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文明史论文

世界文明史论文

世界文明史论文
世界文明史论文

浅谈古希腊的人本思想

内容概要:古希腊关于人的学说是颇为出色的,它是色彩斑烂的古希腊社会中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负与迷茫、欢乐与忧伤、向往与追求的现实投影。著名的瑞士古典文化学者安·邦纳写道:“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在希腊文明的观念中,人和世界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反映,即都是摆在彼此对面的、相互照映的镜子。”古希腊史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人本观念。“这就是人的历史的叙述,人的行为、目标,人的成败的历史。”它是留给后世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①

其实人的观念就深入到希腊人的思维中,在丰富多彩的希腊神话中,不乏先民对人的问题的最初思考。众所周知的“斯芬克斯之谜”,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它说的是:“在早晨用四只脚走路,当午两只脚走路,晚间三只脚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用不同数目的脚走路的生物,脚最多的时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它说明人类已开始意识到自己与生物的差异,已经从动物界中抬起了高傲的头颅,他反映着人对神和自然的胜利进军。

古希腊文学艺术中的人本观念

古希腊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欧洲文化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古希腊文学艺术“仍能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些方面说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②。说到“人文主义”这个词时,我们自然而然会把它和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结合起来,殊不知,古希腊文学中的朴素“人文主义”精神才是真正的人文主义之源。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代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一观点成了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古希腊的文学艺术是世界文明史上一笔重要的财富,它在文学、戏剧、建筑、雕刻艺术、哲学、史学等诸多方面都留下了不朽的作品,不仅是西方文明的起源,更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些方面也无不都体现着人文主义的观念。

人本观念在戏剧方面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戏剧起源于节日农民机会的歌唱和歌舞。其中尤以悲剧对后世影响最大,当时出现了最负盛名的三位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里斯和幼里披底斯。他们的作品多关注个人,其中索福克勒斯一生写下了123部悲剧,流传下来的有7部,在索福克勒斯的7部著作之中,《俄底普斯王》被公认为是他最出色的作品,也一直被许多人看作是最完美的悲剧。③主人公俄底普斯勇于反抗悲剧性命运的行为正是对这种主体意识和自由意志的最好诠释。

希腊神话也是西方神话的起源,但是即使在希腊神话和史诗中出现的,也往往失去了神们头上的灵光和尊严,而人格化地具有了人的衣食住行和人的喜怒哀乐,体现了更多人的品格,诸如勇敢与懦弱、善良与残忍、宽容与嫉妒等。就连被称为“众神之父”的宙斯,也干出了不少的风流事。正如高尔基所说:在希腊,“所有的神都住在地上,和人相似,他们举动和人一样,宽待驯服者,仇视忤逆者,而且他们也和人一样好妒忌,好报复,好功名”④全部希腊神话和史诗,“就是一首人的颂歌,就是洋溢着人间情趣的人的乐园。”⑤“神人同形同性论”,上古希腊人笃信着这样的观念。

希波战争—古代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希波战争是以雅典、斯巴达为首的希腊城邦和波斯帝国之间的战争。这是古

代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已有3000年之久历史的古代埃、两河文明与产生才300年的古希腊文明之间的一次较量,这场战争绵亘达半个世纪左右(公元前492—449年)。希波战争是小国、弱国团结一致,抵抗外来侵略,保卫祖国,打败大国、强国的一个典范,对希腊各城邦是一次生死存亡的考验,也使希腊人打打开阔了眼界,并刺激了他们对古老东方文化的兴趣,战争的胜利,促进希腊奴隶制经济进入全盛时期,推动了希腊文明的发展。

一些弹丸之邦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终于击败了波斯帝国的倾国之师,这就使人们察觉到拯救希腊的是人而不是神,希罗多德的《历史》正是表述了这样一个主题。古希腊的人文主义观念到了修昔底德有了更高的发展,他高度评价人在历史上所起的伟大作用说:“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即使当远征西西里的雅典军队陷于困境之时,他还通过尼西阿斯的演说,指出:“建立城市的是人,而不是那些没有人的城墙或船舰”⑥。他借伯利克里之口鼓吹:“你们不要对这些东西过于重视(指耕地房屋),你们应该把这些东西和你们的力量的真正源泉衡量一下,在比较中,你们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不过和那些与财富具来的花园和其他的奢侈品一样的。”⑦修昔底德指出:“使我们城邦光明灿烂的是这些人和类似他们的人的勇敢和英雄气概”。“尽可能用开朗的心情,承担起灾难来,并且迅速反抗它——无论对于城市或个人,这都是真正的力量。”⑧

古希腊人本观念对后世的影响

人文主义思想兴起于14世纪的欧洲,但他最早出现在远古的希腊社会,是古希腊人所具有的一种世界观体系。人文主义思想在希腊宗教、艺术等社会生活中都有体现。⑨

著名的《世界纲史》作者威尔斯说过这样的话,“希腊人的思想经过长期的积聚,他的创造力达到了惊人的高度,二十三个世纪以来,在明智的人的心目中,一向是他们从过去得到指导和鼓舞的灯塔。”也可以这样认为,包括希腊人本观念在内的古典史学的优秀遗产,也是两千多年来,“指导和鼓舞”西方史学前进的“灯塔”。⑩

从威尔斯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古希腊人的人本思想对后世人们思想的深远影响。例如,在十四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正是受到希腊古典文化的熏陶,使它再次复生,但不是简单的再现,是借着复兴古希腊人本观念的思想来实现自己的反封建反教会的目的,从而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利益,古希腊的人本观念是文艺复兴各学派的世界观,既是他们的思想文化反映,又是社会政治思想的反映,而其基础则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它成为资产阶级用以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及制约各个学者的人生观的准绳。

文艺复兴的出现为后来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由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对后来整个欧洲的封建统治起到了巨大了的冲击作用,因而在三个世纪后,出现了一批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思想家,他们发展了人文主义,提倡“理性主义”,提倡发展理性关,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从而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从动摇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统治。

古代希腊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曾经在科技、数学、医学、哲学、文学、戏剧、雕塑、绘画、建筑等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成为后代欧洲文明发展的源头。而其人本观念更是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注释:①《略论古希腊史学中的人本观念》张广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③希腊的故事第187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④高尔基:《论人民创作的劳动基础》,见《苏联民间文学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⑤曾簇林等:《论希腊艺术和史诗何以具有永久的魅力?》,文学艺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43—45页

⑥,⑦,⑧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⑨辽宁大学历史系浅析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孙凤玲

⑩威尔斯:《世界纲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法制新闻1341 曹凯强

学号:1320612101

西方文明史导论教学大纲

西方文明史导论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全校通选课周学时 2 学分时间 任课教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朱孝远 课程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b612755213.html,/pkujpk/course/xfwms 西方文明史导论是一门全校性的通选课,为2006年教育部评选的全国精品课程。旨在用中国人眼光来分析、透视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分专题讲授西方文明的特征、民族性格、国民性、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优缺点,并从全球化角度探讨文明的整合问题。认为东西方文明的互相整合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 教材:(1)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简介:这是北京大学马克垚教授主编、由北京大学世界史教师为主撰写的一部教材,任课教师朱孝远、颜海英为《世界文明史》(上册)的分册主编。 (2)教材:[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上、中、下卷。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 简介:在当代的西方历史研究上,社会文化史占着重要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是整个历史研究的一个基础和一种发展。展开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西方社会史》,就是当代西方这方面研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这是一补介绍西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经典之作。本书以社会史为核心,从普通人的兴趣点出发,重现历史上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内容和图片资料极其丰富,所述自古至今,深受读者欢迎。 译文采用的原版是读书1987年的英文修订本,由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三位最为著名的历史学家约翰·P·麦凯、贝内特·D·希尔、约翰·巴克勒编撰而成,该书出版不久就成为众多美国大学相继采纳的通用教材。作者们把历史置入于时空发展的框架之中,表现出动态的历史经验、生命的模式以及智觉、情感、情绪等的复杂形式,通过“历史的理解”和“历史的叙述”来把人类的经验转化成为一个个直接、具体和生动的故事。这部作品并不一定立即告诉读者各种历史结论或历史因果,但却引导你进行历史思考。《西方社会史》对于历史结构的探讨是有独创性的,作者们亲身进行了许多有趣的观察,并且利用这些经验材料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见解,特别是他们从文化根源和社会基础出发分析历史演化的因果,无疑为解释历史现象提供了一种客观主义的新视野,对后来的历史学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10.19 第4版) 讲课的内容 (时间安排/讲课重点/难点/知识点) 第一讲绪论(第一周) 讲课的重点:旨在说明什么是“西方”,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通选课的基本要求。 难点:(1)文明的概念如何理解 (2)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如何把握

古罗马文明的历史地位

人文学院非试卷考核课程专用封面 论文题目:古罗马文明地历史地位 课程名称:世界文明史 任课教师姓名:秦元旭 学生姓名:唐超 学号: 年级:级 专业:历史学 任课教师评分: 古罗马文明地历史地位 [摘要] 长期以来,罗马文明一直被掩盖在希腊文明地光芒之下.然而事实上与希腊文明相比罗马文明显得更厚实和更成熟,这主要表现为在西方文明发展地长链中,罗马文明有着更为深远地历史影响.罗马文明中地共和制度、法律制度基督教文明不仅奠定了西方文明发展地基础,而且也确立了西方文明发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关键词】罗马文明;共和制;罗马法;基督教文明 人类历史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一部文明史地发展.因此,对文明地认识实际上就是对人类自身发展地认识.然而认识文明并非一件简单之事.在人类历史地发展过程中,有许多文明至今仍给我们留下了未解之谜,例如埃及金字塔文明以及玛雅文明.这其中有诸多原因阻碍了人们地认识,有地由于历史久远,有地是因为文明地突然中断,还有地则是因为不同地文明之间地特质不同影响了相互间地认识,如东方文明之于西方文明以及西方文明之于东方文明.正因为如此,认识文明地工作不仅艰辛,而且也充满了诱惑.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但正如有学者所指出地,“对人类文明地长时段表现进行描述甚至评估,也许应是某种大大高于人类地地外生灵地工作.特定时空和特定文化形态中地人做这种事,很可能被视为一种臆断.”任何一种文明都是一种庞大地系统工程,对这一庞大系统进行评价和论证,显然是我辈力所难及地事情.但本着求知和探索地精神,笔者发现在人们长期探索文明现象、特别是探索古代文明现象地过程中,长期忽视了一种文明地重要性,这种文明即是古代罗马文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我们对罗马文明地重新认识,有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西方文明地发展轨迹,更重要地是,它涉及到我们对西方文明地内在特质地重新审视.关于西方文明地特质,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西方文明地特质主要体现为它地两个要

世界文明史期末论文

世界文明史期末论文 通过一个学期对世界文明史的学习,我对世界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增加了很多人文知识,丰富了思想。 课堂上主要教授了古埃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希腊文明,爱琴海文明,犹太文明使我对各种文明有了充分的认识,老师还在讲述过程中适当加入了许多神话故事,体现了各种文明的特色,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各种文明。 在已经学习过的各种世界文明中,相比之下,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古代埃及文明。 一、金字塔 说到埃及,大家一般都会想到金字塔,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 金字塔是一种高大的角锥体建筑物,底座四方形,每个侧面是文字三角形,样子就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叫它"金字塔"。在古代埃及文中,金字塔是呈梯形分层的,因此金字塔又称作层级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设计的塔式陵墓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 在最早的时候,马斯塔巴是埃及法老死后的永久性住所。到了后来,埃及人产生了国王的灵魂要升天成为神的观念。 “为他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金字塔明文》) 金字塔就是把法老送上天的阶梯。 与此同时,古代埃及太阳神“拉”的标志是太阳的光芒,金字塔的角锥体形式所象征的就是刺破青天的光芒,表示了埃及人民对太阳神的崇拜。 “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如拉的眼睛一样”。(《金字塔明文》)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寝。作为统治者的法老们不仅想在活着时统治人间,而且还想在死后成为神,主宰阴界。因此,法老死后,便将内脏取出,浸以防腐剂,再填入特制香料,制作成木乃伊,将尸体长久保存。金字塔便是存放法老木乃伊的陵寝。 大型的金字塔一般建于约公元前2664~前2180 年,在古埃及之都孟菲斯之北不远的吉萨、塞加拉、拉苏尔,梅杜姆以及阿布西尔等地都有大量的遗址。 在众多金字塔中,最为著名的是吉萨大金字塔,它位于开罗西南约13公里的吉萨地区。这组金字塔共有3 座,分别为古埃及第四王朝的第二代法老胡夫、第四代法老卡夫勒和第六代法老孟考勒所建。 金字塔十分宏伟壮观,巧夺天工,有人觉得仅凭古代埃及人的技术是不可能建造出金字塔的,他们怀疑金字塔是外星人造出来的,或者是更远古的人类留下的。 二、宗教 要了解古代埃及的文明,就必须知道古代埃及的思想,知道古代埃及的宗教。 宗教是古埃及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了整个古埃及历史。赫利奥波利斯、孟菲斯、

江苏省宿迁市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宿迁市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试卷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初《礼记·王制》记载:“作左道以惑众,杀;作奇器异服奇技淫巧以疑众,杀;行 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杀。”到了战国时,孟子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从以上变化可知 A.社会风俗决定思想变迁 B.政权聚散影响思想发展 C.学术自由推动思想多元 D.军事争霸导致思想争鸣 2.东汉《论衡·谴告》中说:“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黄老 之家,论说天道,得其实也。”材料表明作者 A.主张奉道家为正统 B.融合阴阳五行思想 C.宣扬君权神授理论 D.反对天人感应学说 3.宋代一学者治学气魄宏大,提出:“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的观点。由此可知,他认为 治学应 A.抛弃儒学经典 B.挖掘本心明道 C.力求格物穷理 D.强调经世致用 4.明中后期人们对理学出现了深深的信仰危机,从封建社会的母体中产生了一股在批判宋明理 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这股“思潮” A.取代理学成为主流 B.反映资产阶级诉求 C.使得儒学焕发生机 D.触发思想解放运动 5.威廉·麦克高希在《世界文明史》中说:“由于他们的书面文字基于字母系统,欧洲人能够 比中国人更有效地开发这一技术。他们书面文字中的字母很少,这使批量生产变得十分经济”。材料中的“这一技术” A.早在唐朝就已经传入欧洲 B.成为摧毁欧洲城堡的有力武器 C.促进地理大发现时代到来 D.推动欧洲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6.有一副对联写到:“三五步千山万水,六七人百万雄兵”,充分体现了中国某一艺术形式的特 征。这种艺术形式是 A.国画 B.书法 C.京剧 D.文学 7.近代思想家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到“(今)时势又变,屏藩尽撤,强邻日逼”,面对此 局面,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方面的社会改造方案。但他在书名的“危言”前一定要加上“盛世”两字。由此可推断该作品 A.成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前 B.宣传“师夷长技”思想 C.深受现实政治局势影响 D.主张积极推行社会革命 8.陈旭麓认为:“过去久被士人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的手里开始成为一门学问。 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对该则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西学东渐”开始兴起 B.“夷夏观念”遭到否定 C.“中体西用”付诸实施 D.传统文化内容得到延伸 9.右图是1924年1月20日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 会上对“民生主义”作出的新说明。他解释说:“本党同志 于此便可十分了解共产主义与民生主义毫无冲突,不过范 围有大小耳。诸君既能明白民生主义此之真意,则新旧同 志因误会、怀疑而生之暗潮,从此便可打消。”孙中山意在 强调 A.国共两党有共同诉求 B.国共两党根本利益一致 C.民生主义是最高目标 D.接受共产主义革命思想 10.“(毛泽东的)这篇文章一发表,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内,而且在全国各个政党和广大民 众中,如同拨云见日,使人们豁然开朗,连蒋介石也深表佩服”。“这篇文章” A.阐释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正确预见中日战争走势 C.明确中国革命步骤问题 D.提出建立联合政府设想 11.我国在1952—1953年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专业调整,加强了工程、师范和农林等方 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使专门学院尤其是工科类专门学院有了相当可观的发展。这一做法 A.符合当时国情需要 B.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 C.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D.推动国民教育体系形成 12.有人评论中国一项科技成就:“它的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

世界文明史东亚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上海政法学院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世界文明史(25I000001)课程论文评分标准 专业班级考生亲笔签名学号成绩 一、论文评分标准:100分【主要分为:论文结构50分;语言组织30分;论文格式20分】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1)论文结构:50分A.论文层次分明,内容组织有序:40~50分;B.论文层次一般,内容组织一般:25~39分;C.论文层次不合理,内容组织不合理:25分以下。 (2)语言组织:30分A.不抄袭,语言简练,通顺。24~30分;B.不抄袭,语言一般,基本通顺。16~23分;C.语言不通顺,错别字多于十个。15分以下。 (3)论文格式:20分论文应有标题、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3~5)、正文(应有引言、分层次论述、结论等部分),论文文末应有参考文献。否则酌情扣分。 (4)本课程论文须当面交给授课老师,然后签字确认。 二、请阅读以下资料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其《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中有这样几段话: 1、各种文明都在不停地借鉴它们所邻近的文明,哪怕它们“重新解释”和同化了它们所接纳的东西。的确,每种文明乍看之下都更像是一个铁路货场,在不断地接受和发送包罗万象的货物。(第62页) 2、一个文明通常不肯接受那种质疑它自身的任一深层结构的文化革新。(那些)由地理条件、社会等级制度、集体“心理”和经济需求等因素所施加的无尽无休的约束——这些意义深远的影响,……当代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它们的时候,总是把它们看作完全是自然而然和理所应当的。这些实在便是我们现在所要说的“结构”。(第61-62页) 3、正如一个文明可以欢迎或排斥来自其他文明的成分一样,它也可以接纳或拒绝它自己历史的残存物。这一选择过程并不缓慢,而几乎总是无意识地或部分地进行。但多亏这样,一个文明通过“分割”出其固有过去的一部分,一点一点地改变着自己。(第64页) 一、请你结合我们这学期的世界文明史课程说一说对以上文字的理解,不少于300字。(30分) 二、结合世界文明史课程和自己对以上文字的理解,写一篇关于“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的小论文,论文题目自拟、论文字数不少于2500字。(70分) 我对上述文字的理解: 三段文字是三种对待文化的态度。第一种是对外来文化的态度,第二种是短期来看自身文化的态度,第三种是长期来看对自身文化的态度。不得不说第二第三种态度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自身的历史决定着自身的体制,自身的体制同时又影响着自身的历史,而第一种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也可以对其他两种态度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文明是包罗万象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单一的文化必然是走不长久的。文明应该是森罗万象,海纳百川的。 第二段文字,表示了文明是渊源流长的,是深入人心的,是被外界条件约束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地理、经济、制度的基础,因而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比如封建体制)总是自然而然的接受流传下来的文明。短期来看,很难改变。文明构成了“结构”,“结构”决定文明的发展。 第三段文字,表达着文明从长期又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国家制度,国家经济等变化,文明也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集中于同一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夏鼐、王仲殊 2、探方发掘法:探方,考古发掘作业的基本发掘单位。以此为单位的发掘方法称探方法。其具体步骤是:在发掘前,把遗址(或计划中的发掘区)按正方向(正东西或正南北)划成若干大小一致的方格,并按一定的顺序对方格进行编号,然后以每一个方格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发掘。这种方格就叫探方。探方的大小依据文化层的堆积情况而定,一般以5×5m2为宜,最小不得小于2×2m2,最大不得超过10×10m2。探方发掘法具有开掘面积大、操作方便、有充足的剖面便于观察文化现象等优点,适合于大面积遗址的发掘,是目前最流行的发掘法。大型遗址可以打破横梁进行大面积的清理,以观察整体。 3、堆积单位: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地层堆积、遗迹堆积),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单位(灰坑、墓葬、地层)。是考古学发掘的最小单位。 4、相对年代:遗存之间的相对早晚关系。主要通过地层学的层位关系、类型学的分期排队来解决。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5、民族考古学:也被称为“活的考古学”。意在使用民族志材料和对现代土著人群实物的时空位置和组合方式等方面的记录,来解释史前人工制品和考古遗址的形成,用来了解物质文化怎样从其有机系统过渡到考古学位置上去。对这样物质转化过程的分析,能够使考古学家了解正常运转的文化系统中物质的废弃过程,建立一套活体社会物质保留和废弃的原因法则,正确推断考古遗存所代表的的文化系统。 6、北欧古物三期说: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根据馆藏史前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即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并在《北欧古物导论》(1836年,哥本哈根出版)

世界文明史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文明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世界文明史》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03120002 (二)课程英文名称:World Civilization History (三)开课对象:全校学生 (四)课程性质: 世界文明史是一门文理基础人文类课程。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了解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历程的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目的 通过?世界文明史?的学习,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过程有初步的概括了解,对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的地位和作用有所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六)教学内容 世界文明史是一门讲述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历程的课程。内容包括古代文明的起源,世界文明的发端,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欧洲中世纪启蒙运动与近代文明、产业革命和现代化,全球一体化与世界文明的展望等。同时还将讲述各种相关的文明理论。 (七)教学时数 教学时数:36学时 学分数:2学分 (八)教学方式 以讲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核方式为考试。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 ,期末成绩占6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人类文明的滥觞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远古人类的文明踪迹,掌握氏族文明的兴衰,理解原始宗教的起源。 1、使学生掌握氏族文明的兴衰。 2、使学生领会农业的诞生。 3、使学生充分理解原始宗教的起源。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远古文明人类的形成 一、远古人类的文明踪迹 二、农业的诞生与人类社会文明的确立 三、氏族文明的兴衰 第二节人类最初的文化成果 一、原始文字的产生及其类型 二、原始宗教观念的起源 三、文化艺术的萌芽 考核要求: 1、远古文明人类的形成 1.1远古人类的文明踪迹(了解) 1.2农业的诞生与人类社会文明的确立(掌握) 2、人类最初的文化成果 2.1原始文字的产生及其类型(掌握) 2.2原始宗教观念的起源(掌握) 2.3文化艺术的萌芽(了解) 第二章西方文明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西方古典文明、中古欧洲的基督教-封建文明、从中古向近代过渡时期的西方文明、近代西方文明产生的基础、近代欧洲文明,了解现代西方文明。 1、使学生充分理解西方古典文明。 2、使学生准确掌握中古欧洲的基督教-封建文明。 3、使学生准确掌握从中古向近代过渡时期的西方文明。 4、使学生理解近代西方文明产生的基础。 5、使学生理解近代欧洲文明。 6、使学生了解现代西方文明 教学时数:18学时

哈工大世界文明史导论论文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世界文明史导论 课程论文 题目:革新推进世界文明进程 学院:##########学院 专业:#######################班级:###########班 学号:############# 姓名:########## 20##年##月##日

革新推进世界文明进程 作者:##### 摘要:世界文明不断地往前发展,不断的在时间的冲刷下变得越来越璀璨,究其原因,不断地自我革新必然推动了这一进程。文艺复兴使人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推动了地理大发现的进程,同时许多古代的宗教典籍传入西欧,使人们产生了改革宗教的诉求。也正是人对革新的诉求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 关键词: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德国文明 1.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 1.1文艺复兴 中世纪的欧洲,贸易中心集中在地中海沿岸,意大利是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国家,资产阶级希望冲破教会神学的束缚。当时大量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典籍从东罗马帝国传到了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的不断地壮大。14-17世纪意大利人才济济,汇集一处并且意大利处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较早接受了东方文化(造纸术,印刷术),加之教会对人们思想严格控制,激起资产阶级与平民的不满,于是一场弘扬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随即盛行。带来了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核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人文主义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指导思想,是早期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精神在当时的文化艺术的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其中但丁被誉为文艺复兴的先驱,其代表作《神曲》大胆揭露了宗教统治的腐败和愚昧,可以说对文艺复兴的启动有着巨大影响。在艺术方面也涌现出大批杰出的作品,在对现实的抨击的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明遗产。比如众所周知的达芬奇的著名画作《蒙娜丽莎》,画面中的人物含蓄的微笑将人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有一种琢磨不透的感觉,达芬奇也正是对于这种人的感情的表达从而创就了其不朽的伟名。当然文艺复兴在其他学科领域也成就非凡,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精神财富。 文艺复兴是向精神领域的进军,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其强调人的价值,肯定人的力量,唤醒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文艺复兴是对人的发现,是对人的本质性的探索与发掘,其对人的肯定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革新,极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1.2地理大发现 如果说文艺复兴是对人的发现,那么地理大发现就是对世界的发现。当时欧洲各国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这些国家为了扩展商业和殖民活动,积极发展航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从自然生态系统中领悟到自身生存、发展和进步的真谛,蒙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就是在模仿和适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回顾世界文明史,人们很早就留下了模仿自然生态的痕迹,人首龙身、羽化飞升等大量事例记述了人们对自然生命形态和功能创造性的模仿。 人类师法自然思维由来已久,这便促成了仿生学的诞生。仿生学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以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学,属于生物科学与技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其目的就是分析生物过程和结构,并将结果用于未来的设计。 仿生学思想是建立在自然进化和共同进化基础上的,人类所从事的技术就是为使其达到互相间的协调,而模拟生物适应环境的功能无疑是一个好途径,恰似“桥梁”和“纽带”,连接着生物科学与技术科学。人们向生物系统索取设计蓝图,使军事、化工、机械、建筑等科学领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事物层出不穷:从雪地行走的企鹅,人们发现了越野汽车;利用六角形结构蜜蜂窝,生产出了蜂窝材料;从青蛙突出的眼睛,制造了电子蛙眼等。 在工业化进程加速的基础上,仿生学已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仿生学的相关设计开始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由此得出仿生设计学(Bionics Design)。仿生设计学是在仿生学和设计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与原有的仿生学成果应用不同,是以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形”“色”“音”“功能”“结构”等为研究对象,

同时结合仿生学的研究成果,为设计提供新的原理和方法。从某种意义讲,仿生设计学可以说是仿生学的延续和发展,作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与自然界的契合点,正逐渐成为设计发展过程中新的亮点。 随着时代发展与变化,军事仿生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为了生存、自卫、竞争和发展的需要,逐渐形成了许多优异的结构和特殊功能,值得人们在军事研究中很好地借鉴。军事仿生学就是模仿生物系统的原理来建造先进军事装备技术系统或者使人造军事装备技术系统具有或类似于生物系统特征的一门科学。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军事仿生学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泛,已经渗透到与军事相关的各个领域,只要生物界具有的优异之处而军事装备上又很需要的,都值得军事研究人员去揣摩、模仿。 仿生设计在军事上的成功应用有很多例子。如猫的眼睛与夜视仪。漆黑的夜晚,猫能清楚地观察老鼠的一举一动并敏捷地抓住它,其原因在于猫眼的视网膜上具有圆锥细胞和圆柱细胞,圆锥细胞能感受白昼普通光的光强和颜色,圆柱细胞能感受夜间的光觉。一般只能在白天活动的动物如鸟、鸡等,它们的视网膜中常常只有圆锥细胞;而另一些只能在夜间活动的动物如猫头鹰,其视网膜上只有圆柱细胞。此外,猫眼还有一个特点,在它感受弱光时,瞳孔能够随着光的不同强度而自动调整。所以,阳光很强时,你会看到猫眯着它的双眼,瞳孔已缩小成直线般的细缝,保证只让少量的光线进入瞳孔内。而在光线十分微弱的晚上,瞳孔又能放大呈圆形,以便保证在黑暗中也能看清楚各种物体。军事科学家们便模仿猫眼的奥妙研制出了大有用处的微光夜视仪。这就是军事仿

世界文明史论文-关于古埃及死亡文化

关于古埃及的死亡文化 死亡文化的源起—对来世的追求 古埃及人所信仰的死亡文化,其源起来自于对永生的追求,古埃及人的观念,人生在世,主要依靠两大要素:一是看得见的人体,二是看不见的灵魂。灵魂“巴”形状是长着人头,人手的鸟。人死后,“巴”可以自由飞离尸体。但尸体仍是“巴”依存的基础。为此,要为亡者举行一系列名目繁多的复杂仪式,使他的各个器官重新发挥作用,使木乃伊能够复活,继续在来世生活。人死能复生,是古埃及人文化的一大特色,他们没有将死亡看作一个终点或界限,而是把之当作一道门槛,通往一个可能性无限扩大的新生。在这种观念下,人死后灵魂可继续存在,从而为了死者日后的往生则必须将其肉身妥善保留。亡者在来世生活,需要有坚固的居住地。古王国时的金字塔和中王国、新王国时期在山坡挖掘的墓室,都是亡灵永久生活的住地。古埃及人认为,现世是短暂的,来世才是永恒的。其对来世的期望使得其对于现世的终结抱有十分严肃的态度。在现世能为来世所做的准备最重要的莫过于死亡仪式的执行。这样在人们的不断追求下,死亡仪式发展,复杂化,终于成为体系,成就为一种文化。在古文明之林中散发熠熠光辉。 死亡文化之美—神秘之美 在我看来,以我这个第一次以学习的方式接触古埃及文化的人的身份,其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其死亡文化中弥漫的一股神秘气息,我把它叫做一种神秘之美。 《亡灵书》,也叫死者之书,是古埃及人在殡葬是所使用的文稿,用符号记述用诗歌的形式来写,记载的是关于死后世界的事情。在棺木中安放死者之书的习惯,在埃及有很长的历史。《亡灵书》的字句庄严典雅,气象恢弘。主要内容除了对冥国的描述,其他的也都是对神以及国王的赞美诗。这些书市死者的家属放下去的,为安抚死者的灵魂,是死者能顺利通过奥西里斯的审判,获得新生,所以也叫做“日出前重生之咒语”。 《亡灵书》可以说是死亡文化中,一种神秘力量的代表,古埃及人赋予它特别的神秘力量,在当时,其起到了安抚将死者本人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其家属的重要作用,可以使社会保持安定。而对于在现代摈弃迷信的我们,这样的文化遗产显然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像鬼魅摄魂般吸引着我们去探索。 而这种神秘来自于其仪式的庄严,庄严的仪式让人生畏。庄严的仪式才让人觉得充满神秘力量,而这种庄严体现自其复杂的仪式程序,其中,我最为感兴趣的就是其在制作木乃伊时候的工艺,其中对于内脏的保存最为吸引人,古埃及人将取出的内脏分别盛放于不同的容器之中,由四个神灵来保护。第十九王朝开始,保佑死者身体部位的四位神灵造形分别出现在不同的容器上,这四位神灵都是荷鲁斯神的儿子:人首神阿姆赛特(Amset)保护肝,狒狒头神哈比(Hapy)保护肺,狼首神多姆特弗(Duamutef)保护胃,鹰首神克伯赛奴夫(Kebehsenuf)保护肠。在这些内脏容器上有时还放刻有死者的姓名、头衔以及祈求奥西里斯神保护容器内的死者内脏。为什么是这四个神灵里保护内脏呢?在古埃及人的信仰中,一个人死后要得到永生,他在世的时候行为必须合乎“玛特”(公理、秩序之意)的规范。死者的亡灵会被狼头人身的木乃伊之神阿纽比斯带到玛特女神之前,将死者的心脏(古埃

[精选]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有答案)

沈阳市郊联体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文综历史 24.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 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A. 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25.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不仅保持了政府官员的皇家仆从性质,更把它正规化、政 权化。这主要体现出 A.宗法制度逐渐完善 B.权力中枢决策的规范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家国一体政治的发展 26.罗马法规定,必须宣明奴隶、动物或不动产的缺陷,否则受损的购买者可以取消买卖。这反映罗马法 A.尊重社会契约 B.强调商业道德 C.保护居民财产 D.遵循市场机制 27.下表是《德国三大产业劳动力比例变化( 1882-1907 年)》。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A.农业人口的流失导致了农业衰退 B.城市化与工业现代化的进程缓慢 C.经济结构得到了重大调整和完善 D.工业和服务业已与英国并驾齐驱 28.据记载,18世纪初英国国王常用赏赐官联俸禄的方式拉拢下院议员,得到职位和年金的下院议员通常 对国王唯命是从,被称作“宫廷党”。由此可知 A.英国政党政治基本形成 B.英王权力日益趋向膨胀 C.英王操纵了议员的选举 D.君主立宪体制尚未完善 29.佃农在魏晋时又叫“佃客”,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在唐朝以后,佃农指完全失去土地,租种 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以后佃农编人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须交纳丁税和负担徭役。据此可知,古代佃农 A.一直都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B.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C.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和剥削 D.身份和地位有所改善 30.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各州在条件许可的情况,特别在农村及正处于严重经济贫 困的地区,扩大和改善促进妇幼保健设施。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中国现代化进程论文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课题:儒家思想的“守护” 姓名:刘宇 系科:马克思主义学院 班级:10历史教育 学号:1019033113

儒家思想的“守护” 摘要:世界在快速的发展,不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个人,它们都在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在得到物质满足的同时对精神层次也有较高的追究,特别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开始于二站后,逐步发展并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研究在改革开放后兴起和发展,但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很迟缓的。究其根源是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导致的。 英文摘要: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regardless of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individual, they are at a relatively high speed of development. Material meets spiritual also a higher degree of accountability, in particular the study of human history more and more Western modern theory started in the second station,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theoretical system for the formation and maturation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roces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but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is very slow. Caused by particularity of its root causes is the way of thinking. 关键字:思维模式束缚中西文化 理论无国界,各国的理论成果均可借鉴与参考。中国现代化进程研究的过程中就借鉴和采用西方的有益部分,但是对于不同的理论也引进,正因为有不同的思想相碰撞,才有可能产生火花。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缓慢的,有着曲折性。但它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的思想。儒家的传统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几千年,直到现在它的影响依然存在,我相信以后也是如此。只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影响力会稍微的削弱。 一、东西方现代化的途径 东西方进入现代化的方式和途径是不一样的,这也越来越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特别是近代的地理大发现,使得东方从属与西方。东方的国家中的中国和日本都是被打开国门的国家,美国的佩里叩关使得日本打开国门,派遣使团周游西方世界,学习西方,一次明治维新使得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中国被打开国门后也学习西方。西方国家是最早进入现代化的。 1.【1】中国,一个拥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度,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用自己独有的文化魅力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中国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国文明是全世界独立发展起来的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大约在170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开发神州大地;八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已经在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的广袤疆土上,创造出了古代中国农业的雏形;四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由史前文明阶段逐渐进到她的文明阶段。夏、商、周三代是中国上古社会最早出现的三个依次演进的文明阶段。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就进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阶级社会,就是奴隶社会,比欧洲著名的文明古国希腊进入奴隶社会早了一千多年。综观世界文明史,任何一种古代文明形态都没有像中国古代文明那样,有着如此数千年绵延不断、独立发展的历史。比如与中国并称四大文明古国的埃及、巴比伦、印度三国都出现过历史长期中断的历史。相比而言,中国古代文明历史悠久而灿烂。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的封建社会形成和上升时期,中国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但在封建社会的末期,中国却落伍了。在康乾盛世之后的是落日的余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期末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期末综合检测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 《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政策的引导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社会的剧烈变动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2. 孔子曾说,用麻布制礼帽,符合传统的礼;现在用丝料,比较省功,我赞成。又说,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礼,与其注重仪式的完备,不如真正悲戚。这表明孔子主张() A.调整礼的形式以适应现实需要B.严格遵守周礼,反对变革 C.重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统一D.人与人之间应该仁爱和谐 3. 《王阳明全集》载:“先生临之,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止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故人人悦其易从。”可见,王阳明施教的基本原则() A.知行合一B.致良知C.人悦易从D.随材适性 4. 明代文人徐渭说:“乾之健也,天之命也,人心之惶然而觉,油然而生,而不能自己者也。非有思虑以启之,非有作为以助之,则亦莫非自然也……今夫目之能视,自然也,视而至于察秋毫之末,亦自然也。”由此可见徐渭() A.反叛儒家伦理道德B.恪守陆王心学的主张 C.强调人的自然本性D.追求自由平等的人权 5.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由此可见() A.两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B.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 C.两者都限制了君主的权力D.两者都注重对人民的管理 6. 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C.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D.激发了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设计史论文

设计史论文 现代设计的产生和发展和繁荣的过程中始终都是和科学,和艺术相联系在一起的。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现代设计正显示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18世纪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以后就传播到到全国各地。工业革命市的机械生产深入人心,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前所未有的转变。从设计史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工业革命就不会有今天所谓的工业设计和现代意义上的设计。正是工业革命完成了由传统手工艺到现代设计的转折,随之而来的工业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批量产品的生产为设计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首先,设计行业开始从传统手工制作中分离出来。设计师直接通过图纸传达设计的意图,而工人和机器都成为实现意图的工具。其次,工业革命带来了新能源和新材料的诞生及运用,改变了传统设计的材料的构成和结构模式。第三,涉及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当标准化、批量成为生产目的时,设计的内部评判标准就不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为工业而工业“的生产。然而,随后产生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以及装饰艺术运动都没能解决“工业化时代的设计如何与批量化大生产相结合”的问题,正因为如此,现代设计产生了。从现代设计的产生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产生经历了相当一段长的时间。然而在这漫长的孕育阶段时期,科学始终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设计师不会放弃艺术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进步,设计已不再是一门单纯“美术”的学科,逐渐的发展成为一门综合的学科。因为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革新,使得设计必须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只有艺术,没有科学是不现实的。然而,只有科学,没有艺术,也是不现实的。正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才产生了现代设计。 现代设计起源于欧洲,其中德国、荷兰和俄国的设计家、建筑家对现代设计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统观现代设计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再次见证到艺术与科学的结合的现代设计.

西方文化简史 论文

我眼中的西方文化 ——个人主义在我的认识里,西方文化传统价值观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即是以个人为本,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构成了西方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和立足点。个人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人们有决定自己生活和前途的自由和权利。”换句话说:“我的一切由个人负责。”个人主义所强调的是,在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个人是本位,或者说个人是始点、核心和目,,国家和社会的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的权利。在所有的权利中,自由、平等是最基本的权利,因而国家和社会的最高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因此,自由平等既是个人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西方社会公认的政治原则,个人主义作为西方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贯穿于西方价值观念体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西方价值观念的根本性质。 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的发展历程。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伯恩斯和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中对古希腊人的价值观念作了精辟的概括,他们描述说自荷马时代以来,“希腊人就已经沿着其在以后几个世纪都必然遵循的社会理想之路起步了,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确信生命只有::为其自己的目的而活着才有价值,他认为把追求死看成是愉快的解脱,是没有意思的,他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为自我满足而奋斗。结果,他拒绝肉体上的苦修,反对会造成损害生命的所有形式的克己行为。”这种价值观在城邦时期通过思想家的既使理想观念现实化又使实际观念理性化而融汇为希腊精神。希腊精神是古代希腊人留给西方和世界的宝贵遗产,它构成整个西方文明和价值观念的灵魂。希腊精神的实质是“建立在自由、乐观主义、世俗主义、理性主义的理想之上,尊重肉体,也尊重心灵对各个人庄严和价值给予高度重视。”关于希腊文明对于西方的影响,黑格尔说:“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是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国之感。欧洲人远在希腊之外,从东方,特别是从叙利亚获得他们的宗教,来世与超世间的生活。然而今生、现世、科学与艺术凡是满足我们精神生活、使精神生活有价值的东西,我们知道都是从希腊直接或间接传来的——间接的绕道通过罗马。”作为西方价值观念的渊源,古罗马的遗产则主要是以罗马法为内容的法制思想观念。法制体系是社会价值体现的重要内容之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集中于同一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夏鼐、王仲殊 2、探方发掘法:探方,考古发掘作业的基本发掘单位。以此为单位的发掘方法称探方法。其具体步骤是:在发掘前,把遗址(或计划中的发掘区)按正方向(正东西或正南北)划成若干大小一致的方格,并按一定的顺序对方格进行编号,然后以每一个方格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发掘。这种方格就叫探方。探方的大小依据文化层的堆积情况而定,一般以5×5m2为宜,最小不得小于2×2m2,最大不得超过10×10m2。探方发掘法具有开掘面积大、操作方便、有充足的剖面便于观察文化现象等优点,适合于大面积遗址的发掘,是目前最流行的发掘法。大型遗址可以打破横梁进行大面积的清理,以观察整体。 3、堆积单位: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地层堆积、遗迹堆积),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单位(灰坑、墓葬、地层)。是考古学发掘的最小单位。 4、相对年代:遗存之间的相对早晚关系。主要通过地层学的层位关系、类型学的分期排队来解决。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5、民族考古学:也被称为“活的考古学”。意在使用民族志材料和对现代土著人群实物的时空位置和组合方式等方面的记录,来解释史前人工制品和考古遗址的形成,用来了解物质文化怎样从其有机系统过渡到考古学位置上去。对这样物质转化过程的分析,能够使考古学家了解正常运转的文化系统中物质的废弃过程,建立一套活体社会物质保留和废弃的原因法则,正确推断考古遗存所代表的的文化系统。 6、北欧古物三期说: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根据馆藏史前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即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并在《北欧古物导论》(1836年,哥本哈根出版)一书中,阐述了“三期说”理论。北欧古物学家借用近代分类科学中另一具有鲜明进化论特征的生物学核新方法(生物学分类学方法)划分了北欧史前文化的阶段与分期。北欧古物三期说实践与组成为近代考古学类型学的直接源头,而且开创了通过实物遗存阐明人类文化的考古学宗旨。 7、新考古学:在经历了进化论考古学、历史主义考古学之后,自20世纪中期开始在美国率先兴起了用系统论方法解释文化变迁过程的新考古学派,其理论主张也被称为过程考古学。代表人物为美国的宾福德和英国的克拉克。基于对传统考古学研究方法和目的的不满,新考古学主张考古学应解释过去的事情何以会发生,并设法研究清楚事物变化的来龙去脉,而不仅仅满足于再现过去和简单地说明以往发生的事情。还认为考古学家必须把文化看成是人们在一个文化体系里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