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热药—中药学

清热药—中药学

《中药学》学习笔记:清热凉血药之赤芍和紫草

中药学》学习笔记:清热凉血药之赤芍和紫草 赤芍 《药品化义》 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Pall. 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Lynch 的根。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经。 【功效与应用】 1.清热凉血,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斑疹吐衄。本品苦寒,主入肝经,善走血分,能清肝火,除血分郁热而有凉血止血、散瘀消斑之功。用于温热病热入血分,斑疹紫黑,常配生地、丹皮同用。 2.散瘀止痛,用于血热瘀滞,经闭、痛经,常与益母草、丹参、泽兰同用。治血瘀癥瘕,常与桃仁、丹皮、桂枝同用,如桂枝茯苓丸。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常配当归、乳香、没药等。用于疮疡肿毒,可与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同用。 赤芍能清血分实热,散瘀血留滞。本品功能与丹皮相近,故常与丹皮相须为用。但丹皮清热凉血的作用较佳,既能清血分实热,又能治阴虚发热;而赤芍只能用于血分实热,以活血散瘀见长 【处方用名】赤芍、京赤芍(洗净,晒干,切片用)、炒赤芍(炒用,清热凉血之性稍减)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方剂举例】 赤芍药散《证治准绳》:赤芍、牡丹皮、白茯苓、白芷、柴胡。治妇女气血不和,经闭发热。 赤芍药丸《圣惠方》:赤芍药、大黄、鳖甲、桂心、赤茯苓、柴胡。治腹痛、便泻不畅。 【现代研究】本品主含芍药苷,另含苯甲酰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新苷等。对血液系统有抗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激活纤溶、改善血液的流变性等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抗心肌缺血、保护心功能、降低肺动脉高压及门脉高压、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又有保肝、增强免疫、抗肿瘤、抗炎、抗菌、解痉和抗胃溃疡、镇静催眠、镇痛、抗惊厥、降温等作用。 紫草 【药用】本品为紫草科植物紫草及新疆紫草的根。 【性味与归经】甘,寒。入心、肝经。 【功效】凉血、解毒、透疹。 《本草正义》:紫草,气味苦寒,而色紫入血,故清理血分之热。古以治脏腑之热结,后人则专治痘疡,而兼疗癍疹,皆凉血清热之正旨。杨仁斋以治痈疡之便闭,则凡外疡家血分实热看,皆可用之。且一切血热妄行之实火病,及血痢、血痔、溲血、淋血之气壮邪实者,皆在应用之例。而今人仅以为痘家专药,治血热病者,治外疡者,皆不知有此,疏矣。 【临床应用】用于麻疹与其它热病发斑疹因血热毒盛而疹出不透,或疹出而色不红活等症。本品性寒,有清热凉血、解毒、透疹之

考研中医综合中药学(清热药)模拟试卷5

考研中医综合中药学(清热药)模拟试卷5 (总分:4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2,分数:24.00) 1.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杀虫、利尿的药物是 A.黄连 B.龙胆 C.秦皮 D.苦参√ 苦参具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的功效;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龙胆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功效;秦皮具有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的功效。 2.天花粉的药用部位是 A.花粉 B.根茎 C.根√ D.花蕾 天花粉来源于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根。 3.赤芍的归经是 A.肝经√ B.肝、肺经 C.肝、胆经 D.肾经 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 4.黄芩和黄柏都具有的功效是 A.除骨蒸 B.清热泻火√ C.安胎 D.止血 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的功效。 5.下列除哪项外均可割取地上部分入药 A.龙胆草√ B.穿心莲 C.鱼腥草 D.青蒿 龙胆草来源于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龙胆、三花龙胆或滇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鱼腥草来源于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或新鲜全草;青蒿来源于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穿心莲来源于爵床科植物穿心莲的干燥地上部分。 6.紫草具有而水牛角不具有的功效是 A.清热凉血 B.活血消肿√ C.定惊 D.清热解毒 紫草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消肿,解毒透疹的功效;水牛角具有清热凉血,解毒,定惊的功效。 7.治疗疔毒宜选用的药物是 A.紫花地丁√ B.金银花 C.黄柏 D.知母

紫花地丁苦泄辛散,寒能清热,入心肝血分,故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消痈散结,为治疗血热壅滞,痈肿疮毒,红肿热痛的常用药物,尤以治疗疔毒为其特长。 8.连翘的归经是 A.肺、大肠经 B.肺、心、小肠经√ C.肝、胆经 D.心、肺经 连翘味苦性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9.疏散风热、清泻里热宜用生品,热毒血痢宜用炒炭品.热暑烦渴多用露剂的是 A.板蓝根 B.金银花√ C.大青叶 D.连翘 金银花生品可用于疏散风热、清泻里热,炒炭品可用于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热暑烦渴。 10.下列关于药物主治病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败酱草治疗肠痈腹痛 B.白头翁治疗热毒血痢 C.射干治疗咽喉肿痛 D.白鲜皮治疗肝火头痛√ 白鲜皮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1)湿热疮毒,湿疹,疥癣;(2)湿热黄疸,风湿热痹。 11.下列各药中除哪项外均不能与乌头类同用 A.白蔹 B.苦参√ C.半夏 D.天花粉 “十八反歌”记载有:“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12.有毒不宜过量服用的药物是 A.射干 B.鱼腥草 C.芦根 D.山豆根√ 山豆根有毒,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腹痛、胸闷、心悸等,故用量不宜过大。 二、 B1型题(总题数:3,分数:12.00) A.清热解毒 B.清热燥湿 C.清透虚热 D.清肝明目(分数:4.00) (1).野菊花、菊花功效的共同点是 A. √ B. C. D. (2).胡黄连、黄连功效的共同点是 A. B. √ C. D. 野菊花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菊花具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的功效;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胡黄连具有退虚热,清湿热,除疳热的功效。 A.白薇 B.青蒿 C.山豆根 D.石膏(分数:4.00) (1).治疗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可选用的药物是

中药学解表药归纳总结

解表药 1.含义: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2.共性 (1)药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且药物大多质轻(多为花、叶类)而清轻上扬宣散;其归经主入肺、膀胱或肝经,偏行肌表。 (2)功效:使初入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而主具有发汗解表作用。 相关功效释义: 1)发汗解表:解表药多辛散轻扬,具有使患者发汗或微发其汗,使表邪随汗出而解,从而控制疾病转变的作用,达到早期治愈疾病的目的。这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意思。古时称其为“开鬼门”,鬼(同魄)门即指汗孔,“开鬼门”,即指发汗。 2)发散风寒:解表药中,一般具有性味辛温,人肺与膀胱经,能达表以辛散风邪,温散寒邪的药物,具有治疗风寒表证的作用,如麻黄、桂枝、紫苏叶等。 3)疏散风热:解表药中,一般具有性味辛凉,人肺与肝经.能达表以辛散风邪.凉散热邪.其发汗、发散之力均较发散风寒药为弱的药物,具有治疗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的作用,如桑叶、菊花、蝉蜕等。 4)发表解肌:即具有治疗外感表证初起有汗的功效。有辛温解肌,如桂枝;辛凉解肌,如葛根。也可以说是比发汗而较弱的解表作用。 (3)适应证:主要用于外感六淫之邪,病位浅在肌表肺卫肌肤所致之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其中尤以恶寒为表证特征。表证又分表寒(风寒表证),表热(风热表证),表虚(气虚表证、阳虚表证、阴虚表证、血虚表证),表实(风寒夹湿表证、风寒表实证)等见下表 (4)有功效及适应证:借其辛散、宜肺、散表、达表透邪之功,有的解表药兼有宣肺利尿,宣肺止咳平喘,宣毒透疹,祛风胜湿止痛,解表消疮等作用,故还可分别用于水肿、尿闭因肺气不宣者.咳喘.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风湿痹痛或头痛身痛,疮疡等疾病的初起阶段而兼表证者。值得注意的是,若上述病症不具备初起而兼表证的前提条件,则不可用,因里证而不能发汗解表。 相关功效释义: 1)宣肺利尿:即具有恢复肺之通调水道功能,开肺气而利水湿的功效,适用于表证咳嗽气喘而有水肿.浮肿以上半身和面部为甚,小便不利,量少色深黄,腹部胀满,伴有咳嗽气喘或有寒热,苔白滑,脉浮滑,如麻黄桂枝等药物。

9.4 清热凉血药(9.清热药)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清热凉血药,多为甘苦咸寒之品。咸能入血,寒能清热。多归心、肝经。心主血,肝藏血,故本类药物具有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的作用,主要用于营分、血分等实热证。如温热病热入营分,热灼营阴,心神被扰,症见舌绛、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脉细数,甚则神昏谵语、斑疹隐隐;邪陷心包,神昏谵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热入血分,热盛迫血,心神扰乱,症见舌色深绛、吐血衄血、尿血便血、斑疹紫暗、躁扰不安、甚或昏狂。亦可用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血热出血证。本类药物中的生地、玄参等,既能清热凉血,又能滋养阴液,标本兼顾。清热凉血药,一般适用于热在营血的病症。如果气血两燔,可配清热泻火药同用,使气血两清。 生地黄《本经》 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的根。主产于我国河南、河北、内蒙古及东北。大部分地区有栽培。秋季采挖,鲜用或干燥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 甘、苦,寒。归心、肝、肺经。 [功效] 清热凉血,养阴生律。 [应用] 1.用于热入营血,口干舌绛。本品甘寒质润,苦寒清热,入营分、血分,为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治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口干舌绛,常与玄参等同用,如清营汤。治温病后期,余热末尽,阴液已伤,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常与鳖甲、青蒿、知母等同用,如青蒿鳖甲汤。 2.用于血热妄行,斑疹吐衄。本品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治血热吐衄、便血崩漏,常与鲜荷叶、生艾叶、生侧柏叶同用,如四生丸;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常与赤芍、丹皮同用。 3.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褐。本品甘寒,清热养阴,生津止渴。治内热消渴,常与山药、生黄芪、猪胰子同用,如滋脺饮,治温病伤阴,肠燥便秘,可与玄参、麦冬同用,如增液汤; [用法用量] 煎服,10~30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鲜生地味甘苦性大寒,作用与干地黄相似,滋阴之力稍逊,但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力较强。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备述 1.《本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 《别录》:“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 《珍珠囊》:“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 2.本品含β-谷甾醇、地黄素、甘露醇、葡萄糖、生物碱、铁质、维生素A等。生地黄有一定的强心、利尿;升高血压、降低血糖等作用。生地黄的提取物能促进血液的凝固。小白鼠口服生地炭,能缩短出血时间。地黄煎剂还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元减少的作用。并有一定的抗辐射损伤作用。对多种真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玄参《本经》 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玄参的根。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及陕西、福建等省,野生、家种均有。立冬前后采挖,反复堆晒到内部色黑,晒干、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 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 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应用]

中药学清热药习题简答论述

《中药学》清热药习题(简答、论述) 三、简答题 1.简述清热泻火药的含义、药性、功效。 答案: 清热药中,清热力较强、用以治疗火热较甚的病证的药物,称为清热泻火药。这类药物性味多苦寒或甘寒,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此外,因各药归经的差异,还分别具有清肺热、清胃热、泻心火、泻肝火等功效。 2.简述石膏的功效。 答案: 石膏入药有生用、煅用之分。生石膏的功效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石膏清热泻火力弱,有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等功效。 3.比较石膏与知母药性、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答案: 石膏、知母均具有甘寒性味,均主归肺胃经,同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等功效,可用治温病气分热盛及肺热咳嗽等证。但石膏味兼辛,泻火之中长于清解,重在清泻肺胃实火,肺热喘咳、胃火头痛、牙痛多用;知母味兼苦而质润,兼入肾经,泻火之中长于清润,善生津润燥,肺热燥咳、内热骨蒸、消渴、肠燥便秘多用。 4.简述芦根、天花粉的功效的异同点。 答案: 芦根、天花粉的共同功效是清热泻火、生津止渇。芦根还能清热除烦、清胃止呕、清热利尿。天花粉还能消肿排脓。 5.简述芦根、淡竹叶的性能、功效的异同点。

芦根、淡竹叶的性味甘寒,同归胃经;芦根甘味大于淡竹叶,主归肺经;淡竹叶味甘淡,主归心经,兼入小肠经;共同功效是清热泻火、除烦、利尿。芦根还善生津止渇、清胃止呕。 6.简述栀子的功效。 答案: 栀子入药有生栀子、焦栀子之分。生栀子偏走气分,功能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入血分而功偏凉血止血。 7.简述清热燥湿药的含义、药性及功效。 答案: 清热药中,燥湿力强,主要用于治疗湿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药性味苦寒,功能清热燥湿,因其苦寒降泄、清热力大,故多并有清热泻火作用。 8.简述黄连酒炙、姜汁炙、吴茱萸水炙的区别。 答案: 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多用于目赤肿痛、口疮;姜黄连善清胃热、和胃止呕,多用于寒热互结及湿热中阻之痞满、呕吐;萸黄连善舒肝和胃止呕,多用治肝胃不和之呕吐吞酸。 9.简述黄芩、黄连、黄柏的性味、功效的异同。 答案: 黄芩、黄连、黄柏三药性味苦寒,黄连为苦寒之最,黄柏次之,黄芩较小。三药均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但黄芩偏泻上焦肺火;黄连偏泻中焦胃火,并长于泻心火;黄柏偏泻下焦相火,能除骨蒸。 10.简述龙胆的主治证。

清热凉血药的代表药有哪些.doc

清热凉血药的代表药有哪些 清热凉血一直是我们的夏天对身体的代言词,那清热凉血的代表性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关于清热凉血代表性中药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清热凉血的代表性中药有 本类药物可通过其清热作用而达到凉血的目的。清热凉血药多甘苦咸寒,清热凉血药具有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的功效,部分药物既能够清热凉血,又可以滋养阴液,亦可用于阴虚内热的病证,清热凉血药主要有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等。 1、生地黄 生地黄,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多年生直立草本。喜温和气候及阳光充足之地,怕积水,为清热凉血药。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口干、舌绛或红等症状。有清热生津滋阴,养血的功效。 清热凉血。该品味甘苦、性寒而入血分,能清营血分之热而凉血。用于温热病之高热、口渴、舌红绛,处方如清营汤。另外,该品通过凉血尚有止血之功效,可用于血热的各种出血症。 养阴生津。该品质润多液能养阴,味甘性寒能生津,有养阴润燥生津作用。用于温热病后期、邪热伤津者。另外,取该品滋阴清热作用,常用于治疗阴虚火旺的口干口渴、头晕目眩,处方如六味地黄丸。消渴病属热盛伤津者亦可用生地治疗。 2、玄参

玄参,中药名,为玄参科草本植物。味甘、苦、咸,性微寒,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的功效。主治温热病热和营血;身热;烦渴;舌绛;发斑;骨蒸劳嗽;虚烦不寤;津伤便秘;目涩昏花;咽喉喉肿痛;瘰疬痰核;痈疽疮毒。脾胃有湿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3、丹皮 丹皮,又名牡丹皮,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牡丹干燥根皮。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剥取根皮,晒干。生用或炒用。主治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温热病热入血分;发斑;吐衄;热泪盈眶病菌后期热伏阴分发热;阴虚骨蒸 潮热;血滞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风湿热痹。 现代研究,所含牡丹酚及其以外的糖苷类成分均有抗炎作用;牡丹皮的甲醇提取物有抑制血小板作用;牡丹酚有镇静、降温、解热、镇痛、解痉等中枢抑制作用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利尿、抗溃疡等作用。 4、赤芍 赤芍是着名野生地道中药材,为毛茛科植物赤芍或川赤芍的干燥根。苦,微寒。归肝经。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的功效。 与生地黄、大黄、白茅根等同用,可用于血热吐衄;与金银花、天花粉、乳香等同用,可用于热毒壅盛,痈肿疮疡;与当归、川芎、延胡索等同用,可用于血滞经闭、痛经、症瘕腹痛等症。 5、紫草 紫草,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紫草或内蒙紫草的干燥根。性味甘、咸,寒。归心、肝经。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之功能。故对血热毒盛,麻疹、斑疹透发不畅等症,可与蝉衣、牛蒡子、连翘、荆芥等配伍应用;如疹出

常用清热解毒中草药

常用清热解毒中草药 《常用清热解毒中草药》 常用清热解毒中草药 清热解毒药物善于清解热毒和火毒。比较适用于痈肿疔疮,丹毒,瘟毒发斑,痄腮,咽喉肿疼,热毒下痢,癌肿,水火烫伤以及时疫热病等。 中医辨证认为人体造成里热证的原因主要是外感温热泄气、六淫入礼化热、情志过极化火、阳盛所生内火及饮食失调化火等。温、热、火三者本质不同,只是程度不同。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热多属外感,如风热、暑热、湿热;而火多数内伤,是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的结果,如肝火亢盛、心火上炎等。《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温者清之”、“热者寒之”、“治热以寒”的治疗原则,对由温、热、火所致的里热证皆适用。由于里热证病情复杂,邪在气分、血分、脏腑等不同,所以,清热类药又分为清热泻火类中草药、清热解毒类中草药、清热燥湿类中草药和清热凉血类中草药四类。 清热解毒药名称 别名性味 归经

功效 适应症 用量 注意事项 丁癸草 苍蝇翼 甘凉 肝 解毒,祛瘀 感冒,高烧肝炎目赤 10-30 了哥王 九信草,山豆了 微寒,辛,苦,大毒 消炎,散瘀,下气,破积 支气管炎,淋巴结炎,跌打损伤,肝腹水6-15

煎药宜4小时以上,孕妇忌服 七叶一枝花 蚤休,红重楼 辛微苦,寒,小毒 心肝 消肿止痛,平喘止咳,解毒 腮腺炎,带状疱疹,支气管炎,脱肛,淋巴结核3-10 孕妇忌服 生地 干地黄 甘苦凉 心肝肾 滋阴养血,温中下气 胎动不安,月经不调,崩漏,吐血 10-18 泄泻者慎服 地不容

地芙蓉,地乌龟 辛苦寒,小毒 祛痰,止痛,解毒 疟疾,胃痛神经衰弱,肠胃炎,1.5- 4 血气虚者忌服 大血藤 红血藤,五花七 苦平 肝大肠 活血通络,祛风,杀虫消肿 阑尾炎,疳积,跌打损伤月经不调9-18 孕妇不宜多服 大青叶 苦寒 心肝肾

《中药学》_清热药

《中药学》_清热药 第二章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清热药都是药性寒凉,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痢疾、痈肿疮毒、以及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呈现各种里热证候、即是《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义。为了方便掌握本章各种清热药的特点,现根据各药的专长,再分为下列六小类:(一)清热泻火药:能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症,有泻火泄热的作用。(二)清肝明目药:能清肝火而明目,常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等症。(三)清热凉血药:专入血分,能清血分热,对血分实热有凉血清热作用。(四)清热解毒药:有清热解毒作用,常用于治疗各种热毒的病症。(五)清热燥湿药:药性寒凉,偏于苦燥,有清热化湿的作用,可用于湿热病症。(六)清虚热药: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症。清热药性属寒凉,多服久服能损伤阳气,故对于阳气不足,或脾胃虚弱者须慎用,如遇真寒假热的证候,当忌用。第一节清热泻火药清热泻火药,能清解气分实热,清热作用较强,适用于高热烦渴、神昏、脉洪实有力、苔黄或燥等里热炽盛的症候。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使用本类药物时,当考虑照顾正气,勿令伐太过,必要时可与扶正药物配伍应用。石膏【药用】本品为单斜晶

系的硫酸钙矿石。【性味与归经】辛、甘,大寒。入肺、胃经。【功效】清热泻火,收敛生肌。【临床应用】1.用于温热病、肺胃大热、高热不退、口渴、烦燥、脉洪大等症。石膏药性大寒,善清气分实热,故适用于肺胃实热的症候,常与知母相须为用,以增强清里热的作用。 2.用于温病高热,身发斑疹。温病发斑,多由胃火旺而血热炽盛所致,此是气血两燔的现象。在临床上遇到此种症候,常用清热泻火较强的石膏,配合凉血解毒的药物如玄参、丹皮、赤芍、鲜生地、板蓝根等同用。 3.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齿痛、牙龈肿痛等症。石膏能清泄胃火,故胃火亢盛所引起的疾病,可配合知母、牛膝、生地等同用。 4.用于肺热咳嗽、气喘。邪热袭肺,身发高热、咳嗽、气急鼻煽、口渴欲饮等症,可用石膏清泄肺热,佐以麻黄、杏仁等宣肺、止咳平喘等品(即麻杏石甘汤)。 5.用于湿疹水火烫伤,疮疡溃后不敛及创伤久不收口石膏煅后研末外用,治疗以上诸外科病,有清热、收敛、生肌的作用,常合升丹、黄柏、青黛等同用。【处方用名】生石膏(生用,清热泻火)、熟石膏、?石膏(?用,收敛生肌,专作外用)【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二两,打碎,先煎。外用适量。【按语】1.石膏为清解气分实热的要药,凡热在气分而见壮热汗出、烦渴、脉来洪大者,都可用寒凉的石膏以清热泻火。如与清热凉血药同用,尚能用治热盛发斑、神昏谵语等气营

《中药学》习题:清热药(一)

《中药学》习题:清热药(一) 一、 A1 型题 (1) 治疗疟疾寒热兼感暑邪者的最佳药物是: A柴胡 B青蒿 C黄芩 D白薇 E鸦胆子 答案 B (2)既能清暑热.又能退虚热的药是: A 银柴胡 B秦艽 C地骨皮 D青蒿 E白薇 答案 D (3)连翘除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外,还能: A除湿止痒 B利尿消肿 C活血止痛 D清肺利咽 E消痈散结 答案 E (4)鱼腥草除具有清热解毒消痈之功外,还能: A祛瘀 B下乳 C利尿 D除痹 E通便 答案 C (5)蒲公英除消痈散结外,还能: A生肌敛疮 B杀虫止痒 C利湿通淋 D泻肝胆火 E凉血消斑 答案 C (6)黄芩、黄连与黄柏三药功效共同点是: A泻火解毒 B凉血止血 C清热安胎 D清热利湿 E清泻相火

答案 A (7)既能泻实火,又能退虚热的药是: A黄芩 B秦艽 C黄柏 D生地 E山栀 答案 C (8)鸦胆子的用量用法是: A 3-10克,先煎 B 3-10粒,煎服 C 0.5-2克,吞服 D 1-15粒,后下 E 10-30粒,吞服 答案 E (9)功能清热解毒,既可治疗肠痈,又可治疗肺痈的药是:A红藤 B鱼腥草 C败酱草 D丹皮 E桃仁 答案 C (10)功能清热解毒而长于治疗烧烫伤的药物是: A山慈 B败酱草 C四季青 D半边莲 E白花蛇舌草 答案 C (11)善治冷积久痢,对阿米巴痢疾有良效的药是: A白头翁 B秦皮 C马齿苋 D鸦胆子 E黄连 答案 D (12)银柴胡的功效是: A清血热,退虚热 B除湿热,清疳热 C退虚热,清肝热 D退虚热,清疳热 E清实热,除虚热 答案 D (13)生地黄除能清热凉血外,还能:

《中药学》习题:清热药(一)

《中药学》习题:清热药(一) 一、A1 型题 (1) 治疗疟疾寒热兼感暑邪者的最佳药物是: A柴胡 B青蒿 C黄芩 D白薇 E鸦胆子 答案 B (2)既能清暑热.又能退虚热的药是: A 银柴胡 B秦艽 C地骨皮 D青蒿 E白薇 答案 D (3)连翘除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外,还能: A除湿止痒 B利尿消肿 C活血止痛 D清肺利咽 E消痈散结

(4)鱼腥草除具有清热解毒消痈之功外,还能:A祛瘀 B下乳 C利尿 D除痹 E通便 答案 C (5)蒲公英除消痈散结外,还能: A生肌敛疮 B杀虫止痒 C利湿通淋 D泻肝胆火 E凉血消斑 答案 C (6)黄芩、黄连与黄柏三药功效共同点是: A泻火解毒 B凉血止血 C清热安胎 D清热利湿 E清泻相火

(7)既能泻实火,又能退虚热的药是: A黄芩 B秦艽 C黄柏 D生地 E山栀 答案 C (8)鸦胆子的用量用法是: A 3-10克,先煎 B 3-10粒,煎服 C 0.5-2克,吞服 D 1-15粒,后下 E 10-30粒,吞服 答案 E (9)功能清热解毒,既可治疗肠痈,又可治疗肺痈的药是:A红藤 B鱼腥草 C败酱草 D丹皮 E桃仁 答案 C

(10)功能清热解毒而长于治疗烧烫伤的药物是: A山慈 B败酱草 C四季青 D半边莲 E白花蛇舌草 答案 C (11)善治冷积久痢,对阿米巴痢疾有良效的药是:A白头翁 B秦皮 C马齿苋 D鸦胆子 E黄连 答案 D (12)银柴胡的功效是: A清血热,退虚热 B除湿热,清疳热 C退虚热,清肝热 D退虚热,清疳热 E清实热,除虚热 答案 D (13)生地黄除能清热凉血外,还能:

中药学习题清热药一知识分享

学习资料《中药学》习题:清热药(一)型题一、A1 治疗疟疾寒热兼感暑邪者的最佳药物是:(1) 柴胡A B青蒿C黄芩D白薇E鸦胆子 B 答案.又能退虚热的药是:2)既能清暑热( A 银柴胡B秦艽C地骨皮D青蒿白薇E D 答案连翘除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外,还能:3)(除湿止痒A 利尿消肿B 活血止痛C 清肺利咽D 消痈散结E E 答案鱼腥草除具有清热解毒消痈之功外,还能:)(4 A祛瘀B下乳C利尿D除痹通便E C 答案 )蒲公英除消痈散结外,还能:(5 生肌敛疮A 杀虫止痒B C利湿通淋D泻肝胆火E凉血消斑 C 答案: )黄芩、黄连与黄柏三药功效共同点是(6 泻火解毒A B凉血止血清热安胎C D清热利湿清泻相火E 仅供学习与参考. 学习资料 A 答案 既能泻实火,又能退虚热的药是:)(7 黄芩A 秦艽B 黄柏C D生地E山栀 C 答案鸦胆子的用量用法是:(8) A 3-10克,先煎 B 3-10粒,煎服 C 0.5-2克,吞服 D 1-15粒,后下 E 10-30粒,吞服 E 答案功能清热解毒,既可治疗肠痈,又可治疗肺痈的药是:9)(红藤A 鱼腥草B 败酱草C 丹皮D 桃仁E C 答案: )功能清热解毒而长于治疗烧烫伤的药物是(10 山慈A 败酱草B C四季青D半边莲E白花蛇舌草 C 答案11)善治冷积久痢,对阿米巴痢疾有良效的药是: (白头翁A 秦皮B 马齿苋C 鸦胆子D 黄连E D 答案银柴胡的功效是:(12)A清血热,退虚热除湿热,清疳热B 退虚热,清肝热C D退虚热,清疳热E清实热,除虚热 D 答案生地黄除能清热凉血外,还能:)(13 仅供学习与参考. 学习资料养阴生津A 泻火解毒B 清热利尿C 安神定惊D 退除虚热E A 答案功能清热燥湿而长于泻肺经之热的药是:(14)A黄芩B黄连C黄柏D 龙胆草E苦参 A 答案风热目疾,翳膜遮睛之证,应首选:(15)A谷精草密蒙花B 夏枯草C 青葙子D 石决明E A 答案: 既可用于肝热目赤肿痛,又可用于肝虚目昏干涩的药是16) 夏枯草A 青葙子B 谷精草C 密蒙花D 枸杞子E D 答案鸭跖草主治除何证以外的病证?(17)A热病发热B热淋水肿咽喉肿痛C 痈肿疮毒D 风热火眼E E 答案寒水石的功效是:)(18 A清热泻火B清热生津C清热凉血清热解毒D 清热燥湿E A 答案长于清心与小肠经热的药物是:)(19 A夏枯草石膏B 仅供学习与参考. 学习资料淡竹叶C 鸭跖草D 寒水石E C 答案治肝热痰火郁结的要药是:)(20 栀子A B知母C夏枯草D贝母E牡

清热凉血的中药以及食疗方法推荐.doc

清热凉血的中药以及食疗方法推荐 清热凉血的中药 1、生地黄 生地黄,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多年生直立草本。喜温和气候及阳光充足之地,怕积水,为清热凉血药。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口干、舌绛或红等症状。有清热生津滋阴,养血的功效。 清热凉血。该品味甘苦、性寒而入血分,能清营血分之热而凉血。用于温热病之高热、口渴、舌红绛,处方如清营汤。另外,该品通过凉血尚有止血之功效,可用于血热的各种出血症。 养阴生津。该品质润多液能养阴,味甘性寒能生津,有养阴润燥生津作用。用于温热病后期、邪热伤津者。另外,取该品滋阴清热作用,常用于治疗阴虚火旺的口干口渴、头晕目眩,处方如六味地黄丸。消渴病属热盛伤津者亦可用生地治疗。 2、玄参 玄参,中药名,为玄参科草本植物。味甘、苦、咸,性微寒,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的功效。主治温热病热和营血;身热;烦渴;舌绛;发斑;骨蒸劳嗽;虚烦不寤;津伤便秘;目涩昏花;咽喉喉肿痛;瘰疬痰核;痈疽疮毒。脾胃有湿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3、丹皮 丹皮,又名牡丹皮,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牡丹干燥根皮。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剥取根皮,晒干。生用或炒用。主治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温热病热入血分;发斑;吐衄;热泪盈眶病菌后期热伏阴分发热;阴虚骨蒸潮热;血滞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风湿热痹。 现代研究,所含牡丹酚及其以外的糖苷类成分均有抗炎作

用;牡丹皮的甲醇提取物有抑制血小板作用;牡丹酚有镇静、降温、解热、镇痛、解痉等中枢抑制作用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利尿、抗溃疡等作用。 4、赤芍 赤芍是着名野生地道中药材,为毛茛科植物赤芍或川赤芍的干燥根。苦,微寒。归肝经。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的功效。 与生地黄、大黄、白茅根等同用,可用于血热吐衄;与金银花、天花粉、乳香等同用,可用于热毒壅盛,痈肿疮疡;与当归、川芎、延胡索等同用,可用于血滞经闭、痛经、症瘕腹痛等症。 5、紫草 紫草,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紫草或内蒙紫草的干燥根。性味甘、咸,寒。归心、肝经。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之功能。故对血热毒盛,麻疹、斑疹透发不畅等症,可与蝉衣、牛蒡子、连翘、荆芥等配伍应用;如疹出而色甚深,呈紫暗色而不红活者,这也是血热毒盛的症候,须以凉血解毒药如丹皮、赤芍、银花、连窍等同用。该品预防麻疹,可减轻麻疹症状或减少麻疹发病率。 6、水牛角 水牛角,中药名。是中药犀角的代用品,功能有清热,凉血,定惊,解毒。治伤寒温疫热入血分,惊狂,烦躁,谵妄,斑疹,发黄,吐血,衄血,下血,痈疽肿毒。孕妇、中虚胃寒者慎服。大量服用,常有上腹部不适,恶心,腹胀,食欲不振等反应。 凉血食疗有哪些 三花茶 操作:金银花10克,菊花10克,茉莉花3克,加入沸水泡茶饮用。 适用:清热解毒,治疗头痛口渴、咽喉肿痛。 决明子茶

《中药学》学习笔记:清热燥湿药之黄连

《中药学》学习笔记:清热燥湿药之黄连 《本经》 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或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 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 的根茎。生用、姜炙、酒炙、吴茱萸水炒用。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效与应用】 《本草纲目》:黄连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使肃杀之气常行,而伐其发生冲和之气乎?歧伯言: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久而增气,物代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冰注:酸入肝为温,苦入心为热,辛入肺为清,咸入肾为寒,甘入脾为至阴而四气兼之,皆增其味而益其气,故各从本脏之气为用。所以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从火化也,余味皆然。久则脏气偏胜,即有偏绝,则有暴夭之道。是以绝粒服饵之人不暴亡者,无五味偏助也。况眼疾本于肝热,肝与心为子母,心火,肝亦火也,肾孤脏也,人患一水不胜二火,岂可久服苦药,使心有所偏胜,是以火救火,其可乎? 《药鉴》:气寒味苦,气薄味厚,无毒,沉也,阴也。手少阴药也。以姜汁炒肜,则止呕吐,清心胃。且治一切时气,又解诸般热毒秽毒及肿毒疮疡、目疾之暴发者。盖黄连得姜汁制,则和其寒而性轻折,且少变其性,以引至热处,而使之驯化,正经所谓热因寒用是也。与木香同用,为腹痛下痢要药。吴茱萸同用,乃吞吐酸水神方。同枳

壳治血痔,同当归治眼疾。佐桂蜜,使心肾交于顷刻。入姜辛,疗心肺妙于须臾。欲上清头目口疮之类,酒炒为佳。欲泻解痘疮之毒,桔梗、麻黄汁炒之,取其达表而解之也。实火同朴硝,虚火用酽醋,痰火用姜汁,伏火用盐汤。米食积泻者,壁土炒之。赤眼暴发者,人乳浸之。东垣以为厚肠胃者,何也?盖肠胃为湿热所挠,而为痢为痛,得此苦寒之剂,则湿热去而痛止,则肠胃自厚矣。又曰与木香同用,治心下痞满并伏梁心积宜矣,若停食受寒,及伤寒下早所使者,则不可用。又曰除肠中混杂之红宜矣,如阴虚下血,及损脾而血不归脾者,概用之乎?又曰治五劳七情,定惊悸,止心腹痛,皆未分寒热而混言之,用者宜斟酌可也。 《本经疏证》:黄连根株丛延,蔓引相属,有数百株共一茎者,故名连,其治亦多延淹久之证,如淫疮黄连粉主之是矣,夫名浸淫,则非初起暴得之疾,亦非一治可瘳之候,故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从未有新得之病用黄连者。 黄连根黄花黄实黄,皆具土色,四月开花,六月结实,七月根紧,适逢太阴湿土阳明燥金主令时,宜乎为入脾胃之药矣,乃仲景诸泻心汤以之为关键何欤?夫仲景溯诸泻心证之源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结胸称热入,痞不称热,可见所入之邪,非阳邪矣。阴邪结于阴位,心下痞鞭,非心病而何?心自病不能温土,土遂不运而干噫食臭干呕心烦下利矣,腹中雷鸣者,心气被遏不能上行,下走肠间也(观本经桔梗丹参之治可见),夫心之为体,于卦象离,今被邪之已化者,阴邪已化,不逼心阳,则在内

清热解毒中草药

金银花、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菊花、败酱草、射干都可以。主要还是要看你属于什么火,要辩证的,不要乱喝。我一般会泡些栀子、蒲公英、菊花喝。栀子能泻三焦火热,而且不会很燥。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连翘+消肿散结,清心利尿(疮家圣药)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通经下乳 紫花地丁+凉血 穿心莲+凉血,燥湿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 板蓝根+利咽 青黛+清肝泻火,熄风定惊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熊胆清热解毒,熄风止痉,清肝明目 射干清热解毒,利咽+祛痰, 山豆根+消肿 马勃+止血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止血, 鸦胆子+截疟,腐蚀赘疣 白头翁+

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而要泡水一般可以用金银花,或者菊花板蓝根等! 凡是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内热,火毒,湿热,瘟疫等多种里热证的中成药,统称为清热类中成药. 造成里热证的原因主要是外感温热泄气,六淫入礼化热,情志过极化火,阳盛所生内火及饮食失调化火等.温,热,火三者本质不同,只是程度不同.热为温之渐, 火为热之极.热多属外感,如风热,暑热,湿热;而火多数内伤,是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的结果,如肝火亢盛,心火上炎等.《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 温者清之”,“热者寒之”,“治热以寒”的治疗原则,对由温,热,火所致的里热证皆适用.由于里热证病情复杂,邪在气分,血分,脏腑等不同,所以,清热类 中成药又分为清热泻火类中成药,清热解毒类中成药,清热燥湿类中成药和清热凉血类中成药四类. 一,清热泻火类中成药 清热泻火类中成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适用于火热偏盛于三焦,脏腑,五官,症见目赤肿痛,口舌生疮,耳鸣耳聋,牙痛,牙龈红肿,咽喉肿痛,疮疡初期红肿热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等. 此类中成药品种繁多,按作用不同分为以下几种:清上焦头目实火者,代表中成药有上清丸;清三焦火者,代表中成药有牛黄解毒片等;清肝胆火者,代表中成药有 龙胆泻肝丸等;清胃火者,代表中成药有清胃黄连丸等;清心火者,代表中成药有导赤丸等;清肺火者,代表中成药有清肺抑火丸等.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题库:清热药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题库:清热药 一、A1 1、阴虚火旺、肺肾阴虚所致盗汗、骨蒸潮热、心烦等证,宜选用的药物是 A、天花粉、沙参 B、生石膏、黄柏 C、黄柏、知母 D黄芩、地骨皮 E、牡丹皮、桑白皮 2、下列药物中可用于治疗血热胎动不安的是 A、黄连 B、黄芩 C、黄柏 D知母 E、梔子 3、下列药物中能治疗骨蒸劳嗽同时还能治疗目赤咽痛的药物为 A、玄参 B、黄芩 C、黄连 D黄柏 E、生地黄

4、下列能用于治疗无汗骨蒸的药物是 A、赤芍 B、玄参 C、金银花 D牡丹皮 E、生地黄 5、能用于治疗有汗骨蒸的药物是 A、连翘 B、黄芩 C、生地黄 D牡丹皮 E、地骨皮 6、青黛在使用时通常 A、先煎 B、后下 C、包煎 D另煎 E、作散剂冲服 7、既能清热燥湿,又能退虚热除蒸,解毒疗疮的药物是 A、银柴胡 B、苦参

C、黄芩 D黄连 E、黄柏 8、下列哪项不是黄连的主治病证 A、肺热咳嗽 B、血热吐血 C、胃热呕吐 D湿热泻痢 E、痈疽疮毒 9、治疗怀胎蕴热、胎动不安者,当选用的药物是 A、桑寄生 B、黄芩 C、苏梗 D续断 E、砂仁 10、治疗肺热咳嗽,当选用的药物是 A、梔子 B、大黄 C、黄芩 D黄连 E、黄柏

11、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 A、决明子 B、菟丝子 C、鸦胆子 D沙苑子 E、牛蒡子 12、治疗肝经风热,目赤肿痛宜选用 A、柴胡、桑叶 B、牛蒡子、葛根 C、蝉衣、升麻 D桑叶、夏枯草 E、菊花、白芷 13、夏枯草的功效是 A、清心火,利小便 B、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C、清热泻火 D清肺热,止咳喘 E、清胃热,降血压 14、既能够治疗热病心烦、郁闷、躁扰不宁,又能够治疗血热妄行之吐衄、尿血的药物是 A、石膏 B、知母

中药学 药物对比记忆

中医中药学 (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芜俱战草,诸参辛勺叛藜芦. ( 十九畏)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狠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监炙博莫相依. (妊娠禁忌歌) 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 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 三棱芜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与通草,矍麦干姜桃仁通; 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与蛰虫 (一)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解表散寒解鱼蟹之毒+行气宽中 生姜+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防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 白芷+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痈排脓 细辛+ +温肺化饮,通窍醒神 苍耳子发散风寒,宣通鼻窍,止痛+散风祛湿 辛夷+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2)发散风寒药 薄荷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牛蒡子+宣肺祛痰,清热解毒散肿,滑肠通便 蝉蜕+开音,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桑叶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清热解毒 柴胡解表,升阳举陷+退热,疏肝解郁,退热截疟 升麻+透疹,清热解毒 葛根+透疹,生津止渴,止泻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知母+生津润燥,滋阴润燥(肺,胃,肠,肾阴) 芦根+生津,除烦,止呕,清热利尿 天花粉+生津,消痈排脓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夏枯草清热泻火,清肝明目,降血压+散结消肿 决明子+润畅通便 (2)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上焦),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中焦)+ 黄柏(下焦)+退热除蒸,解毒疗疮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止泻 白鲜皮+清热解毒,祛风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明目 (3)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连翘+消肿散结,清心利尿(疮家圣药)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通经下乳 紫花地丁+凉血 穿心莲+凉血,燥湿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 板蓝根+利咽 青黛+清肝泻火,熄风定惊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熊胆清热解毒,熄风止痉,清肝明目 射干清热解毒,利咽+祛痰, 山豆根+消肿 马勃+止血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止血, 鸦胆子+截疟,腐蚀赘疣 白头翁+ 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一般常用的清热类中药、中成药

一般常用的清热类中药、中成药 凡是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内热、火毒、湿热、瘟疫等多种里热证的中成药,统称为清热类中成药。 造成里热证的原因主要是外感温热泄气、六淫入礼化热、情志过极化火、阳盛所生内火及饮食失调化火等。温、热、火三者本质不同,只是程度不同。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热多属外感,如风热、暑热、湿热;而火多数内伤,是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的结果,如肝火亢盛、心火上炎等。《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温者清之”、“热者寒之”、“治热以寒”的治疗原则,对由温、热、火所致的里热证皆适用。由于里热证病情复杂,邪在气分、血分、脏腑等不同,所以,清热类中成药又分为清热泻火类中成药、清热解毒类中成药、清热燥湿类中成药和清热凉血类中成药四类。 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具有清热解毒作用。适用于或热炽盛,化为热毒,熏肌蚀肤,深入脏腑,发于官窍,症见烦躁狂乱,头面红肿焮痛,口鼻生疮,咽喉不利,疮疡疔毒,化脓溃烂,大便燥结等。代表中成药:白云山敬修堂清热消炎宁胶囊等。 白云山敬修堂“清热消炎宁胶囊”是一种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的中药,尤其对感冒、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抗流感病毒的功效,是预防和治疗流行性感冒、咽喉炎、热毒诸症、急性胃肠炎最理想的天然药物。 “清热消炎宁胶囊”的主要成分是九节茶,其提纯成分含香豆酮、延胡索酸、黄酮甙、内酯、酚类挥发油等药理活性成分,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对呼吸道和消化道常见的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等作用较强;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甲3型流感病毒、疱疹病毒Ⅰ型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因此在临床上,九节茶多应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对多种急慢性炎症有较好的疗效,如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喉炎、肺炎等。 为了解决九节茶药材由野生变为规范化种植及管理问题,白云山敬修堂开展了九节茶药材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探索并制定了九节茶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技术,实现了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白云山敬修堂清热消炎宁胶囊运用指纹图谱质控技术,质量稳定、安全有效,畅销数十年,产销量近50亿粒,是消费者信赖的清热解毒品牌药。

第三十一讲清热凉血药

第三讲清热凉血药 F面我们介绍具体的这一节的六种清热凉血药,清热凉血药的品种也非常多。其实我们在此之前学过的所有有凉血 作用的药可能(有)多种了吧。比如说我们解表药当中的 桑叶,清热泻火药当中的梔子,清热燥湿药当中的黄苓,尤其是清热解毒药当中的象大青叶、板蓝根、青黛、马齿苋、贯众,这些其实都有清热凉血作用,只是这些是比较典型,对在温热病的营、血分阶段用得比较多的一些凉血药,那么 以后凉血止血药那一类,品种更多,这些都是要联系起来学 习的。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那么在这一节里面我们首先要介绍的,第一味药生地黄,现在正名往往就简称生地,黄字可以不要。因为是地黄这种植物的块根,块根挖起来的时候就象我们现在从地下把那番薯挖起来。新鲜的时候把它切开,里面是带有一点黄色,所以地黄的黄就这样来的。那么晒干了以后,它的黄色不明显了,有的甚至完全是比较接近于黑色了。那么地黄命名按照古代的一些文献的记载,就是说他认为质量很沉重的,挖起来比较坚实、很重的,如果在水里面清洗的时候沉在最下面的,质量最好,它是用天、地、人来分轻重。比如说晒干了以后,在洗的过程当中,有的就浮在上面的,那么就相当于在上的是天,这种地黄可能不是很好。所以地黄是与来源有关,不是昨天讲的 黄色的土地意思,它用天、地、人来分,(为)地的是最重的,质量是最佳的。地黄主产区主要是在河南,河南过去称为怀庆,所以有的把它叫作怀生地、怀地黄,是河南的道地药品之一。生地黄的“生”,在古代和现代它的含义有一点微妙的变化,在古代指的生地就是新鲜的地黄,指的鲜品,因为古代的地黄它(只)有干、鲜之分,一个是地里面采挖起来,或者也可以保存相当一段时间,用鲜的;一个是晒干了以后用,晒干了的叫干地黄,没有晒干的叫生地黄,生和干相对,那么后来因为有了熟地黄,唐宋以后,尤其宋代以后有了熟地黄,那么生就是和熟相对了,熟地就是我们今后补血药要学的了,如果我们还要用新鲜的,那就要写明是鲜地黄,是字面上有一点细微的区别。生地黄是很常用的一个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