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司金融学教案

公司金融学教案

公司金融学教案
公司金融学教案

经管学院

教案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

学院(部) 经管学院

课程名称公司金融学

授课班级国际金融1601

主讲教师张雅楠

职称高级经济师

使用教材公司金融学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教务处制

二〇一八年十月

教案(首页)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课程教学实施小结

课程名称公司金融学

采用教材李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任课教师张雅楠实验(实习)指导教师无

计划安排

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安排总课时32学时,2学分,其中理论 26学时,实验(实践、实习) 6 学时,多媒体 32学时。

本学期计划授课 32学时,其中理论 26时,实验(实践、实习) 6学时,多媒体 32时。

实施情况

实际完成的授课总课时 32 学时,其中理论 26学时,实验(实践、实习)6时,多媒体 32时。

按实施教学编写的教案数 24 份,其中理论 24 份,实验(实习) 0 份,多媒体课件 24 件。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成绩计算方式 4:6 教学小结(含本学期参加教改课题、课程建设及获相关教学奖励等情况):

任课教师签名张雅楠

教研室主任签名

教学院长(部主任)签名

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与优化_莫媛

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与优化 摘要:结合金融学课程兼具专业性和现实性的特点,文章提出了金融学课程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介绍了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课程中运用的现状,并从案例筛选、组织讨论和总结点评等方面具体阐述了金融学案例教学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金融学;案例教学法;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87-02 收稿日期:2016-07-15 基金项目:南京财经大学2015-2016学年校级教改项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视角下《金融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Y1634) 作者简介:莫媛(1986-),女(汉族),江苏江都人,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金融发展。 作为一门基础教育类课程, 金融学的知识性和基础性较为凸显。由于金融学理论和方法往往是建立在一系列抽象的假设之上,所以增加金融学的案例教学很重要。金融学案例教学就是以实际金融问题为题材,引导学生运用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成因或机制,进而掌握相关的金融知识。尽管案例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某些管理类课程,但金融学案例的筛选和分析需要符合金融学的课程性质和特点[1]。因 此, 结合教学实践,分析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运用和优化具有现实意义。 一、金融学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18年首创,并在高等教育领域广泛传播。它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实践性、启发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将理论知识点的教学环节增加充分的案例,实现知识传授—案例分析—知识内化的目的,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点[2]。金融学课程兼具专业性和现实性的特点,主要讲授金融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是学生学习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实践的进展,从金融要素、金融机构、货币政策到金融监管、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等,金融学领域不断从宏观金融向微观金融拓展。此时,要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分析,仅仅依靠传统的讲授法较难实现。有学者指出金融学教学应多采用实例阐述,定期邀请在实际金融部门工作的人员举办讲座,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相关部门实 地观摩学习[3] 。金融学案例贴近现实生活, 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现实金融问题。例如讲述货币职能时,教师可介绍抢购黄金潮事件,让学生充分认识黄金的贮藏职能;讲述商业银行时,教师可结合消费者的存款意愿,引导学生认识商业银行的业务;讲述中央银 行时,教师可询问学生对物价的直观感受,讲解央行通货膨胀制的货币政策目标。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相应的金融环境下,广泛查阅资料,尝试独立思考。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态度及研究能力的要求很高:教师既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要具有贯通理论和实践的能力;既要对经济环境保持适度敏感性,又要善于挖掘金融事件。学生在案例讨论中提出的新问题,也会给教师提供研究的新思路。进一步地,教师可以将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教学中去。这种良性循环会激励教师主动学习新知识、新现象,形成教学与科研的有效互动。 二、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和评价1.案例教学法的运用。(1)案例专栏。国内金融学教材大多采用专栏的形式补充案例,以思考题、金融热点或课外阅读等方式呈现,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经典案例如“劣币驱逐良币”、“塞尔维亚的通货膨胀”、“英国巴林银行破产事件”等在多部金融学教材中反复使用。(2)课堂解读。教师通常将近期重大的金融事件写入教案,例如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存款利率市场化、全球负利率现象等,作为传统讲授法的一种补充。有的学者还提出于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分类运用讲解式、讨论式和辩解式案例教学法,循序渐进地引入课堂教学,实现师生良性互动[4]。(3)考核试题。金融学考题一般会考察案例分析类题型。案例分析题是集重要知识点于某个或几个情景之中,要求学生综合分析的题型。相比其他题型,案例分析题更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综合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在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框架转型的背景下,可以结合货币供 莫媛 (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金融学教案

金融学教案 辽东学院经济学院 学院(部、中心) _ 经济学院___________ 系(部) __ 金融____________ 课程名称 __ 金融学____________ 授课对象金融学本科生 __ 授课教师__ _ 王昊____________ 职称职务 ___ _讲师____________ 使用教材 _《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辽东学院经济学院制 二OO八年三月 1 金融学课程教案授课时间第一周周一第二大节课时安排 2学时授课题目(教学章、节): 课程体系介绍 第一章货币与信用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职能 第二节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课程体系介绍(掌握) 目的:旨在激发同学们学习金融学的兴趣,兴趣是促使学生自学、拓宽知识深度的源动力。 第一章货币与信用 目的: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商品经济活动离不开金融活动,而现代金融活动的背后归根结底还是

货币运行和信用关系的问题。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用货币经济或信用经济来概括我们所处的经济时 代。本章主要介绍货币与信用的相关知识,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职能 (了解货币的起源理论,货币的起源由于在《政治经济学》中学过故略讲;掌握货币的职能) 第二节货币制度 (掌握) 一、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课程体系介绍: 概括金融学知识要点、金融理论解决实质问题的意义。 第一章的一、二节内容: 基本内容:讲述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的发展;现代经济社会中信用的含义 和经济职能 重点:讲述货币制度的发展;现代经济社会中信用的含义和经济职能难点:理解和把握货币的本质,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作用的两面性,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职能 一、货币起源理论 (一)古代的货币起源说 (二)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 1(货币产生的基础 2(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二、货币的发展

金融学概论期末试卷

期末考试 金融学 一、名词解释(5*5=25) 金融: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通货膨胀:货币数量或信用增加,致使物价水平持续上涨。 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利息:指借款人支付给贷款人本金以外的报酬,是贷款人让渡货币使用权所获得的回报,也是借款人获得货币使用权所支付的代价。 股票: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金时向出资人发行的、用以证明投资者的身份和权益、并据以向投资者分配股息和红利的凭证。 二、简答题(6*5=30) 1、简述金融的分类。 答:1)按照金融活动的运行机制划分:微观金融、宏观金融 2)按照资金融通是否通过中介机构划分:直接金融、间接金融 3)按照金融活动的目的划分: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 4)按照金融活动是否由政府主导划分:官方金融、民间金融 5)按照金融活动的地理范围划分:国内金融、国际金融 2、简述货币的职能。 答:1)价值尺度:货币具有表现商品价值并能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交换媒介,使买与卖不再像物物交换那样必须同时进行,而是可以分别进行。 3)贮藏手段: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在

退出流通领域之后可以被人们贮藏起来,具有保存价值。 4)支付手段: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货币作为清偿债务、赋税、支付租金和工资的时候,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5)世界货币:货币在国际市场上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即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3、社会总供求与货币供求的关系。 答:(1)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但同等的总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货币需求。 (2)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但也不是等量的。 (3)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同等的货币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总需求。 (4)总需求的偏大或偏小对总供给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足,则总供给不能充分实现;过多,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推动总供给增加,但不可能由此消除差额。 (5)总需求的偏大或偏小也可以通过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予以调节,但单纯控制需求也难以保证实现均衡的目标。 4、金融市场的功能。 答:1)资金融通:金融市场的资金融通功能是指金融市场可以有效地将资金富余者手里融通到资金需求者手里。 2)资金积累:资金积累功能是指金融市场促使储蓄向投资转化,促进资本形成。 3)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功能是指金融市场可以引导资金的流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4)经济调节:金融市场的经济调节功能是指金融市场本身对经济的调节和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提供渠道和场所。

金融学整体教学设计

金融学原理教学计划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金融学是高等职业教育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教育改革经济类会计学、金融保险专业的必修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对货币金融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运行方式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有清醒的感知和认识,对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率、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与金融国际化、宏观金融调控与金融发展等范畴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和把握,同时也为经济类各专业学生从事金融或与金融紧密相关的职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的和教学要求 1 、使学生对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货币政策、金融活动及其宏观调控的理论、运行机制和方法、手段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 、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经济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意识和全新的金融理念,努力提高广大学生金融科学的理论和知识素养。 通过学习,学生应按各章节具体要求了解或掌握货币、信用、银

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货币政策以及宏观金融调控等范畴所涉及的知识、理论、运行规律及其行为主体、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三、课程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 前言 1、[教学内容要点]: 现实生活中的货币问题:货币与金融;货币银行学体系;主要参考书目。《货币银行学》,钱晔,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教学内容要点]: 了解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趋势;了解货币形式的演化。从货币的起源与发展理解货币的本质;能正确辩析各种货币学说。理解货币的各种职能;重点掌握货币职能的特点与作用。了解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货币制度演变的原因。重点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现行信用货币制度的内容与特点。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识点。 2、[教学安排]:8课时 第二章信用与利息 1、[教学内容要点]:

金融学概论知识点复习

《金融学概论》复习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 货币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货币到电子货币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1.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特殊性:第一,货币是衡量和使用价值 的统一体;第二,货币具有双重使用价值。 2.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共五种功能。 3.货币的作用 价值尺度:是货币最早产生的、最基本的职能,货币的其他职能都是以这个职能为基础的。 流通手段:也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为商品世界充当交易媒介,使所有的商品通过它进行交换。 贮藏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蓄水池”功能。即当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是,多余的货币会退出流通而成为贮藏货币。 支付手段:(1)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是一切信用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2)克服了现款交易对商品生产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可能使买卖关系进一步脱节,使商品流通增加了爆发危机的可能性。 世界货币:在国与国之间作为商品和劳务流通的媒介,执行货币的各种职能。 第三节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R与商品的价格总额Q成正比,与同一货币单位货币速度E成反比.即R=Q/E.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因而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纸币流通规律: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决定纸币流通量的规律,即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性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数量。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当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反之,也会引起通货紧缩。 第四节货币制度 1.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构成要 素:货币材料、货币单位、货币种类以及发行保障制度共4个要素。 2.货币制度的演变: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以及纸币本位制、 3.人民币制度:(1)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发偿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2)人民币发行权垄断于中国人民银行; (3)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4)人民币正在加快区域化、国际化步伐。 第三章信用与融资 第一节信用 1.信用: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体现的是债权债务关系。 2.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进行商品交易时,以延期付款形式或预付款形式提供的 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信用形式) 特点:(1)商业性用与特定的商品买卖相联系; (2)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商品的经营者;

山东大学货币经济学(英)授课教案

山东大学货币经济学(英)授课教案 课程代码0023100710-4授课日期月日()课程名称Monetary Economics 授课方式授课+讨论授课教师姓名Kong Danfeng (孔丹凤)职称Professor授课对象金融数学2011级 39人 留学生2人(荷兰、意大利)授课时数18周周3授课地点中心理综楼208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Chapter 2 An Overview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This chapter is an introductory chapter that contains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n the structure and operation of financial markets that is needed in later chapters of the book. This chapter allows the instructor to branch out to various choices of later chapters, thus allowing different degrees of coverage of 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 to transmit to the student is that financial markets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re crucial to a well-functioning economy because they channel funds from those who do not have a productive use for them to those who do. The chapter introduces Global boxes, which are sprinkled throughout the text, to get students to recognize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the global economy. 授课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Chapter 2 An Overview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 Function of Financial Markets * Structure of Financial Markets Debt and Equity Markets Primary and Secondary Markets Exchanges and Over-the-Counter Markets Money and Capital Markets * Financial Market Instruments Money Market Instruments Capital Market Instruments *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nancial Markets International Bond Market, Eurobonds, and Eurocurrencies World Stock Markets * Function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Indirect Finance Transactions Costs Risk Sharing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dverse Selection and ?Moral Hazard * Types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Depository Institutions Contractual Savings Institutions Investment Intermediaries * Regulation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Increasing Information Available to Investors Ensuring the Soundness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Financial Regulation Abroad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

金融学教学案例

第一章货币概述 案例1-1:金银为什么长期不能成为我国的主要货币 一、基本原理 马克思依据货币根源于商品的理论,运用抽象的逻辑分析和具体的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开了货币起源之“谜”。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证明,货岞是一般等价物。在价值形态的发展中,黄金夺得了一般等价物的独占权就进入了价值形态的第4阶段,即货币形态。 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不仅有自然形态,而且有价值形态,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所有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价值只有在一个商品和另外的商品相交换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商品的交换价值,就是商品的表现形态,它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一切商品都用货币来表现自己的价值,这是价值形态发展的最后结果。价值形态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先后经过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态;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态;一般价值形态;货币价值形态。最后,货币的职能落到了黄金身上。马克思讲货币天然地要由金银充当,是由于金银有适合作货币的优点,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的价值含量大、质地均匀、易于分割。 二、案例内容 我国有一出相当出名的戏名《十五贯》,又名《错斩崔宁》,讲的是刘贵将岳父给的十五贯钱,假说成是卖妾所得,引出的曲折故事。那么十五贯铜钱有多重呢?如果这些钱都是合乎标准的铜钱,(铜钱一枚称为“一文”,1000文为“一贯”,重约5斤。)则十五贯应有75斤重,这是体弱的人背不动、体壮的人背上走不远的。史书上又记载有这样一件事:宋太祖赵匡胤有一次带人视察库房,他看到跟随他的有勇将周仁美。就问周仁美:“你能背得动多少钱?”周仁美回答:“我能背得动七十八贯钱。”宋太祖说:“那岂不要让钱压死了!”于是他命令周仁美背起四十五贯钱在院内走一圈,周仁美照办,宋太祖就把这些钱赏给了周仁美(《宋史·周仁美传》)。八十贯钱重约400斤,宋太祖认为周仁美背不动,四十五贯钱重约275斤,周仁美能背着走一圈,自然也是壮汉。在大宗交易中,铜钱就显得非常不适合。如买一匹马,在宋代要用约50贯钱,这些钱重约250斤,两个壮汉也未必能背上走10里路。一匹马的交易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更大宗的交易了。 既然铜钱的流通这么不方便,价值含量又低,那么,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为什么作为主要货币的是铜钱,而不是黄金和白银(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白银主要是以条块状形式流通,只是到了近代,白银才作为我国的主要货币)? 三、案例分析 我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贵金属很少作为货币使用,在这期间,金银虽然也具有某些货币职能,但主要是贮藏的职能。当西方许多国家在商业活动中已经大量使用金银铸币的时候,我国的铜钱却达到了极盛。而阻碍贵金属成为我国的主要货币、在经济领域大显身手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乎表现在商业活动受到过多限制、中古时代政治制度的特殊性和货币制度的特殊性三个方面。 1.商业活动受到过多限制 我国很早就有了抑商政策,但如果只是单纯地从行政的角度抑商,是很能真正达到抑商

金融学的内容概括

金融学1—6章的内容概括 金融是资金融通或资金借贷,研究的是对货币资金(资源)进行跨期配置。金融学分为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在宏观金融学中,又分为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在微观金融学中又分为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公司金融学和金融工程学。金融是一切与钱有关的活动。比如有“政府财政”、“公司财务”、“个人(家庭)理财”等,也有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储蓄协会、住宅贷款协会,以及经纪人等中介服务等,同时也有专指证券市场的,比如:资本市场运作与金融资产供给与价格形成的领域。 金融业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四大行业。金融监管包括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金融中,经济主体主要是消费者、企业、国家、金融机构。 第一章货币概述 分工是财富的基本源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产品,在商品经济时代,产品大都用来交换的,而在小农经济时代,产品大都用来自给的。分工是财富的基本源泉,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出现了分工,也使产品变得私有化,为了使社会达到经济效率最大化,人们就会通过交换彼此的物品来得到商品。在交换的过程中出现了物物交换和媒介交换。物物交换也就是直接交换,即人们用商品与商品进行交换,而媒介交换就是间接交换,就是通过一种媒介,达成商品交换的目的,而媒介交换使社会中出现了货币,因此,货币是为了解决交换的矛盾而产生的,货币节约了交易时间(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率,并促进了专业化和劳动分工,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还在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发挥着重要作用。思考任何经济问题,都不可忽视两点:1. 效率;2. 节约(社会费用,交易成本)。 在一个市场中,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资产。人力资源存在于劳动力市场中,我们往往通过工资来将其价值表现出来。而资产有实物资产、金融资产、无形资产之分,其分别存在于商品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之中,其价值是分别通过价格、利率、价格来表现的。市场经济指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基础作用,计划经济指资源配置中计划起基础作用,市场机制主要有价格机制、竞争机制。资产是可以带来收益,资产往往能被衡量价值、保存价值、甚至增加价值。 货币的功能有交易媒介、计算单位、价值贮藏。交易媒介指与其他资产的区别,即只有货币具有的功能,价值贮藏指其他资产也有,甚至优于货币。资产流动性指一种资产变成交易媒介的能力(难易和快慢程度)。.流动性偏好指人们愿意持有流动性强的货币,而不愿持有其他有收益的资产。它是假定,但符合一定的事实,流动性是人们愿意以货币的形式来持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案(内招生)

货币银行学教案 暨大金融系萧松华 教材与主要参考文献 ?教材:萧松华、朱芳:《货币银行学》(第三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 ?主要参考文献: ?黄达:《货币银行学》,《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李扬、王国刚、何德旭:《中国金融理论前沿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霍文文:《金融市场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易纲,吴有昌:《货币银行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兹维·博迪、罗伯特·C·莫顿:《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认真听课、做好笔记 ?课后复习、精读教材、归纳总结、广泛阅读有关文献 ?做好练习并自我检测 ?观察金融领域的实际运行情况并积极参与讨论 ?尝试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章货币 本章重点掌握及思考的问题: 1、货币购买力与价格 2、金属货币的自发调节功能 3、货币制度及其内容、格雷欣法则 4、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的特征 5、货币的定义及层次划分标准 第一节货币的职能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交换媒介、贮藏价值和支付手段四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是货币的基本职能,而贮藏价值和支付手段是货币的派生职能。 一、价值尺度(Standard of Value) 1、概念:货币可以用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 2、特点: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要是观念的或想象的货币就可以,而不需要现实的货币。价格与货币购买力 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就是价格;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价格反映价值是相对准确,只是从趋势上反映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其中起最大作用的因素是供求对比。 价格一般包含两类因素:价值和供求。 ·思考:当货币是否足值时,价格的决定与变化? 货币购买力(Purchasing-power of Money),又称货币价值(Value of Money),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价格水平下的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能力(或数量)。货币购买力(L)是价格(P)的倒数。 二者的关系可表示为: 1

金融学课堂教学案例设计探讨

金融学课堂教学案例设计探讨 金融学作为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引入教学案例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金融学理论,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基于金融学教学实践经验,选取曹龙琪教授编写的《金融学案例与分析(第四版)》中的经典案例,将其贯穿于金融基础知识、金融机构和市场篇、金融宏观调控篇章节当中,采取视频播放、小组讨论和代表发言等方式进行相关案例探讨,不仅能够启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还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标签:金融学;课堂教学;案例设计 金融学作为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在完成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课程基础上进行相关学习,作为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学科,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金融思维的基础课程(羊艳,2017)。该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特性,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将金融学的整体逻辑体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掌握,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知识储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高校大多数金融学课堂仍然采取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带来的结果是无法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氛围。因此通过引入教学案例,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有助于更好地掌握金融学知识。 1 金融学课堂教学案例必要性 教学案例法具有课堂教学开放性和师生互动性的特征,以案例为基础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现实中经济社会现象给金融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不断对现实进行提炼与整合并上升为案例,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许桂华,2017)。同时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案例的实际过程当中,通过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来达到对金融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另外金融学教材每章知识后面都会针对本章知识内容的进行高度概括总结,由此可见,如此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后,能够将所学习的金融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之中,以此来巩固知识(蒋团,2017)。那么如何使学生能够高效快速地掌握其理论知识,就需要给他们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有效的教学案例将学生的兴趣点带回到课堂教学当中,深入地了解和掌握金融学的相关理论知识。 2 金融学教学案例设计 国内金融学教材主要分为金融基础知识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篇、金融宏观调控篇四大部分,结合笔者金融学教学实践经验,根据所选教材设计,将曹龙骐教授主编的《金融学案例与分析(第四版)》部分案例引入相关章节教学环节当中(曹龙骐,2015),运用多媒体教学和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设计视频片段、小组讨论以及代表发言的方式,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收到了学生的良好反馈。 2.1 金融基础知识篇案例设计

货币金融教案

《货币金融学》部分章节教案 黄农 2013-3-20 第三章利息和利息率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利率是最重要的经济杠杆之一,对于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经济运作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与影响。利率问题是金融市场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几乎所有的金融现象都与利率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一节利息和利息率 一、利息的来源与本质 (一)利息的本质 利息是借贷关系中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也可以看作是货币持有人一段时期内放弃货币流动性的报酬或放弃获取投资收益的补偿。 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借贷行为,利息作为一种占有使用权的报酬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以实物形式,如谷物、布匹等,进行利息的支付。在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高利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主要形式。高利贷者的贷款对象有奴隶主、地主及小生产者。如果高利贷的借入者是小生产者,利息显然来源于小生产者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如果高利贷的借入者是奴隶主或地主,利息的来源则是奴隶或农奴的劳动价值,因为奴隶主和地主是不参加任何生产的寄生阶级,他们收入的源泉是奴隶或农奴的劳动成果。所以高利贷的利息来源是奴隶或农奴、小生产者所创造的、被高利贷者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产品的价值,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价值。高利贷的利息,体现着高利贷者同奴隶主或封建地主共同对劳动者的剥削关系。 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利息的支付逐渐过渡到贷币形式上来。真正意义上的利息是资本主义的利息。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只有资本家分为货币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才使一部分利润转化为利息,一般地说,才创造出利息的范畴;并且,只有这两类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才创造出利息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息是借贷资本家因贷出货币资本而从职能资本家那里获得的报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息是借贷资本运动的产物,但在资本的表面运动形式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被掩盖了,货币被贷放出去一定时间后,带着增殖的价值△G回到出发点,仿佛货币自身有了增殖的能力。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息的来源与本质?马克思从借贷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的分析中,揭示了利息的来源,分析了利息的本质。他指出,借贷资本的运动特点是双重支出和双重回流。双重支出是指:首先,货币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然后,职能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双重回流是指:职能资本家把生产出来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销售出去取得货币,然后把借贷资本连本带利归还给货币资本。 由此可以看出,借贷资本的运动与现实资本的运动和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密切相关,借贷资本只有转化为现实资本,进入生产,才能增殖。由于货币资本家在货币资本贷出期间内,将资本商品的使用价值即生产利润的能力让渡给了职能资本家,后者运用借入的资本,购买生产要素并进行生产,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必须分割一部分给货币资本家,作为使用资本商品的报酬,这便是利息。马克思经过科学的分析后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利息是借贷资本家凭借自己的资本所有权向职能资本家索取的报酬,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以资金借贷为核心的信用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此相联系的利息范畴

金融学案例教学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实施

金融学案例教学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实施 【摘要】应用型本科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本科院校。金融学作为一门实践要求较高的主要学科,案例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而我国目前应用型本科的金融学教学中存在着案例不符合国情、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等问题。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了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教学中金融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就如何改进和提高我国金融学案例教学水平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金融学案例教学应用型本科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资金运动规律的应用型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结合金融理论去具体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手段实现投资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案例教学就是一种灵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 1、应用型本科教育注重强化实践环节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形成的一批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近30%,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开始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近年来,国内的诸多高校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他们已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中体现“应用”二字的重要性,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2、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不同于传统的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其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更加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在教学中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注重理论,也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只强调实际操作,其培养模式是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同时能运用知识实践操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这一特点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在注重理论讲授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运用能力。

《金融学基础》课程教案2016

课程教案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金融学基础授课对象投资与理财专业、互联网金融专业 课程类型必修课 校级公共课();基础或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 选修课限选课();任选课()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践课 () 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主讲教师职称中级经济师教研室投资与理财 实验实训 教师 职称中级经济师教研室投资与理财授课时间2016 年秋季学期 课程教学 总学时数 48 学分数 3 学时分配课堂讲授 32 学时;实践课 16 学时 后续课程《个人理财》、《公司理财》 基本教材《金融基础》作者郭福春出版社及 出版时间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年 补充教材《货币银行学》作者戴国强出版社及 出版时间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教学参考书或信息来源 作者 出版社及 出版时间互联网 金融界: 东方财富网: 注:教案按授课次数(模块单元)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重复班授课不另填写教案。

周次第 4 周,第 1 次课 单元名称金融概述,货币与货币制度(货币概述)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践课()教学时数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金融的概念及其分类,了解货币的产生以及形态的发展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自主探索出案例分析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难点:1.金融的概念2.间接金融的运作方式3准确掌握货币的职能和本质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设计一、教师介绍课程总体学习目标及考核要求。 教学目标: 金融学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学生学习银 行、证券等相关业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货币的本质、职能、货 币形式发展、货币制度、货币流通;信用、信用形式、信用工具及信用密不可分的利 率;金融市场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黄金、外汇市场;金融机构与金融体系、商业银 行及其业务;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外汇管理等内容。 教学形式及考核要求: (1)分组教学:每组5-7人,学生自主确定小组长。在课堂训练和案例分析、课下讨 论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2)平时成绩(50%):以课堂提问、小组课堂训练及平时作业等形式反映; (3)期末考试成绩(50%):按SAC证券从业资格考试要求,采用上机答题考试方 式。课程学习理论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 (4)理论学习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70%,实训成绩占30%。 二、认识金融 1、教师手提出一些例子。并提问学生:能否举出金融的各种实例? 2、介绍金融的特征。 三、金融与经济 1、讲解金融抑制论、深化论等理论 2、请学生根据,谈谈对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的了解。 (25分 钟) (30分 钟) (25分 钟) 注:教案按授课次数(模块单元)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重复班授课不另填写教案。

(完整版)金融学案例分析

任课老师:金道政姓名:徐姗姗学号:091847194 班级:金融0942

目录 一、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2) ——案例内容概要 ——案例讨论:如何理解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是全球资本市场发展的必 然趋势 二、“中国装点金融市场”“中国应发展债券市场” (4) ——案例内容概要 ——案例讨论:1、与股票市场相比,债券市场有什么特别的功能和优 势 2、中国的债券市场面临怎样的任务和挑战 三、整体上市 (5) ——案例内容概要 ——案例讨论:什么是整体上市和分拆上市及整体上市的意义 四、次贷危机-金融危机 (6) ——案例内容概要 ——案例讨论:分析研究美国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的根源与教训。 五、塞尔维亚的通货膨胀 (8) ——案例内容 ——案例分析 ——案例讨论:1、根据上面的资料分析,通货膨胀发生后,社会上哪些 人是主要的受害者 2、作为普通的社会一员,我们该如何应对通货膨胀

案例一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案例内容概要:1、机构投资者的概念2、机构投资者的产生与发展3、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案例讨论:1、如何理解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是全球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答:①机构投资者主要是指一些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公司、投资信托公司、信用合作社、国家或团体设立的退休基金等组织。机构投资者的性质与个人投资者不同,在投资来源、投资目标、投资方向等方面都与个人投资者有很大差别。 ②机构与投资者对于市场的发展有其独特的作用和特点:一、投资管理的理性化。机构投资者一般具有较为雄厚的资金实力,在投资决策运作、信息搜集分析、上市公司研究、投资理财方式等方面都配备有专门部门,由证券投资专家进行管理。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资金比较集中,而且能够有效地搜集到信息,在分析行情、判断走势,也拥有足够的资料数据分析。总体而言,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相对比较理性化,投资规模相对较大,投资周期相对较长,从而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二、投资行为规范化。机构投资者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投资行为受到多方面的监督,相对来说,也比较规范。一方面,为了保证证券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维护社会稳定,保障资金安全,国家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监督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另一方面,投资机构通过本身自律管理,从各个方面规范自己的投资行为,保护客户的利益,维护自己在社会上的信誉。三、投资机构组合化。证券市场是一个风险较高的市场,机构投资者入市资金越多,承受的风险就越大。为了尽可能降低风险,机构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进行合理投资组合。机构投资者庞大的资金、专业化的管理和多方位的市场研究,也为建立有效地投资组合提供了可能。风险共担即相对于个人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小一点。 ③从机构投资者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是全球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机构投资者的产生是基于高度专业化和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是投资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的产物,也是金融信托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对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完善和证券市场良性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也可以看作是国际证券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深刻革命。 所以,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是全球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 案例二“中国装点金融市场”“中国应发展债券市场” 案例内容概要:1、中国装点金融市场2、中国应债券市场3、债券市场的作用 案例讨论:1、与股票市场相比,债券市场有什么特别的功能和优势? 答:(1)融资功能。债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使资金从资金剩余者流向资金需求者,为资金不足者筹集资金的功能。与股票市场一样,债券市场为资金需求者提供了一个直接融资的渠道。我国政府和企业先后发行多批债券,为弥补国家财政赤字和支持国家的许多重点建设项目筹集了大量的资金。2002年,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发行超过9000亿元,支持了多项国家和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建设以及城市公用设施建设。

行为金融学整理电子教案

行为金融学 一、传统金融学理论 证券市场的典型特征: 不确定性和信息非对称性。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以及APT、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等都是在存在不确定性而不存在信息非对称假设下研究资产定价问题的。 与上述不同,有效市场假说考虑了信息非对称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1、市场处理信息的能力非常强 2、具有理性预期的交易者明察秋毫、无所不通,消除了信息非对称 3、有效市场假说下的资产定价理论就可以只考虑只存在不确定性而不存在信息非对称性情景下的资产定价问题了。所以说,有效市场假说是现代标准金融理论核心与基石。 有效市场假说和资产定价的理论基础: 1、投资者理性(两层含义): 2、理性预期: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认知)是没有偏差的 3、市场均衡的条件:期望效用最大化和无套利 二、有效市场悖论 1、同质信念与交易动机 有效市场中引起交易动机是风险偏好,但现实中人们对未来的看法差异(信念差异)是证券交易的主要原因:看涨者买,看跌者卖。 2、无交易定理 当交易的唯一动机是信息优势时,则在理性预期均衡状态下不会有交易发生。 3、Grossman-Stiglitz 悖论 如果在有效市场上,价格已经完全反映有关的信息,那么市场参与者就没有必要去搜集相关的信息;而如果市场参与者不去搜集信息,那么市场价格就不能完全反映有关的信息。 4、理性假设受到挑战 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的投资者并不遵循理性预期要求的理性:其信念更新不遵守贝叶斯理性(比如,启发式思维等),风险偏好不遵循传统的期望效用函数形式(比如凸函数risk aversion),投资者的心理和情绪对投资决策产生显著的影响,等等。 5、来自经验研究的市场“异象” 赢者诅咒:通常指在任何形式的拍卖中,赢得拍卖品的中标者出价高于其他中标者,但可

金融学概论复习资料2016(自考)

金融学概论复习资料(自己总结)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职能: ①价值尺度 ②流通手段 ③贮藏手段 ④支付手段 ⑤世界货币 3.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R,与商品的价格总额Q成正比,与同一货币单位货币流通速度E成反比R=Q/E 第三章信用与融资 1.信用: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

2.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延期付款形式或预付货款形式提供的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信用形式)特点:①商业信用与特定的商品买卖相联系 ②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商品经营者 ③商业信用的供求与经济状态一致 3银行信用: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特点:①银行信用所贷放的是社会资金 ②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 ③.银行信用与产业循环的资金变动不一致 ④信用过程稳定、风险小 4.国家信用:指以政府为债务人和债权人的信用形式 作用:①调节政府收支不平衡的手段 ②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

③筹集建设资金的重要手段 ④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5.消费信用:指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消费目的的信用 不利影响:①加强供求紧张 ②导致物价上涨的虚假繁荣 ③造成过度消费和经济更萧条 第四章利息与利率 1.利息:指在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报酬 利息的本质: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归货币所有者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2.利率:r=I/P×100%(P=本金,I=利息额,r=利率) 第九章金融市场概述 1.金融市场的含义: 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和机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