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组必修四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高二语文组必修四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邛崃一中学科集体备课教案班级类别:

年级高二学科语文主备人刘娟参备人姜涯课题《廉颇蔺相如列传》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前我们学习了他《史记》中的一篇作品《鸿门宴》,这一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史记》中另一篇作品《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解题

1.作家作品: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宫刑。他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记述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 文体简介: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史记》全书共130篇,包括下列五种体裁:

本纪(12):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政绩。

世家(30):记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事迹。

列传(70):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事迹。

表(10):按年代谱列各时期重大事件。

书(8):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

其中,本纪、世家和列传都属于传记文。

三、了解背景:

战国后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繁。七国之中秦国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物。赵依仗廉颇、蔺相如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护了国家的安全。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

四、展示字词

缪公(mù)避匿( nì)缪贤( mi ào)汤镬(huò)虽驽(nú)肉

袒( tǎn )盆缶 (fǒu ) 案图(à

n )可予不(fǒu )渑池(miǎn)诈佯(yáng )列观(guàn )

皆靡(mǐ)传舍(zhuàn )甚倨( jù)不怿(yì)衣褐(yì hè)睨柱(nì)

四、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节:廉蔺简介 3—13节:完璧归赵。 14—16节:渑池相会。17—21节负荆请罪

五、集中学习1—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

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坚明约束

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

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F、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G、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

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

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5、学生诵读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建议备课组长签名

邛崃一中学科集体备课教案班级类别:

年级高二学科语文主备人刘娟参备人姜涯

课题《廉颇蔺相如列传》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

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词。

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一、集中学习14—16节。

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

3、研读、讨论

“渑池之会”。

(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

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

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酣“秦王饮酒酣”中的“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

令“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

寿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斗争

A逼秦击缶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B扬献秦都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

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

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二、集中学习17—21节。

1、学生朗读,翻译。

2、品读讨论: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

言体现出来的?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

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3、诵读,增强语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

三、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人物分析

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1有智谋

A相如从得害观点分析,指出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

B从决定要奉壁及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

C当相如看顾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壁有瑕为借口取回玉,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玉送回赵国

D渑池之会上,相如凭急智胁秦王击缶地,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的献礼

2勇敢,机智

A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壁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

B在秦廷上,相如持壁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壁玉同归于尽.

C璧玉送回赼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

D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近秦王击岳,当秦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色过人

3爱国,忠心

A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

B深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

廉颇的性格

1鲁莽善妒,心胸狭窄

只知自已立下很多战功,看顾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考虑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

2善于谋略,

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軍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3勇于改过,

当知道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耳负荆请罪,勇于认错

秦昭王的性格

1贪婪狡诈,性喜侵略,

他恃着自已国力强大,逼使赵国献璧,根本没有用城交换的诚意,两次攻打赵国,杀伤过万,都显示他的狡诈及侵略野心

2重利忘义,手段圆滑,

他受相如愚弄,但考虑到杀相如亦终不能得璧,反将与赵交恶,所以完成礼节,送相如返国,凡事着重利益

刻画人物方法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四、归纳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通“否”。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3、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⑻布衣之交--布衣,

平民

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

杀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

从小路

⑶使动用法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③宁

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

以……为先;后,以……为后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③介宾短语后置:

拜送书于廷

五、布置作业。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建议备课组长签名

邛崃一中学科集体备课教案班级类别:

年级高二学科语文主备人刘娟参备人姜涯课题《苏武传》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

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检查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情况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3、介绍苏武出使背景。

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以练习的形式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问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

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三、整体感知

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学生各自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1、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本文是

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明确:

(1)传记的一般写法:

①先写人名,籍贯,品性综述……

②然后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具体材料1、2、3……)

③最后为作者评说

解说:读懂文言文段的关键是材料,即第②点;而材料无非是人的“言”和

“行”,即看他(她)说什么做什么。

(2)本文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只……

2、理清思路: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请列出作者的思路

提纲)

缘由: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1)

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

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

苏武传遭遇流放北海,杖节牧羊(6)

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

结局: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建议备课组长签名

邛崃一中学科集体备课教案班级类别:

年级高二学科语文主备人刘娟参备人姜涯课题《苏武传》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

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班固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艺术才华绝不逊于司马迁,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探究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二、问题探究

(一)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1.学生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2.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

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

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②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

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

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

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4.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

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

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

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5.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6.教师小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

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

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

魅力,千古流芳!

(二)学生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 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2. 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3.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已经谈及)4.次要人物的对比、

衬托。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

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同时我们还点出

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环境及细节描写、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

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四、课后作业;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建议备课组长签名

邛崃一中学科集体备课教案班级类别:

年级高二学科语文主备人刘娟参备人姜涯课题《张衡传》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后汉书》;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并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四书五经六艺,文中各官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技巧。

2、在学生对课文获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开展思维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张衡刻苦钻研和注重社会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

2、指导学生来了解人物传记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张衡的种种优良品质。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衡少.善属文(shào )②不好.交接俗人(hào )

③累召不应.(yìng )④五载复还.(huán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a.游于.三辅(于,介词。表处所,在;)

b.虽才高于.世(表比较;)

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表范围,在……方面;)

②a.因.入京师,观太学(因,介词。趁(机会))

b.……作《二京赋》,因.以讽谏(通过、藉)

c.伺者因.此觉知(因为;)

③a.公车特征.拜郎中(召,动词)

b.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征象,证据,名词。)

④a.精.思傅会,十年乃成(精心,形容词)

b.以精.铜铸成(纯,形容词)

3.翻译句子,指出各句包含的语法现象。

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他)却不去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他)也没有去就任。——“举”、“辟”为被动用法,“不行”、“不就”省略主语“他”,即张衡。“连辟公府”是“连辟于公府”,省略“于”。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能奇特,累次召请(他),(他)没有应召。——“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省略“召”的宾语和“不应”的主语(即兼语)“其”。

③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用篆字山、龟、鸟、兽等图案雕饰。——状语后置。

④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样的事。——“所记”,“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未之有”即“未有之”,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范晔(398---445),南朝宋代的史学家。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

2、张衡介绍

张衡(78---139),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文学家。其作品《二京赋》《四碧诗》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特别是他在科学上的成就更为出色,他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家。他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地震仪早一千七百多年。他在政治和哲学上也有一定研究。

3、关于《后汉书》

《后汉书》是纪传体东汉史,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南北朝时南朝宋范晔撰此书内容充实,对考核史实有参考价值。文笔简练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文笔流畅,即具有史学识见,又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范晔原定编著百篇,仅完成帝纪十篇、列传八十篇,十志未及完成而因密谋拥护文帝弟刘义康做皇帝而死于狱中。后人将梁代所注的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十卷补入,遂成一百三十卷的今本《后汉书》。范晔的《后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均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四、结合课文语句,识记下列文化常识:

1、文史专名

遂通五经,贯六艺

(1)五经:《诗》《书》《礼》《易》《乐》《春秋》(2)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官职专名及相关用语。

举孝廉不行(1)孝廉: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2)举:推荐(被)举荐任官连辟公府不就

(3)辟:征召,招来授官。(被)召(4)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掌管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时最高的官。(5)就:就职,任职。

公车特征拜郎中(6)公车:官署,总领天下征召事务。

征拜尚书(7)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

出为河间相(8)出:离京去外地为官。

衡下车(9)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视事三年(10)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11)除:拜官。除去旧职任新职。

累召不应(12)召:召请来授官。(13)应:应职,接受官职。

拜为上卿(14)拜:任命。授给官职。

再迁为太史令(15)迁:调动官职。左迁,降职贬官。

再转复为太史令(16)转:调动官职。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17)徙:调动官职。

上书乞骸骨(18)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

学校及相关词语

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

(1)太学:最高学府。(2)观、游:指游学,考察学习。

五、文章结构分析。

传记是记述一个人的生平的,是否意味着事无巨细都要写进文章去呢?本文是怎

样处理人物的材料的?列出它的结构提纲。

分析:传记记述一个人的生平,但并不等于也不可能把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经历、

事无巨细都写进文章去,而只能记述人物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同时显示出这个人

的品格特点。

本文先介绍了张衡的品格和他卓越的文学才能;重点写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辉煌的

科学成就,而在科学成就中尤其重要的是他首创的候风地动仪,最后介绍了他政

治上的才干。文章这样处理材料,就使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结构提纲

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绍张衡的品格和卓越的文学才能。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介绍张衡辉煌的科学成就。

(1)张衡的潜心科研(2)张衡的不慕名利(3)张衡的重大发明

第三段(第5自然段):介绍张衡杰出的政治才干。

六、布置作业: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建议备课组长签名

邛崃一中学科集体备课教案班级类别:

年级高二学科语文主备人刘娟参备人姜涯课题《张衡传》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后汉书》;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并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四书五经六艺,文中各官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技巧。

2、在学生对课文获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开展思维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张衡刻苦钻研和注重社会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

2、指导学生来了解人物传记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张衡的种种优良品质。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一、文言基础知识展示

1、解释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常从容

..淡静古:言语举止适度得体。今: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举孝廉不行

..古:不去(应荐)。今:不可以。

饰以篆文

..山龟鸟兽之形古:篆,篆文。文,通“纹”,花纹。今:汉字的一种书体。

覆盖周密

..无际古:四周严密。今:周到细致。

振声激扬

..古:激越、传扬,此指清脆响亮。今:激动昂扬或激励使振奋起来。

寻其方面

..古:方向。今:事情或事情的一面。

衡下车

..,治威严古:官吏初到任。今:从车上下来。

上下肃然

..古:整肃,老实收敛的样子。今:十分恭敬的样子。

中有都.柱古:大。今:都市或用作表范围的副词

2、指出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时.天下承平日久名词作状语,“当时”

衡少善.属文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

妙尽.璇玑之正.形容词作动词,“研究透了”;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道理”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二、问题探究

1、作为传记,它的一般写法是怎样的?本文是怎样写的?

分析:按照传记的体例,开头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柳敬亭传》都是。本文也是开头介绍姓名、籍贯,结尾写到他死的年代。所以本文是完全按照一般传记体例的写法来写的。

2、张衡有哪些可贵的品格?

分析:他的可贵品格可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从容淡静”“不慕当世”。他不慕名利,先是“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累召不应”,以后做了官,哪怕“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他也无所谓,由此反复说明了张衡的高洁。不仅如此,他还“不好交接俗人”,不满当时“王侯以下”的“逾侈”的风气,经十年苦心构思写成《二京赋》用以讽谏;一上任河间相,立即“治威严,整法度”,将图谋不轨的“奸党”“一时收禽”,都反映了他对当时奢靡庸俗风尚的不满和对不轨行动的斗争。这是他从容淡静、不尚虚浮的品德。

二是“无骄尚之情”。他年少时便“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全面发展,甚至“才高于世”,却始终“无骄尚之情”,这确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不尚虚浮而又谦逊踏实的品德,他才能把全副精力扑在科研工作上,在获得两次担任太史令、有机会观察天象博览群书的客观条件之后,浑天仪、《灵宪》、《算罔论》,乃至候风地动仪得以相继问世。

3、张衡在科学上的辉煌成就,是主要通过具体、详细地介绍他的重大发明地动仪来说明的。文章这部分是怎样记事状物的?

分析:文章是按照如下的顺序来介绍候风地动仪的。

时间——阳嘉元年

名称——候风地动仪

材料——以精铜铸成

外形——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构造——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蛛,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作用——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效果——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评价——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验证——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使用——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候风地动仪是十分精致灵巧的:都城洛阳与发生地震的陇西郡相距一千多里,地动仪竟能及时测报,可见其灵敏准确的程度。文章的这部分的介绍深入细致,清晰扼要,文字简练,而又形象生动,跌宕多姿,写得非常精彩。因此,候风地动仪虽已失传,根据这段文字却能复制还原。今天读这篇文章,除了把它作为一般的传记作品,更可把这段文字看成典范的科学说明文来学习,让学生读了以后仿照着写一段说明文。

4、本文写了张衡的文学才能、科学成就和政治才干三个方面的内容,却又并非彼此独立。它们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分析:全文三大段,分别着重写了一个方面的内容,而彼此又有相互联系。比如

第1段的“从容淡静”与第2段的“不慕当世”;第1段的“不好交接俗人”“自

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因以讽谏”与第3段出任河间相时的“治威严,整

法度……称为政理”。又如第1段的“通五经,贯六艺”“才高于世”与第2段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等等。我

们都能看到张衡无论是平时为人还是政治才干,无论是谦逊自处还是潜心科研,

都是前后一贯、浑然一体,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5、本文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写得那么具体细致、清晰扼要,还由于作者是从

各个角度去观察并说明事物的特点的。深入理解这部分的文字,有助于学生记事

状物能力的提高(这一内容,可作为基础好一点的班级进一步探讨之用。)

分析:大体上可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即第一句,点明地动仪制作的时间和名称。

第二层“以精铜铸成……周密无际”,写地动仪的构造。构造写得井然有序:先

写材料,再从大小、形状以及外形上部的雕饰综述整体的构造,再以“中有都柱”

一句从外过渡到内,分述内部构造,然后又回述整体构造,涉及外形的下部。使

读者既看到地动仪完整的形象,又理解内中的机构。这是具体事物说明的关键部

分,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要按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决定说明的顺序。这可算是地

动仪的“静态”。

第三层“如有地动……未之有也”,写地动仪的功能,或者说是它的“动态”吧。

这里用“振”、“吐”、“衔”几个动词准确、连贯,说明都柱、龙首、铜丸、

蟾蜍的报震功能的灵敏,却只用了十三个字的一个假设复句,“振声激扬……”

是说功能的自动。“虽一龙发机……”一句说明地动仪八道机关的报震功能的准

确。唯其功能灵敏、自动、准确,而且从古未有,所以作者予以称赞。功能,是

具体事物说明必不可少的内容。

构造,要写得条理清楚、具体精确,功能,要写得恰如其分、切合实际。

第四层“尝一龙机发……所从方起”,写地动仪的验证。这看似设下的波澜,以

显示“合契若神”的效果,点出科学史上的重要贡献,实际更可使读者领会张衡

发明地动仪的重要意义,即从此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架观察地震的科学仪

器。

总之,这段文字除开头的时间与名称之外,是从地动仪的外形、构造、功能和验

证几个角度去观察并说明事物的特点的,值得好好学习。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建议备课组长签名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教学设计共3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教学设计共 3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教学设计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生活已经从传统的纸笔书写转变为网络阅读、移动阅读、语音输入等多种方式。如何让学生了解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掌握信息时代的语文活动技能,是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了解信息化时代语文的应用和影响,理解语文与信息网络的关系。 2.掌握信息时代的语文活动技能,如网络阅读、移动阅读、语音输入等。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信息素养。 二、教学方法 1.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语文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应用和影响,掌握信息时代的语文活动技能。 2.合作学习法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在小组中分享信息网络阅读、移动阅读、语音输入等方面的经验和技巧,提高信息素养。 3.案例教学法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掌握信息时代的语文活动技能,并加深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第一节:信息时代概述 通过讲授法,介绍信息时代的起源及发展背景,并引导学生探讨信息现象对语文生活的影响。同时还介绍了信息素养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通过讲授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包括以网络阅读为主的阅读方式、多样化的语文输入方式以及电子邮件等电子工具的使用。

第三节:信息时代下的语文素养 通过案例教学法,围绕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展开相应的教学案例,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和沟通技巧。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了解信息素养是如何影响思维和判断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分辨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第四节:信息时代下的语文活动技能 以合作学习法为主,通过小组学习表现学生的个性、能力,了解信息时代下的语文活动技能,例如信息搜索、信息处理、文献浏览等。动手操作包括搜索引擎的使用、信息尝试的批判性分析等方面的技能。 四、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概念,也要能够应用相关的技能,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1.问答测试 通过问答测试来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2.小组合作 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分享信息网络阅读、移动阅读、语音输入等方面的经验和技巧,提高信息素养。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 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 中语文必修上册 “家乡文化生活"大单元设计 ——“三个主任务”让学生动起来 单元说明: 必修上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隶属“当代文化生活”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此单元教学内容和传统“课文"的学习相去甚远,下设“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参与家乡文化建设”三个学习活动。在“家乡文化生活"这一单元,其实更多是要用参与性、体验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的兴趣和习惯。 对此,我作了以下尝试:以撰写“人物志”“调查报告"“建议书”为主任务,将本单元的三个学习任务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落地,让学生知道“动"什么;在课堂上先对整个活动流程进行指导,并提供方向,搭建支架,链接资料,让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知道怎么“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并召开成果发布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以激发动力,增加自信,帮助学生更好地“动"起来。这种教学设计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动起来”,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掌握“访谈"“调查”“建议书"的一般技术并为目标服务。 主题:我爱开州 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任务,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让学生在展示成果中提升自信,丰盈内心。 2、让学生去发现开州——记录开州——了解开州——爱上开州。 一、以“为开州名人或优秀劳动者写一篇人物志”为主任务 第四单元学习活动一要求“采访有关人物,了解家乡的人、物、历史、习俗等,并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我要求学生通过访谈为主要方式收集信息,并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或实物资料,为家乡名人或优秀劳动者写一篇人物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备课组教学计划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备课组教学计划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备课组教学计划 光阴如水,教学工作者们又将迎来新的教学目标,是时候写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了。为了让您不再有写不出教学计划的苦闷,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高二第二学期语文备课组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备课组教学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 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指导,在学习了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提高的学习,提高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充实精神、完善情感与提升人格,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1.要加强积累,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名句名篇的积累,阅读鉴赏方法的积累、表达交流能力的积累等,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个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感。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功能,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2.《先秦诸子选读》:引导学生起近先贤圣人,领略先秦诸子的犀利论辩,深沉哲思的不朽风采。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和传统的认识,加深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热爱,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 3.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文,通过鉴赏探究,感受作品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代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教学设想 1.备课组各位老师分工备课,加强集体备课和交流,优势互补,

共同提高,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2.坚持月考制度,增加测验及作文次数,提高训练强度。 3.加强读书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提高思想认识,积累作文素材。 4.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如阅读交流,将自己对文章的感悟质疑在班里交流;诵读表演,感受诗文的音韵美,接受情感陶冶。 四、教学进度及内容安排 (一)《先秦诸子散文》 第1—4周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二、当仁,不让于师(4课时) 寒假作业检测及作文、作文评讲(3课时,以上累计7课时)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2课时,以上累计9课时)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课时,以上累计12课时)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课时,以上累计15课时)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一、王好战,请以战喻(复习第1则,讲析2、4则,第3则不讲)(2课时,以上累计17课时) 二、王何必曰利(只讲析第1则,1课时,以上累计18课时)第5—8周三、民为贵(只讲第1、2、3则,2课时,以上累计20课时)第一次月考及评讲(4课时,以上累计24课时)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只讲第1则,1.5课时,以上累计25.5课时)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讲析1、2则,复习第3则,第2.5课时, 以上累计28课时)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只讲第1则,1课时,以上累计29课时) 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3课时,以上累计32课时)第五单元《庄子》选读一、无端崖之辞(只讲第1则,1课时,以上累计33课时)四、尊生(只讲析第1则,2课时,以上累计35课时)阶段性基础练习及作作文(2课时,以上累计37课时)第9周期中复习和考试《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二上学期语文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5篇

高二上学期语文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5篇高二上语文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本学年工作计划为指导,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高中新课程实施为中心,转化教学理念,苦练教学内功,优化教学手段,探索实践语文教学的新方法,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学情分析 1、教材教学:高二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难度较高一有了很大的提升,如阅读教学上对学生的要求已由一般的阅读理解上升到品味鉴赏,还新增了诗词、小说等阅读单元。写作上则要求学生较好掌握议论文的写作和应对话题作文的能力。 2、学生分析:学生在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下,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欠佳。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课外迁移不够,阅读和写作能力还有待加强。 三、工作重点: 1、提高备课质量,继续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体现知识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强常规工作的落实和检查,并有阶段性检查小结和整改措施。 3、以“阅读”和“写作”教学为抓手,带动其它方面的教学工作。 4、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包括名言诗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成语等。

5、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四、具体措施 1、精讲实练,努力创设探究式能力课型。 每个单元精讲1—2篇“讲读课”,以“课”为例,举一反三,侧重能力的全程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努力改变教师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以达“教,为了不教”之目的。“自读课”必以学生自学为主,强调自学课型的内在特点和学法指导,不可将“自读”与“教读”两课型作简单化“一刀切”的办法处理。 2、取舍有度,重视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 本学期教学任务重,有些课文根本来不及上,因而要有取舍。学习重点还是应放在文言文教学上。主要以积累文言知识为主,进而增强学生文化功底。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抓好诵读和默写指导,并适当为其补充有关文言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3、阅读积累,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提出具体的阅读意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效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或摘抄或点评或讲座或串讲,因“班”施教,因“人”制宜,将课外阅读教学落实到实处。 4、写作实践活动也纳入正常的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之中。 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活动,要求学生定时定量完成写作任务。此外,在常规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等语文实践性能力的培养。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多样的文化,丰富的心灵 【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 本单元属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根据高中语文课程设计,选择性必修更强调专题性、研究性、扩展性。本任务群的学习目标是阅读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认识所读作品的地位和价值;撰写读书笔记,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感兴趣的作家、作品或话题,撰写评论;尝试探讨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共同话题和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提升文化鉴别力。 课标解读: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的教学,让学生通过阅读记述革命历史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既是文学,也是历史,在学习过程中有以下建议: (1)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作品,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与思想内涵。设计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 (2)调动学生关于世界历史、地理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知识,促进对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生活及心灵世界的理解。 (3)组织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家作品或专题,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拓展阅读,研讨交流。 【教材分析】 1.在选择性必修上、中两册中,分别设计了一个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单元,本单元学习外国戏剧和诗歌。这些作品,能充分反映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展示多种多样的文化现象,表现人类广阔而丰富的心灵世界。通过阅读,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提升人文素养。 2.教材一共选入了两组五篇课文。《玩偶之家》是“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的名作,作品表现得妇女解放、个性解放、社会解放的鲜明立场,及其所开创的社会问题剧样式,都有着世界性影响;四首外国诗歌,风格多样,各臻其美,让我们领略世界的丰富多彩。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 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全单元教案教 学设计 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集成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媒介形式的技术,通过计算机等设备实现信息的处理和传输。它不仅能够实现信息的多样化呈现,还能够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和吸引力,是信息时代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技术手段。 二、探讨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 1.报刊语言特征 报刊语言以简明、准确、生动、有力为主,追求新闻的即时性和客观性。同时,报刊还有严格的版面规划和编辑制度,需要注意标题、导语、正文、题图等方面的协调和配合。 2.广播语言特征 广播语言以口语为主,追求流畅、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强调语音语调的变化和节奏感。广播节目的时间限制和听众的特殊性,也对广播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电视语言特征

电视语言以图像为主,追求形象、感性、直观、生动,强调画面的构图、色彩、音效等方面的营造。同时,电视节目还需要注意时间的安排和节目形式的创新。 4.网络语言特征 网络语言以文字为主,追求简洁、明了、幽默、有趣,强调信息的快速传递和互动交流。网络语言的特点是多样化、变化快,需要不断跟进和研究。 三、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 1.报刊传播特点 报刊具有广泛的传播范围和长期的保存性,可以传递深度、广度、高质量的信息。但是,受到印刷、发行等方面的限制,传播速度相对较慢。 2.广播传播特点 广播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及时的传播速度,可以传递大量的实时信息。但是,受到频段、收听设备等方面的限制,传播范围相对较窄。 3.电视传播特点

电视具有形象直观、感性生动的传播特点,可以传递大量的视觉信息。但是,受到收视率、电视节目制作等方面的限制,传播效果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 4.网络传播特点 网络具有信息快速、互动性强、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可以传递大量的多媒体信息。但是,受到网络安全、信息真实性等方面的挑战,需要不断加强管理和监管。 四、学会通过媒体来获取信息 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获取信息,比如阅读报纸、听收音机、观看电视、浏览网页等。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信息的来源、真实性、客观性等方面,同时也需要学会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判断,提高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五、设计宣传方案,拟写宣传语 学生可以根据不同宣传主题和目标受众,选择不同的媒介进行宣传。在宣传过程中,需要注意宣传语的设计和媒体使用策略的确定,以达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 六、课堂小结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 第四单元单元研习任务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单元研习任务”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探究诗歌中运用意象组合来造成情感起伏和流动的现象。 2.体会不同体式诗歌带来的不同审美感受,学习改写诗歌。 活动主题深化对诗歌审美多样性的认识,增进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 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一:探究诗歌的意象组合 一、实例引路 诗人创作诗歌时往往把几个表面上并不关联的意象完全靠心灵的粘合力,拼并组织在一起,在矛盾交织的境界中,呈现诗人繁复的情怀。有点类似电影时空“蒙太奇”。例如,舒婷的《思念》: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浆橹。 四个意象分别写出了思绪的纷乱、思念的无着、回忆的苦况和向往的无望。这些意象表面上看,犹如散放的四颗精美的珍珠,彼此毫无关系,但由于情感的内聚力,这些珍珠的光芒从四面投射到一个聚焦上。这样,就蒸腾起了浓郁而深挚的“思念”,形成了多义性和朦胧性

的情感结构。 二、合作探究 问题:阅读下面几个诗歌片段,结合刚才的舒婷的《思念》,归纳意象组合的方式:裘小龙的《在图书馆里》,江河的《祖国啊,祖国》中的一节,顾城《眨眼》中的一节。 1.意象派生 在意象组合系列中,从一个意象演化出另一个意象,层层蜕变,辗转相生。这一过程,自由联想起着催化和促发的作用。例如,江河的《祖国啊,祖国》中有这样一节: 我把长城庄严地放在北方山恋 象晃动着几千年沉重的锁链 象高举起刚死去的儿子 他的身躯还在我手中抽搐…… 硝烟从我头上升起 无数破碎的白骨叫喊着随风飘散 惊起白云 惊起一群群洁白的鸽子 在这是,“长城”作为基本意象,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锁链”、“身躯”的意象都由“长城”派生而出。“硝烟”由“长城”联想而来,“白骨”、“白云”、“鸽子”又均由“硝烟”依次衍化而成。基本意象派生出一系列等价意象(派生意象不是对基本意象的修饰)。

第四单元研习任务-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同步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四单元“单元研习任务”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学习自然科学论著的阅读方法。 2.学习写科学论文提要。 3.运用适当的方法介绍科学论文。 活动一:探究自然科学论著的阅读方法 活动一:探究自然科学论著的阅读方法 一阅读单元研习任务(一) 自然科学论著专业性很强,涉及一些专业知识,行文中常常使用科学术语和概念,在阅读方法上应该采取合适的阅读策略,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思维和表达方式上的特点。围绕“如何阅读自然科学论著”,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自然科学论著其实是有“窍门”的,比如抓住其中的基本概念,把握概念间的联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等等。小组合作,分别梳理本单元课文的主要概念、基本观点,看看作者是运用了哪些现象或事实来支持他的观点的。可以列出一个表格,以便清晰地呈现文本的内容和思路。然后再总结一下,想一想,阅读这一类论著,应当掌握哪些基本的方法与同学讨论,交流心得。 2.自然科学论著的语言讲求严密准确,复杂的思路常常用长句子来表述。阅读长句子,要把握句子的基本成分或结构层次,理解句中的重要概念,进而掌握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自然选择的证明》等课文中找出一些比较“难懂”的长句子,想想,自己是怎么读懂它们的? 二探究示例 自然科学论著阅读方法: ①标注概念术语。 初读文章时,边读边把这些术语和概念圈画下来,通读文章后,看看哪些概念理解了,哪些概念没有理解;哪些概念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是关键概念,哪些概念出现的频率比较低,是次要概念。在此基础上,整体上了解文章在谈什么,粗略了解文章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②画概念图,理清结构。 阅读自然科学论著,就要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画概念图的方式,理解科学推理和逻辑,把握文章内容。作者先谈什么,后谈什么,思路是十分清晰的。可采用问题引导方式快速梳理文本结构层次。 ③撰写内容摘要。 圈点勾画,化整为零。将文中概念性词语,观点性句子、总结性句子、作者刻意强调的句子等关键性句子,用自己可以识别的线条或符号标识下来。这样,文章核心内容就会凸显出来。 ④淡化专业概念(术语),注重逻辑关系。自然科学论著一般有较为专业的概念或术语,比如《自然选择的证明》一课里的“变种”“物种”,《宇宙的边疆》一课里的“星系”“光年”等在阅读中,不必深究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应侧重于作者对相关概念的关系表述,理解其间的逻辑关系。 ⑤分析方法,明确观点。自然科学论著属论说文,其内容与我们经常接触到的论说文有差别,但作者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我们常见的论说文是没有差别的,作者用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或意图的句子,一般也是较容易理解的。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理解文章的观点,这样就基本上完成对文本的初步阅读了。 2.运用方法归纳示例

新高考第四单元 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教材分析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是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的学习活动之一。要求采访有关人物,了解家乡的人、物、历史、习俗等,并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了解访谈相关知识,掌握访谈的语言特点,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学习做访谈并撰写人物(风物)志,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收集家乡历史掌故,了解家乡优秀历史人物,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了解家乡优秀历史人物,分析这些历史人物对家乡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访谈相关知识,学习做访谈并撰写人物(风物)志。 2.收集家乡历史掌故,了解家乡优秀历史人物,分析这些历史人物对家乡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家乡的历史的故事。 2.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家乡的历史的人物。 3.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访谈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居住的家乡有着各类人物、多样景致和独特习俗,承载着我们丰富的记忆与情感。也许某个人物留下了动人的故事,也许某幢建筑有着不朽的价值,也许某个物件有着特殊的来历,这些都值得我们寻访探究。 二、访谈 1. 访谈法的含义 访谈法是指调查员同调查对象接触,通过有目的的谈话收集资料的方法。是“访”与“谈”的结合,“访”有调查、探询之意。 访谈录是访谈员根据调查的需要,以口头形式,向被访者提出生活中需要对新闻人物、商业人物、科研人员等进行采访,以帮助了解情况、获取信息、推广经验等,这样写出的文章叫访谈录。它是新闻体裁的一种,是以访谈形式报道新闻人物的一种体式。 2.访谈的类型 (1)根据调查员同调查对象的接触方式,访谈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最新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新课标含单元研习任务】

【新课标】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 目录

【新课标】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第12课《玩偶之家(节选))》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相关要求研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增进对人类文明史上多样文化并进的事实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 性的理解。 课时目标: 1.角色扮演,揣摩语言,感知人物形象 2.合作探究,对比分析,把握戏剧冲突 3.拓展延伸,辩证思考,深入探究主题 重点、难点: 重点:对比分析,把握戏剧冲突;辩证思考,探究主题 难点:角色扮演,揣摩语言,感知人物形象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 朗诵:我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呵被自己深爱被自己出卖被自己钉在十字架被自己取下来雪下不下来都阻挡不了我的白我白不白都无法 掩饰一生的荒唐——余秀华《雪》同学们,这首诗是脑瘫女诗人余秀华创作的《雪》,虽然这首小诗并不高大上,但是作者在其中表达了“自尊自爱”“自我救赎”“对灵魂的叩问与对人生的反思”,写出了自己的心

声。余秀华虽然身患脑瘫,但她为了和包办婚姻中的丈夫离婚,倾尽了几乎所有的积蓄,而离开家庭,她也获得了更多。200年前,在挪威的舞台上,也曾有一位决然离家的女子她就是——娜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女子,走进戏剧大师易卜生的《玩偶之家》。 二、展示教学目标 1.角色扮演,揣摩语言,感知人物形象 2.合作探究,对比分析,把握戏剧冲突 3.拓展延伸,辩证思考,深入探究主题 三、预习反馈 在必修下册中,我们通过学习《雷雨》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戏剧常识以及学习戏剧的方法。在课前,我们也完成了走进戏剧的“三个一”任务。1.拟写一则作者简介,150字左右。2.写一则《玩偶之家》的故事梗概,300字以内。3.画一幅思维导图,理清人物关系。小组交流推荐优秀成果,投影展示优秀成果。(一组、二组、六组、七组)其中这两个思维导图画得很有创意。 四、活动一: 演一演,评一评,感知人物形象重读学案中指出的三个片段,演出微型剧,并在评论中揣摩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活动分工:1-3组【片段1】,4-6组【片段2】,7-9组【片段3】活动要求: 1.自主阅读,分析语言,揣摩形象。(2分钟) 2.合作演练,分好角色,准确传达。(3分钟)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集体备课稿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集体备课稿 一、单元编排意图 本单元三篇课文的篇目是《动物游戏之谜》(周立明)、《宇宙的边疆》(卡尔·萨根)、《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是在必修一、二和必修三前三个单元对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课文学习阅读鉴赏的基础上,编排的科普说明文。科普类文章在高中必修模块中出现两次,另一次是必修五第四单元自然科学小论文(科普作品一种常见样式)。学习科普文章,主要落实《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阅读鉴赏”这一课程目标。 二、单元篇目的特点 (一)单元篇目的共性: 三篇课文都是科普文章。科普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寓丰富的知识性、生动的文艺性、深刻的思想性为一体,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达到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目的。具体表现在: 1、知识性。它要普及一定的科学知识,把科学王国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即内容的重心在科学方面,用正确的理论,进行科学的、严正的解释。 2、文艺性。它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描述,来表达科学内容,以避免纯科学论文的平板、枯燥的说教。

3、人文性。它往往以具体的事物,表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给人启示,发人深省。 (二)单元篇目的个性: 1.《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综合性的科技小论文,展示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在内容上侧重于“动物游戏”这一问题的探讨,对动物学家不同的研究成果,作者持有包容的科学态度,既体现了知识性,更体现了其思想性;在表现手法上结构清晰,语言虽然较形象,但却是客观描述,很少个性化的语言。 2.《宇宙的边疆》——是一篇讲述关于宇宙的探索问题的科普文,在内容上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的广阔无边、宇宙的奥妙、宇宙久远的历史;在表现手法上侧重于以“我们探索宇宙的旅程”贯串全文,详细介绍了宇宙的组成情况,有议论也有情感抒发,作者娓娓道来,就像一个促膝谈心的朋友,亲切而自然。 3.《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是一篇自传性质的记叙性文章,在内容上作者讲述了自己童年的两件与科学接触的趣事,语言简明、生动。侧重于教育历程,除文学性外,思想性是显而易见的,不但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精神。三、课程标准中对科普类文章的教学要求 (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感受·鉴赏

高中语文新课标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必修下第四单元

高中语文新课标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必修下第四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属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 学习目标与内容: (1)了解常见媒介与语言辅助工具的特点。掌握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学习运用多种媒介展开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2)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真实性,辨识媒体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判断。 (3)关注当代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化,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辩证分析网络对语言、文学的影响,提高语言、文学的鉴赏能力。 (4)建设跨媒介学习共同体,丰富语文学习的手段。 浙江师范大学顾之川教授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材、教学及评价》中对此任务群的理解是: 1.着眼于语言文字运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重点在“阅读与交流”。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仍然是语文,而不是新闻传播学或媒介信息论,

仍然是如何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突出的仍然是语言文字运用,只不过是学习的载体或形式发生了变化。 2.强调不同媒介的互联互通。 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中,所“跨”的媒介,可能是传统意义上的 图书报刊,也可能是网络、影视、广播、手机等其他形式。学生所要阅读与交流的,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实物、图片、数字或包含声光电等因素的综合体,甚至可能是博物馆、纪念馆或文物古迹等。 3.指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最终教学目标一定是指向学生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或梳理探究,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分析评价能力,即新课标提出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 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教材指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媒介素养”,即理性的面对全媒 体时代,善于运用各种媒介与人沟通,获取信息;能够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辨别信息真伪,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本单元“导读提示”指向的语文素养为:“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获取信息、表达交流的方法;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信息,辨识其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逐步形成独立判断;学会正确面对海量信息,恰当筛选利用”,“重在提高媒介素养,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课本第69页)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有认识多媒介、善用多媒介、辨识多媒介。 这三个学习活动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的。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2019新教材统编版部编)

【2019统编版新教材】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 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目录

4.1《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概念的有关知识,运用逻辑规律,辨别日常语言表述中的逻辑错误。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分析例子的基础上探究感悟,借助逻辑知识促进语文学习。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逻辑无处不在的魅力,自觉遵守逻辑规律。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引导学生清晰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避免逻辑谬误。 教学重点 运用逻辑规律,辨别日常语言表述中的逻辑错误。 教学难点 借助逻辑知识促进语文学习,引导学生清晰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冰山一角初相识 柏拉图曾给人下过一个定义:“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结果他的一个学生给他找来了一只拔光羽毛的鸡,拿到柏拉图面前嘲讽他说:“这就是老师您说的‘人’呀。”

柏拉图的定义之所以显得可笑,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不是人的根本属性,虽然人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柏拉图把“人”的外延扩大了,一些不属于人的事物都能归入其中,这才让学生抓住了把柄。可见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根本属性,外延则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具体范围,建立一个概念必须要考虑到这两个方面。 逻辑通过概念、判断来进行推理、论证,所以要学习逻辑,我们首先要了解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二、逐本溯源探真相 1.概念 我们正在使用的这本书,叫“课本”,不叫“杂志”,不叫“小说”;这本书用的文字是“汉字”,而不是“英文”,也不是“日文”。这些“课本”“杂志”“小说”“汉字”“英文”“日文”等,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叫“词语”,而从逻辑角度看,它们就又都是一些“概念”。 每一个概念,揭示的是某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我们借此就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跟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 2.概念之间的关系 根据概念的外延重合的情况,我们可以将概念分为以下五种关系:“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前三种关系又叫“相容关系”,后三种关系又叫“不相容关系”。 “全同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请学生举例,如“中国首都”与“北京”。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4课滕王阁序教学案语文必修 8

第14课滕王阁序 本课话题——志向 一、从课本中积累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王勃虽感慨自己仕途坎坷,报国无门,却没有放弃对自己志向的坚守。“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他没有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虽然失意,但济世的志向并未泯灭,正因为对志向的坚守,他才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 二、从历史中积累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其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辍,在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就了岳家枪,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三、从现实中积累 张瑞敏是海尔集团总裁。1999年,他被美国著名的《商业周刊》杂志评为“亚洲50位风云人物”之一,也是该次入选的亚洲家电企业里唯一的一位企业家。张瑞敏早年立志要把名不见经传的海尔做成全球知名的品牌,改变洋电器独霸天下的局面,为国产电器争得荣誉。海尔集团14年来以平均年增长82.3%的速度高速稳定发展,近几年来,其在全球市场的开拓尤为引人关注。海尔集团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抓住机遇,在马来西亚、菲律宾机场竖起的巨幅广告牌,已成为东南亚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从名言中积累 1.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德国谚语 2.人无志向,和迷途的象一样。——朝鲜谚语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一、作者简介 “初唐四杰”之冠——王勃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年(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作品: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薛华》《咏风》《羁春》《山中》。《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 二、背景回放 上元二年(675)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三、相关知识 序 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骈文 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