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高考地理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和地表千沟万壑的成因

新高考地理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和地表千沟万壑的成因

考点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和地表千沟万壑的成

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黄土堆积。黄土主要来源于风力携带北方泥沙沉积形成。

地表千沟万壑的成因——流水侵蚀。黄土高原夏季暴雨集中,黄土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严重【拓展提升】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土高原地区历史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问题突出,致使农业生产广种薄收、单产较低。近50年来,我国对该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淤地坝(图),即在沟道内筑坝、拦泥淤地,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但在不同阶段,黄土高原的治理模式和主要措施存在较大差异(表)。

表为不同时期黄土高原的治理模式及主要措施

(2)比较建坝淤地和植树种草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差异。

(3)结合材料,总结我国在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答案】(1)缓解水土流失;增加耕地面积,保障粮食供应。

(2)建淤地坝:拦截沟谷泥沙,减少沟道侵蚀;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坡面侵蚀。

(3)以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等措施解决问题;治理措施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一定条件下适度减少人为干扰,充分发挥自然恢复的作用。

【分析】(1)黄土高原人地矛盾突出,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为治理水土流失,修建梯田,可以减缓坡度,减轻水土流失,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应。

(2)淤地坝属于工程措施,其主要作用重在拦截沟道里面的泥沙;植树种草属于生物措施,其主要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植被覆盖率,降低坡面径流的流速,减少破面的侵蚀。

(3)由表格内容可知,黄土高原治理的目的是保护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一定条件下适度减少人为干扰,充分发挥自然恢复的作用;淤地坝、植树种草等措施体现的是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不同方面的治理措施,也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洛河地处黄河中游,流域内植被物种多样性丰富,但因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1970年以来,黄土高原开展了大规模的梯田和淤地坝建设,1999年以来又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显著改变了流域的下垫面条件。但实地调查发现,当地人工林草均不是自然植被的建群种和优势种,种植密度大,有些树种耗水过大,形成土壤干层,致使坡地林木“成活不成林,成林不成材”,影响生态恢复。下图示意北洛河流域位置及地形分区。

(1)分析北洛河流域植被物种多样性丰富的自然原因。

(2)说明流域内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对减少黄河下游输沙量的作用。(3)与自然植被相比,简析该流域人工林草更易导致土壤干层形成的原因,并对后期植被恢复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北洛河流域处于我国季风气候向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局地水热、土壤差异大;地处黄河中游,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

(2)修筑梯田和植被恢复等沟坡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流域径流量,削弱土壤侵蚀量,从而降低向黄河下游的输沙量;淤地坝等沟道措施可以拦截上游径流,使大量泥沙淤积,河流含沙量减少,降低向黄河下游的输沙量。

(3)原因:人工林草非当地优势品种,种植密度大,植被蒸腾作用强,耗水量大;林冠截留降水增多,减少对土壤水分的补给。

建议:选种耗水少、耐旱的植被品种;乔灌草合理配置。

【分析】(1)北洛河流域植被物种多样性丰富的自然原因可根据图文信息,从该流域地形地貌的多样性、气候的过渡性等角度进行分析。

(2)北洛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措施对减少黄河下游输沙量的作用可从拦截坡面径流减少产沙量、拦截沟谷径流增大淤积量,以降低河流输沙量两方面分析。(3)该流域人工林草更易导致土壤干层形成的原因应结合材料与自然植被相比,过于密集的人工林草地由于蒸腾作用,大量消耗地下水;林冠截留降水多,土壤水分获得的补给减少。由此应降低人工林的密度,乔灌草合理配置;同时树种可选择耗水量小、耐早的品种,从而降低对地下水的消耗。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以基本农田结构优化和高效利用及植被建设为重点,建立具有水土保

持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半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下图示意我国黄土高原某流域综合治理前后的土地利用类型。

(1)说明该流域治理前川地、坡地、塬面种植业发展的不同条件及作物类型。

(2)分析图示小流域居住用地集中安置的优点。

(3)推测小流域治理后蚂蚁沟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

(4)有人建议把这些治理后的土地进行流转,以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请从下列两方面选择其一作答,分析这种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的作用。

方面①:全面防治流域内水土流失。方面①:缓解流域内人地矛盾。

【答案】(1)川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宜发展喜水肥作物。坡地:地势起伏较大,土壤较贫瘠,适宜发展杂粮谷物。塬面:地势平坦,土壤深厚,灌溉水源短缺(地下水埋藏深,水源短缺),适宜发展旱作作物。

(2)集中安置,恢复分散宅基地植被,有利于流域内生态保护(生态恢复与利用);复耕宅基地有利于土地统一协调利用;统一集中安置在川地(平地),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3)河流流量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变小(流量趋于稳定);河流径流总量减少(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河流含沙量减少。

(4)方面①:土地流转利于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基础;流转后的土地合理规划利用,有利于生态恢复;流转后单位面积土地收入增加,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充足资金。或方面①:土地流转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分流到其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

农业发展利于提高劳动效率;专业化农业发展可有效降低流域内土壤侵蚀。

【分析】(1)由图可知,川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有河流流经,灌溉水源较为充足,地势较低,有利于沉积物堆积,因此土壤层厚度较大,肥力较高,农业发展条件较为优越,适宜种植喜水肥作物;坡地等高线较为密集,坡度较陡,地势起伏大,易发生水土流失,土壤较为贫瘠,适宜发展杂粮作物;塬面等高线较稀疏,地形较为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利于种植,但是由于地势较高,地表水易流失,水源较为短缺,应种植耐旱作物。

(2)集中安置后,可以将原来分散的宅基地进行复垦,有利于土地统一协调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利于植被恢复,减轻水土流失,保护流域内的生态环境;由图可知,居住用地统一集中安置在川地,地形平坦,且距离河流较近,取水便利,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3)由图可知,小流域治理后,蚂蚱沟流域内大面积坡地由耕地转变为杂果林业用地,利于水土保持,减小河流含沙量;林地拦截径流、增加下渗的能力较强,因此流域内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使河流径流量减小;林地涵养水源,调节径流,使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变小。

(4)方面①:土地流转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有利于植被的恢复与保护,从而减轻水土流失,有利于生态恢复;促使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使单位面积土地收入增加,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充足资金。方面①:土地流转促使农村劳动力分流到其他产业,向城市流动,使流域内的人口压力减轻;实施土地流转后,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化可有效降低流域内土壤侵蚀,从而使流域内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环境承载力增大,利于减轻人地矛盾。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广泛分布在黄土高原的风成沉积序列由黄土和红粘土交替叠覆而成。黄土里的含铁矿物,经过雨水淋洗氧化后会形成相对坚硬密实的红粘土层:没有经过雨水淋洗的土层则为黄色。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地风成沉积序列剖面及窑洞分布示意,窑洞自下而上成层分布。

(1)简述图示窑洞能够呈现上下成层分布格局的地质条件。

(2)概述可能影响单个窑洞大小的主要自然因素。

(3)指出图示风成沉积序列形成过程中当地的降水量变化特点并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1)土层厚度大;地形起伏较大;黄色土层和红粘土层交替叠覆。

(2)土层厚度;土层密实性等。

(3)变化特点:降水量多少交替变化。理由:红粘土层指示降水量多(黄色土层指示降水量少);红粘土层与黄色土层交替叠覆。

【分析】(1)依据图中信息,窑洞能够自下而上成层分布,应属于靠崖式窑洞,需要具备深厚的黄土层堆积,山坡足够高大坚固,所以可以改造成几层梯台,上下错落地布置一系列窑洞。图中相对坚硬密实的红粘土层可成为能抗压的重要的支架层,用来作为窑洞的天然屋顶,从而形成了红色土层建造屋顶,黄色土层开凿窑洞主体一层层上下分布的建筑格局,因此,窑洞能够呈现上下成层分布格局,也需要黄土和红粘土交替叠覆的结构。

(2)图中信息显示,窑洞主要分布中黄色土层中,因此黄色土层厚度的直接影响单个窑洞高度、大小;作为窑洞的天然屋顶的红粘土层的坚硬密实程度,影响窑洞的抗压性,对其大小也有影响。

(3)依据材料信息:“黄土里的含铁矿物,经过雨水淋洗氧化后会形成相对坚硬密实的红粘土层;没有经过雨水淋洗的土层则为黄色”,某地风成沉积序列剖面图中显示,该地存在多层黄土和红粘土交替叠覆的现象,由于黄土层是没有经过雨水淋洗的土层,表明黄土堆积时期,降水较少,红粘土层是经过雨水淋洗氧化后形成的土层,故红粘土层形成时期,降水较多。由此可知,黄土高原地区气候经历了多次的干湿交替的变化,即黄土高原形成过程中,当地降水量具有多少交替变化的特点。

5.甘肃省拥有冰川、峡谷、黄河、沙漠和绿洲,地理环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甘肃轮廓狭长,东西蜿蜒1600多千米,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

甘肃传统的支柱产业有煤炭、电力、冶金、石化等。甘肃是我国有色金属之乡,已形成铜、铝、镍、铅、锌等从采选、冶炼到加工一条龙生产体系。近年来着力打造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节能环保、清洁能源、通道物流、先进制造、数据信息、中医中药、文化旅游等“十大生态产业”,这些产业已经占到甘肃地区生产总值的20.3%。

表:甘肃省三大产业的产值(单位:亿元)

(1

(2)说出甘肃省主导产业的变化。

(3)运用产业结构优化的原理,评价甘肃发展“十大生态产业”的合理性。

(4)据调查兰州市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多达4000多处,说出兰州主要地质灾害,分析兰州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

【答案】(1)祁连山脉位于地势第一、第二阶梯过渡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形起伏明显。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跨4种干湿区,地表植被类型多样;位于季风非季风的分界线,气候变化多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气候等多种气候类型。

(2)主导产业由第二产业变成第三产业。

(3)产业结构从二三一排列变成三二一排列,比例更趋合理;充分利用丰富的光照资源等,发展相关的产业,体现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相协调;增加清洁能源的占比,减少传统煤炭等能源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体现生态效益;带动新能源、清洁能源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展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具有经济效益;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或人文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文化旅游产业。

(4)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崩塌。原因:地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形崎岖,起伏大;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冲刷侵蚀严重;黄土地质疏松,碎屑物多;植被稀少,

地质不牢固。

【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甘肃省西部位于祁连山附近,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二阶梯过渡地带,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形复杂多样;材料显示甘肃省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图中显示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减少,年降水量有大于800mm、400mm-800mm和400mm以下,因此拥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和干旱地中干湿区,地表植被类型到样;同时位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气候复杂多样;根据1月份0①等温线和降水量,可判断该区域的气候类型较多,有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气候等多种气候类型,导致其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2)观察表中数据可知,甘肃省2010年生产总值为4135.9,而第二产业占1937.4,第三产业占1599.2;2018年生产总值为8246.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2794.7、4530.1,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因此甘肃省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逐渐转变为第三产业。

(3)观察表中数据可知,甘肃省的产业结构比重由以前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变化为第三产业最高、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依然最后的结构,该比例更加区域合理;主要是利用了甘肃省深居内陆,晴天多,关照强烈等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资源,发展社会经济,提高区域的经济收入;其次十大产业中有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且占比在增加,减少传统煤炭等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取得生态环境效益;还可以带动新能源、清洁能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宽和拓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利用多样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发展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旅游产业,增加区域的经济收入,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

(4)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兰州市地处黄土高原,地表形态沟壑纵横,且地表崎岖,起伏较大;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水流冲刷力较强;且土壤结构性较差,土质疏松,区域内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严重,碎屑物较多,地质结构不牢固,因此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甚至崩塌等地质灾害。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枣庄沟小流域位于陕西省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年降水量约480毫米。调查发现,该流域退耕15年后,植被以草本为主,生长状况良好,植被覆盖度高,灌木林与乔木林分布较少。下图示意该流域5个不同部位与地上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物总量

(1)分析枣庄沟峁顶生物多样性指数低的原因。

(2)说明枣庄沟坡下生物生长所需养分是如何富集与保持的。

(3)目前枣庄沟还需治理。在下面两个方案中选择一个,并阐释。

方案一:沟谷中打坝淤地。方案二:流域植树造林。

【答案】(1)峁顶太阳辐射强,年均温较低;喜光且耐寒植物在竞争中具有优势。

(2)坡下坡度较缓,坡面径流至此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有机质和无机盐类等养分物质沉积;土壤颗粒物更细、粘性更强,保水肥能力强;植被的生长使土壤养分累积。

(3)方案一:逐级修筑拦土坝,拦截流失的表土,减缓水流的冲刷;使沟谷得到淤积(填),坡沟坡度降低,成为梯田。

方案二:植树后成垂直群落结构,减轻雨水的溅(侵)蚀;枯枝落叶增多,能减缓水流速度,减少水土流失和对坡沟的冲刷;乔木根系发达,能有效涵养水源,增强固坡和固沟能力。【分析】(1)黄土峁其顶部有的为平顶,略呈穹起,四周多为凸形坡。其顶部海拔高,太阳辐射较为强烈;白天增温快,夜间降温快,其昼夜温差大;夏季因其海拔较高,平均温度较低,冬季本区易受冷空气影响,且峁顶位于高海拔地区,平均气温更低,气温低生物量较少。由于峁顶太阳辐射强烈且气温偏低,使得耐寒、耐旱、喜光类的植物在此处生长较多,由于其水热条件不足,此类植物大量生长抑制了其他物种的繁殖,导致峁顶多样性指数偏低。(2)从图中我们可看到坡上、坡中坡度较陡,本区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大,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坡上坡中大量的泥沙、有机质、无机盐、矿物质随水流向坡下运动,坡下坡度相对较缓,坡面径流流至此处,流速减慢,大量养分物质在此沉积。受流水沉积分选性的影响,坡下沉积物其土壤颗粒较小,由于黄土高原地表多以黄土为主,黄土的粘性相对较大,其颗粒更小的土壤粘性更强,能有效的吸收水分、涵养水源,其保水、保肥的能力更强。由于此处土壤养分较为充足,且水分较为充足,植物生长较为茂盛,该地为温带地区,其植物主要以季节性落叶类植物为主,大量的枯枝落叶进一步为土壤增加养分。

(3)方案一:本区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大,水土流失量大,此处地形坡度较大,坡面径流流速较快,在沟谷中打坝淤地需逐级修筑拦土坝,能起到更好拦截作用。同

时逐级修筑拦土坝也可大大降低地势起伏,使坡面径流流速减慢,以减少水流的冲刷作用。逐级拦土坝修建后,坡面径流流速相对降低,沟谷沉积量增加,沉积的泥沙使坡沟的坡度进一步降低,便于最终改造成梯田。

方案二: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作用。本区位于温带季风区,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且大,森林属垂直群落结构,大量的枝干能起到减轻雨水侵蚀的作用,可降低雨水对土壤的冲刷作用。树木根系发达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能够起到固坡固沟的作用,进一步防止水土流失。本区植被以落叶林为主,大量的枯枝落叶也能够减缓坡面径流的流速,可减少对坡沟的冲刷和破坏,进一步减少水土流失。

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其有着巨大的影响。

北洛河发源于陕丙榆林市定边县白于山雨麓,自西北向东南斜穿黄土高原,在大茄县汇入渭河,是戍北高原最大的河流,也是黄河中游重要的多砂扭砂区和暴西洪水的主要源头。流域内地貌类型多样,南北纵向区域差异明显,大致可以将北洛河流暇自北向南划分为三个地貌区。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城经济发展和减少入黄泥沙,流域内采取了各种措施。藏止到2010年,建成中小型淤地坝1880座。

(1)比较北洛河流域上、中、下游流水作用的区域差异。

(2)北洛河流城黄土地貌南北纵向区城差异明显,任选一个黄土地貌的基本形态,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其形成过程。

(3)分析北洛河流域1980年-2019年上、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径流量、输沙量之

间的关系,并解伴理由。

(4)“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打坝淤地是该流域上中游地貌区沟道内修建的以滞洪拦泥、逆地造田为目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分析这一措施带来的有利影响。

【答案】(1)上游流经丘陵沟壑区,这里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流水的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中游流经高塬山林区,河流落差有所减小,流速减慢,流水的侵蚀作用减小;下游主要流经的平原区,地势平缓,流速缓慢,流水的侵蚀作用减弱,沉积作用最强。

(2)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主要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范围较广顶部较平坦的黄土塬。(3)上、中游地区耕地面积减小,林地面积增大,使得河流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小。

理由:林地、草地的建设,可以拦截降水,涵养水源,减少地面径流;可以防风固沙,固结土壤,保持水土,减少河流的输沙量。

(4)有利影响:有效减少入黄泥沙量;可以提高耕地面积,促进农业生产;有利于陡坡退耕还林还草,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可以改善交通条件等等。

【分析】(1)依据材料中表格内容可知,北洛河上游流经地区位于丘陵沟壑区,中游流经土石山林--高塬沟壑区,下游流经阶地平原区,故上游落差大,流速快,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流水侵蚀作用较明显,中游河流落差变小,流水侵蚀作用变弱,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缓,以流水的沉积作用为主。

黄土高原常见的黄土地貌类型中,梁是黄土塬经侵蚀分割或堆积而成的,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是一种黄土丘陵。图中洛河上游主要流经吴起黄土峁状(为主)丘陵沟壑区,地形起伏大,故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水土流失严重,流水作用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甘泉一志丹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以黄土梁为主体特征,表现为条状延伸的岭岗,与上游地区相比,地表起伏减小,洛河流速减慢,流水侵蚀作用减弱;洛河下游流经的洛川黄土塬区,属于由厚层黄土组成、面积较大的平坦台地,河流落差小,流速缓慢,流水侵蚀作用减弱,以沉积作用为主。

(2)北洛河流城黄土地貌南北纵向区城差异明显,以黄土塬为例,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夏季降水集中,原本作为整体的宽阔平坦的高原表面在强降水的冲刷作用下,极易形成一个个沟状地貌,流水继续侵蚀,沟状地貌加深,加宽,在顶部形成了一些列孤立的平坦表面,即为黄土塬。

(3)据图可以看出,北洛河流域1980年-2019年上、中游地区耕地面积减小,林地面积增大,会使河流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小。因为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植被增加,可增加下渗,减少坡面径流,拦截泥沙,减轻水土流失,还可削减风力,固结土壤,使河流流量和含沙量均减少。

(4)从材料“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可以看出,打坝淤地即在冲沟之中打造类似一堵墙的坝体,这样就可以拦截坡面泥沙,减少入河泥沙量,且将冲沟填满后,地形变得相对平坦,

利于改善交通,增加耕地面积,农业生产条件变好,有利于陡坡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最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甘肃省天水市位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属陇西黄土高原地形区,区内黄土分布广、堆积厚,多软弱岩层。区域内滑坡灾害多发,当地采取多方面措施积极防御滑坡灾害的发生。

材料二:下左图为甘肃天水市主要活动断裂及地震分布图,右图为天水市某地为防御滑坡灾害而治理后的景观图。

(1)城镇大多数沿________地形分布,从水资源角度说明其主要优势________。

(2)简析天水市多滑坡分布的地质地貌原因。

(3

【答案】(1)河谷(谷地)水资源充足;取水便利

(2)处于断裂构造带,地壳活跃,地震多发;黄土堆积层厚(黄土地貌广布),沟壑纵横,起伏大;多软弱岩层,稳定性差。

(3)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对坡地农业加强坡面整治,修建护坡堤;修建地面沟渠,增强地表水的排泄能力。

【分析】(1)据图可知(注意图中城镇与河流的位置关系),城镇大多数沿河谷分布,从水资源角度来讲具有水资源充足、取水便利等优势。

(2)注意要从地质地貌的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材料“甘肃省天水市位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属陇西黄土高原地形区,区内黄土分布广、堆积厚,多软弱岩层”可知,首先,地处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地壳活跃,多地震,易导致岩土松动;区内黄土分布广、堆积厚,多软弱岩层,黄土地貌广布,沟壑纵横,加之岩层软弱,岩体松动,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

(3)要从农业生产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应适当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林还草,不适合发展种植业的区域,应尽量减少人类活动,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对岩土的人为干扰。其次,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对坡地农业要加强坡面整治,建设护坡堤等,减少滑坡的发生。

最后,建设地面沟渠,加强坡面径流的排泄能力,以减少滑坡的发生。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黄土高原常见的黄土地貌类型为塬、梁、峁。塬是由厚层黄土组成、面积较大的平坦台地,塬周被沟谷环绕;梁是黄土塬经侵蚀分割而成的条状延伸的岭岗;峁是一种黄土丘陵,呈穹状或馒头状。(如下景观图)。

洛河是渭河的一级支流,自西北向东南斜穿黄土高原,流域内的黄土地貌区域差异明显,由南至北依次为洛川黄土塬区、甘泉—志丹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及吴起黄土峁状丘陵沟空区3个地貌区(见下图)。洛川黄土塬区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6:4;甘泉—志丹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以黄土粱为主体特征,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5:5;吴起黄土峁状丘陵沟壑区,地貌以黄土峁为主,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4:6。(沟间地是指沉积物受流水侵蚀后残存的部分,沟谷地指被侵蚀形成的谷地)。

(1)比较洛河流域三个地貌区流水作用的差异。

(2)根据洛河流域三个地貌区沟间地与沟谷地面积比例关系,分析洛河流域自上游至下游其地貌特点的差异。

(3)推测洛河流域三个地貌区人口、聚落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

【答案】(1)吴起黄土峁状(为主)丘陵沟壑区为洛河上游,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甘泉-志丹黄土梁状丘陵沟整区,洛河流速减慢,流水慢蚀作用渐弱;洛川黄土场区,地势平缓,河流落差减小,流速缓慢,流水侵蚀作用减弱,沉积作用最强。

(2)洛河上游,地貌以黄土峁为主,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4:6,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洛河中游,地貌以以黄土粱为主,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5:5,洛河流速减慢,流水侵蚀作用渐弱,沉积作用增强;洛河下游,地貌以黄土塬为主,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6:4,地势平缓,河流落差减小,流速缓慢,所以流水侵蚀作用弱,沉积作用最强。

(3)洛川黄土源区,地势平缓,是洛河流域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人口众多,聚落集中,工农业生产密度大,经济水平高;昊起黄土峁状(为主)丘陵沟壑区干沟万壑,开发条件差,人口和农业生产密度小,聚落稀疏,经济水平最低;甘泉-志丹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介于两个地貌区之间。

【分析】(1)根据材料,洛河自西北向东南斜穿黄土高原,吴起黄土峁状(为主)丘陵沟壑区为洛河上游,地貌以黄土峁为主,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4:6,地貌以黄土峁为主,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所以流水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甘泉-志丹黄土梁状丘陵沟整区,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5:5,中游地貌以以黄土粱为主,洛河流速减慢,流水侵蚀作用渐弱;洛川黄土塬区,位于洛河下游,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6:4,下游地貌以黄土塬为主,地势平缓,河流落差减小,流速缓慢,所以流水侵蚀作用减弱,沉积作用最强。(2)根据材料,从上游到下游,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从4:6到5:5最后到6:4,上游地区地貌以黄土峁为主,中游地貌以以黄土粱为主,下游地貌以黄土塬为主,地势逐渐降低,流水侵蚀作用逐渐减弱,沉积作用增强;上游地表崎岖,下游相对平坦。

(3)根据材料,从上游到下游,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从4:6到5:5最后到6:4,上游地区地貌以黄土峁为主,中游地貌以以黄土粱为主,下游地貌以黄土塬为主。洛川黄土源区,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从6:4,地势平缓,是洛河流域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人口众多,聚落集中,工农业生产密度大,经济水平高;昊起黄土峁状(为主)丘陵沟壑区干沟万壑,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从4:6,开发条件差,人口和农业生产密度小,聚落稀疏,经济水平最低;甘泉-志丹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介于两个地貌区之间。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和治理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危害与治理 一、知识讲解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条件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 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①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树木用作薪柴。 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 ③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设施等开发建设不当。 2.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 (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2)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 (3)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通过多年的探索,三大措施相结合,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

二、经典高考试题 1.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2)题。 图1 图2 (1)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A.水平梯田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D.反坡梯田 (2)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D.便于灌溉施肥 解析第(1)题,由图2中等高线的分布可知,图中甲区中坡与坡之间有较为宽阔的平地,对比图1中梯田类型可知,适合修筑隔坡梯田。第(2)题,黄土高原的最大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在黄土高原地区修筑梯田一定要注意保水保土,反坡梯田的优点就是保水保土效果好。 答案(1)C(2)A

(完整版)黄土高原的成因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 103°~114°。东西千余 千米,南北700千 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 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 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 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 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 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 积约40万平方千米。 黄土高原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 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 目录 ??概述 ??来源 ??历史 ??水土流失 ??治理 [显示全部] 黄土高原-概述

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山地土壤 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 分明显。黄土颗粒细, 土质松软,富含可溶性 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 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 久。黄土高原是中国古 代文化的摇篮。 黄土高原的地理范围 在中国北方,它东起太 行山,西至乌鞘岭,南 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1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科学在不断发展,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

高考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归纳 1、冲积扇形成过程: 河流流出山口时,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砾石、泥沙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2、三角洲形成过程: 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流,在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3、(1)背斜成山的原因: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挤压力,使岩层弯曲变形,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地。 (2)向斜成山成因: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 (3)背斜成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断裂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4)向斜成谷成因: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挤压力,使岩层弯曲变形,岩层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其中,背斜成山和向斜成谷主要是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被称为地形倒置,主要是外力作用。 (5)断层形成的断块山:岩体断裂并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山岭(华山、庐山、泰山) (6)断层形成的平原或谷地: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流水堆积而成(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宁夏平原等) 4、选择在背斜处建隧道原因: 背斜岩层呈天然拱形,结构牢固稳定,不易储水。 背斜找石油、天然气,原因: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背斜顶部建采石场:裂隙发育,岩石破碎,易开采。 向斜找水原因: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地下水容易汇集,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5、背向斜判断方法: 背斜判断:(1)岩层向上拱起;(2)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 向斜判断:(1)岩层向下弯曲;(2)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6、地质构造类型: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地垒和地堑) 褶皱和断层常形成的地形(地貌):山岭或谷地 其中地质构造是指岩层的形态,是由内力作用导致。 7、岩石圈物质循环

中考地理复习讲解: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2020届中考地理复习讲解: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知识讲解 1、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⑴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 ⑵黄土地形的分类:黄土原、黄土峁、黄土梁。 ⑶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⑷成因:风吹来的高原。 2、严重的水土流失 ⑴形成原因 自然因素: ①地形:坡度较陡,地面较长,冲刷侵蚀力强。 ②植被: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 ③土质: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裂隙。 ④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 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表植被。 ②开矿、修路使地表疏松。 ⑵影响 ①带动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②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③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造成河道整治和防洪困难。 3、脆弱的生态环境 ⑴地形破碎,气候干旱。 ⑵自然灾害频繁: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还有旱、涝灾,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 ⑶环境容易遭到破坏,而且破坏之后很难恢复。 4、生态建设 ⑴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⑵水土流失的治理: 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②工程措施:修梯田; 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避免超载放牧。 二、跟踪训练 1.“就在这大自然无数黄色的褶皱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者千千万万的人,无论沿着哪一条‘皱纹’走进去,你都能碰见村落和人烟,而且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议”(引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据此,对文中“黄土地”所在地形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位于第三阶梯上,流水侵蚀严重 B.熔面比较平坦,适宜耕种 C.传统民居是窑洞,民歌是信天游 D.采取生物、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治理生态环境

新高考地理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和地表千沟万壑的成因

考点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和地表千沟万壑的成 因 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黄土堆积。黄土主要来源于风力携带北方泥沙沉积形成。 地表千沟万壑的成因——流水侵蚀。黄土高原夏季暴雨集中,黄土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严重【拓展提升】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土高原地区历史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问题突出,致使农业生产广种薄收、单产较低。近50年来,我国对该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淤地坝(图),即在沟道内筑坝、拦泥淤地,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但在不同阶段,黄土高原的治理模式和主要措施存在较大差异(表)。 表为不同时期黄土高原的治理模式及主要措施

(2)比较建坝淤地和植树种草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差异。 (3)结合材料,总结我国在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答案】(1)缓解水土流失;增加耕地面积,保障粮食供应。 (2)建淤地坝:拦截沟谷泥沙,减少沟道侵蚀;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坡面侵蚀。 (3)以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等措施解决问题;治理措施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一定条件下适度减少人为干扰,充分发挥自然恢复的作用。 【分析】(1)黄土高原人地矛盾突出,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为治理水土流失,修建梯田,可以减缓坡度,减轻水土流失,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应。 (2)淤地坝属于工程措施,其主要作用重在拦截沟道里面的泥沙;植树种草属于生物措施,其主要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植被覆盖率,降低坡面径流的流速,减少破面的侵蚀。 (3)由表格内容可知,黄土高原治理的目的是保护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一定条件下适度减少人为干扰,充分发挥自然恢复的作用;淤地坝、植树种草等措施体现的是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不同方面的治理措施,也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洛河地处黄河中游,流域内植被物种多样性丰富,但因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1970年以来,黄土高原开展了大规模的梯田和淤地坝建设,1999年以来又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显著改变了流域的下垫面条件。但实地调查发现,当地人工林草均不是自然植被的建群种和优势种,种植密度大,有些树种耗水过大,形成土壤干层,致使坡地林木“成活不成林,成林不成材”,影响生态恢复。下图示意北洛河流域位置及地形分区。

高考地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的原因及对策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的原因及对策 在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尖锐的地理背景下,受到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 从自然角度讲:地形崎岖破碎,地形坡度较大,地表千沟万壑;气候大陆性特征显著,降水变率大,总降水量虽不多,但多暴雨,集中在夏季;土质疏松,为细粉沙,垂直解理发育;地表沟壑纵横,植被覆盖率很低。 从人类活动影响角度讲:对植被的破坏现象严重,导致植被覆盖率急剧下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使原来的林草植被种源破坏殆尽;在开采露天煤矿的过程中,破坏了原生地面,破坏了植被,疏松了表土,加剧了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人为影响是主要原因。因此,应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以增加植被覆盖度为重要目标,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生产措施相结合的治理开发模式,保塬、护坡、固沟。此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压缩农业用地,退耕还草、还林,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防止过牧,防止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我国农业区位优势的开发利用途径 我国农业具有许多明显的区位优势。将其充分发挥出来,将对提高我国农业总体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达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区位优势开发利用的原则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基础是农业区域调查与规划;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在平原地区,充分发挥地形、土壤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集约型农业、商品农业,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 在山区,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多样的优势,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循环经济,发展立体农业,进行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最大限度地增加农业产值。 在我国北方地区,要特别重视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要因地制宜地确立合理的正确的农业产业结构,克服影响农业发展的区域性环境或生态问题。 在南方地区,要充分利用水、热、光、生物、水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精耕细作,努力提高单产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保护好生态环境。 在条件具备的地区,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要广泛推广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节水农业。要加大中低产田的改造,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要随时注意市场行情的变化。 建设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 青藏铁路的建设,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做保障,克服了高寒、缺氧、冻土等诸多难题,标志着我国铁路建设水平的提高。也使我国铁路网布局更加合理。且使我国大西南地区交通落后的局面有所改观。有利于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有利于将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有利于青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使之成为青藏地区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加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巩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巩固国防,构建和谐社会。

2015届高考地理(人教通用)题型针对练:10特征描述型综合题

十、特征描述型综合题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形区的地表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图中城市分布有何特征?试分析其原因。 (3)试分析图中河流的水文特征。 (4)总结该地区国土整治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1)特征:千沟万壑(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成因:地表裸露或植被覆盖差,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夏季,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 (2)特征:沿河流(河谷)分布。原因: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3)水量较大,夏季汛期长,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4)压缩农业用地,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扩大林、草的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加强放牧管理,保护草场;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避免由煤炭开发而引起的大规模水土流失。解析第(1)题,图示地区为黄土高原。从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可以读出此地地表特征为千沟万壑。原因是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加上多暴雨,且植被覆盖率低。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沿河谷分布。河流沿岸地势低平,河流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水源和交通条件。第(3)题,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汛期、含沙量和结冰期。黄河及其支流以夏汛为主,含沙量大,有结冰期。第(4)题,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毁林开荒,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和不合理开矿造成的。所以,要从农业、林业、牧业和煤炭开发等方面加以建设和治理。2.图1为世界某区域简图,图2为区域内甲处气温与降水季节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 (2)根据甲地的气候资料,说出甲地的气候类型名称并描述甲地的气候特征。 (3)图1中乙海域7月份洋流方向是什么,试从气压带风带移动分析其成因,并分析这种洋流对沿岸陆地环境的影响。 答案(1)山地高原为主;西北高东南低;相对高差大;海岸线平直。(2)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年降水量较多,一年分干、湿两季。(3)洋流方向为向东北方向。形成原因:7月份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随之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西南季风吹拂表层海水向东北方向流去。由于西南季风对于图示沿海地区是离岸风,表层海水向东北方向流去,深层海水上泛,形成冷性上升补偿流。冷海流对沿海地区起到降温、减湿作用,使沿海陆地形成荒漠景观。 解析第(1)题,地形特征要从主要的地形类型、地势状况、起伏状况以及海岸线状况等角度综合分析。仔细读取图中的等高线信息,图示区域最高海拔在2 000米以上,说明该区域以山地高原为主;整体的地势状况是西北高东南低;相对高差在2 000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大;再从海岸线状况看,海岸线很平直。第(2)题,从经纬度位置看,甲地位于东非高原上,属于热

高中地理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知识点精编

高中地理《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知识点精编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1.黄土特性: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易侵蚀 2.地貌特征:地表破碎,千沟万壑(不稳定 3.气候特征:降水集中多暴雨 4.植被特征:植被稀少 (2人为原因 过度开垦、过度砍伐、过度放牧、滥用土地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书P36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1农业技术措施 (2生物措施(根本:植树种草 (3工程措施:兴修水库、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 (4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要相结合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一、自然概况 (1水量丰富 (2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流域内降水丰富,降水量大(冬季早春(3地形起伏大,比降大(落差大,水能丰富 (4煤、磷、铅、锌等矿产资源丰富

二、开发治理过程 三、开发治理的措施 (1从防洪入手,梯级开发,兼顾航运[蓝] (2电力先行,发展高耗能工业[红] (3农业上因地制宜[绿] (4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业[橙] 四、开发经验的启示 水利工程的修建要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 (1自然资源条件 1.土地:土地肥沃、耕地广阔、集中连片(适合大规模机械化工业(肥阔连 2.气候:雨热同期,热量差 3.森林:丰富 4.草场、农产品:兼备 5.渔业资源:淡水、海洋丰富 (2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部门齐全,体系完整 2.机械化水平提高,成为粮、豆、甜菜基地 (3布局特点的变化 1.往东占三江平原,开垦沼泽破坏湿地,会引起沙漠化治理:退田(耕还湿 2.往西占呼科(呼伦贝尔、科尔沁草原,草原比重下降,黑土地水土流失 治理:退耕还林、还牧,治理坡面、沟壑,植树种草 二、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黄土高原高考专题

黄土高原高考专题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古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铝土矿等资源,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黄土高原能源、矿产丰富,煤矿、铁矿、稀土矿储量非常之大。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沟谷发育(千沟万壑),其地形分为黄土塬、梁、峁三种。黄土塬地形平坦,沟谷较少,水土流失不严重,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黄土高原基本农田分布区,最重要的农耕区。黄土塬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发育成为黄土梁。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梁、峁地形起伏大、沟谷发育旺盛,水土流失严重,在如今的黄土高原广大地区,只有少数黄土源,大部分地区都已被切割成为破碎的粱峁丘陵。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保塬、护坡、固沟。 黄土高原知识汇总: 1、黄土成因:风力堆积(处西北季风下风向), 2、地形特点:千沟万壑(沟谷发育)、支离破碎——流水侵蚀(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形成的外力作用:风积+流水侵蚀 3、地势特点:海拔1000~2000米,西北高、东南低,河流向东南流。 4、气候: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5、地带性植被:温带森林(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 土壤:黄土 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富含钙质、直立不倒(挖窑洞) 水文:流量不大、流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结冰期短。 6、最主要矿产:煤炭(如山西能源基地) 发展农业有利条件:夏季光热充足,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 发展经济限制性因素:缺水、水土流失严重,风沙大。 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保塬、护坡、固沟 7、黄河上中下游水文特征: 、黄河上游的水文特征: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化水补,河流冬季结冰,初冬、初春季节宁夏段有凌汛。河水清,落差大,多峡谷、水流急、水力丰富

2022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基础训练新人教版选择性必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基础达标练 (2021辽宁沈阳高二期末)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 B.er C.③ D.④ 答案:A 解析:松花江地处东北,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而珠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两条河流由于所处气候区不同,水文特征差异较大。 2.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答案:B 解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主要是因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中⑥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故选B。 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河流发育程度低,多外流河 C.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 D.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 答案:B 解析: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河流发育程度低,多内流河 方法技巧图示法理解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4.下列关于生物循环的图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合成有机物。植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其生成物又回到周围环境中去,从而实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5.植物的光合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整体功能 B.稳定功能 C.调节功能 D.生产功能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所以可得出正确选项为D。(2021四川乐山高二期末)四川省青神县汉阳镇岷江上修建了汉阳航电水利枢纽,使汉阳大坝上游形成一个十余千米长的美丽水库汉阳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高二地理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试题

高二地理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试题 1.形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A.风力的沉积B.流水的侵蚀C.断裂作用D.内力作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景观的主要形成原因,主要考查考生对黄土高原地表千 沟万壑景观形成原因的认知水平。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降暴雨,雨水严重冲刷,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景观,故答案选B。 【考点】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景观的主要形成原因 点评:该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性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景观形成原因的 认知水平。 2.读“黄土高原地区位置和范围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的范围是:东起b 山脉,西到a 山,北到d 南到c 。【答案】太行山;日月山;长城;秦岭 【解析】本题考查黄土高原的范围,主要考查考生对黄土高原范围的认知水平。黄土高原的范围是:东起太行山脉,西到日月山,北起长城,南到秦岭。 【考点】黄土高原的范围 点评:该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性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黄土高原范围的认知水平。 【2】黄土高原的地势特点是,判断依据是。 【答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河流的流向 【解析】本题考查黄土高原的地势特点,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中大部 分河流由西北流向东南,可以得出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所以判断依据就是河流的流向。【考点】黄土高原的地势特点 点评:该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性题目,主要考查考生获取河流流向信息,分析地势特点的能力。 【3】黄土高原的成因是,其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的成因是。 【答案】地壳运动的抬升和风力的沉积共同作用而成;流水的侵蚀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黄土高原及黄土地貌的成因,主要考查考生对黄土高原及黄土地貌成因区分能力。冬季影响我国的西北风将西部沙漠的沙尘带到黄土高原沉积下来,后期地壳抬升形成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则是由于流水侵蚀形成的。 【考点】黄土高原及黄土地貌的成因 点评:该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性题目,主要考查查考生对黄土高原及黄土地貌成因区分能力。3.读我国某山区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黄土高原-优秀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6-3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环节活动内容集备反思 学习目标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并对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意义有一个初步认识。 2.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说明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学习 重点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学习 难点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课堂学习 〔一〕 创设情 境,明确 任务 视频?我家住在黄土高坡.flv?,通过欣赏,请问,你对黄土高原地区有什 么样的印象?今天,我们一起领略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二〕 自主 学习 合作 探究 第一课时 一、文明的摇篮 读图·析图 1.读图,完成填充图册各题。 图 〔1〕在图中填出: 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 ( 2 ) 在图中填出: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黄土高原东起山脉,西至,北连高原〔大致以 为界〕,南抵。 (4)黄土高原因覆盖着身后的而得名,地表、, 水土流失严重。 2.古代文明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_,黄河流域是中华民 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 原就出现了 原始的农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园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位于陕西省 黄陵县的,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 3.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 风民俗。 (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原因是黄土具有性,不易 崩塌,而且又比拟,容易开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 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风吹来的黄土 活动: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以下现象 1.以下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写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 么问题。 2.关于黄土的来历,你还有其他的推测吗? 1.黄土地貌景观 〔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_ 的黄土堆积区,海拔在1000-2000米。其中,黄土堆积 厚度一般超过米。 〔2〕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地表破碎,,形 成、、、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3〕源的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源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 分割成长条状的;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别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 叫;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它是黄土高原农业兴旺、人口集中的地 区。 2.成因: 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说〞。 该学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来的。 〔三〕展 示交流,自主构建知识归纳总结 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 教学反思

高一地理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试题答案及解析 1.位于湖南省西部的武陵源景区岩峰高耸、绿树翠满,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誉。读“武陵源风光邮票图”回答下列各题。 【1】武陵源石峰林地貌的成因是 ①地壳的上升运动②地壳的下沉运动③流水的沉积作用④流水的侵蚀作用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答案】C 【解析】地壳的上升运动把岩浆喷出地表,再在流水的侵蚀的作用下形成各种地表。故选C。【2】该地区的岩石、气候、植被类型依次是 ①沉积岩②变质岩③岩浆岩④热带季风气候⑤亚热带季风气候⑥温带季风气候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⑨温带落叶阔叶林 A.②④⑨B.③⑤⑧C.①④⑦D.①⑤⑧ 【答案】D 【解析】该地区位于我国南方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选D。 【考点】地质作用和物质循环。 2.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数码①②③④表示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①——变质作用B.②——外力作用 C.③——重熔再生作用D.④——沉积作用 【答案】B 【解析】①是岩浆形成岩浆岩,是冷却凝固;②是岩浆岩形成沉积岩,是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属于外力作用;③是沉积岩形成变质岩,属于变质作用;④是岩浆岩形成岩浆,是经过 重熔再生作用。故选B。 【2】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类岩石都可以转化为岩浆B.三类岩石均可能含有石油 C.三类岩石可互相转化D.三类岩石与岩浆可互相转化 【答案】A 【解析】图中三类岩石经过重熔再生,都可以转化为岩浆;而只有沉积岩含有石油;沉积岩和变 质岩都不能形成岩浆岩;三类岩石可以形成岩浆,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故选A。 【考点】地壳物质循环 3.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A为沉积岩B.C为岩浆C.D为岩浆岩D.E为变质岩

2021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冲刺复习 地球表面形态之外力作用

2021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冲刺复习 地球表面形态之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心态的影响。 能量来自:太阳辐射 外力作用动力因素有: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 表现形式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堆积)、固结成岩 外力作用动力因素及分布地区 风力: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 流水: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地区 冰川:主要分布在高纬、高山等寒冷有冰川的地区 海浪: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生物:主要分布在生物活动频繁的地区 外力作用表现形式 风化:在温度、水或生物作用下,岩石由大变小的过程。是一种静态的破坏。 侵蚀: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搬运: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等转移离开原来的位置。 沉积(堆积):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搬运的外力减小,物质逐渐堆积。 固结成岩:沉积物经过一定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化学的作用,进而使沉积物固结变硬,形成新的沉积岩。

固结成岩 在 沉积物上重力挤压 砂岩、砾岩、页岩等沉积岩 2、流水作用与河流 河谷发育历程:V 形谷---U 形谷----槽形谷 其中,河流会因为地势和地转偏向力形成凹岸和凸岸。 河流的堆积地貌 名称 冲积扇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 位 置 山前 河流中下游 河口 形 成 原 因 山区地形起伏大,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砾石、泥沙流出山口时,因地形突然平坦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前大量堆积,形成扇状堆积地貌,即洪(冲)积扇。 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连成平原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入海处地形平缓,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 强调:沉积(堆积)地貌的特点:分选性随着逐渐远离源头、搬运外力的逐渐减弱,堆积物颗粒会逐渐减小。 补充小结: 一、常见地貌成因分析: (1)花岗岩球状风化物 ①岩石成因:岩浆入侵形成花岗岩②地壳上升③外力作用(风化、侵蚀为主),剥蚀花岗岩外部包裹岩层与沉积物。 (2)大峡谷成因 ①地壳上升②流水下切作用明显 河段 流水侵蚀 流水堆积 河流上游 下蚀、溯源侵蚀—V 形谷 山前冲积扇平原 河流中游 侧蚀—U 形谷 中游河漫滩平原 河流下游 侧蚀—U 形谷 下游三角洲平原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七章 植被、土壤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环

第二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读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要素及物质与能量交换的主要途径。 提示: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等。 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要素是生物。 3.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C,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A,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B,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D。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1.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表现为哪两方面? 提示:生产功能、稳定功能。 2.根据稳定功能的特点,判断正误。 (1)稳定功能是指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2)稳定功能和生产功能一样,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自然环境要素的功能。(√) (3)稳定功能就是指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稳定。(×) (4)稳定功能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产物,又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特点变化性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要素的演化,各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意义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通过图示我们可以看出:某一自然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2.人类对自然环境干扰带来重大影响:干扰不断增强→自然环境要素发生连锁变化→环境快速变化→不利于人类的适应。 命题视角(一)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演绎法学习 1.气候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2.地貌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水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 大气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 雨 土壤坡度陡,易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坡度缓,土壤沉积,土壤肥沃生物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一一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教师可给学生作简要介绍,详见备课资料)。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海洋和大致形状。 2、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个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渐树立人和自然协调观念及课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分析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教学难点: 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的只是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教学准备: 黄河流域水系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黄河大合唱的歌曲。老师讲述:有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有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

经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黄河的功与过呢? 二:讲授新课 (一)黄河的概况 教师讲述并提问:引用李白的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的天上指的是什么地方?海指的是什么海? 学生活动: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回答问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东流注入东海。 问题2:从地图上看黄河像什么? 学生活动:读图回答:几字形 3看地图说出黄河的主要支流,流经的省区和上中下游的三级划分。 4将黄河与长江进行对比,让学生比较,并总结出黄河水的特点。 学生回答含沙量大水量小 (二)黄河的贡献 学生自读第49页3、4、5段,说一说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塑造平原提供灌溉发电和旅游 (三)黄河忧患 老师讲述:几千年来,黄河流域的人民正是在黄河的哺育下才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那么黄河有没有过呢? 学生回答: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