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结构的模型有什么好处

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结构的模型有什么好处

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结构的模型有什么好处

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结构的模型有什么好处?

答:

1、各层之间相互独立:高层是不需要知道底层的功能是采取硬件技术来实现的,它只需要知道通过与底层的接口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服务;

2、灵活性好:各层都可以采用最适当的技术来实现,例如某一层的实现技术发生了变化,用硬件代替了软件,只要这一层的功能与接口保持不变,实现技术的变化都并不会对其他各层以及整个系统的工作产生影响;

3、易于实现和标准化:由于采取了规范的层次结构去组织网络功能与协议,因此可以将计算机网络复杂的通信过程,划分为有序的连续动作与有序的交互过程,有利于将网络复杂的通信工作过程化解为一系列可以控制和实现的功能模块,使得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变得易于设计,实现和标准化。

结构方程sem模型案例分析

结构方程SEM模型案例分析 什么是SEM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是一种融合了因素分析和路径分析的多元统计技术。它的强势在于对多变量间交互关系的定量研究。在近三十年内,SEM大量的应用于社会科学及行为科学的领域里,并在近几年开始逐渐应用于市场研究中. 顾客满意度就是顾客认为产品或服务是否达到或超过他的预期的一种感受。结构方程模型(SEM)就是对顾客满意度的研究采用的模型方法之一。其目的在于探索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并将这种关系用因果模型、路径图等形式加以表述。如下图: 图: SEM模型的基本框架 在模型中包括两类变量:一类为观测变量,是可以通过访谈或其他方式调查得到的,用长方形表示;一类为结构变量,是无法直接观察的变量,又称为潜变量,用椭圆形表示。 各变量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可以计算的。计算出来的值就叫参数,参数值的大小,意味着该指标对满意度的影响的大小,都是直接决定顾客购买与否的重要因素。如果能科学地测算出参数值,就可以找出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关键绩效因素,引导企业进行完善或者改进,达到快速提升顾客满意度的目的。 SEM的主要优势 第一,它可以立体、多层次的展现驱动力分析。这种多层次的因果关系更加符合真实的人类思维形式,而这是传统回归分析无法做到的。SEM根据不同属性的抽象程度将属性分成多层进行分析。 第二,SEM分析可以将无法直接测量的属性纳入分析,比方说消费者忠诚度。这样就可以将数据分析的范围加大,尤其适合一些比较抽象的归纳性的属性。 第三,SEM分析可以将各属性之间的因果关系量化,使它们能在同一个层面进行对比,同时也可以使用同一个模型对各细分市场或各竞争对手进行比较。

ISO七层模型的定义及功能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上机作业 题目:IOS七层协议的定义及功能 姓名:学号: 班级: 完成日期: 任课教师:

XX学院 学院:专业:姓名:学号: 授课老师: 作业题目:IOS七层协议的定义及功能 一、OSI七层模型介绍 答:OSI是一个开放性的通行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他是一个定义的非常好的协议规范。OSI模型有7层结构,每层都可以有几个子层。下面我简单的介绍一下这7层及其功能。 (一)OSI的7层从上到下分别是 7、应用层 6、表示层 5、会话层 4、传输层 3、网络层 2、数据链路层 1、物理层

其中高层,既7、6、5、4层定义了应用程序的功能,下面3层,既3、2、1层主要面向通过网络的端到端的数据流。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7层的功能: (二)各层的定义及功能: (1)应用层:与其他计算机进行通讯的一个应用,它是对应应用程序的通信服务的。例如,一个没有通信功能的字处理程序就不能执行通信的代码,从事字处理工作的程序员也不关心OSI的第7层。但是,如果添加了一个传输文件的选项,那么字处理器的程序员就需要实现OSI的第7层。示例:telnet,HTTP,FTP,WWW,NFS,SMTP等。 (2)表示层:这一层的主要功能是定义数据格式及加密。例如,FTP 允许你选择以二进制或ASII格式传输。如果选择二进制,那么发送方和接收方不改变文件的内容。如果选择ASII格式,发送方将把文本从发送方的字符集转换成标准的ASII后发送数据。在接收方将标准的ASII转换成接收方计算机的字符集。示例:加密,ASII等。(3)会话层:他定义了如何开始、控制和结束一个会话,包括对多个双向小时的控制和管理,以便在只完成连续消息的一部分时可以通知应用,从而使表示层看到的数据是连续的,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表示层收到了所有的数据,则用数据代表表示层。示例:RPC,SQL等。(4)传输层:这层的功能包括是否选择差错恢复协议还是无差错恢复协议,及在同一主机上对不同应用的数据流的输入进行复用,还包括对收到的顺序不对的数据包的重新排序功能。示例:TCP,UDP,SPX。

计算机网络技术前三章习题

第1章概述 一、填空题 1、网络协议的三个要素是()、()和()。 2、相对于OSI/ISO 七层网络结构参考模型,TCP/IP协议没有定义()和()。 3、衡量网络性能的两个主要指标为()和()。 4、TCP/IP 模型分为四层,它们是( )、( )、( )、( )。 5、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模型中,最有影响的有( )和( )。 6、计算机网络按距离划分可以分为( ),局域网和( )和个人区域网。 7、在分层结构中,从第一层到第三层数据传送的单位分别是( )、( )、( )。 8、OSI体系结构的可分为物理层、( )、( )、( )、会话层、 ( )、和应用层。 9、计算机网络采用( )交换技术,而传统电话网络则采用( )交换技术。 10、在网络上进行通信的双方必须遵守事先约定好的规则,这个规则称为( )。 11、利用电话拨号连接Internet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硬件设备是( ) 。 12、报文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叫时延,网络中时延主要由传播时延、( )、( )和()。 13、在OSI的不同层次中,所传输的数据形式是不同的,物理层所传的数据单位是()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单位是()、网络层的数据单位是()、运输层传输的数据单位是()。 14、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有()层。 15、按交换方式来分类,计算机网络可分为()、()和()。 16、按照覆盖的地理范围,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和()。 17、建立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是:()。 18、所谓的“三网”指()、()和()。 19、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和()。 20、Internet的前身是()。 21、因特网的拓扑结构从工作方式看可以划分为()和()两大块。 22、网络边缘的通信方式通常分为()和()两大类。 二、单选题 1、不属于网络协议的组成要素应是哪一种:() A、语义 B、语法 C、同步 D、词汇 2、数据从上到下封装的格式为:() A、比特分组帧段数据 B、数据段分组帧比特 C、比特帧分组段数据 D、数据分组段帧比特 3、网络协议主要要素为()。 A、数据格式、编码、信号电平 B、数据格式、控制信息、速度匹配 C、语法、语义、同步 D、编码、控制信息、同步 4、Intranet技术主要由一系列的组件和技术构成,Intranet的网络协议核心是()。 A、ISP/SPX B、PPP C、TCP/IP D、SLIP 5、通过电话网实现数据交换,采用的是:()。 A、电路交换 B、报文交换 C、数据报业务服务 D、虚电路业务服务 6、OSI代表()。 A、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s Institute B、Organization for Internet Standards C、Open Standards Institute D、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结构方程模型案例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 20世纪——主流统计方法技术:因素分析回归分析 20世纪70年代:结构方程模型时代正式来临 结构方程模型是一门基于统计分析技术的研究方法学,它主要用于解决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多变量问题,用来处理复杂的多变量研究数据的探究与分析。在社会科学及经济、市场、管理等研究领域,有时需处理多个原因、多个结果的关系,或者会碰到不可直接观测的变量(即潜变量),这些都是传统的统计方法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SEM能够对抽象的概念进行估计与检定,而且能够同时进行潜在变量的估计与复杂自变量/因变量预测模型的参数估计。 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非常通用的、主要的线形统计建模技术,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实际上,它是计量经济学、计量社会学与计量心理学等领域的统计分析方法的综合。多元回归、因子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都只是结构方程模型中的一种特例。 结构方程模型是利用联立方程组求解,它没有很严格的假定限制条件,同时允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存在测量误差。在许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有些变量并不能直接测量。实际上,这些变量基本上是人们为了理解和研究某类目的而建立的假设概念,对于它们并不存在直接测量的操作方法。人们可以找到一些可观察的变量作为这些潜在变量的“标识”,然而这些潜在变量的观察标识总是包含了大量的测量误差。在统计分析中,即使是对那些可以测量的变量,也总是不断受到测量误差问题的侵扰。自变量测量误差的发生会导致常规回归模型参数估计产生偏差。虽然传统的因子分析允许对潜在变量设立多元标识,也可处理测量误差,但是,它不能分析因子之间的关系。只有结构方程模型即能够使研究人员在分析中处理测量误差,又可分析潜在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 简单而言,与传统的回归分析不同,结构方程分析能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并可比较及评价不同的理论模型。与传统的探索性因子分析不同,在结构方程模型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个特定的因子结构,并检验它是否吻合数据。通过结构方程多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组别内各变量的关系是否保持不变,各因子的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 目前,已经有多种软件可以处理SEM,包括:LISREL,AMOS, EQS, Mplus. 结构方程模型包括测量方程(LV和MV之间关系的方程,外部关系)和结构方程(LV之间关系的方程,内部关系),以ACSI模型为例,具体形式如下:

OSI七层模型基础知识及各层常见应用要点

OSI Open Source Initiative(简称OSI,有译作开放源代码促进会、开放原始码组织)是一个旨在推动开源软件发展的非盈利组织。OSI参考模型(OSI/RM)的全称是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OSI/RM),它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一个网络系统互连模型。它是网络技术的基础,也是分析、评判各种网络技术的依据,它揭开了网络的神秘面纱,让其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一、OSI参考模型知识要点 图表1:OSI模型基础知识速览 模型把网络通信的工作分为7层。1至4层被认为是低层,这些层与数据移动密切相关。5至7层是高层,包含应用程序级的数据。每一层负责一项具体的工作,然后把数据传送到下一层。由低到高具体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第7层应用层—直接对应用程序提供服务,应用程序可以变化,但要包括电子消息传输 第6层表示层—格式化数据,以便为应用程序提供通用接口。这可以包括加

密服务 第5层会话层—在两个节点之间建立端连接。此服务包括建立连接是以全双工还是以半双工的方式进行设置,尽管可以在层4中处理双工方式第4层传输层—常规数据递送-面向连接或无连接。包括全双工或半双工、流控制和错误恢复服务 第3层网络层—本层通过寻址来建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它包括通过互连网络来路由和中继数据 第2层数据链路层—在此层将数据分帧,并处理流控制。本层指定拓扑结构并提供硬件寻址 第1层物理层—原始比特流的传输 电子信号传输和硬件接口数据发送时,从第七层传到第一层,接受方则相反。 各层对应的典型设备如下: 应用层……………….计算机:应用程序,如FTP,SMTP,HTTP 表示层……………….计算机:编码方式,图像编解码、URL字段传输编码 会话层……………….计算机:建立会话,SESSION认证、断点续传 传输层……………….计算机:进程和端口 网络层…………………网络:路由器,防火墙、多层交换机 数据链路层………..网络:网卡,网桥,交换机 物理层…………………网络:中继器,集线器、网线、HUB 二、OSI基础知识 OSI/RM参考模型的提出 世界上第一个网络体系结构由IBM公司提出(74年,SNA),以后

OSI七层模型与各层设备对应

OSI七层模型与各层设备对应 OSI七层网络模型由下至上为1至7层,分别为物理层(Physical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很简单,就是应用程序。这一层负责确定通信对象,并确保由足够的资源用于通信,这些当然都是想要通信的应用程序干的事情。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 应用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表示层,负责数据的编码、转化,确保应用层的正常工作。这一层,是将我们看到的界面与二进制间互相转化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语言与机器语言间的转化。数据的压缩、解压,加密、解密都发生在这一层。这一层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将数据处理为不同的格式,表现出来就是我们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文件扩展名。 会话层,负责建立、维护、控制会话,区分不同的会话,以及提供单工(Simplex)、半双工(Half duplex)、全双工(Full duplex)三种通信模式的服务。我们平时所知的NFS,RPC,X Windows等都工作在这一层。管理主机之间的会话进程,即负责建立、管理、终止进程之间的会话。会话层还利用在数据中插入校验点来实现数据的同步。 传输层,负责分割、组合数据,实现端到端的逻辑连接。数据在上三层是整体的,到了这一层开始被分割,这一层分割后的数据被称为段(Segment)。三次握手(Three-way handshake),面向连接(Connection-Oriented)或非面向连接(Connectionless-Oriented)的服务,流控(Flow control)等都发生在这一层。是第一个端到端,即主机到主机的层次。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传输。此外,传输层还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段(segment)。 传输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网络层,负责管理网络地址,定位设备,决定路由。我们所熟知的IP地址和路由器就是工作在这一层。上层的数据段在这一层被分割,封装后叫做包(Packet),包有两种,一种叫做用户数据包(Data packets),是上层传下来的用户数据;另一种叫路由更新包(Route update packets),是直接由路由器发出来的,用来和其他路由器进行路由信息的交换。负责对子网间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包(packet)。 网络层协议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数据链路层,负责准备物理传输,CRC校验,错误通知,网络拓扑,流控等。我们所熟知的MAC地址和交换机都工作在这一层。上层传下来的包在这一层被分割封装后叫做帧(Frame)。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该层的作用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在深入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作用。最上层为目标层,通常只有1个因素,最下层通常为方案或对象层,中间可以有一个或几个层次,通常为准则或指标层。当准则过多时(譬如多于9个)应进一步分解出子准则层。 构造成对比较阵 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 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权向量:若不通过,需重新构追成对比较阵。 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 计算最下层对目标的组合权向量,并根据公式做组合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则可按照组合权向量表示的结果进行决策,否则需要重新考虑模型或重新构造那些一致性比率较大的成对比较阵。美国运筹学家 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hyProcess,简称AHP方法),是对方案的多指标系统进行分析的一种层次化、结构化决策方法,它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应用这种方法,决策者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方案的权重,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运用AHP方法,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步骤1:分析系统中各因素间的关系,对同一层次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步骤2: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并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步骤3:计算各层次对于系统的总排序权重,并进行排序。最后,得到各方案对于总目标的总排序。 构造判断矩阵 层次分析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两两重要性程度之比的形式表示出两个方案的相应重要性程度等级。如对某一准则,对其下的个方案进行两两对比,并按其重要性程度评定等级。记为第和第因素的重要性之比,表3列出Saaty给出的9个重要性等级及其赋值。按两两比较结果构成的矩阵称作判断矩阵。判断矩阵具有如下性质:, 且/ ( =1,2,… ) 即为正互反矩阵表3比例标度表 因素比因素量化值 同等重要 1 稍微重要 3 较强重要 5 强烈重要7 极端重要9 两相邻判断的中间值2,4,6,8

第二次作业《解释结构模型应用》

海事大学 实验报告 《系统工程》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实验名称:基于解释模型在大学生睡眠质量问题的研究学号:马洁茹有琳 指导教师:贾红雨 报告时间: 2014年9月24日

《系统工程》课程上机实验要求 实验一解释结构模型在大学生睡眠质量问题中的研究 实验名称:基于MATLAB软件或C/Java/其他语言ISM算法程序设计(一) 实验目的 系统工程课程介绍了系统结构建模与分析方法——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 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ISM)是现代系统工程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分析方法,能够利用系统要素之间已知的零乱关系,用于分析复杂系统要素间关联结构,揭示出系统部结构。ISM方法具有在矩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运算、推导来解释系统结构的特点,对于高维多阶矩阵的运算依靠手工运算速度慢、易错,甚至几乎不可能。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应用计算机应用软件或者是基于某种语言的程序设计快速实现解释结构模型(ISM)方法的算法,使学生对系统工程解决社会经济等复杂性、系统性问题需要计算机的支持获得深刻的理解。学会运用ISM分析实际问题。 (二) 实验要求与容: 1.问题的选择 根据对解释结构模型ISM知识的掌握,以及参考所给的教学案例论文,决定选择与我们生活有关的——大学生睡眠质量问题。 2.问题背景

睡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每天的身体机制在不断运行的过程中身体负荷不断变大,到了夜间就需要休息。但是同一寝室的同学大多休息时段不同,有些习惯早睡,有些会由于许多原因晚睡。有些睡眠较沉不会轻易被打扰,有些睡眠较轻容易被鼾声或者其他声响惊醒。学习得知,解释系统模型是通过对表面分离、凌乱关系的研究,揭示系统部结构的方法。 因此,我想尝试通过解释模型来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3.用画框图的形式画出ISM的建模步骤。

OSI七层模型基础知识与各层常见应用

网络协议OSI模型-------讲稿 ++++++++++++++++++++++++++++++++++++++++++++++++ ++++++++++++++++++++ 网络协议的定义: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例如,网络中一个微机用户和一个大型主机的操作员进行通信,由于这两个数据终端所用字符集不同,因此操作员所输入的命令彼此不认识。为了能进行通信,规定每个终端都要将各自字符集中的字符先变换为标准字符集的字符后,才进入网络传送,到达目的终端之后,再变换为该终端字符集的字符。当然,对于不相容终端,除了需变换字符集字符外。其他特性,如显示格式、行长、行数、屏幕滚动方式等也需作相应的变换。 协议是用来描述进程之间信息交换数据时的规则术语(参见“法律学”对于“协议”的定义)。在计算机网络中,两个相互通信的实体处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其上的两个进程相互通信,需要通过交换信息来协调它们的动作达到同步,而信息的交换必须按照预先共同约定好的规则进行。 2要素 网络协议是由三个要素组成:[2] (1) 语义。语义是解释控制信息每个部分的意义。它规定了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以及完成的动作与做出什么样的响应。 (2) 语法。语法是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与格式,以及数据出现的顺序。 (3) 时序。时序是对事件发生顺序的详细说明。(也可称为“同步”)。[3] 人们形象地把这三个要素描述为:语义表示要做什么,语法表示要怎么做,时序表示做的顺序。

3工作方式 网络上的计算机之间又是如何交换信息的呢?就像我们说话用某种语言一样,在网络上的各台计算机之间也有一种语言,这就是网络协议,[4]不同的计算机之间必须使用相同的网络协议才能进行通信。 网络协议是网络上所有设备(网络服务器、计算机及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之间通信规则的集合,它规定了通信时信息必须采用的格式和这些格式的意义。大多数网络都采用分层的体系结构,每一层都建立在它的下层之上,向它的上一层提供一定的服务,而把如何实现这一服务的细节对上一层加以屏蔽。一台设备上的第n层与另一台设备上的第n层进行通信的规则就是第n层协议。在网络的各层中存在着许多协议,接收方和发送方同层的协议必须一致,否则一方将无法识别另一方发出的信息。网络协议使网络上各种设备能够相互交换信息。常见的协议有:TCP/IP协议、IPX/SPX协议、NetBEUI协议等。 当然了,网络协议也有很多种,具体选择哪一种协议则要看情况而定。Internet 上的计算机使用的是TCP/IP协议。 ARPANET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使用了TCP/IP标准网络协议,TCP/I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Internet采用的一种标准网络协议。它是由ARPA于1977年到1979年推出的一种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规范。随着Internet网的发展,TCP/IP也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成为Internet网上的"通用语言"。 4、层次结构

完全层次结构模型

层次分析模型 一、层次分析法讲解 在现实世界中,往往会遇到决策的问题,比如如何选择旅游景点的问题,选择升学志愿的问题等等。在决策者作出最后的决定以前,他必须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或者判断准则,最终通过这些准则作出选择。比如下面的问题: 例1 选择旅游地 国庆节即将来临,张鶇一家准备去旅游,他们想从黄山、桂林、北戴河三个旅游景点选出一个,请帮助他们作出最佳选择。 根据什么作出选择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作问题的分析,以便得到选择景点要考虑的因素. 问题的分析:景点的选择大体上有两方面要考虑: 1、是旅游者自身的情况; 2、是对景点的评价。 首先分析旅游者的情况: 如果经济条件宽绰、醉心旅游,自然特别看重景色条件,那么景色在他的心目中的比重就大。 如果平素俭朴,则会优先考虑费用,即费用的比重就大. 中老年旅游者还会对居住条件,旅游条件,饮食比较关注。 因此,应该考虑景色、费用、居住、饮食、旅途条件等因素在张鶇一家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如何衡量这五个因素的重要程度呢? 其次,如何评价景点呢? 自然应该就上面的五个因素景色、费用、居住、饮食、旅途条件对景点进行评价。 最后,还要把旅游者的情况和对景点的评价进行综合,以便选定最佳的旅游景点. 可是如何综合呢? 下面我们用层次分析法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 层次分析法的第一步: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深入分析实际问题,将有关因素自上而下分层,上层受下层影响,而层内各因素基本上相对独立,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大体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1)最高层(目标层):这一层次中只有一个元素,一般它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 (2)中间层(准则层):这一层次中包含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它还可以由若干个层次组成,包括所需考虑的准则、子准则;(3)最低层(方案层):这一层次包括了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 就本例题而言,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建立如下层次模型:

计算机网络面试题(全)

计算机网络面试题 一、什么是互联网OSI模型?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是指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在我们的平常使用的计算机网络中存在众多体系结构, 如IBM公司的SNA(系统网络体系结构)和DEC公司的DNA(Digital Network Architecture)数字网络体系结构等。 由于体系太多,为了能够解决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这个OSI模型。 OSI将网络通信工作分为七层,由高到低依次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OSI模型结构图 二、数据如何各层之间传输?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属于OSI模型的低三层,负责创建网络通信连接的链路,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是OSI模型的高四层,具体负责端到端的数据通信。 每层完成一定的功能,每层都直接为其上层提供服务,并且所有层次都互相支持,而网络通信则可以自上而下(在发送端)或者自下而上(在接收端)双向进行。 当然,并不是所有通信都是要经过OSI的全部七层,如物理接口之间的转接,只需要物理层中进行即可;而路由器与路由器之间的连接则只需网络层以下的三层。 三、各层的作用是什么?各自包括哪些就应用? 1.物理层。物理层规定了激活、维持、关闭通信端点之间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以及过程特性。物理层为上层协议提供了一个传输数据的物理媒体。 属于物理层定义的典型规范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2.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数据链路层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 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帧中继等。 3.网络层。网络层负责对子网间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 网络层协议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4.传输层。传输层是第一个端到端,即主机到主机的层次。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传输。此外,传输层还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传输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5.会话层。会话层管理主机之间的会话进程,即负责建立、管理、终止进程之间的会话。会话层还利用在数据中插入校验点来实现数据的同步。 6.表示层。表示层对上层数据或信息进行变换以保证一个主机应用层信息可以被另一个主机的应用程序理解。表示层的数据转换包括数据的加密、压缩、格式转换等。 7、应用层。应用层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 应用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四、在各层之间,数据是以什么单位进行传输的?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数据在各层之间的单位都是不一样的,在物理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比特(bit);在数据链路层,数据的单位称为帧(frame); 在网络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包(packet);传输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段(segment)。 ******************************************************************************************************************************************************** ******************************************

网络osi七层模型各层功能总结

1. 物理层 在OSI参考模型中,物理层(Physical Layer)是参考模型的最低层,也是OSI模型的第一层。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利用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 物理层的作用是实现相邻计算机节点之间比特流的透明传送,尽可能屏蔽掉具体传输介质和物理设备的差异。需要注意的是,物理层并不是指连接计算机的具体物理设备或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而是要使其上面的数据链路层感觉不到这些差异,这样可使数据链路层只需要考虑如何完成本层的协议和服务,而不必考虑网络的具体传输介质是什么。“透明传送比特流”表示经实际电路传送后的比特流没有发生变化,对传送的比特流来说,这个电路好像是看不见的,当然,物理层并不需要知道哪几个比特代表什么意思。 为了实现物理层的功能,该层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信连接端口与传输媒体的物理和电气特性 λ机械特性:规定了物理连接器的现状、尺寸、针脚的数量,以及排列状况等。例如EIA-RS-232-D标准规定使用25根引脚的DB-25插头座,其两个固定螺丝之间的距离为47.04±0.17mm等。 λ电气特性:规定了在物理连接信道上传输比特流时的信号电平、数据编码方式、阻抗及其匹配、传输速率和连接电缆最大距离的限制等。例如EIA-RS-232-D标准采用负逻辑,即逻辑0(相当于数据“0”)或控制线处于接通状态时,相对信号的地线有+5~+15V的电压;当其连接电缆不超过15米时,允许的传输速率不超过20Kb/s。 λ功能特性:规定了物理接口各个信号线的确切功能和含义,如数据线和控制线等。例如EIA-RS-232-D 标准规定的DB-25插头座的引脚2和引脚3均为数据线。λ规程特性:利用信号线进行比特流传输时的操作过程,例如信号线的工作规则和时序等。 (2)比特数据的同步和传输方式 物理层指定收发双方在传输时使用的传输方式,以及为保持双方步调一致而采用的同步技术。例如在采用串行传输时,其同步技术是采用同步传输方式还是异步传输方式。(3)网络的物理拓扑结构 物理拓扑规定了节点之间外部连接的方式。例如星形拓扑、总线型拓扑、环形拓扑和网状拓扑等。 (4)物理层完成的其他功能 λ数据的编码。 调制技术。λ 通信接口标准。λ 2.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是OSI模型的第二层,负责建立和管理节点间的链路。该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各种控制协议,将有差错的物理信道变为无差错的、能可靠传输数据帧的数据链路。(交换机) 在计算机网络中由于各种干扰的存在,物理链路是不可靠的。因此,这一层的主要功能是在物理层提供的比特流的基础上,通过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为无差错的数据链路,即提供可靠的通过物理介质传输数据的方法。 该层通常又被分为介质访问控制(MAC)和逻辑链路控制(LLC)两个子层。MAC子层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共享型网络中多用户对信道竞争的问题,完成网络介质的访问控制;LLC子层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维护网络连接,执行差错校验、流量控制和链路控制。 数据链路层的具体工作是接收来自物理层的位流形式的数据,并加工(封装)成帧,传送到上一层;同样,也将来自上层的数据帧,拆装为位流形式的数据转发到物理层;并且,还负责处理接收端发回的确认帧的信息,以便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如下: λ数据帧的处理:处理数据帧的封装与分解。 λ物理地址寻址:通过数据帧头部中的物理地址信息,建立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数据链路,并进行维护与释放链路的管理工作。 λ流量控制:对链路中所发送的数据帧的速率进 行控制,以达到数据帧流量控制的目的。 λ帧同步:对数据帧的传输顺序进行控制(即帧 的同步和顺序控制)。 λ差错检测与控制:通常在帧的尾部加入用于差 错控制的信息,并采用检错检测和重发式的差错控制技 术。例如处理接收端发回的确认帧。 3. 网络层 网络层(Network Layer)是OSI模型的第三层,它是OSI 参考模型中最复杂的一层,也是通信子网的最高一层。它 在下两层的基础上向资源子网提供服务。其主要任务是: 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报文或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最适 当的路径。该层控制数据链路层与传输层之间的信息转 发,建立、维持和终止网络的连接。具体地说,数据链路 层的数据在这一层被转换为数据包,然后通过路径选择、 分段组合、顺序、进/出路由等控制,将信息从一个网络 设备传送到另一个网络设备。 一般地,数据链路层是解决同一网络内节点之间的通信, 而网络层主要解决不同子网间的通信。例如在广域网之间 通信时,必然会遇到路由(即两节点间可能有多条路径) 选择问题。在实现网络层功能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 下: λ寻址:数据链路层中使用的物理地址(如MAC 地址)仅解决网络内部的寻址问题。在不同子网之间通信 时,为了识别和找到网络中的设备,每一子网中的设备都 会被分配一个唯一的地址。由于各子网使用的物理技术可 能不同,因此这个地址应当是逻辑地址(如IP地址)。 λ交换:规定不同的信息交换方式。常见的交换 技术有:线路交换技术和存储转发技术,后者又包括报文 交换技术和分组交换技术。 λ路由算法:当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存在多条 路径时,本层可以根据路由算法,通过网络为数据分组选 择最佳路径,并将信息从最合适的路径由发送端传送到接 收端。 λ连接服务:与数据链路层流量控制不同的是, 前者控制的是网络相邻节点间的流量,后者控制的是从源 节点到目的节点间的流量。其目的在于防止阻塞,并进行 差错检测。 4. 传输层 OSI下3层的主要任务是数据通信,上3层的任务是数据 处理。而传输层(Transport Layer)是OSI模型的第4 层。因此该层是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的接口和桥梁,起到 承上启下的作用。 该层的主要任务是: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差错和流 量控制,保证报文的正确传输。传输层的作用是向高层屏 蔽下层数据通信的细节,即向用户透明地传送报文。该层 常见的协议:TCP/IP中的TCP协议、Novell网络中的SPX 协议和微软的NetBIOS/NetBEUI协议。 传输层提供会话层和网络层之间的传输服务,这种服务从 会话层获得数据,并在必要时,对数据进行分割。然后, 传输层将数据传递到网络层,并确保数据能正确无误地传 送到网络层。因此,传输层负责提供两节点之间数据的可 靠传送,当两节点的联系确定之后,传输层则负责监督工 作。综上,传输层的主要功能如下: λ传输连接管理:提供建立、维护和拆除传输连 接的功能。传输层在网络层的基础上为高层提供“面向连 接”和“面向无接连”的两种服务。 λ处理传输差错: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和不 太可靠的“面向无连接”的数据传输服务、差错控制和流 量控制。在提供“面向连接”服务时,通过这一层传输的 数据将由目标设备确认,如果在指定的时间内未收到确认 信息,数据将被重发。 λ监控服务质量。 5. 会话层 会话层(Session Layer)是OSI模型的第5层,是用户 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接口,主要任务是:向两个实体的 表示层提供建立和使用连接的方法。将不同实体之间的表 示层的连接称为会话。因此会话层的任务就是组织和协调 两个会话进程之间的通信,并对数据交换进行管理。 用户可以按照半双工、单工和全双工的方式建立会话。当 建立会话时,用户必须提供他们想要连接的远程地址。而 这些地址与MAC(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地址或网络层的逻 辑地址不同,它们是为用户专门设计的,更便于用户记忆。 域名(DN)就是一种网络上使用的远程地址例如: https://www.doczj.com/doc/a818186686.html,就是一个域名。会话层的具体功能如下: λ会话管理:允许用户在两个实体设备之间建 立、维持和终止会话,并支持它们之间的数据交换。例如 提供单方向会话或双向同时会话,并管理会话中的发送顺 序,以及会话所占用时间的长短。 λ会话流量控制:提供会话流量控制和交叉会话 功能。 寻址:使用远程地址建立会话连接。λ λ出错控制:从逻辑上讲会话层主要负责数据交 换的建立、保持和终止,但实际的工作却是接收来自传输 层的数据,并负责纠正错误。会话控制和远程过程调用均 属于这一层的功能。但应注意,此层检查的错误不是通信 介质的错误,而是磁盘空间、打印机缺纸等类型的高级错 误。 6. 表示层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是OSI模型的第六层,它 对来自应用层的命令和数据进行解释,对各种语法赋予相 应的含义,并按照一定的格式传送给会话层。其主要功能 是“处理用户信息的表示问题,如编码、数据格式转换和 加密解密”等。表示层的具体功能如下: λ数据格式处理:协商和建立数据交换的格式, 解决各应用程序之间在数据格式表示上的差异。 λ数据的编码:处理字符集和数字的转换。例如 由于用户程序中的数据类型(整型或实型、有符号或无符 号等)、用户标识等都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因此,在 设备之间需要具有在不同字符集或格式之间转换的功能。 λ压缩和解压缩:为了减少数据的传输量,这一 层还负责数据的压缩与恢复。 数据的加密和解密:可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λ 7. 应用层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是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 它是计算机用户,以及各种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接口, 其功能是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完成用户希望在网络上完 成的各种工作。它在其他6层工作的基础上,负责完成网 络中应用程序与网络操作系统之间的联系,建立与结束使 用者之间的联系,并完成网络用户提出的各种网络服务及 应用所需的监督、管理和服务等各种协议。此外,该层还 负责协调各个应用程序间的工作。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和协议有:文件服务、目录服务、 文件传输服务(FTP)、远程登录服务(Telnet)、电子 邮件服务(E-mail)、打印服务、安全服务、网络管理服 务、数据库服务等。上述的各种网络服务由该层的不同应 用协议和程序完成,不同的网络操作系统之间在功能、界 面、实现技术、对硬件的支持、安全可靠性以及具有的各 种应用程序接口等各个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应用层的主 要功能如下: λ用户接口:应用层是用户与网络,以及应用程 序与网络间的直接接口,使得用户能够与网络进行交互式 联系。 λ实现各种服务:该层具有的各种应用程序可以 完成和实现用户请求的各种服务。 8. 7层模型的小结 由于OSI是一个理想的模型,因此一般网络系统只涉及其 中的几层,很少有系统能够具有所有的7层,并完全遵循 它的规定。 在7层模型中,每一层都提供一个特殊的网络功能。从网 络功能的角度观察:下面4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 络层和传输层)主要提供数据传输和交换功能,即以节点 到节点之间的通信为主;第4层作为上下两部分的桥梁, 是整个网络体系结构中最关键的部分;而上3层(会话层、 表示层和应用层)则以提供用户与应用程序之间的信息和 数据处理功能为主。简言之,下4层主要完成通信子网的 功能,上3层主要完成资源子网的功能。 9. 建立OSI参考模型的目的和作用 建立OSI参考模型的目的除了创建通信设备之间的物理 通道之外,还规划了各层之间的功能,并为标准化组织和 生产厂家制定了协议的原则。这些规定使得每一层都具有 一定的功能。从理论上讲,在任何一层上符合OSI标准的 产品都可以被其他符合标准的产品所取代。因此,OSI参 考模型的基本作用如下: λ OSI的分层逻辑体系结构使得人们可以深刻地 理解各层协议所应解决的问题,并明确各个协议在网络体 系结构中所占据的位置。 λ OSI参考模型的每一层在功能上与其他层有着 明显的区别,从而使得网络系统可以按功能划分。这样, 网络或通信产品就不必面面俱到。例如,当某个产品只需 完成某一方面的功能时,它可以只考虑并遵循所涉及层的 标准。 λ OSI参考模型有助于分析和了解每一种比较复 杂的协议。 以后还会介绍其他参考模型或协议,例如TCP/IP、IEEE 802和X.25协议等,因此,还会比较它们与OSI模型的 关系,从而使读者进一步理解网络体系结构、模型和各种 协议的工作原理。

结构方程模型案例汇总-共18页

结构方程模型( Structural Equation ,SEM) Modeling 20 世纪——主流统计方法技术:因素分析回归分析 20 世纪70 年代:结构方程模型时代正式来临结构方程模型是一门基于统计分析技术的研究方法学,它主要用于解决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多变量问题,用来处理复杂的多变量研究数据的探究与分析。在社会科学及经济、市场、管理等研究领域,有时需处理多个原因、多个结果的关系,或者会碰到不可直接观测的变量(即潜变量),这些都是传统的统计方法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SEM能够对抽象的概念进行估计与检定,而且能够同时进行潜在变量的估计与复杂自变量/ 因变量预测模型的参数估计。 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非常通用的、主要的线形统计建模技术,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实际上,它是计量经济学、计量社会学与计量心理学等领域的统计分析方法的综合。多元回归、因子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都只是结构方程模型中的一种特例。 结构方程模型是利用联立方程组求解,它没有很严格的假定限制条件,同时允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存在测量误差。在许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有些变量并不能直接测量。实际上,这些变量基本上是人们为了理解和研究某类目的而建立的假设概念,对于它们并不存在直接测量的操作方法。人们可以找到一些可观察的变量作为这些潜在变量的“标识”,然而这些潜在变量的观察标识总是包含了大量的测量误差。在统计分析中,即使是对那些可以测量的变量,也总是不断受到测量误差问题的侵扰。自变量测量误差的发生会导致常规回归模型参数估计产生偏差。虽然传统的因子分析允许对潜在变量设立多元标识,也可处理测量误差,但是,它不能分析因子之间的关系。只有结构方程模型即能够使研究人员在分析中处理测量误差,又可分析潜在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 简单而言,与传统的回归分析不同,结构方程分析能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并可比较及评价不同的理论模型。与传统的探索性因子分析不同,在结构方程模型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个特定的因子结构,并检验它是否吻合数据。通过结构方程多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组别内各变量的关系是否保持不变,各因子的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 目前,已经有多种软件可以处理SEM,包括:LISREL,AMOS, EQS, Mplus. 结构方程模型包括测量方程(LV和MV之间关系的方程,外部关系)和结构方程

软件构成的层次结构模型以及各个层面所使用的结构。

软件构成的层次结构模型以及各个层面所使用的结构。 研究软件的结构后会发现,任何软件的完整结构都具有以上层次关系,如图所示。首先,特定的软件需要特定的硬件环境运行,这体现了软件的硬件层支持的作用;其次,在任何层面上描述建立的软件,是建立在其下层所提供的支持上的。因此,不可能存在不需要下层支持的抽象的上层结构或框架。 因此可以说,尽管软件的体系结构表现千差万别,但都是建立在特定描述层次上的。层次性是软件体系结构的不变性,是软件构成的共同规律。 软件体系结构的层次模型 01.硬件基础层 这是软件得以运行的物质基础,它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时钟、中断及其控制、I/O端口、I/O通道、快速缓存、DMA等。 02.软化的硬件层 各硬部件在计算机系统中是固定的,但其在软件描述中的出现次数是不受限制且每次出现受到关注的多是某个侧面,加之需要处理逻辑类似但构成有别的部件,所以命名代理的形式对硬件的操作加以描述。也就是要在对硬件结构和性能进行抽象的基础上,实现硬件的操作和控制描述。这就形成了软件的硬件层。 与硬件的分离导致了软件向不同结构但逻辑相似硬件上的可移植性。“材料”的获得,使得从更抽象的层面对软件进行描述创造了条件。 该层面程序设计的主要工具是汇编语言和描述能力更强大的宏汇编语言。 03.基础控制描述层 这是建立在高级程序语言描述上的纯粹软件描述层。它包括了高级语言所支持的所有程序控制和数据描述概念。程序控制的概念有:顺序、条件、循环、变量、参数、生存期、程序、过程/函数库/包、模块、模块覆盖等。 数据描述的概念有:数组、散列表、结构、队列、链表、堆栈、树、图、指针/参照、表、记录等。还包括从抽象数据类型出发的面向对象概念:类、对象、封装、继承等,以及各类设备的输入/输出、通信协议等。 支持该层面的软件系统模型有:主程序/子程序、结构化程序、模块化程序、面向对象程序、状态转换等。 支持该层面的设计工具有:程序设计语言、结构化分析设计、面向对象分析设计。 事实上,在该层对软件结构的描述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以数据对象和操作算法为代表的高级层面,另一个实现代码结构的低级层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