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了解文言文的一些重要语法知识。

2、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培养对文言文词句的语感。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时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安危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2、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

2、学习课文1、2、3段。

3、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4、学习烛之武机敏善辩的外交才能。

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现代的一些诗歌,这个单元,我们将学习古代的一些散文。那么,学习古文,我们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是什么呢?通过初中的学习,想必大家都有一定了解。

(板书)文言文所要掌握的知识:

①通假字。

②一词多义。

③古今异义。

④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字句等)。

⑤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之子的使用等)。

这些就是我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了。好,下面我们开始上新课。

一、导入

自古中国便有“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之说,在一九五五年也有这样一个流传,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五个师是多少人呢,相当于11万人,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11万人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第一册第16页,跟着录音一起勾出难点字词。(板书: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二、关于《左传》

在进入课文之前,我先来带同们玩一个游戏(PPT展示内容)。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2、纠正字音。

函(hán)氾(fán)佚(yì)缒(z huì)阙(quē)逢(páng)

4、刚刚同学们跟随视频录音读了一遍课文,请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解析: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那么,“烛之武退秦师”为什么要退?怎样退?退的结果若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烛之武是怎样退秦师,结果又如何的。

三、课文分析。

(一)讲解第一段。

1、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2、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秦晋围郑

3、秦晋为何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补充背景:

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重耳过郑);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退避三舍)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贰于楚也)。

②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秦晋之好);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

4、重点讲解:

①候、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

以,是连词,表因果关系;

其,代词,代郑国

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

“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

贰为数词动用,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提醒学生从翻译的方面看句子语序的调整,得出本句的介词结构“于晋”、“于楚”本来应在“无礼”和“贰”的前面,但句子中却是在它们后面,所以是倒装结构中的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③晋军(于)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这样断句对不对,为什么这样断句呢)”。“军”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了。同时,也可以明显的看出秦晋是分驻在两个地方的,为什么这样交代呢?(且看下文)(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5、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二)讲解第二段。

1、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2、第二段写了什么什么?——烛之武临危受命。

3、重点讲解: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②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③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

④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句末语气助词;

⑤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也”字表判断(判断句)。

4、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是写他是为了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经引出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用于自责,更

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三)讲解第三段

1、烛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说的呢?有没有效果呢?我们看到第三段,第三段写了什么事情?——智退秦师

2、译文:

3、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词类活用: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东:名词活用做状语;

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2)通假字:

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

厌:通假字,通“餍”;说:通假字,通“悦”;

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3)古今异义:

以为: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

行李: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

东道主: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

(4)特殊句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为:有何厌。

4、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从这个形式图中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秦的劣势。

(2)所以,烛之武一开始就摆正自己的位置,“郑即知亡矣”,之后,说“若亡......执事”,从形式图中,也可以看出秦晋围郑,受益

的就是晋。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3)晋强,相对的秦就弱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4)要是不灭郑,会怎么样呢“君亦无所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5)晋国曾经有不讲信义的行为,还能相信吗?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6)(秦——晋——郑)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经过以上这几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理由):

三个角度——现在、过去、未来。

五个理由:

A、越地难治论

B、亡郑陪邻论

C、舍郑有益论

D、过河拆桥论

E、晋国扩张论

烛之武通过这几个反面的分析,使得秦王心中开始动摇,我们且看结果如何?

5、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6、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烛之武先讲明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大裨益;进而分析晋侯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且欲壑难填。一方面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一方面顿感危机所在。于是,烛之武“一心为秦”地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更利于听。虽然烛之武年岁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岂敢倚老卖老,婉言以说,“良言一句三冬暖”,秦穆公怎能不爱听,又怎能不依计行事。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烛之武抓住秦伯担忧“帮

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步步深人,层层逼紧,透辟申明围郑对秦无任何好处,晓之以害,动之以利,所以得以解郑国之围。

7、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这段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并且以自己睿智和勇气为郑国解除了秦国这一强大的危机。

这节课,我们分析了这篇课文的前面三段,下节课我们再来讲解课文的第四段、也就是最后一段,看看晋文公是如何表现出一代霸主的睿智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4段。

2、分析人物形象及其人物描写的手法。

3、本文写作的特点。

4、归纳本文的文言虚词。

一、旧课复习

1、特殊句式的考察。

2、词类活用的考察。

3、句子翻译。

二、讲解第四段

1、译文:略

2、第四段讲讲了什么?——晋师撤离

3、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词类活用:

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通假字:

知:通假字,通“智”。

(3)古今异义:

夫人: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意:离开;今意:到,往。

(4)特殊句式: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4、解析: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5、所以故事的结局就是,晋文公毅然撤军作结,郑国转危为安。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三、人物形象分析

1、佚之狐:正面:慧眼识才、举贤、伯乐

反面:狡猾、权臣

(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补充: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2)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烛之武这么能干,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嫉妒、红眼病。

2、郑伯:正面: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反面:目光短浅、不重视人才、不合格的君主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说说对他的看法。(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晋文公,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烛之武:正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辨的辩士

反面:无自荐的“勇气”、不懂得官场的左右逢源

(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2)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启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3)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

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4)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5)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4、晋文公:正面:理智、审时度势、雄才大略、隐忍不拔

反面:贪婪

四、人物的写作特点

1、简而精;

2、曲而达;

3、婉而有致

五、写作特点(以小见大观《左传》)

1、情节波澜起伏。

文章的事件一件连一件,情节是不是平稳发展的呢?——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明确: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伏笔和照应。

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从悬崖跌到深谷呢?——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设置了伏笔和照应

明确: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

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单的交代。从秦晋围郑写到晋师撤离,在这期间应该说发生了许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罗列,如郑国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骄横傲慢地对待这位即将亡国的国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选材上注意到了“精”字,详略得当,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六、归纳

(一)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4、之

①公从之。(代词)

②臣之壮也。(置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③是寡人之过也。(助词,的)

5、其

以其无礼(代词,郑国)

肆其西封(代词,它的)

失其所与(代词,自己的)

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二)词类活用

1、名词做状语: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B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2、动词活用为名词:A君亦无所害(害处)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A臣之壮也(壮年)

B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方)

C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D邻之厚,君之薄也(雄厚、削弱)

4、名词活用作动词:A晋军函陵(驻扎)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封,作疆界。)

5、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

6、使动和意动用法: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

B越国以鄙远(鄙,以……为鄙)

C若不阙秦(使……土地减少)

(三)特殊句式

1、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2、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又叫状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3、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4、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已——矣)

共其乏困(共——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说——悦)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倍)

何厌之有?(厌——满足)

失其所与,不说(说——智)

5、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2

教学重点:

因声求气,通过诵读把握文章的人物形象,抓住左传笔法的神韵。

教学难点:

诵读,推究人物心理状态和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秦晋之好: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夫人文嬴,

是秦穆公的女儿。由于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人称两家联姻,就叫“互结秦晋”,或称为“秦晋之好”。

二、说背景

1、春秋形势图

2、结合课文第一段,学生梳理背景。

时间:九月甲午

事件:晋秦围赵

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部署: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三、文言学习诵读法介绍:因声求气

1、古人论述朗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宋朱熹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清姚鼐《尺牍》。

“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清曾国藩《家训》

2、气:

含义之一:指作者发话的口气声气,遣词造句的特点;作品里一个个人物说话的口吻。

含义之二:情绪和感情态度、思想、气质等。

四、三步诵读法:首正其音,次通其意,再求其气。

1、齐读全文,正音、掌握节奏

共gōng通“供”说yuè通“悦”知zhì通“智”

缒zhuì阙quē逢páng孙

2、通其意,诵读,用一个字概括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五、求其气

1、用经典论述引出《左传》特色,点明本文学习重点:通过个性化语言揣摩人物。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2、学生三人一组分别揣摩佚之狐、烛之武、郑文公语言中的语气、感情。

(1)“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2)学生诵读,点评

(3)三个句子里分别寄寓的感情:

于国事之忧心焦虑(“危”),对烛之武的信任(“必”);才不能用,牢骚满腹(“也”“犹”、“矣”、“也已”);真切自责,指明利害(“是,过”、“不利焉”)

3、诵读、研讨烛之武说退秦穆公的一段话

(1)投影古人总体评价烛之武言辞的评论

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春秋时祖此者甚多,此不特千古辞命之祖,亦千古处难济变之师也。拜服,拜服!【明】魏禧《左传经世钞》卷四

退秦词令,势透机圆。【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三

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转斗无前,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一

(2)依据“无限层折”说,学生诵读本段,讨论本段究竟有几层意思。(在赏析中解决重要字词)

明确:第一层:内容上讲郑国必亡,语气上则体现以退为进的沉着真挚;

第二层:内容上讲亡郑利晋,语气上则显出平稳、严正;

第三层:内容上讲存郑利秦,语气上则体现高亢、诚恳;

第四层:内容上挑拨离间秦晋关系,语气上则显得慷慨激烈。

(3)引前人具体分析烛之武言辞的评论印证本段的绝妙

篇中前段写亡郑乃以陪晋,后段写亡郑即以亡秦,中间引晋背秦一证,思之毛骨俱竦。宜乎秦伯之不但去郑,而且戍郑也。【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一

得势全在秦、晋围郑,郑既知亡二语,先令人气平了一半;以后纡徐曲折,言言刺入秦伯心窝里去。词令之妙,一至于此!其悦而且戍也,固宜。【清】过琪《古文评注全集》卷一

皆从利害上立言,反反复复,似深为秦筹者,委婉入情,令人自为心折,极辞令妙品。

【清】余诚《古文释义新编》卷二

4、诵读、赏析晋文公的一段话

(1)“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2)借助“仁”、“知”、“武”三字赏析晋文公形象

明确:在秦军改而帮助郑国时,晋文公表现出了清醒的认识和理智的判断,(知恩能报求仁义、维持盟国展智慧、战未必胜见谋略),因而语气上应当读出晋文公英明睿智的沉稳自如。

六、拓展迁移:(运用对对联的方式总结人物形象)

1、古人言“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烛之武所言所行是也。诵读课文,结合文中各个人物的性格、行事,仿照例句自己拟一副对联。

如:郑文公诚心悔前过佚之狐慧眼荐英才秦穆公度势盟郑

烛之武大义缒虎穴烛之武巧言退秦师晋文侯审时班师

2、“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谋攻》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小结:哲人说:读史使人明智。那么学完《烛之武退秦师》,我们又懂得了什么智慧呢?我想,一是告诉我们外交言辞的重要性,也就是如何说服别人,如孙子所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二是明白在国家大义面前,我们应该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正气磅礴。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3

[学习重点]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出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烛之武,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中,义无反顾奔赴敌营。在大国国君面前,不卑不亢,抓住秦晋间互争霸权,权利不一致的基本矛盾侃侃而谈,句句打动对方。终于说服秦君,解除国难,烛之武的言行,体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思想。

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四段:第一段写秦、晋国围郑;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第3段写烛之武智退秦师;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

本文主要写烛之武说退秦师,因此烛之武的外交辞令是本文记叙的重点,从而塑造了烛之武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后的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的了如指掌,,使他的形象跃然纸上。至于其他方面就写得较为简略。文章波澜起伏,亦张亦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叙事中注意伏笔与照应,从而使结构严谨。

[课文重点存储]

要重视积累,对常用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要寓词于句,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透彻理解,应牢记:积累是运用的前提。

词类活用

一、字

1、字音:

①汜,fàn,字的左边为“三点水”,故其义必与水相关。指汜水,是位于郑国境内的一条河流。另外,“范”字的读音也是由草字头下面的“汜”的读音而来。

②缒,zhuì,字的左边为“绞丝旁”,故其义与绳索、丝绸相关。

意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用“形声构字法”,左边为绳索之形,右边是其音,“缒”的读音就是根据“追”而来。

③共,本为象形字,下面两点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个通假字,通“供”,供给之意,读gōng。

④阙,形声字,“门”为形,“阙”为声,读作quē,意即门户受损。

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时,读páng。

2、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读yuè。)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聪明。读zhì)

二、词

1、词类活用:

①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⑤领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⑥即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⑦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⑧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2、古今异义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①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来。

②行李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如:共其乏困

③乏困

今义:疲劳。

古义: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夫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学习他的自信心、大局意识和过人胆识。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的积累、游说艺术及人物评价。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与学生一道探讨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教师板书主要内容)

板书内容:背景知识,文学知识,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文言实词、虚词,特殊文言句式),课文朗诵及文意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及对烛之武的评价。 二、听录音范读(两遍),然后自读一遍 1、第一遍:注意字音和断句。 2、勾画文中的通假字。 3、学生自读课文一遍,整体感知文意。 三、指导识记文学知识 《左传》(见课下注解):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指导学生关注介绍中的关键信息,可适当展开,如“编年体”与“国别体”“纪传体”之比较) 评价:“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经文考》) 四、通假字的掌握 1、请学生逐一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共(供),说(悦),知(智),厌(餍)。 2、将其总列在教材上方或笔记本上。 五、讲读课文一、二段,强调对关键词语、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1、讲读第一段:强调“以”“于”“军”等词语及状语后置句。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揭示背景。(归纳:大敌当前) 2、讲读第二段: ⑴学生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⑵结合文句,强调“于”“使”“之”“是”等词及省略句式。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写烛之武奉命出使秦军。(归纳:临危受命)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一、二段,小结主要内容,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二、讲读课文三、四两段 1、讲读第三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精选21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精选21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3、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 4、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方法 1、朗读法。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题导读法。教学过程中,以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把握文章内容,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力求以问带讲,以答带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三、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联系初中所学《曹刿论战》,学生介绍《左传》,教师补充材料,《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整体把握 (1)解题:理解题意,你会想到那些信息? (2)介绍时代背景: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3.课堂教学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选一名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再选一名学生评论优缺点,概括你所听懂的故事。 齐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读清节奏,读清句读。对照注释,结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画词句疑难点。提出疑难字词。 第二步,内容研读(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串连全文,并适时的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诵读文章。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加强讨论与交流,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齐读第一段,思考: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为什么攻郑? 提示:秦晋围郑,郑国危如累卵。联系时代背景,这一段25个字介绍了哪些内容?找出重点词:贰、军、于 (2)一学生领读第二段,找出重点词句如“辞” “之”“然郑亡,子亦有不利已”。 讨论: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这一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并领悟烛之武的说辩技巧。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德育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知识比较好,有很强的求知欲,学习主动,预习课文,上课前已基本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3重点难点 学习并领悟烛之武的说辩技巧。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万世师表 熊浩老师的演讲深深感动了在场所有观众。我们永远记住了万世师表---陶行知 先生,并且被先生的“我带一颗心来,不带半草去”的精神感动。演讲是门艺术,劝 说更需智慧。演讲让人震撼,劝说“强于百万之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体会烛之 武的“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劝说魅力。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 思考:请在“退”前加一个词,概括第三段内容。 烛之武退秦?

活动3【活动】自主学习 1、烛之武如何一步步地说退秦伯,烛之武向秦王阐述了几个理由? (请抓住课文的句子)? 从事理和事实两个方面进行说退的 从地理角度、历史角度、逻辑角度进行说退的 从说辩技巧角度委婉曲折、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以从五层 2、烛之武的说退艺术? 讲究语言艺术(委婉、句句与郑无关,句句关郑兴亡) 善于分析利弊 善于揣摩心理 善于利用矛盾 补充资料:PPT 1、最妙是此一句,使人气已先平一半。——金圣叹 2、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金圣叹 3、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明】魏禧《左传经世钞》 4、退秦词令,势透机圆。——【清】浦起龙 5、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清】林云铭《古文析义》 A、语言上:老到,周密,深刻、得体(对象,场合,形势) B、策略上:示弱,利诱。 (1)以“利”巧攻心理。 晋国围攻郑国,本来不关秦国的事,秦国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 战,秦晋同属于一个军事集团的,他们之间有盟约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 把,以扩大自己的势力。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 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单刀直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 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 隐含意思是说郑国灭亡是既定的事实,所以也无法考虑郑国的利益了,但郑国 的土地最后被秦国还是晋国得到呢?这还是个未知数。烛之武从这点做文章,

中学语文公开课(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公开课(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商量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 3.熟读全文,背诵烛之武的说辞,并在此根底上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气概。 教学设想: 1.借助多媒体课件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诵读———理解———研析,着重商量烛之武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今年 3 月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X,直到现在双方的冲突仍在延续,残酷的X使得多少无辜的人流血死亡,骨肉别离!然而有这样一场X:它没有炮火、没有硝烟;它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就使强大的敌军不战而退,接着化敌为友。那就是发生在春秋时期微小的郑国与强大的秦国之间的一场特别X: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及作者)。关于这场X,左丘明在(左传)中用短小精悍的笔墨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熟读课文,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用法(师生商量完毕,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巳巳,同“矣〞 共其乏困共,同“供〞

秦伯说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 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撤退 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驻军 越国以鄙远鄙,当作“邑〞 古今异义 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人 特别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夫晋,有何厌〞 三、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相关背景 1.多媒体画面展示与这个故事相关的秦、晋、郑三国位置图,老师作简要介绍: 秦国是当时的强国,国君是秦穆公即秦伯;晋国的国君是晋文公,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之时得到过秦穆公的援助,秦穆公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重耳,结为秦晋之好,是世代姻亲的友好国家。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后,霸主地位已确立。郑国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势力微小,烛之武是郑国的谋士。现在是秦晋两大强国联合围攻微小的郑国。(板书:秦晋围郑。播放秦晋围郑形势图)两国的大军已开到了郑国境内: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2.商量:秦晋两国围郑,为什么烛之武选择退秦师而不是退晋师 明确:以其无礼于晋(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且贰于楚(附属于晋的同时又附属于楚)。这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为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3、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学习目标: 1、欣赏烛之武精彩的论辩艺术。 2、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难点:学会适当运用论辩技巧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奇迹导入(设计理念:激发阅读兴趣,了解人物身份。) 两个大国围困一个弱小的国家,合理的结果是什么?——当然是效果城破国灭啦!可是一夜之间,奇迹发生了——一个人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不仅挽救了自己的国家,还差点让两个强敌反目成仇。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刘勰的《文心雕龙》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百万之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复习检测(设计理念:只有解决字词的障碍,文字背后的情感、形象才能纷纷站立起来。)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一些重点的词句做了疏通,接下来检测大家对课文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课件展示)

1—3解释加点词,4—6翻译句子。 1、行李之往来古今异义,外交使节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 3、共其乏困缺乏的物资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5、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6、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呢? 三、整体感知(设计理念:掌握情节,理清思路。以活动增趣味,也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 1、《左传》叙事非常利落,本文四个段落就结束了故事。请大家也学一学这种简练的风格,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课件展示) 围郑→受命→退秦→撤围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迫晋撤围 2、易中天品三国,今天我们也来个图说三国。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先了解与此文相关的历史事实,然后我们研究一下三国的位置。 排兵布阵,运筹帷幄,需要一图在手,高明的军事家都是如此。(课件展示) 这是晋秦围郑形势图,不过三国位置不明,你能根据第三段的某些句子迅速判断三国的确切位置吗?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晋隔开秦郑两国,居于中。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了解文言文的一些重要语法知识。 2、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培养对文言文词句的语感。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时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安危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2、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 2、学习课文1、2、3段。 3、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4、学习烛之武机敏善辩的外交才能。 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现代的一些诗歌,这个单元,我们将学习古代的一些散文。那么,学习古文,我们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是什么呢?通过初中的学习,想必大家都有一定了解。 (板书)文言文所要掌握的知识:

①通假字。 ②一词多义。 ③古今异义。 ④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字句等)。 ⑤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之子的使用等)。 这些就是我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了。好,下面我们开始上新课。 一、导入 自古中国便有“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之说,在一九五五年也有这样一个流传,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五个师是多少人呢,相当于11万人,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11万人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第一册第16页,跟着录音一起勾出难点字词。(板书: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二、关于《左传》 在进入课文之前,我先来带同们玩一个游戏(PPT展示内容)。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2、纠正字音。 函(hán)氾(fán)佚(yì)缒(z huì)阙(quē)逢(páng) 4、刚刚同学们跟随视频录音读了一遍课文,请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解析: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那么,“烛之武退秦师”为什么要退?怎样退?退的结果若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烛之武是怎样退秦师,结果又如何的。

《烛之武退秦师》全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全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 计 《烛之武退秦师》全程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 1、问题式。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对比式。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重难点: 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相关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

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了解《左传》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解说《春秋》)《左传》《公羊传》《谷粱传》 三、推进新课 该环节主要是疏通情节,在文中寻找关键句,由学生自主完成。 (一)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的? 明确: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②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④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⑤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文言句式及词语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 ②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何厌之有? 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一) 长治十七中闫淑芳 教学目标:通过研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烛之武辞令之妙,让学生感悟他语言的力量及其语言背后的那颗爱国忧国之心,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材料拓宽写作思路。 教学重点:烛之武辞令之妙,爱国之深。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运用所学材料,学以致用,以一当十。 教学方法:互动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烛之武退秦师靠的不是千军万马,也不是张飞的一声大吼,更不是杨六郎的一杆长枪,而是靠他的三寸之舌处处为秦着想却使郑国转危为安。他是如何站在秦的立场上为秦着想却使郑国转危为安的呢? 二、齐读课文第三段,思考烛之武的一番话是站在郑国的立场上吗?为什么? 1、学生回答

2、老师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语言现场,感悟烛之武辞令之妙 把第三段还原成烛之武和秦伯的对话,走进语言现场。 烛之武:“郑既知亡矣。” 秦伯:“那你来干什么?” 烛之武:“为了您呀!” 秦伯:“此话怎讲?” 烛之武:“我忧心如焚,我寝食难安,因为亡郑对您不利呀!” 秦伯:“请讲。” 烛之武:“秦晋两国相距很远,晋国和郑国才是近邻,越国以鄙远,您该知道管理它的难度,实际上是增加了邻国的土地,邻之厚,是不是越发显得君之薄呀?这不会是您此行的目的吧?” 秦伯:“当然不是,我该怎么做呢?” 烛之武:“存郑倒是对您有利呀,您可以把郑国作为东道主,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物资,累了可以在郑国歇歇脚,渴了可以在郑国喝口水,这样不好吗?” 秦伯:“是呀,我——”

烛之武:“您也许还记得,应该也不会忘记,晋国曾经做过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事吧?” 秦伯:“可不是,想想我都来气,背信弃义的家伙!” 烛之武:“像这么一个不靠谱的家伙,又那么贪得无厌,您说,他灭郑后,能善罢甘休吗?东灭郑,西呢?西呢?该进犯秦国了吧,您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吗?” 秦伯:“先生您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呀!否则,我还蒙在鼓里呢!来人,退兵!” 秦晋围郑为利而来,烛之武退秦为利而来,秦伯退兵为利而退,晋侯退兵为利而退,利是目的,退是手段。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烛之武为郑而来却为秦着想,利也;存郑亡郑想的还是利;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说的都是利。烛之武用他的三寸之舌,用他的智慧和胆识,巧用一利字让郑国转危为安。 3、假设谈话方式,让学生比较 假如烛之武一开始就挑拨离间,结果会如何?假如烛之武直接求秦退兵,结果又如何? 4、小结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示之以弊诱之以利 回顾过去晋不可信展望未来晋不可靠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当你一个人面对千军万马的时候,你会害怕吗?(生答)那我们今天来看看有没有人能够在这种环境中活下来呢?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 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

《烛之武退秦师》优质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本课重要词语及语法现象: 譬如: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等。 2.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学会用填写关键词法概括文意。 3.通过用加点词语境义填写成语的方法,了解古今汉语的联系,增强对古汉语的领悟力。学会评点式读书法,尝试读写结合,古为今用。 4.感受烛之武以国事为重,勇于担当的精神。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春秋是礼崩乐坏的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己利益,翻云覆雨;秦晋之好,转眼间顿为敌国。同学们知道,在大兵压境、国家危如累卵的时候,以自己超卓的胆识,只身说退强大敌军的故事吗?知道侵略者和被侵略者转眼之间成为盟友,而盟友之间则差点发生战争的原因吗?那就让我们走进《烛之武退秦师》,感受一下春秋时期那刀光剑影,欣赏那惊心动魄的唇枪舌剑吧。 二、检查预习 1.让学生提出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师生共同择要挑出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重点学习。 (结果显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与教师判断相同,通过筛选,删除了通过查阅注释和词典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譬如,关于“春秋三传”、人物称谓;对于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学生基本也能把握其主要特征,故此,教学时这个环节从略) 2.字词积累:大屏幕投示,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学生相互补充。 (1)解释下列词语,说说与现代汉语意义上区别 越国以鄙远且贰于也焉用亡郑以陪邻行李之往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解释下列加点词,了解其活用类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既东封郑若亡郑而有益于秦因人之力而弊之

(3)比较辨析下列虚词意思 其:以其无礼于晋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 以:以其无礼于晋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焉用亡郑以陪邻将焉取之朝济而夕设版焉 (4)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以其无礼于晋晋军函陵是寡人之过也夫晋,何厌之有 【活学活用】 请以下列加点词在本句中的意思填写成语。 且贰于也(忠贞不贰) 因人之力而弊之(因人成事) 以乱易整,不武(胜之不武)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令夕改;同舟共济) 夫晋,何厌之有(学而不厌) 是寡人之过也(闻过则喜) (积累固然重要,但整合能收举一反三之效。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通过给加点词组合成语来学习,学生趣味盎然,教师也可借此了解学生掌握成语程度,使学习具有针对性。) 三、诵读感知,分析说理艺术,概括文意。 (一)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1.先让四个学生分别读四段内容,然后请学生评点,教师相机点拨。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烛之武说秦伯的语气。再请一生品读,并让学生指出这番说辞中语气有无变化,读得是否正确。再请一生朗读,感受其委婉语气及其跌宕起伏。 (二)综合全文,在空格处填写一个最恰当的字予以评价。 秦晋征讨郑国,其理可谓( )矣;强敌大军压境,其势可谓( )矣;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篇一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自动撤离的故事。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讲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则是对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赏析。 说教法 在教法上,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两种教法,一是对于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采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方法;学生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二是对于文章的人物形象、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则采取学生自主讨论法。学生自主讨论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用2个课时,按以下4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好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巧舌如簧的说客,他们没有在硝烟的战场冲锋陷阵,却凭借自己的口才,在风云变幻的外交场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例如蔺相如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完璧归赵;又如诸葛亮凭不费吹灰之力,促成孙刘结盟。今天我们就追随着“只身赴敌营”的烛之武,去感受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看他是如何凭借自己的口才和个人魅力使虎狼之师不击自退?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设计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学习重点 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学习过程 一、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二、检查预习 1、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 关于本文的作者,朱彝尊在《经文考》说到“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 (2)作品介绍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解说《春秋》)《左传》《公羊传》《谷粱传》(3)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

《烛之武退秦师》名师教案(第1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名师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了解并掌握左丘明及《左传》的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归纳并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知识点。 4.通过高考链接,掌握多义实词“以”。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归纳并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知识点。 难点:通过高考链接,掌握多义实词“以”。 教学设计 一、引用诗文,导入新课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认识一下这伟大的人物。 (设计意图:用诗文导入,由熟悉的知识引出将要学习的知识,能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课堂情境中。) 二、任务一:检查预习,知人论世 (一)有关作者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出生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因此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的大量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二)关于《左传》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

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三)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四)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设计意图:通过课下预习,了解左丘明和《左传》的相关知识点,写作背

2022《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2022《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 一、教学目标 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尽量自主解决翻译问题。 自主学习探究,体会烛之武劝告之词的魅力,并理解烛之武的形象。 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平安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自古有句话叫“一夫敌百万之师”这当然不是指匹夫之勇,而是策略、才智。刘伯温说过:“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数这样的人物:轻摇羽扇的孔明、运筹帷幄的张良,提到他们,我们无不赞美他们的智勇双全,今日我们将去探望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 (二)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诵读课文。(留意字音、停顿。)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字音、停顿。) 4.生结合课文注释初步梳理课文。(边轻声朗读,边梳理。) 5.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解并描述,师引导大家概述。) 6.学生分小组探讨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 每组选代表发言,师引导大家筛选归纳: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三)深化研读 第一段:(1)生齐读第1段。 (2)师示范串讲梳理第1段。(为学生后文的接龙串讲做示范) (3)留时间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字词上得到落实) (4)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学问点:(为后文学生的探讨归纳做示范)贰:对……有贰心;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0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0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3.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的爱国主义精神。 4.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人们常用“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来形容那些纵横捭阖的外交家,用“不战而屈人之兵”来形容那些高明的谋略家,这并非溢美之词。相信大家学习本文将会感受到这种风采。 一、检查课前预习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秣等物。) (3)秦伯说。(说,同“悦”。句意是:秦穆公听了很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国,不是聪明。) 2.字音 氾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 瑕xiá阙quē秦杞qǐ子逄páng孙 3文常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他还作了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春秋三传” 二、课文探究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设计(附原文译文注释)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设计(附原文 译文注释) 导语:本文章最精彩的第三自然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强秦面前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的烛之武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后人仰慕!以下是本人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烛之武退秦师》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③。晋军函陵④,秦军南⑤。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⑦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⑧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⑨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⑽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⑾,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

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⑿。吾其还也。”亦去之。 ①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 ②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函陵: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⑤(fàn)南: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⑥若:假如。 ⑦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以乱整易。 ⑧陪:增加 ⑨赐:恩惠 ⑽阙:侵损,损害 ⑾说:通“悦”。 ⑿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 (14)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篇一: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打印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课文。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疏通、评判、翻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教学设想 1.强化诵读。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适当补充《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复习《曹刿论战》,进一步认识《左传》。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4)之狐夜缒(zhuī4)而出 亡郑以陪(beì)邻共(gōng)其乏困阙(ju?)秦 秦伯说(yua) 逢(páng)孙 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 三、简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初步掌握先秦散文的叙事特点及艺术特征。 ②学习文言知识点,包括古文化常识,句法知识,实词,虚词的用法等。 ③学会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2、情感目标:①感受古文的艺术魅力,体验传统文化。 ②体会烛之武高超的说辞艺术。 教学重难点: A、实词:贰鄙封厌武 B、句型:宾语前置句 C、说辞艺术 课时设计:三课时 教学方法:熟读的基础上,形象分析。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同学们,前面我们刚刚学完诗歌单元,已经感受过了她的激情与柔情。 而今天我们将要接触一种新的文学形式,那就是文言文。这个单元选的是先 秦的散文,这些文章都是经历了岁月的考验,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几千年来 我们就是靠着这样的文化精髓来传承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风俗。从这些 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见古人的生活,而且可以学到许多人生哲理。但在 进入今天的新课学习以前,我想先给大家几点学习高中文言文的建议,为同 学们刚开始学习文言文做一个铺垫,也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找准一个方向。 高中文言文学习知识点及要求: 1、古文化常识,文言常识。 2、文言字词的用法,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 3、各种文言句式的判断与运用。 4、能用现代汉语翻译简易文言文。 5、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艺术特点及表现手法。 6、背诵一定量名篇、名段,提升文言素养。 学习方法: 1、多读、多背,善于运用。(运用到实际的日常写作中) 2、注意积累、整合,定期归纳总结。 3、增加课外阅读,广泛收集资料,帮助记忆。用一个个形象的故事 和人物形象来记忆各个知识点。 新课导入:(展示幻灯片)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意思是不用作战而使敌方屈服,这是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