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肺外表现78 例病例分析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肺外表现78 例病例分析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肺外表现78 例病例分析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肺外表现78 例病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07T16:07:25.0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2期供稿作者:于玲玲李波[导读]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和肺部的急性炎症性改变,是以咳嗽为突出表现的一种下呼吸道疾病。

于玲玲李波(山东省平度市崔召卫生院 266752)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2-0167-01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和肺部的急性炎症性改变,是以咳嗽为突出表现的一种下呼吸道疾病。此病除以咳嗽症状较为突出外,还可引起其他肺外表现,如:心肌炎,脑炎,肝炎,关节炎以及多形性皮疹等,已经越来越引起临床的重视。笔者现将对2010 年2 月-2012 年5 月以来,我院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伴有肺外表现的病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整理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8 例患儿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中的支原体I g M 抗体,其他条件亦符合《实用儿科学》第七版教材中关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患儿入院时均有发热,体温在38-39.5 摄氏度,咳嗽明显。年龄2-11 岁,平均年龄为6 岁。其中男例42,女例36,男女之比为1.16:1.

1.2 肺外表现

1.2.1 皮肤黏膜 20 例(25.6%),表现为斑疹,出血点,丘疹样皮疹,结节性红斑和荨麻疹,亦有疱疹性皮炎,溃疡性口腔炎和结合膜炎等。大多5-7 天消退,无痒感,退后大多无色素沉着。其中2 例符合川崎病诊断,2 例患儿以双下肢斑丘疹为主,兼有其他部位荨麻疹样表现,双下肢皮疹消退均较缓慢,而且10 日后均有色素沉着。

1.2.2 消化系统 18 例(23.1%),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及及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其中有6 例伴有轻微的肝功能异常,但胆红素处于正常水平。

1.2.3 中枢神经系统12 例(15.4%),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抽搐及意识的改变,有的还伴有脑膜脑炎,脑炎,颅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严重者可出现神志模糊,烦躁不安,嗜睡,谵妄,昏迷等。

1.2.4 循环系统 10例(12.8%)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心前区不适,出冷汗等,听诊时可出现心率加快和减慢,过早搏动及心律不齐的表现。心电图示:st-t 改变的有4 例,房早的有3 例,心肌酶谱异常的有2 例,有心包积液的1 例

1.2.5 血液系统 6 例(7.6%)主要表现为末梢血白细胞计数正常,轻度升高,血沉加快,粒细胞,血小板,红细胞降低。全部患儿在发热一周后查肺炎支原体肺炎抗体的结果为61 例阳性,阴性17 例,四天后复查均转为阳性。

1.2.6 肌肉关节系统 5 例(6.4%)主要表现为肌肉关节的肿痛,部分患者有非特异性的骨关节炎或肌病或有风湿性关节炎和关节腔积液的症状,病程大多较长。

1.2.7 泌尿系统 3 例(3.8%)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以血尿突出,有的为肉眼血尿,蛋白尿程度较轻,血压值大多正常。

1.2.8 眼 3 例(3.8%)眼球结膜充血明显,表现为虹膜炎,视乳头水肿,热退时有所减轻

1.2.9 多系统功能损害7 例(8.9%)其中脑炎伴皮疹的3 例,血尿伴血小板减少的2 例,骨关节疼痛伴频发房早的1 例,皮疹伴虹膜炎的1 例。

1.3 辅助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正常的为52 例,升高的为26 例,中性粒细胞正常的为26 例,升高15 例降低为37 例,c 反应蛋白15-50m g / L 的为55例,>50m g / L23 例。胸部正位片表现:表现为两肺内带点状阴影35 例,肺门阴影增浓,增大23 例,右肺大片状阴影,左下肺大片状阴影各10 例。

1.4 治疗与转归:78 例患儿在行支原体抗体检测前即给与了阿奇霉素与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静脉联合应用,支原体抗体检查阴性后停用β- 内酰胺类抗生素,阿奇霉素应用5 日后停用4 日再用,仍有10 例患儿治疗5 日后高热不退,咳嗽不减轻,给予红霉素静脉滴注4 日,此时病程中有2 例出现皮疹,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皮疹消退,其余8 例患者在续用红霉素后的3-4 日体温逐渐降为正常。

2 讨论

肺炎是小儿重要的常见病,发病率高,尤以冬春季节及气候突变时高发。按照病因分类,肺炎可分为:病毒性肺炎,细菌类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肺孢子菌肺炎,真菌性肺炎和非感染性肺炎。近几年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有所升高,多见于稍大一点的儿童,目前普遍认为与抗生素的普遍应用及免疫因素有较大关系,此外还与患者的居住环境,免疫力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症状以顽固剧烈的刺激性咳嗽较为突出,可有少量粘液痰,有的可呈粘液脓性或血性痰,咳嗽持续时间长,可达1-4周,婴幼儿起病急,病程长,病情重,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憋,喘鸣音较为突出,肺部啰音多,上海医科大儿科医院观察到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中有64.6% 为婴幼儿,最小年龄为1.5 个月.x 线特点有肺门阴影增浓,以右肺中下野居多的支气管肺炎的改变,间质性肺炎的改变,均一大片阴影,胸前积液,游走性浸润和云雾状浸润影。

肺炎支原体肺炎多以呼吸道症状居多,但常常会引发许多并发症,并以皮肤,消化道,心血管,中枢神经,血液系统等常见,可累计单一器官,少数也可多器官受累。本组病例中显示:肺外表现中以皮肤黏膜表现所占比例最多,其次为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肌肉关节系统,泌尿系统及眼部。多系统功能损害占本组的8.9%。

通过上述讨论不难看出,小儿支原体肺炎引起的肺外表现,可使病情复杂化造成病情加重或迁延,极易发生临床误诊。因此笔者提醒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对不典型的伴发肺外表现或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的小儿肺炎,不能用细菌或病毒等感染解释着,应考虑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能,尽早行实验室检查予以确诊,以便给患者更好的治疗,防止病情的继续恶化。

有关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肺外感染的多种表现

有关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肺外感染的多种表现 发表时间:2012-08-21T15:41:25.2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周俏滢 [导读] 支原体(Mycoplasmal)是目前所能发现的能在独立生活的、能在无生命培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微生物。 周俏滢(南海人民医院儿科广东佛山 5 2 8 2 0 0 ) 【病因】支原体(Mycoplasmal)是目前所能发现的能在独立生活的、能在无生命培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微生物。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具有某些细菌特性的微小病原体。能通过细菌滤器,需要含胆因醇的特殊培养基,在接种10天后才出现菌落,菌落很小,很小超过0.5m m。病原体直径为125~150mm,与粘液病毒的大小相仿,无细胞壁,故呈球状、杆状、丝状等多种多形态,革兰氏染色阴性。能耐冰冻。37℃时只能存活几小时。 【流行病学】本病容易在学校,社区引起流行,以学龄儿童较多,学龄前儿童亦可发生。-M p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传染源是患者和恢复期带菌者,人与人之间传播缓慢,与患者持续密切接触者比偶而接触的更多发生感染。平时见散发病例,全年均有发病,但以秋冬季较多。约每隔3~7年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其流行特点为持续时间甚长,可达一年。痊愈后有的可携带病原体。 【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约2~3周(8~35天)。 二. 症状 1. 肺部症状:轻重不一。大多起病不甚急,有发热、厌食、咳嗽、畏寒、头痛、咽痛、胸骨下疼痛等症状。体温在37~41℃,大多数在39℃左右,可为持续性或弛张性,或仅有低热,甚至不发热。各年龄阶段表现不同:(1)2岁以下儿童,M P感染大多症状轻微和非肺炎的表现,其最主要的症状为不伴有发热的鼻炎、喘息及呼吸困难。 (2)2~5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表现,个别病例可出现以气管及支气管感染为表现,以中高热为主,或为弛张热,热峰难以下降。 (3)5~15岁年龄阶段儿童患M P肺炎的风险最大,在此年龄阶段大约有超过35%M P感染发生肺炎M P感染呈亚急性、渐进过程,症状持续1~3个月甚至更长,临床症状从上呼吸道波及下呼吸道,最初临床表现为畏寒、头痛、胸骨下疼痛、声嘶、咽痛随后炎症累及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出现持续性痉挛性咳嗽。多数咳嗽重,初期干咳,继而分泌痰液(偶含小量血丝),有时阵咳稍似百日咳。偶见恶心,呕吐及短暂的斑丘疹或荨麻疹。一般无呼吸困难表现。镰状细胞性贫血患儿并发此种肺炎时,症状往往加重,可见呼吸困难、胸痛及胸腔积液。M.pneumonia偶可合并渗出性胸膜炎及肺脓肿,慢性肺部疾患与肺炎支原体间有一定关系,Berkwick(1970)报告27例哮喘儿童中在怪作时血清支原体抗体增高或在恢复期复查有4倍增长。 2.肺外症状:可伴发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呼吸道外病变可涉及皮肤粘膜,表现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StevensJohnson综合征等;偶见非特异性肌痛及游走性关节痛;胃肠道系统可见吐、泻和肝功损害;血液系统方面较常见溶血性贫血,我们曾见2例以溶血性贫血为首发及主诉症状;多发性神经根炎、脑膜脑炎及小脑损伤等;心血管系统病变偶有心肌炎及心包炎。细菌性混合感染亦不少见。 ①神经系统损害:①病原体直接侵犯,②神经毒素介导的损害,③免疫机制介导的损伤。免疫低下者易并发,无季节性,好发年龄6~21岁。临床表现多样,多数病例先有呼吸道症状,相隔10天左右出现神经系统症状。21.0%的病人呼吸道症状缺如,直接以神经系统症状起病。 ②血液系统并发症:血清冷凝集素(属IgM型)大多滴度上升至率愈高。冷凝集素大多于起病后第1周末开始出现,至第3~4周达高峰,以后降低,2~4月时消失。为非特异性反应,也可见于肝病、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但其滴度一般不超过1:32。 M P感染的患者中60%以上的患者血清C o o m b s试验阳性,网织红细胞明显增高,常发生亚临床溶血性贫血。其溶血机理多为直接针对红细胞抗原,系冷凝素抗体激活补体而发生溶血;也有人认为溶血是由M P感染使过氧化物产生增高,引起红细胞膜变性,导致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也有报道血小板减少的。 ③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占16.8%表现为心悸、憋闷、心音低钝、心律不齐等,心电图检查提示S T-T改变,传导阻滞,心肌酶谱异常。 2.3%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2%心血管系统损害,表现为心电图异常、心肌炎、心肌酶谱升高等。2 3.3%心血管损害,表现为心肌缺血、心动过缓、室性早搏、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酶升高等。25.9%可有心血管损害的表现。 一般认为M P感染所导致的心血管损害,可能由于M P直接侵袭和(或)免疫损伤所致,而后者起了重要作用。 ④皮肤损害:儿童MP感染并发皮疹的发生率为3.0%~30.0%,男性居多,好发于5~20岁。80.0%MP感染患儿在出疹前平均11天左右有上感症状,皮疹形态多样,儿童和成人显著不同.有红斑,斑丘疹,水疱或大庖,斑点,丘疹,寻麻疹及紫癜等.但以斑丘疹和疱疹为多见.大多发生在发热期和肺炎期,持续约1~2周。有关皮肤损害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 ⑤肌肉、关节损害:肌肉,骨骼表现异常在M P感染过程中常见,大约有15.0%~45.0%的患者可出现非异常性肌痛和关节痛.肌肉的改变有肌肉酸痛,肌红蛋白尿,肌痛等.在关节痛及关节炎中,主要是多个大,中关节的多关节症状,多呈游走性小关节受累少见,预后良好。10~15%以关节炎症状为表现。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为免疫病理损害所致,但尚缺少病原学上的直接证据。 ⑥消化系统损害:12.0%~40.0%伴有胃肠道症状,大多为非特异性表现,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常发生于疾病早期.肝大也常见,可伴有血清转氨酶升高,表现为急性肝炎,但大多数患者肝功能随肺部炎症痊愈而趋于正常.另外,M P感染引起消化道出血也有报道。13.3%肝功能损害,22.5%出现呕吐、腹泻,17.7%出现肝大及肝功能异常。 ⑦其他损害:MP感染除引起以上损害外,尚可引起泌尿系统损害,表现为镜下血尿,尿中白细胞,尿蛋白轻度增高.也可引起贫血,中耳炎,淋巴结炎,过敏性紫癜,反复鼻血,还可使哮喘患儿体内过敏抗体升高.值得注意的是支原体感染在新生儿也较常见。 三.体征依年龄而异 年长儿往往缺乏显著的胸部体征,婴儿期叩诊可有轻度浊音,呼吸音减弱,有湿性罗音,有时可呈梗阻性肺气肿体征。 四.病程:自然病程自数至2~4周不等,大多数在8~12日退热,恢复期需1~2周。X线阴影完全消失,比症状更延长2~3周这久。偶可见复发。 五.实验室检查 1. 胸部X片检查:多表现为单侧病变,约占80%以上,大多数在下叶,有时仅为肺门阴影增重,多数呈不整齐云雾状肺浸润,从肺门向外延至肺野,尤以两肺下叶为常见,少数为大叶性实变影。可见肺不张。往往一处消散而他处有新的浸润发生,即所谓游走性浸润。有

小儿肺炎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小儿肺炎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目的观察并总结儿童肺炎的影像学特点,以减少误诊、漏诊,提高确诊率。方法择取我院于2013年7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00例,按照影像学检查方式随机分为CT组与X片组,对比两组影像学检查结果并总结其特点。结果100例患儿中,右肺有病灶的有60例,左肺有病灶的有27例,双肺均有病灶的有13例。两种方式的检查特点均为肺组织实变,CT扫描以高密度、不均匀状态的肺部阴影为表现形式,X片则以间质浸润为表现形式,两组患儿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0.0%(40/50)和74.0%(37/50)。结论根据儿童肺炎的影像学特点,CT扫描比X片具有更高的诊断正确率。临床上可以为患儿联合使用两种检查方法进行检查,以提高儿童肺炎的确诊率。 标签:儿童肺炎;影像学特点;X胸片;CT扫描 儿童肺炎高发于冬春和夏秋的季节交替时期,气候的突变使得幼儿的抵抗能力有所下降,从而因感染肺炎支原体而导致呼吸道感染[1]。儿童肺炎的传染途径是飞沫空气传播,由于儿童机体免疫力较差,因此病情较为严重,若不及时治疗将有生命危险。目前临床上多使用X片或CT进行影像学检查,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于2013年7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00例,按照影像学检查方式随机分为CT组与X片组。其中CT组男性患儿33例,女性患儿17例,年龄为1~11岁,平均年龄(5.5± 2.1岁);X片组男性患儿31例,女性患儿19例,年龄为2~12岁,平均年龄(6.6±4.1)岁。100例患儿临床表现有:高热、咳嗽、多痰、食欲不振、怕冷畏寒,部分患儿伴有头痛、咽喉疼痛、生命体征微弱症状。进行肺部听诊时,干啰音24例,湿啰音11例。进行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9例水平稍高。100例患儿入院后全部行以支原体阳性检测,全部呈阳性结果,均确诊为支原体肺炎。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及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方法全部患儿均选择药物治疗方式来抗支原体感染,CT组50例患儿行以CT扫描,X片组50例患儿行以X线片检查。总结两种检查方式的影像学特点,分析比较其正确率。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研究中有关患儿例数、影像学诊断正确率的相关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 2结果 据统计,患儿及自身病灶的分布有以下特点:右肺病灶60例,左肺病灶27例,两肺病灶13例,见表1。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影像学特点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影像学特点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热89例(91.7%),咳嗽97例(100%),气促16例(16.5%),喘息14例(14.4%),胸痛12例(12.3%);肺部有阳性体征33例(33.8%);血白细胞正常(45.3%)或轻度增高(41.2%),血清C反应蛋白(90.7%)和血沉(84.4%)多有升高; 影像学改变阳性率高达100%,与肺部阳性体征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15×109/L 5例,占5.1%;血清C 反应蛋白(CRP)8mg/L 88例(90.7%);血沉(ESR )测定64例,其中20mm/h 54例(84.4%)。 2.2胸部影像学改变。97例患者均经X线胸片和胸部VT扫描检查,阳性体征出现率达到100%。胸片病变位于双侧肺34例,35%,单侧肺63例,65%。分为以下4种类型:I型50例,51.5%,表现为肺实质阴影,呈节段性分布大片密影,少数为多发性小斑片状影或大叶实变影,其中位于右下肺24例,右中叶12 例;Ⅱ型11例,占11.3%,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增多,边缘模糊;部分有聚集征象;或病变区呈网织状阴影及细的不规则条状影;Ⅲ型6例(6.2%),表现为肺门淋巴结肿大;Ⅳ型30例(30.9%),表现为从肺门向周围肺野呈扇形分布大片状淡薄影,其内可见肺纹理,多伴有肺血管周围的浸润阴影。合并胸腔积液12例,合并肺不张15例。 2.3治疗。红霉素30 mg/(kg.d )静脉滴注2周,或阿奇霉素10 mg/(kg.d )静脉滴注3d 停4d 共2周,改口服阿奇霉素,疗程2~3周, 有肺不张者行拍背体位引流。89例有发热者在治疗4~14d后体温下降,平均(6.8 ± 3.7 )d,治疗7~18d 后咳嗽症状明显缓解,平均(10.3± 6.2 )d;大部分患儿于疗程结束时呼吸道症状消失。住院时间8~23d,平均(13.5± 4.3)d,70例(72.2%)住院期间复查胸片病灶吸收,余好转出院后门诊随访4~10周内病灶吸收。 3.讨论 支原体肺炎主要是因支原体感染患者肺部后,在肺组织局部迅速增至,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而致病 [2] 。MP肺炎患儿的白细胞多正常或轻度升高,而ESR 及CRP却常常增高,即说明了这一点,可分别与细菌性肺炎及病毒性肺炎相鉴别。本组患者患者WBC 15×109/L 5例,占5.1%。 支原体感染主要病变部位在气管到呼吸性细支气管上皮细胞,MP吸附于纤毛上皮细胞受体上,分泌毒性物质,损害上皮细胞, 使纤毛对粘液清除功能障碍,且 持续时间较久 [3] ;气管壁及细支气管壁可有水肿、溃疡形成;支气管周围的单核细胞浸润,可扩展到血管及淋巴管周围的间质;严重者可有肺泡上皮剥脱和气

不同年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观察

不同年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观察 发表时间:2016-06-20T15:01:52.080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6期作者:曹进军 [导读] 观察不同年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表现的特点。 隆尧县医院 055350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年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表现的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7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20例,随机分为《5周岁组和>5周岁组。比较两组患儿的影像表现差异。结果肺部影像显示肺纹理增强、模糊多发生在《5周岁组的患儿,明显高于>5周岁组(P<0.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散在淡片影及高密度影在两组比较中(P>0.05),无统计学意义。《5周岁肺部病变以双肺为主(51.67%),明显高于>5周岁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5周岁组以右肺病变为主(53.33%),明显高于《5周岁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左肺病变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支原体肺炎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肺部影像学表现各不相同,对支原体肺炎的患儿及早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 【关键词】支原体肺炎;不同年龄儿童;影像学 【中图分类号】R37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367-01 儿童支原体肺炎是儿科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和检验设备的改进,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症状轻重不一,易合并多系统、多器官损害,严重威胁患儿的身体健康[2]。因此,提高对支原体肺炎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有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支原体肺炎。本研究探讨了不同年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的特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所选患儿诊断均符合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并具有完整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5年7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20例,随机分为《5周岁组和>5周岁组。《5周岁组患儿60例,其中,男性患儿29例,女性患儿31例,病程在1-14d;>5周岁组患儿60例,其中,男性患儿30例,女性患儿30例,病程在1-14d。两组患儿在性别、病程等临床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检查方法所有患儿入院即做胸部CT纵膈窗及肺窗摄片检查,治疗1-2周再行CT复查,根据患儿病情情况定期复查,直至病变消失。并观察患儿的胸部影像的特点,评价指标包括病变部位、种类、类型等。 1.3统计学方法试验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率(%)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x2检验,P<0.05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肺部病变影像学特点比较肺部影像学改变主要为肺纹理增强、模糊、散在淡片影、高密度影。其中肺部影像显示肺纹理增强、模糊多发生在《5周岁组的患儿,明显高于>5周岁组(P<0.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散在淡片影及高密度影在两组比较中(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儿童时期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有研究报道:儿童支原体肺炎在儿科门诊所占比例较高,约20%-40%,占住院患儿的10%-20%[3]。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是支原体由唾液飞沫通过呼吸道进入机体后,支原体穿过宿主呼吸道粘膜层的粘液层并粘附在粘膜上皮细胞上,释放有毒代谢产物而引起纤毛运动障碍和细胞损伤,并激发机体相应的免疫反应,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间质水肿充血。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弥漫性肺泡坏死和透明膜病变[4]。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全身不适、腹泻等症状,还容易引起肺外并发症[5]。因此,有效的治疗手段及检查方法至关重要。 大量研究证实: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肺部影像学异常比例高,对疾病的诊断更敏感。而CT最为临床常用检查手段,能清晰分辨出肺实

1医学检验毕业论文 (三种肺炎支原体检测法的临床应用分析)

毕业论文 题目:三种肺炎支原体检测法的临床应用分析 地市: 学校: 准考证号: 考生姓名: 王莹 指导老师: 二〇一八年八月十四日

三种肺炎支原体检测法的临床应用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咽拭子快速液体培养法、咽拭子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血清MP被动凝集法(MP-Ab)等方法在儿童MP感染诊断治疗过程中的敏感性方法采用3MP检测法对362例临床拟诊呼吸道(非细菌性)感染的患儿的咽拭子和血清标本进行配对研究,每患儿取咽拭子做快速培养和PCR,同时取血清做MP-Ab检测,对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回顾临床病例诊断MP感染患儿152例。MP快速培养法检出阳性78例,阳性率为51.3%,病程为(4.5±2.6)天;PCR法检测出阳性103例,阳性率为67.8%,病程为(6.2±3.5)天;MP-Ab法检测出阳性127例,阳性率83.5%,病程(8.1±4.5)天。结论 3种MP检测法的敏感性与病程有相关性,临床医生应根据患儿病程选取检测方法,以提高阳性检出率和敏感性。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咽拭子聚合酶链反应,血清抗体,配对研究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文献综述 (5) §1.1 肺炎支原体的定义 (5) §1.2 肺炎支原体的发病机制 (5) §1.3 肺炎支原体的分类 (5) §1.4 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表现 (5) §1.5 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诊断 (5) §1.6 肺炎支原体的实验室检查 (6) 第二章材料和方法 (7) §2.1 样本 (7) §2.2方法概述 (7) §2.3临床诊断MP感染的诊断标准 (7) §2.4实验方法 (7) §2.5统计学方法 .................................................................... .. (8) 第三章结果 (9) 第四章讨论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错误!未定义书签。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肺外并发症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肺外并发症 摘要: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不仅可引起呼吸道感染,也可引起肺外其他器官病变。目前,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表现以及MP感染引起的肺外表现逐渐受到重视。本文总结了MP感染呼吸道的临床表现以及肺外并发症。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临床表现;并发症 肺炎支原体(MP)主要感染呼吸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并通过血行到达肺外器官或通过免疫机制引起肺外并发症。 一、MP感染呼吸道的临床表现 MP感染潜伏期2~3周,高发年龄为5岁以上,婴幼儿也可感染,目前认为MP感染的年龄有低龄化趋势。起病一般缓慢,主要症状为发热、咽痛和咳嗽。可呈高热、中等度热或低热。MP引起下呼吸道感染时,咳嗽有特征性,病程早期以干咳为主,呈阵发性,剧烈,类似百日咳,影响睡眠和活动;后期有痰,黏稠,偶含少量血丝,部分患儿伴喘息。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并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或病变广泛,以间质性浸润为主时,可出现呼吸困难。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婴幼儿MPP的临床表现可不典型,多伴喘鸣和呼吸困难,病情多较严重,可发生多系统损害。MPP肺部体征少,可有呼吸音减低,病程后期可出现湿性啰音,肺部体征与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不一致为其特征。MP可与细菌、病毒混合感染,如MP与肺炎链球菌、或EB病毒混合感染,可使病情加重。MP感染后可发生慢性咳嗽,有时持续长达3~6个月。一些重症MPP患儿遗留肺不张,临床上可表现为长期轻度咳嗽或反复呼吸道感染。国外文献以及作者在临床上发现个别MPP并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严重时一侧肺细支气管几乎全部闭塞,导致一侧肺不张,出现呼吸困难。个别患儿在肺炎后发生间质性肺炎,甚至肺纤维化。MP感染可诱发哮喘的首次发作,或引起已患哮喘患儿的频繁发作。 根据作者统计病例资料分析,MPP临床表现、病情轻重、治疗反应及胸部X线片表现不一,胸部X线片示肺叶实变者,往往症状重,表现为高热、顽固咳嗽,虽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但体温下降缓慢,咳嗽较难控制,多并胸腔积液,严重者可发生肺坏死,易遗留肺不张。胸部X线片示双肺间质性改变者,除表现高热、咳嗽外,严重者急性期可发生肺损伤、呼吸窘迫,个别以后发生间质性肺炎,甚至肺纤维化。 二、肺外并发症 1.神经系统疾病在MP感染的肺外并发症中,国内外报道最多的为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率不明确。与MP感染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可累积大脑、小脑、脑膜、脑血管、脑干、颅神经、脊髓、神经根、周围神经等,表现为脑膜脑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横断性脊髓炎、无菌性脑膜炎、周围神经炎、吉兰-巴雷综合征、脑梗死、Reye综合征等。作者在临床上发现,MP感染引起的脑炎最常见。近期作者收治1例MMP并胸腔积液患儿,发生右颈内动脉栓塞,导致右半侧脑组织全梗死,国外有类似病例报道。神经系统疾病可发生于MP呼吸道感染之前、中、后,少数不伴呼吸道感染而单独发生。多数病例先有呼吸道症状,相隔1~3周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临床表现因病变部位和程度不同而异,主要表现为发热、惊厥、头痛、呕吐、神志改变、精神症状、颅神经障碍、共济失调、瘫痪、舞蹈-手足徐动等。脑脊液检查多数正常,异常者表现为白细胞、蛋白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类似病毒性脑炎。脑电图可出现异常。头颅CT和MRI多数无明显异常。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很快缓解,重者可遗留后遗症。 2.泌尿系统疾病在与MP感染相关的泌尿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为急性肾小球肾炎综合征,类似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少尿、高血压,血清补体可降低。与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相比,潜伏期一般较短,血尿恢复快。文献认为与MP感染相关的肾小球肾炎的发生率有升高趋势,预后与其病理损害有关,病理损害重,肾功能损害也重,病程迁延,最终可进展为终末期肾衰竭。病理类型可多种多样,有膜增生型、系膜增生型、微小病变型等。MP感染也可引起IgA肾病,小管性-间质性肾炎,少数患者可引起急性肾衰竭。 3.心血管系统疾病MP感染可引起心肌炎和心包炎,甚至心功能衰竭。常见临床表现为心肌酶谱升高、心律失常如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等。MPP可并川崎病或MP感染单独引起川崎病,近年来有关MP感染与川畸病的关系已引起国内的关注。此外,MPP可引起心内膜炎,作者曾收治MPP同时并心内膜炎患儿,心内膜出现赘生物。 4.血液系统以溶血性贫血多见。另外,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凝血异常,出现脑、肢体动脉栓塞及DIC。国外文献有多例报道ΜΡ感染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于目前噬血细胞综合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有增多趋势,除与病毒感染相关外,ΜΡ感染的致病作用不容忽视。由于ΜΡ可与EB病毒混合感染,当考虑ΜΡ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因时,应慎重。

病例分析——肺炎.doc

第三章病例分析——肺 炎 一、概念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的炎症,病因以感染为最常见,其他尚有理化因子、免疫损伤,药物因素等。病原体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当人体免疫力降低,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时,病原体可侵入下呼吸道,引起肺泡毛细血管充血、水肿,肺泡内纤维蛋白渗出和细胞浸润。临床上出现发热、咳嗽、咳痰、气促、胸痛等症状,肺部可闻及固定的湿啰音,出现肺实变体征,胸片出现相应改变。 二、分类 (一)按解剖学或影像学分类 1.大叶性肺炎:病变起始于肺泡,经肺泡间孔(Cohn孔)蔓延至邻近肺泡,直至整个肺叶或肺段。影像学表现为肺渗出性阴影,通常不累及细支气管。典型的大叶性肺炎呈整叶肺实变。由于抗菌药物广泛应用,典型大叶性肺炎已少见,而多数仅表现肺段或亚肺段的渗出和实变。 2.小叶性肺炎 也称支气管肺炎。基本病变亦为炎症渗出,但病变常起于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继而累及肺腺泡或肺泡。影像学特征是沿肺纹理分布的小片状或斑片阴影,密度不均匀,边缘淡薄而模糊,以两下肺、内中带多见。病灶亦可融合成片状或大片状,密度深浅不一,且不受肺叶或肺段限制,区别于大叶性肺炎。

3.间质性肺炎 病变位于肺泡壁及其支持组织,影像学上表现为弥漫性不规则条索状及网织状阴影,其间可散布有密度增高的小点状阴影。 (二)按病原体分类 1.细菌性肺炎 常见细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卡他莫拉菌等。此外,分类学上不属于细菌、但某些特征类似于细菌的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以及分类学上属于细菌的细胞内病原体军团菌常被统称作“非典型病原体”,也是肺炎的常见病原体。 2.病毒性肺炎 以儿童最常见,主要有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等。 3.真菌性肺炎 大多为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肺炎的真菌主要有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和毛霉菌。真菌性肺炎大多为继发性的,如免疫抑制、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以及其他重危患者。 4.寄生虫性肺炎(肺寄生虫病) 阿米巴原虫、弓形体、肺吸虫和棘球绦虫、血吸虫等均可以引起或主要引起肺部感染。 (三)按发病场所分类 1.社区获得性肺炎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最为常见。是指在社区环境中机体受微生物感染而发生的肺炎,包括在社区感染,尚在潜伏期,因其他原因住院后而发病的肺炎,并排除在医院内感染而于出院后发病的肺炎。肺炎链球菌为最主要的病原体。 2.医院获得性肺炎 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在感染潜伏期,而于入院≥48h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包括在医院内获得感染而于出院后48h内发病的肺炎。革兰阴性杆菌为最常见的病原体。 三、诊断要点 1.症状 2.体征 3.辅助检查 以肺炎球菌肺炎为例: 1.症状 患者多为青壮年,起病多急骤,受寒、疲劳、酗酒常为其诱因,先有寒战,继而高热,体温可达39~40℃,常呈稽留热,咳嗽,咳铁锈色痰,患侧胸痛,常伴肺外症状,如头痛,乏力,腹胀,恶心,呕吐,纳差等。数日后体温可急骤下降,大量出汗,随之症状明显好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及肺功能特点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及肺功能特点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影像学及肺功能特点,协助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MPP患儿影像学及肺功能特点,并对MPP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期肺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2例MPP患儿的胸部DR表现为肺实变22例,肺间质改变14例,肺门淋巴结肿大5例,双肺纹影增多11例等。48例患儿急性期行肺功能检查,有3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损害,在恢复期复查肺功能,有5例存在小气道通气功能障碍,其余恢复正常。MPP患儿急性期肺功能指标(包括FVC、FEV1、PEF、FEF25、FEF50、FEF75、FEF25-75)与恢复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P患儿影像学表现呈现多样化,肺功能急性期改变有临床意义,应定期监测肺功能,预防哮喘发生。 标签: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肺功能;儿童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尽管多数MPP可以治愈,而且有一定的自限性,但重症MPP仍可导致患儿肺不张、胸腔积液、闭塞性支气管炎等,且近些年来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有逐步增加的趋势[1]。所以有必要了解和掌握MPP的临床表现,但是针对MPP患儿的影像学特点及肺功能改变报道较少。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52例MPP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影像学及肺功能特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4月-2012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儿内科住院确诊为MPP的患儿。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及200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3]。患儿有咳嗽、发热、肺部闻及罗音等呼吸道感染表现,有胸部影像学改变证据,MP特异性IgM抗体阳性,临床上对青霉素、头孢类药物无效。根据参照标准选取52例MPP患儿,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4~10岁,平均(6.93±1.58)岁。所有患儿均因呼吸道感染就诊,以发热、咳嗽为主,其中7例出现喘憋,2例合并肺外表现,其中1例合并溶血性贫血,1例合并川崎病。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进行胸部DR检查及肺功能检查。胸部DR检查:采取拍摄后前位胸部正位片,其中12例行胸部CT检查。肺功能检查:采用德国JEAGER公司生产的Master Screen Paed肺功能仪器,记录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期流量(FEF25,FEF50,FEF75,FEF25-75)指标。常规肺功能检查均在入院后72 h内进行,对于肺功能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肺外表现35例临床分析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肺外表现35 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肺外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140例MP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20例MP感染中,35例有肺外并发症,主要有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受累,肝功能损害,血尿、蛋白尿,皮疹等。结论MP感染可引起机体多系统损害,部分患儿可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并发症,少数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易误诊、漏诊,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儿童;并发症 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共收治肺炎支原体患儿120例,其中有肺外表现者35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10年1月我院共收治肺炎支原体患儿120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临床诊断标准[1],全部病例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行支原体抗体(MP-IgM)血清检测,MP-IgM均为阳性。伴有肺外器官受累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5岁10例,6~14岁25例。 肺外表现 患儿肺外表现有心血管系统受累。10例表现心慌、胸闷、面色苍白、气短,心肌酶学异常(CK-MB增高为主),同时伴LDH和(或)HBDH升高,其中4例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室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ST-T改变,未发现严重心律失常。5例MP患儿中枢神经系统

受累,表现头痛、恶心、呕吐,其中3例脑电图示轻~中度异常,脑脊液检查符合无菌性脑膜炎。10例MP患儿出现腹部不适、疼痛及腹泻,其中肝功能异常5例,随疾病好转而消失。3例患儿有血尿,蛋白尿。2例患儿出现红色斑丘疹及疱疹。3例有一过性游走性关节及肌肉疼痛,可随病程自行消失。2例出现胸痛、胸膜炎、胸腔积液的表现。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给予红霉素20~30mg/(kg·d)静滴10天,然后按续贯疗法,给予阿奇霉素10mg/(),连服3天,停4天,再服3d,疗程2~3周.,其中8例患儿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加用头孢菌素静滴,合并有肺外病变者给予营养心肌,护肝,利尿降颅压及保护胃肠黏膜等治疗。所有病例均痊愈。 2讨论MP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含有DNA和RNA,无细胞壁。MP肺炎为世界性全年均可发生[2],秋冬季多见,可散发或流行。MP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或气溶胶传播。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鼻咽炎、气管炎,肺炎仅占少数,约15~55%感染者无症状,因MP生长缓慢,潜伏期及带菌时间长,发病缓慢,长时期传播的流行特点,流行可达数月至数年。近年来,MP不仅侵犯青少年及儿童,婴幼儿发病率也呈增多趋势。目前认为MP肺炎的发病机制与MP的直接侵入、免疫介入和产生毒素有关。首先,MP细胞上有神经胺受体,具有对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吸附作用,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引起呼吸道感染,也可同时发展为MP血症,引起肺外表现。其次,人体感染后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 空军总医院刘春灵 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型性、能通过滤菌器、可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迄今分离到的支原体已达150余种,已确定与人类疾病关系最大的有3种,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 MP)是其中的一种。MP在国内外都是儿童和成人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主要导致肺炎,所有肺炎的15-20%,约50%的儿童和青少年肺炎是由MP引起的.因此MP肺炎(MP pneumonia,MPP)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但迄今为止,MPP仍缺乏快速、可靠的诊断试验,因而临床确诊困难。 MPP的诊断包含两个层面:临床诊断(经验性)和结合了实验室病原学检测的确定诊断。 一、MPP临床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辅助检查等特点经验性综合判断而出。MPP有着不同于一般感染性疾病的的特点:一般肺炎多发于冬季,MPP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临床症状大多只有发热和咳嗽;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大多不高;疾病早期X线检查即可出现肺炎,约10%-20%的病例会出现肺不张;因MP无细胞壁,临床常用的、作用于细胞壁的、安全性高的治疗肺炎的药物如β-内酰胺类的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对其无作用;因此易被误诊为病毒性肺炎。综合上述特点,可作出初步的经验性临床诊断。 二、实验室病原学诊断:包括直接病原体检测和血清学检测。下面介绍几种常用或经典的MP实验室诊断方法。 (一)直接病原体检测:主要有MP分离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MP-DNA。检测用标本可取自可疑患者呼吸道的痰、咽拭子、鼻咽吸出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胸水等。 1、MP分离培养与鉴定: MP很挑剔,培养基的营养要求比一般细菌高,生长速度慢,较一般细菌难培养;分离培养需要10-14天,而通常需要2-5周才能生长成肉眼可见的菌落。通过生化反应和免疫学方法进行鉴定。还有其它影响因素,如MPP无细胞壁,对环境的影响更为敏感,易被灭活;标本采集后接种到培养基的过程也是培养可能失败的一个环节。由于其费时、费力、阳性率低,实际临床已经弃用此方法,目前主要用于研究性项目。

5个要点及早识别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5个要点及早识别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肺炎是全世界儿童因感染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17 年肺炎估计造成约 80 万 5 岁以下儿童死亡,占 5 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的 15%。 为提高公众对肺炎的认识,从 2009 年开始,每年的 11 月 12 日被定为世界肺炎日。 在儿童肺炎中,肺炎支原体(MP)是我们不可忽视的病原体,可占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 10%~30%。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临床表现和转归的差异很大。部分患者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 周或以上,仍表现发热,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继续加重,这类患者定义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 RMPP 的严重性 若对 RMPP 早期判别不足,延误治疗时机,易导致重症肺炎,甚至遗留支气管扩张、肺不张等后遗症。 在临床中,及早识别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适时采取措施,可以给患儿带来更好的预后,同时也减少医疗纠纷的可能。

及早诊断 RMPP 的要点 1. 症状体征不平衡 有些患儿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发热时间>1 周,咳嗽症状严重,但听诊肺部啰音不明显,且胸片示肺内炎症不重; 部分患儿则呈现表现为高热消退较快,咳嗽不剧烈或仅轻咳,精神状况良好,但胸片示肺内炎症变重,可见大片实变影,听诊可闻及明显啰音。 2. 化验检查特点 MPP 患儿出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64.6%、PLT 计数> 400×109/L、C 反应蛋白(CRP)>19.5 mg/L、降钙素原(PCT)>0.13ng/ml、LDH >1474.5IU/L、IL-6 I>20.65pg/ml、IL-10>15.25pg/ml 时,应警惕该 MPP 可能为 RMPP。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继发血小板升高(PLT 计数> 400×109/L)患儿,在 MPP 重症发展早期预测中的价值,体现出较高的敏感性。 而 CRP 是可以明确预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效果的预测指标,CRP 最佳界限值 40.7 mg/L(如超过界限值,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差)。

21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

21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5-27T16:09:41.2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期供稿作者:吴文华[导读] 随着医学的发展,检测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及卫生条件的改善,细菌性疾病逐渐被控制 吴文华 (黑龙江省勃利县人民医院黑龙江勃利 154500)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02-0117-02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和肺部炎症,病原为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壁。由口鼻分泌物经空气飞沫传播,侵入上呼吸道,并向气管-支气管和肺蔓延,其致病性在于产生过氧化物损害气道黏膜细胞。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儿童和青年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病,秋冬季节发病较多。肺炎支原体传染主要发生在急性期咳嗽时的飞沫经呼吸道吸入感染。常伴发咽炎、耳鼓膜炎、气管炎和支气管炎。 随着医学的发展,检测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及卫生条件的改善,细菌性疾病逐渐被控制,但肺炎支原体等非细菌感染性疾病出现增多的趋势。现就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和治疗讨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1.1病例 2003年9月至2008年9月我院内科共收治肺炎支原体肺炎218例,占同期住院病人的21.5%。218例中,男132例,占61%;女86例,占39.2%。6至16岁71例,占3 2.6%,16岁以上147例,占67.4%。217例(99.5%}6)以发热、刺激性咳嗽为突出表现,l例(0.5%)以溶血性贫血起病,13例(12.0%)伴呕吐、腹泻及肝功损害,11例(5.1%)伴心肌炎,9例(4.1%)伴猩红热样皮疹,8例( 3.7%)伴游走性关节痛,7例(3.2%)伴咽痛、胸闷及胸痛。体检:双肺呼吸音粗82例(37.6%),下肺呼吸音减弱78例(35.8%),双肺可闻及少许干罗音35例(16.1%),双肺可闻及哮鸣音及湿性罗音23例(10.6%)。 1.2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82例(40.8%),白细胞降低23例(44.0%),白细胞正常113例(6.0%),均有血沉增快20~-40mtll/h。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肺炎支原体(MP)抗体,在MP感染症状发作7天左右,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可被检出,10~30天达高峰,12~26周消失[1]。而测血清冷凝素(属IgM型)阳性率56%,冷凝素大多于起病后第1周末或第2周初开始出现,至第3~4周达高峰,以后降低,2~4月消失。此为非特异性反应[1]。本组IgM升高109例(50.0%),IgM及IgG升高96例(44.0%),IgG≥4倍升高13例(6.0%)。 1.3 X线检查以支气管肺炎改变78例(35.8%),肺门阴影增浓为主者58例(26.6%),问质性肺炎改变52例(23.9%),右下肺炎改变30例(13.8%)。 1.4诊断通过ELISA法测Mt,抗体、结合症状、体征及x线等检查,103例(47.2%)在起病l周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102例(46.8%)在起病l~2周得到确诊,13例(6.0%)在起病2~3周确诊。 1.5治疗有190例(87.2%)曾以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病毒性和/或细菌性),用“青霉素”、“头抱类抗生素”等治疗,11例(5.0%)以“心肌炎”治疗,8例(3.7%)以“风湿热”治疗,8例(3.7%)以“肝炎”治疗,1例(0.5%)以“溶血贫血”治疗等,未见好转,才查MP抗体,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改用大环内酯抗生素,疗程轻症3~4周,重症4~6周,重症患儿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愈。 对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选用,因考虑红毒素剐作用较大,半衰期短,组织内及细胞内浓度较低,多选用罗红霉素,用量为5~10mg/kg·d,分两次口服,疗程3~4周或克拉霉素,用量为10~15mg/kg·d,分两次口服,疗程2~3周,静脉滴注20mg/kg·d,症状缓解,改为口服,总疗程3~4周,或阿奇霉素10mg/kg·d,每天1次口服,或静脉滴注,3天后,停用7天,为l疗程,连用3~4疗程。 2 讨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儿童及青年常见的一种肺炎,婴幼儿也不少见,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近几年有增多趋势,除肺炎外,还可表现为支气管炎、气管炎及咽炎,不少门诊病人症状较轻,如不测肺炎支原体抗体,极易漏诊。而且部分患儿有多个系统病变表现,如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肝炎、各型皮疹、游走性关节痛等。肺外疾病可伴有呼吸道感染症状,也可直接以肺外表现起病。故儿童如有发热、咳漱、同时伴有其他脏器受累、血沉增高而中毒症状不重者,应考虑MP感染,必须进一步用ELISA测血清中1VI},抗体,此法灵敏,特异性高,且快速、经济,为目前诊断MP感染的一种实用而可靠的血清学方法[川,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误诊及抗生素的滥用。参考文献 [1]官道华,吴升华,主编.感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726~72.

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

发布时间:2010 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 鉴于肺炎支原体肺炎在我国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且近年来发现我国肺炎支原体在体外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成员经过充分讨论并征求了部分学组外专家意见后,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形成了如下共识,特整理发表,供临床医生参考。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属于柔膜体纲中的支原体目、支原体科、支原体属,最初曾被称为Eaton媒介(Eaton Agent),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被确认为支原体属的一个种。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以间质病变为主的急性肺部感染,由于此类肺炎在临床表现上与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肺炎有明显区别,且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等治疗无效,因此临床上又将其与嗜肺军团菌、肺炎衣原体及立克次体等其他非典型病原体引起的肺炎统称为“原发性非典型肺炎”[1]。 一、流行状况 肺炎支原体肺炎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多为散发病例,约3~6年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流行时间可长达1年,流行年份的发病率可以达到非流行年份的数倍,容易在学校、幼儿园及军队等人员比较密集的环境中集中发病[1]。最近的一项包括亚洲地区在内的全球性C AP病原学调查结果显示,肺炎支原体肺炎占CAP的12%,在所有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所导致的CAP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了50%[2]。与大多数国外地区相比,我国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可能更高。一项专门针对亚洲地区CAP中非典型致病原流行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亚洲地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肺外表现78 例病例分析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肺外表现78 例病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07T16:07:25.0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2期供稿作者:于玲玲李波[导读]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和肺部的急性炎症性改变,是以咳嗽为突出表现的一种下呼吸道疾病。 于玲玲李波(山东省平度市崔召卫生院 266752)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2-0167-01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和肺部的急性炎症性改变,是以咳嗽为突出表现的一种下呼吸道疾病。此病除以咳嗽症状较为突出外,还可引起其他肺外表现,如:心肌炎,脑炎,肝炎,关节炎以及多形性皮疹等,已经越来越引起临床的重视。笔者现将对2010 年2 月-2012 年5 月以来,我院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伴有肺外表现的病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整理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8 例患儿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中的支原体I g M 抗体,其他条件亦符合《实用儿科学》第七版教材中关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患儿入院时均有发热,体温在38-39.5 摄氏度,咳嗽明显。年龄2-11 岁,平均年龄为6 岁。其中男例42,女例36,男女之比为1.16:1. 1.2 肺外表现 1.2.1 皮肤黏膜 20 例(25.6%),表现为斑疹,出血点,丘疹样皮疹,结节性红斑和荨麻疹,亦有疱疹性皮炎,溃疡性口腔炎和结合膜炎等。大多5-7 天消退,无痒感,退后大多无色素沉着。其中2 例符合川崎病诊断,2 例患儿以双下肢斑丘疹为主,兼有其他部位荨麻疹样表现,双下肢皮疹消退均较缓慢,而且10 日后均有色素沉着。 1.2.2 消化系统 18 例(23.1%),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及及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其中有6 例伴有轻微的肝功能异常,但胆红素处于正常水平。 1.2.3 中枢神经系统12 例(15.4%),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抽搐及意识的改变,有的还伴有脑膜脑炎,脑炎,颅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严重者可出现神志模糊,烦躁不安,嗜睡,谵妄,昏迷等。 1.2.4 循环系统 10例(12.8%)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心前区不适,出冷汗等,听诊时可出现心率加快和减慢,过早搏动及心律不齐的表现。心电图示:st-t 改变的有4 例,房早的有3 例,心肌酶谱异常的有2 例,有心包积液的1 例 1.2.5 血液系统 6 例(7.6%)主要表现为末梢血白细胞计数正常,轻度升高,血沉加快,粒细胞,血小板,红细胞降低。全部患儿在发热一周后查肺炎支原体肺炎抗体的结果为61 例阳性,阴性17 例,四天后复查均转为阳性。 1.2.6 肌肉关节系统 5 例(6.4%)主要表现为肌肉关节的肿痛,部分患者有非特异性的骨关节炎或肌病或有风湿性关节炎和关节腔积液的症状,病程大多较长。 1.2.7 泌尿系统 3 例(3.8%)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以血尿突出,有的为肉眼血尿,蛋白尿程度较轻,血压值大多正常。 1.2.8 眼 3 例(3.8%)眼球结膜充血明显,表现为虹膜炎,视乳头水肿,热退时有所减轻 1.2.9 多系统功能损害7 例(8.9%)其中脑炎伴皮疹的3 例,血尿伴血小板减少的2 例,骨关节疼痛伴频发房早的1 例,皮疹伴虹膜炎的1 例。 1.3 辅助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正常的为52 例,升高的为26 例,中性粒细胞正常的为26 例,升高15 例降低为37 例,c 反应蛋白15-50m g / L 的为55例,>50m g / L23 例。胸部正位片表现:表现为两肺内带点状阴影35 例,肺门阴影增浓,增大23 例,右肺大片状阴影,左下肺大片状阴影各10 例。 1.4 治疗与转归:78 例患儿在行支原体抗体检测前即给与了阿奇霉素与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静脉联合应用,支原体抗体检查阴性后停用β- 内酰胺类抗生素,阿奇霉素应用5 日后停用4 日再用,仍有10 例患儿治疗5 日后高热不退,咳嗽不减轻,给予红霉素静脉滴注4 日,此时病程中有2 例出现皮疹,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皮疹消退,其余8 例患者在续用红霉素后的3-4 日体温逐渐降为正常。 2 讨论 肺炎是小儿重要的常见病,发病率高,尤以冬春季节及气候突变时高发。按照病因分类,肺炎可分为:病毒性肺炎,细菌类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肺孢子菌肺炎,真菌性肺炎和非感染性肺炎。近几年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有所升高,多见于稍大一点的儿童,目前普遍认为与抗生素的普遍应用及免疫因素有较大关系,此外还与患者的居住环境,免疫力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症状以顽固剧烈的刺激性咳嗽较为突出,可有少量粘液痰,有的可呈粘液脓性或血性痰,咳嗽持续时间长,可达1-4周,婴幼儿起病急,病程长,病情重,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憋,喘鸣音较为突出,肺部啰音多,上海医科大儿科医院观察到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中有64.6% 为婴幼儿,最小年龄为1.5 个月.x 线特点有肺门阴影增浓,以右肺中下野居多的支气管肺炎的改变,间质性肺炎的改变,均一大片阴影,胸前积液,游走性浸润和云雾状浸润影。 肺炎支原体肺炎多以呼吸道症状居多,但常常会引发许多并发症,并以皮肤,消化道,心血管,中枢神经,血液系统等常见,可累计单一器官,少数也可多器官受累。本组病例中显示:肺外表现中以皮肤黏膜表现所占比例最多,其次为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肌肉关节系统,泌尿系统及眼部。多系统功能损害占本组的8.9%。 通过上述讨论不难看出,小儿支原体肺炎引起的肺外表现,可使病情复杂化造成病情加重或迁延,极易发生临床误诊。因此笔者提醒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对不典型的伴发肺外表现或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的小儿肺炎,不能用细菌或病毒等感染解释着,应考虑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能,尽早行实验室检查予以确诊,以便给患者更好的治疗,防止病情的继续恶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