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法学习基础知识

书法学习基础知识

书法学习基础知识
书法学习基础知识

书法学习基础知识--书法作品上的款识

款识,简称“款”,指在书法作品正文之外所题写的文字。

署款最初是因实用的需要而产生的。什么叫款识呢?原先是指古代刻在钟鼎彝(yí)器上的记载年代等的文字,后来被人们作为考证鉴别的标志之一,并且移用到书画作品上题写姓名、年月等等。特别是自元、明、清以来,书画家们越来越重视署款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并刻意追求款识的艺术效果,因而有“妙款一字抵千花”之说。事实的确如此,一件完整的书画作品,通常都由正文、款识和印章三者构成,尽管正文是作品的主体,决定着作品的优劣、层次,但其他二者,特别是署款处理得好坏,将明显地影响通篇的艺术效果。款署得好,往往可以使作品正文的行气、章法有所增色或得到补救,并因此而更加神采焕发。在这里,署款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反之,则会损害整个布局,甚至使作品归于失败。

款有双款和单款之分。双款包括上款和下款,单款只有下款,没有上款。如果所留署款的空白较多,而署款又只有下款廖廖数字的,就叫做穷款。一般说,款识的内容包括正文的作者姓名、篇名、书者必要的记叙、受书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这些是上款的内容,还包括书写时间,书写者的姓名,籍贯及书写地点,这些是下款的内容。

一、题跋(bá)

题跋,也叫题记。实际上“题”是“题”,“跋”是“跋”,放在正文前面的叫做“题”,放在正文后面的叫做“跋”,正如清代段玉裁所说:“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

题跋有书家自己题跋和其他人题跋。他人题跋大多是对以前书法作品的真伪、优劣给予评定,也有今人的墨迹为得到他人夸奖而请名家题跋的。

书家自己题跋的内容主要指书法作品正文的作者姓名、篇名和书家自己或评点正文或记事言情、表露心境的简短文字。其中书家或评点正文或记事抒情的文字很重要,但又常常不被人们所重视。其实,这常常是书家署款美学意蕴的主要所在,廖廖数语,但却耐人寻味,有时就像“诗之眼”,一两个字,其味无穷。

明、清以来一些著名书家的跋语非常精美,这里略举数例,以供欣赏。

明代书家文征明行书《游虎丘诗卷》的跋:“夏月酷暑,无以为遣。偶得佳纸,援笔聊仿山谷墨法。”从这个跋语中,可以体会到书家“游于艺”的高雅而闲适的心境。

明书家董其昌自书《和子由论书》行草卷的跋:“山谷以东坡书为本朝第一,故书此诗。”书家崇敬苏氏兄弟文才的心迹,由此可见。清代书家郑板桥行书横披《难得糊涂》的跋(bá):“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不是在政治和生活中饱经风霜的人,是难以体会出其中的辛酸的。

总之,题跋仅占一块小小天地,但它是书家心灵的印证,是书法艺术创作大展雄才之地,是书家和欣赏者彼此沟通思想和情感,使书法艺术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的重要之地。

二、礼语

礼语也叫敬语,指款识上常用的一些礼节性的词语,礼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对受书者的尊称,常用的字词有大、尊、令、恩、仁、贤、吾等。比如尊公(指别人的父亲),令堂(别人的母亲),仁兄(自己的兄长),贤弟(自己的弟弟),吾友(我的朋友)。

第二类是书者的谦称,一种是谦虚地表明自己没有才华,常见的是给自己加上一个“愚”字,如愚父(我的父亲),愚兄(我的兄弟),愚儿(我的儿子)。一种是表明自己的辈份晚,常用的有后生、后学、晚生、末学等。

第三类是书者向受书者求教的词:常用的有正、教、鉴、雅、惠、属等,如正笔、正字、指正、法正、指教、赐教、大鉴、赏鉴、雅玩、惠存等。

除求教性的词语外,还有一些一般性的用语,如留念、存念、补壁。款识中的礼语还有的在末尾写上“学书”、“拙笔”、“试笔”等字样的。

三、记时

书法作品署款中的记时有人主张用新历即公元阳历注时,强调的是笔墨书写当随时代,还有人主张沿用旧历即阴历注时,强调保持民

族特色和传统习惯,其实这两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如果用新历记时,方法很简单,照日常应用文书写就行了。假如用旧历记时法,那么其中讲究很多,特别是有许许多多的别称需要弄清楚。

1、记年

书法作品记年采用的“干支”记年法。“干”是“天干”,“支”是“地支”。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十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搭配记年,就成了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六十年一个循环,俗称“六十年花甲子”,参加下表: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10、癸酉 11、甲戌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48、辛亥

49、壬子50、癸丑 51、甲寅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56、巳末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戊60、癸亥

干支次序表

2、记季

旧历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即旧历正、二、三月为春季,四、五、六月为夏季,七、八、九月为秋季,十、十一、十二月为冬季。古时兄弟姐妹的排行,有孟、仲、季的次序,(孟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三)孟为长,仲为次,季为三,根据这个,正、二、三月分别为孟春、仲春、季春,四、五、六月分别为孟夏、仲夏、季夏,七、八、九月分别为孟秋、仲秋、季秋;十、十一、十二月分别为孟冬、仲冬、季冬之称。季节还有一些别称,如春的别称有阳春、芳春、青阳、艳阳、阳中、三春、九春等。夏的别称有朱夏、朱明、昊天、长嬴(yíng)、三夏、九夏等。秋的别称有素秋、金秋、商秋、商节、素商、素节,金天,高商、三秋,九秋等,冬的别称有寒冬、安宁、玄英、三冬、九冬等。

3、记月

旧历月的别称尤为复杂,而且有种种不同的来历。归纳起来,每个月的别称大略如下:

一月:正月、端月、初月、征月、早月、太月、扬月、陬(zōu)月、十三月、春阳、初阳、首阳、孟阳、孟陬、肇(zhào)春、端春、初

春、早春、上春、新正、月正、开岁、发岁、肇岁、三之日、孟春、太簇、寅(yǐn)月等。

二月:如月、杏月、丽月、令月、仲阳、四之日,仲钟、大壮、酣春、仲春、夹钟、卯(mǎo)月等。

三月:蚕月、桃月、桃浪、花月、嘉月、夬(jué)月、禊(xì)月、桐月、三春、暮春、晚春、杪(miǎo)春、末春、雩(yú)风、季春、姑洗、辰(chén)月等。

四月:乏月、槐月、仲月、麦月、清和月、阴月、余月、槐夏、首夏、初夏、维夏、正阳、纯阳、麦候、孟夏、中吕、巳月等。

五月:蒲月、榴月、皋(gāo)月、恶月、郁蒸、小刑、鸣蜩(tiáo)、仲夏、午月等。

六月:且月、荷月、季月、暑月、伏月、焦月、三夏、暮夏、晚夏、杪夏、极暑、溽暑、溽月、精阳、季夏、林钟、未月等。

七月:巧月、瓜月、霜月、相月、凉月、初商、肇秋、初秋、首秋、早秋、新秋、上秋、孟秋、夷则、申月等。

八月:壮月、桂月、获月、正秋、桂秋、仲商、仲秋、南吕、酉月等。

九月:玄月、菊月、咏月、朽月、暮秋、晚秋、杪秋、穷秋、凉秋、三秋、暮商、季商、杪商、霜序、季白、季秋、无射、戌月等。

十月:良月、吉月、阴月、露月、正阳月、坤月、小春月、小阳春、开冬、上冬、初冬、孟冬、应钟、亥月等。

十一月:辜月、葭(jiā)月、寒月、雪月、龙潜月、一之日、中冬、仲冬、黄钟、子月等。

十二月:冰月、腊月、嘉平月、严月、涂月、暮节、星回节、穷节、穷纪、暮岁、暮冬、穷冬、杪冬、严冬、残冬、末冬,二之日,腊冬、季冬、大吕、丑月等。

4、记日

旧历记日的别称比较复杂,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掌握。(1)三浣(huàn)记日

所谓“三浣”,即上、中、下三浣。每个月的上旬,即一日至十日为上浣;中旬,即十一日至二十日为中浣;下旬,即二十一日至三十日为下浣。如正月初四日,便可记作“正月上浣之四日”;二月十五日,便可记作“二月中浣之五日”;三月二十六日,便可记作“三月下浣之六日”,其余都可类推。

(2)月相记日

所谓“月相记日”就是根据月亮盈亏的变化记日。每月初叫作“朔”、“旦”、“朔月”,初三叫做“月出(fěi)”,十五叫做“望”,十六叫做“既望”“望后”,每月的最末一日叫作“晦”(huì)。(3)特殊记日

习俗上对一些特殊的日子给以别称,如:

正月初一:元日、元旦、元正、元朔、元春、元辰、正朝、三元、改旦、履端等。

正月初二到初十:分别称为履端二日、履端三日……履端十日。

正月初七:人日。

正月初八:谷日、谷诞。

正月十五:元宵、元夜、元夕、上元、灯节。

二月初一:中和日。

二月初二:龙抬头。

二月十二:花朝、百花生日。

二月十五:中春。

三月初三:重三、三巳、上巳、上除、禊日、修禊日。

四月初三:展上巳。

四月初八:浴佛日。

四月十九: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阳、端午、重五、重午、午日、菖(chāng)节、蒲节、夏节、天中节、五月节。

六月初六:重六、天贶节。

七月初七:七夕、七巧节、星节。

七月十五:中元。

八月初五:天长节。

八月十五:中秋、秋节。

八月十八:潮头生日。

九月初九:重阳、重九、菊花节、登高节、老人节。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二十四:交年、小年、媚灶日。

十二月三十:除夕、守岁。

四、款识的处理

1、款识的位置

根据书法作品的品式,款识的位置安排也有所不同,条幅、屏条、手卷、扇面等上下款一般放在正文之后;中堂横批和镜片上下款可以都放在正文之后,也可以分开放在正文的前面和后面。

款识的章法安排要考虑到整幅作品的布局,在书写正文的时候,就应该把款识的位置和章法考虑好,防止正文把款识的位置挤掉,或给款识留下过空的地方。

2、款识的字体

根据书法作品正文字体的不同,款识的字体也要有所不同,如果正文是行书或草书,款识可以采用与正文相近或相同的字体;如果正文是篆书、隶书或楷书,那么款识一般采用比较活泼流畅的字体,如行楷、行草等。一般说来,款识的字要比正文写的更为轻松一些,洒脱一些。

3、款识的字号

款识的字号一般要比正文的字号小一些,但每件作品的情况有所不同,款字究竟小多少,也没有固定的方法。

款识的字体虽然比正文小,但因为它是承接正文的,除榜书和对联外,一般不要再换小笔署款,以免影响整篇作品的气韵。

书法的基本知识

书法的基本知识 据说,拳击手一记重拳,可以重达数百公斤,可见其手上有多少力量!但他们写出的毛笔字,却很可能“弱不禁风”。相反的,步履蹒跚的老书法家,却倒能写出苍劲刚健的字!而且看上去并不累人,真可以用“挥洒自如”这个词儿来形容。现在经常能看到一些“书法表演艺术家”,摇头抖身,手舞足蹈,做用劲状,看着叫人喘不过气来。其实,他要么欺骗外行,要么还没入门。 奥妙在哪里?在笔尖上的力。拳击手的臂力,可以是书法家的一百倍,但真正送到笔尖上的力,书法家却可能是拳击手的一百倍。中国的毛笔,即使是硬毫,总归还是柔软的。妙就妙在这里,“唯笔软则奇怪生焉”(蔡邕《九势》);难也难在这里,不懂身法、手法、笔法,则很不容易把握住它。打个比方,武术中的鞭是软器,但历来被认为是猛烈的武器,不易抵御,“善用者能胜刀剑”。我们看那高手,用力一抖,舞将起来,借助于手臂摇动和身体各部位的转带,或打鞭的某一部位来增加动力和改变圆心及方向,或缠、或抡、或扫、或挂、或抛、或舞花、或地趟,可击、可笞、可勾、可缚,简直游如飞龙!但是,这条鞭子在普通人手里,却疲软如死蛇一般。 归结到书法上,写字当然要用力,但要用活力,不是下死劲。所谓“活力”,就是要将身上的力,通过手臂、手腕、手指,使到笔尖上。这是检验一个人会不会书法的标准之一。 所以,学书法,首先应正确掌握其手法、身法、笔法,使动作准确,姿势合度,运笔连贯,力注笔端,眼到、心到、手到,意识和动作相互协调,不断提高驾驭笔毫的能力。 “学拳容易改拳难”。一旦错误的或不正确的姿势形成习惯,要想改正就难了。 下面先说说如何执笔。 古人在执笔的问题上纠缠了千百年。要么故弄玄虚,要么一辈子没挨着边儿。其实,世界上任何一种工具,最正确的执法,无非就是最自然、最能发挥其功能的执法。 传说,王献之写字时,其父王羲之偷偷从背后拔他的笔而没能拔掉,于是就断定这个儿子将来一定了不得。如果这成为能否成为书法家的标准,那么书法真是太简单了。事实上,执笔太紧,是不科学的。把力气都放在死死执紧笔杆上(横向),那怎能把力送到笔尖上(纵向)呢? 这样说来,是不是无需化力气握住笔杆?那肯定不是。执笔,就是要稳稳的把住笔,这样,运腕、送力才能奏效。横向的力,究竟应分配多少?这没有定量。大体的感觉,同执筷子差不多,首先是要不让筷子掉下来,但最关键的问题、最终的目的,是要能夹得起东西来。 执笔时,作用于横向的力,只要能稳稳地把住笔就行了,如此而已。前人的一切奇谈怪论,我们似不必跟着纠缠。 手指的功能是执笔。执好了笔,就可以开始写字了。一写字,就要动。这个动,就是所谓“运笔”。运笔主要靠腕、臂和指的协调运动来完成,而活动最多的是腕。 所以,腕一定要活。腕活,才能使全身之力,通过臂、腕和指贯注到笔尖;腕活,才可以调整笔锋,才能在上下左右提按、顿错、方圆、转折等多变的笔画书写中控制住笔锋,甚至能够随心所欲地指挥笔锋,达到所谓“甩笔头”的地步。尤其是书写行书、草书时,手腕是不断的左右摆动和翻腾起倒的。 腕活,就是要求写字时,腕部关节不能紧张以至僵硬,“腕随己意左右”,但也不是随便乱动,而是要随着笔势的往来,自然而然地、协调地转动。平时即使不写字的时候,也可以空手练练。看小提琴家演奏,你能领会到运腕的大概。因为在运腕这点上,两者颇有相通之处。 我们还可以从武术中得到启发。吴图南在《国术概论》中说:“运用气力如何能随心所欲达于敌人之身?”必须视腕之能否灵活而定。盖肩不松而力不能到肘,肘不垂而力不能达于腕,腕不活则不能达于手指。况望其力能达于敌人之身者乎?故腕之灵活,实为练习国术者必须之条件。”这同书法的道理基本相同。我们也可以说,腕之灵活,实为练习书法者必须之条件。 悬肘,就是要求手臂全部离开桌面。它是书法的基本功之一。其重要性与练拳术的人首先要练“蹲桩”相同。

《硬笔书法》课基础知识100题

《硬笔书法》课基础知识100题 1. 请认真阅读《硬笔行书教程》(夏京春编著原子能出版社出版),结合课 堂老师的讲授,掌握书法方面的基础知识,并用知识指导练字实践。 2. 该套练习共100题,均为填空题,可以自测,每题1分,共100分。 1. 最早把书法作为一种专门学科,纳入艺术和技能之列,开创书法教学先例的朝代是。 2. 周朝建立初期,便将书法列为“六艺”之一。所谓“六艺”,就是古时所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用六艺为启蒙学童以及教养国子的主要课程,是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 3. 十九世纪末叶,在河南安阳县小屯村(殷商故都遗址)发掘出许多龟甲和兽骨,上面刻有文字,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最古老的文字。 4. “楷书”又叫。经过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逐步发展完善,一直沿用至今。平时人们常说的“魏碑”和“唐碑”都属于范畴。 5. 在中国书法史上,楷书、隶书、篆书、行书、草书等书体出现的时间是不同的,根据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应该是。 6. 是学习书法的别称,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基本方法。 7. 硬笔书法是以硬笔(钢笔、圆珠笔、签字笔、铅笔、书法笔、记号笔等)为书写工具,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艺术。 8. 硬笔行书,俗称连笔字,除书写工具不同外,和毛笔行书一样,实质上是介于之间的一种书体。 9. 行书书写时,笔画省简不多,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叫做;省简较多,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则称为。 10. 行书是楷书的草化,“行者,流行或行走之意”,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 字。 11. 行书以其变化灵活的笔画、结体和布局,给人以流动潇洒之感,具有很大的 价值和价值。

中小学生书法基础知识

中小学生书法基础知识 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瑰宝。学书,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提高人的素质修养,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书法艺术必须从小学生 抓起,要让学生学好书 法,首先必须培养学生 良好的书法兴趣。俗话 说:?书,如也;如其学, 如其才,如其智;总之 曰:如其人而以?。

【书法】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有:一是使用柔软的毛笔,二是书写形象丰富的汉字。因此,其有两义:一指毛笔字书写的法则,主要包括执笔、用笔、点划、结构、分布等方法;一指以书写汉字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就是借助于精湛的技法、生动的造型来表达出作者的性格、趣味、学养、气质等精神因素,其为侧重于?心画?。二者相融合,便构成了中国的书法艺术。所以从书法构成的要素来说,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笔法,要求熟练地执使毛笔,还握正确的指法、腕法、身法、用笔法、用墨法等技巧;二是笔势。要求妥当地组织好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承接呼应关系;三是笔意。要求在书写过程中表现出书者的气质、情趣、学素和人品。从书体、风格上说,更是多姿多态,美不胜收。我国的书法艺术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主要取决于中国人善于把实用的东西上升为美的艺术,同时与中国独特的文字和毛笔关系密切有关。其文字以象构思、立象尽意的特点酝酿着书法艺术的灵魂,而方块构形,灿然于目的姿质又构成书法艺术的形式基础。其工具,?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可生出方圆藏露、逆顺向背的韵味,轻重肥瘦、浓淡湿涩的情趣,抑扬顿挫、聚散疏密的笔调。断连承接、刚柔雄秀的气势;再辅以专门制作的纸墨,使书法艺术更趋变幻莫测。韵味无穷。书法不仅成为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而且居于所有艺术之首。书法在中国不仅举世同好,千

书法的基本常识

书法的基本常识 【书法】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有:一是使用柔软的毛笔,二是书写形象丰富的汉字。因此,其有两义:一指毛笔字书写的法则,主要包括执笔、用笔、点划、结构、分布等方法;一指以书写汉字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就是借助于精湛的技法、生动的造型来表达出作者的性格、趣味、学养、气质等精神因素,其为侧重于“心画”。二者相融合,便构成了中国的书法艺术。所以从书法构成的要素来说,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笔法,要求熟练地执使毛笔,还握正确的指法、腕法、身法、用笔法、用墨法等技巧;二是笔势。要求妥当地组织好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承接呼应关系;三是笔意。要求在书写过程中表现出书者的气质、情趣、学素和人品。从书体、风格上说,更是多姿多态,美不胜收。我国的书法艺术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主要取决于中国人善于把实用的东西上升为美的艺术,同时与中国独特的文字和毛笔关系密切有关。其文字以象构思、立象尽意的特点酝酿着书法艺术的灵魂,而方块构形,灿然于目的姿质又构成书法艺术的形式基础。其工具,“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可生出方圆藏露、逆顺向背的韵味,轻重肥瘦、浓淡湿涩的情趣,抑扬顿挫、聚散疏密的笔调。断连承接、刚柔雄秀的气势;再辅以专门制作的纸墨,使书法艺术更趋变幻莫测。韵味无穷。书法不仅成为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而且居于所有艺术之首。书法在中国不仅举世同好,千古一风,而且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传播友谊的媒介,在东方世界颇有影响,也倍受西方世界的瞩目。

【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亦称“大章法”。习惯上又称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为“小章法”。明张绅《书法通释》云:“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章法、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故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可见,章书在一件书法作品中显得十分重要,书写时必须处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使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如是自能神完气畅,精妙和谐,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布白的形式大体有三:一是纵有行横有列,二是:纵有行横无列(或横有行纵无列),三是纵无行,横无列,它们或有“镂金错采”的人工美,或具“芙蓉出水”的自然美。 【笔法】写字作画用笔的方法。中国书画主要都以线条表现,所用工具都是尖锋毛笔,要使书画的线条点画富有变化,必先讲究执笔,在运笔时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称为“笔法”。唐张怀瓘道《玉堂禁经·用笔祛》云: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故元赵孟頫于《兰亭跋》中云:“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墨法】亦称“血法”。一曰:用墨之法。前人谓水墨者,字之血也。故临地作书时极为讲究。墨过淡则伤神彩,太浓则滞笔锋。必须做到“浓欲其活,谈欲其华。”宋姜夔《续书谱·用墨》云:“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

书法理论基础知识

书法理论基础知识 书法理论基础知识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打从汉字一产生,便出现了书法艺术的萌芽。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直至秦代,统一了文字,创制了秦篆(小篆)、秦隶。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业绩,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为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存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汉隶、楷书、草书、行书的变革、发展和繁荣,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繁荣相适应,我国古代的书法理论也逐步发展、兴盛起来。相对而言,古代书法理论的出现比书法艺术的形成要晚一些。据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古代书论著作最早出现于汉代。西汉大学者、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问神》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书,心画也。”这里的“书”虽不是专指书法,但它最早论述了有关中国书法理论的根本命题——书法同书法家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和书 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等问题,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书论史的源头。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发展、兴盛与繁荣,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汉代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初创期。随着书法艺术的成熟和兴盛,专门研究书法的理论著作便应运而生。最早论述书法的一篇文章是东汉

书法家崔瑗的《草书势》。崔氏在文中认为,草书的出现正是由繁到简的社会需要的反映,并描述、赞扬了书法的形态美和动态美。对书法的艺术审美功能和价值作了充分肯定。继此之后又出现了几篇重要的书论著作,如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尤其是大书家蔡邕的《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书法艺术非常兴盛,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名家。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带动了书法理论的研究。西晋时,出现了一批以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物象、动态来描绘、比喻各种书体形态美的理论著作,如成公绥的《隶书体》、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状》、刘劭的《飞白势》、杨泉的《草书赋》等,表现出一种“尚象”的审美趋向。东晋时,书家已不满足于对书法外在形态的描述,而开始探求用笔、结体和章法技巧的规律,并注意研究人的主观意志与书法的关系。如世传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等,都是这方面的重要书论。至南北朝时,受时风的影响,开始重视对各个书家的评论。这方面有影响的著作有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虞和的《论书表》、瘐肩吾的《书品》等。尤其是王僧虏的《书赋》、《论书》、《笔意赞》等书论,着意探求书法创作的过程和特征,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隋唐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兴盛期。隋代虽立朝时间很短,但其书法上承南北朝碑刻,下启唐楷诸家,为唐代楷书法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硬笔书法入门基础(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硬笔书法入门基础 一、坐姿 1. 头正:书写时头摆正,不能向左或向右偏,并略向前倾,眼睛距书本一尺(大约30厘米)左右。 2. 身直:胸挺起,背撑直,胸口里桌沿一拳(大约10厘米)左右。 3. 肩平:两肩齐平,不能一边高,一边低。

二、握笔姿势 握笔姿势歌 —抵二压三衬托, 指实掌虚腕灵活, 角度适宜方向正, 笔画轻重细琢磨。 “一抵”:是指用中指的指甲根从笔杆的下方将笔从下往上抵住,笔杆留出一寸长的距离,一般是在旋笔刀旋出锥形的根部。 “二压”:是指用大拇指从里侧、食指从外侧将笔捏紧后往下轻压,拇指和食指的指肚着力,这样捏时指肚面大,肉软且厚,不用费很大力气就能将笔握紧。 “三衬托”:是指无名指、小指略弯曲成前后状,两指成一平面贴于桌面,再加上掌侧要贴实桌面,从而将中指及整个笔托起,形成既稳且活的握笔姿势。

“指实”:是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紧贴靠实。 “掌虚”:是要求无名指和小指不可蜷回掌心该姿势非常多,二指蜷回掌心,使中指失去托力,造成书写不稳状即掌心是空的。“腕灵活”:是指手腕不能拿劲,要放松、灵活,以便在书写时运用手腕的运动而达到“巧”的效果。

“方向”:是指笔尖和笔杆的方向,正确的笔尖方向一般应指向前方,而笔杆的朝向应是右后方。 “笔画轻重”:是指书写时用力的轻和重,即让学生体会轻和重的不同结果。书写时用力轻则笔划就细,用力重则笔划就粗。要让学生知道在书写硬笔字时,用力是有变化的,遇到该细的笔划,如写点时下笔要轻,方可出现尖的效果,收笔时要用力要重,方可出现粗的效果 三、笔画名称表

四、学习书法的途径方法 练习硬笔书法的方法

书法基础知识讲座

书法基础知识讲座 书法基础知识讲座之二【姿势与执笔】 (2011-03-21 20:54:04) (二)姿势与执笔 1、姿势 写字的姿势分坐式和立式两种:坐式与立式。 坐式适合写一寸见方以内的字,其要求是: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即头部端正,上身正直,双臂自然分开,左手按纸,右手执笔写字;双脚自然安放地面。 立式适合写寸楷以上的大字,要求是:头俯、身躬、臂悬、足开。即头部略俯,上身微躬,左手按纸,右手悬肘执笔,双脚自然分开站立,约与肩等宽。 无论坐式、立式,浑身以放松、自然为上。 2、执笔 执笔的方法有三指法、四指法、五指法、龙眼法、凤眼法、回腕法、握拳法等等。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意思是说,执笔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但要遵循一个原则,即“虚”和“宽”。 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在竹木简牍上写字,左手持简,右手执笔写字,用三指执笔法方便。后来王羲之发明了“五指执笔法”,这可能与高桌凳的出现有关。不过,苏东坡还是用“三指执笔法”,现在的日本也多用“三指执笔法”。这与我们今天执钢笔的方法类似。

三指执笔法 五指执笔法 龙眼法

凤眼法 下面着重谈谈“五指执笔法”。 五指执笔法,可以用“按、压、勾、顶、抵”来说明五个手指对笔杆的作用。 按:拇指由内向外按住笔杆; 压:食指与拇指相对压住笔杆; 勾:中指第一节由外向右内勾住笔杆; 顶:无名指与中指相对,用指甲根部由右内向左外顶住笔杆; 抵:由于无名指的力量小于中指,所以,小指抵在无名指下方,以助一臂之力。 这样,四个手指从不同方向管住笔杆,改变各手指的力量,毛笔就可以向不同的方向运动了。 用“五指执笔法”要注意: 指实掌虚。即四个手指贴实笔杆,掌心空虚,可放下一个鸡蛋。这样,运笔时手腕才会灵活,如果指实掌实,手腕就会僵硬,不能灵活运笔。 掌竖腕平。这是坐式书写的要求,可以使笔杆保持垂直;若是立式书写,就应该掌平腕斜,这样才能保持笔正。

书法知识讲座

书法知识讲座 书法】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有: 一是使用柔软的毛笔,二是书写形象丰富的汉字。因此,其有两义: 一指毛笔字书写的 法则,主要包括执笔、用笔、点划、结构、分布等方法;一指以书写汉字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 术。就是借助于精湛的技法、生动的造型来表达出作者的性格、趣味、学养、气质等精神因素,其为侧重于“心画”。 者相融合,便构成了中国的书法艺术。所以从书法构成的要素来说,包括了三个方面: 一是笔法,要求熟练地执使毛笔,还握正确的指法、腕法、身法、用笔法、用墨法等技巧; 二是笔势。要求妥当地组织好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承接呼应关系; 三是笔意。要求在书写过程中表现出书者的气质、情趣、学素和人品。从书体、风格上说,更是多姿多态,美不胜收。我国的书法艺术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主要取决于中国人善于把实用的东西上升为美的艺术,同时与中国独特的文字和毛笔关系密切有关。其文字以象构思、立象尽意的特点酝酿 着书法艺术的灵魂,而方块构形,灿然于目的姿质又构成书法艺术的形式基础。其工具,“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可生出方圆藏露、逆顺向背的韵味,轻重肥瘦、浓淡湿涩的情趣,抑扬顿挫、聚散疏密的笔调。断连承接、刚柔雄秀的气势;再辅以专门制作的纸墨,使书法艺术更趋变幻莫测。韵 味无穷。书法不仅成为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而且居于所有艺术之首。书法在中国不仅举世同好,千古一风,而且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传播友谊的媒介,在东方世界颇有影响,也倍受 西方世界的瞩目。 结体】亦称“结字”、“间架”“结构”。指每个字点划间的安排与形势的布置。汉字尚形,书法又是“形学” (清康有为)故结体尤显重要。元赵盂頫《兰亭跋》: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汉字各种字体,皆由点划联结,搭 配而成。笔划的长、短、粗、细、俯、仰、缩、伸,偏旁的宽、窄、高、低、欹、正,构成了每个字的不同形态,要使字的笔划搭配适宜、得体、匀美,研究其结体必不可少。正如清冯班在《纯吟书要》中所云: “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 间架既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 迹不可。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又云: “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可见,结字在书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笔锋】笔毫的尖铁。姜夔《续书谱?用墨》云: “笔欲锋长劲而圆,长则含墨,可以运动,劲则有力,圆则妍美。”字的锋芒,也叫“笔锋”。能将笔之锋尖保持在字的点划之中者,叫“中锋” ; 能藏在点划中间的不出角者,叫“藏锋” ;将 笔之锋尖偏在字的点划一面者,叫“偏锋”。一般以“偏锋”为书法之病。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云: “能将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逆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 飞白】亦称“草篆”。一种书写方法特殊的字体。笔画是枯丝平行,转折处笔路毕显。相传东汉灵帝时修饰鸿都门,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子刷字,蔡各得到启发而作飞白书。唐代张怀瓘《书断》载: “飞白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王隐、王愔共云:' 飞白变楷制也'。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寻丈,字宜轻微不满,名曰飞白。”北宋黄伯思称“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明代赵宦光称

书法基础知识

书法基础知识 学技先学理,理不明则义不通,义不能则技不精,《原国家乒乓冠军庄则栋格言》。 启功先生之议论:书法不是时间加数量,而是准确的重复。楷书要当行书写,行书要当楷书,写行草要准确到位,字的架构比笔画更主要。 书法:是以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后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它的基本要求有:一是使用柔软的毛笔,二是书写形象丰富的汉字。“书法”原指作字记事之技艺。书法依附于文字内容而存在,而后书体渐多,技法日精,文字的书写,点画篇章之间,气韵蕴藉,风神荟萃,足以表达出作者的性格,感情,趣味,素养,气质,思想等精神因素,遂为一门独立的的艺术。唐张怀璧《文字论》曰:“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 书法的三要素:笔法、笔势、笔意:(一)笔法,要熟练地执使毛笔,掌握科学的指法,腕法,身法,用笔法,墨法等技巧。(二)笔势,妥当地组织好点画及点画之间,字与字间,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三)笔意,要求在书写中表现出书写者的情趣,气度和人品,笔法,笔势是书之技法。笔意是书之本旨。元赵孟頫曰: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 书道:道,理也,即规则原则。将书法艺术理解为一种陶冶性情的一种手段;通过书法的实践来抒发和调节作者的情感,提高个人的品德素养,探索和理解人生的意义,是为“书道”。 书学:指以书法艺术为对象的理论研究学科。 笔法:指写字点画用笔之方法。是合理的手指、腕、肘、及肩臂部生理动作和书写工具毛笔相配合,相适应而形成的,是经过千百年来人们无数次实践而总结出来的规律。笔法即指,用笔,大凡笔法,备于“永”字。 执使转用:“执”,指执笔。“使”,指运笔;“转”指行笔的转折呼应;“用”指点画

书法入门教程:钢笔书法基本知识

书法入门教程:钢笔书法基本知识 钢笔书法,就是用钢笔表现汉字的线条书写和造型艺术。其“线 条书写”即用钢笔表现汉字的各种笔画的方法,其“造型”即汉字的 结构和章法。所以。钢笔书法跟毛笔书法一样。由三个最基本最关键 的因素组成,即:线条(笔画)、结构、章法,称为书法的三要素。 所谓线条(笔画),指汉字的第一笔画留在纸上的痕迹。同一笔画,不同水平的书写者写出来的面貌形象是大不相同的。 所谓结构,是指准确、巧妙地组织笔画,使每个汉字的所有笔画 按规律布局合理,达到美观的要求。 所谓章法,是指篇章布局的方法,也就是使一幅书法作品整体美 的技能和方法。它着重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协调、呼应、连贯、疏 密与辉映,利用黑白的分布、字形的大小、字距的远近、字态的正奇 等于段,使千姿百态的单字在合理而巧妙地布局下,形成一篇既和谐 美观又辉映成趣的艺术作品。它能引发人们的美感。 写得一手准确、清楚、流畅、美观的好字。不但对工作和学习很 有益处,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素养的体现,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书写工具 钢笔字书写工具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书写时的效果,所以必须重视 书写工具的选择与使用。书写钢笔字的工具有钢笔、墨水和纸张。 1、钢笔。钢笔的种类和型号很多,其区别主要在于笔尖的用料上。根据钢笔笔尖制作材料的不同,可分为金笔、铱金笔和普通钢笔三种。 挑选钢笔时,要看笔尖两片是否粗细均匀对称,顶端是否圆滑, 书写是否流畅。试笔时,可书写“永”和“8”字多次。如笔尖不刮纸,出水均匀,书写圆滑流畅,那么笔尖就合乎使用要求。至于笔杆笔套 是次要的。

钢笔的笔尖有粗细之分,练字适用笔尖稍粗一些的钢笔。 2、墨水。练字宜用蓝黑墨水和碳素墨水,尤以碳素墨水。它有浓度,有光泽,写在纸上黑白分明,十分醒目。一支钢笔要使用同一颜色、同一牌号的墨水,不能混用。否则,会引起化学变化,产生沉淀而影响书写流畅。若要换一种墨水使用,应先将笔尖、笔胆洗净、晾干,再吸入新的墨水。墨水用后应即时旋紧瓶盖,以防尘、防泼、防挥等。

楷书书法入门基础

楷书书法入门基础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楷书书法入门基础》的内容,具体内容: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一) 字写的好看与否,笔画和结构都缺一不可。 独体字 独体字难写,想写好独体字,要根据字本身的疏、密、大、小、长、短、偏、斜,来巧妙安排结构。笔画疏的要饱满,密的则要匀称;大的要精练,小的要丰满;长、短、偏、斜要随势为宜。 上下结构 上下结构的字,主要分3种情况。 1、上下相等的,要写得有参差变化。 2、上矮下高的,如"宀、冖",上面要盖住下面。 3、上窄下宽的,下面要承载住上面。 上中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的字要注意各部位穿插得宜,不要写得过大或过于拘束。 1、上中下比例相等的,横向宽容要有变化,适当伸展主要部分,如"寻"字。 2、上面或下面是两部分组成的情况,要把两部分写出有主有从的意味。左右结构 左右结构的字要根据左右所占的比例分: 1、相等比例的字,要写有高矮、向背的变化,以求生动。 2、比例不等的字,要随字之宜,要相互呼应,尽量形成疏密对比。 全包围 全包围结构的字,重要的是要注意大小变化,如"图、国"等字要写得大,"四、口"等字要写得小。 1、全包围结构的字中间部分较大的,中间部分要写得精致而有"透亮"的感觉。 2、中间部分较小的,在间部分要写得厚重,与外围笔画之间要留出空间。 上三面包围 上三面包围的字大小各不相同,要注意因字而异。如"周"字下面呈开放之状,但字势要严谨。"同"字下面垂直开口。 左三面包围 左三面包围的字,左侧的竖与上面的横不宜(但不绝对)连接;上面的横要短;下面的横要长,使全字的重心稳定。 下三面包围

书法基本知识

书法基本知识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汉字七体”,即: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甲骨文金文 中考范围:篆、隶、草、楷、行。 一、篆书: 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字体略长而整齐,笔划圆匀秀美,横竖一样粗细,均无折角,古朴端庄。 篆书隶书 二、隶书: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端庄典雅,增强了书法造型艺术的美观。 三、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方正,横平竖直,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端庄大方,间距相同,是因为此书法可以作为"楷模"通行的书体,一直沿用至今。 颜体是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的一种字体。“颜体”是针对颜真卿的楷书而言的,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 柳体是指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字的总称。匀衡瘦硬,斩钉截铁,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欧体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一种楷书字体,其特点是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严谨工整,紧凑中不失疏朗。与颜(真卿)体,柳(公权)体,赵(孟頫)体并驾齐驱。 颜真卿《多宝塔碑》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 四、行书: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字体潇洒飘逸,行云流水,有连笔,但字与字不相连。王羲之书法被公认为举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兰亭集序》 五、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点画飞动,上下之间笔划痕迹往往牵连,笔势狂放不羁,书写笔走龙蛇,字体龙飞凤舞,狂放恣意,错落有致,大小不一,间距不同。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 张旭作品怀素作品 毛主席书法

书法入门的讲座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1 甲骨文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笔画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 2 金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线条较之于甲骨文更为粗壮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为浓重。 3 篆书·大篆(石刻文) 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代。东周时期国刻石文字。 4 篆书·小篆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5 隶书 由斯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 6 草书 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它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7 楷书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 8 行书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第五节学习书法的方法 学书法主要靠引导。靠字帖引导和老师引导。学书一般经过选帖、读帖、摹帖、临帖、出帖、集字创作、创作步骤。 1、选帖 临摹时选帖很重要。选帖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选古代书法家的代表作,二是所选字帖要与自已的情趣相契,书坛对选什么帖入门众说纷纭。一般主先临正书(篆、隶、楷)书体。因为它们讲究笔法,而且点画清晰,易于掌握。行、草书结体变化较大,运笔复杂,初学者难于掌握。在篆、隶、楷三种这种书体中,一般又以楷书、隶书入手为多,楷书可选欧阳询《九成宫》,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颜真卿《勤礼碑》、《麻姑仙坛记》,柳公权《玄秘塔》、《神策军碑》等。这些唐代楷书法度森严,结体端庄,从笔法,结字法来看十分完美,且碑石清晰,字形完整,利于初学;隶书右选用《迁碑》、《石门颂》、《全碑》、《礼器碑》、《乙英碑》等,这些汉碑古朴端庄,容易入门。 2、读帖 选好字帖后,不应急于动笔临,而要先仔细看帖,分析字的特点,这叫“读帖”。读帖

软笔书法入门[软笔书法常识]

软笔书法入门[软笔书法常识] 一、造字法: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语言文化,光汉字就有 15000 多个,真可谓博大精深。造字的方法有: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种。 象形——就是模拟世间事物发明的汉字。如:日、月、山、水等。 指事——就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上指示性符号。如:刃、白等。 会意——就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相加形成的字。如:众、灭、本、末等。 形声——就是在上述字的基础上组合成的字,一般的组合方法有: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左形右声、右 形左声、内形外声、外形内声、形占一角、声占一角等。 转注——就是用已造的字给它以特定的意思。如:考、戚等。

假借——就是把已造的字给它加上另外的意思。如:斧、等。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的形成经历了从繁难到简便的过程,特别是中华人民 __ 成立以后, 1959 年国家文字改革委员 会作了一次大的文字简化工作,形成了今天的统一汉字。我国文字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 的文字)、金文(刻在钟鼎上的文字)、篆书(写在竹木简上的文字,有大篆、小篆的分别)、隶书、楷、 草书(有章草、狂草之别)、行等;特别是白起发明了湖笔、蔡伦发明了纸以后,加快了汉字的演化过程。 历史上就有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和“秀才四艺”(琴、棋、书、画)的佳话。 三、笔的分类:

十九世纪,西方的钢笔、圆珠笔流入东方后,因为方便和书写流利,被广泛的应用;而汉民族流传下来 的是软笔。毛笔按笔头有狼毫笔和兔毛笔之分;按笔杆有竹杆、铜杆、玉杆、银杆、骨杆和塑料杆之别;按 大小有小楷、中揩、大楷、斗笔和各类排笔等。 四、握笔方法: 一般有二指握笔法、三指握笔法、四指握笔法和五指握笔法等。 五指握笔法五指分工为——拇指“按”、食指“压”、中指“钩”、无名指“顶”、小指“抵”; 写字时,有枕腕和悬腕之别。古人们要求身要坐直、纸要放正、握稳笔杆、不紧不松。 五、常用的字帖: 我国在软笔书法上有独特风格的有钟鳐、米芾、赵孟俯、蔡京、王羲之等,现在流传下来的字帖有欧阳

易经入门基础的知识点整理

易经入门基础知识 《周易》是我们要终生学习的,绝对不能认为自己能够全部弄懂《周易》,我们只要能懂《周易》的一点点,就很了不起了。 但是这一点点对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很重要。本文出自大成国学研究院张成。转载请说明出处。《周易》是智慧之海,《周易》的每一卦每一爻每一个字,可以说都是充满智慧,只不过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能不能“悟”到的问题。 周易学习如何入门说明周易重要性的第四句话,是“生命宝藏”。 在历史上,孔子对《易经》的评价是相当高的。 还有很多人对《易经》也有很高的评价,像医圣孙思邈就说:“不知易,无以言太医。”一个医生没有学过《易经》,不懂《易经》的原理,他是不配做真正的医生的。 唐代的名相虞世南,他也说过一句话:“不知易,不可为将帅。”所以之后的统帅,基本上都是精通《易经》的。 这一句话可以扩展到很多地方,“不知易,无以言军事”,“不知易,无以言外交”,“不知易,无以言教育”。 历史上下几千年,因为《易经》而成就的杰出人物真是太多了。 我们回顾历史,去看看周文王、姜太公、孔子、孟子、刘伯温、诸葛亮、毛泽东,他们都学了《易经》。 我们读书,杂七杂八的书你读1000本都不如读一本《易经》,叫做杂书万卷,不如经书一部。 我们现在所读的《易经》,也就是《周易》。 “周”字本身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周全,它写的东西非常周到、全面。第二是周期,说这个天地之道,变化的规律,就是七日来复。第三指朝代,代表周朝。 “易”字也有三层含义,即有“三易”之说,第一是变易,周易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变易,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情都在变化之中, 里边有很多话进行阐述: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现矣。”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第二是简易,《易经》把世间万事万物讲得很清楚,很简单,但是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很多事情我们是在不断地复杂化。 《易经》把“简单”写得很清楚:“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刚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告诉我们,只有容易的,我们才会亲近它,只有简单的,我们才能做得长久,才能做得有功! 第三个是不易,世界上万事万物都会变化,但不是乱变,会遵守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是不变的。什么事都有规律,什么事都会变化,这就是不易之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

书法基础知识讲座之二

书法基础知识讲座之二 毛笔的书写姿势与执笔 (一)姿势与执笔 1、姿势 写字的姿势分坐式和立式两种:坐式与立式。 坐式适合写一寸见方以内的字,其要求是: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即头部端正,上身正直,双臂自然分开,左手按纸,右手执笔写字;双脚自然安放地面。 立式适合写寸楷以上的大字,要求是:头俯、身躬、臂悬、足开。即头部略俯,上身微躬,左手按纸,右手悬肘执笔,双脚自然分开站立,约与肩等宽。 无论坐式、立式,浑身以放松、自然为上。 2、执笔 执笔的方法有三指法、四指法、五指法、龙眼法、凤眼法、回腕法、握拳法等等。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意思是说,执笔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但要遵循一个原则,即“虚”和“宽”。 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在竹木简牍上写字,左手持简,右手执笔写字,用三指执笔法方便。后来王羲之发明了“五指执笔法”,这可能与高桌凳的出现有关。不过,苏东坡还是用“三指执笔法”,现在的日本也多用“三指执笔法”。这与我们今天执钢笔的方法类似。 1 三指执笔法 五指执笔法 龙眼法 2

凤眼法 下面着重谈谈“五指执笔法”。 五指执笔法,可以用“按、压、勾、顶、抵”来说明五个手指对笔杆的作用。按:拇指由这样,四个手指从不同方向管住笔杆,改变各手指的力量,毛笔就可以向不同的方向运动了。 用“五指执笔法”要注意: 指实掌虚。即四个手指贴实笔杆,掌心空虚,可放下一个鸡蛋。这样,运笔时手腕才会灵活,如果指实掌实,手腕就会僵硬,不能灵活运笔。 掌竖腕平。这是坐式书写的要求,可以使笔杆保持垂直;若是立式书写,就应该掌平腕斜,这样才能保持笔正。 执笔高低。可以根据写字大小来定。一般以无名指至笔尖的距离与字格边长相等为宜。写正书宜低执,写行草宜高执。 执笔松紧。有人根据王羲之掣笔的故事,主张紧执笔,要“捏破笔管”,这是毫无道理的。执笔应该松紧适中,不宜过紧过松。 执笔疏密。即手指分布的疏密。疏执笔稳重,宜写正书;密执笔腕活,宜写行草。一般执笔宜密不宜疏。 执笔深浅。指笔杆与手指接触的部位关系。笔杆越靠近指尖,执笔越浅,反之,执笔越深。一般来说,执笔宜浅。 3 坐式执笔:指实掌虚、腕平掌竖 立式执笔:指实掌虚、腕斜掌平 4 深执笔 浅执笔

毛笔书法基础教程

在书法的本身上说,不侫并无新奇之论。现在愿诸位在学习书法时注意的有三个字: 第一个是“静”字。我常说艺是静中事,不静无艺。我人坐下身子,求其放心,要行所无事。一方面不求速成,不近功;一方面不欲人道好,不近名。像这样名心既澹,火气全无,自然可造就不同凡响。 第二个字是“兴”。我人研究一种学问,当然要对所研究的一门要先发生兴趣。但是一时之兴是靠不住的,是容易完的。那么如何可以使兴趣不绝地发生呢?总之,在于有“困而学之”的精神。俗语所谓“头难、头难”,开始的时候,的确不易,没有毅力的人,不免见难而退,就此灰心。所以我们要不怕难,能够不怕,自会发生兴趣。起始是一种浅尝的兴趣,到后来便得深入的兴趣,有了深入的兴趣,不知不觉便进入“不知肉味”的境界里去了。将来炉火纯青,兴到为之,宜有杰作。 第三个字是“恒”。我们要锲而不舍,不能见异思迁,不可一曝十寒。世界上许多学问事业,没有一种学问、一种事业可以无“恒”而能够成功的。易经恒卦的卦辞,开始就说:“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那是说有恒心是好的、是通的、是有益的,如果锲而不舍,那就无往而不利了。当年永禅师四十年不下楼,素师退笔成塚,可见他们所下的苦功。又如卧则划被,坐则划地,无非是念兹在兹,所以终于成功。

毛笔书法教程 第一阶段效果: 一.坐姿和执笔。要求:五指执笔法(按、压、钩、抵)头正、身挺、脚平等必修养成型。 第二阶段达到的效果: 二.背诵书法秘诀。秘诀略,悟出道理,用口诀指点的操作书写每一笔每一画及造型。 第三阶段效果: 三、笔画与笔的书写及训练。 四、起、运、收的法则。例写:点、横、竖….. 五、悬针写法与竖的区别及方法。 六、“力”撇与捺的写法。 第四阶段的效果: 七、撇捺画变点画的用于的字。例“滚、东、乐。。。。”。就是让结构转变的字,使学员产生观赏价值和营造字的美感的程度,进而变笔后的效果。 八、间架结构的配搭、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等要领。 九、变型字的书写。 第五阶段效果: 十、“饰”难度比较大,字的美观与型的形象及其观赏价值。

1书法基本常识

书法基本常识 教学目的:初步认识书法学习的基础知识,为后续练习书法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认识基本的书体,文房四宝的基础知识,执笔的方法和书法作品欣赏的要素。教学过程: 一、书法欣赏 二、书体知识 1.篆书: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 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2.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 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3.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形体方正,笔 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 4.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 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5.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其特点是: 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三、文房四宝 (一)分类 1、羊毫。山羊毛制成。 特点:较柔软,吸墨量大,适于写表现圆浑厚实的点画。比狼毫笔经久耐用。价格比较便宜。 2、狼毫。黄鼠狼尾巴上的毛制成。 特点:比羊毫笔力劲挺刚劲,宜书宜画,但不耐用,价格较贵。 3、紫毫。兔毛制成。因色泽紫黑光亮而得名。 特点:挺拔尖锐锋利,弹性比狼毫更强。 4、兼毫。用两种刚柔不同的动物毛制成。常见有羊狼兼毫、羊紫兼毫,如五紫五羊,七紫三羊等等。优点:兼具了羊狼毫笔的长处,刚柔适中,价格也适中,为书画家常用。(二)选笔 以“尖、齐、圆、健”为原则,称“毛笔四德”。 尖:笔毫聚拢时要尖; 齐:压扁时要齐; 圆:书写时四面都能铺开,不扁不散为圆; 健:笔毫弹性好,久写不退为健。 (三)墨 1、墨的主要原料 是烟料、胶以及中药等。通过砚用水研磨可以产生用于毛笔书写的墨水。 2、墨的分类: 墨分“松烟墨”和“油烟墨”两种。松烟墨以松树烧取的烟灰制成,特点是色乌,光泽

硬笔书法基础教程

目录 第一章硬笔书法基础 1、书法基础 2、硬笔的坐姿与执笔 第二章硬笔楷书笔画的写法 1、横的写法 2、竖的写法 3、撇的写法 4、捺的写法 5、点的写法 6、提的写法 7、折的写法 8、钩的写法 9、复合笔画的写法 第三章硬笔楷书笔画运用 1、横的运用 2、竖的运用 3、撇的运用 4、捺与点的运用 5、折的运用 第四章硬笔楷书偏旁范例

第五章硬笔楷书词汇范例 第六章硬笔行书的笔法与结构第七章硬笔行书基本部分 第八章硬笔行书偏旁范例 第九章硬笔行书词汇范例 第十章书法章法

第一章硬笔书法基础 每一个中国人都经历过习字写字的过程,在写字时,没有一个人不想把字写得美,以便表达自我审美意识。这种活动正是书法艺术产生的心理根据。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谁也逃避不了书法艺术对他的影响。楹联、牌匾随处可见,在旅游胜地、名山大川,文人雅士题诗作赋所刻碑碣摩崖也是屡见不鲜。人们熟识书法,更有大批人在研习书法。 1、书法基础 ●书法的概念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按照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再创造的一门奇特艺术。简单地说,书法就是汉字的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高级汉语词典》)。 书法之所以成为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是与汉字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紧密联系的:由于汉字以象形为基本成字方式,其本身就带有图画的性质,具有造型美的因素;汉字构成形象生动、姿态万千;汉字作为典型的表意文字,字字独立,几乎每一个汉字都能表示一个完整的语义——这些都为进行艺术加工(包括形态变化和组织构成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果说文字只是为创造书法艺术提供了素材,那么中国特有的书写工具――毛笔则为书法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手段。毛笔能勾画出最富表现力的线条和点画形象,这样就形成了书法以线条为基本表现技法的特点,使文字不但在形体结构上产生了丰富的变化,而且通过点画、字形、字距和行式的分布,构成了优美的章法布局、生动的气韵流转和多样的艺术风格,这些都使汉字的书写带上了强烈的艺术色彩,构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 作为艺术品和装饰品的书法,不能与作为一般应用工具的文字完全等量齐观,而应当有其自身的规律和作用。一般说,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要求笔画齐全、结构准确、端正匀称,看上去清楚、用起来方便;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书法,则应当在写好字的基础上进一步写得熟练、美观,具有一定的骨力、体势、韵味和风格,能给欣赏者带来一定的美感。 ●书法的功用与性质 书法作为交流信息与情感的工具,具有实用性;作为艺术形式之一,又具有艺术性。 书法固然不同与一般的应用文字,但是这二者又没有明确的界限。一封纯粹为传送信息而发出的书信,其初始目的是为了实用,但往往又是极佳的艺术品,王羲之的许多信札便是一例。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往往是融为一体的。今天硬笔作为主要的书写工具代替了毛笔的地位,但同样有了硬笔书法的兴起和蓬勃发展。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恐怕连硬笔书法也无用武之地了。但事物的发展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想,尽管书法的实用性减弱了,但它的艺术性却与日倍增。 艺术的显著特点是形象性。书法虽然不像其家它艺术形式那样可以直接创造人物或实物形象,却可以在不违背文字本身造型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可变性与表现力,融入作者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