向晨6岁时入本村私塾读书。1918年后就读于泰安两等学校和济南育英中学。1925年考入中国大学预科,后转入中国大学法律系。其间,他多次参加爱国学生运动。

1931年,大学毕业后,任教于泰安师范讲习所和泰安简易师范。在“简易师范”讲授《农业知识》课,他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土层结构,分析各种土壤的特性,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的理解。1937年,在平度县法院任学习书记(录事)。因对一些法官领脏枉法不满,翌年,愤然辞职反乡为民。时值日军侵占安驾庄一带,烧杀抢掠。于向晨气愤不己,积极投入抗日行列。为了宣传抗日,培养革命力量,他不顾环境恶化,条件艰苦,1941年到本村抗日小学任教。

1942年,由抗日民主政府安排,于向晨到安驾庄新民小学任教。他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遇日伪人员到学校巡视,又以讲解“中日亲善”作掩饰,掩敌人耳目。1944年后,又任教于西浊头村高小和泰宁联中等抗日学校。土地改革运动中,他主动献出土地和房产,受到了农会的表扬。

1950年,任东高淤完小教导主任,1951年,调泰安联师

任教,并担任班主任。教学中耐心细致,循循善诱,从不斥责学生,深得师生尊重。1952年,班内一个学生有病,于向晨出资雇了地排车,往返二百余里,亲自把学生装送回家。学生家长感动得热泪盈旺。1953年,于向晨调大汶口小学教师轮训班任教。1957-1965年,又先后调任东平二中、梁山师范、肥城二中任教导主任。在任教期间,因他知识渊博,被教师学生誉为“活字典”。但他没有一点傲气,无信纸谁向他请教,都耐心讲解,深受师生敬重。他虽年近花甲,工作中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把学校看作自己的家,很少因私事耽误教学工作。

1965年,于向晨退休回家后,仍一心惦念着教育事业。他主动到本村小学,和老师们一起研究教学业务,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

1984年,于向晨因病去世,时年78岁。

20、武蕴石

武蕴石(1906-1989),又名武如。安驾庄镇前寨子村人。

1938年10月,武蕴石参加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翌年2月入党,后调一一五师三四旅。1942年,转地方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区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县长、县委书记。1950年后,曾任郑州市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常委、

郑州市委常委、郑州市政协副主席等职。1989年病故,终年83岁。

21、张玉亭

张玉亭(1907年-1982年),原名刘启运,安驾庄镇安驾庄村人。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自幼孝祖好学,小时候就养成了做事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性格。祖父病故后,随父亲学习中医,后到本村南庙小学教书。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发动了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1938年,张玉亭为了雪家仇国恨,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弃家弃教,参加了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国。武圣域任团长,张玉亭任参谋,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10月,武圣域被选为泰西抗日县长后,张玉亭又随其做秘书工作。在1941年的艰苦岁月里,代和张印堂成为本地区著名的黑白二区长。为了应付艰苦危险的复杂环境,黑区长改为张印堂任正区长,白区长改为张玉亭任副区长。不久,任区长。他们虽然深入虎穴,身居险境,但由于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所以能顺利的开展地下工作。敌人扫荡时也能安全转移。为了保护群众的长远利益,减少日军的烧杀抢掠,便于更好地开展抗日工作。黑白二区长在内的区委区政府,选派了一批原区乡政府干部和有名望的非党人士出面工

作,实则为我服务的两面政权。利用两面政权掩护干部,筹集抗日资金和物资,了解敌人内部情况和剖除汉奸坏人等。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他们卓越险住在安驾庄附近或住到两面政权人员的家里。

1941年夏,张玉亭在北赵庄梁于明家隐藏,安驾庄的十几名汉奸前往搜捕,在场的梁子之妻说:“这是我的表兄。”张趁机跑向东赵庄。第二天日酋三元副食日军汉奸队到东赵庄抓捕未成,又拐向北赵庄东街强迫村民听他训话。同年秋的一天黄错,张玉亭到安驾庄了解敌情筹备抗日物资时,当走到离西门只有二、三百米的时候,被两个放哨的日军发现,他急忙跑到离路旁一百多米的地瓜地里,用厚厚的地瓜身把自己盖好。日军在附近搜索很长时间,一看天己漆黑,怕遭我方埋伏,便扫兴从西门回到了日军驻地。

日本投降后,1946年,张玉亭被调往中共泰西县银行工作。1947年春,由于蒋介石重点进攻山东,泰西地区吃紧,很行工作人员紧急撤到黄河西根据地。蒋军在鲁西败退后,张玉亭又被调回黄河东。于1948年5月至1949年4月,历任我北海银行汶上办事处每一任主任。1949年4月至1950年,被调至泰西(驻肥)中心支行任行长。1950年至1951年,泰西与泰山专署合并,两行合并为泰安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张玉亭任该行行长。1951年,他被总行调北京中国人民银行深造,后不久因病返回。1951年至1956年,治病疗养。

1956年春,调山东省分行孤山疗养院任院长。1958年,张玉亭任山东省结核病防治所副所长。

1967年离休。1982年6月15日,在济南病逝,终年75岁,骨灰安放在济南市英雄山山东省革命烈士纪念馆。

22、梁坚斋

梁坚斋(1909-1989),原名梁立固。安驾庄镇安驾庄村人。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书香家庭里,幼时受到父亲和学校的严格教育。6岁进私塾读书,17岁进泰安翠英中学学习。在求学期间,品行端正,学习刻苦,是一名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

梁坚斋中学毕业后,先在安驾庄两等小学教书,后到翠英中学任教。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对泰安进行疯狂轰炸,他被迫返回家乡。父母让他在家安居,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不参加游击队打日本,就得当汉奸落嗓名,最后也没好下场,我可不能走这条路,眼看着国破家亡。”于1937年和胞兄梁杰三一起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并于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入伍后,与其兄梁杰三协力扩大抗日统一战线,共同对敌进行坚决的斗争。1937年9月,共产党员远静沧来安驾庄十区,动员区长武圣域参加抗日。之后,梁坚斋与梁杰三

一起向武圣域转达了远静沧的来意,武圣域表示同意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抗日。

1938年2月18日,梁坚斋参加了截击国民党军谷良民一部50人的战斗,缴获轻机枪一挺,步枪50支。

1938年12月,梁坚斋参加了北石沟战斗,战斗中他勇敢冲锋,身先士卒,击退了日军的进犯。

1940年3月,他奉命转移到黄河西继续做抗日工和。建国后,他被任命为聊城专区专员,两年后,又调到河南省新乡专区任专员。不久,调北京财贸部做“三反”工作。1960年,调山东省供销社,后任商业厅副厅长。1989年7月28日病故,终年80岁。

23、汪兰田

汪兰田(1910-1938),原名汪庆树。安驾庄镇岳庄庄村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27年,汪兰田曾到驻扎在泰安、汶口一带的军阀部队当过兵,也曾以三百吊钱的身价卖作军阀孙传芳部的“子兵”。他在军阀部队亲眼看到军阀压榨百姓,虐待士兵。体会到军阀全是为了争地盘,扩展自己的势力,根本不是为民为国,随脱离了军阀部队。

1930年,泰安县十区区长武圣域,建立联庄会并组织剿土匪、打日本的人民武装,汪兰田听到剿土匪保民,抗日救

国,就踊跃到联庄报了名,后被提升为班长。

1937年,芦沟桥“七七”事变后,区长武圣域组建抗敌自卫团,汪兰田被委托为第十五大队副大队长。在共产党的培养教育下,他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日救国,才是穷人的唯一出路。他主动回村动员了二十多名青年参加了自卫团,个人也积极地学文、习武,成为有名的审枪手。

1938年11月,原三个大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等六支队独立团,汪兰田任三营营长。同年12月,济(南)兖(州)路段的日军小队指挥官本田带领日军小队和100多名伪军从大汶田出发,侵占安驾庄,企图安设据点。汪兰田奉命诱敌设伏。他将本营的两个连埋伏在北石沟村东的河堤下,自己带一个连的战士正面迎击敌人。他沉着勇敢,为有效的杀伤敌人并节省子弹(当时我军弹药奇缺),待敌人进到50米以内时,他一声令下,枪弹齐发,打得敌人溃不成军。敌人退出后,发现我军火力不强又冲了上来,汪兰田指挥战士连续打退敌人三次冲锋。这时敌指挥官本田恼羞成怒,脱掉上衣,挥着指挥刀,亲自带队冲锋。面对凶恶的日本军官,汪兰田气红了眼,他冲出掩体带领战士对敌人发起反击,战士武秀元冲出掩体,枪举弹中,将本田击毙。汪兰田右手被子弹打中,就换左手持枪冲向敌群,继续指挥战斗,在将要取得战斗的全胜时,敌人来增援部队,围攻射击,汪兰田不幸中弹,

壮烈牺牲,时年28岁。

汪兰田牺牲后,我地方政府协同独立团,将其遗体送到岳家庄进行安葬,并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24、路英杰

路英杰(1912-1945),女,安驾庄镇西江庄村人,出生农民家庭。幼年在本村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随叔父路光珍到省会济南考入女子师范学校。她聪慧过人,学业成绩优秀,毕业后,被分配到蓬莱县任小学校长,后又调文登县任教。

路英杰一贯向往光明,追求直理。她在学生时期,就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九.一八“事变后,曾踊跃投入学生请愿团赴南京请愿,要求国民党南京政府积极抗日,在南京为反民族侵略而奔走呼号。她任教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年仅23岁的路英杰,看到中华民族岌岌可危,国民党消极抗战。她义愤填膺,在爱国激情的驱使下,愤愤然弃教,另觅救国途径。因其救国心切,意志坚强,终于在1938年初,辗转到了山西省入“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学习。

1939年,路英杰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帮助下,离开了“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冲破道道封锁线,克服重重困难,跋涉千里,到了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大毕业后,

被分配到晋、察、冀边区抗日联合救国会工作。去任职途中,他机智勇敢地冲过同浦路敌人的封锁线,找到晋、察、冀军区。1943年,路英杰被分配到晋、察、冀边区的阜平县做司法工作。1944年春,经中共北方局介绍与爱人李杰庸一同随军回延安入中央党校六部学习班。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被派往东北工作。同年10月,热河省省委派其在军政学校做教务工作。12月因病住院,由于医疗事故失血过多病逝于医院,时年33岁。路英杰逝世后,热河省委、省人民政府追认她为革命烈士,安葬在承德市北山烈士陵园。

路英杰烈士的一生,是忧国忧民、谋求救国真理,历经千难万险,忘我工作的一生。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多次受嘉奖。她一生虽然短暂,但都是光辉的一生。

2023年上海朱家角古镇导游词_3

2023年上海朱家角古镇导游词 2023年上海朱家角古镇导游词1 朱家角之地,大约成陆于7000年前,淀山湖底发现有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代的遗物。 唐朝以前分别隶属于由拳县、娄县、嘉兴县、信义县、昆山县。 唐天宝十年(751年),分属于华亭县、昆山县。 宋元期间朱家角镇形成小集镇,名朱家村。 元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分属于华亭县、上海县、昆山县。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属于青浦县、昆山县。 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因水运交通便利,商业日盛,朱家角逐成大镇。朱家村改名为珠街阁,又名珠里、珠溪,俗称角里。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珠里分属于五十七个三区之二图、十一图和一区二十五图。 清末实行地方自洽,本地域称珠蔚自治区,为江苏省青浦县管辖的十六个自治区之一。 清宣统二年(1910年),实行地方自治,改称珠葑自治区,区董掌管地方事宜,为青浦县下辖的16个自治区之一。 民国初年,仍称珠葑市,设市公所。 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为珠葑市行政局。

民国十八年(1929年)3月,撤销行政局,仍称珠葑区,为青浦县十三区之二区。 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设第二区公所,列为青浦县八个区公所之一。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汪伪青浦县第六区,下辖珠东、珠西、珠北三镇和薛间、葑沃、张甸、张丁、安庄、沈巷六乡。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恢复第二区公所,仍辖三镇六乡。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撤销区公所,改称区署,辖一镇二乡,即将原有珠东、珠西、珠北三镇和张丁乡合为一镇,名珠溪镇;薛间、安庄二乡合为一乡,名安庄乡;沈巷、葑沃、张甸三乡合为一乡,名葑沃乡。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实行乡镇归并,全县设青东(青龙)、青西(淀泖)两个区署,珠溪镇及安庄、葑沃乡均属青西区署。 1949年5月14日,朱家角全境解放,随即成立苏南行政公署松江专区青浦县朱家角市,下辖沈巷、万龙、葑沃、薛间四乡及朱家角镇。原属昆山县的东井亭、中井亭、西井亭三条街划归朱家角镇。 1951年4月,撤销市建制,建立朱家角区,从所辖沈巷、薛间二乡各划出三个村,组成安庄乡,遂成五乡一镇。 1954年,原属松江县的天心乡,划归朱家角区,同时把万龙乡的诸家村划归城厢区的城南乡,把葑沃乡的南横村划归松江县天马乡;是年夏,整编机构,撤销朱家角区。将沈巷、安庄、葑沃三乡划归练塘区,万龙、薛间、天心三乡划归城厢区。复建朱家角镇建制,直属县领导。 1955年,重新建立朱家角区,对原划出的六个乡全部划回,并把城厢区的盈中、万寿、城南三个乡划归朱家角区管辖。朱家角镇仍为县属镇,镇人民政府改称镇人民委员会,建制不变。

肥城安庄历史名人(三)

肥城安庄历史名人(三) 13、樊长友 樊长友(1893-1968),马家埠镇陈家埠村人,回族。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 青年时代,曾闯关东当佣工为生。“九.一八“事变后,因不堪忍受日本人的凌辱,含愤返乡,买了头骡子贩粮度日。1937年底,参加邻村进步青年米英俊组织的“故事会”,进行抗日宣传。1938年春,“故事会”发展成为抗日游击小组。当时,游击组里只有大刀、长矛、土枪和土炮,无法和敌人作战。樊长友打算卖掉骡子为游击小组买枪,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米英俊。米英俊深切地说:“骡子是你家唯一的家财,卖掉骡子,一家人如何生活?”樊长友坚定地说:“没有国就没有家,不打垮日本鬼子,哪能有安静的日子过。”他又说服家人,毅然卖掉骡子,买了两支枪献给游击小组。在其带动下,米英俊的爷爷米琏先生,也用800斤麦子,从济南买了一支驳壳松,献给游击小组。同年夏,游击小组在边院镇西的杨家林伏击敌人,取得了胜利。樊长友又动员弟弟樊长勇、儿子攀瑞太参加了抗日游击小组,并在自己家里安设了简易修械所,为游击小组和八路军东进支队,维修了很多枪支,被称为“樊家兵工厂”。

之后,抗日游击小组由30多人发展到100余人,编为泰肥独立团“回民连”,樊长友随回民连转战南北。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樊长友因年事已高,转业回家,先后任本村村长,党支部书记。1968年12月病逝,终年75岁。 14、李兆晨 李兆晨(1900-1988),安驾庄镇南赵庄村人。幼年在本村读书。1926年7月,毕业于曲阜师范。 李兆晨青年时期,即对黑暗的旧中国深为不满,为强我中华,振兴民族,追求真理,寻找光明,间踊跃地参加“五四”青年爱国运动。曲师毕业后,他投身教育,借从事教育工作之便,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广大青少年灌输爱国思想,激励青少年投身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投笔从戒,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任泰安西区抗敌敌自卫团第十五大队教导员,在艰苦的岁月中,不避险恶,领导游击队和残暴的日寇周旋。 李兆晨具有毁家以救国难的精神,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他不仅个人挺身而出参加抗日的武装行列,还指令其子李耀华参加革命献身抗日。其子被俘慷慨就义时,李兆晨任伪“安驾庄新民小学校长”(系我党组织指令李兆晨担任的),他在校会上,不顾敌人的监视,大声疾呼“不当亡国奴!”坚持在敌人心脏,领导爱国师生,利用各种形式,与仪政教人员进行

肥城安庄历史名人(四)

肥城安庄历史名人(四) 19、于向晨 于向晨(1906-1984),原名于宦荣,安驾庄镇红庙村人。 于向晨6岁时入本村私塾读书。1918年后就读于泰安两等学校和济南育英中学。1925年考入中国大学预科,后转入中国大学法律系。其间,他多次参加爱国学生运动。 1931年,大学毕业后,任教于泰安师范讲习所和泰安简易师范。在“简易师范”讲授《农业知识》课,他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土层结构,分析各种土壤的特性,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的理解。1937年,在平度县法院任学习书记(录事)。因对一些法官领脏枉法不满,翌年,愤然辞职反乡为民。时值日军侵占安驾庄一带,烧杀抢掠。于向晨气愤不己,积极投入抗日行列。为了宣传抗日,培养革命力量,他不顾环境恶化,条件艰苦,1941年到本村抗日小学任教。 1942年,由抗日民主政府安排,于向晨到安驾庄新民小学任教。他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遇日伪人员到学校巡视,又以讲解“中日亲善”作掩饰,掩敌人耳目。1944年后,又任教于西浊头村高小和泰宁联中等抗日学校。土地改革运动中,他主动献出土地和房产,受到了农会的表扬。 1950年,任东高淤完小教导主任,1951年,调泰安联师

任教,并担任班主任。教学中耐心细致,循循善诱,从不斥责学生,深得师生尊重。1952年,班内一个学生有病,于向晨出资雇了地排车,往返二百余里,亲自把学生装送回家。学生家长感动得热泪盈旺。1953年,于向晨调大汶口小学教师轮训班任教。1957-1965年,又先后调任东平二中、梁山师范、肥城二中任教导主任。在任教期间,因他知识渊博,被教师学生誉为“活字典”。但他没有一点傲气,无信纸谁向他请教,都耐心讲解,深受师生敬重。他虽年近花甲,工作中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把学校看作自己的家,很少因私事耽误教学工作。 1965年,于向晨退休回家后,仍一心惦念着教育事业。他主动到本村小学,和老师们一起研究教学业务,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 1984年,于向晨因病去世,时年78岁。 20、武蕴石 武蕴石(1906-1989),又名武如。安驾庄镇前寨子村人。 1938年10月,武蕴石参加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翌年2月入党,后调一一五师三四旅。1942年,转地方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区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县长、县委书记。1950年后,曾任郑州市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常委、

肥城安庄历史名人(一)

肥城安庄历史名人(一) 1、张志纯 张志纯(1220-1316)字布山,号天倪子,安驾庄镇张家安村(原泰安县)人。元朝著名道人,有张炼师之称。 张志纯自幼聪慧,6岁能诵五经,12岁学道,精通道务。元世祖忽必烈赐号“崇真保法大师”、“天倪”,授紫服。元初王奕斐在赠张志纯的诗中赞誉其“赤松宗世远,岳地作神仙”。1262年(元中统三年),张志纯被宣授为东岳提点监修官。在建修南天门工程中,张志纯亲自构图设计,率石匠施工,于1264年(元中统五年)竣工。门外西侧立有石碑一块,上刻元代杜仁杰撰“天门铭”,记述了南天门的建修经过。 张志纯喜爱诗词,为当时著名诗人。他作的《泰山喜雨》、《桃花峪》等诗篇,讴歌了东岳泰山的秀丽风光。其中《泰山喜雨》写道:“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间,高卧今何在,东山似此山”。 张志纯和元代金文学家元好问交情甚厚,元好问曾以《送天倪子归布山》诗歌诵其归隐布山。 张志纯临终前,上书元朝皇帝,祈元皇帝修蒿里山阎王殿,元皇允准,发谕修建。该工程未竣,张志纯于1316年

(元延佑三年)升霞(逝世),时年96岁。 张志纯一生乐于给百姓排忧解难,深得百姓爱戴,其升霞后,张家安一带村庄的百姓,自愿解囊为其修庙、塑像,四季祀之。其业绩至今传为佳话。 2、肖大亨 肖大亨,明嘉靖年间人(生卒年不详),谱名应文,字夏卿,号岳峰。祖籍肥城市安驾庄镇南夏辉村(原属泰安县),幼年家贫,其父肖贤在泰安城内以卖豆腐为业,赖以糊口。大亨随父在泰安城内居住。年稍长,其父即送其入学塾,因其乳名叫“亨”,塾师给其取学名叫“大亨”。 肖大亨幼年聪颖过人,所学能过目成诵,且刻苦用功,成为众学子中之佼佼者,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他有常人所不及的胆识,虽是孩童年龄,又处于“有神论”年代,其敢只身入险境无所畏惧,经常一人夜宿古庙,与眦嘴獠牙的神像为伴,从不知“怕”为何事。年稍长即学业有成,明嘉靖壬戌大比之季登进士第。初授榆次县令。他到任后能体恤民情,吏治清明,使榆次民安物阜,深得百姓拥戴。明朝后期,边塞战乱频仍,胡人经常骚扰内地,侵入长城后,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边民苦不堪言,当时的明统治者亦束手无策。肖在榆次政绩卓著传到宫廷后,即迁肖为户部郎中,谕肖移驻陕西花马池督饷监兵。

肥城安庄历史名人(六)

肥城安庄历史名人(六) 31、张会汾 张会汾(1918-1941),马家埠镇北双村人。他自幼聪慧过人,先在本村小学读书,后在安驾庄“两等”小学高小毕业,继赴泰安师范就读。在学生期间,就济公好义,富于献身精神,每见贫苦同学有困难,便倾囊相助。遇有乡间农民进城缴粮,受到污吏刁难时,就联合同学向粮房进行斗争,保护农民的权益。 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被迫解散,张会汾和其他青年含愤回家。这年冬天,才新婚3天的张会汾经胞兄张伯源介绍,毅然离乡背井参加了抗日救亡工作。 1938年冬,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改编为八路军东进支部第六支队后,他被分配到第六支队独立团工作。1939年11月,曾参加过著名陆房战斗,后随部队升级到八路军的三五三旅十团二营一连任支部书记兼指导员。在战斗中,他勇猛善战,指挥灵活,曾多受到上级的嘉奖。1941年5月,在鲁西鄄城和日军遭遇,身受重伤,他忍着剧痛,仍坚持指挥,在掩护部队安全转移时,又中数弹,壮烈殉国,时年23岁。

32、梁玉如 梁玉如(1918-1989),安驾庄镇上庄炉村人。 梁玉如于1938年1月,参加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后调一一五师六入六团任宣传干事,泰西军政干部学校教育主任,泰西专署办公室主任等职。1950年后,曾任中共浙江省象山县县委书记、宁波市副市长、代市长、浙江省政协副秘书长。1989年病逝,终年71岁。 33、陆维新 陆维新(1919-1946),安驾庄镇李家店村人。出生在一个纯朴的农民家庭里。自幼受其父忠诚处世的熏陶。8岁进入本村初级学堂就读。启蒙教师陈秉常教学有方,陆维新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异,每次考试名列前茅。 1932年,陆维新考入安驾庄高级小学,由于校长李守伦、教师梁立固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以抗日为动力,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在安驾庄高小获得优异成绩。毕业后考入泰安省立第三中学。

安庄镇第八轮翻转课堂第一共同体活动方案 (1)

肥城市小学教育教学改革 第八轮翻转课堂安庄镇展示活动方案 按照2015年9月17日肥城市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第七轮翻转课堂现场研讨暨第一共同体第一次展示会议精神,遵照共同体章程规定,安庄镇定于10月27日——11月19日组织共同体内第八轮翻转课堂展示活动。根据我镇实际,活动共分三个共同体进行,分别是:以中心小学为领衔学校,以上庄小学、中江小学、寨子小学为成员单位的第一共同体;以马埠小学为领衔学校,以张安小学、民族小学、洼里小学为成员单位的第二共同体;以坡庄小学为领衔学校,以张侯小学、夏辉小学、赵颜小学为成员单位的第三共同体。 活动要求: 1、每次活动第一节课由承办单位教师执教,第二节课由参与单位教师执教,第三节课组织研讨。 2、本轮活动,每个共同体领衔学校12个学科每科出1节课,共12节课;3个成员单位共同商讨确定各自单位应承担的12个学科中的4个学科,每个学科1节课,共12节课。 3、各领先学校和成员学校要为每位授课教师明确一位师德高尚、师能出众的指导教师,参与授课教师的磨课和共同体内的一切活动。 4、各领衔学校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高度重视此项活动,积极筹备现场,尽最大努力给与会人员提供方便。 5、各共同体成员单位要虚心接受领衔学校的指导和管理,积极主动与领衔学校对接,共同搞好这项活动。 1

肥城市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第八轮翻转课堂安庄镇展示活动安排表 2

肥城市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第八轮翻转课堂安庄镇第一共同体展示活动安排表 3

全市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第八轮翻转课堂安庄镇第一共同体课堂教学展示安排表 时间:2015年11月17日地点:安庄镇中心小学 4

肥城市尚庄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肥城市尚庄炉水库除险 加固工程施工方案1. 工程概况 1.1 工程基本情况尚庄炉水库位于肥城市安庄镇尚庄炉村北大汶河支流小汇河上,是一 座以 防洪为主兼顾灌溉、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41km2。水库原设计死库容6万m,兴利库容1014万m,总库容2870万m,灌溉面积4.1万亩。经本次设计复核,死库容6万m,水库兴利库容ioi4万m,总库容3422.51万m,灌溉面积2.4万亩。 水库枢纽工程现状包括大坝,溢洪道和东、西放水洞等。 大坝为均质土坝,全长808m坝顶宽6m坝顶高程101.1m,防浪墙顶高程 102.1m,最大坝高17.1m大坝上游坡为干砌石护坡,坡度为1:3 ;下游坡为草皮护坡,在94.0m高程处设戗台一道,戗台以上坡度为1:2.75,戗台以下坡度为1:3.5 ,并设有预制砼板菱形排水沟,在戗台内侧和坝脚设两条浆砌石纵向排水沟。 溢洪道位于尚庄炉水库大坝右端,为正槽开敞式溢洪道,由溢流堰和下游 泄槽组成,总长399m桩号以大坝轴线为0+000,溢洪道最大泄量863nVs(三查三定标准)。溢流堰堰顶高程95.5m,堰长137m堰上无交通桥,其中溢洪道东侧为80m 长浆砌石实用堰,实用堰基础为花岗片麻岩,基础底高程91.5m, 堰前地面高程93.0m,堰高2.5m,迎水面坡度1:0.1 ,背水面坡度1:0.8 ;西侧为57m长由基岩自然形成的宽

顶堰。溢洪道下游无消能防冲设施,堰后即为下游泄槽段,泄槽覆盖层主要为壤土, 表层已开垦为耕地,耕植深度一般在0.5m 左右,覆盖层抗冲能力极差,溢洪道退刷严重,下游现已形成一条长70m深 4m的冲沟。 水库设有东、西两个放水洞。 东放水洞位于大坝桩号0+ 180m处,为无压砌石拱涵洞,进口洞底高程90.5m,出口洞底高程90.1m,设计引水流量2.5m3/s ,最大引水流量8nVs ,洞长58m其中进水涵洞长16.80m,出水涵洞长41.20m,闸前涵洞宽1.5m,墩高1.8m,拱高0.75m,闸后涵洞宽1.5m,墩高2.1m,拱高0.75m,两段涵洞基础都为基岩。闸孔尺寸1X 1m,原为钢木闸门,2000年5月更新为1.2 x 1.2m2 拱型铸铁闸门,设15T螺杆式手电两用启闭机,但启闭机房未改造。 西放水洞位于大坝桩号0+ 220m处,进口底高程86.3m,出口底高程86.0m, 设计引水流量1.5m3/s ,洞长85m,放水洞基础为基岩。竖井前为长31.5m无压砌石拱涵,断面1 x 0.8m2,拱高0.5m,拱厚0.6m。竖井以后为有压圆管,长53.5m,砌两层拱石,石厚0.3m,拱厚0.6m,管孔直径0.7m,在当时无条件做砼管形式下, 因压力管水头较高, 打算在坝后建水电站, 经济南市水利指挥部、省水利勘察设计院批准,压力管上建3.6m厚砌石压顶,压顶顶宽3.0m,圆管涵洞下为浆砌块石,底宽6.5m。由于多次扩建,启闭机房被埋在大坝内,在坝顶留有洞口能进入启闭机房。放水洞闸门为钢木闸门,配7T 螺杆式启闭机, 1988 年因闸门无法关闭,闸前用麦秸泥堵死,闸门与启闭机已彻底不能使用, 现西放水洞处坝体漏水非常严重。 水库建成以来发挥了较好的防洪、灌溉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由于历史原因,水库工程标准低、质量差,运行以来, 维修、加固资金加之长期不足, 致使工程老化退化,存在严重隐患,影响防洪安全。 1.2 工程设计概况

肥城安庄历史名人(二)

肥城安庄历史名人(二) 7、滕大章 花甲秀才意气雄; 亲送独子去从戎。 疾首愤慨抵日寇, 开明缙绅有美名。 这是1940年,抗日战争期间,马家埠镇军民为五祖庙村的老秀才开明士绅滕大章送的赞语。 滕大章(1873-1953),学冠韶,马家埠镇五祖庙村人。清乾末年秀才。 滕大章入泮后,不奔竞仕途,乐于设塾育人,为桑梓服务,乐于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本地举人葛延瑛编修《泰安县志》,滕大章竭力协助。也曾为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所聘,为其整理《冯玉祥文信》,深受冯的表睐,并结为契交。 1937年,日寇发动侵华战争,滕大章即离泰返回故乡,重在本村设馆教书。日冠的铁蹄踏入家乡后,他看到烽火遍地燃烧,家乡人民备受蹂躏,义愤填膺。面对残酷的现实,他和所教学生及一些青年一起进行讲演,宣传唤起民众奋起抗日。尤其可贵的是,滕大章虽是旧学出身,却能适应时代潮流,敏锐地接受新事物。他读过毛泽东著的《论持久战》、《论解放区的战场》两本书后,认识到共产党是革命的党,

共产主义是光明的路,依靠共产党才能解放人民群众,才能抵抗民族敌人,毅然将其独生子滕可访关室黄河西参军。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这时滕大章已年过古稀,但他仍不遗余力地到处宣传党的政策,动员青年参爱国参战。土地改革中,他主动献出土地财产。带头执行党的政策。 1949年,新中国成立,滕大章情不自禁地岭诗歌颂胜利。 滕大章虽出身于诗礼之家,但他却不泥经守古。他常言:“圣言可遵,但应与时推移。儒道虽好,然过于封建拘泥”。因此,他极力推崇新学,以“学以致用”为原则,作为其为师授业之道。他办学后,首先摒旧制,罢私塾,兴学堂。他首创“五祖庙小学堂”,招收贫苦子弟免费入池读书,给附近村树立了榜样,成为当地提供新文化、创办新学堂的带头人。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滕大章不仅长于育人,而且也善于自学。他一生饱览诸书,博古通今。尤其擅长书法,字体遒劲有力、古朴端雅。清末民初十区乡里的碑、匾多出其手。、 1953年,滕大章与世长辞,享年80岁。他逝世虽数十年之久,至今乡邻们谈起他送子参军、教子报国以及创办新学服务人民的事迹来,无不竖指称赞。

肥城市大汶河田东史坝工程简介

肥城市大汶河田东史坝工程简介 一、基本情况 大汶河肥城段位于肥城市的南部,是一条边界河道,东邻泰安市岱岳区,西与东平县接壤,南临汶水与宁阳县、汶上县隔河相望,流经肥城的汶阳、安庄、孙伯三镇,28个行政村,堤防全长36.41公里,流域面积1263.0平方公里。其防洪保护范围涉及汶阳、安庄、孙伯三镇,人口20万余人,保护土地面积30万亩。2004年该坝被洪水冲毁,至今未修复,已失去蓄水引水功能,导致漕浊河无汶河水源补给。 大汶河作为肥城唯一一条有常流水的客水来源河道,年过境水资源近10亿立方,是提升肥城水资源供给能力和保障水平的根本所在。大汶河肥城段砖舍坝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主要拦大汶河水入漕河,以涵养补给汶阳、边院、安庄、孙伯四镇地下水及灌溉用水,有效灌溉面积4万多亩,通过引水补源,提高了岱岳区马庄镇,肥城市汶阳镇、边院、安庄、孙伯镇沿河各村的地下水位,为沿河各村庄和灌区内粮食高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2004年冲毁拦河坝主坝200余米至今,拦蓄、调水功能丧失殆尽。为提高大汶河雨洪资源利用价值,在大汶河砖舍拦河坝下游8公里处建设田东史坝,恢复砖舍坝功能。建成后,可拦蓄水量1500万m3,回水长度6公里,形成水面7000亩。 二、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拦蓄雨洪资源,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 大汶河是我市唯一的大型防洪排涝河道,多年平均(1956~2005年系列)年流入东平湖水量8.32亿m3,雨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枯水季节水资源紧张。田东史拦河坝建成后可拦蓄水量1500万m3,回水长度6km,形成水面7000亩。将

进一步加快大汶河雨洪资源利用进程,能够大大缓解我市水资源紧缺局面,为实现区域带动战略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拦河工程建成后,可解决砖舍坝冲毁后漕浊河引水问题,实现引汶河水入漕浊河,有效解决漕浊河季节性断流的问题,保障边院、汶阳、安庄和孙伯四镇地下水补给和安孙灌渠引水水源,保障沿河乡镇农业灌溉;同时,可作为后备水源,提升肥城的水资源保障水平(肥城为干旱缺水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71m3 ,为全省人均占有量的81.1%,占全国人均占有水平的12.9%人均水资源量)。 (二)带动沿岸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工程建成后,可为我市汶河沿岸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有利于全面提升大汶河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和拉动力,加快汶河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周边群众收入增长;促进沿河土地增值,加快沿河综合开发;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造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工程任务和总体布局 田东史拦河坝位于大汶河肥城市汶阳镇田东史村段,该段河床为花岗片麻岩,绝大部分岩石裸露,河道较窄,且不受下游堽城坝回水影响,不仅从地质上适宜建坝从经济上也较为可行。根据河道特性及工程地质状况,采用橡胶坝的拦河建筑物结构,枢纽总长550m,其中,橡胶坝设8孔,每孔净宽60m;调节闸工程紧靠枢纽北岸,共设4孔,每孔6m;紧靠调节闸右岸设控制室。橡胶坝底板采用C25钢筋混凝土,坝下设钢筋混凝土消力池、护坦。 四、工程规模和标准 工程建成后,拦蓄回水长度6.0公里,形成7000亩景观水面,蓄水量1500万立方;改善两岸生态环境,回灌补源当地,

娄师德简介,名人故事

精心整理 娄师德简介,名人故事 娄师德个人资料 中文名:娄师德 别名:娄师德 谥号:贞 相、名将。娄师德进士出身,由江都县尉累迁至监察御史。后以文官应募从军,西征吐蕃,立有战功,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主持屯田。又升任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 长寿元年(692年),娄师德回朝,任夏官侍郎,次年拜相,不久又任河源等军检校营田大使,内迁秋官尚书。后因征讨吐蕃兵败,被贬为原州员外司马。万岁通天

二年(697年),娄师德再次拜相,改任纳言,次年出任陇右诸军大使。699年(圣历二年),娄师德病逝,追赠凉州都督,谥号贞。 娄师德生平简介 娄师德(630?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武西)人,唐朝大臣、名将。 娄师德自幼才思敏捷,弱冠便以进士及第授江都(今江苏扬州)县尉。娄师德的 ,在全 ?钦 击败吐蕃军,李敬玄才得以率军退回鄯州(治西都,今青海乐都),但唐军已损兵过半。 此时的唐军已是兵无斗志,如果吐蕃再次发兵攻打,唐军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危急时刻,娄师德挺身而出,收集散亡将士,使唐军士气得以复振。随后,娄师德又奉命出使吐蕃,与吐蕃将论赞婆会于赤岭(今青海日月山)。娄师德在会谈中,极

为宣扬唐廷休战求和之意,以此稳住吐蕃,并趁机巩固河陇一带的防线。论赞婆见唐军求和,也表示赞同。随后,双方立即罢兵,吐蕃此后数年不再犯边,边境稍宁。唐高宗以娄师德之功,迁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今青海西宁一带)司马,并知营田事。从此,娄师德成唐朝为抵抗吐蕃入侵的着名将领。 经过青海之战,唐在河陇一带采取守势,屯田备边。吐蕃在则稳扎稳打,逐步 翼(州 事。“衣 转运粮草的大事。武周时期其所以能够取得收复安西四镇等重大军事胜利,与此不无关系。武则天对娄师德的表现非常欣慰,并亲下诏书嘉奖娄师德:“卿素积忠勤,兼怀武略,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自卿受委北陲,总司军任,往还灵、夏,检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积。不烦和籴之费,无复转输之艰,两军及北镇兵数年咸得支给。勤劳之诚,久而弥着,览以嘉尚,欣悦良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山东临朐古代名人记录

宋以前尚未查到有关史料,可考者自元至清末共39 人,其中,元朝 2 人,明朝23,清朝14 人,内有武进士 3 人。 李延熏先世乃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子李玢,居山西临汾。至金代,后裔永贵迁居临朐县辛山社(今柳山镇)李家桑行村,其玄孙延熏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 年)中举人,至元二十六 年(1289 年)中己丑科进士,授湖广重州推官,后升云南顺宁府知府,诰授资政大夫。其生卒不详。李明实系李延熏三子,元泰定元年(1324 年)中举人,次年中乙丑科张益榜进士, 历官西安府府尹、礼部右侍郎,诰授资政大夫,其后世分散居住柳山、七贤一带,其他及生卒不详。张宪临朐人。明洪武二十年(1387 年)乡试中举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 年)中戊辰科任亨泰榜 3 甲第51 名进士,未授官而卒,诗文俱佚散,他事不详。马愉字性以及,号澹轩,明朝临朐县朱位村人,生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 年),2 0 岁中秀才,永乐十八年(1420年)中山东乡试第3名举人,宣德二年(1427 年)参加会试、殿试,魁中状元,即授翰林院修撰,正统五年(1440 年)入阁参与机务,正统十年(1445 年)被任命为礼部右侍郎(正三品)兼侍讲学士。正统十二年(1447 年)卒,皇帝特赠翰林院学士、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谥号襄敏,赐御葬。一生着述颇丰,有《澹轩文集》(后改名《马学士文集》)入《四库全书》 存目中。冯裕字伯顺,号闾山,祖居临朐县盘羊(今作盘阳)。明成化十五年(1479 年) 生,弘治十七年(1504 年)乡试中举人,正德三年(1508 年)会试、殿试连捷,中吕楠榜 3 甲第151 名进士。授华亭知县,后迁升南京户部郎中(正五品)、贵州省按察司副使(正四品)等, 仕宦26 年,嘉靖二十四年(1545 年)卒于故乡。诗作合辑为《海岱会集》。冯惟重字汝威,号芹泉,冯裕次子。 5 岁即随父仕宦漂泊,10岁能诗文。嘉靖六年(1527 年)随父赴任转道临朐,并改入临朐籍。嘉靖十三年(1534 年)秋与弟惟讷双双中举。十七年(1538 年)春,进京会试,又与弟惟讷双双中进士,惟重即授行人司行人(正八品)。十八年(1539 年)古历10 月病 卒,年仅36 岁。他自幼为文不俗,有《大行集》传世。冯惟讷字汝言,号少洲,冯裕第五子,明正德八年(1513年)生于江南萧县。6岁入塾读书,22岁(1534 年)乡试中举, 嘉靖十七年(1538 年)赴京会试与次兄惟重双双中进士,得茅瓒榜 3 甲第186 名,时26 岁。中进士后,即授宜兴县知县,任满升蒲州知州后调任扬州府同知(正五品)。嘉靖二十七年至三十年(1548〜1551年),由南京户部郎中补兵部车驾郎中,出为陕西按察佥事,备兵陇右道,驻秦州,使边境清谧,四民安业。三十八年(1559 年)升任山西布政司右参政。嘉靖末年(1566年)升山西按察使。隆庆三年(1569年)调江西左布政使(从二品),58岁加光禄卿致仕还乡。隆庆六年(1572 年)归天,终年60岁。其着作颇丰,《光禄集》等在《四库全书》中有载。迟凤翔字德征,号朐冈,临朐县西朱堡村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 年)乡试中举人,二十三年(1544 年)中甲辰科秦鸣雷榜2甲第76名进士。得中后即被授予户部主事,官至兵部侍郎(正三品),卒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 年)摆布,终年约80 岁,朝廷赐御葬。其墓在临朐城东隅迟家庄(后名东庄子村)。着有《四书说》、《易经说》、《朐冈集》等行于世,惜皆失传。张邦彦字元洲,先祖浙江人,曾经任青州同知,占籍临朐,住涝洼庄,始为朐人。邦彦生于明弘治晚期(1500〜1505年),嘉靖十年(1531 年)乡试中举人,二十六年(15 47 年)中丁未科李春芳榜2甲第21 名进士,授工部主事,至陕西延安府知府(正四品)、易州

肥城安庄历史名人(五)

肥城安庄历史名人(五) 25、刘杰 刘杰(1913年-1944年),安驾庄镇安刘村人,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自幼就受到父母和学校的良好教养,因此,从小就为人诚实,心地善良,作风正派,先人后己。1933年至1937年,先后在本村和宁阳县中臬村任私塾教师。1938年初日冠侵入安驾庄地区。刘杰同志面对危局投笔从戎,到孙伯乡的红山一带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组织,由于他对抗战工作积极立场坚定,足智多谋,1939年初入党后,即被委任为泰安县第十区西五乡抗日动员委员会主任。1941年,同几个抗日工作人员一起,在安驾庄南门外用镰刀砍死了一个铁杆汉奸。1943年,被调任泰西县八区区长(即现在的边院镇东向一带),在艰苦的条件下,他冒着生命危险,领导八区军民与敌伪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1944年8月13日,到现为安驾庄镇的南园村开展工作时,被宁阳县的日伪发觉,他便到村南的一个窑洞里隐蔽起来,由于内奸告密,日伪就突然向窑洞进行射击,在这种情况下,他毅然出洞和敌人用手枪对射,当他的子弹将打尽时,被冠击中牺牲,敌人为了显功解恨,就把他的头颅割下悬在宁阳城的城门上示众很久,这时刘杰年仅31岁。

26、李光岭 李光岭(1914-1641),曾名李云东,安驾庄镇后寨子村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里。1924年至1930年,就读于本村小学,1931年至1932年,在安驾庄两等小学读书。1933年下半年至1936年求学于泰安县立师范学校。李光岭在求学期间,学业成绩优良,思想品质高尚。并有强烈的爱国思想。 1936年至1937年,在泰安城东山口的两等小学教书。1938年春,由北双村张会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后寨子村的第一个党员。 李光岭参加组织后,工作更加积极,抗日更加坚决,并以教书作掩护,任我交通站负责人,由于工作出色,多次受到党组织的表扬。 1938年下半年,由武大觉、夏振秋等同志批准,后寨子村建第一个党支部。李光岭调回本村的支部书记,两名支部委员是孟昭亮、李光义。在李光岭的领导下,后寨子村的党组织由3人发展到10人。由于也强有力地思想政治工作,后寨子村党支部成为安驾庄地区最活跃、最有战斗力的党支部。 1939年春,李光岭到泰安县老九区(边家院)任动委会主任和区委书记,整日在险恶的环境中和敌人周旋。1941

肥城市骨科医院精心打造“梁氏骨科”历史名片

肥城市骨科医院精心打造“梁氏骨科”历史名片 安庄镇中心卫生院:精心打造“梁氏骨科”历史名片 “俺这个胳膊摔伤之后,转了好几个医院都没有治好,想不到在安庄镇中心卫生院,梁大夫几帖膏药就给治利索了。这梁氏骨科的大名确实是名不虚传。”近日,正在安庄镇中心卫生院接受治疗的宁阳县伏山镇村民郭强说起自己接骨的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安庄镇中心卫生院坚持走“突出专科优势,带动整体发展”的路子,精心打造中医骨科历史名片,做大做强梁氏正骨专科优势,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中站稳了脚跟,不断发展壮大。 据安庄中心卫生院副院长、梁氏正骨传人梁华兴介绍,梁氏正骨术始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三百余年。1929年的《泰安县志》曾记载:“梁增生,字莲峰,安驾庄人,精岐黄并发明接骨,凡跌打车轧皮不破而碎骨者,先接好,以膏药贴患处,再用竹木逼挺,无使错乱,不数日结成一片,愈后尚能负重其效实过西人,世传遗术,远近赖之”。手术特点是:对各类骨折以祖传手法整复为主,小夹板固定为辅,外贴接骨膏药,内服祖传中药秘方,不开刀不见血,痛苦小,花钱少,康复快,其影响遍及全国,传承后世。梁氏膏药系祖传秘方,该药选用麝香、象皮、天麻、藏红花、血竭等近百种名贵地道中药材,严格配方,精心熬制而成,对各种骨折及骨病具有显著疗效。 为将中华传统医术发扬光大,充分发挥梁氏正骨的名牌效应,造大培强这一专科龙头,安庄镇中心卫生院确立了“以加强骨伤专科建设为突破口,形成龙头带动,以改貌配套建设为基础,提高硬件水平,促进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安庄镇中心卫生院骨伤科发展规划》,明确了“传统引路,中西结合”的办科方向,并将梁氏正骨传人梁华兴聘为副院长,骨科内部人事管理、奖金分配等各项自主管理,骨科人员在晋级晋升、住房分配等方面享受优先照顾。并先后投资300万元建成了1500平方米的高标准骨科病房楼和手术室,投资350万元引进了日立螺旋全身CT和C型臂,开创了肥城市乡镇卫生院首家拥有3C设备(CR/CT/C 臂)的先河。为保证传统医术后继有人,

大槐树迁民之--李姓

大槐树李(lǐ) 姓 系承皋陶, 始祖为利贞、李耳, 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一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李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 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 至清末其后裔分布: 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晋中、晋北、晋东南。李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风俗通·姓氏篇》。〔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 ①源自嬴姓。据《元和姓纂》、《北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 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高阳氏颛顼帝生于若水, 居于帝丘。其生有儿子大业, 大业生子女华, 女华再生皋陶, 因生在曲阜偃地, 得偃姓。帝尧时, 皋陶曾担任大理官。生有儿子伯益, 被赐为嬴姓, 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生恩成, 后子孙历虞舜, 从夏朝到商朝, 世代都担任大理的官职, 因此皋陶的后裔按照当时的社会习惯, 以官为氏, 就用官名中的理字作为姓。到了商纣王时, 理姓家族传到了理徵, 理徵字德灵, 因敢于直言向纣王进谏而为纣王所不容, 最后被纣王处死。理徵的妻子陈国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到古伊国的旧址伊侯之墟, 靠吃木子即李子的果实充饥才能得以活命, 于是就理姓改为李姓。另一种说法: 周之前未见有李氏, 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 因理、李两字古音相通, 老子为利贞的裔孙, 因祖上世世代代为理官, 便也以李为姓。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正史中记载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是李耳。②源自他族改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 又聊城的李姓有两支, 一支世代担任契丹族的酋长, 后来迁到京兆; 另一支为奚族人, 姓氏不明。这两支族人都由唐王赐为李姓。又鸡田的李姓, 原为河曲的一个部落, 后来这个部落的光进作了唐朝的节度使, 于是唐王赐光进姓李; 又渤海国是唐朝时人建立了政权, 渤海人茹常作了朔方的将领, 因屡立战功被赐姓李, 并改名为嘉庆。③源自他姓所改。据《通志·氏族略》记载, 唐时有名叫董秦的, 是幽州蓟地人, 从叛将史思明的军队中突围出来, 唐朝大将李光弼将他召到国都长安, 唐王赐他姓李; 西域也有李姓。唐肃宗乾元元年, 西域匿识国国王来朝见唐王, 唐肃宗赐他姓李。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 北魏鲜卑族的复姓叱李氏, 后改为汉姓单姓李。又同州蒲城人郭子和与他的弟弟子政、子端、子升一起归附唐朝, 唐王赐他姓李。〔郡望〕李姓的郡望主要有陇西郡、赵郡、顿丘郡、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中山郡、广汉郡等。陇西郡: 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设置, 属今甘肃省东乡、陇西地区。治所在甘肃临洮。〔堂号〕李氏的堂号主要有陇西、赵郡、平棘。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 今甘肃的兰州、巩昌、秦州一带) 。〔堂联〕李姓的堂联有: 陇西望族; 北海名流( 李邕) 。卫公勋业( 李靖) ; 元礼门墙( 李膺) 。经传道德( 李耳) ; 名重谪仙( 李白) 。家藏邺架( 李泌) ; 召赴玉楼( 李贺) 。居士词犹传漱江( 李清照) ; 娘子军莫与争锋( 平阳公主) 。狂歌痛饮双仙骨( 李白) ; 索句呕心一锦囊( 李贺) 。木荣花绽展春色; 子孝孙贤传嘉风( 木子为李) 。岷江水利千年颂( 李冰) ; 昌谷诗风万里香( 李贺) 。诗礼趋庭, 人羡邺侯卷轴( 李泌) ; 忠贞体国, 世瞻元礼肃墙( 李膺) 。世系考春秋, 御史名官、东鲁圣人曾问礼( 李耳) ; 渊源溯唐代, 翰林著绩、玄宗皇帝也求诗( 李白) ; 鸣凤朝阳, 谏诤均推御史( 李善感) ; 宫袍带月, 神气咸饮谪仙( 李白) 。田可耕, 桑可蚕, 书可读, 袭誉传家至宝( 李袭誉) ; 战则胜, 攻则取, 守则固, 文忠开国殊勋( 李文忠) 。胪唱儿孙三百辈; 经传道德五千言( 李氏祠联) 。楷模听松风, 敢与龙门望第; 文章标花萼, 莫忘鹿洞遗规( 李氏祠联) 。玉炉修炼延年药; 真道兴诚益寿丹( 李耳说经台联) 。匡山怀哲士; 青莲慕奇才( 李白祠联) 。新添十竹皆紫玉;恰对九峰如画屏( 李兆洛撰书联)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撰书联) 。〔名人〕九九版《辞海》收录李氏329 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李氏1806 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2774 例。李姓的历史名人古代有伟大哲学家、道学派创始人李聃, 即老子; 战国时赵国有名将李牧, 秦蜀郡太守、都江堰的建造者、古水利专家李冰; 两汉有飞将军李广; 随末李渊、李世民建立唐朝; 唐代名将军李靖,著名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 唐末名将李克用, 克用之子、后唐始主李存勋; 五代南唐开国皇帝李日升; 南唐后主著名词人有李煜; 明代有哲学家李贽; 明末有农民起义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