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改革十年_校本课程开发的进展_问题与展望

课程改革十年_校本课程开发的进展_问题与展望

课程改革十年_校本课程开发的进展_问题与展望
课程改革十年_校本课程开发的进展_问题与展望

叶波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400715范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教授

博士生导师

400715

*本文为范蔚主持的“国家211工程”项目子课题“新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

要]十年来,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在实践中积极行进,并通过理论层面的努力探索,围绕校本课程

开发的内涵、理念与价值、内容与模式以及管理与评价等问题,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校本意蕴、偏于技术理性和理论基础不足。未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应注重自下而上地建构理论,不断走向反思性实践,深化基础理论研究。

[关键词]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课程研究;质的研究;反思性实践[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12)04-0047-06

课程改革十年:校本课程开发的进展、

问题与展望*

波范蔚

自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以来,随着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政策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已进入第十个年头。应该指出,校本课程开发既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所在。十年来,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哪些成就,积累了哪些经验,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反思。本文拟在反思校本课程开发十年来的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十年来校本课程开发的进展

世界范围的校本课程开发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并为许多国家所实践。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伴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兴起,起步相对较晚。十年来,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在实践层面积极行进,在理论层面努力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

(一)实践层面的积极行进

马什(Marsh )等的研究表明,校本课程开发涉及活动类型、参与人员和时间投入三个向度,三个向度之间的不同组合共同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型,如图1所示。[1]

就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而言,由于本土语境下“校本课程开发”既可以被理解为“校本的课程开发”,也可以被理解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因此,在实践层面,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类型既可以是“以校为本”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包括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以及课程补充等,又可以是针对“校本课程”而进行的开发活动,其活动

课程与教学

教育科学研究2012′4

类型则是较为独立意义上的课程创新。在实践中,上述各种类型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往往并非界限分明。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所开展的“高中必修课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其中既有对国家课程的选择、改编、整合与补充,又有独立意义上的课程创新活动;[2]江苏锡山高级中学以其原有的“活动课+选修课”为基础,通过明晰教育哲学,调查与评估学生需要和学校课程资源,通过课程创新走出了较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深圳市宝安中学在认真审视本校“和谐发展,学会生存”的办学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课程资源的情景分析,开发了“学会生存”的校本课程,这显然又是具有创新意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

从校本课程开发参与人员这一向度来说,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人员既可以是个别教师,也可以是教师小组或是全体教师,理想的校本课程开发应当是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专家以及社区人士共同参与的过程。一项针对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的调查表明,在校本课程开发参与人员这一问题上,有93.9%的人回答有教师;84.3%的人表示有学校领导;39.2%的人回答有专家学者;36.6%的人指出有家长和社区人士。[3]事实上,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来自专家、家长和社区的支持力量。然而,在实践中,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依然是学校教师,专家、家长及社区人士的参与度尚有待提高。来自上海市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绝对主体,占65.5%以上,[4]这印证了以上观点。

在时间投入上,早期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很多学校多视之为“一次性”活动,将校本课程开发局限为编写一两本教材,流于形式,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已有不少学校能自觉地将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学校建设结合起来,或是与综合实践活动等进行整合,将其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或加以制度化建设。如,宁波市江东区的不少学校,围绕特色学校建设,着眼于中长期的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显著效果。[5]

(二)理论层面的努力探索

校本课程开发在实践层面的积极行进,促进了课程理论界对于这一新生事物的关注与探索。十年来,学者们围绕校本课程开发这一主题,积极探索,通过对实践的反思与总结,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理念与价值、内容与模式以及管理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

1.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从学术研究规范的角度来说,概念界定是研究的前提。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发展,首先需要对其概念作出澄清。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与本质是什么?其与选修课、活动课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否意味着编写校本教材?有学者从概念解读的角度,基于“以校为本”和“课程开发”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6]与之不同,有学者从课程开发策略的视角,将校本课程开发理解为在学校现实条件下,以实施国家/地方课程改革方案为背景,以学校教育人员为主体,以满足学生教育需求为轴线,以国定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转化和校定课程开发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学校整体课程开发策略。[7]从这一视角出发,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不仅指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指校本的课程开发。前者指的是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校自己的课程开发;后者则指学校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计划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8]在对校本课程开发内涵与本质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学者们进一步讨论了校本课程开发与选修课、活动课之间的关系,并就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校本教材等作出了区分。有研究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和选修课、活动课是依据不同分类标准而划分的不同课程类型,虽然在实践层面上,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域可能集中于选修课和活动课,但校本课程开发表达了一种崭新的课程理念,“倡导一种新的课程开发和课程改革模式,呼唤新型教师的出现”[9]。这些理念是选修课和活动课所无法涵盖的。因此,有学者认为,选修课和活动课应向“课程”回归,选修课和活动课应基于“课程”的意识和开发流程,最终走向校本课程。[10]针对校本课程开发

实践中存在编写校本教材的情况,有学者从课程政策的角度指出了其弊端,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地从课程资源的角度来理解和规范,并且从政策包括评价导向上引导学校和教师加强课程资源建设,而不是去热衷于编写学生人手一册的校本教材。[11]总的来看,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复杂性以及人们所持有的立场和视角的不同,学者们对于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并形成了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多样化理解。但强调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以校为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由学校成员参与和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等却是共识。[12]

2.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价值

校本课程开发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它不是一种课程开发的特别技术,而是有着超越技术层面的理念与假定。有学者认为,“草根式”课程改革、教师参与决策、“知识建构”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假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即是“学生为本”。[13]有学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落实”的课程,它强调课程知识是从缜密的实践中得到的,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知识的再概念化、草根式民主、文化回归、学校重构、给教师赋权增能、面向教师现场和学生需求差异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14]此外,有学者从课程资源的角度,指出校本课程开发应善于利用蕴藏在当地社区和学校中的课程资源,以更好地反映学校生活。[15]还有学者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指出校本课程开发在强调学生需求差异和个性发展的同时,还应重视其“共性素质”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6]校本课程开发独特的理念追求使其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并由此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学者们进一步探讨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有学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应以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形成为价值追求,其中,学生个性发展是最终追求,教师专业发展是必然追求,而学校特色形成则是自然追求。[17]有学者认为,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校本课程开发应立足于学校特色、教师个性和学生个性,实现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18]此外,还有研究认为,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教师随时随地都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改变课程,将教师的这种行为由自发引向自觉和自主,是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真实理由,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应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核心和根本取向。[19]已有的研究表明:校本课程开发的针对性、独特性和适切性,使其对于特色学校形成、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因此,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能否彰显校本课程的特色,从而提升其独特性和适切性,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价值的实现与否。有学者在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认为校本课程特色形成机制是:基于学校,联系社区;以教师为开发主体,实现多方力量协商对话;将开发、实施和评价融入同一过程之中。[20]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学者们进一步探讨了实现校本课程开发价值的具体策略。就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有学者指出,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在职培训、教师合作、制度保障、资源支撑以及教师自身的反思性实践等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21]还有学者从实践性知识的视角,指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应以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为切入点,从参与校本化课程实施逐渐深入到参与全新的课程开发,同时以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为基点展开相关培训,建立保障机制等。[22]而校本课程开发促进特色学校的形成,则可能又离不开校长有效的课程领导、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发掘与利用、课程文化的共建和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等。[23]

3.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与模式

课程内容体现并承载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目的。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理论中,人们习惯于将校本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然而,这种划分本身就是相互包容的,这三者的关系在理论上是“不符合逻辑的”[24]。因此,有学者依据课程功能的不同,将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划分为基础性课程、丰富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其中,基础性课程与国家课程的范围基本一致,主要由学科知识课程和学习策略课程组成。在具体的活动方式上,学科知识课程既可以是针对学科知识内容的改编、新编或拓编,又可以是针对学科知识结构的革新。丰富性课程的功能在于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包括健身、博知、怡情、励志和广行五类。发展性课

课程与教学

教育科学研究2012′4

程是拓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课程,其内容包括加深学科知识的课程和培养学生创造意识与能力的课程。[25]

对课程开发模式的探讨有助于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可操作性。早期的研究多集中于介绍国外相关经验。有学者立足于对课程的不同理解,概括并评析了美国四种校本课程开发模式:行为主义课程模型、经营管理模型、系统课程模型和人本主义课程模型。[26]在模式的应用问题上,有学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是一种动态的、持续的过程,而不是僵化的、线性的行动步骤,学校要依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采取一种甚至多种程序,并进行必要的修改与调整。[27]在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有学者认为这样的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建立组织、现状分析、制定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修订。[28]与之类似的提法还包括: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等等。与上述研究不同,有学者从课程开发主体的角度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合作模式,包括基于学校与其外部力量的合作开发和学校内部开发模式两类,前者包括校际合作、专家—学校合作、研究机构—学校合作、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合作和社会与学校合作,后者则包括领导与教师合作、教师与学生合作和教师与教师合作。[29]值得关注的是,有学者从课程运行的角度讨论了校本课程的自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关注课程在课程运行过程中的变化,并试图使这种变化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其过程是:(1)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初次课程设置;(2)学生提供反馈和建议;(3)教师自我反馈;(4)再进行课程设置;(5)课程设置更合理;(6)教师专业能力相应提高,学生能力提高,从而课程开发的水平更高。[30]与上述研究不同,有学者结合具体案例,剖析了条件主导模式的校本课程开发,着力分析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对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调了校本课程开发所具有的文化性与生成性等特点。[31]

4.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与评价

有效的课程管理是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运行并保证其质量水准的关键所在。有学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既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领导和决策,又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管理。就前者来说,校本课程开发离不开政策保障和组织制度保障,它包括政府的政策支持与组织保障、学校组织机构的新建与功能调整以及班级组织和教育教学支持系统上所采取的措施三个层面。同时,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横向领导机制的形成和集体审议的课程决策又具有特殊意义。就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管理来说,它主要涉及两方面的资源管理,一是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条件的各种可利用资源的管理,一是校本课程所开发的资源和课程产品等的管理,针对后者而言,档案库建设、成果展示和网络管理具有积极意义。[32]在具体的实践中,有的地区通过专项指导、专项引领,如理念引领、组织引领、科研引领和资源引领等,提升课程开发能力,实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管理。[33]随着课程管理自身的发展变革,有学者从观念与实践两个层面讨论了校本课程发展背景下的课程领导,指出在观念层面上,组织观、课程观、学校观和教师观的革新对校本课程发展具有根本的推动作用,而在实践层面上,远景创建、环境创设、教师专业发展和文化再生则是课程领导的主要内容。[34]此外,还有学者在充分考虑学校的教育目标,学生的学习动力、模式、能力和效能,教师的教学能量和专业发展、资源,学校文化等因素的基础上,围绕课程设计、课程决策、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估等课题探讨了课程领导的作用和实现途径,其研究认为,共建愿景;订定优次、扬长补短;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量;改善学校的教学文化、建构理想的学习型组织,是课程领导者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所应扮演的角色。而课程设计、决策、实施与评估等环节应始终指向学生的发展。[35]

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的难点与热点问题之一。有学者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性,建构了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基本框架,认为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包括准备阶段的背景性评价、编制阶段的实质性评价和使用阶段的诊断性评价三种基本方式,以及学校层次的评价、用户层次的评价和教育系统层次的评价三个基本层次,它们共同构成了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基本框架。[36]有学者从系统的角度,讨论了校本课程评价的分析系统、操作系统和支持系统,指出校本课程评价是以学校课程委员会、同伴教师、教师自我和学生为主体,以校本课

程开发的情境与目标、校本课程方案、校本课程实施等为对象,以改进和提升校本课程为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和自主创新的课程文化构成其支持系统。[37]还有学者基于“持续发展”的取向,通过对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尺的讨论,倡导运用“档案袋”、“公示”和“综合评定”等方法,将校本课程开发评价落到实处。[38]

二、十年来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问题

(一)缺乏校本意蕴

所谓校本(school-based),即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它至少包含三重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39]综观已有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校本”意蕴尚较为缺乏。这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在研究取向上,已有的研究多倾向于理论思辨研究,研究多停留在描述层面,缺乏实证性和可操作性,未能体现理论研究之于实践改进的应有价值。二是在研究主体上,校本课程开发是发生在学校教育情境中的课程开发活动,校长和教师等一线人员应享有充分的话语权,作为“局外人”的专家和社区领导等则很难对校本课程开发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有真切把握。然而,从已有研究来看,校长和教师作为研究主体还显得远远不足。三是在研究方法上,已有的研究多为思辨式的理论演绎,研究方法的运用致力于追求校本课程开发的“共性”,未能充分考虑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运行特点,缺乏对于学校教育实际的观照,未能体现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基于学校”的独特品质。

(二)偏于技术理性

技术理性是人类理性与近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遵循“研究—开发—传播”的运行模式。这一模式存在三个基本假设:实际的问题可以有通用的解决办法;这些解决办法是可以在实际情境之外的地方找到的;这些解决办法可以由出版物、训练或行政命令等途径转换成实践者的行动。[40]从已有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来看,追求普适性的原理,脱离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境和“研究—推广”的研究取向,是其偏于技术理性的主要表征。已有研究多是理论工作者置身于校本课程开发情境之外,致力

于具有普适意义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构建,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程序与模式。理论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向实践工作者推介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技术和程序,如现状分析—目标拟定—方案编制—解释与实施—评价与修订等,而很少考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境及其所面临的客观困难,仿佛中小学教师据此就能开发校本课程似的,忽视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理念与假设。

(三)理论基础不足

校本课程开发决不仅仅只是一项关于课程开发的技术,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哲学追求和文化意蕴,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深入,离不开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实践中的种种偏差,如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知识浅化、兴趣主义以及热衷于编写所谓的“校本教材”等现象,实质上反映了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基础研究的薄弱与滞后。已有的研究多为从一般的、抽象的意义上讨论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基础的探讨较为空泛。如,已有的研究多认可校本课程开发应立足于学校教育哲学,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然而,对于什么是学校的教育哲学,如何形成学校教育哲学,如何判定学生的发展需求等问题,却鲜有论述。再如,大多数研究都认可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然而,两者之间的互动机制是什么,校本课程开发是如何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目前的理论研究也语焉不详。进一步深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研究,是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关键所在。

三、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未来展望

(一)自下而上地构建理论

校本课程开发所具有的实践品性和情境意蕴决定了其理论也应当具有实践性和特殊性,如果说理论可以被划分为“形式理论”和“实质理论”(前者指系统的观念体系和逻辑架构,后者则是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适于在特定情境中解释特定社会现象的理论),那么校本课程开发更需要“实质理论”,而非“形式理论”。这需要在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构建过程中,重视研究方法的转换,通过运用适切的方法,自下而上地构建理论。对此,质的研究方法具有独特的意义。在理论构建的路线上,质的研究是自下而上地构建理论,强调从

课程与教学

原始资料出发,通过归纳分析产生理论,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运行机制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其中,“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极具代表性。“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特别强调从行动中产生理论,从行动者的角度建构理论,且理论来自资料,与资料具有密切的联系。这种从经验中抽象出概念和思想的研究方法,所产生的理论与人的实践理性和实践性知识相关,可以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现实。更为重要的是,循此路径,课程研究者所聚焦的将是产生理论,而非证明理论,这对于课程理论知识的增长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走向反思性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为,传统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解释世界”归根结底也是为了“改变世界”。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不仅需要具有理论理性,而且还需要具有实践理性;不仅需要建构理论,需要应用抽象原理和规则,而且需要知道如何行动,需要实践智慧。技术理性将普遍性的规则和具体事物对峙起来,只强调对各种抽象原理被动应用的技术性实践,与人类的理性是相悖的。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反思性实践理应得到倡导。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现场本位的课程开发,具有强烈的实践倾向,它遵循“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的过程,强调课程的不断完善,其核心环节即是反思。那么,如何使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走向反思性实践呢?笔者认为,行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所依赖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反思研究。从“反思”这个意义上说,行动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需要指出的是,在行动研究中,需要正确处理专家与实际工作者之间的关系:既可以采取一起合作、共同研究的合作模式,又可以是专家作为咨询者的支持模式,或是不需要专家指导的独立模式。

(三)深化基础理论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落实”的课程,从实践中构建其理论知识虽然十分必要,但作为一种不同于国家课程开发的课程开发策略,尚需要加强其基础理论的研究。从宏观层面来说,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体现的是学校自主开发机制,其与体现中央集权开发机制的国家课程开发及体现地方分权开发机制的地方课程开发之间的关系、结构层次、权限和责任范围等究竟是怎样的,尚需作出进一步探讨,否则在传统中央集权课程开发机制的惯性作用下,学校的课程主体地位极易落空,导致校本课程开发流于形式;另一方面,进一步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影响因素加以系统、全面的探讨,从文化学、社会学等角度探讨影响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相关因素,如文化传统、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因素等,也势必有利于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的深化。就微观层面来说,进一步澄清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基于本土立场对其概念“再概念化”,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机制探讨,探寻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学校建设之间的互动机制,尝试建构校本课程开发评价体系,探讨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性等问题,不仅可以丰富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更能贴合实际,指导实践的不断深入。[注释]

[1]Marsh,C.,Day,C.,Hanny,L.&McCutcjeon,G.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London:Falmer Press,1990:229.

[2]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必修课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

验[J].江苏教育,2001,(11/12).

[3]范蔚,郭寿良.川、渝、云、贵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

报告[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申丽娜.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研究[J].上

海教育科研,2007,(6).

[5]刘正伟,仇建辉.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学校建设——

—以宁波市江东区为中心的考察[J].教育发展研究,2007,(5B).

[6][9]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释义[J].课程·教材·教法,2001,

(4).

[7]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一种广义的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

2005,(8).

[8]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40. [10]林一钢.校本课程就是“选修课、活动课”?[J].上海教育科研,

2002,(9).

[11]吴刚平.开设校本课程的若干问题探讨[J].教育科学论坛,

2006,(1).

[12][16]吴永军.再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核心理念[J].教育发

展研究,2004,(3).

[13]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观点和理念[J].全球教育展望,2001,

(10).

[14]靳玉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

社,2006:80-86.

[15]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与操作流程[J].乐山师范

学院学报,2003,(6).

[17]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J].课程·教材·教法,2002,

(7).

(下转56页)

(上接52页)

[18]吴惠青,郑和.个性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J].教育发

展研究,2001,(2).

[19][21]丁钢.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研

究,2001,(2).

[20]何勇平,范蔚.校本课程的特色与学校更新[J].课程·教材·教

法,2006,(10).

[22]张立忠,熊梅.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参与[J].教育发展研

究,2009,(15/16).

[23]杨小村.开发校本课程办出学校特色[J].中国教育学刊,2002,

(6).

[24]崔允漷.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J].教育发展

研究,2000,(2).

[25][30]刘电芝,阳泽.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模式与策略[J].中国

教育学刊,2001,(3).

[26]胡洪伟,刘朋.美国校本课程开发模式评析[J].课程·教材·教

法,2001,(6).

[27]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0:77.

[28]孙国方.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浅探[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4).[29]方凌雁.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合作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6,

(7).

[31]高霞.条件主导模式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剖析[J].课程·教

材·教法,2010,(2).

[32]徐玉珍.浅谈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J].上海教育科研,2001,

(4).

[33]王晓红,查杰慧.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的实践研究[J].上海

教育科研,2007,(4).

[34]靳玉乐,赵永勤.校本课程发展背景下的课程领导:理念与策

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4,(2).

[35]黄显华,徐蒋凤,朱嘉颖.校本课程发展下课程与教学领导

的定义与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02,(7).

[36]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基本框架[J].集美大学教育学

报,2001,(1).

[37]林一钢.略论校本课程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9).

[38]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取向与实做[J].课程·教材·教

法,2004,(5).

[39]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

[40]李太平.当前教育研究中需注意的几种倾向[J].教育研究,

2006,(10).

(责任编辑:韩梅)

问题的途径,灵活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此外,CPS模型十分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奥斯本曾建议在进行“头脑风暴”时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因为小组合作能集中所有个人的创造力,产生整体效果,让有限的个人创造力与其他小组成员的创意点子或想法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出更大的创造效果。[7]实践表明,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愿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将教学与学生的这种愿望结合起来,并注重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的机会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条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培养和发展,并能在研究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人类驾驭知识的自豪感。

CPS模型的出现正符合以上要求,它可以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策略,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科学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国内外诸多的研究中,许多研究结果也支持在教学中运用CPS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如特伦斯(Torrance)以“后设分析(meta-analysis)方式”,比较了美国1972年142篇与1983年166篇有关CPS模型教学策略的研究,发现以CPS教学策略实施的课堂教学的成功率最高,其中1972年有90%以上,而在1983年也有88%的成功率。[8]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CPS模型仍存在着诸如可行性、适宜性和各个阶段的顺序性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需要依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最佳切入点,灵活地选择、运用与调整教学模式,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全面提升教学效益。

[注释]

[1]Parnes,S.J.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M].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ollege at Buffalo,Chales Scribner's Sons,1967:78.

[2]Parnes,S.J.The magic of your mind[M].Buffalo,NewYork:Bear-

ly Limited,1981:35

[3]Isaksen S.G.&Treffinger D.J.Creative Problem Solving:the Basic

Course[M].New York:Bearly Limited,1985:35-48.

[4]Treffinger,D.J.,Isaksen,S.G&Dorval,K.B.Creative Problem Solv-

ing:An Overview[C]//In M.A.Runco(Ed).Problem Finding,Problem Solving,and Creativity.New Jersey:Ablex,1994:223-226.

[5]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2:55.

[6]汤伟君,邱美红.创造性问题解决(CPS)模式的沿革与应用

[J].科学教育月刊,1999,(223):2.

[7]Osborn,A.Applied imagination[M].New York:Scribner,1957:46.

[8]洪文东.国小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模组设计:以“土地”主题为

例.[J]屏东教育大学学报,2007,(24):478.

(责任编辑:韩梅)

十年课改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十年课改給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十年课改可以说是风云激荡、波澜壮阔,赞誉与批评,掌声与质疑一直与新课改相生相伴。 江苏的洋思中学、山东的杜郎口中学、辽宁的凤城六中……,一大批新课改先进校、典型校、特色校,风起云涌,层出不穷。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诠释着新理念、解读着新方法。洋思中学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凤城六中的德育创新“评星晋级、总结反思、精神充电、完善人格”。 另一方面对新课改的质疑与批评从没有间断过。前教育部长何东昌曾给胡主席写过一封信“目前中国大多数学校实施的是素质教育么?能不能实施素质教育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 北京大学教授姜伯驹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刘英明院士在2005年两会期间曾分别提出议案表明自己的不同观点。有的地方出现“老师不会讲、学生不会学、家长不理解”的现象,中国青年报曾做过长篇报道“专家叫好、教师叫苦、学生喊冤”……。 我市从2003年进入新课改,2006年召开总结表彰会。之后的一段时间“新课改”似乎在渐渐的淡化,甚至已经被一些学校和教师遗忘。在赞誉与批评,掌声与质疑这胶着的状态中,“新课改”何去何从?我们在期盼着国家的声音,我们在等待着上级的指示……。 2010年7月13、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与《教育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不仅对十年“新课改”给予充分肯定,而且为我们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胡锦涛主席在教育工作会上指出:“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温家宝总理强调:“实现教育科学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允许和鼓励各地进行探索和试验。” 听了中央领导的讲话,读过《教育规划纲要》,真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前面的种种疑虑顿时烟消云散,唯一的想法就是在新课改这条路上赶快“整理行装,再次启航”。 十年课改、课改十年,这十年的时间里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的经验呢?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葫芦的种植管理与艺术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某开发区七小 一、校本课程开发背景 我校座落于某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最西端,是一所典型的规模较小的农村小学。结合我校地理位置及特点:我校拥有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略懂种植技术的教师、学生,精通葫芦烫画的教师,因此我校决定开发“葫芦的种植管理与艺术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校本课程。这一课程的开发不但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提高了学生艺术创造力的热情,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校本课程设计 (一)总体目标 开发“葫芦的种植管理与艺术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精神”。 (二)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能力。通过对葫芦的种植、管理,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葫芦的艺术设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2.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对葫芦生长过程的观察,葫芦的艺术设计,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3.了解中华民族艺术瑰宝。葫芦烫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开发烫画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中华的烫画艺术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4.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葫芦的种植管理与艺术设计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培养了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包括:(1)葫芦的种植、管理;(2)葫芦的艺术设计(包括:烫画设计,绘画设计,雕刻设计)。 2、资源来源:(1)网上下载图片;(2)选置于书籍上的图片;。 三、校本课程实施 (一)内容层次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 革与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课程改革作为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龙头和战略抓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攻坚阶段,总结其得失.明确其方向和目标,对于把素质教育推向深入是十分,必要的。 一、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致经历了恢复重建、改革调整、基础教育全方位变革三个阶段。 (一)恢复重建阶-陵(1978年一1985年) “文革”后.我国教育事业干疮百孔,百废待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在思想、政治、组织路线上的全面拨乱反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教育事业进入了复苏期。同年,教育部相继颁发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在课程设置上.小学设置政治、语文、数学、外语、自然、体育、音乐、美术8门课程;中学设置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农基’、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14门课程。在教材建设方面.以“为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打好基础和彻底消除‘文革’的不良影响”作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清除了极“左”思想的影响.并注意用科学知识充实教学内容。在课程实施方面,规定中小学必须根据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教学.强调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提出教学中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等等。此次课程改革恢复了基本学科应有的地位.突出了中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性质,对结束课程教材的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针对学科设置的不足.1981年3月教 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 订草案)》。增设了思想品德课,在四、五年级 恢复了地理、历史课。同年4月,发布了《全日 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 《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 修订意见》,增加了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课时, 并提出逐步在高中开设选修课.以劳动技能 课代替农q瞄錾础课。这次课程体系的调整,一 方面为整顿恢复教学秩序提供了标准:另一 方面也适应了当时高考的需要。 这一时期.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文革” 中被否定的学科教材体系萤新得到确立.基 础教育课程步入了正常发展轨道.为基础教 育课程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奠定厂基础。 (二)改革调整阶段(1986年一1998年) 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 育法(草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普及义 务教育制度的确立.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进 入到依法治教的新阶段。自此.我国基础 教育课程开始以“义务教育一高中”两阶 段的设计取代“小学一中学”的传统分段 设计。同年10月,国家教委颁发了《义务 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 行草案)》。学制分五、四制和六、三制两 种;课程结构方面,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 程两大块.初中开设少量的选修课程:课 程管理方面.除了国家统编教学计划、教 学大纲和教材外,北京、上海、浙江可以编 写地方通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1988年5月.国家教委在山东省泰 安市召开全国义务教育教材规划会议. 正式确立了“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的 改革方向.我国中小学多样化课程方案 与教材体系的格局初步形成.昔日“大一 统”的课程与教材体系有了根本性的变 化。其间.国家教委组织力量编写了8套 不同特色和风格的教材.并进行了大规 模的试验。1992年8月.国家教委正式 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 学课程计划(试行)》。1993年秋季起在 全国逐步试行。这是建国后第一次将“教 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将活动与学科 并列为两类课程。1994年又将“活动”调 整为“活动类课程”.1996年国家教委颁 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 验)》,规定新的普通高中课程由学科类 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学科类课程又 分成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3种。该 课程计划第一次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 计划中的一部分独立出来,规定普通高 中课程由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这一时期的课程改革在教育体制改 革的大背景下展开.以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为核心.实现了课程理念、课程结构体系、 课程管理上的重大突破。强调了对知识的 尊重并提出了发展人的较为全面的素质 的要求。但是。由于受现实中应试教育的影 响和冲击.课程评价过于侧重结果、轻视过 程.影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三)基础教育全方住变革阶段(1999 年一至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不断深入。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 的问题、弊端日益凸现出来。1999年《面向 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改革现 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 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任务。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 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加快构建符 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 任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 动。同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试行)》,发布了一系列教材管理 的文件.确定了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 18种课程标准的实验稿.审定了20个学 科(小学7科、中学13科)的中小学课程 实验教材。2001年秋季在全国38个国家 级实验区进行实验。2005年,中小学阶段 各起始年级原则上全部进入了新课程。 2003年3月.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 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发。 <地方课程管理指南>《学校课程管理指南》 《综合实践活动指南》《中小学环境教育指 4

校本课程设计的实例分析

校本课程设计的实例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以学校为基础(本位)开发课程,即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教材或设计学习活动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它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地区,学校及学生的差异性。 作为湖北省教科研50强学校的我校,近几年来积极贯彻和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从2002年秋开始,充分利用本地各种课程资源,尤其是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大量有价值的校本课程,取得了大量的丰硕成果。 一、开发校课程资源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因此,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教材开发与管理》中要求: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以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

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2001年教育部制订了各基础学科新的课程标准。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都要求学校要积极开发并利用好校本课程资源。 如:《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由此可见:语文课的教学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用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此可见,利用校本课程让学生学习数学,一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表达了方式的多样性,能从多角度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科学(3—6种级)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即:科学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课程可以在最大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需求评估 1.明晰学校教育哲学 开发实施校本课程,首先要有明确的学校教育哲学,即学校根据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传统以及教育者的办学宗旨,确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它反映的是学校的个性,体现的是学校特色。我校的教育哲学是实施人本管理,让学校成为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绿洲,实施人本教育,让学校成为学生展示生命力的舞台。 2.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重要依据。为了对我校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评诂,我们组织设计了问卷,针对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选项,成长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以及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的需求。在评估过程中按照学生年龄特征,学校就高、中、低三个年龄段的学生分别采取了直接答卷、选项填空、大规模访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最后形成科学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我校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健康生活的需求、快乐学习的指导、幸福成长的体验、创新的思维品质的养成。 3.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 学校是学生幸福成长的摇篮,是他们实践与体验生活的基地。我校虽然是中心校,但教学资源相对于城区来进比较匮乏。加之生源多属于农村家庭。父母的教育意识淡薄。部分学生由于父母的娇惯,忽视了礼仪与感恩,部

分学生由于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身体素质差,缺乏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水平。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又迫切地想促使孩子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在特长方面有所发展。基于这样一种现状,需要重建学校文化,重新审视学校的育人目标,使这所半个多世纪的老校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发展提供了平台,课程管理与决策权利的下放,给学校课程创新创造了机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求,学校在实践探究中明确了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现学校教育哲学的方向。 4.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 近年来,县局、政府为学校投入了大量财力。扩建了图书室、微机室。语音室。光盘播放室、卫星收视室等。这些无疑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提供了很好的课程资源。在人力上,我校的教师年龄年青化。他们爱好广泛,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比较快。例如,王丽萍老师毕业于专业音乐学校。擅长器乐、舞蹈。门殿宗老师擅长微机知识,在flash制作方面更是游刃有余。苗秀玲老师一直任教科学、自然学科,对于种植、养殖也属于内行,总之,我们能根据教师的擅长来满足学生的所需。 另外,我们可利用的校外课程资源也很丰富,学校附近,各种机构、企事业单位较多,居民较集中,镇领导也力图改善生活环境,扩大了服务的范围:维修、购物、扶贫帮困、关爱弱小、节日喜庆活动等。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美化生活环境,与当地居民共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 (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总体目标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第六次 1986-1991 1986年《 义务教育法》出台。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1998年。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1994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发。在此期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整体设计。课程结构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还留有地方课程。前七次改革的简评: 1:注重课程内容量的增减,忽视课程自身结构的调整。2:课程改革缺乏必要的理论论证和指导。3:主要体现课本的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经过多次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初步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素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步走进课堂,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过于集中的格局。当然缺点也非常明显: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忽视态度、情感与价值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方式单一化,缺乏体现最新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有效评价方法与策略等。 第八次:始于1999年。1999年,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在1996年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强化了课程结构的多样性,并在必

小西湖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小西湖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1) 课题:合理设计购房方案 适用年级:六年级 设计目标:1.通过合理设计购房方案,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参与社会、参与生活。 设计说明:本案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学习材料》,即学生上课使用的教材,主要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例题、练习或实践作业等,使用者 为学生;第二部分为《教学设计》,即教师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 的主要教学过程,为教学此内容的教师提供参考,使用者为教师。 第一部分 学习材料: 合理设计购房方案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因此,许多家庭已着手或正准备购买住房,以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在购房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楼盘质量、地理位置、面积大小、交通状况、装修水平等,其中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主要是购房总价、现有购房资金以及差价(结余)如何解决几方面。 例温馨家园为配置电梯的多层住宅,均价每平方米6800 楼层系数如右表。四楼D座面积98平方米,购房价共多 少万元?七楼A座面积125平方米,购房价多少万元? 6800元=0.68万元

0.68×98×1.1=73.304(万元) 答:四楼D座购房价共万元。 答:七楼A座购房价共万元。实践活动:合理设计购房方案。 小明家(三口人)因旧房拆迁,获拆迁补偿款Array 32万元,家中原有存款10万元。计划在以下几个楼 盘中选购一套住房。请帮助小明合理设计购房方案。 表3 备注:1.楼层系数见表1。 2.购房款一次付清可优惠5%。 3.贷款方式:公积金贷款、商业贷款。 购房方案 购房总价(地型楼): 现有款项: 相差(或结余)款项: 解决办法: 设计理由:

从编制到理解: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40年回顾与展望

从编制到理解: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40年回顾与展望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时期新开局到整体推进、全面深化,最终迎来新世纪新契机,始终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互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齐头并进的方式展开,基本确立了“以儿童发展为本”、为终身教育奠基的课程框架,带来了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深层变革,建立起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表现出鲜明时代特征。破解当前困扰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系列难题,需要认真反思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历史,廓清课程改革的文化历史语境,健全幼儿园课程管理体系,发挥地方课程管理的中介作用,在理论与实践阵营之间重建互惠关系,以中层理论提升课程实践智慧,在儿童发展、课程教学、政策评估三位一体的系统中重构幼儿园课程教学理论体系,实现从编制到理解的课程范式转换。 [关键词] 课程编制;理解课程;幼儿园课程;课程改革 改革开放40年来,围绕幼儿园保教质量和课程持续开展过程性改革,事实上一直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核心。40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新时期新开局,到整体推进、全面深化,最终迎来新世纪新契机,奠定了管理体系、价值核心与基本框架,引发了教学方式深层变革和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确立,也因为幼儿园课程作为一门单独学科的时间不长而存在突出问题。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本文试图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重新梳理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脉络,在把握40年课程改革时代特征与成功经验的同时,立足当下桎梏课程改革的系列现实问题,展望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未来前景。 一、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40年发展脉络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绵延不绝的历史进程,犹如曲折蜿蜒终能百川入海的溪流,难以时期框定。倘以课程政策沿革与相应课程理念更迭为据,其发展脉络或可梳理如下。 (一)20世纪80年代: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新开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我国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势下,伴随着学前教育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学前教育课程呈现出新时期新开局。

校本课程“创新思维训练”个案分析报告

校本课程---“创新思维训练”个案分 析报告 一、主题与背景 (一)主题:校本课程---“创新思维训练”主要是开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背景:1.开展创客教育的需要。所谓创客教育首先是“创客式教育”就是要着重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掘自己,发现自己,发表自己。即认识到个人的潜力,学习新知识,发散新思维,会发明新产品,生发新创意等等。 2.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今天培养的学生,将来要从事如今还不存在的工作,使用现在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技术,解决我们目前全然不知的问题。前辈们的不断创新,今天的我们才会过上了今天的生活。作为我们,一定要以创新的思维,指导孩子们打赢这场争夺未来的只闻火药味不见硝烟的“战争”。 二、教材分析 1.《校本课程---“创新思维训练”》是教师根

据学校的要求自己编的,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学生课堂学习热情较高涨。我们的教材主要分四个篇章--引导篇、思维训练片、制作篇、学习篇。共有11个课时,其中制作与科技活动占3个课时。把课堂教学训练和实验、小制作、参观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思维训练和动手操作之间能够很好的结合起来。 2.教材编写条件受限。我校是农村中学,没有条件开设创客空间,也不能举行规模较大的科技活动节,所以我们的教材就紧紧围绕课堂,围绕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和教学,活动也是参观活动和小制作等活动,教材不精美。另外是教师的水平有限,只是编写的教材整体水平一般,并不能突出运用最新的研究成果。 三、学生分析 本课程面对的是农村学生,他们在小学接触的科技活动不多,没有基础。农村小学条件有限,很多学校没有开展科学课教学,或者开展的科技活动较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较淡薄,动手能力也不很好。 所以到七年级,我们主要是从引导开始。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学习心得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学习心得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学习心得 通过《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培训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这次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丰富了教师的知识面,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 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结合我校的现状,我认为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才的奠基石。现社会我们的学生一定要受到良好的语文教育,为以后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发挥更广的想象力,从而显示出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平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普遍喜爱语文课,但有个别学生普遍厌学语文。为什么呢?原因出在哪,我认为是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同所造成的。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没有进行认真研究,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缺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厌学语文课,可能存在这些原因:师生之间缺少感情交流,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在不自觉中移植到对语文学习上,长期以往便导致学生厌学语文。由于条件环境有限,在教学中只有一本书,一支粉笔,这些便是整堂课的'教具,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学生的思想不够集中,加上课业负担沉重,繁琐重复的读、背、抄、写成了学生的语文作业固定模式。 针对以上症状,怎样才能激发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我认为最重要的要做到这几点: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要有亲和力。尊重学生,不断地调动课堂氛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的感

情,只有这样才能影响学生更专注的学习语文课程。我认为学生学习语文在于积累,主要反映在上课时学生一定要做好笔记,便于反复研究思考,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多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组织演讲、知识竞赛等,才能触发学生写作灵感,想象力一定有长足的进步。 以上是我的几点心得,也通过这次学习,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不足,我一定要加强学习来充实自己,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地提高,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信念、带着满腔热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汲取专家的精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长,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更上一个台阶。为我们农村的教育事业做出最大的贡献。

校本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小学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四年级科技活动实践课程) 一、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通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等手段和途径,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积极有效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力树学校品牌,争创学校特色、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二、课程总体目标 创造性地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验证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和校本教材在本校科学性和可行性,深入研究和有效解决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使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推动本校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 三、课程具体指导思想 1.校本教材要体现基础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2.要根据本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条件和需要设计开发教材。 3.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 4.积极倡导研究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学习方式,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5.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 6.从学生实际出发。

四、教学内容介绍

五、课程具体设计思路: 该册校本课程一共分为3个模块:趣味化学,身边的力和晴天娃娃。这三个模块涉及到简单化学、常见的力以及电学知识,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对能力的要求都成递进关系,三个模块的所有课程都是实践性的,需要学生动手探索或探究去完成。在“趣味化学”模块中,利用身边常见的物质来完成一些化学实验,让学生了解一些化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一模块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在“身边的力”模块中,重力、大气压力、离心力等生活中常见的力都会被介绍和探究到,在这一模块中,探究过程会被强调,比如,探究如何使竹签陀螺稳定,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竹签陀螺的稳定性等等,通过学习,学生会自主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在“晴天娃娃”模块中,“项目式”和“任务式”被突出出来,这个模块的最终任务是要学生自主完成一个下雨报警器的设计和制作,通过前4次课的知识积累,学生应该可以自主设计完成一个报警器的制作,通过最终作品的呈现也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六、课程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2.加强"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3.注重基础知识应用中逐步渗透,不需要太强调学科系统性。 4.遵循科学实践教育规律,注重基于课程整合理念的"任务驱动"。 5.以"动手实践"为主线,注重能力培养。 6.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创新精神。 7.注重教材内容的兴趣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8.注重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让学生更容易将所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中,或者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小学教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

全县教育系统后备干部培训班专题调研材料 小学教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 本校教学课程改革的实践反思 徐宏程 伊通满族自治县景台镇中心小学校

小学教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 本校教学课程改革的实践反思 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十年,在这十年中我也从一个小伙变成一位不惑的大叔。作为新课改的鉴证者,我感慨很多,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主体的改变。二、教师思想的改变。三、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能力的改变。四、教育资源的概念。 一.教学主体的改变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之一,更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处于弱势地位,在课堂上被动接受教学。这使教学的质量打了很大的折扣。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能力。 以前我是教体育的,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成为主体地位成为我要思考的问题,比如在教授前滚翻时,我就拿来一个球体和正方体,让学生投掷,看哪组物体静止后距离更远。学生还没做之前就嚷:当然是球体更远。我们试了一下果然如同学所料。我还大大的表扬了他们。接下来,我就说今天我们要学习前滚翻。根据球的原理我们是否能把这个动作做

出来呢,同学们有的大胆尝试,我在一旁指导,最后成功。我说这名同学是全班第一个把理论变成现实的人。时间一长,同学们上我课时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主动,教学一下变得生动起来。 二.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 教学中,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的,而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以教应坚持为学服务,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成为自身学习的主人。 在新的标准下,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相信他们,潜能无限,人人可以创造,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要立足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完善人性,构筑健全人格,要面向社会,既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也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我现在是一名班主任,也是一名村小校长。我在同全体教师开会时,就把全面人才观作为我们学校的重点。我们的口号就是“我们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爱因斯坦,但我们至少要让他成为一个完全的人”,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我们学校的新老师都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认可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三.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能力的改变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课程名称:剪纸 教师:于红艳 授课年级:三年级 学校:青龙满族自治县龙王庙希望小学 校本课程剪纸案例 青龙满族自治县龙王庙希望小学于红艳 一、学校与课程开发背景用诗、画装点校园,校园就呈现给你诗天画境;用剪刀

裁剪生活,生活就呈现给你五彩缤纷。剪纸项目校——龙王庙希望小学的师生就是用一把剪刀,剪出了理想,剪出了希望,剪出了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看一看他们崇尚艺术、追求美的闪光足迹,会给你诸多启示。 2003 年,龙王庙希望小学根据当地资源优势,把剪纸艺术开发成校本课程,并编印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和考核方案,把剪纸课排入课表,并付诸实施。2007 年,经过教育局的考核评估,将该校确定为艺术项目校。 为了培训艺术教育教师队伍,该校把祖山镇省剪纸协会会员郝玉兰聘为兼职艺术指导,定期对教师进行剪纸理论和剪纸基础教程培训,使教师的剪纸技能和业务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为剪纸课的实施提供了师资保证。 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阵地,严密认真组织剪纸课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剪纸理论和剪纸技能的基本保证。为使剪纸课课堂教学增加实效性,老师们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课堂展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剪纸的兴趣和创作欲望。此外,他们还建立了课外兴趣小组,利用节假日深入社会,走进自然,挖掘生活素材,组织写生式剪纸。不仅提高了剪纸技艺,丰富了剪纸涵,更培养了创新精神。 剪纸源于中国,有千百年的历史,是我国的艺术奇葩,在世界美学上具有很高的声誉。剪纸作为校本课程,其对启发儿童的想象力、锻炼心灵手巧和胆大心细的品格,有着不可低估和得天独厚的作用。剪纸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民间装饰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多,许多观赏者对此赞叹不已,认为这门艺术只属于中国,为不断普及和弘扬这一艺术瑰宝,就必须从娃娃抓起, 令人欣喜的是,大多数小学生对剪纸有着极大的兴趣,这是我们在小学阶段起开设剪纸课程的坚实基础。 此外,剪纸是植根于民间的艺术,有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色彩,它以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信念,对生活的追求,对国富民强的企盼,充分寄托和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向往。由此可见,剪纸课程是培养以民族精神为核心,以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必将为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基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及学校改革的目标,龙王庙希望小学的“剪纸” 课程总的设计理念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冶高尚的情操。因此,课程目标设置如下: (1)使学生掌握剪纸的相关知识。

怎样写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怎样写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文章来源 :https://www.doczj.com/doc/ac10731743.html, 1、校本课程开发案例要反映出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整体规划思路,能够从学生自主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双重需要出发,体现地方性和个别性。 2、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有四个基本特征。 其一,真实的背景。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无不带有明显的地方性及新课程思想的印记。案例的叙述要能够反映出教育背景,说明课程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和前因后果,将具体的课程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之中。 其二,具体的行为。通过案例的描述,使人明白校本课程实施的复杂性,熟悉改革中的人和事,知道实践者的思考、行为和态度,从而才能有所感悟,受到启发。因此,案例的描述要具体详细,要把改革的目标设计、涉及的人和事等行为叙述清楚,不能只作概括性的说明。 其三,完整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复杂过程,问题的提出总是基于一定的指导思想,解决问题必然要经过科学决策、制定方案、实施控制、结果分析等步骤,最后还要进行总结和评价。因此,案例是对具体课程事件的完整描述,要让人们了解这一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来 龙去脉。 其四,隐含的思想。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形成新的思想、产生新理念的过程。尽管案例描述的是实践者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是具体的甚至细小的行为,但这些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等待 读者自己去解读,去品味,去分享。 3、“案例”一般由学校与课程开发背景、课程开发工作流程(或大事记)、课程设计与实施、经验与问题反思等部分构成。“学校与课程开发背景”着重叙述学校的课程资源及课程开发的相关条件,主要是事实描述,切忌“荣誉”堆积;“课程开发工作流程”主要叙述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的相关人物和事件,可以按时间顺序来写,也可以概括为几方面的主要做法;“课程设计与实施”是案例的主体部分,要写清楚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管理、评价等主要课程要素;“经验与问题反思”侧重谈收获与体会以及存在的问题,可以从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等角度来谈有关反馈意见。 4、案例以第三人称来描写,是一种具体故事性的叙述,不是经验总结,更不是学术论文。要忠实于事实,不要有太多的主观议论。要有较强的可读性。其意义在于从事实中透露课程开发意蕴,让读者体验到课程开发的技术,

校本课程设计方案样本

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专业方向:义务教育初中英语 姓名:郑梨红 准考证号:

课程开发类课程(让学生快乐成长) 初中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为了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整合,推动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为我校今后的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状况,制定本课程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校本活动课程以校本课程为基础,涉及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领域。本方案重点针对我校初 一、初二年级。 一、课程开设的情境分析 斯基尔贝克认为,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主要有五大步骤,学校首先必须分析情景,然后依据情境分析的结果,拟订适切的目标,同时建构适切的课程方案,最后进行解释、交付实施,并进行追踪与方案的重建.因此在情境分析时,我们应考虑到校内及校外两部分的因素。 我校现有资源的现场评估表 项目优势劣势 地理环境城市中心社区人员素质复杂、绿地少、 学校规模规模较大,全校26个班。教师敬业精神强班级间联系不足,场地缺乏

师资年轻、活力强,经验不足,对学校不熟悉 学生认知水平及学习态度较好部分学习习惯较差,创新弱 行政人员有热情、关系和睦编制不足,教师需兼行政职务 家长望子成龙,对教育投入热情较高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与态度 社区参与愿意参与学校事务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硬件设施基本设施齐全设备数量不足 地方资源较丰富社区与学校未有效建立信任合作机制 课程资源已开始实施学校学科小组等活动课程活动水平与质量不高 (1)在校内因素方面,我们应分析: A.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能力与需求 B. 教师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与经验 C. 课程现状与优缺点 D. 学校气氛与权利结构的关系 E. 校内相关资源的整合与合作 (2)在校外因素中,我们应考虑: A. 社会与文化的变迁,家长的期望,与社区的价值观 B. 教育系统中教育政策的变革,考试制度的改变,教育研究的发现 C. 学科知识内在内容与教材教法的革新 D. 教师支持系统,如教师教育机构或研究机构的可能贡献 E. 社会资源的现状与开发利用

次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八次课程改革的历史探究自建国以来,我国共经历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每次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特色。根据每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可以分为四个重要阶段。每次改革都在其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进行改革,也在这三大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第一阶段:经济恢复与发展阶段的课程改革(1949年-1966年)(包括前三次课程改革)这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恢复经济与发展经济阶段,其经历三次课程改革。这三次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1949—1952年的第一次课程改革 改革背景: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收回了教育主权,此时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为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服务,继承发扬老解放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解放区内继续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类教育问题(严重的形式主义,重教不重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造。1949年12月23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对旧教育实行“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指出要“以来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这一方针具体规定了教育改革的步骤和方向,这次改革是教育部门自上而下进行的,实行对旧课程的改造,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

改革内容:(1)规定了中小学的课程门类,统一了课程安排和课时安排,优化了中小学课程的比例结构和衔接;(2)颁布了不少学科的新教学大纲;(3)教材改革。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采用旧教材,后来才过渡到修改旧教材再到编写新的教材。 改革过程: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学计划;同年9月,在全国出版会议上提出中小学教材必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并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通过了《普通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草案)》和中学规程,提出目前普通中学的教学计划必须全国统一,课程科目和每科教学内容必须定出统一的标准。同年10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重新规定了中小学的学制,规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制,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根据学制的要求,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和中学暂行规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发的第一个全面规范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 改革特点:强调中央集权,全国统一,致使课程结构单一,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注意根据中小学培养目标来考虑学科设置;课程内容方面,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模仿前苏联的痕迹明显,某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实际。。在教学方法上,方针政策的提出为教学方法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由于忙于对较的教育机构进行接收改造,忙于新学校的建设,直到1952年,教学方法的改革尚未大规模进行。 (二)1953—1957年的第二次课程改革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_共10篇.doc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_共10篇 范文一:小西湖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1)小西湖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1) 课题:合理设计购房方案适用年级:六年级 设计目标:1.通过合理设计购房方案,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参与 社会、参与生活。 设计说明:本案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学习材料》,即学生上课使用的 教材,主要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例题、练习或实践作业等,使用者为学生;第二部分为《教学设计》,即教师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的主要教学过程,为教学此内容的教师提供参考,使用者为教师。 第一部分 学习材料: 合理设计购房方案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因此,许多家庭已经或正准备购买住房,以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在购房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楼盘质量、地理位置、面积大小、交通状况、装修水平等,其中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主要是购房总价、现有购房资金以及差价(结余)如何解决几方面。

例温馨家园为配置电梯的多层住宅,均价每平方米6800 楼层系数如右表。四楼D座面积98平方米,购房价共多少万元?七楼A座面积125平方米,购房价多少万元? 6800元=0.68万元 0.68×98×1.1=73.304(万元)答:四楼D座购房价共万元。答:七楼A座购房价共万元。 实践活动:合理设计购房方案。 小明家(三口人)因旧房拆迁,获拆迁补偿款32万元,家中原有存款10万元。计划在以下几个楼盘中选购一套住房。请帮助小明合理设计购房方案。 表2 备注:1.楼层系数见表1。 2.购房款一次付清可优惠5%。3.贷款方式:公积金贷款、商业贷款。 购房方案 购房总价(地型楼): 现有款项: 相差(或结余)款项: 解决办法: 设计理由: 课后拓展: 亲爱的同学,假设近期你家也准备购房,请你当好爸爸妈妈的小参谋,共同设计一套最合理的购房方案,好吗? 第二部分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信息技术下校本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三类课程形成了价值互补,共同构成了学校课程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足见国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视。而从这个学期开始我校已全面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且全校教师都积极参加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应该构成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者虚拟的学习环境,为了能让学习者真正在其中体验,我校开展以信息技术为教学内容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此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形成学校特色。 二、课程设计 教学内容:了解Flash MX 教学目标: 1、总体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了解Flash的基本操作、舞台对象的创建、对象的编辑与调整、创建简单的动画、图层的操作与动画应用、调整声音文件、Actions编程环境、Flash的动作函数、动画的交互控制、对象的定义技术,以及Flash动画的优化及发布等。 课程的基本要求掌握Flash动画的的基本概念,了解Flash动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情况。掌握Flash动画的的基本工作原理。 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1)《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2)本课程又作为《网页设计与制作教程》、《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等课程的基础。 案例一 2、具体教学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