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试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试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试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试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一、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答:【一】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二者都是经济发展的方式。二者构成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的统一。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的概念,主要是对不同时期投入变化导致产出数量的增加而言,包括由于扩大投资而获得的增产和更高的生产效率所带来的产品的增加。它的核算常使用“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GDP增长率”和“人均GDP”三个指标。经济增长方式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包括生产数量增加、质量改善和组合优化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复杂得多,内容更丰富。它强调经济系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阶段性变化,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生产要素投入后更多的产出和变化,同时,还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上的改变,意味着产业结构的改变以及各部门间投入分布的改变,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方面,包括众多方面在内的经济社会进步过程,其所指向的价值目标是以人为核心的。增长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只有增长才能发展,但增长并非必然带来发展,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不仅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其与“经济增长”相别的鲜明特征就在于:顾及可持续性,顾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及顾及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也更强调经济系统的协调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增长成果的共享性。【二】当前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经济增长模式,而是已扩大和涉及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并将会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及时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十七大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的重大战略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目标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发展方式,而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实现途径。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使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落到实处,从而使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发展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由内生力量驱动的中国,一个低碳的中国,一个和谐稳定的中国。

二、你怎样看待中国式民主的实践成效?

答:所谓“中国式民主”,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一个概括。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仅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广泛自由、各种民主权利的保障和政治参与的程度,与30多年前相比,变化之大也是有目共睹的。但也有少数人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显著,而民主政治几乎在“原地踏步”。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熟悉政治经济学的人都明白,经济与政治紧密相连,没有政治的进步,经济也很难发展下去。很难设想,改革开放以来,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步相伴随、相适应、相匹配,中国经济建设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经济体制改革每推进一步,政治体制改革也深化一步。由此,中国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30多年来,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实践中始终得到坚持和完善,对人民的生活影响广泛而深刻,对中国的发展作用重大而显著。还有诸如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政府决策民主化、建设司法民主等民主实践,其成就同样十分显著,其影响同样至为深远。应该说,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成就,百姓的感受最为真切,也最有发言权。今天,在中国社会生活每一个细节,人们都能感受到民主形式的丰富和扩展,公民的民主权利.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和合法权益日益得到保障。越来越多的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影响公共决策与公共管理,表达民主要求,主张民主权利。也正是在这种参与中,中国民主政治的内涵不断丰富,价值和意义不断实现,魅力得到更充分展现。从民主的形式看,选举、协商等民主形式较为普遍。从民主涉及领域看,凡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决策、公共管理、公共

事务,都在积极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和形式,支持和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从民主参与渠道看,除了传统的面对面、电话等交流沟通方式外,电视、网络、手机等载体被日益广泛应用。所以说,“中国式民主”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合乎中国国情,合乎时代进步潮流,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三、为何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答: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且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锐意进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论断,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和新的境界。“社会和谐”,是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主义诞生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直接提到“社会和谐”的概念。他们一方面高度评价资本主义文明带来高速发展的历史性进步,另一方面对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不和谐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批评。马克思和恩格斯还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阐明了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是充满和谐的美好的社会。马克思曾经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的理念和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更高境界和奋斗目标。从重视社会和谐到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新发展。十六大以来,提出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重要执政任务,要求“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并且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作出具体概括和具体规定。十六届六中全会还强调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并且强调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这实际上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以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追求出发,对和谐社会建设提出的根本原则和要求。我们党领导全体人民努力构建共建共享共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到底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向,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理念、原则和目标。总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追求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更加卓有成效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四、为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体系?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当今时代条件相结合的产物,

是30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顺应了时代需要,体现了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向现代社会主义理论的转型。由于历史原因,社会主义国

家曾一度盛行“苏联模式”,即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这种模式有其合理性,曾取得骄人业绩,但它经济上推行单一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推行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文化上推行过于集中的

管理体制,存在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突破“苏联模式”,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取代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文化多样性取代文化单一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符合时代潮流,富有现代价值和现代内涵,是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向现代社会主义理论的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古典形态到当代形态的飞跃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艰辛探索,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次科学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阶段。比如,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剥削和两极分化思想的继承和丰富;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思想、人类同自然和解的思想、社会有机发展思想的科学综合和创造性演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古典形态到当代形态的飞跃,是一种当代形态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历史和现实证明,一种思想文化愈是开放包容、兼收

并蓄,它就愈是丰富博大,长盛不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和实行全面对外开放政策,把中国

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倡导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把中华文明的发展同世界文明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时代主题论、“一国两制”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等命题

都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山不辞微尘,所以成其高;海不绝细流,所以成其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种海纳百川、熔铸万物的宽广胸襟和恢宏气度,科学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广纳博采当代世界百家各派思想学说的合理因素,始终正确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而且为解决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重要智慧。

五、如何更好推进社会公平正义?

答:“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新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思考的新突破。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当前我国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存在主要问题有:一特权现象,腐败问题严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二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分配不公;三就业和用人不公;四教育不公;五社会保障不公,私权保障不力;六立法和司法不公。面对我国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应采.正确认识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意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现社会一】【取以下措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公正,前提是提高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社会公正问题之所以得不到很好解决,与一些人尤其是个别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把社会公正的价值看轻了、位置摆低了不无关系。【二】.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先决条件。始终坚持发展首位,在发展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须具备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满足公民对社会公平的要求,增加公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必须具备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好的物质条件。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途径,仍然是努力发展社会经济,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为实现更高水准的社会公平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三】.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要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制度建设的六个方面的任务和要求,加强保障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建设,最终建立一个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完整的社会公平制度保障体系。同时要抓好制度的落实。只有将充分保障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的社会公正制度体系具体化为实践中的措施和行动,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建共享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成果,才能真正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终促进社会和谐。【四】.加强制度建设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根本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第一,完善民主权利的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第二,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加强法制建设,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保障。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第三,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要以司法公正为目标,从人民群众反映最突出的、制约司法公正的关键环节着手,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第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五,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五】.建立公正的利益协调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第一、建立公正的利益表达机制公正的利益表达机制,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利益表达的制度性平台,使多元化的利益诉求,通过正当的渠道予以表达。第二、建立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本质上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社会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只有确立了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社会秩序才有稳固的基础。【六】.形成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合力。我们强调理性看待社会公正问题,目的就是为了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正。第一,认识到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现社会公正,前提是提高认识。。第二,社会公正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动力作用。公正与效率既有相互排斥的一面,也有相互统一的一面。实现社会公正,需要采取切中肯綮的举措。其中,最为重要的举措就是实现科学发展,不断做大蛋糕,努力分好

蛋糕。可以肯定,如果我们个人缺乏公正之心,千方百计阻挠变革,那么,实现社会公正的道路必将变得漫长而坎坷。只有每个人都具有公正之心,为实现社会公正不懈努力,才能让社会公正放射出比太阳还要灿烂的光辉。

六、如何认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把握中国国情对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性?答:“两个没有变”是对我国现状的历史性定位。这个定位是我们观察问题、作出决策的出发点,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十七大报告在分析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时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两个没有变”在代表中反响热烈。这是观察国情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此必须保持清醒头脑。“两个没有变”,是我们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人民群众新的期待,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要求,都会使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会给社会的主要矛盾带来新的挑战。我们共产党人讲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只有立足这个实际,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我们的事业才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不断取得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建立在对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和发展水平的科学判断基础上的。【二】认清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一切问题的根本依据。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我们党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一开始是比较成功的,取得了重要的认识成果。但后来为什么走偏了探索方向、发生了严重曲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中国基本国情的判断出现了严重失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形成了一整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指导中国走上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如果没有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准确认识和把握,我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就会脱离当代中国实际,从而失去赖以形成的条件和基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也是不可能的。要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保持与实际相一致,还必须把握基本国情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始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根据这个基本国情制定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同时又要看到,经济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必然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历史阶段中呈现出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因此,我们在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据此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始终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

七、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成为改善民生中最紧迫的问题,谈谈解决它的意义及途径?

答:1途径:(一)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求学是民生之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就业问题解决得如何,是衡量一个政府、一个政党的治国水平、执政小平的重要标志。(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收入是民生之源。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符合国情、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保是民生之盾。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保证。建立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就医是民生之急。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谐是民生之盼。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2意义: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一重大战略,重要前提。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一,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之必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正当性依据来源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中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基础。第二,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之必需。重视并改善民生问题,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种最有效的动力。民生具体状况如何,对于一个社会的内需拉动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重视并努力改善

民生,可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并使低收入者的收入普遍提高,可以增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这样一来,更多的社会成员的购买力就会明显提升,我们国家的经济就会得到有效持续的拉动。第三,是实现社会安全运行之必需。随着改革发展进程的深入,我国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的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由于一些民生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所引发的社会问必须高度重视为了保证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显然,题对于社会的安全运行造成了有害的影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并改善民生问题,并将它放到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上。.

易飞考试模拟题-26页文档资料

易飞代理商考试模拟题(生产) 1.下列哪个不属于系统中工单的状态码?(单选)D A) 未生产 B) 已发料 C) 生产中 D) 未发料 2.小张是成功集团的工程人员,研发部开发新成品A,新产品A由自制件B和C组成,自制件B由采购件D和E组成,自制件C由采购件F和G组成,比例都是1:1;新产品A试产成功后,要开工单进行正式的生产,那么小张需要在系统中录入BOM: 1>如果生产新产品A,采购单D归属制造费用,小张在[录入BOM]时D 的‘材料类型’应该选(单选)B A) 直接材料 B) 间接材料 C) 客户供料 D) 供应商供料 2>如果生产12个新产品A只需要1个自制件C,小张在[录入BOM]时如何录入组成用量和底数?(单选)A A) 组成用量为1,底数为12 B) 组成用量为12,底数为1 C) 组成用量为1/12,底数为1 D) 组成用量为1,底数为1/12

3>如果小张想查采购件F还存在于哪些主件品号的BOM中,应该查看哪只报表?(单选)B A) 多阶材料用量清单 B) 多阶材料用途清单 C) 以上皆可 D) 以上皆非 易飞代理商考试模拟题(供应链) 1.在客户商品价格资料分量计价中若设定”数量500以上”单价为30元;"数量1000以上"单价为28元,请问客户购买500个单价是多少?购买1020个单价是多少?(单选)B A) 30,30 B) 30,28 C) 28,28 2.因为现在存在很多坏账,有很多货款收不回来,成功集团决定对客户进行信用管控,针对不同的客户设定相应的信用额度和管控方式,公司正在讨论各客户的信用额度和管控方式。并检查哪些客户长期欠款,终止和这些客户的交易。请问: 1>要控制各客户的信用额度,需要在系统中设置信用管控方式,对客户的信用管控方式是在哪支作业中设置的?(多选)BC A) 设置信用控制参数 B) 录入客户信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题答案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①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担当起来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集中体现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前提;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根本目的,也是保证国家强大、维护民族尊严的重要物质基础。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在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的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应正确把握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应当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引领中华民族开拓前进的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将社会主义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起来;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起来;将国家的安危荣辱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的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色是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2.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与主要内容? 基本问题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清醒的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①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②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③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关系到当代中国发展的思想前提、政治主题、根本保证和物质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密切相连,其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态度,是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其他三个问题的思想前提。对其他三个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回答,只能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态度基础之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它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从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勾画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蓝图。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个层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全面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在引导和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 结合实际,谈谈对学习本课程意义和方法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是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程是在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上开设的。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认识,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提高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 硕士研究生是青年中思想活跃、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学习这门课程,对于硕士研究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本课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和中国特色

科学社会主义试题及答案

1.《乌托邦》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托马斯?莫尔的杰作。书中描绘了理想的社会制度“乌托邦”。乌托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一切人都必须参加体力劳动,参加劳动的人都可以保证得到一切必需品。实行民主政治,所有的公职人员都由选举产生,他们是人民的公仆,应当为人民利益工作。国家元首也由选举产生,重大问题由全体居民讨论决定。这种社会结构的优点可以使居民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 今天乌托邦往往有一个更加广泛的意义。它一般用来描写任何想象的、理想的社会。有时它也被用来描写今天社会试图将某些理论变成实现的尝试。往往乌托邦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广义的乌托邦可以是理想的或实际的,但一般来说这个词更强调乐观的、理想的和不可能的完美事物。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时间约为1918年至1920 年。苏俄在苏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苏共希望通过该政策使苏俄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在当时条件下,它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起了巨大作用。 3.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主张在民主体制里进行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意识形态。大多数民主社会主义份子支持多样型经济发展,并要求国家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以及进行财富的再分配。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者的人士或团体一般都要比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政治立场上更为左倾。很多人将诸如瑞典之类的北欧国家看作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典范。社会民主主义者与民主社会主义者有共同的国际组织:社会党国际。 民主社会主义是在一个民主国家内宣传社会主义的政治运动与理想,也可称为反专制社会主义。 大多数民主社会主义份子支持多样型经济发展,并要求国家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以及进行财富的再分配。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者的人士或团体一般都要比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政治立场上更为左倾。很多人将诸如瑞典之类的北欧国家看作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典范。 4.卡夫丁峡谷 “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公元前 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且卡夫丁峡谷成为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并可以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基本内容

ERP试题附标准答案--(全)

ERP原理与应用期末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最早提出ERP概念的咨询公司在(C)。 A.英国B.中国C.美国ff 2.时段MRP是在(B )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 A.物料需求一天今天第一 B.物料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 C.物料独立需求 D.物料相关需求 3. MRPⅡ与MRP的主要区别就是它运用了( C )的概念。 A.会计B.成本会计C.管理会计D.财务管理 4.业务流程重组是以作业流程为一天回家一趟中心、打破传统的金字塔形组织结构向平板形发展,即所谓的( B)结构管理。 A.垂直化B.扁平化C.职能化D.流程化 5. 闭环MRP在时段MRP基础上添加了(D )。 A.库存需求计划 B.生产计划 C.采购需求计划太阳花一天D.能力需求计划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ERP系统基本组成部分的是(A)。 A.工作流B.财务管理 C.生产计划D.物流管理 7.ERP思想的倡导者是( C ) 。 A.Oracle公司B.BAAN公司C.SAP公司D.用友公司 8.一般来说,在生产型制造企一体化业的各项支出对利润的影响中,影响最大的是( B )。 A.销售成本B.采购成本 C.存货成本D.生产成本 9.ERP系统中的主业务流程包括( D )模块。 I.物流管理 II.财务管理后天然后他III.生产管理 IV.库存管理V.采购管理 A.II、III、IV B.I、II如果还让他好过、IV C.I、II、VD.I、II、III 10.在易飞ERP系统中,记录企业向供应商询价结果的单据是( B)。 A.报价单 B.询价单C.请购单D.采购单 11. ERP系统的四个全景分别对应( C )四种管理。 A.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 B.库存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 C.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和知识管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题及答案

补充: 1. 试述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讨是“始于毛,成于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一、始于毛:以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率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其思想成果主要有: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提出要以“以为鉴”,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方面,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方面,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社会矛盾学说;在政治建设方面,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加强监督,健全法制,反对官僚主义,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强调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等。 总之,以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进行了认真和富有开创性的探索。由于种种原因,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出现了严重曲折和重大失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损失,但是,这毕竟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步。这一探索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宝贵思想财富,为后来我们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和宝贵经验。 二、成于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初步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之所以说“成于邓”,理由有三: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最初源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最初就是理论;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两个基本元素——民族化和当代化,源于对理论的概括;三是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原创与传承关系。也说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源理论。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过程中的理论成果。从理论渊源关系看,理论与它们之间是原创与发展的关系。 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重论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已经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使得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建立。 2. 试述道路问题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 一、中国道路涵 1、从形态构成讲,中国道路是途径、理论和制度三种形态,在实践中有机统一。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称。中国道路的理论形态,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道路的行动指南;中国道路的制度形态,包括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的体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的根本保证。 2、从宏观规定讲,中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所谓总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理篇

1、结合十八大提出的“既不走封建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论断,谈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并分析“特”哪里,制度优势的“优”在哪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是中国发展进步之路,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十八大报告中所说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实践中创造,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发展,接受实践的检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立足中国基本国情,要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探索而形成,反映了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信息化的发展内容,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从经济制度来看,我国所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巿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巿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从政治制度来看,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经济、社会、文化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等现实状况。当然,不仅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两个方面,在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教育活动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 2016 年 5 月 14 日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鲜明提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这三个自信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保障,必将进一步增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心,从而更好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政治报告提出了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报告中的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一、坚定道路自信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实质:道路自信从何而来?习近平同志强

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道路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义道路。 (一)、从伟大征程和辉煌成就中坚定道路自信坚定道路自信,就要对这条道路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有深刻认识。有了这种道路自信,这是一条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接力奋斗开辟出来的伟大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我们才能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沿着这一伟大道路奋勇前进。这是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1.怎样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⑴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必然归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从不同方面给科学社会主义作论证的。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没有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学说,固然不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伟大作用就得不到体现,哲学、政治经济学的论证就得不到落实。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才能成为变革现实的物质力量;⑵从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上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科学,它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更直接、全面地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它是行动的马克思主义,他的作用是直接指导无产阶级和建设的实践活动,它为各国无产阶级提供正确的理论纲领和战略策略原则,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行动的指南和胜利的旗帜。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⑴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从客观实际中抽引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科学。既然客观实际在一刻不停地变化发展着,那么,马克思主义就必然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发展。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把科学性和革命性内在地不可分割地结合起来的革命科学,一种把冷静分析客观形势和演进的客观进程同坚决承认广大群众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性和革命首创精神出色地结合起来的革命科学。⑶马克思主义是向人类文明成果开放的思想体系。 3.试述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⑴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①空想社会主义未能揭示雇佣劳动的本质,因而无法论证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②空想社会主义未能发现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不了解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的正确途径。③空想社会主义未能找到改造现实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因此,空想社会主义只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特定历史条件不复存在的时候,它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必然被科学社会主义所代替。⑵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的社会化加剧,与此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开始了,无产阶级在斗争实践中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便找到反抗资产阶级的有效途径,实现其自身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深入工人运动实践,把社会主义置身于现实的基础上,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提出来却无法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工人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②思想条件: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现代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互相衔接的阶段。两者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冲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前者是它的起初的、不成熟的、不完备的表现形式。后者是它的成熟的、完备的、科学的表现形式。前者是后者的直接思想来源。③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4.《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哪些基本理论? ⑴科学地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⑵深刻的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特性使它能够成为资本主义的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⑶论证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根本道路。⑷系统的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必须建立“更加强大,更加坚固,更有威力”的无产阶级政党。 5.试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⑴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分别从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四个角度揭示了这一规律。⑵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工人阶级是最有前途、最革命的阶级,他们承担着推翻资本主义旧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无论革命或者建设都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⑶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⑷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两个根本不同的社会形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经过一个特殊的革命转变时期,对整个社会进行革命改造,才能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建立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⑸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及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6.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高度集权。这一特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⑴在经济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是:①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②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机制;③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④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⑤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⑵在政治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是:①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②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③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④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⑶在文化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是:①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②意识形态和国家精神生活领域中的个人崇拜;③文化生活的整齐划一。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⑴重要的历史功绩:①确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②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保证了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③保证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事实证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在当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有效的。 ⑵历史局限性:①高度集中、高度集权的体制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不能得到较多的改善,工农群众生产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企业经济效益不高;②各级干部缺乏主动性,官僚主义严重,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不能充分发展;③人们思想遭到禁锢,科学技术发展受到限制。 7.试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及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①从理论上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符合唯物主义原理。②从现实上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已具备一定物质条件。③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必然结果。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爆发革命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本国历史发展的必然。⑤特殊的国际环境。 ⑵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主要是因为:①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②封建主义在各个方面有着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③复杂险恶的国际生存环境;④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总之,我们决不能因为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否认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也不能因为社会主义取得一些成就,而看不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试题

3.有人认为,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对滞后。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其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首先,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的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即一说到政治体制改革,就认为会影响社会稳定,就会导致“西化”甚至国家政权颠覆。 其次,始终没有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扰。一提到政治体制改革,有些人马上就和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多党制扯在一起,于是在有些地方政治体制改革似乎成了禁区。第三,政治体制改革往往是缺乏具体步骤的规划设计。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和步骤则显得比较笼统模糊,这不能不说是政治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政治体制改革最大最直接的阻力来自权力主体。政治体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权力的重新配置特别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衡,而这也就意味着某些既得利益的丧失。 根本的解决方法是通过体制改革调整利益关系,化解政治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稳定。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姓“资”姓“社”的困扰,研究设计出阶段性的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政治体制改革规划日程表。 政治体制改革还特别需要共产党人具有奉献和牺牲精神。 1.文化的涵及其结构 狭义的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的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 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容。 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高级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等; 大众文化指习俗、仪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深层文化主要指价值观的美丑定义,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与性别、阶层、职业、亲属关系相关的个人角色。 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均植根于深层文化,而深层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种习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众文化中,以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学主题反映在高级文化中。 2.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契合性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三处相融的特性: 其一,传统儒释道是中国古人生存智慧的结晶,富于实用理性,关注人生,注重历史经验,与马克思主义远承古希腊人文理性、近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人文主义和唯物主义传统,坚持历史实践的基本观点相通; 其二,中国文化有阴阳变易、对立统一等丰富的辩证容,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相通之处;其三,儒家讲调和,也承认汤武革命顺天应人;讲民本、爱民、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讲夷夏之防,也讲大一统和世界。这些与马克思主义反抗压迫、追求平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相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的背景下,我们的研究生政治理论课业夜顺利结业。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对过去十年作出基本总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同时,还指出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在经过了63年的发展过程中,国际国内环境风云变幻,但社会主义这面大旗依然屹立不倒,而且乘风破浪,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变得更加坚强。当然,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国际国内问题,如:抗美援朝、中俄反

目、自然灾害、反右倾斗争、文化大革命、冷战、苏东巨变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等。在这些浪潮中,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急剧减少,中国也逐渐从一个附属的社会主义国家变为一个独立是社会主义头号国家,成为社会主义群星中最耀眼的一颗。这主要归功于坚持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经历了党四代领带集体的共同努力才得以形成。分别为以毛泽东同志为中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邓小平同志为中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中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中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虽然第一代领导集体最终形成的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但是这一理论基础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要理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现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的情况下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这些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只有它们都得到了提高,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清醒的认识以下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才能真正做到高举中国特色社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考试时间:7.9下午 一、简答:10’×3 1、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体系在整个马克思体系处于核心地 位? 马克思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组成。从关系角度看,哲学是热点,政治经济学是中介,科学社会主义是终结。科学社会主义体系在整个马克思体系处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 (1)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它是关系着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成败的根本问题,是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动指南。 (2)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政治经济学发现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而科学社会主义则为无产阶级指出推翻资本主义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条件,这是研究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最终目的。 (3)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旗帜。无产阶级的事业必须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2、社会主义国家多次出现空想理论或出现干扰的原因? (1)社会根源: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历史根源:各个民族传统中乌托邦文化的影响 (3)理论根源:教条主义对待前人论断 (4)认识论根源:夸大主观能动作用3、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答题思路:理论性+现实性+现实启 示)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 (1)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2)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尖锐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3)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1)基本坚持的是唯心史观,没有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2)同情无产阶级但不了解这一阶级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和伟大力量 (3)没有找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途径,主张以和平示范和宣传教育来建立社会主义 (三)空想社会主义的分析 (1)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不成熟的理论,但本身却是深刻的 (3)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者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 4、马恩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材料题) 马恩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 (1)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2)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共产主义新制度 (3)无产阶级要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

ERP生产管理实务题库全

《ERP生产管理实务》题库 生产制造管理练习题 单选题 1. 【录入BOM变更单】最多可以同时变更几个成品?D A. 1个 B. 2个 C. 99个 D. 9999个 2. 以下哪项不是品号的属性?B A. 自制件 B. 原材料 C. 委外加工件 D. 虚设件 3. 在易飞里的BOM中,可以存在几个相同的主件品号?C A. 1个 B. 2个 C. 不能存在相同的主件品号 D. 无数个 4. 以下关于BOM的说明,错误的是?C A. 采购件不能搭建BOM B. BOM单头的工单单别如果设置好,则后续LRP/MRP 在发放工单时,将生成此工单单别的工单 C. 不存在品号信息中的品号也是可以搭建BOM的 D. BOM中单身的元件序号以10进位的方式赋予,方便日后可以插号补入新增的元件,使用者也可自行输入 5. 在录入BOM中,底数起什么作用?可以输入小数吗?B A. 底数是用来计算组成用量的分母,当建立组成用量时,若无法用整数或整除的小数表示,其组成用量可用“底数”来呈现;不可以 B. 底数是用来计算组成用量的分母,当建立组成用量时,若无法用整数或整除的小数表示,其组成用量可用“底数”来呈现;可以 C. 底数是用来计算组成用量的分子,当建立组成用量时,若无法用整数或整除的小数表示,其组成用量可用“底数”来呈现;不可以 D. 底数是用来计算组成用量的分子,当建立组成用量时,若无法用整数或整除的小数表示,其组成用量可用“底数”来呈现;可以 6. 以下关于“损耗率”的说明,错误的是?B A. “损耗率”指生产一个主件时,除标准组成用量外,需额外多投入的数量 B. 【BOM自动生成请购单】作业一定要考虑损耗率 C. 生成批次需求计划可以考虑损耗率 D. 录入工单的时候可以考虑品号的损耗率 7. 以下关于BOM的生失效日期的说明,错误的是?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试题(答案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0.5分,共50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主题是() A改革B开放C发展D建设 答案:C 2、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 A马克思主义B列宁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A 3、()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A科学发展、B社会和谐C科学发展、社会和谐D坚持改革答案:C 4、科学发展观是以发展为()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A 主体 B 主题 C 主线 答案:B 5、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 A全体党员B统治阶级集团 C最广大人民群众D工人阶级 答案:C 6、以人为本,主张人是发展的(),回答了怎样发展和发展“依靠谁”的问题。 A根本目的B根本动力 C主体D依靠力量 答案:B 7、以人为本,主张人是发展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和发展“为了谁”的问题。 A根本目的B根本动力C主体D依靠力量 答案:A 8、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案:B 9、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 A 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B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 发展生产力和共同致富 D 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答案:C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各种理论观点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B.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C.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答案:C 11、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教育公平概要

教育公平的理论及实践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国内外教育公平的理论知识显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对教育公平有着自身的追求,进而表明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之后,论述了根据各个国家的不同国情,国内国外对于教育公平实现的具体实践。最后,总结我国对教育公平所作出的努力以及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字:国内外;教育公平;实践;措施 一、引言 社会公平历来都是崇尚民主的人们的理想和追求。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内的延伸和体现,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也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基石。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教育的优先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更能起到基础性的推动作用一一因为不管什么问题,都要靠人来解决,而教育承担的任务正是培养人,培养建设和谐社会的高素质人才。所以,给每个人一个均等的接受教育特别是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创造尽可能均衡的接受教育的条件,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底线,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随着人们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公平公正意识日益增强,以及较大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变迁加快,教育公平问题己从社会生活的边缘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正日益成为我国社会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现代化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独生和少生子女时代的到来,使全体人民对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更加关注。因此,教育发展的任务必须首先集中到这样两个方向上:一是努力克服一切困难,满足全体人民群众对子女“有学上”这一基本需求;二是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子女“有好学上”这一强烈愿望。“有学上”和“有好学上”是最重要的教育公平。我们呼唤教育公平,是因为只有确保起点公平、过程公平,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公平。如果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的教育负担沉重如山,让孩子读书就像押宝,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必将难以实现。2003年10月18日,联合国主管教育权利事务的特别调查员卡塔琳娜·托马舍夫斯基(Katarina Tomasevski),在北京访问两周以后,谴责了导致许多学生家庭负债累累的学校乱收费制度。她指出,中国各学校非法和合法地收取各种费用,为许多儿童设置了一道不合理的财务障碍。如今,中国教育经费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70-3%左右,比联合国最低要求6%低得多。政府仅提供学校经费的_5 3 070,其余由学生家长承担。政府承担的比例,比其他所有实行义务教育政策的国家都低。所以,让教育公平重返时代重心,不仅是和谐社会人文关怀的题中之意,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