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协同创新背景下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协同创新背景下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413778813.html,

协同创新背景下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作者:刘晓野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2期

摘要:在本科高校教育转型改革之后,所有高校都在不断探索中,为把高校学生培养成

应用型人才,高校应该怎么样转换形式是研究的重要课题。会计专业应用性较强,本文主要探究的问题是现有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典型模式及其存在的不足问题,宗旨是进一步完善转型高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模式,使得会计在实践应用教学上的能力有所提高,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实施中需解决潜在的问题。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学团队

高校协同创新是指在高校内部,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联系,以及高校外部,不同区域、不同国界与其他高校、企业或行业组织间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在多方面进行合作办学如人才培养、教师发展、资源共享。部分高校从传统模式教学随时代发展逐渐向创新的应用型大学转变,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为使会计专业学生在校企合作下实际操作熟练,高校建设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拟,是新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产物。

一、校企合作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作用

(一)校企合作的含义

校企合作主要指以市场及社会需求为方向,学校和企业通过资源共享、师资合作等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素质、增加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模式作为高等教育的新型教学形式,让学校和企业的优胜劣汰得到互补,资源可以共享,学校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务操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仅高校学生可以提高个人实践能力,而且也达到校企双赢的局面。

(二)校企合作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校企合作是共同参与学生教育,扬长避短,互利互利的模式,在应用性较强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现其应用性较强的十分重要的含义。第一,校企合作让会计专业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有效的提高,并且学生的业务动手能力在企业实践中能够充分的展示出来,熟练的接触企业的财务处理,具体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更好的培养学生主动性,进而从根本上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提升学生的就业信心。第二,校企合作会大大的促进学校对于实践知识的传授能力,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优秀技术人员不断进行互换,建立学校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并促进学校横向科研能力,还可以根据各行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完善。

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

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促进内涵建设 陕西省电子信息学校是陕西省教育厅直属的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学校始终坚持以培养“会做人,有技能,能创新”的现代职业人为教育教学目标,以教产结合为抓手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11年1月,学校被三部委确定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单位。 职业教育如何改革创新?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这是每一所职业学校都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陕西省电子信息学校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举校企合作大旗,走工学结合之路,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模式。以我校钻探工程专业为例。 一、依托行业,创新人才培养 学校钻探工程专业依托中核集团、陕西核工业地质开发总公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断创新钻探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一)学校成立了钻探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中核集团刘晓阳博士(目前国内钻探工程专业的唯一一名博士)任委员会主任、中核集团、陕核地质开发总公司、西北有色地质开发总公司等相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委员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钻探工程专业建设。 (二)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学校同中核集团、陕核地质、西北有色地质等公司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该专业部分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按照企业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制定人才评价标准,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完成人才培养。 二、服务行业,共建培训中心 学校立足行业,为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同中核集团、陕核地质开发总公司联合建立了培训中心,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 (一)开展在职职工培训。发挥学校优势,根据企业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培训课程,近几年,每年都利用地勘企业收队后,在春节前后举办培训班。

中国校企协同创新的政策实践

中国校企协同创新的政策实践 李萌 2016年7月

一个例子:中车集团 个例中车集 ?每年投入200万美元,在密西根大学设立研发项目,由中车提出技术需求,学校负责招标选任和项目管理,在香槟也这样做。 任和项目管理在香槟也这样做。 在加州州立大学开设“高铁概论”课程3个?在加州州立大学开设高铁概论课程,3个学分,教师由中车委派。

中国的校企合作是个从两头向中间推进的过程中国的校企合作是一个从两头向中间推进的过程 8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方针“科 学技术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依 靠科学技术”,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一批 高校、科研机构办企业,一些教师、科研人 员带着成果找市场自己去转化,形成了一波 带着成果找市场自去转化形成波 创新创业的浪潮(清华紫光、华中数控、联 想、柳传志)。从科技这一端长出经济。 想柳传志)从科技这端长出经济 2006年以后中国提出支持企业成为技术 2006年以后,中国提出支持企业成为技术 创新的主体,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许 多企业开始重视研发,建立研发机构,设 多企业开始重视研发建立研发机构设 立研发项目,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从经济端长出科技。 从经济一端长出科技。

中国校企协同创新的主要形式 1.龙头企业牵头高校参与,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联盟大多数由业内龙头企业牵头,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中 小企业共同参与,少部分联盟直接由具备实力的科研院所和高校 牵头组建。目前,国家级联盟已发展到146家,涵盖了农业、资 牵头组建前家级联盟发展到家涵盖农业资 源环境、信息、先进制造、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联合了 全国5000多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初步构建了产学研用结合、全国5000多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初步构建了产学研用结合 上中下游衔接创新网络。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习杜局长在全县教育工作会上发言材料心得体会 王慧丽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它是教学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加强学校内涵发展这一中心,认真研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在全校开展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创新活动,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了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为建设学习型校园、创建研究型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领会课改理念,深入开展课堂模式创新活动
多年来,我校注重引导教师积极投身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根据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师资、生源、设施等),明确提出了“善导?互动?精练?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平等、民主、和谐、共进的教与学关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成功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学期以来,我校以全市第三次课改现场会为契机,把课堂教学观念与行为的转变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核心,从教师角色转变、教学目标确定、信息资源整合、教学程序设计、学习过程监控及学生评价反馈等方面,进一步引导教师进行探究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为保证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活动的扎实开展,学校加强了组织领导,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进行及时的宣传、动员、指导,组织所有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和反思文章,营造探究的氛围,激发教师创新的潜能;组织文科、理科骨干教师学术沙龙活动;分别召开师生座谈会,用心了解师生们的想法,悉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反馈、总结、改进、完善各项工作;各教研组、备课组通过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探讨适合学科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广大教师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形成人人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活动的喜人局面。 二、坚持以生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课堂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创新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锻炼分析和判断能力,因而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中,我校注重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校企合作,共建校企双赢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背景分析 1、国家政策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 之间的合作关系。它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与企业在 资源技术、师资培养、岗位培训、学生就业、科研活动等方面进行合作,利用 学校与企业不同的资源和环境,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高 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在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 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同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中则进一步强调了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培养人 才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 密切结合。 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 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2、地方经济 多年来,宁国工业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工业化程度达88%。一批骨干企业 跻身全国同行业前列,橡胶汽车零部件、建筑材料、电容器、耐磨球、林产品 加工四大主导行业扬帆奋进,涌现出“鼎湖”牌密封圈、“海螺”牌水泥、“凤形”牌耐磨球、“双津”牌铝塑复合包装材料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名牌产品,其

中,“海螺”、“凤形”、“鼎湖”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无疑会导致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 二、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意义 1、校企合作的目的 校企合作的目的: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 和设备优势,把企业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让企业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专 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习教学、教学评价、研究开发、招生就业和 学生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专业课程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二是通过 校企合作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员工与企业 的磨合期,从而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校企合作的意义 a、从宏观层面来看,开展校企合作顺应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一转变的关键是人才的培 养,是一批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职业教 育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桥梁,是造就劳动技术大军的重要阵地,也是与生产 劳动和社会实践关系最密切的教育。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 能型人才过程中,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朴素的理论知识,更要通 过实践活动,强调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体现了学 校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顺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b、从中观层面来看,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当前人才市场存在着供求矛盾: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选;毕业生找不到 合适的工作。企业理想的员工是熟悉工作流程,立即上岗,拥有解决生产中实 际问题能力,但是对于刚走出学校的学生来说,仅依靠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和 生产实习时获得的经验很难完成工作任务。这一矛盾反映了职业教育存在着工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也是高职院 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作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上海版专”)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行“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自主、适应需求”的办学模式,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上海市政府指导下,在印刷、出版等行业协会支撑下,组建由出版印刷界知名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建立政府宏观调控、理事会主导、系部与企业共同实施,行业协会等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融入行业企业、服务社会发展的特色道路。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规范校企合作管理 1. 发挥部市共建优势,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 学校按照“战略合作、校企一体、产学链接、共建共管”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并进一步完善校、专业群、专业三级校企合作体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站,从校企合作组织结构、资金和制度保障、政府支持等方面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关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真正达到校企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局面。 2. 坚持“二+五”原则,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牢牢把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建设、合作发展、合作研究等关键点,进行实质性合作。理事会日常运行中坚持“二+五”原则,即“二个建设”和“五个环节”,切实把合作落实到具体的专业和项目上。“二个建设”是“校企合作理事会科学化机制建设”和“校企合作专业群建设”。通过“二个建设”,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一体的多层次、立体化办学体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打造出版印刷高端技能型人才。“五个环节”即:分析校企合作理事会建设的背景和基础;明确理事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思路及原则;确立理事会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制定理事会建设的内容和步骤,并组织实施;提供理事会建设的保障措施及预期效果,建成高效运行+关键绩效管理模式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架构。 拓展校企合作平台,丰富校企合作内容 1. 搭建实习实训基地平台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与行业企业逐渐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与上海印刷集团、上海电气印刷包装机械集团、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上海烟草印刷厂、苏州日报社、深圳雅昌印刷有限公司、德国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日本小森印刷公司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实践、实习签约基地113个,并与500多家行业企业建立了联系,开展多方位、多样化的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模式经验交流

校企合作模式经验交流 工商管理学院 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政策导向要求高校办学要面向社会,加强校校、校企等合作。工商管理学院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特别是在我校普通全日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3版)对实践教学有了新要求、新变化后,根据学院三个专业的“特色+综合”、“理论+实践”、“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注重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基础训练与创新导引有机结合,摸索形成了以“学校培养---企业实践---学生自我锤炼”为内涵的创新型、发展型、开放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模式为依托,在校企合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探索: 1、加强各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建设,并进行深入合作 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工商管理学院积极与省内知名企业联系,为每个专业相对固定两个实习实训基地,同时与同至人商业集团、振东集团有限公司、娃哈哈山西分公司等企业进行深入合作。首先从2013年暑期开始通过积极和学院的实习实训基地沟通联系,开展了在校生分专业定点到企业顶岗实践的活动,通过企业定岗、学生自愿报名、企业选择的形式共派出来自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各专业的60余名学生,实践时间达到1个月以上。本次在校生暑期定点企业实践是工商管理学院多年办学中的一次新尝试、新突破;这种顶岗实践优于一般的企业参观、见习,学生通过独立顶岗、亲身参与具体工作,对专业知识的体会更深,实践锻炼效果更好,专

业学习的兴趣更浓厚。其次,派出学院9名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同时还承接了基地企业的企业培训、社会责任报告编写、基础管理研究、企业文化研究等项目,研究项目成果得到企业、社会高度评价。2014年学院建设了贡天下、黎氏格、振东药业集团学生实践基地,这些基地的建成将为学院学生提供更加深入、更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目前正在和实践基地共同为2015年暑期实践进行计划准备。 2、在校内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探索企业、专业教师双师课堂教学模式 学院创新性地提出并实践了“师生?企业?课堂”互动循环、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学生培养与教师教改创新并重、课堂理论学习与企业家走进课堂并重、研究企业管理实践与用研究成果反馈改进实践并重,并力求在师生、企业和课堂之间保持互动循环、螺旋式上升。通过师生与企业家一起在课堂围绕企业带来的管理、营销等现实问题的专业讨论,加深了师生对实践问题的研究兴趣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其后在学院举办的案例大赛、营销策划大赛中、社会实践周活动再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专业建议与实践操作的有机衔接,实现了企业、教师、学生的学习互动、三方共赢。这样的互动循环、螺旋式上升的模式使教师、企业、学生从互动循环的实践中不断汲取创新的养分。学院现已与娃哈哈集团山西分公司、振东集团有限公司、同至人商业集团公司、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等企业进行了课堂互动合作探索,效果良好。 3、加强企业与校内实践训练合作,实现校企共赢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许昌工商管理学校 二O一四年十二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研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资源互用。在市教育局业务主导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校企合作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课题研究基本按原计划要求按时完成,现将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情况与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1、“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即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培养人才,才能适应企业需求。一般来讲,中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中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是,和世界上发达国家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企业、学校、政府在如何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和各自的优势上还存在着许多困境和困惑。 2、国家对中职教育空前重视,中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2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目前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虽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高校领域,而针对中职校企合作的研究较少。河南省中职学校在这方面的课题研究落后于其他省份。 4、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了“规模到质量”的瓶颈阶段,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经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及措施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及措施 传统的以学科为体系的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信息化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传统的专业课程结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更难以满足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现代企业的需要,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最终影响学校的发展。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形势下,中职学校要走出发展困境,就必须创新教学观念,调整培养目标,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指导思想 1、调整培养目标,以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开 展模块教学,强化项目训练。 2、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别采用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现阶段中职学校的生源普遍较差,而且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和统一标准的考核办法,难以适应学生的实际要求。根据新生入学考试成绩,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形式,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改变考核方式,制订相应的分层考核标准,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把同一专业划分为多个发展模块,让学生选择感兴 趣的模块加强学习,开展模块教学。 设置专业模块,有学生自己选择,将通过第二课堂、选修的形式来加强模块教学,让学生学有所长。在开展模块教学的同时,结合中职学校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并行的考核形式,针对职业技能考核的实践操作项目,开展项目实训教学。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还要根据考核题库开设实训项目,有利于把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学有所用。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 1 、优化教学思想: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成功;让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2、优化教学目标:坚持知识与能力、学习与创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校企合作案例1

广东积极探索“六个共同”模式校企合作 发展技工教育 近年来,广东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决策部署,借鉴德国以企业为主导、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坚持产教结合、合作培养的思路,探索建立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协调指导机构、共同设置专业课程、共同制定招生方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开展教学实训、共同促进学生就业的“六个共同”校企合作模式,加快培育面向市场需求的产业技术工人,为推动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提供有力支撑。2017年,全省培养技能人才38.7万人,技工院校就业率达98%,稳居全国前列。 一、共同组建协调指导机构。充分发挥企业既掌握行业先进技能又贴近市场用工需求的突出优势,搭建“百校千企”合作平台,组织100家技工学校与1000多家企业开展对接,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协调指导委员会,以联合办学形式,让企业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参与技工教育发展。委员会一般由技工学校校领导任组长,企业方人力资源、培训等部门负责人和技工学校系主任、教务处处长、学生处处长任组员。具体运行中,一般先由企业提出人才培养需求,再由学校组织行业调研,校企双方形成共识后,共同邀请有关专家、企业工程师、专业教师等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专业评估,力求做到项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委员会还定期举行校企合

作联席会议,检查教学方案实施情况,开展教学质量审议评估,对学校、企业和学生形成三方约束,确保校企合作高水平发展。 二、共同设置专业课程。广东省积极推动技工学校建立与产业发展紧密契合的专业体系,大力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对接,着力培养应用性专业技能人才。一是在专业设置上,建立学校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紧扣广东现代产业布局和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推进省级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新开设了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3D打印、物联网、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等校企合作特色专业,全省开设专业总数超过400个,覆盖行业20多个。同时,遴选出一批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质量好的品牌专业,面向社会发布,引导学生报考。例如,广东省岭南工商第一技师学院顺应广东打造花都汽车产业基地的战略需求,与东风日产、广汽集团等企业合作新建智能化汽车技术、汽车营销等专业,每年培养技能人才600多人。二是在课程设置上,校企联合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教辅材料和实训室建设方案,定期召开研讨会、诊断会、评审会等,不断完善专业课程,实现以工作为导向的教学。例如,东莞市技师学院与东莞庆泰电线电缆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课程,共同剖析岗位所需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提炼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编制形成完整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广东省技师学院因课程设置严格按照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定制,学生就业率达100%。 三、共同制定招生方案。广东省将“招生即招工”作为校企合

校企合作的创新性思路

关于校企合作的几点想法 “招工难”和“就业难”是目前社会存在的一对伪命题。出现这样的悖论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专业结构不对称;二是学生与企业的期望不吻合。校企合作是解决这对矛盾的一剂良药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和趋势,但建立什么样的合作模式能够真正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和实施,必须赋予其新的内涵和生命力,才能被各方所认可。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企业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价值观的逐利性无可厚非,但必须在遵守法律、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前提下,才能达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永续存在性的最终目的。这样对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就出现了两种极端理解,一是企业为了寻求廉价劳动力而合作;二是企业为了名誉而进行“赞助性合作”。本人认为两者均有失偏颇,企业通过参与校企合作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第一、获得稳定的人才来源渠道。企业没有稳定的员工队伍就不可能稳定的产品质量 第二、降低人才培养费用 第三、赢得潜在合作伙伴 第四、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 第五、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 2、学校方面 “学历+技能”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灵魂,学历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者的长项,但技能教育是其短板。通过校企合作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互利共赢。 第一、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完成从学历教育到“学历+技能”教育的飞跃 第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综合办学能力 第三、带动教学设备的更新 第四、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适应社会能力 第五、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学生方面 职业院校的学生目前在就业上存在一定误区,总愿意去和211及985院校的毕业生做比较,愿望是好的也可以理解。但现实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一、定位问题。刚刚恢复高考初期的前五年,每年大学录取人数不足30万,现在要在600万以上,作为当年参加高考的家长,对自己孩子寄予同样 “大学毕业生”的期望是不现实的,需要摆正心态、客观定位。 第二、理论水平不能与211和985竞争,吃苦耐劳不能与农民工相比。那么,职业院校的学生的优势在哪里? 我认为通过校企合作,把学生培养成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使其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4、老师方面 面对“学历+技能”的教育模式,我们的老师是否从思想上真正扭转过来了?如果

校企合作邀请函范文8篇

校企合作邀请函范文8篇 (篇一) 各用人单位: 为创新人力资源供求机制,加强校企联动,协同育人,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云政发〔**〕58号)文件精神,我校拟进一步加强“学生就业创业实习实践基地”的认定及建设工作。 现诚挚邀请各用人单位与我校合作,挂牌共建“云南大学学生就业创业实习实践基地”(基地认定办法及合作协议详见附件1、2)。 同时,请共建基地向我校推荐至少1名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学校颁发“云南大学学生就业创业导师”聘书(就业创业导师管理办法及推荐表详见附件3、4)。 基地和导师将深度参与我校人才培养工作。欢迎各用人单位来电咨询,携手共建。

联系人: 附件: **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年9月20日 (篇二) **贸易学校始建于1956年,是原国家地质部创建的郑州地质学校,1996年更名为郑州工业贸易学校,2000年由河南省教育厅管理,是河南省职教攻坚计划确定的首批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学校,河南省地矿行业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单位。 学校新校区位于郑东新区白沙园区工贸路和通商路交叉口,占地377亩。占地200亩的东地块一期工程十万平方米主体已封顶。占地160亩的西地块二期工程,准备启动规划调整工作。 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中关于“坚持产教融合、校

企合作,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相关要求。具体落实河南省地矿行业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在新校区西地块邀请相关企业和学校共建校企、校校合作实训基地。 请有意参与校企、校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单位与我校下列负责人联系,商讨具体合作事宜,河南省地矿行业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优先考虑。 工业贸易学校 **年5月9日 (篇三) 为进一步满足我市企业招聘需求及长期基础性人才储备需要,市委组织部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拟于2018年4月19日举办南安市第四届公益性校企合作人才项目对接洽谈会,树立校企间“人才共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新模式,推动我市150家企业与70家职业技术院校交流合作。方案如下: 一、会议名称

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性研究

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性研究 教育问题现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特别是对于高校教学模式的关注,高校是为社会输出专业性人才的场所,所以,国家在对于高校的实践课程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目前,在中国正在推行校企合作的模式,增加学生实践的经验,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并且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也可以得到很大的缓解,对于企业和高校来说都是有好处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文章主要阐述了校企合作的现状,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 标签:校企合作创新性研究 校企合作对于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高校学生通过在企业内部的实际操作学习,可以增长知识,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中国推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积极的进行解决,否则对于学生的实践是一个很大的影响。甚至还有一些企业不愿意进行校企合作,对待高校见习生的态度也不积极,这都是校企合作中需要面对的事情。 一、校企合作的现状 校企合作中,学生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企业和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企业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场所。 1.国外校企合作现状 国外在教育方面以及对于人才的重视方面比中国要更加完善,国外进行校企合作的时间也比较早。在世界其他国家,政府部门对于校企合作是有严格的规定的,企业要保证学生在企业中要真正能获得实践的经验和学习,学校要保证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还有一些国家是在学生刚进入大学以后就间断性的对学生进行实践培训,不是集中在毕业前期进行培训。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都体现出国外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视。 2.中国校企合作现状 校企合作在中国开始的时间并不长,在中国校企合作主要有几种形式,一是企业和学校签定合同,企业允许学生在企业内部进行实践学习,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和目标,学校只需要制定实践的计划和目标就可以。二是企业和院校一起对实践目标进行制定,不再单单是院校一方进行计划的制定,企业也需要参与其中。三是学校和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对于企业需求的人才,院校进行重点培养和训练,学生毕业前期可以去企业进行实践。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探索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模式创新是实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文章从原有教学模式和高校现代教学模式的特征作简要比较,讨论了建立现代教学模式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在创新教育的大背景下,现代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依景激情,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的“黑板”教学的辩证统一。同时从教学阶段、教师行为、教学策略和适用范围及其预期效果等角度进行了探讨,从而对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作出积极思考。 【关键词】: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学策略 一、教学模式的尝试性界定与当代国内外教学模式举隅 (一)教学模式的尝试性界定 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形成的一套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国内较为有影响的是张武升《关于教学模式的探讨》中的定义: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的理论,这种理论以简约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另外还有戚建庄、王北生主编《教学艺术新论》中的定义: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用于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再现和调节教学功能的教育策略体系。它由教育哲学主题、功能目标、结构程序及操作要领等部分构成。在国外较有影响的是乔以斯(B. Joyce)的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供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因此,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有意识地将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策略组合起来综合运用,以达到特定教学效果的行为模式。

校企合作 创新 分析

“校企合作”模式的借鉴与分析 ——基于《校企合作创新——博弈·演化与对策》感发 论文摘要:通过现代校企合作的现状,本文分析了校企合作“市场需求满足”和“创新技术投资”共赢的动因,并针对本校实际情况提出高校和企业创新合作宜采用“人才培养型合作模式”。在企业和高校建立科学技术创新的合作中,科研人员“带土移植”式的流动机制,加强高校同企业的人员交流,制定科研人员奖励政策、入股机制也将会给企业和高校带来更多的科学成果转化,并确立高校和企业、政府共同构成的“多元综合主体”,为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指明道路。 鉴于我国企业和高校在提高科技竞争力中的现实地位和作用,校企合作已成为知识经济背景下我国提高科技竞争力的现实要求。在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的进程中,提高科技竞争力的主体大体可以理解为高校和企业。1950年代以前,科学、技术和经济分别处在相互独立的活动领域内,各自依循着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范围。社会的进步首先冲破了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自闭性,将两者纳入到统一的活动范畴之内,科学开始成为技术的成长基础,而技术的发展又为科学探索活动提供了经济支持和必要的支撑手段,最终实现科技要素与经济要素的不断融合与重组。从宏观层面上看,它表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与科技发展战略的协同,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协同。从微观层面上看,它表现为科技型组织,如高校、研究机构等,与经济型组织,主要是企业,的相互内涵和相互合作。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都要将校企合作视为启动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突破口,并施以重点政策加以扶持,以期最终实现多组织、跨学科的大规模合作。 一、校企合作的历史、现状与不足 我国高校与工业企业发生联系可追溯到洋务运动时期,但这里着重表述文革停滞之后的全新局面。1977年,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产学合作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快速成长的局面。1986年就提出产学研合作的主张,随后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1994年后,在市场经济推动下,全国理工农医类759所高校,科研经费70.5亿元,其中75%是校企合作的课题经费。1983年底,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10多所高校先后与天津、常州和有关企业组成了38个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经过逐步地发展壮大,至1997年,我国有高校1020所,与国有大型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或开发实体2000多个,初步形成了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产学合作形式也日趋多样化。 目前全国几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成立了校企合作协调办公室,并编制了本地区的合作项目计划。此外,还有半数以上省、直辖市的一些企业与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数百个联合研究开发机构,另有三分之一的省、市、自治区在合作中建立了校企合作股份有限公司。高校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合作层次不断深入。从简单的技术转让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共同建立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实体、组建股份制企业等方面转变。而这种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是政府为此所起的第三重作用。政府统筹全局,具有权威性,可发布法规、制定计划、进行组织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仙湖出台了12个与校企合作有关的推广计划,“十五”期间还安排校企合作项目8000多项。同时,政府为了落实“科技兴国”的伟大战略,还加大了奖励科技成果的力度,在推动了校企合作、发展高科技、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等方面更好的发挥政府的杠杆作用。 我国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合作的发展速度很快,势头良好,但不足之处仍然存在,调查表明合作程度还较低。从政府作为的角度来看,政府组织协调工作还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政府的职能转换力度不够,有关合作分配机制的政策不完善,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社会信息

浅析校企合作共赢的创新之道

浅析校企合作共赢的创新之道 摘要:校企合作和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职业院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不断更新校企合作观念,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构建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丰富校企合作内涵,增强服务创新能力,确实从源头做起,培养更好的人才资源,要求企业和职业院校具有长期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员工能力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人才资源教育培养合作共赢 对于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共赢,重要的在于人力资源的培养,对于企业要坚持“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重点、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产品创新为龙头、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对于职业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不断更新校企合作观念,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基础。所以笔者认为企业的创新就要从“源头”做起――培养更好的人才资源。 一、企业为龙头,学校为基础,人才为中心 企业需要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学校需要良好的基础建设,需要围绕市场的信息;学员需要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好的教育体系。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发展关系,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企业可以扶持几所自己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来不断培养基础型人才为企业所用,既能减轻企业招募员工的难题,又能为企业增添人才和活力。在最近几年的驻厂带队学生实习生活中,我发现企业的基层人员来从不同的地方,他们有着不同的学历、不同的素质、不同的认知,企业非常缺少技术专业人才。这样使企业不容易实现更高水平的管理,而且在企业的培训过程中很少有涉及到更为专业的技术内涵,他们只是简单地了解一些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和企业内部情况,使他们在生产中单一地做一些工作,对工作的目的不明确,思想波动较大,流失人才较多,人员变动较为密切,那么这样的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很难得到深刻的升华。 为了让教育更为直接、实用,让人才更好地发挥能量,让企业更好更快地提高效益和持续发展,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按照企业的要求,根据专业的特点,培养基层的员工、基础的技术人才、基础的管理人员,让学产更好地结合;可以引荐相关企业的产业链注入到学校,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及早确立职业目标,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到主动中,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学到更实用的技术,还得到学习中相应的报酬,减轻家庭的负担。同时,避免了企业每年在人才培养和招募员工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好实现了合作共赢的目的。

校企合作方案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搞好我院的高职教育,实现我院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或行业)作用的同时,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遵照教育部有关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并借鉴其它院校的经验,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我院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提升我院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二、校企合作主要方式 1、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课程开发应考虑到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课程实施过程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主。 2、见习模式

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两周以上,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爱岗位敬业的精神。 3、顶岗实习模式 通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第5学期,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第6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熏陶,完成毕业设计,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在这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和学生管理问题。 4、职工培训和研发模式 利用学校教师资源、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资源,主动承接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获取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助。 5、订单培养模式 根据我院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本地区和区域内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事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群)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签订三年的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条件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学校添置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突破校企合作瓶颈(1)

桐乡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蔡新良 我校办学规模大,专业门类全。学校现有在职教师350人,2010学年注册在校生5300多名,下学年在校学生将达到5500人。开设有服装设计、商务外语等涉及九大类16个专业,因此毕业生就业面广,涉及的行业、企业多。不同的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层次也各不相同,有的企业大量需要一线技术工人,有的企业需要少量技术与管理业务骨干,所在按照学校闭门造车式的培养模式,很难适应不同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为此,学校实施开门办学,多渠道、多形式地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新模式。 一、校企合作——孜孜以求 1.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顶岗实习是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并得到应用和提高的关键环节。学校一贯重视这一环节的工作。几年来,学校不断通过走访调研、洽谈,逐步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规模。到2009年底,学校已有由市教育局发文公布并挂牌的校外实训基地24家。合作关系稳定、涉及行业门类广泛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了保障。 2.实施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一直是我校校企合作培养方式中一棵“常青树”,从“一舟”班到“芽芽”班再到“桐昆”班,订单式培养一路走来。2008年秋,我校又应乌镇旅游公司的要求,与之签了订单培养的“乌镇旅

游”班,学校每年为乌镇旅游公司专门招收旅游管理专业的班级。“乌镇旅游”班学生由乌镇旅游公司承担学费,公司和学校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育教学,毕业后直接到公司相应岗位上岗就业。 3.发挥职校优势,尝试产教结合。 由于有良好的服装产业环境为背景,我校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已有二十多年的办学历史,该专业拥有600万元的实训设备和二十多人的专业课教师,良好的软硬条件是该专业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为使服装专业技能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于2004年8月投入近70多万元建立了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桐乡市嘉艺服装研究所”。服装研究所这一平台的建立,大大加强了学校与当地行业企业的联系,研究所成立以来,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服装设计、打样及制作等服务,完成新款设计与制作约5000余套件,完成服装配件制作65000多个。更多的在于通过这一平台为服装专业师生提供参与生产实践的机会,通过产教结合的方式,让教师和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得了锻炼和提高。 4.承接企业生产加工任务。 为解决实习实训耗材成本大这样一个实际困难,学校积极向合作企业承接生产加工任务,作为专业技能实训的阶段性训练项目。由于企业生产任务不仅有质量上的高要求,还有工时上的高要求。为让学生在校教学实习期间能更好地感受到这两个高要求,在服装专业的教学实习中,我们积极承担部分合作企业的小规模生产加工任务。2009年中完成三个项目数千件产品的生产加工任务。使承接生产加工任务

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探索教学文案

“从共想共营走向共享共赢”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是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是职业学校规模、结构、专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两年来,我校以服务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着力搭建“项目共研、信息共享、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校企文化共建”五个平台,使得利益相关者从“共想共营”,实现“共享共赢”的目标。 一、实施背景 (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积累的现实要求 “十二五”期间扬州市产业结构为:“坚持发展数控加工、船舶制造、汽车零配件及整车制造等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电子书、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建筑业,推进建筑业管理创新、结构调整、市场开拓和人才培养;突出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金融业和文化产业五大重点产业”。扬州市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深化深度合作,推进产教融合。 (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对产教融合的现实要求 《扬州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面向市场需求,重点打造与‘三新一网一书’、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契合度高的专业,着力建设机械加工、电工电子、信息服务、土木建筑、商贸物流、工业设计、旅游服务、化工医药、汽车船舶、现代农业等十大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

作,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 (三)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要求 学校跨越式发展,需要叠加产业发展的内需潜力、企业发展的创新活力。多年来,学校与近100家企业进行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冠名班、顶岗实习、设立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引企入校等形式的尝试。但是,校企合作形式仍然比较单一,深度、广度仍然不够,需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积累的需求。 二、主要目标 通过与企业联盟,向企业要订单;与行业联合,向行业要标准;与政府联结,向政府要支持,逐步构建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四方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搭建“五大平台”即“项目共研、信息共享、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校企文化共建”,实现校企“共建、共享、共赢”目标(如图1),形成以职业院校为主体,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的多层次、立体化办学体系,培养更多、更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建设过程 (一)成立机构,专家引领 校长为总设计师,招生就业处主要领导为项目负责人。2013年10月,学校成立了由行业企业领导、专家、工程师以及学校领导、骨干教师、职教名师组成的“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紧密、高效、互惠”校企合作机制,真正体现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 (二)搭建平台,共建共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