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中国科技发展史

新中国科技发展史

新中国科技发展史
新中国科技发展史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当时的中国国内仅有30多个专门研究

机构,全国的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

中国的科学技术需要在一片“废墟”上重

建。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

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作为

新中国的主要政府研究机构,并在随后的

几年里陆续成立了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国家地质部等科学技术协调与研究机构。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殷殷报国心。正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任教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异常兴奋,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国外的终身教授职务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

1955年,航空动力学家冯·卡门的学生、时任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的钱学森,历经险阻,回国效力。后来的几十年间,他为发展中国的国防科技作出了特殊贡献。

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人已经有3000多人,约

占新中国成立前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

克服重重困难,纷纷回到祖国,大多数人成为新中国科

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在中国科学院选定的第

一批233名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近2/3是这批

归国的海外学人。

同时,中国政府大力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建立科研

机构。在短短的时期里,中国初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

高等院校、国务院各部门研究单位、各地方科研单位、

国防科研单位五路科研大军组成的科技体系。

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

程碑。次年1月,中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科

学技术事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蓬勃发展的新阶

段。

这一年,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组

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制定出中国第一个

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

术发展远景规划》,拟定了57项重大任务。此规划提出

的主要任务于1962年提前完成,从而奠定了中国的原子

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技术、航空和火箭

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基础,并促进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

门的诞生和发展。在提前完成《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

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基础上,中国又制定了《1963年至

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简称《十年规划》)。

中国政府在1958年对科技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合并,

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各

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陆续成立了各级科委,形

成了中国的科学技术管理体系。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

了国家计划下的现代发展时期。

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要

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简称“四个现

代化”。

在此期间,科技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59年,地质

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

者的“中国贫油”说;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人发现

反西格玛负超子;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

成功;1965年,生物学家们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

岛素。在此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一批学科较齐全、设备

较好的研究所,培养了一支水平较高、力量较强的科研

队伍。到1965年,全国科学研究机构已达到1700多个,

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达到12万人。这是中国科学技术事

业继续发展的基础。

不幸的是,从1966年开始,中国经历了长达10年的

“文化大革命”。这场政治运动对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无

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其间,科技管理陷入瘫痪,研究

机构被肢解,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被迫停止科研工作,下放到农村或厂矿劳动。中国的科学技术几乎停滞不前。

尽管如此,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还是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1966年,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70年代初期,数学家陈景润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向着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迈进了一大步。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1978年3月18—31日,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作了极为重要的讲话。他提出,要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并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的知识分子。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在大会上发表了著名讲话《科学的春天》。他用澎湃奔放、抒情洋溢的语言,表达了“文革”结束后中国知识分子的喜悦心情和踌躇满志。这次大会预示着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将由乱到治、由衰到兴。

不久以后,1978年12月,召开了在中国历史上具有

重大意义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中国进

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也真正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1985年初,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到有领导、有组

织的全面实施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对其科技

发展目标进行了影响深远的重大调整。

1988年,中国政府先后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此后,又先后制定了“星火计划”、“863

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重大项目攻关计划、

重点成果推广计划等一系列重要计划,并建立中国自然

科学基金制,形成了新时期中国科技工作的大格局。

在此期间,中国也取得了巨大的科技成就:建成了

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成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相继研制成功,长征系列火

箭在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5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时任中共

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这是继

1956年号召“向科学进军”、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

中国科技事业发展进程中第三个重要里程碑。

1997年,中国政府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建设国家

创新体系的方案,投资实施知识创新工程。1998年6月,

中国成立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表明中国从更高的层

次上加强对科技工作的宏观指导和整体协调。1999年8

月,中国政府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提出要努力在科

技进步与创新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到目前为止,中国科学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

1%基因绘制图,在世界上首次构建成功水稻基因组物理

全图;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

枢纽工程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中国

在国际上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经性高频耳聋基因、乳光

牙本质Ⅱ型、汉孔角化症等遗传病的致病基因;量子信

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

的成果”;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

以政府为主导的中央计划体制正在转变,一种以“经

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

建设”为原则,政府科技机构、产业研究部门以及高等院

校之间分工明确、良性互动的新型科技体制逐步形成。

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发展。

目前,中国正着手制定新世纪第一个中长期科学技

术发展规划(2006-2020),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

技支撑。

开放的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视野展开新世纪

的科技事业。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成就辉煌 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并且在16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早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的甲骨文中就有有关日食的记载。距今2500年以前的战国时期问世的《考工记》准确地记载了六种不同成份的铜锡合金及其不同用途。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1470年左右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5世纪中期,中国医学家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到此时为止,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四大发明已经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著名英国科学家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都来自中国,中国是一个发明的国度。 由于从明代14世纪60年代末始以来,中国对外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并使之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欧洲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生产力突飞猛进,科学技

术获得迅速进展。中国逐渐拉大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 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历经曲折 在近代历史上,积贫积弱的中国不仅在科技发展上乏善可,而且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还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一个有着光辉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就这样退出了世界科技舞台。 19世纪中叶,一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中国先行者,倡导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于是中国开始有了出国求学者。1847年,来自香山南屏镇的容闳来到美国,3年后,他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从这所大学毕业,成为历史上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位中国人。1872年至1875年,清朝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青少年到美国留学。1905年,中国废除了科举制度,清政府举行了第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这些归国人员为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了辛亥革命。在革命先行者领导下,终于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帝制,中国走向。 是近代中国主科学救国的先驱。但是,20世纪前叶的中国,动荡不安,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物质条件极差,所以发展依然很缓慢。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反对“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即“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提倡与科学,为中国近代科学的诞生扫清了道路。当时的留美学生元任、任鸿隽、铨、胡适等在美国发起组织了中国科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和太阳同步轨道(SSO)的长征系列火箭。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长征火箭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并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成功地实施了第一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

我国航空航天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我国航空航天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航天技术的春天。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把航天技术列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之一。"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对我国航天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描绘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前景的蓝图,一致认为载人航天是我国继人造卫星工程之后合乎逻辑的下一步发展目标。1992年1月,党中央批准研制载人飞船工程。自此,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自行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1号,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宇宙飞船的国家。此后,又分别把神舟2、3和4号送上九重天。在1992年开始研制载人飞船之前,我国"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曾为研制哪种运输器这个问题进行了几年的研究,即对从研制飞船起步和越过载人飞船直接发展航天飞机的多种技术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比较和分析,甚至还激烈地争论过。 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期待已久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顺利升空并安全返回,实现了中华千年飞天的理想。它也打破了美国和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多年垄断格局,成为世界第3个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国家,这对世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振兴中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不过,由于载人航

天技术与无人航天技术有很大差别,主要反映在安全性、复杂性和成本高三个方面,所以从1961年第一名航天员上天到现在,它还没有表现出特别明显的用途。但从可以预见的未来来看,人类现在面临的资源枯竭、人口急增等急待解决的几大问题,只有通过开放地球、扩大人类生存空间来解决。即使在当代,发展载人航天也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首先,它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提升国际威望。因为航天技术的水平与成就是一个国家经济、科学和技术实力的综合反映。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载人航天的突破--用本国的载人航天器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标志。发展载人航天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水平、发达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迄今为止,只有俄罗斯和美国实现了载人航天。其他拥有一定航天技术基础或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虽欲染指载人航天,但因力不从心,所以只能求助于与他们合作,出钱出资,用俄、美的载人航天器将本国航天员送上太空,以图逐步加入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的大国地位。所以,我国航天员进入太空,也能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拥有"两弹一星"那样,引起全世界注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全民的凝聚力。 其次,它能体现现代科技多个领域的成就,同时又给现代科技各个领域提出新的发展需求,从而可以大大促进整个科技的发

中国科技发展史

关于中国科技发展史的文章 1."弘扬民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这句话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但又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国 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人文出祖_黄帝,到尧舜禹的克己爱民,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续 到现在.我们每次在外国人面前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不由得感到自豪起来,滔滔不绝的说着 祖先们的那些精神,说什么要向他们学习,可是谁又做到了呢?没有,都没有,我们是那些说 话不算数的人,但也有些人在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建设我么的国家,我们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不必做的那么大,不用做的要人人都知道你在弘扬名族精神,可以在公交车上,我们可以给那些老弱病残孕让位,过马路时,可以扶那些老人过马路,还可以不乱丢,乱涂,乱扔……那不就没有什么人得病了吗?不就使得环境受到了保护吗?不就使得我国变得更美好吗? 一个祖国的建设不仅仅只靠一个人,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听说过“三个臭皮蛋顶一个诸葛亮”的彦语吗?连三个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这不就说明团结力量大吗?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建设祖国和弘扬名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我们青少年弘扬名族精神的责任占全国任命弘扬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 在我们身边不就又很多这样的例子吗?如在1988年的奥运会上,我国乒乓球队的队员们战胜了对方后,使我国获得了参加奥运会以来的第一块乒乓球金牌,也使得乒乓球成为了我国的国球,这不就是在建设祖国吗?还有就是在今年的奥运会上,在男子110米兰冠军刘翔在直径跑道上战胜了黑人,为我们全亚洲争了光还为我国争了光,这不也实在建设祖国吗?…… 弘扬民族精神,全国人民人人有责,谁都不能丢下这个责任! 弘扬名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 2.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这是黑格尔对世界历史上各文明古国进行了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自豪和骄傲的方面。自古以来,在地球上诞生了许多民族和国家,大多数都衰败没落了,而中华民族何以能历经数千年沧海桑田而依然熠熠生辉,彪炳世界史册?答案是:靠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一内在的动力。 何谓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作用是什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作了精辟的论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江泽民还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没有生机凝聚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特别需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断用这些精神武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使之成为大家的自觉追

现代科技在身边

《现代科技在身边 》教学设计 【内容标准】 三1.5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学生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的行为。 【教材分析】 本课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是联系学生生活积累,感受现代科技给生活和社会带来的新变化。支撑本课问题解决的主要是科技知识教育和青少年为科技所做贡献的品德教育的相关知识,是科技知识教育的开端。对学生科技知识的教育,要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加以引导,帮助他们从感性认识入手,但同时也应引导他们进一步探入感受科技对社会的影响,本课以生活中科技实例为载体,反映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信息搜集与处理、交流与合作、探索与发现,使学生获得知识,体会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从而激发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行为习惯。 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应用各种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能力。 知识:初步理解科技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值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重点】 现代科技在身边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组织讨论法、活动体验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基本知识和原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视频寻入(播放厦门用物联网构建无线城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视频,使学生初步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力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讲授新课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第一板块------科技与生活 第一个活动:大家—起来 请你说出在这个现场的科技产品有哪些? 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科技的热情,从身边事物开始初步感受现代科技带来的变化。 第二个活动:猜猪看 通过出示的条件猜猜看是什么。 通过逐一出示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猜出生活中不同层面的科技产品,更进一步感受身边的现代科技。 教师出示最新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成果(例如:多彩太阳能变化衣,太空育种蔬菜、水陆两栖房屋、会飞的汽车、最小的主机、智能机器人、双触屏显示、手写鼠标等)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和思想震撼,再一次感受现代科技的伟大力量。 第三个活动:身临其境 考考你:你知道制造纸张的原材料是什么? 学生国答:凸显传统的造纸过程对木材和水和需求。 教师出示:石头纸——将矿石磨成高钙1500-2500目的超细粉,将85%改性碳酸钙添加上15%的添加剂制成母粒,最后通过挤压吹膜设备制成纸。整个过程不用一滴水,不消耗一点木材。 教师特别介绍:石头纸在刚刚结束不久的两会上第一次使用,给两会代表和委员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你通过操作实验,对比石头纸和普通纸的区别。(要求小组通过实验的方法,总结出石头纸和普通纸的区别) 教师准备好水和打火机,指导学生安全的做好实验。 在实验的基础上,让总结出不同点最多的小组进行总结。 教师出示石头纸给生活带来的变化:防水、韧性大、原料环保、书写更流畅、防虫防油、安全蛙高等。 教师出示石头纸的制造科技要求:石头纸虽然取材方便,但是对磨粉机要求特别高。这是研制出了超细磨粉机技术,才为石头纸的诞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0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0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0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现代科技在身边教案

现代科技在身边 牡丹区牡丹中学吴吉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品质。 2、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搜集、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3、知识: 了解科技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重点】 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教学难点】 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把学生分为“衣”、“食”、“住”、“行”、“用”等几个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反映各自领域变化的资料。 2、教师准备: 搜集有关科技产品与现代生活的资料和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虎年春晚,刘谦的魔术表演再一次让观众感到震撼,刘谦的魔术之所以能够“千变万化”,是因为背后有高科技的支持。果汁的倒转是刘谦的助理遥控了开关装置帮助完成的。每一张扑克牌都配有微电子接收装置、磁性装置、电子显示屏,他的助理通过遥控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显示技术帮助其完成的。刘谦魔术的特制硬币和有机玻璃,都是可以通过遥控装置控制其快速变换的。不光是魔术表演,现代科技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改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多媒体出示课题:现代科技在身边) (二)交流分享,共同探讨 1、科技与生活(板书) (多媒体出示展示现代生活的四幅图片)

(探究一)现代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新变化? 教师:课前大家已经围绕“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新变化”这一主题做了认真调查搜集。现在各小组相互交流一下吧。 “衣”组(略) “食”组(略) “住”组(略) “行”组(略) “用”组(略) 接着教师把学生搜集的资料制作的幻灯片演示一下 然后同学们谈一下感受(略) 教师总结: 科技给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丰足的衣食,舒适的住行,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生活的科技含量和生活质量,也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 教师:现代科技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它必将赐予我们更多的物质文明 (探究二)想象和推测一下,随着科技的发展,30年后我们的生活和科技发展将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略) 下面是联想集团为我们描绘的未来智能化家庭的惬意生活。 (多媒体演示)清晨,悦耳的铃声将你从梦中唤醒,窗帘自动开启,微波炉主动热好早餐,电脑播放着根据你的喜好定制好的新闻、天气及路况信息。出门上班,家中的安防系统自动启动,烟尘、火灾、有毒气体、非法闯入等都将处于实时的监控之中,遇有异常,系统自动通知物业管理机构,同时自动拨通你的电话提示。下班了,通过电话启动家中的空调,甚至可以控制浴室开始注水加热。回到家,只需轻轻一摁,智能门禁系统就能识别身份,门厅电脑开始播放你最喜欢的音乐。做下来打开电视,灯光将自动调节到合适的亮度,通过视频点播系统可以随心所遇的欣赏你想看的节目。要休息了,躺在床上通过无线互联的移动终端上网、聊天、玩游戏。互动的健身设备不仅控制你的身体状况给出相应的建议,还能模拟室外的场景,让你能痛快的运动---------. 教师:科技的发展不仅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和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简史 科学技术的定义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科学技术史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此,科学技术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历史学。它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科学技术萌芽时期 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时期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早期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陶器 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开始利用蚕丝制作丝绸。 先秦时期 夏商周时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雏形。这时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青 铜器的铸造冶炼技术非常高超,同时也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基本奠定。广泛使用铁器,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 铁柔化技术。《夏小正》成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有大规模的水 利工程,包括都江堰、郑国渠等。创造十进位制。发明筹算,能进行四则运算 以及乘方,开方等较复杂运算,并可以对零、负数和分数作出表示与计算。有学 者认为,筹算促成了印度-阿拉伯数字体系。创造九因歌,为世界上最简便的 乘法表,直到今日还在使用。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测定了比较精确 的回归年长度。中医学理论初步建立。 秦汉时期 中国古代的各个科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农业上的轮作制已经确立。中

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面世。《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造纸术已被发明并且得到了重大改进。造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长城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当时建筑技术的发达。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已有牵星导航技术(过洋牵星术)。发明抽水马桶,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抽水马桶的国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 刘徽、祖冲之、张子信等对数学和天文学做出了很大贡献。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创造了中国古代地图学的基础理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农学的成熟。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丰富了中医学体系。葛洪在炼丹上的研究,对中国原始的化学做出了贡献。马钧在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代表了中国古代机械制造的水平。解飞、魏猛变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车磨。 隋唐、两宋时期 宋朝科技隋唐时经济文化发达,使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到两宋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达到了高峰。 元朝时期 阿拉伯与波斯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翻译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优努斯(又译作尤尼)的《哈基姆星表》(又译作《哈基姆历数书》)等天文学著作。中国人在此时开始使用阿拉伯数字。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王恂与郭守敬等完成编制《授时历》。《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有26秒的差距。1303年,朱世杰著成《四元玉鉴》,将“天元术”推广为“四元术”(四元高次联立方程),并提出“消元”的解法。朱世杰

新中国科技发展史

新中国科技发展史 1955年,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汤非凡等,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并对其生物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将争论了半个世纪的沙眼病毒病原学假说予以证实。 * 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 * 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该粒子是带奇异数的荷电重子的反粒子。 *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1965年,中科院生物化学所王应睐领导的研究小组,与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经过6年多的艰苦工作,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 1966年,我国第一颗地对地核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 1970年,我国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1972年,在水稻育种方面,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袁隆平为首的科技人员育成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1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1号B”;1973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二号”。 * 1978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吴汝康等,在云南省禄丰县石灰坝,发现了世界第一个腊玛古猿头骨化石。 * 1980年,南京大学冯端院士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聚片多筹的倍频增强效应,使激光倍频增强效应提高数十倍,为功能材料中利用缺陷开创了新的途径。 * 1981年,中科院生物化学所王应睐等,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 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I,运算速度每秒1亿次。 * 1985年,北京大学教授王选领导的团队研制成功计算机-激光汉字编排系统和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系统。

* 1987年,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赵忠贤领导的科研小组发现起始转变温度超过100k的超导体。 * 1993年,中科院计算所和曙光公司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全对称的多处理机—曙光一号并行机。曙光1000是我国第一台实际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的并行机。 * 1999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的科研人员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任务,获得一大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人类重要功能基因。 * 2003年,清华大学核研院研制的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实现72小时满功率发电运行。 * 2003年,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提出并牵头组织了“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该计划是第一个人类组织/器官的蛋白组计划,我国科学家承担了30%以上的研究任务。 * 2006年,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吴文俊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创立和发展了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方法和用机器求解方程的方法。 * 2006年,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建立了介电材料超晶格的理论体系,将半导体超晶格的概念扩展到介电体。 * 2006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分析粲粒子J/ψ衰变到1个光子和3个介子的过程中,北京谱仪国际合作组观测到一个新粒子。该新粒子质量约为1835兆电子伏特,寿命约为10~23秒。 2008年,我国3名航天员首次成功实施空间出舱活动和空间科学实验。

现代科技在身边教案

现代科技在身边教案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现代科技在身边 牡丹区牡丹中学吴吉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品质。 2、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搜集、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3、知识: 了解科技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重点】 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教学难点】 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把学生分为“衣”、“食”、“住”、“行”、“用”等几个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反映各自领域变化的资料。 2、教师准备: 搜集有关科技产品与现代生活的资料和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虎年春晚,刘谦的魔术表演再一次让观众感到震撼,刘谦的魔术之所以能够“千变万化”,是因为背后有高科技的支持。果汁的倒转是刘谦的助理遥控了开关装置帮助完成的。每一张扑克牌都配有微电子接收装置、磁性装置、电子显示屏,他的助理通过遥控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显示技术帮助其完成的。刘谦魔术的特制硬币和有机玻璃,都是可以通过遥控装置控制其快速变换的。不光是魔术表演,现代科技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改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多媒体出示课题:现代科技在身边) (二)交流分享,共同探讨 1、科技与生活(板书) (多媒体出示展示现代生活的四幅图片) (探究一)现代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新变化? 教师:课前大家已经围绕“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新变化”这一主题做了认真调查搜集。现在各小组相互交流一下吧。 “衣”组(略) “食”组(略) “住”组(略) “行”组(略) “用”组(略) 接着教师把学生搜集的资料制作的幻灯片演示一下 然后同学们谈一下感受(略1) 教师总结: 科技给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丰足的衣食,舒适的住行,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生活的科技含量和生活质量,也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

中国航空航天的发展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间技术 1. 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运载火箭。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3. 航天器发射场。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4. 航天测控。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5. 载人航天。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

现代科技在身边说课稿

鲁教版初二下册 《现代科技在身边》说课稿 临朐县城关街道北苑中学 李振花 说课设计包括以下环节: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学科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下面我从以上七个方面就《现代科技在身边》一课的讲解,说说自己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从身边谈起,以生活着手,引导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感受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新变化。认识科技与生活、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文化、科技与未来的关系。由近及远,由感性到理性,层层递进,揭示了科技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领略现代科技的神奇和力量。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引导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后备力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感受现代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新变化,认识科技与生活,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加工和应用各种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和方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科技对生活和社会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行为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既是学习重点又是学习的难点。 之所以作为教学的重点,是因为只有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才能激发对科学的兴趣,进而升华为热爱科学的情感;同时,只有懂得科技是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力,才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为九年级学习做好准备);才能增强科技意识,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行为习惯,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根本目的。 之所以作为教学的难点这是因为:本节课涉及到许多抽象的理论观点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等,这些理论本身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加之学生的信息渠道较少和知识面比较狭窄,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让学生深刻理解掌握,显然难度较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对现代科技与我们生活的关系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感悟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当代中学生对现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好奇心较强,这为学好本节课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但学生信息渠道较少,知识面狭窄,社会阅历不深,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中国是一个底子薄、人口多、工业基础差的发展中国家,因而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不同年代,始终根据国家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选择有限目标,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和壮大的策略。我们首先发展了进入空间的能力,随后发展了空间应用的能力,在国家经济实力壮大之后,开始发展载人航天的能力。现在我们正在发展深空探测的能力。经过5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航天工业基础能力和配套能力。实践证明,我们走过的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之路。 1. 进入空间的能力 开展航天活动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拥有进入空间的能力。因此, 中国航天事业的早期活动集中在火箭技术的开发研制上。1970年,我们在中程导弹的基础上,研制了首枚液体运载火箭长征1号,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中国开展航天活动奠定了基础。 在以后的30多年中,长征火箭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运载能力和可靠性不断提髙。1981年,实现了一箭三星发射:1984年突破了低温发动机技术,成功地将通信卫星送入地球静止轨道:80年代末,掌握了运载火箭捆绑技术,1990年长征2号6捆绑火箭首发成功,为中国的大型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打下了基础。 90年代,长征运载火箭的可靠性获得了极大提高,从1996年10月至今,已经连续进行了59次成功的发射,将载人飞船和各种卫星送入不同轨道。 2007年7月初,长征火箭刚刚完成了第101次成功发射。目前,长征运载火箭己形成了谱系,具备了9.5吨的近地轨道、5.5吨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可以满足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各类有效载荷的需要。 2、空间应用的能力 当火箭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之后,我们正式启动了卫星研制计划,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于1970年4月发射成功。此后,我们在通信、遥感、导航定位和科学实验卫星四个领域,逐步形成了广播通信卫星、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海洋卫星、导航卫星、科学实验卫星等7个卫星系列。至今,我们研制并发射了 80多颗卫星,目前在轨运行的有28颗卫星。 中国幅员辽阔,拥有13亿人口,发展广播通信卫星是造福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1984年,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发射成功,开辟了中国卫星通信事业的新时代。此后,发展了东方红2号甲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通信广播卫星。近期成功开发的东方红4号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平台,设计寿命15年,输出功率10.5千瓦,适用于大容星通信广播、电视直播等,将满足中国卫星通信的需要。目前我们利用这一平台已研制并发射了鑫诺2号直播卫星、尼日利亚通信卫星,并正在为委内瑞拉制造新的通信卫星。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征文名称:纪念建国60周年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1840年的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封建上千年来封闭的大门,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华民族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遭受着各国列强的欺辱与蹂躏。在艰难的生存斗争中,中国人民一直在寻找一条脱离苦海的道路。 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此次运动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中国带来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再次,俄国十月革命也给困顿中的中国带来了一丝清凉的气息,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救国的希望,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也开始走向了政治舞台。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早期,各种思潮在中国的土地上蔓延,在比较了各种主义的发展前景后,中国共产党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在此后与各种思想斗争中,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带领中国走向强盛的一支中坚力量。深厚的群众基础,为以后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毛泽东同志带领我们建立了新中国,成就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站了起来,可是这也并不代表着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初期,也会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刚成立的新中国留给共产党的是一堆烂摊子,我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恢复,需要我们制定一个长远的发展计划,使我们国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上世界。这是一个宏伟而又艰巨的任务,西方的发展会给我们带来些经验,但更多的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 为了找出一条适合我们的道路,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多次的探索中,遇到很多困难与挫折,也会有惊喜和收获。一个国家能否快速的发展起来,需要决策者们英明的大脑和智慧。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摸索着一条道路,也犯过很多的错误。1958年的“大跃进”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不但没有加快国家的发展,反而拉大了与世界的差距。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文化大革命”中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但是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本应取得更大的成就。这些失败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在不断的对失败的总结中,逐渐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1978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一年,因为中国在这一年又发生了一件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是中国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在这一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

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件.doc

----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件 1、制定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1月,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随后,国务院制订了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956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规划》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对全国科研工作的体制、现有人才的使用方针、培养干部的大体计划和分配比例、科学研究机构设置的原则等作了一般性的规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中国整个计划经济时代乃至后来的科学技术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中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 1958年8月30日,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开始运转。 3、“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24日,中国又成功地把一颗名为“东方红”的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中国“两弹一星”计划的实现,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新中国第一辆轿车出厂 1958年5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中南海观看一汽试制的第一辆东风牌 轿车 5、中国成功试制新型喷气式飞机月,中国自行试制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飞机飞上蓝天。同时,歼5的试飞成功,更让中

国成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之一,从而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歼击机的历史。 6、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 1965年8月3日,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合成的胰岛素变成结晶方面,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7、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袁隆平领军的中国科学家就一直潜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成功研究培育出“两系杂交水稻”、“三系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稻”,并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技术路线,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60多亿亩,增产粮食6000多亿公斤。袁隆平领军培育出的杂交水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成就,是水稻育种史上继矮化育种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育种突破,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8、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建成使用 中央于1958年年中作出中国也要研制核潜艇的决定。1970年7月30日,我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达到满功率,1971年8月,核潜艇建成并开始试航,1974年8月交付海军正式使用,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9、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0、成功发现并开发大庆油田 1959年9月,成功发现并开发大庆油田,证实了我国学者提出的“陆相地层生油”理论。 11、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