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摘要: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5)15-0231-02

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具有偏技能、动手能力强的特征。

一、职业教育的地位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所说:“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为促进就业做出了贡献,为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抓好职业教育工作,既是教育改革的战略性问题,又是重大的经济和民生问题,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

位置,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和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支点,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党和国家高度职业教育,国务院多次提出要把职业教育当作今后教育的工作重点来抓。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在“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 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 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决定》提出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温家宝总理讲:“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李克强总理接见会议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刘延东副总理、马凯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一系列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供了行动指南。

二、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1.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

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大量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大量我国目前急需的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制造业梯度转移的情况下,抓住了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的一个大好的机遇。但是,这个制造大国绝不应该是简单的、低水平的劳动加工中心,而应该成为一个高水平的制造中心,并且逐步发展成为研发中心。那么,谁来为制造中心、研发中心培养高技能的技术工人和工艺型,应用型的工程师呢?当然是职业教育。

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对技能型人才――技术工人的需求十分迫切。有关资料显示,我国7000万产业工人中,只有1/3是技术工人,其中初级工占到了60%,中级工36%,高级工仅为4%。要改变这一状况,培养大批新型技术工人,就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提高我国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但工程技术人员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多么高端的技术,其中最精细的技术都必须要由人来完成。如太阳重型机械厂生产的油墨轴承在世界上占到很大比重,世界一些著名公司,像日本三菱、德国西门子都采购它的大型油墨轴承,而这个轴承就是在数控加工中心制造出来的,它是个三维复杂的切面,要求这个表面非常圆滑的过渡,因此,即使是数控加工中心制造出来的产品,其最后一道工

序也必须由工人师傅手工完成,太阳重型机械厂生产的油墨轴承能在世界上占到很大比重就是因为该厂有掌握了这门

技术的工人,才使产品达到了别人无法比拟的精度。

2.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个人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最崇高的理(下转251页)(上接231页)想。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每个中国人的远大目标,党中央也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六中全会强调构建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要考虑到人的需要。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多元化的人才格局,也需要以每个人内在的心灵和谐为根基。和谐社会应该为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每个人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但并不影响其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有的孩子书本上的知识,比如数理化,语文、历史、外语学得很一般,并不突出,但是动手能力比较强。如果他有兴趣,通过职业教育,就会安装比较复杂的机器。有的女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但是她手工很巧,可以缝制出非常精美的衣服,可以烹调出非常可口的饭菜和菜肴,这些同样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他们不应该都成为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家长也不要因为他们没有能够通过应试教育而感到沮丧,使整个家庭陷入一种迷茫的状况,社会更不应该轻视他们。

3.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需求。教育公平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方针。强调教育公平,多是着眼于教育资源的配置,其实公

平的问题还应该体现在因材施教方面,体现在对不同兴趣特质、不同教育需要的孩子们发展成才道路的尊重和开辟上。

可以承认人的智力有类型的差异。不能简单地以能否考上大学作为判断人的智力高低的唯一标准。你不能要求一个运动健将同时又是数学家,你不能要求一个表演艺术家,同时又写得一手好字,这是很难的。目前我国的教育,还没有脱离应试教育这个框框,我们只是简单地用文化考试,实际上也不能叫文化考试,只能说是课程考试,用这样分数的尺子去衡量和考核一个学生、一个学校乃至于一个家庭,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而从根本上忽视了智力类型的差异,这是一种明显的不公平、不科学。无论在中等职业学校或是在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与相应层次的普通高中、普通大学的学生相比,他们应该是同一个层次的。不同类型教育方式培养的人才,他们之间只有智力类型的差别,而没有智力高低之分。职业教育能够实现人人都能成才,从而实现教育公平。西方一些国家,对职业教育十分重视,而且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视同仁。如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就不是大学毕业生,他是职业教育出身,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又去读书,最后做了总理。所以职业教育是人生一个阶段受到的一种类型的教育,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终生,也不能决定他今后是不是能继续深造。

参考文献:

[1] 李定仁,马正学.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2,(9).

[2] 邹晓春,李佑成.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05,(2).

[责任编辑王玉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