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西方天文学发展史

1西方天文学发展史

1西方天文学发展史
1西方天文学发展史

第一节西方天文发展史

天文学,从无史可考,到现在粗具规模。从信仰崇拜的幻想世界,到理性科学的自由思想。我们走了很远。现在,让我们顺着历史的足迹,来看看天文走过的路,和西方先人们努力的足迹。

时间的洪流

上古的古文明中,直接影响现今西方天文学思想的,是巴比伦和埃及,印度。直接传承者便是希腊,罗马,建立了所谓古典天文体系。随之而来的近一千年中古黑暗时期中,科学思想被视为异端邪说,中国在这时期保存了相当多的观测资料,贡献不可谓不大。随着十字军东征,从前传至阿拉伯世界的天文知识又回流欧洲,风气渐开,教廷的束缚终于被打破,随后的三百年,科学突飞猛进。最后,我们踏上了月球,在你我的有生之年,人类也将踏上火星,至于距离我们最近的半人马座α星?未来,是值得想象的。

1.上古天文学

天文学和所有科学一样,起源于需要。四季的判别,农耕的时间,乃至于对天象的敬畏崇拜,都造成了天文学的发展。

巴比伦文明:苏美人已能从月相来订出历法,并已知润月的观念。巴比伦人更改进并统一了历法,且订出了黄道十二宫。亚述人则更认识了黄道和白道,也订出了一星期七天的制度。随后的迦勒底人更可预测日月食,对于天文的观测也是有名的详实,对于五大行星的纪录更是如此。总言之,巴比伦文化为日后承接的希腊文化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埃及文明:埃及的天文学是僧侣祭司的特权,埃及的天文学,在早期第三到第六王朝间发展最为快速,金字塔,太阳历的订定都是在这个时期。比较特别的,是埃及人将一天分为昼夜,各分为十二小时,但由于随季节日夜长短会有变化,所以古埃及一小时的长度不是一定的。

印度文明;印度文明发源虽早,但发展较慢,后期天文发展还有受到希腊的影响。印度使用二十七星宿,他们将一个朔望月分为白月和黑月,又以月圆时月亮所在的星座命名该月份,是比较特殊的。

2.西方古典天文体系的形成 ---- 希腊时代

古希腊素有西方文明摇篮的美誉。从公元前八世纪的荷马时期起,由于巴尔干半岛上的希腊多山陆路交通不便,所以没有形成古代东方国家特有的中央集权体制,而形成了另一种新型的城市国家。在主要的城市国家里,城市平民在和贵族的抗争中取得了胜利,这些平民在外贸和扩展领地的活动中接触到了外来的文化,又因为地近埃及,巴比伦,古埃及和巴比伦的天文知识也就这样为他们所吸收。这些平民,相对来说思想较开放,在这样的环境下使他们能够自由的进行科学研究和独立思考,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便就此展开。

首先登场的是地处小亚细亚,和埃及以及巴比伦最为接近的爱奥尼亚,泰勒斯(Thales)是爱奥尼亚学派的始祖,他曾预言公元前585年的一次日蚀,制止了两个种族的战争。但后来波斯攻陷爱奥尼亚,此学派便渐趋没落。

随后而起的是意大利南希腊端民地上的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学派,毕达哥拉斯曾用船的桅杆,星星的高度,月食时的地球影来证明地球是圆的。但后来此学派因分裂和政治压迫而告没落。

爱奥尼亚学派没落之后,仅寻的学者移居雅典继续工作,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者也渐聚集在雅典,两派学者在雅典的聚集造成了雅典学派的兴起。柏拉图(Plato)便是此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此学派的欧多克斯(Eudoxus)用许多复杂同心球壳的套迭来证明行星的运动。亚理士多德(Aristotle)不仅支持此学说,并用恒星不动的理由来说明天动说的可信性。贺拉客利特(Heraclides)则由观测水,金星,认为内行星绕日运动,这点对哥白尼的日心体系具有启发作用。

公元前四世纪,马其顿兴起,公元前338年,整个希腊被纳入马其顿统治,随后的亚历山大大帝,更建立了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崩溃,他的大将托勒密占领埃及,由于他曾为亚理士多德的学生,故重视学术发展,在亚历山大城设立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研究教学机构,还有一间五十万卷书的图书馆,直接造成了亚历山大学派的产生。阿利斯塔克(Aristarchus)在那时首先提出日心说,但此想法超前时代太多,不为人接受。后来阿基米得记录下了这个看法,为一千多年后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起了重要的启发作用。阿利斯塔克也是第一个测量日月地距离,地球直径,黄赤交角的人。

托勒密王朝后来也脱离不了衰亡的命运,逐渐沦为罗马附庸,学术中心渐转移至罗德斯岛和爱琴诸岛,喜帕恰斯是这时代的代表人物,最大贡献是在观测天文学上,他的发现十分多,其中他编篡的星表,更在1800年之后,帮助哈雷发现了恒星的自行。曾被人称为「天文学之父」。

喜帕恰斯的传人是托勒枚(Claudius Ptolemy),他的主要著作【大综合论】(Megale Syhtaxis)涵盖了希腊化时期所有的天文学成就。拖勒枚承认,行星的运动可以用地球运动来说明,但当时还不了解万有引力,所以他否定了这个说法。

后来的罗马人对于科学研究并不醉心,他们只学到了希腊人的科学知识。但并没学到希腊的研究精神,所以,罗马时代天文学的进展是很缓慢的。罗马本来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到了儒略、凯萨(Julius Caesar)的时代,已经和实际的时间差了三个月,于是废除了阴阳合历,采用太阳历,新修改后的历称为儒略历,现今的七月就是Julius的变形。后来的奥古斯都(Augustus)把八月用自己的名字代替,也就是August的由来。

罗马帝国崩溃之后,传统的希腊知识被基督教义取代,天文学发展停滞。加上阿拉伯人入侵,毁掉了东方希腊文化的几个中心。希腊文化就此成为教科书名词,长达一千年的黑暗时代开始。

3.日心体系和古典天文学的诞生

罗马帝国衰亡,随后文化中心的没落,日耳曼蛮族的入侵,基督教兴起。一直到十一世纪,希腊科学和所有的新科学思想被教会以圣经的内容加以压制。欧洲直到十字军东征,才又接触到古希腊和阿拉伯的天文学。远洋航行技术的进步,造成天体导航的需

求,和新航路的开拓,以及资本主义的发生。哥伦布和麦哲伦随后完成了他们的伟大航行。教会的枷锁渐渐被打破了。

由于观测技术的进步,到了哥白尼时代托勒玫地心体系中的圆不断增加至八十个之谱。如此复杂的系统,已使一些科学家感到不满。在十三世纪时,知晓天文的西班牙国王阿耳丰索就开了个玩笑,结果连王位都不保。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分析了托勒玫体系的行星运动,发现如果把三种共同的运动(周日旋转,周年运动,岁差)用地球在运动来表示,则复杂的系统变得简洁明暸。他花了数十年的时间反复证明自己的论点无误,最后在临终前出版了【天体运行论】,改变了人们的视野。

之后的布鲁诺,本为牧师,但一生为科学奋斗。他延伸哥白尼的学说,创造出了和我们如今认同的宇宙观相当的思想。但在这种宇宙中,没有上帝的存在,于是他被教会视为公敌,于1592年被教会逮捕,八年后烧死在罗马。

开普勒(Johannes Kepler)幼年时在神学院接触哥白尼学说,后来在弟谷(Tycho Brache)麾下与其合作,最后继承了弟谷的观测数据,创出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首先,他发现观测的资料和前人推算的值有8'左右的误差,而在一千条的火星观测数据中,都有相同的误差,他开始试着找出原因。归纳出了第一条行星运动定律-行星在椭圆轨道运动,太阳在其中一个焦点上。随后又发现了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和第三定律-行星公转周期平方和半长轴立方成正比,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开辟了道路。

和开普勒同时期的伽利略(Galileo Galilei)则是第一位用望远镜进行观测的天文学家。他看到了太阳黑子,月球的表面,木星的卫星,金星的盈亏,这些都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最后他被教会逮捕下狱,屈打成招,签下悔过书,软禁终生。

稍后的牛顿(Issac Newton)生在教会控制较少的英国。他发现了统治行星运动的定律。古典天文学,至此趋于完备。

5.18,19世纪天文学的进展

首先登场的是哈雷(Edmond Halley),他二十二岁时就因出版了一份南天星表而享有盛名,1705年,他计算出了二十四颗彗星的轨道,发现有一颗是1681-1682出现过的,而且和1607,1531年彗星出现的轨道也相近,于是他预言,下一次将会在1758年回归。到了1758年,哈雷彗星果然回来了,计算所依据的牛顿定律被大众完全接受,彗星是大气现象的说法也不攻自破了。

布拉德雷(J.Bradley)在误打误撞的情形下则发现了光行差,求得了更精确的光速数值。他晚年编制了一份庞大的星表,被誉为十八世纪最精密的星表,对近代研究恒星自行有伟大的价值。

十八世纪发现了一条行星位置的规律,将日地距离取为1,则已发现的行星位置都符合0.4+0.3*2^n的规律,称为提丢斯(Titius)定则,或称波德守则,于是人们在发现到了天王星后,又在火星和木星间找到了小行星带,根据天王星的轨道摄动,又找到了海王星。值得一提的,最先计算出海王星位置的是一名英国的大学生亚当斯(J.C.Adams),这是人们用牛顿力学发现的第一枚星体。

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时期,东方的中国正处于积弱不振,科学衰落的时期。教会利用这个机会藉传扬科学知识为传教活动服务。当时许多派来中国的传教士都是欧洲一流的天文学家,但由于教规的约束,起初他们传扬的多半是中古世纪的古老科学思想。开始传扬日心说,已是十八世纪中叶之后的事了,那时日心说在欧洲已取得绝对的胜利。这些耶稣会教士对于介绍西方数学,天文学到中国,以及将东方古老天文学数据介绍至西方,有着相当的贡献。

如果说哥白尼创立了行星天文学,则恒星天文学之父应该是威廉、赫歇耳(W.Herschel),他发现了太阳的自行(太阳朝武仙座方向运动),又发现了互绕的双星系统,他在估计银河的距离时,也开始了恒星统计学的工作。

贝赛耳(F.W.Bessel)则完成了之前许多天文学家想证明的恒星视差,证明了哥白尼地动说唯一未被证明的部份。人类也开始了可测定恒星距离的时代。

此时,分光仪,光度学,照相术也在天文上展露头角。分光仪使我们得到遥远星球的温度,化学组成,甚至视速度。光度学使我们精确地分析行星光度,照相术则使我们能摄取微弱天象。在1850年代,天体物理学诞生了。

1888年,在天体物理学终于厘清星云星团的面目后,德雷耶耳(J.L.E.Dreyer)发表了星云星团【新总星表】(简称N.G.C.),一直至今,这个星表还经常使用。

5.二十世纪的天文学

天体物理学在二十世纪才利用于行星的观测上,南加州威尔逊天文台发现火星大气的成份不适于生物生存。金星上的红外线吸收带,表示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木星表面存在甲烷和氨分子。使得天文学家开始建立行星表面构造的理论。

1930年,靠着照相术,汤鲍(C.Tombaugh)发现了预言中的冥王星。

莫理(A.C.Maury)则靠着十九世纪哈佛大学的观测数据,将恒星分成O~S数类。最后罗素(H.N.Russel)发表了绝对星等对光谱型的统计图,世称赫罗图。

勒维特(H.S.Leavitt)则利用已知绝对星等的造父变星求出两个麦哲伦云的距离,利用这种方法,很多球状星团的距离也被求出了。

1931年,无线电工程师杨斯基(K.G.Jansky)发现了宇宙背景辐射,开始了无线电天文学,在无线电干涉仪发明以后,无线电狭着不受天候限制以及观测波谱广的优点,为天文研究方法造成了革命性的跃进。

1924年,哈柏(E.Hubble)确定了仙女座星系是河外银河,开辟了河外星系的研究。二战后,星系集团的研究,更发现了本星系群,甚至超星系群。有人也发现,许多星系的运动方向都远离我们,再加上宇宙背景辐射的证据,于是,大霹雳宇宙学兴起。

我们能到那儿去吗?

二十世纪,除了天文学的进展之外。由于科技工艺的进步,人类终于有机会一偿千年以来的夙愿---到那儿去。但很讽刺的,航天科技的萌芽,却是由于战争的栽培。

冯布朗,为德国V-2火箭设计者,二战后来到美国,为美国太空计划贡献良多。但第一枚飞上太空的物体,是苏俄的史波尼克

一号卫星。第一位航天员也是苏俄的盖佳林。美国不堪受辱,甘乃迪总统于1961/5发表六零年代送人类上太空的宣言,最后在太空竞赛中,美国从阿波罗(APOLLO)和诺瓦(NOVA)计划中择其易者,集全国之力,击败了苏联的龙特(ZOND)计划。

七零年代之后,由于政治因素(美国陷于越战,民意自大),所以航天不再占有重要性的地位。但最近登陆火星的计划再度登上台面,也许,在2012年以前,人类真能踏上火星呢。

和哥伦布,麦哲伦,以及希腊时代的思想家们一样,人们千百年来总是好奇着,自己的界限在哪儿,我们能够踏出太阳系吗?我们先看看前一页这张表。(c代表光速,v为宇宙飞船速度,ε为燃料效率,w/c为喷射速度对光速比,质量比为出发时重/最后重)我们现在知道,光凭化学燃料是无法踏出太阳系的,现在有很多人提出了多种理论,核分裂,核融合,电浆推进,或是反物质,光帆,星际冲压……这里面有些构想天马行空,有些十分可行,但要实现,也许需要再一次像登月竞赛一样的动机才可行吧?

随着无线电天文学的发达,观测的精度也跟着增加,在1980年代,开始有人试着把无线电望远镜朝向天空,试着接收非地球传来的人造讯号。最近几年,一个精密的搜寻计划---SETI计划(有人翻成赛提)展开了。我们也曾多方送出信息,如果我们的银河系中真有智能生物,希望能获得回音。

到底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有多少呢?下面是【德瑞克公式】,后面的估算值是Carl Sagen博士所提出的。

N = R * Fp * n * Fl * Fi * Fc * L

N:银河系中可能和人类同时存在的文明社会

R:银河系中一年诞生的恒星数(10)

Fp:在其中拥有行星的比例(1)

n:此行星系中具备生命诞生和演化的行星数(1)

Fl:在如此的行星系中拥有知性生物的比例(1)

Fc:其中拥有星际通讯能力的比例(0.01)

L:这个文明的寿命(10000000)

不管外星人是否存在,人类跨出大气圈是必然的趋势。火星,也许会成为新人类的故乡。未来,浩瀚的星海,我们能到那儿去吗?

附录:

一、古文明之宇宙观

1.埃及人认为星星是分布在天神的身上,而此天神弓着身体伏在大地上。

2.希伯来人(圣经):上帝创造天地与万物。

3.中国人:盘古开天辟地。宇:四方上下─三度空间的无极。宙:古往今来─时间的无穷。天外有天。

二、古文明的天文观测

1.英格兰南方的石柱群(2800-2200 BC):

考古学家认为它是用以观测太阳与月亮升起的位置与时间,尤其是Heelstone是标示着夏至太阳升起的位置。

2.犹加敦半岛(Yucatan)上的马雅文明的废墟〝Caracol〞(~AD 1000),它的窗户的设计可能是为了便于观测金星和其它的

星体。

3.古代埃及人的观测:

1)2000~3000 BC,每年天狼星偕同太阳东升以后不久尼罗河即发生泛滥。

2)大金字塔的北面主要隧道正指向天龙α星﹙Thuban, 右枢星﹚,这颗星在金字塔修建的时代(3400 BC),正是当时的

极星。

4.北美阿那萨其神庙(~AD1000),有近日点的标示。萨克其万的〝药轮(medicine wheel)〞是(~600 AD)美洲最古老的

天文台,为的是观测夏至太阳升起的情形。

5.中国的观测

1)周朝(文王)时期(~2000 BC)即建有灵台(天文台),有测日影的圭表。

2)西汉在长安西地建灵台,其上有天文和气象仪器。东汉在洛阳的平昌门南建灵台,置有张衡所设计的浑象,侯风地动仪。

3)唐代设立有仰观台(天文台)及观风台(气象台)。

4)宋、元、明、清都有天文台的设计。

古文明的观测绝大部分是与季节、气候、或历法或天象的预警有关。而真正天文学的发展可以说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至(400 BC)以后,首先使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天体的现象与运动。

三、古希腊天文学─人类的思考方法从神秘的改变为理性

著有大综合论(Megale Sysntaxis),主张地心学说。用周转圆理论(本轮与均轮)来解释行星逆行,认为宇宙间任何星体绕地球运

行的轨道皆为完美的圆形,托勒密的学说与宇宙模型主宰西方天文学思维将近1500年。

1.天文学(科学)的黑暗期(AD150~1500):

托勒密之后,希腊文化完全坠入黑暗的境界。罗马帝国崩溃,人们放弃了希腊的知识传统,在基督教义的主宰,服从古人的权威,采取圣经中的宇宙观,天文学和一切科学的发展都受到阻碍,再加上宗教战争,阿拉伯人的侵入,更毁坏了希腊文化在东方的几个中心,很多无价的手稿都付诸一炬,从此进入科学的黑暗时期。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 ——以天文学为例

曲阜师范大学课程论文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自然科学概论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 ——以天文学为例 王院喜 2012414359 摘要:天文学发展的历史悠久,当人类文明产生以后,天文学也随着产生和发展起来。天文学正朝着更加精细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天文学发展对我们人类社会的贡献及重大意义。我们一起期待着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为科学事业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创造幸福。 关键词:天文学进程人类社会重大意义贡献 引言:天文学是研究宇宙中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形成、结构、活动和演化的科学。探索天体演化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中的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天文学与我们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它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科技人才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等方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天文学与其他科学技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当代推动高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当代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 一、天文学的发展进程 天文学中发展最早的就是天体测量学。古代的天文学家在测量星星的基础上观测到恒星位置基本是没有变化的,据此就制出了星图,并对星座进行划分和编制出星表;再对太阳、月亮和行星的运动进行研究时,编制出了历法。在17世纪,不仅发明出了望远镜,微积分也被创立起来,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且还建立起巴黎天文台和格林尼治天文台。 当前,在天体测量学中用到的测量于段越来越多,山最初的可见光观测发展到现在的射电波段、红外、紫外、X射线Y射线波段等,而对天体进行观测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如星数多、星等暗的光学恒星、射电源及红外源等,并且对它们的观测精度也在不断的进行提高。在16世纪哥自尼提出日心体系后,17世纪的开普勒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后来伽利略又在力学上进行了研究,这些为创立天体力学作下铺垫。17世纪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后,天体力学就产生了。 天体力学在天文学中也是发展较早的一个学科。它产生后,天文学家从对天体

天文课后答案、地球概论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简述天文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特点? 答: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天体,其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对天体的观测,包括目视观测和仪器观测。它的研究特点是: (1)大部分情况下人类不能主动去实验,只能被动观测。 (2)强调对天体进行全局、整体图景的综合研究。表现观测上是全波段、全天候。在理论上依赖模型和假设。 (3)需用计算机把观测所获得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整理。使天文学研究发生重大变化的另一个技术进步是快速互联网技术,这使得异地天文数据的交换和处理成为可能,使得观测数据具有巨大的科学产出的潜在意义。目前,虚拟天文台的提出和建设对天文研究意义深远。(4)具有大科学的特征,需要大量投资。 (5)以哲学为指导。 2.研究天文学的意义有哪些? 答:天文学与人类关系密切,天文学对于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服务:准确的时间不单是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而且对许多生产和科研部门更为重要。最早的天文学就是农业和牧业民族为了确定较准确的季节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的一些生产和科研工作更离不开精确的时间。例如,某些生产、科学研究、国防建设和宇航部门,对时间精度要求精确到千分之一秒,甚至百万分之一秒,否则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而准确的时间是靠对天体的观测获得并验证的。 (2)导航服务:对地球形状大小的认识是靠天文学知识取得的。确定地球上的位置离不开地理坐标,测定地理经度和纬度,无论是经典方法还是现代技术,都属于天文学的工作内容。 (3)人造天体的成功发射及应用:目前,人类已向宇宙发射了数以千计的人造天体,其中包括人造地球卫星、人造行星、星际探测器和太空实验站等。它们已经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和国防军事。仅就人造地球卫星而言,有通讯卫星、气象卫星、测地卫星、资源卫星、导航卫星等,根据不同需要又有地球同步卫星、太阳同步卫星等。所有人造天体都需要精确地设计和确定它们的轨道、轨道对赤道面的倾角、偏心率等。这些轨道要素需要进行实时跟踪,才能保持对这些人造天体的控制和联系。这一切都得借助天体力学知识。 (4)导航服务:天文导航是实用天文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天体为观测目标并参照它们来确定舰船、飞机和宇宙飞船的位置。早期的航海航空定位使用六分仪(测高、测方位)和航海钟,靠观测太阳、月亮、几颗大行星和明亮恒星,应用定位线图解方法来确定位置,其精度较低,且受天气条件限制。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已发展了多种无线电导航技术来克服这方面的缺陷。宇宙航行开始以后,为了确定飞船在空间的位置和航向,天文导航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的应用,使卫星导航更精确。卫星导航不仅普遍用于航天、航空、航海,而且还用于陆面交通管理。 (5)探索宇宙奥秘,揭示自然界规律:随着对宇宙认识的深入,人类从宇宙中不断获得地球上难以想象的新发现。例如,19世纪初有位西方哲学家断言,恒星的化学组成是人类永远不可能知道的。但过了不久,由于分光学(光谱分析)的应用,很快知道了太阳的化学组成。其中的氦元素就是首先在太阳上发现的,25年后人们才在地球上找到它。太阳何以会源源不断地发射如此巨大的能量,这是科学家早就努力探索的课题。直到20世纪30年代有

“天文学”简介含义起源 历史与发展

天文学 翻开人类文明史的第一页,天文学就占有显著的地位。巴比伦的泥碑,埃及的金字塔,都是历史的见证。在中国,殷商时代留下的甲骨文物里,有丰富的天文记录,表明在黄河流域,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以前更为古远的世代。 几千年来,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天文学的研究范畴和天文的概念都有很大的发展。为了说明我们今天对天文这门学科的理解,本文将在第一节里首先介绍一下天文研究的特点。本文的第二节──星空巡礼,是对目前所认识的天文世界的几笔速写。在第三节里,我们举出伽利略-牛顿时代天文学的一次飞跃,来对照当前天文研究的形势,希望借此探讨天文学发展的规律,并强调说明一次新的飞跃正近在眼前。 我们不准备、也不可能用这篇短文囊括天文学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这是本书这一整卷的任务),而只是对它的特征、现状和趋向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为使读者对天文学的轮廓有一个认识,本文的第四节,用简单的图解方式介绍当前天文学科各分支之间的相互关系。 天文学研究的特点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辽阔空间中的天体。几千年来,人们主要是通过接收天体投来的辐射,发现它们的存在,测量它们的位置,研究它们的结构,探索它们的运动和演化的规律,一步步地扩展人类对广阔宇宙空间中物质世界的认识。 作为一颗行星,地球本身也是一个天体。但是,从学科的分野来说,“天”是相对于“地”的。地面上实验室里所熟悉的那些科学实验方法,很多不能搬到天文学领域里来。我们既不能移植太阳,也无法解剖星星,甚至不可能到我们所瞩目的研究对象那边,例如,到银河系核心周围去看一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文学的实验方法是一种“被动”的方法。也就是说,它只能靠观测(“观察”和“测量”)自然界业已发生的现象来收集感性认识的素材,而不能像其他许多学科那样,“主动”地去影响或变革所研究的对象,来布置自己的实验。

经济学发展历程

经济学发展历程:政府与市场 1自由市场经济与看不见的手 1.1 “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Adam Smith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 如果每个人都是自利的,那么,社会的福利怎么能够保证? 在市场的“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每个人在追求自己个人私利的同时,也就无意识地促进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1.2斯密定理与分工及经济增长 国民财富增长的秘密:分工 1?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大的产量 2?更大的产量则带来更高的工资,并增加人均收入,提高消费水平 3?消费水平的提高意味着财富的增长,并随之带来资本的积累,而资本的积累则又进一步促进分工“斯密定 理”:市场的范围会限制分工的程度 原因:交通成本和政策 1?在理论上为资本主义早期的增长找到了原因 2.为鼓励市场开拓和国际贸易的政策找到了基础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 决定分工模式的“比较优势”学说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 《经济学原理》:完整的新古典经济学体系 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传统 建立了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的竞争均衡分析 坚定了人们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信心 首次系统地将数学分析工具用于构建完整的微观经济学分析框架 2自由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经济学 1929-1933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经济的衰退和经济学家的恐慌 萨伊(Say):“萨伊定律” 生产将会自动地产生需求,当供给者得到收入时他就会去买同样多的 东西 市场将始终是平衡的,经济危机只会是短暂的

卜理工具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2.1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宏观上的供大于求的原因:价格 短期内,当市场供大于求时,价格具有向下调整的刚性,使得商品滞销、工人失业不能通过价格调整而及时消除 供大于求的原因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消费和投资两大需求都增长不足,生产的持续增长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经济危机便产生了 2.2政府干预与宏观经济政策 如果要使经济很快走出低谷,只能依赖政府干预 通过增加政府支出直接增加有效需求 通过增加货币供应而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投资 缓解供求不均衡的局面 “乘数效应”:有效需求增加一一扩大劳动力需求一一减少失业一一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一一增加有效需求理论影 响 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直接将国家引上了政府干预的道路 货币和财政政策找到了理论的支撑 3资本主义矛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1剩余价值、利润和剥削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创造了价值,而劳动力作为商品,其价值低于它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产生资本主义生产 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 基础:劳动价值论(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 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2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矛盾 马克思(Karl Marx ) 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必将带来资本主义的矛盾 在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中,资本家只能通过资本扩张来追逐更多的利润,造成劳动和资

城市发展史论文

城市发展史论文—从中国城市发展谈发展 “中国的许多城市是由国家财力建设起来的,不靠工商业者的资金。甚至某些城市的人口也有相当数目是政府强力从他处调迁过来的。例如:秦始皇迁天下富豪12万人至咸阳;汉武帝也聚天下富户于长安附近之陵县,以至长陵、茂陵、鄢陵变成了巨大城市;北魏天兴元年徙山东六州百工技巧10万余口,以充京师;明太祖从苏州、湖州张士诚旧土移徙富户45000家至新建之首都南京。其中南京之事例尤为突出。明太祖去世不数年,发生靖难之变,阎王赶走明惠帝,取得皇位,于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带走了以工匠为主的27000户南京居民,使得南京城内顿时户口减半,而南京附郭首县的上元县由176图并为44坊。这些都是欧洲城市发展史上见不到的兴衰变化之事例。”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人类从分散的个体穴居,形成聚落这种群体生活的方式;再由聚落这种群体生活的方式逐步演变成为具有功能分区的区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的居民点。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城市正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这时城市真正出现了具体的分区,城与市的概念被明确的表现了出来。“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中国的城市发展在世界城市发展中独树一帜。中国的古代城市特征因与西方城市的特征不符,而被判定为没有城市。其实,中国在石器时代便出现了城市的基本框架,而《周礼考工记》更是给出了城市的区位结构。因为这些,从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城市,如长安、北京、南京、开封等等。中国的城市很早以前就已经分化为明显的两大类,一类是行政区划的治所。他们通常都有城墙或加上外郭保护,城内有政府的行政机关。这一系统的最高层是京师,其中有供电及有关的衙门,以下则是各省级、府级、州县级的治所。这一系统城市的政治意义很强烈,它们是全国性的行政网点,另一系统则是州治府治县治以外的市镇,它们大多数不是政府主动设置的,而是基于经济因素而自然形成。不过,一旦发展达到规模,政府就正是在这些集聚点上设市或镇,并派官管理治安与行政。为了区别这两个系统,前者我们称之为城郡;后者我们称之为市镇。两个系统的综合,称为城市。市镇通常没有城墙,足以显示其政治军事的功能不大。除了少数例外,市镇的规模多小于城郡。 与城市对比的区域是乡村。城市有着属于自己的功能性,即政治行政机关的场所和商业和手工业的场所。而乡村属于农业和畜牧业的领地。这里保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农作物。而当每个朝代或时代出现的时候,都有自己时代的侧重点。当商业和手工业别重视并高度发达的时期,人口会出现向城市移动的趋势,人们逐渐成为了城市的人口,乡村的土地被逐渐变成了城市进行商品交易和发展政治功能的场所,这是便出现了城市化的进程。我国古代便出现过城市化的进程,而当南宋时期更是达到了城市化水平的巅峰。这与当时朝代开明的政治倾向是分不开的。 一般而论,一个国家的城市化不外是受下列几类因素所推动:(一)政治因素,成事实全国或地区性的政治中心,或是行政官署所在地,作为行政网点。(二)

西方经济学演变过程中的三次革命

西方经济学演变过程中的三次革命 摘要:西方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三次重大的理论革命,分别是斯密革命、边际革命以及凯恩斯革命。它们实质上是三次大的经济学理论转折,一起说明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研究这三次理论革命对于深入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特伦斯·W·哈奇森(Terence Wilmot Hutchison)所言:“研究经济学的较重要变革、转折点或革命,有助于说明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我们期望它提供些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演变;革命;斯密革命;边际革命;及凯恩斯革命。 西方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三次重大的理论革命,分别是斯密革命、边际革命以及凯恩斯革命。它们实质上是三次大的经济学理论转折,一起说明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研究这三次理论革命对于深入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特伦斯·W·哈奇森(Terence Wilmot Hutchison)所言:“研究经济学的较重要变革、转折点或革命,有助于说明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我们期望它提供些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 一、斯密革命 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创立。他在对重商主义批判的基础上,吸收了早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成果,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一次伟大变革。斯密革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斯密革命的主要内容 1.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经济体系 斯密的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经济体系理论是以其人性论为基础的,在经济政策上,斯密主张自由放任。这表现在他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上。他认为,在一切自由社会里,人们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斯密虽然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并没有绝对化。他认为在一些情况下,国家干预是必不可少的。 2.自我调节的市场机制 斯密认为每一种商品都有一个“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的背离对于生产有自发的调节作用,即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斯密强调指出,一旦经济活动的完全自由被剥夺,这些理想的结果将不复存在。无论在任何情

(完整word版)经济学说史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经济学説史:经济学说史研究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经济学说是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学习经济学说史的目的在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二.问题题 1.从经济学说与经济学说史的关系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说史。 答:(1)经济学说往往包括一些人们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生产力问题的认识和论述,也包括着对国家经济政策的论述。而经济学说史则是以经济学说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时期经济学说产生、发展的历史。 (2)总体而言,学习经济学说史的目的在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具体而言,学习经济学说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A:总结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情况,检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都提出了什么样的经济观点,其中哪些经济观点反映了客观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而具有科学价值;哪些观点只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哪些经济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或辩护性的,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这些经济学说又发生了怎样的演变。B:通过学习经济学说史,判断一下经济学说今后发展的趋向。在回顾和总结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总结过去经济学说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吸收其中的科学成果和失败的教训,根据目前经济发展的情况,创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经济学说。C:帮助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加深对其基本原理的内容和意义的正确理解;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提高识别各种不同经济学说的本质的能力;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 2.经济学说史的分期或分篇的依据是什么? 答:经济学说史的分期或分篇的依据总体是按照时代分期的。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二.名词解释 1,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他在《政治论》中将生财之道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家务管理的一部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 2,柏拉图的“理想国” :由三个自由民阶层或等级组成,这三个等级分别是:执政的哲学家,战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他们 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3,瓦罗的《论农业》:明确地把奴隶看做工具。他把农具分为:(1)能讲话的农具—奴隶;(2)只能发声的农具—牛马;(3)无声的农具—马车。 4,公平价格:奥古斯丁提出了公平价格的概念,指某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大多数从事交换的人是按这个价格进行买卖。实际上是平均价格,即大体上与价值 相符的价格。 三.问答题 1.简述色诺芬的经济思想。 答:(1)色诺芬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其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之中。 (2)《经济论》中,色诺芬在这本书中最早使用了“经济”一词,其原意为“家庭管理”,因此他所谈论的经济是家庭经济。管理家庭经济的学说,就是奴隶主阶级的经济学说;

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城市的痕迹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读后感 摘要:“城市不止是建筑物的群集,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并经常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复合体——它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 关键词:城市刘易斯·芒福德城市的定义城市发展阶段划分 在大一上城市规划导引这门课程时,依稀记得老师提过刘易斯·芒福德,因为那时的专业知识还很少,不敢去读这样的大作,因为自己弄不明白。虽然现在也还是积累的知识不够多,但是上了中外城市建设史、中外建筑史之后,再读他的大作,已经有一些眉目了。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了解了一些刘易斯·芒福德的生平。刘易斯·芒福德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特别是他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他一生撰写了30多部专著,他被广泛地公认为世界上空前伟大的城市科学专家。他所涉及的学科有建筑学、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科技发展史、哲学、技术、英国文学、美国研究和城市科学,所涉猎的知识很广泛。他最优秀的著作《城市文化》和《城市发展史》,至今仍被公认为全世界城市科学研究的经典著作。 看完这本书之后,自己对世界城市的发展史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当然,最可惜的是刘易斯·芒福德没有将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列入其中。对于这本书精华的部分实在太多,凭我小小的能力,我只能选取最感兴趣的小部分做一些自己浅陋的理解了。 芒福德先生在72年前基于西方城市发展进程的思考,对我们中国今天的城市发展也有非常特别的意义。他说:“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造型,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造。”在我国今天城市迅速发展、资源迅速枯竭、生态迅速破坏、环境迅速恶化的情形之下,我们更应该读一读芒福德对于非理性的工业文明的尖锐批判,对现今日益拥挤、丑陋而紧张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中世纪经济学: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问题。 2、重商主义:(亚当斯密《国富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时期,国家支持商业资本,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之源,主张少买多卖积累原始资本。 3、古典主义经济学: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认为生产是社会财富之源,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主张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通过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支配经济生活。 4、凯恩斯主义: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提出了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理论,主张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盲目生产,解决生产过剩问题。 一、古代经济学的萌芽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中,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古罗马的经济思想部分见于几位著名思想家如加图、瓦罗、珂鲁麦拉等人的著作中。古罗马对经济思想的贡献,主要是罗马法中关于财产、契约和自然法则的思想。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说,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二、中世纪的经济学 中世纪经济学的主要代表是被奉为“神学泰斗”的托马斯·阿奎纳。在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世俗解释时,阿奎纳在过去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基础上,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中的问题。尽管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有所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则进展不大,在个别的方面甚至还有退步。 三、重商主义 15 世纪末,西欧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瓦解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和成长;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给商业、航海业、工业以极大刺激;商业资本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促进各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商业资本加强的同时,西欧一些国家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运用国家力量支持商业资本的发展。随着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国家支持商业资本的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从理论上阐述这些经济政策的要求,逐渐形成了重商主义的理论。 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少买多卖),是在15—18世纪初受到普遍推崇的一种经济哲学。重商主义又分为早期的重商主义和晚期的重商主义两种。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15 ~16 世纪中叶,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强调少买。该时期代表人物为英国的威廉斯·塔福。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采取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反对商品输入,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一些国家还要求外国人来本国进行交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货物或在本国花费掉。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是重商主义的第二阶段,即晚期重商主义,其中心思想是贸易差额论,强调多卖,代表人物为托马斯·孟。他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即卖给外国人外国人的商品总值应大于购买他们商品的总值),以增加货币流入量。16世纪下半叶,西欧各国力图通过实施奖励出口,限制进口,即奖出限入的政策措施,保证对外贸易出超,以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早晚期重商主义的差别反映了商业资本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要求。重商主义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与确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重商主义的政策、理论在历史上曾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产生方式的建立与发展。 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

中西方天文学的比较

中西方天文学的比较 第一节:天文学的起源 天文学,是人类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最早出现的一门学科。亦是人类知识领域中最早发展的学科之一。为甚么呢?这大概是人类本身的心理特点所使然吧! 人类经由漫长的进化历程成为具有高度智能的生物,终于成为对大自然能「抬起头做人」者,除了环顾身旁四周的万物外,他们亦抬头望天。他们在太阳下山后,见到天空有月亮和「一堆」星星。他们不单止发现了太阳和月亮的运动,亦发现了星空的活动。而对这些天体运动的观察和对其运动规律的认知,便形成了最早的天文学。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历和2000多年前始用的夏历就宣告着天文学经已诞生了。 天文学于人类文明建立早期便兴起,除了因为人们抬头可见外,还包括人的宗教心。宗教之间的争端甚多,但相同的是,各族均有宗教。在历史上,宗教和政治亦极有关系。顺着人民对天空的崇拜,产生了「君权神授说」,把君主和天文连上了关系。君王为了显示自已掌握「天命」,紧紧地控制着天文学家和天文机构,预测天象成了政府的责任。 在当时,天文预测的确被认为是政府的责任,《书经》就记载说当时的天文官羲和,因为未能预告日食,令人民惊惶失措,故被其国君仲康处死,由此可见天文预测对政权之重要性(注四)。若然国君连何时发生特殊天象都未能预先知道,人民又那会相信他是拥有「天命」的「天子」呢? 就是这样,天文学便开始在古中国和其它各处扎根成长了。 第二节:百家争鸣─各种学说 从上古以来,各代先民均对天空有无限的想象。他们把各自的想法综合成为学说,以下便是中国古代一些有代表性的学说: 一:盖天说: 产生于战国前,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说,现见于汉代的《周髀算经》。其实这似乎是很正常的,很符合人们最容易想象得到的形式,因为在基督教中亦有类似的说法。 盖天说的主体是「天圆地方」,然而后来人们活动范围扩大,学说演变成天地均圆。天地像反转的盘子,天盖于地。此说主要用以解释四季变化。旧说称天地间有阴阳两气,光透不过阴气,太阳每天穿梭阴阳气间,夏天阳气多故日长,冬天阴气多故日短。新说称太阳有七条轨道,即七衡六间,太阳在轨道间运动。夏至时于第一衡(内衡),冬至时于第七衡(外衡)。盖天说更据勾股定理(即勾股定理)认为天地相距八万里。因为他们认为阳光照射范围有限,人可见范围亦有限,太阳于内衡时较近北方,人可见时间较长;外衡时较近南方,人可见时间较短。这点有些像南北回归线之设。 但此说有很大的缺憾,首先,于春秋二分时,太阳的确升于正东,没于正西,但在计算中其轨道(第四衡、中衡)中夜间轨道却比日间轨道长三倍。而且,按其说计算,外衡比内衡长一倍,即是太阳在冬至时太阳比夏至时多走一倍远,但太阳在冬至的活动并不比夏至快一倍啊。是以此说后来便被浑天说取代了。 二:浑天说: 浑天说主要于汉代后开始流行,见张衡《浑仪注》。他们主张天如球壳,天包着地如鸡蛋(如本章引文),天外为气,天内有水而地漂于水上。天之一半于地上,半于地下,运转不息。 他们把天球分为几部分:近北极有恒显圈,全年可见;近南极有恒隐圈,于地平下,永不可见;中间的圆周是天球赤道。据此说,太阳的运动可分为周天和全年运动。太阳在跟随天球旋转作周天运动之余,亦慢慢沿着黄道作全年运动。由于黄道和天赤道有差角,故太阳每天的周天轨道都有许不同,夏至近北天极而冬至时则相反,日照时间便有不同了。 由于浑天说有可以可被量化的性质(包括相似三角形的等比关系和勾股弦定理等几何定理),可作反复计算和验证。他们曾有「日影千里差一寸」的假设,唐朝开元年间被测量结果否定了,但浑天说反而可以发扬光大。这就是因为浑天说有科学性的原故,数字假设的错误不影响理论的对错与否。 浑天说虽然在汉代便开始有不错的理论支持,而且能解释盖天说难以解释之处。但直至唐代的实地论证后方能结束和盖天说的争论,原因大概是人们心理上难以接受大地漂浮和日月星夜晚泡于水中的假设所使然。 三:宣夜说: 是一种和前两说相当不同的一套宇宙论。可能形成于战国时期,而记载于《晋书?天文志》。盖天与浑天二说均认为天空如一壳,日月与星附于壳上。 宣夜说认为,固体天壳并不存在,天之所以是蓝色,是因为离开我们太远了。天是个充满气的虚空处,日月众星均只是浮游其中的发光气体,受着气体的推动而活动。天地均无限,天体之间亦互不干涉。

浅谈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浅谈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不同于大多数英文系的女生,因为我是一个理科生;也不同于大多数女生,我很喜爱天文。所以,我决定谈一谈我所喜爱的天文,而为了切合本课程的要求,我就来谈一谈中国古代天文学所取得的成就。 而根据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 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记录精确、描述详尽、其水平之高,达到使今人惊讶的程度,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 而最最令我钦佩的就是我们的先人在科学技术还不怎么发达,没有很多的仪器或者技术来做辅助的时候就能够发明出那么多精密的天文观测仪器,将自己的眼光早早的就投射到了我们地球以外的广袤宇宙中去。那么下面就让我根据资料来介绍一下我们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记录仪器吧。 浑仪: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天文测量工具之一,是一种与浑天说密切相关的天文仪器,由於浑仪的结构是以多个同心圆来模拟天球,所以它的出现不早於落下闳时代(104BC),所以浑仪的出现也不会早於此。 纪限仪:制造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可用以测定六十度以内任一两颗天体的角距离和日月的角直径。 简仪:主要由一架赤道经纬仪和一架地平经纬仪组成,另外底座上还开有水平沟,并装有一只正方案,用以校准仪器的水平和朝向,除此之外,赤道经纬仪的北极端还设有一个候极环,用以校正仪器的极轴指向。 地平经仪:由於明末历局筹设之时正逢与后金交战时期,因此在经费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在明末所制造的天文仪器多半是木质结构,再包上铜,至清康熙年间,南怀仁主持钦天监,在康熙八至十二年(1669-1673)间,以铜为材料铸成六件新的天文仪器,此地平经仪即其中一架,它制造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系按照欧洲古典仪器的风格设计的,可用以测定天体的方位角。 圭表:圭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圭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象限仪:制造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可用以测定天体的地平高度或天顶距 赤道经纬仪:由南怀仁制造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主要用於测定太阳时、天体的赤经差和赤纬。由於南怀仁将许多仪器的功能简化,因之他的天文仪器彼此可以相互参校,在南怀仁所著的《灵台仪象志》一书当中就编有黄道、赤道及地平三种座标间的互换表。 地平经纬仪:继南怀仁之后,清政府又相继制成两架大型仪器,此为其一,制造於清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 西方经济学说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的发展后,逐步演变为现代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我们一般通称为西方经济学,直接来源于马歇尔创立的微观理论和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理论。 阿弗里德·马歇尔(英Alfred Marshll 1842——1924),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奠基人。18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几乎同时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1890年代,马歇尔综合了这一时期各学家,特别是上述三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微观经济理论,成为有代表性的、广泛流行于西方的经济思想。特别是运用一系列数学方法从供求角度分析市场价格,以解决资源配置、资源报酬等问题,主张市场自发调节,颂扬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和谐、高效率。 自马歇尔提出微观经济学后,已经经历了多次的补充。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的形成,使原来的以完全竞争市场类型为条件的微观理论受到挑战,于是在1933年,英国的罗宾逊、美国的张伯伦提出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垄断竞争理论,填补了微观研究中的一大漏洞。另外,1930年代以后希克斯、瓦尔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序数效用论、福利经济学等,进一步补充了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之后关于市场失灵与微观政策调节的研究可以说是对微观经济学的总结。当然,战后直至当今的由对寡头垄断市场分析引申的博弈论以及与企业产权分析相联系的制度经济学可以说是微观经济研究的最新发展或成果。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1930年代大危机使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受到挑战,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并全面论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这既是对传统微观经济学的一大补充,也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当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问题的不断出现,也有不少学者提出新的观点和政策主张,出现了对传统宏观理论进行抨击、责难的不同学派——货币主义、供给学派、新剑桥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学者,把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综合在一起,构成了现代流行的西方经济学主流的思想体系。 事实上,西方学者的理论,随着历史条件的变迁,而不断改变其说法,本身表明理论的演变性质,理论总是要随着经济现实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浅谈中国古代天文学史

浅谈中国古代天文学史 一组陈玉昕 一、中国古代天文史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 二、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一)天象观察 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还是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记录精确、描述详尽,其水平之高,达到使今人惊讶的程度,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世界天文史学界公认,我国对哈雷彗星观测记录久远、详尽,无哪个国家可比。我国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记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我国都有记录。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的一座汉朝古墓内发现了一幅精致的彗星图,图上除彗星之外,还绘有云、气、月掩星和恒星。天文史学家对这幅古图做了考释研究后,称之为《天文气象杂占》,认为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图。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各种形态的彗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不仅画出了三尾彗、四尾彗,还似乎

中外城市建设发展史论文

论中外城市广场设计 焦蕾,200827501037 烟台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城市广场并不仅是一个城市建筑的象征,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在中国,城市广场的概念是随着近代都市规划的开展,由西方引入的。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城市广场的设计受前苏联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城市对城市建设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城市建设的热潮更是令人瞩目,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城市广场设计深受西方设计理念和手法的影响。本文试图以比较的眼光,从中西方现代城市广场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各自的设计特点,以指出我们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确立未来发展的应持有的态度。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广场;发展;设计比较; 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中高楼大厦越来越多,道路上车来车往,给人们的城市生活带来了各方面的压力,而且似的城市中的休闲娱乐空间日渐减少。所以,城市广场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这样的形势下,探索城市广场的起源与发展、对比中西方城市广场设计等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2 中西方城市广场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1)西方的城市广场发展 在欧洲人眼中,“城市广场”被称为城市的客厅。因此自2000多年前,真正意义的城市广场在古希腊诞生以来就一直是人们进行交流、观赏娱乐、休憩活动的重要场所。后经过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最后到17世纪的古典主义城市广场,西方城市广场设计不断发展,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样子。 (2)我国的城市广场发展 西方人将城市广场视为城市的中心,而在我国古代时期,宫城为城市的中心,《考工记》有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种严谨的、封闭的的宫城为中心的古代城市空间组织使得我国古代早期民众很少有公共活动空间。最早的是寺观园林前的空间为公共活动场所,到后来集市的出现增添了民众的公共活动空间,再到后来,街道相交的地方,稍稍扩展形成封闭的广场空间,这种广场面积不大,数量也很少,但都处于城市的中心地段,地位很重要。其特点是很少有人为的、统一的规划观念影响。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国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活空间质量提上城市建设议事日程,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自此才开始在中国各个城市空间中纷纷亮相。并随着社会及经济的飞速发展,渐渐形成了一股“广场热”的设计浪潮。 (3)中外城市广场在演变上的差异 使用目的的差异 与欧洲相比,中国传统城市广场在功能类型上没有太大差异,但是,在欧洲传统城 市广场的演变中,祭祀、宗教等功能逐渐减弱,庆典和商业功能逐渐增强,广场不

(完整版)经济学发展简史

经济学发展简史 虽然人类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经济活动,但是那时人们只有一些朴素的经济思想。在前资本主义时代,人们关注的是作为生产单位的家庭,如奴隶主庄园或封建主庄园的经营管理,那时的经济学可以称为家政经济学。 经济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而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要把握经济学发展的脉络,需要从三个方面对经济学理论加以考察。一、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二、以往积累的经济理论;三、其它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文化背景。另外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一是当时的经济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一是当时所用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 此外,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同一时期,也必定是百家争鸣,有很多种理论学说,但一般会有得到认可的主流学派,这是经济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和轨迹。我们的论述也将以主流学派的变迁为主,兼顾同时期有重要影响的非主流学派。就每一个学派来说,会有它的典型代表人物,弄清楚了代表人物的思想,也就对该学派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经济学发展的主要流派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 ●启蒙阶段(重商主义、重农学派); ●古典学派; ●新古典主义; ●凯恩斯主义; ●新古典综合派。 从古典主义出发,特别是根据李嘉图的理论,马克思、列宁等发展了有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经过将近一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后,前苏联和东欧开始了激进的私有化改革,试图实行全面市场经济。中国则走了一条与之不同的渐进道路。 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应的其它现代经济学派有新自由主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制度主义等等,这些学派都可以在以前的非主流经济学派中找到他们的影子,并或多或少吸取了主流经济学的观点,正日益成为新古典综合派的有力竞争者。

[1]城市发展史_起源、演变和前景

“对于一个想要探索欧洲文明的基础的人来说,了解中国的过去乃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城市发展史》的作者,城市建筑与城市历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想法,但是令人遗憾的是,1938年他在《城市文化》中为世界呼吁城市规划的人文思想因素,几乎整个欧洲的城市设计规划,因他的思想而重新确定方向,而他没有到过中国。1961年66岁的他写出了《城市发展史》的时候,坚持亲身经历与观察的研究方法,令他为自己仍然没有到过中国,无法描述东方城市文明而遗憾。26年后,目光敏锐的中国学者把《城市发展史》引介中国的时候,92岁的芒福德先生已经谢绝笔墨了。没有东方城市文明的城市历史,不能不说是一部缺憾的历史。1990年芒福德先生逝世,《城市发展史》在中国正式出版。1995年纪念芒福德的百周年诞辰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也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方兴未艾之时。又过了10年,当75万字的中文版《城市发展史》再版的时候,中国的城市化已然进入令世界震惊的40%以上发展速度,芒福德先生在67年前基于西方城市发展进程的思考,对我们今天竟然有非常特别的意义。他说:“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造型,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造。”在我们今天城市迅速发展,资源迅速枯竭,生态迅速破坏,环境迅速恶化的情形之下,重读芒福德对非理性工业文明的尖锐批判,领会他倡导生态保护运动的思想,不禁慨叹。20世纪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创造巨大财富和技术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规模空前的灾难和创伤。1914至1945年间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大约有12亿人死于战争,超过了以往历史上全部战争牺牲者之和。现代技术一方面千方百计避免死亡,一方面又血腥杀戮,让人们苦苦思索人类和谐共处的文

论我国天文学研究的历程

论我国天文学研究的历程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我国对天文方面的观测、记录和研究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到战国秦汉时期形成了以历法和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的体系。而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发展大概是从鸦片战争时开始的。 关键词:天文学中国古代天文学天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我国对天文方面的观测、记录和研究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公元前24世纪的尧帝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到战国秦汉时期形成了以历法和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的体系。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大致可分为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这三个方面。 在天象观测方面,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对于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且观察仔细、记录精确、描述详尽,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例如长沙马王堆的一座汉墓内发现的一幅彗星图,被命名为《天文气象杂占》,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图。 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用来度量日影长短。此外,西汉的落下闳改制了浑仪,这种我国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几乎历代都有改进。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为动力的浑象。元代的郭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仪等。 历法与天文学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天文学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有历法的国家之一。 5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阴阳历》,西周时期,天文学家用圭、表测量日影,确定冬至、夏至和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来指导农牧业生产。唐代时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经过数年的测量后制定了中国历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