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病毒药的分类

抗病毒药的分类

抗病毒药的分类
抗病毒药的分类

核苷类

核苷由碱基和糖两部分组成。由五种天然碱基(A,C,T,U,G)中的一种与核糖或脱氧核糖所形成的各种核糖核苷或脱氧核糖核苷称天然核苷,若通过化学修饰改变天然碱基或糖基中的基团后形成的核苷称为人工合成核苷,则这些人工合成核苷就有可能成为天然核苷的抑制剂,抑制病毒或宿主细胞的DNA或RNA聚合酶活性,阻止DNA或RNA的合成,杀灭病毒。

核苷其类似物类抗病毒药物依据其结构可以分为非开环类和开环类。

1.非开环核苷类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通常需要在体内转变成三磷酸酯的形式而发挥作用,这是此类药物共有的作用机制。

齐多夫定(Zidovudine)为胸苷的类似物,在其脱氧核糖部分的3位上以叠氮基取代,它可以对能引起艾滋病的HIV和T细胞白血病的RNA肿瘤病毒有抑制作用,为抗逆转录酶病毒药物。

齐多夫定进入HIV感染的细胞内,先由宿主细胞内的胸苷激酶、胸苷酸激酶及核苷二磷酸激酶磷:酸化,生成5′-三磷酸化齐多夫定而发挥作用。

齐多夫定对光、热敏感,所以齐多夫定应在15~25℃以下避光保管。

齐多夫定胃肠道吸收较好,口服生物利用度为60%~70%,半衰期约为1 h,在机体组织和脑脊液中较高。齐多夫定进人体内后,经肝脏首过代谢后,快速与葡糖醛酸结合生成5′-氧葡糖醛酸苷代谢物,此代谢物血浆清除半衰期与齐多夫定相似,但没有抗HIV作用。另一个代谢产物为3′-氨基-3′-脱氧胸苷,其血浆中浓度很低,可能与骨髓抑制毒性有关。

齐多夫定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表现为贫血,因此用药后的患者有30%~40%出现严重贫血和粒细胞减少,需定期进行输血。

司他夫定(Stavudine)为脱氧胸苷的脱水产物,引入2′,3′-双键,是不饱和的胸苷衍生物。司他夫定对酸稳定,口服吸收良好,血浆半衰期比较短,为1-2h,大量的药物以原型从尿中排泄。

司他夫定作用机制和齐多夫定相似,进人细胞后,在5′位逐步磷酸化,生成三磷酸酯,从而达到抑制逆转录酶活性,使DNA键断裂的作用。司他夫定对HIV-1和HIV-2有同等抑制作用,对齐多夫定产生耐药性的HIV-病毒株有抑制作用,但骨髓毒性是齐多夫定的1/10以上。司他夫定适用于对齐多夫定、扎西他滨等不能耐受或治疗无效的艾滋病及其相关综合征。

拉米夫定(Lamivudine)是双脱氧硫代胞苷化合物,有β-D-(+)及β-L二(-)两种异构体,两种异构体都具有较强的抗HIV-1的作用。但其β-L-(-)的异构体对胞苷-脱氧胞苷脱氨酶的脱氨基作用有拮抗作用。

拉米夫定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可达72%~95%,血浆半衰期为2~4h.

拉米夫定对逆转录酶的亲和力大于人DNA聚合酶的亲和力,因而具有选择性作用。拉米夫定抗病毒作用强而持久,且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还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临床上可单用或与齐多夫定合用治疗病情恶化的晚期HIV感染患者。

拉米夫定的骨髓抑制及周围神经毒|生比其他几个核苷衍生物都要小,这可能与其对线粒体DNA聚合酶抑制作用很小有关,但拉米夫定的β-D-(+)异构体的骨髓毒性高出β-L-(-)异构体10倍。

扎西他滨(Zalcitabine)作用机制与齐多夫定相同,在细胞内转化为有活性的三磷酸代谢物,从而竞争性抑制逆转录酶活性,并可能中止病毒DNA的延长。扎西他滨和齐多夫定联用时,有加合和协同的抗病毒作用,可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和疾病的发展。

扎西他滨口服可经胃肠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为87%~100%,口服后1-2h血药浓度达峰值。扎西他滨较易通过血脑屏障,75%的药物以原型经肾排出。血浆半衰期为1.2h.

扎西他滨临床主要用于不能耐受拉米夫定治疗的艾滋病及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患者,与拉米夫定合用对HIV有相加或协同作用,并可阻止耐药病毒株的出现及减少毒性反应。

2.开环核苷类

开环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有阿昔洛韦(Aciclovir)等。

阿昔洛韦(Aciclovir)是开环的鸟苷类似物,可以看成是在糖环中失去C-2 7和C-3,的嘌呤核菩类似物。阿昔洛韦是第一个上市的开环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系广谱抗病毒药物,现已作为抗疱疹病毒的首选药物。

阿昔洛韦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微溶于水,5%溶液的pH为11.1位氮上的氢因具有酸性可制成钢盐,易溶于水,可供注射用。

阿昔洛韦作用机制独特,只在感染的细胞中被病毒的胸苷激酶专一性地在相应于C-5,羟基的位置上磷酸化成单磷酸或二磷酸核苷(在未感染的细胞中不被细胞胸苷激酶磷酸化),而后在细胞酶系中转化为三磷酸形式,掺人到病毒的DNA中,才能发挥其干扰病毒DNA 合成的作用。由于该化合物不含有相当的C-3′羟基,为链中止剂,从而使病毒的DNA合成中断。

阿昔洛韦被广泛用于治疗疱疹性角膜炎、生殖器疱疹、全身性带状疱疹和疱疹性脑炎及病毒性乙性肝炎。阿昔洛韦使用不当时,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盐酸伐昔洛韦(Valaciclovir Hydrochloride)是阿昔洛韦与缬氨酸形成的酯类前体药物,口服居吸收迅速并在体内很快转化为阿昔洛韦,其抗病毒作用为阿昔洛韦所发挥,抗病毒的机制和过程与阿昔洛韦一样。

盐酸伐昔洛韦口服后迅速吸收转化为阿昔洛韦,血中阿昔洛韦达峰时间为O.88~1.75h,口服生物利用度为67%,是阿昔洛韦的3-5倍。该品进入体内后广泛分布,可分

布至多种组织中,其中胃小肠、肾、肝、淋巴结和皮肤组织中浓度最高,脑组织中的浓度最低。盐酸伐昔洛韦在体内全部转化为阿昔洛韦。

该品体内的抗病毒活性优于阿昔洛韦,对单纯性疱疹病毒1型和2型的治疗指数分别比阿昔洛辛高42.91%和30.13%,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也有很高的疗效,对哺乳动物宿主细胞的毒性很低。

更昔洛韦(Ganciclovir)的侧链比阿昔洛韦多一个羟甲基,可以看成是具有C-3′羟基和C-5′羟基的开环脱氧鸟苷衍生物,对巨细胞病毒的作用比阿昔洛韦强,对耐阿昔洛韦的单纯疱疹病毒仍然有效。

更昔洛韦进入细胞内后迅速被磷酸化形成单磷酸化合物,然后经细胞激酶的作用转化为三磷酸化合物。在感染巨细胞病毒的细胞内,更昔洛韦磷酸化的过程较正常细胞中更快。更昔洛韦三磷酸化合物可竞争性抑制DNA聚合酶,并掺人病毒及宿主细胞的DNA中,从而抑制DNA的合成。化合物对病毒DNA聚合酶的抑制作用比对宿主细胞的DNA聚合酶强。

更昔洛韦毒性比较大,最常见的是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临床上更昔洛韦主要用于预防及治疗免疫功能缺陷患者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器官移植患者。

喷昔洛韦(Penciclovir)是更昔洛韦的生物电子等排衍生物,是更昔洛韦侧链上的氧原子被碳原子取代,与阿昔洛韦有相同的抗病毒谱,但生物利用度较低。

在病毒感染的细胞中,喷昔洛韦被脱氧胸苷激酶磷酸化为三磷酸喷昔洛韦。三磷酸化物能抑制痕毒DNA聚合酶,从而影响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喷昔洛韦的选择性可能来自于两个原因。首先是在正常细胞中,喷昔洛韦磷酸化速度显著低于病毒感染细胞,所以在病毒感染细胞内,三磷酸化产物含量显著高于未感染细胞。三磷酸化产物与病毒DNA聚合酶的亲和性显著高于人DNA聚合酶。喷昔洛辛的结构和作用机制与其他核苷酸类似物相似。喷昔洛韦与阿昔洛韦的不同在于,喷昔洛韦的三磷酸活化产物在细胞内存在时间更长,所以喷昔洛韦细胞内浓度更高。

喷昔洛韦体外对I型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临床用于口唇或面部单纯疱疹、生殖器疱疹。

泛昔洛韦(Famciclovir)是喷昔洛韦6-脱氧衍生物的二乙酸酯,是喷昔洛韦的前体药物,口服后在肠壁吸收后迅速去乙酰化和氧化为有活性的喷昔洛韦,故替代喷昔洛韦。

泛昔洛韦口服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为77%,在体内很快转变为喷昔洛韦,半衰期约为2h,60%~65%经肾排出。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细胞内有一个较长的半衰期(9-1Oh),单纯疱疹病毒I型和Ⅱ型感染的细胞内半衰期分别为10h和20h.

泛昔洛韦临床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和原发性生殖器疱疹。

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是阿德福韦的前体,阿德福韦是5′-单磷酸脱氧阿糖腺苷的无环类似物,阿德福韦酯是阿德福韦的双新特戊酰氧基甲醇酯。阿德福韦酯在体内水解为阿德福韦后发挥抗病毒作用。

阿德福韦酯口服生物利用度约59%,达峰时间为O.58-4.OOh,消除半衰期为7.84h.阿德福韦酯口服后45%迅速代谢为阿德福韦,多经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肾脏由尿以原型排泄。

阿德福韦酯对嗜肝病毒、逆转录病毒及痤疮病毒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晚期艾滋病患者能延长其存活时间,且无致畸、诱变、致癌及胚胎毒性。阿德福韦酯已获中国SFDA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其适应证为肝功能代偿的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本药尤其适合于需长期用药或已发生拉米夫定耐药者。

非核苷类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与齐多夫定等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不同。它们不需要磷酸化活化,直接与病毒逆转录酶催化活性部位的P酯疏水区结合,使酶蛋白构象改变而失活,从而抑制HIV-1的复制。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不抑制细胞DNA聚合酶,因而毒性小,但同时容易产生耐

药性。临床上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通常不单独使用,而是和核苷类药物一起使用,可产生增效作用。已经上市的主要品种有奈韦拉平、依发韦仑等。

1.奈韦拉平(Nevirapine)

是专一性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进入细胞后,不需通过磷酸化来激活。奈韦拉平通过与HIV-1的逆转录酶直接连接及通过使此酶的催化端破裂来阻断RNA依赖和DNA依赖的DNA聚合酶活性,但奈韦拉平仅可抑制HIV病毒的逆转录酶活性,对其他的逆转录酶无作用。

奈韦拉平和核苷类抑制剂合用时有相加作用,对齐多夫定耐药HIV病毒株也有效,但奈韦拉平在使用中最大的问题是快速诱导的抗药性。体外试验表明,奈韦拉平一旦和病毒接触后,很快就诱导抗药性,抗药病毒株对奈韦拉平的敏感性是其1/400.临床试验也证实,奈韦拉平在用药1-2周内即失去抗病毒作用。

奈韦拉平只能与核苷类抑制剂联合使用治疗成年晚期HIV感染患者。

2.依发韦仑(Efavirenz)

是HIV-1的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可非竞争性地抑制HIV-1的逆转录酶,而对HIV-2逆转录酶和人细胞DNA的α、β、γ、δ聚合酶没有抑制作用。依发韦仑具有强效抗病毒活性,对耐药病毒也有效。

依发韦仑口服吸收较好,达峰时间3-5h,易于透过血脑屏障而达到脑髓液,浓度可达到HIV-1大多数野生型和临床常见株的IC90以上,包括K103N突变株。

临床上,依发韦仑与其他抗病毒药联合应用,用于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的艾滋病成人、青少年和儿童的抗病毒联合治疗。

蛋白酶抑制剂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蛋白酶抑制剂是治疗艾滋病的另一类药物。有两种HIV蛋白产物是裂解成熟蛋白的前体,裂解过程受HIV蛋白酶的催化,所释放出的蛋白质对病毒的复制起决定性作用,这些蛋白质包括蛋白酶本身及逆转录酶、整合酶和结构蛋白。其中蛋白酶系门冬氨酸蛋白酶(AsparticProteinase),其特点之一是能水解断裂苯丙氨酸-脯氨酸和酪氨酸-脯氨酸的肽键。而哺乳类动物的蛋白酶难以水解它们。此类药物有沙奎那韦、利托那韦、茚地那韦和奈非那韦。

1.沙奎那韦(Saquinavir)

是一多肽衍生物,为高效、高选择性的HIV蛋白酶抑制剂乞沙奎那韦能抑制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蛋白酶,从而阻断了病毒蛋白酶转录后的修饰,是此类药物第一个用于治疗HIV感染的药物。

沙奎那韦作用于HIV繁殖的后期,该品与HIV蛋白酶的激活点结合,使之失去结合和水解断裂多肽的功能。沙奎那韦抑制HIV蛋白酶与其他抗HIV病毒药如叠氮胸苷,抑制HIV逆转录酶的作用靶酶系不同,无交叉耐药病毒产生。

沙奎那韦的作用是竞争性和可逆性的,选择性较高,在高于对HIV-1和HIV-2产生抑制作用浓度近万倍的浓度下,对人体胃蛋白酶,组织蛋白酶D、E及人白细胞弹性硬蛋白酶等几无抑制作用,对二肽酶和脯肽酶无作用。

沙奎那韦口服吸收不完全,生物利用度较低,食物能显著增加该品AUC,空腹服用该品血中药物浓度极低,须餐后2h内服用。

临床上,沙奎那韦与其他药物合用治疗严重的HIV感染,能增加CD4计数,降低血中HIV总量。

2.茚地那韦(Indinavir)

是一种新型特异性蛋白酶抑制剂,通过破坏HIV病毒复制顺序而抑制病毒复制,抑制率约为99%,对HIV-1的选择性大约是对HIV-2的10倍。

茚地那韦是蛋白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它能与蛋白酶的活性部位直接结合,阻碍病毒颗粒成熟过程中病毒前体多蛋白的裂解过程,由此产生的不成熟的病毒颗粒不具有感染性,无法启动新一轮感染。

茚地那韦临床使用硫酸盐,口服被快速吸收,达峰时间为0.8h,相对生物利用度约为65%,消除半衰期为1.8h.硫酸茚地那韦经肾脏原型排泄不到20%,由于半衰期短,很快从体内清除。

茚地那韦主要用于成人HIV-1.感染,单独使用适用于治疗临床中不适宜使用核苷类或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治疗的成年患者。茚地那韦合用齐多夫定治疗组患者CD4细胞水平有显著增长,病毒载量减少,延长进展至艾滋病的患者的存活期,故临床中茚地那韦与齐多夫定联合使用治疗HIV-1型感染患者。该品不得与特非那定、阿司咪唑、三唑仑、咪达唑仑等药物合用,此外CYP3A4强诱导剂利福平由于可降低该品血药浓度也不可与该品合用。

3.奈非那韦(Nelfinavir)

为非肽类蛋白酶抑制剂,通过与HIV蛋白酶的活性位点可逆性键合而起作用。HIV蛋白酶是HIV复制环节中的关键酶,能打乱病毒的成熟过程,继而释放出未成熟的不具有传染性的病毒分子。

奈非那韦与抗病毒核苷类似物合用治疗晚期或进展性免疫缺陷患者的HIV-1感染。奈非那韦能抑制细胞色素P450,主要经由此途径代谢的药物与奈非那韦同时使用会增加副作用的出现;不能同时应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咪唑、特非那定、利福平、咪达唑仑、三唑仑和西沙必利。

其他类型

临床上使用的其他主要抗病毒药物还有利巴韦林(Ribavirin)、盐酸金刚烷胺(Amantadine Hydrochloride)、盐酸金刚乙胺(Rimantadine Hydrochloride)、膦甲酸钠和磷酸奥司他韦(Oseltamivir Phos.phate)。

1.利巴韦林(Ribavirin)

为广谱抗病毒药,体内和体外的实验表明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活性,对多种病毒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有抑制作用。对A型和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腺病毒肺炎、甲型肝炎、疱疹、麻疹等有防治作用。从化学结构看,利巴韦林可视为磷酸腺苷(AMP)和磷酸鸟苷(GMP)生物合成前体氨基咪唑酰氨核苷(AICAR)的类似物。利巴韦林易被细胞内的嘌呤核苷激酶-磷酸化,继之三磷酸化。所得利巴韦林-磷酸酯可以抑制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IMP)脱氢酶,从而抑制了GMP的生物合成。利巴韦林三磷酸酯抑制mRNA的5′端鸟嘌呤化和末端鸟嘌呤残基的N7甲基化,并且与GTP和ATP竞争抑制RNA聚合酶。

利巴韦林可用于治疗麻疹、水痘、腮腺炎等,也可用喷雾、滴鼻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及静脉注射治疗小儿腮腺病毒肺炎,均取得较好疗效。对流行性出血热能明显缩短退热时间,使尿蛋白转阴,血小板恢复正常。该药在体内磷酸化,并且能抑制病毒的聚合酶和mRNA,也可以抑制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出现艾滋病的前期症状。

利巴韦林在使用过程中有较强的致畸作用,故禁用于孕妇和预期要怀孕的妇女(该品在体内消除很慢,停药后4周尚不能完全自体内清除)。大剂量使用时,可致心脏损害。

2.盐酸金刚烷胺(Amantadine Hydrochloride)

为一种对称的三环状胺,它可以抑制病毒颗粒穿人宿主细胞,也可以抑制病毒早期复制和阻断病毒基因的脱壳及核酸向宿主细胞的侵入。

盐酸金刚烷胺在低浓度(0.03-1.0mg/ml)时,对A型流感病毒具有特定的抑制作用,作为流感流行期人群的预防用药,保护率可达50%-79%,对已发病者,如在48h内给药,能有效地治疗由于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症状,24h内用药,体温可明显下降,36h内用药其余症状也显著减轻。

盐酸金刚烷胺口服有很好的吸收,能穿透血脑屏障,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毒副反应,如头痛、失眠、兴奋、震颤。但在治疗剂量下毒性较低,由于这-特点,该品也用于抗震颤麻痹。盐酸金刚烷胺并可分泌于唾液、鼻腔分泌物和乳汁中,约90%的药物以原型排泄,主要从肾小管排泄,至今尚未见盐酸金刚烷胺代谢物的有关报道。

盐酸金刚烷胺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所有A型流感毒株,尤其是亚洲流感病毒A2毒株。

盐酸金刚烷胺抗病毒谱较窄,除用于亚洲A型流感的预防外,对B型流感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均无效。

3.盐酸金刚乙胺

是盐酸金刚烷胺的衍生物。抗A型流感病毒的活性

比盐酸金刚烷胺强4-10倍,而对中枢神经的副作用也比较低。

盐酸金刚乙胺口服吸收较快而且完全。在给药后3~8 h血药浓度达到峰值,约于5 d 后达到稳态。

盐酸金刚乙胺在肝内广泛发生代谢,尿中排泄的原型药物仅占剂量的25%.尿中排出的羟基代谢物约占剂量的18%,粪中排泄量小于剂量的1%.该品平均消除半衰期约25h.

盐酸金刚乙胺主要对A型流感病毒具有活性。在体外抑制A型流感病毒的增殖,包括自人体分离到的H1N1、H2N2及H3N2亚型。对A型流感黏病毒感染的动物,盐酸金刚乙胺既有预防作用又有治疗作用。

膦甲酸钠(Foscarnet Sodium)是无机焦磷酸盐的有机类似物,在体外试验中可抑制包括巨细胞病毒(CMV)、人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2型(HSV-1和HSV-2)等疱疹病毒的复制。在不影响细胞DNA聚合酶的浓度下,膦甲酸钠在病毒特异性DNA聚合酶的焦磷酸盐结合位点产生选择性抑制作用,从而表现出抗病毒活性。

膦甲酸钠不需要被胸腺嘧啶激酶或其他激酶激活(磷酸化),因此在体外对HSVTK 缺失突变株和CMVUL97突变株有活性。所以,耐阿昔洛韦的HSV株或耐更昔洛韦的CMV 株可能会对膦甲酸钠敏感。但是,伴有DNA聚合酶改变的耐阿昔洛韦和更昔洛韦突变株可能也耐膦甲酸钠。在体外试验中,将膦甲酸钠和更昔洛韦联用可见活性增强。

膦甲酸钠现主要外用于疱疹病毒的皮肤、黏膜感染。该品尚有抑制HIV逆转录酶的作用,曾试用于并发鼻炎、肺炎、结肠炎或食管炎的艾滋病患者。

4.磷酸奥司他韦(Oseltamivir Phosphate)

是全碳六元环类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是乙酯型前药,口服后很容易经肠胃道吸收,口服生物利用度可达80%,口服后经体内酯酶的代谢产生活性物质,从而产生抑制流感病毒的活性。奥司他韦对于禽流感病毒具有一定的疗效。

磷酸奥司他韦为口服制剂,主要通过干扰病毒从被感染宿主细胞表面的释放来减少病毒传播。临床上用于预防和治疗A型和8型流感病毒导致的流行性感冒,是预防和治疗流感最有效的药物。

抗病毒类药物

抗病毒类 1、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 该类药物的优点是有固定疗程、不产生病毒耐药、HBeAg,HBsAg血清转换率高且应答持久、具有调节免疫和抗病毒双重功效;缺点:需皮下注射、价格较高、不良反应较多等(流感样症候群、骨髓抑制、精神异常等)有妊娠、精神病、酗酒、失代偿期肝硬化、甲状腺疾病等禁忌症。 采用干扰素治疗病情阶段:病毒载量低于109、高ALT水平、HBeAg低滴度、女性、非母婴传播、病程短 2、核苷(酸)类似物 这类药物的优点是:三性“有效性、易行性、安全性”,但是也有疗程不固定、易发生病毒耐药、停药后易复发等的缺点。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克拉夫定等。 拉米夫定(贺普丁)优点:上市时间最长,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且进入医保;缺点:持久应答率低、病毒耐药率高(14%,38%,49%,66%)。 阿德福韦(贺维力、名正、代丁等)优点:耐药变异率低(0、3%、11%、18%、29%),对拉米夫定耐药者仍有效;缺点:抗病毒作用较弱,起效慢,有潜在的肾毒性。 恩替卡韦(博路定)优点:作用强,耐药率低(5年累计耐药率1.2%);缺点: 价格较贵。 替比夫定(素比伏)优点:作用强,HBeAg转换率高(22%);缺点:变异率较高,有肌酸激酶升高等副作用,上市时间短,抗病毒作用,长期疗效和安全性都有待证实。 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优先选择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不推荐交替使用阿德福韦酯和换用高剂量的恩替卡韦治疗。阿德福韦酯耐药患者可改用或联合替比夫定,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治疗。临床研究显示,核苷类似物耐药患者改用干扰素治疗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替诺福韦

五种公认乙肝抗病毒药物对比及选用

五种公认乙肝抗病毒药物对比及选用 全网发布:2011-06-23 19:55 发表者:黄星244075人已访问 目前,乙肝基本上是不能彻底治愈的,治疗的目标有两个,即(1)保证肝功能正常运转;(2)延缓或阻止肝脏病理性恶化(即肝硬化、肝癌等病变)。要达到上述两个目标,就需要阻断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而乙肝病毒是导致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抗病毒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目前被专家公认的乙肝抗病毒药物一共两大类,共五种,分别是干扰素类(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和核苷类(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这里我们就来对比一下这五种乙肝抗病毒药物的优缺点及如何正确选用抗病毒药物。 1: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疗效与麻烦同在的“富人药” 有人将干扰素的出现誉为乙肝抗病毒药物的第一个里程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起,干扰素广泛应用于乙肝治疗,也标志着历史推进到“干扰素时代”。刚刚出道的干扰素便带给人们不小的惊喜,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疗效。经过干扰素正规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大约有35%以上能达到预定疗效,若在此基础上再联合使用胸腺肽,疗效还可更上一层楼。干扰素是一种注射用2药,药物半衰期短,要维持药效须隔天注射一次,这给病人带来不小的痛苦和不便。2005年,罗氏公司的长效干扰素派罗欣通过美国FDA 批准,被正式用于乙肝治疗,使这个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它只需每周注射一次。 医生们发现,治疗前转氨酶高(但低于正常值的10倍)、DNA指标小于2×108者以及女性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效果相当的好,此外,病程短、非母婴传播、肝纤维化程度轻且无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使用效果也相当不错。 另外,据高志良教授透露,干扰素还有一项特别的能耐,它居然能使一部分人的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不过这个数量不大,只有3%,而这是拉米夫定等核苷类药物所不能做到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随着干扰素剂量的不断加大,以及疗程的不断延长,干扰素的缺点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在使用干扰素的开始几天,医生们发现很多病人都像得了重感冒一般:发热、头痛、乏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不过,这种症状在注射三五次后便可消失。 有些病人用完干扰素后,发现脱发开始增多,有时拿起梳子一梳,头发便一缕缕往下掉。很多使用者的骨髓受到抑制,血小板和白细胞都会降低,病人感觉很难受。有少部分病人可能出现精神方面的损害,如抑郁、妄想症、重度焦虑。不过,这些不良反应只是在部分病人身上出现,而且其损伤是一过性的,停用后几天到几个月,上述不良反应便可烟消云散。所以,在用药过程中,病人需要密切留意这些不良反应的出现,有异常情况马上告诉医生,这样医生便可根据不良反应的程度来调整剂量和给药频率。肝功能失代偿(转氨酶高于正常值的10倍以上)的病人要特别小心,因为他们一旦用了干扰素,肝功能将发生急剧的损害,出现严重黄疸。 高志良教授特别强调,使用干扰素者应密切监测副反应,要每3个月检测1次甲状腺功能、血糖和尿常规等指标。如治疗前就已存在甲亢,最好先用药物控制好,再开始干扰素治疗。另外,应定期评估精神状态,尤其是对出现明显抑郁症和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密切监护。

五种公认的抗病毒药物的比较

五种公认的抗病毒药物的比较 五种公认的抗病毒药物的比较 作者:高志良来源:家庭医生 目前,乙肝基本上是不能彻底治愈的,治疗的目标有两个,即:(1)保证肝功能正常运转;(2)延缓或阻止肝脏病理性恶化(即肝硬化、肝癌等病变)。要达到上述两个目标,就需要阻断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而乙肝病毒是导致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抗病毒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目前被专家公认的乙肝抗病毒药物一共两大类,共五种,分别是干扰素类(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和核苷类(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 1: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疗效与麻烦同在的“富人药” 有人将干扰素的出现誉为乙肝抗病毒药物的第一个里程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起,干扰素广泛应用于乙肝治疗,也标志着历史推进到“干扰素时代”。刚刚出道的干扰素便带给人们不小的惊喜,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疗效。经过干扰素正规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大约有35%以上能达到预定疗效,若在此基础上再联合使用胸腺肽,疗效还可更上一层楼。干扰素是一种注射用2药,药物半衰期短,要维持药效须隔天注射一次,这给病人带来不小的痛苦和不便。2005年,罗氏公司的长效干扰素派罗欣通过美国FDA批准,被正式用于乙肝治疗,使这个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它只需每周注射一次。 医生们发现,治疗前转氨酶高(但低于正常值的10倍)、DNA指标小于2×108者以及女性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效果相当的好,此外,病程短、非母婴传播、肝纤维化程度轻且无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使用效果也相当不错。 另外,据高志良教授透露,干扰素还有一项特别的能耐,它居然能使一部分人的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不过这个数量不大,只有3%,而这是拉米夫定等核苷类药物所不能做到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随着干扰素剂量的不断加大,以及疗程的不断延长,干扰素的缺点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在使用干扰素的开始几天,医生们发现很多病人都像得了重感冒一般:发热、头痛、乏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不过,这种症状在注射三五次后便可消失。 有些病人用完干扰素后,发现脱发开始增多,有时拿起梳子一梳,头发便一缕缕往下掉。很多使用者的骨髓受到抑制,血小板和白细胞都会降低,病人感觉很难受。有少部分病人可能出现精神方面的损害,如抑郁、妄想症、重度焦虑。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 1、简单扩散:脂溶性药物溶于脂质膜的跨膜转运,又称脂溶扩散。 2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细菌被杀灭,而耐药葡萄球菌和真菌大量繁殖造成感染。 3种属差异:人与动物之间和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差异称为种属差异。 4效能:又称最大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效应强度随之增加。但当效应增强到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或效能。 5受体:是细胞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和结合能力,并具有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功能的蛋白质。多数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少数存在于细胞内。 6首过消除: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又称首过效应。 7、吸收: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8、半衰期: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9协同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两种,使原有的效应增强称为协同作用。 10半数致死量:在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死亡时的药量。 1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12毒性反应:由于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13反跳现象:病人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化的现象。 14特异质反应:少数病人由于遗传因素对某些药物的反应发生改变。 15滤过:粒径小于膜孔的药物借助于膜两侧的流体静压或渗透压差通过亲水膜孔的转运。 16、生物转化:药物作为外源性物质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称为转化或生物转化。 17主动转运:药物不依赖于膜两侧浓度差的跨膜转运,可以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又称逆梯度转运或上山转运。 18量效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同一药物的剂量(或浓度)增加或减少时,药物的效应随之增强或减弱,药物的这种剂量(或浓度)与效应之间的关系称为

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药物 百科名片 抗病毒感染的途径很多,如直接抑制或杀灭病毒、干扰病毒吸附、阻止病毒穿入细胞、抑制病毒生物合成、抑制病毒释放或增强宿主抗病毒能力等。 目录 简介 抗病毒口服液 病毒唑 盐酸金刚乙胺 无环乌苷 脱氧无环鸟苷地昔洛伟 聚肌胞苷酸 干扰素 盐酸金刚烷胺 布里伍定 病毒灵 阿糖腺甙 齐多夫定 双脱氧胸苷 更昔洛韦 碘苷疱疹净简介 抗病毒口服液 病毒唑 盐酸金刚乙胺 无环乌苷 脱氧无环鸟苷地昔洛伟 聚肌胞苷酸 干扰素 盐酸金刚烷胺布里伍定病毒灵阿糖腺甙齐多夫定双脱氧胸苷更昔洛韦碘苷疱疹净展开编辑本段简介 病毒是病原微生物中最小的一种,在细胞内繁殖,其核心是核糖核酸(RNA)或脱氧核糖核酸(DNA),外壳是蛋白质,不具有细胞结构。病毒寄生于宿主细胞内,依赖宿主细胞代谢系统进行增殖复制。在病毒基因提供的遗传信息调控下合成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然后在胞浆内装配为成熟的感染性病毒体,以各种方式自细胞释出而感染其他细胞。多数病毒缺乏酶系统,不能独立自营生活,必须依靠宿主的酶系统才能使其本身繁殖(复制),病毒核酸有时整合于细胞,不易消除,因此抗病毒药研究发展缓慢。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感染的途径很多,如直接抑制或杀灭病毒、干、阻止病毒穿入细胞、抑制病毒生物合成、抑制病毒释放或增强宿主抗病毒能力等。病毒病是人类的主要传染病,病毒可侵犯不同组织器官,感染细胞引起疾病。由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有①流行性疾病: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麻疹、腮腺炎、小儿麻痹症、传染性肝炎、小儿麻痹、②慢性感性:乙型肝炎、艾滋病(AIDS)③潜伏感染:疱疹性角膜炎、性病疱疹病毒与肿瘤有关:某些肿瘤。抗病毒药物有:病毒唑金刚乙胺阿昔洛韦地昔洛伟聚肌胞干扰素金刚烷胺澳烯尿苷病毒灵阿糖腺甙叠氮胸苷二脱氧胸苷更昔洛韦疱疹净

药理学辅导——抗病毒药

病毒是以核酸为中心,以蛋白质为外壳而组成的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颗粒,它必须寄生于活细胞内,借助宿主细胞的代谢酶系统,进行生长繁殖。核酸是病毒遗传信息和生物活力的物质基础。病毒只含一咱核酸(DNA或RNA),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病毒蛋白质具有毒性作用,是使宿主动物产生各种毒性反应的主要成分,如发热、血压下降、血细胞改变及其他全身性症状等。病毒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必须利用宿主细胞的酶类和产能机构,并借助宿主细胞核蛋白体合成蛋白质。病毒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吸附,能迅速侵入细胞内。然后脱去衣壳,释放核酸,进入无感染性的隐蔽期。细胞在病毒遗传信息的控制下合成病毒的各种成分,包括核酸与蛋白质。子代核酸与新合成的衣壳蛋白质装配成子代核酸衣壳,成为成熟的新病毒颗粒,并向细胞外释放,进入新的宿主细胞继续进行感染。常用抗病毒药:1、金刚(烷)胺Amantadine:能阻止病毒侵入细胞内,但对病毒无杀灭作用,亦不能抑制已进入细胞的病毒繁殖。一般只用作预防病毒感染。对A2型流感病毒疗效较好。此外,对震颤麻痹症巴金森病有一定效果,疗效比抗胆碱药好。不良反应少见。金刚胺的衍生物:甲金胺Rimantadine、吡螺金Du-34569、环烯胺和氯金胺等。2、吗啉胍(吗啉双胍,病毒灵)Moroxydine,ABOB:能抑制病毒DNA合成,对多种病毒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对A2型、B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RNA病毒以及DNA病毒的某些腺病毒都有一定作用。主要用于防治流感。疗效不肯定。与解热药、抗组织胺药、镇静药等合用效果更好。异丁双胍IBGM,SB-103是其衍生物,主要作用于病毒复制成熟期,对流感病毒、腺病毒抑制作用优于ABOB。3、利巴韦林(病毒唑,三氮唑核苷)Ribovirin,Virazole:抗病毒谱广,对DNA病毒和RNA病毒均有效;作用较强。作用机理是抑制磷酸肌苷脱氢酶,使鸟嘌呤核苷酸不能合成,从而抑制病毒DNA的合成。此外,还能特异性地抑制流感病毒的蛋白质合成。主要用于流感、甲型或乙型肝炎、单纯性疱疹、带状疱疹等。对乙型肝炎疗效不明显,对A3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有较好疗效。本品毒副作用较少。4、干扰素Interferon:有a-(人白细胞)干扰素、b-(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g-(免疫)干扰素等。干扰素是在病毒感染或非病毒诱导物质(如细菌内毒素、立克次体及人工合成的某些化合物)作用下,由淋巴细胞、网状内皮系统、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产生并释放的一种抗病毒低分子糖蛋白。病毒作用于细胞,细胞产生干扰素,干扰宿主细胞内复制病毒,从而阻止病毒繁殖。干扰素对多种病毒有抑制作用,特点有:种属特异性,只对人体细胞有保护作用,对其他动物则没有;广谱性,对DNA和R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对多种癌肿也有抑制作用,甚至是对与病毒无关的癌肿;高活性,只需一个分子的干扰素就可起保护细胞作用;迅速性;间接性,干扰素从细胞释放出来后,可迅速为邻近未感染的细胞摄取,然后与宿主细胞的抗病毒蛋白的密码抑制物相结合而去除抑制,产生抗病毒蛋白,后者能抑制各种病毒的酶、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阻断病毒的复制,抑制病毒的繁殖;差异性,对不同型病毒的敏感性有差异性;相对无毒性和无过敏性,干扰素极少影响正常细胞的生理过程。干扰素对病毒、化学致癌物质等引起的肿瘤、动物移植肿癌及人体某些肿瘤均已证明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机理为: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分裂,主要是阻断G1期;抑制肿瘤病毒繁殖,消除致瘤病毒诱因;增强NK、K细胞杀瘤活性,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活性;抑制封闭抗体的产生,从而减少肿瘤的保护抗体,使免疫系统更有效地作用于肿瘤。干扰素对整个免疫功能具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小剂量增强免疫功能,促进抗体合成,大剂量抑制免疫功能,抑制抗体合成;干扰素增加天然杀伤(NK)细胞的活性;对侵染到宿主细胞内繁殖的微生物有抑制作用;还能抑制细胞增殖、抑制酶的诱生、促进双链RNA诱导的细胞毒性,促进前列腺素合成等。主要可用于病毒性疾病或病毒感染(流感、乙型肝炎、单纯疱疹、狂犬病、带状疱疹、水痘、风疹、麻疹、全身性

药理学药物分类

药理学药物分类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药理学药物分类目录

1麻醉药 A全身: 吸入性乙醚;氟烷 静脉性:盐酸氯胺酮;丙泊酚;羟丁酸钠 B局部 1.对氨基苯甲酸脂类:盐酸普鲁卡因 2.酰胺类:盐酸利多卡因;盐酸布比卡因;:盐酸甲哌卡因 3.氨基酮醚类、盐酸达克罗宁 2. 镇静催眠药 巴比妥类药物Barbiturates 苯巴比妥 苯二氮卓类药物Benzodiazepines地西泮 其它类药物: 醛类:水合氯醛 酰胺类:甲乙哌酮、导眠能、安眠酮、美索巴莫、甲丙氨酯 咪唑并吡啶类:吡唑坦、扎来普隆;褪黑素Melatonin:内源性促睡眠物质3.抗癫痫药 巴比妥类:苯巴比妥 乙内酰脲类:苯妥英钠 丁二酰亚胺类:乙琥胺 苯二氮卓类:地西泮 苯并氮杂卓类:卡马西平 脂肪羧酸类:丙戊酸钠 4.抗精神失常药 抗精神病药Antipsychotic drugs(抗精神分裂症药Antischizophrenic drugs)吩噻嗪类:盐酸氯丙嗪;奋乃静Perphenazine 硫杂蒽类(噻吨类):氟哌噻吨 丁酰苯类:哌替啶 其它类: 二苯并氮杂卓类:丙咪嗪,氯米帕明 二苯并环庚二烯类:阿米替林、多虑平 苯酰胺类:舒必利、瑞莫必利;氯氮平、氯噻平、马普替林 抗焦虑药Antianxiety drugs抗抑郁药Antidepressant drugs抗燥狂药Antimanic drugs 以苯并二氮杂卓类为首选:利眠宁;安定;奥沙西泮;阿普唑仑 三环类(TCAs):丙米嗪、氯米帕明、阿米替林 四环类(HCA) :马普替林、米安色林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异丙烟肼、托洛沙酮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氟西汀、氯伏沙明 5.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A解热镇痛药: 水杨酸类:阿司匹林 乙酰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吡唑酮类:安乃近 B非甾体抗炎药: 吡唑烷二酮类:保泰松 芬那酸(邻氨基苯甲酸)类: 吲哚乙酸类:吲哚美辛、舒林酸 芳基烷酸类:布洛芬、酮洛芬、吡洛芬奈普生、双氯芬酸钠、芬布芬、 苯并噻嗪类:吡罗昔康 COX-2抑制剂 NO-释放型非甾体抗炎药 C抗痛风药: 镇痛消炎类药物:秋水仙碱、吲哚美辛、保太松类、布洛芬类、炎痛喜 康、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地塞米松等)

抗病毒药作用机制及应用范围

抗病毒药作用机制及应用范围 1、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 利巴韦林 利巴韦林(病毒唑)是一种合成的核苷类似物,它可抑制多种RNA和DNA病毒。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确定,并且对不同的病毒作用机制相异。利巴韦林-5'-单磷酸酯能阻断肌苷-5'-单磷酸酯向黄嘌呤核苷-5'-单磷酸酯的转化,并干扰鸟嘌呤核苷酸以及RNA和DNA的合成。利巴韦林-5'-单磷酸酯在某些病毒,也抑制病毒特异性信息RNA的加帽(capping)过程。 此药在儿科主要用于治疗住院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用雾化吸入法给药。利巴韦林还被用于治疗青少年的副流感病毒和甲型及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口服利巴韦林治疗流感无效。但静脉或口服利巴韦林减低了拉沙热病人的病死率,特别是在发病6天以内用药时。另外,用静脉内利巴韦林治疗汉坦病毒引起的出血热肾病综合征和阿根廷出血热,有临床益处。而且已有人建议用口服利巴韦林方法预防刚果-克里米亚出血热。用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病人,疗效显著优于单独用其中的任何一种药的疗效。上述这些病毒都是RNA病毒。香港和加拿大的研究者已将利巴韦林用于治疗SARS病人,并取得一定疗效,但加拿大研究者报告在一定比例病人引起溶血。 用大剂量口服利巴韦林治疗时,可出现对造血系统的毒性,包括溶血性贫血。利巴韦林有致突变性、致畸性和对胚胎的毒性,所以此药对妊娠妇女禁用;在用此药的病区,如医务人员中有妊娠者,有对胚胎发生毒性的危险。 阿糖腺苷 主要被用于治疗疱疹病毒属的病毒和乙肝病毒等DNA病毒的感染;它通过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发挥抗病毒作用。其三磷酸酯水溶性差,需在大量液体中静滴,其单磷酸酯水溶性强,可作肌注。但其疗效有限、毒性作用相对大。 阿昔洛韦和伐昔洛韦阿昔洛韦(无环鸟苷)对若干疱疹病毒(均为DNA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1和2型(HSV-1和-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ZV)和EB病毒的复制有强烈的选择性抑制作用,但对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疗效相对差。伐昔洛韦(valacyclovir)是阿昔洛韦的左旋缬氨酸酯,在口服后几乎完全转变为阿昔洛韦。阿昔洛韦的高度选择性与其作用机制相关,它首先被磷酸化为阿昔洛韦单磷酸酯。这种磷酸化在受HSV感染的细胞中,通过病毒基因编码的胸腺嘧啶核苷激酶的作用而高效率地进行。而在未受感染的细胞中阿昔洛韦几乎不发生磷酸化。因此,该药被集中在受HSV感染细胞内。阿昔洛韦单磷酸酯其后受细胞内激酶的作用而变为三磷酸酯,它对病毒DNA聚合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对宿主细胞的DNA聚合酶的作用相对小。阿昔洛韦三磷酸酯也可结合到病毒DNA中,使病毒DNA链过早终止。 更昔洛韦 更昔洛韦(ganciclovir)是阿昔洛韦的类似物,对HSV和VZV感染有效,但对CMV感染显著地比阿昔洛韦更有效。更昔洛韦进入体内后经磷酸化,成为其单磷酸酯、二磷酸酯,最终成为三磷酸酯才能发挥抗病毒作用。更昔洛韦三磷酸酯通过以下两种机制抑制CMVDNA的合成:1)竞争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2)结合到CMVDNA中,最终使其延伸终止。该药被广泛用于其他CMV相关的综合征,包括肺炎、食管胃肠感染、肝炎和“消耗性”疾病。但尚未见用于RNA病毒感染治疗的报告。 泛昔洛韦和Penciclovir泛昔洛韦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为77%,通过去乙酰和氧化作用,被迅速转化为penciclovir。此药的抗病毒谱和作用机制与

直接抗病毒药物

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开创丙肝治疗新时代 发表者:葛国洪1159人已访问 丙型肝炎全球流行,据调查显示,我国1~59岁人群抗-HCV流行率为0.43%,在全球范围内属HCV低流行地区。但部分地区在九十年代由于商业献血盛行,为HCV感染的高发地区。由于HCV感染具有隐匿性,多数感染者并不知道感染HCV,少数患者待发现时已发展为肝硬化或者肝癌。 所有HCV RNA阳性患者,只要有治疗意愿,无治疗禁忌证,均应接受抗病毒治疗。早期抗病毒治疗可以清除HCV,获得治愈。以前抗病毒治疗公认的最有效的方案是标准方案(SOC)即长效干扰素PEG-IFN-α联合应用利巴韦林。但按标准方案治疗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不能治愈(治愈率50%-70%)或者不能耐受该方案治疗。 近年来抗HCV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出现,开创了丙肝治疗新时代。DAAs直接作用丙肝病毒蛋白酶、RNA聚合酶等病毒复制的重要环节,有效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治愈率提高到90%以上,部分方案接近100%。HCV存在着许多基因型,在世界不同地区主要分为6个基因型。我国的丙肝患者中,1b型患者约占绝大都数,下面简要介绍目前含DAAs药物治疗1b型丙肝的方案。 方案1:每周PegIFN-α、每日基于体重的利巴韦林(<75 kg或≥75 kg的患者分别为1000或1200 mg/d)和每日sofosbuvir(400 mg/d)的联合方案,治疗12周。

方案2:每周PegIFN-α、每日基于体重的利巴韦林(<75 kg或≥75 kg的患者分别为1000或1200 mg/d)和每日simeprevir(150 mg/d)的联合方案治疗。Simeprevir应与PegIFN-α和利巴韦林联合应用12周,然后,对于初治和之前复发的患者,包括肝硬化患者,应单独应用Peg IFN-α和利巴韦林治疗额外12周(总疗程24周),对于之前部分应答或无应答者,包括肝硬化患者,应治疗额外36周(总疗程48周)。 方案3:sofosbuvir(400 mg)和ledipasvir(90 mg)固定剂量联合方案治疗,每日服用一次单片药物。无肝硬化的患者,包括初治和经治患者,应采用这一固定剂量联合方案治疗12周,不应用利巴韦林。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包括初治和经治患者,应采用这一固定剂量联合方案治疗12周,每日应用基于体重的利巴韦林(<75 kg或≥75 kg的患者分别为1000或1200 mg/d)。禁忌应用利巴韦林或对利巴韦林耐受性差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接受固定剂量的sofosbuvir和ledipasvir联合方案治疗24周,不应用利巴韦林。 方案4:ombitasvir(75 mg)、paritaprevir(12.5 mg)和ritonavir (50 mg)单片药物(2片,每日一次,随食物服用)以及dasabuvir (250 mg)(1片,每日2次)的联合方案治疗。无肝硬化的患者应接受这一联合方案治疗12周,不应用利巴韦林。有肝硬化的患者应接受这一联合方案治疗12周,每日应用基于体重的利巴韦林(<75 kg或≥75 kg的患者分别为1000或1200 mg/d)。

抗乙型肝炎病毒非核苷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乙型肝炎病毒非核苷类药物的研究进 展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抗乙型肝炎病毒非核苷类药物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世界性传染疾病。HBV一直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至今仍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全世界大约有20亿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每年由于HBV感染而死亡的人数达100万[1]。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干扰素和核苷类抗HBV药物虽然在治疗乙肝病毒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免疫调节剂的低应答率和核苷类似药物耐药性病毒株的出现以及停药反弹等因素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非核苷类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不一[2],抗HBV 的作用机制不同于核苷类药物,且有许多具有较好的抗HBV活性。因此近年来,非核苷类抗HBV药物的研究已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对它们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简单综述。 1 焦磷酸类似物 膦甲酸钠是最常用的焦磷酸类似物。它是特异性DNA聚合酶的非

竞争性抑制剂,对人类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膦甲酸钠能直接作用于核酸聚合酶的焦磷酸结合部位,抑制病毒特异DNA多聚酶和逆转录酶。有研究者给21例乙肝患者注射国产膦甲酸钠,每天4.8 g,分两次(每次间隔6 h)静滴,注射前后同步检测HBV复制指标。治疗结束后HBeAg和HBV-DNA转阴率分别为35.2%和33.3%[3]。 2 γ-联苯双酯 γ-联苯双酯(γ-DDB,4,4’-二甲氧基-5,6,5’,6’-双亚甲二氧基-2,2’-二羧酸甲酯联苯)为我国首创治疗慢性肝炎的药物。尽管该化合物有口服吸收率低的缺点,但活性很好。γ-联苯双酯具有肝脏保护作用,能使肝脏免受四氯化碳,D-半乳糖氨引起的肝损伤,降低血清GPT(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和GOT(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增强肝脏解毒功能。初步试验表明[4],单酯化合物较双酯化合物活性更强。 3 苯丙氨衍生物 文献报道苯丙氨衍生物(E)-N-(1-溴-1-(2-甲氧苯基)-3-氧代-3-(哌啶-1-基)丙-1-烯-2-基)-4-硝基。 苯甲酰胺(EC50=2.4 μmol·L-1)对原生型和耐拉米夫定的HBV变种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推断其通过抑制带有病毒壳体蛋白信息的RNA合成而发挥抗HBV作用[5]。 4 2,5-吡啶羧酸衍生物 Lee[6]等在非核苷类HIV逆转录酶抑制剂的研究基础上开发了一类新型HBV逆转录酶抑制剂,其中2,5-吡啶羧酸衍生物N-(1-羟基

(整理)抗病毒中药

黄芪提取物Astragalus P.E[1][产品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干燥根提取物。[植物性状] 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主根深长,棒状,稍带木质。干燥的根呈圆柱形,极少有分歧,上端较粗,下端较细,两端平坦,长20~70cm,粗1~3cm,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褐色,全体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气微弱而特异,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气。花期6~7月,果期8~9月。秋季采挖。[植物分布] 分布河北、山西、陕西、四川、甘肃等地,生于丛林山沟中。[产品性状] 本品为棕黄色粉末。[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众多,主要含有皂苷、黄酮、多糖以及氨基酸等几类成分。1皂苷类在黄芪及其同属近缘共分离出四十余种三萜皂苷,其结构为四环三萜及五环三萜苷类,苷的糖多为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多接于苷元3,6位。有些苷的某些羟基乙酰化,膜荚黄芪中分离出黄芪苷Ⅰ、黄芪苷Ⅱ。在膜荚黄芪中有乙酰黄芪苷Ⅰ(Acetytastragaloside)、黄芪苷(Astragalo side)Ⅰ~Ⅷ、异黄芪苷(Isoastragaloside)Ⅰ~Ⅱ、黄芪皂苷乙(Atramembrannin)、环黄芪醇(Cycloastragenol)(Cyclosiversigenin)和大豆皂苷(ISoyasaponin);膜荚黄芪皂苷呆板厂蒙古黄芪中有黄芪苷1、I、W和大豆皂苷1。 2 多糖类从内蒙黄芪中分得4种多糖,其中两种为葡聚糖AG-1和AG-2、另两种为杂多糖AH—1和AH-2,其中AG-1和AH-1具有免疫促进作用。 3 黄酮类黄芪所含黄酮主要为黄酮类。异黄酮类,二氢黄酮类,主要有山奈素、槲皮素、异鼠李素、鼠李柠檬素、熊竹素、芝柄花素、毛蕊异黄酮(calycosm),芒柄花黄素(for mononetm)2’,4’-二羟基-5,6-二甲氧基-黄烷(2’,4’-dihydroxv—5,6-dimethoxvisoflavane)L-3-羟基-9-甲氧基紫檀烷-(L-3-hydroxv-9-methoxypterocarpan)及其苷类,其苷类的糖多为葡萄糖,鼠李糖,从膜荚黄芪的茎叶中分出鼠李柠檬素3一葡萄糖苷及槲皮素3一葡萄糖苷。 4 氨基酸类黄芪根中测出21种游离氨基酸,其中有天冬酰胺(asparamide)、刀豆氨酸(ca naraine)、脯氨酸(prolin)、精氨酸、天冬氨酸、1氨基丁酸(r-amiinnobutyricacid)等。 5 生物碱类从膜荚黄芪中分离出胆碱(eholme)和甜菜碱(betaine)。 6 有机酸类黄芪的有机酸主要有香草酸、阿魏酸、异阿魏酸、对羟苯基丙烯酸、咖啡酸、绿原酸及棕榈酸。 7 微量元素黄芪中微量元素以铁、锰、锌和铷含量较大,另有报道其富含硒。8其他黄芪中还含有胡萝卜苷(daucostero1)、叶酸(folic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1)。[产品含量] 黄芪多糖20%、50%。[检测方法] UV [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增强免疫力,增强能量,抗疲劳,抗突变,保肝,抑制破骨细胞的作用。传统中医学认为,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敛疮生肌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强心降压、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疲劳、抗肿瘤、抗病毒、镇静、镇痛等作用。 1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黄芪多糖(APS)能使小白鼠吞噬绵羊红细胞百分率及指数明显增强。进一步分离黄芪多糖得到3种单体多糖:123,分别进行实验,结果是多糖1能增加脾重量及细胞数,但抑制脾细胞对绵羊红细胞的免疫应答反应。2与1相似但较弱,多糖3没有作用。黄芪皂苷能促进淋巴结B细胞增殖分化和浆细胞抗体形成。黄芪能促进小鼠淋巴细胞对羊血球的免疫特异玫瑰花结的形成。黄芪多糖明显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发光强度并抑制PGE2的释放,但进一步促进TNF的释放。环氧化酶抑制布洛芬则明显抑制PGE2和TNF的释放,对吞噬功能无明显影响。因此可以提示免疫激活剂和环氧化酶抑制剂的组合,可望成为创伤感染药物治疗的新方案。对体液免疫作用黄芪对正常机体的抗体生成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黄芪在体液免疫,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对体细胞,自然杀伤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诱生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多方面表现出多种生理活性。其抗病毒的原理之一可能是提高患者白细胞诱生干扰素的能力,正常人服用黄芪全草浸膏片后IgE3显著增加。黄芪能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并且抑制总补体活性。对白细胞介素的产生有诱生作用,促进小鼠淋巴细胞对羊血球的免疫特异性玫瑰花结形成、对免疫抑制剂造成的免疫功能低下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是具有双向作用的免疫调节剂。黄芪多糖是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_汤雁波

[15]王庆利,尚雪原,纪建波,等.低分子肝素的抗过敏作用[J ].中 国药学杂志,2000,35(2):95-98. [16]Ho well AL ,Taylor TH ,M iller J D ,et al .Inhibition of HIV -1infectivity by l 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Res ults of in vitr o studies and a pilot clinical trial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AID S [J ].Int J Clin Lab R es ,1996,26(2):124-131. [17]Barz u T ,Level M ,Petitou M ,et al .Preparation and anti -HIV activity of O -acylated heparin and dermatan s ulfate derivatives with l ow antico -agul ant effect [J ].J M ed Chem ,1993,36:3546-3555. [18]Saivin S ,Peritou M ,Lormeau JC ,et al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of unfractionated heparin but yryl derivative with long las ting effect [J ].J Lab Clin Med ,1992,119:189-196. [19]崔慧斐,姬胜利,王凤山,等.高度硫酸化的低分子肝素的制备 及其降血脂作用研究[A ].2000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 ].北京:中国药学会,2000.905-906. [20]Gl usa E ,Barthel W ,Schenk J ,et al .Effects of a supers ulfated lo 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IK -SSH )on different hemos tatic parameters [J ].Haemos tasis ,1998,28(1):45-56. [21]Masahiro G ,Tomoko M ,Shinya K ,et al .Terminally alkylated heparin . 2.Potent antiproliferative agent for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s [J ].Biomacromolecules ,2001,2(4):1178-118 3.[22] Youngro B ,Lee Y K .Oral delivery of macromolecules [P ].U S :6245753,2002. [23]Sanders on RD ,Pumphrey CY .Neogl ycan anticancer agents and us es thereof [P ].US :479139,2002.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 汤雁波,李卓荣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50) 摘 要:核苷类药物在病毒类疾病的治疗中占据重要位置。此文综述了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开发状况、作用特点及新型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策略等。 关键词:核苷类药物;抗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前药 中图分类号:R97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678(2004)01-0044-04 The development of nucleoside and nucleotide analogues for antiviral TANG Yan -bo ,LI Zhou -rong (Institute of M edic inal Biote chnology ,Chinese Ac adem y of Medical Sciences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 Be ijing 100050,China ) 收稿日期:2003-03-19;修回日期:2003-10-18 作者简介:汤雁波(1977-),男,安徽合肥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药物合成方面的研究。 核苷类药物作为病毒类疾病的主要治疗药,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拉米夫定、阿昔洛韦等高效低毒抗病毒药物的研制成功,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然而,临床上使用的抗病毒药物仍然存在毒副作用大、耐药性等问题,另外,诸多病毒类疾病如肝炎、艾滋病等仍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这些都预示着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依然是当务之急。本文从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分类、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入手,简述该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1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分类及研究现状 至2002年底,临床用于治疗病毒类疾病的核苷类药物有以下19种:齐多夫定(AZT )、司他夫定(d4T )、扎西他宾(ddC )、拉米夫定(3TC )、阿巴卡韦(ABC )、地丹诺辛(ddI )、泰 诺夫韦DF [bis (POC )PMPA ]、碘苷(IDU )、阿昔洛韦(ACV )、泛昔洛韦(VACV )、喷昔洛韦(PCV )、伐昔洛韦(FCV )、更昔洛韦(GCV )、三氟胸苷(TFT )、溴乙烯去氧尿苷(BVDU )、西多福韦(CDV )、阿糖腺苷(Ara -A )、单磷酸阿糖腺苷(Ara -Amp )、Valgan -ciclovir 。按其临床适应证的不同分为如下几类[1,2],见表1。 表1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分类类 别 药 物 抗逆转录酶病毒药物 齐多夫定、地丹诺辛、司他夫定、 拉米夫定、阿巴卡韦、扎西他宾、泰诺夫韦DF 抗肝炎病毒药物拉米夫定、单磷酸阿糖腺苷抗疱疹类病毒药物 阿昔洛韦、泛昔洛韦、伐昔洛韦、喷昔洛韦、阿糖腺苷、碘苷(IDU )、三氟胸苷、溴乙烯去氧尿苷、西多福韦、单磷酸阿糖腺苷 抗巨细胞病毒药物 更昔洛韦、西多福韦、Valganciclovir

抗病毒药的分类

核苷类 核苷由碱基和糖两部分组成。由五种天然碱基(A,C,T,U,G)中的一种与核糖或脱氧核糖所形成的各种核糖核苷或脱氧核糖核苷称天然核苷,若通过化学修饰改变天然碱基或糖基中的基团后形成的核苷称为人工合成核苷,则这些人工合成核苷就有可能成为天然核苷的抑制剂,抑制病毒或宿主细胞的DNA或RNA聚合酶活性,阻止DNA或RNA的合成,杀灭病毒。 核苷其类似物类抗病毒药物依据其结构可以分为非开环类和开环类。 1.非开环核苷类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通常需要在体内转变成三磷酸酯的形式而发挥作用,这是此类药物共有的作用机制。 齐多夫定(Zidovudine)为胸苷的类似物,在其脱氧核糖部分的3位上以叠氮基取代,它可以对能引起艾滋病的HIV和T细胞白血病的RNA肿瘤病毒有抑制作用,为抗逆转录酶病毒药物。 齐多夫定进入HIV感染的细胞内,先由宿主细胞内的胸苷激酶、胸苷酸激酶及核苷二磷酸激酶磷:酸化,生成5′-三磷酸化齐多夫定而发挥作用。 齐多夫定对光、热敏感,所以齐多夫定应在15~25℃以下避光保管。 齐多夫定胃肠道吸收较好,口服生物利用度为60%~70%,半衰期约为1 h,在机体组织和脑脊液中较高。齐多夫定进人体内后,经肝脏首过代谢后,快速与葡糖醛酸结合生成5′-氧葡糖醛酸苷代谢物,此代谢物血浆清除半衰期与齐多夫定相似,但没有抗HIV作用。另一个代谢产物为3′-氨基-3′-脱氧胸苷,其血浆中浓度很低,可能与骨髓抑制毒性有关。 齐多夫定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表现为贫血,因此用药后的患者有30%~40%出现严重贫血和粒细胞减少,需定期进行输血。 司他夫定(Stavudine)为脱氧胸苷的脱水产物,引入2′,3′-双键,是不饱和的胸苷衍生物。司他夫定对酸稳定,口服吸收良好,血浆半衰期比较短,为1-2h,大量的药物以原型从尿中排泄。 司他夫定作用机制和齐多夫定相似,进人细胞后,在5′位逐步磷酸化,生成三磷酸酯,从而达到抑制逆转录酶活性,使DNA键断裂的作用。司他夫定对HIV-1和HIV-2有同等抑制作用,对齐多夫定产生耐药性的HIV-病毒株有抑制作用,但骨髓毒性是齐多夫定的1/10以上。司他夫定适用于对齐多夫定、扎西他滨等不能耐受或治疗无效的艾滋病及其相关综合征。 拉米夫定(Lamivudine)是双脱氧硫代胞苷化合物,有β-D-(+)及β-L二(-)两种异构体,两种异构体都具有较强的抗HIV-1的作用。但其β-L-(-)的异构体对胞苷-脱氧胞苷脱氨酶的脱氨基作用有拮抗作用。

抗病毒药

抗病毒药 核苷类,1 齐多夫定,叠氮结构 拉米夫定

司他夫定 2伐昔洛韦,缬氨酸结构 喷昔洛韦,含有鸟嘌呤结构 更昔洛韦,含有鸟嘌呤结构

泛昔洛韦,肠壁转化为喷昔洛韦,含有嘌呤结构 阿德福韦酯 阿昔洛韦,鸟嘌呤结构,孢疹病毒,与艾滋病无关 非核苷类 奈韦拉平,苯二氮卓酮结构 依法韦仑,炔基

蛋白酶抑制剂茚地那韦 沙奎那韦 奈非那韦 其他类 利巴韦林,

奥司他韦,禽流感,与艾滋病无关 扎西他滨 核苷类 核苷由碱基和糖两部分组成。由五种天然碱基(A,C,T,U,G)中的一种与核糖或脱氧核糖所形成的各种核糖核苷或脱氧核糖核苷称天然核苷,若通过化学修饰改变天然碱基或糖基中的基团后形成的核苷称为人工合成核苷,则这些人工合成核苷就有可能成为天然核苷的抑制剂,抑制病毒或宿主细胞的DNA或RNA聚合酶活性,阻止DNA或RNA的合成,杀灭病毒。 核苷其类似物类抗病毒药物依据其结构可以分为非开环类和开环类。 1.非开环核苷类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通常需要在体内转变成三磷酸酯的形式而发挥作用,这是此类药物共有的作用机制。 齐多夫定(Zidovudine)为胸苷的类似物,在其脱氧核糖部分的3位上以叠氮基取代,它可以对能引起艾滋病的HⅣ和T细胞白血病的RNA肿瘤病毒有抑制作用,为抗逆转录酶病毒药物。

齐多夫定进入HⅣ感染的细胞内,先由宿主细胞内的胸苷激酶、胸苷酸激酶及核苷二磷酸激酶磷:酸化,生成5′-三磷酸化齐多夫定而发挥作用。 齐多夫定对光、热敏感,所以齐多夫定应在15~25℃以下避光保管。 齐多夫定胃肠道吸收较好,口服生物利用度为60%~70%,半衰期约为1 h,在机体组织和脑脊液中较高。齐多夫定进人体内后,经肝脏首过代谢后,快速与葡糖醛酸结合生成5′-氧葡糖醛酸苷代谢物,此代谢物血浆清除半衰期与齐多夫定相似,但没有抗HⅣ作用。另一个代谢产物为3′-氨基-3′-脱氧胸苷,其血浆中浓度很低,可能与骨髓抑制毒性有关。 齐多夫定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表现为贫血,因此用药后的患者有30%~40%出现严重贫血和粒细胞减少,需定期进行输血。 司他夫定(Stavudine)为脱氧胸苷的脱水产物,引入2′,3′-双键,是不饱和的胸苷衍生物。司他夫定对酸稳定,口服吸收良好,血浆半衰期比较短,为1-2h,大量的药物以原型从尿中排泄。 司他夫定作用机制和齐多夫定相似,进人细胞后,在5′位逐步磷酸化,生成三磷酸酯,从而达到抑制逆转录酶活性,使DNA键断裂的作用。司他夫定对HⅣ-1和HⅣ-2有同等抑制作用,对齐多夫定产生耐药性的HⅣ-病毒株有抑制作用,但骨髓毒性是齐多夫定的1/10以上。司他夫定适用于对齐多夫定、扎西他滨等不能耐受或治疗无效的艾滋病及其相关综合征。 拉米夫定(Lamivudine)是双脱氧硫代胞苷化合物,有β-D-(+)及β-L 二(-)两种异构体,两种异构体都具有较强的抗HⅣ-1的作用。但其β-L-(-)的异构体对胞苷-脱氧胞苷脱氨酶的脱氨基作用有拮抗作用。 拉米夫定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可达72%~95%,血浆半衰期为2~4h. 拉米夫定对逆转录酶的亲和力大于人DNA聚合酶的亲和力,因而具有选择性作用。拉米夫定抗病毒作用强而持久,且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还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临床上可单用或与齐多夫定合用治疗病情恶化的晚期HⅣ感染患者。 拉米夫定的骨髓抑制及周围神经毒|生比其他几个核苷衍生物都要小,这可能与其对线粒体DNA聚合酶抑制作用很小有关,但拉米夫定的β-D-(+)异构体的骨髓毒性高出β-L-(-)异构体10倍。 扎西他滨(Zalcitabine)作用机制与齐多夫定相同,在细胞内转化为有活性的三磷酸代谢物,从而竞争性抑制逆转录酶活性,并可能中止病毒DNA的延长。扎西他滨和齐多夫定联用时,有加合和协同的抗病毒作用,可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和疾病的发展。 扎西他滨口服可经胃肠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为87%~100%,口服后1-2h血药浓度达峰值。扎西他滨较易通过血脑屏障,75%的药物以原型经肾排出。血浆半衰期为1.2h. 扎西他滨临床主要用于不能耐受拉米夫定治疗的艾滋病及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患者,与拉米夫定合用对HⅣ有相加或协同作用,并可阻止耐药病毒株的出现及减少毒性反应。 2.开环核苷类 开环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有阿昔洛韦(Aciclovir)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