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武汉旅游发展总规划

完整版武汉旅游发展总规划

完整版武汉旅游发展总规划
完整版武汉旅游发展总规划

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武汉城市圈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2010-2030

(评审稿)

《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组2010年1月

目录

旅游规划总则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1条

2条规划性质第

第规划愿景3条

时空尺度条第4

条5第规划依据

旅游资源评价第二章类型分析第6条

区域分析 7第条

质量分析条第8

综合评价9条第

客源市场分析第三章市场潜力第10条

市场定位第11条

市场预测12第条

发展环境分析第四章主要优势第13条

制约因素条14 第

重大机遇第15条

面临挑战第16条

旅游发展战略第五章

战略思想第17条

战略原则条 18第

战略目标第19条

旅游形象规划第六章

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第20 条

区域旅游形象策划条第21

旅游形象传播方案第22条

空间组织规划第七章空间结构规划第23条主体功能区规划第24条

旅游产业集群规划 25第条

旅游产品规划第八章

产品开发目标26第条

产品体系构建条第27

专项产品建设28第条

产品线路整合条第29

项目建设规划第九章政府主导性项目第30 条重大招商引资项目 31第条

地区布局与规划导向条第32

总体效应评估33第条

第34条项目管理举措

旅游交通规划第十章

第35条区域总体配置规划

第36条交通运输方式规划

第37条交通旅游产品规划

环境保护规划第十一章

第38条总体目标

第39条政策建议

第40条实施方案

保障系统规划第十二章

第41条总体构想

第42条实施方案

旅游规划总则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1条

进入大众化和全球化旅游国际发展视野:旅游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时代后,国际旅游市场表现为从团体化转向个体化和家庭化发展;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与专题旅游等多样化发展;从远程旅游向中短途或邻近国度区域旅游多维度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部分国家可持续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主要助推器,并将成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具活力与潜力的综合性产业。中国将成为国际旅游第一大市场。国内发展态势:区域旅游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发展旅游业已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国民旅游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城市群可能成为影响旅游发展格局的主要空间力量,城乡以休闲为主题的旅游方式日益普及。与此同时,伴随高铁和3G时代的出现以及国民休闲计划的推行,将极大的改变国人旅游方式,空间上将出现以点带面的城际旅游,旅游产业组织将从单体型向网络型转变,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和产品升级转型速度不断加快。

省域发展格局:“一城两圈”区域旅游的新战略。湖北省政府与国家旅游局就加快湖北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合作协议,确立了“以武汉为龙头,加快建设武汉城市旅游圈,积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圈并进,双轮驱动”的“一城两圈”旅游发展战略,正在构建一个“中心城市-区域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名镇名村”依次递进的旅游网络节点支撑体系。

第2条规划性质

该规划性质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将是“十二五”时期武汉城市圈旅游业的总体发展部署和中长期旅游发展导向。

第3条规划愿景

旨在促进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加速建设新型的以武汉为龙头的都市旅游综合体;不断增强城市圈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城市圈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和“两型社会”建设与改革的先导产业;为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全国低碳旅游业的典型示范区以及中国最滋润的山水休闲地提供宏观决策的科学依据。

第4条时空尺度

地理区位:武汉城市圈位于湖北省东部,规划区域包括武汉、咸宁、孝感、黄冈、黄石、鄂州、天门、潜江和仙桃九个城市。总面积约为5.78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31.23%。本次旅游规划还包括武汉城市圈的三个观察员城市——荆门市的京山县、荆州市的洪湖市和随州市的广水市。

规划期限:以2010年为基准年,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第5条规划依据

——世界旅游组织的文件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宪章》,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通过,1995年

《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通过,1995年

《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21世纪议程》,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与地球理事会(EC),1996年

《全球旅游伦理规范》,世界旅游组织第13届大会,联合国大会,1999年

《开普敦宣言:目的地负责任旅游》,南非目的地负责任旅游会,2002年——中国政府有关旅游发展的规定

《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旅游局,2003年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旅游局,2003年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国家旅游局,2003年

《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国家旅游局,2009年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务院,2009年——湖北省和武汉城市圈各市的有关文件

《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促进条例》,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2009年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湖北省人民政府,2007年

《湖北省旅游产业发展部省合作协议实施方案》,湖北省人民政府,2009年《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湖北省人民政府,2007年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生态环境规划》,湖北省发改委,2008年《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规划(2008—2020)》,湖北省交通厅,2008年

《武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20)》,武汉市旅游局等,2005年

《黄冈大别山旅游开发带专项规划》,黄冈市旅游局,2008年

《大别山旅游经济带旅游总体规划》,黄冈市旅游局,2007年

《潜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潜江市旅游局,2008年

《天门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天门市旅游局,2006年

《仙桃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仙桃市旅游局,2006年

《咸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年)》,咸宁市旅游局,2007年

《鄂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鄂州市旅游局,2002年

《孝感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孝感市外事侨务旅游局,2006年

《黄石市旅游发展规划(2002-2020)》,黄石市外事侨务旅游局,2003年

第二章旅游资源评价

第6条类型分析

通过历时3个月,调查了城市圈9个城市和3个观察员城市的重点旅游资源,共选取了资源单(群)体2083项(实际列为统计资源的有1978项)。

——基本概况:普查资料汇总的1978个资源单(群)体中,可分为8大类,29

个亚类,140个基本类型,单(群)体密度约为300个/万平方米。旅游资源以人文景观为主,呈现“六分人文、三分自然、一分食购”特征。

——自然基本型旅游资源呈现以“山洞”、“江湖”、“林木”为主要特征。人文基本型旅游资源呈现“名馆名居、名墓名寺”特色。旅游资源赋存总量以武汉、黄冈和咸宁三市居多。

——主要特征:类型齐全,种类丰富;特色显著,主题鲜明;山水交融,生态良好;自然人文,禀赋俱佳。总之,整个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类型表现出四个典型特征:多样性的资源类型,专题性的资源特色,互补性的山水生态,自然人文的合理配置。

第7条区域分析

以县(市、区)为基本地域单元,统计旅游资源单(群)体的区域分布密集程度,综合考虑功能类型,划分资源密集区,并从区域旅游合作视角,结合资源密集区的分布情况,分析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特色和主导功能,并归纳整个城市圈旅游资源区域分布的总体特征。

1.资源赋存分区

——高度密集型(2个):咸安温泉景观资源密集区和罗田天堂寨地文景观密集区。

——较高密集型(4个):英山吴家山地文景观密集区、通山山岳景观密集区、孝黄山水景观密集区、大洪山缘地文生物景观密集带。

——中等密集型(7个):红安将军县红色文化景观密集区、嘉鱼湖泊景观密集区、鄂黄城区山水园林景观密集区、两江四岸江滩景观密集区、大桥—首义文化景观密集带、东湖湖光科技景观密集区、赤壁三国文化景观密集区。处于中等密集程度的资源区主要以文化景观类型资源为主。

——一般密集型(10个):浠(水)蕲(春)武(穴)名人故里景观密集区、泛梁子湖水域风光景观密集区、新(洲)团(风)山水景观密集区、大悟红色山城景观密集区、黄石—大冶山水园林景观密集区、汉口租界游憩商购景观密集区、麻城红色文化景观密集区、黄梅宗教文化景观密集区、浠水山水地文景观密集区、洪湖红色文化景观密集区、大(悟)广(水)北部山水景观密集带。

2.城市资源概貌

——武汉(白云黄鹤,知音江城):都市自然景观相对分散,水体资源极其丰富,地文景观和生物景观次之。两江纵横,湖泊交织,水体存量很大,具有典型的滨江滨湖特色,具有“江湖之城”(江城、百湖之市)的美誉。代表性资源为“一楼一台一湖一江一寺”(黄鹤楼、归元寺、古琴台、东湖、汉口江滩)。

——鄂州(吴王故都,梦幻水乡):自然景观以低山与湖泊类为主,尤其以水域风光类资源最为丰富,有大小湖泊133个,水域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1/4,享有“百湖之市”美誉;主要代表有“六山”(西山、莲花山、葛山、沼山、天平山、青峰山)“四湖”(梁子湖、红莲湖、三山湖、洋澜湖)。代表性资源为“一都两湖”(吴王古都、红莲湖、梁子湖)。

——黄冈(绿色生态,红色胜地,古色人文):人文与自然景观相当丰富,主要以名胜古迹、名人轶事、奇山幽谷为特色,形成两条特色资源分布带,一是沿长江人文景观带,以“名人名寺名校名城”为特色,以人类活动遗址类、综合人文

旅游地类为主,以东坡赤壁、黄州旧城、安国寺、青云塔、黄冈中学等资源为代表;二是大别山山水景观带,突出体现为“巍峨青山,英雄红魂”的主题特色,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军事遗址与历史事件发生地类占主导地位,地文景观类以青山、陡崖、奇石、幽谷为特色,军事遗址与历史事件发生地类多是以近代革命战争为特色的红色旅游资源。其代表性资源为“名城名山名人名寺”(历史文化名城、大别山、苏轼、李时珍、闻一多、董必武、李先念等名人、五祖寺、四祖寺)。

——黄石(青铜古都,山水黄石):黄石旅游资源以古迹及建筑类、购物类和地文景观类资源最具优势。自然景观以山水风光类为主,主要以观赏游憩低山和湖区为代表,以城区的东方山、西塞山和磁湖,阳新的仙岛湖、网湖,大冶的雷山和大冶湖、保安湖为典型代表。人文景观主要是社会经济活动遗址和综合人文旅游地两个亚类,具有“青铜矿冶文化”、“吴楚文化与宗教文化”和“现代工业文化”文化特色。代表性资源为“两山一湖一矿址”(东方山、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西塞山、磁湖、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孝感(孝感动天,情满人间):自然景观基本是地文景观和水域风光大类,以山岳型旅游地和观光游憩湖(库)区两类为主,二者组合较好,形成四个典型的资源组合密集区:孝昌的“两山两湖”(双峰山、大悟山、观音湖、龙潭湖)、应城的“一泉两湖”(汤池温泉、龙赛湖、老观湖)、安陆的“一山一树”(白兆山、钱冲银杏群)、汉川的“一寺一湖”(仙女山寺、汈汊湖)。人文景观体现三大文化特色:以孝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体验旅游资源;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大悟历史事件发生地型和军事遗址与古战场型文化旅游资源;以李白文化为主题的安陆文化活动场所型文化旅游资源。代表性资源为“两山四湖五个一(一园一泉一树一城一遗址)”(双峰山、白兆山、观音湖、天紫湖、龙潭湖、汈汊湖、董永孝文化主题公园、汤池温泉、钱冲银杏群、宣化店红色山城,古文化遗址)。

——咸宁(名山秀水、温泉奇洞、生态休闲):自然景观类资源主要是地文景观和水域风光大类,享誉“华中避暑胜地、生态休闲之都”。人文景观以历史事件发生地型和军事遗址与古战场文化旅游资源为主,其代表性资源为“一山一湖一洞八泉一战场(九宫山、陆水湖、隐水洞、温泉谷、碧桂园凤凰温泉、三江森林温泉、太乙国际温泉、楚天瑶池温泉、汉商山林温泉、嘉鱼山湖温泉、龙佑温泉、赤壁古战场)。

——仙桃、天门、潜江(江汉湖乡,荆楚文化):仙桃、天门、潜江同处于江汉平原腹地,“古云梦泽”的核心区域,两江横贯,百湖交织,水域风光类资源占重要地位,规模较大的湖泊有排湖、沙湖、张家湖、借粮湖、返湾湖等,盛产养殖,渔业发达,水产丰富,加之优美的田园风光,呈现典型的“湖乡”特色。此外,潜江的龙湾遗址(章华台)、曹禺名人-戏剧文化、江汉石油工业、仙桃的沔城古城(复州古城)、天门的石家河遗址、天门-潜江兴隆水利工程等人文.旅游资源尚有一定开发价值。仙桃代表性资源为“一城一湖”(沔城、排湖),天门代表性资源为“一湖一名人”(陆羽纪念馆、张家湖),潜江代表性资源为“一遗址两湖一名人”(章华台遗址、借粮湖、返湾湖、曹禺)。

——京山(绿林起义地,鄂中绿宝石):境内地质地形地貌独特,以山、水、洞、泉、瀑为主的自然景观遍布全境,素有“鄂中绿宝石”之美誉,灵山秀水,形成洞奇、泉特、山秀、水清、石怪的景观特色;历史悠久,人文胜迹众多,既有代表新石器文明的屈家岭、苏家垄文化遗址,又有象征中韩文化交流的新罗太子墓,既是三大农民起义之一的绿林起义策源地,也是近代中国无产阶段革命的重要场

所。其代表性旅游资源为“一山、一洞、一溪、一瀑、一泉”(绿林寨、空山洞、鸳鸯溪-天河、虎爪山瀑布、汤堰温泉)。

——洪湖(洪湖岸边是家乡):洪湖既有烟波浩渺、绿荷红莲的湖泊风光,又有三国“赤壁之战”火烧乌林的古战场;既有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故居黄蓬山,又有成吉思汗的后裔阿里不可隐居的陆庄;既有瞿家湾的明清建筑一条街,又有全国十大纪念馆之一的湘鄂西革命烈士纪念馆,还有国家级珍稀动物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和省有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红色文化与生态湖泊景观主题特色突出。——广水(鄂北门户,生态广水):东有中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代表的山岳景观,北有三潭和黑龙潭为代表的峡谷景观,西南有徐家河水库省级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水域景观,山水生态景观丰富,形成“山峭林茂,谷幽水清”的自然景观特色;西北有吴店生态旅游区为代表的山地景观和浆溪店为中心的红色文化景观,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相互交融。

3.区域总体特征

——大分散小集中: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分布区域特色明显,各市均有相当数量的旅游资源赋存,但总体上旅游资源在规模与类型上,区域等级差异显著,形成明显的组团结构差异,资源存量规模较大、类型较丰、影响较深的城市为武汉、黄冈、咸宁和孝感组团,其次为鄂州、黄石组团,江汉平原仙桃、天门、潜江三市组团资源赋存最少。从资源类型分布来看,圈域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地域主要分布在两条带状:长江人文景观带和大别—九宫山山水自然景观带。

——区位优势明显:占据“天下之中”的旅游区位集散优势,与国内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和成渝城市群相距1000公里左右,与中部的长株潭城市群、昌九城市走廊和中原城市群相距500公里左右,依托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条件,拥有得天独厚的客源市场进入优势。

——空间组合良好:整个圈域旅游资源呈现“人文与自然”、“山岳与水体”的类型与空间组合态势,已明显形成两条旅游地带:中间的沿江人文旅游带和南北两翼的九宫山与大别山岳自然旅游带。

第8条质量分析

1.质量分级

——各市推荐参评资源131个,其中武汉和黄冈均为30个,各占总量的23.26%,咸宁为18个,占总量的13.95%,孝感为14个(占总量的10.85%),个(共5),天门和潜江各为5.43%个(占7),鄂州为6.20%个(占8黄石为

占7.75%),仙桃为5个(占3.10%),洪湖2个(占1.55%),京山4个(占3.10%),广水3个(占2.33%)。

根据质量标准和评分结果,将城市圈旅游资源分以下三级。

——具有国际级影响潜力的旅游资源(23个):包括武汉的黄鹤楼、湖北省博物馆、东湖风景区、归元寺、汉口江滩、古琴台和红楼等;黄冈的红安烈士陵园、大别山、龟峰山、吴家山、五祖寺和四祖寺等;咸宁三国赤壁古战场、九宫山、龙佑温泉、咸宁温泉和隐水洞等;孝感的双峰山和汤池温泉等;黄石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和大冶铁矿,鄂州的梁子湖,洪湖市的洪湖。

——具有全国性影响潜力的旅游资源(42个):包括武汉的植物园、严西湖、知音湖、盘龙城、晴川阁、木兰山、中山舰、农讲所和长江大桥等;黄冈的东坡赤

武汉市休闲旅游客源市场细分及规模分析

武汉市休闲旅游客源市场细分及规模分析 内容摘要:中国近代以来的工业化、现代化过程,培育了一个超级庞大规模的消费社会。21 世纪,使休闲旅游的繁荣成为消费社会发展时期的产物。本文根据武汉市休闲旅游资源的禀赋、知名度和吸引力以及区位条件,细分了武汉旅游客源市场,同时,对其规模也作了数量分析,认为武汉休闲旅游市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快速增长时期(2006-2010 年);稳步增长时期(2011-2015 年);成熟期(2016-2020 年)。 关键词:休闲旅游客源细分定位 在工业化的消费社会,工作与居住、商业、游憩休闲的个体生存需要被转化为大规模的功能化生产过程,休闲与旅游被转化成为一个大众化的社会现象,使大众休闲旅游消费成为可能。 休闲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消费结构分析。在21 世纪的前20 年,我国多数大中城市的消费阶段会经历从初级享受型消费阶段向小康富裕型消费阶段转换。从国际通用的恩格尔系数和人均GDP评价标准来看,恩格尔系数在30涯50%!于中级阶段,人均GDP达到800-3000美元,人民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消费质量得以提高。恩格尔系数在30 %以下进入高级阶段,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消费向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物质生活消费的比重下降,文化精神消费比

重上升。 休闲与旅游消费分析。从国际上旅游需求的发展来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工业社会中期单一的观光旅游消费的发展阶段,将逐渐让位于工业社会后期休闲与度假旅游、复合型旅游消费,并进一步发展到后工业社会的生态旅游、专项旅游和特种旅游消费的阶段。我国的旅游业从上世纪80 年代 开始起步,经过20 年的发展,旅游产品和旅游消费者需求已经发生结构性转变。从持续增长期待型的消费观念特征来看,消费观念完全可能超前于社会发展阶段,尤其是大都市区域的旅游消费者。随着大城市小康社会的到来,各大城市市民的观光旅游消费将迅速向着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和专项旅游消费阶段转变。 规划期内消费阶层分化分析。旅游消费的阶层分化决定小康社会旅游消费的市场细分。对阶层的细分,包括社会阶层和年龄阶层划分。在小康社会的发展时期,可以预期我国社会的“中产阶级”的发育和壮大。当代社会经济变迁已导致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出现,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办事人员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其中,从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到个体工商户阶层,以及产业工人等阶层的上层,是整个社会的中产阶级,是休闲旅游业的支柱。这些阶层的旅游消费形态存在差别,如表1。在21 世纪的 前20 年内,各个旅游消费的社会阶层分化将出现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0 年至2012年期间,为中产阶级的孕育期,中产阶

武汉市旅游市场推广策划

武汉市旅游市场推广策划

目录 一、大武汉简介 二、武汉市旅游市场现状及问题所在 1、宣传的力度不够,特色不显,信息资料不详。 2、旅游景点管理分散,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有限 3、旅游服务质量较差,行业服务意识缺乏,存在欺生现象。 4、缺乏长远规划,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三、武汉市旅游市场目标客户定位 四、武汉市旅游市场推广方案 1、明星综艺推广 2、广告与网络博客推广 3、感情捆绑式营销 4、整合山水景点资源,实现旅游质的飞跃 五、总结

一、大武汉简介 武汉(Wǔhàn)为湖北省省会,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也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中国中部及长江中下游特大中心城市,为华中最大城市,截止2011年全市常住人口978万人,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在清末、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一度是中国内陆最大城市,位居亚洲前列,曾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武汉更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地,著名的武昌起义、辛亥革命便发生在这里。 武汉分为汉口、武昌、汉阳三镇。其中汉口和武昌从明朝后期起就分别发展成相当规模的城市。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首次将汉口、武昌、汉阳合并为京兆区,总称武汉,开三镇合并先河。 武汉水资源丰富。长江及支流汉水在城中交汇。此外武汉城内还有数十个大小不一的淡水湖(算上郊区有一百多个湖泊,故又得名“百湖之市”)。其中武汉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湖岸线全长110多公里,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水域面积的6倍。在武汉城区面积中,水域面积占了约四分之一。“十一五”期末,武汉市将建设成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中部地区旅游集散地和文明出行的旅游客源地:接待海外游客80万人次,国内游客7400万次,旅游总收入达500亿元;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1000亿元,把武汉市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商务会展型和都市休闲型旅游城市,成为中部地区的旅游中心城市。这是武汉市旅游发展大会提出的发展。武汉将整合旅游资源,形成“一心三核、一圈十六区”的总体格局。其中,“一心”是指城市旅游中心,包括两江四岸、大东湖和泛金银湖等三个旅游集聚区。“一圈十六区”是指由环绕中心城区的16个旅游区,包括木兰生态旅游区、道观河旅游区等。 二、武汉市旅游市场现状及问题所在 武汉市自然旅游资源可以概括为:“三列山系”:武汉北有木兰山、将军山等;中有龟山、蛇山、磨山、洪山、珞珈山、马鞍山、九峰山等;南有目前己建为旅游区的九真山森林公园、青龙山森林公园、龙泉山风景区等。“一组湖群”:全市

(完整版)武汉旅游发展总规划

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武汉城市圈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2010-2030 (评审稿) 《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组 2010年1月

目录第一章旅游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背景 第2条规划性质 第3条规划愿景 第4条时空尺度 第5条规划依据 第二章旅游资源评价 第6条类型分析 第7条区域分析 第8条质量分析 第9条综合评价 第三章客源市场分析 第10条市场潜力 第11条市场定位 第12条市场预测 第四章发展环境分析 第13条主要优势 第14条制约因素 第15条重大机遇 第16条面临挑战 第五章旅游发展战略 第17条战略思想 第18条战略原则 第19条战略目标 第六章旅游形象规划 第20条区域旅游形象分析 第21条区域旅游形象策划 第22条旅游形象传播方案 第七章空间组织规划 第23条空间结构规划 第24条主体功能区规划 第25条旅游产业集群规划 第八章旅游产品规划 第26条产品开发目标 第27条产品体系构建 第28条专项产品建设 第29条产品线路整合 第九章项目建设规划 第30条政府主导性项目 第31条重大招商引资项目 第32条地区布局与规划导向 第33条总体效应评估

第34条项目管理举措 第十章旅游交通规划 第35条区域总体配置规划 第36条交通运输方式规划 第37条交通旅游产品规划第十一章环境保护规划 第38条总体目标 第39条政策建议 第40条实施方案 第十二章保障系统规划 第41条总体构想 第42条实施方案

第一章旅游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背景 国际发展视野:旅游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进入大众化和全球化旅游时代后,国际旅游市场表现为从团体化转向个体化和家庭化发展;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与专题旅游等多样化发展;从远程旅游向中短途或邻近国度区域旅游多维度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部分国家可持续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主要助推器,并将成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具活力与潜力的综合性产业。中国将成为国际旅游第一大市场。 国内发展态势:区域旅游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发展旅游业已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国民旅游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城市群可能成为影响旅游发展格局的主要空间力量,城乡以休闲为主题的旅游方式日益普及。与此同时,伴随高铁和3G时代的出现以及国民休闲计划的推行,将极大的改变国人旅游方式,空间上将出现以点带面的城际旅游,旅游产业组织将从单体型向网络型转变,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和产品升级转型速度不断加快。 省域发展格局:“一城两圈”区域旅游的新战略。湖北省政府与国家旅游局就加快湖北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合作协议,确立了“以武汉为龙头,加快建设武汉城市旅游圈,积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圈并进,双轮驱动”的“一城两圈”旅游发展战略,正在构建一个“中心城市-区域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名镇名村”依次递进的旅游网络节点支撑体系。 第2条规划性质 该规划性质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将是“十二五”时期武汉城市圈旅游业的总体发展部署和中长期旅游发展导向。 第3条规划愿景 旨在促进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加速建设新型的以武汉为龙头的都市旅游综合体;不断增强城市圈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城市圈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和“两型社会”建设与改革的先导产业;为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全国低碳旅游业的典型示范区以及中国最滋润的山水休闲地提供宏观决策的科学依据。 第4条时空尺度 地理区位:武汉城市圈位于湖北省东部,规划区域包括武汉、咸宁、孝感、黄冈、黄石、鄂州、天门、潜江和仙桃九个城市。总面积约为5.78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31.23%。本次旅游规划还包括武汉城市圈的三个观察员城市——荆门市的京山县、荆州市的洪湖市和随州市的广水市。 规划期限:以2010年为基准年,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第5条规划依据 ——世界旅游组织的文件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宪章》,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通过,1995年

武汉市旅游形象定位及策划

武汉旅游形象定位及策略 摘要 武汉市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地处全国腹心,得中独厚;扼黄金水道之中游,得水独优;并以其“汗江交汇”、“龟蛇对”、“三镇鼎立”、“湖群环绕”等特有景观成为我国大城市中独具“水、桥、山、楼、寺”等多元旅游资源组合的城市,可谓人文、自然景观皆有,古代、近代景点兼备。然而,尽管武汉市的山多水多历史遗迹多,好山好水未必好玩,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难以令人乐观,它既无叫得响的名牌旅游产品,也未有世人眼里树产起独特的旅游形象。以旅游业的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相比,1994年武汉市旅游接待总人数仅有13.19万人,居第17位,这说明武汉市旅游业还处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温冷地带。为何武汉市旅游业难以升温?武汉市旅游业的发展问题增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然而武汉市旅游业仍然迟步不前。因此,分析探讨武汉市旅游发展策略意义重大。 笔者主要从武汉市旅游发展的现状及现有的定位展开分析,然后找出影响武汉市旅游发展定位的因素,从多方面剖析对武汉市进行定位和策划,最后根据武汉市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以"华中人文山水苑,近代历史大舞台"给武汉定位. 关键词: 旅游形象定位历史地理策略

第一章武汉市旅游形象现状分析 (4) 1.1江城三菜一汤,山水苑 (4) 1.2武汉市城市圈旅游业态 (4) 第二章武汉市发展现存的问题 (5) 2.1缺乏个性形象定位 (5) 2.2资源不尽丰富 (6) 2.3旅游发展高速度低质量 (6) 第三章影响武汉旅游形象定位的因素 (8) 3.1地理位置 (8) 3.2历史背景 (9) 3.3客源分析 (10) 3.4旅游交通 (11) 3.5旅游酒店 (12) 第四章武汉市旅游形象定位及塑造策略 (12) 4.1华中人文山水苑,近代历史大舞台 (12) 4.2.1加强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突出主题形象。 (13) 4.2..2.善识别符号,改善景区形象。 (13) 4.2..3改善接待条件,改造城市形象。 (13) 4.3形象宣传策略 (14) 4.3.1因“客源地”制宜地开展形象宣传。 (14) 4.3.2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加强形象宣传。 (14) 4.3.3利用公关与节事活动促进形象宣传。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武汉市旅游休闲市场调研报告-绿维创景

武汉市旅游休闲市场调研报告 旅游与文化规划设计专家旅游与文化导向的区域综合开发服务商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 旅游运营网https://www.doczj.com/doc/a117374072.html,旅游景观设计网https://www.doczj.com/doc/a117374072.html, 创意建筑设计网https://www.doczj.com/doc/a117374072.html,旅游投融资网https://www.doczj.com/doc/a117374072.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旅游运营网 https://www.doczj.com/doc/a117374072.html, 武汉市旅游休闲市场调研报告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摘要:今年8月,配合在武汉及周边地区的若干项目,我院在武汉市做了一次大型的市场调研,采用以问卷为主,配合访谈的形式,发放520份调查问卷,全部收回,其中有效问卷500份。以下从武汉市旅游休闲市场概况、市民的休闲行为特征、主要专项市场研究、主要面向武汉市场的旅游休闲项目开发建议等四个方面简述调研成果。 一、武汉市旅游市场概况 1、城市发展及收入水平 武汉作为华中第一大城市,拥有超过800万人口。根据2006年全国城市人均GDP 公布数据,武汉为16205.67元人民币,折合约2193美元。按照国际经验,一个国家人均GDP 达到2000美元,将基本形成对休闲的多样化需求和多样化选择。 今年10月,《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通过评审,标志着武汉城市圈的建设进入了新的加快发展阶段。12月初,经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按照收入衡量,武汉市目前处于休闲市场的蓬勃发展时期,休闲产业方兴未艾。城市圈的建设为区域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总则 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于1982年由国务院批准,修订于1988年,经过十多年的实施,武汉的城市面貌显著改观,旧城改建和新区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规划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主要目标已基本实现,城市功能和整体环境得到了相应的改善。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武汉相继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开放港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党和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以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和浦东开发开放为代表的长江沿岸经济走廊加速开发,都标志着武汉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根据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战略决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要求,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6—2020年)》为指导,特制定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总体规划本着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跨世纪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顺应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指导思想,突出“战略性、超前性、适应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重点内容为:

(1)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合理引导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产业和人口的分布,提高用地集约性;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主城功能分区,强化主城服务功能; (4)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保护历史遗存,继承和发扬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 (5)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筑生态框架,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6)完善基础设施系统,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3.总体规划期限为1996年至202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下世纪中叶。 近期规划期限为2000年。中期规划期限为2010年。 4.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镇地区和主城三个层次。市域规划范围即武汉市行政区域,面积8467平方公里;城镇地区规划范围包括主城、外围7个重点镇及其间的农业和生态用地,面积2256平方公里;主城规划范围以三环路以内地区为主,面积约85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具体划分见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第4部分)。 武汉市城市规划区以规划的外环公路为基本界线,结合自然

基于五力模型下的武汉市旅游业分析

一、五力模型理论概述 20世纪80年代,现代最伟大的商业思想家之一,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的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发表了《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和《国家竞争优势》(1990),形成著名的“波特三部曲”。这套理论将产业组织分析法引入战略管理领域,形成其独特的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迈克尔-波特的理论建立在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结构——行为——绩效(SCP)”这一范式上,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某一行业中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首要和根本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波特在其经典著作《竞争战略》中提出了行业结构分析的五力模型。他认为一个产业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产业结构中的五个基本竞争力量(即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的议价能力、供应方的议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所决定的,如下图所示,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了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了产业最终的获利潜力。要对抗这些竞争力量,企业就要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本文试图应用迈克尔·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通过对武汉旅游业的竞争态势的分析,针对武汉旅游业目前面临的困境,就如何把握竞争、选择正确的发展策略提出一己之见,五力模型理论包括:

1.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大部分行业中的企业,相互利益是紧密联系的,各企业竞争战略的目标都在于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所以,在实施中必然产生冲突与对抗。 2.新进入者的威胁。新进入者在给行业带来新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希望在现有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的竞争,导致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甚至危及这些企业的生存。竞争性进人威胁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进入新领域的障碍大小与预期现有企业对进入者的反应情况。 3.替代品的威胁。两个不同行业的企业,可能由于生产品是互为替代品而产生相互竞争,以各种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替代品价格越低、质量越好、用户转换成本越低,其所能产生的竞争压力就越强。 4.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供方主要通过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供方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提供给买主的投入要素,当供方投入要素价值构成买主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对买主产品生产过程非常重要、或严重影响买主产品质量时,供方的潜在讨价还价力量就大大增强。 5.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主要通过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这五种力量结合在一起影响着某一行业的利润。 2、 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业是我国的朝阳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是拉动内需的重要途径,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武汉市旅游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初步形成了“行、游、住、食、购、娱”六大旅游要素齐全、旅游功能基本配套的产业格局。 (一)旅游资源状况

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行业分析

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行业分析 前言 武汉市历史文化悠久,是一座具有3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武汉市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绚丽多姿,具有鲜明的空间分布特点和独特的类型结构。武汉市旅游业依托武汉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其发展对带动武汉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全国来看,武汉市旅游业并不突出,其发展还存在着不少限制因素。武汉市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旅游宣传不力,旅游服务欠缺,管理部门对旅游景点的整合能力不强,缺乏长远规划,旅游景点的开发往往超过旅游地的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了环境问题。对此,武汉市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宣传,打造品牌,完善基础设施,整合旅游景点,多个景点联合开发,从而促进武汉市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一)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1.1武汉市现有旅游资源 武汉市自然旅游资源非常的丰富,前人也已经将武汉市的自然旅游资源精辟的概括为“三列山系”“一组湖群”“两江汇流”。“三列山系”指的是,武汉北有木兰山、将军山等;中有龟山、蛇山、磨山、洪山、珞珈山、马鞍山、九峰山等;南有目前己建为旅游区的九真山森林公园、青龙山森林公园、龙泉山风景区等。而“一组湖群”是说全市拥有湖泊约140处。著名的湖泊就有东湖、莲花湖、梁子湖、

龙阳湖等。“两江汇流”是指:武汉是依山傍水的“江城”。而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在市区交汇,将武汉分成三镇。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全市有名胜古迹、革命纪念地等旅游地数量众多。 1.2武汉市旅游基础设施 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一般包括旅游交通运输设施、旅游接待宾馆、旅游路途中的休憩节点、旅游夜间娱乐环境设施、旅游餐饮购物环境设施。旅游交通是为了旅游者有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自2005年起,武汉市客运量不断增加。武汉对外交通系统不断完善,特别是武汉高铁、武广高铁开通以来使武汉优势凸显,同时也缩短了武汉与各地区的往返距离,为武汉旅游业提供了空前发展的机遇。另外一方面,自2005年以来,武汉旅行社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截止2009年,武汉市拥有星级以上宾馆111个,国际、国内旅行社共235个。交通的便捷和旅游接待能力的提升也为武汉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1.2.1武汉市旅游接待现状 据武汉市旅游局统计,2010年春节期间,武汉市共接待游客181.9万人次,同比增长6.4%. 旅游收入6.36亿元,同比增长15.5%;接待旅游团队351个,同比增长160%,其中华东地区各地来汉旅游的游客量增幅在67%~400%。值得关注的是,这是武汉市自1998年以来,首次出现游客量“进”大于“出”的现象。 (二)武汉旅游业发展障碍分析

论武汉旅游资源的开发

论武汉旅游资源的开发 摘要:本文主要从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以及城市特色资源三个方面多角度分析探讨了武汉旅游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开发前景,并就某些方面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东湖楚文化三国文化宗教文化汉口码头文化近代工业文化红色文化长江老建筑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tourism resources’ status quo and prospect of Wuhan in aspects of natural resources, cultural resources and city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as well as giving some related suggestions. 正文: 一、自然资源的开发 说到武汉的东湖,人们常常拿它和杭州西湖相比,有一种说法叫做“东湖只比西湖差一个故事”,可实际上就游客综合满意度看来东湖较西湖还有很大差距。抛开武汉杭州两个城市经济状况的差异,单就资源利用与管理,文化的开发这些方面,武汉东湖还有很多要向杭州西湖借鉴。 1、发展自身特色资源 首先是东湖丰富的水体资源。东湖的面积是西湖的六倍,是世界上最大的城中湖,合理开发水体资源形成东湖独有的旅游特色是一项不错的选择。例如可以开发水上水下娱乐项目如快艇、划船、钓鱼、甚至潜水或是热气球,还可以建设特色水上建筑如吊索桥、栈道、人造湖心亭等。若充分合理地利用了东湖广阔的水域,它在湖泊型风景区里将具有很大的竞争力。 再者是楚文化的发展建设。东湖磨山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楚文化游览区,其内的楚城、楚市、楚天台和毛主席手书的离骚碑加上听涛景区的屈原纪念馆都展现了楚文化的瑰丽,但还不够。目前的东湖公园主要是以现代人文景观为主的娱乐休闲性公园,我们可以将其改造成充满古代楚文化风韵的特色文化园,融入青铜铸造、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音乐、老庄哲学、屈骚文学等楚文化元素,例如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青铜铸造过程,建设仿真丝织品或器具的商店,还可以定时安排编钟歌舞剧表演等,增加游玩的互动性,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楚文化的魅力。目前磨山楚文化旅游区二期工程已启动,届时相信楚名人塑像馆、出国民风民俗馆和九歌长廊等将会让我们对楚文化有更深的感受。 2、规范景区管理制度 西湖风景区对游区内的服务人员不仅有学历上的要求还会定期组织培训,反观东湖却没有相关的制度,游客普遍反映东湖景区内有乱收费、服务态度差的现象,这样直接导致了东湖的重游率低于西湖。东湖风景区应规范制度,加强人员管理培训,关注服务细节。 此外,西湖实行的是“免费西湖”,而东湖则为“园中园”,部分核心景区因为收费导致部分游客不愿意游玩。政府应该将一些特色核心景点免费开放,这样可以吸引高更多的游客。同时应该开放东湖西岸被宾馆军区疗养院和其他建筑占有的部分,使景区公开化。 东湖离市区较远,交通不便,政府应该安排更多的公交线路开往东湖,同时周围的配套食宿设施也要进一步完善,这样才能真正留住游客。当我们提到西湖美食的时候马上就能想到西湖醋鱼和东坡肉,东湖也应该拥有自己的特色美食,致力于建设楚文化美食区,让整个旅游产业链趋于完整。 3、加强治理宣传力度 东湖水质虽然政府一直在努力治理,但效果不佳,游客往往抱怨湖美水臭。西湖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政府为了保持水质做了很多工作,溪流疏浚、植树造林等。首先是要控制东湖的污水排放,加大惩罚力度,违法必究;其次是控制人工养殖,改善水体生态结构。水是东

武汉旅游产业发展的四大战略

武汉旅游产业发展的四大战略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武汉旅游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成长为湖北省旅游的龙头和武汉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然而同国内其他旅游城市相比较,武汉旅游业的发展仍然显得有些缓慢。为此,借着?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武汉启动?武汉人游武汉?特惠旅游大行动,陆续为市面免费发放了总价值达2.04亿元的优惠券。各景区和旅游企业也纷纷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加强品牌导游队伍建设,持续推进重大旅游项目的研发等等,力图将武汉丰富的都市旅游资源、良好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独有的地理区位资源优势更好地展现和推介出来。 武汉旅游业的发展,关键的一点是未能将武汉的区位优势全部发挥出来。在即将召开的?武汉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省市领导及专家们将就如何加强武汉城市形象建设明确旅游形象定位,加快武汉旅游业的发展展开研究讨论。 为更全面地认识武汉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更全面的分析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本期编辑部特邀湖北大学区域规划研究所所长——张立明教授谈一谈他对于武汉旅游发展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一、理念创新战略: 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 在软要素驱动阶段, 城市旅游的卖点不仅仅是旅游资源,城市旅游产业的竞争就是城市综合实力的竞争。应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类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各类动态与静态活动,赋予其旅游功能,将旅游产业与各行各业广泛融合,形成新的旅游产业业态,实现旅游产业的结构优化。因此,应创新城市旅游发展理念,重新审视城市旅游发展的驱动因子,树立全新的城市整体旅游资源观和大旅游产业观,将城市旅游

发展由景区驱动模式转向景区驱动、城市设施驱动以及环境驱动相结合,大力发展无景点旅游,将城市的多元文化、休闲、商务、会务、购物等现代化设施、城市生活方式和各具特色的社会空间等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来开发,将旅游业发展全方位融入整个城市,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旅游功能,把城市作为景区、旅游产品、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经营,实现武汉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的转变。为此,必须做好分区发展驱动模式的设计、产业的关联融合和功能融合。为景区、旅游产品、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经营,实现武汉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的转变。为此,必须做好分区发展驱动模式的设计、产业的关联融合和功能融合。 1.中心城区和城市郊区实施不同的发展模式。中心城市将以城市设施驱动为主,近郊区将以景区驱动为主,远郊区将以环境驱动为主。 2.推动旅游产业与相关行业部门的关联融合。旅游产业与关联性强的文化、体育、房地产业、工业、农业等融合,形成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景观房产与旅游商业地产、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新型产业形态。将旅游与区域发展、城乡建设等融合,通过旅游产业发展推动城市形象提升、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品牌塑造等。 3.推动城市建设与旅游功能的融合。在区域社会经济建设中,特别是在重大项目的建设中,有意识地融入旅游的功能,实现旅游产业与区域社会经济建设的一体化发展。如赋予电视塔、长江大桥、城市现代设施、交通工具、商业设施等旅游功能后可形成新的旅游产品,拓宽旅游产业发展渠道。二、形象提升战略:强化?大都会?城市形象 旅游产业的外延宽、牵涉面广、关联带动性强,外向型经济产业特征明显,其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众多的行业部门相互配合,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战略,促进资源的

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1

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摘要: 武汉市旅游业依托武汉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其发展对带动武汉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全国来看,武汉市旅游业并不突出,其发展还存在着不少限制因素。武汉市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旅游宣传不力,旅游服务欠缺,管理部门对旅游景点的整合能力不强,缺乏长远规划,旅游景点的开发往往超过旅游地的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了环境问题。对此,武汉市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宣传,打造品牌,完善基础设施,整合旅游景点,多个景点联合开发,从而促进武汉市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字: 武汉市旅游业服务宣传基础设施地方特色 正文: 1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1.1武汉市现有旅游资源 武汉市自然旅游资源可以概括为:“三列山系”:武汉北有木兰山、将军山等;中有龟山、蛇山、磨山、洪山、珞珈山、马鞍山、九峰山等;南有目前己建为旅游区的九真山森林公园、青龙山森林公园、龙泉山风景区等。“一组湖群”:全市拥有湖泊140处,372个。著名的湖泊有:东湖、莲花湖、梁子湖、龙阳湖等。“两江汇流”是指:武汉是依山傍水的“江城”。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在市区交汇,将武汉分成三镇。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全市有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国家、省、市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9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 。 1.2武汉市旅游基础设施 1.2.1武汉市旅游交通现状 旅游交通是为了旅游者有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旅游交通是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产生可能,它同整个交通运输系统联系在一起[2]。武汉市交通事业不断发展。由由图1可以看出,自2005年起,武汉市客运量不断增加,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公路、航空、铁路运输各占一定的比例。武汉对外交通系统不断完善,合武高铁、武广高铁开通以来使武汉中部区域优势凸显,拉近了武汉与华南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时空距离,为武汉旅游业提供了空前发展的机遇。据武汉市旅游局统计,2010年春节期间,武汉市共接待游客181.9万人次,同比增长6.4%;实现

论武汉旅游经济对武汉总体经济的影响

论武汉旅游经济对武汉总体经济的影响 武汉,简称"汉",又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010年3月国务院批复武汉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将武汉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在我国经济地理圈层中,武汉具有得中独厚的区位优势。此地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汉江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过渡地区。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日照充足。水资源方面,以长江为主干构成庞大水网,境内江河湖泊众多,被称为"百湖之市"。武汉历史悠久,建城史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的商代盘龙城。历史上武昌、汉口、汉阳曾各成建制,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汉江以北置夏口厅,即今汉口,自此,汉口与汉阳、武昌统称"三镇"。 武汉地处楚文化圈,风景秀丽,名胜众多,也是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三国""三峡"旅游线路的中转站。2009年末,全市旅游景区(点)有32家,其中,5A级1家,4A级9家。旅游星级以上宾馆111家,其中,五星级10家,四星级25家。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6360万人次,接待海外旅游人数66.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08.7亿元。 2010年,随着合肥武汉高铁、武汉广州高铁、郑州西安高铁等相继开通,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也预示着武汉市旅游业进入了“高铁时代”。自合武高铁和武广高铁开通以来,为武汉市带来了大批游客,拉动了武汉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据武汉市旅游局统计,2010年春节期间,武汉市共接待游客181.9万人次,同比增长6.4%,实现旅游收入6.36亿元,同比增长15.5%,接待旅游团队351个,同比增长160%,其中华东地区来汉游客增幅67%~400%.随后的五一、十一期间来汉旅游人口都有不同幅度的增加。查阅武汉市统计年鉴,下图是2000年——2010年武汉市GDP值与旅游总收入变化趋势情况:

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

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 的决定 【法规类别】旅游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武发[2000]第10号 【发布部门】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0.03.31 【实施日期】2000.03.3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 (武发(2000)第10号2000年3月31日)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充分发挥武汉市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旅游业,使其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尽快把武汉市建成旅游大市,现就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有关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发展武汉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一)在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旅游业的思想指导下,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党中央已提出把旅游业列为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要大力培育和扶持。旅游业发展面临着十分有利的机遇。旅游业是扩大城市对外开放,加快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塑造城市现代形象的新兴

产业。武汉市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巨大优势和潜力。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海内外客源市场不断拓展,带动了商业、交通、通讯、城建、餐饮等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和消费亮点。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既是武汉市提高现代城市功能、实现现代化开放型城市宏伟目标的需要,也是武汉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更是当前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拉动经济发展和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二)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旅游业是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功能的战略性产业。因此,要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大力培植和扶持,推动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努力使之成为21世纪武汉市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武汉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旅游业的思想为指导,以发展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为目标,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强化政府主导、旅游部门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全市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加快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全市旅游业发展,要以构建华中旅游中心城市为目标,坚持“突出重点、拓展优势、盘活存量、深化内涵”的发展方针,塑造新世纪都市旅游的整体形象,努力实现武汉市旅游业向观光度假、商务购物、文体展览等特色多样化的旅游转变,由过境旅游城市向集散地、目的地的复合型旅游城市转变。到2005年,力争全市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5%;到201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5%,并逐步将武汉市建设成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旅游城市。

城郊旅游发展的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尤其是受最近国家新制定的休假制度的影响,人们的旅游消费开始由长距离旅游向中短途旅游转变,从追求旅游景点名气向追求旅游质量转变,短线旅游、乡村旅游等城市周边旅游已成为消费者的旅游热点。城市郊区依托大城市稳定的客源市场,以及资源、客源、区位和设施优势,吸引着大量的城市居民去观光、度假、休闲和娱乐。在城郊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很多相关的问题也在凸现,对城郊旅游开发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本文首先对城郊旅游进行综合概述,重点介绍了城郊旅游的研究背景、概念内涵,同时分析了城郊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和现实意义;接着对城郊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城郊旅游的旅游地类型及空间结构、城郊旅游的圈层性模式、城郊旅游的客源市场,以及城郊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进行分析。 最后以武汉市为例,对武汉市城郊旅游开发进行分析。先对武汉城郊旅游概况进行了阐述,然后运用空间结构理论对武汉市城郊旅游地进行了旅游地类型和空间布局分析,将武汉市城郊旅游分为近城、近郊和远郊旅游圈,接着分析了武汉城郊旅游客源市场需求,制定了不同旅游板块的开发模式,最后阐述了武汉城郊旅游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城郊旅游市场分析旅游圈层旅游开发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and the increasing of the leisure time,pe ople’s tourism consuming is changing:from the long distance traveling to the short medium-distance traveling;from pursuing the reputation of the scenic spot to pursuing the traveling quality.The tour nearby the city such as the short-distance and village tour are becoming popular.The suburban tourism is developing very fast,but mean while a lot of problems emerge.So it is very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to make research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uburban tourism. The thesis first makes the summarization of the suburban tourism,mainly presents the concept,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he suburban tourism,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real significance of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uburban tourism;and then analyzes the relative theories.such as the market analysis of the suburban tourism,the circle mode and the exploration mode the suburban tourism resources. At last taking Wuhan as an example the thesis makes the analysis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uburban tourism resources of Wuhan city.The author first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and analyzes the market of the suburban tourism of Wuhan city through an investigation questionnaire;the applies the circle mode of the suburban tourism,and divides it into three circles.Then has analyzed the Wuhan suburb traveling source of tourists market demand,has formulated the different traveling mottling development pattern,finally elaborated the Wuhan suburb traveling marketing strategy. Keywords:Suburban travel Market Analysis Tourism Exploration Tourism Circle

关于促进武汉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关于促进武汉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武汉旅游业现状分析 (一)武汉现有旅游资源 武汉市自然旅游资源可以概括为“三列山系”,武汉北有木兰山、将军山等;中有龟山、蛇山、磨山、洪山、珞珈山、马鞍山、九峰山等;南有目前己建为旅游区的九真山森林公园、青龙山森林公园、龙泉山风景区等。“一组湖群”:全市拥有湖泊140处,372个。著名的湖泊有:东湖、莲花湖、梁子湖、龙阳湖等。“两江汇流”是指:武汉是依山傍水的“江城”。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在市区交汇,将武汉分成三镇。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全市有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国家、省、市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9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 (二)武汉旅游基础设施 1.旅游交通现状 旅游交通是为了旅游者有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旅游交通是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产生可能,它同整个交通运输系统联系在一起。武汉市交通事业不断发展。由由图1可以看出,自2005年起,武汉市客运量不断增加,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公路、航空、铁路运输各占一定的比例。武汉对外交通系统不断完善,合武高铁、武广高铁开通以来使武汉中部区域优势凸显,拉近了武汉与华南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时空距离,为武汉旅游业提供了空前发展的机遇。据武汉市旅 游局统计,2010年春节期间,武汉市共接待游客181.9万人次,同比增长6.4%;实现旅游收入6.36亿元,同比增长15.5%;接待旅游团队351个,同比增长160%,其中华东地区各地来汉旅游的游客量增幅在67%~400%。值得关注的是,这是武汉市自1998年以来,首次出现游客量“进”大于“出”的现象。 2.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现状 截止2009年,武汉市拥有星级以上宾馆111个,国际、国内旅行社共235个。2005年以来,武汉旅行社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而星级宾馆数量却成较少趋势,而且旅游星级饭店客房及床位数量是增加的,这说明武汉市旅游星级宾馆的接待能力在不断增强,宾馆规模变大,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