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文明史

世界文明史

世界文明史
世界文明史

《吉尔伽美什史诗》

它是苏美尔人创作的英雄史诗,不但体现了苏美尔文明极高的文学成就,也反映了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的人生态度和宗教信仰。

反映出早期苏美尔人生活在两河之间的土地上,时间大约是前3000-前2000年,有一位著名的国王吉尔伽美什。他们实行多神崇拜,知道如何耕种土地,并有阅读和写作能力。

反映出人类的两面性。正是人的两面性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才形成了完美。

反映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困惑主要体现在吉尔伽美什的对立面安吉杜身上。

表达了苏美尔人对生和死的思考。不相信来世的幸福。对来世的描绘是模糊和悲观的,与古埃及人形成强烈反差。

凯撒

前100年-前44年,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罗马帝国奠基者。

恺撒出身贵族,始终是民主派成员,历任财务官、大祭司、大法官、执政官、监察官、独裁官等职。为与元老院抗衡,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花了八年时间征服了高卢全境,还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西元前49年,他率军占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被选为终身执政官,拥有统帅、大教长、祖国之父等尊号,集一切大权尊荣为一身,是名副其实的军事独裁者,或者说罗马史上的第一位皇帝。

修改了历法,制定了《儒略历》。

前44年,恺撒遭以布鲁图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恺撒身后,其甥孙及养子屋大维击败安东尼开创罗马帝国并成为第一位帝国皇帝。

希罗多德

前484—前425年,希腊伟大的历史学家,被尊称为“史学之父”。最著名的史学著作是《历史》,又称为希波战争史,共九卷,前四卷叙述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和黑海北岸的历史状况,后五卷叙述希波战争。这部著作是西方第一部系统叙述历史的著作。希罗多德开创的历史叙述体的史学写作方法一直是著述历史的通用体裁。

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肇

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

战争发端是在哈布斯堡统治下的波西米亚的新教贵族们反对顽固坚持天主教的国王斐迪南。

导火索是1618年5月波西米亚议会的新教成员将国王派来的钦差掷出宫殿的窗外,史称“布拉格掷窗事件”。

战争共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捷克阶段(1618年-1624年)、丹麦阶段(1625年-1629年)、瑞典阶段(1630年-1635年)及全欧混战阶段(1636年-1648年),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集团战败,参战各国于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止,共达三十年之久。

战争几乎涉及欧洲所有国家,集中了宗教、政治、地域上的各种矛盾,结果是哈布斯堡王朝失败,欧洲封建体制宣告解体,近代国家格局形成;和约的通过宣告了宗教战争时代的结束。

给德国造成重创,神圣罗马帝国崩溃,哈布斯堡家族衰落,法国、瑞典成为欧洲霸主;结束因宗教情感而音符俄的战争,条约奠定了宗教宽容的基础;军队编制优化,涌现军事将领,对欧洲军事和军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十字军东征

1096年—1270年,西方基督教世界发动的一场针对伊斯兰教徒的,以教皇为主导,以各国封建领主和骑士为主力的东征战争。由于参与东征的部队士兵都佩戴十字架,所以被称为“十字军”。

直接起因:1095年克勒芒宗教会议。停止私战,拯救圣城。

原因:一、朝拜圣地的宗教传统,十一世纪克吕尼运动引起宗教复兴,使朝圣成为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活动。教皇提高教权权威的欲望,想把基督徒团结在教皇周围。1054年教会的分裂与重新统一的要求。

二、人口增加,城市兴起,生存空间的需要。

商业贸易的发展,西欧封建主和农民都被卷入商品经济,对东方财富的向往。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比萨,想控制东西方贸易。

1089-1095年西欧连续七年的自然灾害。

三、阿拉伯人衰落,塞尔柱帝国瓦解,拜占廷科穆宁王朝的皇帝阿历克塞,认为收复失地时机成熟,1095 年向教皇求援

历史影响1.侵略战争的性质。封建性、宗教性。西欧扩张。

2.消极影响:人力与财力的浩劫。

3.积极影响:

技术与文化的交流:东方金属加工技术、纺织技术、制糖技术传入西欧。

贸易扩大,意大利各城取代了拜占廷和阿拉伯商人在欧洲的贸易中介地位,

曾一度控制了东西方贸易。

货币关系的扩大,推动了劳役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变。

城市的繁荣,庄园的衰落。

教会势力的从上升到下降

加洛林文艺复兴

公元9世纪左右出现,使中世纪以基督教为核心,融入古典的、日耳曼的文化因素的西欧文化中的三种因素的融合达到高潮结合而成新的基督教文化,从而奠定了西欧中世纪文化的基础。

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文艺复兴运动,同查理大帝密不可分。强大的帝国缺乏文化根基,在治理时产生许多不便。为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整个王国的文化水平,他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要求国内天主教堂及修道院开办学校,进行基础文科教育,保存和传播

古典和基督教文化的基本知识。

二、广乃海外贤才到法兰克王国境内开办学校,创造有利与教育发展的环境。

阿尔昆成为查理曼宫廷学校的主持人,实现了他在宫廷学校中导入人文学科和对宗教的研究这一理想。

以“复活”古典文化为特征,试图再现以前的罗马帝国文化,缺乏广泛的社会运动,但是在对古典文化的保存和传播方面做出许多难以估量的贡献。书记的价值重新得以体现,创建一批对中世纪影响深远的图书馆;文学、艺术、建筑、法学、礼拜和《圣经》研究有很大发展,出现中世纪拉丁语和加洛林字体,为欧洲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书写风格,使欧洲许多地方都能够交流;它对学校教育体系的恢复以及对古典知识的搜集和整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简答:

1、欧洲近代君主专制的特点

●君主专制是君主政体的一种类型,君主拥有很大的权力,人人都对他

敬畏

●君主是最高立法者、最高法官、军队总司令和所有行政部门首脑。

●在专制制度下有组织的宗教仍然很重要,但它失去了独立与国家的地

位。

●典型的绝对专制君主往往实行重商主义。

●绝对专制主义下的阶级等级分别

2、英国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特点

●议会掌握全部立法大权,国王没有否决权

●最为最高行政机构的内阁由下院产生,国王只能指定下院多数党领袖

组阁

●内阁对下院负责,首相或有关大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

●内阁必须得到下院信任,一旦下院投不信任票通过,内阁或者辞职或

下令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由新产生的下院决定内阁去留

●议会有弹劾大权和罢免法官的权力,由此可见在资产阶级议会制度下,

议会不但是最高立法机关而且也取得决定内阁人选、监督内阁施政、决

定内阁去留及干预司法工作大权。与此同时,英国国王逐渐失去权力而

变成统而不治的虚君,英国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3、美国独立战争中发表的重要文献及其发表意义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的《独立宣言》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伟大

的历史文献

●《独立宣言》的发表大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革命斗志,是殖民地人民反英

斗争的旗帜,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独立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宣布人民的权利为神圣不

可侵犯,它较早地阐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些理论问题,比法国《人权宣言》早13年,所以马克思称它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独立宣言》的发表对美国在独立战争中利用英法矛盾,争取至关重要的

外援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国的诞生,所以7月4日被定为美国国庆日。

4、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法国大革命取得的哪些成果体现了启蒙运动精神?

●启蒙运动内容是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

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1789年国民议会通过《人权宣言》以法律的17点形式体现了启蒙运动中

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

●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人民的支持下,1793年1月21日法王路易

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1793年宪法体现了共和的色彩,废除了世袭的权利,规定了一切的权力

必须经选举产生,同时还废除了选举权的财产资格。另外,1793年宪法法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公民,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指导思想。

5、近代文明及其特征

广义地说,近代与古代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现代化进程。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人的权利和文化这四个方面看,近代文明有四个主要特征。

1、在经济上,近代时期的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所谓自然经济又称自给自足经济,就是说衣食住行都能自己解决,基本上不需要进行商品交换,其生产目的是自我消费,带有封闭性特点,发展十分缓慢,所以自给自足的足不是富足之意,只是生产力低下的反映。

商品经济一词就是与自然经济相对而言的。在商品经济状态下,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自我消费,而是为了交换,为了到市场上出售,这就要面向市场,包括国际市场。不仅要准确观测市场走向,还要面对市场上的激烈竞争。

这种竞争机制决定了商品经济较之闭塞滞缓的自然经济,有着不可比拟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也正是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相互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才刺激了工业革命的发生,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业化的进程由此启动,历史也由此转入蒸汽机时代,人类文明迈上了更高层次。

2、在政治上,近代时期的法治取代了人治,这也是时代的呼唤。商品经济社会是一种契约社会,资产阶级的财产必须要得到法律的保护,契约必须要有法律效力,侵犯私有财产和违反契约都要承担法律责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时代呼唤法治。

法治社会的国家机构有各种名目,但是都实行代议民主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宪法和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即使是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和皇帝也必须依法而治受法约束。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是防止专制独裁的有效手段,也是政治民主化在制度上的保证。

3、在人的权利方面,近代时期的公民取代了臣民。近代之前除君主之外其余的人均为臣民,凡是臣民都要听命于、受制于、效忠于君主,不能自主命运。在东方整个江山社稷都是君主个人的,对臣民来说忠君和爱国是同一概念;在西方当15、16世纪绝对君主专制建立起来以后情况也大致如此。

而近代公民则全然不同。公民意识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自己当成国家的主人,因而有着社会责任感,有强烈参与意识,又自主命运不需听从他人摆布。公民意识产生的同时意味着一场人的解放,特别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天赋人权”“人民主权”,建立民有、民治、民享政府等观念是加速社会发展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

4、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理性和启蒙学说取代了迷信和蒙昧。在意识形态领域最典型的一条主线是从人文主义到启蒙学说的发展,特别是启蒙运动思想家们阐述的理论集中于人们的理性、自然权利、自然法、社会契约等几个方面。

论述

1、试评印度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创立的。“种姓”原意是颜色或品质。

这种制度原来是用来划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后来随着工作和职业的分化和发展,雅利安人内部也有了四个种姓的划分。

最高的种姓是婆罗门,是掌握祭祀的僧侣阶级;其次是刹帝利,是掌握军政的国王和武士阶级;再次是吠舍,是商人、手工业者,也有从事农耕的农民阶级;最低的是首陀罗,是农人、牧人、仆役和奴隶。各个种姓都有世袭的职业,各种姓之间禁止通婚。

种姓制度不仅明确写入法律,而且规定在宗教教义和教条之中。1950年印度宪法废除种姓制度,但其阴影仍就存在。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末期,形成于后期吠陀时代,在孔雀帝国时代得到充分发展完善。种姓制度产生原因,一是征服,由于征服而出现了首陀罗瓦尔那;二是氏族内部贫富分化和社会分工,由于两极分化而产生了吠舍瓦尔那,由于社会分工使贵族阶层分成了婆罗门和刹帝利两个瓦尔那。种姓制的最主要特征,职业世袭和内婚制在孔雀帝国时代达到极为森严的程度。种姓制度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种姓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摩奴法典》 1、职业世袭不变; 2、内婚制顺婚与逆婚; 3、宗教权利不平等; 4、法律地位不平等;

(四)种姓制度的影响(作用)

1、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2、种姓制度实质上是一种阶级制度,但鲜明的阶级关系被掩盖在等级划

分之中,模糊了阶级界限,在劳动人民中间制造隔阂对立。使统治阶级得以分而治之;

3、由于实行职业世袭,社会生产被限制在一个狭小范围内,使人们只能

从事传统的职业,而没有选择其它工作的机会和自由,这种不自由,不民主不平等的落后制度,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从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所以,马克思指出:“种姓制度是印度进步和强盛道路上的基本障碍。”

种姓制度把印度教社会分成若干社会集团,集团之间有高低之分,贵贱之别,有的种姓之间彼此仇视,相互诋毁。这种情况,不仅限于印度教徒内部,对穆斯林、基督教徒等也不同程度的影响,轻此,种姓的危害很多,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上不利于印度的统一和团结。种姓制度,使社会四分五裂,人民之间缺乏团结。由于种姓制度人为地把人分成若干等级,彼此仇视,各种纠纷此起彼伏,甚至造成伤亡事故。因此,种姓制度是印度产生矛盾和不团结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济上种姓制度影响经济的发展。种姓制度把经济分成不同的社会集团,彼此接触受到影响,有些人“种姓主义”思想严重,他们大都考虑本种姓的利益。缺乏民族同胞间的互助精神,这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

婚姻上由于实行内婚制,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诸如童婚盛行,嫁妆泛滥,禁止寡妇再婚,妇女地位下降,等等这些社会问题的存在,不仅给人们的心理上,精神上造成沉重的负担,而且影响了社会的安定,给社会造成混乱

2、试论英国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及其社会经济影响

一、君主立宪政体确立

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英国国内混乱动荡的局面,《权利法案》确立英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主权在议会,实行责任内阁制。国会废除独占,实行自由垄断的法律, 保障私人资本,政府基於重商立场订定许多有利於自由贸易的法规资本家可以自由追求利润。

二、资本原始积累的扩大

英国通过圈地运动,聚集了大量劳动力,同时也扩大了英国的国内市场,新航路的开辟以及多年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为英国积累原始资本和提供了广阔的原料地和市场。发展现代化金融事业1694年成立「英格兰银行」,1698年成立「伦敦证券交易所」

三、资源和技术条件

15~18世纪间,欧洲由於农业技术的改革与人口的增加,产生农业革命;而剩余的农业人口往城市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地理大发现:因海外殖民地的发展,重商主义兴起及人口的增加,使市场扩大,原料供应充足,海外殖民地提供充足资源以及先进的技术和经验。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手工生产已无法满足需求,于是,一场机器生产革命必然爆发。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科学革命的影响。

四、英国工业革命的社会经济影响

1、英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商品经济最终取代了自然经济,手工工场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工厂,这是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2、经济对外扩张日益明显。工业革命加速了弱小国家沦为殖民地和附属国

的过程,进行殖民掠夺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把先进的工业技术带到这些地区,广泛在世界各地建立工厂,将商品销往各地。

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使资产阶级专政建筑在社会化的大机器生产和物质财富空前丰富的基础上,使资本主义方式扩展至世界各地,保证了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

3、改变了英国经济地和人口分布,工业革命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

转变。经济地从原来的受水力条件局限的沿河分布,逐步演变为基本不受地域条件限制,向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区聚集。农业革命后大量人口涌向城市,进入工厂工作,农业人口转变为工业人口。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推动了英国近代化进程。

4、造就了工业无产阶级。

5、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使得使用机器生产和现代大工业(工厂

制度)逐步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普遍建立起来,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最终形成。

论述

试评印度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以《摩奴法典》的形式确定下来,它规定:

1、职业世袭不变;

2、内婚制顺婚与逆婚;

3、宗教权利不平等;

4、法律地位不平等;

性质

1、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2、种姓制度实质上是一种阶级制度,但鲜明的阶级关系被掩盖在等级划分之中,模糊了阶级界限,在劳动人民中间制造隔阂对立。使统治阶级得以分而治之;

3、所以,马克思指出:“种姓制度是印度进步和强盛道路上的基本障碍。”

原因

一是征服,由于征服而出现了首陀罗瓦尔那;二是氏族内部贫富分化和社会分工,由于两极分化而产生了吠舍瓦尔那,由于社会分工使贵族阶层分成了婆罗门和刹帝利两个瓦尔那。

特征

种姓制的最主要特征,职业世袭和内婚制在孔雀帝国时代达到极为森严的程度。种姓制度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影响

马克思指出:“种姓制度是印度进步和强盛道路上的基本障碍。”种姓制度把印度教社会分成若干社会集团,集团之间有高低之分,贵贱之别,种姓的危害很多,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上不利于印度的统一和团结。种姓制度,使社会四分五裂,人民之间缺乏团结。由于种姓制度人为地把人分成若干等级,彼此仇视,因此,种姓制度是印度产生矛盾和不团结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济上种姓制度影响经济的发展。种姓制度把经济分成不同的社会集团,彼此接触受到影响,缺乏民族同胞间的互助精神,这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

婚姻上由于实行内婚制,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诸如童婚盛行,嫁妆泛滥,禁止寡妇再婚,妇女地位下降,等等这些社会问题的存在,不仅给人们的心理上,精神上造成沉重的负担,而且影响了社会的安定,给社会造成混乱。

社会发展上由于实行职业世袭,社会生产被限制在一个狭小范围内,使人们只能从事传统的职业,而没有选择其它工作的机会和自由,这种不自由,不民主不平等的落后制度,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从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2、试论英国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及其社会经济影响

原因

1.1688年光荣革命后确立里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障碍,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政治基础。

2.资本原始积累的扩大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条件,西欧早期的重商主义、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和土地资本。

3.资源和技术条件。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生产技术知识,航海技术的发展也提供了条件。海外扩张为西欧提供了原料产地,黑奴贸易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4.市场:圈地运动拓展了国内市场;殖民掠夺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影响

1.英国生产力有了显著提升,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商品

经济最终取代了自然经济,手工工场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工厂,这是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2.经济的对外扩张日益明显,欧美国家为了促进商品交流,大规模从事交通运

输建设,为了扩大海外殖民掠夺和市场,致力于远洋运输网的开拓,逐渐形成了全球性的交通网络,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3.对亚非拉国家的影响:工业革命加速了弱小国家沦为殖民地和附属国的过程,

同时,欧美列强对亚非拉进行殖民掠夺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把欧美先进的工业技术带到这些地区,使这些国家缓慢地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改变了他们的历史命运,将其卷入了工业文明的潮流之中。

4.改变了英国经济地位和人口分布,英国成为全球霸主,工业生产力最高,经

济最强,殖民地最多,是日不落帝国;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推动城市化进程。

5.开启了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现代大工业逐步代替了工场手工

业,推动了现代化进程。

6.造就了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使得使用机器生产和现代大

工业逐步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普遍建立起来,两大阶级形成对立。

世界文明史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文明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世界文明史》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03120002 (二)课程英文名称:World Civilization History (三)开课对象:全校学生 (四)课程性质: 世界文明史是一门文理基础人文类课程。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了解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历程的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目的 通过?世界文明史?的学习,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过程有初步的概括了解,对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的地位和作用有所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六)教学内容 世界文明史是一门讲述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历程的课程。内容包括古代文明的起源,世界文明的发端,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欧洲中世纪启蒙运动与近代文明、产业革命和现代化,全球一体化与世界文明的展望等。同时还将讲述各种相关的文明理论。 (七)教学时数 教学时数:36学时 学分数:2学分 (八)教学方式 以讲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核方式为考试。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 ,期末成绩占6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人类文明的滥觞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远古人类的文明踪迹,掌握氏族文明的兴衰,理解原始宗教的起源。 1、使学生掌握氏族文明的兴衰。 2、使学生领会农业的诞生。 3、使学生充分理解原始宗教的起源。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远古文明人类的形成 一、远古人类的文明踪迹 二、农业的诞生与人类社会文明的确立 三、氏族文明的兴衰 第二节人类最初的文化成果 一、原始文字的产生及其类型 二、原始宗教观念的起源 三、文化艺术的萌芽 考核要求: 1、远古文明人类的形成 1.1远古人类的文明踪迹(了解) 1.2农业的诞生与人类社会文明的确立(掌握) 2、人类最初的文化成果 2.1原始文字的产生及其类型(掌握) 2.2原始宗教观念的起源(掌握) 2.3文化艺术的萌芽(了解) 第二章西方文明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西方古典文明、中古欧洲的基督教-封建文明、从中古向近代过渡时期的西方文明、近代西方文明产生的基础、近代欧洲文明,了解现代西方文明。 1、使学生充分理解西方古典文明。 2、使学生准确掌握中古欧洲的基督教-封建文明。 3、使学生准确掌握从中古向近代过渡时期的西方文明。 4、使学生理解近代西方文明产生的基础。 5、使学生理解近代欧洲文明。 6、使学生了解现代西方文明 教学时数:18学时

世界文明史期末论文

世界文明史期末论文 通过一个学期对世界文明史的学习,我对世界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增加了很多人文知识,丰富了思想。 课堂上主要教授了古埃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希腊文明,爱琴海文明,犹太文明使我对各种文明有了充分的认识,老师还在讲述过程中适当加入了许多神话故事,体现了各种文明的特色,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各种文明。 在已经学习过的各种世界文明中,相比之下,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古代埃及文明。 一、金字塔 说到埃及,大家一般都会想到金字塔,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 金字塔是一种高大的角锥体建筑物,底座四方形,每个侧面是文字三角形,样子就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叫它"金字塔"。在古代埃及文中,金字塔是呈梯形分层的,因此金字塔又称作层级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设计的塔式陵墓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 在最早的时候,马斯塔巴是埃及法老死后的永久性住所。到了后来,埃及人产生了国王的灵魂要升天成为神的观念。 “为他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金字塔明文》) 金字塔就是把法老送上天的阶梯。 与此同时,古代埃及太阳神“拉”的标志是太阳的光芒,金字塔的角锥体形式所象征的就是刺破青天的光芒,表示了埃及人民对太阳神的崇拜。 “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如拉的眼睛一样”。(《金字塔明文》)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寝。作为统治者的法老们不仅想在活着时统治人间,而且还想在死后成为神,主宰阴界。因此,法老死后,便将内脏取出,浸以防腐剂,再填入特制香料,制作成木乃伊,将尸体长久保存。金字塔便是存放法老木乃伊的陵寝。 大型的金字塔一般建于约公元前2664~前2180 年,在古埃及之都孟菲斯之北不远的吉萨、塞加拉、拉苏尔,梅杜姆以及阿布西尔等地都有大量的遗址。 在众多金字塔中,最为著名的是吉萨大金字塔,它位于开罗西南约13公里的吉萨地区。这组金字塔共有3 座,分别为古埃及第四王朝的第二代法老胡夫、第四代法老卡夫勒和第六代法老孟考勒所建。 金字塔十分宏伟壮观,巧夺天工,有人觉得仅凭古代埃及人的技术是不可能建造出金字塔的,他们怀疑金字塔是外星人造出来的,或者是更远古的人类留下的。 二、宗教 要了解古代埃及的文明,就必须知道古代埃及的思想,知道古代埃及的宗教。 宗教是古埃及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了整个古埃及历史。赫利奥波利斯、孟菲斯、

世界文明史复习资料

开放本科各专业通识课程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本科各专业通识课程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平时作业(1) (第一至第五讲) 一、名词解释: 1.血缘家族:血缘家族是人类最早的婚姻状态,属于群婚的初级形式。血缘家族时期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2.《吉尔伽美什史诗》:是来自四大古文明之一的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学作品。苏美尔人的英雄史诗,是苏美尔文明的极高文学成就,同时反映了两河流域早期的人生态度和宗教信仰。 3.《汉谟拉比法典》:产生于古代两河流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全文共282条,涉及诉讼审判、刑法、民事等多方面的内容,这是一部保护奴隶主利益,体现奴隶主阶级意志的法典,是当时发达的奴隶制的产物。法典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步非常复杂和先进的法典,反映了当时两河流域的社会现实。 4.巴比伦之囚: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于公元前597、586年,两次再度进军巴勒斯坦,攻占耶路撒冷,灭亡了犹太王国。他下令把犹太人中所有的贵族、祭司、商贾、工匠一律作为俘虏,被成群结队地押解到巴比伦城,只剩下一些极贫苦的人留在耶路撒冷,修理葡萄园,耕种田地。这就是犹太历史上的“巴比伦之囚”。 5.楔形文字:来源于拉丁语,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楔形文字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古代西亚所用文字,多刻写在石头和泥版(泥砖)上。笔画成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

6.金字塔:在建筑学上是指锥体建筑物,一般来说基座为正三角形或四方形等的正多边形,也可能是其他的多边形,侧面由多个三角形或接近三角形的面相接而成,顶部面积非常小,甚至成尖顶状。古代金字塔,是用石块堆栈而成,越高使用材料越少,质心接近基座,可以有效抵挡自然灾害,因此各地文明的先民,会利用金字塔作为重要记念性建筑,如陵墓和寺庙。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埃及国家的象征,是埃及人民的骄傲。 7.象形文字: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老祖宗们从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种传承,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最形象,演变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种汉字字体。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8.种姓制度: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社会分为4个阶层:婆罗门种姓—僧侣;刹帝利种姓—以国王为代表的军事贵族;吠舍种姓,一般雅利安自由民;首陀罗种姓—奴隶、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战败的雅利安人。种姓制度在印度雅利安国家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保护氏族贵族政治经济利益的作用。 9.《摩柯婆罗多》:是印度最著名的史诗,摩柯婆罗多是古代印度的一部著作。它讲述了很多关于神的故事,在讲述这些故事的同时,也将瑜伽的伦理道德融入其中。这本书是印度两部长诗之一,它被印度教奉为无上宝典。书中的故事都是以对话的形式讲述出来的,这是古代很流行的一种形式。书中的故事有很多在民间被人们广为传诵,在讲述与聆听这些故事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将得到净化,会感觉到宝贵的甜蜜的喜悦。《摩诃婆罗多》据说是印度传说中的大圣人毗耶娑创作的,反映了古代印度各阶层的生活,被誉为印度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长达20多万行,是荷马史诗的8倍,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10.《荷马史诗》:是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这两部史诗最初可能只是基于古代传说的口头文学,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它作为史料,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文明。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社会的重要史料。《荷马史诗》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上的重要价值,它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11.希波战争:是公元前5世纪上半期古代波斯帝国为了扩张版图而入侵希腊的战争,战争以希腊获胜,波斯战败而告结束。这次战争对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影响远大过于战争本身。希波战争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其影响远远超出波斯、希腊的范围。它

江苏省宿迁市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宿迁市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试卷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初《礼记·王制》记载:“作左道以惑众,杀;作奇器异服奇技淫巧以疑众,杀;行 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杀。”到了战国时,孟子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从以上变化可知 A.社会风俗决定思想变迁 B.政权聚散影响思想发展 C.学术自由推动思想多元 D.军事争霸导致思想争鸣 2.东汉《论衡·谴告》中说:“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黄老 之家,论说天道,得其实也。”材料表明作者 A.主张奉道家为正统 B.融合阴阳五行思想 C.宣扬君权神授理论 D.反对天人感应学说 3.宋代一学者治学气魄宏大,提出:“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的观点。由此可知,他认为 治学应 A.抛弃儒学经典 B.挖掘本心明道 C.力求格物穷理 D.强调经世致用 4.明中后期人们对理学出现了深深的信仰危机,从封建社会的母体中产生了一股在批判宋明理 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这股“思潮” A.取代理学成为主流 B.反映资产阶级诉求 C.使得儒学焕发生机 D.触发思想解放运动 5.威廉·麦克高希在《世界文明史》中说:“由于他们的书面文字基于字母系统,欧洲人能够 比中国人更有效地开发这一技术。他们书面文字中的字母很少,这使批量生产变得十分经济”。材料中的“这一技术” A.早在唐朝就已经传入欧洲 B.成为摧毁欧洲城堡的有力武器 C.促进地理大发现时代到来 D.推动欧洲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6.有一副对联写到:“三五步千山万水,六七人百万雄兵”,充分体现了中国某一艺术形式的特 征。这种艺术形式是 A.国画 B.书法 C.京剧 D.文学 7.近代思想家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到“(今)时势又变,屏藩尽撤,强邻日逼”,面对此 局面,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方面的社会改造方案。但他在书名的“危言”前一定要加上“盛世”两字。由此可推断该作品 A.成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前 B.宣传“师夷长技”思想 C.深受现实政治局势影响 D.主张积极推行社会革命 8.陈旭麓认为:“过去久被士人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的手里开始成为一门学问。 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对该则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西学东渐”开始兴起 B.“夷夏观念”遭到否定 C.“中体西用”付诸实施 D.传统文化内容得到延伸 9.右图是1924年1月20日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 会上对“民生主义”作出的新说明。他解释说:“本党同志 于此便可十分了解共产主义与民生主义毫无冲突,不过范 围有大小耳。诸君既能明白民生主义此之真意,则新旧同 志因误会、怀疑而生之暗潮,从此便可打消。”孙中山意在 强调 A.国共两党有共同诉求 B.国共两党根本利益一致 C.民生主义是最高目标 D.接受共产主义革命思想 10.“(毛泽东的)这篇文章一发表,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内,而且在全国各个政党和广大民 众中,如同拨云见日,使人们豁然开朗,连蒋介石也深表佩服”。“这篇文章” A.阐释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正确预见中日战争走势 C.明确中国革命步骤问题 D.提出建立联合政府设想 11.我国在1952—1953年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专业调整,加强了工程、师范和农林等方 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使专门学院尤其是工科类专门学院有了相当可观的发展。这一做法 A.符合当时国情需要 B.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 C.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D.推动国民教育体系形成 12.有人评论中国一项科技成就:“它的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

世界文明史东亚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上海政法学院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世界文明史(25I000001)课程论文评分标准 专业班级考生亲笔签名学号成绩 一、论文评分标准:100分【主要分为:论文结构50分;语言组织30分;论文格式20分】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1)论文结构:50分A.论文层次分明,内容组织有序:40~50分;B.论文层次一般,内容组织一般:25~39分;C.论文层次不合理,内容组织不合理:25分以下。 (2)语言组织:30分A.不抄袭,语言简练,通顺。24~30分;B.不抄袭,语言一般,基本通顺。16~23分;C.语言不通顺,错别字多于十个。15分以下。 (3)论文格式:20分论文应有标题、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3~5)、正文(应有引言、分层次论述、结论等部分),论文文末应有参考文献。否则酌情扣分。 (4)本课程论文须当面交给授课老师,然后签字确认。 二、请阅读以下资料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其《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中有这样几段话: 1、各种文明都在不停地借鉴它们所邻近的文明,哪怕它们“重新解释”和同化了它们所接纳的东西。的确,每种文明乍看之下都更像是一个铁路货场,在不断地接受和发送包罗万象的货物。(第62页) 2、一个文明通常不肯接受那种质疑它自身的任一深层结构的文化革新。(那些)由地理条件、社会等级制度、集体“心理”和经济需求等因素所施加的无尽无休的约束——这些意义深远的影响,……当代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它们的时候,总是把它们看作完全是自然而然和理所应当的。这些实在便是我们现在所要说的“结构”。(第61-62页) 3、正如一个文明可以欢迎或排斥来自其他文明的成分一样,它也可以接纳或拒绝它自己历史的残存物。这一选择过程并不缓慢,而几乎总是无意识地或部分地进行。但多亏这样,一个文明通过“分割”出其固有过去的一部分,一点一点地改变着自己。(第64页) 一、请你结合我们这学期的世界文明史课程说一说对以上文字的理解,不少于300字。(30分) 二、结合世界文明史课程和自己对以上文字的理解,写一篇关于“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的小论文,论文题目自拟、论文字数不少于2500字。(70分) 我对上述文字的理解: 三段文字是三种对待文化的态度。第一种是对外来文化的态度,第二种是短期来看自身文化的态度,第三种是长期来看对自身文化的态度。不得不说第二第三种态度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自身的历史决定着自身的体制,自身的体制同时又影响着自身的历史,而第一种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也可以对其他两种态度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文明是包罗万象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单一的文化必然是走不长久的。文明应该是森罗万象,海纳百川的。 第二段文字,表示了文明是渊源流长的,是深入人心的,是被外界条件约束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地理、经济、制度的基础,因而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比如封建体制)总是自然而然的接受流传下来的文明。短期来看,很难改变。文明构成了“结构”,“结构”决定文明的发展。 第三段文字,表达着文明从长期又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国家制度,国家经济等变化,文明也

世界文明史复习提纲

拉斯科洞窟位于法国韦泽尔河谷,世界上最著名的原始洞窟壁画之一,绝大多数的岩画描绘的是动物。体现真实描绘对象的现实主义风格。1940年由法国四个少年偶然发现。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5000年。 罗塞塔碑1799年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士兵在尼罗河口罗塞特偶然发现,黑色玄武岩制成,以其发现地点命名为“罗塞塔碑”。石碑上使用了两种语言(埃及文和希腊文),三种文字(象形文字,通俗体文字和希腊文)。内容是公元前196年埃及僧侣为国王托勒密五世写的颂词公告。学者们凭借掌握的古希腊文开始对碑上的埃及文字进行解读工作,最后由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成功释读了象形文字。由此也标志了埃及学的诞生。 吉萨三大金字塔这一金字塔群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位于孟斐斯附近的尼罗河西岸。是埃及金字塔建筑的顶峰。三大金字塔中最大的是由第4王朝国王胡夫修建的,习惯称为"大金字塔"。与胡夫金字塔毗邻的是其子考夫拉的金字塔,规模次于前者。在其附近,矗立着名闻遐迩的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排列最左面的是孟考拉金字塔,规模最小。 苏美尔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南部的美索不达米亚,是西亚最早发祥的文明,从公元前5000年至前2000年。其三个特征为:神庙建筑、圆柱形印和楔形文字。实际是以神庙或首领、贵族的居住地为中心的城市、城邦文明。这些国家以农业为基础,商业、手工业也有长足发展。神庙经济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外战、内乱,奴隶制在苏美尔逐渐形成。 塔庙(吉古拉特Ziggurat)苏美尔文明时期发展出来的阶梯形神庙,是苏美尔人祭神的地方,也是他们观察天象,思索宇宙的场所。塔顶部的供神庙堂建于分层的梯状平台之上,每层平台均无内室,由三面的阶梯或盘旋坡道登达庙堂。代表:乌鲁克的天神安努神庙和伊安娜女神庙。苏美尔人在建筑方面达到了古代很高的水平,最主要的建筑遗迹是塔庙。由于两河流域没有巨大的花岗岩,苏美尔人以砖块建造塔庙。苏美尔人习惯于在旧神庙原址上建新庙,因历代续建,神庙地基变成了多层塔形的高台,顶端供奉着神龛。这种高台建筑,叫“吉古拉特” 汉谟拉比法典由两河流域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是古代第一部最完备的成文法典。由法国考古学家在伊朗发现。其内容继承苏美尔、阿卡德时代各国的法律。法典正文包括序文(主要宣扬王权神授法,功绩)、法典条文(诉讼手续、盗窃处理、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和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地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结束语三个部分,共282条,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具有保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维护巩固奴隶主统治秩序的性质。 《吉尔伽美什史诗》世界上第一部史诗,两河流域文学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出土于尼尼微。主要描述了英雄吉尔伽美什最初施暴政,激怒了神而饱受磨难。在经过漂荡归来之后,终成为洗尽前非的贤君。史诗歌颂了友谊及不畏邪恶的勇敢精神,反映了人们探索生死奥秘的愿望,也表现了人们反抗神意最终难逃失败的悲剧色彩。史诗的泥版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亚述帝国是由塞姆人建立的国家,发源于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上游,都城尼尼微。奴隶主贵族专制的国家,较早使用铁器。前883年,亚述从一般的城邦变为奴隶制帝国。前745年,实行行省制,募兵制,建立起当时西亚最为强大的军队,成为具有军事侵略性质的大帝国。在建筑和浮雕方面有巨大成就。衰落后被闪族一支所灭。 琐罗亚斯德教相传由波斯人琐罗亚德斯所创。中国称袄教,又名拜火教、波斯教。该教认为,世界上有善、恶二神,善神即阿呼拉·马兹达,光明、正义之神;恶神即阿利曼,黑暗、邪恶之神。善、恶二神始终斗争。善和光明最终将战胜恶和黑暗。大流士统治时期成为波斯帝国的国教。影响了不少其他宗教,如犹太教、基督教和回教的天使观念和善恶二元论等。 哈拉帕文化指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前1500年,在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最早发现于哈拉帕,是发达的城市文化,是一个中央计划、精心建造的城市群。主要发掘出来的城市遗址为哈拉帕和摩亨左·达罗。以农业为基础,畜牧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和外部世界有贸易关系,出现了象形文字,多保存在贸易用途的印章上。 《罗摩衍那》古印度辞藻华丽的古典梵语文学先驱。这部史诗比较短,约五万行,结构严谨。主要描写神化了的英雄

世界文明史汇总

世界文明史 200万年前,人类进入打制石器的旧石器时代。 100万年前,人类掌握了火的使用技术。 2万年前,人类发明弓箭。 1万年前,人类进入定居农业社会。 前7000年,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已有陶窑及模制的陶器。 前4241年,古埃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前4000年,埃及人已掌握陶器制造、冶金术、酒醋制造、颜料染色。 前2500年,埃及人用沙和苏打制取玻璃。 前21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六十进位制、乘法表。 前2000年,埃及人发明十进制,整数和分数计算法,三角形和圆面积计算法,正方角锥体和锥台体积计算法;发明防腐剂以保存木乃伊。 前1950年,巴比伦人能解两个变量的一次和二次方程。 前1200年,中国用蚕丝织丝绢。 前1200年,中国殷商青铜(铜锡合金)冶铸技术已达成熟阶段。 前1066年-前221年,周朝。 前770-前476,春秋时代。 前770年,中国已会铸铁。 前722年,中国开始用干支记日。 前700年,管仲(前725-645 )记载了磁石。 前7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 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即后来的名的哈雷彗星。 前6世纪,希腊的泰勒斯(thales,前625-547 )发现琥珀摩擦生电,发现磁石吸铁现象。 前6世纪,希腊毕达哥拉斯证明了勾股定理,发现了无理数,提出了地球球形说,研究了音律。 前6世纪,印度人计算出2的平方根为1.4142156。 前594年,希腊梭伦改革,确立民主政治,制定宪法,工商业兴起。 前551年,孔子诞生。 前5世纪,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完成古代原子论,认为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 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 前5世纪,中国的《周礼》中记载了用金属凹面镜从太阳取火的方法。 前475-前221,战国时代。 前462年,希腊巴门尼德、芝诺等埃利亚学派指出在运动和变化中的各种矛盾,提出了飞矢不动等有关时间、空间和数的芝诺悖论。 前400年,墨翟(前468-376 )发现小孔成像。 前4世纪,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数学、动物学等进行综合研究,在《天论》一书中提

哈工大世界文明史导论论文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世界文明史导论 课程论文 题目:革新推进世界文明进程 学院:##########学院 专业:#######################班级:###########班 学号:############# 姓名:########## 20##年##月##日

革新推进世界文明进程 作者:##### 摘要:世界文明不断地往前发展,不断的在时间的冲刷下变得越来越璀璨,究其原因,不断地自我革新必然推动了这一进程。文艺复兴使人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推动了地理大发现的进程,同时许多古代的宗教典籍传入西欧,使人们产生了改革宗教的诉求。也正是人对革新的诉求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 关键词: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德国文明 1.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 1.1文艺复兴 中世纪的欧洲,贸易中心集中在地中海沿岸,意大利是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国家,资产阶级希望冲破教会神学的束缚。当时大量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典籍从东罗马帝国传到了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的不断地壮大。14-17世纪意大利人才济济,汇集一处并且意大利处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较早接受了东方文化(造纸术,印刷术),加之教会对人们思想严格控制,激起资产阶级与平民的不满,于是一场弘扬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随即盛行。带来了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核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人文主义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指导思想,是早期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精神在当时的文化艺术的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其中但丁被誉为文艺复兴的先驱,其代表作《神曲》大胆揭露了宗教统治的腐败和愚昧,可以说对文艺复兴的启动有着巨大影响。在艺术方面也涌现出大批杰出的作品,在对现实的抨击的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明遗产。比如众所周知的达芬奇的著名画作《蒙娜丽莎》,画面中的人物含蓄的微笑将人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有一种琢磨不透的感觉,达芬奇也正是对于这种人的感情的表达从而创就了其不朽的伟名。当然文艺复兴在其他学科领域也成就非凡,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精神财富。 文艺复兴是向精神领域的进军,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其强调人的价值,肯定人的力量,唤醒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文艺复兴是对人的发现,是对人的本质性的探索与发掘,其对人的肯定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革新,极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1.2地理大发现 如果说文艺复兴是对人的发现,那么地理大发现就是对世界的发现。当时欧洲各国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这些国家为了扩展商业和殖民活动,积极发展航

二十世纪世界史

“二十世纪世界史”教学大纲与参考书目一、教学大纲 第一讲导言20世纪的性质与发展动力 一、时代性质 二、20世纪世界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与动力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第二讲20世纪初的西方文明 一、20世纪初西方文明的成就 二、西方文明的扩张 三、西方文明的动力——自由资本主义 四、西方文明面临的挑战 五、西方文明的评价 第三讲改革与革命:20世纪初的东方 一、改革成为革命的催化剂:土耳其、墨西哥、中国 二、改革成为革命替代物:印度宪政改革 三、东方改革与革命的历史地位 第四讲大国争霸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二、火药桶:巴尔干危机 三、一战过程 四、大战的后果 第五讲俄国十月革命 一、俄国的革命传统与列宁主义 二、战争与革命 三、1917年: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四、关于十月革命评价的几种观点 第六讲亚非拉现代民族解放运动 一、帝国主义对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控制的加强 二、传统社会的解体与阶级关系的变动 三、民族解放运动的基本特征 第七讲法西斯运动与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一、意大利法西斯运动与墨索里尼上台 二、希特勒与德国法西斯上台 三、日本法西斯运动与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四、法西斯政权的特征与性质 第八讲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与终结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第九讲合作、对峙、缓和:1945—1975年美苏关系 一、美苏合作与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二、美苏对峙与冷战格局的形成

三、冷战的逐步缓和与东西方关系的调整 四、两极关系之下的世界和平 第十讲中东问题 一、中东地理与历史概况 二、阿拉伯民族主义与一战后阿拉伯地区新国家的形成 三、犹太复国主义与以色列国的成立 四、五次中东战争 五、海湾战争与美国入侵伊拉克 六、中东问题的实质 第十一讲欧洲统一进程 一、欧洲历史与文化 二、欧洲一体化过程 三、欧盟的未来发展前景与历史地位 第十二章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斯大林“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与实践 二、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辉煌与问题 四、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与苏联解体 五、有关苏联改革及其命运的思考 第十三章艰难前进中的发展中国家 一、殖民体系的瓦解 二、影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问题与发展过程 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与理论范式 第十四章东亚的崛起 一、东亚的革命与东亚的政治崛起 二、东亚的改革与东亚的经济奇迹 三、东亚的合作与东亚的未来 第十五章21世纪初的中国与世界 一、21世纪:历史的终结还是美国时代的终结? 二、经济全球化和一个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 三、形形色色的冲突与中国面临的挑战 四、我们应有的心态 二、参考书目 齐世荣、廖学盛主编:《二十世纪的历史巨变》,学习出版社,2005年版。 马克尧主编:《世界文明史》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徐天新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当代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美]斯塔夫里亚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英]霍布斯鲍姆著,郑明萱译:《极端的年代》,上、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精选]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有答案)

沈阳市郊联体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文综历史 24.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 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A. 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25.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不仅保持了政府官员的皇家仆从性质,更把它正规化、政 权化。这主要体现出 A.宗法制度逐渐完善 B.权力中枢决策的规范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家国一体政治的发展 26.罗马法规定,必须宣明奴隶、动物或不动产的缺陷,否则受损的购买者可以取消买卖。这反映罗马法 A.尊重社会契约 B.强调商业道德 C.保护居民财产 D.遵循市场机制 27.下表是《德国三大产业劳动力比例变化( 1882-1907 年)》。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A.农业人口的流失导致了农业衰退 B.城市化与工业现代化的进程缓慢 C.经济结构得到了重大调整和完善 D.工业和服务业已与英国并驾齐驱 28.据记载,18世纪初英国国王常用赏赐官联俸禄的方式拉拢下院议员,得到职位和年金的下院议员通常 对国王唯命是从,被称作“宫廷党”。由此可知 A.英国政党政治基本形成 B.英王权力日益趋向膨胀 C.英王操纵了议员的选举 D.君主立宪体制尚未完善 29.佃农在魏晋时又叫“佃客”,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在唐朝以后,佃农指完全失去土地,租种 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以后佃农编人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须交纳丁税和负担徭役。据此可知,古代佃农 A.一直都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B.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C.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和剥削 D.身份和地位有所改善 30.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各州在条件许可的情况,特别在农村及正处于严重经济贫 困的地区,扩大和改善促进妇幼保健设施。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期末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期末综合检测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 《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政策的引导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社会的剧烈变动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2. 孔子曾说,用麻布制礼帽,符合传统的礼;现在用丝料,比较省功,我赞成。又说,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礼,与其注重仪式的完备,不如真正悲戚。这表明孔子主张() A.调整礼的形式以适应现实需要B.严格遵守周礼,反对变革 C.重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统一D.人与人之间应该仁爱和谐 3. 《王阳明全集》载:“先生临之,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止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故人人悦其易从。”可见,王阳明施教的基本原则() A.知行合一B.致良知C.人悦易从D.随材适性 4. 明代文人徐渭说:“乾之健也,天之命也,人心之惶然而觉,油然而生,而不能自己者也。非有思虑以启之,非有作为以助之,则亦莫非自然也……今夫目之能视,自然也,视而至于察秋毫之末,亦自然也。”由此可见徐渭() A.反叛儒家伦理道德B.恪守陆王心学的主张 C.强调人的自然本性D.追求自由平等的人权 5.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由此可见() A.两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B.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 C.两者都限制了君主的权力D.两者都注重对人民的管理 6. 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C.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D.激发了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读《世界文明史》产生的几点思考和涟漪 五一期间选读了威尔·杜兰的著作《世界文明史》的部分章节,我不禁由衷地钦佩杜兰博士的对工作细致的精神与对历史的严谨态度。觉得该书文字通顺流畅、言简意赅;内容明晓流畅、栩栩如生,资料翔实、细致;评价客观;读起来觉得通俗易懂,毫无疲倦之感,真不愧为史学界的一大力作。 我拜读了这部著作“东方的遗产”、“凯撒与基督”、“卢梭与大革命”这些篇章的部分内容,这弥补了我在历史上的许多不足,实在使我感触良多,几乎读过每一章都有许多感想,激发起思维上的涟漪,无奈时间有限,加上自身认识和手头其他相关资料有限,我也不敢在老师面前造次,于是十分功利地选了关于对“中国与远东”中部分章节的读后感作为此次作业。 哲学家的时代 (一)关于诸子百家的缘起 威尔·杜兰评价东周时期的社会动乱时说到“在四分五裂,异常混乱的情形下,中国的精神生活表现出了蓬勃的活力,困扰了历史家的通则。因为在这失秩的时代里,树立了中国语言、文学及艺术等的基础;建立了新生活,即经济组织和规定而获致新的安定;以及产生了新文化,这种文化尚未将传统的暴虐与帝国政府溶解于一炉,但却为中国精神史中最富创造性的时期的社会架构。”([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P453,东方出版社,1998年)在

威尔·杜兰博士看来春秋战国时无疑是中国社会的一次大动乱,然而恰恰正是这个动乱的社会成就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古代精神文明发展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这似乎有违历史通则。这不禁让我对其产生了些许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诸子百家的兴起无疑是社会文化多元性的表象。然而缘何东周时期的社会动荡会成就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最高峰呢?最早对“诸子百家”的缘起作出解释的是西汉史学家和文化大家刘向,后来经其子刘歆的继承与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是说:在周朝“礼崩乐坏”之前,吏与师不分。换句话说,政府各个部门的官员便负责把有关这一部分的知识传下去。这些官吏和贵族诸侯一样是世袭的。按照这个理论,当后来周朝皇室失去权力时,官吏们也失去了原来的优裕地位,而散落民间,他们便以私人身份招收学生,传授他们知识。这时,他们已经不是“官”,而成为“师”。就在教师与官吏分化的过程中,兴起了诸子百家。(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P28,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刘歆甚至将各家具体出自于何种官吏都作了细致的划分,诸如:道家出自于史官,法家出于理官,墨家出于清庙之守等等。刘歆关于各家来源的解释和分类虽然有许多任意牵强之处,但是他在归类的过程中充分观察了政治和社会环境,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却是十分先进的,故我们不妨把刘歆的理论加以修正:周朝时周王室——诸侯——庶民构成了其社会权力结构层次,而只有特权阶级即周王室和诸侯才

世界文明史1导论

幻灯片1 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 ——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明史也就是世界通史。---马克垚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刘宗绪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胡锦涛 1 幻灯片2 世界文明史--导论 一、“文明”的概念 二、文明的内在要素 三、文明史观的基本内容 四、学习世界文明史的意义 五、学习世界文明史的方法 六、参考文献 2 幻灯片3 一、“文明”的概念 1、“文化”和“文明” (1)“文化”[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是在古罗马的时候出现的。含有耕耘、培植的意思。 对“文化"的概念作出经典解释的是英国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泰勒(Edward.b.Tylor,1832-1917),他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任何能力和习惯。” 3 幻灯片4 (2)文明[Civilization]一词也源于拉丁文[Civis],有“城市国家、公民的、国家的”的含意以及“civiltas”“公民资格”和“彬彬有礼”的意思。 近代以来,“文明”一词的含义是与“野蛮”相对的,文明即“教化的行为”,指人类社会从未开化到文雅的状态,也指人类社会进化的方式和阶段。 4 幻灯片5 (3)“文明”和“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1)认为“文明”与“文化”可以作为涵义相近或等同的两个概念。在西方,许多人通常把“文明”与“文化”视为对偶词或同源对似词,“文明”与“文化”都指的是社会生活的

西方文化简史 论文

我眼中的西方文化 ——个人主义在我的认识里,西方文化传统价值观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即是以个人为本,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构成了西方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和立足点。个人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人们有决定自己生活和前途的自由和权利。”换句话说:“我的一切由个人负责。”个人主义所强调的是,在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个人是本位,或者说个人是始点、核心和目,,国家和社会的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的权利。在所有的权利中,自由、平等是最基本的权利,因而国家和社会的最高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因此,自由平等既是个人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西方社会公认的政治原则,个人主义作为西方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贯穿于西方价值观念体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西方价值观念的根本性质。 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的发展历程。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伯恩斯和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中对古希腊人的价值观念作了精辟的概括,他们描述说自荷马时代以来,“希腊人就已经沿着其在以后几个世纪都必然遵循的社会理想之路起步了,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确信生命只有::为其自己的目的而活着才有价值,他认为把追求死看成是愉快的解脱,是没有意思的,他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为自我满足而奋斗。结果,他拒绝肉体上的苦修,反对会造成损害生命的所有形式的克己行为。”这种价值观在城邦时期通过思想家的既使理想观念现实化又使实际观念理性化而融汇为希腊精神。希腊精神是古代希腊人留给西方和世界的宝贵遗产,它构成整个西方文明和价值观念的灵魂。希腊精神的实质是“建立在自由、乐观主义、世俗主义、理性主义的理想之上,尊重肉体,也尊重心灵对各个人庄严和价值给予高度重视。”关于希腊文明对于西方的影响,黑格尔说:“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是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国之感。欧洲人远在希腊之外,从东方,特别是从叙利亚获得他们的宗教,来世与超世间的生活。然而今生、现世、科学与艺术凡是满足我们精神生活、使精神生活有价值的东西,我们知道都是从希腊直接或间接传来的——间接的绕道通过罗马。”作为西方价值观念的渊源,古罗马的遗产则主要是以罗马法为内容的法制思想观念。法制体系是社会价值体现的重要内容之

世界文明史题目答案

一、费孝通老先生在80 寿辰时,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 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结合所学世界文明史内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前国际形势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 0 分)答: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大同美究其本质而言,就是拼合不同的美而达到的一种平衡。这是对中国古训“君子和而不同” 的阐释。从历史和现实中可以看到,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心态,追求文化的一种“和而不同”。 “各美其美”说明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就要求各国人民,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不以本族文化为标准进行评判。要做到这样并不容易,如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 ,一古脑地推销自己的“文明” ,对他国文化不予理睬,这两方面都是不可取的。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 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这一两千多年前的古老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

世界文明史专题(知识点)

1、怎样认识人类文明的交流融合与冲突 1)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原来一本《圣经》要值三百只羊皮,造纸术出现后,有利于它的传播。 2)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是多种多样的,在更多的场合下,交流融合是文化沟通、商贸互惠等和平方式进行,但也有战争扩张等暴力形式。 A.商贸往来,商业殖民。腓尼基人是一个典型——迦太基:世界字母文字的祖先腓尼基拼音字母。 B.战争扩张。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战争扩张等。 C.游牧民族大迁徙。匈奴、大月氏等南下西迁对人类文明进程有重大影响。一方面他们吸收农业先进文明,使自己迈入文明阶段;另方面农业文明也吸收了游牧民族的一些长处,如良种马、马拉战车等来存进生产和运输。 3)世界上的各种文明,没有一个是完全封闭的。封闭的文明必定会灭亡。但是文明的交流和融合,又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和冲突。 A.客观原因:自然条件的限制。 B.主观原因:文明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态度和心理。例如:佛教、基督教在中国传播。说明:外来文明的传播,必须要适合当地文明的特性,才能被接受。 4)全球化趋势,但不能泯灭民族性和国别性。全球化与多元化应并行不悖。 中华文明的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 2、古埃及的艺术法则 1)造型艺术首先不是为了美和欢娱,巫术实质才是决定性的。为宗教而艺术。柏拉图:埃及的艺术,一万年都未改变。 2)呆板。最突出特点:散视法,远近一致,大小相同,没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实现办法:用比例处理人物形象(重要人物比例大);假想透明 3)使用典型艺术造型的样式 正面律:人物造型的静止状态——多表现正面:坐、站(左脚向前迈一步) 侧面:眼睛和眉毛正面,嘴侧面 上层人物:特定姿态 群体人像:面对面、回首交谈 也有违例:展现下层劳动人民生活时,艺术表现更为活泼一点 3、世界文明史上的轴心时代(前800-前200) 1)世界文明的精神基础在:中国,古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希腊等,今天仍依附在这样的精神基础上 2)这一精神基础的奠定过程,就是世界文明史上的轴心时代 3)在这600年左右的时间里,充满不寻常时代 4)中国的百家争鸣 5)古印度产生佛教并传入中国 6)西亚波斯帝国处于鼎盛时代,琐罗亚斯德教 7)巴勒斯坦地区:犹太教(前6c),以犹太教为核心的希伯来文明后来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8)古希腊文明在这期间达到顶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