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民俗文化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民俗文化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民俗文化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民俗文化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民俗文化的意义

从2008年起,清明、端午、中秋等三大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社会对此反响热烈,弘扬民俗文化成了近几年的一个热点话题,民众以空前的热情、丰富的活动赋予了传统节日新的生命力,更是将这个热点话题推向了高潮。作为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节日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可见弘扬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有专家认为,应该借此机会将民俗文化教育引入学校课堂,以构建保护民族传统节日、传承民族民俗文化的长效机制。

一.学习民俗文化是小学语文课标要求

民俗文化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的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实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是一种非物质的文化,它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四大类:衣食住行、婚姻家庭、节日娱乐、禁忌习俗。新《课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准确的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民俗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所以让民俗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拓展了民俗文化的宽度

通过新课改学习,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升,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民俗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素质教育说到底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一种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人只能由人来建树”。这种影响力,只能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

一个民族的历史,以及这个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既属于知识和学问的范畴,更属于道德和价值的范畴,它凝结着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情感与理想,是标识民族身份、维系民族认同感的最终依据。要发挥民俗文化在语

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悉心学习古典文化。在完成教材选编课文之外,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开设一系列《中华经典名著选讲》的课程,在增加民俗文化学习篇目、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其文化素质的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所负载的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培育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每教学一篇古典文章,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领悟民俗文化的精髓。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民俗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贯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才能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民俗文化素养应成为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重要的课程资源。三、语文教学与传统文本情感共鸣,深化了民俗文化的深度

中华古文化博大精深,小学语文作为系统性学习的开端,注重传统文本学习,是传递传统民俗文化精神、培养民族文化情操的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语文教材时,巧妙渗透到教科书的各部分之中,让学生随着语文学习的进展而持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熏陶。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一方面,有很多课文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如古代诗词、古代寓言、古典名著、神话传说;另一方面,很多课文的内容负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介绍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等文化成就的,介绍名人故事、风景名胜的,介绍各民族民风民俗的。读了这些课文,学生在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热爱中华文化、热爱祖国的情感一定会油不过生。对于人教版教材来说,能够说每册都选编了一大批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有流传千古的古诗《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石灰吟》;有蕴含传统文化又体现童趣的《风筝》,有体现古代智慧、启迪思想的故事《找骆驼》;选读课文里也安排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智慧的故事。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民俗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从当前世界的教育趋势看,各国都很重视本民族经典,今天的英国中学生必须要阅读两部完整的莎士比亚戏剧,而法国中学生则开始选修拉丁文。中国语文教育界出现的“传统回归”的呼声日益高涨,对民族经典,特别是民俗文化作品的重视,已经成为语文教育专家们的共识。有哪位大作家不是从古典文学中得到

了充分的滋养?有哪位大科学家不是优秀民俗文化的继承者?每个学子应该从小受到祖国优秀民俗文化的熏陶。这不但是语文教师而是每个教育者都应该理解到民俗文化对一个人成长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时期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和途径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中蕴含了现代生态文化的思想要素和内容,在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民间文学和生产生活等方面,蕴含着保护生态环境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知识和理想,成为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知识。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态意识与观念对我们今天各民族培养和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念、促进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有诸多现实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生态意识;现代意义 引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十七大报告)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化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可以为新时期文化建设所用,为各民族自身经济建设和文化繁荣服务。其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中蕴含了现代生态文化的思想要素和内容,对其进行有效地发掘和梳理对今天的生态保护及生态文化建设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意识,是指对生态知识及生态系统正常运转意义等的认知和维护心理。从内容上讲,生态意识包括认识生态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抵制生态破坏行为并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便能维持生态系统的总体平衡。[1]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的生态意识没有形成一种完备的、系统的体系,作为与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在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和风俗习惯等方面,蕴含着保护生态环境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知识和理想,成为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知识。本文仅以对苗族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的发掘为例,阐述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态观念在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的今天所具有的意义。 一、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生态意识的发掘 1、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中的生态意识。苗族的传统观念认为万物皆有灵,认为神灵附于其上而加以崇拜。崇拜的有古枫、樟、松、杉、巨石等。夫妻不育、小孩多病,要祭拜巨石和古树,拜之为“岩妈”“树爹”。寨边的风景古树倍受膜拜,不许折枝,不许砍伐。在苗族人民的传统宗教观中,自然物和人一样,具有思想和灵魂,也有喜怒哀乐,冒犯了它们人类就会遭到它们的报复。这些观念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2、民间文学艺术中的生态意识。苗族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苗族古歌》,是我国流传下来的唯一的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也是集苗族历史、民俗、服饰、建筑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苗族古歌》主要是在民俗活动如婚丧仪式、民间节日中演唱,古歌关于天地万物及其人类起源的神话,反映了苗族先民开天辟地、铸造日月、繁衍人类、发展生产的英雄业绩,体现了苗族万物有灵、生命神圣,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思想。 苗族民间传说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和观念,如在《德归马沟》与《狗取粮种》的传说中,通过叙述狗不畏艰难险阻,不远万里,来为人类取得粮食种子的故事,表达了对造福于人类的狗的纪念和道德情感,体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统一。 在苗族看来,万物都是自然的产物,万物的兴起都与枫树有关。正所谓“千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征文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征文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看书,听别人讲故事,走亲访友,我耳闻目睹了许多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而经过今年学习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本资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认为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这说明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摒弃与不屑。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得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厚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

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把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太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就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承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文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以为荣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是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

西安庙会文化

西安庙会文化旅游管理一班 1006020125 梁春芳内容摘要:通过写西安庙会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让我们能够系统的了解西安庙会文化,并对西安庙会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整理,以便于我们可以在了解文化的同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引导和发展西安庙会文化。 关键词:西安、庙会、origin、发展、举办时间、tincture、用途、开展意义、current situation 、管理措施 一、庙会及庙会文化的概述 庙会一词,《汉语大词典》释义为:“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①。”庙会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古代,“日中为市”,进行集市贸易。至南北朝时,统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庙,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盛会乃应运而生,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百货云集,遂成庙市。由此得出了比较完善的定义:庙会是指于特定的日子在寺庙内外进行宗教活动和交易的聚会②。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 现今,庙会成为百姓一项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除了在寺庙进行,也有在公园和广场等开阔的地方举行,主要是进行文化、贸易和娱乐活动,宗教活动已经很少了。全国各地的庙会活动随处可见,丰富多彩的地方庙会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庙会文化。庙会文化是我国民族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极其复杂、古老而又新鲜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充分反映了农民群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态势③。 二、庙会起源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在楼观建清庙,谒祀老子,是庙会的先声。魏晋南北朝时,周至建起一些佛教寺庙,庙会渐兴。唐代李渊认李耳为远祖,在楼观大兴土木,修建规模宏大的宗圣宫等建筑。唐代皇帝6次到楼观,举行隆重的皇家谒祀大典。唐建中二年(781),副将伊斯出钱营建大秦寺,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正月初七(2月4日,礼拜天)立碑,信徒集会庆祝50天,这是首次正式记载的周至庙会④。 庙会起源于祭祀、宗教活动和人们对集市贸易、旅游和文化娱乐等的生活需求。陕西省是诸多庙会的发源地之一,包括道教、佛教、清真寺等教会的宗教活动,以及对炎黄二帝及周代始祖与众多神仙与历史先贤的祭祀,是人们祈福、求子、祈雨攘灾、文化娱乐、旅游和物资交流等中国底层老百姓的活动场所。陕西省的庙会古老而繁多,庙会中的民俗事项极其丰富,可称民俗宝库⑤。 三、庙会发展 明清时期,庙会发展到顶峰,成为集宗教信仰、游乐玩赏、商业集市于一体的大众化的文化节日。有清以降,民间祭拜、道教祭祀、李氏家族及地方官员主持的各种祭祀活动从未间断。后因战乱、“文革”等历史原因,庙会曾一度中断,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 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其内涵十分广 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 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 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 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 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 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 “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 普渡与祭祖 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卜问,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渔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 普渡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渡方 式现有三种: ●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 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 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 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 承袭。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渡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渡”成为泉州地区普渡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渡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渡”表现出今日的普渡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渡,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渡的一大特点。

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

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 “民族文化进校园”特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了解民族风情,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学校首先让各个班级确定研究对象,即民族,然后各班主任拿出研究方案,带领学生深入民族,一学年要出研究成效。耿车小学的孩子六年下来,会至少了解六个民族的情况,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笔精神和知识财富。 民族文化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的积累,是智慧与文明的经典,是民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早在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了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的理论。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强化本土知识的教育刻不容缓。民族文化是智慧与文明的经典。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有许多东西都化为乌有的时候,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存在着,它是我们和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的渠道,是我们这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物证,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满怀自信地走向未来的文化的根基。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如果我们能彼此吸收借鉴各民族的优良文化教育传统,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很深刻的。为了使民族精神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教育 我们强调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增强渗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自觉性,探讨学科教学中渗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可行性和实效

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更关注人文教育。并要求所讲述的道理不再是空洞的说教或自上而下的强制命令,而是通过创设情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从中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这样使学生在求知中受到教育,在明理中立志,在导行中逐渐成长。 比如,语文教师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蕴涵的丰厚人文因素,自始至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中的爱国主义主题像一根红线将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首都、爱鲜艳的五星红旗、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爱勤劳勇敢的人民、爱革命烈士和英雄好汉、爱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爱为国争光的科学家和体育健儿们、爱祖国现代化建设成就和人民美好的生活等内容串在一起,螺旋上升,一点一滴地沁入学生心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打下烙印,汇成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数学教师利用数学题目中蕴涵的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的数据和事例,抓住教材中介绍的数学家的故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形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及科学的思想方法。 在学生形成人生价值观的过程中,让民族文化的多元素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 二、广泛开展民族教育活动 学校是学生的乐园,是学生成长的天地。为了适应当前教育改革,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征文1000字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征文1000字 导读: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使中国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各朝各代都创设出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这都是中国最为宝贵的财富。小编收集了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征文1000字,欢迎阅读。第一篇: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龙凤成祥,仙鹤长鸣,神鹿奔跃,日月轮回,世代不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传统社会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从亲缘关系开始,靠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幼儿从小就感受到亲情的薰陶: 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她作为文化的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和自己的后代. 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

景区四季全时系列研究(三) 冬季民俗庙会,汇聚人气的最有效手段

冬季民俗庙会,汇聚人气的最有效手段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产业地产与新型城镇化运营服务商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 官方网站:旅游运营网https://www.doczj.com/doc/a017184496.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冬季民俗庙会,汇聚人气的最有效手段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对于景区来说,规划一个核心引爆项目容易,但是规划“一年四季+白天+夜晚”都能引爆市场的项目很难。如何规划四季全时引爆型项目,让景区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绿维创景就“四季全时引爆型项目” 进行系列研究,以帮助政府和开发商减少由淡旺季带来的资源使用不均衡、成本回收期拉长、可持续经营困难等难题。景区四季全时系列研究第三篇——景区冬季解决方案之冬季民俗庙会。 庙会是民俗节事的一种表现形式,庙会文化是一种复合形态,常常是民间艺术精萃与祭拜交织在一起,已经发展成集合了地方传统手工艺展示、土特产品展销、民俗文化体验、祭拜、餐饮等为一体的社会现象,往往能够聚集大量的人气,带动交通、餐饮、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提升区域旅游经济和旅游目的地形象有重要作用,已经逐渐成为旅游经济的新兴力量。庙会一年四季都可举办,本文重点针对冬季庙会模式展开探讨。 冬季庙会模式,指依托地域特色民俗活动、传统节庆、民间宗教等文化资源,通过开发一系列民俗观光、集市活动、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特色餐饮等冬季旅游产品,来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的模式。冬季庙会一般在12月初至来年的2月中旬,持续70天左右,以周末和节假日为主导。庙会包含地方民俗展示、创意集市、土特产品展销集市、餐饮市场、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前言 我国的民俗文化是世界上民俗文化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俗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传统精神、文化内涵能全面提高文学作品的底蕴。 1.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体现,主要集中在居行民俗、礼节民俗、生活民俗、乡土民俗等几个方面,在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作为诺贝尔奖的获奖者,莫言是我国文坛上为数不多的成功者,而莫言的作品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可以说民俗文化是帮助莫言登上文坛的重要力量。莫言用他独特的文字语言描述,将民俗文化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莫言的众多作品均得到了东西方的共同认可,如《红高粱》、《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等,莫言的每一部作品都蕴含着他独特的精神向往及民俗文化内涵。 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民俗文化各局千秋,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文学是读者经验的产物,而文本则具备互动性及不确定性,对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进行分析,也可以看做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阐释,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应该加强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力度,以此加深对文本阅读的理解、感受。 2.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体现 2.1莫言作品中的乡土乡情民俗文化体现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莫言的《红高粱》被广大读者评委我最爱的作品,《红高粱》中真刀、真枪、真性情的语言进攻性,使其刚发表不就,就广受欢迎,面对挑剔的发行商,《红高粱》还能大受欢迎,不仅仅在于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还在于民俗文化的生动表达。在《红高粱》中充满了浓郁的乡土乡情,民俗文化的丰富性使得国内外读者叹为观止,如姑娘坐花轿出嫁,在中

6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育、人才,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影响个人的表现) 3、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原因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法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名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是本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怎样对待文化多样性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名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2、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及其意义

弘扬传统文化作文两篇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我们学习的唐诗、宋词、四大名着;我们用的文房四宝,我们吃的中药,喝的茶;还有我们拉的二胡,吹的笛子;我们穿的唐服,用的瓷器等等。我国的传统文化数不胜数,随处可见。 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而我还是最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 过春节可以收到象征着祝福和平安的压岁钱;过清明节可以祭拜去世的亲人;过端午节可以吃到香甜软糯的粽子;中秋节是全家团圆吃月饼、赏月的日子;重阳节是登高、佩带茱萸的好日子……在所有的传统节日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端午节。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屈原受皇帝的侮辱,受大官的欺骗,伤心至极,当晚投江而死。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时,纷纷赶到江边,上了小船准备把屈原的尸体打捞回来,可怎么也打捞不回来了。人们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就把粽子扔下了江,让鱼虾吃粽子。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称为端午节,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粽子吃,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我国的每个传统文化都有它的一个历史背景或是一个经典故事。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真是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啊!弘扬传统文化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作文。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 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 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弘扬传统文化 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仅此而已。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 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

民俗文化节策划案

襄阳第二届(中国)民俗文化节策划案 前言 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水流域核心城市、三国文化、荆楚文化之乡。襄阳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特殊鲜明、影响广泛,通过丰富群众娱乐文化生活,提升群众自身文化涵养,为传承创新襄阳文化起到积极的推进、带头作用。争取把此活动做到最大化、专业化、产业化。成为襄阳新名片。也为襄阳公共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作为襄阳本土文化传媒企业,湖北佳星韵文化传媒公司通过大量市场调研,总结国内多个大中型城市百姓文化娱乐项目种类,吸纳各地方组织举办经验,特向襄阳相关政府部门建议春节期间在诸葛亮体育场举办“襄阳第二届民俗文化节”,并主动请缨为本届文化节执行承办单位。 襄阳第二届民俗文化节将荟萃全国文化精华,弘扬优秀传统,不仅会展示全国民间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神韵,而且此次博大精深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与现代开放的文明时代精神紧密融汇,将为襄阳百万儿女营造出全民同乐,共享成果的文化氛围,同时也为襄阳打造出一例民间民俗展示基地及旅游品牌。 一、活动背景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思想的逐步转变,老百姓已经厌倦了春节期间无休止的饮酒、打牌,也不仅仅满足于常规的亲友团圆、聚会。如何满足春节期间百姓新的物质文化需求,是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应该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北方和国内很多大型城市,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庙会,正以其强大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欢迎。熙熙攘攘的人流、琳琅满目的商品、喜庆的现场布局氛围、特色迥异的各地小吃、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及文艺汇演,这些市井元素,形成了一幅绝无仅有的现代民俗画卷。在北方过大年,逛庙会,已经成为当今百姓不可或缺的首选娱乐休闲活动,并且正在向全国各地发展蔓延。近年,以千年庙会文化演变的民间民俗文化节在全国各地也发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 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 民俗是人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并享用的一种文化现象。民俗文化的创新应紧紧联系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个性、气韵和风骨,是沟通和联系该民族全体成员心灵的无形纽带。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中,融汇在民族风情和民族自尊中。 一、概念的界定 万健中在《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中指出: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从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并没有从人类社会生活中挣脱出来,而是与现实生活糅合一体,成为具有传统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民俗文化,洪勇于《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一文中阐释道:民俗文化是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与生活密切相连,体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二、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 洪勇就《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指出,从古至今,在我国传统的节俗,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以流行广泛的大型节俗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为例,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特定时空中的生活习惯,属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选作文3篇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选作文3篇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安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开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选作文,欢迎阅读!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选作文篇一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安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开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 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替代了我们的七夕节。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步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 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

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 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仅此而已。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 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实验中学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奉献一份微薄之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保卫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你还等什么?快行动吧!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选作文篇二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沉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标准的守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教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

庙会策划方案

2011京鲁新春文化庙会 首届临沭贺年会 实景照片 时间:2011年2月1日—18日 地点:临沭苍马山国际旅游度假区 京鲁文化 民俗民韵 吃喝玩乐 祈福贺岁 一切尽在

2011京鲁新春文化庙会首届临沭贺年会 活动方案 第一部分庙会概况 一、活动背景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节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步转变,老百姓已经厌弃了春节期间无休止的饮酒、打牌,也不再仅仅满足于团圆、聚会。如何满足春节期间老百姓新的物质文化需求,是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应该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春节逛庙会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北京等大城市,连年举办的、具有传统与现代特色的文化庙会,正以其强大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欢迎。熙熙攘攘的人流、琳琅满目的商品、特色迥异的各地小吃、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这些市井元素,形成了一幅绝无仅有的现代民俗画卷。过大年,逛庙会,已经成为当今京城百姓不可或缺的首选娱乐休闲活动,并且正在向各地发展蔓延。 春节文化庙会在全国各地发展迅速,有其重要的原因,一是它丰富了百姓春节期间的物质文化生活,是营造欢乐祥和、健康文明、和谐发展的一种最重要的节日文化娱乐活动;二是通过庙会的举办也为举办地的文化创新、文明建设、经济发展、品牌树立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经山东省政府同意,省旅游局、省委宣传部等14个部委办厅局联合主办的“好客山东贺年会”将从2011年元旦至元宵节期间在山东17个城市隆重举行。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打造区域性节事品牌活动的总体要求,作为“好客山东贺年会”组成部分、由临沭县委宣传部、旅游局、文化局、北京华商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苍马山国际旅游度假区联合组织的“2011京鲁新春文化庙会暨首届临沂贺年会”将于2011春节期间首次在临沂举行。本次文化庙会活动力求汇聚精品文化资源,再现民间过年的欢腾场面,为临沂百姓奉献一个积极向上、文明时尚、和谐欢乐、民俗民韵、国泰民安的节日盛会,让临沂人在喜气洋洋的过年气氛中,在欢乐、祥和的畅游中,感受新临沂的风采和韵味,体味中国不同地区过年的风俗和习惯。 二、活动概述 1、名称:2011京鲁新春文化庙会暨首届临沭贺年会 2、主题:祈福纳祥迎春贺岁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讲座教案 一、前言 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本讲座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学常识,讲座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民俗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讲座的整体框架 二、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本讲座的学习,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 了解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 理解民俗的分类,民俗的特点,民俗的功能; 理解民俗与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 了解民俗调查,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出现、发展和现状。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第一讲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词语,自古以来,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界定文化。堪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是耕种和植物培育。以后逐渐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古罗马哲学家塞罗曾提出“智慧文化即哲学”的著名论断,其内涵则包含了人的心灵、智慧、情操、教育等内容。进入18世纪以后,伏尔泰、康德等思想家、哲学家不断赋予文化以精神或观念的意义。 《说文解字》上说“文,错画也,象交纹。”因此“文”的本意是指各色各样交错的纹理,如手掌上纹理交错称掌纹,天上日月星辰交错称天文,布帛纹理交错成文布纹。“化”的本意为改易、生成、造成,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如《易·系辞下》中“万物化生”的“化”,引申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说文解字》上“化,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文化二字合用包含有“人文”与“化成天下”、“以文教化”的意思。我国古代最早将“文化”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补亡诗》和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分别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和“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记载。这里的文化都含有“文治教化”之意,它与天文(自然)是相对的,天文蕴含的是古代中国人的自然和宇宙意识。人文体现的则是他们对人伦社会活动的思考。 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包含着一种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涵,又有伦理意义。演化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使用文化一词时,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它通常的含义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或指某种较鲜明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丧葬文化等;而目前学术界常用的文化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仰韶文化”、“玛雅文化”;二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文化领域”等。 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又称“大文化”,它包括的领域甚广。如认识领域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等;艺术领域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器用科学领域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相关的制造技术等;社会领域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这里既有物质文化,又有精神文化。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

浅谈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浅谈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推动着本民族的发展和兴旺。这样的民族精神也正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真正体现。试想,假若一个民族没有民族精神、没有民族凝聚力将会有一个怎样的命运?当一个民族真正失去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时候,或许它就已经走上了衰落和灭亡的道路了。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的支撑,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华夏子孙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生生不息的、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为了中华的崛起,为了振兴华夏,为了腾飞于世界,我们的先辈们发愤图强,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这股民族精神一直在推动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和前进。无论何时都要谨记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众的志气,促进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早日完成祖国统一的伟大历史使命。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骨,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所以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和培育新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任何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民族,其民族精神都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都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民族精神是基础和根源,时代精神则不断为民族精神注入飞速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假若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是不可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必须得进一步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全体人民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弘扬民族精神是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为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智慧和精神力量。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加强以德治国,同时有利于提升全公民的道德素质修养。民族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现代会建设有知道作用。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公民的爱国情感,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民族精神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

七、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迫切需要。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少数民族文化总体发展状况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不适应的地方。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没有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只有各民族文化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才能繁花似锦、春光满园。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添砖加瓦。 第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的重要力量,少数民族文化是支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宝贵资源。必须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强大动力。

第三,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文化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的发展推动民族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推动民族的繁荣。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屡遭入侵而巍然屹立、屡经离乱而保持一统、屡经磨难而自强不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拥有兼收并蓄的文化包容性和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大力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增强全民族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第四,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迫切需要。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征文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内容十分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 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 二、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三、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四、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五、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 为“朝闻道 ,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六、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上述种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地的一部分,仅此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罗素曾说过:“中国文化的长处在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