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传统文化元典中汲取人生智慧

从传统文化元典中汲取人生智慧

从传统文化元典中汲取人生智慧
从传统文化元典中汲取人生智慧

也。(译:礼讲究有来有往。我前往施惠而受惠者不来报答,不符合礼;别人来施惠而我不前往报答,也不符合礼。)

离坐,离立,毋往参焉。离立者不出中间。(译:见二人坐在一起,或二人站在一起,就不要插身到他们中间去。见二人站在一起,就不要从他们中间穿过。)

并坐不横肱。(与人并排而坐不要横起胳肘。)

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走路不要大模大样的,站立时身体要正而不偏斜,坐时不要伸开两条腿,睡觉不要伏着身子。)

上面的这些话,对今人不是仍然很有教益吗?以上是仅从 礼记 的第一篇 曲礼上 中举出的例子,就 礼记 全书而言,这样的话举不胜举,俯拾即得。所以 礼记 确实是一部很好的人生教材,我们选择其中相关的、有益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导读、讲授,对于当今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确实是很有教益的。

当然, 礼记 的内容很多,有些篇幅很长,而 礼记 导读课的课时则有限,这就要求我们的 导读 课不可以贪全,而重点在导!字上,在于选择 礼记 中堪称精华的篇目或章节、段落,给学生作引导性讲解,以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自己再去阅读。

在讲授 礼记 导读课的过程中,笔者最最深切的感受是:要讲好此课,老师必须有较深厚的学养。如果老师没有较深厚的知识贮备,备课时只就 礼记 本身来钻研,那就不可能备好课,自然也不可能讲好课。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 三礼 ( 周礼 、 仪礼 、 礼记 )的知识基础,没有经学和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学)的基础,进而没有必要的有关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的基础,要讲好 礼记 导读课,几乎是不可能的。如 礼运 篇开头第一句话说:昔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要给学生讲懂这几句话就很不容易。首先要知道这里的蜡!读zh ,是祭名。而要知道蜡祭是怎么回事,就不但要读 礼记 的 郊特牲 ,还要读 周礼 的 党正 。只有融汇这二者的知识,才能对蜡祭之礼真正有所了解。然而蜡宾!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行蜡祭礼的时候要聚集民众到党(乡下面的基层组织名)中行饮酒礼,故 党正 说:国索鬼神而祭祀,则以礼属民而饮酒于序,以正齿位。!这里的国索鬼神而祭祀!即行蜡祭之礼,而以礼属民而饮酒于序!就是行饮酒礼,这里的序就是党的学校名。按古人行饮酒礼,意不在饮,而在于教民习礼,因此凡行饮酒礼都要设宾、主,如果读过 仪礼 的 乡饮酒礼 、 燕礼 ,就会很清楚了。孔子就是在举行蜡祭时的饮酒礼上充当宾的角色,这就是所谓与于蜡宾!。事毕!,则指饮酒礼举行完毕。出游于观之上!,郑注:观,阙也。!这里又牵涉到对于古代门阙台观知识的了解。可以看出,仅仅为了解释 礼运 的第一句话,就牵涉到不少相关的文献和古代文化常识。如果老师压根没读过 仪礼 和 周礼 ,而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也很贫乏,只是遇到问题就靠查字典、词典,那是远远不够的,也肯定不能把知识给学生讲透。可见,要真正上好 元典导读 课,是很不容易的,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

然而正如 礼记?学记 所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作为老师,在教学中发现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再去充实和提高,教学水平也就提高了。这也就是 学记 所谓学学半!,教学相长!的道理。在教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自己。

自开 礼记 导读课以来,学生普遍感到收获甚大,不仅提高了传统文化知识,也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加强自身素质修养的途径。他们都认为,通过这种课程的的学习,当他们本科毕业的时候,在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修养方面,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从传统文化元典中汲取人生智慧

王星光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 论语 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儒家经典中最基本的一部。和其他的儒家典籍相比,它是孔子给其弟子讲课和传授知识的记录,其中融汇了孔子对 诗 、 书 、 礼 、 易 、 乐 等先秦文献精髓

的认识,凝聚了孔子历经坎坷、饱经风霜的人生智慧,直达胸臆地讲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和体验,因此,对今天的人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是大有裨益的。从1994年起,我们开设 论语 导读相关课程的实践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与此同时,西方世界的种种观念也不时袭来,青年学生正面临社会转型时期的风云际会、习尚嬗变;而建国以来长期进行的人生观、理想观教育受到了严重挑战,尤其是那种生硬说教式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已很难引起莘莘学子内心深处的共鸣。加上他们在学习或就业等问题上面临的种种压力,不少学生感到前途迷茫,面对各种诱惑,何去何从,莫衷一是。 论语 中有关人生理想的论述对大学生很有启迪意义。孔子处在春秋末年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昏暗之世,他本人也命运多舛,历经磨难,但他始终对生活充满希望,乐于和他的弟子畅谈志向和理想。 论语?公冶长 记载道: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是说子路的志向是愿意让朋友分享自己的车马裘衣,即使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是说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可知颜渊把自我修养的完善作为人生的理想。而孔子的志向则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表明孔子的理想是让天下的老人得到安抚,朋友之间能相互信任,少年儿童得到关怀。这实际上描述的是一种天下和谐、其乐融融的大同社会的美好景象。相比之下,显见孔子理想境界的高远,胸怀之博大。老人和儿童,一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安危冷暖如何,是社会文明进化程度的标志,2000多年前的孔子就有如此宽广博大、悲天悯人的情怀,正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大仁大慈者的展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 ),可谓孔子逆而弥坚、乐观豪迈品格的真实写照。也正是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孔子告诫他的弟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激励着一代代有理想和抱负的中国人。孔子的高足曾子也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以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胸怀宽广,志存高远,意志刚毅,任重道远,自强不息,死而后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青年学子们正可从这里汲取昂扬向上、立志成材、报效祖国的精神营养。

作为高等学府,大学最终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里的高素质,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与人交往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就是儒家所倡导的成人!,即品德高尚、博学多识、温文尔雅的君子。 论语 中有大量的关于君子为人处世的论述,是大学生值得观照借鉴的。子贡曾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答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卫灵公 )在孔子看来,如果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的话,那就是恕!字。他自己对恕!的解释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说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恕!从如!从心!,包含有将心比心之意,做到将心比心就是恕!,也就是要忍让宽容。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君子的基本要求的话,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则是更高的要求。作为仁人君子,自己要立身,同时要想到别人之立身;自己想要通达,同时也要想到使别人通达。这实际上是对恕!的推延,也是对将心比心的推延。如果青年学子能够具备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恕!的要求,就能够处理好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减少摩擦,化解矛盾,营造和谐舒畅的校园氛围,将来行之!于社会,也会终身!受益的。孔子还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分别是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论语?阳货 )这实际上是对仁!的细化和具体施行的解说。恭即恭敬,就是要尊重他人,恭敬从事,也应包含敬畏大自然之意。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只有认真敬业,才会深入其中,获得真谛;也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和的目的。宽即宽厚,待人要宽厚,不可吝啬,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能够容得下他人,这是组建团队,通力协作的基础。信即诚信, 论语 中38次谈到信!字,可见孔子对信的重视。作为青年人,一定要养成诚实守信的品德。要从参加考试、提交作业或实验报告等日常小事做起,实实在在地做事,老老实实地做人,日积月累,才会养成在科学上求真务实的学风。摈弃哗众取宠、虚假浮华的劣习,赢得人们和社会的信任和尊重,方能成就大的事业。尤其是在当前,诚信缺失成了我国上下各界忧虑的诟病,以诚实守信为荣!,成了全社会的期待和呼唤,诚信品德的养成显得更为重要。敏即勤敏,勤劳敏捷是对青年学生的基本要求,要想获得知识,一定要勤奋读书,刻苦学习,勤能补拙,天才在于勤奋,不愿付出、坐享其成的人,终将受到社会

的唾弃,只有乐于奉献的人才会享受丰收的喜悦,受到社会的尊重。拖沓懒惰、游手好闲、贪图享受、攫人之功,都是由于勤敏缺失造成的。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是从勤奋学习的习惯中养成的,尤其是在竞争激烈、讲求效率的当今社会,勤敏品质的培养和保持尤为重要。惠即恩惠,即要有同情心,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扶贫济困,同情弱者。由于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不同的家庭、社会等背景,造成了他们在身体上、物质上、经济上、智力上、能力上诸多方面的差别,大家生活学习在一起,就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使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集体大家庭和社会的温暖,这样才能够使全社会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团结协作、其乐融融的和睦景象。恭、宽、信、敏、惠,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倡导的做人准则,至今仍闪烁着不朽的光辉,值得青年学生去认知、坚守和弘扬。

现在的大学生,多属于所谓的80后!青年,独生子女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由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亲人们过多的呵护和疼爱,自我意识强,被别人关心的多,较少关心他人,缺乏感恩意识。有鉴于此,笔者在讲授 论语 时,特意开设专章讲了其中有关孝道的论述,认为孝道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感恩。有人说西方专门设有感恩节,中国没有,这是一个缺憾。实际上,中华文化中的孝道,就是感恩的重要表现。每年春节漂泊在外的游子都要尽量赶回家过年,以致每年我国都要形成浩浩荡荡的春运高峰,需要动用政府的力量加以调节,实际上滚滚人流都是为了与父母亲人团聚,报答亲人的养育之恩,可以说中国的春节,就是中国人最为盛大的感恩节!。 论语 中包含有强烈的伦理观念,而把孝敬父母作为做人的起码素养,仁德的根本所在。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孔子主张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实际上是为了恪守孝道。现在为数不少的大学生热衷于搞自己的生日party,而自己父母的生日却记不清楚,更谈不上专门问候,只是在没钱花时才想到父母,这实在令人痛惜。为此,笔者授课中专门举行了以 论语 ?真情?感恩!为主题的课堂讨论活动,学生在回忆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自己的感人经历时,不少同学泣不成声。根据儒家的伦理观念,成人!的培育应从孝敬父母做起,只有孝敬父母,才会悌爱兄弟,才能关心周围的同学和同志,才会尊重领导,也才会关心集体,将来才能够报效祖国,古往今来的许多事例都证明了这一点。笔者所教的一位父母离异的同学,因恼怒父亲,一直不与他联系。通过学习 论语 ,逐渐改变了态度,恢复了和父亲的联系。这使我真切感受到 论语 的魅力和力量。

青年学生来到高校,求学求知应是首要任务,但在他们当中,有相当多的学生有厌学情绪,见异思迁者为数不少,应付考试、混文凭者也大有人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作为伟大教育家的孔子有许多精辟的教育思想,可谓历千年而不衰。孔子非常重视学习,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 ( 论语?公冶长 )可见一向谦虚的孔子,在好学!上是当仁不让的。打开 论语 ,第一段话就是关于学习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反复演练、实践、思考、探究,就会从中找到乐趣。从另外的意义上也可理解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浅尝辄止,是很难找到乐趣的,只有肯下工夫,深入进去,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才会找到乐趣。有不少做出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自己的专业,而是在不断投入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兴趣和热爱,从而乐此不疲,成就了大业,达到了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境界。青年学生首先需要潜心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认真钻进去,投入的精力越多,就会越珍惜自己的劳动,越不愿意放弃,也就会越有收获。明白了这个道理,并学而时习之!,不少学生终于找到了学习的乐趣,稳定了专业思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应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怀着一颗共同的求知愿望,从四面八方聚在一起,大家相互交流,畅谈感想,切磋技艺,应是十分快乐之事,而我们的大学,学生来自祖国各地,甚至来自海外,正营造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环境,值得大家珍惜和利用,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争辩中取长补短,撞击出智慧的火花,收获求知的快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说在求学的征程中,要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比如历史专业是需要长期积累的,研究的又是远离现实、遥远冷僻的历史课题,别人很难理解,甚至会遭遇嘲讽,但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应该泰然面对,不抱怨别人的误解,不怨天尤人,而是以平常心来面对现实,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方显出君子的超然风度,才会日积月累,取得成绩。用这样的方法讲 论语 ,为的

是让学生对耳熟能详的 论语 章句有耳目一新的认识和深刻感悟,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求知的热望被重新燃起,行为举止变得文明,追求的理想变得崇高,人生的脚步迈得坚实。不少学习过包括 论语 导读在内的 中国传统文化元典导读 系列课程的学生确实获得了这样的真切感受,这正是我们这些传道授业者的最大欣慰。

道德经 的思想精髓与时代价值

袁延胜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 道德经 ,又名 老子 ,是春秋时期老子的著作。老子即老聃,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 道德经 为主的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辩证思维模式及其自然无为的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鲁迅先生和李约瑟先生用根柢、根来比喻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这是很深刻的。时至今日, 道德经 博大精深的思想仍有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老子的思维方法是很独特的,他常从事物的反面、对立面、表象的后面来看待事物,形成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道德经 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第2章)在这里,老子把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等,都看作相反相成的依存关系。同时,老子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而这种变化多是对立统一的,总是向对立方面转化,如此循环不止。如 道德经 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22章);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42章)。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58章)普通人一般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却没有看到其中蕴藏着的相反的因素。而在老子看来,祸难的事情,未始不潜藏着幸福的因素;幸福的事情,也未始不含藏着祸患的因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处于艰难的环境中,反倒激发他愤发的心志;而一个人处于幸福的环境中,反倒养成懈怠懒惰的习性,使他走向颓败的路子。世事尽如祸福相因一般地互相对立而又相互转化。[1](P8)

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进取精神不同, 道德经 主张自然!、无为!,形成了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看法。 道德经 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老子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符合自然变化的规律。面对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老子道法自然!的生态思想更值得我们重视与借鉴。与自然!相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无为!。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2章)。老子 道德经 中无为!的概念,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这里的人为!,含有不必要的作为,甚至含有强作妄为的意思。换句话说, 道德经 中的无为!并不是一无所为,并不是不为,而是顺其自然去为,以无!的原则去为!,但不能强作妄为。如果尊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去为,就能达到无为而治。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都是讲以无为!原则处理事情取得的良好效果。

与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相一致,老子提出了柔弱、处下、谦退、不争等重要的思想。和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阳刚、进取精神不同,道家是贵柔的。老子用水来比喻道!的柔弱、处下、不争的特点。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第8章)。但 道德经 中柔弱!并非懦弱,柔弱!的观念意在不可恃刚凌物、强悍暴戾。老子所说的柔!是含有无比韧性和持续性的意思。柔弱的作用,运用到人生方面,就是柔弱胜刚强!(第36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78章)。

传统文化的十大智慧

传统文化的十大智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的名句比比皆是。这些经典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中国人品质和内涵的一种代表,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传统文化十句最具智慧的妙语。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传统文化的十大智慧,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上善若水,处下不争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大智若愚,勿恃聪明 大智若愚,中国古代成语。出自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解释: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拙”。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致都是一个意思,只是更能表现被形容者伟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大智若愚”,若愚,已入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当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 淡泊恬适,明心立志

淡泊明志,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滴水穿石,贵在坚持 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宋朝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一天,他看见小吏从府库慌张出来,头巾下藏着一文钱。下令拷打。小吏不服:”一文钱算什么!你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大怒:”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斩首。 厚积薄发,以柔克刚 厚积薄发源于“君子厚积而薄发”一句。意思是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苏轼尝在《稼说送张琥》中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以柔克刚的态度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暗合道家主张的学说,顺其自然。万物相生相克,刚劲的东西不一定要用更刚劲的征服,有时最柔软的事物才恰恰是它的弱点。 海纳百川,包容涵藏 海纳百川出自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意指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说要豁达

2020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下列哪项不属于传统文化的特征? A.传统是延续性的 B.传统是指向未来的 C.传统是历史的 D.传统是革新的 答案: 传统是革新的 2、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为主干的文化,辅以道家和佛家。 答案: 对 3、国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特指在历史上积淀下来成为传统的、属于中国人的历史文化。 答案: 错 4、《易经》是由谁翻译之后传到西方的? A.马可波罗 B.郑和 C.利玛窦 D.魏源 答案:利玛窦 5、“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

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句话是谁提出的? A.林则徐 B.梁启超 C.康有为 D.司马迁 答案:梁启超 第二章 1、中华文化是在半封闭的大河大陆型原始协作农业自然经济以及( )的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这体现在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文化形态。 A.母系氏族 B.分封制 C.父系氏族 D.家国一体 答案: 家国一体 2、近代中国人则通过对比东方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从这两种文化生态的差异中,对自己文化的特质重新加以认识。 答案: 对 3、孔子开创了古代中国的“私学”传统,主张并实行“有教无类”,不分贫富和地区,对各类学生都采取( )的态度。 A.因材施教

B.诲人不倦 C.寓教于乐 D.不耻下问 答案:因材施教 4、墨子提倡以“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这“三表”是本、原、用。 答案: 对 5、“文景之治”时期,儒生贾谊曾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始皇暴毙 B.边患日重 C.仁义不施 答案: 仁义不施 6、两汉时期,代表性的文章来自两位司马,一个是司马迁,还有一位是( )。 A.司马相如 B.司马徽 C.司马懿 答案:司马相如 7、汉学学风,即“经学学风”,与后世( )成为古代中国两大学风的代表。 A.明代心学学风

弘扬传统文化-开启智慧人生

弘扬传统文化开启智慧人生(解说词) ——岭南学校传统文化特色教育建设记略 (字幕: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这是一片培育英才的沃土,新生中孕育着无限的希望,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这是一座凝重厚实的学苑,成长时传承着人类的文明,撒播着科学的精神; 这是一处产生思想的殿堂,希望里绽放着生命的光芒,高扬着猎猎作响的人文大旗! 岭南学校创办于2001年4月,十年来,学校艰苦创业,从无到有,砥砺风雨,发展壮大,现在已是桃李溢园,享誉东莞!(影像资料:学校大门) 一、决策篇(字幕: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信息时代、读图时代的到来,专题片配音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和人格构成的冲击很大,加上当前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部分学生家长急功近利,对子女寄予过高希望,从而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大、内心浮躁,现行教育培养的高分学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不管用,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涵养的缺失。身为校长的贺国新同志认为以经典教育为主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弥补这种缺失的一条最可行途径,学校自2005年始倡导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就是希望中国文化从根救起。着眼未来和发展,铸造个性与特色,岭南学校为自己的发展明晰了一条思路。

学校以“立君子志,养君子德,践君子行,奠定学生终身发展基础”为办学宗旨。以“胸怀感恩,心存敬畏”为校训,以“温文尔雅,谨信笃行”为校风,以“见贤思齐,敏而好学”为学风,以“博学修身,诲人不倦”为教风,以“弘扬传统文化,开启智慧人生”为形象口号,紧紧围绕传统文化特色,开启了新的发展模式。(影像资料:字幕:学校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影像资料:贺校长同期声) 二、理念篇(字幕: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对古典文化的吸收,继承、吸收传统是我们弘扬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 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专题片配音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 经典教育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经典诵读”。(出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弟子规》等书籍的图片) 早在1994年,学者王财贵在台湾发起青少年读经运动,倡导教育从读经开始,主张利用学生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中国文化乃至世界一切文化的经典,提升文化修养,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读经”教育一经倡导,便在台湾得到广泛的响应。后经南怀瑾、杨振宁等诸多有识之士的倡导和推动,祖国大陆和海内外华人均开展了儿童青少年读经活动。(王财贵来岭南学校讲学的视频、图片)

《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听课感想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上课感想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提炼过程中,逐渐结晶为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人文传统,刚健自强,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些精神在今天看来都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全面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重视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说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程。重视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提高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助于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以及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在陆老师的文化课上,我们系统的学习了儒家,道家,佛家,以及一些关于易经的知识;充分了解到在星光璀璨的五千年里,传统文化对我们的重大意义,它深入到人们的衣食住行,深入到人们的思维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也在朝代变迁中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力。但是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存在一些理解误区,导致现代社会中出现了“反传统”的声浪。学习传统文化课,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对古文化有了新的认识,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观点,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新学习。 在第一堂课上,陆老师便开门见山的提出了本门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消除偏见,端正认识,明确意义,了解方法。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应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相互参照,比较研究。透过具体的、表层的文化现象去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价值。学习如何正确地生活、如何智慧地生活、如何自在地生活。 在接下来的几堂课中,我们通过对“小文化”的学习来认识“大文化”的本质。小文化通过对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分别学习来建立系统认识,对其主要思想的学习让我们更好的在现代生活中处理一些实际问题,走出误区。 陆老师常说:继承是创新的前提,这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现代人过于自我偏激,对传统文化产生的一些误解需要我们来一一解开,重新认识,才能达到更好的创新。有人认为:“尤其近代以来,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已经不能指导我们走出传统社会,实现近代化和现代化,相反却总是让我们被动挨打。”也有人认为“儒家文化在总体上无疑是过时了。”这些过于武断的说法在传统文化课上得到了新的定义。陆老师点评到:难道世上有能医百病的药吗?如果说,儒家思想未能导致近代化和现代化,这不能说是古人之过,而是近代人、现代人之过。如果说,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去的某种思想、理论与当代的现实之间产生了距离,这种距离的弥合,也要靠当代人的努力,同时这也是当代人的使命,而不应归罪于前人或古人,因为前人或古人已经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 以往人们都认为道家思想消极避世,以老子为例,一般人常以为老子思想是消极、厌世的或出世的。造成这种误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人们对他的重要观念望文生义所致。例如:无为、不争、谦退、柔弱、虚无、清静等观念都被人曲解。在陆老师的课上这些重要观念被重新定义,例如“不争”——不伸展一己的侵占意欲,“谦退”——具有“不争”的内涵,要人含藏内敛,不显露锋芒,“柔弱”——“柔弱”并非懦弱,而是含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的意义。意在不可恃刚凌物、强悍暴戾,“虚无”——“虚”用来形容道体,虚状的的“道”体却能发挥无穷的作用;“无”的含义,其一是指道无形无象的特性;其二是指空的空间,“清静”或“虚静”——主张凝练人内在生命的深度,发展主体的精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2012-03-02 黑老赵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支撑起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思想支柱。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五行思想”不仅指明 了宇宙统一于金木水火土为代表的物质运动,而且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说明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被其他事物所生,也被其他事物所克,同时任何事物本身也生着或克着另外一种事物。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2011-12-21 学无止境65528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支撑起中华传统文化的 四个思想支柱。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五行思想”不仅指明了宇 宙统一于金木水火土为代表的物质运动,而且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说明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被其他事物所生,也被其他事物所克,同时任何事物本身也生着或克着另外一种事物。第三个重要思想,“中和中庸”。“中和中庸”思想的古为今用2011-10-06 法童“中和中庸”思想的古为今用。"中和中庸"思想的古为今用(一)金开诚,北京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论稿》、《文艺心理

学概论》、《屈原辞研究》、《谈艺综录》、《学术文化随笔》、《文化古今谈》等二十多种。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2010-04-11 四海为家*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 的基本精神。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在美学上,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浸渍了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使得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2008-07-03 hongtao 中 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漫画: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图文]2012-03-21 茶香飘万里漫画: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图文]漫画: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图文]2012-03-21 雪峰读书漫画:传统

传统文化成高考作文

传统文化成高考作文 最近几天又有不少同学问我传统文化作文怎么写,今天我们就来突破一下。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龙应台语 话题释义:对于文化的界定,众说纷纭。我们整合以下信息,作为诠释的依据和参考。 (1)“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活动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则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中国大百科辞典"七》P1)(2)“文化: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金山词霸》) (3)“文化: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一切活动及其所创造出的所有事物之总和。一般意义上的亦即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以及人类其他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刘在平、秦永楠主编《中国小百科全书"第四卷"人类社会(一)》P109)(4)“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当中,它凭借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特殊成就,其中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方式和模式。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科学衍生的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以价值观尤为最重要。”(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其概念与定义的批评》)(刘在平、秦永楠主编《中国小百科全书"第四卷"人类社会(一)》P107) (5)“英、美传统的文化研究者将文化理解为既定事实的各种形态的总和,即将文化视为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张岱年、程宜山著《中国文化论争》P1)龙应台认为,所谓文化,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素材点击: 文化美的内容层面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各个历史时代所表现出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是每一个审美的个体所表达出的主观想象和思想感情。这是因为一定的社会现实状况、社会思潮、审美思潮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尽管这种状况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其表现不尽相同。但是,它们的实质和表现都是大同小异,或者异曲同工的。下面选择一些文化类的素材故事,让我们各个从不的历史层面和各具个性的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文字的侧面来了解其具体内涵。请看: ●我站在田岸边,面对着新铺着绿秧的土地,深深的呼吸,感觉到春天真的来了,空气里有各种薰人的香气。刚下过连绵春雨的田地,不仅有着迷蒙之美,也使得土地湿软,种作更为容易。春日真好,春雨也好! 看着农夫的身影,我想起一首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以生活的插秧来象征在心田插秧的诗。意思是惟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只有六根清净才是修行者惟一的道路;要趣人那清净之境,只有反观回转自己的心,就像农夫插秧一样,退步原来正是向前。(林清玄《水中的蓝天》)[点击]此话题可为“劳动美”“细致敬谨”“精神家园”“‘前进’与‘后退’”等。上述素材中,所表现的主旨,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那样:“‘青青秧苗,皆是法身’,农人几千年来就以美丽谦卑的姿势那样的实践着。那美丽的姿势化成金黄色的稻穗,那弯腰的谦卑则化为累累垂首的稻子,在土地中生长,从无到有、无中生有,不正是法身显化的奇迹吗?”这样一联想,在生活中,古往今来许多为了前进而先后退人生实践不胜枚举。例如,学者、骚人

党员干部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从政智慧

党员干部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从政智慧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哪些思想精华,今天仍然可以发用?诸子百家,各有各的思想。我们中华文化,有儒家的心系家国、忠恕仁爱,有道家的潇洒自然、无为无不为,有佛家的慈悲天下、诸法缘会而生,这三家思想构成的中华文化的主体,蕴涵的思想精华,是中国人立国、为官、作人的基本依据。笔者纵观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对历代执政者的操守要求与为政规则一般不外乎五个方面:即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重民本而知根本的民本思想、明廉耻而养情操的德政思想、遵循规而成事业的勤政思想、畏法度而能自律的治吏思想。中国古代从政文化的五个思想显得厚重和务实,除却其愚忠、功用的色彩外,放之当代仍有引人深省之处,分享从政文化的五个思想的智慧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愉悦,还有经世致用的哲理和为人处世的智慧、

做事的遵循、从政的操守,在修心开智,修行精进,修身养性,大有其用。 一、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 回望千年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凤凰涅盘,文明形态的每一次旧貌换新,都是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的结晶。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内忧外患,也经历过闭关锁国,但始终保持了在学习中生存发展的优秀品质。如,先秦时期苏秦悬梁刺股,西汉匡衡凿壁偷光、孙康“囊萤映雪”、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等等,我国现代文豪郭沫若,数学家华罗庚,国学大师季羡林,毛泽东、周恩来等都是终身学习的光辉典范。学习开启引领了华夏儿女五千年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恢弘历程。 《论语》曰:“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来即须求学”。明代大文学家方孝孺说:“人可不食也,不可不学也。”。“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党员干部只有自觉地把学习当做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才能自觉地读理论之书,打牢“基本功”;长期地读经典之书,占领“制高点”;广泛地读百家之书,开阔“大视野”;深入地读哲学之书,掌握“金点子”。古今中外历史证明,凡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如果不善于学习、思考,

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

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 时间飞速,一晃又是一个学期过去了。在这个学期我就读了《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这门课,我真的是受益匪浅。在这门课当中我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什么是文化?或则是什么叫做中国传统文化?懂的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关系?任课老师是从四个伟大人物(孔子、庄子、老子还有张三丰)给我们讲述这个课题的。下面我就讲讲我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心得。 先来讲讲孔子吧。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从任课老师给我们放的《孔子》电影当中我们知道了孔子的路途的坎坷。在讲课过称中让我影响最深刻就是孔子离开鲁国前往卫国最后还是离开卫国的片段。孔子先是,知道无法继续在鲁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就率领弟子离开鲁国,前往卫国。根本目的并不是为自己谋取物质利益,而是想在卫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既然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然而在卫国就失去了意义,于是,孔子便带领弟子离开了卫国。在孔子的心中,政治理想是其人生价值中的核心价值。物质利益与政治理想相比,根本无足轻重。因此,当孔子判断出在卫国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时,对卫灵公提供给他的物质条件绝无半点贪恋,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卫国。孔子对政治理想的痴心追求,体现了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也体现了他非凡的人生智慧。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针对《庄子》,亿万读者就有亿万个庄子。二千多年来,庄子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性格,我喜欢庄子,因为我从《庄子》思想中汲取智慧,提升眼界。老子是智者化身,读约七万字的《庄子》,不仅可以享受庄子思想,还可以看到其可爱的形象和作为人的情感。从课堂中我学到了一下几点庄子的人生智慧:第一,庄子很穷,但很有自己尊严,非常有性格,喜欢用寓言故事来说事,得不到善待时会毫不犹豫地反击。第二,庄子处于乱世,在乱世的官场上洁身自好很难,也很危险,但是庄子选择放弃,第三,庄子认为世界万物是可以沟通的,它不仅是物理构成还有情感因素,故通过逻辑来阐述世界是不够的,有时逻辑是不能把这个世界讲清楚。第四,生命与知识、道德、欲望、名利相比,庄子认为这一切都可以放弃,生命是最珍贵的。第五,庄子生于乱世,为了保全自我和生命,他选择机变态度对待世事,“处乎材与不材之间”。“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第六,庄子看轻一切身外之物,超然对待荣辱,“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就是庄子的人生智慧—超脱与机变。 如果说孔子的思想是根,那么老子的思想就是根的内在。通过在课堂的视频放映和在课后学习5000字《道德经》的过程中我读懂了老子的人生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归纳为一个精神、四项原则、一种理想。一个精神就是自然精神。这个自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大自然,更不是具体的事物。老子所谓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一种状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写作营养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写作营养 泉州晋江子江中学王国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支柱和精神命脉。但是,当今语言苍白无力、假大空、乱喊口号、无病呻吟,脱离生活已经成为现代中学生作文写作的致命弱点。要改变这种现象,使中学生作文充满活力,具有新鲜感,除了关注生活,还应该和传统文化结合,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写作营养。 一、从传统文化中获取语言营养。 当今书面表达所使用的语言词汇,绝大多数都是来源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新词汇只占极少部分。由于我们社会引导的忽视,加之广大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陌生,以及社会网络文学不规范语言的干扰,当代中学生在写作时,书面语表达已经捉襟见肘,基本上是“白话(苍白无力的口语)成篇”,不少人纵有千言万语写不出,成了语言大街上的乞丐。 中学生作文书面语言贫乏,除了社会的原因,很大部分责任在我们学校语文教材,重政治思想的教育,轻语言品位的导向。当今高中语文教材里古典文学的篇目所占比例偏少,尤其要求背诵的经典作品不足,整个中学阶段六年,(以《2011年高考说明》为例)要求背诵考试的古典文学作品篇目只有二十三篇,还不如古代私塾学子半年的背诵量。要知道,学生作文写作书面语的最重要来源就是教材,而教材内最有效的书面语就是古典文学背诵篇目的语言词汇。区区二十三篇的背诵量,对于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来说,不是杯水车薪吗?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无不说明环境影响的重要性,中学生写作中书面语的缺乏自然是文学阅读量的不足,要增加阅读量,中国古典文学、文化名著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当今是使用的格言警句,不是原创于我们睿智的先贤吗?我们当今使用的成语不就是来源于我们智慧的祖先吗? 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作文书面语更需要传统文化环境的熏陶,只有经过古代传统经典文学的耳濡目染,方能更好播下书面语言表达的种子。 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古典诗词以及古典名著背诵量与作文语言的的表达水平有极大关系,中学生背诵量与作文写作语言词汇使用量的一般比例关系大约是一百比一,而且随着学生阅读背诵量的增加和写作中使用频率的增大,成递增关系。 如果只按照教材中要求背诵篇目量,是远远不能够保证作文写作书面语表达需要的。所以,我们在教材要求背诵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一倍的背诵量,把教材中一些文句通俗、语言浅显、篇幅较短的古代诗词、散文纳入背诵范围,以增加学生的书面语言词汇量。 同时,在学生指导学生背诵过程中还发现,一个中学生背诵文章要想达到最大化的巩固、使用率,必须沿着这样的规律:朗读——背诵——理解——巩固——使用;而不是先前人们所认为的:阅读——理解——背诵——巩固——使用。在背诵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个学生朗读,一个学生听,而听朗读的学生比朗读的学生背诵巩固速度更快。中国古代私塾教师正是无意识中按照这个规律对青少年进行教学的。这个规律的发现,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强中学生古典文学阅读、背诵,提升作文语言表达水平的信心。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除了必修模块的语文教材学习之外,我们还选修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散文》,强调每天朗读,将选修课本中的一些

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十分广泛,内涵极其丰富,特别是蕴含了丰富传统哲学,那些简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贤人的人生智慧总结,这些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与为人处事的原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 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

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 特别喜欢《易经》中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经常用这句话去勉励自己,交给我们怎样去做一个人,做好一个强者、智者。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

传统文化的传承_人生感悟

传统文化的传承 有一位乡村民俗艺人,一生全心全力致力于传统艺术的薪传工作,当他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这些传统民俗艺术,其实都是当年乡亲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不予以整理、发扬与传承的话,恐怕不用再过多久之后,就会沦落为课本上的“知识”而已,将完全与生活脱离了关系! 老先生的一番话,确实值得人们深思;不过随着物质生活改变的趋势,以及文明脚步快速奔驰而过的现象来看,有太多的古老传统与生活艺术,不经意从日常生活当中,悄悄地流失而让人觉得蛮可惜。 至于幸存保留下来的宝藏,对于某些人而言,却觉得有一点迂腐而无法吸引他们的兴趣。 所以大部分的情形,总是随着老艺人自然凋零而失传;比较幸运的特殊传统艺术,则是透过有心人士不断寻寻觅觅之后,才得以汇整其全貌而加以保存。 不过最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情况,就是那些古老的传统文化或艺术,经由外国人的肯定之后,才获得国人的注意与重视,并且蓦然发现,原来那些都是不可多得之瑰宝! 当然在一切都讲求新颖、刺激、速度与功利的时代里,对于传统与现代两者之间的冲突,有些时候也必须面临抉择的无奈。 所以当节奏缓慢的民俗艺术,碰到兼具五光十色与时髦感十足的现代风尚,通常只有退居幕后的命运,进而逐渐失去长久以来所累积的荣耀。

虽然类似之情境,不尽然属于褪色光环之悲哀,不过却也没有对与错之区分,因为那只是凸显出潮流改变之余,其所自然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已。 “可是当生活艺术与情趣,假使被过分现代化包装,或者由外在新鲜事物的强烈刺激之余,人们的内心或许会备感空虚呢!”一位社 会学老师不讳言的说。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有些人难免从内心兴起一种回归原始的欲望,藉由此种返璞归真的思维,现代人终于开始怀念起简单、淳朴而自然的农村生活。 于是其影响所及之情境,乃让深藏于心中的原始声籁,再度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进而开始向往单纯的生命意境,当然一些传统薪传艺术,便成为人们口中的民俗瑰宝! 然而大家都很清楚,有很多传统艺术工作者,其所最为忧心忡忡的事情,就是年轻人不再有足够的耐心,来作为保留与承袭古老文化精髓之工作。 因此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深怕后继无人而失传。人生感悟长者的感慨与担忧不是没有道理,诚如那位老艺人所说,当一件民俗瑰宝被遗忘,进而仅仅成为知识之际,极有可能无法传承下去,甚至很难还原其本来之风貌,甚至终将会消失无踪呢! 有一位长者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无法创造艺术并不可怕, 可是遗忘优良传统却是极其不智!” 他的话自有其看法与道理,不过人们也都知道,固有文化之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智慧树答案

1 【单选题】(1分) 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A)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2 【单选题】(1分) 《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A)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3 【单选题】(1分) 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A)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4 【多选题】(1分) 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ABCD ) A.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 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 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 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正确 第一章 【多选题】(1分)

“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 A. 以人为尊 B. 以民为贵 C. 以仁为本 正确答案是:A,B,C 2 【多选题】(1分) 礼教的核心是:() A. 父子有亲 B. 君臣有义 C. 夫妇有别 D. 长幼有序 E. 朋友有信 正确答案是:A,B,C,D,E 3 【多选题】(1分) 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 ) 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正确 第二章 1 【单选题】(1分)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A ) A. 仁 B. 义 C.

礼 D. 知 正确 2 【单选题】(1分) 颜渊问仁,子曰:( B )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为仁 C. 仁者其言也讱 D.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谓仁矣 正确 3 【单选题】(1分) 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 D ) A. 博学 B. 审问 C. 明辨 D. 自我修养 正确 4 【单选题】(1分) 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所有那些答案的( A)中寻找 A. 共性 B. 个性 正确 5 【单选题】(1分)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D ) A. 天人感应 B. 形式逻辑 C.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一、自我管理的大成:佛家文化中的“无我”与“舍法” 佛家文化以宇宙时空观来看待人类、看待人生,旨在使一个悲观的人类变成一个充满自信的人类,并教育人不断地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永远向着佛道迈进。人类为什么是悲观的呢?因为人一生下来最终的结果是死亡,生老病死是人类的苦难,伟大的佛陀释迦牟尼就是想让人类在精神上摆脱这样的命运———他放弃了优裕的贵族生活,苦苦修行,最后以包含宇宙的胸襟创立了佛教,以无限的时空看待永恒的生命。 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生与死是一回事,那不过是物理形态上的变化,生命是永恒的。 后继的佛陀们沿着佛祖的足迹,继续探索宇宙的真谛。他们看到人不能光为理想而活着;还要为当下而活着,于是让人们追求无念、无住、无相、无我的境界,以更好的精神状态,以忘我的舍法之境界最大限度地普渡众生。后来毛泽东主席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抱着只求耕耘、不求收获的信念默默地发挥好自己的社会作用、为他人谋幸福,也体现了他博大、慈爱的胸怀。忘我就是忘掉我,我是什么? 我是由非我之因素构成的,比如财富、权势、美色、莫名的烦恼等等。如果一个人在工作、劳动的时候,大脑一直被一些无谓的东西占据,诸如名、利,还为一些纠纷而耿耿于怀,更有甚者,坐在飞机上,总担心飞机会掉下来———这些忧虑令人苦不堪言,哪能干好工作呢?如果从能量的角度分析,一有念头,能量即被占用,用公式表示即为: 能量剩余(现有能量)=能量来源-能量占用全心全意=身体状况-占用(财、色、权、烦等) =忘我 能量占用越多,剩余能量越少,做事情的状态就越差;如果剩余能量是负数,那就最好什么也不干,否则能量透支,身体一定会出问题。反之,能量占用越少,

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 刘余莉备课讲稿

一场真诚朴实、温暖感人的幸福人生演讲 ----刘余莉老师在“弘扬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大型公益论坛上的演讲《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硕士,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博士后,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也是中共中央党校最年轻的教授) 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 今天,很高兴向大家汇报一下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这个讲题。 在论语上有这么一句话“不学礼,无以立”。 当时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受可能跟在座的同学一样:这已经是古人的礼节了,为什么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还要拘泥于礼节? 但当时一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师对我说,你去学习了,才能理解当中的深意。 后来,我去参加一个讲座,这个讲座也为我准备了一个短短的演说,当时我走上台去,向台下的观众深深地鞠了一躬,结果出乎我意料,台上台下响起了一片掌声,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礼与礼之间优美的距离。 我在大学的时候,成绩非常好,但因为成绩特别好,就增长了自己的傲慢心,我走在路上头都是扬着的,也从来不跟别人打招呼。这当然不招人喜欢,但当时自己还不知道原因在哪里。每一次投票评三好学生的时候,我都选不上。我就想这些人都忌妒我,所以他不投我的票。 后来学了论语,看到孔老夫子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就是一个君子做到了与人尊敬而无过失,走到哪里都是彬彬有礼,那这个人走到哪里,哪里都是你的兄弟姐妹,哪里都是你的家。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猛然觉悟了,为什么自己走到哪儿都不受欢迎,原来原因出在自己身上。 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一定要做得特别的彻底,任何事情当我们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目标的时候,这原因一定是在内不在外。 所以,学习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幸福人生,确实有着莫大的收益。 有的人认为,传统文化已经是古老的东西了,已经过时了。 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 首先我们不能对传统文化求全责备,比如传统文化不能提出西方的民主等思想,就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我们应把我们所评价的人、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第二,我们要避免庸俗的进化论。 不要总以为科技发展了,时代进步了,我们就一定站的比古人高,看的比古人远。其实古人的智慧是现代人很难超越的。 现在的哲学家,哪一位能写出一本如老子的《道德经》一样传承久远的经典? 现在的历史学家,也没有人能写出司马迁的《史记》那样的巨著; 同样,现在中国的军事家也写不出《孙子兵法》。 事实上,中国古人的智慧,是后人难以超越的。人要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把我们的心平静下来。现在很多人的情形是心浮气躁,心难以清静,被物欲所牵引,心境中总是有一些风浪,所以我们对外界的认识、映照就不是如实的了,看的就没有古人深刻了。 第三,就是避免历史虚无主义。

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

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 登封市北区小学 陈少华

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 5月27日,我参加了第二届教师素质讲坛,聆听了金辉校长的讲座,时间虽短,但受益匪浅。国学文化可谓博大精深,简短精悍的文字,蕴含着无尽的智慧,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 在讲座中,金校长以“教育的智慧”为题,从现实社会问题出发,深度剖析了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倡导人们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生活智慧,用智慧开阔心胸。教导大家怎样做好一位教师,并提出了“我们要用适当的方式让孩子学习传统文化,做到身心统一,教育孩子敬天爱人、不逃避责任”的希望,受到了与会老师们的欢迎。金辉校长还与听众探讨了当下国学教育中“怎么教、教什么、由谁教”等热点问题,让与会者深切体会到古圣先贤的智慧和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非凡意义。 在一上午的报告中,金校长深入浅出的与大家分享学习传统文化心得,针对幸福人生和道德素质做出了系统的讲解,“学习传统文化是我们人生幸福、家庭和睦、事业顺心、家族兴旺的根源。”金辉呼吁,“要把古圣先贤的学问用于生活和工作的点滴中去,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扎扎实实地传承下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辉煌,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民族繁荣、国家兴盛的中国梦!”字字珠玑、句句经典,赢得大家的热烈不断的掌声! 金辉校长的报告就如同一盏明灯,让我豁然开朗。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很受启发,很受教育,让我审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足。”这是我在听了这场讲座后的真实感受,也让我对传统国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决定以后多读国学精髓,再影响、教育孩子们,让他们也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下列哪项不属于传统文化的特征? A.传统是延续性的 B.传统是指向未来的 C.传统是历史的 D.传统是革新的 答案: 传统是革新的 2、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为主干的文化,辅以道家和佛家。 A.对 B.错 答案: 对 3、国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特指在历史上积淀下来成为传统的、属于中国人的历史文化。 A.对 B.错 答案: 错 4、《易经》是由谁翻译之后传到西方的? A. 马可波罗 B. 郑和 C.

利玛窦 D. 魏源 答案: 利玛窦 5、“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句话是谁提出的? A. 林则徐 B. 梁启超 C. 康有为 D. 司马迁 答案: 梁启超 第二章 1、中华文化是在半封闭的大河大陆型原始协作农业自然经济以及()的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这体现在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文化形态。 A.母系氏族 B.分封制 C.父系氏族

答案: 家国一体 2、近代中国人则通过对比东方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从这两种文化生态的差异中,对自己文化的特质重新加以认识。 A.对 B.错 答案: 对 3、孔子开创了古代中国的“私学”传统,主张并实行“有教无类”,不分贫富和地区,对各类学生都采取()的态度。 A. 因材施教 B. 诲人不倦 C. 寓教于乐 D.不耻下问 答案: 因材施教 4、墨子提倡以“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这“三表”是本、原、用。 A.对 B.错 答案: 对 5、“文景之治”时期,儒生贾谊曾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听课感想

文化的积淀 -------《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听课感想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提炼过程中,逐渐结晶为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人文传统,刚健自强,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些精神在今天看来都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全面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重视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说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程。重视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提高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助于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以及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在陆老师的文化课上,我们系统的学习了儒家,道家,佛家,以及一些关于易经的知识;充分了解到在星光璀璨的五千年里,传统文化对我们的重大意义,它深入到人们的衣食住行,深入到人们的思维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也在朝代变迁中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力。但是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存在一些理解误区,导致现代社会中出现了“反传统”的声浪。学习传统文化课,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对古文化有了新的认识,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观点,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新学习。 在第一堂课上,陆老师便开门见山的提出了本门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消除偏见,端正认识,明确意义,了解方法。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应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相互参照,比较研究。透过具体的、表层的文化现象去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价值。学习如何正确地生活、如何智慧地生活、如何自在地生活。 在接下来的几堂课中,我们通过对“小文化”的学习来认识“大文化”的本质。小文化通过对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分别学习来建立系统认识,对其主要思想的学习让我们更好的在现代生活中处理一些实际问题,走出误区。 陆老师常说:继承是创新的前提,这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现代人过于自我偏激,对传统文化产生的一些误解需要我们来一一解开,重新认识,才能达到更好的创新。有人认为:“尤其近代以来,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已经不能指导我们走出传统社会,实现近代化和现代化,相反却总是让我们被动挨打。”也有人认为“儒家文化在总体上无疑是过时了。”这些过于武断的说法在传统文化课上得到了新的定义。陆老师点评到:难道世上有能医百病的药吗?如果说,儒家思想未能导致近代化和现代化,这不能说是古人之过,而是近代人、现代人之过。如果说,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去的某种思想、理论与当代的现实之间产生了距离,这种距离的弥合,也要靠当代人的努力,同时这也是当代人的使命,而不应归罪于前人或古人,因为前人或古人已经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 以往人们都认为道家思想消极避世,以老子为例,一般人常以为老子思想是消极、厌世的或出世的。造成这种误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人们对他的重要观念望文生义所致。例如:无为、不争、谦退、柔弱、虚无、清静等观念都被人曲解。在陆老师的课上这些重要观念被重新定义,例如“不争”——不伸展一己的侵占意欲,“谦退”——具有“不争”的内涵,要人含藏内敛,不显露锋芒,“柔弱”——“柔弱”并非懦弱,而是含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的意义。意在不可恃刚凌物、强悍暴戾,“虚无”——“虚”用来形容道体,虚状的的“道”体却能发挥无穷的作用;“无”的含义,其一是指道无形无象的特性;其二是指空的空间,“清静”或“虚静”——主张凝练人内在生命的深度,发展主体的精神空间,“无为”——顺任自然、不强作妄为…认为老子讽刺仁义,讥笑圣人的原因,是因为对老子“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等等说法存有误解。其实这些是老子对当时春秋时代的社会病态,矫枉过正的说辞,并非为针对孔子所说的仁义与圣人而言,后儒拿他这种说法入之以罪,未免有欠公允。 1 /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