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翻译简史论文

中外翻译简史论文

中外翻译简史论文
中外翻译简史论文

所在学期2012-2013第1学期授课教师杨洁《中外翻译简史》课程论文

浅谈翻译标准中的“信、达、雅”

姓名颜兴侠

年级 2010级

班级英语信息1班

学号 20100511909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2 年12 月22 日

浅谈翻译标准中的“信、达、雅”

摘要:自从清末明初的著名翻译家严复在《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以来,“信、达、雅”就成为中国古代翻译理论探索的浓缩,这“三难”后来也成为了很有影响的翻译标准。本文结合时间跨度近百年的我国翻译研究资料,简述“信、达、雅”翻译标准的提出,“信、达、雅”之解读,“信、达、雅”翻译理论研究现状,“信、达、雅”三原则的影响,以及信雅和西方翻译理论之比较,最后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信达雅翻译标准严复研究现状解读三原则

一、“信、达、雅”翻译标准之提出

信达雅最早见于之谦的《法句经序》,另外梁启超在1896 年所谈的“译书有二弊,一曰徇华文而失西义,二曰失西文而梗华读”,实际上已含有“信、达”难于兼顾之意。但作为一种翻译理论长期流传,却无疑是源自严复的“三难说”。

1898 年,严复集汉唐以来译论之大成,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首倡“信、达、雅”为译事楷模。《严复传》作者王经过考证,认为《天演论》是在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下开始翻译,初稿至迟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译成。《天演论》是严译第一本书,翻译时有很多感想,所以书刻出后,提笔写《译例言》,兴发“译事三难”之叹!

何谓“信”“达”“雅”?“信”指忠实原文,即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语言通顺畅达,即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文字古雅,即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二、“信、达、雅”之解读

第一,严复本人并不以《天演论》汉语文本为翻译,而称之为“达旨”;而其所以求“信”而外更求“达”、“雅”,是由于需要取得当时的读书人社会认可,以便向专制主义的中国宣传西方的先进理论和思想。

第二,严复最初提出“信、达、雅”并不是作为翻译标准提出来的,是在译《天演论》时,深感自己的局限,感叹了翻译三难“信、达、雅”,他本人并不真以“信、达、雅”为翻译的金科玉律,反倒是警告后来者不要学他,不要拿他“达旨”的译本做“口实”。

第三,在鲁迅看来,严复并未把“信、达、雅”坚持到底。指出严译《天演论》系取法六朝的“达”而“雅”,后来的严译系转而取法“唐则以‘信’为主”的翻译办法,因而很可能“粗粗的一看,简直是不能懂的”,可见其不“达”之甚,“雅”就更加无从提起。所以我们可以了解到,严复的思想也是有变化的,在以后的翻译中已经在相当的程度上放弃了“雅”,改而以“信”为主,这些都表现在严译《原富》、《群学肄言》、《名学浅说》等

三、“信、达、雅”翻译理论研究现状

“信、达、雅”三字理论虽然只有寥寥数百字, 却在中国翻译界掀起了波澜。一百多年来, 推崇、否定、怀疑、修正、创新, 各家之言, 竞相评判, 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梁启超、郁达夫、贺鳞、曾虚白、鲁迅等人都对严复的理论发表过自己的见解, 他们主要结合严复的翻译实践来认识“信、达、雅”。梁启超说:“近人严复, 标信、达、雅三义, 可谓知言。”( 陈福康, 2000)

二十世纪后期, 开始了新一轮的严复研究热潮。今人多从翻译标准角度理解严复的理论, 很多人对它作过注解, 一些人还试图修订它。美籍华人学者赵元任在1969 年第29 期《哈佛亚洲研究》上, 用中文发表了《论翻译中信、达、雅的信的幅度》。该文强调“信是翻译的基本条件”, 提出信的三个主要幅度:“意义跟功用上的幅度”、“直译与意译的幅度”和“见次频率” ( 陈福康, 2000) 。他实际上把信、达、雅三方面归结为一条: 信。刘重德1979

年在《试论翻译的原则》一文中提出了“信、达、切”三字:“信———信于内容;达———达如其分; 切—切合风格”( 刘重德, 1979) 。这是典型的翻译标准论。马祖毅的解释是“信是忠实, 达是通顺, 译文首先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 其次要求通顺, 使读者能看得懂。‘雅’若就其本义来说, 就是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的语言来翻译。”( 马祖毅, 2001)这里“达”和“雅”被狭义理解了。

总体来看, 赞成肯定的态度占主流, 从而奠定了严复翻译理论在中国翻译历史上的地位。

四、“信、达、雅”三原则的影响

自从信达雅这一学说提出一个世纪以来,这一翻译理论在翻译界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多数国内国外的翻译家在他们自己的翻译理论中都采用了严复的“信达雅”。如我国翻译家鲁迅的“信、顺”两个翻译原则也就提现了严复的“信”、“达”的意思。国外翻译理论家泰特勒在《翻译原理简论》一书中提出了三条翻译原则:译文应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译文的风格与笔调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文应具有原作的流畅性。我们可以看出,泰特勒的前两个原则也体现了严复的“信”的原则,而后面一个原则就是严复的“达”的翻译原则。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我们在翻译中都遵循了严复“信达雅”的原则,可见,“信达雅”三原则在翻译中无时无刻都存在着,为我们的翻译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五、“信、达、雅”和西方翻译理论之比较

和我国一样,西方翻译界也提出过一系列翻译标准,这里我们以影响最大的几种标准中的两种提法和信达雅作以比较:

第一、是英国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即: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思想;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性质相同;3)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泰特勒三原分工明确,各自为我,主仆不明,三者中也无内在的辨证关系可言,即使其说与“信、达、雅”一致,就言简意赅来说,则不可与之同日而语,在中国也远未深入人心,故我们大可不必舍近求远,舍“土”

第二、美国尤金·奈达的标准:1)达意;2)传神;3)语言顺畅自然;4)读者反映类似。奈达提出的四个标准的前三个都能在“信、达、雅”中找到影子,唯第四条,也是其理论精华所在的“读者反映论”为“信、达、雅”所不具备。也正因为这一条迎合了我国译界想冲破传统译论的樊篱,另觅良药的心理,故其一经传入,即正中下怀,在中国译界红极一时。但是,现在,“读者反映论”也盛极而衰,“人们注意到其不足,认为它同其他翻译准则(如神似、化境)一样,也是一种理想化的标准,是达不到的。

综上所述,我国在信达雅的基础上发展了甚多翻译标准,同时也引进了一些西方翻译理论,但是严复的“信、达、雅”的提法简明扼要,又有层次,主次突出,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任何一种翻译标准想取代“信、达、雅”都非易事,目前也确实无以为替。

六、“信、达、雅”并非译事最高原则

尽管“信、达、雅”三原则在翻译界中有巨大的影响,但这一说法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其评价有褒也有贬。在我个人看来,我比较欣赏这一观点,但是我觉得这三个观点也有自相矛盾之处,、“信达雅”并非译事最高原则

首先,他所说的“信”,即忠实于原文,而又提倡“雅”,即语言要优美。而在我们翻译的时候,我们能做到两者之一,做到了“信”就谈不上“雅”了。所谓的“信”,简单地说不能改变原文的意思,甚至可以说是把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过来,这样一来,译后的文字就不那么优美了。如果所有的翻译都像诗歌那样优美,那就体现不出“信”了。因为一般的诗歌都改变了原文的意思,而用别的词语表的出来。

然后,翻译作重要的是要根据读者的水平来翻译。“信、达、雅”三原则所翻译出来的作品只适合学问比较高的读者理解。而对于那些水平不高的人又怎么办呢?像那些比较低智商得人或是儿童,翻译的作品就不应该遵循“信、达、雅“三原则了,只要翻译的作品他们能懂,能吸引他们的兴趣,无论是不是忠实于原文,无论文字是不是优美,这些都不重要。

所以,我不认为“信达雅”能够作为一个有机完整的理论体系而统领译事,它也并非是译界一金科玉律。只要读者能够从译文中有所得,得到“乐趣”,那么一个翻译理论就有它的正确性。死扣“信达雅”这一理论和方法未必能使译文让读者理解和接受,也未必是最佳策略。就新闻翻译来说,需要考虑到意识形态问题,或涉及到政治敏感话题时,其翻译就要大作变更了。应用英语翻译如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中,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政治体制、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宣传形式和内容对国内受众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但对外宣传时如不加任何调整改变而逐字照译,往往看似忠实,实际却令人费解。因此,翻译这些材料,适合采取“变译”策略,需要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考虑外宣译文的效果、受众的反应、语言的风格特色等各方面的因素,对中文原文进行适当的加工,有时要删减,有时要增加背景内容,译前对材料进行灵活的处理。如果一味坚守一个“信”字,就很难达到外宣应有的效果。

七、结语

任何一个翻译理论或思想都仍有它们的可取之处,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对象有着不同的翻译标准,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我们应本着“译以致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读者的需求,以不同翻译理论为指导,使译文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为人们普

遍接受。我们不应只认定“信达雅”一个原则,或冠以“译事最高原则”,而应当学会在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作出最好的译文予读者们理解和接受。同时还我们应不断涌现出新的理论指导,不断地创新才能使中国翻译理论不断完善,进而更好地来指导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C].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3]贾玉成,刘开亮.美学视野中的“信达雅”[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

[4]兰峰.观念与方法———翻译研究刍议[J].中国翻译,1986(6).

[5]沈苏儒.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8.

[6]王宏志. 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99.

[7] 许钧.翻译论[M].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中西翻译简史论文

2013--2014学年第2学期外国语学院期末考试卷 《 中西翻译史》 (课程论文) 学号: 201252060220 姓名: 温立媛 班级: 翻译2班 成绩: 评语: (考试题目及要求) 本课程考试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查,课程论文题目自拟,选择中西翻译史范围内的某翻译思想家、某翻译流派、某翻译思潮进行介绍。论文使用汉语写作,字数为1500-2500字。组成部分如下: ● 中英摘要:要求200字。 ● 关键词:要求3~5个关键词,各关键词之间用“,”隔开。 ● 引言:是对研究背景、目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意义与价值等的简要说明。 ● 分析与讨论:其实质就是论证,可以采用类比、例证、归纳、演绎等丰富多样 的论证方法。 ● 结论:应涵盖本研究的结果、该结果的创新以及理论和实践意义等。 ● 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参见《中国翻译》。 ● 注释:统一采用夹注的形式。 提交时间 2014年7月1日 教学对象 翻译系2012级1、2班本科生 ● 格式要求 统一采用A4纸型。课程论文中文题目(楷体,3号,加粗);课程论文正文:英文字 体用Times New Roman ,中文正文用宋体(字号5号。)页面上边距为3厘米, 下、左、右边距为 2.3厘米。页眉为1.5厘米。页脚为1.75厘米, 页脚排阿拉伯数字的页码,居中。页面行间距为1.5倍。要求上交纸质版一份;电子版一份由班长打包集中发至zhouyali2009@https://www.doczj.com/doc/a26747419.html, 。 装 订 线

浅析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观 【摘要】道安是一位翻译理论家,在佛经翻译理论方面做出杰出贡献,并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五失本”谈到翻译的语序问题,文质问题和详简问题,“三不易”谈到佛经翻译面临的时代因素,读者因素和译者因素,这三个因素导致了佛经翻译的不容易。本文从来源和内容两方面对道安“五失本、三不易”之说进行简单的解读,以便于人们更好地了解道安的翻译理论。这些翻译理论对现代翻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道安,五失本,三不易 【Abstract】Dan’an, a translation theorist who had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of Buddhist sutras, put forward the famous translation thought of “Five Losses of Source Texts and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Five Losses of Source Texts”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word order, work of esence and detail or simplification.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disceses the factors of times, readers and translators that Buddhist sutras translation faces. It is these three factors that result in the difficultie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Buddhist sutras. This thesis will give an simple explanation of “Five Losses of Source Texts and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on its origin and content, so that people can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Dao’an’s translation theories. These theories have an revealing effect on modern translation. 【Key words】Dan’an, five losses o f source texts, three difficulites in translation 一、引言 道安是我国佛教史上的一位佛教领袖,对我国佛教的发展以及佛经翻译具有积极贡献。在佛经翻译方面,虽然道安没有直接参与,但是对佛经的翻译却有着很大的贡献。他整理了已译出的经典,撰成了中国第一部“经录”——《众经目录》,这为后来系统翻译佛经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有了这样的注疏和经录,佛经翻译才能承前启后,循着正规发展。他也是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其所撰《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中提出了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的译论。原文如下:“译梵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斯二失本也。三者,梵语委悉,至于“咏叹”,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梵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查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

中西方翻译史对比

中西方翻译史对比 Western translation history 翻译在西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出现过5次高潮。 第一个高潮是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当时最著名的译作为《希腊文旧约圣经》(Septuagint). 据说该译作由72名学者在72天内从希伯来语译为希腊语,以满足讲希腊语的犹太人学习《圣经》的需要。与此同时,由于希腊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发展中的罗马,罗马文学家将荷马史诗《奥德赛》(Odyssey)和大批希腊戏剧作品译为拉丁语或用拉丁语改编希腊戏剧,打 开了欧洲翻译的局面,使古希腊文学得以传播和继承。 第二个高潮发生于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圣经》 是基督教的经典,要传播基督教必须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的《圣经》译为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接受,于是各种译本相序问世,其中杰洛姆(Jerome)翻译的《圣经通用本》(the Vulgate)最具权威性。出于对宗教的狂热和对上帝的敬畏,当时许多译者认为忠实地传达 原文意思必须采用直译的方式,所以他们的译文难懂,而杰洛姆(Jerome)的思想比较开明,他坚持“在不损害意思的前提下,应当使译文符合译语的韵律和各种特征”,因此他的译文流畅自然,易于读者接受。 第三个高潮是11世纪至12世纪之间。由于基督教与穆斯林对彼此的文化深感兴趣,大 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希腊语译成古叙利亚语,西班牙的托莱多因翻译活动的繁荣 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这一高潮持续了近一百年。 14-16时机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思想、文学和艺术的革新,引 起了翻译的第四次高潮,翻译活动的高潮,又推动了思想、文学和艺术等众多领域的发展。 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将《圣经》译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德语,为现代德语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路德翻译《圣经》的原则之一是:“译者必须同家庭主妇、街上的儿童和市场上的 普通人谈话,了解他们怎么说话,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使民众明白并意识到有人在用德语 同他们谈话。”路德的这一原则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圣经翻译摆脱宗教 思想的禁锢,顺应民意的重大突破。他的人文主义观点,无疑影响了《圣经钦定本》(King James Version)的译者。1611年英王詹姆士一世钦定的这一《圣经》译本,以通俗、优美、

中西翻译简史第 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 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 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P118 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着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且质量较高。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徐继畲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商人等编着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翻译概论 第一节中外翻译史简介 四、课练习 1. 东汉至唐宋时期。 2. 玄奘不仅译出了 75 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语著作的中国人。 3. 20 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创了白话文学和白话翻译的新纪元,语言从文言正宗转为白话本位。五四运动前后,东西方各国的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苏联的作品开始被介绍进来,《共产党宣言》等一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译文就发表在“五四”时期,为中国后来的革命做了充分的理论和思想准备。 4. 圣经的翻译成为了西方翻译研究的重要源头之一。 5. 中外悠久的翻译历史已为我们积累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前人的翻译经验,借鉴吸收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理论、方法,以便继续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课后练习 (一)将下列段落译成中文: 一百年前的今天:一些海鸥;北卡罗来纳州杀魔山海岸警卫队的三个队员;救生站以及一些本地人,见证了威尔帕·莱特(Wilbur Wright)和奥维尔·莱特(Orville Wright)兄弟的第一次机动飞机飞行。 1903 年 12 月 17 日,莱特兄弟第一次用比空气重的飞行器进行了有动力的持续飞行。 1932 年, 90 英尺高的杀魔山顶立起了一座 60 英尺高的花岗岩纪念碑,用以纪念这两个来自俄亥俄州代顿市的梦想家。莱特兄弟来自于美国中部。他们有着天空般广阔的眼界,也有着十分务实的作风。1892 年,他们在俄亥俄州的代顿开创了自己的自行车企业:莱特自行车公司。虽然在当时世纪之交的美国,有着数不清的自行车公司,但只有一个在造轮子的同时造出了翅膀。当莱特兄弟在 1903 年最终着眼于动力载人飞行器,他们成功地使世界变小了…… (二)将下列段落译成英文: As Jia baoyu,Xue Baoqin,Xing youyan and Ping’er had birthdays on the same day,the young ladies held a hilarious drinking party in the hall of the peony garden for them. When it was Xiangyun’s turn to compose a verse amid a drinking game,she made fun of the maids by saying, holding a duck head in hand,“This ya tou (referring to the duck head in hand) is not that ya tou (referring to the maids around, as both are homophones in Chinese), for this ya tou has applied no hair oil….” Everybody roared with laughter. Some maids protested, laughing,“You made fun of us, so you have to drink another cup. Let’s pour a full cup her….”As the party went on drinkers’ games continued with ceaseless laughter and people suddenly noticed that Xiangyun had disappeared. While they looked this way and that,a maid rushed in laughing,“ Young ladies. Hurry to have a look at the Lady Xiangyun. She’s sleeping on the stone bench over there.” The group tiptoed over,and sure enough,saw Xiangyun sleeping soundly. Fallen flowers scattered on her body,her hair and her face. Her fan had dropped on the ground aside. Bees danced in the air around her. Under her head was a make-shift pillow of peony flowers wrapped with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通用版

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通用版 ——We must not only sum up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but also draw lessons from failure。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本学期,有幸选了赵老师的中西翻译简史课,目睹了赵老师作为目前中国译界大师的风采,收获颇多,感触颇深。翻译的学习中实践很重要,同时理论知识也必不可少。赵老师以风趣幽默的讲课方式,使我们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了解的中外翻译历史,对于翻译界众多着名的大师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关于中西翻译历史,赵老师在本学期初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中外翻译的兴起、发展与成果,使我们对中西翻译史有了宏观的了解。做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对中西翻译史学习和了解是十分重要的,在中西翻译简史课上,我们首次看到了赵老师用其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构思为我们展现的中西翻译历史画卷,内容丰富,画面宏伟壮观。同时,也使我们深深折服于赵老师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其次,在微观上,老师位我们详尽介绍了中外历史上着名的翻译家、汉学家,其中包括鸠罗摩什、道安、僧睿、僧佑、罗xx、jameslegge、williamedwardsoothill等等。老师对翻译大师及其作品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既不是完全肯定,也没有完全否定,这也教会了以辩证的观点看待许多翻译理念和译着,这样的学习和思考方式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取长补短,稳步前进,同时做一个有思想的译者。 此外,本学期课程,以博客为平台,我们有幸欣赏到赵老师的众多翻译作品,同时,老师在课堂上也与我们交流了自己在翻译《三字经》、《道德经》等中国古典文学的心得体会,我们也看到了老师在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在

中西翻译理论整理汇总

翻译理论整理汇总 翻译腔(translationeses)是在译文中留有源语言特征等翻译痕迹的现象,严重的翻译腔使译文读起来不够通顺。出现翻译腔有时是很难免的。形成翻译腔有以下几个原因:1)英汉语言本身的不同,包括句型结构等,在翻译时如果不能做到自由转换就会有种不是地道目标语的感觉。2)英汉文化的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单词或习语有时会出现偏差甚至零对等(zero-correspondence)。有时只讲词对词的反应就会出现翻译腔。3)译者自身水平。奈达的功能对等就要求译者注重译文对读者的影响,好的译文让读者感觉是母语的写作、实现功能的对等。Venuti主张同化和异化的结合,通过同化让读者获得相识的反应,通过异化使读者领略异国语言和文化。译者应该提高自己翻译水平,在翻译策略上实现功能对等,从而尽量避免翻译腔的出现。 1. 中国的翻译理论家 严复、茅盾、鲁迅、朱光潜、傅雷、钱钟书 1)严复 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gracefulness 2)茅盾 他也主张“直译”,反对“意译”,他认为汉语确实存在语言组织上欠严密的不足,有必要吸引印欧语系的句法形态。但是矛盾与鲁迅观点同中有异,他认为“直译”并不是“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因为中西文法结构截然不同,纯粹的“字对字”是不可能的。 3)鲁迅 鲁迅的“宁信而不顺”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是力求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风姿”,这是鲁迅的基本思想。针对当年那种“牛头不对马嘴”的胡译、乱译以及所谓“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的说法(梁秋实),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这一原则,主张直译,以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他还认为,翻译一要“移情”、“益志”,译文要有“异国情调”,二要“输入新的表现法”,以改进中文的文法,在当时主要表现为改进白话文。必须强调的是,鲁迅其实是主张翻译要通顺,又要忠实的。只是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宁信而不顺”。 4)林语堂 他是在中国议学史上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了解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和美。 5)朱光潜 他的翻译标准是:第一,不违背作者的意思;第二,要使读者在肯用心了解时能够了解。 6)傅雷的“神似说”(spirit alikeness) 傅雷对翻译有两个比喻,一是“以效果而言,翻译应该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二是就手法而言“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含的那些特点,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本学期,有幸选了赵老师的中西翻译简史课,目睹了赵老师作为目前中国译界大师的风采,收获颇多,感触颇深。翻译的学习中实践很重要,同时理论知识也必不可少。赵老师以风趣幽默的讲课方式,使我们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了解的中外翻译历史,对于翻译界众多著名的大师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关于中西翻译历史,赵老师在本学期初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中外翻译的兴起、发展与成果,使我们对中西翻译史有了宏观的了解。做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对中西翻译史学习和了解是十分重要的,在中西翻译简史课上,我们首次看到了赵老师用其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构思为我们展现的中西翻译历史画卷,内容丰富,画面宏伟壮观。同时,也使我们深深折服于赵老师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其次,在微观上,老师位我们详尽介绍了中外历史上著名的翻译家、汉学家,其中包括鸠罗摩什、道安、僧睿、僧佑、罗xx、james legge、william edward soothill等等。老师对翻译大师及其作品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既不是完全肯定,也没有完全否定,这也教会了以辩证的观点看待许多翻译理念和译著,这样的学习和思考方式有助于我们在

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取长补短,稳步前进,同时做一个有思想的译者。 此外,本学期课程,以博客为平台,我们有幸欣赏到赵老师的众多翻译作品,同时,老师在课堂上也与我们交流了自己在翻译《三字经》、《道德经》等中国古典文学的心得体会,我们也看到了老师在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在心底对老师产生的由衷的敬意。 最后,经过本学期的学习,我的翻译理念有了质的飞跃,对翻译有了更深的认识,所有的进步都离不开赵老师的悉心教导和言传身教,在此对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我将会继续努力,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也期待老师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开辟更辉煌的明天。 XX年6月28日

中西翻译简史 期末

1.谢天振教授以什么为依据将中西翻译史划分为哪几个阶段?在不同阶段,翻译观念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 依据历史上主流翻译对象的变化,结合人类对翻译活动认识的发展以及翻译在各历史阶段的社会中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把中西翻译史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①以宗教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宗教翻译阶段,奠定了人类对翻译的最基本的认识, 确立了翻译的基本理念,如直译、意译、可译、不可译等问题。 ②以文学(也包括一定社科)经典名著为主要翻译对象的文学翻译阶段,丰富、深 化了人类关于翻译的基本理念,并产生了针对各种文类、题材作品的翻译理论。 ③以实用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非文学翻译阶段,把翻译带入了职业翻译时代,为 传统的翻译理念注入了新的、不同于建立在宗教文献翻译和文学翻译基础上的翻 译理念,同时也促进了当代翻译事业的进一步繁荣。 2.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历史,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三个阶段: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 ①翻译佛经的主要力量是中亚和中国新疆的僧人,而以汉族知识分子僧徒为辅助力 量。此时期的翻译尚未得到政府的支持,而是在民间信徒们的自主下分散进行的。 ②古代印度佛经原无写本,译者没有原本,所以早期翻译佛经,全凭口授。 ③此时的翻译方法为集体翻译,称为”译场”。 ④译经僧侣一般都采用直译法,译文晦涩难懂。 ⑤具有很强的中国化倾向,翻译中介绍的哲学名词、概念往往是从当时流行的道家 著作中寻找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 从两晋到南北朝时期; ①脱离了私人的小规模翻译,变为大规模的译场,选拔大批人才参加翻译活动,由前 一阶段的私译转入官译,由个人翻译转入集体翻译。 ②佛经翻译采用传译和讲习相结合的方法,翻译同时带有研究的性质。 ③此阶段的翻译原本往往不止一种,这就便于相互校勘,使译文更为正确。 ④在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研究上有所进步。道安总结出“五失本,三不易”的佛经规律, 彦琮提出“八备说”,鸠摩罗什主张“依实出华”。多采用意译,译文质量较前一 阶段有多提高,但有时可能会因为润色过多而导致对原文信息的变异。 从隋唐到北宋时期 ①宗教阐释的过程与翻译的过程译经被分开,译场相当完善,但规模变小,每个参 与者在专业知识上极为挑剔,有专门职位,最兴盛时多达11个。 ②各职司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③各地僧院设立翻译学校,但译主仍然借重外人。 ④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导致中国佛经翻译活动从公元11世纪迅速衰落,译场时代随之 结束,佛经翻译逐渐转为个人行为。 3.译场是如何发展完善的?唐代译场与现代的团队翻译有何异同?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此时的佛经翻译方法为集体翻译,称为”译场”,由外国僧人担任

中外翻译理论期末考试点

中外翻译理论考点 △重点 1.John Fryer(傅兰雅)(British) Translates more practical aspects of Euro-Americ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o late imperial China.(Editor of The Chinese Scientific Magazine《格致汇编》) Mirroring the Origins of Chemistry《化学鉴原》 Chemical Analyse《化学考质》 An Introduction to Chemistry《化学初阶》 Methods of translating(to establish a systematic nomenclature based on 3 linguistic choices): (1)Using existing nomenclature(系统命名法) from native works on the arts and science; (2)Coining new terms by creating a new character, inventing an descriptive term, or phoneticizing a Western term according to the Mandarin dialect; (3)Constructing a general vocabulary list of terms and proper names. -Why Xu Shou and John Fryer’s translated names for the elements are still in use? -Because their method of translation was quite rational and not simply. 2.Lin Shu ——famous for introducing the Western literary works into Chinese Born in Fujian Province in 1852 and received the provincial graduate(举人) The most influential works: La Dame Aux Camelias《巴黎茶花女遗事》; Oliver Twist《贼史》 Uncle Tom’s Cabin《黑奴吁天录》 The first person to bring many of the important works of Western literature to the attention to the Chinese for the first time and Chinese began to appreciate the value of Western fiction. Translation motives: (1)to cultivate patriotism: his translation intentions were to save the nation from subjugation and ensure its survival; (2)To educate the public: he hopes that the Chinese people could learn the pioneering spirit from reading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ovel. Translation Methods: (1)Omission(considering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hinese reader’s reception): delete some contents for the sake of Chinese literary norms and Chinese reader’s taste; (2)Addition(considering reader’s expectation): to publish and improve the

中西翻译理论的比较陈敏达

中西翻译理论地比较 翻译是人类不同群体间借以相互交流、沟通地工具, 是人类社会所拥有地共同活动, 因而必定具有许多共同地属性.纵观中西方两千余年来地翻译历史, 我们有趣地发现, 虽然两地相隔遥远、民族迥然有异, 语言文化也分属于截然不同地表音体系和表意体系, 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地发展轨迹却有着诸多惊人地相似之处.其最显著地特点是: 虽然实践并不以理论地存在为先决条件, 但其发展却离不开理论地促进和提升, 其最初形态从一开始就已具有了一定地指导原则, 尽管译者当时对这些原则未必会有明晰地意识. 一、中西翻译理论 中国传统译论地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具有较大地模糊性, 严复地“信达雅”说、傅雷地“神似”说、钱钟书地“化境”说、许渊冲地“三美”说等皆是如此.拿“信达雅”来说, 译者翻译到什么程度才叫“信”, 叫“达”, 叫“雅”严复先生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地界定.译界由此引起地近百年论争也就不足为奇.以“雅”为例, 有人说它是“古雅”、“高雅”之意;有人说它指“风格”、“文风”;有人说“雅”指“修辞效果”有人说“雅”是指“美学价值”.另外,“神似”、“化境”两个语词本身就具有飘忽不定地模糊特征. “三美”也不例外: 由于艺术中地“美”是一种主观体验, 人们审美心理地差异使得“意美”等标准难以明确界定.相比之下, 西译论则有较大地明晰性.我们知道,西译论地核心概念“等值”原是数学和形式逻辑领域里地专业术语, 这个概念地引入本身就标志着西译论地明晰姿态.为了明确翻译研究中地“等值”概念, 卡特福德根据韩礼德系统语法中地层次、等级和范畴等概念作了详尽地论述; 而奈达在自己地理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后改为“功能对等”) 地区别;克里斯托又将形式等值归纳为六个层次: ) 语音等值;)音位等值;) 形态等值;) 词汇等值;) 句法等值; ) 语义等值.西译论讲究分门别类地精确特点由此可见一斑. 二、中西翻译理论地相似性 对中西翻译理论地历史发展加以剖析, 人们很容易就会发现, 两者竟具有共同地演进模式, 也即: 两者都是从最初地对于翻译过程中所出现问题地附带式

中西翻译简史第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第十二章 1、西方各国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翻译对象和翻译特点是什么? 1、18世纪以前,法国是汉学研究中心,主要的翻译对象是儒家经典。特点法国的汉学研究和汉籍翻译的发达和普及程度很高。1876年法兰西学院还专门设立了儒莲国际汉籍翻译奖,用以表彰为汉籍外译作出杰出贡献的各国翻译家。 2、19世纪在华殖民圈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注重实用主义,儒家经典翻译更系统,更倾向于学术研究。 3、20世纪上半页,儒家经典翻译走向欧美,融入欧美文化,文学形式多种多样,有诗歌,散文等。 4、20世纪下半页,儒家经典翻译全译本多,汉语热逐渐慢下来,只有专家还在从事此方面的翻译。 3、试分析理雅各对儒家着作翻译的主要成就以及亚瑟韦利对儒家着作翻译的主要特点? 自1843年起,19世纪最着名的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开始主持《中国经典》的翻译工作,涉及儒家经典九种和道家经典2种,并各自附以原文、注释、结论撰写到出版均成体系,并安排多人参与助译。1861年,“四书”译本依序字香港出版,为中国经典一、二卷。在此后二十五年间,他陆续翻译出版了中国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春秋》,《礼记》,《书经》,《孝经》,《易经》,《诗经》等儒家经典。《中国经典》陆续出版后,子啊西方引起了轰动,欧美人士由此得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雅各也因在翻译上的成就与汉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在当时国际汉学的中心巴黎获得了极高的赞誉。理雅各的《中国经典》可以说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家经典译着。据统计,《中国经典》牛津大学修订版至少有9次重印,“四书”和《论语》一单行本付印也各有11次和6次。理雅各所翻译的儒家着作至今仍被奉为标准译本。 亚瑟.韦利的《论语》译文比较具有现代气息,晓畅易读,文学性较强,期影响超越了汉学研究群体,影响了普通的读者群。 5、西方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相对薄弱,这体现在哪些方面?目前西方译者对中国文学的 翻译体现出怎样的特点和趋势? 1、合集多,专集少; 2、西方汉语机构少; 3、研究古代的多,研究当代的少。 我们可以乐观地预见,国外译者将不会再仅仅关注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而会把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当代中国的文学作品。西方和东方会越来越多地相逢在同一个时空,感受彼此的呼吸,体会彼此的脉动,相互理解,相互阐释,相互借鉴。 第十四章 1、简要叙述施莱尔马赫和洪堡的翻译思想? 施莱尔马赫成功创立视界融合学说,他的翻译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施莱尔马赫区分了“真正的翻译”和“纯粹的口译”。他认为“纯粹的口译”主要指从事 商业翻译活动,是一种十分机械的活动,可以实践,但不值得为之付出特别的学术关注。 2、施莱尔马赫将真正的翻译进一步区分为“翻译”和“模仿”前者主要指翻译科学或学术类 文本;后者主要指处理文学艺术作品。 3、译者在翻译时必须正确处理语言和思维的辩证关系。

中西翻译简史第章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第章部分 课后习题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一章 1.“翻译”的词源学含义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P6) 答:从翻译的词源可以看出,(1)印欧语言比其他语言更强调相似性,特别是在早期的宗教典籍翻译中甚至要求一致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西方的翻译理论中“对等”观念会起到核心作用,而要表示自有翻译时,则会使用其他术语如“改编”的原因。(2)很多语言中,“翻译”与“口译”使用不同的术语,意味着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口译”比“翻译”更强调“调停”。(3)不同的语言对翻译观念的阐释方式也不同,并非所有的阐释都像印欧语言中那样强调保存同一性。斯特科尼提出翻译的符号学特征具有三个方面共性:相似性,差异性与调停。这些共性可以看作是所有翻译都具有的特征,但“翻译”一词的确切含义不是预先给定,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不证自明的,它需要在对历史上翻译过程与翻译结果的研究中去发现。 3、三大宗教典籍的翻译存在哪些差异? 答:(1)《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也是被联合国工人为对人类影响最大、最深的一本书。对西方社会的精神信仰和行为方式影响尤其巨大,与希腊神话同为打开西方精神世界的钥匙。《圣经》除了是一本宗教典籍之外,它本身还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的一本几乎是欧洲大多数民族语言的第一范本。阅读《圣经》各种一本的人如此之多,甚至连研究它的着作也是汗牛充栋,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圣经解释学”。(2)印度佛经原无写本,初期翻译主要靠外来僧人凭记忆口授。译者受中国传统宗教尤其是道家“得道成仙”观念的影响,往往是以道家的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佛学。(3)与《圣经》、佛经典籍不同,《古兰经》则要求对它的解释和理解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框架,翻译《古兰经》必须要对经文有深入的理解,并把《古兰经》的深刻含义传达出来。然而《古兰经》的修辞、韵律等很难翻译,这就导致《古兰经》的译本注释特别多。专家们制定了评论《古兰经》的人应具有的15个方面的零号修养,如语言学、句法、语义学、修辞学、信仰原理、伊斯兰法学原理等,这也是翻译《古兰经》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 第三章 1、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历史,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1.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公元148到256:此时翻译阶段为佛经翻译的初期,译者没有原本,全凭外来僧人“以口授相付,不听载文“。译者多为中亚和中国新疆的僧人,此时的翻译方法为集体翻译,称为”译场”{括三部分:口译(传言)记录(笔受)检验(证义)。由于传言者梵文水平较差,反映在译作中除目标语的句法扭曲之外,还有大量字母直译的内容,这就造成了译文晦涩难懂,没有宗教学基础的人难以理解。此时的翻译活动尚未得到政府的支持,而是在民间信徒的资助下分散进行。此时多采用直译法。

中外翻译简史论文

所在学期2013-2014第1学期授课教师陈连贵 《中国翻译通史》报告 浅谈中国翻译通史 姓名张志伟 年级 2013级 班级英语翻译131 学号 031413103 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2014 年10 月22 日

浅谈中国翻译通史 摘要:人类文明自有语言文字诞生之时,不同语言的使用者交流思想,乃至互通有无必须通过翻译作为中介而传播。即所谓“洪荒造塔语言殊,从此人间要象胥”。原始社会的中原各氏族或部落之间就应该有双语人或者多语人,然而已无文献可征。我国翻译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期翻译,多属与周边民族(部族)或国家尖叫,接待使客,交流文化思想,皆以口译为主。季羡林先生有言:中华文明是一条长河,它之所以永不枯竭,是因为不断有新水注入,历史上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这两次注入都有赖于翻译。从东汉末年至北宋初的佛经翻译,绵延近千年,其时间之长,可视为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大特色。与佛经翻译相比,明末清初时,由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学,教义,其人数之多,译著之富,传播地域之广,为中华文明带来了交融与新生。后期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严复提出信达雅,鲁迅的翻译思想及理论,翻译逐步兴盛与发展,形成了现今的成熟体系。看趋势,中国翻译学的最终建立,将是进入21世纪的历史必然。 关键词:信达雅严复雏形构建三原则 一、中国翻译早期雏形之演变 《册府元龟·外臣部·朝贡》有记载:“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少康即位三年,方夷来宾”。“于夷”、“方夷”与夏、商王族并非同一部族,语言有殊,遣使“来宾”,必然需要翻译,否则无法进行活动。此乃主观臆测,并无文献可考。周王朝伊始,方有翻译机构和译员职称的记载,详见《周礼》和《礼记》。 《孟子·告子下》记载当时北方貉族的情况如是:“夫貉,五谷不生,唯黍生之,无城郭宫室。”由此可见当时华夏文明优越于周边各族,理论上华夏不会大量的吸收周边部族的语言文化,当然,不排斥吸收物质方面。例如大宛马、蒲桃、胡麻等和某些艺术方面如龟兹乐,胡旋舞等。

中西翻译简史-研究的考试课题

中西翻译简史 研究生课程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 1.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可视为最 初的直译说;()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开 始提倡意译;()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 2.圣经翻译中的经典译本包括(),(),(),和马丁路德翻译的 德语版《圣经》。 3.()于1814年提出建立翻译研究学科;1972年,霍尔姆斯的() 一文宣告翻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成立。 4.()译本系目前所知的第一本完整的汉语《圣经》,是《圣经》流传史 上的译作丰碑;()译本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部《圣经》中文全译本:()译本则成功首次使用白话文翻译《圣经》。 5. 著名的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将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提 出了灵魂不灭说;()则被称为“科学和哲学之祖”,提出了水的本源 说,即“万物源于水”。 6.()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被誉为“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 7.当代翻译家()和()因为杰出的成就被授予“梵艺文化终身成 就奖”。 8. 圣经翻译,佛经的翻译和《古兰经》翻译,大体经历了()、()、 ()三个过程。 二、连线题,请将A栏中的作者和B栏的作品匹配。 1.林语堂 a.还乡 2.徐光启 b.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3.林纾 c.浮生六记 4.张谷若 d.高老头 5.朱生豪 e.诗经 6.许渊冲 f.几何原本 7.叶君健 g.鲁滨孙漂流记

8.傅雷 h.狼图腾 9.郑振铎 i.新月集 10.葛浩文 j.安徒生童话全集 三、简答题 1.什么是翻译?简述翻译的标准。 2.智慧宫和托莱多翻译学院的翻译活动各有什么特点?对科技文化的 发展起了哪些作用? 3.三大宗教典籍翻译存在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4.以某种语言为例,简述翻译对欧洲民族语言的形成产生的贡献和影 响。 5.什么是“译名之争”?为什么会产生“译名之争”? 6.简述明末清初我国科技翻译的发展特点。 7.圣经中译和佛经中译有何异同点? 8.简要分析翻译学科建立的必然性。 四、论述题 论述翻译对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中外翻译简史论文

《中外翻译简史》课程论文 浅析释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 浅析释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 摘要:公元383年,释道安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五失本”是说佛经翻译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经文本来的内涵,“三不易”是说有三种情况造成佛典汉译的不容易。这一翻译思想在中国的翻译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主要立足于对“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在哪五种情况下会失去经文本来内涵和有哪三种情况造成佛经翻译的不容易的具体阐释,从而使我们更好的把握这一翻译思想。 关键词:五失本;三不易;佛经翻译;翻译思想 一、释道安及“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的提出 “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是东晋·前秦时高僧、般若六家七宗之一‘本无宗’的代表”(陈福康2000:9)。十二岁出家,受“具足戒”(僧侣的最高戒律)后,二十四岁至邺城(河南临彰县),成为佛图澄的弟子。佛图澄死后,道安因避战乱,颠沛流离于翼,晋,豫一带,后在襄阳,长安等地总结了汉代以来流行的佛教学说,整理了新译旧译的经典,编纂目录,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释迦牟尼)为姓。他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他为佛典汉译所作的序言中。在苻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释道安撰写了《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 这一翻译思想的提出,引起了众多学者,名家,翻译家的关注。其中,钱锺书先生对此评价颇高:“论‘译梵为秦’,有‘五失本’、‘三不易’,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首推此篇”

(钱锺书 2008:1262)。释彦琮在《辩证论》中完整地引用了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内容,认为其“详梵典之难易,铨译人之得失,可谓洞入幽微,能究深隐”(释彦琮 1991:118)。梁启超论及“五失本、三不易”时指出:“后世谈译学者,咸征引焉。要之翻译文学程式,成为学界一问题,自安公始也”(梁启超 2005:145)。曹明伦认为“道安此序之重要性非同一般,‘五失本’乃佛经翻译之指导性原则。”(曹明伦 2006:51-54)。这些皆说明了“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在我国翻译史上举足轻重的独特地位。 二、“五失本、三不易”的内容及其阐释 “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出自释道安撰写的《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第二段,内容如下: 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从秦,一失本也;二者, 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 或三或四,不嫌其烦, 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 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 圣必因时,时俗有易, 而删雅古, 以适今时, 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 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陈福康 1992: 18-19)。 (一)对“五失本”内容的阐释 从原文来看,“五失本”中的“本”是指事物的根本和基础。即原文的本来面目。那么,所谓的“五失本”,就是佛经翻译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经文本来的内涵。梁启超对道安之说概括为当时的佛经译文有五种情况是不能与原文保持一致的:“(一)谓句法倒装;(二)谓好用文言;(三)谓删削反复咏叹之语;(四)谓删削一段中释之语;(五)谓删削后段复牒之语”(罗新璋 1984:59-60)。 1.“一失本”即是语序问题 “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是说胡语佛经原文采用倒装语序,翻译为汉语,译文要遵从汉语习惯顺装过来,这是有失原文的第一个地方,谓之“一失本”。如果保留胡语的倒装语序虽不会失本,但翻译成汉语时,就会不符合汉语语法习惯,读者也会感到困惑;如果按照汉语习惯来翻译,译文虽会失本,但至少符合汉语语法习惯,读者能看懂译文。钱锺书先生谈到“一失本”时也说过:“‘本’有非‘失’不可者,此‘本’不‘失’,便不成翻译”(钱锺书 2008:1262)。 2.“二失本”即是文质问题 “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是说经文质朴,汉文文采好,翻译时加以修饰,谓之“二失本”。这涉及到了中国传统翻译中的文质观,“道安认为将‘质’译成‘文’是失本”(陈福康 2000:13) 。道安认为用胡语写的佛经语言质朴,但考虑到汉人喜好文丽,译文要“可读者的意”需要采用文丽的语言。对待“二失本”的文质问题,他的态度比较含糊,没有像对待“一失本”那样坚决。道安对文派译本和质派译本的评价比较客观,本着一分为二的态度,明确指出了质派译本和文派译本的优点和缺点。认为最好的翻译就是把质派译本和文派译本合二为一,互相补充订正,以便读者可以择善而从,最后的结论是主张融合文、质两派的优点,提倡“合本”,《合放光光赞》就是《放光》与《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