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文论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文论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文论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文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莎士比亚化”:

是马克思1859年4月19日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像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划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且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最早出自19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1754—1836)。他用这个概念来规定所谓“思想的科学”,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学主要研究认识的起源、界限和认识的可靠性的程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形成,虽然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但在著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则详细深入地阐释了这个概念,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乃是一个信仰、观念和思想的体系,属于社会经济基础制约的上层建筑,但又同上层建筑中设施的体制部分不同。意识形态作为哲学、宗教、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的集合体,属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

3.詹姆逊后现代思想的基石:

詹姆逊对后现代的研究主要是从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更具体地说,是从生产方式变革的层面来阐述的。他借鉴比利时经济学家曼德尔在《晚期资本主义》中将资本主义分为早期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三个阶段的构想,坚持将后现代置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更新中加以评价,这一观点构成了詹姆逊整个后现代思想的基石。

4、文艺鉴赏:

就是接受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对文艺作品所进行的带有创造性的感知、想象、体验、理解和评价活动,它能使人获得特殊的精神享受。

5、“席勒式”:

马克思在1859年4月19日《致斐?拉萨尔》的信中针对拉萨尔剧本的观念图解式提出的。所谓“席勒式”主要是指在作品中缺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只追求抽象的时代精神,以致人物变成了这种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里既有对席勒戏剧缺点的揭示,更有对拉萨尔的这种缺点恶性发展的批评。马克思所维护的是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规律,反对的是唯心主义的观念化的倾向。

6.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文学批评中的具体运用。它要求把作家作品放到一定的时代和历史范围内加以考察,把作品是否符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是否有利于人类的进步、是否有利于历史的发展,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尺度,并对作家作品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和评价。

7、法兰克福学派:

又称“批判的社会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最早出现的流派,也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流派,它得名于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它主要是从哲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对现代资本主义进行综合研究,开创了一种新型理论,即“社会批判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瓦尔特·本雅明、麦克斯·霍克海默、泰奥多尔·阿多尔诺、艾瑞克·弗洛姆、尤根·哈贝马斯等(写两个代表人物就可以,用以下方式写也对: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弗洛姆、哈贝马斯)

8、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概念,而不是地域性的概念。它指的是有特定内容的一种社会思潮,这是一个思想倾向、理论观点复杂甚至互相抵悟的思潮流派。

这种思潮的特定内容,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而西方的无产阶级革命相继失败的背景下,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产生出来的一种社会思潮。在哲学上,“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不同于恩格斯和列宁所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见解,公然宣称要恢复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哲学渊源性;在政治上,它不赞同列宁关于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的政党理论,主张走议会道路和选择自治形式。在文化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重视文化在革命中的作用,认为文化艺术是唯一能超越一切的力量,未来的希望就存在于文化艺术之中。

9、马克思主义文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简称为马克思主义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美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文学艺术的理论体系。

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文论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和美学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形态,或者说,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和美学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形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和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考察文学艺术现象的理论结晶。10、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

指衡量作家是否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作,及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将美学观点运用于文学批评,实际上就是要求按照文艺反映和表现生活的特点和规律来对去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简答题

1.简述文艺鉴赏中主客体关系的规定性。

就“对象的性质”而言,它必须具有美的属性。美的对象是离不开感性形象的。构成美的感性形象的是色彩、形体、声音、质地等,构成美的理念内涵的是它的真与善的内容,否则就不能成为审美对象;

就主体的性质而言,必须具有与这种美的属性相适应的本质力量,诸如感受色彩、形体的眼睛,感受音响韵律的耳朵,感受质地的触觉,以及把握真、善所必须的想象力、理解力等等。而对感性形式的把握又是美的欣赏的第一步。

2. 简述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异同

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也是人类从事其他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基础。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虽然各有其相对而言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但由于它们都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同时艺术生产还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因此,这两种生产也必然具有某些类同性或一致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不论是艺术生产还是物质生产,都离不开精神因素的参与,都要经历一个凝神结想的构思阶段。

第二,不论是艺术生产还是物质生产,都要和一定的物质材料打交道,都要

经历一个内心形象的物化阶段。

第三,不论是艺术生产还是物质生产,都具有社会性。

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虽然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但是就其根本性质来说,艺术生产并不属于物质生产的范围,而是属于马克思所说的“非物质生产”的范围.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其一,物质生产以体力劳动为主,艺术生产则以脑力劳动为主。

其二,物质生产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为目的,其产品所具有的价值主要是物质价值;而艺术生产则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为目的,其产品所具有的价值主要是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

3.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概念,而不是地域性的概念。它指的是有特定内容的一种社会思潮,这是一个思想倾向、理论观点复杂甚至互相抵悟的思潮流派。

这种思潮的特定内容,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而西方的无产阶级革命相继失败的背景下,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产生出来的一种社会思潮。在哲学上,“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不同于恩格斯和列宁所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见解,公然宣称要恢复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哲学渊源性;在政治上,它不赞同列宁关于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的政党理论,主张走议会道路和选择自治形式。在文化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重视文化在革命中的作用,认为文化艺术是唯一能超越一切的力量,未来的希望就存在于文化艺术之中。总之,“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要求“重新发现”马克思的原来设计的一种理论和思潮。

4、马克思主义“三融合”美学理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三融合”,顾名思义,是艺术创作三方面因素的融合。具体地说:

第一,较大的思想深度。优秀作品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它的思想有深度,理性更深奥,是对社会生活本质规律的深刻展示。

第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就是自觉地明确地深刻地从历史的偶然现象中发现历史的必然规律,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

第三,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如果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莎士比

亚的论述联结起来.就会明白这里所说的不仅仅限于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更不限于莎士比亚本人,而是指历史上艺术的最高水平,最高的艺术性。

第四,三者完美的融合。艺术作品之所以有优劣之分就在于这些因素的质量和融合程度的差别。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想要求“三融合”达到“完美”的程度.即尽可能高度地融合。

5. 请简述生活悲剧、历史悲剧和艺术悲剧之间的关系。

生活悲剧是艺术悲剧的源泉,并不是说生活悲剧就等于艺术悲剧。

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悲剧的论述中明显地把生活悲剧、历史悲剧和艺术悲剧的概念区别开来。深入地理解这种区别是深入地认识艺术悲剧的关键。

生活悲剧是社会斗争的必然产物.是社会进步、发展的表现形式,是历史的一定时期的正常现象。但是“生活中的悲剧?,这一用语含义十分宽泛,泛指生活中的悲惨事件,这是不分析悲惨事件的性质的。

历史悲剧的意思与之相同.只不过是指历史上出现过的生活悲剧而己。

而艺术悲剧则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品,是对生活悲剧选择、提炼、加工、创造的精神产品。

二者的区别是:生活悲剧是客观存在,艺术悲剧是意识形态;生活悲剧繁杂、混乱,本身带有各种不同的意向,而艺术悲剧比生活悲剧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更带普遍性。生活悲剧只是自然形态的东西,而艺术悲剧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艺术品。总的来说,艺术悲剧是对生活悲剧的凝聚,艺术悲剧高于生活悲剧。

6、马克思主义“三融合”美学理想实现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三融合”美学理想实现的基本条件:生产资料的变革,使整个社会获得了解放,因而人也彻底地解放。这两个解放必然引起另一个解放,就是艺术的解放。这三个“解放”来临之日就是“三融合”艺术诞生之时。

社会的解放,就是在物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消灭了阶级对立,消灭了社会分工,消灭了城市和乡村的分离、消灭了工人和农民的差别,同时消灭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于是社会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社会的解放和人的解放是辩证的统一。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标志。人的解放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把解放了的人叫

作“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当然,任何个人都不是孤立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都以一切人自由发展为条件,所以这是社会的人的自由发展。

社会的解放为艺术的“三融合”提供了客观条件,人的解放为艺术的“三融合”提供了主体条件。这两者的统一在艺术上的表现就是艺术的解放,就是艺术“三融合”的实现。这个实现是历史的必由之路。

7.简述马克思对艺术生产力的理解。

艺术生产力:就是指人们运用一定的精神资料和物质资料生产出物态化的艺术产品的能力。

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就是“生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能力,人在同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中,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就必须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这就发展了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同时,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情等等)”便也产生出来。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物质生产力以物的形态—工具表现出来,工具往往标志了人类文明的水准。工具体现了人类理性的狡智,在工具上面,无疑凝聚着人类理论和精神上掌握自然界的能力。马克思区分“物质方面的和精神方面的”生产力,是对社会生产力两个不同侧面的描述。

8. 简述卢卡契的“总体性理论”与现实主义文论。

“总体性”是卢卡契用来表述历史发展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一个概念。

他由此概念出发,发展出一整套以无产阶级的命运为中心的、主客体间相互作用的历史发展理论。

在文艺理论问题上,卢卡契同样是用“总体性”概念来说明他对现实的理解,“总体性”同样被运用在他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他所理解的现实主义的“总体性”是:人类历史上的整个现实主义文学是一个总体,每一个现实主义大师,每一部现实主义名著也是一个总体;现实主义艺术作品的真实性是一个总体,现实主义作家所塑造的每一个典型,甚至每一个典型细节也都是一个总体。以这种“总体性”的观念考察作品,实际上是要求用一种全面、相互联系的态度来把握对象,而不是片面、孤立地分析问题。把艺术作品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这是卢卡契现实主义理论的重要特点。

9、简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1)政治上的激进态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把他们的理论称做“否定的理论”,他们的确对资本主义现存的一切都进行批判性考察,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文化等进行全面的批判和否定,但是,不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而建议用文化改良和精神革命来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他们否定、批判现实,批判性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理论,反对现存的社会主义制度。

2)思想反对教条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声称是靠“重新发现”“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的,他们在较多地肯定马克思早期的人道主义的思想的同时,否定马克思恩格斯晚期的思想和反对列宁主义。

3)“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组织上和有组织的工人运动缺乏联系,但是以新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于正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形成的“新工人阶级”身上。

4)在理论上,“西方马克思主义”深受各种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例如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现象学、结构主义等等。

10、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艺术悲剧涵义的要点:

第一、悲剧主人公必须是历史的正面力量的代表。正面乃是相对而言,指矛盾冲突两方的积极的一方,例如革命的、进步的,崇高的、美好的、善良的、合理的等等,均属此类;

第二、悲剧主人公行动的动机必须在于追求自身正面性质的发展,因而其目的就是推动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优美事物的光大、高尚品德的发扬,这一切都是历史的事物的合规律地发展;

第三、结局是悲壮的。悲中有壮,亡中透着生,产生奋发力量。因此,悲剧是革命的、进步的、崇高的、合理的力量的代表,为了自身正面性质的发展与敌对力量斗争,由于历史的或阶级的条件不成熟而遭到失败、苦难或灭亡的结局,产生悲壮效果的戏剧形式。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确实道出了艺术悲剧的精神实质。

11、简述你对“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这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极为重要的美学命题的理解。

所谓艺术对象即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创造乃是艺术创造,就是艺术生产。“懂得艺术”和“审美”主要指艺术欣赏,这是艺术消费。

消费为生产提供了需要,生产为消费提供了可能。消费水平的提高为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水平的生产使消费者的水平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媒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但又各自处于对方之外。生产为消费创造作为外在对象的材料;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内在对象、作为目的的需要。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

就是在这一矛盾运动中,二者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历史在这中间发展,社会在这当中前进。

这一生产与消费关系的普遍法则运用到艺术上就告诉我们: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不是天生的,而是在艺术欣赏的实践当中培养的。

三、论述题:

1.试述詹姆逊关于后现代主义文化转型的理论。

詹姆逊在吸收和整合当代各种后现代理论和研究当今科技现实的基础上,从三个层面揭示了后现代社会所发生的文化转型。

(1).视像文化盛行:

传统形式让位于各种综合的媒体实验,形象突然处处出现,整个人类生活开始视像化,形象取代语言成为文化转型的典型标志。语言不再像海德格尔所憧憬的那样,占有特权的位置,形象正以其优越的可视性表现出对文字的压制,人们不得不对充塞我们生活的形象刮目相看。

形象所具有的套话和碎片的形式不仅削弱了叙述,而且表现出与纯粹叙述的不相容性。后现代更关注装饰,强调视觉艺术,“人们只是用眼睛生活着,放弃了思考”。詹姆逊在形象研究上的主要贡献是他提出的“形象就是商品”的观点,这一思想是与他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分不开的。

文化领域中后现代性的特征就是伴随形象生产,吸收所有高雅或低俗的艺术形式,抛弃一切外在于商业文化的东西。由此,今天的人们已处于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回的存在经验和文化消费的关系中,每天面对数以千计的形象轰炸,“幻象" 取代了真实的生活。

(2).空间优位

与形象转换相关的是后现代的空间性特征,因为形象呈现的是空间形式。在詹姆逊看来,当今世界已经从由时间定义走向由空间定义,如果说现代主义是关于时间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是关于空间的”。

(3).高科技狂欢

后现代发生的这些变化,无论是形象转换还是空间优位,都与这一阶段的科技发展密切相关。高科技的渗透是后现代研究中又一突出现象。

后现代美学已表现出与晚期资本主义时期高科技携手并进的趋势,高科技手段为作品带来了令人吃惊且富有刺激的综合效果。在后现代作品的拼贴中,后现代艺术家正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来制作各种视像制品,如作品中出现的魔幻般的时空倒错,或以单个配件的形式用极强的反差加以具体化。

并且,为了提高效率和效益,文化生产引进了高新技术和走向规模化、集约化,于是出现了文化工业,制作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或一本读物,就像制造一台冰箱或一辆汽车一样,成为一种程序化、模式化的机械复制行为。

2、如何理解恩格斯关于悲剧冲突的科学的论断:“在我看来,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恩格斯在1859年5月18日写给拉萨尔的信中关于悲剧冲突做出了科学的论断:“在我看来,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这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地继承、革命地发展了历来关于悲剧的理论而揭示了悲剧冲突的实质,从而解决了艺术悲剧的最核心问题。

恩格斯的论断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从原来的意义升华到抽象的理论概念,并揭示了悲剧冲突的实质。

这个实质包含有:

其一,“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悲剧的根本条件、根本因素。

它通过悲剧主人公来表达推动社会进步、顺应历史规律、发扬真理、伸张正义的要求。历史每时每刻都提出这样的要求,只是形式不同罢了;同时任何时候也都有一种力量来阻挠满足历史的这个要求。

其二,“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是构成悲剧冲突的另一个必要的条件、因素。没有它就不成为艺术悲剧了。

“历史的必然要求”,虽说是合理的、应该的,但历史的发展是复杂的、曲折的、对立统一的。历史的美好远景不是轻易可以实现的,要经过许多流血牺牲才能换来。艺术悲剧就要表现这个为换来美好的远景、实现历史要求的斗争的艰苦性和代价的昂贵。然而这只是“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不是永久的而是暂时的。这就是悲剧的成因。

其三,“悲剧性的冲突”,表明了艺术悲剧的结局、结局的性质和蕴含的意义。

悲剧的结局一定是正不压邪而主人公遭至失败、苦难和灭亡,所以这是“悲”的结局。然而,悲剧在性质上已表现出社会的进步立场、革命阶级的感情和支持合理事物的思想;特别是悲剧的意义不在表面形式,而在蕴育其中的思想精神:暂时的悲换取未来的喜,现实的失败换取将来的胜利。所以“悲剧性的冲突”中包含着两个必然性:一个是暂时的“悲”的必然性,一个是未来的“喜”的必然性,而且是两个必然性的有机的融合。

综上所述,恩格斯把德国16世纪的真正悲剧性的冲突升华到关于悲剧的高深的理论观点,并赋予它以普遍的意义,进而揭示出悲剧冲突的实质。这个结论适用于古今的悲剧,是衡量一切悲剧的科学标尺。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看待艺术欣赏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的,请举例加以说明。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审美是有共同性的。

审美感官人人共有,就审美感知先天性的一面而言,人与人大体相同。能从对象中直观到人的本质力量也是人作为类的存在物的共同性。这一切又决定了美感的共同性。对美的感受的共同性的一面是不容忽视的。马克思说:希腊艺术至今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这就是古今之间的共同性了。数不尽的艺术事实告诉我们,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往往超出时代、民族、阶级的局限而为整个人类所接受。真正的艺术珍品的不朽也就体现在这里。

然而,更多的艺术事实却说明,同样具有艺术感官的人在同一艺术对象面前,得到的艺术享受则不相同。造成欣赏差异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是审美感知的差异。

审美感知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培养。先天的特殊因素虽然不大,但也不容忽视。耳聪与耳聋、眼明与色弱、色盲、近视、远视等都是客观存在。后天培养的特殊性就更大了,人作为一个“社会存在物”要受许多社会条件的影响。据说熟练的染布工人分辨出的蓝色有几十种,而普通人只能分辨出几种。同样,画家对色彩线条的感觉要敏锐得多。因之耳目人人有,却并非都是能欣赏音乐的耳朵,能欣赏绘画的眼睛,这一差异是整个艺术欣赏差异的基础。

第二是艺术修养的差异。

所谓“艺术修养”除了较高的审美感知力外,还包括艺术想象力、情感体验力、艺术理解力以及艺术欣赏经验的积累,艺术史知识的丰富等,这些能力不同,得到的艺术享受也不同。

第三是生活经历和有关知识的差异。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欣赏者有无关于所反映的生活的经历和相关的知识,必然影响到艺术欣赏的效果。

一个人往往对自己民族的艺术兴趣更浓。原因也在于他有民族的生活经历、他有民族的生活知识。如果他有了新的经历和知识也会对其他民族的艺术发生兴趣的。马克思的艺术爱好的变化正可作为这方面的例证。

第四是审美心境的差异。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续的情绪。在一定的心境产生的全部时间里它能影响人的整个行动表现。这种持续性和弥散性使之对整个心理活动都有影响。审美也不例外。心境不同,审美效果也不同。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的景色无动于衷并非因为没有审美感官或丧失审美能力,而是他那穷困的生活造成的“忧心忡忡”的心境,使他无心去观赏美景。

第五是世界观的差异。

世界观是人对世界的总看法,其思想看法不同,对美、对艺术的欣赏评价也不相同。卡尔·倍克把自己的《穷人之歌》视为得意之作,而恩格斯却批评他“歌颂胆怯的小市民的鄙俗气。格律恩用人的观点论歌德,恩格斯则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给予有力的批驳。当俄国的一些资产阶级自由派利用托尔斯泰学说

中的反动成分,无耻吹捧托尔斯泰为“文明人类的呼声”,“公众的良心”、“生活的导师”时,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一系列的文章,给予了正确的评价。这些文学评论中的差异,都是不同世界观指导下欣赏差异的表现。

4、请阐述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之间的关系。

歌德在《歌德谈话录》中曾说:“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他继而表示:“我确信将会形成一种普遍的世界文学,我们德国人在其中将有一个荣誉地位。”歌德敏锐地看到了世界文学即将到来的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则揭示了世界文学得以形成的经济原因。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同一事物呈现出的两种属性,而这两种属性又是同一的,即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愈是世界的,愈是民族的。首先,丧失了民族个性的作品,特别是不优先关怀民族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作品,不可能形成对人类的真切关怀。缺少民族个性,便丧失了文学的本质特征。所以文学的民族特性的发展愈鲜明、愈丰富、愈充分,就愈具有世界性。其次,民族文学唯有置于世界性的文学交流之中,才可能得以发展与繁荣,民族文学的特性才可能得以保存与发扬,才可能以自身的不断发展、丰富,不断成熟而赢得世界意义和世界地位。

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是中外文学发展史上的客观事实,也是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之一。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是促进文学全球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各民族文学一经形成,不仅是自己民族的,更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迟早要趋向于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

优秀的民族文学常常能突破时代、民族、阶级的界限,表现世界范围内的人们的某种普遍的思想感情,表现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所有人的“共同美”。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人们都可产生共鸣,都可接受,都能

欣赏娱乐,都能受到某种启示和教育。因而在追求文学的世界性时不是为了丧失民族性,在加强民族性时也不是搞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抹杀文学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不要沉味于狭小的地方圈子里,要站到更广阔的层次上创造文学。而捕捉到文学实质的创作,必然是既保持了民族的独创性,又获得了文学的世界意义。

所以文学的全球化和民族性并不对立,越是个性的,就越是共性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5、请举例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现实主义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呈现的比较相似的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可以违背作者的见解”。

恩格斯说:“我所指的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违背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他以巴尔扎克为例: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他的伟大的作品是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的全部同情都在注定要灭亡的那个阶级方面。但是,尽管如此,当他让他深切同情的那些贵族男女行动的时候,他的嘲笑是空前尖锐的,他的讽刺是空前辛辣的。而他经常毫不掩饰地加以赞美的人物,却正是他政治上的死对头,圣玛丽修道院的共和党英雄们,这些人在那时(1830-1836年)的确是代表人民群众的。这样,巴尔扎克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他在当时唯一能找到未来的真正的人的地方看到了这样的人,—这一切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是老巴尔扎克最重大的特点之一。

第二种情形:可以超出”“狭隘的世界观的界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巴黎的秘密》作者欧仁·苏:

现在为止,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玛丽花本来的、非批判的形象。在这里,欧仁·苏超出了他那狭隘的世界观的界限,他打击了资产阶级的偏见。

“到现在为止”,指的是《巴黎的秘密》前半部分对玛丽花的描写。这部分,人物塑造得比较成功。玛丽花“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愉快活泼、生性灵活”,是“罪犯圈子中的一朵含有诗意的花”,“尽管她处在极端屈辱的境遇中,她仍然保持着人类高尚心灵、人性的落拓不羁和人性的优美?…。正是这种优美的人性,使她抗拒着命运的摆布,成为“一个善于捍卫自己的权利和能够坚持斗争的女郎”。马克思恩格斯对此给予较高的评价。说欧仁·苏的思想突破了自己世界观的

局限和阶级偏见—因为在欧仁·苏的思想深处认为一切合乎人性的表现都是背弃宗教、违背神恩、离经叛道、亵渎神灵—像巴尔扎克那样,写出人物的真实、本来的、非批判的形象,取得了“现实主义的胜利”。

这两种情形有所区别:第一种情形,是出于作家不得已,尽管他非常明确他所写的和所认识的不尽一致;第二种情形指的是作家不甚自觉的行为。但不管是哪种情形,其原因都在于现实主义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

6、现实主义为什么会具有那么大的独立性和能动性?

从现实主义的形成过程看,现实主义和其他创作方法一样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个杰出人物规定出来的。它经过了艺术实践经验的长期积累和无数艺术家的辛勤探索,一经形成,便具有比较稳定的形式,即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客观存在的形式。其中一部分内容(比如现实主义特有的写实手法),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部分内容使现实主义具有独立性、而不完全受世界观的约束。

从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看,现实主义强调再现客观现实生活,当丰富真实的材料和作家某种观点某种见解冲突的时候,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行创作的作家,会有意或无意地让“忠实现实”和“求真”思想占上风,不得不按照生活的原样去描写它们,使作品的思想性在某些方面违背或突破自己的见解。

从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的关系中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世界观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都是实践决定的,它们分别是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的产物。世界观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中所体现的创作原则、创作精神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之间是无法彼此决定的,它们之间只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同时,相对来讲,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较之世界观还要接近实践一些。它所体现的基本原则、基本精神部分固然是纯意识形态的东西,但它的表现手法部分则带有技术的性质,属于艺术实践的范围。这就决定世界观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指导和制约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也决非被动地接受制约。

7、简述詹姆逊关于后现代主义文艺特征的论述。

詹姆逊对后现代的研究主要是从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更具体地说,是从生产方式变革的层面来阐述的。他借鉴比利时经济学家曼德尔在《晚期资本主义》中将资本主义分为早期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三个阶段的构

想,坚持将后现代置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更新中加以评价,这一观点构成了詹姆逊整个后现代思想的基石。

1.)深度模式的消解(平面感、无深度感)

2.)历史感的消失(历史性面临危机。在公众的心目中,历史上的过去消失了,历史上的未来和任何重大的历史变革的可能性也不存在,历史只是一堆照片、文本和档案。我们只存在于现时,没有历史。“精神分裂写作”是詹姆逊用来描述当下作品历史性丧失的术语之一。所谓“精神分裂写作”,也就是说人失去了驾驭时间的能力,既不能把过去式、现在式和将来式在句子组织里统一起来,也无法把过去、现在和未来在自己的切身经验及心理体验中统一起来。)

3).情感的消逝

在后现代主义中,人是一个非中心化的主体,自我在组织化的行政机构中消融,它完全“零散化”了。由于已经没有一个自我的存在,没有一个需要将感情外在化或是感到孤独、惆怅、无所适从的主体,因此所谓的“情感”也就无所寄托了。在后现代的“去中心”的旗帜下,作为主体的人这个中心则不再存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演变成一个由多方力量所构成的放任的领域,主体已在全球性的社会经济网络中被瓦解和消失。

与情感同时消逝的还有个人风格。在后现代社会,拼贴(pastiche)几乎成为后现代主义的普遍的艺术实践。拼贴又可称零散化,它是中性的,就像一尊被挖掉眼睛的雕像。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精神分裂式的语法结构和句型关系就是拼贴的表现之一。

4.)边界的消失

边界的消失是后现代主义的又一特征。德鲁兹有一个很著名的词叫做“解区域化”,他主要用来指电子空间中的国界疆域的消弥。后现代边界的消失或称“解区域化”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景观。

詹姆逊指出,在后现代主义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高雅文化和所谓的大众或通俗文化之间的区别的消弥。这在学院派看来也许是最令人沮丧的发展”。

这种消失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高雅文化的黯然失色,二是大众文化通过高科技传媒合成的具有“文化工业”性质的精致产品已开始与传统的艺术价值观念进行竞争。

8.请举例阐述你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不平衡性关系”理论的理解。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已作了精辟地解释。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具有宏观平衡和微观不平衡的辩证统一关系。以下拟从四个方面谈谈这种辩证关系。

第一,从大范围和长时间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生产的发展带来艺术生产的发展。

原始社会,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还没有明确分工,二者联系在一起。艺术生产力的水平和物质生产力的水平是相协调的。如果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相比,奴隶社会物质生产发展了,精神生产(包括艺术生产)也发展了。没有生产发展,没有社会分工,没有把艺术生产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古希腊艺术的繁荣就不可能出现。在谈到资本主义生产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质生产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各阶段,从微观看,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状况,从宏观看,两者又是大体平衡的。马克思讲不平衡时,说的是“一定”时期,而不是一切时期,所以把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关系仅仅归结为不平衡是不符合实际的。

第二,既要看到艺术生产受物质生产制约,又要反对简单平衡论。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期,德国经济发展落后,可是却出现了杰出的文学家如歌德、席勒;19世纪的挪威经济不如英、法等国发展,但除了俄国之外,没有一个国家的文学能与挪威文学相媲美。在资本主义社会走下坡路之后,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就更为明显。所以简单地认为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发展就只能是平衡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

第三,从更长时间、更大范围承认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发展的大体平衡关系是唯物的;而从偶然性和绝对意义的角度承认两者的不平衡关系是辩证法的。

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来分析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发展的关系。他首先指出两者发展的不平衡,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18世纪的法国对英国来说是如此,后来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这是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可是,恩格斯又说:但

是,不论是在法国或是德国,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普遍的学术繁荣一样,都是经济高涨的结果。物质生产的发展促进了艺术生产的发展,这是唯物的认识;但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向前发展。必然性是通过偶然事件表现的,所以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第四,全面认识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发展的微观不平衡和宏观大体平衡的辩证规律是有很大现实意义的。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物质生产越来越发展,艺术生产也是越来越发展的。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艺术生产的表现手段越来越丰富,物质材料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水平也越来越高。虽然艺术生产的这种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是有起有伏的,但总的趋势是谁也否认不了的。可以说,这种前进运动是循着微观不平衡和宏观平衡的规律进行的。

9. 为什么说艺术生产是按美的规律来创造的?

1)首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比较了人的劳动与动物劳动的区别。

马克思认为,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相同的,它的生产活动是为了满足自身肉体和动物繁衍需要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己,只按照动物自身的本能进行着,它的生产是片面的,是一种本能的、受实用目的限制的不自由的无意识的生产。而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自由的,它不仅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而且不受肉体需要支配生产,并能按照任何尺度来进行生产,这种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生产,是一种全面的、自由的、真正的生产,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2)其次,对于艺术生产与人类的其他方面的生产有无区别的问题,马克思从艺术特征方面给予了回答。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与理论、宗教、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不同的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马克思论述希腊艺术的永久的艺术魅力时,反复强调希腊“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希腊艺术“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等等。马克思的上述种种论述,指出了艺术的形象化、情感化和审美性的特征,这是艺术生产在形式、

目的、价值上不同于一般的生产的地方。

3)最后,马克思在谈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时至少概括了两种美的规律,一是“人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另一条是“人知道怎样到处把本身固有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去来制造”。

艺术生产和其他的生产(主要是物质生产)都体现了这两条美的规律,因而都与美有联系,都“按美的规律来建造”,“…美的规律?是非常广泛的”。马克思在以后的理论中,凡涉及到艺术生产问题、艺术规律,总是随时随地及时地加以总结和概括。他既从人类生命活动的高度高屋建瓴地揭示了艺术生产与一般生产的共同本质,又从艺术思维、艺术目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形式各个层面去揭示艺术生产的特殊规律。

其实,即便任何一种形式的物质生产,创作主体都要考虑到自己的产品既要实用又要美观,所以,便自觉不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使个人和社会的审美意识、艺术趣味辐射渗透到所创造的对象上去。只是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艺术作为人类的审美创造的高级形态才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于物质生产的生产形式,所以艺术生产始终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

2018电大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最新整理)

判断题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力 2、(×)人们可以创造和改造经济规律 3、(√)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4、(×)商品的二重属性,从外面看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在内容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5、(√)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6、(×)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7、(√)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8、(√)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9、(×)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于商品生产者没有什么影响。 10、(√)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12、(√)价值规律是价值决定规律和价值实现规律的统一。 13、(×)价格的波动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14、(×)社会分工就是部门之间的分工。 15、(√)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在资本主义早期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的。 16、(×)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是依靠剩余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 17、(√)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能创造出超额过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18、(×)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9、(√)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 20、(×)资本主义社会的机器都是资本。 21、(×)资本积聚可以使个别资本的规模迅速扩大。 2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Ⅰ(v+m)=Ⅱc 23、(√)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要求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 24、(√)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25、(×)资产阶级政府的干预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是可有可无的。 26、(×)垄断的形成消灭了竞争。 27、(×)垄断组织定价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来确定的。 28、(×)国家运用货币政策的中心点是调节银行准备金率。 2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30、(×)商品的国际市场价值,是由该国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1、(×)当一国国别价值大于国际价值进行国际贸易时,该国能获得绝对利益。 32、(×)资本原始积累发生于资本主义初期。 33、(√)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点

9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上)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掌握其理论 的要点。 二. 课程内容 9.1理论背景和发展概况。 9.2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 9.3葛兰西的“民族—人民的文学”论。 9.4 马舍雷和戈德曼的结构主义文论。 9.5伊格尔顿的新马克思主义文论。 三.考核知识点 9.1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 9.2 卢卡契论艺术本质、艺术发生和艺术功能。 9.3 葛兰西论“民族—人民的文学”。 9.4 马舍雷的“沉默论”。 9.5 戈德曼论“有意义的结构”。 9.6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理论。 四.考核要求 9.1 识记:卢卡契的主要论著《历史与阶级意识》、《审美特性》;葛兰西的主要论著《狱中札记》、《狱中书简》;马舍雷的主要论著

《文学生产理论》;戈德曼的主要论著《文学社会学方法论》;伊格尔顿的主要论著《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学原理引论》。 9.2领会:卢卡契论艺术本质:文艺的内容来自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又是对客观现实的超越;卢卡契的艺术发生说:一方面接受并发挥了马恩的劳动起源论,另一方面又用巫术起源论加以补充;卢卡契论艺术功能:激发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 9.3领会:葛兰西论“民族—人民的文学”:要求文学作为“新文化”的一部分,成为“精神、道德革新的表现”,为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 9.4 应用:马舍雷的“沉默论”:作品中的空白和沉默是意味深长的,它们间接地表现了意识形态。 9.5领会:戈德曼论“有意义的结构”:文学创作是作家通过自身的努力,制造一个由其思想、情感和行为组成的有意义的连续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涉及到某一文学作品的各部分内容要素之间的整体 关系,另一方面又与整个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 9.6应用: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理论:(1)把文学艺术看作商品,文艺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经济生产的形式;(2)从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的相互关系看艺术形式,艺术生产和消费既可以改变艺术形式,也可以改变艺术家与欣赏者的关系,还可以改变艺术家之间的关系。 10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下)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掌握其理论的要点。 二.课程内容 10.1布洛赫乌托邦式的幻想艺术论。 10.2布莱希特以理性为本的戏剧理论。

【免费下载】马克思主义文论选读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20分) 1后康德美学中————、—————和——————三人的美学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极为突出。 2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明确地将人的本质特征(“类特性”)规定为“————————”或“————————”。 3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了“——————”的概念, 4马克思在《——————》中直接提出“精神生产”,说:“精神生产随着物 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 5在马克思、恩格斯致——————信中,出现了“——————”和“席勒式”名词。 6马克思在《————————》中,提出了人类对世界的四种重要的掌握方式问题,其中就包括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问题。 二、解释题:解释下列观点(每题10分,共40分) 1“首先对劳动者说来,劳动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是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报按、精神遭到摧残。因此,劳动者只是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由自在,而在劳动之内则感到突然若失。……结果,人(劳动者)只是在执行自己的动物机能时.亦即在饮食男女时,至多还在居家打捞等等时,才觉得自己是自由地活动的,而在执行自己的人类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P8

2.您完全正确地反映了现在流行的恶劣的个性化,这种个性化总而言之是一种纯 粹低贱的白作聪明,并且是垂死的模仿文学的亠个本质的标记。此外,我觉得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他怎样做;从这方面来看,我相信,如果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剧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受到损害的。P189 3.“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想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 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粹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 4“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进步这个概念决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义上去理解。……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酷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莎士比亚同现代人相比。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P165 三、简答题(20分) 1马克思恩格斯文论发展可以简单地分为几个时期?各个时期各有那些涉及或论述 文艺问题的著作?(8分) 2如何理解马克思对艺术意识形态性确定的意义?(6分) 3 什么是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理想“三融合”的观点或原则?(6分)

马政经试题9

江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卷A卷 课程代码:05103 课时:48课时 课程名称:马政经原理适应对象:本科经济学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意事项:请将答案全部依次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生产资料是指(B ) A.劳动资料与劳动工具之和 B. 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之和 C.劳动对象与生产工具之和 D.劳动对象与劳动工具之和 2.下列关于商品使用价值的正确理解是 ( A ) A.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 B.一种商品只能有一种使用价值 C.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是商品 D.商品可以有价值而无使用价值 3.马克思说:“我们不可能从对小麦的品尝中,来判定它是由封建社会的农奴生产的,还是由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劳动者生产的。”这句话表明(B ) A.使用价值是商品和产品的共同有属性,它体现人类社会共同的经济关系 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本身不反映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 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与价值共同反映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 D.使用价值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 D )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个不同的劳动过程 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是简单劳动,抽象劳动是复杂劳动 D.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5.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出的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价值量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 C ) A.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B.商品数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增大 C.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D.商品数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6.通货膨胀是由于( B ) A.货币供应量大大少于货币需求量 B.货币供应量显著多于货币需求量

马克思主义文论

1,马克思主义文论创立的时间、创立者、创立的奠基之作马克思主义文论创立的时间: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奠基之作:《巴黎手稿》2,列宁的“两种民族文化”学说一,列宁论“两种民族文化”学说1,关于文化的涵义,列宁用“文化”的概念是很严格的,他运用文化这个概念非常注意区分广义和狭义2,列宁“两种民族文化”的基本涵义(1)每一个民族都有两种文化(2)两种文化各自的地位不同(3)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在中国现代文论史上很早提出文学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之理论的是谁冯雪峰对于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论述.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一直是文艺界关心的一个问题,很多文艺理论家都作了探讨。值得特别提及的是,冯雪峰很早就提出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样的看法。他在《过渡性与独创性》中说:“我们现在是从旧的民族文化过渡到新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从国民的文化走到世界的文化”,他认为民族性中也有“世界性”或“人类性”的意蕴,“任何民族在任何环境里生活战斗上所达到的最基础的也是最高的要求与理想,也是一切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人类共同的生活理想与意向”,因此,“民族的独创能力和独创性要求,并不是向着特殊的民族性的树立,然而却是世界文化的到达所必要”。由此可见,冯雪峰在当时已经认识到文化文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越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世界的也就越是民族的,两者并行不悖。4,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主要内容1)内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表现创造的主动性,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高尔基对于俄国文学和西欧文学都很熟悉,还系统地讲过《俄国文学史》, 所以对于各种流派的作品都熟悉,他认为在 文学上主要的潮流或者倾向共有两个,即现 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他热爱现实主义文学, 对于自然主义和颓废主义深恶痛绝,并始终 不懈地与之进行斗争。有比较才有鉴别,这 样他就有可能寻找新的创作方法。2)特点1, 文学艺术应该具有崇高的社会目的,要为促 进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服务,反对“为艺术 而艺术”以及那些引人颓废、堕落的艺术。2, 要求作家艺术家把过去的现实、现在的现实、 将来的现实这样三种“现实”有机地结合起 来3,要求作家艺术家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 观武装头脑,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社会现实 生活,讴歌现实的变化和正在成长中的社会 主义新人,激励他们求真、向善和爱美 5,毛泽东用《孟子》中的一句什么话来说明 “共同美”的存在关于“口之于味,与同嗜 焉”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 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孟 子》)译文: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 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颜 色,有相同的美感。 6,席勒式1)“席勒式”这一词语出自马 克思1859年4月19日给拉萨尔的信:“你 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 精神的传声筒。”所谓“席勒式”指席勒创 作中部分存在的一种偏向,即忽视文艺创作 形象地表现生活,使作品主人公变成宣传某 种抽象化观念的化身。2)关于“席勒式”倾 向a为一般找特殊b在艺术构思和创作中进 行哲学思考c以理想代替现实d人物形象的 抽象化、概念化e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7,文学是“人学”1)高尔基认为文学是人 学。教材里对这个问题说了三点:一是指文 学的主要对象问题;二是指体现了高尔基的 美学思想;三是指体现了高尔基对人道主义 性质的理解。这三点概括缺乏内在的逻辑贯 通,而且着眼的角度并不一致。2)笼统地说 高尔基关于文学是人学的说法体现了高尔基 的美学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具体地说,这 个说法可以分为三层来理解:一是文学是写 人的;二是文学是人写的;三是文学是为人 写的。 8,“主观战斗精神”1)胡风的“主观战斗精 神”强调创作主体的心理意识是一种“人” 的文学观,同时也是主客观相结合的文艺思 想。创作主体需要在客观对象的活的表现中 熔铸自己的同感的肯定或反感的否定,而客 观对象也会以其真实性来促成修改、甚至推 翻作家的认识。这个“相生相克”的动态过 程的结果就是新的艺术世界的诞生。能够促 成这一过程深入进行的动力则是作家认识世 界的思想力,体验现实的感受力,投身现实 的热情,三者合而称之,即为“主观战斗精 神”。胡风提出“一方面要求主观力量的坚 强,坚强到能够和血肉的对象搏斗,能够对 血肉的对象进行批判”,“另一方面要求作 家向感性的对象深入,深入到和对象的感性 表现结为一体。” 2)胡风强调要用“主观战 斗精神”拥抱现实,即要求作家在对客观现实 的描写中反映出自己的强烈的主观愿望。胡 风将其概括为“主观精神与客观真理的结合 和融合”,并把这视为“新文艺底战斗的生 命”。他指出,优秀作家如果想投入“为人生” 的艺术创作,“一方面须得有…为?人生的真诚 的心愿,另一方面须得有对于被…为?的人生 的深入的认识。所…采?者,所…揭发?者,须得 是人生的真实……这种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 的结合和融合,就产生了新文艺底战斗的生 命。” 值得注意的是胡风强调的是主观战斗 精神与客观真理的结合与融合,不能发生偏 颇。为了预防这种偏颇,胡风明确反对两种 倾向:一种是偏于主观,使艺术形象成为抽 象概念的冷冰冰的绘图演义;一种是偏于客 观,即主观战斗精神被客观现象所吞没。为 此他提出要使“对生活的感受力”、“热情”和 “深邃的思想力量”三者“浑然一体”。 9,“杂取种种人”典型化:“往往嘴在浙江, 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 脚色”,“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10,莎士比亚化首先,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的形象化表述。它要求文学创作严格地遵循 莎士比亚所主张的现实主义原则,从客观的 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 写”(恩格斯《致敏考茨基》),广泛地反映 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和思想,“真实地评述人类 的关系”(《神圣家族》)。恩格斯批评拉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绪论试题及答案

绪论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B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 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 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D ) A. 剩余价值论 B. 历史观 C. 辩证法 D. 劳动价值论 9.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 )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黎眩 (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对马克思不同时期阐述的国家思想进行发挥和完善、在与各种资产阶级国家和权力学说的斗争以及马克思主义内部的思想争论中提出了一系列更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家观。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是对马克思在不同时期阐述的国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概述 从20 世纪50 年代后期以来,在欧洲和美国,国家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中心议题。在卡诺伊看来,有两个主要原因促成了这种变化。这一方面是因为二战之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出现了新发展,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自50 年代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针对斯大林主义和苏联社会经济出现的问题对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反思。如何理解国家,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迫切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是丰富多彩的。从客观上看,这是由于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诸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从理论者主观上说,个人的理论出发点、使用的方法和关注的领域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有变化。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归纳出国家理论的几个流派。从对国家作用的判断可以区分出“工具主义”国家论、“结构主义”国家论、“调节者”国家论和“制度平台”国家论四类。 “工具主义”国家论是在马克思关于国家是阶级统治工具的观点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米利班德。他认为国家并不是相互竞争的利益集团间的中立的裁判者,而是一个深深介入其中的不可避免的偏袒者,是统治阶级的重要 工具,维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和资本主义生产与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结构主义”国家论是以20 世纪60 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结构主义为分析工具的,代表人物是 法国学者阿尔都塞和希腊学者普兰查斯。它认为要理解资本主义应该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社会结构而不是人上。只有生产关系即社会阶级才是历史的主体。结构的存在和变化决定了个人的选择和历史的方向。可以区分出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三种结构,虽然经济结构有最终决定性,但是其他两种结构在一定时期也能成为特定生产方式的支配结构。“调节者”国家论把国家视为调节阶级矛盾、应对社会经济危机的主体,保持相对的自主性,通过缓和各阶级关系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维护了现有的社会结构。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奥菲。“制度平台”国家论在一定程度上与“结构主义”有相似之处,带有明显的制度主义色彩,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杰索普。他认为国家是一系列制度的集合体,为社会各阶层和力量提供了活动和斗争的制度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从关注的领域可以划分为经济学、政治学、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经济学四种国家理论。 比较而言,前三者强调的是从各自关注的领域来理解和解释国家。经济学强调的是国家与资本积累和再生产的关系。政治学和意识形态理论强调的是国家的

马政经试题3

江西财经大学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课程代码:05003 课时:学时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 适用对象:级本科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20题,计20分) 1、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是(A)。 A、生产工具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D、劳动者 2、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D)。 A、人们不能认识经济规律B、人们可以创造经济规律 C、人们不能运用经济规律D、人们可以认识但不能改变经济规律3、体现在商品中劳动的二重性是(A)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D、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4、个别企业生产商品劳动时间的缩短意味着(D)。 A、商品价值量的减少B、商品价值量的增加 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D、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5、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D) A、消灭私有制B、生产者分工协作 C、提高产品质量 D、通过商品交换 6、机器设备等物成为资本是因为它们是(C ) A、生产劳动产品的条件 B、生产商品的条件 C、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 D、生产物质财富的条件 7、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B ) A、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B、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C、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D、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8、个别企业加强工人劳动强度而多得的价值部分属于(C ) A、超额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绝对剩余价值 D、剩余价值外负担 9、相对过剩人口是指(C ) A、人口增长快于生产增长 B、生产资料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 C、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D、劳动力就业量日益减少 10、资本有机构成是指(D ) A、生产资本同商品资本的比例 B、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马政经试题5

江西财经大学 04——0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代码:05003 课时:48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适用对象:本科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________。 A劳动过程 B物质资料生产 C社会生产力 D社会生产关系 2、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______。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社会再生产规律 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 3、经济规律产生的经济条件是指________。 A 一定的生产力状况 B 一定的生产关系 C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 D一定的生产性质 4、交换价值的量是由——决定的。 A商品的供求关系 B商品的使用价值 C商品的价值 D商品的数量 5、一本书售价20元4角,这里的“元”、“角”是——。 A货币价值 B观念货币 C价值尺度 D 价格标准 6、在1只绵羊=2把斧子的交换中,绵羊的价值是通过斧子的——表现出来的。 A交换价值 B价值 C使用价值 D 价格 7、个别企业生产商品劳动时间的缩短意味着——。 A商品价值量的减少 B商品价值量的增加 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 D该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8、货币的出现,使商品内在的——表现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9、能准确反映产业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经济范畴是——。 A剩余价值量 B剩余价值率 C利润率 D平均利润率 10、产业资本循环依次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 B 商品资本生产资本货币资本 C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货币资本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11、能够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资本形态是——。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 商品资本 D 商业资本 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是————。

马克思文论复习资料

现实主义(恩格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充分的现实主义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人物生活的环境必须是典型的;典型人物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将自己的本质外化出去,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把异化真正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始于黑格尔;在费尔巴哈那里异化第一次被赋予引申的哲学含义;真正使异化概念流行起来的人是马克思。 “莎士比亚化”所谓“莎士比亚化”,实际上就是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出发点从现实出发;创作方式:典型化方式(“福斯泰夫式背景”)重要特征情节生动丰富。现实主义化。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典型化的方法,描绘出典型的社会生活场景,刻画出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内涵:深度强调文学的审美属性;表现出历史内容;反映一定的思想。 “席勒式”所谓“席勒式”,指在席勒的部分创作中,从观念出发,以主观观念演绎代替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描写,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传声筒的创作原则出发点从观念出发;创作方式:单纯的观念传达重要特征以“论证性的辩论”代替“剧情本身的进程”。主观化、观念化。从观念出发,在作品中直截了当地表达作家的主观倾向,人物、环境因观念而生。“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内涵抽象化、概念化描写;以主观代替客观。 托尔斯泰主义在《列尼·托尔斯泰和他的时代》中提出。不抵抗主义和向精神呼吁是它的核心;基础是农村的社会现实;表现特征是矛盾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是“悲观主义”、“不以暴力抗恶”、“向精神呼吁”。 “镜子说”提出者:达芬奇、绘画理论、艺术理论;列宁;能动反映说(能动反映社会现实)。①时代的镜子。农奴制残余、资本主义势力;对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宗教制度的抨击。②俄国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镜子。农民问题。③宗法制农民的镜子。农民的苦难; 缺陷:农民对所追求的新的社会生活应当是什么样子,并不明了。 单向度社会1964年马尔库塞发表代表作《单向度的人》提出“单向度”理论。“向度”是指方向、维度、价值取向和评判尺度,“单向度社会”其含义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成为生产的奴隶,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整个社会只存在单一的价值取向,单一的判断标准,现代工业社会使人被商品拜物教控制,是一种病态的社会。 单向度的人(先解释“向度”)“单向度的人”是“单向度社会”的首要体现,是指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是“工业文明的奴隶”,这群人丧失了自由、思考和判断,主体性消失。 文化工业:提出者: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内涵: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 症候阅读比喻性说法,通过文本表层的矛盾、空白、断裂等,找到隐藏在其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结构,揭示其实质。 意识形态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与政治立场相联系,思想或者观念体系。18世纪初由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提出。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核心命题对文艺的鉴定———文艺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马列文论的三个发展阶段①马恩阶段:无产阶级刚刚崛起②列宁毛泽东阶段:革命取得胜利(文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列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毛泽东)③邓小平阶段:发展和繁荣时期(“二为方针”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马列文论的主要特征①反映论的文学观。强调了文学是什么,是作家思想观念的体现,是历史、现实、文化、意识形态的体现;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决定作用;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对文化的重要影响②人本主义的文学观。强调审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审美活动的终极意义、异化及其克服③工具论的文学观。强调文学的现实功利性。 为什么要学习马列文论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存在价值而言,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②从文艺理论学而言,马列文论是观察问题的立足点③从文科生的理论素养而言,马列文论能提高哲学素养。 文艺的意识形态内涵①文艺是精神领域的特殊活动:观念的上层建筑或精神生产②文艺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③较强的独立自主性:具有自身的发展轨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与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何看待列宁对托尔斯泰的评价美学和史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总原则)内涵①确立了文艺批评的双重标准:艺术性标和准思想性标准②全方位的批评视野(总体原则)③最高层次的方法论原则。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内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①文艺的观念形态性②能动的反映论③无产阶级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如何服务两个“深入”、两个“学习”,同时,在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中为人民大众服务。 对《讲话》的态度①坚持和发展其革命和科学的理论原则②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评价①“文化大革命”之前17年的文艺路线是基本正确的,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成绩也是值得肯定的②毛泽东文艺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特指其中科学的、正确的文艺思想③“我们的文艺队伍是好的”。 邓小平文艺思想①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从属于人民:表现人民的优秀品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二为”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对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面向群众,精益求精,注重作品的社会效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增强艺术表现能力;老一代文艺工作者还要培养年轻的文艺工作者②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应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人培养。“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今用、古为今用的方针”③文艺标准问题:实现四个现代化。④坚持“双百”方针⑤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具备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重要意义:激发积极性,促进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文艺思想的主要贡献①将文艺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②进一步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从属于政治③“二为方针”的提出④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和创作道路⑤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原则和方法:“双百方针”、改进党的作风、重视思想教育、发挥党员文艺工作者的模仿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卷

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考试试卷( A卷) 2007学年第1学期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试类型:(闭卷)考试时间: 120 分钟 考试注意事项 1、自带铅笔、钢笔、签字笔、圆珠笔等。 2、客观题答案必须用铅笔正确填涂在答题卡上才有效。主观题答案必须写在主观题答题卷上才有效。答题卡和主观题答题卷必须写上学号、姓名、年级专业。 3、考完试后分开交答题卡、主观题答题卷、试卷卷。 4、遵守华南农业大学教务处规定的其它相关考场纪律。 客观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3、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5、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6、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 C、结构性 D、层次性 7、荀子说“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雷鼓在侧而不闻。”说的是意识具有(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8、“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马政经试题整理02

马政经试题整理(02.06/04.01/04.06/05.01/05.06/06.01/06.06) 02.06 辨析 1.流动资本指“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答:错。生产资本按照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形式存在的那一部分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指以劳动力形式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那一部分生产资本。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才是按照资本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划分的。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而仅仅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工人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和价值量 答: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但不能增加价值量。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生产的能力或效率。【以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数量计算;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形成的价值量不变】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者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提高的,故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呈下降的趋势)

3.金融资本是指“银行支配而由工业资本家运用的资本”。 答:错。金融资本是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了一种新型垄断资本。银行与工业企业之间的密切关系:①银行与工业企业信贷关系固定化;②银行与工业企业相互持股;③银行与工业企业相互派人员进入公司法人治理机构。 简答 1.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答: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的关系 答:一般来说,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又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但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除了取决于资本的技术构成的变化以外,还受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和本身价值变化的影响。 (由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在物质形态方面)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表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比成为资本的价值构成。(在价值方面)由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c:v)。)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艺术生产不同于其他精神生产的特点和规律是什么? 精神生产分为艺术生产和科学研究两种,艺术生产和科学研究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规律,即科学研究主要是运用抽象思维,艺术生产主要靠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内容不同于抽象思维的内容的,形象思维是以社会生活五彩缤纷、生动活泼的形象为思维对象的,而社会生活中的形象是千差完别无限多样的,因而,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形象的反映的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就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状况其次艺术生产的形象思维过程中是离不开形象的,作家艺术家在进行形象思维时,因为他们的思维是形象的,所以就带有形象的多样性,鲜明性和独特性,再次,从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的结果看,形象思维的结果是艺术形象,在艺术形象的过程中,生活的形象变成了艺术的形象一般说来。这种艺术形象同别的艺术形象有差别性,因为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生活形象,所以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艺术形象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1844年4~8月在巴黎写成的,因此又被称为“巴黎手稿”。它由三个未完成的手稿组成。这些手稿反映了当时马克思在经济学和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形成阶段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批判黑格尔唯心论和改造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础上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涉及并阐述了美和美感等问题,包含有丰富、深刻的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的历史背景。 答:(1)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内部固有的矛盾已经暴露,工人运动迅速开展。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是这个时期最不复存在的革命运动。(2)1844全巴黎工人举行了频繁的起义,巴黎成为欧洲革命运动的中心,此时住在巴黎的马克思同很多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3)马克思根据斗争实践的需要,批判地吸收了人类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并加以改造和发展。(4)1843年夏,马克思感到需要研究政治经济学,之后他阅读了国民经济学家的著作,着手物质生活关系的研究,并在1844年8月完成了这部手稿的写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理解美感和艺术起源的启示。 答: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我们只能从人化的自然社会生活中去寻求美。美和美感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2)人类实践活动的初期,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同时进行的,在满足肉体的需要时,又能引起人们精神上的愉悦。享受和情感上的反映。人们制造物体,同时也把自己的力量,智慧等体现出来。因此,当他们再看到他们所制造的物体时,便从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从而获得审美的享受。3)艺术的产生也是和物质活动密切相关的。如狩猎前后大跳集体舞,目的显然是为了猎取食物,但也是和艺术活动结合着的。4)费尔巴哈认为,实用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要在先,审美的艺术的活动在后,马克思继承了这一思想。人们首先按照人的各种需要改造自然物,对象的审美属性开始隐藏在使用价值中。5)美感的观念产生后和各种观念复杂的结合在一起,如实用的观念,富有的观念,心理的观念,奇怪的道德观念等。6)马克思在《手稿》中记述了提高审美感受能力对进行审美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马克思的《手稿》对我们理解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中主客观关系有何启示? (1)不论是文艺创作还是文艺欣赏,都要正确处理主客观的关系,否则便不会有真正的创作和欣赏,二者都要求主观方面的思想感情和客观对象的性质和属性相适应、相切合、相和谐(2)创作是在反映对象的同时表现自己的本质力量,欣赏是在对象化的作品中“直观自己本身(3)如创作中,郑板桥画竹,既表现竹的挺拔同时展示自己的高风亮节,欣赏中也是如此,人的心情心境和物的本性和属性也应当是和谐默契的,如”移情说“强调”把我的情感移注到物里去分享物的生命”,“艺术对人的目的在让他在外界寻回自我“。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其实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潮流,或者是理论体系,而是一个总体称谓,它其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潮、流派和学说,不同的学派都有着各自的代表人物和其主流思想,对后世也有着不同的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着某种共同的理论基础,又在具体的思想内容上变现得极其复杂和庞大。虽然有时候会与马克思注意的基本原理会有些许冲突,但是其中也包含着许多有创新性而且深刻的理论观点。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 一方面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纪元。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下,西方的德国、芬兰、波兰、匈牙利和奥地利等国也相继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但都遭到了失败。于是,西欧马克思主义者纷纷从理论上进行反思,探讨西欧各国革命失败的原因。他们把革命陷于低潮的原因归于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机械化、教条化了,忽视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在革命实践中的能动作用,削弱了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功能。 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给西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不但经济迅速发展时期,还引起了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导致了对马克思暴力革命说、列宁的帝国主义垂死说、斯大林的集权主义的怀疑和不满,于是提出了种种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代表及其观点 1、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 卢卡契是现代匈牙利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哲学家。主要论著有:《美学》、《审美特性》、《美学史论文集》、《美学补遗》、《文学与民主》等。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在20世纪影响很大、争议也很多。他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第一,艺术本质是审美反映论。卢卡契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人的心理是第二性的,任何反映都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而不是机械的反映,强调社会、人类和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原则,坚持现实主义的立场。文学艺术作为审美反映是反映现实和超越现实的辩证统一,审美反映必然渗透着艺术家的主观成分;包含了主观辩证法,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而超越客观现实;审美反映是一种拟人化的反映,通过典型来反映现实,典型是普遍性和个别性的有机统一。第二,艺术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巫术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是因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首先因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条件是在劳动过程中历史地生成的,艺术创造的抽象形式与劳动密切相联;其次是因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使人类有了闲暇,从而有了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可能。最后是因为文学艺术的历史生成还借助于巫术的中介作用。巫术是现实生活的模仿,从而具有现实生活的现象形式;巫术能激发思想感情,这两点是产生文学艺术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三,艺术功能是激

西安交通大学政治经济学考试试题

单选(13分) 1、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 D、生产的产品 2、资本积聚(A) A、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借助于竟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3、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D) A、一般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4、金属产品生锈,木材腐朽而造成的资本损耗称为(A) A、有形磨损 B、无形磨损 C、精神磨损 D、自然磨损 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6、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A) A、I(v+m)=IIc B、II(C+v=m)=I(v+m)+II(v+m)? C、I(c+V+m)=Ic+IIc? D. I(V+△v+m/x)=II(c+△c) 7、马克思主义政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A、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兄 8、计件工资是(A) A、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9、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B)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抽象劳动 10、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A、G-W...P...W’-G’ B、W. P WG。 G-W C、P...W’G’。G-W...P D、G’-W...P...W’ 11、下列选项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流动资本的是(B) A、劳动力 B、原料 C、厂房 D、机器 12、在商品供求关东干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A) A、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13.资本主义生产中第Ⅱ部类是指(C) A、制适生产资料的部类 B、制适生活资料的部类 C、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 D、制适享受资料的部类 二、多选(6分) 14、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使经济危机具有形式上的可能性的货币职能是(BD)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15、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是(ACD) A、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 B、商品价值的平均化过程 C、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 D、资本家重新分配剩余价值的过程 E、资本有机构成的平均化过程 16、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是对(AB) A、利息率的调节 B、货币流通量的调节 C、税种和税率的调节 D、价格水平的调节 E、国家采购的调节 17、资本的共性表现为(ABC) A、是一种能自行增殖的价值 B、是处于不断运动中的资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