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说明:

1.资料中粗楷体字为教材每章后的复习思考题,请大家特别注意。

5.本资料仅供参考,还请各位学员以仔细研读书本为主。

预祝大家考试顺利,全部通过!

第一章绪论

本章在正式讲述高等教育问题之前简要介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高等教育研究的阶段、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发展动因、学科体系、主要的研究方法等问题,使大家对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本章重点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特征,特别是各阶段中涉及到大学或高等教育的重要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

1.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活动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它曾走过了19世纪末以前漫长的成长阶段,度过了20世纪的扩张时期,现已跨入了21世纪的门槛。

2.高等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

3.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发展除主体动因外,主要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推动、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和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等促进的。

第一节高等教育发展简况

4.考察高等教育发展史,我们可以从两个大的特征来分析,即成长中的高等教育和扩张中的高等教育。

5.成长中的高等教育主要指19世纪末以前高等教育从萌芽到雏型、成型而趋于完善的过程。

6.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在西方为古希腊时代;在中国为春秋战国时代。

7.古巴比伦的“寺庙学校”把学问分成两级,一为初级教育,传授读写知识,一为高级教育,除读写训练外,还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字等;古埃及也有“寺庙学校”,由精通数学、天文知识的僧侣执教,传授知识与探讨学问并重。

8.寺庙学校: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一种学校形式。由精通数学、天文知识的僧侣执教,传授知识和探讨学问并重。

9.雅典大学:雅典大学是希腊最古老和最具影响力的大学,它是当时新成立的希腊国的第一所大学,当时包括修辞学校、阿卡德米学园、哲学学校“吕克昂”以及斯多葛派创立的学校和伊壁鸠鲁派创立的学校。

10.七艺:即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三艺)、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四艺)。

11.中国在殷商时期,便有“右学”、“辟雍”、“泮宫”等高层次的学问传授中心。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数千人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12.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立的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是战国时期政治咨询、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是一个有组织、有聘任、有俸禄制度的学术研究中心。

13.这一阶段世界公认的教育家,西方历史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芝诺以及“智者派”成员;中国主要为孔子和老子。

14.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

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15.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16.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柏拉图的学生,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17.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其学说和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18.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9.高等教育萌芽阶段的显著特点:①高等教育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②专业教育性质模糊,③学生年龄参差不齐,④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⑤这时的高等教育不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是相对于当时的知识水平而言的,故后人将其表述为“高级学问”(higher learning)。

20.高等教育的雏型阶段,主要指形成于西方的中世纪大学教育和中国汉代的太学及唐、宋的书院教育。

21.人们溯源现代高等学校时,一般都认为是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开始的。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已初具现代意义上高等教育的组织雏型和特征。

22.中世纪大学:指12~17世纪欧洲各国兴起的、成为近现代高等教育之滥觞的高等学府如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雏型阶段的标志,已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

23.大学(universitas)一词,原意就是“行会”。行会组织是中世纪大学的内部管理和学术活动组织的最重要的力量。

24.在中世纪大学中,教师和学生开始按一些专门的学科(法律、神学、医学及人文学科)聚集在一起,采取“上大课”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当时课程的安排上,课程是经过较大修改的“七艺”。

25.到14世纪中叶,大学课程有了很大发展,主要包括三类:学士学位课程、特许课程、硕士学位课程。

26.教会和僧侣在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世纪的大学制度及办学实践,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7.在中国,汉代的太学为高等教育从萌芽走上雏型奠定了基础。在汉代的太学,我们可以见到一些大学教育制度、形式与方法,如考试制度、大班上课以及学术称谓等。而始于唐、盛于宋的中国教育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制度——书院教育,是从萌芽走向雏型的标志。书院教育与学术结合、自学与讲授结合、自由研习、争辩论道、游学访问、修身养性等学风,对后世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8.书院教育: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中最有价值的一部份。先秦时候孔子兴办私学,可说是书院教育之雏形;而汉唐时候的精舍,可说是书院的前身;到北宋时候,书院教育才正式确立。书院教育的最大特色,在于它是由民间学者创办,没有政府的认可与资助,与官办高等学府在许多方面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29.高等教育雏形阶段的显著特点:已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

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学领域。

30.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始于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而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把这一阶段推向了高峰;同一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却出现了一个断裂带。

31.在欧洲当时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逐步将中等教育和大学教育在制度上衔接起来,即把高等教育建立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同时,随着知识的不断分化和产业需求的发展,高等教育自身在组织和内容上不断发达。

32.16世纪,德国人文主义者、路德派新教领导人梅兰克顿创立的拉丁文法学校,人文主义者斯图谟创立的文科中学,风靡德国及欧洲其他城市;英国人文主义教育家哥勒创办的圣保罗学校,成为新型文法学校的样板,特别是著名的“公学”产生后,都成为大学的预科教育机构,成为进入高等教育的阶梯。至此,欧洲的大学教育开始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

33.在工业革命最先发生的英国,经由以纽曼、阿诺德为代表的传统自由教育派与以赫胥黎、斯宾塞为代表的科学教育派之间展开的长期激烈的抗衡之后,自然科学教育终于在传统的大学教育里站稳了脚跟,在其他新建的大学里,则得到了迅速扩展。这是大学教育观念在欧洲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34.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并进入大学,大学开始围绕着各种专业、各个学科、各门课程组织其教育形式和内容,这才有了今天意义上的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即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35.在西方高等教育进入成型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却步履艰难、曲折发展。长期的闭关锁国,导致了中国明清时期高等教育实质上的萎缩。

36.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是指它的形式开始从单一走向多样,其职能不断丰富和充实。

37.1810年柏林大学首先提出了“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教学与科研统一”和“独立与自由统一”的新型教育原则,使大学除培养人才之外还具有科学研究的新职能。

38.1636年哈佛学院的建立揭开了新大陆高等教育史的第一页。

39.通过19世纪美国的“赠地学院”产生了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新职能。

40.在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高等教育的形式与结构得到了大发展。从层次上看,除了传统的本科教育外,“初级学院”在美国出现(1901年伊利诺伊州建立美国第一所公立初级学院——乔利埃特初级学院),研究生院(1876年全美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正式创立)也于19世纪中叶后在美国诞生。完整的体系首先在美国形成,继而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从类型上看,基于知识分化、科学进步和社会需要,多种类型的专业学院大量涌现。所有这些,都标志着高等教育日臻完善。

41.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直到1840年帝国主义坚船利炮打开了东方大国的大门之后,中国高等教育才成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体系的一部分。西方关于高等教育的思想和实践输入进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碰撞、融合,催生了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中国普遍兴办了近现代模式的高等教育机构。1901年,光绪皇帝下诏,将全国书院改为大、中、小学堂,由此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由古代迈向近现代,贯通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血脉。从此,中国高等教育步入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轨道中。

42.扩张中的高等教育主要指20世纪完善以后的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呈现出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生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和趋势。

43.规模化:二战后高校规模、发展速度和入学人数都获得了极大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却是20世纪后半叶的现象。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世界高等教育普遍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

44.按照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论”,世界高等教育必然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然后再进入普及教育阶段

,这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是率先进入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国家。

45.中心化:高等教育与整个社会活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逐渐走进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机构成为社会的核心机构。其中,“产学研”合作是高等教育领域面向经济建设的一个主要特征。

46.综合化:科技加速发展以及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发展趋势,使高等教育表现出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的特征。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愈来愈相互渗透和融合,涌现了大批交叉和边缘学科。高等教育作为创造新知识、新科学、新文化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园地,不仅要适应这一趋势,而且要为这种融合的发展和新科学的诞生起促进和催生作用。这是世界范围内具有共性的时代特征。

47.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科的整体化发展趋势,要求21世纪人才素质综合化。第二,人才素质综合化的要求,推动了以“增强质量意识,加强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学改革在全球兴起。全球教学改革呈现出四大特点:目标的多样性,内容的整体性,过程的双向性以及教育方法的综合性。第三,教学内容的改革,着重体现在大力推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结构重组,主要对三类课程即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的重新确立和重新组合;二是内容更新,主要是课程综合化、创立新学科以及教学内容的大规模更新。

48.国际化:“国际化”或“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在20世纪后50年中日益明显的一个特征。“国际化”是指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诸项功能中的过程。

49.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大学的早期就存在,但那时形式、内容都比较单一。进入20世纪以后,高等教育国际化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表现为:①内容更为广泛;②空间更加宽广;③活动方式更为多样。④课程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中一个更为基本、更为重要的因素。

50.职业化:二战后,自由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由普通教育论到专业教育论的转变。随之,高等教育出现了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传统高等院校鼓励更多地开设有关职业准备课程,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不断发展、壮大。高等教育向职业化趋势发展,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产物。

51.国际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提出,未来的人应掌握三张“教育通行证”,即“学术通行证”、“职业通行证”和“事业心和开拓能力通行证”。

52.终身化:高等教育不再只是一个人一次性受教育,而变成了终身接受教育和主动学习的事情,出现终身化趋势。“终身教育”一词1956年首次出现于法国议会的立法文件中。20世纪60年代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直接推动下,终生教育由个别国家的活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国际教育运动。

53.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①强调把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②提供教育一体化,注重教育的整体性;③强烈要求冲破传统学校那种僵化呆板的体制以及许多不合理的限制和规定,采取有利于学习和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使人置于广泛的学习领域之中,并且拥有广阔的选择余地;④注重教育的民主化,体现了国际性,是当代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思潮。

54.终身教育思想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并直接导致了终身学习思想的产生。终身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是终身教育思想的延伸和发展。

55.国外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无论从提高工作适应性,还是从

提高生活质量来看,都必须告别“一次教育观”,确立与时代相适应的“终身教育观”。从学习主体的角度看,“终身教育观”将逐渐实现四个转变:①动机上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②内容上从知识习得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③形式上由单一化到多样化学习的转变,④结果上由学历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活到老,学到老”不再只是那些“嗜学者”的专利,而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立身之本。第二,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在保障和推进“终身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强化全社会的“终身教育观”,不断推进终身教育策略和政策。

56.多元化:20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各国竞相创办新的高等教育机构,如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高等职业学院、教师训练机构、行政和管理学院、成人教育机构、虚拟大学等,以便向更多的人提供高等教育机会。

57.高等教育的结构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多样化。本科教育上下延伸,形成专科、本科、研究生三级结构,或许有更多的划分。第二,类型结构多样化。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本科大学外,还出现了培养工业、商业、农业人才的学院以及高等职业学校。第三,形式结构多样化。在正规全日制教育形式外,还有非正规高等教育。第四,高等教育跨学科性教育方兴未艾。跨学科教育力图消除传统学科阻隔,使跨学科的普通教育与专业培训有机结合。

第二节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

58.高等教育研究始于何时,至今尚无法考证。但有关史料表明,我国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早在汉代编纂的《礼记》中,《大学》和《学记》都有关于大学教育的论述。西方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7世纪。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

59.在个别研究阶段,高等教育研究主要由一些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或实际从事教育的工作者自发进行,没有专门的研究队伍,有关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则体现在学者们对哲学、政治、伦理、社会、经济、科学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中。

60.高等教育学产生于组织研究阶段。有组织的研究最早可上溯到1880年法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会”,但其主要发展则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引起了学术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普遍关注。一是出现了许多官方和民间的研究机构或组织;二是许多高校设置了高等教育专业,培养研究人才。

61.中国20世纪50年代前后学习苏联,也曾出现过专门的研究组织和机构。1978年5月,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展阶段。1983年高等教育学被编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而得到确认,并作为一个辞条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

62.高等教育研究进入系统研究阶段后,学科体系开始形成。1979年召开全国高等教育学会筹备工作会议。1993年成立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是一个专门探讨高等教育理论问题的组织。1981年,厦门大学高教室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联合招收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84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厦门大学高教所设置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点,这是全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点。1986年7月,厦门大学高教所又被批准成立全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点。

63.高等教育系统研究阶段的特点:①高等教育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迅速扩大。②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③高等教育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④高等教育边际学科不断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认识高等教育学

64.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65.试分析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动因,主要来自于认识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66.1984年7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潘懋元的《高等教育学》(上、下)。这是全国第一套《高等教育学》,被认为是该学科最早的、影响较大的一本专著。

67.高等教育学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对高等教育学有哪些体系的探索?

高等教育学是通过高等教育研究而完成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的。高等教育研究活动正如大多数研究活动一样,旨在通过发现和应用新知识以解决理论问题。然而,高等教育的研究目的比较复杂,高等教育本身不仅是理论活动而且是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以科学有效的途径发展教育主体的身心。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同其他研究活动一样,要关注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它所寻求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实践问题。

在我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在国外高等教育学形成学科,也只有40余年的时间。国内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如下探讨:潘懋元的《高等教育学》(上、下):主要依据前苏联的教育学体系构建。王伟廉的《高等教育学》:首次把课程与教学领域作为逻辑起点。胡建华等的《高等教育学新论》:主线是历史——现实——未来,从范畴水平来构建学科体系。薛天祥的《高等教育学》:以高深而专门知识的教与学为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田建国的《高等教育学》:以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为逻辑而展开。杨德广的《高等教育学新论》:按高等教育的内部关系来安排,大学生是逻辑起点。

第四节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68.高等教育研究可运用哪些研究方法?(1)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2)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3)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①多学科研究法;②文献研究法;③案例分析法;④反思批判法;⑤体悟总结法等。

69.哲学层面的方法是高等教育研究中最高级最普遍的方法论,是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根本学说,是方法的方法。

70.一般科学层面的方法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各学科都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系统科学和科学学等方法;二是学科群和具体学科的方法。

7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以科学的态度、采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运用严密而规范的程序(提出假设、编拟研究方案、严格实施研究方案、尽可能收集资料、定性定量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建立理论体系)进行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

72.多学科研究法:是采用多种方法和多学科角度去探讨高等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综合研究方法。

73.文献研究法:是收集图书、报刊、档案、公文、报告、信函等信息资料并加以分析、解释,以发现事实、检验假说的一种常用研究方法。

74.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法,是选择典型的、特殊的案例加以分析、研究,并由此得出一般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75.反思批判法:指运用批判的思维方式通过揭示已有教育思想或理论、观点的狭隘性和暂时性,从而提出新思想或理论的研究方法。

76.体悟总结法:指通过亲身经历教育实践后,通过对自己或同类人经验的分析研究、独立思考而悟出或总结出教育思想或理论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的本质及其认识基础、高等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高等教育的价值、高等教

育的内外部关系。

◆重点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及其价值与功能的认识与把握。

第一节教育与高等教育

1.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起点亦是教育的终点,人还是教育内部结构的核心。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人本心理学者关于人的本性的观点:(1)人有高于一般动物的潜能,(2)人的本性中蕴涵人的内在价值,(3)人性是朝着愈来愈完美的趋向发展。

3.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的本性的观点:(1)人性的研究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类本性是不断改变的。

4.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观:(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3)教育就是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5.高等教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均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目前仍然没有定论。目前主要指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6.中世纪大学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它是在仿照行会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种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育机构,并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活动体系。

7.在中世纪,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Higher Education概念可以直接用University Education来指代。中世纪大学是围绕学科、专业来组织教育活动的,是一种进行专业教育的机构。

8.高等教育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

9.从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来看,高等教育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级学制体系中的最高阶段,是建立在完整的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

10.从高等教育性质来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学科知识和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社会活动。

11.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最高层次、带头层次的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标志。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带头的指导地位。

12.高等教育的上层建筑属性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上。

13.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仅是劳动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社会文明的重要手段,具有生产力的社会属性。

14.高等教育功能:是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的能力的总称。是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对社会起作用的,向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以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15.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

16.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一是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二是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性。三是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

第二节高等教育的地位

17.高等教育的价值即高等教育与其服务对象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主要包括本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18.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即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在高等教育价值体系中,最为基础的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也即高等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可分为(1)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

19.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1)社会化,(2)社会选择,(3)社会流动。

20.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或主要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达到个性之完善。个人本位价值观是高等教育价值观中产生最早、至今仍很有影响的基本价值观。个人本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是:(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2)大学的职责在于知识传递而非知识创新;(3)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

21.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为社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社会本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是:(1)高等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2)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

22.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知识创新、学术探求、科学研究。基本观点是:(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2)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

23.高等教育主要载体——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

24.大学走进社会中心的历程:(1)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成为专注于探究治世之法和天理人伦之道的“象牙之塔”。(2)工业经济对科技的要求,相应地对大学提出了培养专业人才和发展科技的要求,由此改变了以往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的状况。大学开始走出象牙塔,逐渐与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发生联系,走近经济社会。(3)知识经济使大学从工业经济时代处于经济社会的边缘到知识经济时代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

25.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作用:首先,大学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其次,大学又是知识经济的“知识库”和“思想库”。再次,大学还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

26.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看,发挥大学在知识经济中的中心作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走进经济社会中心,积极投身于知识经济时代行列,以其知识、人才和智力资源优势推动我国知识经济发展,更是大学责无旁贷的使命。

第三节高等教育内外部基本关系

27.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1)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①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

②社会制度、③文化传统等都影响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最基本的制约因素是生产力与科技发展水平。(2)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①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②为社会制度建设服务、③为文化发展服务。

28.教育为文化发展服务,主要体现于对文化的传承、选择、创造上。

29.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②环境制约人的发展的可能与条件;③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④个人的主观努力是关键。(2)高等教育引导和促进专门人才的成长:①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引导专门人才成长;②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是大学生发展的适应指向;③和谐自由的教育环境是大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30.个性化高等教育着眼于大学生的“平等自由化人格”的培养。

第三章高等教育教育目的

◆凡人都是有目的的,当然从事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因此,我们作为高校教师首先必须明确我们的

目的,这样才有努力的方向。那么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目的是依据什么制定的?它在我们的工作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有何关系?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什么是通才教育?什么是专才教育?这些问题就是本章我们所要讨论的。

◆本章重点是高等教育目的的依据及如何确立高校的培养目标。

第一节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

1.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一般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为谁培养人,即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教育目的;三是怎样培养人,即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教育方针的特点:第一,教育方针的阶级性。第二,教育方针的历史性。第三,教育方针的时代性。第四,教育方针的相对稳定性。

3. 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对象的质量规格所做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4.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大体上由三个层次构成:一是国家总的教育目的,它客观上反映社会和整个社会成员对教育对象质量规格的要求;二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旨在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进行调节和控制;三是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发展目标,它由一系列从低到高的指标体系构成,具体指导学校教育工作。

5.教育目的的作用:(1)控制教育对象发展;(2)指导整个教育过程;(3)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6.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客观尺度――社会需要;(2)内在准则――个体需要;(3)根本依据――社会与个体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统一。

7.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三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一是概念上的不同,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制定的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因而政治色彩较浓,属于政治性概念,而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学术色彩较浓,属于学术性概念。二是层次上的差别。教育方针作为总政策,属于最高层次;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方针的一部分,居于中间层次;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具体实现形式,处于最低层次。三是稳定性的差异。教育方针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因而不同历史时期会有所不同;教育目的相对于教育方针要稳定一些,一旦提出,不会轻易改变;培养目标相对于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稳定性要差得多,它会随教育体制、招生对象、学制、学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2)三者之间的联系在于:教育目的是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是各级各类学校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贯彻和实现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

8.1995年9月1日起正式生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9.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迄今为止,这是关于我国教育方针最科学、最完善的表述,也是我国21世纪教育事业发展所应遵循的总方针、总政策和总的指导原则。

10.制定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确立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制定新时期我国教育方针最根本的现实依据。

11.高等教育目的是指高等学校对所培养的人才质量规格的总的要求(规定)或设想。它与一般教育目的一样,对教育对象的培养具有调控和指导作用。

12.高等教育的目的观(价值取向)主要有哪些?如何评价?

(1)自由教育目的:所谓“自由教育”是指以自由发展人的理性为目的的教育。它最早是由古希腊教育思想的奠基者——亚里斯多德所提出的,其最初的出发点是为自由民提供一种发展理性的教育,为自由民的闲暇和理性发展服务。自由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七艺”。高等教育自由教育目的的忠实捍卫者是英国的红衣主教——英国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纽曼。评价:自由教育对人性的发展是合理的;但过分强调知识的作用和无特定教育目的的教育没有或较少顾及社会的发展需要,使大学与社会成为两个不相干的部分。

(2)职业教育目的:所谓职业教育目的,即指培养专业人才、养成学生的职业属性的教育目的。中世纪大学发展的历史表明,职业教育目的是大学起源的初衷。评价:职业教育则过于强调人的职业适应性,强调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把人仅仅摆在“工具人”的地位,忽略了人的情感、理性的发展和需要。随着人们对大学功能的认识的不断加深,高等教育自由教育目的和职业教育目的也得到了不断的修正和完善,由此而出现了普通教育目的和强调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教育目的。

(3)普通教育目的:普通教育即综合教育、全面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独特品格和个人生活能力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完满生活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态度、知识和技能。普通教育的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中与人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关的内容。

美国是推行普通教育最积极,也是最有成效的国家。从美国普通教育的现有模式来看,普通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强调人的理性和一般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及其教学上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及不同学科的整体联系,主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具有同等的地位,强调必须赋予专业教育一种人文性质。评价:普通教育吸取了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精华,有可取之处,特别是在大学教育初期。但是普通教育很难保证高等教育的专业性要求。

(4)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目的:为了把普通教育的内容和精神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去,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即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目的观,或者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目的观。人文教育教人做人,科学教育(专业教育)教人做事,做人与做事同时并举,这是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教育目的观的精华。评价: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培养人的内在规定性使然。值得提倡的高等教育目的观。

13.我国高等教育目的: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作了这样的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五条作了这样的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概括起来,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3)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4)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节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

1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马克思主义给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2)分工与人的片面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4)实现人

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其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充分发展的生产力,创造高度发展的物质条件。其二,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其三,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5)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一种唯一方法。

15.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一种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识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思想形态和教育实践方式。素质教育在思想上表现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在实践上表现为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为核心的、引导和推动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实践。

16.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包括面向全体学生,全过程培养学生(时时、处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方位发展学生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节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17.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培养目标的不同指导思想。历史上,高等教育有两种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种以美国为代表的“通才教育”模式,一种是以苏联为代表的“专才教育”模式。

18.通才教育也叫通识教育,一是从性质上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这种通识教育以发展人的理性为终极目的。古希腊“自由教育”以及纽曼所主张的教育都可以理解为这一层面的通识教育。二是从目的上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的教育。三是从内容上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有关非专业、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认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19.专才教育也叫专业教育,指以培养适应某一专业领域需要的人才的教育,为人才走向社会之前提供一种职业资格,因此也有人认为“专才教育”就是以职业训练为目的的教育。总之,“专才教育”或“专业教育”是与职业的准备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20.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模式:(1)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一是通过校内已有学科点的综合形成新的学科点,加强专业之间的融合性;二是通过学校的合并增加学科点的数量,从而使学校在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覆盖率大幅上升。(2)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我国目前的高校中比较流行,也比较容易操作。这种模式的理念是,学生所学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类,既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学习,又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现实条件。为了更好地实现通才和专才的结合,在这三类课程的比例上,应增加更多的任选课,减少必修课和限选课的科目数量,以增强学生选课的弹性。(3)不分专业模式:这种模式在美国的本科院校比较流行。(4)产学研结合模式。

21.假如你是一位大学校长,你认为应如何确立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1)遵循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来制定培养目标;(2)根据高等教育性质和任务来确定培养目标;(3)根据高等学校的定位、层次设计培养目标;(4)根据高等学校的类型、特点设计培养目标。(5)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

22.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如何分类的?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从其功能、特性和作用等方面看,可以分为如下类别:(1)规定性目标和开放性目标;(2)单向度目标与综合目标;(3)个体发展目标与群体发展目标;(4)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5)实有目标与预期目标。

2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有哪些取向?试举例说明。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从时代特征、地域特征、学校特征、学科特征和学生个体特征等方面,可以至少有如下取向:(1)通才化取向;(2)专业化取

向;(3)职业化取向;(4)基础化取向;(5)复合型取向;(6)素质化取向;(7)个性化取向。

24.在高等教育实践中怎样做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1)实施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 本质上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因此, 确立符合时代要求和现代科技、社会与教育发展趋势与规律的价值观念是实现两者融合的前提。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先生在1939 年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文科实科的分配究竟如何才算适当, 是不容易确定的。就普遍的原则论, 文胜质则史, 质胜文则野, 文质彬彬――我想还是成立的――我们的文化, 一向重人事, 而忽略形上形下两界, 就忽略形上说, 我们的弊病在轻文重质, 就忽略形下说, 我们的弊病又似乎在重文轻质――最妥当的政策还是让各种学科平衡发展。”新世纪我国高校要开展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素质教育, 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当前迫切需要改变片面按照市场需要进行现代高等教育的方法, 明确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应包括学生人格的培养和人自身的完善。

(2)加快专业与课程设置的改革, 这是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基本途径。高校要进一步拓宽专业, 整体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构, 加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前沿性;落实和实施综合培养计划,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培育学校人文文化传统, 努力建设一批不同层次的、系列化的优质课程和优秀教材,一方面可将现有体系内的若干课程加以整合,另一方面要组织高水平教师, 跟踪国际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将体现和反映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整合成新的课程不断推出。

(3)大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是实现两者融合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效果, 只有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有人预言, 21 世纪单科教师的使命将结束, 只能教一门课程的教师可能被淘汰。美国未来学家考夫曼在《教授未来》一书中, 明确提出面向未来, 教师应具有六种相对永恒价值的能力: 获取情报的能力, 清晰的思考能力, 有效的语言文字交流能力, 了解人的环境的能力, 了解人和社会的能力, 个人生存的能力。只有具备这些基础能力的教师才有能力去培养青少年一代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四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

◆高等教育结构主要指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各自所占的比重。不同类型和形式的高校其作用也

各不相同。为了进一步认识高等教育,我们必须从其构成的角度加以分析。

◆本章重点是高等结构的分析及其职能的理解。

第一节高等教育结构及其相关概念

1.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比例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可以将其分为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2.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是指学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构成状态,包括:学科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3.层次结构是指高等教育中各层次间的组合比例关系,又称水平结构,它反映了社会分工的纵断面。高等教育内部按水平方向可分为研究生教育(包括博士研究生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两个亚层)、大学本科教育、专科教育三个(或四个)层次。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由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所决定。

4.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它反映了社会分工的横断面。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在我国主要由工科、农科、林科、医药、师范、理科、财经、政法、体育、艺术、管理、文科、军事13大类组成。高等教育科类结构

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5.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可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形式;根据授课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全日制高等教育和业余高等教育;根据授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函授大学、夜大、广播电视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主要是由国民经济的消费和分配结构以及国家经济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决定,并在很大程度上受科技发展及其作用状况的制约。

6.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我国目前的高等学校大致可分为3个能级:①设有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②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③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人才为主的专科院校。

7.地区结构是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即高等学校的数量、类型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比例,或称区域结构。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国民经济的地区布局结构,表现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高校比较集中,高等教育发展比较迅速;二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高等教育作用的认识以及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三是高等教育在各地区的历史沿革和该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

8.高等教育的功能即指高等教育结构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的能力。

9.高等教育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高等教育要实现新的功能,必须随外界环境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目标定位适时进行自身结构调整。另一方面,结构与功能并不存在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相同的功能常常可以通过不同的结构来实现。

10.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

11.高等教育居教育的最高层次,与选择和传递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高等教育是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正是这一特点,才使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决定人类命运的巨大作用。

12.从历史发展看,通过组织教学活动传播高深学问,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最初产生的主要历史动因。

13.高等教育基本功能具有三个明显特点。第一,稳定性。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作为高等教育存在的根本理由,是稳定的。从纵向看,无论科技发达到何种水平,也不管社会要求高等学校承担的职责怎样变化,选择、传递和创造高深学问的基本功能只会加强不会减弱。从横向看,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基本功能的差异主要在于高深学问选择、传递和创造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同。第二,潜在性。高等教育基本功能对社会具有潜在影响。当选择和创造的基本功能被用于承担某种社会职责,完成某种社会任务时,就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第三,表现形式多样性。随着社会的表现形式从最初单一职能发展到多项职能,可以预料,高等教育进一步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功能的表现形式会越来越多。

第二节国内外高等教育结构

14.在美国,副学士级(也称协士)是美国最低一级高等教育。学生在社区学院、初级学院完成约二年的学习计划,或在四年制大学完成前两年学习任务即可获得副学士学位。学士级为第二级高等教育,学生按规定完成四年但不超过六年的中学后教育即可获得学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第三级高等教育,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教育。

15.、日本高等教育深受美国的影响,在层次结构上,其第一级由短期大学、大学专科和高等专门学校(专门课程)组成;第二级由大学本科(学部)组成;第三级由大学进修科和研究生院组成。

16.法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比较特殊。两年制短期高等职业教育为第一级。大学第一二阶段和大学校教育为第二级。其中,大学第一阶段为基础学习阶段,学制两年,考试合格后可授予大学普通学习

文凭;大学第二阶段为专业化学习阶段,学制两年,第一年和第二年学习结束成绩合格者分别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导致获得博士学位的大学第三阶段教育和某些专门教育(如医学)的高级阶段为第三级。

17.德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三个部分是:高等专科学校教育为第一级,授予专家文凭的本科教育为第二级,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教育为第三级。

18.国外不同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划分是不一致的。在美国,经1976年修改后并沿用至今的《高等教育教学计划分类》一书将高校授予的各级学位分为24个科类。概括成大科类便有文科、理科、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工科、农科、医科、艺术、教育等9类。日本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由11个部分组成,它们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农学、医药、商船、家政、教育、艺术、其他。法国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可以分为法律、经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医药科学、工程科学、农业科学等7个科类。前五类教育在综合性大学进行,后两类主要由大学校实施。俄罗斯的高等本科教育可分为文理(综合大学科类)、工程、农林、卫生与体育、法律与经济、师范-艺术、艺术7个科类。印度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由人文科学、教育、美术、法律、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医学、农艺学9个科类组成。

19.各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发展的总趋势是:在第二级高等教育中,人文科学类多数趋于减小,社会科学类多数趋于大幅度增大,工科类、教育科类多数趋于减小,其他科类变化不大或无明显的共同趋势。在第三级高等教育中,社会科学科类多数趋于减小,工科类多数趋于增大,其他科类无明显的共同趋势。

20.世界上各国的高等学校,按照办学主体的不同,办学形式结构可分为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两部分。根据公、私立高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的比重,可以将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结构概括为私立主导型、双轨型、公立主导型三种类型。

21.高等学校的授学形式结构包括以面授教学方式为主的、全日制的正规高等教育,以及在正规、全日制高等教育机构之外兴办的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等机构,通过函授、广播电视教学、自学等非面授为主的方式开展的非正规高等教育。

22.美国高校的能级结构大致可分为四级:①两年制的初级学院、社区学院;②四年制的文理学院与法、医等专门学院;③一般性的综合大学;④能授予博士学位的研究性大学。

23.英国大学的能级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古典名牌大学,如牛津、剑桥;新名牌大学,如伦敦大学等;现代大学,即二战后创办的大学;多科技术学院以及培养中小学师资的高等教育学院等。

24.德国高校的能级结构以综合大学和科技大学为核心。具体分为综合大学,师范大学,神学院,艺术和音乐大学,高级专科学校和综合高等学校。

25.日本高校的能级结构分为四类:学部大学即四年制大学(主体),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

26.国外高等学校能级结构的多样与完善程度反映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社会既需要一般的初级职业技术人才,也需要经过正规教育、知识面广的中级专门人才,同时更需要一批代表国家未来科技水准的高、精、尖人才。而各类人才的数量(即结构比例)最终取决于社会各部门的实际需要量、对人才的接收能力和各种能级高等学校的培养能力。

27.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及其特点:1951年10月,我国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首次以法规形式确定了高等教育由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构成。1980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并提出要扩大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大力发展高等专科教育。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仍显偏低。特点: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的重

点在本专科层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相对不足。为此,需加大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力度。

28.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和专业结构:根据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当前我国学科门类为13门,一级学科为110个,二级学科目录尚未发布。1997年颁布的二级学科数为387个。

29.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结构在学制上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又可分为大学、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成人高等学校属于就业后的继续教育,包括各种形式的学校:广播电视大学、农民大学、职工大学、独立的函授学院、教育学院、管理干部学院以及普通高校所属的成人教育学院等。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创举。自学考试以其“开放、灵活、投资少、效益高”的特点和严格的质量管理,将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有机结合,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选拔了大批专门人才,赢得了全社会的普遍欢迎。特点:①短期职大兴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地方色彩;

②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已撑起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③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影响力提高,成为我国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高等教育形式。

30.我国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形成了自身特色。①高等学校的分布呈梯层结构。②高等学校大都集中在大城市。③师范类、医药类高校的地区分布比较合理,每一个行政地区(或市)一般都有一所师范院校,每个省的医药院校基本上是分布在若干城市中。

31.近两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各地“大学城”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大学城是一种以大学为主体,企业为主要投资者,政府起支持、指导、协调作用,采取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

32.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1)层次结构调整:建设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国家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2)科类专业结构调整: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3)形式结构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4)地区结构调整:加强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发展。我国高校地区结构的调整目标是:既有为全国服务的大学,又有为地区服务的大学,但更多的高等学校应该为地方(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33.在发展策略上,我国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调整适宜采用“效率优先,兼顾均衡”的原则。地区结构调整的重点在于努力缩小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差距,其关键在于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等形式,促使大众型高等教育向农村、落后地区和边远地区延伸。

34.请以学科专业结构为例,谈谈对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与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二者间关系的理解。参考答案要点:1996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不够规范,专业种类数偏多,专业结构不合理,理工科专业所占比重比较大,适应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人文社科类人才需求上升,因而增加了经济学、法学和管理类专业,这样才能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因此,高等教育的结构与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是线性关系。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必须要有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如果没有相应的新兴学科专业,我们就不可能培养出相应的高新技术人才。社会对某方面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也必将引起高校相应学科专业的废立与兴衰。

第三节高等教育功能的使命定位:高等学校职能分析

35.高等教育的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有何联系与区别?高等教育功能是指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所具有的能力的总称。高等教育功能的实质是高等教育本质的外在表现。高等学校职能是指高等学校作为一种教育机构针对自己的历史使命而言所起的作用,它是高等教育功能的

具体体现。

36.高等学校职能的历史演变:(1)培养人才:18世纪以前高等学校的职能;(2)发展科学:19世纪初高等学校的新职能;(3)直接服务社会:19世纪末现代高等学校的新职能。

37、柏林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洪堡的“通过研究进行教学”的思想和“教学与研究统一”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教师的讲授内容已不是过去那些正统的教科书,而是讲授自己的创造性思想与第一手研究材料,并兼有学术研究方法的传递与指导。在教学方法上,首创了研究班(Seminar,习明纳)的形式,研究班上的讨论不再是过去那种对现成立论的解释与消化,而是学生各自的观点与材料,探讨问题,追寻真理。科学研究正式进入大学,开始了大学的现代化进程。

38.高等学校把直接服务社会作为自身职能,一般认为肇始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

39.《莫里尔法案》:1862年由林肯总统签署,它将美国人的“求实精神”注入大学的办学思想与实践之中,形成了美国大学的独特风格,并引起了大学的第三职能的发端。

40.《莫里尔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按每一名国会议员3万英亩土地计算,赠予每一个州公共土地,作为建立一所农业和机械工程学院的经费资助,并要求所建立的农业和机械工程学院的主要课程应授予农业和机械专业有关的知识,以求提高各实业阶层的知识水平。绝大多数州都按照法案要求建立起了农业和机械工程学院,这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赠地学院”。“赠地学院”根据工农业的实际需要开设了一些短期课程,推广农业科技与机械工艺知识。《莫里尔法案》对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远不只是导致“赠地学院”的建立,更为重要的是引导美国大学走上了与社会结合,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道路。

41.《莫里尔法案》的第一个引人注目的成果是康奈尔大学的成立。康奈尔大学的办学思想是大学向所有人开放,向所有学科开放,提出要把康奈尔大学办成“任何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想学任何学科的地方”。为了体现这一思想,康奈尔大学提出了“适用于所有目标”的课程计划,开出了从旅店管理到数理逻辑的12 500门课程。

42.“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指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①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②进行科学研究,发展新知识、新文化、新科技;③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并帮助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43.高等学校的职能体系:(1)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职能;(2)高等学校发展科学的职能;(3)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4)高等学校职能的新发展:一是引导社会的职能,二是创造新职业的职能,三是国际合作的职能。

44.对高等学校职能演进历程及职能体系的基本认识:首先,高等学校的职能并非生来如此,一成不变。高等学校职能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高等学校发展的内在逻辑使然。其次,在高等学校职能的递进发展过程中,后出现的职能并不否定先前已经存在的职能,而是和原来的职能一起展现高等教育的功能,并且,这种共存共荣不断发展的过程永远不会终结。最后,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具有综合交叉发生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三大职能中,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最根本、最一般的职能,离开了这一职能,高等教育便不复存在;发展科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它既是专业教育实现的需要,又有效地为社会提供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是前两个职能的派生,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不仅要通过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间接地为社会服务,而且要通过多种渠道直接服务社会。

第五章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

在分析了高等教育的本质、目的、结构与功能之后,我们开始了解高校的两大主体:教师与学生。

本章主要分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及其特征、教师角色与基本素质要求以及师生关系。

本章重点是学生的主体性与阶段特征、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第一节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

1.主体性的内涵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完整的主体性涵盖四个方面:道德主体性、认知主体性、审美主体性和实践主体性。

2.在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时,掌握它的阶段性非常重要。因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程度是很不一样的。我们只有认真地选择适合于不同年级的学生主体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主体性。

3.主体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生理和心理的逐渐成熟。研究表明,高等学校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以其生理和心理品质发展的成熟程度,大致可分为特征相对有差别的三个阶段: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

4.如何根据不同学龄段的大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发展他们的主体性?

(1)低年级:“接受性学习”为主阶段: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看,他们处于青年初期向青年中期的转变时期。大学生在低年级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接受是一个聚合的过程。低年级阶段主要发展的是大学生的认知主体性、道德主体性和审美主体性。

(2)中年级:“接受性学习”向“发展性学习”的转折期:中年级的大学生,其学习又经历着从接受性学习向发展性学习的转折。中年级的大学生主要发展的是认知主体性和实践主体性。

(3)高年级:“发展性学习”为主阶段:他们在此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以发展性学习为主。高年级的大学生主要发展的是其实践主体性。

(4)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启示我们在认真把握普遍特征之时,还要适应性地针对不同个体选择和运用发展主体性的策略。

第二节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与角色特征

5.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可分为个体素质和整体素质两个类别。

6.高等学校的教师是承担高校教学和科研任务的主力军,是形成高校的教育能力、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决定因素。

7.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主要体现如下:第一,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高度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第二,传递科学文化,发展创造科学文化;第三,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直接服务社会;第四,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并为发展方向提供预警。要实现这四个基本任务,对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与角色特征必须有一个规定和认识。

8.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1)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科学基础、教育智慧;(2)心理素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个性品质;(3)道德素质: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学而不厌、团结协作;(4)能力结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组织能力。

9.高等学校教师的文化素质,是指高校教师在从事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活动中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即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10.知识结构,是指个体所掌握的各种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的总体状况。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由以下三个层次构成:专业知识,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以及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其知识结构的主要骨架。

11.科学基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哲学功底,指具有思辨性方法、哲理性思维、智慧性头脑。第二,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使教师形成完善的人格及对社会的终极关怀。

12.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艺术在教师身上的综合体现。

13.心理素质,是指高等学校教师为了适应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而必须具备的,并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心理品质。它是教师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并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4.教师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就要做到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信任学生、满怀热情地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

15.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根本特点。

16.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进行教学和组织教学的能力,由教学预见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表达能力、教学机智能力组成。教学预见能力是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恰当对策,以克服教育滞后的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是指对教育内容进行加工、运用,选用教学方法,并能及时调整教学过程的能力。教学表达能力是指熟练准确、生动简练地通过语言、文字、手势、姿态、表情等传授思想、交流信息的能力。教学机智能力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

17.科研能力,其一表现在教师对高等学校教学、教育规律和方法的研究上;其二表现在教师对自己所任学科领域的探索、研究上。

18.教师的组织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的领导、管理、监督和调节等的能力,它主要包括教师自知之明的自知能力、激励学生的激励能力、团结他人的凝聚能力和与别人交流思想感情的沟通能力等等。组织能力是教师完成教学和科研两大任务的必备条件。

19.高等学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多种职责和行为。其职责主要体现于他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特征。(1)大学生增长知识和完满心灵的导师;教师的首要角色是“教书育人”。(2)大学生热爱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楷模。(3)人类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

第三节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20.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各项活动中,通过师生交往而形成,并影响师生交往的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关系。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之间起着一种潜在的“中介”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推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教学效果要通过师生间良好的人际沟通才能实现。高等学校中的师生关系,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体现在大学活动的各个方面。

21.简述高等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师生关系的现状是:(1)以教师为主导和中心;(2)师生关系比较淡漠;(3)师生关系有些异化。师生双方对各自的角色有一定的自我认同,师生关系总体上比较自然、协调、提倡学生尊重教师,教师热爱学生。但较之于普通初等、中等教育,高校师生之间的交往时间、机会较少,交往渠道较窄,交往的范围较小,师生关系显得比较淡漠。

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应是教育主体两面――教师与学生,在自由、平等、宽容、激励等前提下的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在由这种师生关系所创设的民主、平等、宽容的心理氛围中,师生共同研究、探讨问题,教学相长,以提高教育质量、发展人的主体性为最终目标。

22.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以课程为背景的交往过程,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对话、交流和激发的过程。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两方面的统一,交往是这种统一的实质。

23.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各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近代、现代教育史上曾经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教师中心论”,一是“学生中心论”。

24.以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为代表人物的“教师中心论”,重视环境和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决定性影响,视环境变化与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为一种函数关系,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支配地位,从而强调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而无视其主体地位。它的哲学基础是机械唯物论,心理学基础为行为主义。

25.以卢梭(J.J.Rousseau,1712~1778)、杜威(J.Dewey,1859~1952)等人为代表的“学生中

心论”,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理论的过程中,针对教师中心论而提出的。它主张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并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主动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不是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它的哲学基础是内因论,心理学基础倾向于人本主义。

26.从主客体的角度看,“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分别对应的是“教师惟一主体论”与“学生惟一主体论”。前者把教师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则是客体;后者则把学生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为客体。

27.“主导主体论”,即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成为我国教学理论和实践中曾经流行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明确地承认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显然,与“教师中心论”及“学生中心论”相比有重大进步。

28.“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教育过程的主客体关系中地位不清。故而,试图调和“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的“主导主体论”并未真正超越前者。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以课程为背景的平等、民主的交往过程时,教师和学生就是交互主体地参与教学过程,二者的关系是“主体主体”,也就是“双主体”的关系。于是就有了“双主体”之说的出现。

29.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面”性质:(1)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程为主要背景的交流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观念共享和思维激活的过程;(2)教学是教和学的辩证统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教学活动的两面。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发出主体性活动,产生主体性作用,这种主体性活动和体现了“主体间性”或“互主体性模式”。因此教育教学活动具有两面间作用的主客体、直接性、交互性和情感性等特点。(3)在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只有一个,这就是不断产生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教师和学生合二为一,是教师与学生在相互关联中的合作与协同。教育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两面的统一,观念交流、思维互动与人格养成是这种统一的实质。(4)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性活动。《学记》早就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在此活动中,师生共享教学经验并共同发展。(5)在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行为者,二者共同构成主体――亦可谓“协同主体”或“关联主体”。“教”与“学”是一个过程的两个侧面。学生的学是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

30.教育质量就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它包括教育工作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两方面的内容。教育工作质量以教师的教学水平质量为核心,学生发展质量则指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实际状态所达到特定的教育或规格的程度。

31.学生发展质量的内核和实质是学生主体性的提高程度。因为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32.怎样理解“教育质量的前提是调动教师和学生两面的积极性”?教育质量就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它包括教育工作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两方面的内容。因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是调动教师和学生“一体两面”的积极性,即既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更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作为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过程的主体,其主体性是在他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发展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教育工作质量以教师的教学水平质量为核心,所以需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才能使在学生朝所期待的目标自主发展。

33.如何营造高等学校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1)民主与平等;(2)交流与理解;(3)自由与宽容。

第六章高等学校教学

◆从第1~5章我们主要分析了构成高等教育的基本要素,从第6~12章我们将主要讨论高等学校

的主要工作或者说主要的人才培养途径及其辅助工作。

◆教学是高等学校最基本的活动,既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作为高校教师,

我们必须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的技能和技巧,由此获得立身之本。

◆本章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规律与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和策略。

第一节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

1.科学是经过或经历论证的知识、规范化的知识体系;学科是根据某科学领域里研究对象和性质的差别来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和学习的知识体系。因而由于分类的视角不同而有不同的学科清单,甚至有不同层次的清单。因此有了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研究方向)之说。

2.研究生的学科门类有12类(2011年增加了艺术学):⑴哲学;⑵经济学;⑶法学;⑷教育学;

⑸文学;⑹历史学;⑺理学;⑻工学;⑼农学;⑽医学;⑾管理学;⑿军事学。

3.高等学校的学科具有如下特征:①层次性;②教学科研一体化。③特定的研究对象、语言系统和研究规范。

4.任何学科都有一个萌芽、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在高等学校中,学科的创立和发展一般是以系科等专业组织的创建与发展为基础的。

5.学科水平成为了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志。人们往往用高校学科水平来衡量一所高校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办学水平。学科水平决定一所大学的水平。一所院校是否一流,主要看它有没有一批高水平、有特色、体系配套的学科,有没有一支造诣深、声望高、有影响的教师队伍,有没有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科研成果。学科发展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和核心,是学校的立足之本,因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关键,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科的整体水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要发展,应优先发展好学科。

6.专业与学科有密切关系,却是不同的概念。基本的差别在于学科是属于科学学范畴的概念,而专业则是教育学范畴的概念。所谓专业,广义上是指知识的专门化领域;狭义上是指与培养人的活动相联系时的一种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或一种教育实体。高等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以学科为本的专业教育,这种专业教育要求在一定的专业结构中实施。专业结构是学科结构与学科分类在人才培养上的体现。专业结构是否科学、合理,专业建设(一项教学基本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格局和办学水平。

7.专业的划分要依据某科学领域里研究对象和性质的差别来确定,但还有培养目标上的考虑。

8.影响专业设置的因素:(1)相应的学科对专业设置的影响;(2)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专业设置的影响;(3)个人自身发展需要对专业设置的影响。

9.我国最近的一次本科专业调整是1997年,专业总数进一步减为249种(教育部1998年公布)。

10.专业设置的原则:(1)超前性原则;(2)灵活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结构优化原则;(5)宽口径原则;(6)发展特色原则。

11.高等学校的专业有它自己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周期性。

12.狭义的课程即教学科目,中义的课程即教学内容,相当于把狭义课程作为一个课程体系来对待,并统称为课程。换一句话说,就是把各学科总合起来称为课程。广义的课程即学生在学校习得的一切文化的总和,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3.高等学校课程的特点:①高等学校课程能更深刻、更及时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和时代特征。②高等教育一直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研究、探求高深学问为主要任务,尽管“高深学问”的

高等教育学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第1题: 我国近代最早的新型大学是 1895年创办的()。 A 、京师同文馆 B 、天津西学学堂 C 、京师大学堂 D 、清华大学 ?正确答案:B 第2题:人们溯源现代高等学校时,一般都认为是( ) A 、西方古希腊时代 B 、中国的殷商时代 C 欧洲中世纪大学 D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时期 ?正确答案:C 第3题: ()决定着高等教育体制。 A 、政治体制 B 、经济体制 C 、文化 D 、人口 ?正确答案:B 第4题: ()是现代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 A 、培养专门人才 B 、发展科学 C 、服务社会 D 、国际合作 ?正确答案:A 第5题: ()是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手段 高 等 第1部分: 单选((30分)) 教 育 学 模 拟 考 试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正确答案:B 第6题:高等教育入学率()属于大众型教育阶段。 A 3%内B、15% 内C、15%^ 50% D 50%以上 ?正确答案:C 第7题: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 A、计划分配 B、双向选择 C、市场配置 D、自主择业 ?正确答案:D 第8题: 高校中师生关系一般不能表现为()关系。 A、工作 B、情感 C、道德伦理 D、特殊 ?正确答案:D 第9题: 高校教师面对的是青年和成年人,劳动职责也是多方面的。体现出大学教师工作的( )特点A、复杂性B、创造性C、长效性D、协作性 ?正确答案:A 第10题: ()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位置。

A、教师和学生 B、教育手段 C、教育方法 D、课程 ?正确答案:D 第11题: 高校课程建设的重点应该是:()。 A、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 B、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C改革教学基本条件 D重视课程管理 ?正确答案:A 第12题:()是当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突岀的特点。 A、专业性 B、教学与科研结合 C学生学习的自主性D、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联系 ?正确答案:B 第13题: ()是高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 A、课堂教学 B、实验操作 C、毕业实习 D、毕业设计(论文) ?正确答案:D 第14题:学分制的缺点之一是()。 A、难以反映学习的质量 B、难以因材施教 C难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D、难以发挥学生的特长 ?正确答案:A

电大教育学作业2--3答案

《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确立了义务教育发展目标:到 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通过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努力消除辍学现象等措施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通过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等措施提高义务教育质量。通过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等措施缩小区域差距,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本题需注意:本题需要结合你本人所在地义务教育普及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新课程体系改革具体有哪些内容。 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 6、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总之,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 我们要知道新课程“新”在哪里? (一)观念创新 新的课程功能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 1、课程的功能观:从“大课程”的观念来构建新的课程。教的过程、学的过程和评价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4、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5、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二)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创新 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3、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三)评价创新: 1、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3、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

(2020年编辑)高等教育学(完整版知识点)

第一部分:判断(共12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实施的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发展教育的三个途径:教学工作(主要途径);科研训练(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新的教育方针予以强调)。 3、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4、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5、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6、宏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7、微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8、高校教学系统组成: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 9、高校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10、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可以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也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 1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人才培养的目的;现实参与的方式;定向选择的内容;互补并进的效果。 1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方面起的作用: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1题) 1、高等教育P5: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广义文化P17: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3狭义文化P17: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在此“文化”一词从狭义的角度使用。 4、教育方针P2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教育目的P3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7、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8学制P85: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9、高等教育管理体制P115: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 第六章(1个) 10、高等教育结构P146: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11、专业P202: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12、学科P205: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按学科体系设置专业使培养的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13、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P226: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14、狭义课程P235: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15、广义的课程P235: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16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计划P240:是指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17、教学大纲P242: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18、教材P245: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19、教学方法P265: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20、教学评价P288: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21、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P370: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准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性的反应。 精品文档

高等教育学试卷9

高等教育学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30) 1,1632年出版的高等教育研究著作《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 A、杜威 B、夸美钮斯 C、斯宾塞 D、赫尔巴特 2,到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人数总规模达2979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二十四点二,已跨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阶段。 A、普及化阶段 B、大众化阶段 C、快速发展阶段 D、精英教育阶段3,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是()。 A、京师大学堂 B、京师同文馆 C、白鹿洞书院 D、西学学堂 4,高等教育的目的实现的动力支持是()。 A、德育 B、体育 C、美育 D、智育 5,早期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主要围绕( )四科来组织教学活动。A.神哲理法B.文理法农 C.法商工农 D.文法医神 6,()是系统论述教育的经济功能的经济学者。他在其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系统论述了其教育经济思想 A.西奥多 B.夸美纽斯 C. 舒尔茨 D. 亚当.斯密 7,( )是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内在准则。 A. 社会需要 B.教育规律 C.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D. 个体需要 8,高等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要素是() A. 教师和家长 B.校长和教师 C.校长和学生 D.教师和学生 9,( )是高校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直接决定教学的成败。 A.课程建设 B.教学方法 C.教学内容 D. 多媒体建设 10,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能力的总体分解成各“小单元”,并分别确定为必修与选修两大门类,规定每门课程的学分和取得该专业毕业应修满的总学分的教学管理制度称为()。 A学年制 B学分制 C学年学分制 D学制

11,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从教材入手,提出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通过寻求问题的解决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属于(): A.发现教学法 B.问题教学法 C.案例教学法 D.程序教学法 12,关于高校行为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B行为文化处在校园文化的最表层 C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D行为文化是各种精神文化传播的组织与设计,是校园文化的主要体现者, 13,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叫做() A教学检查 B教学总结 C教学设计 D教学评价 14,()是德育工作的载体和媒介。 A. 德育内容 B.德育手段 C.德育方法 D.德育过程 15,我国高等教育领导体制是()。 A. “两级管理,以省级为主”的体制 B. “三级管理,以省级为主” C. “两级管理,以国家为主”的体制 D. “三级管理,以国家为主”。 16,大学生的兴趣具有()的特征。 A.广泛性和选择性 B.时代性和发展性 C.理性和感性 D.成熟性与矛盾性 17,高校要实现自身的基本职能,主要依靠的是()。 A. 教师 B.大学生 C.社会 D.大学生家长 18,提出大学的功能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包括生产性职能、消费性职能和公民职能的当代高等教育思想家是()。 A. 科尔 B.范海斯 C. 斯宾塞 D. 赫尔巴特 19,针对学分制的主要缺陷,人们又提出了()的概念。 A. 学年制 B.绩点学分制 C. 综合学分制 D. 加权学分制 20,美国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上采用()。 A.中央集权制 B.权力分散型 C.集权与分权结合型D.高校独立发展型

护理教育学作业2答案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1. 教育的概念与基本要素 答: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物资。 2.护理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 答: 学生与所学知识、发展能力之间的矛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3.护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教师主导作用规律),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学生学习知识必须以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必须有直接经验作补充。 (三)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发展(四)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关系掌握知识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思想教育促进知识的掌握(五)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课外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教学必须以课内教学为基础,必须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与有关护理科研项目、实践需要相结合,真正发挥课外教学促进、配合课内教学的独特作用 4.护理教学的基本原则答: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四.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五.统一要求何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六.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5. 行为主义、认知、社会学习、人本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答:行为主义注重可观察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和强化等在人们行为习得中的作用。主要观点包括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巴甫洛夫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上,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导致 人的行为,环境只是提供外在的刺激至于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并导致行为改变,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包括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或替代性学习,是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结果来学习。人本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6.成人教育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对教育的意义答:成人教育理论对我国的成人教育有重要启示:相信成人学习能力;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员探究学习;注重学习效果评价、练习技巧运用和学习动机激发等。合作学习理论:一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三有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有助于教师的提高。7.操作技能学习的过程 答:一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 .认知阶段2.联系形成阶段(强化阶段)3.自动化阶段(自如阶段):二熟练操作技能的练习三操作技能的迁移 8.学习理论在护理教育中的运用答: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应用在组织目标教学,形成积极的学习行为,正确应用强 化理论。(2)认知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重视学习的过程,而不

高等教育学整理试题

选择 1.高等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是……专业性 p3 2.在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出现的时间是……三千年前 p15 3.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宋代四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和……石鼓书院 p16 4.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定的标志是……太学的建立 p16 5.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是行会性、自治性和……国际性 p18 6.欧洲中世纪大学实行专业教育,组织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的四大学科是……文法医神 p19 7.第一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学者是……洪堡 p24 8.在西方,首开研究生教育先河的是……柏林大学 p25 9.在美国,1862年生效的旨在通过赠地建立学院,以培养农业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法案是……《莫利尔法案》 p28 10.赠地学院运动中诞生的两所著名大学是康奈尔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 p29 11.“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首先提出这论点的是……威斯康辛大学 p29 12.著名的“威斯康辛思想”明确的把大学的主要职能由单纯培养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拓展到……服务社会 p29 13.最早确定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国家是……美国 p29 14.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是……京师同文馆 p32 15.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癸卯学制》,将高等教育由低到高分为三级,即高等学堂、大学堂和……通儒院 p33 16.首开中国研究生教育先河的是……通儒院 p33 17.大力倡导教育“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的是……蔡元培 p33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1995年 p41 19.《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1998年 p41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的时间是……1993年 p41 21.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p44 22.阶级关系规定了高等教育的……利益追求 p45 23.决定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利的主要因素是……政治 p48 24.决定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经济 p53 25.制约高等教育结构完善程度的主要因素是……经济 p54 26.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是……舒尔茨 p72 27.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归因于教育。提出者是……舒尔茨 p72 28.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发展作用主要表现在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和……创新文化 p75 29.高等教育目标具有主观性、客观性和……复杂性 p87 30.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依据和……归宿 p89 31.培养为社会和国家服务的人才的高等教育目标所体现的价值观是……社会本位 p90 32.教育史上片面强调传授知识重要性的学派是……实质教育论 p93 33.学校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 p93 34.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称之为……科类结构 p94 35.高等教育由原来的“英才教育”演变为“大众教育”的时期是……19世纪后半期 p96 36.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p102 37.高等学校专业具有“双重性”,即学科性和……职业性 p103 38.高校课程的纵向结构包括普通教育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p114 39.根据“泰勒原理”,课程编制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或阶段,即确立目标,选择经验,组

高等教育学重点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 (后面的数字是教材页码序号) 使用教材:胡弼成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印刷

《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高等教育成型阶段: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末期,资产阶级革命初期,高等教育建立在新兴起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围绕专业学科、课程组织教育过程,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P4) ●高等教育完善阶段:从单一走向多样,职能不断充实。其代表是19世纪初的德国柏林大学(把科学研究职能引进大学)和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明确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P5) ●扩张中的高等教育:七大特征和发展趋势—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和多元化。(P6-12)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是教育科学体系分支的应用性学科。其任务是应用教育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并开展自身领域的教育理论研究。(P16)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 ●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发挥人的潜能/ 发现人的价值/ 使个体社会化/ 引导完备人性的构建和发展。(P34-35) ●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属性(主要表现在其与国家政治的关系上),又具有生产力属性(表现在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上)(P40)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高等专门性/ 教育对象的身心成熟性/教育劳动的复杂精神性。(P41-42) ●高等教育的个人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

发展和个性完善;其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创新;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P46-48) ●高等教育的社会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P49) ●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知识库”和“思想库”,而且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p51~53) 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国家或政党根据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针、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其内涵主要包括教育性质任务(为谁培养人)、教育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怎样培养人)三方面的内容。其特点是:①阶级性(政治性)②历史性(阶段性)③时代性④相对稳定性。(P64)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66) ●教育目的的概念、作用和依据:教育目的是对教育对象培养质量规格的总的期望或规定(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在层次上有国家教育目的(反映在教育方针中)、各级各类教育目的(反映在高等学校专业培养目标上)、教育过程的具体发展目标(反映在教育过程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中)。(P67)

高等教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有四个选项,请选择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内。(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 分) 1.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是于1898年设立的( B )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天津西学学堂 D.通艺学堂 2.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 A )提出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 A.范·海斯 B.纽曼 C.克拉克·克尔 D.洪堡 3.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A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4. 终身教育成为一种影响广泛而深远的教育理念,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代表性的人物是法国成人教育家( A ) A.保罗·郎格郎 B.耶克斯利 C.休伯曼 D.里士满 5.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 C ) A.强制作用 B.辅助作用 C.主导作用 D.中介作用 6.( C )是高校校园文化最鲜明的特色,这是由高校的任务和使命决定的 A.超前性 B.高雅性 C.创新性 D.多样性 7.为解决教育与社会生活脱离、教育与儿童生活脱离、理论与实践脱离的三种弊端,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的主张的是( A ) A.杜威 B.蒙台梭利 C.福禄贝尔 D.克伯屈 8. 学生评价的功能包括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和( D ) A.管理功能 B.价值判断 C.选拔功能 D.促进功能 9. 教育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这属于(A )的教育目的观。 A.个人本位 B.人格本位

高等教育学作业

高等教育学作业 3.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修养?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自己的素养? 答:教育的成功与否对于未来国家的前途、命运和希望,而这种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道德水平、思想风貌、知识能力和教育方式。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业务素质、创新素质、综合素质等等。 一、要在思想道德方面严格自律 由于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这就决定了教师道德应比其他职业道德有更全面的要求和更强烈的典范性,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应成为世界上其余的人们实行节制、仁爱、谦逊、慈悲、严肃、忍耐和克制的榜样”。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骨干人才的重任,他们是全社会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群体,更应该在思想道德方面严格自律。首先,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他们每个人都应当是遵纪守法的模范。这是对一个大学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其次,他们应该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精神。其三,他们应该在思想、情操、品行、作风等各方面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榜样。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这是全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知识 高校教师必须有博学的知识,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对于大学教师,学问的问题更显得重要。较高的学术水平,丰富的知识面,是他们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且除了要精通熟悉自己所教学科知识外,还应包括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自然科学的医学应努力提高人文科学的修养,要尽量开阔自己的视野,做到博学多才,一专多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变化,大学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紧跟时代步伐,及时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动态,并通过自己的教学,把最新的科学信息尽快地传授给学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出类拔萃的人才。 三、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 师生的心灵沟通会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此时教育的可接受性力量最强,效果最好。要使师生的感情产生“共鸣”就要以情动情,真诚地热爱、关怀、体贴、鼓励学生。师德之魂在“教育爱心”,爱学生之心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力量之所在。关心、理解、尊重和严格要求都是师爱的体现。教师爱护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教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提高学生。高效教师的师爱,则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正确引导上,体现在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的问题上,体现在对学生学业的严格要求上。 四、提高基本技能水平 高校教师应该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授课技能,这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基础,也是教师素质的一种体现。 教师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说、写和运用几个方面。高校教师应该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要学会用丰富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抽象枯燥的知识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接受。在讲课过程中,还要做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方法上多采用启发讨论式,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在从事教学科研的工作中,经常要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书面形式发表出来,用以进行学术交流和理论争鸣,因此,在写好各种教学计划、实验报告、科研总结等应用文的同时,经常撰写学术论文,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同时还要学会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用具,能带领学生参加实验和实践活动,通过“笃行”使各种书本理论知识变成实实在在的真知。

湖南高等教育学试题1含答案

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
考试类别(闭卷) : 题 号 一 二
8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是 A 教学是教育的唯一途径 C 两者相同 B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D 不相干
( B

课程试题(A)
9 出资设立高等学校的机构和个人,称为高等教育的 考试时量:120 分钟 三 四 总 分 评卷人 C 主管者 D 举办者 ( A ) A 办学者 B 管理者
( D

10 1632 年出版的高等教育研究著作《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得分 评卷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 号内。 1.现行的高等学校领导体制实行( D ) 。 A.校长负责制 B.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C.党委集体领导制 2 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 A 服务社会 B 了解国情 C 培养学生 ) 。 D.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C ) A 夸美纽斯(捷克) ; C 皮洛戈夫(俄国) ; 11 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是 A 主导作用 B 教师中心 C 辅助角色 ( B B 纽曼(英国) ; D 保尔森 ( 德国)。
( A D 咨询者 )

12..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 德、智、体诸育相结合; C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D 勤工俭学
B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 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 B ) D 学习要求 ( C ) D 德育活动 ( D B 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 D 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 C ) )
3.以认识自然世界,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的研究活动是( A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综合研究
13 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叫做 A 培养目标 B 教育目的 C 专业目标
D.开发研究 ( C D 100% A 锻炼身体 B 艺术活动 C 教学工作 ) 14 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除了科学研究训练、 社会实践活动外, 最基本的是
4 作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量化指标是毛入学率占适龄青年的 A 10%以上 B 15%以上 C 50%以上 ) 。
5 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是指( B A.专业结构 B.学缘结构
15 大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不是 C.学历结构 D.职务结构 A 自主发展和建构的主体 6.在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称为 A.总结性评价 B.项目评 价 C.形成性评价 D.诊断 性评价 ( B D、体育 ) ( A) C 独立的探究性的学习者 16 广义课程是指 A 显性课程 B 隐性课程 C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综合 D 实践环节
7 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 A、德育 B、教学 C、智育
《高等教育学》 (A 卷)共 6 页第 1 页
《高等教育学》 (A 卷)共 6 页第 2

2020年《高等教育学》考试398题NR[含参考答案]

2020年《高等教育学》考试398题[含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教育目的所依据的“现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二是受教育者的()现实及其趋势。 A.先天条件 B.身心素质 C.个体发展 D.文化涵养 正确答案:B 知识点:高等教育的目的的性质 2.结构性就业问题是指由于经济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方面特点而形成的工作岗位与()不相适应的问题。 A.劳动者科学文化技术水平 B.劳动者就业能力 C.劳动者工作能力 D.劳动者所受专业教育 正确答案:A 知识点: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3.法国于()年颁布《高等教育法》,它极大地推动了法国高等教育的职业化进程。 A.1971 B.1975 C.1983 D.1984 正确答案:D 知识点:20世纪外国高等教育发展概述 4.北京大学的前身是()。 A.京师大学堂 B.中西学堂 C.京师同文馆 D.南洋公学 正确答案:A 知识点: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

5.整个教育活动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它也是高等教育学所要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 A.教育目的 B.教育政策 C.教育方针 D.教育规律 正确答案:A 知识点:高等教育目的的含义 6.“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改为公社、各行业推荐入学的办法,全国统考招生中断了()年。 A.8 B.9 C.10 D.11 正确答案:D 知识点: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 7.高校科研工作和学术领域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的发展为本。 A.学校领导 B.学生 C.教师 D.社会 正确答案:C 知识点: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有效途径 8.()提供了高等教育评价理论的最初形态,也提供了高等教育评价的方法论。 A.应答模式 B.泰勒模式 C.CIPP模式 D.CSE评价模式 正确答案:B 知识点: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 9.高校合格评估的内容不包括()。 A.办学指导思想 B.学校规模 C.办学条件 D.教学效果

教育学作业及答案

<教育学>作业答案 调查题目:关于农村教育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正文: 导读:农村小学普遍存在远离乡镇,交通不便的问题。因为农村的教师都是十分艰苦的,农村学校一般都不具备住房条件,即使少数农村学校可以提供住房,也是不成套的简易住房。 一、教师紧缺 我市农村小学在校学生208070人,现有公办教师7226人,平均师生比达到1:30.18,与四川省规定编制标准1:23.6相比,超过6.58。以现有在校学生数,按照辽宁省规定编制标准1:23.6计算,应该配备小学教师8817名,而目前实有公办小学教师7226名,缺1591名。加之全市不足23个学生一个班的共有700多个,按照规定一个班不足23个学生应当配备一个教师。 二、工作任务重 农村小学教师基本上都是包班教学,以纳溪区上马镇文昌水口寺村小为例,水口寺村小是由原3个校点撤并而建,现有学生238人,一至六年级分别各一个班,另有一个幼儿班。教师7人,其中代课人员1人(教幼儿班)。6个公办教师中一人已59岁,一人已54岁,其余4人均为25、26岁。现有6个教师每人包一个班,平均每天上6节课,一般上午4节课,下午2节课。若遇教师到区里、市里学习、开会或生病等情况,他所任教的班就只能由别的教师代管。这里的教师工作量很大,每个教师都是包班教学,既要负责语文、数学、自然、思品、音乐、美术、体育、国防知识、安全教育等近10个学科的教学任务,又要批改这些学科的作业以及这些学科的备课。 三、条件艰苦 农村小学普遍存在远离乡镇,交通不便的问题。农村小学教师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农村学校一般都不具备住房条件,即使少数农村学校可以提供住房,也是不成套的简易住房。据调查,农村小学教师60%左右是XX年以前由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由于他们多数是本乡本村人,因此这些农村小学教师基本上都吃住在家里。不是本乡本村的教师一部分在学校提供的简易住房居住,一部分在当地租用民房解决居住问题。 四、工资收入偏低 农村小学教师工资收入普遍偏低,一个中师毕业工作5-6年的教师,国家每月发给个人的工资和政策性补贴总共只有693元,扣除医疗保险和各种基金后,个人实际月收入只有600元左右。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一分钱的奖金或其他收入。提高文凭的主要目的是想改变工作环境,调离现在的村小,寄希望于今后能够有机会调到镇中心学校工作。据调查,水口寺村小近30年来,先后有三、四十名年轻教师分配到那里工作,但是工作的时间都不长,工作时间最短的只有一学期,来这里工作的老师总是想方设法,调出水口寺村小学。 鉴于我市农村学校普遍存在以上问题,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高度关注农村小学教育和教师的生存状况。要使农村村小教师安心工作,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实行农村小学教师本土化。一是区县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补充农村教师时,尽最大可能将已经毕业的合格中师生直接安排到本乡本村任教;二是区县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有目的地专门培养本土人才。本土人才就是根据本乡农村教师的需求情况,将当地初中、高中毕业的学生定向培养,分别进行三年或五年师范专业教育,毕业后直接安排回本村任教。 第二、从实际出发,农村小学教师按照《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规定,中师毕业即可成为合格学历。对已经符合规定学历的毕业生已在教师岗位和长期在农村小学代课学历达标的代课人员,应当直接聘为公办教师或通过考试的办法择优聘用为公办教师,让他们安心在农村小学任教。 第三、制定相关政策,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农村教师常年包班教学,超负荷工作,他们的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作为区县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落实农村学校教师特殊津贴,提高农村村小教师的待遇,以此吸引和稳定更多的村小教师。 第四、足额配备农村合格教师。国家规定农村小学按1:23.6的标准配备教师,不足23个学生的班应当配备1个教师。从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按标准足额配备教师的情况下,应当适当考虑机动编制。因为教师必须要参加市、区县的业务培训学习、开会以及女教师产假、病假等情况,一个教师包一个班,其中任何一个教师因公或有事离开学校,这个班就没有教师上课。因此在考虑配备教师时,应当适当留有余地。 <教育学>作业一答案 一、辨析题:××√××× 二、论述题: 1、(1)教育学的萌芽。其标志有中国古代的《论语》和《学记》。前者是反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后者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根源于雅典与斯巴达的教育实践。代表有古希腊的

高等教育学考试试题(附答案)

高等教育学参考题 一、单选题 1、一般认为,现代高等学校的直接源头是(C)。 A 雅典大学 B 古巴比伦“寺庙学校 C 欧洲中世纪大学中国“太学” 2、(D)是中国自唐、宋以来最主要的私学高等教育形式。 A 右学 B 国子监 C 辟雍 D 书院 3、(A)率先领导了19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大学职能的大变革。 A 德国 B 法国 C 美国 D 英国 4、晚清设立的(D)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A 天津西学学堂 B 南洋公学 C 山西大学堂 D 京师大学堂 5、(A)的创建标志研究型大学的产生。 A 柏林大学 B 剑桥大学 C 牛津大学 D 约翰·霍普斯金大学 6、提出“多元化巨型大学”概念的当代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是(B) A 布鲁贝克 B 科尔 C 郝钦斯 D 弗莱克斯纳 7、(A)的颁布,推动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的兴起,引导了美国大学适应社会需求、服务社会的发展趋向。 A 莫里尔法案 B 退伍军人法案 C国防教育法案 D高等教育方向法 8、(B)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 A 培养方案 B 课程体系 C 专业设置 D 学制设置 9、(A)是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 A 教学 B 科研 C 服务社会 D 文化传承 10、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主要是围绕(B)而展开。 A 学科 B 专业 C 课程 D 培养计划 11、依据办学主体的不同,下列国家中,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结构属于私立主导型的是(D)。 A 美国 B德国 C 荷兰 D 日本 12、下列国家中,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属于地方分权型的是(A)。 A 美国 B 日本 C 法国 D 俄罗斯 13、按照著名学者马丁·特罗的划分标准,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在(A)为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一、高等教育发展史 我国古代高等教育 殷商时期“右学”--我国最早的具有高等教育某些属性的机构 战国中后期《大学》《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汉代“太学”--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从萌芽时期跨入雏形阶段 “鸿都门学”--世界第一所文学、艺术类专科学校 唐代“六学”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为经学教学,律学、书学、算学属于专业教育--确立专业教育 我国近代高等教育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我国第一所新式学堂 1895年创办于天津的西学学堂--我国近代最早的新型大学、我国第一所近代分科大学 1898年京师大学堂--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1902年《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1912年《大学令》、1913《私立大学规程》、1917《修正大学令》--废除“忠君”,标志近代高等教育制度逐步定型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 蔡元培--开启我国近代大学向现代大学转变 195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章程草案》--规定基本任务、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雏形 1961年9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六十条”)--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初步确立 1998年8月,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1995年11月18日发布《“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建设内容:①学校整体条件;②重点学科;③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宣告、1999年国务院决定“985工程”--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任务:①机制创新;②队伍建设; ③平台和基地建设;④条件支持;⑤国际交流与合作。 外国古代高等教育 公元前200年,雅典大学--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大学 中世纪大学--由学生和教授仿照手工业行会形式组织起来,打破教会对大学的垄断,获得较大自治权,并从普通教育体系中脱离,形成具有高等教育基本属性的独立教育层次,成为欧美近代大学的渊源,包括; ①意大利-波隆亚大学、萨莱诺大学 ②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 ③法国-巴黎大学 ④捷克-布拉格大学 ⑤德国-维也纳大学 外国近代高等教育 巴黎工业专科学校--欧洲工业大学最早的模范 1810年威廉·洪堡创立柏林大学(洪堡大学)--提倡“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开启近代大

高等教育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10选7,每题1分) 1.教育者应当使受教育者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2.高等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相比其性质是(专业)教育。 3.社会(政治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4.教育方针以(培养目标)为主要的核心的内容。 5.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6.强调教学内容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是(通才教育)。 7.高等学校中(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文件。 8.(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9.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 10.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途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体验。 二、选择题(10选4,每题2分) 1.高等学校既培养学术型专业人才,又培养( C )。 A.红又专人才 B.理论人才 C.职业型人才 D.技术型人才2.高等教育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是( D )。 A.人类文化制约高等教育 B.文化深刻影响高等教育 C.高等教育决定文化 D.互相包容的内在联系 3.高等教育的目的具有不可测性是指( B )。 A.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B.高等教育目的只是抽象概括的教育理想 C.高等教育社会活动目的 D.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目的 4.高等教育强调传授知识与( B )相统一。 A.政治思想教育 B.培养能力 C.素质提高 D.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5.学分制的主要缺点之一是( B )。 A.不利于学生发挥特长 B.容易造成教学秩序混乱 C.灵活性差 D.不利于教师发挥特长 6.中国高等学校实( C )。 A.通才教育 B.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融合 C.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 D.专才教育 7.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发展处于( A )阶段。 A.大众化发展 B.英才教育发展 C.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