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鱼类生态学复习(一)

鱼类生态学复习(一)

鱼类生态学复习(一)
鱼类生态学复习(一)

鱼类生态学复习资料

绪论:1,按照研究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将鱼类生态学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

2,鱼类生态学: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鱼类的栖息环境:41% 淡水,58% 海水,1% 洄游。

4,鱼类的经济利用:食用、药用、工业、观赏。

第一章:年龄

1,鱼类的生活史:是指精卵结合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亦称生长周期。

2,鱼类的发育期分为: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成鱼期、衰老期。

3,寿命:指鱼类整个生活史所经历的时间。主要取决于鱼类的遗传特性和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其分为两类:生理寿命和生态寿命。

4,生长年带:一年之中所形成的宽阔环片和狭窄环片合称为一个生长年带。

5,年轮:被规定为由密向疏过度的最后一条密的环片。

6,年轮标志的类别为:疏密型、切割型、碎裂型、间隙型。年轮的特点:清晰性、完整性、连续性、普通性。

7,副轮:或称假轮、附加轮。在正常的生长季节,由于饵料不足、水温突然变化、疾病或意外受伤等原因,使鱼体正常生长受到干扰,从而破坏了环片排列的规律性,在鳞片上留下痕迹。8,副轮和年轮不同之处有以下四点:a,年轮一般见于鱼体的每一鳞片上,而副轮往往只出现在少数的鳞片上;b,副轮不像年轮那样清晰、完整和连续,多半局限于某一区域。c,年轮仅仅表现为疏密结构的,则年轮内缘是密环,外缘是疏环;若为副轮则与此相反。d,副轮所构成的“生长年带”及其“疏带”和“密带”的比例不协调。

9,鱼的年龄表示方法:鳞片上没有年轮,用0表示;有1个年轮,用1表示;依次类推。为表示年轮形成后,在轮纹外又有新增的环片,则在年轮数的右上角加上“+”号,如0+、1+…

0+ -- 1,1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一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无年轮、或第一个年轮刚形成。

1+ -- 2,2龄鱼,指大致度过了两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有一个年轮,或第二个年轮刚形成。

10,经常用作鱼类年龄鉴定的材料有鳞片、耳石、鳞条、鳞棘和支鳍骨、鳃盖骨、匙骨和脊椎骨等。最常用的是鳞片,因为取材方便,观察简便,不需特殊加工。

11,年龄结构或组成是种群的基本属性之一。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

12,渔获物年龄结构的分析,最直接的意义是用来判断渔捞程度、渔具合理性和水域渔捞量的合理性。

13,一般来说,凡种群年龄结构简单的鱼类,其幼体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百分比大,年龄金字塔低平,意味着种群的生产量大;而种群年龄结构复杂的鱼类,其幼体龄组,特别是1龄幼体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百分比相对要小,年龄金字塔高耸,意味着种群生产量小。第二章:生长

1,鱼类的生长通常是指鱼体长度和重量的增加。

2,生长式型:是指生长的方式、过程和特点。包括不确定性、可变性、阶段性、季节性、雌雄相异性、等速和不等速性。

3,影响鱼类的生长因子有:外源因子食物、温度、溶氧、光照、盐度和其它、群落对生长的影响。

内源因子基因、遗传来控制生长。

4,食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数量、质量和颗粒大小三个方面。

5,食量:指在一定温度等环境条件下,鱼类每天摄食的食物总数量。其有三种关键性的水平:维持食量、最适食量、最大食量。

6,食物的质量:主要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含量。

7,生长效率:是衡量鱼类所社区的食物重量转化为机体组织重量的百分数的一个指标。

8,补偿生长:又称获得性生长,经受一段时间环境胁迫后,回复到正常环境一段时间内,动物出现快速迸发式超常生长现象。

9,产生最大生长率的饵料直径随着鱼体的增长而增大,多数为鱼体叉长的2.2%--2.6%。

10,生长离散:许多鱼类在摄食的条件不利时,不仅种群总生长率下降,而且个体间生长差异增大。因此,同龄群的个体大小极为不同,甚至会使它们处于不同的发育阶段。这一生物学现象称为生长离散。

11,温度可以作为控制因子,也可以作为信号因子。溶氧为限制因子。光照为指导因子。

12,生长的一般测定方法有:直接法(饲养法、野外采集法、标志放流法),年龄鉴定统计法,推算法。

13,丰满度:又称丰满系数。其公式为K=100(W/t3)。是鱼类体长、体重关系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常用作衡量鱼体丰满程度、营养状况和环境条件的指标。

14,生长率:单位时间内鱼体体长和体重的生长值。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绝对生长率、相对生长率、瞬时生长率。

第三章:摄食

1,鱼类的摄食方式包括:追捕、滤食、研磨、刮食、吸食、寄生。

2,鱼类的食性类型:草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

3,趋同演化:系统发生上并非密切相关的鱼类,由于摄取食饵生物类群相似,在形态上显示出趋同演化。

4,肠胃充塞度:肠胃内食物的饱满程度。

5,鱼类食物组成中出现的每一种食饵生物,一般都经过被鱼侦查--接近--选择--捕捉--摄取的过程。鱼类的这一索饵过程的中心是选择。

6,选择性定义:鱼类和饵料生物的基本关系,表现为对饵料生物所具有的选择能力。鱼类对其周围环境中原来有一定比例关系的各种饵料生物,具有选取另一种食物比例的能力。

7,根据鱼类对食饵生物的选择程度,可以把鱼类的食物划分为喜好、替代和强制性食物。

8,鱼类的食物还可以分为:主要食物、次要食物、偶尔食物、应急食物。

9,摄食转换类型:发育阶段不同、食性季节变异、栖息场所不同、食饵的昼夜变化、不同的年份也会反应出不同的变异。转换的原因:受食物数量的波动、食物的易得性为转移。

10,区域局限性搜索:如果在某一生境找到可口的食饵,经验会使鱼倾向于在该生境增加逗留和搜索时间。

11,区域回避性搜索:如果在某一生境找不到可口的食饵,经验会使鱼减少在该生境搜索的兴趣。

12,最适索饵理论假设:鱼类索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形态、感觉、行为、生

态和生理特性是长期自然选择造成的,这些特性保证了鱼类具有最大的摄食生态适应性,而这种适应性总是倾向于使鱼类获得最大的净能量得益。最适索饵主要包括两方面:食饵选择和索饵点选择。

13,消化速率:是研究鱼类食物消耗率的基础数据,它以食物通过消化道的时间表示。研究消化速率的方法有:喂饲法、野外调查法、染色法、X射线法、同位素法。

14,食物消耗率:鱼类的摄食量(C)占其体重(W)的百分数。K=100(C/W)。

15,日粮:鱼类一昼夜24h的摄食量占其体重的百分数。

第四章:呼吸

1,氧饱和度:血液中Hb和氧气的数量百分比。氧离曲线:P氧气和Hb氧气饱和度的关系,可以绘制成的曲线。

2,耗氧量:是指鱼体在单位时间内所消耗氧量的绝对数值。

3,根据鱼类对水体溶氧的要求不同,大致上可以把淡水鱼类分成四个类群:需氧量极高的鱼类、需氧量最高的鱼类、需氧量较低的鱼类、需氧量最低的鱼类。

4,呼吸商(RQ):也称呼吸系数,是鱼体二氧化碳产生量与同一时间内耗氧量的比值。

5,氧债:池塘溶解氧在供应充足情况下的耗氧量和实际耗氧量之差。

6,窒息点:鱼体窒息死亡时的环境溶氧量,称为窒息点。

7,根据野杂鱼的窒息点高于家鱼苗的特点,生产上常常采取一种叫“挤鱼”的方法,即将家野鱼苗混杂的鱼苗短时间高密度盛放在一容器内,当水中溶氧量逐渐下降至0.6--0.7mg/L时,野杂鱼苗几乎死尽,从而保留下全部家鱼苗。

第五章:繁殖

1,繁殖是鱼类生活史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亲鱼性腺发育、成熟、产卵或排精,到精卵结合孵出仔鱼的全过程。

2,繁殖策略:是指每一个物种的繁殖特性,包括该物种的两性系统、繁殖方式、繁殖时间和地点以及亲体护佑等在繁殖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系列特性。

3,终端因子:在历史上对构成物种繁殖特性起作用的因子。近端因子:能使个体繁殖技术发生变动的因子。

4,生理性别或性腺性别:在遗传性别的控制下,通过个体原始性器官分化而形成的性别。

5,在性腺的基础上,鱼类的性别可进一步分为雌雄异体、雌雄同体和单性型三种系统。

6,雌雄异体:指完成性别分化后的个体体内,仅存在卵巢或精巢一种性腺。

7,雌雄同体:是同一个个体内同时存在两性性腺,且都能发育成熟,并终生保持。

8,性转换:在性腺发育的早起阶段,一种性别转换成另一种性别。性逆转:在性成熟后才开始从一种性别向另一种性别转换的现象。

9,性腺发育过程就是鱼类把摄食所获得的物质和能量资源分配给性腺的过程。

10,产卵场:在水体中,凡适合于卵生鱼类产卵,在生殖季节能吸引生殖群体来到并进行繁殖的场所。

11,产卵群体:同种鱼类因生殖目的而临时集结成的群体。用(P)表示。补充群体(K):初次性成熟的所有个体。剩余群体(D):第二次以致多次重复性成熟的所有个体。鱼类产卵群体可以划分分三个结构类型:ⅠP=K ⅡP=K+D,K>D ⅢP=K+D,K

第Ⅱ类的产卵群体由补充和剩余群体两部分组成,但仍以补充群体为主。第Ⅲ类的产卵群

体也由补充和剩余群体两部分组成,但以剩余群体为主。

12,性比:是指鱼群中雌雄鱼的数量比例。

13,繁殖方式:无亲体护卫型、亲体护卫型、亲体型。繁殖行为:是鱼类对历史和现时环境条件的一种反映。a,选择和游向繁殖场所。b,繁殖场所准备和领域防卫。c,求爱和配对。d,亲体护佑。

第六章:早期发育

1,鱼类早起发育阶段,即鱼类早起生活史阶段,指的的是鱼类生活史中成活率最低的卵、仔鱼和稚鱼三个发育期。

2,鱼类的卵通常由卵膜、原生质和卵黄三部分组成。硬骨鱼类的卵根据形态构造、生化组成以及密度,可分为两大类:浮性卵和沉性卵。

3,种内控制卵的大小的因子可能有这样几方面:①亲体大小②产卵群体③季节④食物组成。

4,卵的质量是早起发育成功的关键之一。卵的质量地裂主要表现为活性低、影响受精率、孵化率和仔鱼存活率,其次是卵形状不规则、异常受精、卵膜软化以及染色体畸变等遗传缺陷。5,卵的发育速率和成活受环境因子的影响极大包括下面几点:①水温②溶氧③光照④盐度和水质等⑤敌害生物。

6,卵黄囊期仔鱼的生活方式,除丽鱼类、鳑鮍类等较为特殊外,大致可归纳为四种类型:①浮游型②潜伏型③吸附型④底生型。

7,仔鱼在卵黄囊期完成口、消化道、眼、鳍功能的初步发育,并建立巡游模式,能活泼有用于水体中上层,从而具备条件从内源性营养转入外源性营养。

8,影响仔鱼摄食效率的最重要非生物因子是光照和水温。

9,仔鱼必须在卵黄耗尽前后及时从内源转入外源性营养,否则就会进入饥饿期。不可逆点:指饥饿仔鱼抵达该时间点时,尽管还能生存较长一段时间,但已虚弱得不可能再恢复摄食能力,故亦称不可逆转饥饿。

10,临界期:养殖鱼类仔鱼从内源营养转向外源营养时所遇到的高死亡率。

11,控制临界期表露的主要因子是:①饵料的大小、质量和密度,这是决定仔鱼初次摄食成功的最主要因子。②仔鱼摄食技能的形成和适口饵料密度高峰出现时间的配合。。

12,临界期的主要标志是高死亡率。

13,卵和仔鱼的捕食者主要是无脊椎动物和鱼类。

14,就鱼卵和仔鱼方面来说,被敌害捕食主要取决于一下因子:①亲体产卵行为。②鱼卵没有主动避敌能力。③饥饿对仔鱼避敌能力的影响。

15,捕食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①调查捕食者种类、丰度和划分类群。②研究敌害搜索、侦查和捕食鱼卵和仔鱼的方法和过程,建立捕食过程理论模式。③估计捕食死亡率,主要涉及捕食者胃内食物分析和每日消耗能。

第七章:感觉、行为和分布

1,感觉边界:就感觉能力而言,如果把鱼看作处在水体某一中心点上,那么它能够接受环境信息的最大距离,就是它的感觉边界。

2,感觉器官:由感受器和一些非神经性的组织、细胞一起构成。

3,视觉主要用于侦察饵料对象、辨认其它鱼和掠食者,以及熟悉栖息环境。

4,光强度在水域有分层现象,一般为三层:①真光层:从水面至水下80m区间,光线充足,动植物繁茂;②弱光层:从水面至水下400m区间,只有少量光线透入,植物数量很少;③无光层:400m以下无植物存在。

5,听侧系统:指内耳和侧线。在水中声音传播的速度要比空气中快4.8倍。

6,电感受:是一种可能源于侧线的感觉系统。鱼类有两种式型的电感受器:被动的和主动的。鱼类对电的反应有:感电反应、超电反应、麻醉反应。

7,鱼类的化学感觉:指嗅觉和味觉。探知食物是嗅觉的主要功能。

8,就发光方式和性质而言,发光器分两类:①放光细胞发光,也称自发光。②共生细菌发光。大多数发光鱼类生活在海洋的弱光和无光层。

9,发光的生物学意义:照明、诱捕、种类识别、种内传递信息、集群、生殖和避敌等项相关。

10,根据鱼类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大致可把鱼类分为喜光性和怯光性两大类群。也叫正趋光性和负趋光性。

11,正趋光性:鱼类在黑暗中发现光源,一般会产生一种朝向光源的定向运动。负趋光性:鱼类对明亮的光源,一般会产生远离光源的定向运动。

12,灯光捕鱼的远离:利用人工光源作为诱饵,诱捕趋光性鱼类。

13,鱼类的趋光性受许多内外因子的影响:①水温②水体透明度③潮流和风浪④月光⑤鱼的年龄⑥鱼的生理状况。

14,关于趋光机制有几种假说:①机械说②适应说③信号说④信号--适应假说。

15,鱼类能产生声音的结果主要是骨骼、肌肉和鳔。、

16,发电鱼类依靠发电器官发电。发电器官由特化的发电细胞组成。发电细胞大都是由肌纤维演化而来,也有由脊神经元变化而来的。

17,鱼类的分布受温度、盐度、水流、溶氧、光线以及可利用的食物等诸多因子的控制和影响。盐度是限制鱼类分布的首要因素。

18,全世界淡水鱼类区划为三界六区:①北界②新界③南界。我国的淡水鱼类区系,隶属于古北区和东方区两大区划。

19,限制海洋鱼类分布的主要因子是稳重。根据对温度的适应和耐受力,鱼类大致分三大类群:①热带性鱼类②温水性鱼类③冷水性鱼类。

第八章:洄游

1,鱼类的运动行为有两种:①游泳行为: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命活动与索饵、生殖、集群、防御、洄游等一切生命活动有关。②集群行为:具有一定规律的空前定位鱼群。

2,定居鱼类:个体在整个生活史期间都在出生地附近生活。洄游鱼类:个体在生活史某个阶段要穿越不同类型或性质的水域进行长距离洄游。

3,洄游:是一种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和一定时间的变幻栖息场所的运动。特点:集群的、有规律的和周期性的,并具有遗传的特性。

4,鱼类从不定向运动到周期性定向洄游与气象水文条件变化有关。主要水温变化有利于其生长发育的条件。

5,洄游的分类:Ⅰ根据洄游的动力有主动洄游和被动洄游之分。Ⅱ根据洄游的方向有水平洄游和垂直洄游之分。Ⅲ依照鱼类洄游的目的不同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防御洄游。

6,洄游的原因有:Ⅰ历史因素Ⅱ环境因素(温度、水流、水化学因素、食饵生物、太阳月亮地磁场等的空间定向导航作用、敌害)Ⅲ内在因素(性激素、鱼体血液的化学成分、渗透压机制的变化等)Ⅳ遗传因素Ⅴ能量学因素。

7,洄游的研究方法:生物学法、标志放流法、其它方法。标志的方法主要有:切鳍标志法、挂牌标志法、超声波和无线电标志法、同位素标志法。其它方法包括:一类是渔业上用来探测鱼群位置的仪器设备,另一类是各种潜水设备。

第九章:种群

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①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②为人工养殖中合理

控制种群数量、适时捕捞提供合理知道。③通过种群波动变化的规律,为敌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④有利于对濒临种群的拯救和恢复。

2,鱼类种群生态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种群的自然生活史。二是种群的数量变动规律。

3,鱼类的自然种群具有三个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4,种群的鉴别方法:遗传学方法、形态学方法、生态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渔获量统计法。

5,丰度:指种群在某一时间、某一区域内个体的绝对数量。种群丰度估计的方法:计数法、标志重捕法、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物法、有效种群分析法、卵丰度调查法、声学法。

6,有效种群:种群的一个特定的世代级,在其进入渔业以后的捕获量总和。也叫股群。

7,生命表通常有三种:动态生命表、静态生命表、综合生命表。生命表:是分析种群动态的基本工具,主要用语记在种群内个体的存活、死亡和繁殖特征。

8,生物量:指鱼的种群的重量或种群某部分的重量。生产量:种群在一个特定时距内生物量的总生长,包含该段时间结束前种群所死亡的鱼的生长。

第十章:群落

1,生物群落:每一生物物种相互以来、相互作用,组合成有一定内在联系和结构特点的整体单元。

2,群落:指特定区域或栖息所内全部的鱼种。群落的主要特征:物种多样性、形式结构和组织、优势种、食物链和能量流。

3,就生物类群来说,生物群落可以分为以植物和以动物为主体的两类群落。就栖息环境而言,生物群落又可分为陆生和水生生物群落两类。

4,群落的生态演替:指群落经过一定的发展历史时期及物理环境条件的改变而从一种群落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顺序过程。演替的式型基本分为两种: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

5,鱼类的生物性相关: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6,竞争:具有相同需要的生物个体间对有限的共同资源发生争夺的一种相关。包括种内和种间竞争。密度越大种内竞争越剧烈。

7,密度依赖:种群增长率与其密度之间的关系。

8,种间竞争只有在两个物种的分布区重叠时才有可能发生。竞争的方式有:争取竞争和夺取竞争。

9,生态位:物种在生物群落中对栖息地区分配的空间单位。生态位的定量指标是生态位的宽度和重叠度。

10,营养级:食物链中的食物环节。能量锥体:如果把通过各营养级的能流量,由低到高会成图,就成一个金字塔形。

11,生态效率:食物链中,能量通过不同营养级转换的效率。

第十一章:人-鱼-环境

1,环境因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生物环境因子,或称物理环境因子;另一类是生物环境因子,指生活在它周围的其它有机体。

2,生态系统:指一个相互作用着的生物和非生物部分构成的稳定系统。在这个系统内,生物和非生物之间沿着一定的循环途径,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流动。

3,一个大的生态系,可以由许多小的生态系镶嵌组成。鱼类所生活的水域生态系,可以分成海洋和内陆水域生态系两大类。

4,生态系统的主要属性:空间区域、系统功能、资源要求、动态平衡与调节、演化。

5,生态系的结构可以包括两大部分:一、非生物组成部分二、生物组成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6,人类活动对水域环境和鱼类资源再生的影响:过度捕捞、水域污染、水利农田建设。

7,过度捕捞现象的出现,反映了人类对鱼类这一可更新生物资源的生产、调节、复苏规律以及对“人-鱼-环境”整体统一原则缺乏正确认识,对鱼类资源的科学管理缺乏能力。

8,水域综合调查有以下三个方面:一,鱼类区系组成、种间关系和数量变动。二,生物环境对鱼类资源数量消长的影响。三,非生物环境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综合影响。

9,简述人-鱼-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个资料是我个人觉得重要整理出来的,请大家以看书为准,我这个仅供参考。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大家改正,肯定整理的不全面,还希望大家对付着看看。谢谢大家的支持。最后祝大家取得好成绩。。。2012年4月22日15:23

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包括非生环境和生物环境。 (3)相互关系一相互作用:①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有机 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内竞争: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种间竞争、捕 食、寄生、共生。 2.环境: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 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环境的分类:①按性质分: 自然环境、非自然环境、社会 环境 ②按范围分: 宇宙环境(空间环境)、地球环境(地理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③按 主体分: 人类环境、 (生物) 环境 ④按影响分: 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4.环境因子 :生物有机体以外的 一切环境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分类:①按环境因子特点: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 ②按对环 境的反应: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 5.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 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6.区别: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 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7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 因子;②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③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 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④按利用方式: 条件、资源;⑤ 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 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8.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 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制 因子。 9.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 素称最小因。 10.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 ,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 生物的耐受限度时 ,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两定律异同: 都是对生态因子数量的法则,但是前 者是决定植物的生长,最小因子增加有利于其生长,而后者生态因子的增加会使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1.限制因子定律 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 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 12.生态幅: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 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 (或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 )之间的范围称生态幅或生态价。 13.适应方式 :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营养适应。 性和1.生态学 :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1)有机体:包括生命的各组织层次 2)环境: 14. 适应: 生物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特

鱼类行为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鱼类的趋性:自由运动的动物受到外界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刺激,朝向一定方向运动,这种反应称为趋性。趋性是适应性行为的最简单方式。鱼类的趋性包括:(1)趋光性(指鱼类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运动的特性),包括正趋光性和负趋光性。(2)趋动性(视觉运动反应)---指鱼类为了将其视野内的的运动目标保留在视网膜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在趋流、集群、空间定向、捕食等行为中期重大作用。 (3)趋音性(鱼类能够依靠内耳和侧线对各种声音刺激产生相对灵敏的感觉,并会由此出现各种行为反应) (4)趋流性(大部分鱼类的生活都不同程度的与水流有关,趋流性在鱼类的洄游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5)趋化性(鱼接近饵料的行为是由趋化性所决定的) (6)趋电性(7)趋触性(8)趋地性 2.进化稳定对策(ESS):如果种群中的大多数个体都采取某种行为对策,而这种对策的好处又为其他对策所不及,这种对策又可称为ESS。环境的每次大变动都会引起种群的不稳定,但一旦一种ESS确定下来,种群就会趋于稳定,任何偏离ESS 的行为就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3.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个体以牺牲自己的生存和生殖机会为代价去帮助其他个体繁殖更多的后代。 注:帮手鱼存在的原因:领域和配偶的不足(便于日后的取而代之) 充当帮手的远期利益:提高自己的广义适合度;继承领域;获得生殖经验;帮助

的互助性;在较好的生境下生存 4.领域行为:是动物的一种重要行为。又称为护域行为、领域性,是指与保卫领域有关的一些行为活动。 鱼类领域行为:鱼类在栖息水域某一区域划定的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作为自己的领域,当别的生物侵入的时候,地盘主人会用尽办法驱赶入侵生物,保卫领域地,从而利于鱼类在生殖季节竞争配偶和保护产卵场所,进一步保护鱼卵和幼鱼,这种行为称为领域行为。 5.生理学变色:动物在在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短暂改变体色的现象,变色非常迅速,当刺激消失时立即恢复原来的体色。由色素在色素细胞中的重新分布引起。 6.形态学变色:动物随环境变化而改变体色,变色速度较慢,持续时间较长,体色相对稳定。包括色素细胞数量的变化和每个色素细胞中色素含量的变化。 7.鱼类的巡航游泳速度:鱼类在正常状态下自然游泳的速度,又称耐久速度或巡航速度。鱼类用这样的速度游泳时,可以持续、耐久地作长距离的运动。它包括长距离的洄游速度,有海流时的游泳速度,个体的游泳速度和结群时的游泳速度等 8.鱼类的视觉运动反应:是指动物为了将其视野内的运动目标留在视网膜上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 9.常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叫做变温动物。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常温动物。 10.集群行为:鱼类的集群行为是指鱼类间的集体合作行为,这种合作可以仅表现为暂时的和松散的集群现象,但更典型的是鱼类组成一个有结构的永久性社群,其中有明确的分工和组织。视觉、侧线感觉、听觉、嗅觉及电感觉等在鱼群形成

普通生物学-鲫鱼的解剖

实验鱼的解剖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鲫鱼鱼的结构观察,从形态学角度认识生物体的结构组成,了解其适应水生生活的结构特点。学习鱼内部解剖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实验材料与用具 鲜活鲫鱼、解剖器、解剖盘等。 三、实验操作与观察 (一) 鲫鱼的外形(图1) 取鲫鱼标本,放在解剖盘中进行观察,其体测扁,身体分头、躯干、尾三部份。 自吻端至鳃盖骨后缘为头部。口位于头部前端(口端位),口两侧各有 2 个触须(鲫鱼无触须),吻背面有鼻孔 1 对,眼 1 对,位于头部两侧,形大而圆。眼后头部两侧为宽扁的鳃盖,鳃盖后缘有膜状的鳃盖膜,藉此覆盖鳃孔。 自鳃盖后缘至肛门为躯干部;自肛门至尾鳍基部最后一枚椎骨为尾部。躯干部和尾部体表被以覆瓦状排列的圆鳞,鳞外覆有一薄层表皮,躯体两侧从鳃盖后缘到尾部,各有 1 条由鳞片上的小孔排列成的点线结构,此即侧线;被侧线孔穿过的鳞片称侧线鳞。鱼鳞的排列方式因种而异,成为分类鉴定标准之一。鳞式的写法是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体背和腹侧有鳍,背鳍 1 个,较长,约为躯干的 3/4 ;臀鳍 1 个,较短;尾鳍末端凹入分成上下相称的两叶,为正尾型;胸鳍 1 对,位于鳃盖后方左右两侧;腹鳍 1 对,位于胸鳍之后,肛门之前,属腹鳍腹位。肛门紧靠臀鳍起点基部前方,紧接肛门后有 1 泄殖孔躯干部与尾部交界之腹面有肛门与尿殖乳突,在尾部有一臀鳍和尾鳍,鳍由鳍棘,或软鳍条支持,硬而不分叉的为鳍棘,柔软分节而分叉的为鳍条,计算各鳍的鳍棘与软鳍条。 图1:鲫鱼的外形 (二) 内脏原位观察(图2-3) 从肛门前l厘米左右处剪一孔,插入剪刀沿腹中线向前经腹鳍中间剪至下颌;使鱼侧卧,左侧向上,自肛门前的开口向背方剪到脊柱,沿脊柱下方剪至鳃盖后缘,再沿鳃盖后缘剪至下颌,除去左侧体壁肌肉,使心脏和内脏暴露。 原位观察:腹腔前方,最后一对鳃弓后腹方一小腔,为围心腔,它借横隔与腹腔分开。心脏位于围心腔内。在腹腔里,脊柱腹方是白色囊状的鳔,覆盖在前、后鳔室之间的三角形暗红色组织,为肾脏的一部分。鳔的腹方是长形的生殖腺,雄性为乳白色的精巢,雌性为黄色的卵巢。腹腔腹侧盘曲的管道为肠管,在肠管之间的肠系膜上,有暗红色、散漫状分布的肝胰脏。在肠管和肝胰脏之间一细长红褐色器官为脾脏。

基础生态学重点总结材料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非生物环境——温度,可利用水,风; 生物环境——同种或异种其他有机体。 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 黄化现象:光是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的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温动物:通过自己体氧化代产热来调节体温,如鸟兽。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来调节体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 春化:很多植物在发芽之前都需要一个寒冷期或冰冻期,这种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驯化: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产热水平会比在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阿伦规律:冷地区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生物对低温的适应:(1)形态:植物的芽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树干粗短,树皮坚厚 状;温动物出现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的变化。

农业昆虫学重点总结

农业昆虫学重点总结 植保31201班 1、农业昆虫学:研究农田生态系中有害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种群数量变动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关系,同时,又研究寄主受害后反应,包括经济损失、补偿能力和抗生机制,以及提出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综合防治策略和配套措施,以期达到控害、高产、优质和维护优良生态环境的目的的科学。(是研究农业害虫的发生、发展规律、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的科学) 2、昆虫防治方法: ●植物检疫:由国家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植物检疫法规,并建立专门机构进行工作,目的在于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杂草人为地从国外传入国内,或从国内传入国外,或传入以后限制在国内传播的一种措施。 ●农业防治:是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前提下,运用农业栽培管理措施,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天敌的繁殖,而不利于某些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直接或间接地抑制虫害的发生与危害的方法。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来控制害虫数量,以达到压低或消灭害虫(病害、杂草)的目的。 ●物理机械防治:应用各种物理因子和机械设备来防治害虫的方法。包括光学、电学、声学、力学、放射物理、航空、人造卫星、神舟飞船等 ●化学防治:利用化学药剂防治害虫的方法。包括辅助剂和增效剂,激素。 3、农业防治的优缺点 ①优点 ●主动措施,将害虫消灭在农田以外或为害之前; ●结合作物丰产栽培技术,不增加防治害虫的劳动力和成本; ●利用越冬期、抗虫品种、改变耕作制度和改造生态环境,对害虫彻底控制,其他方法无法达到; ●有利于天敌生存,无污染的环境。 ②缺点 ●某种措施对一些害虫有效,另一些害虫数量可能导致上升; ●措施有明显的地域性; ●不能作为应急措施,在害虫爆发时显得无能为力 4、生物防治的优缺点 优点:①有效控制害虫; ②减少环境污染; ③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业收入 缺点:①控制不迅速,药效慢,难于对付爆发性害虫; ②制剂、天敌不易成批生产(相对化学农药),季节性强; ③使用方法不简便和效果不稳定。 5、化学防治的优缺点 ●优点:杀虫作用快,效果好,使用方便,不受季节性和地区的限制,适于搭面积机械化防治; ●缺点:保管不慎,会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造成公害以及 3R 问题;即残留Residue、抗药性Resistance、再猖獗Resurgence。

生态学概论复习题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相互关系,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等级的生命体系。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行为和分布)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及分布起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土壤:岩石风化后,在生物参与下形成的生命与非生命的复合体。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1、综合作用(交互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或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不可替代和补偿作用。 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总有1~2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这就称为主导因子。 最小因子法则: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其中一种营养物质数量甚微则植物的生长受到不良影响,若这种营养物质完全缺失则植物不能生长。缺点:只考虑了对植物的影响,只考虑了植物与营养物质的关系,有局限性。补充:只适用于稳态条件下,还要考虑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 限制因子: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和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

展,该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耐性定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的耐受范围的法则。 光饱和点: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也就不再增加或增加的很少,该处的光照强度就是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光补偿点的光照强度是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光和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 按光强可把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植物。按日照长度,可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摄取一定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个常数。K=N?(T-C) 。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历期,T为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 温度的生态学意义:1、生物是存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2、地球上的生物在进化中有应对温度变化的特性。 水的生态学意义:1、生命起源于水环境2、是任何生物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3、生物的新陈代谢是以水为介质进行的4、水是生命代谢中的重要原料5、水对植物的具体生态作用:(01、水分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02、为生物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03、土壤含水量三基点04、水对陆生生物热量调节和热能代谢的生态作用)6、各种生物之所以能够生存至今依赖水在3.98℃时密度最大7、水的间接生态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1、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2、预测生物

[农学]鱼类生态学教案

[农学]鱼类生态学教案 鱼类生态学教案 授课教师:唐文乔 绪论:生态学的学科体系 和鱼类生态学(fish ecology)的发展趋势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动态 2. 掌握鱼类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3(初步了解鱼类的生命机能与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 4(初步掌握鱼类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研究的主要理论以及发展动态。 5(了解鱼类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6(为深入开展鱼类增养殖、鱼类资源保护、水域环境保护和渔业生产等奠定必要的生态学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 与普通生态学相比,从研究对象上仅涉及鱼类,并且主要是硬骨鱼类。在组织层次上讲有4个层次 1(研究鱼类的各种生命机能和环境条件的关系,即个体生态学的范畴 介绍鱼类的呼吸、摄食、繁殖、发育、生长、感觉、集群、洄游等生命机能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以及当这些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对鱼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为制定饲养、育种、增殖、捕捞、资源保护和管理等提供生态学依据 2(鱼类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是种群生态学的部分内容, 介绍种群概念、判别、数量统计、死亡征等

有助于资源评估、确定保护对象、预测经济种群的渔获量、提出合理的渔业计划以及有效的增殖措施 3(鱼类群体空间位置的变更 介绍鱼类的行动和洄游习性。 涉及到鱼类个体生活史、生命周期、种内种间鱼群的集散、分布和迁徒规律、昼夜和季节性活动规律、摄食、越冬和繁殖习性等 对侦察鱼群、改进和发展新的渔具渔法具有重要意义。 4(以鱼类为主的水域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域环境和鱼类资源的影响主要介绍水域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过度捕捞、水域环境污染、水利建设等对鱼类的影响。 鱼类生态学的基础学科 三(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教学、实验室实验、养殖场参观和水簇馆鉴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完成本课程教学。 四(教学时间:全课程30学时,本部分2学时 五(教学过程 1(阐述什么是鱼类(fishes)以及鱼类在水产业中的地位 2(阐述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 3(阐述鱼类生态学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 4(阐述课程的要求和目的 5(大致介绍本课程学习的内容 6(介绍参考书目 (1)殷名称,1995。鱼类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Wootton, R.J.,1990(Ecology of Teleost Fishes(Chapman,Hall,London(

鱼类行为学期末考题库

鱼类行为学 一、填空题 1.动物的行为根据其功能不同可分为、逃避行为和生殖行为等。 2.根据行为的复杂程度以及可变程度则可将其分为趋性、非条件反射、本能和学习等。 3.在动物行为的研究领域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主流思想:欧洲的生态学派和美国的“心理 学派”。 4.研究鱼类行为的方法大致可归纳为现场观察法、渔获实验法水槽实验法和数学模拟法四 中。 5.根据实验数据建立最适模型的方法,这样的模型称为黑箱模型。 6.鱼类整个眼球近似呈椭圆形。 7.眼球壁由巩膜、脉络膜和视网膜三层构成。 8.现在已经知道,鱼类的机械感觉器官主要有内耳石和皮肤感觉器官(如侧线等)。 9.鱼类皮肤感觉器官一般可分为感觉芽、陷器、及罗伦氏器等四种类型。 10.鱼类耳石分别称为小耳石、矢耳石和里耳石。测线 11.鱼类的化学感觉是指它们对化学性刺激的感觉,一般可分为嗅觉和味觉两大类。 12.就趋光性而言,可把鱼类分为三类:1.对光呈正反应,如银汉鱼。2.对光呈负趋光性, 如狗鱼。3.对光暗成均等反应,如淡水鲈。 13.对于鱼类的趋光性的原因和机制主要由四种假设:强制运动论,适宜照度论,适 应性阶段论和阶段论。 14.按照前苏联科学家的意见,鱼类的趋光由两个阶段所组成,也即生物学阶段和生理学阶 段。 15.视觉运动反应显然可以分为两种典型的类型:局部性的视觉运动反应,身体不会发生移 动;全身性视觉运动反应,身体会随着视野内的物体的运动而发生移动。 16.极限流速是指鱼类所能克服的最大流速,极限流速又可称为临界流速。 17.很多学者认为,鱼类的趋流性也是由其保定目标所决定的的。 18.鱼类在电场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反应有三个典型阶段,分别称为:感电行为、趋电行为 和麻醉行为也可称为第一反应、第二反应和第三反应。 19.动物存在对接触刺激的趋性,这类型为称为趋触性或趋固性。 20.动物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反应,称为反射。 21.鱼类的学习行为包括印记、习惯化、条件反射等行为方式。 22.根据鱼类能忍受的温度变化幅度将鱼类划分为广温性和狭温性鱼类。 23.在渔业方面,常常把对于某一鱼类具有高产量时的水温称为此鱼的适温,这种水温 也有一个范围,并称为适温带。 24.鱼的测线神经起着盐度检测器的作用。 25.根据海产鱼类对盐度变化的忍耐性大小和敏感程度,可将其分为狭盐性和广盐性。 26.鱼类对海水盐度的变化能引起反应。主要出于海水的盐度影响鱼体的渗透压。 27.海洋中鱼类的饵料生物虽有多种多样,但归结起来可以分为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 动物。 28.快速游泳的鱼类都具有纺捶型的体型。 29.红肌肉多的鱼类,游泳持久性好、这类鱼可称为耐久型。 30.鱼类的瞬时下潜速度一般可达到0.5-1m/s左右,为水平方向游泳速度的20%_30%,而 且垂直下降的速度也不与体长的增减呈正比例关系。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 结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物环境:A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a大气候:离地面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B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领接环境/b小气候: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 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反作用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CO2 、H2O 、食、天敌……)分类:A性质:1气候因子 2土壤因子 3地形因子 4生物因子 5人为因子B有无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 2非生物因子C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动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地) 2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降水)D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引力,光强)2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四季,潮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或间接作用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域某种生物余姚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之歌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的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光质的生态作用:尽管生物生活在日光全光谱下,但不同的光质对生物的作用是不同的,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 波长的辐能,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的最大节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植物物种间对光照强度表现出的适应性差异,是已进化的两类值物间的差异:1阳地植物 2阴地植物 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1昼行动物 2夜行动物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常常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动物才开始活动,因此不同季节随着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异,动物活动时间也有变化 生物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1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2 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3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才能开花的植物 4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A繁殖的光周期1 长日照动物 2 短日照动物 B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 C换卖鱼换羽毛的光周期现象 D动物迁徙的光周期现象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 2、可持续发展 二、问答题 1、什么就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2、论述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填空题 1、当前生态学发展的主流就是研究及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组成、属性、结构、功能、生态过程及调控。 2、在全球变化中,目前比较严峻的、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及等生态问题。 3、生态安全就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与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的状态。 第二章生态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系统 2、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论述生态系统中的基本生态学过程及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填空题 1、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就是一种 ,既有各组分 的功能,又有各组分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2、生态系统就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 、构成一个功能整体。

3、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组分与生物组分。生物组分包括、、三大 功能类群生物。 4、按照人类干扰的方式与程度,生态系统可分为、与。 5、生态系统健康不仅就是指的健康,而且还包括的健康与健康。 6、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就是保持与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持续性,保证 生态系统健康,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 2、生态作用 3、生态适应 4、生态幅 5、胁迫 6、生态位 7、阳性植物 8、阴性植物 9、耐阴植物10、生活型 11、生态型12、光周期 二、问答题 1、主要生态因子、限制因子、最小因子的区别? 2、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3、三基点温度与积温的生态学意义? 4、森林的主要生态作用? 5、以沙漠植物为例,论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三、填空题 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将生态因子分为、、、及 5类。 2、生物与环境的基本关系主要表现为环境因子对生物的、生物对环境的 与生物对环境的三种形式。 3、生物所在环境中的某种生态因子或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发展,该 因子就就是限制因子。 4、生物保持内稳态、增强对胁迫的耐受性而适应环境的方式包括、

厦门大学海洋生态学老师所划重点题目整理汇编

海洋生态学复习思考题2014 第一章绪论 1.海洋生态学的十大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请具体说明。 –海洋初级生产力总量的研究 –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研究 –海洋新生产力研究 –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研究 –海洋微型生物食物环研究 –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 –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 –生物泵及海洋对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调节作用研究 –热液喷口和冷渗口特殊生物群落的研究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具体说明看课件) 2.什么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答:探讨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和对策,以达到可持续的生物圈的目的。(这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明显趋势。也是海洋生态学的研究的重要任务。) 3.哪三个研究领域为生态学优先发展的领域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答:①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包括气候、大气、陆地和水域变化的生态学原因和后果; ②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决定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学意义,全球性和区域性 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③可持续的生态系统(sustainable ecosystern),探讨可持续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和策略以 及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原理和技术。以上三个优先研究领域实际上阐明了生态学优先发展的领域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4.厄尔尼洛现象和南方涛动如何影响海洋环境和全球气候,举例说明。(看文献,写作业,ppt) (作业,自整理) 第二章海洋与海洋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1. 基本名词: 温跃层——是位于海面以下100—500m之间、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 热常数——指有效温度(即高于生态学零度以上的温度)和发育持续时间的乘积。 K=N(T-T0) K为该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N为天数,T为当地该时期的平均温度,T0为该生物生长活动所需的最低临界温度(生物零度) 海洋生物的垂直移动——海洋动物在夜晚升到表层,随着黎明的来临又重新下降。光是影响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 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补偿深度——:在某一深度层,植物24小时中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全部为维持其生命代谢消耗所平衡了,没有净生产量,这样的深度为补偿深度 临界深度(the critical depth):在这个深度上方整个水柱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总量等于其呼吸消耗的总量。临界深度通常大于补偿深度。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一“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当环境中某物质的

鱼类行为学

鱼类行为学 第一章绪论 1.水生动物行为学:水生动物行为学是一门探索和研究鱼类和特种水产动物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反应行为、行为规律和行为变化规律的应用基础科学。目的在于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国海洋与内陆水域的水生动物资源。 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趋性、非条件反射、本能 3.动物的获得性行为的类别:习惯化学习行为、模仿学习行为、“印痕”学习行为、条件反射和推理学习等五种。 4.水生动物行为学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地了解鱼类和特种水产动物在这些水体中的行为特点和行为规律,尤其是把握住它们的行为变化规律,依据其创造出最完善的增殖、养殖与捕捞等渔业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方式和新方法,逐步实现内陆水域渔业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从而使我国内陆水域获得最大、最佳持续生产潜力。 第二章鱼类感觉器官的感受与反应 第一节视觉的感受与反应 1.鱼类眼睛的种类 1)光感觉细胞:某些圆口类的皮肤上,区别明与暗 2)“顶眼” :即脑上腺,为各种鱼类所具有,但仅七鳃鳗具有感觉功能。“顶眼”不仅能区别明与暗,还能估计投 入光线的方向 3)眼睛:除了某些穴居鱼类和深海鱼类之外,均具有比较发达的眼睛。眼睛的结构最为完善 4)注:无眼睑、泪腺。某些鲨鱼具瞬膜,遮盖眼球。鲻鱼和某些鲱鱼具脂眼睑,遮盖瞳孔。 2.视距:视觉距离 1)透明度 鳀鱼:透明度2.5m:能看清1.5 ~ 2.0m范围内的渔具动态 透明度0.5m:能看清0.2 ~ 0.3m范围内的渔具动态 ∴在透明度较大的水域中捕捞时,由于鱼类的视距增加,渔具的能见度就应该尽可能小一些。 2)视距与光照度 3)物体大小的关系 4)网片颜色的关系 蓝(草)绿色<白色 5)鱼体长度的关系 6)眼睛大小的关系 7)鱼类种类 处于中上层水域的种类,其视距要比底层水域的的种类远一些 浅海鱼类的种类,其视距要比深海鱼类的种类远一些 8)水下人工光源 3.对光的感觉能力 1)鱼类的视网膜由视杆和视锥感光色素细胞组成 2)视杆细胞对低照度的光线反应最敏感; 3)视锥细胞对高照度的光线反应最敏感,同时还对光线的颜色有感觉作用。 4)通常人类的视锥细胞能够感觉为0.03 ~ 0.1 lx以上的光线。 5)鱼类的视锥细胞能感觉光亮为0.03 lx以下的光线。 6)这样强的感光能力是鱼类适应水域光照度低、光照变化频繁的结果! 第二节听觉的感受与反应 1.听觉 1)内耳是鱼类的听觉器官,内耳没有耳蜗,仅由半规管和耳石组成。 2)侧线和鱼鳔是鱼类听觉的辅助器官。 2.水下声音的种类 1)声源的近场中,质点位移波和声压波同时存在,但以质点位移波为主。 2)声源的远场中,仅有声压波。 3)高等脊椎动物内耳的耳蜗能够直接感受声压波; 4)鱼类的内耳不具备耳蜗,不能够直接感受声压波,只能直接感受质点位移波,行使近场听觉机能。 5)骨鳔鱼类(如典型的鲤科鱼类)可通过鱼鳔的共振,经韦伯氏器的传导,接受声压波。 6)无鳔和鳔耳之间无联系的非骨鳔鱼类,只能感受质点位移波。 7)鳔耳之间有联系的非骨鳔鱼类也能不同程度的感受声压波 3.听觉频率范围 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16~20000赫兹;

浮游动物学重点总结共13页文档

浮游动物学重点 ——静影藤绒 绪论 1.浮游生物的一般特征 ①生物体缺乏发达的游泳器官,活动受水流或风浪支配,营随波逐流式漂浮生活,但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垂直移动的能力 ②除部分水母类外,身体体型小,对它们形态结构的研究,需要借助于解剖镜和显微镜 ③除生活于气水交界和深海的部分种类具色彩外,一般身体趋向于透明无色 ④浮游生物能以各种不同方式适应漂浮生活 2.真光层(euphotic layer):水层中能照到光的部分,通常为水深0米到100-200米范围。 3.浮游生物按个体大小的分类 group Body-size representatives Femtoplankton超超微型0.02-0.2μm 病毒,细菌 Picoplankton超微型0.2-2μm 细菌,金藻 Nanoplankton微型2-20μm 硅藻.甲藻.chrysophyta,绿藻,黄藻 Microplankton小型20μm-1mm 硅藻,蓝藻,原生动物,甲壳动物,轮虫,幼虫 Mesoplankton中型1-5mm 水母,桡足类,cladocera,介形亚纲,毛颚动物,翼足目,异足亚目,被囊动物 Macroplankton大型5-10mm 水母,桡足类,磷虾,hyperiidae,sergestinae,毛颚动物,翼足目,异足亚目,被囊动物 Megaplankton巨型>1cm 水母,甲壳动物,被囊动物 4.按生活史中浮游时期的长短 Holoplankton 永久性浮游生物 Meroplankton 阶段性浮游生物 Tychoplankton 暂时性浮游生物 5.生物海洋学Biological Oceanography 研究海洋生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和海洋水体、基底结构及各种动态过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物海洋学是一门研究海洋生物种群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状态,以及各生物群落之间和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学科。不难看出,生物海洋学主要涉及的领域是生物分类学和生态学。但是,由于海洋生物研究人员的兴趣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实际研究中涉及的范围远远超出上面讲的那两个方面。 海洋生物学Marine Biology 研究海洋中生命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海洋生物学主要研究海洋里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物的分类和分布、发育和生长、生理、生化和遗传,特别是海洋生态。其目的是阐明生命的本质,海洋生物的特点和习性,及其与海洋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生物学现象及其变化规律,进而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服务。 6.赤潮Red tide 定义: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值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景观生态学重点总结

景观生态学重点总结: 景观的定义:在几十千米到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是土地的一部分,强调其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景观与土地,环境的区别和联系?)景观:土地的具体一部分,是土地的外延从属,更代表了一种较为精细的尺度涵义;强调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具有异质性;存在形式为实体。概括其特点可为以下七性:空间异质性、地域性、可辩识性、可重复性、功能一致性、尺度性和多功能性。 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主要关注土地的肥力、产权关系、经济价值;均质性地块单元。 环境: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存在形式有实体和非实体形式。 两大学派:美国学派:来源于生态学。侧重对景观生态系统研究,把研究建立在现代科学和系统生态学基础上,侧重对景观的异质性,多样性,稳定性的研究。形成从空间格局分析,景观功能研究,动态监测等一系列方法。 欧洲学派:来源于地理学。主要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进行土地评价,利用和规划,形成了一套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动态变化的学科。 第二章 斑块,廊道,基底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是用来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基本模式。斑块:景观最小异质性单元。廊道: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基底:景观中范围最广,相对均质和连通性最强的部分。 景观结构(landscape structure):景观的组分构成和空间分布方式。 异质性(difference):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异程度。包括时间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 尺度: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上的细化水平。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明确岛屿的概念:与外界有相对明显的界限;不受外界干扰;内部相对均质;与外界差异显著。阐述了岛屿上物种丰富度与面积的关系,遵循那个公式。物种丰富度取决于两个过程:1.物种迁入 2.物种绝灭,迁入率和灭绝率与岛屿面积,隔离程度和年龄有关。 距离效应:由于不同种物种在传播能力上和岛屿隔离程度上的差异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现象。 面积效应:岛屿面积越小,种群则越小,种群灭亡的概率也就越大。 异质种群(mata-population):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经典型大陆岛屿形缀块型非平衡态中间型或复合型种群 经典型:由很多生境和大小,形态相近的缀块组成。灭绝概率相同 大陆岛屿形:由少数很大的斑块和许多面积很小的斑块组成。大陆斑块经常起到库的作用。

恢复生态学复习重点归纳

《恢复生态学》复习纲要 1、恢复生态学的概念和内涵 定义:研究生态系统退化机理、恢复机制和管理过程的科学。 恢复生态学是一门关于生态恢复的学科。恢复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但它又是环境学、地理学、林学、农学、草地学、湿地学、海洋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2、生态恢复的机理 通过排除干扰、加速生物组分变化和启动演替过程使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到某种理想的状态。 3、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 自然因素:全球气候变化(如暖干化)、自然灾害(火灾、水灾等)、外来种入侵(包括人为引种后泛滥成灾的入侵)。 人为因素: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采挖、长期不合理的灌溉、矿山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工农业污染等。据Daily(1995)对人为因素造成的退化生态系统排序:过度开发占34%,毁林占30%,农业活动占28%,过度收获薪材占7%,生物工业占1%。 人为干扰:过度开发、毁林、农业活动、过度收获薪材、生物工业、化学污染、深林砍伐、露天采矿、旅游、探险等。 自然因素:物理因素,水灾、火灾、冰雹风暴、洪水、地震、泥石流干旱胁迫、海岸和河岸冲击等;生物因素,生物入侵、病虫害侵袭、伤害和放牧。 4、什么是生态因子,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是什么 定义: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特点:综合性、主导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阶段性、限制性、间接性和直接性。 5、种群的基本参数有哪些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种群和年龄结构和性比 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6、景观生态恢复目标、原则和步骤

生态学概论复习补充

3 如何研究生态学? 3.1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包括通过观察找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正确的 假设应具有可预测性。 生态学模型:对生态系统行为进行描述和预测。 3.2 方法的重要性 3.2.1 变量的测量:如何确定调查方法?样方多大?变量的选择。 3.2.2 实验设计:需不需要设置对照?试验中需要设置多少重复?注意你收集的数据是否正确?数据是否在生物学上进行解释? 3.2.3 统计方法:简单统计分析(T-检验、F-检验等),多变量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 3.3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3.1野外调查。优点:在自然条件下直接收集数据,数据正确的话,可以正确地解释自然现象。不足:可重复性不强。 3.3.2 实验方法,包括实验室实验和野外试验。优点:变量(生态因子)可以严格控制、可过相对可靠、可重复性高。不足:由于野外可能有很多因子在起作用,实验法仅挑选了少数 因子进行控制,结果可能与野外的实际情况有偏差。 3.3.3 数学模型。优点:高度抽象、能处理在野外不能处理的问题。不足: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不同,模型应用不当容易出现偏差 生态因子 ------通常分为两大类(了解) (1)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s):有机体(同种或异种); (2)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s):温度、光、湿度、pH、氧气等 ------生态因子还可以划分为条件(conditions)和资源(resources)(了解) 条件:有机体不能消耗也不能耗尽的生态因子,如对鱼类来说温度、酸度、太阳辐射是

它的条件。 资源:有机体可以利用并可以耗尽的生态因子,如对植物来说光和无机营养物就是资源,对动物来说食物和空间就是资源。 资源与条件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如太阳辐射对昆虫来说是条件,但对植物来说就是资源。有时,同一因子既可以是资源,也可以作为条件,如在干旱季节,水分对植物来说是资源,而在雨季,特别是降雨量非常大时,水分却变成了条件Begon等将生态因子分为条件与资源 有关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的两点补充(了解) 奥多姆(Odum,1983)认为,在利比希以后的许多工作表明,最小因子定律如果用于指导实践的话,必须加上两个补充的定理: (1)利比希定律只有在严格的稳定状态的条件下,即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的状态下,才能应用。 (2)因子的替代作用(factor substitution),即当一个特定因子处于最小量状态时,其他处于高浓度或过量状态下的物质,可能会具有替代作用,替代这一特定因子的不足;至少是化学性质上接近的元素能替代一部分。例如,软体动物的壳需要钙,钙可能是主要限制因子。如果环境中有很多的锶,它就能部分地替代钙。 生态幅的概念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能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或称为最低度,ecological minimum)和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或称为最高度,ecological maximum),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为耐受性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这个能耐受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鱼类行为生态学重点

鱼类行为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行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行为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生物在一定的栖息地的行 为方式、行为机制、行为的生态学意义的科学。主要研究生态学的行为机制和动物行为的生态学意义和进化意义。 2.鱼类的本能行为:本能是最复杂的先天性行为,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而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生存有意义。即鱼类的本能行为是由内部环境和感觉刺激的联合影响所引起的先天性反应。从一定意义上看,内在环境决定了反应机制的模式,而感觉刺激引起反应机制,结果是一个复杂的神经机制被发动,引起一个复杂的行为序列。 3鱼类的视觉运动反应:是指动物为了将其视野内的运动目标留在视网膜上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这是一种驱动性,是非条件反射,是先天获得的,在趋流、集群、空间定向、捕食、防御敌害等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该反映对探讨鱼类的视觉特点和游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渔具渔法的开发和控制鱼类也有指导意义。 4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个体以牺牲自己的生存和生殖机会为代价去帮助其他个体繁殖更多的后代。如在鱼类的繁殖行为中会出现帮手鱼(如蓝光鳃鱼)现象,其原因有:领域和配偶的不足(便于日后的取而代之);提高自己的广义适合度;继承领域;获得生殖经验;帮助的互助性;在较好的生境下生存 6.最适摄食理论:由于长期自然选择,鱼类索饵(摄食)过程形成一系列形态、感觉、行为、生态和生理特性,保证鱼类具有良好的摄食效应。这种适应总是倾向于使鱼类获得最大的净能量收益,即所获食物的粗能量(收益)和捕食消耗的能量(成本)之差最大。其摄食原则为单位时间内能量或物质的摄入量最大化并选取质量高、容易获得、有营养的食物。在食物上,选择最有利、质量高的食物和最适食谱;在经济学上,考虑取得的食物与消耗的能量之间的关系,将饥饿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权衡取食与危险之间的关系,如当翠鸟在水面飞行,饥饿的三刺鱼便不会去水面摄食;在资源量上,选择环境最优越、食物最丰富密集的区域摄食。这些都符合摄食的效率优先原则、安全性原则、经济学原则等。 5.广义适合度:个体适合度与根据亲缘关系程度进行加权的亲属适合度之和。不以个体存活和生殖为尺度,而是指一个个体在后代中传布自身基因的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把自身基因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后代的个体,则具有最大的广义适合度。 6.鱼类的集群行为:同种的、年龄和体长相近的个体所组成的鱼类群体,School指所有个体朝着统一方向、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一定的速度移动的鱼群;而Aggregation则没有方向性。鱼群具有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集群行为是鱼类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而被保留的一种适应性,对鱼类的生存起着十分有利的作用。视觉、侧线感觉、听觉、嗅觉及电感觉等在鱼群形成和维持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鱼类集群具有合作捕食、防御敌害、可能存在着等级化的摄食模式、节省各个体的能量消耗、更快地找到洄游路线、提高繁殖效率等生物学意义。 二、问答题 1、领域行为?(类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