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一、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母婴传播:即由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传染给自己的孩子。

(二)性接触传播:夫妻中一方带病毒时,可通过性生活传染给对方;性乱和卖淫嫖娼最易传播。

(三)经血液传播:输血、使用没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的注射器和针头、以及拨牙、穿耳、纹身、共用牙刷或剃须刀都可能造成乙肝传播。

乙肝不会由一般社交接触传播:如共用办公用品、一起游泳、拥抱握手、共用卫生间等。

二、乙肝的预防措施

乙肝虽然是一种危害很严重的传染病,但还是可以预防的,只要每个人都掌握预防乙肝的知识,并认真去做,就可以把感染乙肝的危险减少到最低限度。

(一)遵守性道德、洁身自爱、不搞性乱;

(二)不以任何方式吸毒;

(三)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

(四)不接触未经严格检验的血液或血制品;

(五)注射时坚持“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不使

用消毒不严格的医疗器具进行诊疗;

(六)接种乙肝疫苗: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特别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及E抗原(HBeAb)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使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IU/ml,肌注)一针联合乙肝疫苗三针免疫接种。HBIG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与第一针乙肝疫苗同时注射,但注射部位要分开,严禁将HBIG与乙肝疫苗放在同一注射器内注射。阳性的孕妇当孩子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特别重要。

新生儿或成人接种乙肝疫苗的程序是"016","0":出生后24小时内的新生儿注射第一针;"1":第一针注射后1个月注射第二针;"6":第一针注射后6个月,即半岁时注射第三针。

预防HIV、梅毒、乙肝母婴传播试卷(含答案)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试题 科室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 1、艾滋病母婴传播途径包括宫内传播、产时传播、产后母乳喂养传播。 2、HIV感染母亲所生的婴儿在生后 12-18个月内,体内含有从母体带来的抗体,此时婴儿检测艾滋病可能是假阳性,但这并不表示婴儿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3、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信息数据的收集、上报实行月报制,每月数据统计数段为上月21日至当月20日。 三、简答题 1、简述预防HIV母婴传播孕产期保健的目的与要求。 答:①孕早期及早发现HIV的孕产妇;②加强产前保健、注意监测胎儿宫内发育、及早确定抗病毒治疗方案,为HIV感染的孕产妇及所生婴儿备好孕期、分娩及产后需用的抗病毒药物。③孕晚期指导HIV感染孕产妇及时服用抗病毒药物,提供婴儿喂养的咨询。④产时按照用药方案继续产时用药;提供安全助产服务;评估、建议人工喂养。⑤安全处理HIV感染产妇的恶露和排泄物;建议正确和坚持使用安全套预防性传播和避孕;指导人工喂养的母亲回奶注意问题及乳房护理。 2、简述妊娠期梅毒的治疗原则及其治疗目标的特殊性。 答:治疗原则:①诊断明确,未确诊不能随便治疗;②早期诊断,及时治疗;③剂量足够,疗程规则;④严格定期随访;⑤传染源或性伴侣同时接

受检查和治疗;⑥治疗期间不应有性生活。 治疗目标的特殊性:①妊娠早期治疗:使胎儿不受感染;②妊娠晚期治疗:是受感染的胎儿在分娩前治愈;③禁止使用四环素;④母体治疗梅毒可影响胎传梅毒的进展,而一旦发展至胎儿肝肿大和腹水阶段,则母体治疗对胎传梅毒进展影响不大。 3、简述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治疗方案。 答:推荐方案:①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U/日,肌肉注射,连续15日; ②苄星青霉素240万U,两臀肌注,每周一次,连续3次。 替代方案:①可用头孢曲松,1克/日,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连续10天;②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治疗(禁用四环素、多西环素),红霉素500mg,每日4次,口服,连服15天。 梅毒感染所生儿童的预防性治疗方案:出生后应用苄星青霉素G,5万单位/公斤体重,分两臀肌肉注射。 4、简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及所生儿童干预措施。 答、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医务人员应当详细了解其肝炎病史及治疗情况,密切监测肝脏功能,给予科学的营养支持和指导。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在出生后24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国际单位)。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完成24小时内及1月龄和6个龄儿童的三次乙肝免疫接种。

乙肝传播途径有哪些

乙肝传播途径有哪些 现实生活中乙肝患者都被人排斥,人们不敢跟患者接触,害怕传染,乙肝的传播途径有哪些,正常生活接触会传染吗比如共餐、握手、喷嚏、拥抱等会不会传播乙肝病毒,在游泳池等公共场所会不会传播乙肝病毒,大家也不必太恐慌,乙肝的传播途径并没有那么多,日常生活多加注意卫生,提高身体免疫力,病毒自然不会找上门。 下面介绍乙肝的传播途径。 一、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母亲是家庭聚集的主体,我国约有30%~50%的乙肝患者是母婴传播所致,成人肝硬化、肝癌90%以上是婴幼儿时期感染上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垂直传播,另外一方面就是水平传播。大家一直认为母婴传播就是垂直传播,其实不然。在宫内传播引起的只占10%,怀孕期间在子宫内在胎儿期间被传染的只是10%,不是很高。主要的是在围生期和出生后的密切生活接触水平传播。作为一个大三阳母亲,孩子出生后被感染性的可能性达到90%—95%,E抗原阴性的乙肝母亲生下的孩子感染几率要比E抗原阳性的低一半,大概45%—40%。 二、父婴传播 父婴生活中密切接触感染乙肝病毒一般需要两个必要条件:1、孩子的机体免疫系统不健全,或孩子继承了他们对乙肝病毒免疫的缺陷,使得在生活中接触感染乙肝病毒。2、孩子的皮肤粘膜的损伤给乙肝病毒的传染带来机会。而这种生活密切接触的感染主要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免疫系统不健全的孩子中,因此,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三、医源性传染 在医院的检查治疗过程因使用未经严格消毒而又反复使用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引起感染的,这个叫医源性传播,包括手术、牙科器械、采血针、针灸针和内镜等器材。 四、输血传播 输入被HBV感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后,可引起输血后乙型肝炎的发生。 五、密切生活接触传播 包括一起生活当中只要皮肤黏膜有受到损害,那就有可能被感染。皮肤黏膜受到损害之

乙型肝炎目前在我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

乙型肝炎目前在我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推广和普及乙型肝炎的防治、护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对乙型肝炎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护理和治疗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学员对该疾病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乙型肝炎(hepatitis B,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传染性疾病。乙肝在已知各型病毒性肝炎中危害最严重,虽已通过大面积接种乙肝疫苗预防HBV感染,但现有乙肝患者及HBsAg携带者的防治在今后几十年内仍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一、病原学 (一)病毒形态及基因结构 乙肝病毒的形态主要有两种,即小球形颗粒和管型颗粒。小球形颗粒直径 22nm ,数量最多。管形颗粒直径 22 × 40--400nm ;两者均为过剩的病毒外壳,仅含 HBsAg ,无感染性。 图 1 乙肝病毒形态及基因结构 (二)抗原抗体系统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1. 表面抗原抗体系统 (HBsAg 和抗-HBs) 1. HBsAg 阳性: HBV 感染的一个指标。 抗 HBs 阳性:标志着感染恢复、病毒清除、传染性消失和免疫力产生,也是考核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指标。 2. 核心抗原抗体系统( HBcAg 和抗-HBc ) HBcAg 阳性:存在病毒颗粒,具有传染性。实际工作中一般不检测血清中 HBcAg 。

抗-HBc 持续阳性:体内病毒复制活跃,易转为慢性。抗-HBc IgM 消失后,抗-HBc IgG 出现,它可在血清中长期存在,是 HBV 既往感染的标志。 3. e 抗原抗体系统( HBeAg 和抗-HBe ) HBeAg 阳性:感染早期, HBV 在体内复制传染性大。 HBeAg 持续阳性:疾病预后不良,易发展成慢性。 抗-HBe 阳性: HBV 在体内复制减少或终止,传染性减弱或消失,病情开始恢复。 通常将 5 项 HBV 感染血清学标志( HBVM )称为“两对半”。 “大三阳”指 HBsAg+ 、 HBeAg+ 、抗-HBc+ ,多表示感染早期,病毒复制活跃,血液中病毒量大,传染性强。 “小三阳”指 HBsAg+ 、抗 -HBs+ ,抗-HBc+or- ,表示病毒复制能力下降,预后较好。 病原学 (三)抵抗力 HBV 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 30 ℃ - 32 ℃至少可存活 6 个月, -20 ℃可存活 15 年。 100 ℃干烤 1 小时; 100 ℃直接煮沸 2 分钟; 微波(频率 2450MHz 、输出功率 500W 、 75 ℃) 1 - 3 分钟, 0.5% 过氧乙酸,3% 漂白粉溶液, 5% 次氯酸钠和环氧乙烷等处理均可灭活 HBV 。 (四)动物模型和组织培养 动物模型:黑猩猩和长臂猿等高等灵长类动物,其中以黑猩猩最敏感。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的分析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的分析 摘要 [摘要]乙肝病毒感染是慢性乙肝发病的最常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20 亿人感染乙肝病毒,35 000万人慢性感染,每年约有60 万人死于乙肝。为了防治乙肝, 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现在已被许多国家用于乙肝免疫。这大大降低了乙肝的感染率,同时也降低了肝硬化和肝细胞性肝癌的发生率。但由于宫内感染和免疫失败的存在,这两种方法并不能完全阻断乙肝病毒的传播。了解乙肝的宫内传播机制与免疫失败之间的关系对于预防宫内感染和乙肝的垂直传播具有重大意义,作者即对乙肝的宫内传播机制和免疫失败的关系作一综述。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 宫内感染机制; 免疫预防; 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 文献综述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chronic hepatitis B.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orld's 2 billion people infected with hepatitis B virus, 350 million people with chronic infection, about 600 thousand people die every year. In order to prevent and treat hepatitis B, hepatitis B vaccine and immunoglobulin are now used in many countries for hepatitis B immunization. This greatly reduces the infection rate of hepatitis B, but also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cirrhos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ut because of intrauterine infection and the presence of immune failure, these two methods can not completely block the spread of hepatitis B viru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the immune failure in the prevention of intrauterine infection and the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的分析

乙肝防治知识讲座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知识讲义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第八期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2014年7月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主讲人∶韩家跃时间:2014年7月26日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其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急性患者在潜伏期末及急性期有传染性,但不超过6个月。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其传染性与病毒复制或体液中HBVDNA含量成正比关系。乙型肝炎是传播最广泛,传播途径复杂的肝炎。 目前,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近60%;乙肝病毒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10%,全国约有1.25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乙肝患者大约有3000万。我国从1992年实行乙肝疫苗接种后,特别是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携带率已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据推算,通过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可从目前的10%下降到1%以下。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HBV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传播、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经皮肤粘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与HBV阳性者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未被证实。 乙肝的免疫预防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一般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09%,44.62%的成年人无保护性抗体。

乙肝防治知识

乙肝防治知识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 乙肝的流行情况及危害 我国是世界乙肝大国,病毒性乙型肝炎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人群中有60%的人感染过乙肝病毒,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10%,病毒携带者约1.2亿人。广西为我国肝炎高流行区,乙肝病毒感染率为70%,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13.3%,估计广西现有乙肝患者160万,病毒携带者600万。 乙肝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全国每年约有70万新生儿由于母亲为HBV携带者而被感染,乙肝可发展成为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我国的肝癌患者中有90%左右有被乙肝病毒(HBV)感染的背景。 乙肝的传染源 各型急性、慢性乙肝患者和HBsAg携带者均可作为传染源。HBV 存在于血液和体液中。急性患者从发病前数周至整个急性期内均有传染性,是乙肝的重要传染源。慢性乙肝病人常携带HBV,且反复发作,也是乙肝的重要传染源。 乙肝的传播途径

母婴垂直传播:HBsAg阳性的母亲在分娩时传播给婴儿的机会为35%,是乙肝肝炎传播的重要途径。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 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HBV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感染HBV。 医源性传播: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牙钻、内窥镜、腹腔镜等)及不安全注射均可传播HBV。 家庭内密切接触: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均可感染HBV。HBV通过破损粘膜进入密切接触者的体内。 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HBV污染,如浴池、剃刀、纹身、穿耳环等均可传染HBV。 乙肝的易感人群 人对乙肝病毒普遍易感。我国的易感人群主要是新生儿和未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群。乙肝患者痊愈后可获得持续性的特异性免疫。 乙肝的预防 乙肝的预防应从切断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入手,同时对公众加强乙肝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1、阻断母婴传播。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然后按照免疫程序完成第 2、3针免疫,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正嗜肝DNA 病毒属(Orhtohepadnavirus),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HBV感染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估计全世界HBV携带者高达3.5亿。我国人群HBV携带率约为10%,HBV携带者超过1.2亿。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电镜下HBV感染患者血清中可见三种形态的病毒颗粒,即大球型颗粒,小球型颗粒和管形颗粒。 (1)大球型颗粒:又称为Dane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直径42mm,电镜下呈双层结构的球型颗粒。外层相当于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和病毒基因编码的包膜蛋白组成,包膜蛋白包括HBV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前S1抗原(Pre S1)和前S2抗原(Pre S2)。内层为病毒的核心,相当于病毒的核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核心表面的衣壳蛋白为HBV核心抗原(hepatitis B core antigen ,HBcAg)。病毒核心内部含病毒的双链DNA分子、DNA多聚酶等。 (2)小球型颗粒:直径为22nm,为一种中空颗粒,成分为HBsAg,是HBV 在肝细胞内复制时产生过剩的HBsAg装配而成,不含病毒的DNA及多聚酶,无感染性。这种小球型颗粒大量存在于血液中。 (3)管形颗粒:由小球型颗粒聚合而成,颗粒长100~500nm,直径22nm,成分与小球型颗粒相同,具有与HBsAg相同的抗原性。 2.基因结构与编码蛋白HBVDNA分子为不完全双链环状DNA,两链长短不一。长链是负链,约有3200个核苷酸,短链为正链,是长链长度的50%~100%。HBVDNA负链含4个开放阅读框(ORF),分别称为S,C,P,X区。其中S区有3个启动子,分别编码主蛋白(含HBsAg)、中蛋白(含PreS2Ag和HBsAg)和大蛋白(含PreS1Ag、PreS2Ag、HBsAg)。C区中有2个启动子,分别编码HBeAg和PreC蛋白和含HBcAg的C蛋白(衣壳蛋白)。P区最长,约占基因组的75%以上(与其他区重叠),编码DNA多聚酶(含反转录酶和RNA酶H 活性)。X区编码含154个氨基酸的碱性多肽(HBxAg)。RreS2和PreS1为病毒的主要吸附蛋白,可与肝细胞病毒受体结合。HBxAg可反式激活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及HBV基因,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长链的裂口亦位于此区。 3.培养特性黑猩猩是HBV的易感动物。HBV的组织培养尚未成功,目前采用的是DNA转染细胞培养系统,将病毒DNA导入肝癌细胞株,使这些细胞株可分泌HBsAg、HBcAg、HBeAg和Dane颗粒。DNA转染细胞培养系统可用于抗HBV药物的研究。 4.抵抗力HB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均有耐受性。不被70%乙醇灭活。高压蒸汽灭菌法、100℃加热10分钟可灭活HBV,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和环氧乙烷等常用于HBV的消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主要传染源为乙型肝炎患者或无症状HBV携带者。乙型肝炎患者潜伏期、急性期或慢性活动初期,其血清都有传染性。HBV携带者因无症状而不易被察觉,作为传染源的危害性比患者更大。 2.传播途径HB的传播途径主要有3中:①血液和血制品传播:极微量带HBV大球型颗粒的血经微小伤口进入人体即可导致感染。②垂直传播:多发生于胎儿期和围生期。HBV 也可通过哺乳传播。③性传播及亲切接触传播:从HBV感染者的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可检出HBV,HBsAg阳性的配偶较其他家庭成员更易感染HBV,表明HBV可以经性途径传播。 3.致病机制与免疫机制HBV的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免疫病理反应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

乙肝防治常识

乙肝防治常识 对艾滋病人人民谈虎变色,但人们对乙型肝炎(乙肝)的危害性认识却不足,由此导致对乙肝的传染不够警惕。有人说“乙肝不会死人呀”。其实不然,每年中国死于与乙肝有关的疾病人数要高出死于艾滋病的成千上万。乙肝会导致肝硬化和肝癌,每年全国死于原发性肝癌的超过十万,死于肝硬化的就远远不止十万。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基本相同,但中国是乙肝高发区病毒携带者人数众多,带艾滋病的人数相对很少。而且乙肝病毒的感染力比艾滋病毒要强一百倍,使乙肝的预防更紧迫性。幸运的是,不像艾滋病,乙肝是可以通过疫苗接种得到预防。下面是关于乙肝的一些常识。 什么是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一种引起肝在发炎的疾病,这种炎症能导致肝细胞损伤,引起肝硬化,增加发生肝癌的危险。在中国,人口中近百分之六十感染过乙肝病毒。大约90%到95%的成年人能在感染后六个月内康复,从而不会再被感染。当然验血还能显示出他们曾感染乙肝病毒。大约5%至10%的成年人和25%至90%五岁以下儿童在感染乙肝病毒六个月后,体内还不活病毒,他们为慢性患者,通常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他们能将病毒传给他人。日前美国大约有一百多万慢性乙肝病人。而中国则有一亿二千多万,占总人数的十分之一。 乙肝有那些症状? 多数乙肝病毒的急性患者通常没任何症状,或只有一些轻微的像感冒一样的反应,无食欲、恶心、呕吐、腹泻、疲乏、肌肉或关节以及低热,大约25%至30%人会注意到小便发黑,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甚至轻微便血。少数会有严重的症状,有可能会在染病后短期内死于极度肝衰竭。

乙肝是如何传染的? 乙肝病毒通过接触病毒的体液传染的,如唾液、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月经)。因此,任何接触过带菌者血液或体液的人都有被感染的危险。乙肝最通常的是通过性接触传染的,其它传播途径包括接触被带病毒血液沾染过的锋利物体。如纹身、扎耳环洞、针灸和病人合用剃须刀或牙刷,被病人咬过的口香糖以及输入被染过病毒的血液。大约30%至40%的病人不知道如何被感染的。这个病毒能在体外干燥的表面至少七天,而且比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力强一百倍,艾滋病毒通常不通过唾液传染,但乙肝可以。大多数中国人没有定期口腔保健,因此有牙病,包括牙龈发炎出血,增加了口腔(包括接吻)传染乙肝的机会。 高危人群包括: 毒品注射; 学生病人和血液透析病人; 接触输血者; 和病人生活一起的人; 携带病毒孕妇生下的孩子; 与病毒携带者有性接触的人; 犯人; 有许多性伴的人; 进入乙肝高发区的人; 从事需要接触血液工作的人(医生、护士); 如何预防乙肝病毒感染? 中国是乙肝高发区,加上该病毒强劲的感染力,以及最近性观念开放,人口流动性增加都是极大地提高了感染乙肝的机会,你周围至少十分之一

乙型肝炎相关知识点

乙型肝炎相关知识点 1.什么是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指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造成的可能威胁患者生命的肝脏感染性疾病。目前保守估计,全球估计已有20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其中有3.5亿以上的人患有慢性(长期)肝脏感染疾病(慢性乙型肝炎性疾病),每年约有60万人死于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因此,它是一个极为严重的全球卫生问题,也是最严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它可造成慢性肝病,患者死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极高。 2.地理分布 乙型肝炎在中国和亚洲其它地区流行。在这些区域大多数人在儿童时期就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有8%–10%的成年人口受到慢性感染。乙型肝炎引致的肝癌是该区域男性癌症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是女性的一种主要癌症。 亚马逊和中东欧南部地区亦为慢性感染高发区。在中东和印度次大陆,估计有2%-5%的人口为慢性感染状态。西欧和北美有不到1%的人口为慢性感染状态。 3.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通过血液与血液直接接触或与受感染者的精子和阴道分泌物接触而在人际传播。传播途径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毒)相同,但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性比艾滋病毒强50至100倍。不同于艾滋病毒的是,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外可存活至少7天。在此期间,如果病毒进入未接种乙肝疫苗者的身体,依然可造

成感染。 4.发展中国家常见的传播途径为: 4.1围产期(分娩时由母亲传给新生儿) 4.2幼儿期感染(通过与受感染的家人密切接触而受隐性感染) 4.3不安全注射方法 4.4不安全输血 4.5未加保护的性接触 在许多发达国家(如在西欧和北美),传播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传播模式有所不同。发达国家中发生的感染大多是通过性活动和注射器共用而在青年人中传播。乙型肝炎是影响卫生工作者的具有传染性的一大职业危害。 乙型肝炎病毒不会通过受污染的食品或水传播,通常不可能在工作场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潜伏期平均达90天,但也可能为30至180天不等。乙型肝炎病毒在感染后30至60天即可发现,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5.症状 多数人在急性传染期没有任何症状。但有些人有急性病患,症状可持续数周,包括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尿色深,极度疲劳,恶心,呕吐和腹痛。乙型肝炎病毒可能造成一些人慢性肝脏感染,以后可能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 6.什么人面临慢性疾病风险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成为慢性疾患的可能性取决于一个人受感染时的年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幼儿转为慢性感染的可能性最大。

乙肝防治知识讲座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主讲人:赵会兀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其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急性患者在潜伏期末及急性期有传染性,但不超过6个月。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其传染性与病毒复制或体液中HBVDN含量成正比关 系。乙型肝炎是传播最广泛,传播途径复杂的肝炎。 目前,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近60%乙肝病毒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10%全国约有1.25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乙肝患者大约有3000万。我国从1992年实行乙肝疫苗接种后,特别是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携带率已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据推算,通过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可从目前的10%F 降到19以下。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HB\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传播、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日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经皮肤粘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 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与HBV日性者性

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勺危险性明显增高。 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未被证实。 乙肝的免疫预防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 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一般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09%, 44.62 %的 成年人无保护性抗体。因此,必须加强乙肝疫苗接种,以有效控制乙型肝炎的传播。 那些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的重点群体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新生儿,一部分是成年人。现在新生的小孩都实行计划免疫,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成人打疫苗前需先进行化验,化验结果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均阴性,转氨酶正常才可以接种乙肝疫苗。但一般来说为保险起见,凡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自身乙肝抗体不足者都应该注射乙肝疫苗。而像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接触者、从事食品服务行业者及保育工作人员等群体特别需要进行免疫。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因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则没有必要打乙肝疫苗。

乙肝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乙肝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导读:乙肝时乙型肝炎的简称,乙型肝炎是通过乙肝病毒 传播的,乙肝病毒又被称为HBV,NBV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唾液、汗液、月经、乳汁以及泪液之中。…… 乙肝时乙型肝炎的简称,乙型肝炎是通过乙肝病毒传播的,乙肝病毒又被称为HBV,NBV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唾液、汗液、 月经、乳汁以及泪液之中,接触这些液体或者是分泌物后,病毒如果进入到血液就会造成乙肝传染,所以预防乙肝就要预防这些液体或者是分泌物进入血液。 HBV进入血液的方式大概有以下几种 1.母婴传染。母婴传染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和宫内感染,在我国大约有85%通过母婴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是我国乙肝传染的首要方式,除了母婴传播,也有少数是通过父婴传播。 2.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被hbv污染的血液制品输送给受血者,受血者会在输血后感染乙肝,同时血液透析、肾透析也可能会感染乙肝,所以想要切断血液感染就需要保证血液制品的安全,血液制品的安全就需要采血单位对供血者严格进行检查,不能够有乙肝的患者捐献血液。 3.医源性传播,这种传播是通过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进行传播的,医疗器械包括手术刀等,所以医院的医疗器械要及时的消毒处理,以避免出现这种传播的可能。

4.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染,这种感染是指家庭内部有乙肝患者,家庭成员通过共用毛巾、茶杯、牙刷等获得感染,要避免这种感染就需要及时了解家庭成员的健康状态,并且在得知有成员患病以后千万不能共用东西。 5.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HBV污染,如浴池、剃刀等均可传染HBV。所以社会上掌管这类场所卫生的部门一定要特别注意对这些场所的卫生检查。 通过上面的讲述您大概已经了解了乙肝的传播途径,只需要在这些场所做好保护自己的工作与相应的安全措施就可以了,另外可以通过打乙肝疫苗的形式避免被感染,现在很多人已经打了乙肝疫苗,所以可以很好的保证不被传染。 想知道如何预防疾病?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生病了吃什 么好?生病了怎么护理吗?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 乙肝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具有传染性,而很多朋友不了解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也从而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人感染乙肝病毒,影响到了以后的健康生活。广东省肝病治疗中心的赵丽惠主任指出,乙肝主要是由于机体感染乙肝病毒导致的,在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液、汗液、唾液、泪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及其它体液当中均含有乙肝病毒,为了更好的预防乙肝的感染,健康人应当积极了解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哪些。 乙肝病毒的传染途径主要有哪些 第一,母婴传播。 乙肝患者什么有传染性是更重要的,乙肝患者的体液具有传染性,体液的概念包括唾液、泪液、汗液、乳汁、精液、内分泌液、血液,这些都属于人体的体液,只要体液就含有乙肝病毒,就具有传染性。 母婴传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垂直传播,另外一方面就是水平传播。大家一直认为母婴传播就是垂直传播,其实不然。在宫内传播引起的只占10%,怀孕期间在子宫内在胎儿期间被传染的只是10%,不是很高。主要的是在围生期和出生后的密切生活接触水平传播。作为一个大三阳母亲,孩子出生后被感染性的可能性达到90%-95%,E抗原阴性的乙肝母亲生下的孩子感染几率要比E抗原阳性的低一半,大概45%-40%。 第二,血液传播。 乙肝患者的血液当中存在乙肝病毒,如果健康人在无意当中使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进入了自己的血液当中,那么就很有可能导致感染乙肝病毒,广东省肝病治疗中心的肝病专家建议能够积极的去正规医院检查,听医生吩咐采取措施。而健康人在皮肤有伤口的时候应当及时包扎,不要和乙肝患者共用牙刷及其它可能接触血液的生活用品,积极的注射乙肝疫苗。 第三,性传播。 对于乙肝患者是可以通过性传染的,性传播也是属于体液传播的一种。另外接吻也能传播,如果口唇黏膜破损了也有这种可能性。 第四,密切生活接触传播。

中国乙型肝炎常见问题汇总

中国乙型肝炎预防、诊断、治疗常见问题 1. 什么是肝炎? 肝炎是肝脏的炎症,通常因病毒感染引起。肝炎病毒主要有5种: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病毒。乙肝和丙肝导致数亿人患上慢性疾病,共同构成肝硬化和肝癌的最常见病因。 甲肝和戊肝通常因食用了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乙肝、丙肝和丁肝常常因肠道外接触感染性体液引起。肝炎病毒的常见传播方式有经被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侵入性医疗操作使用了污染的设备而导致传播、分娩时母婴传播、家人传给孩子、以及性接触传播。 急性感染时症状有限或无症状,也可出现黄疸(皮肤和眼睛发黄)、尿黄、极度疲倦、恶心、呕吐和腹痛等症状。 2. 什么是乙肝? 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十分严重并可能危及生命的肝部感染。 3. 什么是乙肝慢性感染? 乙肝感染可因病毒在感染者血液及其他体液中持续存在而成为终身感染。这种情况称为乙肝慢性感染,有时又称作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慢性感染者可以传染他人。 4. 乙肝感染可导致哪些问题? 感染乙肝病毒可导致急性和慢性的健康问题。急性健康问题包括黄疸、纳差、发热、呕吐和不适。约1%的感染者会迅速出现致命的肝功能衰竭。急性期问题缓解后,感染可演变为慢性、甚至伴随终生的问题。此时称为乙肝慢性感染。患者极有可能出现可导致死亡的肝硬化和肝癌。 5. 乙肝是如何传播的? 乙肝病毒(HBV)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感染病毒的母亲在分娩时传给婴儿 接触了被感染的血液、精液及其他体液 输入了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或在医疗行为中通过不洁注射感染 在注射吸毒时共用针具 医务人员在为乙肝病毒感染者提供服务时,可能会被针头意外刺伤;乙肝病毒还对他们构成威胁。

肝炎病毒传播途径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肝炎病毒传播途径有哪些 导语:肝炎病毒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血液或体液传播。肝炎病毒传播途径?病毒性肝炎 肝炎病毒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血液或体液传播。肝炎病毒传播途径?病毒性肝炎分布广泛,对人类有着相当大的危害。了解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对于预防肝炎病毒有着积极地作用。那么肝炎病毒传播途径有哪些? (1)甲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由不洁饮食以及喝生水等途径而感染的,其病毒主要以人体、猕猴、人猿等灵长类动物为宿主,潜伏期大约为2-6星期:在感染一个星期内,还可以在粪便中找到病毒的颗粒;而受感染个体就好像得了一场感冒似的,某些个体可能出现高烧,或者食欲不振,全身倦怠等非特异性的症状;少数可能出现茶色尿或被告知有黄疸的现象。 (2)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个:血液传播;胎源性传播;性传播。乙肝不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所以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一起工作、吃饭等一般不会传播乙肝。北京二六一医院专家提出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补牙、修面、修脚、医疗器械如针具、口腔器材、内镜等消毒不彻底,也可能传播乙肝。 (3)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类似,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经输血和血液制品传播、经皮肤暴露感染(如:静脉吸毒、使用非一次性的玻璃注射器和针头,纹身、针刺等职业性暴露。也共用剃须刀、牙刷等)、母婴传播、性传播。 (4)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不会单独存在,其外壳为HBsAg。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小三阳有哪些传播途径

小三阳有哪些传播途径 患者咨询:小三阳的发病症状疑问:前几天做婚前体检,检查出大三阳,老婆没有抗体,本来准备要宝宝里,医生说不影响结婚和生育,但是说让老婆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是不是等老婆有抗体之后才能要宝宝,没有抗体的时候能过性生活吗?会传给老婆吗?小三阳有哪些传播途径?本期为了让患者了解更多的小三阳知识,我们特邀了郑州友好肝病医院的肝病医生,本期来听听医生是如何解答的。 》》》有疑问,点击直接咨询在线专家 乙肝小三阳传播途径有哪些?听听医生的介绍 1.母婴的遗传播 母亲感染乙肝炎,那么她所哺育的孩子有20%。母婴疾病传播有两种途径:首先是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指的是母体直接传播病毒给幼儿,导致幼儿感染乙肝炎病毒。传统上,人们均认为垂直传播是婴幼儿携带乙肝病毒的唯一因素,但事实并非如此。还有一种传播属于水平方向的病毒传播,孕妇在生下孩子后,通过与婴孩紧密的生活接触,导致婴孩感染乙肝炎病毒的概率竟高达80%。因此母婴传播的说法有所偏差,民间的认知也相传有误。 2.血液传播 小三阳的病毒可以通过血液的流动进入人们体内,从而使人体感染乙肝炎。乙肝病毒不会自我移动和传播,因此需要通过载体,才可以达到传播的可能。乙肝病毒没有穿透能力,不能渗透皮肤表层进入人体内部,因此只有人体皮肤破损流血,病毒才可以通过粘膜进入人体。 3.医疗失误传播 国内很多不正规的医院诊所在器材消毒等方面欠缺失误,使得患者感染病毒。据专家研究:国内的医院为了节省资金,反复长期使用已被污染的机器设备,导致众多医疗事故的发生。因此专家建议手术器材,牙科设备,以及抽血针管等直接和人体血液相接触的器材进行消毒和适当抛弃,由此可以大大降低人们感染乙肝炎的可能性。 4.性的传播 慢性乙肝炎可以通过男女之间的性生活传播,性生活中的体液也是传播中的一种介质。因此男女之间要洁身自好,切勿私生活混乱没有节制。男女之间的接吻也是体液传播中的一种,若是对方口腔内有疮口面,那么乙肝炎病毒就可以通过疮口或是体液传播。

乙肝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1]

乙肝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又称HBV)引起的,HBV存在于乙肝病人的血液、汗液、唾液、月经、乳汁及泪液等分泌物中。我国是世界上乙肝感染最严重的国家,在12亿人口中,约有1.2亿人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乙肝虽然是一种危害很严重的传染病,但还是可以预防的,只要每个人都掌握预防乙肝的知识,并认真去做,就可以把感染乙肝的危险减少到最低限度。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性传播。乙肝不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所以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一起工作、吃饭等一般不会被乙肝病毒传播。但若和乙肝患者共餐的朋友有口腔溃疡等,与乙肝患者有血液暴露的接触,是有可能会传播乙肝病毒的。 特别提醒:补牙、修面、修脚、医疗器械如针具、口腔器材、内镜等消毒不彻底,也容易被忽略的乙肝病毒传播途径。 日常生活中,乙肝病毒携带者比比皆是,那么乙肝的传播途径具体有哪些呢? 乙肝的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如输入被感染的全血、血浆、血清或其它血制品,或其他血源性注射传播。

2、母婴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也有少数为父婴传播者,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 3、性接触传播:性滥交、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的亲密性行为是重要的乙肝病毒传播途径,这种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间的传播,夫妻之间的无防御措施的性行为传播率大概在14%左右,具体引人而异。因乙肝病人的唾液中可以查到乙肝病毒,在接吻时有可能会由于皮肤粘膜破损造成传染。因此在口腔有破损(如溃疡,咬伤,牙龈出血等)的情况下应避免与乙肝病毒携带者亲吻。 4、医源性传播:补牙、修面、修脚,医疗器械如针具、口腔器材、内镜等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可引起传播;用1个注射器对几个人预防注射时亦是医源性乙肝传播途径之一;血液透析也是乙型肝炎传播的途径。 5、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与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液、血液、胆汁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粘膜传播,成为隐匿的乙肝病毒传播途径。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均有受HBV感染的可能。HBV可通过破损粘膜进入密切接触者的体内。但是一般被污染的物品含病毒量是非常低的,达不到致病目的,往往很快被消灭,所以此类传播极为少见。 乙肝的预防措施:

哪些行为不会传染乙肝

全国体检预约平台 全国体检预约平台 哪些行为不会传染乙肝?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亲密接触传播等方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乙肝携带者进行一般的日常交往是不会传染乙肝的,所以大家也不必担心害怕。那么,具体有哪些行为不会传染乙肝?一起来了解下吧。 我国约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他们就生活在大家周围,也在和大家密切接触着,一起吃饭交流,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在一起是否就要被传染上HBv 呢?当然不会,医学家们很负责任地告诉我们,如下的行为都不能引起HBv 的传播: 1、相互握手 尽管在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汗液中可能检测到HBv 标志物,但握手仍是安全的。实际上,健康人的手上可以沾染很多种微生物,有人研究发现,手上的病菌、病毒多达成千上万,他却不会发病。这些病菌、病毒只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不是病菌、病毒落到手上就一定发病,人体还有自己的抗病能力,汗水中也含有一种酸类。不利于病菌、病毒的生长。你要注意洗手、就更不成问题了。 2、一起就餐 消化道是不能传播乙肝的,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共同进餐肯定不能传播HBv 。可是,社会上总有一些人“怕”,如果知道谁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便将其排斥在外。我们遇到一位乙肝病毒携带者非常苦恼,单位免费提供中午餐,领导就明确提出不让他参加,自己拿碗筷也不允许,后来他找到我们,我们立即为他写了个证明:“可以和大家共同进餐”。但迫于压力,他还是没敢将证明书拿给领导看。 3、相互拥抱 这是一种常用的礼节性行为,因为没有实质性接触,不可能造成HBv 的传播。只是有的人总感到对方是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心理上难于接纳而已。 4、礼仪性接吻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唾液中可能含有HBv ,但礼仪性接吻不沾染唾液,属于“干接吻”,即使口唇相互接触也没有问题。爱人间、相恋者的双方唾液混合可能有一定传播作用,但实际意义也不大。因为从口腔感染HBv 的机率是不大的,不少学者试验,都证明HBv 在口腔难于传播成功。 5、共同游戏、旅游 在野外进餐、相互掺扶、说笑谈话都不能引起HBv 的传播,道理非常简单,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的病毒和对方没有传播的渠道,只是一般的接触,怎能使HBv 进入对方的血液中呢。大自然界的环境,绝不是传播HBv 的场所。 6、跳舞 在一起跳舞时可能有手拉手的动作,这都不足以构成HBv 的传播。其实在舞池中,谁也不知道谁的底细,说不定你的舞伴就是一位乙肝病毒携带者。但是,只要知道了对方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就再也不愿意和人家跳舞去了。这纯粹是精神作用。 7、同室居住 同学们在一个集体宿舍里,其中有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不会发生彼此传播的,HBv 不能在空气中存活和复制。每一种病菌和病毒,都有自己独特的传播渠道,HBv 主要通过血液这一渠道传播,不会从呼吸道侵人人体,即使对方打喷嚏,或咳嗽,都不能构成感染。 本文来源:上海体检https://www.doczj.com/doc/a211522011.html,/021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问答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问答 问:乙肝是怎样传染上的? 答:乙肝主要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等三种途径。(1)母婴传播是指感染乙肝的妈妈在怀孕或分娩过程中将病毒传给 宝宝,这是中国慢性乙肝最常见的传播途径。(2)血液传播是 指通过接触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包括伤口与伤口的直接接触,共用沾有污染血液的剃须刀或者牙刷,共用或重复使用消毒不彻底的针具来纹身、文眉、打耳洞或注射毒品,重复使用针头、针管等医疗设备和针灸器具,以及不安全的输血。(3)性传播: 指通过没有使用安全套的性行为。 共饮共食、共同工作、一般生活接触(例如握手、聊天)、打喷嚏或咳嗽、拥抱和亲吻等均不会传播乙肝病毒。 问:什么是“乙肝五项”?如何解释乙肝的化验结果? 答:传染病医院、综合性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提供肝炎检测服务。常用的乙肝病毒感染指标是俗称的“乙肝五项”或称“乙肝两对半”,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 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等五项指标。常 见乙肝病毒感染检测结果的意义见下表。

常见乙肝病毒感染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

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尚需自费。2011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和中国疾病中心免疫规划中心联合发布了《中国成人乙型肝炎免疫预防技术指南》,提出我国成人接种乙肝疫苗的重点人群包括:在职医疗卫生人员、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医学院校学生),救援(公安、司法、消防、应急救灾等)人员、接受血液透析和器官移植者,乙肝病毒感染者的配偶(性伴),静脉吸毒人群,同性恋者及性工作者等。 问: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如何保护自己的宝宝? 答:如果孕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则应该在出生24小时内尽早为新生儿注射首针乙肝疫苗、若条件许可同时注射1针乙肝免疫球蛋白;然后按时接种第2、3针乙肝疫苗,并于全程接种后1-2个月检测乙肝表面抗体。 问:什么是慢性乙肝?慢性乙肝感染者应该注意些什么? 答:如何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持续6个月,即为慢性乙肝。慢性乙肝感染者应该做到以下四点:(1)定期到医院检查,具体请咨询专科医生。(2)避免饮酒、服用伤肝的药物,以及食用发霉的花生、玉米等可能含有黄曲霉素的食物。(3)避免将乙肝传给其他人,包括不要与他人共用剃须刀和牙刷,有伤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