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山东省农村经济几年来也取得历史性的进步,支持了全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此同时,近年来山东省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不断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山东省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工作的基础仍然十分薄弱。这严重影响了山东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该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中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应该有针对性的从完善立法体系、健全法律责任、加强农民环境权益保障等方面加以完善。

1 山东省农村环境保护立法概况

山东,古为齐鲁之地,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省内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物种齐全,具有重要的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山东是全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重点产区,素有“粮棉油之库,水果水产之乡”之称。山东省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条件,主要经济鱼类有40多种,年产量居全国首位。1此外,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以及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山东省是农业大省、资源大省、生态大省。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是立省之本、强省之基。

1.1山东省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1.1.1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积极进行

海洋是山东经济发展的特色与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沿海地区积极实施“海上山东”建设战略,向海洋进军,掀起了开发海洋资源的高潮。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山东省强有力的经济支柱。然而,海洋在为山东省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面临超量污染的巨大压力。这不仅会对山东省海洋经济的发展带来威胁也使山东省广大渔民的生存空间受到威胁。为此,山东省紧扣本省实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为指导,围绕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从最亟需解决的问题入手,制定了《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推进生态省建设,促进人与海洋的和谐发展,维护好、

1刘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山东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630

实现好广大渔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山东省委省政府还制定了《山东省海洋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规划区域范围包括沿海陆域及邻近海域,涉及沿海7个地级市和37个县(市、区)。

1.1.2生态文明村和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稳步推进

创建生态村和环境优美乡镇是山东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决定》的重要举措。也是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弘扬生态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从2002年开始,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的通知》和山东省环保局《关于开展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的通知》的指示,创建生态文明村和环境优美乡镇的活动在山东省全面展开,各市县认真落实国家环保总局和省环保局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把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有效载体,大力促进小城镇环境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努力提升农村生态文明,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山东省有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7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36个,今年申报了166个国家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其中,威海市已建成省级以上环境优美镇49个、文明生态村368个,分别占全市镇、村总数的98%和18%,环境优美镇的比例全省最高。1

1.2 山东省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随着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健康的发展,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环境立法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农村各项环境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对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2.1积极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立法体系

几年来,山东省根据国家相关立法精神的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结合地方实际,细化国家法律、法规,在涉及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步伐明显加快。1989年之前,山东省只有一部环境地方性法规,即《山东省征收排污费实施办法》。至目前,由环保局起草、调研并经省人大通过的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共9件,政府规章3件。济南、青岛、淄博3个有地方立法权的市共完成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7件,政府规章18件,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了先导和基础作用。

1赵建波.山东省威海市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山东济南:山东农业大学,2005:1011

如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山东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各相关部门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职责,规范了各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强化了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管理措施,使农村环境保护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的不断完善对山东省逐步将农村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1.2.2规范农村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行为

通过立法来规范执法主体和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程序、制度,落实执法责任制,整体规范农村环境行政执法行为,坚持文明执法。自2000年12月山东省先后印发了《山东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和《山东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考核验收标准》,为使各级环保部门规范化建设有章可循,在集中全省环保执法人员智慧的基础上,统一制定了33种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和行政复议文书,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等11个程序,建立了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责任追究制等5项制度,为县(市、区)环保局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提供了范本。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12个市88个县(市、区)环保局通过了省环保局和省政府立法办联合组织的考核验收。通过规范化建设,各级环保部门的执法主体合法,执法行为比较规范,程序制度日益完备健全,能力建设有所加强,执法水平明显提高。

1.2.3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监督

目前,各级环保部门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执法难是一种普遍现象。其主要症结是对污染责任者个人行为追究不力,存在着处罚违法单位多,追究政府责任少;处罚罚款多,处理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少;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现象,使执法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中关于排污收费和行政处罚方面的“下级不收上级收”“下级不罚上级罚”的规定有利于克服地方保护对农村环境执法的影响;此外,《山东省环境污染行政责任追究办法》提出的对干预农村环境行政执法的地方政府领导、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的环保部门负责人、违法排污的企业负责人追究行政责任的规定,使对因失职导致辖区环境受到污染的各级领导干部行政责任的追究有了明确的依据,对有效查处环境污染违法行为,防止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这些规章制度的出台,将为推动全省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2 山东省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2.1山东省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山东省在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相比,仍有不少的差距。

2.1.1农村环保立法滞后,法律体系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山东省经济的飞速发展,山东省在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为核心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该体系的法律法规都涉及了农业环境保护,并对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一法律法规体系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该体系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基础之上,在这种背景下制定的所有法律,都必然会打上计划经济的烙印。那么,在发生了巨大社会变迁的今天,这些法律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环境保护建设的新需要。1其次,此法律体系不健全。山东省还没有针对山东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农村自身的环境特点,出台一部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规。而作为山东省综合性环境保护法的《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对农业环境虽有涉及,但很简单,而且未能将农业环境与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协调起来。另外,在一些重要环境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如农村专业养殖污染、农业塑料薄膜污染、农村饮用水及饮用水源保护、农药使用造成环境污染法等。从而使山东省农村环保立法跟不上国际环保发展的趋势,不利于环保事业的发展。2.1.2农村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足

目前,由于山东省环保法律体系还不十分完善,致使山东省至今还未形成一个统一而完善的环境管理体制。《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第七条规定: 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在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监督下,对环境污染防治和资源保护实施监督管理。据此山东省实行的是统管与分管相结合的多部门、分层次的执法体制,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相关部门实施专项监督管理。2这样就形成了执法主体势力割据的局面,致使权责不明,权力过于分散,从而使一些县、镇级环境保护专门机构变成了本地区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为了一味提高本地区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甚至一些县、镇领导认为只要经济上去了,自然一切就都会搞好的,而对环

1孙佑海.运用环境法治推动农村环境保护[J].环境保护,2008,15:

2云素枝.当前基层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内蒙古环境保护,2004(04):57

保法置之不理,造成了地方保护主义极为严重。另外,各环保部门之间为了部门利益而互相扯皮,关键时刻相互推诿责任,形成了一种恶劣的部门保护主义,最终造成执法混乱,法律法规失去法律效力,致使环保工作无从说起。1但在现实中,《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如何监督其他部门,拥有哪些监督权均没有做出具体规定,致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没能真正的对环境实行统一监督管理,特别是当有关部门不认真履行职青,给违法者开绿灯时,作为同级的环保部门,却无法给予必要的制约。正是由于体制的不完善,监督力度自然也就上不去。因执法主体繁杂,上下级形不成垂直关系。往往为了地区利益、部门利益,形成了上级有政策,下级有对策的应付局面,使许多监督政策不能得到实施,法律得不到执行,监督变得苍白无力,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2. 1. 3 农民环境权益无法保障

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加之农村文化教育落后,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民们不知法、不懂法、不学法、不用法。法盲人数远远超过文盲人数。这些直接导致农民的环境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贫困的农民在环境问题发生时往往无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因而在发生环境纠纷后一方面不知道通过怎样的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即使在诉讼中也往往因为举证能力不足、负担不起诉讼费用造成自己应得环境权益的丧失。对于农民在环境权益救济方面的弱势地位,山东省现行环境立法几乎处于失语状态。据悉,目前许多农村地区村民自身的抗争已成为解决环境纠纷的主要途径。

2.2山东省农村环境保护立法主要问题的成因

2.2.1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重视不够

在我国农民处于环境弱势群体地位,而环境保护工作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农民环境权益不受重视。所谓“环境弱势群体是相对于经济、文化、政治弱势群体而言的,是指在自然资源利用、环境权利与生态利益分配与享有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2在我国,由于长期存在的分割城乡的户籍制度以及重工抑农的“剪刀差”经济发展战略,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表现仍很突出,导致农民的权利很大程度上被制度性消解,农民作为一个群体与其他群体相比,很多法定权利缺失或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由于在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处于不利的景况,受到过或正在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农民成为我国最

1朱俊丽.我国农村环保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完善农村环保法制建设的设想[J.科技信息,2008(03):20

2黄锡生,关慧.试论对环境弱势群体的生态补偿一从环境法视角关注农民权益[J].环境

与可持续发展,2006(02):107

为引人注目的弱势群体。1在环境资源权益的分配与实现中,农民依然没有逃脱其弱势群体的命运,他们的环境资源权益常常被忽视和侵犯。农村不仅仅是城市的政治殖民地、经济殖民地还是城市环境的殖民地。2在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村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环保政策、环保结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这是农村环境污染失控的一个重要背景。中国的环保工作从一开始就把重点放在大城市、大工业和大工程上。落后的基础设施、不健全的环境管理体系与日益加大的污染负荷、日益增多的环境违法案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导致了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立法化进程缓慢。3

2.2.2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中执法组织缺位

一直以来山东省环境工作的重点都在城市,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尚在起步阶段。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和良性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山东省最基层的环保部门是县一级的环保机构,县级环保部门也较少在其所管辖村镇设立派出机构,农村的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督管理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绝大部分乡镇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也没有配备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乡镇绝大多数没有明确分管环境保护的领导,少数乡镇一级设置有环保办公室、环保助理、环保员等,但他们多数是兼职,对于农村生活和农业环境涉及很少。即使设置了环保办公室、环保员,也会因为法律法规的缺失,没有明确的职权和相应监测设备,工作人员的配备少,经费不足以支付众多的行政管理成本。因此,农村环保执法组织的缺位,不能满足山东省广大农村环境管理的需要,严重影响了山东省农村环保工作的依法开展。

2. 2. 3农民环境权益保障制度缺失

农村和农业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农村地区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和环境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薄弱,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的环境意识淡薄,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价值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环保参与和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思路也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与政府的法制宣传教育有着直接关系。虽然山东省己经实施了四个五年普法计

1Thomas T·Ankersen,Shared Knowledge,Shared Jurisprudence,Learning to Speak Environmental Law Creole,Tulane Environmental Law Journal,Summer,2003,p.830

2于彦梅.关注环境资源权益的弱势群体—农民环境权保护[A]. 2004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

3叶全胜,霍尚涛,李希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机制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6):1966

划,但总的来讲,山东省普法宣传工作收效甚微。特别是农村,政府的普法投入不足,未能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普法宣传,只是简单地发放普法法律法规选编,普法流于形式,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法制宣传中较注重法律义务、法律责任的灌输,忽视人们对法律权利的认识,注重实体法,而不重视体现法律正义的程序法等等,这势必使农民对法律产生厌倦的心理,影响其法律意识的提高。正如博登海默所说:“法律作为一种行动指南,如果不为人知而且也无法为人所知,那么就会成为一纸空话”。1因此,加强农民环境权益的保障,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法律援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3 国内外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先进经验

在国家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的指导下,山东省开展了比较深入的地方立法工作,在环境管理的一些重要领域进行了规范。但是,山东省的地方立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与国内先进的省份相比,与加入w To后的新形势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用全新的管理理念指导山东省的地方立法工作,研究国内外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的先进经验,广采他山之石,结合山东省的实情加以借鉴,不断完善山东省农村环境立法,以法保护环境,促进山东省农村环境实现良性循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在今后的农村环保立法建设过程中,充分吸收利用先进国家和省(区)文明的发展成就,尽量少走弯路,取得更大成效。3.1国内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先进经验—河北省

河北省历史悠久、风景秀丽,位于北京、天津两市的外围,自古即是京畿要地。河北是我国重要粮棉产区。河北省与山东省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两省居民在生活习惯、人文风韵、性格品质等诸多方面,融会了许多相似之处。近年来,河北省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方面。各级环保部门紧紧围绕环境保护中心工作,逐步完善海洋资源保护法规、规划体系,建立海洋环境监测预报制度等举措。对山东省农村海洋环境保护立法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3.1.1海洋资源保护法规、规划体系逐步完善。

河北省先后制定了《河北省海域管理条例》、《河北省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编制了《河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和《河北省海洋开发规划》、《河北省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

1王丕琢.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与思考[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06)

为合理、有序、有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依法保护海洋环境提供了法律保证和科学依据。此外,唐山市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立法指示制定了《唐山市环境保护暂行规定》、《唐山辖区内开采油田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和《唐山陡河水库现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条例》,加大了依法治理陆源污染和海洋环境保护的力度。3.1.2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建立了海洋环境监测预报制度。

为服务全省经济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海洋灾害,河北省各级海洋管理部门加强了对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趋势性监测,建立了海洋环境质量公报、预报制度,省市两级每年向社会发布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唐山、秦皇岛两市从1999年开始通过地方电视台和地方报纸,每天向社会发布海洋环境预报,河北省海洋局从2003年一月份开始通过省电视台1套节目向全省发布海洋预报。省海洋局牵头建立了全省赤潮防治联席会制度和群测群防网络,还在黄骅建立了赤潮监控区,加强了对赤潮的监视、监测和灾害预报工作,对山东省防灾减灾,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

3.2国外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先进经验—韩国

中国和韩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渊源,长期以来,两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都各自进行了大量的努力,以求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然而,两国国情不同,经济发展环境程度不同,导致两国之间在环境立法、执法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韩国农村环境保护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并延续至今,是韩国新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启蒙是韩国新村运动的核心,也是农村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精神启蒙主要是指农民教育及通过机制的建立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积极有效的保障农民的环境权益。各级政府应通过一定的资金投入及相关的政策制度去扶持环境建设,帮助处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广大农民,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让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全过程,使农民在农村环境保护中处于主体地位。

4 完善山东省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之设想

山东省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时期,社会急剧转变、经济加快转轨、结构深刻转换、利益格局剧烈调整,它在摧毁许多东西的同时,也为我们的重建提供了机会和条件,这是一个既非常痛苦又充满希望的过程。近年来山东省农村生态

1河北省政协人口资源境委员会.关于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视察报告[R].河北: 河北省政协人口资源境委员会,2003:715

环境恶化的趋势和频繁发生的重大恶性生态环境灾难,使我们不能不检讨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所作的种种努力,因为在某些方面我们的努力是失败的,某些方面的努力没有取得实效,在某些方面我们还没有去努力,这样的结局最终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对自然界的征服,因为每一次这样的征服自然界都会给予我们报复。”因此,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立法建设的能力,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农村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1这决非“杞人忧天”,防微杜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4.1转变立法思想、完善立法体系

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必须以健全、严格的法律法规为基础。山东省现有的环境法律特别是环境污染控制法律是在工业和城市污染的基础上建立的,着重反映城市的环境要求,很难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此,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需要转变观念,对现行环境立法加以重新整合,创设适应山东省新农村建设要求的调整农村生态安全及乡村企业环境管理的法律机制。同时,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体系,将相关条款进行清理、修订,修改现行《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增加综合性的农业环境管理法律,以完善农村环境和资源保护基本法这一块,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使之真正成为污染防治、自然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的综合性基本法律。填补立法空白,如涉及土壤污染的防治、化肥农药的污染防治、禽畜的污染、振动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放射性污染、光污染、乡镇企业的污染扩散及城乡污染转移等农村地区的污染防治问题,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此外,海洋经济是山东省的经济命脉,实现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保障山东省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需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健全海洋综合管理法规体系,依法管海、依法用海。这是山东省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的重要内容。山东省农业生态环境立法建设还要适应农业国际化、贸易自由化的要求,与国际环境立法接轨。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山东省农村环保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形成一个单独针对农村的环保法律体系。使农村环保法律体系统一化有利于山东省农村环保立法建设有序地进行。

4.2健全环保法律责任、依法保护环境资源

当前山东省环保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比较普遍。由于环保法规处罚力度太轻,罚款数额明显低于排污污染损失数额,致使违法者为

1赵淑琴.提升生态环境法制建设能力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6(8):8

所欲为,无法达到促进其污染防治的作用。2006年11月2日,重庆市政府提请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的《重庆市环保条例(草案)》中规定:“造成重大,特定污染事故的将被处以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此条例的处罚额高,营利成本要低于犯罪成本,使得各企业不敢轻易违法,有效地预防了环境污染。因此,山东省应在环境保护立法中加大对环境污染者的处罚力度,完善环保民事责任,更好地调查处理污染纠纷。完善环保刑事责任,增设破坏生态罪、非法污染罪等新罪名。加重刑事制裁,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经济损失的,可以判处死刑,以震慑环境犯罪者。

4.3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保障农民环境权益

为全面有效地保障包括农民在内的环境弱势群体的环境权益,可以考虑在环境保护立法中设立环境法律援助制度,将环境法律援助建设成一项基本的环境权益保障制度。鉴于环境问题本身的技术性以及农村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为了提高环境法律援助工作的实效,可以同时考虑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政府部门内设立专业对口的法律援助机构,在部门管理权限范围内,无偿地向农民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此外,针对农民在环境诉讼中因为举证能力不足、负担不起诉讼费用而打不起官司、打不赢官司的情况,还可以考虑在立法中增设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规定检察机关、任何环境公益团体都可以在农民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但却因自身原因不能起诉的情况下代表他们向法院提起诉讼。只有建立起完善而有效的环境法律援助制度,农民的环境权益才能得到切实保障。

结语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把农村环境问题作为“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来解决,以此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山东省农村的环境污染日益突出,农村早已不再是远离污染的世外桃源,农民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农民的身体健康受到危害,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山东省农村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就必须加快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的步伐。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现状的研究,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并得出以下结论:

一、完善山东省农村环境立法。环境立法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是经济和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前提,而目前山东省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给农

村环境的依法整治造成困难。我们必须根据山东省农村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立法。增加综合性的农业环境管理法律、制定专门性法律法规、加大海洋环境保护立法。建立完善的环境程序立法度。从而使山东省的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强化农村环境行政执法工作。“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实行”,农村环境行政执法至关重要,是使现行环境法律法规得以实现的最主要途径。因此必须强化各级环保部门依法行政的观念,加大执法力度。凡是违反环保法规定的,各级环保部门都要依法严格查处,不搞下不为例;要以处罚为突破口,开创环保执法工作新局面。如果下级环保部门不认真查处,上级环保部门要直接查处。对于污染严重、久拖不治、酿成事故或严重后果的主要责任人员,要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切实保障农民环境权益。一方面要从制度上为农民提供积极有效的法律援助,让农民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得到相应的救济;另一方面应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增强农民的环境意识和法律意识。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山东省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共同打造富而美的海上山东。

淮滨县马集省级生态镇环境保护规划

1.总论 1.1任务的由来 马集镇位于淮滨县中部偏西,距淮滨16公里处。西与新里、芦集毗邻,北与三空桥、固城接壤,东与台头到乌龙港为界,南与邓湾相连,面积68.4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66个居民组,总人口31081人。该镇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信阜公路穿境而过,马包路、马赵路、马邓路交汇于此。是全县的重要客流中心集散地,有发往上海、萧山、深圳、信阳等大中城市客车,共有乡镇企业550家,从业人员2425人,年上缴利税152万元。采取以“公司+农户”,“场+农户”的畜牧养殖业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饲养量达55万只(头),总产值达5000万元,该镇也是全县粮食主产区,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2.4万吨,农业生产总值达40000万元。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信阳市决定大力创建生态县、环境生态乡镇、生态文明村,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创建生态乡镇,是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羸”的重大措施和重要载体,也是促进乡镇环境建设,提升其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组织形式。目前,正值国家环境保护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生态乡镇创建活动。而乡镇环境保护规划是进行各级生态乡镇创建活动最终验收的重要必备的材料,是生态乡镇创建过程具体落实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受马集镇政府

委托,信阳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依据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划编制了马集镇环境保护规划。 1.2编制依据 本次规划的主要依据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若干意见》(中发[2002]11号); (13)《全国生态保护纲要》;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5)《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16)《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

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保障农村经济发展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B 2015年12期 37 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保障农村经济发展 张永宁 中共庆阳市委党校,甘肃 庆阳 745000 摘要:农村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近年来,虽然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涉农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村群众的法治意识逐步提高,依法治理环境明显改善,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 关键词:依法治国;农村;法治建设;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D422.6;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02(2015)12-0037-02 当前,农村法治建设相对薄弱,面临的矛盾更为突出、任务尤为紧迫和艰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征程,法治建设步入了新起点。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就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法律体系,为新常态下农村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1 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涉农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村群众的法治意识逐步提高,依法治理环境明显改善,但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农村法律制度不健全。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些涉及投融资、土地使用、产业调整、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已不能适应新常态、新形势的需要。在涉农法律制度中,一些规范农村市场主体的集体经济组织法、农业专业协会法以及农场法等重要法律尚未颁布,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无法可依。部分法律法规没有适时修改完善,已不能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是农村法治教育落后。农村法治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虽然每年都组织开展声势浩大的农村法制宣传和普法活动,但教育形式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教育内容与农村实际和群众生活联系不紧密,群众受益不大。加之,部分基层乡镇领导认识不充分,只注重政绩,不注重潜绩,认为法制宣传教育是“软任务”,消极应付,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长期性,导致法制宣传教育在农村的开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仍有部分农民对法律置若罔闻,依然我行我素,甚至胡搅蛮缠,信访不信法,甚至以身试法,其根本原因在于法制宣传教育滞后。 三是农村法治意识淡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向来以家庭和宗族为本,往往都以血缘、亲情为基石,讲人情,不讲法律。“重人治、轻法治”的传统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农民对法律理解有限,义务意识在广大农民的心中占据了大量的空间,而对其权利的保护却知之甚少,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法律是用来统治他们的工具,对法律有很大的抵触心理。 四是农村执法监督不到位。农村基层干部习惯于单纯依靠行政命令而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农村,依法治农的观念淡漠,执法不文明、不规范、不严格、不公正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矛盾激化,部分群众甚至以身试法。如对制售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的坑农骗农行为,对乱集资、乱收费和乱摊派等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对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重大案件监督缺位、惩处不力,对有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的违法犯罪行为,不能及时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这种有法不依和司法腐败现象使农村群众对法律的信仰发生了动摇。 2 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 加快农村法治建设,改变农村法治薄弱的现状,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的基础。 一是加强普法教育,增强法治观念。普法教育是增强农村群众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推进依法治理的基础。为此,必须结合实际,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依法治国理念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更好地服务农村发展。在教育理念上要突出先进性。结合农村实际,以农村群众为主体,以关注民生、普法惠农为目的,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普法活动,真正把法律交给农民,使农民了解法律,运用法律,使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深入人心,让农民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关注转变,营造出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使依法办事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使法律成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可缺少的武器。在教育形式上要突出多样性。积极利用村级服务中心的法律图书屋、法制宣传栏、新闻媒体、法制文艺等平台,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治文艺汇演、创作法治文化产品等多种形式进行法治宣传,让农民对普法宣传效果看得见、摸的着、记得住,使广大农村群众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的熏陶。在教育内容上要突出针对性。选择实用的教育内容和范围,尽量与农民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注重选择农民身边与农民工作、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针对农民在实际生活中的法律需求进行培训。把事关农民切实利益的《合同法》、《婚姻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法律素质有较大提高,真正使群众知法懂法、学法用法,依法律己、依法维权。 二是强化立法机制,健全法治体系。建立和谐法治新农村,必须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法治体系。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健全慈善救济、优抚福利、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救助机制,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就业、就医和子女就学资助等制度,从源头上减少生活利益驱动而形成的不稳定因素,积极为农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要完善农村治安综合治理机制。针对农村纠纷主体多元化、客体复杂化、规模扩大化这一难题,要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局出发,探索人民调解的新途径、新机制、新办法,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工作,健全县乡村组四级人民调解组织网络,村村普遍设立人民调解庭,有效地把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筑牢安全维稳第一道防线。要健全农村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保护。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方面的法律,明确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界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之间的权利关系。统筹推进与农村土地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和修改工作,起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加强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三是优化法治环境,增强法律权威。农村法治建设不仅需要良好的制度,更需要制度运行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要科学设置执法机构。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理顺各级司法机关和执法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科学界定职权范围,逐步形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题目与答案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 考试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 1 .在借鉴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时,我们应该()。 ?A. 照搬照抄 ?B. 对自己完全的否定 ?C. 有针对性筛选 ?D. 自我探索,完全抛弃外国经验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2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以()为目标。 ?A.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 环境承载力 ?C. 遵循自然规律 ?D. 绿色科技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3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写入党章,强化了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A.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B. 生态文明 ?C. 生态环境保护 ?D. 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4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A. 生态公正 ?B. 经济发展 ?C. 生态安全 ?D. 新能源革命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5 .什么是生态文明的厚重之本? ?A. 发展红色 ?B. 发展褐色 ?C. 发展黑色 ?D. 发展绿色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6 .“生态文明要求转变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提倡清洁生产”属于下面哪个层次??A. 生产方式层次 ?B. 物质层次 ?C. 生活方式层次 ?D. 以上都不是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7 .()是解决环境问题不可替代的力量。 ?A. 政府监督 ?B. 企业守法 ?C. 公众参与 ?D.

环保部门执法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8 .低碳经济的本质是()。 ?A. 可持续发展经济 ?B. 低能耗 ?C. 低排放 ?D. 低技术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9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A. 质量有所降低,环境整治效果不明显 ?B. 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 ?C. 明显好转,整治效果突出 ?D. 质量有所好转,趋势稳定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10 .()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 ?A. 草原 ?B. 海洋 ?C. 森林 ?D. 湖泊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11 .以下哪项不属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 ?A. 艰巨性 ?B.

乡镇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方案

---------------------------------------------------------------范文最新推荐------------------------------------------------------ 乡镇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按时按质完成污染源普查工作 严格按照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完成污染源普查各个阶段的工作。各村(居)及有关单位要落实好普查工作人员,在区镇的统一指导下组织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通过普查,摸清全镇的污染源情况,综合分析污染源的分布、组成,全面掌握环境现状,为科学进行环境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全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1、优化产业结构,控制污染。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严把审批核准关,提高新建项目的准入标准,新上项目及设备的技术水平和能耗水平要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的上马。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科技创新,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生产技改。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对列入国家、省、市产业结构调整相关产品目录的淘汰产品的产能,综合运用环保、土地、价格、安全生产 1 / 7

等多种手段,促使其加快退出。严格监控建材、金属表面处理、家具制造、废旧物资加工利用等污染行业,国土、规划、安监、消防、环保、工商等职能部门要严格把好审批关。各村(居)要加强监管土地出租出让情况,增加设定出租出让条件,严格控制污染项目的盲目投资。在外部电力供应能基本满足我镇企业需求的情况下,按照区统一部署,适时关闭西达电厂。 4、加强污水处理工作。加强生活污水处理厂的管理,确保正常运行、达标排放。2008年动工兴建污水处理厂二期及配套管网建设,筹建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实现碧江、西海、桃村等村(居)的污水统一收集处理。逐步完善规划建设村级生活污水市政管网。 5、加大重点行业工业废水处理力度。家具、印刷等行业企业的漆、洗版等高浓度有机废水,须交有资质单位处理,企业不得自行排放。 6、加大执法力度。全力配合区环境监察大队严厉查处违法排污行为。 7、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发展集约花卉种殖业,严格控制新上禽畜养殖项目,规范发展(管理)现有养殖业,继续清理整改高污染的养殖产业。 三、着力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1、切实保护饮用水源保护区。2008年5月底前清理顺德水道水源保护区内共8家无证照饮食店档。这项工作由行政执法分局牵头,城建办配合,三洪奇、黄龙、西海等村(居)要全力协助,农办、水利所要做好清理后周边堤围及鱼塘恢复整治工作。日后,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各村(居)及水利会要对所辖位于水源保护区内的滩涂地及水利

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农村农民法律意识的 调查报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法制的有力保障,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则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的基础性环节。笔者结合目前常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深入调查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法律意识,并和农民进行了接触,对一些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法律知识进行普及,自己印制了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发给农民,使得一些农民能在遇到问题时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 一、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虽然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但目前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却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法律知识水平的匮乏。虽然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上普法宣传流于形式,农民对法律知识的认知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感性认识上,不能真正了解法律的含义,更不能从

根本上改变农民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心理结构。这种对法律的陌生感决定了农民在遇到问题时一般是拒法律于门外的,更倾向于用非法律方式去解决问题。 二是法律虚无主义思想盛行。虽然我国早已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但在我国农村地区仍然有许多人或多或少存在着有法无法一个样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笔者在农村调查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对一些根本的法律有所了解,比如很多人知道杀人发火是犯法,但是对无照经营等却认为不犯法,更不要说对那些涉及与经济贸易等有关的法律知识了。因此,除一些重大犯罪行为外,农民的社会行为基本上是脱离法律认知而进行的。 三是权利意识淡薄。受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法制在农村的着眼点都是如何加强管理,着重于法的政治统治功能,法律工具主义色彩比较浓重,而忽视了法律维护农民权益这一功能。农民往往只把法律当成是制裁违法犯罪的工具,而忽视了法律保障权利的功能。权利意识淡薄,主体意识模糊,缺乏维护民主权利,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切身利益的意识和实践活动。不少农民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时,或不知道已受到侵害,或虽已知道,却信守“民不与官斗”、“一年官司十年仇”、“吃亏是福”等传统观念,对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不敢抗,一味忍让。四是法律在农村缺乏应有的权威。法治社会要求法律至上,具有最大的权威和最高的效力。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法律却没有处于至上的位置;相反,几千年来的封建人治传统已使权力至上的观念在我国农村社会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现实生活中,我

03-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中国生态经济网来源:南宁市环保局网站 前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南宁市生态环境,是改善投资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我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确保这一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完成,需要有一个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并能广泛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为此,我们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广西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广西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指导下,制定本规划,并纳入南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这对于作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府南宁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南宁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制定。 本规划确定规划期为30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从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际出发,本规划对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防治酸雨,机动车尾气治理,噪声达标区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土地、天然林、珍稀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保护,矿山生态恢复与建设,水资源保护等。 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概况 南宁市地处南亚热带,广西南部偏西,在东经107°45′~108°51′,北纬22°12′~23°32′之间,属南亚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约1246毫米,常年平均气温21度左右。全市面积10029平方公里,辖兴宁、新城、永新、城北、江南五个城区以及郊区、邕宁县、武鸣县。1999年全市总人口281万,壮族占63%,市区人口为128万。

当前农村法治建设的调查报告(最新篇)

当前农村法治建设的调查报告 当前农村法治建设的调查报告 当前农村法治建设的调查报告 一、我乡农村当前法治工作的现状 1、对农村法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存在偏差。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群众越来越看重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并以钱作为看问题、办事情、论实绩的标准,因此,农民对依法办事及农村法治工作的认识大大减少,而村民委员会借口抓经济工作是硬指标,对农村法治工作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认为组织农民学法是增加农民负担,而且农村中的老人因年纪大且没文化,对法律法治搞不懂、听不进、没法用。作为村民委员会,忽视了农村法治工作对以法治村及提高广大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作用。 2、农村法治工作三无现象依然存在。 所谓三无是指农村无专职依法治理工作队伍、无专门的工作手段、无专项活动经费,农村法治基本流于形式,大多数村普遍存在简单、陈旧的宣传手段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法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3、农村法治存在的难点。 一是集中村民学习难。主要是居住分散,外出务工人员多,在家大多是不识字的老人,在时间、地点上无法统一,若分小组分散学习、人员太少,所以很难集中组织学习。

二是农村中法治骨干难找。农村的村社干部文化水平低,对他们的法律培训又少,他们所掌握的法律知识不多,让他们给村社讲解法治,也只能念念法律条款,所以学习法律的效果不明显。 三是难抓到点子。村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学法基本上处于被动,大多数村民只有遇到纠纷才去了解法律。 四是认同度不高。一些村民认为,在农村抓法治是搞形式,导致权大法的认识存在,个别村民遇到涉法问题时,习惯于求助家族势力,找关系,托熟人解决,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村民学法的积极性。 4、农村依法治理基本保障有待及时落实,依法治理力度不强。 目前,我乡没有司法助理员,有阵地无人员的现象长期存在,给开展依法治理工作造成不便。 二、我乡农村法治工作难开展的原因 1、法治观念上重视不够,认识不清。一是村民法纪观念淡薄,工作难以开展,上面只停留在口头上,行动上不重视,村里干部不会主动搞,个别村干部认为村民越懂法,工作越被动,因此对依法治理工作应付了事。 2、对法治工作责任不明确。区、乡的依法治理工作机构健全,但到了村一级就无人接招,农村依法治理工作就成了无人管事的工作,责任不明确的现象较为突出。 3、开展法治工作力度不大,措施不硬。首先,上级缺乏对农村依法治理工作的分析研究,形式过多,活动开展较少,未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我乡农村法治工作的对策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摘要]改善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中国,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重要任务,也是改善民生、顺应职工群众意愿的民生工程,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提高民族素质,提升生态文明意识,推进生态文明进程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水土流失日益加重、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各种污染严重等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

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总而言之,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建设生态文明,环保系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努力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环境保护的方法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认识到生态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从而

2020年环境保护工作计划

2020年环境保护工作计划 2020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plan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2020年环境保护工作计划 前言: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制定工作计划,有了工作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大家协调行动,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档根据工作计划的书写内容要求,带有规划性、设想性、计划性、方案和安排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直以来,在**镇委、镇政府及上级环保部门的正确领 导下,我镇环保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新的一年里,我镇将以环境问题的治本和提高环境质量为目标,继续努力做好本镇的环保工作。 一、在强化环境保护措施方面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各企事业单位的污染物信息档案,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掌握各企事业单位环保处理实施运行情况。 2、做好对建设项目的环保“三同时”项目审查,督促未验收的单位尽快办理验收手续。 3、定期组织召开环保会议,进行工作布置,环保培训等。

4、发挥企业、村(居)委基层组织作用,开展争创环保 信得过企业、创建“绿色社区”、“卫生村”、“生态示范村”等活动。 5、加强对露天堆场的检查,督促其封闭式改进。 6、加强对墟镇市场的废水管理,杜绝向河道直排的现象。 7、对医院等场所的医疗固废进行规范化处置管理。 8、加强农收季节对桔杆禁烧的监管。 9、推动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开展。 二、环保宣教工作 1、充分发挥各社区(村)作用,利用宣传标语、主题黑 板报及环保知识传单,围绕全镇环保中心工作,推进环境宣传教育社会化进程。引导和发挥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开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在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要针对群众关心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做好宣传工作,并做好环保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

强化农村法治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三篇(最新)

为了充分发挥法治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服务保障作用,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依法化解涉农矛盾纠纷,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以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助推全镇乡村振兴全面推进,骆驼城镇积极行动、多措并举,结合“万人学法”、“扫黑除恶”、“七五”普法“德法大讲堂”等活动,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宣传教育活动, 一是持续加强法治宣传工作。由镇综治中心、司法所牵头,各村配合,采取法律赶集、统一制作宣传标语横幅、LED电子屏、墙体标语、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大势宣传乡村法治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和常识。利用每月“党员固定活动日”,组织开展“法德大讲堂”,宣讲《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让百姓在耳濡目染中提升法治意识。上半年全镇共开展法律宣传7场次,受益人群超过300人,指导制定村规民约13件。 二是推进镇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完善乡镇公共法律服务站和村法律服务工作室建设,完善村法律顾问服务机制,多措施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目前,已建成镇公共法律服务站1个,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13个,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咨询500余人次。 三是全面加强人民调解工作。为认真贯彻落实“枫桥经验”精神,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良好态势,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健全矛盾纠纷定期排查、民情民意分析、重大矛盾纠纷报告等制度,通过走访调研、查摆问题、化解矛盾、领导接访等举措,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上半年,全镇共调解矛盾纠纷85件,调处率100%。 今年来,从江县司法局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优势,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强化法治宣传教育,以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助推该县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深入开展乡村法治宣传教育。采取法律赶集、普法宣传车、律师下乡“说法”等形式,广泛宣传合作社、土地流转、婚姻家庭等与乡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法治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在乡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上半年全县共开展法律宣142场次,受教育面超过10万人。为基层政府提供法律建议21条,指导制定村规民约7件。 推进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完善乡镇公共法律服务站和村(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建设,完善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机制,多措施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目前,已建成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站5个,村居法律服务工作室19个,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咨询1000余人次。 深化乡村法律援助精准脱贫。依托乡镇公共法律服务站和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接受法律援助申请。上半年,全县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86件,涉及农民工案件8件,涉及金额50余万元,解答法律咨询900余人次。

关于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力度,农村基层民主、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制度等到大力推进,尤其是今年实施的“民主议政日”、“四日合一”等制度和措施,进一步确保了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根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部署,笔者对大信镇各村庄进行了走访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真实状况,分析存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多年来,经过大信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对大信镇的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调研中看到,我镇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仍然存在着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地方。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取得的可喜进展 从调研的情况看,我镇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全面加强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村干部及广大村民的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通过民主法治建设,带动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民主选举在农村基层普遍开展,村民的民主意识日趋成熟。一是民主选举产生村党支部。各村均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规定,实行“两推一选”办法,选举产生村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全镇95%的村党支部都能顺利完成换届选举任务。二是海选产生村民委员会。各村根据村委会组织法、《山东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的规定,实行无记名选举的办法选举村委会。在选举村委会过程中,坚持选举程序公开、选举办法公开、选举结果公开,最大程度地保障选举的民主性,切实维护选民的合法权益,全镇村委会选举村民参选率达98%以上。这种直接的民主选举,标志着村民民主意识正在逐步提高。 (二)民主决策在农村基层普遍得到贯彻,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明显增强。实行民主决策,是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从调查走访的情况来看,全镇32个村庄,普遍实行了民主决策,程序也比较规范。村里重大的村务,一般都实行“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的程序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民主决策,如村建设规划、经济发展、道路水利等公益事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发布日期:2010-9-24 16:36:46 来源: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态圈(区)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特点和保障生态安全的需要,分区推进生态保护工作。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重点,科学确定不同区域的环境容量和合理分配污染确保环境污染得到严格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恢复。重点保护中部热带天然林和沿海防,实施天然林保护、重点生态区域绿化、“三边”防护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生物保护与建设工程,提高生态服务功能。重点是防治工业污染、控制生活污染、削减农险废物,提高空气、水体环境质量,尤其要解决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后的突出问题,保护好饮用水源地,确保水源安全,保持一流的生活环境质量。 (一)生态保护与建设。 区与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加强全省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按照《海南省自然保护区发顿和新建扩建,高标准建设热带森林、红树林、珊瑚礁等自然保护区,形成由60个自然保护区组成的全省自然保护区体系,使我省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系为框架,有计划地新建或扩大一批自然保护区,重点建设尖峰岭、五指山、吊罗山、坡鹿等自然保护区,合理规划建设一批生态廊道,将海南主要的自然保护区连片成网,明确划定保护区边界和内部分区,实行规范管理,对现有的没有保护价值、不具备护区,按照法律程序予以取消或改为风景名胜区。加强对西沙群岛等珊瑚礁核心区的以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基地,研究珊瑚礁恢复技术,促进珊瑚礁的恢复。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根据中部生态功能保护区不同类型区的生态功能,制定分区理。对重点地区,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封山育林,严格保护;对一般地区,加强生导,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逐步提高生态服务功能,改善生态环质资源保护。加强物种和种质资源保护。建设一批珍稀濒危物种和种质资源迁地保存与理力度,严格控制掠夺式捕捞和养殖方式,加强对幼鱼、幼虾和海龟、玳瑁等珍稀海护,实行伏季休渔,加强禁渔期管理。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力度,严禁非法猎杀及乱采滥挖野生保护植物。开展生物多样性系统调查和研究,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和重点建设尖峰岭、吊罗山和鹦哥岭3个生态监测站。 种入侵。开展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和生态安全研究,制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对从省外地区引入外来物种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疫审批和监测监管,加强对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释放的监督管理,防止外来生物入侵对种产生不良影响。对引进外来物种、大面积单一品种造林及推广林下产业等进行跟踪,及时发展和研究解决有关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对已造成生态危害的外来入侵物种 理措施,保证生态安全。 林保护。生态公益林保护的重点是中部热带天然林和沿海基干林带(含红树林)。按理的要求,明确划定生态公益林范围。对现有林相较好的热带天然林进行封山护林,木林进行封山育林。到2010年,封山育林面积保持23万公顷,逐步提高天然林的郁以热带雨林为主体的热带天然林体系,全省天然林覆盖率稳定在19%。将沿海基干保加以严格保护,禁止各类开发活动破坏基干林带,对基干林带内养殖塘(池)及其他垦 退塘还林,加快基干林恢复。

乡镇环境保护规划【可编辑版】

乡镇环境保护规划 乡镇环境保护规划 一、仙女镇区域背景 (一)地理位置 仙女镇东与问安镇接壤,南与马家店街道办事处、董市镇交界,西与安福寺镇相连,北与当阳市毗邻,总面积170.67平方千米。 (二)气候条件 仙女镇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雨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等特点,主要气候指标如下: 气温:年平均气温15-16℃,月平均最高气温28-30℃,月平均最低气温2-6℃。 降水量:年降雨量1025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5-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1%左右。 无霜期:无霜期270天以上。 (三)区位优势 全镇区位独特,交通便捷。沪蓉高速公路、汉宜高速铁路、枝当公路纵贯仙女全境,沪蓉高速公路与京珠高速公路互通,枝江道口在仙女镇境内,汉宜高速铁路枝江火车站设在仙女镇。距焦柳铁路枝江火车站、三峡国际机场、枝江港码头均不足20分钟车程,距武汉天河机场240公里,构成了水、陆、空、铁“四位一体”的交通网络,交通条件极为便利。 (四)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01X年,全镇完成农业总产值63500万元,同比增长1

8.03%;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48300万元,增长9 6.77%;实现财政总收入270 69万元,增长20.17%;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3 6.46万元,增长59.57%;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480元,增长10.68%。 近年来,仙女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镇内共有中小学6所,教师182人,在校学生1771人。投资120万元新建的卫生院门诊大楼、投资近200万元的综合文化站已先后投入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均超过98%,群众满意率超过95%,群众群体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五)条件分析 纵观仙女镇的生态乡镇创建形势,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并存,只要全镇共同努力,我镇的创建目标一定能够得以实现。 1、有利条件 (1)国家政策导向的优势。近年来,国家政策不断向农业倾斜,各种惠农政策和补贴相继出台。作为枝江市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即将赢来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期。 (2)旅游资源潜力较大。枝江步步升、仙女农家乐构成了独特的风景,具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 (3)市委、市政府和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仙女镇环境保护工作。 (4)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步提高。 (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议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议为积极响应我国的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本文将在思想观念、行为、政策、管理等方面提出对策,以促进全体人们携手保护环境,推进生态建设,促使人们的美好生活。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议,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转变,为适应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现状,首要工作就是加快生态建设发展。为此,需建立林业发展的建设规划,从而加快林业发展,以实现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在林业环境的建设下受众多因素影响,例如森林资源、法律法规等。 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问题,并提出具体建议,以加强建设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 为积极响应我国的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本文将在思想观念、行为、政策、管理等方面提出对策,以促进全体人们携手保护环境,推进生态建设,促使人们的美好生活。 1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意义 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维护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的重要举措。林业资源是地球重要的生态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关注精神文

明,热衷于地球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人类破坏自然而导致自然生态的恶化,例如:人们的乱砍乱伐、开山采矿、工厂排污流入河流、汽车尾气等,人类的各种索取、活动都直接加重了大自然的负担。所以,只有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珍爱环境,才能实现共赢,长久地生活发展下去。 2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具体建议 明确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基本观念 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基本观念。(1)以人为本。加强资源供给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林区职工争取福利,以发展林业的生产和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继而保障林区职工的生活经济状况。 在林业发展中,妥善处理好生产林业经营者的投资关系,切实维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使林业建设的开展。(2)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树立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生命,尽快做好林木恢复,以发展林业建设。(3)良好道德品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资源从我做起,在林业资源建设上努力维护,树立良好的保护环境思想品德,共同携手为人类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自然资源的枯竭是大自然对人们不节制的惩罚,

农村加强法治建设重要性的几点思考

农村加强法治建设重要性的几点思考 法治建设就是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大力普法。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治国方略,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摘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宪法确认的基本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我国是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9亿多是农民,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加强农村法治,在依法治国方略中处于特殊地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要使农村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就必须重视法律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依法治国法制建设 一、农村地区现阶段的法律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法治建设有了很大进展,已制定和颁布了10多部农业方面的法律、40多部农业行政法规、340多部行政规章,地方人大和政府还制定了一大批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初步形成了以农业法为核心的农业法律体系框架。经过四个“五年普法”教育,农村的执法工作和执法机构、执法队伍建设也有了一定的加强。但是农村法治建设尚不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离依法治国,在农村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现阶段农民的法律知识非常匮乏。有些在我们看来是常识性的法律知识农民却不理解,在他们看来,在农村地区,道德规范往往起决定性作用。他们很少接触法律,有些农民甚至从没有与法律打过交道,这是农民的生活环境及地域环境有很大关系的。这些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不能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工程。 经过我国多年的普法教育,农民法律意识用所提高,但是真正到具体的问题法律意识不强。首先,有的农村地区法治状况很不乐观,法治现状亟须改善。出现了许多令人很难想象的情况。湖北某村的村干部郑某,把赌场设在了村委会办公室,而他竟理直气壮地对记者解释道:“夏天家里热,办公室里有空调。”;安徽一位农民,在屡次要债未果后,竟带人冲进债务人家中,将其家中洗劫一空;重庆某村一名男青年,因为触犯“家法”,竟被其父亲活活打死;陕西省洛川县某村居委会竟然为一男子开了一份“休妻证明”。其次,农村各类案件的发案率一直居高不下,拿石家庄举例,2008年,全市各类案件中有80%出自农村地区。农村地区成为各类案件频发的“重灾区”,我国农村的发案率之高可见一斑。再次,农民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十分匮乏,农民“不学法”、“不懂法”、“不用法”,甚至“不信法”,他们对“族规”,“村法”的依赖度明显高于法律法规。由于农村一般地域狭小,人口流动性不强,基本上属于“熟人社会”,农民处理已发案件的方法往往是“方便快捷”的“私了”。这无疑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和隐患。这类事件在农村地区绝非鲜见,农村的法治状况为何如此落后,又有什么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二、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

农村法制教育讲稿

农村法制教育讲稿 第一个问题:农村普法教育的基本形式 农村普法教育应结合当地实际,充分运用农村的各种宣传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促进村民学法用法,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根据多年的普法教育实践,可以采用的农村普法教育形式主要有: 1、建立村民普法学校,开展经常性的普法教育。以农村党员活动室为阵地,建立村民普法学校,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村组干部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和利用农闲季节、阴雨天气和晚间组织村民听取法律知识讲座。 2、在村民群众生产生活必经之地或平时人员集中之地建立农村普法宣传专栏或版报,明确专人负责,定期刊出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案例进行普法宣传。 3、开展法制广播宣传,把法律知识录制成磁带,通过村里的广播定期向群众播放。 4、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点和村里的闭路电视开展专题性的普法宣传。 5、利用“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节日和当地的民族节日集会等开展各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既能大造普法宣传的声势,又能扩大普法宣传的覆盖面。

6、组织开展送法进村入户活动,可先编印一些简易的法制宣传单、学法小册子、农村普法百条等,开展送法到户活动,达到户均一册以上,使村民学法有教材。 7、以村为单位开展村民学法用法,遵纪守法光荣户或星级文明户等的评比活动,村委会也可组织与农户签订遵纪守法责任书,建立村民学法用法档案等以此来促进村民自觉学法用法。 第二个问题:农村普法教育的主要内容 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去宣传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特别是关于农村承包经营,减轻农民负担等政策的同时,结合农村实际学习宣传与农民朋友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法规。 如宪法、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民法、婚姻法、继承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收养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以人身自由权利为例,这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它包括公民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等,均受法律保护。在一些农村非法拘禁、捆绑、关押他人,非法侵入他人房屋、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他人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行为都是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违法犯罪行为。情节轻微的要受治安处罚,情节严重的要按《刑法》制裁。这里还有一案例,讲的是某县县委派出工作组到某乡李家村进行村级班子换届选举工作。村民刘某等4人出于个人目的,为阻挠工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