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特征分析讲解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特征分析讲解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特征分析讲解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特征分析讲解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特征分析

信息时代,我们一定程度生活在传媒建构的世界中,这种环境控制着我们的生活状态,例如公众对新闻信息的依赖,便是一种无形的控制。某个新闻节目几点几分开始,昨天我看了,可能今天、明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会按时坐下来看;报纸某个版面有较好的新闻评论,几次感觉对胃口,便会日复一日地每天在相对固定时间等着送上门的报纸。这便是公众新闻期待意识的典型表现。中央电视台春晚虽然是娱乐节目,也造成了每年一次的观众对节目的期待。这是一种以由于大众传媒连续性出版和播出造成的传播现象、一种由传媒建构的想象。

新闻传播的职业化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促使新闻播报的时间形态不断调试,适应并同时创造着多样的公众对新闻的期待。

新闻生产的特点及影响

现代新闻传播业因社会需要而诞生。这个行业一旦形成,反过来也会扩大社会需求,从而造就更多对这个行业依附的人群。新闻业是怎样造就人们对其依附的,这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新闻传播业的工作特征,导致受众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传媒的依赖。下面我们将从时间与新闻叙事关系、新闻仪式传播论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时间与新闻:通过建构公众的时间观念来建构公众的预期心理

谈到新闻特性问题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将“时效”视为最重要的特性。过时新闻只有历史资料价值,不会有大量受众。现代信息社会,新闻和事实几乎同步发生,传播的手段越来越先进,过去我们所说的“抢新闻”现象,现在正面临消亡。新的竞争局面不是“抢新闻”,而是谁能对新闻的阐释更接近科学、更合理,这成为传媒竞争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方面。

新闻传播“时效”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定时”(通常对于日报来说是24小时周期)—“即时” (第一时间报道)—“实时”(对事实的同步报道)—“全时”(随时报道)。①而公众新闻期待意识的形成和变化,与新闻信息发布的定时机制密切相关。新闻传媒强调其产品的定期发布,不但能提升受众对时间的预期评估,也能增加新闻传媒组织、受众、消息来源三者间的互动。传媒的新闻报道进入到即时、实时甚或全时阶段,公众的新闻期待意识变得相对模糊、弱化。

某一类新闻节目的长期开设、定时播出,会逐渐培养观众的收视习惯,即定时与节目“约会” 的行为。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晨间6:30的“新闻与报纸摘要”、中央电视台中午12时的“新闻30分”、晚间19时的“新闻联播”、夜间22时的“晚间新闻报道”,皆已成为许多观众起床、锻炼、吃饭、午休、睡觉的时间参照标准。日本传播学者藤竹晓亦曾提及日本相似现象。在日本,所谓“正时”,是指时钟长针指向12的时候就进行新闻广播,这已经形成了所谓的“新闻习惯”。这表明,“正时”时刻至少在日本具有“新闻时间”的意义。②

相较于孤立、零散地将耳目置于某个特殊节目,电视节目编排对日常生活时间安排产生的影响更大也更隐蔽。塞瓦斯通(R.Silverstone)具体而微地分析了家庭主妇收看肥皂剧的情况:“节目和时间表是一个片段,电视节目表与肥皂剧的连贯性是破碎的,但它们自身的叙述性结构,共同为每一天的

时间结构提供了坐标”。他进一步谈到电视建构时间的能力:“电视就是通过它的节目表、节目的体裁和叙述方式来实现某种程度的依赖、安全与依附的能力。电视是一种周期性的现象,它的节目安排遵循一定的消费规则。肥皂剧、天气预报、新闻,可能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就把一年以小时、天数和星期结构起来了”。③

新闻传媒强烈的时间观,建构起了公众的时间观,这种时间观是是公众新闻期待意识的本质所在。

2.社会戏剧:作为仪式的新闻传播

新闻报道一向要求以客观的方式叙述事实,但其本文的模式,仍得运用叙事手法呈现事实真相,带有一定的文学叙事色彩,需要有故事结构、情节变化、主角角色、因果关系等等,得由记者加以安排。换言之,“新闻即说故事”。这种描述已被较多的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接受。④

同类型的新闻的报道模式,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它们是对同一社会现象(例如中国的典型报道、会议新闻)仪式化的报道,并且带有一定的社会戏剧特点,一出接着一出,有时还会连续进行跟踪报道。类似马克思引证海涅的诗句:“这是一个老故事,但永远是新闻”。⑤这种运作方式本身,同样有助于保持公众对其的持续关注,形成对某类事实再发生的期待。

新闻戏剧般的节奏感,还表现在新闻传媒提供的“文化历(cultural calendar)”上,如中国传媒惯常在大年初二报道“回娘家”的习俗,元宵节出现有关“花灯上市”的专题报道等。虽然这类新闻有多数源自其他社会机构的运作,但新闻传媒定期、定量报道这些社会仪式,提醒公众参与周期性的传统活动,已成为塑造(或贩卖)文化产品的重要社会机制,而与“文化历”有关的事件,也演变为例行新闻报道的内容,同样形成公众对新闻的周期性期待。

此外,媒介事件也是新闻传媒吸引公众的惯用手段。所谓“媒介事件”,在这里是指大众传媒集中精力(镜头)和一切传播设备播报的盛大的典礼和节日,形成某种“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是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⑥如大型体育赛事、逢五排十的节日庆典、科技突破行为、连绵的自然灾害等。传媒日常生活时间参照标准之转变,基本上就是以电视为核心的传媒透过节目编排表、媒介事件对生活时间的改造结果;有的较为明显,但大部分情形令人浑然不觉,不知不觉中,传媒支配着公众的时间。

一定意义上,传播的本质是一种文化仪式。传媒不间断地呈现着各种新闻文本,供人们参与其中。譬如报纸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展示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角逐与争斗,读者看报,一定意义是替代式地置身于变幻不定的社会舞台上。这种戏剧化的参与,可以看作一种日常性的仪式,就像格尔兹笔下巴厘岛人的斗鸡。戏剧化、仪式般的新闻传播,有力地推动了公众形成关于新闻的期待意识。

作为共同体的受众

新闻期待意识,本质上是受众的一种社会心理表现。我们从公众身份变化、新闻期待共同体的形成两方面展开讨论。

1.原来的“大众受众”已经变成了“扩散受众”

传媒学者阿伯克若彼(N.Abercrombie)与朗哈斯特(B.Longhurst)将大众传媒的受众研究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行为范式、纳编/抗拒范式、观展

/表演范式。⑦信息时代的受众,处于“观展/表演范式”。这两位学者不只将传媒的受众视为社会建构的产物,更重视受众在媒介消费行为中产生的再建构(reconstructed)过程,看重受众的主体认同。

他们将受众做了如下分类:

其中“直接受众”是指在传播现场的少数人;“大众受众”则是传统媒体时代清晰而明确的受众;“扩散受众”的出现,是信息时代当代媒介景象日趋复杂造就的。媒介影像消费泛滥、日常生活媒介化,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难以逃脱被媒体影像碰触的可能,于是就像有的学者提出“意外受

众”(the emergent audience)概念一样,阿伯克若彼和朗哈斯特认为,即便没有亲身接触媒介讯息内容,但是经由与他人对话或由其他媒介辗转流通,几乎当代社会的所有人终究会间接接触主流传媒传递的信息和意象,如同没有看过电影《蓝波》,却了解《蓝波》意指的形象。因此,他们泛称当代社会的人们为“扩散受众”。媒介影像的大量渗透,入侵日常生活,使得无人可以逃脱受众的位置,而人人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大众传媒的受众。

当代的受众已经处于“观展/表演范式”的时代。按照传统观念将信息区分为报纸新闻、电影、电视、广告或文字、影像或声音,已经不行了,整合传播的发展使得这些类型间的界限开始彼此融蚀,转以呈现出串联性质的媒体影像形式。例如前一时甚为风行的“哈利·波特”或“魔戒”等系列作品,即是小说、电影,也是电脑游戏。小说版、电影版、电影剧本版、电脑游戏版的“哈利·波特”已经彼此串联为巨大的“哈利·波特”媒体影像。即便不接触报纸、电视,不看小说、电影,不玩电动游戏,也难逃琳琅满目、满街存在的“哈利·波特”商品。媒体影像成为新的区分媒介产物的方式,媒介产品不再依报纸、电视或电影区分,而是依照一个又一个的媒体影像彼此区分。因此,“扩散受众”的身份,已经或即将成为当代城市人必然的身份之一。

这种情形下,新闻期待意识的泛性化,新闻与非新闻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了。这就是因为我们处于“观展/表演范式”的时代,人们的社会身份中多了“扩散受众”这样的身份元素。

2.受众共同体形成较高级的新闻期待意识

报纸的读者不论是独自阅读或是集体阅读,都知道自己阅读的同时,别人也在阅读,读的是自己的时代框架里的人与事(不是遥远的古代)。因此,阅读报纸的行为,基于具体的物理场景和时间概念,建立了一种心态共同体(mental community)。

信息时代的重大事件的迅速传播,经过整合传播而引起对人们对重大公共事物的关注——这种情形已经发展到整个国家在同一时间内关注同一事物,从国家的中心到边陲保持着同一种感情和同一个博动,如2008年汶川地震的悼念活动。从传播仪式观看,传播的起源及其境界,并不是仅指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着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包容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文化社群。

正是这种共同的、经由现代传播科技缔造的环境,形成了人们一种较高层次上的新闻期待,使得公众的新闻期待意识成为一种显在的社会现象。

新媒体技术对公众新闻期待意识的冲击

在新闻信息传播的四个时间发展阶段(定时、即时、实时、全时)中,公众对新闻信息的期待意识在新闻定时发布阶段比较常见。网络、手机媒

体兴起后,新闻传播实时、全时阶段到来,没有了时间的定时间隔刊播,因而原有的受众新闻期待意识部分被消解。

然而,网络新闻出现一种新情况,其扁平化传播的特征意味着文字背后的“历史感”被削弱,新闻价值判断的标准也发生歧义,因而传播者(任何人都可是传播者)常常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来判断什么是新闻;而对在网上找寻和接受信息的受众(这时他们不是全面意义的网民)而言,未知之事皆具有新闻的价值。

于是我们看到网络上的一些以往没有的情形:你可能通过超链接发现一个“很大的新闻”,如不看时间,你以为它发生在近期。但仔细看看时间,才发现那已经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纸张的陈旧会直接告诉人们,那是很早的事情;网络缺乏纸质媒体在时间上的直接观感。但在网络上,哪怕你注意到了时间,那也只是“某年某月某日”的符号,极为抽象,无法证实其真伪。网络传播使得新闻的外延或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

新的传播技术冲击了人们关于时间的观念,实时、全时传播时代的到来,又使得新闻信息传播呈现碎片化、去结构化,即刚才所谈到的公众对新闻的期待意识(原来意义上的)在逐渐淡漠,甚至消解。然而作为一种生存背景,人们已经不可能脱离传媒而生存,以至于人们不再觉得它是重要了,如麦克卢汉所言,“就像鱼对水浑然不觉”。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期待着定期从新闻媒介获知某个信息,因为随时都可以从那里获知。同时,新闻期待以一种“随时期待”的新方式产生,经常上网的人都有这种感觉,总是期待在上网的所有时间和空间里,期待着跳出或链接到更加新鲜刺激的新闻。

即刻的新闻期待,这是网络时代的新的话题。

“互联网”时代的变化特征

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进生产方式、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尤其会给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带来颠覆性、革命性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互联网+”正在成为一种大趋势。商业形态的变化推动了商业模式的变化,又直接影响了企业管理的进化和转型。在很多领域,凡是没有在移动端布局的企业以后基本上会死掉。只有尽早发现变化、拥抱变化,尽早启动“互联网+”,才能先发制人,免遭社会淘汰。 一、互联网发展概述 自1969年互联网发明以来,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发展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以门户为特征的yahoo!和google时代,整合全球的信息,消费者在这个阶段扮演的是信息接收者的角色,是单向的人找信息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始于2011年)是以solomo(社交+本地化+移动)为特征的时代,这个时代正在开启。 二、“互联网+”时代消费形态的变化特征 移动浪潮来袭,当每台设备都能连接网络,人和设备之间,设备和设备之间的通信全部连接在一起,“互联网+”有了更广阔的空间。移动技术和社交网络的合力将最终改变商业、工业及整个世界的经济。在移动互联的新时代,消费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在线化。从使用时间的长短来看,现在的人除了睡觉,几乎16个小时跟移动端在一起,比pc端多出数倍的使用时间。据edison research调研数据显示,87.1%的18~24岁年轻人手机从未离开他们身边,八成的年轻人每天醒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有六成年轻人认为接下来的5年里,任何事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见图2)。 高频率的在线加快了消费者得到各种信息的速度,时效性更强,信息量更大。在线化对传统企业产生天翻地覆的影ⅱ向,包括工作的在线化、传统的层级信息传递转化为网络状;营销的在线化,冲击了实体销售渠道,社会化营销成为重要的营销方式;技术开发的在线化,众筹、众包等新兴技术开发方式取代实验室开发方式…… 个性化。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不仅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且会召集一批朋友一起影响到企业的需求决策。移动互联网推动所谓的“长尾经济”出现,即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也会占据相当高的市场份额,甚至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抗衡。由于个性化产品的出现,精准管理和柔性生产显得特别重要。由于个性化的需求,针对细分群体开展的创客实验、社群共同研发等也得到蓬勃发展。有了“互联网+”,企业能从线上获得消费者快速变化的需求,能快速探索、研究、发现消费者的改变,能与消费者互动并让消费者参与产品研发。

互联网时代下对网络批判的思考

互联网时代下对网络批 判的思考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互联网时代下对网络批判的思考 这是一个信息的时代,社会信息高度透明,不再向过去一般人们由于交通地理的原因,信息相对闭塞。无疑网络为我们传递了信息,人们获取到了在近期可能都是千里之外的事件或人物的有关信息,当获取到这一信息自然会产生看法,当把的看法放置到互联网这个平台,自然而然便成为了让别人知晓的评价,当有无数这样通过网络发表自己对此事或此人的看法的人,这时无数的评价便形成了网络批判。 我们的舆论力量通过了网络增强,这种网络批判不像传统媒体一般受到太多时间空间技术的限制,它是相对自由的。自由会产生思想,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批判中,有无数闪动着思想光辉的评价在跳动。好的积极的评论会引导社会积极向善的价值观,将正能量传递,有助于培育和谐的社会氛围。但同时的,当自由得不到束缚会产生破坏。网络的相对私密化,网络匿名让部分人当作了释放自己消极情绪的场所,他们可能不了解事情的原委,但他们却有着无比的优越感,可以肆意批判侮辱他人,可以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煽动群众,编造事实。这便是“喷子”。 网络批判的存在我认为更应该是网络评价,而不是太过激进带着刀光剑影的评判。我们不能随意的评判攻击其他人。网络时代的批判可以将一个人伤害的体无完肤,真正的在整个社

会无立锥之地,我们应该知道,道德的评价永远不要是带着鲜血的,给这个社会中即使罪大恶极的人,我们都要给他留有人的尊严。至于对他的惩罚,自有法律的武器去对他进行惩戒。我们有着言论的自由,但请知道我们没有鞭挞别人的权力。我们需要评论,需要的是真正了解事情原委后,发出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评论。当无数评论出现,不带着对人格尊严的践踏,我相信这会激荡起思想的波浪,推动着这个社会发展。

2020考研专业课新闻传播学核心考点:网络新闻编辑

2020考研专业课新闻传播学核心考点:网络新闻编辑 编辑工作:新闻传播和出版机构中以他人原稿及材料为对象,依照实际需求和构想,汇集稿件,加以鉴别、整理和组织,使之符合传播目的的专业工作。 编辑职业: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 一、网络编辑的特性: 1、非线性编辑:以数字化为基础的、多媒体和超文本的、网状的编辑; 2、高技术编辑:数字化技术、超文本技术、多媒体技术。 二、网络新闻编辑的职能: 1、强大的信息汇总职能;(要广泛搜集信息;要精心选择信息;要认真加工信息) 2、艰难的把关职能; 3、更巧妙的舆论导向职能; 网络新闻把关面临巨大的挑战: 1)网络是一个高度开放的信息空间,因其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隐蔽性,使得把关者难辨真假,难辨是非; 2)从游戏规则来看,网络是信息的自由流动,本质上是排斥把关的; 3)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信息无限丰富,要对其把关十分困难; 4)网络传播信息的路径十分广泛,难以控制; 5)信息在网络上的流动基本上是无序的,而把关则是为了有序,二者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网络新闻传播必然存有着把关现象: 1)传受互动机制导致把关:信息爆炸使人们希望得到最有价值的信息,而网络新闻真实性和公信力较低,这些问题要由把关人来解决; 2)政治经济机制要求把关:符合法律、符合经济利益原则; 3)媒介自律机制导致把关: 网络新闻编辑应成为信息提供者、信息引路人、信息规范者和监督者。 如何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引导舆论: 1) 利用各种适合网络特点的编辑手段引导舆论:使用时间和空间手段来评价新闻事件(刷新和编排);使用稿件集合的合力指向表达编辑意图;使用多媒体形式凸显编辑意图;在网页中以特殊手段形成强势(图片、字体颜色) 2) 利用言论功能来引导舆论:配发评论等 3) 利用交互式手段来引导舆论:论坛、聊天等 三、网络新闻编辑的原则: 1、整合性原则; 2、策划性原则; 3、美学性原则。 网络新闻编辑如何把握整合性原则: 1)处理好质和量、长和短、快和慢、抢和压的关系; 2)从真实性、新鲜性、全面性和平衡性几个方面对新闻实行筛选; 3)对新闻实行纠错; 4)对同类事件、某一时段的新闻、同一时间的新闻实行综合; 5)标题必须是一行实题,简洁明了,求新求活,富有内涵,当日最重要的新闻标题要做特殊处理,网页内的标题比主页标题标出更多更完整的信息。

互联网时代下消费者需求的表现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需求的表现 从传统时代到网络时代,互联网与移动应用得到了爆发性的普及。消费者随着互联网业发生了变化。从应用的绝对人口数和接触时长来说,这些后起之秀达到甚至超越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而消费者随着互联网业发生了变化。 首先表现在媒体接触时间的变化。互联网与移动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多屏时代的到来,使得这种接触时间成为最大的变化。其次,表现在消费者主动性消费的增加。由于互联网为消费者主动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收集商品/服务的信息作为依据,再决定其购买行为。 要说移动互联网时代,它是在前面几个时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称得上时代,一定要有足够多的用户量来支撑,而统计表明移动互联网时代接入的数在上一个时代即互联网时代的基础上用10年增长了10倍,、系统平台、应用服务都在迅猛发展。更多的人可以在更多的地点和更多的时间去接触到互联网。都说互联网无国界,移动互联网更是做到了无地界。目前移动互联网正全面超越桌面互联网,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的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12月中国网民已达6.18亿,其中利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已超过81%,达到4.8亿人,手机网民规模已全面超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终端。手机网民的剧增,乃至桌面互联网的内容和服务快速向移动互联网转化,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催生了用户行为的变化,用户的行为习惯和需求也反作用于移动互联网行业,因此研究移动互联网与消费者的相互影响很有必要,消费者得到便利,行业得到发展,这是双赢的发展前景。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到底是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行为习惯的呢,又有何影响呢,我认为大致有如下三点: 一、设备的移动化、便捷化 移动互联网之所以成为移动互联网就是因为设备的移动化,便捷化,使用随时随地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特征。因此,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场景是随时切换的,移动终端让人们接触的地点从室内到室外到无处不在的任何一个角落,而进一步扩大互联网的应用范围,这种扩大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同时增加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时间。之前人们只能在公司、住宅等固定场所才能有接入互联网的机会,而现在走在路上、商场里、交通工具上都能接触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可以说占据了人们最后的一点碎片时间。你可以随时随地在电梯、餐厅、地铁里看到人们拿着手机上网、玩游戏、使用各种。因此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快速发展起来,而它们正是基于设备的移动化,利用了人们的碎片时间,也丰富了人们的社交需求。 二、本地化服务 依托基于运营商基站及GPS定位带来的本地化服务,用户能够方便地找到身边所需的服务,甚至可以通过依据相同位置建立起用户之间的互动联系。有了移动互联网之后,这样一个本地化的趋势很自然就形成了,而这是传统互联网无法实现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你在一个地方购物之余想了解一下周边的哪一家餐厅的食物好吃、你在开车时想找到最近的购物中心或者停车场的入口,这一切移动互联网都已经帮您实现了。而人们天生有一种被认可被采纳的需求,即社交的需求,这在马斯洛需求理论里面也有提及。因此各种应用如果能够有助于使用者得到他人的肯定,促进社交关系的发展,那一定也会蓬勃发展。2013年微信朋友圈可以说有全面超越微博的发展势头,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朋友圈具备

我国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我国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1993-1995:首先网络化尝试的是《杭州日报》真正走上互联网媒体的是《神州学人》 1995年10开播演示的《中国贸易报》12月底开通的《中国日报》 1996-1999:主流媒体的网络化发展(人民网,新华网) 商业网站涉足网络新闻(新浪,搜狐) 地方媒体探索网络发展模式(千龙新闻网,东方网) 2001-至今:各大网站纷纷改革(新华网) 网络新闻频频出彩,特别是突发新闻报道及网上直播 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认同 网络新闻的优势:(简答) 时效性(首发,滚动更新) 交互性(即时评论,论坛,网络直播) 丰富性(内容上表现出海量信息表现手法为多媒体) 包容性 编辑的义务: 1. 秉公办事遵纪守法 2. 实事求是 3. 坚守专业理念,真实全面地报道,客观公正地报道 网络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1.真实性 2.新鲜性 3.亲近性 4.趣味性 5.显著性 6.实用性 网络新闻论坛的形式: 1. 专题式的新闻论坛(新浪网) 2. 专业的新闻论坛(千龙网的“传媒风云”和“今日说法”) 3. 分类论坛 4. 综合式的论坛(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新华论坛”中青网的“中青在线”) 5. 嘉宾论坛 网络新闻论坛的管理:(简答) 1. 技术过滤 2. 修改帖文 3. 扣帖

4. 删帖 5. 警告 6. 封ID 7. 关坛 网络图片的分类 1. 新闻照片 2. 新闻速写 3. 新闻图表(统计数字制表绘图,流程图,示意图) 4. 新闻地图 网络图片常见的基本格式:BMP格式,GIF格式, JPEG格式,联合图像专家组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简答) 1. 多媒体的特征 2. 题文分离 3. 单一标题为主 4. 实题为主 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 1. 题文一致 2. 重点突出 3. 简洁凝练 4. 新颖生动 5. 易读易懂 色彩搭配的要点 1. 确定网页的主体色 2. 多用相近色 3. 保持色彩均衡 4. 黑白灰的应用 博客的传播特征:(简答) 1. 就传播者而言,个人的自发行为 2. 传播内容而言,博客具有开放性 3. 传播渠道而言,博客实现了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 4. 就受众而言,博客的传播指向两种受众—特定的和非特定的 5. 从博客传播的时间来看,博客是即时性传播 如何做新闻专题的策划。 1.选题 2.栏目的策划

论网络时代的消费者行为特征及营销策略本科毕业论文

第一章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9年6月,我国网络规模持续扩大,网民规模达到3.38亿,普及率达到25.5%,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其中,在网络消费中占据着极其重要部分的网络购物,其使用率为26%,在网络应用使用率排名中仅为第10名,即便如此,其用户规模在金融危机中仍逆势上扬,由7400万扩大到8788万,增加了近1400万用户,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于价格透明和购买方便的网络购物。 目前中国网民中,大约4个人中有1个人是购物用户,而在欧美和韩国等互联网普及率较高的国家,每3个网民中就有2个人在网上购物。中国网络购物的潜力还远未被释放。此外,政府已相当重视电子商务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范和引导电子商务发展;业界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如火如荼,不仅涌现出更多平台类电子商务网站,也有越来越多有远见的传统企业开始进军电子商务。在这种大形势下,预期未来几年电子商务会保持快速发展之势。 互联网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企业市场营销产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影响,同时消费行为特征的变化也必然要求企业制定新的市场营销策略以适应这些变化。 (二)选题的意义 通过对网络时代下的消费者特征及营销策略的研究,将网络这个背景引入到了消费者特征的分析中,从而使得对于消费者特征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从客观上起到了推进消费者行为特征研究的作用,从而弥补了过去对消费者特征认识的不足,对消费者行为研究起到了一定的理论补充和推进作用。 本文对网络背景下消费者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而提出了新的营销对策,在实践上使得企业能够对消费者的特征进行正确的认识,使得企业更加能够适应新的环境,进行更好的市场细分,采用更加先进的营销手段和方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而本文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网络时代下的把关人理论

网络时代下的把关人理论 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逐渐成为了大众获得信息,发表言论的重要平台,尤其是在这两年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会不时的冒出一段一段的网络上流传甚广的语言,从早期的“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打酱油”“神马都是浮云”“凤姐”“小月月”等等,他们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在逐渐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会不时的说出一句来显示我们是潮人。然而我们也要想到,在这些网络文化盛行的时代,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的着他。他的出现对我们有多大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把关人网络传播 “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 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怀特的“把关”模式的不足在于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 我们可以简单认为把关人就是通过信息的删选人。其在大众传媒中的作用和功能表现在检查功能、加工功能、评价功能、导向功能、桥梁功能。而我们可以更深刻的把“把关人”是三种人,即信息的接受者,守门者,传播者。他贯穿着传播的始终,首先把关人必须是对信息的接受,他总是先于其他的人读到看到相关的作品,如对于一个报刊编辑来说,他就是新闻稿件和一般文章的第一位读者。这时“把关人”完全可以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态来看待这些作品,同时他又是一个守门者,他对于接收到的信息要认真的审视,反复比较,再三权衡,决定增删,确定形式,选择渠道,瞄准对象。最后他又是个传播者,他将通过整理好的信息传播出去,就像古代时候的那些编纂史书或文献的人,通过自己的加工整理成文在进行传播。 网络时代的今天,不乏有很多的网络把关人在管理着我们的网络世界。他们和我们一样也在汲取着网络的资源,同时他们又在通过自己的权限来控制的着网络资源的流通,我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在接受他们的思想。 传播学里有个理论叫做“议程设置理论”——大众媒介或许无法只是我们怎样去思想,但它却可以决定我们看什么,想些什么,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换言之,大众媒介对某些事或问题的强调程度,同受众对其重视程度构成了强烈的正比关系。在以网络为平台的“把关人”更是将自己所掌握的权利运用的淋漓尽致,一方面强调要发展网络言论自由,另一方面有要限制一些违反原则性的问题出现,来维护网络的健康、安全。而我们所能看到的也就是“把关人”通过自己的相关手段所展现出来的。 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网络“把关人”在传播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是很大的。对于不良信息的删选,对于暴力、黄色信息等控制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于控制了这些信息的进入流通领域。从09年到现在一段时间来,国

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及发展

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及发展 2009-07-16 10:18:45 在21世纪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网络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随着我国网络新闻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各大网络媒体,特别是那些没有新闻发布权的商业网站,网络新闻专题异军突起,独领风骚,在受众当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 网络新闻专题是利用网络的巨大容量、可资利用的丰富资源,以“集装箱”的方式,对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某一主题或某一事件进行快速、立体扫描与透视的一种新的新闻表现样式。经过近年来的新闻实践,我国的网络新闻专题在选题、报道角度、报道方式等方面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1.网络新闻专题的选题特点 在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中,要制作出一个成功的网络新闻专题,选题至关重要。现在我国的网络新闻专题选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类别: 一是重大突发事件专题报道,即难以准确预测而突然爆发的对国家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①。比如,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发生地震这一事件一经证实,我国各大网站都立刻组织了新闻报道。其中新浪网更是在地震发生后半小时不到的时间里迅速组成专题“四川地震”,从消息、图文到背景资料等多个角度对地震进行了报道,并随时更新新闻信息,在当日20时将专题补充为“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并在专题中补充了更多的图文、视频资料,使受众能够及时、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震区事态发展的最新状况,凸显了网络新闻专题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上的报道优势和速度优势。 二是对于一些可预见性的重要活动的专题报道。比如新浪网对我国每年的“两会”专题报道、国庆专题报道、“春运”专题报道,对国外的诺贝尔奖专题报道、奥斯卡颁奖专题报道等等。这些可预见性的重要活动,都是受众比较关心的事件,现在也逐渐成为网络新闻专题的上佳选题。 三是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专题报道。即那些引起群众普遍关注,广泛议论甚至引起社会动荡,亟待解决的问题②。这些问题往往是经过较长时间积累而成的,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之下,比如说住房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等等。 2.网络新闻专题的报道方式特点 在我国的各大新闻网站中,“三位一体”的立体式信息传播已经发展成为网络媒体新闻专题独有的报道方式。它是伴随着网络媒体的日益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新闻信息产品品质要求的逐步提升,进一步凸显其传播优势,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全新的主流新闻报道形式③。它将网络媒介“海量”的事实性信息集萃、“多角度”的意见性信息呈现和“即时”的反馈性信息传递这些特点充分利用起来,给了网络受众更多的全新的选择。 比如,在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个自主研制、发射的月球探测器载人航天器刚发射

新闻的发展历程

信息的传播,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不断延伸着人类的感觉。简单回顾现代新闻传播之前的传播史,对于现代新闻传播业史来说,在历史与观念的衔接上都是必要的。 一,远古时代的信息传播 从猿到人,经历了数百万年。语言仅出现于约万年前。此前人类的祖先能够用于传播信息的符号,不过以下几种: ,触觉和嗅觉。,视觉符号。,听觉符号。 二,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 要了解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就要了解语言的发生和发展,语言中所蕴含的声形实体以外的丰富信息。这里有个线索,便是世界语言的谱系。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可以被编排到十大语系中,“语系”之下是“语族”,语族之下是“语支”,语支下才是具体的语言。从具体的语言往上推,语言→语支→语族→语系,可以看到现在各种具体语言之间在远古时代关系的远近,当然这也相当程度涉及到讲各种语言的民族(种族)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交往的疏密程度。 当今世界上分布的十大语系,实际上表达着人类社会流动和语言传播的轨迹。其中分布较广大的六大语系,反映了公元以来人们传播的信息流动和分布。特别是印欧语系从欧洲向世界的传播,则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 ,分布最广的印欧语系,拥有最多讲话人口的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班图语系。,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三,传播的文字媒介 文字与语言的不同在于,它基本是一种改变了的语言形式,使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使语言有形和得以保存。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文字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它的功能体现在历时性上,即使时过境迁,以文字表现的世界可以较长久地明确记录或报道历史上的信息。传播的文字作为一种媒介,由于带有更为明确的传播目的,因而相对语言的使用,要认真和严肃得多。历史上的文字种类很多,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交融、创新和衰退,现在世界上跨国使用的文字体系,只有七种,除汉文外,均是字母文字。 ,遍及全球的拉丁文字体系。,使用人口最多的汉文字体系。,阿拉伯文字体系。,斯拉夫文字体系。,梵文字体系。,希腊文字体系。,回鹘文字体系。 四,走近现代新闻传播的先导印刷术的发明 能够规模化地复制文字的技术,最早出现于中国,即世纪的雕版印刷术,这种对工艺要求过于专业化的发明,可以适应宗教教义的传播,但难于在时效上适应真正的新闻传播。世纪中国人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适当改进,应当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于规模化的信息传播,其重要意义大于雕版印刷术。但是,由于缺乏社会需要,中国在几百年内没有将其用于新闻传播。当世纪中叶德国人古登堡()重新发明出金属活字印刷术,欧洲印刷新闻纸流行之后,直到世纪中叶,中国才将活字印刷用于邸报。古登堡发明欧式印刷术不久,恰好遇上世界地理大发现,于是伴随着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商人向全球的扩张,印刷术和最初简单的新闻公报式的新闻纸传到了全世界。 五,现代报刊得以在欧洲起源的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 现代报刊是现代新闻传播的第一种载体,最早出现于欧洲,然后缓慢地推向全世界。 恩格斯在分析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后欧洲形势时的一些要点,对于我们综合分析现代报刊的起源很是有借鉴意义。根据恩格斯的分析,考察世纪

网络时代消费者行为研究报告

目录 一.绪论 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 二.网上消费者分析 1.网络消费者及其需求 ⑴网络消费者的特点 (2) ⑵网络消费者的需求特征 (3) 2.网络消费者的购买过程 ⑴诱发需求 (3) ⑵收集信息 (3) ⑶评价比较 (3) ⑷购买决策 (3) ⑸购后评价 (3) 三.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 1.信息因素 (4) 2.人口因素 (4) 3.文化因素 (5) 4环境因素 (5) 5.社会因素 (5) 四.企业的营销策略 1. 树立网络营销观念,加强网络营销模式的推广 (6)

2. 采用新的、先进的营销理念 (6) 3. 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7) 五.结论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网络时代消费者行为研究及营销策略 一. 绪论 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应用,对各行各业都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并因之产生了新鲜的事物,网络营销给消费者带来了新的消费和购物模式,给企业则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网络消费时代,人们的消费行为与传统的消费行为相比,呈现出新的特征。例如,消费者更加追求个性化消费、主动消费;对购买的方便性的要求增强;更加注重价值和信息等。与此同时,企业则有必要认真审视在此背景下消费者行为特征的新的变化,在制定企业的营销策略时分析产生这些新特征的产生的原因,并据此采取科学、有效的营销策略,以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变性。 本文正是基于此目的,简要的分析了在新的网络时代,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与在这些特征条件下,企业应如何针对新的形势采取的网络营销模式。 二. 网上消费者分析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下,人们的需求一般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

网络时代下新闻传播理论的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313411437.html, 网络时代下新闻传播理论的趋势 作者:曾静 来源:《科技传播》2011年第21期 摘要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各学术界和业界广泛关注经典新闻传播理论里媒体对广大受 众的深远影响力。然而,在网络诞生之后的网络时代下,网络传媒打断了传统媒体在传媒机构的垄断地位。新闻传播的直接参与者从相关业界人士变成了每一个网民,在此种现状下,各路经典新闻传播理论的地位受到影响和挑战。本文通过对几种主要新闻理论的体系模式进行介绍,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在当今网络时代下新闻传播理论模式的方式转变,并且探析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进程,以及预测在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理论;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4-0012-02 新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新闻活动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交流活动,是人类认识自我与认识世界的常态形式。新闻理论研究是在忠于现实的基础上追求真理的基本理念研究,它的目的在于探究社会新闻现象以及新闻活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1 主要新闻理论体系模式 1.1拉斯韦尔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的新闻理论体系是指由美国的传播学家和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机构与功能》中提出的“5W”模式。即Who (谁)→Says What (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对谁)→With what effects (取得什么效果)。新闻学是大众传播学的其中一种,因而用大众传播的理念方法指导其构建属于自己的新闻理论体系能够相得益彰。另一方面,新闻学也有自己特定的话语方式、传统、研究对象以及问题领域,如何借鉴传播学研究成果,构建新闻学的理论体系,至关重要。 1.2离散性四元结构模式 上世纪的90年代初由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提出。即所构架的理论体系由新闻、新闻报道、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介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四个实质性单元组成。而所谓的离散性是指这四元在结构方式上所具有的外在的特征,也就是其在相互集中的基础上也会出现的分离和交叉。此种理论体系具有明显自觉意识,提出新闻学理论是展示理念化和演绎原理体系的知识系统。

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

一、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 1、选择的自主权 有人称网络时代是“一个坚持己见积极为自己的主张辩护的时代”。网络时代的消费者,在接受新鲜事物和商品的时候,不喜欢被动接受,更倾向于主动选择。这种选择权的张扬缘于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媒体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的消费者,一旦有了需求,就立刻上网搜寻有关商品的信息。天生的探奇心理使网络时代消费者善于和乐于主动选择信息并且乐于进行双向沟通,在个性上就表现出选择商品的自主权。基于此,如何是商品在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的则成为了现代网络营销的关键。 2、选择的个性化 由于信息网络双向和动态的特点,市场会更显个性化。网络时代的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商品,要求企业可以制作出定制化的产品。他们会把自己对产品外型、性能等多方面的要求直接传递给生产者,而不愿再接受商店内有限范围的选择。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消费者将会亲自参与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所以又有人称网络时代的消费者为“产销者”。产品的个性化将为网络时代的消费市场带来更多的契机,而针对网络时代的这一特点,我们又有了相对明确的营销对策。 3、选择的多样化 原有以商业为主要动作模式的市场机制部分地被基于网络的电子商贸所取代,市场交易趋于多样化。各个品牌的大商家也在网上开始构建自己的网上商城,而各种个人商店更是络绎不绝的开办网络商店,为了吸引消费者眼球,出售各式各样的新奇的东西。市场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消费者选择的多样化。这一时代的消费者追求品牌但又往往不会死守一个品牌。他们始终对现实社会中新兴事物抱有极大的兴趣,渴望更换品牌体验不同的感受。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商品的极大丰富,这种改变又是非常容易的。 4、选择的效用性 网络时代的消费者是非常现实的,他们在追求华丽外表的同时,也不会忽略产品的实用性,他们更加注重产品所提供的价值和利益。由于网上购物,为消费者提供了空前的消费规模,没有地域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的挑选商品,所以消费者在挑选商品时,可以货比三家,买到实用又美貌的产品。所以就生产商而言,生产优质并艟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才是唯一的正道和出路。 5、选择的互动性 在网络时代,中间商地位的减弱,直接交易过程的出现,以及经营的全球化,实务操作无纸化和支付过程的无现金化,为网络时代的消费者提供了的选择方式,网络时代的消费者将会拒绝在信息不充分、不对称的环境中购物。 二、影响消费者网络购物的因素分析 1、动机 (1)求廉动机 网上购物之所以具有生命力,主要原因是免费和共享是互联网最大的特征,网络交流平台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使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具有超乎寻常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网络经济中的大量产品就是依靠价格低廉来吸引广大消费者的眼球。一些购物网站都推出了免费开店销售产品的政策,吸引了大批专业的和非专业的卖家上去安营扎寨,销售产品。目前国家针对网络销售还没有开始征税,同时网络销售减少了经销商、代理商等中间环节,采用订单生产、减少库存,从而降低了成本。企业的各种销售信息在网络上将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可以极低成本发送并能随时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庞大的促销费用因而得以节省。因此网上出售的商品比实体店要便宜很多,所以满足了消费者追求价格低廉,商品多样化的需求。 2、便利动机

网络时代下的语文教学

网络时代下的语文教学 互联网的发展给人类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巨大震荡性影 响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而且这种“震荡”最终将达到何种程度,我们今天也很难预料--也许它是没有“最终”的。它对教育已经产生的影响,人们评价各异,褒贬不一。比如,对于学生接触网络的现象,有人认为这是素质教育应该提倡的,并将其视为“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而相当多的人则认为这种现象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而且网络上不健康的信息将有害于学生的成长。具体到语文教学上,我注意到这样一种有意思的现象,一些教师一方面赶时髦似的将电脑多媒体技术生搬硬套地强加到语文教学中以体现其“现代教育气息”,而一方面则对学生上网则忧心忡忡,甚至竭力反对,担心学生网络技术在一天天增强的同时各种能力却在弱化(比如不再接触社会生活,不再读经典名著,传统书写和写作技能下降等等),于是呼吁要“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回到传统”。 这实际上是给我们提出一个挑战:网络时代如何进行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离不开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而读写又离不开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交流。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正是说的“读”、“写”与“交往”的关系。因此,多年来我们提倡学生多读多写并走

向生活,的确是符合语文学习的特点的,而且这个特点至今仍然未变。但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思考语文教学如何在保持其特点的同时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并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固守被僵化了的所谓“传统”必然导致取消语文教学本身。 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是不可抗拒的,它对学生的诱惑更是难以抵御的。我们应该对此加以科学地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积极因素并限制其消极影响。我认为,对语文教学而言,网络将带来阅读方式、写作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革命,我们应该将这种“革命”融入新一轮语文教学的改革,使语文教学获得新的生命力。 网络将带来阅读方式的革命。传统的阅读方式是书籍阅读,阅读的过程更强调朗读、吟诵、和咀嚼,然后在这样的精读中获取精神养料,并完成读写能力的互动,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熟读唐诗三百首”得有个前提,就是不学数理化,不学外语,也没有电影、电视、电脑等现代媒体的诱惑。而今天的孩子正处在这诱惑包围之中,这正是孩子们今天语文学习和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现实条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这是网络时代给我们提出的课题,也是网络对阅读方式提出的挑战。与传统阅读相比,网络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载体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具有信息多、内容新和阅读速度快的特点。面

网络新闻的传播特性

网络时代的网络新闻的特征 摘要:互联网的出现,产生了新的传播媒介形式,进而衍生了网络新闻。呈现出反应快,针对性强,方式灵活的发展态势。而网络新闻与过去的传统新闻在传播特性方面也有着明显的不同,通过拉斯韦尔的5W模式来比较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在传播特性上的异同,有助于全面了解网络新闻的特性,发展状况,创新性。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媒介自媒体 关于网络新闻的界定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的是互联网上综合性门户网站和各类专业性网站所发布的各种有传播价值的新信息;狭义则专指互联网上新闻类的信息,包括传统媒体所设网站、其他网站和个人主页、站点所发布的新闻信。”1网络新闻的发展与趋势随着有“第四媒体”之称的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加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能力与精力采用新的技术,关注更多大众社会信息,网络新闻的发展也以涨潮般的速度迅速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 一、从拉斯韦尔“5W”模式看网络新闻传播特性(优势) 1、传播源(谁)(交互性) “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在传统新闻中, 传播者一般是专门的传媒组织,机构,及其中的工作人员。而在网络新闻中,传播 者不再是单一的组织,集体,更多的大众也充当起了传播者的角色。大众不再是被 动的接受,而是可以参与,发布,成为一个个传播源。将之称为“自媒体”,“特指 以普泛化和自主化为特征的草根网民,以简易的电子化手段和数码技术为支撑,在 私人的独立空间内,无需经过专业编辑的过滤,向特定或不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传递 和分享新闻信息或非新闻信息的新型媒体的总称。”2网络新闻编辑学如近年流行 的博客,播客,微博等都是自媒体类型。网络新闻不仅有专门传媒组织发布的新闻, 更有普通大众发布的个人信息,体现了网络时代下网络新闻的交互性。 2、传播通道(时效性、全球性) 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诸如信件,电话等人际之 间的媒介,也可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传统新闻大多依靠报纸、广播、电视来发布新闻信息,优点在于把关人的作用,信息大多较真实,权威,报 纸和电视编辑时间较长,广播不能做到身临其境,只能凭听觉。而网络信息借助于 互联网的平台,真正做到了即时性,运用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相结合,基本 能做到在事件发生的最短时间内传递出信息,并且不限距离,是全世界都能看到新 闻,这是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 3、内容(范围广、选择性) 传播内容是传播活动的中心,它具有综合性,公开性,开放性和大众性的特点,由 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并且受传播者的目的,社会的发展变化,大众 诉求的方式,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影响。传统新闻受到更多的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制 约,更多的宣传国家意志,很少考虑民众的诉求,再加上民众参与少,内容较单一。 而网络新闻因为传播源,传播渠道的改变,外在因素是媒体改变了传统思维,开始 关注更大多数人的诉求,站在民众的角度上思考,而民众也有了渠道去更多的参与 其中,所以网络新闻内容丰富,数量多。进而使民众有了选择性,可以随意选择自 己感兴趣的内容来进行深度阅读,丰富自己的生活。

网络发展历程

网络发展历程 网络是什么?十多年中有过许多回答。今天重提这个问题好像有些幼稚,但是事实并非已经清晰。首先声明,我不是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探讨网络的本质,而是追问网络的文化社会意义所在。似乎可以说,本文探索的是网络对于“人”或“人类社会”来说是什么。网络无疑已经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刻的重要的影响,它向前延伸的每个新进展,都使网络在远离起点的时候越来越需要人们反思它的社会本质。 一、网络概念的变迁和网络发展以及与此对应的人们认识的丰富和深化 网络的概念表述,大致按时间的顺序,出现了后面的概念。有的说网络是“第五媒体”,是排在包括杂志在内的传统媒体之后的。有的说网络是“第四媒体”,是排在不包括杂志在内、在新闻传播意义上的传统媒体之后的。有的说网络,只提“网络媒体”,而回避了“网络作为一个整体是什么”的问题。还有的说,网络实际上是“信息平台、虚拟空间和商业平台”。有的说网络开辟了“第二媒介时代”、“第二世界”。而今,更多的人干脆不追问“网络是什么”,而只是用经验和直觉来从传统的框架来观察网络新媒体,如博客、维客、流媒体、网络电视等等。 这些概念的变迁真实地表现了我国学者、研究者和业界对网络认识的轨迹。从泛泛地谈网络是什么到具体地谈论网络的形态——“网络媒体”、“新媒介”;从既成的大众传播媒体的框架“内部”来理解网络到从更大框架——与传统社会、传统媒介时代对立的大视角——来理解网络;从具体的媒介形态的递进和演化上升到能够意识到媒介代际的更迭;从试图研究网络的本质到暂时放弃本质等待网络自身发展成熟后解答。这个轨迹明显地体现出人们对网络研究的深入,也从侧面折射着网络自身的成长。 二、网络的本质在争议和反复中渐渐显露 如今网络已走过童年期,童年期的网络远未成形,甚至看不出轮廓,人们只能根据有限的、暂时的现象近于臆测网络的本质。今天的网络展现出成熟期的某些特征,表现为:网络发展从早期的直线上升到现在的平稳上升,无论是网络用户,还是网络的技术的原创推出,都展现了同样的趋势。网络用户告别了此前的疯狂

网络时代消费者行为特征与营销策略

网络时代消费者行为特征及营销策略 摘要:营销策略发生变革的根本原因是消费者行为的变化。网络经济时代 ,消费者行为有着崭新的时代特征 ,对此企业应科学、有效地调整自身的营销策略 ,满足消费者多方位的需求。 关键词:网络营销;消费者行为;营销策略 一、网络时代消费者行为分析 (一)消费者行为的主要特征 1.冲动式购买大量增加 所谓冲动式购买是指消费者事先没有购买计划、在现场临时决定的购买。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下 ,即使在许多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中 ,大多数消费者也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 ,对产品进行鉴别和评估。随着上网用户的大量增加 ,依赖于网络了解市场信息的

群体日趋增多 ,网络中出现的一则商品信息 ,就有可能带动一个群体的网络用户在短期内进行冲动式购买 ,导致许多商品的购买行为具有极强的冲动性。 2.对便利的要求更高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 ,不仅要求质量好、价格合理 ,而且要求方便、快捷 ,以节省时间。现代物流技术的采用 ,以及运筹学中管理技术的引入 ,加快了商品的物流速度 ,使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 ,不仅可以更加广泛地了解市场商品性能及价格信息 ,还可以确立他们的消费目标 ,并选择其自身最为便利的消费方式。 3.消费主动性增强 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下 ,消费者对购买的风险感随着对商品的选择增多而上升 ,而且对单向的“填鸭式”营销沟通感到厌倦和不信任。在许多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中 ,尤其一些大件耐用消费品(如家用计算机)的购买上 ,消费者会主动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获取与商品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这些分析也许不够充分和准确 ,个体消费者却可从中获取心理上的平衡 ,以减少购买后的后悔感 ,增加对于产品的信任和争取心理上的满足感。消费主动性的增强来源于现代社会不确定性的增加和人类追求心理稳定和平衡的欲望。 4.追求名牌产品消费 品牌效应早已深入人心 ,购买名牌产品已成为人们消费的一种时尚。

互联网时代下的我们

互联网时代下的我们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飞速发展,从过去的大学等单位才有的用的稀缺上网资源,到现在的互联网进入千家万家,中国的网民数已经是世界第一,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上网速度从过去拨号上网的Kb到现在光纤的Mb,使得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过去的上网浏览网页到现在的网上购物、交流、娱乐,互联网的使用也变得多样化。 网络使我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凭借在信息传播速度、规模、影响范围和表现形式上无与伦比的优势,网络完全盖过了传统大众媒体的风头。以超链接的方式网络能将存储信息的容量无限放大,在传播过程中可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需要。大到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事,均可即时更新、同步反映。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可任意互换角色。 受众可以主动地获取或发布信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可就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实现无时空限制的交流沟通。近年来,网络信息传递在商务、教育、医疗、金融、工农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带动了生产、销售、运营、管理等环节的融合,有力地促进了网游、IT、媒体、出版业等产业的进步。 网络打破时空限制,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互相交流,千差万别的文化观念、风土人情、政治信仰以及价值观、伦理观等发生空前的碰撞和融合。没有中心,没有领导。每个网民都可成为中心,这增强了个体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激发了民主参与热情。人们更多地通过网络发表对社会问题、公共政策及突发事件的看法和意见。一些地方政府利用网络与网民交流,直接提高了行政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 当然互联网的发展对我们也会有不利的方面。网络社会无权威、无中心,缺乏普遍意义上的规范体系。在网上,人们的言行往往变得肆无忌惮,导致责任意识淡化,助长了无政府主义。长期生活在网络社会的人们习惯于通过网络解决问题、获取信息、表达情感,与现实社会生活却越来越疏远。 网络综合症,QQ症,网络依赖症等等由网络影起的各种网络病症也随着越来越多,不但使我们精力上失去,而且是我们身心发展也受其限制。网络也加剧

网络媒介发展史

中国网络媒介发展综述 中国互联网的产生虽然比较晚,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托于中国民经济和政府体制改革的成果,已经显露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互联网的一部分,并且将会成为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中国传统新闻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大肆进军网络传播领域,商业网站同时也发布新闻。网络媒体的发展呈现风起云涌之势。 一、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简史 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接入因特网,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因特网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因特网的全功能连接。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因特网的国家。 1997年5月,网易公司在广州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提供新闻与资讯服务的门户网站。次年2月15日,搜狐网成立。同年11月30日,四通利方公司与美国华渊资讯公司合并,宣告成立新浪网。 1997年11月,网友老榕一篇题为《10·31: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的帖子迅速走红,成为互联网传播史上的奇观,并引起传统媒体的广泛报道。中国互联网在内容传播上的威力开始显山露水了。 1999年2月,新浪网推出“科索沃战争专题”报道。当时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是,由于政府还没有制定有关网络新闻登载的规则,新浪网除了向新华社等国内媒体购买稿件,还向法新社等国外媒体购买了内容。该专题创立了24小时滚动播报的先例,形成了早期互联网新闻的报道模式。 2000年11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发布《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条例》。这是中国政府有关商业网站从事网络新闻业务的第一个正式规定,是当时门户网站新闻运作的主要法律依据。 2000年12月27日,新浪网首先获得登载新闻资格。随后,搜狐、网易分别在2000年12月29日及2001年2月15日获得登载新闻资格。这也是中国政府首次将新闻登载权授予民营商业网站。 2000年4月13日,新浪登陆纳斯达克,网易、搜狐紧随其后。这一年,中国互联网泡沫由顶峰走向破裂。 2002年8月1日,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颁布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正式实施。《规定》指出,从事互联网出版活动,必须经过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开展互联网出版活动。《规定》还指出,从事互联网出版业务,除符合《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以外,还应有确定的出版范围,有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章程,有必要的编辑出版机构和专业人员以及有适应出版业务需要的资金、设备和场所。 2003年3月20日,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广州被收容并遭殴打致死。该事件被传统媒体曝光后,网络媒体积极介入,发挥了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促使有关部门侦破此案。 2004年2月3日至18日,新浪、搜狐和网易先后公布了2003年度的业绩报告,分别实现了1.14亿美元、8900万美元和8000万美元的全年度营业收入,以及3100万美元、3900万美元和2600万美元的全年度净利润。中国门户网站首次迎来了全年度盈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