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准确数和近似数》教学设计-01

《准确数和近似数》教学设计-01

《准确数和近似数》教学设计-01
《准确数和近似数》教学设计-01

《准确数和近似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经历近似数和准确数概念的产生过程。

2.了解近似数的精确度的两种表示方式。

3.能说出由四舍五入得到的有理数的精确位数和有效数字。

4.会根据预定精确度取近似值。

重点:近似数的两种表示方式,及近似值的取法。

难点:有效数字如何表示近似数的精确度。

教学过程

(一)介绍准确数和近似数的概念:

准确数:与实际完全符合的数

近似数:与实际接近的数

通过实例使学生充分体验准确数和近似数概念的产生是由生活实践的需要。

北京市某高科技园区培育出20株高产番茄树。其中,最大一株高达2米,树冠枝条面积达25平方米结有15000个左右的番茄。

让学生们判断那些是准确数,那些是近似数?

做一做:书本56页(让学生明确准确数与近似数的概念)

(二)近似数的精确度有两种表示方式:

1.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即精确到哪一位。

2.用有效数字来表示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末尾数字为止的所有数字。

例题1:下列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各有几个有效数字?

(1)11亿(2)36.8(3)1.2万(4)1.20万

详解见书本57页

例题2:用四舍五入法,按括号内的要求对各数取近似值:

(1)0.33448(精确到千分位)

(2)64.8(精确到个位)

(3)0.05069(保留2个有效数字)

(4)84960(保留3个有效数字)

详解见书本

注意:若把例题(4)结果写成85000就不能按要求表示有效数字的个数,这时我们采取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四舍五入的的结果。

课内练习:书本57页(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小结:(1)准确数和近似数的概念

(2)近似数精确度的两种表达方式。

作业:课后练习和作业本

《网页制作教学设计》教案

《网页制作》教学设计 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省编《信息技术》全一册第六章 网络与INTERNET基础知识第五节的内容(2000年版为第八章第四节内容,2001、2002版教材第六章第五节内容)。虽然在这一节内容在新版教材变更为拓展模块,但针对现在网络快速发展,广大的学生接触,使用INTERNET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学生在使用网络获取信息时,更多的是通过浏览网页这一方式,我认为上好这节课是非常必要的,这对学生进一步认识、使用INTERNET更有益处,同时通过网页制作这一过程也利于学生对计算机常用素材的类型有更深入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起着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能力作用,所以我认为这节课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上好的,考虑这节课的内容及教法、学法的需要,我把这节分为两课时,第一时:学生自学,自练Word制作网页的基本方法;第二课:让学生自己构思创意一个内容丰富,页面美观的网页。 (二)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 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有关网页文件的说明 2、熟悉用Word制作网页的基本方法 3、超级链接是网页实现互相链接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创意构思能力 3、能制作出具有多重链接、多种素材、内容 丰富的网页。 (3)情感目标:1、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相关文 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地使用信息技术。 (三)教学的重、难点: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网页制作过程中的 实际情况,我认为要出制作内容丰富的网页,关键是要知 道网页间互相链接的方法,所以我把超级链接做为本节的

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精选3篇)

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精选3篇) 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1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哪一天最令人难忘?这一天为什么最令人难忘?请你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 2、根据同学们发言情况教师小结。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难忘的一天》。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⑴打开课后的生字表,读一读生字,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⑵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义,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⑴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⑵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难忘爷爷计算早晨工业连忙满意紧张沉着计算机各种各样。 ⑶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晨:上面是“日”字头,下面的“辰”字第五笔是竖提,注意与“衣”字区分。难:左右结构,部首是“又”字旁,右边是“隹”字,不要写成“住”。算:这是上中下结构的字,上面是“竹”字头,中间是个“目”下面是横,撇,竖。 意:这是上中下结构的字,上面是“立”字,中间是个“日”下面是“心”。忘:上下结构,上面的笔顺是:点横竖折,不要加点。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⑷理解词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⑴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⑵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讲的是1984年2月16日,我给爷爷做计算机表演的事。) 四、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业:笔顺是:竖、竖、点、撇、横。书写时要做到先中间后两边。 意:这是上中下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做到上中下各部分所占高矮比例相同。队:左右结构,左右两边上下一般齐,不要一高一低。 3、让学生在生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点评】 这一教学设计重视对课文重点句子的`理解的同时,又注重了对育人道理的渗透,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适时、点拨到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理解课文所蕴涵的道理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民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看到了邓爷爷植树的身影,今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邓

1《近大远小》教案

1、《近大远小》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追忆能力。 认知:认识自然界特别是周围事物中存在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操作:学习用简洁的线条来表现出物体的近大远小的变化。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近大远小变化的规律,并用彩笔把变化了的物体画出来。教学难点: 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使描绘的物象更真实。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各种图片等。 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制作工具及各种材料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我首先设计了“创设情景”这一环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 让学生欣赏有明显的透视效果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画面透视的效果,打开学生思维。2、 2、初步联想,挖掘出生活的经验 引导同学们再看看我们眼前的近处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对比观察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3、再次欣赏。 让学生带着任务再次欣赏图片资料。问题: 近处的东西可以看到哪些细节?远处的东西又能看到些什么?近处的物体色彩怎样?远处的物体看上去色彩又怎样? 4、再次发现,让学生回答问题。 5、表现近大远小的在绘画中。 二引导启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通过观察,说一说我们平时生活中有哪些近大远小的现象。”让学生明白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就可以找出透视的规律,“看了刚才老师带来的图片资料,现在同学们再看看我们眼前的近处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对比观察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逐步强化近大远小的规律,启发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各抒己见,总结出观察、思考,可以得出结论,解决教学难点,增强学习信心,使学生体验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 三、感知与体验 1. 欣赏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画面的“透视”效果。 2. 到教室外,欣赏周边的景物(花草、建筑、人群及周围环境),教师引导,看了老师的图片和真实的景物,你们发现了什么?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近大远小环节一:找一找,图中近大远小现象 再次欣赏图片及大师作品,学生讨论:近处的东西可以看到哪些细节,物体的色彩怎样?远处的东西能看到些什么?色彩又怎样?教师讲授视平线、消失点。 学生总结:近处的物体不但看上去大,细小的部分都能观察得到,而且颜色很鲜艳;远处的物体不但变小了,而且看上去很模糊,颜色也较灰暗。 老师小结:外界的物体透过瞳孔投射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就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其实外界物体的尺寸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是错觉造成的。…近大远小?现象可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这就是美术中所谓的透视规律。环节二:连线游戏

人教版《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

《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你还记得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身影吗?在这篇课文我们又见 到了邓爷爷,他还是那么亲切。 课文是一则小故事,用朴实的语言,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 序记叙了1984年2月16日,“我”与邓小平爷爷两次握 手并表演计算机操作的事。文章通过“我”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的心情变化及邓爷爷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邓爷爷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与期望。 学情分析 为国家领导人做计算机表演,普通小学生没有这样的经验,也难以体会别人在经历这种事时的心情。因此,在课 前要让学生回顾上学期学的《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并 搜集有关邓小平爷爷的图片、资料和小故事。学习本课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书中的照片,仔细阅读课文,想 象“我”为邓小平爷爷表演计算机操作的情景。同时识字 仍是本课的重点,要结合课文阅读,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 识字,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习上节课我认识13个生字。会默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作者的激动、紧张和 对邓爷爷的崇敬之情。 3.通过教师的讲解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激发同 学们对计算机的兴趣,认识到自己肩负责任的重大。 过程与方法: 教师用彼此难忘的故事导入新课,学习本课生字、词语。在掌握生字的基础上学习这篇课文,体会“我”的心情变 化和感受。本课采用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抓住重点 语句反复品读的教学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对 计算机的兴趣,认识自己肩负责任的重大。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复习上节课认识“计、算”等13个生字。 会写“仔细”等10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感 情朗读,体会“我”紧张、激动、兴奋的心情变化和原因。教学难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我”的心情变化的 原因;“我”肩上担负的责任的理解.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了本节课的生字词,下面我们继续来 学习这篇课文。简单介绍邓小平爷爷的生平。 邓小平:四川广安人。1983年6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上节课的内容,板书:《难忘的一天》。 我们已经学习了本节课的生字词,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大 家学的怎么样了?有没有同学想上来试一下? 复习上节课的字词 1、我会写“及、身、仔、细、次、外、怦、礼、加” 你真棒! 大家写完了吗?以小组为单位,大家来检查一下。 学生写,分小组,小组检查。没写的,不会的怎么办?把 自己的没写的,不会的写两遍。 大家写的很棒!大家会写了,那我想考考大家会不会读了呢? 我再检查一下大家会不会读生字了。 2、我会认“计、算、冒、览、馆、紧、握、灿、烂” 你真棒! 老师点名生读,师给必要的指正。 二、朗读课文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_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导入环节 首先播放动画片段《喜羊羊与灰太狼》(灰太狼被炮竹炸飞),请学生说说灰太狼怎么啦?并重复慢速播放“炸飞”片段,让学生细心体会灰太狼的身体由大变小最后消失的过程。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怎么样在一个平面内表现出物体远近的关系。板书: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新授部分 (一)分析透视规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透视规律)播放ppt课件,展示路灯、林荫道、建筑、列车内部、室内灯等不同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景物大小、高低、宽窄的变化。教师设问:这些变化有规律吗?根据学生回答,在白板上进行填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请学生读一读。教师谈话:我们看景物时,近处的很清楚,远处的呢?学生

齐答:不清楚。教师讲述:对,这叫做近实远虚。我们把景物这种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实远虚的现象称为透视现象。 (二)感受身边的透视现象(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感悟透视现象无处不在) 教师设问: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随处可见,我们看看在的教室里都有哪些透视现象?提示学生看课桌、荧光灯、教室墙面、天花板等。学生边观察边说出自己的感受: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请学生把一本书放在眼前,慢慢向后移动,观察书大小的变化,进一步体会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无处不在。 (三)制作小教具 (设计意图:目的通过小学具的制作帮助学生理解透视现象的发生的规律) 教师:我们来制作一件小教具,更清楚的体验一下这种透视现象。请大家像老师这样画出长10厘米,高8厘米的长方形的左、上、右三条边,并用刻刀刻开。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制作。学生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手向后缓慢推动中间的部分,观察它的大小、宽窄、高低的变化。 (四)解释相关概念 1、介绍视角 (设计意图:明确视角概念,理解物体的近大远小现象是人的一种视觉感受) 教师:物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播放ppt 文件,讲解:人眼对物体的两端所形成的夹角称为视角。(屏幕上呈现概念)距人眼越远的物体所形成的夹角也越小,在我们看来物体就越小。物体的 近大远小现象只是人的一种视觉感受。 2、讲解视平线、消失点和心点 (设计意图:明确视平线、消失点和心点的概念,为描绘近大远小的景物画做准备)教师:怎样把这种视觉感受表现在画面中呢?这里我们还要讲到两个概念:视平线和消失点。播放ppt课件,出示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并讲解: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陈帼眉 姜勇(1-7章)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1、明确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任务及研究内容。 2、理解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3、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原则。 难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什么是幼儿幼儿一般指的是3—6、7岁的儿童 二、什么是教育 广义:教育是造就、培养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 Eg:①你父亲教你怎样做人。 ②看了这场电影对你有什么意义。 狭义:指的是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3个人” 人教育人成人人 (教师)(学生)(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体现做人的人;使他懂得有尊严的人)(家长)(子女) 三、学校教育的分类: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教育等等 1、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非幼儿园教育 2、幼儿教育的最典型的形式——幼儿园教育 3、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教师主导幼儿反馈教师 四、什么是心理学 心:心思、思想、感情 理:规则、规律 心理学——psychology Psychology=psyche(灵魂)+logos(科学)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里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 3、心理现象包括的内容 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共性)①认识过程(感、知、记、思、想) ②情感过程 ③意志过程 注:注意伴随整个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差异):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心理学的分类(把它形象的比喻成一棵大树) 普通心理学:感觉心理学 知觉心理学 记忆思维言语情感等心理学 意志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等等 发展心理学:1、比较心理学:①动物与人比较心理学 ②动物之间比较心理学 2、年龄及发展心理学:①婴儿、幼儿(婴幼儿)心理学 ②儿童心理学 ③青年心理学 ④成年心理学 ⑤老年心理学等等 应用心理学:①教育心理学 ②工业心理学 ③医学心理学 ④护理心理学 ⑤司法心理学 ⑥艺术心理学 ⑦体育心理学 ⑧军事,商业心理学等等 五、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 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一门科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研究幼儿(3——6、7岁)心理的形成规律。 ②如何应用规律。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①揭示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的心理形成和发展规律,从而心理科学在幼儿教育领域 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②研究如何应用幼儿的心理规律来提交教育效能,加速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原则。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即本书的知识体系) 简单来说,本书由四部分组成:①导论 ②幼儿心理形成规律与教育 ③幼儿的心理健康 ④幼儿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第二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

《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读“表、展、览、握、及、格、责、任”八个字。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习难字:难忘算晨意 2、初步感知要树立今天好好学习,明天报效祖国的信心和理想。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哪一天最令人难忘?这一天为什么最令人难忘?请你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 2、根据同学们发言情况教师小结。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难忘的一天》。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读一读生字,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义,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看看解释。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难忘爷计算晨业连忙队各意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难忘爷爷计算早晨工业连忙满意紧张沉着计算机各种各样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晨:上面是“日”字头,下面的“辰”字第五笔是竖提,注意与“衣”字区分。 难:左右结构,部首是“又”字旁,右边是“隹”字,不要写成“住”。 算:这是上中下结构的字,上面是“竹”字头,中间是个“目”下面是横,撇,竖。 意:这是上中下结构的字,上面是“立”字,中间是个“日”下面是“心”。 忘:上下结构,上面的笔顺是:点横竖折,不要加点。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理解词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的是1984年2月16日,我给邓小平爷爷做计算机表演的事。) 四、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苏少版)小学美术近大远小教学设计

(苏少版)小学美术近大远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初步掌握画出透视效果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对比观察的方法,运用透视规律,尝试用油画棒或水粉、水彩等材料表现身边的景物,画出纵深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分析原理,运用透视原理,进行风景画的写生。 教学难点:表现“近大远小”的画面时,对直立物体的认识及表现。 教学设计 一、照片观察,感知近大远小,点明课题(约4分钟) 1.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外出游玩吗?你们去过哪些地方?能展示一下吗?(课前布置学生带外出游玩照片,选择有代表性的风景照片1-2张,用投影放大观察。) 2. 师:请照片的主人给大家介绍一下照片中的风景。(在分享交流中教师引导观察远近区别,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近处看到什么?远处有什么景物?你怎么看出是远处的?同学们发现了吗,照片中的景物越远越怎样? 3. 老师也带来一张照片,我们来看一下。画面中看到了什么?你发现铁轨的变化了吗?远处的铁轨本身是不是真的变窄变细了呢?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它们越远就越小了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近大远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近大远小的规律。 二、直观体验近大远小,揭示原理 1. 教具演示。 取一叠大小相同的绿色彩纸重叠,在重叠的纸面上剪出一棵树的形状,用毛衣针从中间穿过,等距排列开。然后从侧面(横向)和正面(纵向)观察比较——侧面(如图①)看相同大小的树排列整齐;将树形正面微侧面向学生(如图②)再观察,产生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如

近大远小

《近大远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照、比较和回忆生活现象,体悟近大远小的现象,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感、空间感的艺术规律。 技能目标:运用近大远小的艺术规律,用简洁的线条来表现出物体的近大远小的变化。 情感目标:在理解近大远小的艺术规律的基础上观察生活现象、赏析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追忆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近大远小变化的规律,并结合生活实践举例,理解性地说出生活中的这一现象。并用彩笔把变化了的物体画出来。 教学难点: 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画现能否表现出前后或上下的关系。描壕远近物体时能否运用以前学过的一些色彩知识,(近处色彩鲜艳,笔触强烈些,远处色彩灰暗,笔触柔和、概括些),使描绘的物象更真实。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收集一些有明显的^观察的效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课件、范画、绘画工具。 学生: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篮球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平时肯定都很喜欢体育运动吧,相信打篮球也是男同学喜爱的运动之一吧,我们就先来看一段视频,仔细观察视频中的篮球发生了什么变化?(播放微视频) 师:视频中你看到怎样的现象?是不是我们的篮球被老师由大的换成小球了?哦,不是的,原来球发生了:“近大远小”的现象。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近大远小。 2、揭题并出示板书:《近大远小》 二、发展 1、了解“透视现象” PPT介绍透视现象:物体通过瞳孔投射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就会出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其实外物的尺寸并没有发生变化,人们得到的只是错觉,却能真实的表现画面的空间感。 2、观察生活物象,初步认识透视现象 请同学们看一下窗外的情景,窗外的“楼房”和“树”离我们很远,看起来变小了,所以一个“窗格”里就能装下“楼房和树”了。 难道是楼房和树真的变小了吗? 生:没有,只是看起来小! 师:对的,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近大远小的“小魔术”,同学们几乎天天会接触到,不知道同学们平时注意到这些现象了没有?(播放PPT铁路、走廊、树木、花、电线杆、热气球)首先将这些图片顺序播放,让学生通看一遍。其次选择两张最典型的图片集中于一张PPT上,让学生仔细观察、对照比较、尽情讨论,老师用一个个小问题推进,如近处与远处物体的形状大小、粗细、高矮、色彩、物

教育心理学教案模板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学内容:第十五章第三节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 计划课时:1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不良行为的原因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掌握不良行为的具体原因及其解决方式。掌握行为矫正的概念和原则。理解实用行为分析程序,了解各程序的概念。 教学方法:以讲解为主,以自学、讨论为辅。即利用多媒体课件(PPT)进行讲授式、讨论式教学。 教学重点:掌握不良行为出现的具体原因及其解决方式。 教学难点:真正掌握行为矫正的原则实。 教学过程: (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一、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学生的不良行为决非空穴来风,一定是有原因的。课堂不良行为最常见的强化物就是注意──来自教师、同学或者两者,另一个原因是学生想从腻味、挫折、烦躁和不愉快的活动中解脱出来。 (1)赢得教师的注意 有时候,学生表现出不良行为是为了赢得教师的注意,哪怕是消极的注意。这一原因比许多老师想象的要更普遍。其解决方法也相当容易,尽量地忽视他们,当他们表现不良时只注意那些表现好的学生。如果实在无法忽视他们的不良行为时,只好暂时请出去,例如让学生站在一个安静的角落或者送到校长办公室,这将比斥责有效一些。事实上,斥责对其他学生而言起到了强化作用。 (2)同伴的注意 学生表现不良除了赢得教师的注意外,另一个普遍的原因就是为了获得同学的注意和赞赏。青少年时期这一原因就更为普遍。忽视受同伴强化的不良行为是错误的。例如,一个学生将书放在头上晃来晃去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教师忽视了,这一行为就会继续下去,并且还可能鼓励其他人做出类似的行为;斥责,又只会吸引全班更多的注意,甚至更糟的是,增强了他在同伴中的地位。对于受同伴强化的不良行为,教师可以做出以下两个反应:一个就是将犯规者从班上请出去,

《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2

《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设计思路 《难忘的一天》主要写了我”为邓小平爷爷做电子计算机表演的事。文章通过我”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的心情变化及邓爷爷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邓爷爷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与期望。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好多学生没有亲身的经历,可能不太容易体会到小作者当时那种激动的心情。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分了两课时。一课时一个侧重点,第一课时重在写字;第二课时注重朗读。从基础开始,逐步上升到朗读体会。采用启发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读表,展”等8个字,写一写难,忘”等12个字。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较流利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体会小作者激动、紧张的心情和对邓爷爷的崇敬之情,了解国家对青少年学习现代技术的关心和重视。 教学重点识字 教学难点书写美观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 教学媒体小黑板,有关邓小平的肖像的挂图,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有谁知道邓爷爷的故事?(指名说一说) 2?概括介绍邓小平的生平。 3?揭题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看拼音或问问同学认一认。 2?采用多种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3?检查是否读通顺,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或表现读。 读后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三)自读自悟 1.自读课文 2 ?指名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是从哪一段知道的。 (1)知道朗读第三自然段,你从这一段看出邓爷爷是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从这一段你看出邓爷爷是怎样的人?邓爷爷的话该怎样读? (3)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我的心情怎样?从哪里看出来?我会想些什么?怎样读?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你们对邓爷爷有种怎样的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书写指导 方法同上

11、《近大远小》教案

11、《近大远小》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追忆能力。 认知:认识自然界特别是周围事物中存在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操作:学习用简洁的线条来表现出物体的近大远小的变化。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近大远小变化的规律,并用彩笔把变化了的物体画出来。 教学难点: 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使描绘的物象更真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各种图片等。 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制作工具及各种材料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我首先设计了“创设情景”这一环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让学生欣赏有明显的透视效果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画面透视的效果,打开学生思维。 2、初步联想,挖掘出生活的经验 引导同学们再看看我们眼前的近处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对比观察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3、再次欣赏。 让学生带着任务再次欣赏图片资料。 问题: 近处的东西可以看到哪些细节?远处的东西又能看到些什么? 近处的物体色彩怎样?远处的物体看上去色彩又怎样? 4、再次发现,让学生回答问题。 5、表现近大远小的在绘画中。 二引导启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通过观察,说一说我们平时生活中有哪些近大远小的现象。”让学生明白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就可以找出透视的规律,“看了刚才老师带来的图片资料,现在同学们再看看我们眼前的近处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对比观察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逐步强化近大远小的规律,启发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各抒己见,总结出观察、思考,可以得出结论,解决教学难点,增强学习信心,使学生体验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 三、感知与体验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第23章 教学设计)【圣才出品】

第23章教学设计 1.什么是教学设计?其基本方法是什么?教学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1)教学设计的涵义 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选择、安排与确定。即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课程内容)和怎么教(教学组织、教学模式、教学媒体等)进行选择、安排与规划。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向教学技术转化的关键。 ①教学设计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在对有关教育教学、学生学习、能力与品德的本性以及学习规律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也是衡量某种教学设计效能的尺度。教学理论作为改进教学工作的原理或原则,只有通过周密而详细的设计,才能转化为方法或技术。 ②教学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必须与学校实际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来,而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正是通过教学设计来实现的。因此,为了改进教学,除了认真研究教学理论外,同时也必须加强教学设计工作,使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技术。 (2)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科学的教学设计必须以系统论观点作为其指导思想,必须采用现代系统论所创导的系统方法。系统论方法是应用系统原理,综合研究事物的性质及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在应用系统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进行以下三个层次的分析。 ①活动分析 由于作为教学目标的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活动的内在调节机制,因而必须通过活动

的分析才能确定教学的目标系统。通过活动分析来确定教学目标系统时,应选择确定各学科领域的典型活动;区分各典型活动的层次或水平;确定目标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层次与序列。 ②任务分析 目的与任务是指具有相属关系的两个层次的不同目标项目。上层的目标项目称为“目的”,其下属的目标称为“任务”。目的与任务之间的关系是总目标与次目标的关系,是上层或上位目标与下层或下位目标的关系。任务分析目的是确定教学活动中的作业内容。通过任务分析以确定教学作业时,必须确切规定并明确表述教学任务所含的各种目标因素;任务配置必要的教学作业,则教学任务不仅要有确切的规定,同时要有明确的表述;注意区分不同的任务系列;注意区分同一任务系列的不同要素。 ③作业分析 教学系统中的作业是教师用以完成教学任务,借以构建学生能力与品德结构的手段,通常称为教材。在教学系统中教材即教与学的一系列作业。这种作业是用来实现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构建一定的能力与品德结构的手段。作业既是实现教学任务的手段,又是制定教学活动程序的依据。作业分析的目的就是加深对作业的认识,为制定教学活动程序提供依据。 (3)教学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系统包括教学目标、教材、教学活动、教学成效的考核与评估,他们分别都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①教学目标指教学活动中所要构建的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它既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学工作的终点。为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在教学系统设计中占主导地位,其设计必须遵循教育方针制约性原则、活动分析原则、类化经验原则、系统性原则和明确化原则。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2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难忘的一天》教学 设计2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作者的激动,紧张和对邓小平爷爷的崇敬之情。 3、激发对计算机的兴趣,认识自已肩负责任的重大。 重点: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小作者的心情,激发对计算机的兴趣认识自已肩负责任重大。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你还记得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身影吗?还记得他说过植树绿化要世世代代传下去吗?今天我们又要和邓小平爷爷见面了,他会是什么样子呢?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难忘的一天》,板书课题,齐读,说说读了课题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刚才的问题读课文,思考。 2、说说读了这个故事你了解了什么?学生汇报。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 3、自读课文,圈出难读和不认识的生字。然后拼读课文下边小礼物里的生字,认真读一读。 三、识字写字。 1、读准字音:指名读,领读,比赛读,重点指导读准:算、怦、容、灿几个生字。 2、识记字形。鼓励学生自主识字,交流识字的方法。 可能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也可以用组词竞赛识字,还可以瘵带有生字的句子板书,让学生读句子或造句识字。 3、写字指导: 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写法,自已先试着描红,然后老师示范提醒:

A、独体字要写在田字格的正中间。 B、及字的笔顺是先写ノ C、身字的第六笔右边不出头,最后一笔右边要出头。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部分词语学生认读,巩固识字。单个读,学生领读,开火车读. 2、今天我们继续来看《难忘的一天》这个故事。 二、朗读感悟。 1、学生自已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将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说说自已的体会,再读课文提出最想知道的问题。 3、边指导朗读,边重点解决两个问题: 1)为什么我一开始比较紧张,后来就平静了下来? 2)文题对照,说说我为什么忘不了这一天。

网页制作教案

课堂任务快速建站技术—模板的应用 课程名称:利用模板快速建站 课时数: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模板的定义,模板的可编辑区域的定义。 过程与方法:掌握在网页中创建模板的三种方法; 掌握模板的可编辑区域的定义、建立和取消; 掌握模板的应用和取消; 掌握如何将模板从网页中分离出来; 掌握使用模板快速建站; 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DreamWeaver8中创建模板和应用模板。 教学难点: 学会模板的可编辑区域的定义、建立和取消。 教法: 任务驱动法 学法: 记录关键步骤,积极动手练习。 课前准备: 第三章第三节素材和实例,视频教程:快速建站技术-模板的应用.WMV,快速建站技术-模板的应用(快速更新).WMV。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设计: 我们制作一个网站时,会发现许多网页的版面和元素都是相同的,在设计一个新页面时,我们还可以用复制原来做过页面来减轻工作量。但是如果一个网站有几十、上百张页面都基本相同,这时修改或更新网页的共同元素如网站标志时,会发现工作量实在太大!而使用Dreamweaver 软件中的模板功能来创建新网页,可以大大提高更新和修改的工作效率,网站的维护工作会轻松很多。本节主要内容如下。(二)新课讲解设计: (1)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P110~115知识预读,问题如下: A、模板的定义? B、模板创建的三种方式?了解资源面板的使用方式。 C、学会模板的可编辑区域的定义、建立和取消; D、学会模板的应用和取消; E、学会如何将模板从网页中分离出来; (2)教师提问,请学生一一回答以上问题。期间对回答问题的同学要多多表扬,如“你真棒”。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亲和力。 (3)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总结评价并补充相关要点。 (4)教师展示完成后的模板网站作品,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该网站制作过程。 (5)教师演示建立模板,创建可编辑区域,应用模板等部分操作(详见教材任务一)。

2017年上半年河南省中学教师《教育心理学》练习题:教学设计考试题

2017年上半年河南省中学教师《教育心理学》练习题:教 学设计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性目标是() A:进人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B:进入高等教育强国行列 C:进入继续教育强国行列 D:进入幼儿教育强国行列 2、下列各数中最小的是() A:十进制数35 B:二进制数10101 C:八进制数26 D:十六进制数1A 3、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是英国哲学家____ A:卢梭 B:培根 C:拉伯雷 D:洛克 4、《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的作者是() A:海涅 B:雨果 C:巴尔扎克 D:狄更斯 5、主张教学的主导任务在于传授有用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特别训练的教学理论是。 A:传统教育理论 B:现代教育理论 C:形式教育论 D:实质教育论 6、当喝酒的“老习惯”与驾车的“新方式”遭遇的时候.有的人想“鱼与熊掌兼得”,既喝酒又驾车。因此,如果不从社会传统和社会心理的角度,对刚刚走进汽车社会的人们进行引导教育.而只靠疾风暴雨的执法运动,很难根治酒后驾车的顽疾。当然,我们也看到,随着社会舆论的深入讨论和专项行动的持续展开,“喝酒不驾车,驾车不喝酒”的基本理念正在逐步深入人们的生活。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____ A:根治酒后驾车顽疾不一定要开展专项行动 B:社会习惯的转变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C:转变生活理念是解决酒后驾车问题的根本途径

D:专项行动对于解决酒后驾车问题治标不治本 7、以下和“太阳和金子是会发光的”判断不相同的是。 A:宋祖英和谭晶晶是歌唱家 B:李健和张亮是同事 C:冰箱和洗衣机是家用电器 D:汽车和火车是交通工具 8、”私德教育”的核心是() A:家庭美德教育 B:尊老爱幼教育 C:做人处事教育 D:交往礼仪教育 9、孔子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教给学生,这是我国__的雏形。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结构课程 10、爱国主义情感属于下列哪种情感?() A:美感 B:道德感 C:理智感 D:责任感 11、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A:合理化 B:示范化 C:多样化 D:个别化 12、个体执行任务时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称为__ A.认识动机 B.成就动机 C.赞许动机 D.交往动机 13、学生学习“功=力×距离”,这种学习属于__。 A.辨别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规则或原理学习 14、(2007年10月)我们通常认为刀子的作用是切割,而忽视刀子的其他用途,影响这一问题解决的因素是。 A:问题的特征 B:已有的知识经验 C:功能固着 D:个体智力水平 15、从直接具体经验到抽象经验排列了11种媒体,构成一个经验锥形的提出者是()

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第一篇:人教版语文第三册第八课《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第二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8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第三篇: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第四篇:难忘的一天第五篇:难忘的一天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人教版语文第三册第八课《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第三册第八课《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 一、课前透视: xxx是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生前非常关注教育,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记叙了“我”为xxx爷爷进行计算机表演的故事。既写出了我的兴奋与激动,还写出邓爷爷的平易近人,以及对下一代的关心和期望。文中“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这句话充分表现出了一位伟人的高瞻远瞩。课文篇幅较长,但内容易于理解,故事性强,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材选配的照片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素材。

曾经学过了《xxx爷爷植树》一课,学生对xxx爷爷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故事情境的变化,使学生体会“我”心情变化成了本课的一个重点。为此教学时应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小作者的心情,使学生懂得自己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树立理想。 二、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2、搜集有关xxx爷爷的图片、资料和小故事,了解关于计算机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作者的激动,紧张和对xxx爷爷的崇敬之情。 3、激发对计算机的兴趣,认识自已肩负责任的重大。

重点: 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小作者的心情,激发对计算机的兴趣认识自已肩负责任重大。 四、课时: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 1.1小朋友,你还记得xxx爷爷植树的身影吗?还记得他说过“”植树绿化要世世代代传下去吗?今天我们又要和xxx爷爷见面了,他会是什么样子呢? 1.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难忘的一天》,板书课题,齐读,说说读了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近大远小》苏少版

《近大远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与教材中的其他内容相比,显得更加具有理性思维,观察体悟之美。在苏教版美术教材中,有序列性的呈现了对于美术知识的梯度内容。从《点线面》、《黑白灰》、《对比的艺术》再到本课内容,均是建立在学生认知能力、发展需求基础上美术语言的学习。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对比观察、实验论证,从中发现规律,加深认识,建立概念,并尝试运用这一规律表现生活场景,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提高绘画表现力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本课依据《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这一基本理念,通过归类呈现生活中的视觉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聚焦分析,实验体会,总结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规律,再解释视角、视平线、消失点等相关美术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树;进而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尝试相结合,演示一幅典型的表现景物近大远小的画,让学生直观感悟到借助视平线和消失点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出三维立体空间的具体方法,帮助学生实现运用美术知识指导绘画实践的目标。最后通过对大师绘画作品和比较,让学生发现运用恰当手法表现近大远小视觉规律的美。在自主绘画创作中让学生实现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创作的转变。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物体的近大远小现象只是人视觉的一种感受,理解物体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透视规律。知道什么是视角、视平线、消失点。 2.能运用纸材制作表现近大远小的小学具,总结出近大远小的规律,绘制一幅表现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作品。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3.通过观察、分析、制作和绘画实践等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透视知识,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生活中客观物象所呈现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以及带来的视觉效果,掌握运用消失点、视平线、透视线的绘画方法表现出空间感。 教学难点: 学习近大远小视觉现象的表现方法,掌握在平面媒体上创作三维空间的方法。 教学准备:视频、PPT、实验小教具 学生准备:自己搜集的照片卡纸框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难忘的一天教案

难忘的一天 一、理解“难忘” 1、一件事过了很长的时间都难以忘记,用一个词来说,那就是——(难忘。)【板书:难忘】 2、齐读,正音:难nán 鼻音忘wàng 后鼻音。再读。 3、在老师的记忆中,有许多难忘的事,有快乐的,也有悲伤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你们有吗? 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交流) 二、揭题 1、有一个刚满十岁的孩子,他也有一件难忘的事,我们一起去看看他那难忘的一天。 【板书:……的一天】 2、齐读课题。 三、检查预习情况 (一)生字词 昨天老师布置了预习作业,不知同学们完成得怎样,我来检查一下。“词语特快列车”马上开始,请同学们做好准备。(课件出示生字词,齐读—开火车认读。) (二)朗读全文 1、老师还想检查同学们朗读课文的情况,全文共6个自然段,谁愿意读第1自然段? ⑴生读——正音。 ⑵课件出示长句①指导朗读,注意停顿符号。 ⑶齐读此段。 2、我们继续往下读,谁愿意读第2自然段? ⑴生读——正音。 ⑵课件出示长句②指导朗读。 ⑶齐读此段。 3、第3自然段谁来读?(生读—正音—齐读。) 4、谁来读第4自然段? ⑴生读——正音。 ⑵课件出示长句③指导朗读。 ⑶齐读此段。 5、谁愿意读第5自然段?(生读—正音—齐读。) 6、谁来读第6自然段?(生读—正音—齐读。) (三)老师评价朗读情况 四、重点理解三个句子 1、不过有几个重要的句子还要再读几遍 课件出示“我”心情变化的三个句子一起来读读。 ⑴我们一起来找找这三句话的中关键词,第一句是——(紧张、激动)【板书:紧张激动】 ⑵第二句是——(平静)【板书:平静】

⑶第三句是——(兴奋)【板书:兴奋】 2、什么事使“我”的心情又紧张又激动呢?是什么使“我”的心情一下子平静了下来?最后又为什么 兴奋呢?【在三组关键词下板书:? ? ?】 3、下面我们就重点研究这几句话。 重点理解第一句话 课件出示句子:我又紧张又激动,心怦怦地跳个不停。齐读这句话。 ⑴为什么文中的“我”又紧张又激动呢?请联系前面一句话想想看。【板书:邓爷爷】 ⑵为什么见邓爷爷就紧张呢? ⑶邓爷爷的全名是什么? ⑷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关于邓爷爷的课文,还记得课题是什么吗?——《邓小平爷爷植树》(课件出 示图片)。老师还搜集了几张有关邓小平爷爷的图片,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图片) ⑸就是这样一位国家领导人要来看我表演计算机,我能不紧张激动吗?现在你们理解作者当时的心 情了吗?因为又紧张又激动,所以心怦怦地跳个不停。把手放在胸口,来读一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 重点理解第二句话 ⑴在大家又紧张又激动的时候,邓爷爷来了。(课件出示邓小平图片) ⑵请同学们看看邓爷爷的表情,再读第3自然段的文字,从中找出形容邓爷爷表情的词语。(带着慈祥 的微笑、高兴、和蔼可亲)。 ⑶我们来看第二个句子:课件出示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平静了下来。 ⑷“我”的心情怎么样了?(生回答)为什么会一下子平静了下来呢?【板书:和蔼可亲】 ⑸再摸摸胸口,谁想读这句话?(生读) ⑹这句话中藏这一对反义词,找一找,在句子中圈出来。(紧张——平静) ⑺读这句话该强调“紧张”还是“平静”?(平静) ⑻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生再读) 重点理解第三句话 ⑴谁来读第三句话?课件出示离开展览馆,我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生读) ⑵就这句话你能提出问题来吗?(为什么“我”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⑶“兴奋”就是——(高兴,快乐,开心,愉快) ⑷为什么“我”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可以联系第4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的内容想想看? 【板书:成功赞许】 ⑸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兴奋的语气。(生再读) 五、全班同学有表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8 难忘的一天 紧张、激动————平静—————兴奋 见邓爷爷和蔼可亲成功赞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