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

第九章力和运动复习课

〔复习目标〕

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重点和难点〕

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2、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3、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具和学具〕伽利略斜面、二力平衡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附:本章知识树形结构

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

第六节运动和力复习和总结 从容说课 通过本章“运动和力”的学习,学生对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力的单位和测量、力的表示、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惯性、二力的平衡等一些基本的知识已有所了解.本节课的任务就是要学生系统地回顾和总结本章知识的内容,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并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归纳、总结、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将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参照物.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并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选择和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的误差,区分误差和错误. 4.知道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力的三要素并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5.会应用惯性定律解释惯性现象,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惯性现象的解释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方法 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系统复习本章知识. 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网络(板书)

二、典型例题 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汽车拉拖车时,汽车总是施力物体,而拖车总是受力物体 B.脚踢球时,脚先对球施力使球飞出,然后球对脚施力使脚疼痛 C.物体之间只有直接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D.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而言的,主要看以哪个物体为研究对象而言,因此A错.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与同时性,在踢球的同时脚就会疼痛,不会等球飞出去之后才痛,故B错.物体之间不接触时也会发生力的作用,如磁场的作用,所以C错.故应选D. 答案:D 例2:在当今世界,地面上奔跑速度最快的是猎豹,它的速度可达40 m/s;在水中游得最快的是旗鱼,它的速度可达108 km/h;在空中飞行的鸟中最快的是褐海燕,它1 min内能飞行5 km,如果有可能让这三种动物在一起比赛,冠军是_______,亚军______. 分析:这是比较速度大小的类型题.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它们都换算成统一的单位,就可以比较了. 猎豹的速度v1=40m/s,旗鱼的速度v2=108 km/h=30 m/s;褐海燕的速度v3=5 km/min=83.3 m/s.v3>v1>v2. 答案:褐海燕猎豹 例3:手提水桶时,会感到手也受水桶向下的拉力,可见,不但______对____施加了力,同时______对_____也施加了力. 分析:水桶被提起时,水桶位置发生了变化,水桶是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是人.与此同时,手也受到了向下的拉力,此力是由水桶施加的,也就是人在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答案:人(手) 桶桶人(手) 例4:有同学说:“物体沿直线运动,每分钟通过的路程都是100 m,则必为匀速直线运动.”这

力和运动---教案

力和运动 教学设计理念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一、教材分析: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环节一: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环节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德育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 2、德:培养学生以事实为基础,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 3、情感目标: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知识目标上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以往教学实践中证明,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比较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力与运动(2、3、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运用惯性知识解释惯性现象。 (3)会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学会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获得规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建立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科学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题。 教学难点: 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内容 1、牛顿第一定律 例1、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而伽得略则认为:运动的物体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到底谁说得对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明和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⑴要探究运动到底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只需研究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所以小明让一辆运动的小车在不同的阻力作用下研究它的速度如何变化。小明在实验中是如何让小车受到不同阻力的?(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⑵为了探究不同阻力对运动的影响,我们应该保持小车受不同阻力前的速度是相同的,你认为小明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从同一高度自由下滑) ⑶请将小明在本实验中的结论填写完全: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⑷根据小明的结论,你能推理出若小车不受阻力,将做什么运动吗?(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指出:这就有名的伽利略斜面实验,他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⑴牛顿对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又加以总结,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牛顿第一定律得出: ①牛顿第一定律是一条经验定律,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 ②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第九章力与运动完整教案

初中物理学科教师辅导讲义年级:八年级辅导科目:物理课时数:2h 课题力与运动 教学目的1.命题特点: 力与运动关系研究的物理现象、物理规律与生活紧密相关,也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年来中考试卷中相关知识点出现的几率较多,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成立条件、适用范围,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的条件、惯性的理解和大小判断,正确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热点预测: 二力平衡及平衡力的判断、惯性及惯性现象的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及应用以及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探究等都是考试的热点。 3.趋势分析: 本节内容常以填空、选择及简答题的形式来考查,惯性定律、摩擦力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主要围绕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实验过程和结论来设计问题。 教学内容 ☆一.力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⑴注意:①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即有力作用就一定会涉及两个物体 ②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施力物体) (施力物体:是指给研究对象力的那个物体)(受力物体:是指被确定为研究对象的物体) 【练习】端午节赛龙舟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小丽和她的同学一起在公园人工湖上举行龙舟比赛,使龙舟向前行驶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A.船浆 B.湖水 C.同学 D.龙舟 ⑵注意:③相互接触物体间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如:靠在一起的两个物体) ④没有接触的物体间也有可能有力的作用(如:磁铁吸铁钉、电荷间作用) 【练习】关于力的认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二、弹簧测力计 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就越长.(或者: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3.注意:弹簧测力计读数以秤钩这端为准. 4.几种测量工具在太空中使用:弹簧测力计在太空中(月球)可以测量力(不可以测量重力) 5.弹簧测力计测量头发最大拉力方法: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拉头发直到刚断时的示数就是头发的最大承受拉力。【练习】如图所示,一根弹簧,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在弹性限度内用手水平向右拉伸弹簧另一端,下列有关“弹簧形变产生的力”描述正确的是() A.手对弹簧的拉力 B.弹簧对手的拉力 C.墙对弹簧的拉力 D.以上说法都正确 ☆三.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注意:①地球表面及附近物体的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 ②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简称为物重 ③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G=mg ④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水面向下) 注意: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垂直向下 重力方向应用:重垂线、水平仪 (a)检查窗台是否水平 (b)确定测量仪器在地面竖直投影的位置 (c)检查墙体是否竖直 ⑤注意:在空中飞行的物体不计空气阻力时只受重力,因此在空中飞行的物体最终都要落向地面。 ⑥g月=1/6g地 【练习】由于月球对于表面附近物体的引力大约是地球对地表附近同一物体引力的1/6,一个连同随身装备共90 kg 的宇航员在月球上的重量为________N。 ⑦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如:篮球的球心、均匀圆环的圆心、光盘的圆心都是物体的重心,却不在物体上;) 物体重心不一定在物体的中心,只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才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四、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完整)初中物理力与运动_教案.doc

一、课题力与运动 二、课时 上节课已经将力与运动相关的前几个知识点学习完成,学生的理解与接收还可三、学情分析以,本节课在复习前一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最后一个知识点,并将本章 内容做一个整体的复习。 1.知道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四、教学目标2.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4.知道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知道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五、教学重点、 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牛顿第一定律、运动状态的改变难点 讲解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六、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 知识点一:二力平衡 1、什么是平衡状态? 2、什么是二力平衡? 知识点二:二力平衡的条件 ①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牛顿的定律 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如何理解? 知识点四:惯性定律 什么是惯性定律?你能举出几个生活中的实例?

二、进入新课 力与运动的关系 1、力的作用效果 l .通过生活经验,我们已经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 . 2.请你认真观察教材中图,并配合阅读图下面的三行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图 (a)中,力使火箭由 ________变为 ________,而且使它的速度越来越 ________.图 (b)中,力使列车由 ________到 ________,由 ________变 _________. 图 (c)中,力改变了足球的运动 ________. 3.请你认真阅读下面的内容,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由运动到静止,由慢到快,由快到慢,或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都称为运动状 态的改变. 4.通过上面的观察、阅读和分析,请你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并完成下面的填空. 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 二、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P69 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将保持________状态或 ________状态,即平衡力________(改变/不改变)物 体的运动状态,这是因为这两个力从相反的方向力图改变物体的________,它们的作用相互________了,例如,行驶中的汽车,如果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大小相等,它将保持________运动状态. 2.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满足平衡条件,即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________.例如,行驶中的汽车,如果受到的牵引力大于阻力,汽车就________速行驶;如果受到的牵引力小于阻力,汽车就 ________速行驶;如果受力的方向和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汽车的运动方向将发生 ________.例 l(多选题)下列实例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有() A .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B.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直线下降 C.正在进站的火车D.运动员投出的标枪在空中前进 例2 如图所示的运动情景中,最明显地反映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是( ) 例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不受力,一定静止 B.作用在运动物体上的力一定不平衡 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速度大小一定改变 D.物体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则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设计

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解释有关惯性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活实践与观察思考,感悟到生活中力与运动关系的存在,激发学习与探究物理规律的欲望与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准备】 斜面、木板、玻璃板棉布、小车、重物、纸条、水杯、水、鸡蛋、硬纸片、木块、棋子、木尺、空塑料瓶数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力的作用效果 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怎样判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析讨论课本图 图a火箭发射时,在推力作用下由静止变为运动,而且越来越快; 图b列车进站时,在阻力作用下由快变慢,最后停下来; 图c足球在运动员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这些变化都是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 由此可见,当人们观察到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这里提到一个新概念“运动状态的改变”,请同学们看书“信息快递”。

在物理学中往往把“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称为力的作用效果。即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的作用效果是: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表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力与运动的关系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定律所说的物体不受外力的情况是一种理想情况,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为在现实在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 (2)定律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力并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力可以使物体从快变慢,从慢变快,或者改变运动的方向。 2.当物体受两个力而平衡时,为什么运动状态改变呢?这是因为这两个力从相反的方向力图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它们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 例如,行驶中的汽车,如果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大小相等,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满足平衡条件,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发生改变。例如,行驶中的汽车,如果受到的牵引力大于阻力,汽车就加速行驶;如果受到的牵引力小于阻力,汽车就减速行驶。 4.用多媒体展示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和在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 5.分析跳伞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时在各个阶段的受力情况。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课程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课 程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运动和力》复习课导学案 邾城街第五初级中学江宏 明 一、基础回顾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_____状态或_____________状 态。 (2)得出: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经过_____而概括得出的。 2.惯性: (1)概念:一切物体都有保持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2)利用和防 范举例:①利用:。②防 范:。 3.平衡状态:物体保持_____状态或_____________状态。 4.力的平衡: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_____状态,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5.二力平衡的条件: (1)两个力作用在_______物体上; (2)大小_____; (3)方向_____; (4)作用在 ___________。 6.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推断受力情况: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可以根据其中一个力的 大小和方向,推断另一个力的___________。 (2)判断运动状态:如果一个物体受到的力 为平衡力,则物体处于_____状态或________状态。 7.滑动摩擦力:两个相互_____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 _____________的力。 8.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 ___ __、 (2) ____ _。 9.增大摩擦力的方法:1、 2、、3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1、 2、、3 二、考点分析、考题赏析 考点1、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一切”适用于所有物体。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 3.“总”一直、不变。4.“或”指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总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 就总保持原来的速度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两种状态必有其一,不同时存在。5.牛 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不能用实验直接证

运动和力复习总结示范教案

第六节复习和总结 从容说课 通过本章“运动和力”的学习,学生对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力的单位和测量、力的表示、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惯性、二力的平衡等一些基本的知识已有所了解.本节课的任务就是要学生系统地回顾和总结本章知识的内容,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并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归纳、总结、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将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参照物.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并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选择和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的误差,区分误差和错误. 4.知道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力的三要素并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5.会应用惯性定律解释惯性现象,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惯性现象的解释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方法 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系统复习本章知识.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网络(板书)

二、典型例题 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汽车拉拖车时,汽车总是施力物体,而拖车总是受力物体 B.脚踢球时,脚先对球施力使球飞出,然后球对脚施力使脚疼痛 C.物体之间只有直接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D.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而言的,主要看以哪个物体为研究对象而言,因此A 错.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与同时性,在踢球的同时脚就会疼痛,不会等球飞出去之后才痛,故B错.物体之间不接触时也会发生力的作用,如磁场的作用,所以C错.故应选D.答案:D 例2:在当今世界,地面上奔跑速度最快的是猎豹,它的速度可达40 m/s;在水中游得最快的是旗鱼,它的速度可达108 km/h;在空中飞行的鸟中最快的是褐海燕,它1 min 内能飞行5 km,如果有可能让这三种动物在一起比赛,冠军是_______,亚军______.分析:这是比较速度大小的类型题.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它们都换算成统一的单位,就可以比较了. 猎豹的速度v1=40m/s,旗鱼的速度v2=108 km/h=30 m/s;褐海燕的速度v3=5 km /min=83.3 m/s.v3>v1>v2. 答案:褐海燕猎豹 例3:手提水桶时,会感到手也受水桶向下的拉力,可见,不但______对____施加了力,同时______对_____也施加了力. 分析:水桶被提起时,水桶位置发生了变化,水桶是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是人.与此同时,手也受到了向下的拉力,此力是由水桶施加的,也就是人在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答案:人(手) 桶桶人(手) 例4:有同学说:“物体沿直线运动,每分钟通过的路程都是100 m,则必为匀速直线运

(完整)初中物理力与运动_教案

二、进入新课 力与运动的关系 1、力的作用效果 l.通过生活经验,我们已经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 2.请你认真观察教材中图,并配合阅读图下面的三行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图(a)中,力使火箭由________变为________,而且使它的速度越来越________. 图(b)中,力使列车由________到________,由________变_________. 图(c)中,力改变了足球的运动________. 3.请你认真阅读下面的内容,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由运动到静止,由慢到快,由快到慢,或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都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 4.通过上面的观察、阅读和分析,请你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并完成下面的填空. 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 二、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P69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将保持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状态,即平衡力________(改变/不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是因为这两个力从相反的方向力图改变物体的________,它们的作用相互________了,例如,行驶中的汽车,如果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大小相等,它将保持________运动状态.2.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满足平衡条件,即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________.例如,行驶中的汽车,如果受到的牵引力大于阻力,汽车就________速行驶;如果受到的牵引力小于阻力,汽车就________速行驶;如果受力的方向和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汽车的运动方向将发生________.例l (多选题)下列实例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有( ) A.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B.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直线下降 C.正在进站的火车D.运动员投出的标枪在空中前进 例2如图所示的运动情景中,最明显地反映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是( ) 例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不受力,一定静止 B.作用在运动物体上的力一定不平衡 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速度大小一定改变 D.物体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则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完整版)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与运动教案

第七章力与运动 教材分析 本章是在上一章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的基础上,讲述力与运动的关系,是力学的重点章节之一。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力的合成;力的平衡。其中力的合成与力的平衡是本章的重点。 本章教材为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求体现“如果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其相应的运动状态会是怎样?”的思路。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展示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时候,将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由于现实中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力的作用,如何体现多个力对物体的作用?当物体受到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作用时,其运动状态又如何?这就是第二节“力的合成”探究的问题;第三节“力的平衡”探究的是当物体受到合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怎样。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描述牛顿第一定律。 (2)知道二力合成的法则,会进行简单的二力的合成。 (3)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4)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及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因果推理;能知道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方法 教材以实验探索为核心,让学生通过对学习的参与,获取“分析与论证”的能力。“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要求学生能通过经历定律的发现过程,领悟“分析与论证”这个环节,认识理想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同时对收集的信

息进行简单的比较、因果推理,经历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力的合成”要求学生收集、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并掌握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力的平衡”要求学生对假设的论证,获取结论。 课时安排 本章用5课时,第一节用两课时,二、三两节各一课时,复习巩固一课时。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课时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通过动手实验,用分析和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1.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了解物理上理想实验的实质。 【学情分析】 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理解,

《力与运动的关系》复习教案

《力与运动的关系》复习课教案 一.复习目标 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 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 4.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复习重点 1. 二力平衡的条件 2.力和运动的关系 三.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惯性及牛顿第一定律: 1.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 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3.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4.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 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5.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6.典例讲解 (二)知识梳理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零距离》第8讲 课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物体的惯性 2.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2.难点:物体的惯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44页图12.5-1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讲授新课 1.牛顿第一定律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按照书本第45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 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学生活动: (1)体验图12.5-4的实验 (2)体验物体掉杯中的实验 (3)通过观察图12.5-6,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 生活中的惯性现象:鸡蛋魔术、套锤柄、行车跳下易摔倒、泼水、丢垃圾、车启动人后倒,刹车人前倾等等。 (4)阅读47读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 (三)课堂小结 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表述的? 2.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惯性的例子,防止惯性产生危害的措施? (四)布置作业 1.思考书本第49页第1、2 第二节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第七章力和运动复习教案

第七章:力和运动复习教案 海口市东山中学王春燕 学情分析:前一章已经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概念和力的图示,本章内容是力学知识的继续,主要是二力平衡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 教学目标与考点分析: 1.理解二力平衡。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实验现象及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知道惯性现象,并会用惯性知识解释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通过二力平衡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教学方法:导入法、讲授法、归纳总结法 学习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复习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汽车受到那些力的作用?那些力是平衡力? 二、考点梳理 (一)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实验(理想化实验的方法)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 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 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_____时候,总保持_

__状态或___状态。它又叫__定律、它是在__基础上,进而通过推理概括出来的。 条件:物体不受外力; 运动规律:①原来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 ②原来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练习: (二)惯性 1.物体保持___或______的性质, 叫做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对惯性的正确理解: 口诀:物体有惯性,惯性是属性,大小看质量,不管动与静。 错误的认识: 把惯性误认为是一种力,如“在惯性的作用下”“受到惯性的作用”等; 3.常见的惯性现象: 4.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 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5.练一练: 例题1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则( ) (A)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B)一定处于匀速运动状态 (C)一定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D)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例题2 正在运动着的物体,若受到的力都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教案

复习课:第十章:力与运动 一、教材分析 1、本章着重研究力和运动间的关系。首先从浮沉的条件开始,分析浮力和重力不平衡时物体所处的状态,引伸到二力平衡的条件。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突出了学生应达到的科学素质。 2、本章在6个活动中安排了4个自行动手的探究的活动。其中“怎使物体上浮和下沉”、“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等活都是精心设计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由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演示实验改编而成的,另外两个活动编写的目的是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会有关惯性的知识。 3、本章是初二年级的最后章节,考虑到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观察能力的同时,也应培养学生对知识归纳、整合的能力和用数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阅读材料“潜水艇的沉与浮”中首次给出用数学工具推理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模拟推导潜水艇上浮直至漂浮的过程。在“信息库”中又给出了实心物体浮沉条件。在知识梳理栏目中介绍了用树形和表格进行总结和归纳的方法,旨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知识整合的不同方法。 4、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本章的“WWW”、“生活·物理·社会”栏目中安排了多个小制作,希望通过学生的动手制作和动脑思考,学会用科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二、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第十章的复习课,要让学生即复习了基础知识,同时又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从以下几个知识块入手。 1、物体的浮沉条件 2、二力平衡的条件 3、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 将每个知识点配以相关习题,通过习题讲解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2、知道轮船、气球、飞艇、密度计,了解打捞沉船、浮沉原理。 3、理解二力平衡。 4、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5、通过实验现象及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知道惯性现象,并会用惯性知识解释 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了解控制物体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 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通过探究习题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第一定律。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并能用于分析实际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了解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

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设计】 本节为新授课,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教材从牛顿第一定律说起,进而研究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及不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的传统教学模式。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而建立的,对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都较高。为此,本节教学设计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伪象——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不能运动出发,通过提出来问题激发矛盾,再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下来,所以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并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为了增加学生实验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将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并在些基础上,经过分析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由观察、分析,自行建立惯性的概念。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说明惯性的存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最后通过对“生活·物理·社会”的学习,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标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解释有关惯性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生活实践与观察思考,感悟到生活中力与运动关系的存在,激发学习与探究物理规律的欲望与动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具、学具、实验器材】 斜面、木板、玻璃板棉布、小车、重物、纸条、水杯、水、鸡蛋、硬纸片、木块、棋子、木尺、空塑料瓶数只。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力复习课教案

第七章力复习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掌握力的三要素,能运用力的示意图画出力的三要素; (3) 注重理解各种力的概念,区分静摩擦与滑动摩擦。 2.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 现象能力; (2)经历测量力大小的实验,让学生熟悉测量仪器的用法。 (3)通过对重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的探究,培养学生 进行实验探 究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物理现象出发引出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建立物理概念,再用概念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体现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再从理性回到实践中去; (2)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了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猜想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和交流,进行评估和表达。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理解各种力的概念,区分静摩擦与滑动摩擦 教学策略:先认识特殊力,再认识一般的力,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在摩擦问题中,静摩擦运用力的平衡知识来分析,滑动摩擦运用压力和粗糙度来分析。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难点: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善于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策略:在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要注意分析现象中的物理过程,抓住其中所体现的物理知识,回答问题时要答在点子上。 三、设计思路 通过对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受力分析,贯穿本章知识要点进行复习。通过实验,梳理出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个人与小组竞争中进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木块、弹簧测力计、布条等。 2.演示实验器材:木块、弹簧测力计、布条等。 3.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学生姓名授课教师日期教学主管签名 授课题目:运动和力复习课 教材分析:本章内容为八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章,本章内容共有三大部分:运动、力、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些内容非常切近学生生活,却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矛盾重重。 本节课是第1章的复习课,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复习回顾一遍本章所学的知识,加强对本章内容的理解,为学习下一章的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是华师社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其内容包括机械运动、力、二力平衡、惯性等有关知识。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机械运动”和“力”两种物理现象内在的联系,不论对于学生初中物理后续学习还是将来高中物理学习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属于初中阶段力学的基础。复习课学习的知识是学生所熟悉的内容,不再像探究新知识那样充满乐趣,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往往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能会出现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现象,这些因素都给复习带来一定困难。但通过深入理解这些知识,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准确解释生活中典型实例,都将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激发学生复习课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知道对物体运动的描述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 2.了解速度的含义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力(重力、摩擦力、弹力),并能说明其意义 4.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会画力的图示 5.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知道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6.了解牛顿第一定律,能用惯性解释有关的常见现象 7.能说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重点难点: 重点:构建运动与力的知识网络 难点:全面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并解释与此相关的现象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教学过程 1.运动的描述与参照物 ①说出参照物的概念 例.在一直线轨道上的甲、乙两列火车,以甲车为参照物,得出乙车向东运动的结论.若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的运动情况是() A.一定向东运动B.一定向西运动 C.一定静止不动D.向东、向西运动或静止均有可能 ●我国研制并自行发射的同步通信卫星,是无线电波传播的中继站,这类 卫星虽然绕地心转动,但是我们却觉得它在空中静止不动,这是因为观察者所选的参照物是(). A.太阳B.月亮C.地球D.宇宙飞船 ②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例.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已成功实现两次载人航天飞行。在火箭推动飞船上升阶段,航天员是被固定在飞船座舱内的。在这一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C.以火箭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 D.以火箭为参照物飞船是运动的 ●小明同学陪爸爸到公园散步,他看到了柳树上左右摆动的柳枝在湖水中 的“倒影”。则“倒影”相对于是__________是运动的,相对于 _________________是静止的。 ●坐在向南行驶的列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若同时又看到 汽车也在向后退,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2.速度和平均速度 ①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例.图4是甲、乙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随时间变 化的图象,根据该图象,可以获得两运动物体 运动时的信息: (1)甲物体速度比乙物体速度; (2)两物体都做运动。 ②理解速度的概念③知道速度的单位 例.观察甲图可知汽车做直线运动;观察 苹果下落时的频闪照片(乙图),可知苹果做直线运动。复习各节相关重点知识,并配以例题和适当的习题,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会用其解决简单的问题;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