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的历史与现状

大学生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的历史与现状

大学生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的历史与现状
大学生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的历史与现状

大学生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大学生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在西方的历史发展和在我国的

发展现状,探索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发展趋势,对我们更好地掌握团体心理辅导这一方式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不断提高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在西方的历史发展

心理咨询起源于欧美。作为心理咨询主要形式之一的团体心理辅导也是从欧美最早发展起来的。要了解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在西方的历史发展,有必要简要地回顾心理咨询及团体心理辅导在西方的发展历史。

1.心理咨询在西方的历史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心理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古代中外哲学家、思想家在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时,都阐述过他们对心理现象的观点。但直到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才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心理现象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人们很难对它做出全面解释,便形成了各种心理学派别。冯特、铁钦纳为代表的构造心理学派、美国心理学家华生的行为主义学派、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墨的格式塔心理学派、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的机能主义学派以及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

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以及后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

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生理心理学派等相继问世,展示着心理学生动活泼的广阔发展前景。

但是将心理学用到人的生活实践中,即求助于心理学家解决自身心理问题,则是在科学心理学诞生30余年以后。在这之前,人类并非不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只不过那时有了问题之后常常求助于牧师、神父或巫师罢了。有专家认为是美国人比尔斯(C.W.Beers, 1876-1943)以亲身经历促进了心理卫生运动的推广,即心理咨询的开展。比尔斯毕业于耶鲁大学,曾患癫痫病,他因害怕、焦虑、紧张、精神失常住进精神病院。三年住院受尽虐待,出院后于1907年写了一本《自觉之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的著作,首次提出“心理卫生”一词,后在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著名精神病学家阿道尔夫·迈耶的支持下,着手建立机构以推广心理卫生运动,由此开始了一场发端于美国、影响全世界的心理卫生运动。

不少学者认为,西方心理咨询的兴起与以下专家学者的工作密切相关,一个是高尔顿(F.Galtou),他在1882年就用测量的方法对心理活动的个别差异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自由联想”的方法;一个是心理测验的创始人卡特尔(J.M.Cattell)1890年发表了《心理测验与测量》的论文;还有韦特默(L.Witmer)1896年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开办儿童行为矫正诊所、1904年比奈—西蒙(A.Binet-T.Cimon)为帮助弱智儿童编制智力测量。他们的工作为心理咨询的开展创造了条件。而现代心理咨询学则起源于美国的职业指导运动,它以帕森斯

(F.Parsons)所进行的工作为开端。帕森斯于1908年在美国波士顿创立了一家具有公共服务和培训性质的“就业辅导局”,次年出版《职业选择》一书,在择业的心理咨询方法上有重要贡献。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教授威尔森卓有成效的心理测验和个体差异研究,大大推动了临床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学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文化的急剧变化,特别是社会生活的变革,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适应上的问题。人们开始渴望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整、人际关系改善等方面得到咨询心理学家的帮助。于是心理咨询开始超越职业选择和指导的范围,向更广阔的方向发展,并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随着人们对心理治疗关心程度的提高,该时期也被称为“心理治疗的年代”。后来,心理学家将各自理论具体化为咨询方法,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美国,形成了精神分析学、行为主义学派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治疗“三大势力”。

1951年美国心理学会(APA)在第17部门设立了“心理咨询指导分会”,并于1953年改名为“咨询心理学分会”。至此,咨询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部门获得了独立,从事这一专门职业的工作人员被称为“咨询心理学者”、“咨询心理专家”。1953年美国心理学会咨询心理学分会规定了正式的心理咨询专家培养标准,并成为现在的教育训练委员会研究生院博士课程培养计划的认定标准。同年美国心理学

会伦理基准委员会公布了APA伦理纲领。次年创办了《咨询心理学杂志》。1955年美国心理学会开始正式颁发心理咨询专家执照。1956年APA咨询心理学会的“定义委员会”发表题为“作为一个专业分支的咨询心理学”的报告书,指出“心理咨询专家的目标,不单纯是为了那些连基本的、最低的适应状态都不能达到的心理不适应者,还应该为促进构成某一特定社会集团的每一个人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做出贡献”。

心理咨询工作除在美国迅速发展外,20世纪40年代在欧洲大陆也出现了新的面貌。德国是心理学的发源地。其他欧洲国家的心理学发展也有早期历史和发展成效,如挪威的奥斯陆,1909年就成立了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工作开始发展。但西方各国的心理咨询理论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经历了停滞不前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心理咨询学又重获新生,发展很快。20世纪60年代以后,心理咨询开始走出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发展,西欧、日本、东欧和苏联都引入或独立发展起了自己国家的心理咨询。

2.团体心理辅导在西方的发展

作为心理咨询方式之一的团体心理辅导,其发展与心理咨询的发展基本是伴随和同步的。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心理咨询产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称为西方团体心理辅导的探索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51年美国心理学会(APA)设立“咨询心理学会”称为团体心理辅导的初步发展期,之后至今称为迅速发展期。

①团体心理辅导的探索(早期):

在团体心理辅导的探索期,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的应数被称为“团体心理咨询之父”的普拉特、“职业指导之父”的帕森斯、“心理剧创造者”莫雷诺和“家庭治疗开创者”阿德勒等。

最早尝试将团体形式用于心理治疗的是美国的内科医生普拉特(J.H.Pratt)。20世纪初肺结核病缺乏有效治疗方式而导致患者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十分痛苦。1905年,美国内科医生普拉特在波士顿他工作的医院里将住院的25位肺病患者组成了一个团体,称为class,采取讲课、讲座、家访、患者日记交流、称体重,并请适应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等形式开展团体心理治疗,每周聚会1~2次。这种例会发展出来的团体凝聚力和相互支持,有助于对抗肺病患者常见的忧郁和孤独感。这成为团体心理辅导探索的开瑞。

1908年帕森斯在美国波士顿创立了具有公共服务和培训性质的就业指导局,同年10月提出心理咨询师训练计划,主张公立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服务。之后在不少学校设置了“行业信息课”,为学生提供行业信息,并提供学生讨论就业疑难问题的机会,还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发展劳动技能与责任感。这类教学型课程也是对团体辅导有益的探索,成为团体辅导的盟芽。

1920年,维也纳精神科医生莫雷诺(Moreno)首创了一种以现实生活为模式的团体咨询与治疗方法——心理剧(psychodrama)。早在1911年,他就开始探索自己独特的团体治疗方法,他将需要治

疗的儿童组成一个小组,鼓励孩子们以演戏的方式重现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并加以解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25年该方法传入美国后,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很大发展,成为一种很有影响的团体心理治疗技术。

1921年,奥地利的阿德勒(Alfred Adler)及其同事就在他的儿童辅导中心运用团体方法,到1928年以阿德勒个人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团体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指导下的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先在维也纳,然后在芝加哥和纽约的阿德勒研究所广泛开展起来。阿德勒学派的理论认为,人的问题和矛盾冲突反映出他们的社会性,团体则是一种理想的场所,不仅因为它揭示了矛盾冲突和功能失调的性质,而且提供了矫正性影响作用。他们借助家庭这一小社会团体,进行家庭团体咨询与治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示范,特别是在对儿童的咨询与治疗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团体心理辅导的探索期,除上述专家学者的重大贡献外,不少精神病医生、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如1909年美国精神病医生马士(L.C.Marsh)召集医院的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参加病人讨论,被誉为“环境治疗”的先驱者。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拉夫森(S.Slavson)把团体分为活动型团体治疗和分析型集体心理治疗,前者适合于发展性咨询,面对年青人,后者则面对各种不同情况的患者,等等。这一阶段中,虽然有不少专家学者在探索,但团体咨询还很不普遍。

②团体心理辅导的初步发展(中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给士兵和民众带来的巨大灾难使他们恐慌、焦虑,出现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急剧增加,而精神科大夫和心理咨询师人数有限,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就推动了团体心理辅导和集体心理治疗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给士兵和民众带来的巨大灾难使他们恐慌、焦虑,出现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急剧增加,而精神科大夫和心理咨询师人数有限,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就推动了团体心理辅导和集体心理治疗的发展。

1940年,英国精神病学家福尔克斯(S.H.Foulkes)最先提出实施集体分析治疗,在二次大战期间率先在英军北部战区神经症中心的患病士兵中使用。集体分析治疗是一种非结构式团体,每个成员都可根据需要参加聚会或离开。每次聚会开始时,治疗者都与成员一起创造良好的沟通气氛,积极鼓励成员轻松自由地暴露出所有的忧虑、困难、想法,然后在讨论中由治疗者加以引导和阐释,以消除病人的抗拒。病人的症状代表着被压抑的东西,通过团体内共同分析,找出无意识根源,上升到意识层面,使病人达到领悟。战后,该疗法也从军队扩展到地方医院和私人诊所。这种方法开始适用于神经症、心身疾病的治疗,后来扩大到家庭、教育、运动等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陆军服役的美国精神科医生艾利克·柏恩(Eric Berne)于1943年开始在军人中试验团体心理治疗。

在团体心理治疗中,他看到团体互动给成员提供了自我了解的途径,使成员能逐渐了解自己的人格结构与功能,并学会了与人沟通。他发现团体还可帮助成员把焦点放到自己早年的决定上去,提高成员对自我对他人的觉察力,使他们重新做决定。他受到团体心理治疗工作潜力的激励,战后到加利福尼亚洲卡迈尔,与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Erikson)一起作精神分析研究,创立了他的人际相互作用理论,成为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20世纪40年代后期,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有了进一步发展。如1947年前后,勒温在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期间就提出了人际关系训练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并认为人际关系的敏感性及对他人的理解和接受态度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他自己的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成立了人际关系技术训练实验室,即著名的NTL (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y),简称T小组(1949年命名)。这种团体辅导方式一出现,首先进入产业界,以企业领导及管理人员为主要训练对象,倍受社会欢迎,后扩展到服务于心理或行为有问题的人群。又如1946到1947年,罗杰斯及其他在芝加哥大学咨询中心工作的同事们开始注意专题讨论会即work shop在训练培养咨询员中的作用。1949年美国著名精神病专家沃尔夫(K.Wolf)开始将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集体心理治疗。这些都说明团体心理辅导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更为普遍,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③团体心理辅导的迅速发展(后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团体心理辅导的迅速发展不仅表现为1951年美国心理学会设立了“咨询心理学分会”,咨询心理学从临床心理学中独立出来,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团体咨询与治疗的理论纷纷确立,并出现了各种学术流派。如沃尔夫在60年代确立了团体的心理分析技术和方法,将移情、自由联想、梦的分析、解释、领悟和修通、替代性单元等方法系统运用于团体心理治疗,以释放团体成员被压抑的情绪。又如50年代行为治疗开始兴起后,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拉弗鲁斯(https://www.doczj.com/doc/ab17382927.html,zarus)首先将以学习为基础的行为疗法用于集体心理治疗,受到人们关注。80年代人们把行为治疗技术推广到学校、精神病院、社区、企业和监狱的各种团体治疗中去了。除此以外,阿德勒式团体治疗理论、存在主义团体治疗理论、格式塔团体治疗理论、理性情绪团体治疗理论、心理剧团体治疗理论纷纷涌现。特别是罗杰斯的个人中心式团体治疗理论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团体心理辅导实践的开展。

其次,团体辅导的实践不但在美国,而且在西方各国蓬勃发展。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被称为继精神分析、行为疗法之后的第三势力。其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等人倡导“人类潜能运动”,注重人的自我实现,特别是罗杰斯提倡的会心(encounter gourp)团体,也称交朋友团体,受到社会各部门的欢迎。会心团体50、60年代在西方得到普及和发展,70年代反省成功与教训,80

年代已进入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吸引了500-600万美国人自愿参加。这一时期,团体心理辅导不但在美国盛行,同时也扩展到西方各国。20世纪50年代首先是勒温的T小组即人际关系敏感性训练团体扩展到西欧、日本等国的产业界。60年代,在美国留学的罗杰斯的日本

学生又将会心团体介绍到了日本,日本成为会心团体实践最火爆的国家,80年代后还出版了《会心团体》(圆分康专著)、《团体精神

疗法入门》(山口隆主编)等一批著作。日本的“生活发现会”也因基于森田疗法而走向世界。

再次,团体辅导工作的专业准则和伦理准则也在不断地规范。这一时期团体辅导指导者应具备怎样的条件已成为心理学界专家学

者们探讨关注的重要问题,不但有不少专家学者著文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开始形成共识。美国团体工作专业人员学会(ASGW)设有专门的专业伦理委员会,1980年就制定了《团体领导者伦理准则》,并

于1989年进行修订更新,规定了团体指导者必须遵守的18个方面

的伦理要求。该组织也非常重视团体指导者的专业培训,并于1983

年制定了《团体领导者训练的专业标准》,规定一个合格的指导者必须具有三个方面的能力,即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临床团体经验。

3.团体心理辅导在西方大学生中的运用

西方各国,特别是欧美、日本都非常重视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心理咨询方式之一的团体心理辅导在西方大学生中运用也颇

为广泛,并具有各国不同的特色,以下仅就美国和日本为例来简要说明。

①团体心理辅导在美国高校的开展

高校心理咨询的雏形最早出现在美国大学的校园里。20世纪3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学生事务部部长威廉姆森

(E.G.Willamson)明确提出了“学生管理”的思想,并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大学生服务模式和标准。此后,包括大学生咨询(students counseling)在内的“大学生服务与发展项目”(students services and development program)在高等院校中逐渐流行起来,成为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政府开始重视高校心理咨询和大学生服务与发展领域,加大了对该领域的资金投入,高校心理咨询发展迅速,特别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校心理咨

询和大学生服务与发展已经成为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美国高校的心理咨询中,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是并重的,而且美国十分重视在高校开展团体咨询与训练活动。其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各高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和专业人员从事大学生

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美国大学生咨询机构一般均为学校的正式机构,有一定数量的专职咨询员,少则6、7个,多则30人左右。美国大

学的咨询员多有博士学位,并持有咨询员职业考核通过的资格认可证。

他们的数量和质量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正规的机构,众多的高层次团体指导者,为美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奠定了基础。

二是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涵盖广泛,重点放在发展咨询方面。美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主要内容着重在四个方面:心理健康辅导、学习辅导、职业辅导或称生涯辅导、领导力训练。心理健康辅导指针对学生的种种精神压力、心理冲突与感情纠纷实施心理咨询与辅导;学习辅导旨在帮助学生扩大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兴趣,提高学习技能,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职业辅导或称生涯辅导即为学生选择工作方向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因素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及早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并作好知识、能力、心理的准备。或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规划自己人生的发展。领导力训练则是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为日后成功走上社会作准备。一般每个学校都有规范化的辅导计划,其中包括规范化的题材、程序和评估标准等。美国各高校团体辅导除新生适应外,还有生涯发展辅导、就业安置适应辅导及追踪、系列心理问题讲座,如催眠、药物依赖、妊娠危机、抑郁症、性心理问题、婚姻关系等等。

三是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多样,效果很好,学生乐于参与。开设课程、组织活动、在校内或郊外进行,形式不拘一格。如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著名的心理咨询家怀特利教授,选取一批自愿参加实验的新生,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心理教育课程、团体活动及环

境塑造,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施加有意识的影响,取得了积极的效果。美国卡纳尔大学十分重视情感对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必要性,他们以“暑假课程”的形式在新生中开展“情感适应”训练,包括增强个人责任心、人际交往和竞争环境中的自信心;培养专业兴趣,学会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促进学生和大学融为一体,等。

四是既重视培养团体心理辅导专业人员,也十分重视在学生中普及咨询理论和方法。美国许多院校开设了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学校心理学等专业,以培养咨询专业人员和团体指导者。此外,许多专业都已开设心理咨询类课程。美国每个州都有一所大学办有高等教育学生行政专业,为高校学生工作培养专门人才。所学的主要课程中很大一部分与心理咨询有关,如“咨询工作技术”、“咨询工作中的案例研究”、“职业调整中的动力学”等等。(详见马建青《国外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

②团体心理辅导在日本高校的开展

日本大学生心理咨询活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1951年,日本保健辅导研究会邀请美国洛依德(W.P.Loxd)等6位心理咨询学家去讲学,揭开了日本大学生心理咨询活动的序幕。讲学交流促进日本教育界认识到,大学教育不能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仅把智力发展作为唯一目标,而应该把智力、个性、能力等人格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培养身心健康的国民。于是,1953年东京大学学生咨询

所率先成立。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是日本国立、公立大学心理咨询机构建立的高峰期,之后私立大学也纷纷建立类似组织。

日本高校的团体心理辅导也是由美国引入的。20世纪50年代首先是日本产业界引入了T小组,即敏感性训练团体辅导。接着60年代,在美国留学的日本学生濑稔将会心团体介绍到日本。到70年代,团体心理辅导在日本高校开始活跃起来。70年代后期以来,团体心理辅导已经成了日本高校心理咨询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高校的团体心理辅导从引进到发展都受美国的影响很大,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咨询机构普及,心理咨询已成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据日本大学生心理咨询学会1992年的调查统计,78%的大学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形成了一支由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工作者和学生工作人员共同配合协作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咨询员队伍。前来咨询的除学生外,还有家长、教职工及其他人群。

二是团体心理辅导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日本大学团体心理辅导内容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学习发展辅导,包括学习方法、升学、转专业、择业、考研等方面的咨询;第二类为学生生活辅导,包括海外活动安排、找住所、勤工俭学、家庭、恋爱等生活方面的咨询;第三类为心理问题辅导,包括性格、情绪、人际关系、异性交往、人生、宗教等的咨询;第四类为精神健康咨询,指对患有精神疾患的学生开展的咨询、治疗服务。

三是学生工作人员在组织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起了重要作用。在日本,倡导、推进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多是学生工作部门负责人,其中学生部部长中的62.9%、学生科长中的32.7%均参与了咨询机构的筹建。不少院校的咨询机构也挂靠在学生工作部门。他们从提供计划、提供条件等方面大力地支持了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

日本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工作虽然受美国影响很大,但日本咨询界也在努力开展一系列符合日本文化背景和大学生心身特点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团体心理辅导工作中涌现的“生活发现会”,就是以团体形式学习森田疗法理论的自助团体,成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一种颇受欢迎的团体心理辅导理论和方式。

二、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中国心理学会成立于1921年(南京),张耀翔为会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于1936年(南京),吴南轩为总干事。这说明20世纪初,我国已有一批心理学者、教育学者开始从事与心理咨询相关的研究工作,但这些工作并没有发展成为现代意义的心理咨询活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50年代末,大陆一些心理学家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面做了若干尝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没来得及发展就因历史的原因夭折,到80年代后才重新恢复起来。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心理咨询则比大陆起步早。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台湾各学校就已开展心理咨询,后扩大到社会。70年代开始

香港也十分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了。但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的开展较西方各国则远远地落后了。可喜的是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已受到我国政府和心理学专家学者的广泛重视,相信会有一个较好的发展前景。

1.我国大陆地区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发展现状

我国大陆地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增加而逐步开展起来的。1985年,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最早在校内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上海交大的益友咨询中心聘请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精神科专家定期到校开设心理咨询门诊,还举办了“性科学知识”、“心理卫生”等讲座,以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华东师大有其独特的优势,心理系师资队伍强,心理系教师配合学生教育管理部门为学生开设心理咨询门诊,实施各种心理测验。1986年,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等在北京开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活动。与此同时,浙江大学、山东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等校也行动起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到1986年底,全国大约有30多所大学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解消,心理疾患的早期发现,心理疾病的及时治疗发挥了积极作用。1988年6月,一些已开展或有意向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高校在上海举办了“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决定不定期出版《高校心理咨询通

讯》,作为交流信息的刊物。1988年6月底,在大连召开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上,成立了大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1990年11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受到了有关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使得大学心理咨询活动有了统一的组织,对于推动高校心理咨询活动的开展、学术水平的提高,起了积极作用,也标志着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学会还聘请了日本的大学心理咨询学会秘书长松原达哉作顾问。1991年6月松原达哉应邀来京讲学,成为我国大学心理咨询活动开展国际交流迈出的新的一步。自此,大学生心理咨询活动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蓬勃开展起来。进入21世纪,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1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3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16号文件,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2005年1月教育部、卫生部、团中央又联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全国各高校领导也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把它列为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专业意义上的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在大陆起步较晚。虽然大陆高校有着良好的团体工作传统,如班级工作、学生党团支部的组织生活等,也讨论交流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和解决途径,但毕

竟不是团体心理辅导。专业意义上的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仍处在发展初期。

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引入我国。最初介绍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是1991年6月,日本筑波大学心理系松原达哉教授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全国第一期大学生咨询员培训班上介绍并带领学员学习和体验团体理论与操作技巧。系统的团体咨询师培训开始于1991年10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根据大学心理咨询工作的特点以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特别组织了为期两天的团体心理咨询培训班,由从日本筑波大学心理学系留学归来的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带领。此后团体心理咨询的培训一直在全国各地进行。与此同时,美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的心理辅导专业人员也被请进来,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培训。但由于师资有限,团体心理咨询培训工作范围仍较小。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我国高校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进入探索期。教育部从1994年开始,连续几年先后在江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培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都有团体心理咨询的培训内容。各地的心理咨询教师培训中也增加了团体心理咨询的内容。1999年,北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查结果表明,已经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校,心理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四部分:心理问题预防与治疗、心理发展辅导与训练、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宣传、心理健康教学与研

究。其中发展性心理辅导与训练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发展问题给予指导、帮助、训练,协助他们完善个性、增强适应、提高素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团体辅导、心理训练、就业指导等方法来实施的。调查表明,28所高校中开展专题讲座的占75%,开展团体辅导的占50%,开展择业指导的占53.6%,开展团体心理训练的占53.6%,包括增强自信心、提高社交能力、情绪调节、新生交友、创造性思维等(樊富珉等,2002)。这一时期,樊富珉教授编著的《团体咨询理论与实践》由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对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探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进入21世纪,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开始了向专业化的发展。自2001年9月开始,国家教育部在天津师范大学设立了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心,在培训课程中安排了8学时的团体心理咨询教学。与此同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制定了国家职业标准《心理咨询师(试行)》,自2001年8月3日起执行,团体咨询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必备专业技能。2002年,卫生部制定了卫生专业技术新职称《心理治疗师》,考试大纲中明确了集体心理治疗的内容,每年考试都有集体心理治疗的部分。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教材也有团体心理咨询的专门章节。团体心理咨询已经成为心理咨询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心理系林孟平教授为了协助大陆培训高素质的心理辅导专业人员,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合作,先后举办了心理辅导方向为

期一年的硕士班和两年的博士班,团体心理咨询是其中重要的课程。此外,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秘书处组织的团体心理咨询系统培训的7天56学时课程先后举办了八期,由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承担全部教学任务。学员不仅需要学习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技巧、方法以及团体心理咨询方案设计,还参加为期两天的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团体。2003年,北京大学心理系开设了研究生课程“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2004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在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中开设了“团体心理辅导”。一些学校在应用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中也开设了团体辅导的选修课。随着专业培训的推进以及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团体心理咨询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2.我国香港地区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发展现状

我国香港地区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受到重视。但作为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为目的的团体活动的最早尝试却是在1920年8月,香港基督教青年会组织了“童子营”,27位青年参加了为期9天的营地活动。团体的目标是:学习自律及在团体中自我约制;增进友谊;身心愉快;加强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扶植领袖才干;学习技能;培养品格。香港的团体心理辅导最初是帮助青少年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到80年代以后其对象从青少年扩大到成年、老人等各个年龄阶段,模式也更加多样化。

心理咨询在港台常称为心理辅导或辅导。香港高校学生辅导工作本着支持学生发挥潜能、促进个人成长、使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心理咨询的发展计划历史

心理咨询的发展历史 中国咨询心理学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二十世纪初到二十年代,介绍释梦和自由联想技术的精神分析文献开始被翻译介绍到中国。 1917年,经曾在德国冯特实验室学习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倡导,在北京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921年,中国心理学会在上海成立。这两个重要事件推动了中国引进国外心理治疗的步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些使用行为疗法的原理分析心理障碍的文章开始见于报刊。 1933年,美国学者R.Lyman博士在北京协和医院主持神经精神科工作,开设了包含精神分析培训内容的课程。戴秉衡当时曾教授这门课程。三十年代,心理学家丁赞分别在重庆中央实验研究所和北京仁利地毯工厂建立了心理学诊所。同一时期,上海大厦大学心理协会建立了儿童心理诊察所,对儿童心理问题进行诊治。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些发展全部停滞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心理治疗的发展仍不均衡,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1979年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后心理治疗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5个阶段——启动阶段、空白阶段、准备阶段、初步发展阶段、以及发展和职业化阶段。这些阶段的划分是根据专业人士和参与者的工作及他们的发表物,

以及该领域的标志性事件来划分的。 启动阶段为1949年到1965年。在这期间只有少数专业人员做了零星的心理治疗工作。上海心理学家黄嘉音,发表了一些书籍并报告了如何运用行为疗法原理治疗儿童问题(黄嘉音,1951,1952)。另外,在这个阶段,还有其他中国心理学家试图使用心理治疗原理治疗其病人。该阶段最有影响力的工作是运用快速综合治疗方法治疗神经衰弱病人。该模型是一个短期治疗取向的模型,是由一些中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发展出来的。开始,它只运用于治疗神经衰弱,但后来也被运用于治疗其它焦虑障碍。这一疗法结合了药物治疗、躯体锻炼、主题演讲以及小组讨论等活动在内。该模型采用用巴浦洛夫的理论解释神经衰弱症的病因。通过解释、鼓励、布置家庭作业以及支持性治疗方法对病人起进行治疗。根据相关文章报道,这种治疗方式是很有成效的,激发了专业人员对于心理治疗工作的兴趣。 文化大革命之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被指责为泛性论。所有心理学家都跟随前苏联的学术方向学习并运用巴浦洛夫的理论来治疗病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7),心理学被批判为伪科学。那时没有大学开设心理学课程。几乎所有心理学家都被迫到工厂、农村进行劳动。而心理治疗则处于一个更为糟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1.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这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写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如思维、记忆、想象能力的心理训练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的能力等;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中,教师要较系统地阐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介绍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传播心理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通过个案分析,使学生对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与主要表现有所了解,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 2.强化课外教育指导的基本环节? 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倡导主体自我教育? 事实上,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外教育指导中,辅导员老师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个人成长小组”等多种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给各辅导员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今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业、情感、自我认知、就业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而我校大学生又普遍存在对自身认识不足、自律性差等问题,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的时候可能就会存在更多的困惑和不稳定的因素。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自身成长与未来发展。 辅导员是工作在我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高校思想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要伴随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是与学生接触多,交流多,对学生影响广泛的教育者之一,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和知识水平对于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影响。下面将结合我校大学生的一些情况,介绍一些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从而使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辅导员们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学生,加以干预。 其中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1、环境适应问题。 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很多学生从小没有离开过家,第一次远离家乡,达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和人群,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而且有部分学生在家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下远离家人独立生活,在独立自理方面有所欠缺。主要表现为沉默寡言、不爱与人交往,显得孤僻、自卑,情绪比较低落、抑郁、焦虑、恐惧等,也会伴有身体上的不适,如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等。初期表现为对周围的事情和环境显的比较烦恼,社会行为退缩(不注意卫生、生活无规律、不与人说话等)。 2、学习问题。 大学的教育方法与以往中学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上大学之前目标比较明确——高考,进入大学后,虽然我们学校是企业化管理,但对于学习的要求并不像高中一样,但由于大部分学生自律性不足,本身学习的兴趣不浓烈,进入校园后觉得没有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与幻想中的大学学习生活有很大的落差。有些学生适应不了这种方式,会产生迷茫感。我校学生目前学习上的主要问题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好。主要表现为迟到早退旷课、上课不听讲、睡觉玩手机、抄袭作业、考试成绩不理想等现象。且多抱怨,认识不到自身的问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彼此相知,同舟共济” 设计理念: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很多,个个都是父母眼中的“宝”。家里的“小皇帝”。所以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很普遍,在人际交往上也就稍显被动。加之青春期的到来,小群体的现象比较突出。造成同在一个班级生活几个月都不知“她是谁”。然而,在全球化发展浪潮下的今天,社会劳动分工日趋复杂和精细。仅凭一人之力,已经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所以,辅导员在新建立的班级中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要在一个彼此陌生疏远的人群中快速地建立起一个团体,最好的方法就是给这群人一个共同的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发地分工、合作。最后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当他们完成了任务时,团体就会建立起来。他们会在合作的过程中彼此了解、彼此欣赏、互相鼓励。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团结的力量。 活动目的: 1. 使团体成员展现自我,增强自信; 2. 使团体成员彼此信任、相互协助、融洽相处; 3. 使团体成员感受团结的力量,体会集体的温暖。 活动对象:12级汽车学院某班 活动场地:篮球场或汽车实验场 准备材料:6张报纸彩笔纸

活动时间:40分钟 活动过程: 一、开场: 亲爱的各位同学,你们好!今天我们将和大家共同开展一次充满活力、充满趣味的活动。活动的主题是:“彼此相知,同舟共济”。在活动时,需要大家按照我的指示、积极配合,你们能做到吗? 好,刚才大家的声音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你们的热情与信心,让我们一起为这份热情与信心表示一下鼓励,好吗。(鼓掌) 写名字:每个人在纸上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介绍自己,做一个小小的名片,放在自己身上的任何部分,让大家能通过名片认识你。 同心圆: 接下来,在我们今天的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先请大家在5秒钟之内,男女相间,手拉手,以我为中心围成一个大的圆圈。(学生演练,主持人倒计时5-4-3-2-1)。好,我们已围成了一个大的圆圈,我们把它叫做“同心圆”,请各位成员站在原地不动,然后轻轻地松开手。 二、热身活动 请所有成员看着我,跟我做同一个动作。 1.深呼吸 请伸出你的双手,十指交叉,双手紧握,放在胸前。请慢慢闭上你的双眼,暂停八秒钟的呼吸(辅导员从1至8,轻声数数)。 好,非常好,现在开始深深吸一口气,感受空气的清新,感受气体从

大学生就业心理探析及辅导建议

大学生就业心理探析及辅导建议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不断激增的毕业生数量带来的求职竞争加剧,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遭遇新的就业心理困境,大学生“就业难”逐渐成为焦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困境的原因探析,提出相关就业心理辅导的建议,以求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更科学完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探析就业辅导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教育的产业化和各高校办学竞争进行大规模的专业扩招,不断激增的毕业生数量带来的求职竞争加剧,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难逐渐成为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 当前,产生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规划等也面临新的挑战,同时高校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也有待提高。由此使得当前很多毕业生面临就业现实和心理的双重困境。因此,笔者从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的视角和工作经验出发,探索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提出建议,对切实促进

当代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堪忧 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具有多种心理表现。而大部分心理表现来源于内心对社会不成熟的认识,对自我能力和定位没有准确的判断和期待,以及应对就业难题时的过分依赖学校,家长等意识。例如: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导致其就业的情绪低落,而低落的情绪还是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造成影响,如此循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此同时,为避免大学生对工作出现抵触、不稳定的情绪,大多企业制定了工作章程,更是让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不能适应,受就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开始出现反常的心理表现,造成大学生人群结构中出现不良表现。目前部分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在就业状态和就业心理呈现恶性循环的现象,因此更需要心理辅导的介入和正确观念的培养,尤其是学校和家庭的多方面共同的辅导关怀。 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困境探源 首先,就业形势的严峻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心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生在平等享有深造机会的同时,面临着就业难的局面,随之产生焦虑心理。不断激增的毕业生数量加重就业市场负荷,使大学生感到焦虑。第二,就业现象的错位导致大学生产生困惑心理。从2007年2000名大学生竞聘搓澡到2010年大学

心理咨询发展的重要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b17382927.html, 心理咨询发展的重要意义 作者:郭胜男 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0期 摘要:21世纪,心理咨询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在人们的工作中还是 学校里,心理咨询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有着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问题也是多种多样,这就需要心理咨询师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对于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境的人们,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们逐步改变与外界交流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相悖之处,最终帮助受助者融入社会,融入家庭,尽可能地享受与人交往的乐趣,不是把与人交流当作不可跨越的鸿沟,对交流产生恐惧。本文将对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及其重要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心理咨询发展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96-01 一、心理咨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咨询发展现状 心理咨询,对于普通人来讲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中国心理有问题的人不在少数,但却甚少有人去做心理咨询。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渐壮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受到了竞争压力、学习压力、观念不同等各种矛盾冲突的影响,人们的心理问题也在不断增多。职场上的就业压力、职场矛盾,学校里学生学习排名、家长老师的期盼要求,这些都是常见的心理问题来源。面对这些问题,有些人选择心理咨询,这已然是个不小的进步。但是做心理咨询的人数在我国这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里还只是沧海一粟。人口基数庞大,不可避免有心理问题的人数也十分可观,所以让人们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是十分迫切的。2007年 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显示,全国有15%的人有心理问题或严重心理问题,由此可见,在我国心理问题应引起重视。另一方面来讲,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相信今后通过国家法律与措施健全能保障心理咨询行业规范合理地发展,使人民充分认识到心理咨询的有益之处。 (二)我国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我国心理咨询的专业人数比较少,不足以支撑我国各地区有心理问题的人们寻求帮助,与此同时,我国进行心理咨询帮助的专业人士的素质不够专业,这也导致心理咨询的帮助不够明显,甚至没有帮助到受助者。由此可见,我国急需培养具有过硬心理咨询专业素质的人才。由于某些历史原因,我国心理学基础十分薄弱,理论研究同样不够深入,这也导致了一些心理咨询培训机构实力不够壮大,心理咨询在我国的普及状况、理论研究、专业培养等都与西方有着不小的差距。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的发展冲击尤其大,其中有些内容与西方的心理学理

(完整版)助人自助大学生心理咨询

助人自助——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 请思考: 1、心理咨询师什么? 2、心理咨询真的有用吗? 3、如果你去心理咨询,希望见到怎样的咨询师? 主要内容: 第一节心理咨询概述 一、心理咨询的概念 二、心理咨询的原则 三、心理咨询的形式 四、正确认知心理咨询 第二节心理咨询策略 一、什么情况下需要心理咨询 二、门诊咨询的策略 第三节心理咨询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一、精神分析理论与治疗方法 二、行为主义理论与治疗方法 三、认知理论与治疗方法 四、人本主义理论与治疗方法

第一节心理咨询概述 在远古的时候,人们就感到有太多的困扰,需要有人来解惑答疑。可是,那时只能求助于酋长或长者。后来,出现了一些思想家,为人们指点迷津。比如,古希腊时代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以他睿智幽默的诘问法,帮助人们认识生活和自我。再如,我国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以他充满智慧的语言,为人们解除心病,史称“庄子之言犹药也,可以医人之病”。也许,这些思想家可说是最早的“心理咨询师”了。 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当然是现代社会才有的事。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心理科学的发展,为现代心理咨询奠定了基础。 课堂活动:电影中的心理咨询 观看电影《心灵捕手》,从中了解什么是心理咨询,什么是心理疾病,以及心理疾病的原因。电影告诉我们,通过积极配合治疗,心理疾病是可以康复的。利用心理咨询服务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看完电影后,可以和身边的同学、朋友讨论并交流观后感。 《心灵捕手》讲述了一个桀骜不逊,却又聪明绝顶的年轻人的故事。主人公威尔20岁,他没上过大学,却痴迷数学,自己博览群书,但是由于出身卑微、经济贫困,他只能在麻省理工学院做一名清洁工。改变他的命运的是这样一件事情:教授在黑板栏上写下一道他觉得十分难解的题目,希望他那些杰出的学生能找到答案,可是却无人能解。威尔在下课打扫时,发现了这道数学题,并轻易地解开了这道难题。数学教授在找不到真正的解题者之后,又写下了另一道更难的题目,终于找到了这个数学天才。 威尔从小被亲生父母所遗弃成为孤儿,又受到养父的虐待,因为缺乏家庭的爱和管束,对任何人都不信任,内心自卑却桀骜不驯,甚至到处大家滋事,并被少年法庭宣判送进少年管教所。最后经过数学教授的保释并向法官求情,才让他免受牢狱之灾。虽然教授希望威尔能够重拾自己的人生目标,而用尽方法希望他打开心结,但是许多被教授请来为威尔做心理辅导的心理专家,却都被威尔羞辱,纷纷宣告威尔已无可救药。 数学教授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好求助他的大学同学及好友桑恩,希望他来开导这个年轻人。而这位受人仰慕的心理学家能做到吗?威尔在众人的帮助下

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015届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又到一年毕业季,过去的2014年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大学生毕业人数突破699万。而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人数 已突破700万,又是一个更难就业年。毕业生作为大学的一个 特殊群体,他们正面临着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阶段,这一转 变使他们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就业,经济,爱情,人际 关系等,因此造成了心理方面的问题,诸如迷茫,焦虑,嫉妒,自卑等心理。同学们长期忙于找工作和毕业答辩而没有更好的 释放压力与交流。所以为了让2015届毕业生带着一份良好的心 态走出校园,更好的社会服务,我们将要举办此次的毕业生心 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活动目的 1、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心声,多与同学交流,增进同学感情。 2、让同学们认识到:现在的就业是相对困难,而不是绝对困难。 3、使同学们对自己的感情问题以及对未来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三、活动时间 2015年6月24 四、活动地点 五、活动主题 我们微笑离开,向困难说不

六、活动组织者 环境工程学院团委心理协会 七、活动对象 环境工程学院2015届全体毕业生 八、活动内容 (一)、前期准备 1、告知团委宣传部进行微博宣传和海报宣传。 2、由心理协会主席召集所有心协干事集体商讨活动开展情况,最终确定活动形式。 3、由各班心理委员、班长、团支书配合心理协会干事进行活动策划,交由心理协会进行审核。 (二)、活动流程 1、辅导员队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力量,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所以首先请辅导员老师给与同学们专业的心理指导,讲述比较普遍的关于毕业方面的问题以及对这届大学生的希望与寄语。 2、对于个别没有拿到毕业证、学位证的或因毕业而过于焦虑的同学由辅导员老师进行单独指导,并让他们周围的同学多关注。 3、建立互助小组,毕竟最能察觉学生心理问题的人就是与他朝夕相处的同学、朋友,同学之间更易于沟通交流。 4、由各班班长按照顺序上台讲述这四年来对于班级自己的感触。 5、以班级为单位每个同学写下对未来的希望,写在同一个本子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及解决方法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 09-11-21 作者:编辑:中南大学 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不少大学毕业生出现焦虑、忧郁、强迫等心理问题。近日,记者从多家心理门诊了解到,今年大学毕业生因求职而产生心理问题的人数要比往年翻两番,且出现心理问题的时间提前。 案例实录:狂投简历却不肯去面试 无论是否看中这份工作,他都要投简历,但始终不肯去面试。 小朱(化名)也是一名大学生。在求职面试中,小朱觉得自己无法和面试官沟通,没办法在面试中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于是,小朱更加努力地修改自己的简历,并通过邮寄、邮件等方式源源不断地发放出去。小朱开始疯狂地搜集各种招聘信息,无论是否看中这份工作,他都要投简历,但始终不肯去面试。 “由于面试不理想,小朱就无法再面对考官,一味地通过美化简历来推销自己,出现了强迫症状。”河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秘书长高玉梅说。 过度依赖:父母陪同应聘 开始找工作后,都是父母陪着她去招聘会,由父母介绍小丽的情况。 小丽(化名)是个内向的女孩,在学校一直注重学习,没有更多地接触社会,平时父母也很少给她独立成长的空间。开始找工作后,都是父母陪着她去招聘会,由父母介绍小丽的情况,结果不但没找到工作,小丽也开始出现抑郁的情况,连门都不愿意出,话也越来越少。 “父母平时太大包大揽,管得太多,孩子没有独立做事的机会,而到了必须面对社会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高玉梅说。 专家解惑:放低心态从容面对就业 大学毕业生求职时最好放平心态,不要过分苛求。 高玉梅提醒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前应该充分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不要刻意寻找好的工作,而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很多大学毕业生自尊心强,觉得读了大学就应该有好工作。但社会是残酷的。大学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对社会估计不足,都会为求职带来障碍。

国外心理咨询发展简史

国外心理咨询发展简史 人事考试教育网2010-12-2 19:6 【大中小】【我要纠错】 现代心理咨询的出现源于19世纪中后期的工业革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它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一种专门的职业,其专业功能、服务对象和范围、所运用的原理和方法等,都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明确和丰富起来的。 美国是现代心理咨询的发源地,而且也是心理咨询业最发达的国家。了解美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其职业化历程,对于加速推进我国心理咨询事业的发展很有启发意义。 20世纪初美国职业指导运动、心理测量技术和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咨询产生的三个直接根源〔21〕。 现代的专业咨询服务最早是由“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F.Parsons)于1908年率先开展起来的〔22〕。他在美国波士顿组织成立了“就业辅导局”,并于次年出版《职业选择》一书,对人们在择业方面常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若干有价值的建议。此书为心理咨询的诞生奠定了一块基石。这本书在心理咨询方面的价值在于提出了帮助个人择业的方法学。帕森斯认为,一个人的职业必须与其本人的兴趣、能力和个性相结合。为了得到理想的职业,不仅要对环境(如成功的条件、工作的性质等)进行正确的评估,也要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认识。 作为美国密执根州一个学区的督学,大卫(Davis)是第一个在公立学校建立系统的指导课程的人。他在1907年就建议该学区所辖学校每周为学生开设一次指导课程,以塑造学生的人格,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这种做法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但却是早期心理咨询的主要表现方式——学校指导的雏形。 美国耶鲁大学学生比尔斯(C. M. Beers)曾因其兄患癫痫,惟恐这种病遗传给自己,在紧张、恐惧、焦虑的状态下,精神失常而住进精神病院。在3年的住院生活中,他受到种种粗暴残酷的对待,目睹了精神病院的恶劣环境及其他住院病人所受到的种种非人待遇。出院后,他立志将自己余生贡献给改善精神病患者待遇的事业。他四处奔走,呼吁改善精神病院的医疗条件,改革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并从事预防精神病的活动。1908年,他以生动的文笔写了《一颗发现自我的心灵》(A Mind That Found itself,或译为《自觉之心》)一书。 此书出版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比尔斯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鼓励和赞助后,于1908年5月成立了“康奈狄克州心理卫生协会”,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此协会工作的目标有5个:①保持心理健康;②防止心理疾病;③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待遇;④普及对于心理疾病的正确认识;⑤与心理卫生的有关机构合作。经比尔斯和同行们的努力,于1909年2月成立了“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比尔斯的贡献在于使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乃至全社会在观念上发生了深刻变化,发起美国乃至全世界心理卫生运动,他本人也被视为心理咨询的先驱者之一〔23〕。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美国军队面临着对征募的士兵进行甄别和分类的需要,因而委托了一些心理学家设计了一种智力测验,这样就可以在培训过程中识别和淘汰那

毕业生考前心理辅导

毕业生考前心理辅导 对于我们学生来讲,考试似乎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竞争与考验。考试不仅仅是文化素质的角逐,也是身体素质的比拼,更是心理素质的较量。然而在现实中有许多同学一临近考试就会出现心悸紧张、食欲不振、精神体力极度疲劳、学习效率低下等“考试综合症”现象,尤其在中考这种以一次性分数为标准的选拔性考试中更是如此。所谓“十年寒窗苦”,经过顽强、甚至是痛苦的拼搏,站在中考的十字路口,心理负荷自然加大,不产生心理压力是不现实的,心理压力过大,会使一个人处于—种不安、焦急、烦躁、恐惧的情绪状态之中,导致考试焦虑症的发生。心理学上曾设计过一个实验,叫走迷宫。请来一些志愿者,把他们的眼睛蒙上,要求用一根带有反馈效应的木棒,根据迷宫的设计路线慢慢地凭自己的触觉走出去,一旦进入死胡同,木棒就会发出警醒的声音。其实,要走过这个迷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按照常规也需要30分钟左右,但对其中的一组被试声称只需要10分钟就可以了,并时不时地提醒他们时间。当那些被试在实际操作中屡屡发生错误时,他们开始出现焦虑情绪,而且越急出错越多,直到40分钟也没有走出来。接着,又请了一些志愿者,这次没有向他们提出时间要求,只是说尽他们各自的最大能力就可以了。没想到,最快的只用了17分钟就顺利地走出迷宫,而且大多数人都在30分钟内完成了任务。最后一组什么要求也没有提,只是让他们自己通过迷宫,平均也用了35分钟时间。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三组完全不同的结果?当然就是心理压力!

那么什么时候个体的潜力能发挥得最佳呢?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 实践研究得出了作业绩效与焦虑水平的曲线关系图。他们认为焦虑水平太低或太高时,作业绩效都不好,只在中等的焦虑水平时,作业绩效最佳!走迷宫实验中那一组被鼓励“尽最大努力”就是一种中等压力,可见,适度焦虑是提高应试能力的“催化剂”,而过度焦虑则会形成考试焦虑症,它是影响应试能力的“拦路虎”。也就是说:正常范围内的心理压力或适度焦虑往往可以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促进思维的活跃程度。处于“零压力”的思想状态下,只能是懈怠松弛,创造性的发挥更无从谈起了。 (一)考试动机过强, 有些同学对考试看得过重,把考试当作赌注,过分担心自己的出路问题,似乎在眼前只有两条道路,一条通往天堂,一条通往地狱。在这种“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思想指导下必然存在着患得患失的心理,这种心理较多发生在学习成绩较好、自我要求甚严的同学身上,他们自尊心、上进心强,比较敏感,动辄联想到一旦考试失败后的悲惨结局。这种心理还较多出现在平时学习非常刻苦但是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身上,他们长期经历失败,一心想“出人头地”,结果考试动机过强,功利性过强,反而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限制了自己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外逐渐形成了一种专业性质的心理健康活动,即专业人员对有心理困惑或心理失常的求助者运用心理学和精神科学的原理,通过心理商谈,就具体问题向求助者提供建议或辅导,使其对自己与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作出决策,以改变其态度和行为,进而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其中,以遭遇心理疑难的平常人为对象的一种教育性的助人活动称为辅导,以遭遇心理困扰的平常人和心理异常者为对象,兼具辅导与心理治疗功能的活动称为咨询[1]。心理咨询与治疗是现代行为科学中较新的一门学科,它从西方引入我国成为一门心理学应用学科与服务工作,在中国的内地真正的发展只有十五年的历史,在香港只有二十五年的时间,在率先引进这项事业的台湾也不过是四十余年。近年来,心理咨询和治疗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和趋势,为此,郑日昌、常永才等国内学者都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第一节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整合趋势 一、整合的倾向 在心理学发展短短百余年的历史中,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对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各有建树。从弗洛伊德创立心理分析学派至今,心理治疗的各种学派、体系不断涌现,交叠更替。在美国,1959年哈珀(R.A.Haper)认定有36种心理治疗的体系;到1976年,帕洛夫(RT.B.Parloff)发现共有130余种疗法;到了1986年,卡拉瑟(T.B.Karasu)则报告有多达400种以上的心理治疗学派[2]。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精神分析学派、行为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等,每一种学派又衍生出多种治疗的理论和方法技术。在发展初期,各派互相排斥,门户甚深。但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在实践中学者们认识到,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和方法能在所有情境下解决所有人的所有心理问题[3],其效果或各有所长,或无显著差异。于是,人们逐渐抛弃门户之见,打破学派林立的局面,彼此借鉴,取长补短,不拘一格。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或同时采用几种不同学派的方法,这样,心理咨询和治疗就朝向一种兼容和整合化方向迈进了。 从不同的学派来讲,每一学派都在致力于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并在临床实践中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周期。与此同时,他们也向外吸收一些于己有利的其他学派的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相比之下,吸收外来的方法技术的倾向更为积极。心理分析学派的许多治疗和

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摘要】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竞争加剧,作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其成长的历程中, 会遇到学习、交友、爱情、择业、社会适应等一系列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心理健康,突现心理危机。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其进行心理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工作中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大学生 提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辅导员工作的重点之一。编辑。 【关键词】辅导员如何开展心理教育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和心理疏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 引路人。大学生虽然在智力上发育成熟了,但在心理上并没有完全成熟,当社会经济结构、 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化时,致使他们中部分人一时难以适应,迷茫、困惑、无所适从,心理负荷普遍加剧,突现心理危机。面对这些情况,能够在第一时间给予他们帮助和引导的人是辅导员。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应了解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在教育管理中善于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和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并在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 身心健康成长。本文就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1 辅导员必须了解和把握大学生 成长的需要,准确实施心理辅导一般来讲,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有五种最基本的需要,如果 能够满足这五种基本需要,那么他们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健康的;反之,则会引发心理问题。因此,对大学生五种基本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是辅导员做好学生心理辅导的第一步。 1.1 心理独立感的需要这是大学生走向成人、走向生活最基本的需要,现实生活中确有 部分大学生并不能顺利地闯过这一关。因为,他们除了读书,对外界了解不多,缺乏一定的社会鉴别能力,不能判断,不能分辨社会中出现的种种。一旦进入新环境如同进入一个陌生的世界,他们希望自己能够独立但又不知道如何独立的矛盾时常困扰他们,心理上会感到恐惧,产生不 安全感,此时特别需要心理上的支持。作为辅导员首先应该帮助他们消除恐惧,获得安全感,然后引导他们逐步从依赖状态向独立状态过渡,从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开始,让他们顺利地 度过第一关。 1.2 交友的需要每个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它是维护个体身心健 康的重要支柱。大学生正处于一种渴望交往、渴求理解、被人接纳、被人认可的心理发展时期,交往的需要在其心理构架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但是,多数大学生从小到大都是接受亲人、老师的细心呵护和宠爱,很少关心别人,来到大学后,一时难以适应新的群体,处理人际关系显得较 为吃力,迫切希望结交到可以对话交流的伙伴或真心的朋友,但又苦于交往技巧和方法的欠缺,会出现交往障碍,从而影响人际关系和学习。因此,辅导员应当帮助他们,成为他们的第一个对话伙伴,教会他们把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1.3 学习方法指导 的需要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的转变期,从中学到大学,由于环境和角色的变化,学习方法的 改变,致使许多学生在学习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原来的学习主要以科学文化 基础知识为主,而在大学里则是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各种知识之间相互交错,知识面不限于教材范围,需要涉猎一定数量的课外知识,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方法与以前的应试教育相比,方法 灵活、多样、自主、广泛,这就需要在学习方法上有根本的转变才能完成学业。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时间多,对大学生在学习上暴露出来的问题能够及时了解。因此,辅导员要同他们一起讨 论大学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全面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终极目标。 1.4 恋爱的需要这是大学生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必然,我国新婚姻法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结婚,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谈恋爱的正当性。通过对我院200名高职大学生性心理调查 结果显示:对异性有交往需求的占总人数94.6%;对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有93%的同学持赞同观点。因此,辅导员应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正常的两性交往,提高与异性交往的能力,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慎重对待自己的性行为,而不是断然禁止。 1.5 人生定向的 需求究竟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自己需要哪些知识、能力、素质的储备,这一切对于社会经验不足,没有任何职场体验的大学生而言,如同谜一样。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幻想,对人生定向彷徨、无奈。作为辅导员应深入到他们中去,因势利导,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引导他们顺利实现生涯角色的转换,制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使人生定向更加准确。 2 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中的异常心理,及时干预心理

一例大学生就业适应问题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大学生就业适应问题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姓名:林旭 摘要:本文是一例针对某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适应问题进行心理咨询的案例报告,其中包括资料的收集、整理,依据资料做出诊断,制定咨询目标和咨询方案,采用有针对性的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及行为主义疗法进行咨询的过程,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与求助者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以及最后对咨询结果进行评估。通过咨询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的认知,并能够利用咨询中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在生活中进行迁移,调整认知方式,充分实现潜能。使求助者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促进其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适应困难、心理咨询、合理情绪疗法、行为疗法 一、基本资料: 求助者李某,男,23岁,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某乡镇中学教师,参加工作不到三个月。独生子,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求助者作为家里的独生子,父母一直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生活中为遇到较大的挫折困难,大学期间表现优秀,但由于求助者个性要强,曾经与同学发生过冲突。工作之后觉得周围的人都针对自己,难为自己,因而情绪十分低落,工作积极性不高。 心理测量结果:EPQ测验,E=65,N=65,P=60,L=25,测量结果显示为外向不稳定型个性;SAS量表测量标准分55分,为轻度焦虑。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心绪不宁,情绪不稳定,变得懒散,对待工作积极性不高,容易生气,不愿与人多交流,持续时间接近两个月。 个人陈述:我是一名师范本科毕业生,经过努力通过了教师选拔考试,刚刚参加工作不到三个月,刚参加工作时,一切都觉得新鲜,浑身充满活力,对自己的工作很有信心。不曾想到才工作不久,就到处碰壁,和领导、同时吵架三次,经常心绪不宁,紧张、惶乱、焦虑。我觉得大家都不理解我,领导同事都看我不顺眼,越来越讨厌学校的坐班制,而且学校的领导作风特别严重,我也曾经想过辞去工作或者调离,但是现在大学生就业那么难,重新选择一个岗位不容易,而且家里都非常满意我现在的工作,如果要辞职他们是不会同意的。有时候遇到跟领导或者同事意见不合,就会非常的苦恼,尝尝想自己的女朋友发脾气,但是事后自己也觉得自己莫名其妙不可理喻,然

第二章心理咨询发展简史

第二章心理咨询发展简史 心理咨询作为一门科学、一种技术、一种职业,其诞生和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一节我国心理咨询发展简史 纵观我国心理咨询业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情况,从总体上说,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的分化不很明显,两者基本上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叠、共同发展的,彼此之间并未有严格的区分。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以下的心理咨询发展史实际上也就是我国心理治疗的发展史。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的开展比较零散,虽然在职业指导、心理测量等方面开展过一些工作,但它们并不属于当今所说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主流,而且也未形成较大的规模。新中国成立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事业既有曲折、停滞,也有兴旺、发展。 钟友彬1991年根据对国内公开发表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把我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发展分为:空白阶段(1949年以前和1949~1978年之间)、准备阶段(1979~1985年)和初步发展阶段(1986~1990年)[1]。 钱铭怡将新中国成立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发展划分为4个不同阶段:启动阶段(1949~1965年)、空白阶段(1966~1977年)、准备阶段(1978~1986年)、初步发展阶段(1987年以后)[2][3]。 现根据钱铭怡的观点,对新中国成立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发展历史作一简要介绍。 一、启动阶段(1949~1965年) 在这一阶段中只有少部分专业人员进行了零散的心理治疗工作。在此阶段影响最大的工作为50年代末、60年代初对神经衰弱的快速综合治疗。1958至1959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医学心理组、北京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组和北京大学卫生院及心理学系合作,首先在北京大学对患神经衰弱的学生们进行了快速综合治疗,而后治疗对象扩展到工人、军队干部和门诊病人。这种疗法综合了医学治疗、体育锻炼(如学习太极拳、气功、跑步等)、专题讲座和小组讨论等形式,以巴甫洛夫学说来解释神经衰弱的病因,以解释、鼓励、要求和支持等方式对病人进行治疗。从所发表的许多文章和研究报告看,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4-7] 。后来又将这一疗法应用于精神分裂症、高血压及慢性病中,同样取得了较好的疗效[8-10]。80年代末、90年代初,李心天将此法作了总结和提炼,称之为“悟践疗法”[11]。 二、空白阶段(1966~1977年)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生命教育心理辅导活动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生命教育心理辅导活动 本章要点: 探索生命的意义、培养尊重生命的态度 翔珍爱每一个生命的价值,热爱生活 生命与死亡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通过生命教育心理辅导,使学生明确生命的含义及意义,学会珍爱生命,从而提高生命质量,感悟人生。 班级生命教育心理辅导涉及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仰、感悟人生、珍爱生命等。 活动一:沧海一粟----树与人 活动目标:1.协助学生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2.协助学生检视自已的生命历程。3.协助学生领悟人生命的可贵。 主题:生命存在的意义 活动目的:体验人生的短暂 活动容: 1.参天大树。 2.树与人的对话。 3.分享时刻。 理论分析:生命教育在生理与身体层面的目标,主要是

促进学生仆人生理与身体的成长和发展,增进身体的健康;并学习对物质适度的感受与期待,使个人得以减少对物质的沉迷,以使有限的人生不至于过度耗费在追逐仆人感官的享受与物欲的满足上,而能投注精力在心理层面的成长与发展上。以便发展出更具独特性与社会性的生命意义,提升个人的人生与生命的价值。 活动方式:绘画法 活动材料:纸、彩笔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自然界中都有哪些种类的树?你喜欢哪种树? 二、分组: 按树的种类分组(树组、松树组、白桦树组、柳树组、苹果树组等)。 三、发展活动 (一)参天大树 每个同学画出自已喜欢的大树,想象它有多少岁,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饱受了多少世间沧桑,它都有哪些价值?自已和它相比,是怎样的感觉? (二)树与人的对话 每个同学与自已画的树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并将对话写在树的下方。

(三)分享时刻 1.小组分享与讨论。 2.全班分享与讨论。 3.辅导教师结合大家的“作品”进行总结。 活动二:意外人生----盲人打棒球 活动目标:1.协助学生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2.促使学生珍惜现在的生命和健全的感官。 主题:珍惜现在的生命和健全的感官 活动目的: 1.体验眼盲者的不方便之处。 2.了解并珍惜自已的生命。 活动容: 1.盲人打棒球。 2.自我竞赛。 3.分享时刻。 理论分析:在心理层面,生命教育的目标与任务,主要在于协助个人发展建立有效的人际与人群关系的技巧,以产生有意义的人际沟通与人际交往,以及发展积极正向的自我和自我认同。终极目标是协助个人寻求自我实现的生活。 活动方式:游戏活动法 活动过程:

一例大学生就业适应问题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大学生就业适应问题心理咨询案例报 告 姓名:林旭 摘要:本文是一例针对某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适应问题进行心理咨询的案例报告,其中包括资料的收集、整理,依据资料做出诊断,制定咨询目标和咨询方案,采用有针对性的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及行为主义疗法进行咨询的过程,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与求助者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以及最后对咨询结果进行评估。通过咨询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的认知,并能够利用咨询中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在生活中进行迁移,调整认知方式,充分实现潜能。使求助者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促进其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适应困难、心理咨询、合理情绪疗法、行为疗法 一、基本资料: 求助者李某,男,23岁,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某乡镇中学教师,参加工作不到三个月。独生子,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求助者作为家里的独生子,父母一直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生活中为遇到较大的挫折困难,大学期间表现优秀,但由于求助者个性要强,曾经与同学发生过冲突。工作之后觉得周围的人都针对自己,难为自己,因而情绪十分低落,工作积极性不高。 心理测量结果:EPQ测验,E=65,N=65,P=60,L=25,测量结果显示为外向不稳定型个性;SAS量表测量标准分55分,为轻度焦虑。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心绪不宁,情绪不稳定,变得懒散,对待工作积极性不高,容易生气,不愿与人多交流,持续时间接近两个月。 个人陈述:我是一名师范本科毕业生,经过努力通过了教师选拔考试,刚刚参加工作不到三个月,刚参加工作时,一切都觉得新鲜,浑身充满活力,对自己的工作很有信心。不曾想到才工作不久,就到处碰壁,和领导、同时吵架三次,经常心绪不宁,紧张、惶乱、焦虑。我觉得大家都不理解我,领导同事都看我不顺眼,越来越讨厌学校的坐班制,而且学校的领导作风特别严重,我也曾经想过辞去工作或者

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心理素质是指人在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自我意识、价值观、适应力等方面的素养,是在环境熏陶下个体经过长期的修养逐步内化的一种心理结果。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相关标志包括: 智力正常:有正常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活动能力等综合能力;能胜任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大多数活动。 情绪稳定:情绪稳定性高;主导心境良好,愉快、积极、自信;有较好的情绪自我调控能力。 意志健全:做事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客观地分析问题,处事果断;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强,能够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人格统一: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良好的自我体验,接纳自我;个性特点与行为表现协调一致。 人际关系和谐:在人群中感到自然、和谐,适应工作中的人际环境;对交往持积极态度,有主动交往的愿望;与他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有自己的交际圈。 能动地适应环境:保持与社会的广泛接触;对现实有清晰、正确的认识,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勇于改造现实,达到自我实现与奉献社会的协调和统一。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点:具有与同年龄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行为特点,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基本相符。 大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对他们的求职就业有直接影响,而且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人生发展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就业心理、预防不良就业心理、调整就业观念、积极面对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 就业心理和职业发展互为依托、互为补充。

一方面,诸多不良就业心理的形成,多是由于个人定位、职业定位方面的问题而引起的,而这些正是职业发展方面的基础技能。通过职业规划,能够帮助完成个人职业素质的分析、完成社会对应职业的调查和个人职业目标的定位,以此为基础的就业观念的形成就有了更加科学的依据,就能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待就业。 另一方面,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更是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获得良好职业发展的基础。首先,在进行职业规划阶段,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完成设计、实施训练的保障,影响到职业规划的实施是否具有主动性、积极性、针对性、科学性,而不良心理状态会造成态度、深度、准确度方面的很多失误。另外,个人职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毕业就业不过是刚刚迈出的第一步。不良的就业心理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毕业求职时的状态和行为,更会在今后的职业岗位上不断产生负面干扰,从而影响个体整个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 因此,从大学生活开始之时就要注意健康心理的养成,从职业规划开始之时就要注意健康心理的养成,在职业目标的选择时注意预防和调试不良就业心理,在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健康的就业心理,这样的职业人生才会更加辉煌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就业,这对于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来讲有着重大意义。这个阶段由于受到“就业”这一事件的刺激,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有所波动是正常的,是符合人的心理发展特点的。但是如果忽视健康就业心理的培养与锻炼、忽视不良就业心理的预防与调适,将会由于求职择业和职业发展的失败形成不良心理、加剧心理问题,导致个人心理素质的滑坡、影响个人整体的成长成才。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依托综合素质的发展存在的。就业心理是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在就业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就业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机成分之一,从而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部分,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在就业过程中的表现途径和表现形式之一。通过这个途径,检验了大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否能够拥有良好的工作状态,是否能够胜任职业角色、是否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