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第13章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第1节概述

果实(fructus)及种子(semen)类中药是以植物的果实或其一部分入药的药材总称。药用部位包括果穗、完整果实和果实的一部分。完整果实有成熟和近成熟果实、幼果之分,果实的一部分包括果皮、果核、带部分果皮的果柄、果实上的宿萼、中果皮的维管束、种子等;药用的种子均为成熟品,包括完整的种子及假种皮、种皮、种仁、去掉子叶的胚等种子的一部分,有的种子发芽后或经发酵加工后入药。果实在组织构造上包含种子,有的果实又仅以种子入药,故将果实类中药及种子类中药共列入本章叙述。

一、性状鉴别

完整果实依参加果实形成的器官不同分为真果和假果,根据其来源、结构和果皮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单果、聚合果和聚花果三类。完整的果实一般顶端可见宿存花被、花柱或疤痕,基部可见宿萼、果柄或果柄痕,有的还有宿存花被,内含成熟或未成熟的种子,少数种子不发育。果实类中药大多为干缩品,表面常有皱纹,以肉质果尤为明显。有些果实常有特殊的香气。

完整的种子包括种皮和种仁两部分,种仁部分包括胚乳(分外胚乳和内胚乳,包被于胚之外)和胚(分为胚根、胚茎、胚芽和子叶四部分)。种子的胚乳发达,子叶不发达的,称为有胚乳种子;种子的子叶发达,胚乳不发达的,称为无胚乳种子。种子因来源不同其子叶数目亦不同,可作为鉴别的依据。单子叶植物的种子,常有子叶1枚;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常有子叶2枚;裸子植物的种子,常有子叶2至多枚。完整的种子一般呈圆球形、类圆形、扁圆形等,少数呈线形、纺锤形、肾形等。表面一般颜色较深,并有各种纹理,常可见种脐、合点、种脊等特征,少数种子有种阜存在,还有的具毛茸。种子剖面可见种仁部分有发达的白色胚乳或肥厚的子叶,一般无胚乳种子的内胚乳仅为1层透明膜状物,子叶富油质或粉性;有胚乳种子的内胚乳有的富油质,有的呈角质样。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性状鉴别首先要确定是果实还是果实的一部分,注意区分果实的类型和一般特征,如成熟或未成熟,真果或假果,单果、聚合果或聚花果,浆果、柑果或瘦果等。无论果实还是种子,主要应注意观察其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气味等;其中要特别注意其表面特征,如表面的颜色、皱纹、有无附属物等,种子的表面要注意种脐、种脊、合点、种阜、假种

271

皮等特征。果实的外部通常有些附属物,如宿存的花被、花柱、花序或果柄等。

二、显微鉴别

(一)组织特征

完整的果实可分为果皮和种子2部分。

1.果皮果皮的构造包括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3部分。

(1)外果皮相当于叶的下表皮,通常为1列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偶有气孔。表皮细胞有时具毛茸,多数为非腺毛,少数为腺毛或腺鳞。表皮细胞中有的含有草酸钙结晶或橙皮苷结晶,有的含有色素或其他有色物质,有时细胞中又嵌有油细胞。有的外果皮由表皮及下皮层组成。下皮层有的为厚角组织,薄壁组织间夹杂石细胞、厚壁细胞,有的下皮细胞内含棕色、紫棕色物。

(2)中果皮相当于叶肉组织,通常较厚,大多由薄壁细胞组成。薄壁细胞中有时含淀粉粒。中部有细小的维管束散在,有时可能有石细胞、油细胞、油室或油管等存在。

(3)内果皮相当于叶的上表皮,大多由1列薄壁细胞组成;也有为1列或多层石细胞组成;伞形科植物果实的内果皮由5~8个狭长的薄壁细胞相互并列为一群,各群以斜角联合呈镶嵌状,称为“镶嵌细胞”。

2.种子种子的构造包括种皮、胚乳和胚。

(1)种皮种皮的构造因植物的种类而异。种皮通常仅有1层,但有的种子有内、外种皮2层。种皮通常由下列一种或数种组织组成。①表皮层:多数种子的种皮表皮细胞由1列薄壁细胞组成。有的表皮细胞充满黏液质;有的表皮细胞部分或全部分化成非腺毛;有的表皮细胞中单独或成群地散列着石细胞;有的表皮层由石细胞组成;有的表皮细胞为狭长的栅状细胞,细胞壁常不同程度地木化增厚;也有的表皮细胞中含有色素等。②栅状细胞层:某些种子的表皮下方,有1~3列狭长细胞排列而成的栅状细胞,壁多木化增厚,有的仅内壁和侧壁增厚,有时在栅状细胞的外缘处可见一条折光率较强的光辉带。③油细胞层:某些种子的表皮层下有1层较大的含挥发油细胞。④色素层:有颜色的种子,除表皮层外,内层细胞或内表皮细胞中也可含有色素物质。⑤石细胞层:有的种子表皮的内层几乎全由石细胞组成,或内种皮为石细胞层。⑥营养层:多数种子的种皮中,常有数列贮存淀粉粒的薄壁细胞,称为“营养层”。成熟种子的营养层往往因种子发育过程中淀粉的消耗而成为扁缩颓废的薄层,紧附在种皮其它各层的内侧,在横切面上不易观察。

(2)胚乳分为外胚乳和内胚乳。由薄壁细胞组成,内贮大量脂肪油和糊粉粒,注意糊粉粒的形状、大小及有无拟球体、拟晶体;有时尚含淀粉粒或草酸钙结晶。胚乳细胞的细胞壁大多为纤维素,少数为半纤维素的增厚壁,其上具明显的微细纹孔,新鲜时可见胞间连丝。外胚乳组

272

织大多颓废,少数种子有发达的外胚乳。大多数种子具内胚乳,无胚乳种子中,也残存1~2列内胚乳细胞。个别种子外胚乳或外胚乳和种皮的折合层不规则地伸入内胚乳中,形成错入组织。

(3)胚子叶通常占胚的较大部分,其构造与叶大致相似,表皮下方常可见明显的栅栏组织。胚的其它部分一般全由薄壁细胞组成。

(二)粉末特征

1.果实类中药主要观察果皮表皮碎片、中果皮薄壁细胞及纤维、石细胞、结晶、种皮、胚乳及胚的组织碎片。无木栓组织、叶片碎片、花粉粒及大型导管。注意外果皮的形状、大小。有时外果皮表皮细胞的垂周壁增厚,呈念珠状。外果皮上可能有非腺毛、腺毛或腺鳞。注意内果皮表皮碎片、有无镶嵌状细胞等。果皮表皮碎片的表面观及断面观可见。石细胞常成群或单个散在,纤维常成束或上下层交错排列。结晶以簇晶及方晶为多见,砂晶极少见。含有种子的果实类药材,在粉末中还含有种皮、胚乳细胞及胚的组织碎片。

2.种子类中药糊粉粒是种仁中贮藏蛋白质的特殊形式,在植物器官中为种子所特有,是种子类中药粉末的主要标志之一。糊粉粒存在于胚及胚乳薄壁组织中,一般均较细小,其形状、大小及构造通常依植物的种类而异,注意其贮藏形式。种皮表皮碎片的表面观及断面观均可见,注意其形态特征。淀粉粒较少见,一般细小,偶见较大的。不同的种子粉末中还可能出现栅状细胞、杯状细胞、支持细胞、色素细胞、网状细胞、硅质块、纤维及分泌组织等。

第2节 各论

51.五味子

Fructus Schisandrae Chinensis Fruit of Chinese Magnolcavine 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苏恭谓:“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俱也”,故名。

【来源】本品为木兰科(Magnoliaceae)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

的干燥成熟果实,习称“北五味子”。

【植物形态】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长可达8m。茎皮灰褐色,皮孔明显;幼枝红褐色,稍具棱角。单叶互生,膜质,卵形、宽倒卵形至宽椭圆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边缘疏生有腺体的细齿,上面有光泽,无毛,下面脉上嫩时有短柔毛。花黄白色而带粉红色,芳

273

香。雌雄异株;单生或簇生于叶腋,花被片6~9,外轮较小;雄蕊5,花丝合生成短柱,花药有较宽药隔,花粉囊两侧着生;雌花心皮17~40,螺旋状排列。花后花托逐渐伸长,至果实成熟时呈长穗状,其上疏生小球形不开裂的肉质果,熟时深红色,内含种子1~2粒。花期5~7月,果期7~10月(Fig.51-1)。

Fig.51-1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

【产地】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内蒙古等地。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及杂质。

【化学成分】挥发油主含倍半蒈烯(sesquicarene)及其衍生物、β-恰本烯(β-chamigrene)及α-衣兰烯(α-ylangene)等。木脂素类成分主要为五味子醇甲(schizandrin)、伪γ-五味子素(pseudo-γ-schizandrin)、去氧五味子素(deoxyschizandrin)、新五味子素(neoschizandrin)、五味子醇(schizandrol)、β-五味子素、γ-五味子素、δ-五味子素、ε-五味子素、五味子酯甲、戈米辛(gomisin)等。另含枸橼酸(citr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酒石酸(tartar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维生素C等有机酸以及脂肪油等。

五味子醇甲(schizandrin)

【性状鉴别】药材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mm。表面红色、紫红色、暗红色或黑红色,皱缩,油润,有的表面出现“白霜”。果肉柔软。种子1~2粒,肾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Fig.51-2)。

一般以色紫红、肉厚、柔润光泽、气味浓者为佳。

Fig.51-2 五味子(Fructus Schisandrae Chinensis)

【显微鉴别】 1.组织特征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方形或长方形细胞,壁稍厚,外被角质层,散有油细胞。中果皮薄壁细胞10余列,含淀粉粒,散有小型外韧型维管束。内果皮为1列小方

274

形薄壁细胞,纹孔较大。种皮石细胞层下为数列薄壁细胞,种脊部位有维管束。油细胞层为1列长方形细胞,含棕黄色油滴。油细胞下为3~5列小形细胞。种皮内表皮层为1列小细胞,壁稍厚。胚乳细胞含脂肪油滴及糊粉粒(Fig.51-3)。

Fig.51-3 五味子横切面组织特征(Hist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Fructus Schisandrae Chinensis on transverse

section)

1.外果皮(exocarp)

2.中果皮(mesocarp)

3.维管束(vascular bundle)

4.中果皮薄壁组织(mesocarp parenchyma)

5.内果皮(endocarp)

6.种皮石细胞层( stone cell of seed capsule)

7. 油细胞层(oil cell)

8.胚乳组织(endosperm)

2.粉末特征暗紫色。种皮表皮石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或长多角形,直径18~50μm,壁厚,孔沟极细密,胞腔内含深棕色物。种皮内层石细胞呈多角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2~83μm,壁稍厚,纹孔较大。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略呈连珠状增厚,有角质线纹;表皮中散有油细胞。中果皮细胞皱缩,含暗棕色物。淀粉粒类圆形或多角形,可见脐点,偶有复粒。可见胚乳细胞(Fig.51-4)。

Fig.51-4 五味子粉末特征(Characteristic of Fructus Schisandrae Chinensis on powder)

1.种皮表皮石细胞(stone cell of seed capsule epidermis )

2.淀粉粒(starch granule)

3.胚乳细胞(endosperm cell)

4.果皮表皮细胞(pericarp epidermis cell)

5.种皮内层石细胞( stone cell inner seed capsule)

【理化鉴别】1.化学定性将本品压成饼,称取1g,加水100mL,时时振摇,浸10min,滤过,滤液浓缩至小体积,加5倍量95%乙醇,强烈搅拌5min,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加水之100mL,加活性炭过滤,得无色或浅粉红色澄明溶液。取上述溶液1mL,加甲红指示剂1滴,溶液即变为红色。取上述溶液1mL,加高锰酸钾试液1滴,紫色立即消退,溶液变成浅橙黄色,放置1h后,溶液渐变为无色。取上述溶液2mL,加氢氧化钠试剂中和后,加硫酸汞试液1滴,加热至沸,再加高锰酸钾试液1滴,紫色立即消退,并发生白色沉淀。

2.紫外光谱称取本品粉末(阴干,水分10%~15%,过20~40目筛)8份,每份约1g,分置于碘量瓶中,分成4组,各加水、无水乙醇、氯仿和石油醚(60~90℃)20.0mL,室温浸泡2h,振摇,滤过,作为样品原试液。将原试液上机扫描测试,吸收度上限超过

3.0时,应将原试液用

275

相同溶剂稀释至吸收度上限不超过 3.0。用切线法测算出谱图上每条谱线上的所有最大吸收峰位置,组成本品的四溶剂浸液紫外谱线组图谱的全部最大吸收峰位置数据(表51-1)。 表51-1 五味子紫外谱线组测试数据 吸收度上限 溶剂 原试液浓度(g/mL ) 稀释倍数 测试液浓度(g/mL ) λmax(nm) H 2O 2.0 1.0×10-1 100 1.0×10-3 285.0sh 208.5 EtOH 3.0 1.0×10-1 12.5 8.0×10-3 285.0sh 240.0 CHCl 3 3.0 1.0×10-1 6.25 1.6×10-2 371.0sh 324.5sh 259.0 Pet 3.0 1.0×10-1 6.25 1.6×10-2 382.5 362.0 314.0sh 263.5 258.5 252.0 246.0 241.0 216.0 211.0 3.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1g ,加氯仿20mL ,加热回流30min ,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氯仿1mL 制成供试品溶液。取本品对照药材1g ,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取五味子醇甲对照品,加氯法制成1mL 含1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3种溶液各2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 254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 )下观察。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药材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4.五味子醇甲的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水(13∶7)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50nm 。理论板数按五味子素峰计算应不低于2 000。取五味子醇甲对照品15mg ,精密称定,置50mL 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制成1mL 含0.3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25g ,精密称定,置20mL 量瓶中,加甲醇约18mL ,超声处理(功率250W ,频率20kHz )20min ,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作为供试品溶液。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 ,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本品含五味子醇甲(C 24H 32O 7)不得少于0.40%。 【性味功能】 性温,味甘、酸。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用法用量】 1.5~6g 。 【附注】 南五味子(Fructus Schisandrae Sphenantherae ) 为同属华中五味子S.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湖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地。药材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4~6mm 。表面棕红 276

色至暗棕色,肉质果皮较薄,干瘪。种子稍小,呈肾形,黄棕色。含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乙、丙、丁、戊等成分。功效同五味子。

52.苦杏仁

Semen Armeniacae Amarum(拉) Bitter Apricot Seed(英)本品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下品。李时珍谓:杏字篆写象子在木枝之形,因其果仁又味苦,故名。

【来源】本品为蔷薇科(Rosaceae)植物山杏Prunus armeniaca L. var. ansu Maxim.、西伯利亚杏Prunus sibirica L.、东北杏Prunus mandshurica(Maxim.)Koehne或杏Prunus armeniaca L.的干燥成熟种子。

【植物形态】 1.山杏乔木,高可达10m。叶互生,宽椭圆形或宽卵形,长4~5cm,宽3~4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或截形,叶缘具细锯齿。叶柄光滑或上侧有毛,近叶基部有2腺体;先花后叶,花单生于短枝顶,无柄;萼筒钟形,带暗红色,5裂,花后反折;花瓣5,白色或淡粉红色;雄蕊多数,略短于花瓣;子房1室,密被短柔毛。核果近球形,肉薄,种子味苦。花期3~4月,果期4~6月(Fig.52-1)。

2.西伯利亚杏小乔木或灌木。叶卵形或近圆形。花较小。果肉薄,质较干,种子味苦(Fig.52-2)。

3.东北杏乔木。叶宽卵形至宽椭圆形,先端渐尖至尾尖,基部圆形,有时心形,边缘有不整齐的细长尖锐重锯齿。花梗长于萼筒,花萼带红褐色,常无毛。核边缘圆钝,种子味苦 (Fig.52-3)。

4.杏与山杏基本相似,但叶较大,长5~10cm,宽4~8cm,基部近心形或圆形。核果较大,肉厚,种子味甜或苦 (Fig.52-4)。

Fig.52-1 山杏Prunus armeniaca L. var. ansu Maxim.

Fig.52-2 西伯利亚杏Prunus sibirica L.

277

Fig.52-3 东北杏Prunus mandshurica(Maxim.)Koehne

Fig.52-4 杏Prunus armeniaca L.

【产地】山杏主产于辽宁、河北、内蒙古、山东、江苏等地,多野生,亦有栽培;西伯利亚杏主产于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等地,野生;东北杏主产于东北各地,野生;杏主产于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等地,栽培。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

【化学成分】苦杏仁苷(amygdalin),苦杏仁酶(emulsin),Δ24-胆甾醇,雌性酮,α-雌二醇,脂肪油(杏仁油),蛋白质,氨基酸以及β-紫罗兰酮等挥发性成分。苦杏仁酶包括苦杏仁苷酶(amygdalase)及樱苷酶(prunase),在热水或醇中煮沸即被破坏。苦杏仁苷经水解后产生氢氰酸(约0.2%)、苯甲醛及葡萄糖。

苦杏仁苷(amygdalin)

【性状鉴别】药材呈扁心形,长1~1.9cm,宽0.8~1.5cm,厚5~8mm。表面黄棕色至深棕色,一端尖,另端钝圆,肥厚,左右不对称。尖端一侧有短线形种脐,圆端合点处向上有多数深棕色的脉纹。种皮薄,子叶2枚,乳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Fig.52-5)。

一般以颗粒均匀、饱满、整齐不碎者为佳。

Fig.52-5 苦杏仁(Semen Armeniacae Amarum)(by R.S.Seong)

【显微鉴别】1.组织特征横切面:种皮表皮细胞为1层薄壁细胞,散有近圆形的橙黄色石细胞,突出表皮外,埋于表皮的部位有较大的纹孔。向内为多层薄壁细胞,有小型维管束通过。外胚乳为一薄层颓废细胞。内胚乳为一至数列方形细胞,内含糊粉粒及脂肪油。子叶细胞类多角形,含糊粉粒及脂肪油(Fig.52-6)。

2.粉末特征种皮石细胞单个散在或成群,淡黄白色或黄棕色,侧面观多呈贝壳形,表面观类圆形、类多角形,纹孔大而密。种皮外表皮薄壁细胞黄棕色,多皱缩与种皮石细胞相连,细胞界限不明显。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较大的糊粉粒中有一细小的晶体。内胚乳细胞类

278

多角形,内含糊粉粒等(Fig.52-7)。

Fig.52-6 苦杏仁横切面组织特征(Hist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Semen Armeniacae Amarum on transverse section)

1.石细胞(stone cell)

2.表皮(epidermis)

3.维管束(vascular bundle)

4.外胚乳(perisperm)

5.内胚乳

(endosperm) 6.子叶细胞(cotyledon cell)

Fig.52-7 苦杏仁粉末特征(Characteristic of Semen Armeniacae Amarum on powder)

1.子叶细胞(cotyledon cell)

2. 内胚乳细胞、糊粉粒和脂肪油滴(inner endosperm, aleurone grain and fat oil)

3.导

管(vessel) 4.石细胞(stone cell)

【理化鉴别】1.物理定性取本品数粒,加水共研,即产生苯甲醛的特殊香气。

2.化学定性取本品数粒,捣碎,取约0.1g置试管中,加水湿润,试管中悬1条三硝基苯酚试纸,加塞,温浴10min,试纸显砖红色。

3.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0mL,回流1h,弃去乙醚液,残渣用乙醚25mL洗涤后挥干,加甲醇,回流30min,放冷,滤过,作为供试品溶液。取苦杏仁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上述2种溶液各5μL,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为展开剂,展开,取出,立即喷磷钼酸硫酸溶液(磷钼酸2g,加水20mL使溶解,再缓缓加入硫酸30mL,混匀),在105℃加热约10min。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4.苦杏仁苷的含量测定取本品粗粉约15g,精密称定,置凯氏烧瓶中,加水150mL,立即密塞,置37℃水浴中保温2h,连接冷凝管,通水蒸气蒸馏,馏出液导入水10mL与氨试液2mL 的吸收液中,接收瓶置水浴中冷却,至馏出液达60mL时停止蒸馏,馏出液中加碘化钾试液2mL,用0.1mol/L硝酸银滴定液缓缓滴定,至溶液现出的黄白色浑浊不消失。每1mL0.1mol/L硝酸银滴定液相当于91.48mg的苦杏仁苷。本品含苦杏仁苷(C20H27NO11)不得少于3.0%。

(燀苦杏仁和炒苦杏仁中苦杏仁苷的含量测定:取炒苦杏仁粗粉约15g,精密称定,置凯氏烧瓶中,加入精密称定的苦杏仁粗粉4g,加水150mL,立即密塞,置37℃水浴中保温2h,连接冷凝管,通水蒸气蒸馏,馏出液导入水10mL与氨试液2mL的吸收液中,接收瓶置水浴中冷却,至馏出液达60mL时停止蒸馏,馏出液中加碘化钾试液2mL,用0.1mol/L硝酸银滴定液缓缓滴定,至溶液显出的黄白色浑浊不消失。另取苦杏仁粗粉约15g,精密称定,加水150mL,按上述方法

279

进行操作,以校正。燀苦杏仁和炒苦杏仁含苦杏仁苷(C20H27NO11)不得少于3.0%。)5.电泳检测取本品粉末约1.0g,加入25%浓缩胶缓冲液1mL,超声提取30min,3 500rpm 离心20min,吸取上清液,加入40%蔗糖溶液(1∶1),混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同法制备易混药材桃仁和山桃仁的对比溶液。吸取上述3种溶液各20μL,分别点样于同一聚丙烯酰胺凝胶胶片上,用溴酚蓝示踪,电泳(初始电流15mA,稳流25mA),取出胶片,用考马斯亮蓝R250溶液染色,脱色至谱带清晰。供试品与对比品比较,具有3个特征性主谱带;2个对比品之间亦有明显的区别(Fig.52-8)。

1 2 3

Fig.52-8 苦杏仁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of Semen Armeniacae Amarum)

1.桃仁(Semen Persicae)

2.山桃仁(Semen Armeniacae Davidianae)

3.苦杏仁(Semen Armeniacae Amarum)

【性味功能】性微温,味苦;有小毒。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用法用量】 4.5~9g,生品入煎剂宜后下。

53.补骨脂

Fructus Psoraleae(拉) Fruit of Malaytea Scurfpea(英)本品始载于《开宝本草》。李时珍曰:“补骨脂言其功也……。胡人呼为婆固纸,而俗讹为破故纸也。”

【来源】本品为豆科(Leguminosae)植物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L.的干燥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全体被黄白色毛及黑褐色腺点。茎直立,枝坚硬,高0.5~1.5m。单叶互生,有时枝端叶有1枚长约1cm的侧生小叶,叶片阔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6~9cm,宽5~7cm,先端稍尖,基部截形或微心形,边缘有粗锯齿,近无毛,两面均有显著黑色腺点,叶柄

280

长2~4cm,侧生小叶柄甚短。叶腋抽出总状花序,总梗甚长,小花多数,密集上部而呈头状,花梗短,花萼钟状,上面2枚萼齿连合,具黄棕色腺点;蝶形花冠淡紫色,长约4mm,旗瓣宽倒卵形,雄蕊10枚,连成一束。荚果椭圆形,长约5mm,黑色,熟后不开裂。种子1枚,扁圆形,棕黑色,黏贴果皮,有香气。花期7~8月,果期9~10月(Fig.53-1)。

Fig.53-1 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L.(by R.S.Seong)

【产地】除东北、西北地区外,全国其它地区均产。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果穗,晒干,打下果实。

【化学成分】挥发油:柠檬烯、萜品醇-4、芳樟醇(linalool)、β-石竹烯、醋酸香叶酯等。香豆素类:补骨脂素(psoralen)、异补骨脂素(isopsoralen)、补骨脂定(psoralidin)、异补骨脂定(isopsoralidin)、双羟异补骨脂定(corylidin)、8-甲氧基补骨脂素(8-methoxypsoralen)等。黄酮类:补骨脂甲素(coryfolin,bavachin)、补骨脂乙素(corylifolinin,sobavachalcone)、补骨脂甲素甲醚(bavachinin)、异补骨脂甲素(isobavachin)、新补骨脂异黄酮(neobavaisoflavone)、补骨脂色烯素(bavachromene)、补骨脂宁(corylin)、补骨脂查尔酮(bavachalcone)、新补骨脂查尔酮(neobavachalcone)、异补骨脂乙素甲醚等。单萜酚类:补骨脂酚(bakuchiol)等。脂类:三酰甘油、二酰甘油、单酯等。另外,尚含非酯化脂肪酸、豆甾醇(stigmasterol)、胡萝卜苷(daucosterol)、三十烷(triacontane)、葡萄糖以及皂苷等。

O O O

补骨脂素(psoralen)异补骨脂素(isopsoralen)补骨脂定(psoralidin)【性状鉴别】药材呈肾形,略扁,长3~5mm,宽2~4mm,厚约1.5mm。表面黑色、黑褐色或灰褐色,有细微网状皱纹。顶端圆钝,有一小突起,凹侧有果梗痕。质硬,果皮薄,与种子不易分离。种子1枚,黄棕色,光滑,种脐位于凹侧的一端,呈突起的点状;另一端有微突起的合点。子叶2枚,黄白色,富油质。微有香气,味辛、微苦(Fig.53-2)。

一般以身干、颗粒饱满、黑褐色、纯净者为佳。

281

Fig.53-2 补骨脂(Fructus Psoraleae)

【显微鉴别】1.组织特征果实中部横切面:果皮波状弯曲,表皮细胞1列,凹陷处表皮下有众多扁圆形壁内腺(intramural gland)。中果皮薄壁组织中有小形外韧维管束;薄壁细胞含有草酸钙小柱晶。种皮外表皮为1列栅状细胞,其内为1列哑铃状支持细胞。种皮薄壁组织种有小形维管束。色素细胞1列,与种皮内表皮细胞相邻。子叶细胞充满糊粉粒与油滴(Fig.53-3)。

Fig.53-3 补骨脂横切面组织特征(Hist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Fructus Psoraleae on transverse section)

1.果皮(pericarp)

2. 壁内腺(inner gland of wall )

3.维管束(vascular bundle)

4.种皮外表皮( epidermis)

5.种皮

下皮( hypodermis of seed capsule) 6.种皮内表皮( inner epidermis of seed capsule) 7.子叶(cotyledon) 8.胚根(radicel )

2.粉末与表面特征壁内腺类圆形,直径110~285μm,表皮细胞多达数十至百个,中心细胞较小,多角形,周围细胞径向延长,辐射状排列,腺体腔内有众多油滴。非腺毛长280~350μm,直径15~22μm,顶端细胞特长,胞壁密布疣点。腺毛多呈梨形,长30~50μm,直径20~30μm。腺柄短,多单细胞,腺头多细胞或单细胞。气孔平轴式,表皮细胞具条状角质纹。果皮细胞含草酸钙小柱晶,两端及中央突出,长13~25μm,宽约1.5 ~3μm。另有草酸钙小方晶。种皮栅状细胞众多,长33~56μm,宽6~15μm,细胞壁成V字形增厚。支持细胞哑铃状,长20~45μm,中部细胞壁增厚。另有子叶细胞与非腺毛碎片(Fig.53-4)。

Fig.53-4 补骨脂粉末特征(Characteristic of Fructus Psoraleae on powder)

1.种皮栅状细胞(palisade cell of seed capsule)

2.种皮支持细胞(supporting cell of seed capsule)

3.果皮表皮(pericarp epidermis)

4.导管(vessel)

5.壁内腺碎片(inner gland of wall)

【理化鉴别】1.化学定性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L,温浸30min,滤过。取滤液1mL,加新配制的7%盐酸羟胺甲醇溶液2~3滴,20%氢氧化钾醇溶液1~2滴,水浴加热1min,加10%盐酸使呈酸性,再加入1%三氯化铁乙醇液1~2滴,溶液显红色。

2.荧光检查取本品乙醇浸出液点于滤纸上,挥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可见斑点边缘为蓝紫色,中央为暗红色;氨熏后,边缘亮蓝色,中央灰棕色。

3.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0.5g,加醋酸乙酯20mL,超声处理15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醋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取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对照品,加醋酸乙酯制成1mL各含2mg的混合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上述2种溶液各2~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

282

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10%氢氧化钾甲醇溶液,置紫外光灯下观察。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2个相同的蓝白色荧光斑点。

4.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水(55∶4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46nm。理论板数按补骨脂素峰计算应不低于3 000。精密称取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对照品各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 各含20μ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 5g,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其中,加甲醇适量,加热回流提取2h,放冷,转移至10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作为供试品溶液。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与供试品溶液各5~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补骨脂素(C11H6O3)和异补骨脂素(C11H6O3)的总量不得少于0.70%。

【性味功能】性温,味辛、苦。温肾助阳,纳气,止泻。

【用法用量】6~9g,外用20%~30%酊剂涂患处。

54.巴豆

Fructus Crotonis Croton Seed

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时珍曰:“此物出巴蜀,而形如菽豆,故以名之。”

【来源】本品为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巴豆 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7m。树皮深灰色,平滑,稍呈细线纵裂;新枝绿色,被稀疏的星状毛。单叶互生,叶片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7~17cm,宽3~7cm,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叶缘有疏浅细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较淡,初时两面疏被星状毛,基部具3脉,近叶柄两侧各有1无柄腺体。总状花序顶生,花绿色,单性,雌雄同株,雌花在下,雄花在上;雄花花萼5深裂,花瓣5,反卷,雄蕊15~20枚;雌花花萼5裂,花瓣5,有无花瓣者,花柱3,柱头深2裂。蒴果倒卵形或卵形,有3个钝棱,密被星状毛,3室,每室含种子1粒。种子略呈椭圆形或卵形,稍扁;种阜在种脐的一端,为一细小突起,易脱落。花期3~5月,果期7~9月(Fig.54-1)。

Fig.54-1 巴豆Croton tiglium L.

283

【产地】主产于四川、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习惯认为产于四川者质优,称为“川巴豆”。多系栽培。

【采收加工】果实成熟、果皮未开裂时采收,堆置2~3天,摊开,干燥。

【化学成分】种子含巴豆油40%~60%,主要为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及巴豆酸(tiglic acid)、油酸、亚油酸、肉豆蔻酸、花生酸、棕榈酸、硬脂酸、月桂酸等的甘油酯;油中尚含十余种亲水性的巴豆醇(phorbol)双酯化合物,有强刺激性(泻下)和促致癌作用。此外,含蛋白质约18%,其中巴豆毒素(crotin)为一种毒性球蛋白,结构类似蓖麻子毒蛋白;还含有2种外源凝集素(lectins)、巴豆苷(crotonoside)、β-谷甾醇、氨基酸及酶等。

巴豆苷(crotonoside)巴豆醇(phorbol)

【性状鉴别】果实呈卵圆形,一般具3棱,长1.8~2.2cm,直径1.4~2cm。表面灰黄色或稍深,粗糙,有纵线6条,顶端平截,基部有果梗痕。破开果壳,可见3室,每室含种子1粒。种子呈略扁的椭圆形,长1.2~1.5cm,直径7~9mm;表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小点状种脐及种阜的疤痕,另端有微凹的合点,其间有隆起的种脊;外种皮薄而脆,内种皮呈白色薄膜状;种仁黄白色,油质;子叶2片,菲薄。无臭,味辣(Fig.54-2)。

一般以个大、饱满、种仁黄白色者为佳。

Fig.54-2 巴豆(Fructus Crotonis)

1.果实(frurt)

2.种子(seed)

【显微鉴别】1.组织特征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表皮细胞,具气孔及厚壁性多细胞的星状毛。中果皮外侧为10余列薄壁细胞,有单个或成群散在的石细胞;维管束周围细胞中有草酸钙方晶或簇晶;中部有4~7列纤维状石细胞,呈带状环列;内侧有6~8列径向延长的长圆形厚壁细胞,壁孔少。内果皮为3~5层纤维状厚壁细胞交叠排列。种皮表皮细胞为1列径向延长的长方形细胞,径向壁呈不规则锯齿状弯曲;其下有1列厚壁性栅状细胞,胞腔线形;向内为数列切向延长的不规则薄壁细胞,其间散在螺纹导管;内表皮细胞呈颓废状。胚乳细胞类圆形,充满脂肪油及糊粉粒,有草酸钙簇晶。子叶细胞类多角形(Fig.54-3)。

284

2.粉末特征浅黄棕色。厚壁性多细胞星状毛,直径129~525μm,由6~15个厚壁性细胞呈放射状排列,细胞层纹明显,胞腔线形,基部膨大,具孔沟。石细胞类圆形、长方形或纤维状,壁孔和层纹均明显。种皮细胞表面观为多角形,内含黄棕色物质。栅状细胞棕红色,壁厚,胞腔线形,一端略膨大。纤维状厚壁细胞,直径约20μm,壁孔和层纹均明显。胚乳细胞类圆形,内含糊粉粒、脂肪油滴及草酸钙簇晶(Fig.54-4)。

Fig.54-3 巴豆果皮横切面组织特征(Hist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Pericarpium Crotonis on transverse section)

1.表皮(epidermis)

2.草酸钙簇晶(cluster crystal)

3.维管束(vascular bundle)

4.石细胞(stone cell)

5.纤维层(fiber layer)

Fig.54-4 巴豆粉末特征(Characteristic of Fructus Crotonis on powder)

1.草酸钙簇晶(cluster crystal)

2.胚乳细胞(endosperm cell)

3.栅状细胞(palisade cell)

4.果皮石细胞(stone cell of pericarp)

5.种皮表皮细胞(epidermis cell of seed capsule)

6.果皮内层纤维状厚壁细胞(sclerenchyma cell to like fiber

in inner pericarp )

【理化鉴别】 1. 化学定性取本品约0.5g,研碎,加乙醚10mL,浸泡2h,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置试管中挥干,加盐酸羟胺饱和的甲醇溶液0.5mL及麝香草酚酞指示液1滴,再加氢氧化钾饱和的甲醇溶液至显蓝色,再多加4滴,加热至沸腾,冷却,加稀盐酸调节pH值2~3,加三氯化铁试液3滴及氯仿1mL,振摇,上层溶液显紫红色。

2.薄层色谱取本品种仁,研碎,取0.1g,加石油醚(30~60℃)10mL,超声处理20min,滤过,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巴豆对照药材0.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吸取供试品溶液1~3 μL 、对照药材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石油醚(60~90℃)(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脂肪油的含量测定取本品粗粉1g,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乙醚适量,回流提取(8h)至脂肪油提尽,收集提取液,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在水浴上低温挥去溶剂,在100℃干燥1h,移至干燥器中,冷却30min,精密称定,计算,即得。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脂肪油不得少于22.0%。

(巴豆霜脂肪油的含量测定:取巴豆霜约5g,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乙醚100mL,回流提取(6~8h)至脂肪油提尽,收集提取液,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在水浴上低温挥去

285

溶剂,在100℃干燥1h,放冷,精密称定。巴豆霜含脂肪油应为18.0~20.0%。)【性味功能】性热,味辛;有大毒。生品外用蚀疮;制霜用峻下积滞,逐水消肿,豁痰利咽。

【用法用量】生品外用适量。巴豆霜 0.1~0.3g,多入丸散用。

55.枳壳

Fructus Aurantii(拉)Bitter Orange(英)

本品始载于《开宝本草》。《本草纲目》将枳实与枳壳合并,总称为“枳”,列于木部灌木类。李时珍谓:“枳乃木名,壳为果皮,故名枳壳。”

【来源】本品为芸香科(Rutaceae)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常绿小乔木。茎枝三棱形,光滑,有长刺。单身复叶,互生;叶柄有狭长形的或倒心脏形的叶片状翅,长0.8~1.5cm,宽3~6mm;叶片革质,卵形或倒卵形,长5~10cm,宽2.5~5cm,全缘或有不明显的锯齿,两面无毛,下面具半透明腺点。花白色,芳香,单生或簇生于当年枝顶端或叶腋;花萼5裂,浅钟状,花瓣5,长椭圆形;雄蕊约25枚,花丝基部部分愈合;子房上位,约12室,每室内含胚珠多数,柱头头状。果圆形而稍扁,橙黄色,果皮粗糙。花期4~5月,果期6~11月(Fig.55-1)。

Fig.55-1 酸橙Citrus aurantium L.(by R.S.Seong)

【产地】主产于江西、四川、湖北、贵州等地。多系栽培。以江西清江产品最为闻名,习称“江枳壳”。

【采收加工】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

【化学成分】酸橙枳壳含挥发油及黄酮类成分。油中主要为d-柠檬烯(d-limonene)、柠檬醛(citral)、d-芳樟醇(d-linalool)和邻氨基苯甲酸甲酯等。黄酮类成分有橙皮苷(hesperidin)、新橙皮苷(neohesperidin)、柚皮苷(即异橙苷,naringin)、川陈皮素(neobiletin)、喹诺啉(quinoline)、酪胺(tyramine)及苦味成分苦橙苷(aurantiamarin)、5-邻-去甲基川橙皮素、苦橙酸。尚含辛弗

286

林(synephrine)和N-甲基酪胺(N-methyltyramine)。

柚皮苷(naringin)

【性状鉴别】药材呈半圆球形,翻口似盆状,直径3~5cm。外果皮棕褐色至褐色,有颗粒状突起,突起的顶端有凹点状油室;顶端有明显的花柱基痕,基部有果柄痕。切面中果皮黄白色,光滑而稍隆起,厚0.4~1.3cm,边缘散有1~2列油室;瓤囊7~12瓣,少数至15瓣,干缩呈棕色至棕褐色,内藏种子。质坚硬,不易折断。气清香,味苦而后微酸(Fig.55-2)。

一般以个大、果皮青绿色、切面呈盆口状外翻、果肉厚而呈白色、质坚实、气清香者为佳。

Fig.55-2 枳壳(Fructus Aurantii)

1.酸橙枳壳(Fructus Aurantii Aurantii)

2.香圆枳壳(Fructus Aurantii Xiangyuan)

3.玳玳花枳壳(Fructus Aurantii Daidai)

【显微鉴别】 1.组织特征横切面:果皮表皮有1列极小的细胞组成,外被角质层,并具气孔。中果皮发达,有大型油室不规则排列成1~2列,油室呈卵形或椭圆形,径向径410~1 330μm,切向径250~790μm。中果皮外侧细胞散有较多草酸钙方晶或棱晶;内侧细胞排列极疏松,维管束纵横散布(Fig.55-3)。

2.粉末特征黄白色或棕黄色。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方形或狭长,直径13μm;气孔近环式,副卫细胞5~9个;侧面观外被角质层。中果皮细胞类圆形或形状不规则,壁大多呈不均匀增厚。汁囊组织淡黄色或无色,薄膜状,表面观表皮细胞狭长,皱缩,并与下层细胞交错排列。草酸钙方晶存在于果皮和汁囊细胞中,呈多面体形、类双锥形或类斜方形,直径6~30μm。可见油室碎片。螺纹、网纹导管(Fig.55-4)。

Fig.55-3 枳壳果皮横切面组织特征(Hist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Pericarpium Aurantii on transverse section)

1.表皮(epidermis)

2.油室(oil vicaty)

3.中果皮(mesocarp)

4.维管束(vascular bandle)

5. 橙皮苷结晶

(hesperidin crystal)

287

Fig.55-4 枳壳粉末特征(Characteristic of Fructus Aurantii on powder)

1.中果皮细胞(mesocarp cell)

2.表皮细胞及气孔(epidermis cell and stoma)

3.草酸钙结晶(prism)

4.汁囊细

胞(juice bursa cell) 5.导管(vessel)

【理化鉴别】1.化学定性取本品粉末0.2g,置试管中,加乙醇5mL,在沸水上煮沸3min,取上清液,加盐酸2滴及镁粉适量,置沸水浴中加热数分钟,溶液即呈红色。

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加热回流10min,滤过,取滤液1mL,加四氢硼钾约5mg,摇匀,加盐酸数滴,溶液显樱红色至紫红色。

2.柚皮苷的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水(21.5:80.5)(用磷酸调节pH值至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83nm。理论板数按柚皮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 000。精密称取减压干燥至恒重的柚皮苷对照品15mg,加甲醇制成1mL含60μ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取本品粗粉约0.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回流1.5h,放冷,密塞,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失重,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蒸干,残渣加水3~5mL使溶解,放冷,通过聚酰胺柱(50~80目,2g,内径1.8cm,湿法装柱)以水25mL洗脱,弃去水液,再用甲醇5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转移至5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与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本品含柚皮苷(C27H32O14)不得少于4.0%。

【性味功能】性温,味苦、辛、酸。理气宽中,行滞消胀。

【用法用量】3~9g。

【附注】枳实(Fructus Aurantii Immaturus)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的干燥幼果。药材呈半球形,少数为球形,直径5~25mm。外果皮黑绿色或暗棕绿色,具颗粒状突起或皱纹,有明显的花柱残基或果柄痕。切面中果皮略隆起,黄白色或黄褐色,厚0.3~1.2cm,边缘有1~2列油室,瓤囊棕褐色。质坚硬。气清香,味苦、微酸。化学成分:辛弗林,N-甲基酪胺,橙皮苷(hesperidin),新橙皮苷(neohesperidin)、柚皮苷(naringin)、野漆树苷(rhoifolin)和忍冬苷(lonicerin)等黄酮苷类化合物以及维生素C等。本品70%乙醇浸出物(热浸法)不得少于12.0%。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辛弗林(C9H13NO2)不得少于0.3%。本品性温,味苦、辛、酸。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用量3~9g。

288

56.陈皮

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拉) Tangerine Peel(英)

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橘”,列为上品。传统认为橘皮以陈久者入药最佳,故名。

【来源】本品为芸香科(Rutaceae)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药材分为“陈皮”(杂陈皮)和“广陈皮”。

【植物形态】小乔木或灌木。单叶互生,革质,长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8cm,宽2~4cm,先端渐尖而有凹口,全缘或有小而钝的浅锯齿。花小,黄白色,单生或簇生于叶腋;花萼5裂,花瓣5,雄蕊18~24,花丝3~5枚合生,子房9~15室。柑果扁球形,熟时橙黄色或淡红黄色。种子卵圆形。花期3月,果期12月(Fig.56-1)。

【产地】主产于广东、福建、四川、江苏、浙江、江西、湖南、云南、贵州等地。

【采收加工】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Fig.56-1 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化学成分】d-柠檬烯(d-limonene),柠檬醛(citral),α-蒎烯(α-pinene),β-月桂烯(β-myrce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α-罗勒烯(α-ocimene),橙皮苷(hesperidin),橘皮素(tangeretin),新橙皮苷(neohesperidin),川陈皮素(neobiletin),二氢川陈皮素(citromitin),5,6,7,8,4′-五甲氧基黄酮(5,6,7,8,4′-pentamethoxyflavone),对羟福林(synephrine),肌醇,β-谷甾醇等。

橙皮苷(hesperidin)

【性状鉴别】1.杂陈皮多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或为不规则的碎片,厚1~4mm。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及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味辛、微苦(Fig.56-2)。

2.广陈皮常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度均匀,约1mm;点状油室较大,对光照视,透明清晰。质较柔软(Fig.56-2)。

289

一般均以外色深红、内面白、外表面油润、以手握之有弹性者为佳。

Fig.56-2 陈皮(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杂陈皮(Zachengpi)

【显微鉴别】粉末特征黄白色至黄棕色。中果皮薄壁组织众多,细胞形状不规则,壁不均匀增厚,有的作连珠状。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类方形或长方形,垂周壁增厚。气孔不定式,类圆形,直径18~26μm,副卫细胞不清晰;侧面观外被角质层,靠外方的径向壁增厚。草酸钙方晶成片存在于中果皮薄壁细胞中,呈多面形、菱形或双锥形,直径3~34μm,长10~20μm,有的1个细胞内含有由2个多面体构成的平行双晶或3~5个方晶。橙皮苷结晶大多存在于薄壁细胞中,黄色或无色,圆形或无定形团块,有的可见放射状条纹。螺纹、孔纹和网纹导管及管胞较小(Fig.56-3)。

Fig.56-3 陈皮粉末特征(Characteristic of 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on powder)

1. 表皮细胞及气孔(epidermis cell and stoma)

2.中果皮细胞(mesocarp cell)

3. 导管(vessel)

4. 橙皮苷结晶和方晶(hesperidin crystal and prism)

5.表皮角质层(cutin layer of epidermis)

【理化鉴别】 1.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0.3g,加甲醇10mL,回流20min,滤过,取滤液5mL,浓缩至约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橙皮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饱和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2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用0.5%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水(100:17:13)为展开剂,展至约3cm,取出,晾干;再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水(20:10:1:1)为展开剂,展至约8cm,取出,晾干,喷三氯化铝试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2.橙皮苷的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醋酸-水(35∶4∶6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3nm,理论板数按橙皮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 000。精密称取橙皮苷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1mL含0.4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取本品粗粉约1g,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石油醚(60~90℃)80mL,回流2~3h,弃去石油醚,药渣挥干,加甲醇80mL,再回流至提取液无色,放冷,滤过,滤液置100mL量瓶中,用少量甲醇分数次洗涤容器,洗液滤入同一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橙皮苷

290

中药鉴定学——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中药鉴定学——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细目一果实类中药概述 要点性状鉴别 鉴别果实类中药,应注意其形状、太小、颜色、顶端、基部、表面、质地、破断面及气味等。 并注意是完整的果实还是果实的某一部分。 注意果实的顶端有柱基等附属物,下部有无果柄或果柄脱落的痕迹;有的带有宿存的花被。 完整的果实,观察外形后,还应剖开果皮观察内部的种子,注意其数目和生长的部位(胎座)。 从气味方面鉴别果实类中药,也是很重要的。 有的果实类中药有浓烈的香气,可作为鉴别真伪及品质优劣的依据。 要点显微鉴别 果实由果皮及种子组成,果皮的构造包括外果皮、中果皮及内果皮三部分: 1.外果皮 与叶的下表皮相当。通常为一列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 表皮细胞有时有附属物存在,如具有毛茸,多数为腺毛,少数具腺毛或腺鳞。 有时其表皮细胞中含有色物质或色素,如川花椒; 有时在表皮细胞间嵌有油细胞,如五味子。 2.中果皮 与叶肉组织相当,通常较厚。 大多由薄壁细胞组成,细胞中有时含淀粉粒,如五味子。 在中部有细小的维管束散在,有时可能有石细胞、油细胞、油室或油管等存在。 例如荜澄茄的中果皮内部有石细胞与油细胞分布;小茴香的中果皮内可见油管。 3.内果皮 与叶的上表皮相当;是果皮的最内层组织,大多由1列薄壁细胞组成。 也有的内果皮细胞全为石细胞,如胡椒。 有些核果的内果皮,则由多层石细胞组成。 有的以5~8个狭长的薄壁细胞互相并列为一群,各群以斜角联合呈镶嵌状,称为“镶嵌细胞”(为伞形科植物果实的共同特征)。 细目二种子类中药概述 要点性状鉴别 注意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纹理、种脐、合点和种脊的位置及形态;以及质地、纵横剖面、气与味等。 形状大多呈不规则圆球形、类圆球形或扁圆球形,少数种子呈线形、纺锤形或心形。种皮的表面常有各种纹理。 表面除常有的种脐、合点和种脊外,少数种子有种阜存在。 剥去种皮可见种仁部分,有的种子具发达的胚乳;无胚乳的种子,则于叶常特别肥厚。 胚大多直立,少数弯曲。 有的种子浸入水中显黏性,如车前子、葶苈子。 也可取厚切片加化学试剂观察有无淀粉粒、糊粉粒、脂肪油或特殊成分。 要点显微鉴别 种子类中药的显微鉴别特征主要在种皮。 1.种皮 种子通常只有一层种皮,但有的种子有两层种皮,即有内、外种皮的区分。 种皮常由下列一种或数种组织组成。 (1)表皮层:多数种子的种皮表皮细胞由1列薄壁细胞组成。 (2)栅状细胞层:

种子及果实类中药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1.入药部位 (1)果实与种子一起入药的有:马兜铃,桅子,乌梅 (2)只有种子入药的有:决明子,沙苑子 (3)剥去果皮取出种子入药:巴豆,砂仁 2.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1)成熟的果实入药:山楂,补骨脂,巴豆,小茴香,桅子,五味子,金樱子,蛇床子,女贞子,地肤子,枸杞子,砂仁,豆蔻,瓜蒌,鹤虱,益智 (2)近成熟的果实入药:木瓜,乌梅,吴茱萸 (3)果肉入药:山茱萸 (4)成熟种子入药:葶苈子,苦杏仁,沙苑子,桃仁,决明子,酸枣仁,马钱子,菟丝子,牵牛子,槟榔 (5)种仁入药:薏仁,肉豆蔻 (6)假果入药的是:金樱子 假种皮入药:龙眼肉,肉豆蔻衣 (7)果皮入药:陈皮,大腹皮 (8)带有部分果皮的果柄入药:甜瓜蒂 (9)果实上的宿萼入药的是:柿蒂 (10)仅采用中果皮部分维管束组织入药:橘络,丝瓜络 (11)采用整个果穗入药:桑甚 (12)带有宿存的花被:地肤子 (13)有毛茸:蔓荆子(外果皮中有腺鳞) (14)表面具有隆起的肋线:茴香,蛇床子 (15)果实具有纵直棱角:使君子 (16 (17)外果皮表皮细胞间嵌有油细胞的是:五味子 (18)中果皮中可见油室:枳壳 (19)中果皮内可见油管:茴香 (20)内果皮全为石细胞的:胡椒 (21)伞形科植物常为以5-8个狭长的薄壁细胞并列为一群,各群以斜角联合呈镶嵌状,称为“镶嵌细胞” (22)种皮入药:绿豆衣 (23)用胚入药:莲子芯 (24)用发芽的种子:大豆黄卷 (25)发酵的加工品:淡豆豉 (26)有种阜存在的是:蓖麻子,巴豆 (27)表皮细胞充满黏液质:白芥子 (28)表皮细胞中含有色素,表皮细胞成为狭长的栅状细胞,其细胞壁常有不同程度的木化增厚:青葙子 (29)表皮细胞形成非腺毛:牵牛子 (30)表皮细胞中单独或成群地散列着石细胞:苦杏仁,桃仁 (31)栅状细胞外缘处,可见一条折光率较强的光辉带:牵牛子,菟丝子 (32

果实种子类中药资料总结

第十章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第一节果实类中药的鉴定第二节种子类中药的鉴定 为蔷薇科植物的药材:山楂、木瓜、苦杏仁、金樱子、乌梅。 为伞形科植物的药材:蛇床子、小茴香。 为茄科植物的药材:天仙子、枸杞子。 为木犀科植物的药材:连翘、女贞子。 为木兰科植物的药材:五味子、厚朴、、辛夷。 为茜草科植物的药材:栀子、茜草、钩藤。 为菊科植物的果实、种子类药材:鹤虱、牛蒡子。 为姜科植物的果实类药材:益智、豆蔻、砂仁。 为芸香科植物的果实类药材:枳壳、吴茱萸。 为旋花科植物的种子类药材:牵牛子、菟丝子。 为蔷薇科植物的种子药材:苦杏仁、桃仁。 为蔷薇科植物的果实药材:山楂、乌梅、木瓜、金樱子。 为豆科植物的种子药材:沙苑子、决明子。 用中果皮部分的维管束组织入药的药材:橘络、丝瓜络 以假种皮入药的种子类药材:肉豆蔻衣、龙眼肉。 以果实上的宿萼入药的药材:柿蒂。 用胚入药的药材:莲子芯。 除去种皮的种仁入药的药材:肉豆寇。 陈皮药用部位:干燥成熟的部分果皮或全部果皮。 药用部位为果实的药材:补骨脂、五味子、金樱子、蛇床子、女贞子、枸杞子、栀子、牛蒡子。药用部位为种子的药材:桃仁、沙苑子、酸枣仁、牵牛子、菟丝子、苦杏仁、葶苈子。 第三节果实及种子类常用中药 【来源】 地肤子:为藜科。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葶苈子: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南葶苈子)或独行菜(北葶苈子)的干燥成熟种子。 木瓜: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干燥近成熟的果实。 苦杏仁:为蔷薇科植物山杏、西伯利亚杏、东北杏的干燥成熟种子。 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金樱子: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沙苑子: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的干燥成熟种子。 决明子:为豆科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 补骨脂:为豆科植物补骨脂的干爆成熟果实。 枳壳: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将近成熟果实。 巴豆:为大戟科。 酸枣仁:为鼠李科。 小茴香:为伞形科。 连翘:为木犀科。 女贞子:为木犀科。 菟丝子:为旋花科。 牵牛子:为旋花科。 枸杞子:为茄科。 栀子:为茜草科。

超全的果实种子类中药资料总结

超全的果实种子类中药资料总结

第十章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第一节果实类中药的鉴定第二节种子类中药的鉴 定 种子类中药的显微鉴别特征:种皮 在植物器官中只有种子含:糊粉粒。 为蔷薇科植物的药材:山楂、木瓜、苦杏仁、金樱子、乌梅。 为伞形科植物的药材:蛇床子、小茴香。 为茄科植物的药材:天仙子、枸杞子。 为木犀科植物的药材:连翘、女贞子。 为木兰科植物的药材:五味子、厚朴、、辛夷。 为茜草科植物的药材:栀子、茜草、钩藤。 为菊科植物的果实、种子类药材:鹤虱、牛蒡子。 为姜科植物的果实类药材:益智、豆蔻、砂仁。 为芸香科植物的果实类药材:枳壳、吴茱萸。 为旋花科植物的种子类药材:牵牛子、菟丝子。 为蔷薇科植物的种子药材:苦杏仁、桃仁。 为蔷薇科植物的果实药材:山楂、乌梅、木瓜、金樱子。为豆科植物的种子药材:沙苑子、决明子。 用中果皮部分的维管束组织入药的药材:橘络、丝瓜络以假种皮入药的种子类药材:肉豆蔻衣、龙眼肉。 以果实上的宿萼入药的药材:柿蒂。 用胚入药的药材:莲子芯。 除去种皮的种仁入药的药材:肉豆寇。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葶苈子: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南葶苈子)或独行菜(北葶苈子)的干燥成熟种子。 木瓜: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干燥近成熟的果实。 苦杏仁:为蔷薇科植物山杏、西伯利亚杏、东北杏的干燥成熟种子。 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金樱子: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沙苑子: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的干燥成熟种子。 决明子:为豆科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 补骨脂:为豆科植物补骨脂的干爆成熟果实。 枳壳: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将近成熟果实。 巴豆:为大戟科。 酸枣仁:为鼠李科。 小茴香:为伞形科。 连翘:为木犀科。 女贞子:为木犀科。 菟丝子:为旋花科。 牵牛子:为旋花科。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总结

果实类中药
干燥成熟的果实
藜科:地肤子 木兰科:五味子 蔷薇科:覆盆子、山楂 豆科:补骨脂 芸香科:香橼、佛手 苦木科:鸦胆子 大戟科:巴豆 伞形科:小茴香、蛇床子 木犀科: 黄翘或老翘、 女贞子 茄科:枸杞子 茜草科:栀子 葫芦科:瓜蒌 菊科:牛蒡子 姜科:砂仁、草果、豆蔻、红 豆蔻、益智
干燥近成熟的果实 干燥未成熟的果实 干燥成熟果皮 干燥未成熟或近成熟果皮 干燥成熟的果肉 干燥果穗 种子类中药 干燥种仁 干燥成熟的种子
蔷薇科:木瓜、乌梅 芸香科:吴茱萸 芸香科:枳壳 木犀科:青翘 芸香科:陈皮 芸香科:化橘红 山茱萸科:山茱萸 唇形科:夏枯草 肉豆蔻科:肉豆蔻 禾本科:薏苡仁 十字花科:葶苈子 蔷薇科:苦杏仁、桃仁 豆科:沙苑子、决明子、 鼠李科:酸枣仁 梧桐科:胖大海 马钱科:马钱子 旋花科:菟丝子、牵牛子 车前科:车前子 棕榈科:槟榔 姜科:草豆蔻(近成熟种仁)

其他
果实类中药
1.入药部位 完整的果穗:桑葚 完整的果实:五味子、枸杞子 果肉:山茱萸 果皮:大腹皮 部分果皮:陈皮 带有部分果皮的果柄:甜瓜蒂 果实上的宿萼:柿蒂 中果皮部分的维管束组织:橘络、丝瓜络
种子类中药
1.入药部位 多为成熟的种子,少数为未成熟的种子,如枣儿槟; 假种皮:肉豆蔻衣、龙眼肉; 种皮:绿豆衣 除去种皮的种仁:肉豆蔻 除去子叶的胚:莲子心 以种子为原料的加工品:大豆黄卷(发了芽的种子) 、淡豆豉(种子的发酵品)
各科共性或主要药材特性 科名 藜科 木兰科 肉豆蔻科 十字花科 药材 地肤子 五味子 肉豆蔻 葶苈子 表皮细胞微细角质线纹, 油细胞周围有 6-7 个表皮细胞围绕 错入组织(外胚乳与内胚乳交错) 膨胀度测定: 北葶苈子不得低于 12, 南 葶苈子不得低于 3 黏液细胞 除木瓜外都含有草酸钙簇晶, 木瓜含有 草酸钙方晶; 多含有石细胞(覆盆子没有提到) 单细胞非腺毛:覆盆子、乌梅 沙苑子、补骨脂栅状细胞层含有光辉 带,补骨脂栅状细胞 V 型增厚; 栅状细胞下为支持细胞 1 列 (补骨脂支 持细胞哑铃状) ; 子叶细胞含大量糊粉粒和脂肪油滴 特征
蔷薇科
覆盆子、木瓜、山楂、乌梅 苦杏仁、桃仁
豆科
沙苑子、决明子、补骨脂

超全的果实种子类中药资料总结

超全的果实种子类中约资料总结 第十章果实及种子类中约 第一节果实类中药的鉴定第二节种子类中药的鉴 疋 种子类中药的显微鉴别特征:种皮在植物器官中只有种子含:糊粉粒。 为蔷薇科植物的药材:山楂、木瓜、苦杏仁、金樱子、乌梅。 为伞形科植物的药材:蛇床子、小茴香。为茄科植物的药材:天仙子、枸杞子。为木犀科植物的药材:连翘、女贞子。 为木兰科植物的药材:五味子、厚朴、、辛夷。 为茜草科植物的药材:梔子、茜草、钩藤。 为菊科植物的果实、种子类药材:鹤虱、牛莠子。为姜科植物的果实类药材:益智、豆蔻、砂仁。 为芸香科植物的果实类药材:枳壳、吴茱萸。为旋花科植物的种子类药材:牵牛子、菟丝子。

为蔷薇科植物的种子药材:苦杏仁、桃仁。 为蔷薇科植物的果实药材:山楂、乌梅、木瓜、金樱子 C 为豆科植物的种子药材:沙苑子、决明子。 用中果皮部分的维管束组织入药的药材:橘络、丝瓜络以假种皮入药的种子类药材:肉豆蔻衣、龙眼肉。 以果实上的宿萼入药的药材:柿蒂。 用胚入药的药材:莲子芯。 除去种皮的种仁入药的药材:肉豆寇。

陈皮药用部位:干燥成熟的部分果皮或全部果皮。 药用部位为果实的药材:补骨脂、五味子、金樱子、蛇床子、女贞子、枸杞子、梔子、牛劳子。 药用部位为种子的药材:桃仁、沙苑子、酸枣仁、牵牛子、菟丝子、苦杏仁、尊苗子。 含生物碱的种子药材:马钱子、槟榔、牵牛子。含皂昔及隸质的药材:山楂、木瓜。 含皂昔及黄酮的药材:酸枣仁、山楂。 含氧昔类的药材:苦杏仁、桃仁。 含挥发油及皂昔的药材:豆蔻、酸枣仁、砂仁。 含挥发油的药材:五味子、枳壳、蛇床子、吴茱萸、小含剧毒的药材:川乌、马钱子。 香、豆蔻、砂仁。 含蔥醜类成分的药材:何首乌、大黄、茜草、决明子。 豆科含蔥醍类化合物的药材:决明子、番泻叶。 具有错入组织的果实种子类药材:槟榔、肉豆蔻。 具有镶嵌细胞的药材:小茴香、蛇床子。 具有光辉带的药材:牵牛子、菟丝子。 含油细胞的果实种子类药材:五味子、豆蔻、砂仁。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检查的药材:枸杞子、甘草、丹参、金银花、黄罠。 黄曲霉毒素检查的药材:桃仁、胖大海、酸枣仁、僵蚕。 第三节果实及种子类常用中药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文字版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商品情况 果实(fructus)和种子(semen)在植物体中是两种不同的器官,但在商品药材中常未严格区分,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药用果实——和种子一起入药,如马兜铃、乌梅、枸杞等。 ②药用种子——仅以种子入药,如肉豆蔻等 ③其它——少数以果实贮存、销售,临用时再剥去果皮取出种子入药,如巴豆、砂仁等。 果实的入药部位(种子除外)包括—— 以果序入药:桑椹子,路路通等。 以完整果实入药:五味子,马兜铃,佛手等。 以果皮(果肉)入药:大腹皮,青皮,陈皮,化橘红,山茱萸等。 以果柄入药:甜瓜蒂等;以果核入药:荔枝核等 以假果(花托)入药:金樱子,无花果,莲房等 以中果皮维管束入药:橘络,丝瓜络等。 以宿萼入药:柿蒂等;加工品:谷芽、麦芽。 种子类中药大多数是采用成熟种子 种子的入药部位: (1)完整种子:苦杏仁、桃仁、菟丝子、酸枣仁等大多数。 (2)种仁:柏子仁、肉豆蔻等(去种皮) (3)种皮:绿豆衣、扁豆衣等。 (4)假种皮入药:肉豆蔻衣,龙眼肉等。 (5)发酵加工品:淡豆豉等。 性状鉴别要点: ?确定药用部位——区分果实类型、成熟程度 辩认是果实还是种子 单果、聚合果或聚花果、浆果、柑果或瘦果 成熟或未成熟、真果或假果 ?观察性状特征——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气味等 果实表面:观察颜色、皱纹及附属物等 种子表面:观察种脐、种脊、合点、种阜等 显微鉴别要点: ?果皮显微组织特征——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3个部分。相当于叶的构造。 ?种子显微组织特征——种皮、胚乳和胚。 重点是种皮!!! 种皮因植物种类而异,最富有变化,是许多有鉴别意义的特征集中展现的地方。 种皮显微鉴别 (1)表皮层:多数种子的种皮细胞由1列薄壁细胞组成,少数具有黏液质,非腺毛,石细胞等。(2)栅状细胞层:种子的表皮下方,由1列或2—3列狭长的细胞排列而成,壁多木化增厚。(3)油细胞层:种子的表皮层下,内贮挥发油。 (4)色素层:表皮层、内层细胞或内表皮细胞中均可能含有色素物质。 (5)石细胞层:表皮或表皮的内层中几乎全由石细胞组成。 (6)营养层:种皮中的数列贮有淀粉粒的薄壁细胞,成熟的种子营养层往往扁缩颓废。 胚乳——分为外胚乳和内胚乳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第13章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第1节概述 果实(fructus)及种子(semen)类中药是以植物的果实或其一部分入药的药材总称。药用部位包括果穗、完整果实和果实的一部分。完整果实有成熟和近成熟果实、幼果之分,果实的一部分包括果皮、果核、带部分果皮的果柄、果实上的宿萼、中果皮的维管束、种子等;药用的种子均为成熟品,包括完整的种子及假种皮、种皮、种仁、去掉子叶的胚等种子的一部分,有的种子发芽后或经发酵加工后入药。果实在组织构造上包含种子,有的果实又仅以种子入药,故将果实类中药及种子类中药共列入本章叙述。 一、性状鉴别 完整果实依参加果实形成的器官不同分为真果和假果,根据其来源、结构和果皮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单果、聚合果和聚花果三类。完整的果实一般顶端可见宿存花被、花柱或疤痕,基部可见宿萼、果柄或果柄痕,有的还有宿存花被,内含成熟或未成熟的种子,少数种子不发育。果实类中药大多为干缩品,表面常有皱纹,以肉质果尤为明显。有些果实常有特殊的香气。 完整的种子包括种皮和种仁两部分,种仁部分包括胚乳(分外胚乳和内胚乳,包被于胚之外)和胚(分为胚根、胚茎、胚芽和子叶四部分)。种子的胚乳发达,子叶不发达的,称为有胚乳种子;种子的子叶发达,胚乳不发达的,称为无胚乳种子。种子因来源不同其子叶数目亦不同,可作为鉴别的依据。单子叶植物的种子,常有子叶1枚;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常有子叶2枚;裸子植物的种子,常有子叶2至多枚。完整的种子一般呈圆球形、类圆形、扁圆形等,少数呈线形、纺锤形、肾形等。表面一般颜色较深,并有各种纹理,常可见种脐、合点、种脊等特征,少数种子有种阜存在,还有的具毛茸。种子剖面可见种仁部分有发达的白色胚乳或肥厚的子叶,一般无胚乳种子的内胚乳仅为1层透明膜状物,子叶富油质或粉性;有胚乳种子的内胚乳有的富油质,有的呈角质样。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性状鉴别首先要确定是果实还是果实的一部分,注意区分果实的类型和一般特征,如成熟或未成熟,真果或假果,单果、聚合果或聚花果,浆果、柑果或瘦果等。无论果实还是种子,主要应注意观察其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气味等;其中要特别注意其表面特征,如表面的颜色、皱纹、有无附属物等,种子的表面要注意种脐、种脊、合点、种阜、假种 271

第十一章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最新资料推荐------------------------------------------------------ 第十一章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第十一章果实及种子类中药学习要点: 1. 概述中的内容。 2. 果实及种子类药材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中的主要特征。 3. 各药材的来源、部分药材的主产地及特殊的加工方法。 4. 各药材的性状鉴别特征,药材的气味与其成分的关系。 5. 部分药材的显微鉴别特征。 6. 部分药材的成分类别及主要成分。 7. 部分药材的理化鉴别方法及结果。 8. 部分药材浸出物的测定方法及所用溶媒。 9. 部分药材的含量测定方法及被测定成分。 10. 栀子伪品的来源及鉴定要点。 复习题【A 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 A、 B、 C、 D、 E5 个备选答案中,只有 1 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药材中以种皮入药的是 A A. 绿豆衣 B. 龙眼肉 C. 肉豆蔻 D. 莲子心 E. 五味子 2. 镶嵌细胞是指C A. 毛茛科植物的内果皮,常 5~8 个狭长的薄壁细胞互相并列为一群,各群以斜角联合呈镶嵌状 B. 伞形科植物的内果皮,常 4~5 个狭长的薄壁细胞互相并列为一群,各群以斜角联合呈镶嵌状 C. 伞形科植物的内果皮,常 5~8 个狭长的薄壁细胞互相并列为一群,各群以斜角联合呈镶嵌状 D. 蓼科植物的中果皮,常 5 ~8 个狭长的薄 1 / 2

壁细胞互相并列为一群,各群以斜角联合呈镶嵌状 E. 伞形科植物的中果皮,常 5~8 个狭长的薄壁细胞互相并列为一群,各群以斜角联合呈镶嵌状 3. 果皮的构造一般可分为 B A. 外果皮和果肉 B. 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 C. 果肉 D. 内果皮和果肉E. 以上都不对 4.外果皮有油细胞的药材是 B A.补骨脂 B.五味子 C.小茴香 D.牛蒡子 E.栀子 5.南五味子与北五味子性状区别是 B A. 较北五味子大而饱满,表面紫红色,果肉常贴于种子上 B. 较北五味子小,表面棕红色至棕色,干瘪,皱缩,果肉常贴于种子上 C. 较北五味子小,表面紫红色,皱缩,果肉丰满,不贴于种子上 D. 较北五味子小,表面黑红色,干瘪,皱缩,果肉与种子分离 E. 较北五味子大而饱满,表面黑红色,皱缩,果肉不贴于种子上 6.醋五味子的外表颜色是 D A. 紫红色 B. 棕色 C. 棕红色 D. 乌黑色 E. 黑色 7.五味子有效成分是 C A. 有机酸类 B. 挥发油 C. 木脂素类 D. 脂肪油 E. 鞣质 8.五味子果实中的五味子酯甲属于何类成分 E A. 内酯类 B. 有机酸 C. 黄酮类 D. 挥发油 E. 木脂素类 9.五味子果实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是 A A. 柠檬醛, -依兰烯 B. 枸杞酸, -花柏烯 C. 五味子甲素 ...

第十二章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第十二章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作者:————————————————————————————————日期:

第十二章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第一节果实类中药 1.果实类中药:以植物果实、果实的一部分、或简单加工品为入药部位的中药,称为果实类中药。包括:果穗:桑葚;完整的果实:a成熟的如五味子、枸杞子;b未成熟的如吴茱萸、枳壳。果实的一部分:果皮如大腹皮;部分果皮如陈皮;带果柄的果皮如甜瓜蒂;果肉如山茱萸;果核如樱桃核;宿萼如柿蒂;果皮维管束如丝瓜络、桔络;加工品:如谷芽、大麦芽等。 2.性状鉴别: ●顶端、基部 顶端:常留有花柱残基,如香圆枳壳果顶的金线环。 基部:残留果柄或果柄痕:瓜蒌、枸杞子;宿萼:蔓荆子、吴茱萸;宿存花被:地肤子 ●表面特征 纹理:肉质果更明显,如枸杞子、五味子 光泽:具有厚的角质层,栀子、川楝子等 毛茸或钩刺:蔓荆子、苍耳子 凹下油点:如芸香科枳壳、吴茱萸等; 隆起的肋线或纵直的棱角:如伞形科双悬果、使君子; 粉霜:冬瓜皮 ●破断面:观察子房室数,种子数,胎座类型等。含种子的,按种子鉴别的方法鉴别。 ●气味:常具有各种气味,可鉴别真伪及品质优劣。 芸香科:香气浓烈,如枳实,枝壳,吴茱萸等 姜科:具有辛辣味,如红豆寇,草豆蔻,草果等 鸦胆子:味极苦 五味子:甘酸苦辛咸,五味俱全 山楂:味酸而带甜乌梅:极酸 3.显微鉴别: 组织构造:果实是由果皮(子房壁发育而成)和种子组成的(心皮是一种变态叶,花是一种适应于繁殖的、节间极缩短的没有顶芽和腋芽的变态枝条)。 果皮通常分为三层:外果皮——叶下表皮;中果皮——叶肉组织;内果皮——叶上表皮 ●外果皮:相当于叶下表皮。通常为一列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偶见气孔。少数有下皮如胡椒(石细胞)、柑桔类(厚角组织)。 附属物:吴茱萸腺毛、非腺毛;蔓荆子腺鳞;苍耳钩刺。 角质纹理:五味子辐射条纹:枸杞子纵向平行条纹;连翘网状条纹。 细胞内含物:山鸡椒色素;花椒橙皮苷结晶。 细胞间嵌有油细胞:五味子类。 ●中果皮:相当于叶肉组织。一般较宽厚,占果皮极大部分。多由薄壁细胞组成,内有细小维管束(多为外韧型,少数双韧型,伞形科为维管束柱)。 内含物:五味子淀粉粒;柑桔类方晶、橙皮苷结晶。 分泌组织:柑桔油室;伞形科果实油管。 厚壁组织:石细胞,伞形科木化网纹细胞。 ●内果皮:相当于叶上表皮。通常为一列薄壁细胞。有各种变异: 厚壁组织:核果;连翘纤维层; 镶嵌细胞:伞形科植物双悬果的内果皮,由5~8个狭长的薄壁细胞相互并列成一群,各群以斜角联合形成镶嵌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