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一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翻天覆地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更让中华民族傲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令这条东方巨龙得以恢复以往的神采!这和一位老人的雄才大略是分不开的,他1978年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设想。“让一部分人先富,然后带动另外一部分人”这一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打破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让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一政策没有得到完整的落实。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去带动其他人实现共同富裕,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贫富差距。使我国的贫富差距逼近了国际的基尼指数红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基尼系数已跨过0.4,达到了0.46。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将基尼系数0.4作为监控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应该说,是对许多国家实践经验的一种抽象与概括,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收入差距过大,财富过于集中,足以给经济发展造成相当的威胁。韩国和菲律宾的对照就是很经典的例子。在1960年前后,两国的许多经济指数相差不多,包括人口、人均GDP、城市化、小学和初中在校人数。起点相同,半个世纪后韩国经济翻了三番,成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而菲律宾经济停滞不前,社会动荡不安。主要原因就是韩国的收入和土地分配比菲律宾平均的多,而且两国的基尼指数相差就有0。2。还有经济学家认为,拉丁美洲经济发展缓慢,就是因为财富过度集中的缘故。

如果把通过权钱交易得到的钱成为“劣币”,把通过劳动获得的收入成为“良币”,根据“劣币驱逐良币”的逻辑结果:若劣币与良币等值,且现存的体制不能使持劣币的人受到惩罚,人们就会去效仿那些通过权钱交易得到的钱的人,社会就会进入恶性循环。

另外,贫困人口低下的生活条件会让他们失去劳动积极性,降低生产效率。社会的不公正与不平等还使人们逐渐失去国家凝聚力。大量人口资源闲置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家安定、社会和谐、动摇了我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国之本。。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贫富的两极分化,社会财富的畸形集中,必将导致社会的不安定。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再雄辩不过地证明了这一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传统思想的束缚

由于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致使奴性的思想深深的扎根于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正因为此他们不敢有非分之想,不敢去追求超越现在的生活;也正因为此他们徘徊不前不敢去展望未来而回首过去将自己埋藏在那衰败的过去;同时也正因为此他们甘心为奴为婢去为他人创造财富。仅此种种就是穷人越穷的根源,同时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弊病。

第二,企业家的独占思想

纵观我国企业近年来连连的海外并购,表明了我国企业近年来可以说是顺风顺水、步步高升但随着效益的增加员工的收入却没有增加反而随着通货膨胀的上升而高速的贬值。这也是导致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健全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套健全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尚没有真正建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能够投机钻营,非法、违法经营和权力资本化,造成不合理的贫富分化,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悬殊。根据有关专家粗略计算,各种非法收入在全国范围内大约使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上升31%。

第四,不平等竞争的存在

经济领域中存在着许多不平等的竞争也是我国贫富差距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平等竞争表现在很多方面,最突出的是一些部门、行业甚至是一些个别的社会成员,能够通过垄断经营获得垄断利益或高额利润,而其他的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却不能,因此最终形成了非常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比如,一些借助国家特许经营的垄断行业就获得了“暴利”。

第五,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除了合理的税收制度外,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富差距的问题。然而,同经济发展幅度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以及社会转移支付明显表现出严重的滞后。在这种情形下,农民、城镇的退休人员、城镇的失业人员及其亲属由于得不到及时的、足量的保障,最有可能成为贫困者,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第六,税收制度的不合理

毋庸置疑,国家通过健全的税收制度,可以有效缓解贫富差距的问题。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里,无论是从绝对数量上还是从税率上来看,收入高的人比收入低的人要缴纳高很多的税收。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频繁出现在福布斯(或胡润)中国富豪榜上的中国富豪们,并没有出现在缴税排行榜的前列。这充分说明了目前中国的税收制度的不健全。由于对于高收入群体缺乏合理的、必要的“限高”,导致了我国国民贫富差距的扩大。

第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执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产力不发达,治穷是最主要的任务。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因此,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由于没能完全理解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论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并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政策。该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只要效率问题解决了,公平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正是在这一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公平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国人的重视,国民贫富差距的扩大就成为了必然的结果。

第八,教育不公

(一)城乡差别

从学龄儿童入学率看,1997年,城市为99.51%、县镇为99.36%,农村为

98.69%[5],城乡之间有差异,而且随着教育等级的提高而扩大。

由于城镇的办学条件、教师素质、办学水平优于农村,因此,教育质量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1985年全国小学毕业生的合格率,城市平均为94%,而一般农村地区只有60%[6]。

(二)地域差别

首先,从1998年全国各地学生的升学率来看:

从表中数据[7]可以看出,小学、初中到高中三级教育的入学率都存在地域差异,且差异随教育阶段的提高越来越明显。

其次,从1997年全国各地的办学条件来看:

表中数据[8]表明,无论是从师资力量(生师比、教师学历合格率),还是从学校的硬件条件(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生均图书),都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第三,从1999年全国高考本科录取分数线来看:

(三)性别差异

男女在受教育机会方面存在不平等。1982年,男性文盲率为19.15%,女性为45.27%,性别差达26.12,1985年,男女文盲性别差仍达22.35;1987年全国有273万适龄儿童未能入学,其中女童占87%[9];1997年学龄儿童入学率为

98.92%,但女童入学率为98.81%[10]。

这些都导致农村的教育跟不上进而影响收入继续扩大收入差距,形成恶性循环。

二措施

1 解放思想。

意思反作用与物质,要不断的解放思想摒除传统奴性思想的束缚、让自己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挖掘自己真心的想法为自己而活、为自己去创造价值。同时要加强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人民的收入。

2 完善社会保障

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较好地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是和他们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无关系的。与之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在缩小贫富差距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因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石。它不但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能否安居乐业、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还关系到亿万个家庭以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能够覆盖全国所有人口(包括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3健全财税制度

目前我国所得税的纳税主体仍然是工薪阶层,这充分说明我国财税制度的不合理,这也是我国贫富差距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想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我们就必须进一步健全我国的税收制度,如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征收遗产税、赠与税和奢侈消费税等。此外,还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提高贫困人群的生活水平。

4加强法制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片面地强调效率问题,导致一些人为了致富而不择手段。现实生活中以权谋私、官商勾结、走私贩私、假冒伪劣等违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对此,我们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并依法重拳出击,严厉打击违法乱纪,权钱交易等丑恶现象,进而有效解决贫富差距悬殊问题。此外,我们还要建立相关法律,鼓励先富起来的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如办教育、办慈善事业或修路等。

5降低垄断收入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时间尚短,市场运行机制还不很完善。原有的某些体制性或政策性的原因,使得电力、电信、铁路等行业至今仍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垄断。并可以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也拉开了这些行业与其他人群的收入差距。为此,我们必须借鉴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在垄断行业中引入竞争机制,降低行业的垄断性收入。对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要加强对其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

6继续“两大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享受了优惠的政策,东部地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东部的发达程度已远远超过了中、西部。为了解决日益增大的地区差距,党中央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伟大战略。实践证明,两大战略在缩

小收入差距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还不太明显。因此,我们应采取进一步的措施,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吸引国外投资者和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到中西部地区,从而有效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生活水平,最终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贫富差距。

7 改变教育不公现象

(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克服“应试教育”重智育、轻能力;只关注少数“精英”,而忽视多数学生成才的“升学教育”倾向,转变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全面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面向世界,着眼未来,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培养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促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

(二)普及义务教育,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

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短时间内实现教育完全公平是不现实的,我们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解决国民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突出矛盾,把“两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两基”目标的实现、实现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要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加大对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继续加强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要充分利用发展中西部的机遇,加大对中西部的教育投入,增加中央政府用于保证普及义务教育的教育拨款,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办学水平。

(三)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合理配置师资,切实解决城乡、区域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的问题、是目前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又一关键因素,问题的解决一靠政策,二靠资金。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都对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关键是贯彻落实。

要加大中央和各级政府对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经济和生活条件。教育投入和政策法规是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两翼,缺一不可。

(四)改革和完善教育经费的拨款制度,加大对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教育的投入,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差别

我国基础教育主要由地方负责,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办学积极性,加快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进程,但是,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地方对教育的投入差别很大,生均教育经费差异显著,导致了城乡、区域之间教育设施、实验条件、图书拥有量等办学条件的极大差别。

必须加强中央政府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经费统筹与管理力度,加强对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的政策倾斜。当然,也不能“吃大锅饭”,不能给经济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减负、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在确保教育经费占地方国民生产总值一定比例(全国尽可能统一)的基础上,由中央政府按全国基础教育经费的平均水平补贴或转移支付其不足部分,交地方教育部门统一分配和使用,中央加强监管,确保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为真正实现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公平提供经济支持。这样既充分调动(或者说是强迫)地方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又照顾到城乡、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社会现实。果真如此,教育公平之梦在基础教育阶段必能实现。 (五)改革财政制度是增加教育投入,确保“两个比例”“三个增长”指标落实的保证

增加教育投入,要靠国家和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各级政府为此尽了很大的努力,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增大,但我国目前的财政制度中政府的财政收入占GNP的比例却逐年下降[11],远低于低收入国家23%[12]的平均水平,因此,出现了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逐年提高而占GNP的比重持续下滑的反向运动,国家财力匮乏,财政职能弱化,教育投入力量不足,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宏观调控困难。尽而影响到教育的公平。解决教育投入长期不足的根本途径是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占GNP的比重,据推算,如果我国财政收入占GNP的比例达到25%,从中拿出15%的资金用于教育,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经费支出占GN4P4%[13]的目标,因此加大财税制度改革力度,增强政府财力,确保教育投入增加,提高政府对教育的宏观调控能力,是消除城乡、区域之间教育不公平的重要保证。

(六)实施城乡、区域之间的校际对口支援政策

限于目前国家的教育投资制度和财政实力,中央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宏观调控困难,实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校际对口支援政策,是改善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办学条件的又一可行的办法。实施校际对口支援,需要国家的宣传、鼓励,但更重要的还应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通过一定的制度和条例使之规范化、制度化,避免流于形式的短期行为,使之真正在师资培养、教师交流、硬件设施(图书、仪器)等方面支持和帮助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以缩小城乡、区域之间教学条件的差距。

(七)制定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教育助学贷款政策

《教育法》第37条规定:“国家、社会对符合入学条件、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少年、青年,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国家为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助学政策,如教育储蓄、教育保险、助学贷款、奖学金等制度等,各项政策的出台将有助于解决贫困学生的困难,但关键是进一步完善和贯彻落实,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细则等便于操作的具体方法,以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另外,基础教育中性别不公平现象,随着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城乡、区域之间教育不公平现象的解决,贫困助学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中劳动用工制度的完善,教育中的性别间的不公平现象将会得到解决。

三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普遍提高,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甚至悬殊,成为困扰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一大社会难题,并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如果说贫富差距扩大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道绕不过的坎的话,那么有效遏制不合理贫富差距,合理兼顾效率与公平,更好地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缩小收入差距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相符合

任何社会形态都有一个特定的生产目的,这种特定生产目的是人类社会生产一般目的在特定社会形态中的体现,它取决于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体现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意志和利益,为满足生产资料所有者的需要服务。

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并存和共同发展。我国社会生产的目的应该是取决于占主导地位的全民所有制,应该体现全体劳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应该为满足全国劳动人民的需要服务,所以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我们检验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主要标准。近几年来,我国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基尼系数已达0.45,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0的警戒线。我国的贫富差距甚至超过了很多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和处于比资本主义优越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生产目的相悖的,也有悖改革初衷。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将改善百姓生活放在首位,并以此为核心,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缩小贫富差距,体现社会主义本质。

二、缩小收入差距有利于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缩小收入差别有利于微观经济效率的提高

效率提高之所以有赖于分配的公平,就在于分配公平本身能够给劳动者和其他个人增加各种要素的有效供给提供强有力的激励。如果人们通过收入/投入的横向比较而认定分配不公平,从而不具备增加要素有效供给的足够动力,那么,效率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了。事实上,差别悬殊和平均主义只是分配不公的不同表现形式。对于平均主义之低效率的关系,早已尽人皆知。但是,在过去“不患寡而患不均”传统文化心理环境中,平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毕竟还是相当部分的公认可以认可甚至接受的。而在长期习惯于收入均等而反感收入差距的心理惯性的作用下,收入差距的悬殊势必使更多的人加重不公平感从而可能在更大程度上挫伤个人这种基本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

(二)缩小差距悬有利于宏观经济的增长

首先,在当前市场经济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买方市场基本形成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有效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总需求是由个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的。其中,所谓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个人消费需求是刺激有效需求增加至关重要的手段。然而,国内需求状况迄今为止仍未可乐观,重要原因之一恰恰就在于收入差距悬殊趋势的出现。经济的理论和

实践早已证明,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是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的重要诱因,收入差距悬殊必然会导致消费需求从而整个社会有效需求的不足。事实上,在实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只要产生过大的收入差距,出现贫富分化的趋势,则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经济制度,即马克思早就指出的那种生产无限扩大和需求不足的矛盾就是难以避免的,就势必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生产过剩,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产生制约作用。

其次,收入差距过大还会影响经济结构的优化。从产业结构变动与发展的情况来看,如果贫富差距过大,需求必然会呈现出两个极端:低收入者把绝大部分收入都花在生活必需品上,而高收入者则倾向于“高档品”消费。由于“高档品”的生产一般要求有较高的技术和较多的资金,而这些技术和资金又远非发展中国家自身所能满足,他们的偏好很可能会导致国内收入的外流(直接用于购买“高档品”或用于购买相关的技术和生产线)。结果,一方面造成本国资金的短缺,一些必须大力发展的产业因资金缺乏而得不到发展;另一方面,一些市场需求并不大的产业却发展迅猛,造成产业结构脱离国情的过度升级。目前,我国贫富差距对经济结构的负面影响突出表现为城乡差距过大导致的消费断层以及某些产品过剩和某些产业过长的问题上。这种巨大的消费断层,阻碍了国内需求的有序扩展和升级,也影响了经济结构的优化。

四总结

缩小贫富差距,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缩小贫富差距;是国民经济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总之只有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意义,才符合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才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最根本途径。

文档已经阅读完毕,请返回上一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