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说课教案

大学语文说课教案

大学语文说课教案
大学语文说课教案

教案

课题:《雨霖铃·寒蝉凄切》

时间:2012年12月9日,七、八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

b.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2、能力目标:a.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b.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表现手法;

c.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a.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b.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课重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凄凉的意境和真

挚的感情,及词人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

意法;

2、本课难点:借助对古典诗词传统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感情和意境,进而体会

本词“景中见情、缘情设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

1、启发诱导式教学法;

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四、教学时数:两个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营造氛围

(运用多媒体播放《雨霖铃》的歌曲及视频选段,透过萧条凄厉的秋色,伴着女主人公悲戚的唱词,体味男女主人公伤别时的那种悲愁和痛苦,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教师说导入语: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爱情再唯美终敌不过残忍的别离。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等等,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那么今天,我们就再一次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执笔抒写这一曲“伤离别”的?

(二)简介作者及词牌的来历(出示幻灯片)

1、展示作者柳永的图片和文字简介,介绍宋词的特点;

2、展示《雨霖铃》全文和“长亭送别”图片,同时介绍“雨霖铃”这一词牌名的来历;

3、介绍柳永创作此首词时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

(在同学们对柳永有了一些深入了解之后,我们就开始进入诵读感知环节)

(三)读听结合,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俗话说“知人论世”,对柳永我们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回到宋代,来感受一下柳永与他心爱的人离别时的那种哀怨,那份缠绵吧!

在这一环节同学们首先来听配乐示范朗诵,然后放声朗读,自行品味。要求大家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请大家带着如下问题进行思考:

1、找出词中所描写的景物并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2、景物意象的选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所设问题的解决,先解决了教学重难点情景交融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景”,为下面分析情景交融这一重难点打下基础。)

(四)质疑解惑(幻灯片展示)

1、推断词义:

如:1)“寒蝉”“初”“念”“堪”等词的意义。

2)“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处”应做何解?与“今霄酒醒何处”的“处”相同吗?

2、分组讨论:

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视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相机点拔。结合板书理解此词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感情和本词的结构。

上阕写实,秋天的一个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阕写虚,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景是“清秋节”,情是“伤离别”;以清秋之萧索,写离别之凄恻。词人即景抒情,融情入景,最终情景交融,后人称之为“离人心上秋”。

(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内容和结构,相对而言,这还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并不是难点。但这一步必须到位,否则下面的鉴赏活动则易成为架空分析。)

(五)情境再现

借助想象,将词中的画面想象出来,并揣摩作者的思绪。如果拍成情景短剧的话,可分为几个场景?应有哪些景物?请你具体的诗意描述一下。

品赏:学生选取自己最喜爱的语句从意象、情景和色彩等角度入手进行欣赏,明确情景交融之妙,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本词人美、景美、情美的特点,展开丰富想象,形成一幅别离之图:

人物:柳永与心上人(主角)、船夫(配角)

背景:长亭、兰舟、流水、千里烟波、寒蝉、杨柳岸、晓风残月、良辰美景

感情:哀婉伤感

(这一环节是本课时的一个重点步骤,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是真正走向鉴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以上为第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

(六)意象分析,学习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表现手法

上节课呢我们已经对《雨霖铃》进行了整体感知,了解了柳永以及他的词中描写清秋时离别的情景,表现难舍难离的挚爱深情。又通过渲染寒秋的冷落凄凉气氛,烘托难以言说的离情别绪。

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实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虚写别后的情景.。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清晰,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离情别绪。

整首词情景兼容,往复铺叙,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含蓄深永,十分感人。“杨柳岸,晓风残月”为千古名句。那么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词中的意象及艺术手法。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常把所抒之情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了抒发离愁与相思的悲凉情怀,都选取了哪些经典意象呢?作者又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的呢?

1、首先请同学们找出词中的景语有哪几句?

景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这景物描写选取了哪些经典意象,这些意象又是如何触动人的离愁与相思的?(请同

学指出:寒蝉、长亭、骤雨——凄切悲凉;烟波、暮霭、楚天——苍茫落寞;酒、杨柳、晓风、残月——凄清孤寂)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地赏析一下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天气。它还有什么作用吗?

明确:不止交代离别的节令(寒蝉)、时间(晚)、地点(长亭)、天气(骤雨初歇),而且渲染一种悲苦凄凉的气氛,写出将别未别之际的痛苦心情。分析: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缘情设景,以哀景写哀情,把握情景交融的特点

b、“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意象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明确:浩渺无际江面上的粼粼水波—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

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

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愁绪的无边无际

上阙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念”字,一方面紧扣上文的“无绪”,接榫自然,同时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情景交融,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典型意象:酒、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意境和谐、凄美清丽的画面。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杨柳:作者为什么要用“杨柳”,换成其他树木行吗?(柳有“留”意,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晓风:清秋时节的晓风有什么特点?(秋风带来的是无限凉意和凄凉。)

残月:“残月”能引起你什么样的情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们很自然地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联系起来.月圆便想起团圆,月缺便想起分离.而人生总是离多聚少,且往往是月缺人也缺,月圆人不圆.故人看见月亮很容易触景生情,想起故乡,亲人和恋人)

拓展:酒: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刺客列传》

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教师作如下总结:作者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个最能触动离愁与相思的意象集在一处,构成为一幅凄清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产生了慑人的力量,人见之,无不引起情感共鸣,难怪历来为人传诵,有人甚至拿他来代表柳词。

意象总结:借助以上意象,作者把离别时的愁苦、依恋、凄凉、悲伤、沉重、压抑表达描绘得具体可感。除了这些意象带给我们的情与景的深刻体味,同学们是否注意到词中其他用来表达离愁的手法呢?接下来我们大家继续进行探究。

(七)结合词句,品鉴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1、请同学们找出词中哪些部分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明确: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我们知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一句是明显的采用了“虚景实写”的艺术手法。这两句是词人的内心独白。“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想像的景物,是虚写。

2、再看结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良辰好景虚设”为什么?

“良辰好景”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千种风情”也因爱人不在而不愿与人诉说。如此种种都是词人对别后境况的想象和虚构。

“清秋节”之实景可以随时令之推移暂告消失,而“伤离别”的实情却是随时令之推移与日俱增。读完下片回味上片,更能懂得“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中包含的深情。这就达到了虚实相济的效果。

这样一来大家就掌握了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1.把握信息。(词牌、作者。)

2.理解字面意思。(注释、文言知识积累)

3.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意象、主旨句)

4.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八)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雨霖铃》,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对经典意象的构建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为我们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读这首词,字里行间弥漫的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在这样的经典里沉醉千年又何妨!

六、作业布置

1、阅读柳永的《蝶恋花》,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鉴赏短文。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自由结组,将前面情景再现环节表演成一个情景剧,下次课上为大家表演你们心目中的《雨霖铃》。

附:板书设计

雨霖铃

柳永

上别前(实)景语:地点、节序(寒蝉句)————勾勒环境

阙矛盾心情(都门句)

别时(实)情语:眷念之意(执手句)————描写情态

相见无期,离愁之深(念去去三句)情景交融,

虚实相济

下情语:临别情,主旨句(多情句)

阙别后(虚)景语:明写景,暗写情(今霄句)————刻画心理

设想:离愁深,人伤感(此去四句)

《 大学语文》说课稿

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是我们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它是在继承初高中语文基础性、工具性的基础上,继续追求审美性、人文性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一门利用古今中外丰富的文学、文化资源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激励情感、体验文学魅力以及学习语言文学知识的课程。是目前高校里仅有的可以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整个高校学科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 2、教材建设 我们学校选用的教材是由江灏主编,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此教材由文学作品、语法知识、应用文写作三部分组成,其中主要教学内容是文学作品部分,它是按文学史的顺序——先秦、魏晋、唐宋、元明清,其中唐诗宋词是重中之重。 二、课程重点、难点分析 作为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来说,培养学生的读、说、写的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责任。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建设,把古代文学作为重点欣赏内容,读诗经论语,读唐诗宋词,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思,促成学生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适当的把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有准备的上台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对常见的应用文文体进行写作训练,重视应用文写作的社会实用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是大学语文的一个基础目标,我将会从文学史的角度分析名家名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拓宽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能够顺利而准确地阅读并理解一般的文言文。 2、情感目标 在阅读理解古今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审美悟性,形成健康、高雅、理性的审美态度。 3、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是我们大学语文课堂的最终目标,他是凸显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区别的重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师生共同讨论,潜移默化

《诗经·采薇》 大学语文 教案

诗经·采薇 (一)解题(写作年代与动机)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 如秦汉年间的毛亨(或毛苌-常音)的《毛诗序》说:“《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出车》以劳还,《杕杜》(音地杜)以勤归也。”据此,则此诗应写于殷商末年。 而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匈奴传》则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据此,则此诗应写于西周中叶。 两家之说,虽在写作时间的判断上有所差异,但都肯定它是远征守边、保家卫国之作。根据当时的边患情况看,诗作出自西周时期较为可信。西周时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关,以及命将士出兵抗击猃狁的记载。因此可以认为,《采薇》是后世边塞诗的先导。 至于作者及其用意,《毛诗序》说是“歌《采薇》以遣”远征将士(即唱《采薇》以鼓舞官兵斗志),显然是不妥的。从全诗的述说口吻看,该诗的“诗人”应当是一个戍边归来的士卒,他以痛定思痛的心情回忆戍边中的艰苦生活。 吟诵全诗,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朔风呼啸、大雪纷飞。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武警战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泥泞,战士又饥又渴;边关渐行渐远,乡关越来越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风格却颇似《国风》。 古人评价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国风》好色而不淫,我们从《蒹葭》中可以体会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能表现得这样含蓄,这样有分寸,是这首诗的优点。小雅怨诽而不乱,后人概括为“怨而不怒”,也是一种分寸感。孔子说,诗可以怨,就是可以通过诗来宣泄自己的怨愤,但是要有分寸,不能剑拔弩张,不能“怒”,否则就不是艺术了。我们从这篇《采薇》中可以充分体味到这一特点。 (二)译文 1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刚刚长出来。说回家啊说回家,转眼一年又完啦。没有老婆没有家,都是玁狁害的呀。没有空闲安定下,还是玁狁害的呀。 2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柔嫩好可爱。说回家啊说回家,心中烦忧多牵挂。 满腔愁绪像火烧, 饥渴交加苦难熬。 我的驻防无定处, 谁来替我捎家书? 3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已老像干柴。 说回家啊说回家, 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差遥遥无尽头, 想要休息没闲暇。 我心疼痛如针扎, 就怕日后难还家。 4 光彩艳丽什么花? 棠棣烂漫吐芳华。 什么车儿高又大? 原来将帅乘坐它。 驾起兵车要出征, 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 每月要打数仗呢。

大学语文普及版

《大学语文》说课稿普及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行们: 大家好! 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所讲授的这门课。 一、说教材 我教的这门课程是根据国家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要求,从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精选国内外的文学名篇,为学生提供阅读欣赏并进行素质教育,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增强高职高专的综合人文素养,提高我校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 第一是适用性 当下的大学语文教材,有的过于简单,重复学习高三的语文课程;有的则拔得太高,是一种脱离课堂教学具体情况的课外阅读。针对这两种情况,我们优选了这本教材,在选录方面,侧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高职语文教育的良性发展,优选具有高职特色的文章。做到选文经典、古今结合、中外兼顾。 第二是创新性 前六个单元一改以往的“以史为线”或“以文体为线”,而是“以主题”为线索,按照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章节的划分,主要围绕语言的应用,对生命的思考、对理想的探索、对社会的反思、真情的流露及智慧的整合。既富有广度和深度,又注重文章内容和社会生活相贴近,提高学生的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高职大学语文不能像普通高校大学语文那样,较为全面的学习教材中的知识,所以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删减,选择与职业院校学生联系密切的课文,如《我的母亲》与《我们因你而骄傲》这两篇课文,针对现在的九零后一代不懂得感恩,我们就从儿子对母亲的感情与父亲对孩子的感情两个方面入手,学生通过学习改变了自己的情感维度。同时我们选拔了一些好的篇章,提供给学生,让其阅读。我们都知道一定的阅读是必须的,它虽不能改变命运,但是却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丰富思想、提高认识。这门课就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我们职业院校学生的

大学语文教案

第一课《论语·学而篇》 教学内容: (1)识记《论语》的基本知识——熟记课文前言部分。 (2)能够准确翻译字词句。 (3)能就文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语录根据现实写作文。 第二课《老子》(节选)(1)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 (2)谈谈“曲则全”章的内涵。(3)能就文中具有启示意义的语句写文章。 (4)背诵或熟读本文。 详细内容:

(1)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 哲学方面:尊道有无,师法自然。 修身方面:返璞归真,虚静守柔。 治国方面:无为不争,小国寡民。(2)谈谈“曲则全”章的内涵。 老子通过讲述曲与全等六个方面的对立转化关系,宣扬了他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和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其中包含了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第三课《大学之道》 (1)识记《大学》的基本知识。 (2)能够准确翻译字词句。 (3)识记《大学》中的“三纲目”“八条目”。(4)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涵义。

详细内容: (3)识记《大学》中的“三纲目”“八条目”。 “三纲目”为“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八条目”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涵义。 所谓“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大学》认为,人生来就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革新民心,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八目”。

第四课《采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3)分析本诗以“采薇”起兴的艺术技巧; (4)理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表达效果。 (5)熟读本诗。 教学内容: (2)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参考“学习导读”第1—3段:)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一篇抒写士卒远征守边情景的著名诗篇。前三章都以采薇起兴,反复表达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远离家园,久戍不归,深切思念故乡、亲人;二是战争频仍,转徙不定,生活艰苦得难以忍受。同时也揭示了造成这些痛苦的

大学语文说课稿

陆敏《大学语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所讲授的《大学语文》课。 一、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是根据国家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要求,从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精选国内外的文学名篇,为学生提供阅读欣赏并进行素质教育,锻炼学生的读、说、写能力,增强高职高专的综合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一门课程。所以《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仍然定位于“语文”学科,这里的语文,指的是语言文学,它是大学生公共修养的需要,而非文学单科的专业训练。它以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为目的,同时注重对大学生人文精神与品德素养的培养,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孙昕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以文体为线索分为五个单元,诗歌、散文、小说、影视戏剧和写作。而在每个单元里面,选取作品时暗含有“古今中外”这样一个线索,就是以中国文学为主体,辅以少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而中国文学按文学史发展顺序,从先秦到清代,再到现当代。所选篇目篇篇都是经典,承载多学科的知识、多元化的思想和多样化的情感,足以显示中国文学的深厚和语文学科的魅力。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这些经典篇目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具备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各个经典文章的感染教育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爱国情感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很明显,在教材中中国古代文学占有很大比重。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古代文学作为重点赏析内容,读《诗经》《论语》,读唐诗宋词,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思,促成学生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大学语文》课程之所以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精神传承、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功能,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而是使学生在各个经典文章的感染教育下,自然而然得到升华和提高。所以对经典文章的阅读与鉴赏是一个重中之重。就鉴赏而言, “大学语文”绝不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继续,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来讲,必须注重鉴赏批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小学教育系的学生还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把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有准备的上台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而古代文学中文言文阅读以及提升理解与表达能力、拓宽阅读都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不容乐观。小学教育系学生来源主要是五年制中专生,他们的语文学习现状大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文史知识了解不够。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的作家和作品不能联系起来,搞不清楚作家所处的年代。(2)文学鉴赏能力较低。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不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3)文言文知识浅薄。对一些简单的文言句子也不能翻译成现代汉语。(4)写作能力较差。除这些问题之外,学生还有一个认识问题,许多学生认为学了十几年汉语,不过如此,到大学没有必要再学语文了。当然,小学教育系学生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思维活跃、价值多元、个性张扬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来克服他们学习被动的状态,充实他们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理解表达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属于思维比较活跃的类型,枯燥无味的课堂只会让他们感到厌烦,老师一味的向他们灌输知识,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为此,我重点设置项目教学法,并充分结合了以下几种教法:情景设置法—激发兴趣,逐渐深入。

大学语文教案范文

大学语文教案范文 【篇一:大学语文课程教案】 第一章先秦文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先秦诗歌;熟悉并背诵《蒹葭》;掌握《蒹葭》的意境的朦胧美、《湘夫人》的浪漫主义特色、《秋水》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先秦诗歌概述、《秋水》的写作特色 难点:《蒹葭》的意境的朦胧美。 教学方法及手段: 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 教学学时: 4学时 第一节先秦文学概述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文学也源远流长。按照通常的 文学史分期,秦代及其以前的文学统称为先秦文学。 在文字产生之前,文学以口头创作的形式出现,并且在流传的过程 中不断地得到修改和加工,成为集体的创作。神话和歌谣就是两种 最古老的文学形式。 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 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时期的人类在幻想中做出的对自然界和 社会现象具有艺术意味的描述和解释。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 先民在自然力量面前无能为力,便在想像中把一切自然力加以形象 化和人格化,按照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所以,尽管神话充满着幻想和虚构,但却深深植根在现实生活 的土壤之中,而且充满着永恒的艺术魅力。我国古代的神话是十分 丰富的,但由于时代的久远,加上儒家的排斥和曲解,被记载和流 传下来的较少,只在《山海经》、《穆天子传》、《天问》、《淮 南子》等古籍中保存了一些零星的片断,如盘古开天地、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即使是这些片断的神话,也充分反映了我 们的祖先要求改变现实的强烈的愿望、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自身的 坚定信念,集中了他们在和自然界斗争时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这些,不但成为我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最早源头,更影响到整个中华 民族精神的形成。

大学语文说课稿

《大学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教的这门课程是根据国家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要求,从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精选国内外的文学名篇,为学生提供阅读欣赏并进行素质教育,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增强高职高专的综合人文素养,提高我校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 第一是适用性 当下的大学语文教材,有的过于简单,重复学习高三的语文课程;有的则拔得太高,是一种脱离课堂教学具体情况的课外阅读。针对这两种情况,我们优选了这本教材,在选录方面,侧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高职语文教育的良性发展,优选具有高职特色的文章。做到选文经典、古今结合、中外兼顾。 第二是创新性 前六个单元一改以往的“以史为线”或“以文体为线”,而是“以主题”为线索,按照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章节的划分,主要围绕语言的应用,对生命的思考、对理想的探索、对社会的反思、真情的流露及智慧的整合。既富有广度和深度,又注重文章内容和社会生活相贴近,提高学生的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高职大学语文不能像普通高校大学语文那样,较为全面的学习教材中的知识,所以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删减,选择与职业院校学生联系密切的课文,如《我的母亲》与《我们因你而骄傲》这两篇课文,针对现在的九零后一代不懂得感恩,我们就从儿子对母亲的感情与父亲对孩子的感情两个方面入手,学生通过学习改变了自己的情感维度。同时我们选拔了一些好的篇章,提供给学生,让其阅读。我们都知道一定的阅读是必须的,它虽不能改变命运,但是却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丰富思想、提高认识。这门课就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我们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综合性最强的课程,许多篇目集文、史、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篇一: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全册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1.《师恩难忘》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一课《师恩难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分析教材,《师恩难忘》是“园丁之歌”这个主题单元的首篇,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同时,教学时正逢教师节临近,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尊师教育的好文章。 根据教材特点,落实《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过程中能互动交流,乐于表达,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结合教材理解需要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更为了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

阅读的能力,教法采用读书指导法和讨论法,学法采用自主读书、讨论交流法。 鉴于以上理解,对本课的教学决定通过以下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过程依次为:复习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品悟拓展延伸 特别说明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充分熟练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要让学生有整块的读书时间,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自主对话。 说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首先出示词语: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戛然而止指生认读,认读中注意“戛”的读音。然后让学生用上其中的任一词,联系课文内容进行说话。 《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提出,阅读叙事性文章,要了解故事梗概,能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叙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向我们强调了课文整体感知的重要性,用词语联系课文说话,正是对这一要求的落实,同时也是对学生语言运用的一个训练。 精读品悟 这里由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导入教学,分为“教诲之恩”“终生难忘”“我来表达”三个层次。出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最后一自然段)

大学语文说课稿

《大学语文》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于社会与科学系的&&&,今天我所说的课程是《大学语文》,《大学语文》作为高校一门最普遍的公共课,如何来教,如何教好,一直以来都受到教育界的高度关注。今天在这里,我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些看法,不足之处请指正。下面我将从七个方面对本门课进行阐述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是我们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它是在继承初高中语文基础性、工具性的基础上,继续追求审美性、人文性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一门利用古今中外丰富的文学、文化资源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激励情感、体验文学魅力以及学习语言文学知识的课程。是目前高校里仅有的可以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整个高校学科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 2、教材建设 我们学校选用的教材是由江灏主编,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此教材由文学作品、语法知识、应用文写作三部分组成,其中主要教学内容是文学作品部分,它是按文学史的顺序——先秦、魏晋、唐宋、元明清,其中唐诗宋词是重中之重。 二、课程重点、难点分析 作为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来说,培养学生的读、说、写的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责任。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建设,把古代文学作为重点欣赏内容,读诗经论语,读唐诗宋词,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思,促成学生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适当的把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有准备的上台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对常见的应用文文体进行写作训练,重视应用文写作的社会实用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是大学语文的一个基础目标,我将会从文学史的角度分析名家名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拓宽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能够顺利而准确地阅读并理解一般的文言文。 2、情感目标

大学语文说一门课

《大学语文》课程说课设计-说一门课 基础部郭孔生 一、说《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重要地位 大学语文的开设,是从传承古典文学、传统文化的精粹,弥补中学语文社会实践能力教学的不足而来。而且是全校大一新生的公共基础课,它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创新性和人生哲理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本学科作为培养健全的大学生的合力因素之一,旨在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写作、赏析),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因此,大学语文学科具有相当的时代性。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中“文化文明常识”的要求,也是为了满足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强化大学人文教育这一要求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主要内容是:用现代社会的共通文明精粹来观照大学语文。具体表现在教学某一个经典篇目的过程中,除了文字、文学、传统文化以外,也把现代文明作为考量的价值标准。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白民族国家、个人权利、文化批判、价值分析和理性态度等现代文明的核心概念。 语文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们处理好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需要,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尤其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坚持其基础性。多年来一直呼唤人文教育的杨叔子说,人文教育具有基础性地位,科学教育只有与人文教育相通相融,才能使受教育者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浑然一体,培养出“全人”,即全面发展和主动发

展的人。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少接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很少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少大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缺乏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艺术和情操品格的熏陶,致使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下降。许多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质量等方面可以说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高尚的道德修养,良好的文学素质,高雅的审美情趣都对他的事业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语文课程在这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学生专业课学习之余,应多开设一些诸如演讲、辩论、口语与表达、文学名著欣赏、诗词欣赏、电影欣赏、中国文化等选修课和讲座,并运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学出兴趣,学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二、说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受升学率指挥棒的引导,绝大多数学生围绕升学考试转,语文教学从小学到初、高中一直保持着“注释﹢导读”的X文讲解模式,教师绞尽脑汁,学生下足苦功,结果大多是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学生灵活驾驭知识的能力较差。到了大学,语文教学也是教师苦口婆心,学生无动于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全脱节,导致语文教学犹如戴着镣铐在小圈子里跳舞,僵化刻板,沉重压抑,缺乏活力和新鲜感。尽管教育界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整个教学氛围有了极大的变化,也取得了许多成效,但是几十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积重难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 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不容乐观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职高

面试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模板

面试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模板 第1篇:小学语文面试教案 小学语文面试教案模版 【篇1: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篇超全】 面试篇 因为不知道面试考些什么,也没头绪,所以我也在淘宝上买了本书看看。这本书可以说是基本没用,纯粹是浪费钱了,看了也是白看。所以建议大家面试的书还是不用买了。再说一些所谓的面试视频,也是浪费钱的,我看过那些视频,估计还是从某些培训机构里拷贝过来的,纯粹是一个培训班的老师在上面讲各种理论知识,我觉得一点都不实用,所以大家也不用花冤枉钱去买面试的视频了。 面试分为写教案、结构化面试和试讲。我先说说面试的流程,面试之前所有考小学教师资格证的人都被分在一个大的阶梯教室,然后一个个上去抽号子,再根据号子分成几个小组分批面试。我被分在第二小组。第一小组被带去其他教室面试后,我们小组的考生就逐个走到阶梯教室的最前面抽教案的题目。我那次考试,监考老师要求你报手机号,根据你的手机号随机抽取你要写的教案。监考老师输入你的手机号之后就直接将你要写的教案打印出来了。然后这些教案再交给另一个老师,这个老师负责将你们带到另一个教室,这个教师专门用来给考试写教案的,老师会宣读考场纪律,然后把印有教案的纸一张张分给考生。考官然后计时20分钟。因为时间有限所以你根本就不可能把教案写得很详细的,一般二十分钟的教案,你写四五百字就可以了,写多了时间也不够的。我抽的题目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晏子使楚》中的节选的一个故事,讲的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故事。答题纸上没有要求我们写完整的教案,只要我们写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二十分钟后,监考老师指引我们去自己的考场,那个教室里三个考官已经在等候考生了。到了真正面试的教室,考官会先问你两个问题,一个是社会现象题一个是人际关系题。答完两个问题后,就开始10分钟的试讲。如果你试讲完后还有时间多,那么考官会再问你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般无关紧要,基本就是闲聊挨到10分钟时间到了为止。最后你把你写的教案交给面试考官,向考官致谢,走出考场,面试过程就这样结束。

现代诗歌说课模板

初中课文现代诗说课集子 初中语文的现代诗歌篇目: 七上:《在山的那边》《理想》《郭沫若诗两首》 七下:《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木兰诗》 九上:《沁园春雪》《雨说》《星星变奏曲》《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 九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 《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外国诗两首(《祖国》《黑人谈河流》)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试讲的题目是《在山的那边》。 一、教学程序 1、开场白: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是初中生了,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思 想也更成熟了,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会给你们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舞台来 展示你们自己,慢慢让你们学会自己学习,老师就在旁边欣赏鼓励你们。 2、提问导入,调动积累: 提问:大家在小学阶段一定学过不少诗歌,能说说你们觉得应该怎么来学一首诗呢?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一首诗来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学诗要以朗读为本,然后可从语言、意象、情感、手法等方面去分析。 (设计依据: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以探讨学法的形式导入课文,一开始就让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进入学习状态。) 3、朗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 通过教师范读、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比赛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诗 歌的意境,开启诗歌学习的大门。在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 要内容。并以“为什么这么读”的反问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中“痴想”、“隐秘”“铁 青着脸”“诱惑”、“枯干”等词的品味都可在朗读的过程中顺势解决,采 用边读边议边品味的方法,教师和学生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结合,课堂形式是灵活多变,教师应该根据学 生情况加以调整,力求一气呵成) 4、意象品味,主旨把握 教师可先向学生解释意象:“意”是指作者寄托的思想、情感;“象” 是指具体可感的事物,合起来意象就是寄托着作者情感的具体事物。可 以举例:月亮、柳枝、梅花等学生比较熟悉的意象加深理解,再引出文 中的两个意象“山”和“海”,探究它们什么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从 而明确文章主旨。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立足文本,从语言本身出发探究作者 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大学语文的说课稿

大学语文的说课稿 大学语文的说课稿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棱锥”这节教材是《立体几何》的第2.2节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平面的基础知识,掌握若干基本图形以及棱柱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多面体的又一常见几何体。它既是线面关系的具体化,又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棱台的概念和性质奠定了基础。因此掌握好棱锥的概念和性质尤其是正棱锥的概念和性质意义非常重要,同时,这节课也是进一步培养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棱锥、正棱锥的概念和性质以及运用正棱锥的性质解决有关计算和证明问题。通过观察具体几何体模型引出棱锥的概念;通过棱柱与棱锥类比引入正棱锥的概念;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逐步探索和发现正棱锥的性质,从而找到解决正棱锥问题的一般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做,学生会感到自然,好接受。对教材的内容则有所增减,处理方式也有适当改变。 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一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通过棱锥,正棱锥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及数

学表达能力; 领会应用正棱锥的性质解题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通过对正棱锥中相关元素的相互转化的研究,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空间问题向平面转化的能力; 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数学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空间观念正逐步形成。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往往是正棱锥,它的性质用处较多。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探索,自然而然地引出正棱锥的最重要性质及其实质;而如何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来解决?本节课则通过抓住正棱锥中的基本图形这一难点实现突破,教学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正棱锥的线线,线面垂直关系。 教法分析 类比联想、研究探讨、直观想象、启发诱导、建立模型、学会应用、发展潜能、形成能力、提高素质。 由于本节课安排在立体几何学习的中期,正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电教手段,把某些概念,性质或知识关键点制成了投影片,既节省时间,又增加其直观性和趣味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并没有采取把正棱锥性质同时全部讲授给学生的做法,

小学语文观潮说课稿模板2021

小学语文观潮说课稿模板2021 #小学语文观潮说课稿范文一# 各位评委教师大家好,我是实验小学的菅娜,我今日说课的题目是《观潮》,下头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应对本课的第二课时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今年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是第一次采用部编版语文教材,我们都明白,部编版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阅读、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所以,在整个学期的教学当中,应当尽量透过课文,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同时加大学生的古诗词教学。 《观潮》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奇观”。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经过作者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写作方法。文章从“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三个方面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雄奇的景色。 结合小学课标要求、新教材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理清文章脉络,读懂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写作的。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经过以上对教材地位作用以及教学目标的制定,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读懂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写作的。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难点: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涌来之时的雄伟壮观。 二、说学情

大学语文下教案

大学语文(下)教案 第一篇诗歌阅读与欣赏 Chapter 1《诗经》 《诗经》正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以四言诗为主的乐歌总集,它不仅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重要源头,而且对我国文学和文化有着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 第一节《诗经》的编集、应用及流传 《诗经》辑录了春秋中叶以前的诗歌305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先秦时代称“诗”或“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称为“三百篇”。 《诗经》是周王朝乐官,在王官行人采诗和公卿列士献诗基础上搜集、整理,编选而成,各篇都是合乐的。 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全书分风、雅、颂三大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共160篇。风诗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其创作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主,远及长江、汉水流域。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是西周时期的作品,鲁颂4篇是春秋前期鲁国的作品,商颂5篇,有人说是商代作品,多数人认为是春秋前期宋国人写的宗庙乐章。颂多是颂德之作,主要产生在王都,作者多是上层人物。 《诗经》早在春秋时期已广泛流传。当时士大夫常在外交场合以“断章取义”的方式“赋《诗》言志。”儒、墨等学派把它作为授徒讲习的教科书。到了汉初,出现了齐、鲁、韩、毛四家诗。齐、鲁、韩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齐诗》亡于三国时,《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宋。《毛诗》为毛亨、毛苌所传,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后由东汉著名经师郑玄作《笺》、唐孔颖达作《正义》,历代研习者甚多,故得以流传至今。 第二节《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思想内容广阔,涉及婚恋、农事、征役、赞颂、怨刺、周民族的史诗等等,丰富多彩。 1、婚恋诗。《诗经》是较早较多涉足此题材的,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诗经》中的婚恋诗,无论是写男子悦爱女子,或写女子悦爱男子,或表追求、言思慕、叙幽会、寄怀念,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剧,莫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情真意挚,感人肺腑。其中写得最多的是情歌。如《周南·关雎》以河洲上雌雄和鸣的关鸠起兴,写一个男子对一个美丽姑娘的单恋,热烈而坦率。他醒着想,梦里也想,不惜以巫术和想象与自己心爱的姑娘结合。《邶风·静女》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

《大学语文》课程说课设计-说一门课

选择字体:[大中小] 关闭打印 《大学语文》课程说课设计-说一门课 基础部郭孔生 一、说《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重要地位 大学语文的开设,是从传承古典文学、传统文化的精粹,弥补中学语文社会实践能力教学的不足而来。而且是全校大一新生的公共基础课,它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创新性和人生哲理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本学科作为培养健全的大学生的合力因素之一,旨在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写作、赏析),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因此,大学语文学科具有相当的时代性。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中“文化文明常识”的要求,也是为了满足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强化大学人文教育这一要求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主要内容是:用现代社会的共通文明精粹来观照大学语文。具体表现在教学某一个经典篇目的过程中,除了文字、文学、传统文化以外,也把现代文明作为考量的价值标准。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白民族国家、个人权利、文化批判、价值分析和理性态度等现代文明的核心概念。 语文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们处理好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需要,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尤其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坚持其基础性。多年来一直呼唤人文教育的杨叔子说,人文教育具有基础性地位,科学教育只有与人文教育相通相融,才能使受教育者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浑然一体,培养出“全人”,即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的人。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少接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很少受到中华民

大学语文教案02秋水

《秋水》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的生平和思想。 2. 能体会《秋水》文笔恣肆、论说雄辩的风格特点。 3.了解和掌握儒、道思想的精髓,并汲取精华,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设想:[重点]类比和对比论证;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 [难点]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以景物描写来陪衬认识的不同境界。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二、作者简介 1.庄周(前369—前289),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当过蒙地漆园吏。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主要活动是从事著述。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含有辩证法因素,但他否定事物质的差别。他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实际上是主张当时不必多事扰民。他鄙视功名利禄,拒绝与统治者合作,对当时的黑暗社会,作了较深刻的批判。 2.《庄子》(亦称《南华经》),《汉书·艺文志》著录52篇,现存33篇。一般认为其中内篇7篇系庄子所著,外篇15篇、杂篇11篇大都是他的门人或后学所作。 《庄子》多采用寓言形式,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夸张大胆,比喻生动,讽刺辛辣,语言铿锵,汪洋恣肆,艺术境界恢宏瑰玮,富有浪漫主义色彩。鲁迅称“其文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三、作品串讲 秋水[1]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3]。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5]。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8]。” [1]本篇选自《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2]时:按照时令。灌:注入。河:黄河。 [3]泾流:水流。涘(Sì四):水边。渚(zhù主):水中小洲。崖:河岸。辩:通“辨”,分辨。 [4]焉:乎,句中语气词。河伯:传说中名叫冯夷的河神。 [5]端:尽头。 [6]旋:掉转。面目:(欣然自喜的)面容。望洋:仰视。若:即“北海若”,渤海的海神。野语: 俗语。百:泛指事物多。 [7]尝:曾。少:小看。仲尼:孔子,字仲尼。闻:见闻、学识。轻:轻视。伯夷:殷之诸侯 孤竹君的长子,武王伐纣时,他和弟弟叔齐认为伐君不义。殷亡后,他们为守节义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弗信:不相信。 [8]殆:危险。长:永远。见:被。大方之家:犹言极有修养的人。方:道。

语文试讲教案模板

语文试讲教案模板 【篇一:语文教师试讲模板】 讲课模板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识字与写字 例如:学会本课x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xx xx??”等词语 学习并积累“xx xx??”等词语和优美的语句。 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没有就不用写) 2、能力目标 阅读 例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了解??的特点,体会??的道理。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的品质,体会??的深层含义。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 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学习??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 培养情感 例如:通过学习??养成??的品质或学习??的精神。 (没有就不用写) 写的时候,不用写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就直接写个三四条好了,没这么明确分类的。 重难点 写一起好了,就写个一两点 例如: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的崇高精神; 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理解??的特点,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了解??的过程,感受??的品质。 领悟其中的道理,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得到启示的习惯。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悬念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选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 演示实验法: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电视等教具的演示。实例导入法:从生产生活中选取一些生动形象的实例进行引入和佐证。典故导入法:通过寓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典故、传说等。 审题导入法:先板书课题或标题,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来导入新课。 还有一种就是通过介绍作者,或者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既写了一件什么事。 或者 (不一定所有的初读都是带着主要内容这一个问题,如果是很清晰的一件事情,那么可以让学生带着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来读文,如果是列出一些条条框框的内容,比如: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那就用下面的模式) 1、(??和??有着怎么样的特点、说一说??的哪些风俗习惯等等、想一想,“我”回忆了??哪些事情?这些都是列举,或者有些是给几件事情写小标题或是几个字概括,可以一边说教师一边写在黑板上),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这种模式后,都可以加检查字词,你可以假装大屏幕上打出一张都是词语的,让学生来读一读,看他们是否能读准,有读错的,其他学生纠正。 2、ppt展示重点字词,指明读,生纠错。 3、读的过程中,划出??的句子。或者找出体现??的句子或词语。(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接下来就是具体分析这些句子词语,也就到了下面的归纳法或者 演绎法了,可以通过再读来分析具体的含义,所要表现的主题。)三、品词析句,理解感悟

大学语文1

大学语文1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大学语文期中考试资料(答案仅供参考) 年级:层次:专业:学号:姓名: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宋玉《九辩》中的名句。(错) 2、《氓》是《诗经》十五国风中最早的一首爱情诗。(错) 3、《诗经》产生的地区主要集中在(A ) A.黄河流域B.汉水流域C.长江流域D.太湖地区 4、李白最擅长的诗体是乐府和歌行,杜甫最有创造性的诗体是七律。(对) 5、“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出自唐代(D )。 A.宋之问《渡汉江》B.杨炯《从军行》 C.高适《燕歌行》D.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荀子》和《韩非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最为成熟的论说文代表。(对) 7、唐代新乐府诗派的代表作家是 __D____。 A.李白B.杜甫C.王维D.白居易 8、《战国策》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政治主张、争斗方略。(对) 9、《诗经》根据题材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错) 10、下列作品中属于法家著作的是(C )。 A.《孟子》B.《庄子》C.《韩非子》 D.《墨子》 11、《蜀道难》、《行路难》是李白乐府诗的代表作。(对) 12、《楚辞》是战国后期形成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它的奠基者和最优秀的作家是(B )。 A.庄周B.屈原C.宋玉D.景差 13、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C )。 A.沉郁顿挫B.旷达飘逸C.诗中有画D.慷慨雄壮 14、《卫风?氓》是《诗经》中著名的。(B ) A、田园诗B、弃妇诗C、战争诗D、史诗 15、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 D ) A、《国语》B、《战国策》C、《春秋》D、《左传》 16、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是(C )、孟浩然。 A.李白B.杜甫C.王维D.岑参 17、《世说新语》是杂记体志怪小说的代表作。(错) 18、《战国策》西汉末年由(C )重新编排整理并命名。 A.司马迁B.班固C.刘向D.陈寿 19、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他创造的抒情叙事诗的代表作。(对) 20、《诗经》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诗歌共(D)首。 A.250 B.300 C.305 D.105 2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诗经》中(A )的名句。 A.《周南?关雎》B.《周南?汉广》C.《郑风?溱洧》D.《卫风?氓》 22、善于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的唐代诗人是(C )。 A.李白 B.孟浩然C.王维 D.李商隐 23、我国诗歌史上被称为“诗史”的是(D ) A. 李白 B. 屈原 C. 白居易 D. 杜甫 24、《诗三百》到唐代被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为《诗经》。(错) 25、志怪小说的直接源头是《汲冢琐语》和(C )。 A.《博物志》B.《拾遗记》C.《山海经》D.《搜神记》 2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李商隐《锦瑟》诗中的名句。(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