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教程分章练习题

心理学教程分章练习题

心理学教程分章练习题
心理学教程分章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________年,其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________。

2.人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归纳起来可以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部分。

3.大脑皮层分4个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皮层上的脑叶在机能上有分工,枕叶与________有关,颞叶与________有关,顶叶与________有关,额叶控制着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儿童心理研究的常用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心理学是研究__________及其________的科学,是研究_______的科学。

7.通常把心理过程划分为三个具体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8.心理过程不仅表现在人的_________中,而且也表现在人的________中。

9.大脑半球皮质简称______,是控制整个机体活动的最高管理者和调节者。

10.脑是心理的_______,心理是脑的________。

11.俄国生理学家_______创建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是揭示大脑机能的最有影响的学说,所谓高级神经活动指的是_______的活动。

12.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_______。按照巴甫洛夫的观点,_____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13.大脑的主要机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发布各种信息。人的大脑机能具有________,即心理机能在左右两个半球上表现出不同的优势。

14.心理是人脑对________的________的反映。

15.调查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

1.认识过程中核心的心理是()。

A.感觉

B.知觉

C.思维

2.大脑皮层4个叶中对于心理生活具有特殊意义的是()。

A.额叶

B.顶叶

C.枕叶

3.条件反射受()控制。

A.皮下中枢

B.皮层

C.皮层与皮下中枢共同

4.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

A.脑

B.客观现实

C.实践活动

5.一切心理现象,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从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 )。

A.反映

B.反应

C.反射

D.反馈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心理( )。

A.是脑的机能

B.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C.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

D.具有主观能动性

7.通过作文了解学生的想象力,这是运用(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问卷法

D.产品分析法

8.请分析以下(1)-(7)题的心理现象属于什么反射:

(1)“异物入气管引起打喷嚏”属于()。

(2)“谈虎色变”属于()。

(3)“望梅止渴”属于()。

(4)“望梅生津”属于()。

(5)“把香喷喷的炒肉丝放进口中分泌了唾液”属于()。

(6)“进了食堂餐厅,看见案台上放着炒肉丝,闻到了喷喷的香味,口中分泌了唾液”属于()。

(7)“画饼充饥腹更饥”属于()。

A.无条件反射

B.具体信号类条件反射

C.抽象信号类的条件反射

D.以上答案都不对

三、判断

1.高级神经中枢指的是大脑皮质。()

2.大脑左半球是抽象思维和言语优势的半球,而大脑的右半球则是形象思维和空间知觉优势的半球。()

3.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说明只要外界有刺激,人就会做出一定的反映。

4.如果将新生儿置于一个完全缺乏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的环境下喂养长大,他就不会有人的心理。()

5.大脑皮层是整个机体活动的最高的管理者和调节者。()

6.条件反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7.一个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反映。()

8.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是窥测别人在想什么。()

9.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一定有人的心理。()

10.每一个人都有心理现象。()

四、问答

1.简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画图)

2.简述心理的实质。

3.简述学习心理学教程的意义。

4.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5.简述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五、实例分析

1.两个人观察同一棵树,植物学家首先获得的是关于树种、树龄及树的生长环境方面的知识,而画家获得的是关于树干、树枝和树叶的形状、疏密、大小等方面的印象。

2.婴儿时被狼叼走并在狼群中长大的“狼孩”,虽然具有人脑的特征和人体的外型,但不会说话,不会劳动,只会像狼一样的爬行、嚎叫和吃生肉。请用有关心理学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3.一个人一次被蛇咬,以后在一次走夜路时,看到路边的草绳,就毛骨悚然,不敢前进。请分析这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现象。

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

注意

一、填空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________与________。

2.人在注意时最显着的外部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________的注意,叫做________。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________的注意,叫做________。

4.注意不是独立的________,任何一个________自始至终都离不开________。

5.因为教师讲得津津有味而注意听讲,这是_____注意;在别人的强制、监督下而注意听讲,这是_______注意;明确了学习目的,认真学习,形成习惯,这时的注意听讲已成为一种________注意。

6.上课时要使学生保持注意,教师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_____规律组织教学。

7.学生上课时听讲、记笔记,看黑板等几种活动并举,这就要求学生有很好的___________能力。

8.有学生上课时边听课边做小动作,这是________,是与注意的_______相反的特点。

二、选择

1.有的学生在课上从不主动举手要求回答教师的提问,但始终注视着教师,这属于()状态。

A.真正的注意

B.表面上的不注意

C.表面上的注意

D.真正的不注意

2.()在小学阶段发展速度最快,超过幼儿期和中学阶段。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3.小学儿童玩游戏机的水平不亚于成人,这是因为他们的()能力已有较好的发展。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4.“鹤立鸡群”容易引起无意注意,这是由于()引起的。

A.刺激物的强度

B.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D.刺激物的新异性

5.忽名忽暗的灯光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这是因为()引起的。

A.刺激物的强度

B.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D.刺激物的新异性

6.在教学中,将分散的笔画组织成字,或将单个的字组织成词,或将词连成适当的句子,都会提高注意()品质。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

7.刚入学的儿童,写字时往往顾此失彼,这是因为注意品质中()不强。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

8.“万绿丛中一点红”引人注目,这是()引起的。

A.刺激物的强度

B.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D.刺激物的新异性

9.小学生做作业时一会儿思考,一会儿计算,一会儿看书,这是注意()的表现。

A.起伏

B.稳定

C.分配

D.分散

岁儿童的注意可维持()分钟。

11.听表走动的嘀嗒声,时而有时而无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现象是注意的( )。

A.稳定性

B.分散

C.分配

D.起伏

12.小学生注意的广度和稳定性()。

A.女生高于男生

B.男生高于女生

C.男女生一样

D.不确定

13.上完语文课,必须把注意力放到数学课上,这是注意的()。

A.稳定性

B.分散

C.分配

D.转移

14.“一目十行”形容注意的()。

A.稳定性

B.广度

C.分配

D.转移

15.在听课时,忽然听到窗外动听的歌声,学生不由自主地倾听歌声,这是注意的()。

A.起伏

B.分散

C.分配

D.转移

三、判断

1.注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

2.平常我们说“这事我没注意”就是无意注意。()

3.一个人只有依靠有意注意,才能有效地工作。()

4.对象集中,排列得整齐有规律,能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大。()

5.注意的转移是主动的,根据一定的目的转移注意的对象;注意的分散是无意识的,是由于内外干扰引起的消极的分心。()

6.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其教学方法应形式多变,教学内容应生动有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四、问答

1.什么是注意注意有哪些外部表现

2.什么是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3.什么是有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引起和保持条件

4.简述小学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

5.你若是低年级的教师,将怎样考虑到学生注意的特点组织好教学工作

五、案例分析

1.为了把课上得生动形象,王老师带去了不少直观教具,有实物、图片、还有模型。进教室后,王教师就把这些教具放在桌子上,或挂在黑板上,他想今天的课效果一定很好。可是结果并非如此。请用心理学注意的有关知识分析一下原因。

2.有位老师上一年级算数课时,提出这样一道应用题:“小红养了5只白兔,3只黑兔,问小红一共养了多少只兔子”出乎老师意料之外,有个学生忍不住说出声:“兔子没有黑的”,接着另一个学生争辩说:“我姥姥家的小兔子是黑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什么特点这个特点对小学低年级教师有何要求

3.为什么上课要喊“起立”,而每节课开始都要组织教学

感觉、知觉

一、填空

1.由脑对_____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_____属性的反映叫感觉;_____属性的反映叫知觉。

2.感受性即________的能力,不同的人有________感受性。

3.知觉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性。

4.视敏度即________,小学生比幼儿好,其中________儿童视觉能力范围最大。

5.入小学后________听觉发展迅速,一年级末可达________水平。

6.空间知觉包括________知觉、________知觉、________知觉、________知觉。

7.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________过程,观察力是________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8.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________开始。

9.对知觉对象的理解情况与知觉者的________直接有关。

10.听觉敏感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儿童________和________的发展。

二、选择

1.中途离开影院,在强阳光下,反而什么也看不清,这是因为感觉有()的特性。

A.对比

B.暗适应

C.明适应

D.疲劳

2.当收音机里播出《唱支山歌给党听》时,无论是男高音独唱还是女高音独唱,抑或是童声独唱,你都能辨认出来。这是因为人的知觉有()。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3.在小学儿童的感觉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A.视觉

B.听觉

C.肤觉

D.运动觉

4.小学儿童纯音听觉的敏感度()成人。 A.不如 B.接近 C.已达 D.超过

5.根据对儿童观察力发展阶段的研究,小学中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阶段。

A.个别对象

B.空间联系

C.因果联系

D.对象总体

6.人从暗处到光亮处,最初强光使人发眩,什么也看不见。但过一会儿视力就恢复正常,这是视觉感受性的()。 A.提高 B.降低 C.既没有降低也没有提高

7.在密密的人群中,一下子就找到了自己熟悉的朋友这是属于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8.同样一棵松树,有人注意它的风景,有人观察它的生长,有人分析它的木材应用,这是因为人们知觉有()。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9.“窥一斑而知全豹”这属于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0.穿竖条图案衣服的人显得苗条,穿横条图案衣服的人显得胖些,这是()。

A.选择性

B.整体性

C.错觉

D.恒常性

11.吃过甜食后再吃橘子,感觉它有些酸,这属于()。

A.不同感觉相互作用

B.相继性对比

C.感觉的适应

D.同时性对比

12.在噪音的持续作用下,病人拔牙时不觉得很痛,这是由于()。

A.不同感觉相互作用

B.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C.感觉的适应

D.抑制作用

13.教师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标出重点以引起学生重视,这是知觉()规律的运用。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4.刚入学的儿童写字用铅笔和田字格本,是根据()水平决定的。

A.视觉发展

B.听觉发展

C.肤觉发展

D.运动觉发展

15.刚入学的儿童做体操时,对“向左转”、“向右转”的口令反应不够灵敏和准确,学汉字和阿拉伯数字时常“6”、“9”不分。这是由于低年级儿童的()水平不高。

A.大小知觉

B.形状知觉

C.方位知觉

D.距离知觉

16.倒看物体仍不变,这是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7.人们用手拿一公斤棉花和一公斤铁时,你会感到铁块重,这是属于()。

A.选择性

B.整体性

C.错觉

D.恒常性

18.()岁时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的范围最大。

三、判断

1.一个人只要有健全的大脑和感官,就能有感知觉。()

2.人的感觉能力的高低是天赋的,训练是无济于事的。()

3.感觉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不同感觉之间,也可发生在同一感觉之间。()

4.错觉是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在现实生活中必须避免。()

5.近视眼的人,视敏度比正常人低。()

6.人有适应能力,因此视力差的人若经常在暗淡的光线下长时间地注视,有助于视敏度的提高。()

7.小学生时间知觉水平的提高,与他们掌握和运用数概念、计时工具等有关。()

8.同一个人在任何条件下,对同一刺激物的感受性都是一样的。()

9.适应是在刺激物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

10.同一场合下,人们就能有共同的知觉对象。()

四、问答

1.什么是感觉和知觉两者有何关系

2.什么是观察试从观察品质方面举例说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观察水平。

3.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观察力

五、案例分析

1.小学儿童对描绘在纸上堆积在一起的立方体数常常不能正确确认,这是为什么

2.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粉笔写,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3.小学低年级学生常把相似的数字和相似的文字加以混淆,例如把6看成9,把“折”写成“析”,请解释这是什么原因,并提出避免这种现象的方法。

4.一位教师在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或作文时说:“今天我们到某地方进行观察,大家要仔细看,不许乱跑,回来后写一篇观察日记或作文。”他把学生带到这个地方,只注意维持纪律,其他就不管了。结果学生的观察日记或作文写得很不理想,请分析原因该怎么办

第三章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记忆

一、填空

1.记忆是________对________的事物的反映。

2.画家善于________记忆,数学家善于________记忆,表演艺术家善于_______记忆,运动员善于_______记忆。

3.表象的特征是________性和________性。

4.记忆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5.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过程是________的,呈现________的趋势。根据遗忘规律,防止遗忘的最基本方法是________。

6.回忆有两种不同水平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比________水平要高。通常考试时判断与选择题主要通过________来解答;填空与问答题主要通过________来解答。

7.初入学的儿童不会用重复、练习_____信息,又不会用系统搜索和追忆去_____信息。

8.短时记忆中贮存信息的数量是有限的,大约为_______组块。

9.按识记有无明确目的性和自觉性,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按识记是否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10.外界刺激引起的感觉,它所留下的痕迹就是________;如果加以_____,就转入第二阶段________;如果加以______就转入第三阶段________。信息从长时记忆中被回收到________中来,就被人们意识到,如果受干扰或其他因素影响无法回忆,就会产生_____。

12.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会出现______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心理活动______的表现。

二、选择

1.一般说视后象是()记忆,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记忆。

A.瞬时

B.短时

C.长时

D.运动

2.识记的材料在保持过程中,()会发生变化。A.量 B.质 C.量和质 D.不

3.考试中因没有复习到而答不出、想不起来的问题,叫()性遗忘。

A.暂时

B.永久

C.一般

D.特殊

4.小学儿童在自然状态下,对()词的记忆优于中性词的记亿。

A.积极

B.消极

C.熟悉

D.情绪

5.学生学习生字时,首先要反复读写,这是记忆过程的( ),以后见到这个字能读出来,这是( ),而且还能背着写出来,这是( ) 。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再现

6.古书《列子》上写韩娥唱歌之后,她的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是( )。

A.记忆联想

B.记忆表象

C.幻想

D.追忆

7.无意识记是( )的识记。A.无意义 B.对材料不理解 C.无预定目的

8.由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由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分别依赖()。

A.注意和复述

B.表象和反馈

C.复述和反馈

D.注意和反馈

9.我们对接到学校通知书时激动的心情记忆犹新,这是()。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运动记忆

D.语词-逻辑记忆

10.儿时听过的故事至今还能自然地记住,属于(),学生获得系统知识主要靠()。

A.有意识记

B.无意识记

C.机械识记

D.意义识记

三、判断

1.天生盲人也可以有视觉表象。( )

2.遗忘是识记的相反过程。( )

3.凡识记的对象成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时,识记的效果就好。( )

4.小学低年级儿童机械识记的效果要高于意义识记。( )

5.采用尝试重现法进行识记是一种耗时较多,极不经济的方法。( )

6.记忆是反映过去感知的事物。( )

7.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 )

8.表象的概括性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 )

9.只要提高记忆效果,就能防止遗忘。( )

10.复习就是反复阅读,读到记住即可。( )

四、回答

1.什么是记忆,简述记忆的种类。

2.什么是表象,简述表象的特点和作用。

3.简述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及教育启示。

4.简述遗忘的种类及原因。

5.简述小学儿童识记、保持和回忆的特点。

6.简述小学儿童记忆的培养策略。

7.列举四种提高小学生识记效果的方法。

8.你认为怎样复习最有效

五、案例分析

1.小明一进师范,高年级的同学就教给他一个学习的法宝——上课认真听,课后尽情玩,考前加夜班,考试必过关。小明按照这个法宝学习了一个学期,虽然期末考试过关了,可是第二学期一开学,才发现脑子里空空的,什么东西也没有,小明感到非常苦恼。请用心理学原理分析小明为什么这样应该如何做才能学到知识

2.有项关于小学生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的研究结果表明,意义识记正确回忆项目数,小学二年级为,小学五年级为;机械识记正确项目数,小学二年级为,小学四年级为。据此,请分析小学生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的特征及其对教师的启示。

3.儿童看一部电视、电影或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很容易把它记住,还能绘声绘色地将给别人听;可对书本上的知识有时再三教也记不住,这是什么现象

4.数学考试结束了,小王剩下最后一道题没有做,因为其中一个公式无论如何也记不起来,平时他觉得这个公式很熟悉,可今天想呀想,越想越急,直到下课铃响了还没有想出来,只好沮丧地交了卷。走出考场不久,“嘿”这个公式在他头脑中出现了,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什么原因导致

5.学生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老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想象

一、填空

1.想象是人脑对已有________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________的过程。

2.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想象也是人脑对________的一种反映,是人类实践活动的________。

3.梦是_______想象的极端形式,________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4.幻想是一种与________相联系并指向________的想象。

5.创造想象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学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7.阿Q是鲁迅笔下的人物,他是鲁迅______想象的产物,而我们读《阿Q正传》,在头脑中形成的阿Q形象时的想象属于________想象。

8.小学低年级儿童想象的形象往往具有______性和______性。

9. 幻想有两种,一种是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

10.在发展儿童想象力时,丰富儿童的________和________是有效的途径。

二、选择

1.当我们在阅读《祥林嫂》时。头脑中出现的祥林嫂的形象是()想象的形象。

A.有意

B.无意

C.再造

D.创造

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A.经验

B.知识

C.客体

D.表象

3.从爱听童话、神话故事发展到爱听英雄模范故事,这是想象()发展的表现。

A.有意性

B.现实性

C.创造性

D.概括性

4.小学生从“习作例文”到“命题作文”,这是想象( )的发展的表现。

A.有意性

B.现实性

C.创造性

D.概括性

5.阅读文字作品时,作品中的各种场景和人物形象出现在眼前,这种心理现象是( )。

A.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6.看到天上的云朵,自然而然想象为大海、山峰或某种动物,这种心理现象是( )。

A.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7.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关于林黛玉形象的想象是( )。

A.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8.人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基本材料是()。

A.表象

B.感知

C.记忆

D.想象

9.儿童在学习、游戏及阅读课外读物等活动中经常在头脑中创造出许多新形象,这种心理现象是()。

A.记忆

B.表象

C.想象

D.思维

10.学生写命题作文时的想象属于()。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幻想

D.再造想象

三、判断

1.想象和感知觉最大的不同,在于想象的形象非来源于客观现实。( )

2.梦中出现的形象离现实很远,是一种创造想象。( )

3.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有无创造性。( )

4.幻想中的新形象是人们所向往、所期望的,因此幻想总是积极的。( )

5.幻想是一种不能实现的想象。( )

6.鲁迅先生依靠幻想,构思出了阿Q的型形象。( )

7.幻想对人的工作和活动有一种强大的推动力。( )

8.我们没有到过北极,却可以在头脑中形成北极的形象,这说明想象可以脱离客观现实。( )

9.没有相应的感知材料,就不可能产生想象。( )

10.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想象。( )

11.梦是创造想象的极端表现。( )

12.制造工人根据机器图纸想象出机器的主体形象,属于创造想象。( )

13.幻想是有害的。( )

14.再造想象比创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 )

15.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都属于有意想象。( )

四、问答

1.什么是想象,想象与现实有何关系

2简述想象的种类及分类依据。

3.简述小学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4.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想象力

五、案例分析

1.小学低年级儿童对童话、神话偏爱,爱听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动画片,并信以为真;高年级后的兴趣逐步从童话故事转移到校园小说、侦探小说上,这说明了什么

2.小林总是写不好作文,她只会一五一十地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直白地叙述。对于没有经历过的事,她的脑子里就会一篇空白,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有一次,老师要求同学们展望2050年的中国,她啃着笔头,觉得无所适从。老师给同学们一幅画,要求根据画中的情景进行描写,她也觉得困难很大。老师应该如何培养她的想象力呢

第四章小学儿童的思维

一、填空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反映。思维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和________。从个体发展来看,思维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从探索答案的方向来看,思维可以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2.思维的基本过程是______和______其不同的运用又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3.思维的基本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儿童在教学条件下,主要通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方式掌握概念。

4.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发明或发现一种________。它要求_______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东西。创造性思维需要综合运用________和________。

5.判断思维品质的好坏,通常采用的指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6.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发展,大体上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级水平。

7.小学儿童概念的掌握可分为:第一级水平以_______和_______来解释概念,第二级水平以________和________来解释概念,第三级水平以________和________来解释概念。

8.创造过程基本上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阶段。

9.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___________占有核心地位。

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属于______现象;_____是个体对______的应用,属于______现象。

二、选择

1.“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思维的(),“灯是照明的工具”这种认识反映了思维的()。

A.概括性

B.灵活性

C.间接性

D.直觉性

2.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提供感性的材料,使事物本质属性更加全面地显露出来,从而排除无关特征,突出有关特征,这种方法是()。

A.正例

B.反例

C.变式

D.比较

3.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舍弃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是( )。

A.分析

B.抽象

C.概括

D.综合

4.运用学习过的原理,解答教师布置的作业或解决生活中的某一个问题的思维过程是( )。

A.具体化

B.抽象

C.概括

D.综合

5.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转折时期,一般在( )。

A.六至七岁

B.七至八岁

C.八至九岁

D.十至十一岁

6.学前儿童一边摆积木,一边自言自语:“摆的是大桥”“摆的是铁路”等,属于( )。

A.集中思维

B.发散思维

C.形象思维

D.动作思维

7.老师提出“砖头有何用途时”,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回答的过程,属于()。

A.集中思维

B.发散思维

C.抽象思维

D.动作思维

8.人们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思维,叫()。

A.动作思维

B.抽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集中思维

9.凡是身体长羽毛,是卵生的动物都属于鸟类,蝙蝠没有羽毛,是胎生,所以蝙蝠不是鸟类,这是()。 A.概念 B.判断 C.推理 D.分析

10.能从别人看来是简单甚至于是不屑一顾的现象中看出重大问题,从中揭露出最重要的规律

来,这种思维品质是()。

A.批判性

B.深刻性

C.独特性

D.灵活性

三、判断

1.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所以它与感知觉等认识的低级阶段无关。()

2.由于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所以人的认识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推知过去,预测未来。()

3.加强学生的朗读、默读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4.“鲸不是鱼”这是思维形式“推理”的表现。()

5.“会飞的是鸟”这是日常概念。()

6.概念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

7.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以一贯十”,是思维发散性的表现。()

8.儿童思维发展存在着很大潜力,只要教育得法,可以促使儿童的思维提前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9.同一儿童能演算较抽象的数学题,但在理解历史事件时却不能离开具体的形象,这是儿童思维发展中不平衡表现。()

10.小学儿童说“马是动物”,这说明他已揭示“马”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四、问答

1.简述思维和感知觉的关系。

2.简述思维的种类及其分类依据。

3.简述思维过程。(基本操作、具体表现)

4.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成分和阶段。

5.简述小学儿童概念掌握的方式与条件。

6.简述思维品质的判断指标。

7.列表说明小学儿童概括水平的发展特点。

8.试述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9.简述头脑风暴法。

10.教学中如何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五、案例分析

1.研究者问不同年龄的小学生:“什么是解放军”一年级的王晓敏说:“解放军是穿绿军装、背枪的人。”“三年级的李红说:“解放军是打仗的、打坏蛋的人。”六年级的孙强说:“解放军是保卫我们祖国、建设祖国的人民子弟兵。”试从他们的不同回答中分析小学儿童掌握概念的发展水平,并说明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促进小学儿童掌握概念。

2.某学生掌握概念的方式是这样的,先掌握“哺乳动物”概念,再学习新概念“鲸”,这种利用已有掌握概念去接受新概念的方式是掌握概念的什么方式

3.一节讲平均分的数学课上,老师让学生想象怎样将3个苹果分给4个小朋友。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并进行演示:有的把每个苹果切两刀,有的切三刀。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可以把3个苹果炸成果汁分给4个客人。”这一见解赢得了大家的夸奖。请你联系当前教育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五章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

情感

一、填空

1.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而产生的________。情感依赖与________,但它又反作用认识,既可以________,又可以________认识的发展。

2.情感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功能。

3.表情是伴随情感而产生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情感按状态分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按社会性内容分类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

5.过度焦虑的儿童可以分为_______焦虑儿童和__________焦虑儿童。

6.儿童常见的恐怖症通常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7.治疗儿童恐怖症的方法主要是__________法。

8.移情是指人们在_______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_________的情绪反应。

9.在激情状态下,有机体总是伴有剧烈的__________________和明显的_________。

10.客体是否能引起人的情感体验,是以人的________为中介的。

二、选择

1.“手舞足蹈、摩拳擦掌”属于()。

A.言语表情

B.肢体表情

C.面部表情

D.音调表情

2.“手舞足蹈、摩拳擦掌”属于()。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道德感

3.“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同志友谊感”属于()。

A.美感

B.心境

C.道德感

D.理智感

4.“人逢喜事精神爽”属于()情感。

A.心境

B.美感

C.激情

D.应激

5.小明解开3道数学难题,心相感到无比得欢乐,这种情感表现为()。

A.美感

B.心境

C.激情

D.理智感

6.随知识经验的积累,儿童情感的分化逐渐精细、准确,以笑为例,小学儿童会微笑、大笑外,还会羞涩地笑、偷笑、嘲笑、冷笑、苦笑、狂笑等。这说明了小学儿童情感()。

A.丰富性发展

B.深刻性发展

C.可控性发展

D.稳定性发展

7.小红在小学二年级时,常因小事与同学吵架,升入二年级后.这种现象便逐渐减少,这说明小红的情感()得到发展。

A.丰富性

B.深刻性

C.可控性

D.稳定性

8.低年级儿童常以某同学是否跟自己一起玩,来确定是否喜欢他,中高年级儿童则从他学习是否好,是否遵守纪律来确定是否喜欢他,这说明儿童情感的()在逐步发展。

A.丰富性

B.深刻性

C.可控性

D.稳定性

9.“化悲痛为力量”“不要意气用事”,这是()。

A.意志对认识的影响

B.情感对认识的依赖

C.意志对情感的作用

D.情感对意志的影响

10.有的低年级学生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会哭起来,这是情感()。

A.稳定性差

B.分化不准确

C.深刻性差

D.内容贫乏

11.可能使人的活动处于抑制状态,注意范围缩小,手足失措的情感状态是()。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12.帮助他人学习获得了很大的快乐,这种快乐地情感体验属于()。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责任感

13.小学生能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人和事,这是情感()发展的表现。

A.丰富性

B.深刻性

C.可控性

D.稳定性

14.在小学儿童中,常见到同伴间为一点小事而感情破裂,这是情感()差的表现

A.丰富性

B.深刻性

C.可控性

D.稳定性

15.见义勇为实在()情感状态下的行为。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热情

三、判断

1.“知之深,则爱之切”,这说明情感依赖于认识过程。()

2.情感的信号交际功能是通过表情实现的。()

3.人们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的颂扬,是道德感情的体现。()

4.“临危不惧、舍己救人、化险为夷”这种情绪状态称之为道德惑。()

5.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出现由一种表情转向另一种表情,如批评就不高兴,表扬就高兴,这说明他们情感的稳定性较差。()

6.在教学中,教师富有情绪色彩、生动形象的讲述,激起儿童相应情感体验的产生,这种情感体验称之为移情。()

四、问答

1.列表说明情感的种类。

2.简述小学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

3.过度焦虑的表现、种类与帮助策略。

4.恐怖症的含义、原因与种类。

5.简述系统脱敏法。

6.在教育中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情感

五、案例分析

1.为什么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2.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得出如下公式:一个信息的表达=7%语言+38%声音+55%脸部表情,这个公式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车声、铃声在一般情况下,引不起我们的情绪或情感体验,但当我们在聚精会神地思考问题时,这些声音就会使我们觉得讨厌;当你急切盼望下课时,或在车站等候来车时,这些声音又会使你感到愉快,请问这种现象说明什么

4.一位高年级的教师在上课中,发现一位中队委员思想来了小差,老师为促使他“醒悟”,便要这位同学用“以身作则”这个成语造句,这位同学低头不语。于是,教师带着讽刺的口吻造了一句:“中队干部上课应以身作则,自觉遵守纪律!”谁知,过了片刻,该学生却站起来回敬了一句:“老师是光荣的人民教师,教育学生必须以身作则,怎么能挖苦学生呢”话音刚落,全班轰动,气得这位教师脸色发白……请分析这位老师为什么会碰壁

意志

一、填空

1.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________以实现________的心理过程。意志和行动不可分,意志

________行动,同时也在________中得以表现。

2.人的意志有三个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意志行动可以划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阶段,在意志行动过程中,主要的心理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________,目的是一个期望在其行动中________。

5.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制定计划,进行决策以及________的过程中,克服________,把意志行动贯彻彻底的心理力量,称为________。

6.小学儿童意志自制性品质的发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状态。

7.小学儿童意志坚持性品质的发展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状态。

8.自觉性指一个人________自己行动目的并________和________行为的意志品质,与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是________和________。果断性指一个人是否能________事物真相,迅速而合理地做出决定,并采取________的意志品质。缺乏果断性的人常表现为________或________。

9.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儿童________和________的常规训练,使儿童形成________的良好行为习惯。

10.人的意志行动总是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________基础上的,同时它又总是伴随有________,从某种意义上说,________________是意志的推动力量。

11.是看电视,还是做作业是___________动机冲突,在集体生活中,是服从集体需要还是只顾个人利益,这是_____________动机冲突。

12.意志努力在整个意志行动过程中,集中表现为____________以保证意志行动的顺利进行。

二、选择

1.“前怕狼,后怕虎”,顾虑重重,这是意志品质()差的表现。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持性

2.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在家长、教师的督促下完成作业或活动任务,这体现了低年级儿童意志的()水平比较低。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持性

3.意志过程的基础是()。

A.情感

B.认识

C.人的行为活动

D.随意动作

4.“不要意气用事”要克制冲动,服从理智,这说明()。

A.意志对情感的作用

B.情感对认识的依赖

C.情感对意志的推动

D.意志对认识的影响

5.意志是一个()的过程。

A.自觉行动

B.本能行为

C.自由行动

D.无意识行为

6.一般来说,当一个人作出决策时,说明他的内心冲突已()。

A.完全解决

B.不存在

C.基本解决

D.部分解决

7.对小学生而言,能够更好地推动他进行学习的学习动机是()。

A.远大、抽象

B.短近、具体

C.不稳定

D.稳定

8.小学儿童在解决动机冲突和决策时,往往更多为()左右。

A.有关具体事件

B.无关具体事件

C.有关的过去事件

D.无关的过去事件

9.在教育中要引导儿童逐步运用()作为确定目的,解决动机冲突和意志行动决策的依据。

A.抽象原则

B.具体事件

C.个人目的

D.道德标准

10.对小学生开展理想教育,应当把抽象道理和他们的()结合起来。

A.自觉行动

B.日常生活

C.具体学习行为

D.具体行动

11.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力,教师应当遵循()原则。

A.高难度,高要求

B.循序渐进

C.实事求是

D.自制能力

12.加强养成教育,是培养小学生的()。

A.行为习惯

B.坚持性

C.毅力

D.自制能力

三、判断

1.在行动过程中,没有困难,该行动不属于意志行动。

2.新教师在教育小学生的过程中,遇到棘手的问题所产生的畏难情绪,这便形成了教育过程中的内部困难。

3.受意识支配的那种学熟了的动作叫随意动作,这些随意动作是意志行为的基础。

4.困难越大,越有利于小学儿童的意志培养。

5.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表率,对小学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有积极影响的。

6.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最佳地实现目标的过程称之为决策。

四、问答

1.简述意志的含义及其特征。

2.试述意志的心理成分。

3.简述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4.简述小学儿童意志发展的一般特点。

5.简述小学儿童意志品质的发展。

6.论述小学儿童意志的培养。

7.简述养成教育。

五、案例分析

1.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依靠外力的督促和检查才能完成工作。他们完不成作业,怕老师批评,怕爸爸妈妈不让出去玩,他们也不会主动地安排作业,做完作业之后,往往不主动检查,只是在老师和家长提醒下才去检查,这是什么道理

2.有一个小学一年级男孩,平时非常好动,就是在上课时也不能好好安静下来,总显得手脚不停,影响别的同学听讲。为此老师一连给他换了三次座位,但仍收效不大,这个毛病总也改不掉。这个小朋友自己也很苦恼,为了改掉这个老毛病,早日加入少先队,他自己动手画了一条红领巾,放在桌角上,以此来约束自己,努力改掉这个坏毛病。渐渐地,他果然不再那么好动了。请运用意志品质的有关理论加以分析。

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品德

一、填空

1.品德是个人依据_________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__________心理特征和倾向。

2.品德是一个整体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心理成分。

3.小学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总的趋势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渡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是: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

5.惩罚应少用、慎用,当确实需要运用惩罚时,应注意以下三点:①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6.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调节和控制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方面。

7.运用说理法时应注意:三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使榜样教育能发挥应有的效果,为儿童提供的榜样要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

1.小学儿童逐步养成一些道德行为习惯的年龄阶段是()。

A.低年级

B.中年级

C.高年级

D.以上都不对

2.小学儿童道德意志发展水平,总的来说属于()。

A.初步的

B.较高的

C.相当高的

D.以上都不对

3.儿童品德形成的关键是()。

A.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

B.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C.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的稳固联系

D.道德情感水平的提高

4.小学阶段,儿童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发展,从总体上说()。

A.知落后于行

B.比较协调

C.行落后于知

D.以上都不对

5.到了小学(),儿童调节行为的力量开始由外部控制向内心自觉的方向过渡。

A.低年级

B.中年级

C.高年级

D.二三年级

6.小学儿童大约在()年级以后,才逐渐养成初步的行为习惯。

A.一年级

B.二年级

C.三年级

D.四年级

7.小学()学生的坚持性已从外界权威的影响逐步转向内心的自觉坚持完成任务。

A.低年级

B.中年级

C.高年级

D.以上都不对

8.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9.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是()。

A.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

B.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

C.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二年级

D.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

10.“一个人做了这样或者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道德的;只有这种行为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求时,他才可以说是有道德的”说明了品德的()。

A.个体性

B.稳定性

C.发展性

D.社会性

三、判断

1.品德也就是道德。()

2.品德和道德都是心理现象。()

3.品德一方面依存于道德,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的品德;另一方面品德对道德也有反作用,许多人的品德又构成或影响社会的道德面貌。()

4.强化只是用来塑造某种新行为而不可以改变旧有的行为习惯。()

5.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是由行为动机发展逐步发展到行为后果,然后才到后果与动机的统一。()

6.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是随着道德认识的发展而得到相应发展的。()

7.适当的惩罚对改变儿童的行为有一定作用。()

8.不同性别的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9.个体身上偶尔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并不说明他已经具备了某种品德。()

10.在品德教育中,表扬与批评的作用是相对的。一般说批评的效果比表扬好。()

11.道德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品德的水平。()

12.从性别因素看,女生更喜欢得到表扬,男生承受批评的能力比女生强。()

四、简答

1.品德和道德这两个概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为什么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水平会出现一个低、高年级高,而中年级低的“马鞍型”

3.从总体上如何估价小学阶段儿童品德的发展我们从中应得到什么启示

4.简述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特点。

5.简述小学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一般趋势。

6.简述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调节和控制能力的发展。

7.简述说理法的应用要点。

8.简述为儿童提供榜样时应注意的问题。

9.简述强化法的基本原则。

10.为什么要少用、慎用体罚

11.如何帮助有攻击行为的儿童

12.如何对待儿童的撒谎

13.简述儿童逃学或离家出走的原因。

14.如何帮助逃学或离家出走的儿童

15.运用惩罚是应注意什么

五、实例分析

1.二年级学生李敏在学校操场上拾到十元钱交给王老师,老师在班上表扬了她。第二天,钟名向妈妈要了十元钱,说是老师要求交的,到校以后他交给王老师,说是在路上拣的。

2.李明经常帮助妈妈做家务,一天正做时不小心打碎了10个碗,方强趁父母不在家偷吃东西,把1个碗打碎了。问:9岁儿童会认为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一、填空

1.人际交往是人与人在_________中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心理关系。

2.交往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个过程构成的复杂活动。

3.班级中影响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小学儿童在班集体中的地位一般可分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种类型。

5.人与人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叫做____________。

6.小学儿童选择朋友时通常采用四种类型的标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其他关系。

7.小学儿童在班级中选择朋友,表现出明显的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特点。

8.在心理学研究中,通常采用__________较快地测量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

是小学儿童中遭同伴拒绝的主要原因。

10.对于处境不利儿童的训练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种方法。

二、选择

1.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是()。

A.活动

B.交往

C.人际吸引

D.信息交流

2.信息交流的最重要工具是()。

A.电视

B.动作

C.语言

D.网络

3.班级人际关系包括()。

A.师生关系

B.同学关系

C.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D.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4.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是()。

A.友谊

B.同伴

C.同伴团体

D.小团体

5.为了解儿童在班集体中的地位,社会心理学通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A.社会测量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访谈法

6.群体团结的基础是()。

A.群体规范

B.凝聚力

C.心理相容

D.舆论

7.小学儿童同伴拒绝的主要原因是()。

A.不良品行

B.成绩不好

C.容貌差

D.不讲话

8.对人际吸引影响最大的深层因素是()。

A.仪表风度

B.交往频率

C.心理品质

D.空间距离

9. 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心理条件是()。

A.活动

B.交往

C.心理相容

D.人际吸引

10.小学儿童选择同性别同伴的比率达到高峰是在()。

A.五年级

B.二年级

C.三年级

D.六年级

11.教师在调整集体的人际关系时,工作重点是调整()。

A.受欢迎儿童

B.中间型儿童

C.不受欢迎儿童

D.受排斥儿童

12.关于班级中小团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班级规模越大,小团体数目越少

B.小团体以同性别为主

C.小团体的规模以2-3人为最多

D.小团体往往以班干部为核心

三、判断

1.小学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同伴关系。()

2.小学儿童择友标准中最显着的标准是身体强壮否。()

4.学习行为对小学儿童择友的同质性和趋上性具有关键作用。()

5.班级中的小团体只有消极作用。()

6.教师要特别注意和关心那些不受欢迎的儿童,帮助他们改变处境。()

7.一个班集体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形成规范。()

8.青春期以前的儿童,都倾向于选择同性别的同伴,在小学期间呈上升趋势,其中,男孩找男孩的比率高于女孩找女孩的比率,两者发展的趋势也不一样。()

9.小团体是小学儿童同伴关系的一种存在方式,它可以满足儿童的归属的需要,增强同伴之间的情感支持,因此,可以让其自由发展,不加限制。()

10.教师要调整处境不利儿童的地位,只需对他们进行个体训练和指导就行。()

四、问答

1.人际关系中最主要的心理成分是什么为什么

2.简述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

3.简述班级人际关系的特点。

4.小学儿童择友的特点是什么它在教育实践中有什么积极意义

5.对班级中的小团体教师该如何引导

6.你认为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发展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在什么地方在改变这种消极的教学模式上有何设想,其出发点是什么

五、案例分析

1.你为什么和他做好朋友幼儿园小朋友回答“他和我一起玩”;低年级小朋友回答“他经常借我铅笔,帮我系鞋带”;中高年级小朋友回答“他什么都好,上课发言特别积极,整天笑呵呵的。”请用相关心理学原理对此进行分析。

2.在打扫时间,小明、小华总是聚在一起搞破坏,把大家打扫干净的教室又弄脏,劳动班委屡劝不听,其它的同学觉得很不公平纷纷抗议,之后,由班长向老师报告情况,请老师处理。如果你是老师,你准备怎么做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分章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 选择题 1.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A_____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著名的著A.桑代尔 B.斯金钠 C.布鲁钠 D.皮亚杰 2.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著名的书是1977年_____C_____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A.乌中斯基 B.桑代尔 C.卡普切列夫 D.列昂节夫 3. 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是_____C_____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50年代 C.20世界60-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4. 心理学的创始人是_____D_____ A.桑代尔 B.斯金钠 C.布鲁钠 D.冯特 5. _____B_____是教学内容的裁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环境 D.教学过程 6. 心理学属于_____C____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何时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7.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____A____年A.1879 B.1897 C.1789 D.1798 8.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____B_____的科学 A.心理活动的规律 B.行为何心理活动的规律 C.心理与心理活动的规律 D.行为活动的规律9. 在苏联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_____C____ A.卡普杰列夫 B.桑代尔 C.乌中斯基 D.???斯基 10.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____C_____规律的科学 A.基本教育 B.基本教学 C.基本心理 D.基本身心 11.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应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属于_____A_____ A.遵循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客观性原则 1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D______ A.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B.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 D.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13. 要求把人的心理看作是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连的过程来考察何研究的原则是______C_______ A.客观性原则 B.教育学原则 C.实践性原则 D.知识性原则 14. 下列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作用的一项是_____ B_____ A.描述 B.鉴测 C.解释 D.预测 15. 20世纪20年代,教育心理学主要受到_______C______ A.实验教育学 B.教育社会学 C.心理测量学 D.和序教学 16. 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_____D_____ A.陶门知 B.蔡元培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普通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 (A)能力 (B)需要 (C)动机 (D)信念 2、人的听觉主要受()的控制。 (A)额叶 (B)顶叶 (C)枕叶 (D)颞叶 3、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A)兴奋 (B)抑制 (C)兴奋与抑制 (D)反射 4、“谈虎色变”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表现,它属于()。(A)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B)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C)两种信号系统相结合 (D)以上答案都不对

5、感受性是()。 (A)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C)感觉阈限的大小 (D)最小可觉差的大小 6、听觉的适宜刺激是()。 (A)空气振动 (B)物体振动 (C)空气 (D)声源 7、下列关于听觉特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B)声波的频率越低,音调就越高 (C)声波的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 (D)日常生活的声音大多是声波混合的结果 8、下列关于平衡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平衡觉也叫做静觉 (B)平衡觉的感受器是前庭器官 (C)人平躺的时候,平衡觉较弱 (D)平衡觉是人对自己身体位置与地心引力关系的反映9、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的()。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10、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的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的一幕。这属于()。 (A)形象记忆 (B)情景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11、下面可以体现思维的概括性的有()。 (A)把事物的各部分和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B)把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C)从一类事物中抽取出共同属性,形成抽象地认识 (D)在头脑中把两个事物联系起来,求同存异 12、根据()可以把思维分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类。 (A)思维的形态 (B)思维的结构 (C)思维的方向 (D)思维的创造水平 13、下面哪一种对梦的态度是正确的()。 (A)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B)梦是焦虑和紧张状态的产物 (C)我们不能对梦做科学的研究 (D)做梦时人感觉不到外界刺激

(完整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分章练习题(有答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单选题 1.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 C )P58 A.环境 B.成熟 C.遗传 D.教育 2 .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知识的( D ) P72 A.积累 B.迁移 C.学习 D.领会 3.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为( D )P63 A.发展 B.发育 C.遗传 D.成熟 4.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P78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5. 常见的由基因异常而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为( B )P60 A.唐氏综合症 B.苯丙酮尿症 C.特纳氏综合症 D.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6. 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的方法,称为( D )P58 A.高尔顿法 B.基因突变法 C.消除法 D.孟德尔法 7. 知识的( A )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 A.领会 B.灌输 C.传授 D.接受 8.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9.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作( D ) A.学习 B.发展 C.遗传 D.成熟 10. 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称为( B )58 A.成熟 B.遗传 C.发育 D.发展 11. 关键期这一概念,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来自动物习性学家所提出的( C ) A.图式 B.平衡 C.印刻 D.发展 12. 以下称为先天愚型的是( A ) A.唐氏综合症 B.特纳氏综合症 C.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D.杭亭顿舞蹈症 13. 选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的数目。这种方法称为( C )P62 A.孟德尔法 B.高尔顿法 C.家谱分析法 D.基因突变法 14.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D )P68,71 A.遗传与环境 B.遗传 C.环境 D.教育 15. 提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B )P69 A.高尔顿 B.霍尔 C.伍德沃斯 D.皮亚杰 16. 提出著名的成熟决定论的心理学家是( D )P64 A.华生 B.霍尔 C.埃里克森 D.格塞尔 17.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心理发展的动力是( D )P74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五.名词解释 1.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出多样性的答案的思维。 2.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3.心境: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4.感觉后象: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1、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5、道德感:个体根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 的一种情感体验。 6、能力: 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六.简答题 1.为什么说注意不是心理过程? 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 2.简述情绪、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区别. 情绪情感具有喜怒哀乐等主观体验形式,又有千姿百态的表情行为,并且伴随着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显著变化,此外,情绪情感还在多维度层面上表现出两极性。情绪情感虽然也是脑的机能,但它并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它是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反映。 3.简答色光混合的三条定律. 1854年,格拉斯曼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律、中间色律和代替律。补色律: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色光同它相混合而产生非彩色,即白色或灰色。中间色律:两个非补色的光混合,可产生一个新的混合色,介乎两色之间的中间色。代替律: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彼此可以相互代替。 4.什么是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二者的关系如何? 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二者关系成反比,阈限低表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 1、心理学研究的几个基本原则是什么?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及其应用。遗忘先快后慢,不均衡,所以要经常复习,先密后疏。 3、简述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价理论。情绪刺激必须通过认知评价才能引起一定的情绪;强调大脑皮层兴奋对情绪产生的重要作用 4、感觉和知觉的有什么异同? 同:感觉是对个别属性反映,知觉是对整体属性反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异:感觉介于心理生理之间,知觉是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属性;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 5、能力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 能力知识技能分别属于不同范畴,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不断积累,能力会产生发展停滞和衰退的阶段能力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能力,离开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不可能发展;掌握知识又是以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史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结果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彼此互促进相互系。 七.论述题 1.试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及联系.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1、从反映内容上看,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提供有关事物的性质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其目的在于解释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能叫出它的名称,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 (2、从所包含的成分看,感觉是单一感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既有由一种主要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象,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象。 (3、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公有差别。

第五章教育心理学同步训练模拟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教育心理学同步训练模拟试题及答案 典型真题评析: 1.学习原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影响属于( )。 (2007年) A.逆向迁移B.负迁移C.顺向迁移D.正迁移 【评析】答案为C。正迁移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也称干扰。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迁移。 2.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指的是学习中的( )。 (2008年4月) A.定势现象B.迁移现象C.记忆现象D.创造性 【评析】答案为B。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就是典型的迁移形式。 同步训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被称为( )。 A.正迁移B.负迁移C.顺向迁移D.逆向迁移 2.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B.经验泛化说C.相同要素说D.关系转换说 3.按照学习迁移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化水平进行的划分,可以分为( )。 A.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B.正迁移与横向迁移C.普通迁移与特殊迁移 D.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4.从迁移的观点来看。“温故而知新”属于( )。 A.顺向负迁移B.逆向负迁移C.逆向正迁移D.顺向正迁移 5.会讲英语的人学习德语,学得比其他人快,这是属于( )。 A.正迁移B.负迁移C.纵向迁移D.逆向迁移 6.由于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 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 7.一个学生的学习迁移往往受他的学习意图或学习心向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 )。 A.经验泛化作用B.学习定势作用 C.分析概括作用D.相同要素作用 8.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正迁移现象( )。 A.举一反三B.聪明过人C.思维敏捷D.物以类聚 9.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是( )。 A.形式训练迁移说B.同化学习迁移说C.经验类化迁移说D.认知结构迁移说10.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具有( )。 A.积极作用B.消极作用C.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作用D.没有作用 11.心理学上“水下击靶”实验所支持的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B.相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

教育心理学分章节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A.为人师表 B.清正廉洁 C.敬业爱业 D.团结协作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 2.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是师德教育的()。 A."双赢"协作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 C.互助原则 D.尊重原则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就告诉教师,任何一所学校,全体教师必须本着双赢的思维,齐心协力,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3.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该信条主要表现了教师的奉献精神,体现了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 4.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的根本。 A.以德治国 B.以德兴教 C.依法执教 D.育人为本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以德兴教的根本,职业道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所谓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5.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比道德宣言或道德演讲更能教育学生。 A.人格魅力 B.知识学问 C.道德行为 D.教学业绩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教师的道德教育对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道德行为比道德宣言或道德演讲更能教育学生。 6.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须以()教育为核心。

最新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最新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记忆: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应. 2.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内部联系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3.需要: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及渴望达到平衡的内部状态 4.成就动机:个体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力图做出成就以赢得人们的尊 重. 5.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二、填空题 6.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7.根据情绪的状态把情绪分为三种:(激情、应激、心境). 8.研究表明,左侧前额皮层与(积极)情感有关,右侧前额皮层与(消极)情感有关. 9.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平衡,先快后慢). 10.思维的基本过程指(分析)和(综合). 11.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2.巴甫洛夫根据神经活动特点将高级神经类型分为四种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郁型). 13.一般能力又称为智力,包括(感知能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其核心. 14.表情有三种形式(面部表情、肢体表情、语调表情). 15.加德纳在多重智力理论中提出了七种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运动智力) . 16.韦克斯勒革新了智商的计算方法,将比率智商改为(离差)智商. 17.科学工作者根据气候、动物、磁场等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对地震灾害做出预测,这反映了思维的(概括性)特征. 18.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部动力,(需要)是它产生的内部条件,(诱因) 是它产生的外部条件. 三、单项选择 19. 下列心理学家中,属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是( D ). A. 马斯洛 B. 罗杰斯 C. 弗洛伊德 D. 斯金纳 20.古语云“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说的是(A).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21.毕业生择业时面临多种选择,是(D)的表现.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22. 体现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给每个人的整体心理活动蒙上一层独特色彩的心理特征是( B ). A. 能力 B. 气质 C. 性格 D. 动机 23.人格是指一个人的(B). A.心理过程 B.整个心理面貌 C.气质 D.性格 24. 信念、价值观与世界观属于(B)的范畴. A.个性心理特征 B.个性倾向性 C.自我意识 D.认识过程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得学科,一般被认为产生于()。 A、18世纪末 B、19世纪末 C、18世纪中期 D、19世纪中期 2、美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得成熟时期所对应得年代就是()。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以后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以后 3、美国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得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4、美国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得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5、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得著名心理学家就是()。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编著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就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得专著。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华生 D、桑代克 7、教育心理学得创始人就是()。 A、华生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 8、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得作者就是()。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潘菽 D、廖世承 9、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于1867~1869年出版了(),对当时得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 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得奠基人”。 A、《大教学论》 B、《人就是教育得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学大纲》 10、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得著作就是俄国得()1877年出版得《教育心理学》。 A、卡普杰列夫 B、乌申斯基 C、维果斯基 D、布隆斯基 11、()就是教学内容得载体,就是教学内容得表现形式,就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得工具。 A、教学环境 B、教学过程 C、教学媒体 D、教学手段 12、()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得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得研究成果。 A、布鲁纳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乌申斯基 13、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得分支来进行研究,反对把普通心理学得成果简单得移植到教育心理学, 并创立了心理学得“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并从这一理论出发提出了“最近发展区”得观点,她就是前苏联著名得心理学家()。 A、维果斯基 B、布隆斯基 C、鲁宾斯坦 D、列昂节夫 14、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得原理,认为心理过程不但在活动中表现出来,而且也就是在活动中形成得,就是前 苏联著名得教育心理学家()。 A、鲁宾斯坦 B、维果斯基 C、布隆斯基 D、列昂节夫 15、在教育心理学中,()不仅就是课堂管理研究得主要范畴,也就是学习过程研究与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 得重要内容。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环境 D、评价/反思过程 16、在学与教得过程中,要有意传递得主要信息就是()。 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17、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得就是()。 A、教学媒体 B、教师 C、学生 D、教学环境 18、学习得主体因素就是(),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它起作用。 A、教师 B、教学环境 C、学生 D、学校领导 19、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就是以1903年《教育心理学》得出版为标志,其作者就是()。 A、华生 B、桑代克 C、布鲁姆 D、詹姆士 20、教育心理学研究得核心内容就是()。 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2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就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得要素有()。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22、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由下列哪些活动交织在一起。()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D、管理过程 E、互动过程 23、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得研究课题,即()。 A、如何教 B、如何评价 C、如何学 D、如何管理 E、学与教之间得相互作用 1、B 2、C 3、C 4、D 5、D 6、D 7、B 8、D 9、B 10、A 11、C12、A13、A 14、A 15、C 16、C 17、B 18、C 19、B 20、B 21、ABCDE 22、ABC 23、ACE 24、ACDE 25、BD 26、ABCDE 27、ABDE 28、BE 29、ABCDE 30、BCE 31、ABC 32、ABCDE 33、ABCDE 34、ABCD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 1.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 A )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D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3.( C )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4.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C )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

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 )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7.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D )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8.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C )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9.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 )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10.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2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24%) 1、有意注意 2、知觉 3、创造想象 4、思维 5、道德感 6、能力 二、填空题(18%) 1、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有其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 2、注意有复杂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功能、_____________功能和_____________功能。 3、人的外部感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定律提出心理感觉量与物理刺激量的对数值成正比。 5人的心理发展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似动知觉包括_____________运动、_____________运动、_____________运动。 7在心理研究中揭示的错觉多数是_____________错觉,例如_____________。 8情绪记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达到150%时保持效果最佳 10数学家擅长_____________思维。 11概念的形成过程要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2情绪在激动水平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二者相权取其一属于_____________冲突。 14与_____________相反的是人意志的冲动性。 15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会出现练习过程中的_____________ 称为高原期。 16一般研究者把智商130成为划分_____________的最低临界线。 17_____________年,心理学家_____________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 _____________的诞生。 三、判断并在错的题目改错(14%) 1、社会环境对人的心里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 选择题 1.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__A__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著名的著A.桑代尔 B.斯金钠 C.布鲁钠 D.皮亚杰 2.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著名的书是1977年___C__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A.乌中斯基 B.桑代尔 C.卡普切列夫 D.列昂节夫 3. 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是___C__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50年代 C.20世界60-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4. 心理学的创始人是___D__ A.桑代尔 B.斯金钠 C.布鲁钠 D.冯特 5. ___B__是教学内容的裁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环境 D.教学过程 6. 心理学属于_____C____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何时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7.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____A____年A.1879 B.1897 C.1789 D.1798 8.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__B__的科学 A.心理活动的规律 B.行为何心理活动的规律 C.心理与心理活动的规律 D.行为活动的规律 9. 在苏联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_____C____ A.卡普杰列夫 B.桑代尔 C.乌中斯基 D.乌申斯基 10.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__C__规律的科学 A.基本教育 B.基本教学 C.基本心理 D.基本身心 11.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应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属于_____A_____ A.遵循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客观性原则 1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D___ A.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B.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 D.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13. 要求把人的心理看作是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连的过程来考察何研究的原则是____C____ A.客观性原则 B.教育学原则 C.实践性原则 D.知识性原则 14. 下列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作用的一项是_____ B_____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75678

《教育心理学》新为终考期末复习试题 一、单选题 1.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A A.桑代克 B.冯特 C.班杜拉 D.华生 2.西方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是:C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叶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量的研究方法不包括哪种?D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法 C.测验法 D.文件分析法 4.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中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B A.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采用精密的实验仪器。 B.观察法的优点是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C.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将真实的自然环境与实验条件的控制结合。 D.在运用实验法时,在正式实验前,可进行小样本初试,如有不妥,可进一步修改实验设计。 5.以下哪项不属于测验法的优点?B A.施测简便 B.客观真实性容易受到被试回答问题时的主观性的影响 C.资料易于整理和统计分析 D.所得资料比较真实可靠 6.以下哪种方法比较适合进行特例研究。A A.个案研究法 B.测验法 C.教育经验总结法 D.实验法

7.“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是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D A.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B.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C.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D.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8.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是:B A.自我中心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 9.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儿童的思维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特征,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并达到了思维的守恒,他的思维处于哪个阶段?A 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10.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哪种线索为依据C A.内外 B.内部 C.外部 D.以上都不对 11.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包括以下哪种发展。D A.认知 B.情感 C.社会性 D.兴趣 12.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的心理学家是:A A.桑代克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1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A A.桑代克 B.奥苏贝尔 C.维果斯基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 年(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 A.1903 年 B.1913 年 C.1924 年 D.1934 年 6.20 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 一撰写的(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1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 A.1879 年 B.1897 年 C.1789 年 D.1798 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 A.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 究方法是( )。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方法
2
)。

普通心理学试题带答案

普通心理学试卷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该题型已取消)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B )P18 A.1864年B.1879年C.1903年D.1920年 2.人的习惯和自动化行为的生理机制是(B )P48 A.定势B.动力定型C.无条件反射D.反馈 3.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作(C )P59 A.尊重的需要B.归属和爱的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D.成长的需要 4.色盲一般是隔代遗传,多为先天性,男性色盲是由(B )P100 A.祖父通过父亲传给孙子B.外祖父通过母亲传给外孙 C.外祖父和父亲均为色盲者,第三代男性必是色盲D.祖父和母亲均为色盲者,第三代男性必是色盲 5.看到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的现象叫(D )P121 A.感觉对比B.感觉后象C.感觉适应D.联觉 6.乔治·斯波林进行图象记忆的实验使用的方法是(C )P170 A.整体报告法B.重学法C.部分报告法D.节省法 7.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B )P196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正迁移D.负迁移 8.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 C )P229 A.最强B.较弱C.适中D.极强 9.王方5岁,IQ是110,李平10岁,IQ也是110,二人的智力相比(无法相比)P310 A.王方比李平高B.李平比王方高C.相等D.无法相比 10.阿尔波特认为,人格结构中,代表一个人主要行为倾向,决定一类行为,而不是所有行为的特质是( C )P340

教育心理学试题(一--五)章.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 A费洛伊德B柏拉图C布鲁纳D桑代克 2、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 A《教育心理学》B《教育心理大纲》C《教育心理发展史》D《教育心理论》 3、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中,开始成熟的时期是()。 A20世纪初B20世纪20年代以后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80年代 4、下列内容不属于布鲁纳总结的教育心理学20世纪80年代的成果是(). A主动性研究B心理卫生研究C反思性研究D社会文化研究 5、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作者是()。 A陶行知B蔡元培C廖世承D潘菽 6、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心理理论基础的人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桑代克D裴斯泰洛奇 7、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A19世纪20年代初B20世纪20年代C20世纪40年代D20世纪60年代 8、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时()年。 A1903 B1923 C1924 D1913 9、教育心理学家的创始人是()。 A莫依曼B赫尔巴特C桑代克D裴斯泰洛奇 10、教育心理学具体研究范涛是围绕()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的。 A学生与教师B学生与学习C学与教D教师与教学 二、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与()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2、教育心理学属于()的一种。 3、教与学的五要素包括()、()、()、()、()。 4、教与学的过程包括()、()和()。 5、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体描述、()、()和()的作用。 6、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就是()与()相结合的历史。 7、建国后,我国的教育心理学者主要学习和介绍()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 8、学生这一要素从()和()两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9、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和教材,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 10、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简述学与教的要素构成。 四、论述题 1、分析学习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三种过程。 2、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五、案例分析题 中学班主任教书张某脾气较为暴躁,平时经常采取罚款、不许进教室,甚至罚站、罚跑步等方式来惩罚犯错的学生,学生家长对此意见很大。但小张却不以为然。 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如何看待张某的做法,试进行分析。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专升本)共4套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专升本) 第一套 (注:共40题,提供正确答案38题,每题2.5分,可得95分) 一、单选题。 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B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C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3、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 A ) 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4、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D )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D )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6、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率。这是运用了:( B )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交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7、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三个:交通性、独创性和:( C )

A.多样性 B.迅速性 C.流畅性 D.价值性 8、一般说来,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创优,即依从、认同和:( A ) A.内化 B.行为 C.实行 D.反馈 9、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依据用心理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过程,叫做:( A ) A.心理评估 B.心理诊断 C.心理辅导 D.心理测验 10、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叫做:( B ) A.差生行为 B.问题行为 C.逆反行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