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轮胎摩擦力(相关资料)

轮胎摩擦力(相关资料)

轮胎摩擦力(相关资料)
轮胎摩擦力(相关资料)

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静摩擦力:两相互接触且相互挤压,而又相对静止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如只具有相对滑动趋势,而又未发生相对滑动,则它们接触面之间出现的阻碍发生相对滑动的力叫静摩擦力。

影响摩擦系数的因素主要是轮胎表面粗糙程度,比如轮胎表面的花纹。磨平后抓地性就不不好了。还有就是轮胎本身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和地面的摩擦系数也是不同的。

另外就是温度,温度其实是影响了材料的结构,从而改变了摩擦系数,比如轮胎打滑,会导致高温,使轮胎碳化,导致轮胎失效。

因为细的轮胎和地的接触面比宽胎要小,所以在同等摩擦系数的情况下,摩擦面积越小摩擦力就越小。

摩擦系数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状况有关,包括材料性质与接触面积

轮胎瘪了或者宽胎接触面积大了,摩擦系显著变化。

初中的课本上讲的没错,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压力和摩擦系数,但并没说与接触面积无关,因为摩擦系数与接触面积有关,所以,摩擦力的大小也就与接触面积有关了。

课本上给出的是两种材料之间的摩擦系数的大致范围,每两个物体相接触时具体的摩擦系数,还是要根据其材料和接触面等才能确定。

几种近年来出现的轮胎新原料及添加剂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1-23 16:54:55 阅读:42次

我们都知道轮胎的主要原料是橡胶,但是仅仅只有橡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向其中添加各种添

加剂,使轮胎具有弹性好、滚动阻力小、耗油低、生热低、耐磨、耐穿刺、承载能力大、乘坐舒

适等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轮胎原材料的开放和选用。

介绍以下几种近年来出现的轮胎新原料及添加剂。

充油天然橡胶(OENR):不仅可以较大幅度地降低滚动阻力,而且也能使冰面抓着性能同

时得到高。

聚丁二烯橡胶:聚丁二烯橡胶与溶聚丁苯橡胶可并用作为节油轮胎胎面胶,具有这种胎面胶

的轮胎有最佳的抓着力与磨耗的综合平衡性能,还有较低的滚动阻力,能节省燃料5%。

发泡橡胶:所谓发泡橡胶指的是具有许多微型独立气泡的橡胶。发泡率为20%~30%时可

提高冰上摩擦系数3~4倍。

这样,通过提高冰上摩擦系数可缩短10%~15%的轮胎制动距离。采用发泡橡胶的无防滑钉轮胎的冰上摩擦力虽然比不上镶钉轮胎,但其摩擦力非常接近。

聚氨脂弹性体:具有高耐磨、可着色、高耐切割性、优良的耐油及耐化学品等优点,而且对人体无毒害作用,又能完全生物降解,且不必添加炭黑和芳烃油,是制造轮胎胎面的理想材料。

白炭黑:白炭黑又称水合二氧化硅、活性二氧化硅和沉淀二氧化硅,通过使用特殊的聚合物和白炭黑/硅烷体系,可以获得高的湿路面牵引性能和湿路面刹车性能,并通过降低滚动阻力使

燃料消耗降低5%。(文章来源环球聚氨酯网)

BoTred(以淀粉为基料的新型填充剂):BoTred是一种以淀粉为基料的新型填充剂。先从玉米中提取玉米淀粉衍生物,变成微滴后经处理转换成生物聚合物填充剂。BloTred为球形粒子,

便于将机械能降至最小和降低滚动阻力。

短纤维:短纤维的加入可以提高轮胎的刚性,使得轮胎在行驶过程中承受同样载荷时下沉量明显减小,即轮胎的变形减小,因而滚动阻力也下降;将短纤维用于轮胎胎面时,不仅可以提高胎面的刚性,而且可以使胎面的摩擦系数下降,滚动阻力系数降低,滚动阻力也相应下降。将短

纤维应用于轮胎胎面及其它部位时,可通过短纤维的模量和各向异性来改变胶料的性能,以降低

轮胎行驶过程中的噪声,另外还能提高轮胎的耐久性能。

添加硅配方:其核心是在胎面橡胶中添加硅材料,含硅的轮胎在具备优异抓地力的同时,产生较少的能量损失,从而降低滚动阻力和磨耗力,实现比普通轮胎更胜一筹的省油效果,并尽可

能地延长轮胎寿命。

2.5与2.1的胎压对油耗的影响微乎其微,而2.5与

3.5或是1.8以下的胎压比油耗就有些区别了。胎压高和低都不省油,只有在合理范围内(厂家都有规定)才不费油。胎压高乘坐不太舒适,有点颠。

跑高速,胎压也不能超出规定值很多,胎压过高或过低都有可能造成爆胎。

对于汽车来说,随着车轮每一次转动,当轮胎与路面接触时,轮胎由于承重的原因会产生变形。随着轮胎结构的变形,车体在垂直于水平的方向上有了运动,一部分由发动机传输来的能量损耗了:这就是滚动阻力现象。

而对于汽车驾驶者来说,“滚动阻力”其实是混合了轮胎的滑动摩擦力(即抓地力)和以上滚动摩擦力概念的。

摩擦力的种类及影响因素

摩擦力的种类及影响因素 一、摩擦力 1.摩擦力的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⑴产生摩擦力的条件 ①接触并且挤压; ②接触面粗糙; ③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判断物体与接触面之间有无摩擦力: ⑵摩擦力的三要素 作用点:接触面上; 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或者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思考:与运动方向相反对么?( ) 2.摩擦力的种类 ⑴静摩擦力: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 力。 大小影响因素:与引起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力的大小相等。 如:

⑵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 的力。 滑动摩擦力大小影响因素: 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图甲丙); 接触面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图甲乙)。 结论: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⑶滚动摩擦力(了解)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滚动摩擦约是滑动摩擦的11 ~ 2030 如: 3.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⑴增大方法:增大压力、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滚动为滑动。 如: ⑵减小方法:减小压力、加润滑油、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 【例1】小明用力推车没有推动,原因是( ) A.小明对车的推力等于车受到地面的阻力 B.小明对车的推力小于车受到地面的阻力 C.小明对车的推力大于车受到地面的阻力 D.小明对车的推力小于车对小明的推力

【例2】如图所示,用6N的力握住总重为1.5N的水杯静止不动,若将手的握力增大到8N,手与水杯之间摩擦力的大小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将水杯 总重增加到2N,水杯仍然静止不动,则手与水杯之间摩擦力的大小为_____ N。 【例3】下面关于摩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轴承里加润滑油可消除摩擦 B.用滚动代替滑动可大大减小摩擦 C.鞋底上的花纹是为了防止摩擦 D.如果路面无摩擦,车辆将行驶得更快 【例4】一根质量为m、长为L的均匀长方体木料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现用水平推力F把木料推向桌边,到木料掉下桌边之前,桌面对木料的摩擦力大小( ) A.逐渐减小到零 B.保持不变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二、弹力(了解) 1.弹力的定义: 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时候,会产生阻碍发生形变的力,这种力就叫做弹力。 注:⑴弹性形变:物体在受到力的时候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原来的形状。 ⑵通常所说的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其实质就是弹力。 ⑶产生弹力的条件:接触;产生弹性形变。 ⑷弹性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2.弹力的应用:弹簧测力计 使用方法: ⑴使用前要看清弹簧测力计的量程、零刻线和最小分度值;调零。 ⑵测量时,弹簧测力计的轴线应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避免摩擦。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教案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 因素教案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科学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属于教科版八年级下,第七章第5节,是前面弹力、重力内容的延伸,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同时这也是一节实验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 2.在课本中本节课知识在《二力平衡》的前面,而本节教材中滑动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为了更好的完成实验探究,所以我对教材做了简单的整合。即,把摩擦力知识放在二力平衡知识的后面学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并对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有所了解,主要涉及控制变量法,转化法,记忆法,列表法,图像法,实验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过程中误差的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评估和改进,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3.?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4.体验科学研究中的各种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的进行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使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摩擦力知识总结题目

摩檫力练习题 题型一:摩檫力大小与方向判断 1、如下几个图中,物体A相对于小车静止,地面不光滑,物体A在哪种情况下没有受到摩擦力( ) A.①一起做加速向前运动 B.②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 C.③一起做加速向前运动 D.④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 2.在水平桌面上放一物体A,桌面不光滑。在A的两边用轻绳通过定滑轮吊着B、C两个物体,已知 G B=15N ,V B=1.0×10-3m3,G C=10N。开始时把B物体浸没水中,如图所示,整个装置保持静止。现拔出 容器底部的小木塞,缓慢放水直至物体B完全露出水面的过程中,整个装置还是静止不动,在不计定滑轮与轻绳之间的摩擦的情况下,有关物体A在放水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已知ρ水=1.0×103kg/m3,g取10N/kg),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A物体受到摩擦力的方向始终水平向右 B. A物体受到摩擦力的方向开始水平向左后变为水平向右 C. A物体受到摩擦力的大小范围是0N≤f≤5N D. A物体始终受到5个力的作用 3.将一袋大米放在匀速向右运动的输送带上,开始米袋与输送带间有一段距离的相对滑动,然后米袋随输送带一起匀速运动。当输送带突然制动时,米袋会继续向前滑动一段距离后 停下。(选择合适的选项完成下列小题) A.受到方向向右的摩擦力 B.受到方向向左的摩擦力 C.不受力 (1)米袋刚放上输送带的瞬间,米袋在水平方向上受力情况为________。 (2)当米袋随输送带一起匀速运动时,米袋在水平方向上受力情况为________。 (3)当将输送带突然制动时,米袋在水平方向上受力情况为________。 题型二摩檫力与弹簧、滑轮、传送带、斜面结合 4、如图所示,用水平拉力F拉上下表面水平、粗糙程度各处相同的物体A,使其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 当物体B静止不动时,与水平绳相连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关于该状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不计绳和弹簧测力计重)( ) A.A对B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 B. B.B对A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C.弹簧测力计对B的拉力等于A对B的摩擦力 D.B对A的摩擦力与水平拉力F是相互作用力 5、如图所示,用10N的水平拉力F拉滑轮,使足够长的物体A以0.2m/s的速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若不计滑轮重、弹簧测力计重、绳重和滑轮摩擦,则下列说法中正确有() A.B受到的摩擦力为3N,方向水平向左 B.滑轮移动的速度为0.2m/s C.绳子拉物体A的功率为2W D.在运动过程中若将拉力F增大到1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仍为3N

实验九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九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日期:月日同组人: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有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与实际的联系,了解摩擦现象存在普遍性,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能力和猜想假设能力。 (2)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3)通过对摩擦现象、因素猜想、方案设计等的讨论,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摩擦现象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周围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体会本节内容中探究的各个环节,培养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二、探究准备 1、器材准备: 检查实验台上的实验器材,在后面画√,在空格里填上你还需要的实验器材名称: 2、知识准备: (1)叫做平衡力;平衡力的条件是: 。

(2)叫做摩擦力。 三、探究报告 【提出问题】 当你推箱子时,箱子越重,推起来越费力;地面越粗糙,推起来越费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假设】 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给出你的猜想:滑动摩擦力可能与 因素有关。 【设计实验】 1、由于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多个,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某个因素的关系,必须采用法。 2、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怎样改变压力的大小? 4、怎样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怎样改变接触面积? 【进行实验】 1、观察你所使用的弹簧测力计 指针是否指在零位:;测量范围:;分度值:。 2、把木块平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使木块在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此时拉力的大小——摩擦力,记入表格;

车轮摩擦力的方向

车轮摩擦力的方向 【制作方法】 1.用三合板下脚料粘成一个长约20厘米,宽约10 厘米,高约3 厘米的长方形空心盒做车身。一端装上一个羊眼圈以备拴拉绳用。2.用直径约10 厘米的小废漆桶或铁罐头盒,剪出四个宽约1.5 厘米的铁片圈。并用小锤把边卷一下,使其不致变形。在铁片圈的内侧均匀地焊上由大头针弯成的小钩。每个铁圈焊8-10 个。 3.据四个直径3 厘米,厚1 厘米的圆木块(像小棋子那样)作为小车的轴头,每个都装上8-10 个用大头针弯成的小钩。轴头的中心打上小孔,分别用两根长约14 厘米的10 号铁丝做轴,把每根轴的两端各装一个木轴头,做成两对车轮,用乳胶把轴和轴头粘牢。用橡皮筋做轮辐条,依次挂在铁钩上,组成车轮。参见图3.10-3。4.用0.8 厘米的铁片剪成宽2 厘米,长15 厘米的两条铁皮,每条两端弯起2.5 厘米呈直角,如图3.10-4 所示,打上固定孔并剪出轴槽做为轴架。轴槽的宽度以能使铁丝轴自由转动为宜。最后把两轴架用木螺钉装在车身下面,并装上车轮,参见图3.10-3。5.在做主动轮的木轴头上钉一个铁钉,做摇把用。【使用方法】1.在小车的上面放置适当的重物,以增大摩擦。但是,重物不能过重,以免造成橡皮筋变形过大。用手拉动小车,使小车在桌面上运动,可以看到橡皮筋辐条都朝与运动相反的方向偏斜。说明小车在受外力拉动时,两轮与桌面的摩擦力f和「方向都与小车运动方向相反。2.用手摇动轴头上的摇把,让小车以主动轮驱动,从动轮跟着转动。

可以看到前后两轮的橡皮筋辐条向相反的方向偏斜。即主动轮辐条向前偏斜,摩擦力与车子运动方向相同。从动轮向后偏斜,摩擦力与小车运动方向相反。说明当用一轮驱动时,两轮与桌面的摩擦力f和「方向相反。自行车以及各种机动车辆,其摩擦力的方向都可用此教具演示。编者提示:本自制教具可辅以“运动和力”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开题报告 课题组成员:2002级9班游顺勇、陈佳友 课题组长:游顺勇主导课程:物理 一、选题背景 在当代,工、农业生产活动中应用了大量机器。机器的广泛应用,使摩擦力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如何利用有益摩擦及避免有害摩擦是节省能源的重要途径,而摩擦力又以各种方式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摩擦力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因此我们选择此课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以日常生活中摩擦力的作用为切入点,运用中学物理所学的有关摩擦力的知识,研究分析摩擦力受何种因素影响,力求得到一些课本所没有的知识,拓宽知识面,从而加深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有关力学知识。 本课题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组员实验,研究分析生活实例,能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写论文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而组员间的配合也是对我们的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的考验。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验证滑动摩擦力受正压力及动摩擦力因素影响,并探索其它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2、研究影响静摩擦力的因素。 3、定性研究物体在流体中的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新浪网、课外书籍中采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2、实验研究法通过动手做实验进行定量研究。 五、研究计划 [一]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此阶段为理论分析阶段。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为接下来

的实验验证阶段确定研究方向。本阶段计划用七周,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确定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资料 3、设计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此阶段为实验验证阶段。通过一系列实验,结合组员间的讨论定下论文初稿,再通过指导老师的指导,进行补充修改。最后形成正式的研究报告、论文。本阶段计划用十三周时间,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进行实验研究,取得实验数据。 2、整理、总结研究结果。 3、撰写论文。 4、成果展示。 [二]任务分工 1、查阅资料:陈佳友 2、准备开题报告:游顺勇 3、撰写论文:游顺勇、陈佳友 4、成果展示:全体组员 六、可行性分析 1、课题本身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多种书籍都曾进行探讨,有较充分的资料来源,且涉及的力学知识与中学物理教材紧密相连,使我们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 2、可利用每周学校研究性学习时间,周末及寒假进行研究活动,时间充足。 3、活动所需经费不多,活动工具简单,都能由组员自行解决。 4、全体组员对课题有浓厚的兴趣以及信心把研究做好。 七、预期成果:论文 八、成果表达形式:文字

最新初二物理摩擦力知识点

澳斯特教育教材系列 第 3 讲摩擦力 时间:2017年08 月14 日学生: 摩擦力分为哪几类? 1.滑动摩擦力 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在两个物体接触面之间会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产生的条件:(1)两个物体必须相互接触且发生挤压;(2)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3)接触面粗糙。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作用点:接触面上。 例1: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互压紧的粗糙物体之间总有摩擦力 B、静止的物体一定不受摩擦力 C、相对运动的两个物体,一定存在摩擦力 D、一个物体只有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才有可能受到摩擦力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与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2.静摩擦 定义:两物体间没有发生相对运动,但由于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力叫静摩擦。 说明:(1)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2)静摩擦的特点是发生作用的两物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3)产生静摩擦的条件:一、两个物体处于相对静止;二、要相互接触;三、物体间要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例2: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互压紧的粗糙物体间一定存在摩擦力 B、 C、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滑动摩擦力

D、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摩擦力 E、相互紧压的粗糙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时,才会受到滑动摩擦力 3. 4.滚动摩擦力 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叫作滚动摩擦。 例3:滑旱冰时,旱冰鞋轮子和地面之间的摩擦是摩擦;汽车正常行驶时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是摩擦,刹车时继续滑行它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是摩擦。 四、 1. 2.如图所示,A物体放置在B物体上,A物体随着B物体在外力F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请画出 A物体所受摩擦力F f和B物体所受重力G的示意图(其中G>F f) 五、 1.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的物体A和B,在大小为F的恒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结 论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图中A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均为F B、甲、乙两图中B物体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均为F C、 D、甲图中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为0,物体B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F E、乙图中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为F,物体B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F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学校班级实验日期年月日 同组人姓名 一、实验名称: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目的: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测滑动摩擦力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三、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毛巾;棉布;细线;钩码(若干) 四、实验原理:二力平衡: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只受到两个力的作,分别是使物体向前运动的拉力和阻碍物体运动的滑动摩擦力,由于物体匀速直线运动,因此这两个力相互平衡,它们的大小相等,从而只要测出拉力的大小,就可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五、实验操作步骤及要求:

1、控制木块对木板的压力不变,改变它们之间的粗糙程度,探究压力不变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之间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如图甲,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匀速滑动,读出拉力的大小F1,即可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也为f1,填入表一;再用同样方法测出木块在棉布、毛巾表面匀速滑动时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F3及此时摩擦力的大小也为f2、f3,填入表一。 2、控制木块对木板之间的粗糙程度不变,改变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大小,探究粗糙程度不变时滑动摩擦力和压力大小的关系。 如图乙,在木块上放上一个钩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匀速滑动,读出拉力的大小F4,即可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也为f4;填入表二;再用同样方法测出在木块上放两个、三个钩码时拉动木块在木板表面匀速滑动时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5、F6及此时摩擦力的大小也为f5、f6,填入表二。 六、现象及数据记录: 表一压力不变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之间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表二粗糙程度不变时滑动摩擦力和压力大小的关系

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抗滑性能研究

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抗滑性能研究 摘要:本文对橡胶的摩擦、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特性和附着因数的含义以及影响轮胎附着性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橡胶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因数受载荷和滑动速度的影响,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因数包括粘着和滞后两部分,与轮胎结构、路面状况和轮胎的工作条件密切相关。 关键词:轮胎;路面;摩擦;附着 1 引言 橡胶是汽车轮胎的主要材料,直接与地面接触,所以研究橡胶的摩擦磨损性能,是关系汽车安全的基础环节,也是ABS防抱死装置的理论基础和操作依据。汽车行驶、制动、加速、转弯时的唯一外力来源就是从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力获得的。因此研究轮胎橡胶的力学行为是意义十分重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由于轮胎的受力状况复杂,影响轮胎摩擦力的因素繁多,准确地把握轮胎的摩擦状况还有距离,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本文概括了近年来在轮胎摩擦磨损方面的研究进展。 2 摩擦的基本特性 对任意两个接触滑动固体来说,Amnions早在17世纪就提出了摩擦基本定律:摩擦力与所加载荷成正比,与接触表观面积Aa无关。据此给出的摩擦定律一般形式为:F =μW (1)式中F—摩擦力;μ—摩擦因数;W—载荷。 摩擦因数可分为静摩擦因数和动摩擦因数,其值不仅取决于摩擦副的材料性能,还取决于摩擦副所处的系统。 两个相对运动物体产生的摩擦力通常包括两个分力:粘附力Fa和变形或滞后力Fh。前者是两个对摩表面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范德华作用力),克服粘附力必须施加足够大的剪切力;后者是对摩表面粗糙凸体之间的相互啮合,若要产生相对滑动,则必须施加足够大的外力使软表面产生变形、位移或局部破坏。将Fh分成4种形式,即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材料基体的剪切和材料表面膜的剪切。区分材料弹、塑性变形的指标是塑性指数Ip,即:Ip= (σ/β)1/2E′/H(2)式中σ—表面粗糙度的标准均方差;β—微凸体的平均曲率半径;E′—材料的弹性模量;H—材料的压痕硬度。 3 橡胶的摩擦 橡胶是粘弹性材料,不遵从传统的库仑摩擦理论。橡胶的摩擦因数与滑动速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对受一定垂直载荷作用的橡胶试样进行摩擦试验,

初中物理实验17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17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典例1 (2011年中考·江苏盐城卷)小明用图示装置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在木块上加放砝码 B.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 C.使木块侧放减小接触面积 D.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木块 解析:选项A,木块上加放砝码,增大了木块对平面的压力,是研究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与题意不符;选项B,实验正是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应该是个变量,显然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不符合题意;选项C,木块侧放减小接触面积,研究的是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的关系,与题意不符;选项D,无论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的大小这三个变量中哪一个变量的关系,都应该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木块.因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只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才等于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本题答案为D。 点评:注意本题的问题是“在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实验中,属于正确操作的步骤,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这个探究实验的全部步骤,理解每一个实际操作的物理意义. 典例2 (2011年中考·四川达州卷)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A.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 B.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C.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D.与压力大小有关 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有:一面较光滑一面较粗糙的长木板、两个带钩的长方体木块和一支弹簧测力计。 (1)实验中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是因为由知识可知,此时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下表是小李同学设计并记录的实验数据表格:

对自行车前后轮受摩擦力方向的研究

对自行车前后轮受摩擦力方向的研究 徐晶晶湖北省黄石市第七中学辅导教师徐艳红 摘要 在研究性学习课中,我在徐艳红老师指导下进行了对自行车前后轮受地面摩擦力方向的实验研究,经过反复的实验探索和思考,我总结出六种有趣有效的判断方法,并充分认识到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自行车能前进靠的是地面的摩擦力。我们要了解自行车的运动原理,首先就要了解当我们骑自行车沿直线正常前进时,地面对车轮的摩擦力情况。用怎样的方法,能够判断出地面对车前后轮的摩擦力方向呢?在研究性学习课中,我们以此为课题进行了多次实验研究。以下是我们总结出的几种实验判断方法,非常有趣和有效。 一、打滑判断法 寒冷的冬天,让自行车行驶在冰面上,由于冰的表面很光滑,车难以向前运动,而只是在原地打滑,我们发现车倾倒之前,只有后轮在原地打滑,而前轮并不旋转打滑。可见,后轮是主动向后“蹭”地面,所以地面对后轮的摩擦力方向是向前;而前轮,除非当自行车向前运动时地面会“主动”去“蹭”前轮,才能使它转动,可以看出地面对前轮的摩擦力向后。 二、“沙中受阻”判断法 让一个同学骑自行车在操场上的跳远沙坑中行驶,由于沙较深(约15cm),车轮会陷入沙中使行车困难,当车停止向前运动以后,由于骑车人继续奋力蹬车,旋转的后轮使它底下的沙子不断向后甩出,可见后轮对地面的摩擦力方向是向后的,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当然地面对后轮的摩擦力方向是向前的。 我们还观察到,车受阻后,前轮并不转动,可见它的情况与后轮不一样:自行车行驶时,前轮受到地面给它的摩擦力方向是向后。 三、“胶布卷边”判断法 在车的前、后橡胶轮胎外侧(轮胎上能够反复接触到地面的部位)各牢牢贴上一块医用胶布,在自行车向前行驶一段路程后,我们检察胶布,发现后轮所贴胶布是先挨地的一端起了卷边,而前轮所贴胶布是后挨地的一端起了卷边。可以想到,因为地面对后轮具有方向向前的摩擦力,对前轮具有方向向后的摩擦力,所以才有这样的结果。 四、“杂技联想’’判断法 杂技高手可以使前轮腾空,只靠后轮着地向前行驶,只要他一直踩踏板,车就会一直向前,甚至可以加速,可见地面对后轮的摩擦力是向前。但是如果换成后轮腾空、前轮着地行驶,即使他一直踩踏板,自行车也会慢慢地停下,可见地面对前轮的摩擦力是向后。 在这里要注意,因为踏板轴链条是与后轮轴连接的,所以有这两种不同情况。 五、车轮“长”毛设想法 如果将软毛的刷子有毛的一面朝下,在桌面上拖动,那么软毛伏倒的方向,就能表明毛刷受摩擦力的方向。设想自行车前、后轮表面“长”满一圈短短的绒毛,那么这些绒毛在地面摩擦力作用下会倒向哪个方向呢?可想而知,前轮上一圈毛倒伏方向与后轮上一圈毛倒伏方向相反,如图1所示。

初二物理摩擦力复习知识点

初二物理摩擦力 【知识讲解】 1.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3.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大,摩擦力大(2)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5.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如: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等 【典例精析】 例自行车刹车时,为什么手捏闸越紧,停止越快? 【课堂练习】 1、摩擦力是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__ ____或_____ ____的力;写字时铅笔笔尖与纸面间的摩 擦是_______摩擦,转笔刀转孔与铅笔间的摩擦是__________摩擦。 2、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汽车受到的牵引力是1500牛顿,则汽车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_______牛顿、方向是________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_。 3、以下各种现象中,不是利用摩擦力的是:() A、人在地面上行走 B、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的木箱静止不动 C、系鞋带或打绳结 D、用干燥的粉笔擦擦黑板上的字迹 4、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叠放着甲、乙两木块(如图所示),用20牛的水平拉力F拉动 木块乙,恰好能使木块乙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甲、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是:( ) A、甲为20牛,乙为0牛 B、甲为20牛水平向右,乙为20牛水平向左 C、甲、乙各为20牛,方向水平向左 D、甲、乙各为20牛,方向水平向右 5、重为100 N的物体静止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为________,如果用10N的力拉力,物体静止不动,物体受摩擦力大小N,如果用20N的力拉力,物体仍静止不动,物体受摩擦力大小N,当用30 N的力时,沿水平向右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 N,方向______ . 当用40 N的力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 N。 6、如图所示,物体在木板小车上,随车一起在水平面上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 不计空气阻力,则对物体受力分析正确的是() A.只受重力 B.受重力、支持力和向右的摩擦力 C.受重力和支持力 D.受重力、支持力和向左摩擦力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案

科学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属于教科版八年级下,第七章第5节,是前面弹力、重力内容的延伸,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同时这也是一节实验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 2.在课本中本节课知识在《二力平衡》的前面,而本节教材中滑动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为了更好的完成实验探究,所以我对教材做了简单的整合。即,把摩擦力知识放在二力平衡知识的后面学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并对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有所了解,主要涉及控制变量法,转化法,记忆法,列表法,图像法,实验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过程中误差的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评估和改进,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3.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4.体验科学研究中的各种研究方法。

2018高一物理摩擦力知识点总结

2018高一物理摩擦力知识点总结 查字典物理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物理摩擦力知识 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学习。更多内容请关注查字典物理网。 (1)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 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②摩擦力具有相互性。 ⅰ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两个物体相互接触;B.两物体 发生形变;C.两物体发生了相对滑动;D.接触面不光滑。 ⅱ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①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FN 说明:①FN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应具体分析。 ②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ⅳ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ⅴ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得多。 (2)静摩擦力:两相对静止的相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 说明:静摩擦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 ⅰ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两物体相接触;B.相接触面不光

滑;C.两物体有形变;D.两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 ⅱ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总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说明:①运动的物体可以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②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可以相反,还可以成任一夹角。 ③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ⅲ静摩擦力的大小: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0 说明:①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其作用是与使物体产生运动趋势的力相平衡,在取值范围内是根据物体的需要取值,所以与正压力无关。 ②最大静摩擦力大小决定于正压力与最大静摩擦因数(选学)Fm=sFN。 ⅳ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趋势。

汽车行驶过程中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研究

汽车行驶过程中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研究 摘要:汽车在行驶的过程,轮胎不断与地面进行接触进而产生了摩擦力,并影响到汽车行驶的方向、速度等。基于此,本文针对汽车汽车在平直公路上正常行驶时、刹车时以及转弯时所受的摩擦力进行分析,进而具体描述了轮胎在汽车行驶中所产生的作用及影响。 关键词:汽车;轮胎;摩擦力 引言: 在行驶时,轮胎与地面进行摩擦,这是一种必然的物理现象。摩擦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摩擦力对物体的运动产生了阻碍,但是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却又扮演着动力的角色,针对汽车行驶的不同阶段,汽车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1.平直公路上正常行驶时所受的摩擦力 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即启动、加速、匀速等,这这是哪个阶段内,汽车会受到相同方向的摩擦力。所谓摩擦力,就是指互相接触的物体在进行相对运动或者是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所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间运动及运动趋势的

力。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主动轮使汽车轮胎与地面产生了相对运动,这种运动是由汽车发动机所提供的驱动力。汽车的动力主要依靠后轮作为主动轮,行驶的过程中,发动机提供动能,使得主动轮顺时针方向转动。一旦地面光滑度较高,就会令轮胎在原地打转,不能有效行驶,而地面具有摩擦力,才会使地面对车轮产生阻碍车轮向后滑动的摩擦力,这样才能使得汽车向前行驶。 相较于主动轮,从动轮就是不提供动力,不输出功率以及扭矩的轮。从动轮受到地面的力是向后的,所以产生了阻力。从动轮由于主动轮的作用,才向前被推动。与主动轮相比,当从动轮形式的地面是光滑的,那么从动轮与地面接触的点就会相较于地面有前进趋势,反之地面粗糙,则会产生向后的摩擦力,并且这种力的方向不通过轴心,所以这个力是滚动摩擦力[1]。滚动摩擦力是一种阻碍滚动的力,也正是由于这种力的作用,才使得从动轮向后被动地进行转动,推进汽车行驶。 2.刹车时所受的摩擦力 刹车是汽车行驶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对驾驶者以及行人安全的保障。汽车刹车过程中,所受到的力是地面向后的摩擦力,摩擦力产生作用的位置与地面

初二物理摩擦力知识点

澳斯特教育教材系列 第3讲摩擦力 时间:2017年08月14日学生: 一、兴趣导入(Topic-in) 二、学前测试(Testing) 摩擦力分为哪几类? 三、知识讲解(Teaching) 1.滑动摩擦力 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在两个物体接触面之间会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 力,这个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产生的条件:(1)两个物体必须相互接触且发生挤压;(2)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3)接触面 粗糙。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作用点:接触面上。 例1: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互压紧的粗糙物体之间总有摩擦力 B、静止的物体一定不受摩擦力 C、相对运动的两个物体,一定存在摩擦力 D、一个物体只有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才有可能受到摩擦力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与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和接触面 的粗糙程度有关,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2.静摩擦 定义:两物体间没有发生相对运动,但由于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力叫静摩擦。 说明:(1)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2)静摩擦的特点是发生作用的两物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3)产生静摩擦的条件:一、两个物体处于相对静止;二、要相互接触;三、物体间要有相对运动的趋 势。 例2: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互压紧的粗糙物体间一定存在摩擦力 B、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滑动摩擦力———————————————————————————————————————————————————1

C、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摩擦力 D、相互紧压的粗糙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时,才会受到滑动摩擦力 3.滚动摩擦力 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叫作滚动摩擦。 例3:滑旱冰时,旱冰鞋轮子和地面之间的摩擦是摩擦;汽车正常行驶时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是 摩擦,刹车时继续滑行它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是摩擦。 四、训练辅导(Tutor) 1.如图所示,A物体放置在B物体上,A物体随着B物体在外力F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请画出 A物体所受摩擦力F f和B物体所受重力G的示意图(其中G>F f) 五、强化练习(Training) 1.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的物体A和B,在大小为F的恒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结 论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图中A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均为F B、甲、乙两图中B物体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均为F C、甲图中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为0,物体B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F D、乙图中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为F,物体B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F 六、反思总结(Thinking 附件:堂堂清---测试题学生: 自行车刹车时,手捏车闸越紧,自行车就停得越快,这是因为() A、增大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B、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C、增大了车轮与闸皮间的接触面积 D、增大了压力———————————————————————————————————————————————————2

车子刹车主要取决于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

车子刹车主要取决于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摩擦系数,假设摩擦系数为μ,则刹车距离S=V*V/2gμ(g=9.8m/s2),由此可见,刹车距离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与摩擦系数成反比。当摩擦系数一定时,刹车距离取决于车速,如果车速增加1倍,刹车距离将增大至4倍。 摩擦系数μ与多种因素有关,一般值为0.8左右,雨天可降至0.2以下,冰雪路面就更低了,假设摩擦系数μ为0.8,则不同的车速,刹车距离如下: 车速(km/h):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刹车距离(m):2.0 4.4 7.9 12.3 17.7 24.1 31.5 39.7 49.2 车速(km/h):120 150 180 200 250 刹车距离(m):70.9 110.7 159.4 196.8 307.6 上面仅仅是刹车过程,实际上,从人看到情况不妙,到踩刹车使车减速,需要一段时间,这包括人的反应时间和车子的响应时间,人与人的反应时间不同,专业运动员的反应时间仅0.1秒,普通人的反应时间在0.2秒以上。如果考虑人的反应时间和车子的响应时间,正常情况下所需总时间约0.5-0.6秒,实际上除了遇到突然的、吓人一跳的状况外,大多数人的动作时间约需1秒,当然那些遇事慌张、目瞪口呆,甚至举手投降的人除外。 考虑那1秒钟的动作时间,刹车距离将增大,实际刹车距离如下: 车速(km/h):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刹车距离(m):7.6 12.7 19.0 26.2 34.4 43.5 53.7 64.9 77.0 车速(km/h):120 150 180 200 250 刹车距离(m):104.2 152.4 209.4 252.4 377.0 安全行车常识里有一个保持车距的原则,即保持车距为车速的千分之一,如车速为50km/h,保持车距50m,车速为120km/h,保持车距120m,对照上面计算结果可知,这个车距是非常安全的,而且车速<100km/h时,人们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具体的反应时间如下,只要在反应时间之内动作了,即便前车突然停住(追尾或撞上障碍物),后车也能刹住,因此可称之为安全反应时间。 车速(km/h):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反应时间(s):3.2 3.0 2.8 2.7 2.5 2.3 2.1 2.0 1.8 车速(km/h):120 150 180 200 250 反应时间(s): 1.4 0.9 --- 车速过高时,千分之一的车距是不一定安全的,当车速达到150km/h时,人们的安全反应时间仅为0.9秒,好手能化险为夷,一般车手已经很危险了,当车速超过180km/h,反应时间只有0.4秒,F1车手或许能刹住,超过200km/h,就是塞纳再世也无能为力了。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摩擦力以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3、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 4、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知识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愿意服务社会的意识。 3、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摩擦力教学自制课件;弹簧测力计、

木块、钩码、毛巾、木板、砂纸、儿童自行车。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生活情境:请几个同学到前面分别用缠了皮筋和没缠皮筋的筷子夹弹子看谁夹的快。问题情境:利用课件出示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还能前进?最后为什么又会停下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引出摩擦现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呢?) 二、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课件出示: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理解摩擦力概念1)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什么?2)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后总结得出结论:(只有相互接触且有相对运动时才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其作用总是阻碍相对运动的产生。) 三、摩擦力大小的探究 1)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猜想(通过课件和课本插图以及游戏:让一名同学分别拉一个坐在油布上,和坐在地毯上的同学比较拉力的大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在黑板上展示)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引导总结:控制变量法)

分析人骑自行车前进时前后轮受到地面摩擦力的情况

行车前后轮所受的摩擦力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例如:为什么后轮受到的是静摩擦力?为什么人骑自行车时后轮受到的摩擦力向前,而前轮受摩擦力向后呢?这些问题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来突破教学难点。 一、难点突破一 如图人骑自行车时,后轮是主动论,后轮在链条带动下运动时,与地面接触点有向后运动趋势,所以受一个向前的摩擦力。后轮运动推动前轮运动,假设地面光滑,前轮将不能转动。而向前滑动,所以前轮与地面接触点有向前运动趋势,所受摩擦力的方向是向后的。类似于人走路,蹬地后就离开地面,所以受到的是静摩擦力。 二、难点突破二(为什么是静摩擦) 随着学生的学习深入,学生学习了运动的合成之后,我们可以根据运动的合成的原理分析自行车运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方法如下:自行车前进时,车轮既平动又转动,且平动的速度与转动时边缘各点的线速度是相同的,地面A点平动的速度向前,转动的速度向后,因此,对地面的合速度为0,也就是车轮与地面保持相对静止,所以它与地面的摩擦为静摩擦。 三、难点突破三(亲身体验) 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探究,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两名同学配合,两名同学一前一后,后面的同学脚蹬地推前面的同学(注意

不要推动)然后互换,最后让两名同学交流,学生会有这样的体验:在后面推时感受到地面给脚的力是向前的,在前面时感觉到有往前运动的趋势,教师点拨,后面的人相当于后轮,前面的人相当于前轮。 四、课外探究 1、打滑判断法 寒冷的冬天,让自行车行驶在冰面上,由于冰的表面很光滑,车难以向前运动,而只是在原地打滑,我们发现车倾倒之前,只有后轮在原地打滑,而前轮并不旋转打滑。可见,后轮是主动向后“蹭”地面,所以地面对后轮的摩擦力方向是向前;而前轮,除非当自行车向前运动时地面会“主动”去“蹭”前轮,才能使它转动,可以看出地面对前轮的摩擦力向后。 2、“杂技联想’’判断法 杂技高手可以使前轮腾空,只靠后轮着地向前行驶,只要他一直踩踏板,车就会一直向前,甚至可以加速,可见地面对后轮的摩擦力是向前。但是如果换成后轮腾空、前轮着地行驶,即使他一直踩踏板,自行车也会慢慢地停下,可见地面对前轮的摩擦力是向后。 在这里要注意,因为踏板轴链条是与后轮轴连接的,所以有这两种不同情况。 经过以上环节的突破,学生深刻体验到了自行车前后轮摩擦力的来源,前后轮受摩擦力的方向等一系列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建议 在此类问题的教学中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逐渐深化,在刚接处摩擦力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回避这个问题。讲到牛顿第三定律时,我们可以轻轻点拨,到运动的合成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融会贯通了。 我们教师应该记住这样一句话:孩子的能力还没有发展到这个程度时,我们需要耐心等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