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式太极拳对眼法的要求

杨式太极拳对眼法的要求

杨式太极拳是现代人经常练的拳法,太极拳的特点柔和圆活,符合现代人养生理念,也符合身体运动规律。下面是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式太极拳对眼法的要求。欢迎阅读!

杨式太极拳85式对眼法的要求
眼是心灵的窗口,教拳师父可通过眼睛看出你是否入静,在行拳走架中,眼法是多变的,也是灵活的。
要求1.眼向前平视
一般情况下,眼是向前平视的;通过前面的手向前看去,关顾到手,但不死看着手。眼也有向前下看的,要根据具体拳式具体的主手动作具体确定眼看的方向。
要求2.眼神处于动态之中,眼转动的原则随身法
身动眼随,身向那个方向,眼向那个方向望去,太极拳的运行是不断前进后退左右转动的,而前进后退,左转右旋均靠腰身带转,眼的左顾右盼需随胺身的转动而转动。
在行拳走架中,眼睛要随着手势的变化而变化,想要保证眼法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首先要做到思想上的静。
要求3.眼与意一致
眼是心之苗目,心有所思,眼有所注,眼与动作不合即内外也不合,眼法在推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需注意对方的上中下部,密切注意对方的顺背,在动态中抓住有利时机使对方处于背境。
要求4.眼法自然
运用眼时不瞪眼、不闭眼,精神内含。眼神的正确运用与虚灵顶劲有关,虚灵顶劲,精神能提起,则眼自然有神。
杨式太极拳的学习阶段
第一、打基础
练拳一般都从盘架子开给,要领是尽可能地做到松、稳、慢、匀,以达到“运劲如抽丝”为目标。
学习太极拳是个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训练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学习者只需静心领会并掌握便可。
第二、内外相合
在掌握套路的基础上,要求内气与外形相互配合,一致运行。每一个姿势都要“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动作自然,绝不勉强。如果一味追求外形,非但对内功的增长不利,有时还会伤身致病。
圆是我国古代美的象征,因此,太极拳的每个动作姿势都是在大小不同的圆里完成的,只要掌握好这个圆,有助于太极拳练习。
第三、上下相随
拳架的每一招每一式都要求做到内外相合的上下相随。内气舒适畅通地贯注到外形姿势上,是免于僵滞的先决条件。动静咸宜,以静待动,动无一处不动,静无一处不静。
练拳过程如行云流水,上身与下身的动作互相协调,做到上下相随,主要是从头顶经尾间到足心要互相配合,把意气下沉到腹腔,然后疏散到四肢,再合到中心,使上下一体,四肢配合。
两臂的运行要在身体周围的气圈之内,运动

的方式要松软圆活,不用强力。以腰胯带动下肢,两胯松散,两腿放松,使意气得以下沉到足心。移动重心时,两足要互相配合,协调运动,轻灵地变换虚实。
练太极拳一定要协调,也就是在练习中要上下协调,这样才能感受到太极拳动作的优美。
杨氏太极拳的拳法作用
杨氏太极拳通过改善我们的大脑功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活动,对于白领亚健康产生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头痛、过度疲劳等疾病,有着显著的健脑去病的作用。而且太极拳要求我们全身要放松,使得人体的血管阻力减少,能够加速我们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太极拳的呼吸是采用的腹式深呼吸,气沉丹田,能够对五脏六腑有着良好的按摩保健作用。
具体健身作用反映在:
一、改善神经系统:太极拳要求整体放松,外示安逸,“动中求静”、“用意不用力”练法,使中枢神经系统获得充分休息,使神经兴奋、抑制作用不断得到调整。
二、提高呼吸质量:太极拳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逐步做到匀、深、柔、缓的腹式呼吸,使肺部和横膈膜做纵向的舒张、伸缩、提高了肺泡通气换气功能。谚云:“呼吸到脐,寿与天齐”。足见腹式呼吸的功效。
三、改善脏腑功能:由于“腹式呼吸”的舒张、伸缩形成自主的内脏按摩,有效地促进了全身各组织器官的供血,协调了脏腑之间的功能。因为太极拳非常重视腰胯脊柱锻炼,腰背虚实运动能够强壮肾脏。《医贯》说:“肾阴为上行夹背至脑中为髓海”,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壮而百病不侵”。
四、增强肢体活动:太极拳要求“势走弧圆、劲走螺旋”,“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一动无有不动 ”的全身心运动。使全身各大小关节,骨骼、肌肉都参与这种轻柔、舒展、连绵不断的运动。使肌肉富有弹性,各关节、骨骼间的血液供给、新陈代谢得到改善。
五、疏通经络隧道:太极拳要求向上要“虚领顶颈”,向下要“松到脚底”,“意落涌泉”。中部要求“气沉丹田”,“主宰于腰”。这是锻炼任督二脉以及带脉、冲脉的重要方法。四肢在轻柔、连绵、缠绕运动中要意劲贯达到肢体四梢。从而疏通了人体十二正经。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