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表剂(辛温解表)

解表剂(辛温解表)

解表剂(辛温解表)
解表剂(辛温解表)

解表剂

概念

凡以解表药为主而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疏达腠理,透邪外出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解表剂属于八法中的“汗法”。

解表剂作用

肌表是人体的藩篱,口鼻内通于肺,肺应皮毛。所以外感六淫伤人,首犯肌表肺卫,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咳嗽、脉浮等表证。此时因病邪轻浅,应遵“因其轻而扬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使邪气从肌表而出。如果失时不治,或治不得法,六淫之邪不能及时从外而解,势必转而深入,变生他证。前人所谓“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疗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

解表剂分类

解表剂是为治疗表证而设,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之时,以恶寒发热并见、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等为主要表现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以解表药为主要组分,具有宣散表邪、发汗解肌、透疹消疮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一类方剂。主要治疗六淫之邪侵入肌表,引起的各种表证,以及麻疹初期,疮疡初起,兼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疼、脉浮等表证者。

根据外感疾病的寒温性质不同,解表剂可分为辛温解表剂和辛凉解表剂。此外,由于表证有挟气滞、挟风湿、体虚外感及麻疹初起而有表证等情况,因而又有理

气解表剂、解表润燥剂、解表透疹剂及扶正解表剂等不同类型.

解表剂可分为三类

辛温解表常用: 麻黄汤,大青龙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香薷散; 辛凉解表常用: 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石甘汤,越婢汤,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扶正解表常用: 败毒饮,参苏饮,再造散等

解表剂注意事项

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攻效减弱。解表剂取汗以微汗出为宜,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过多,必致耗气伤津。病邪已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不宜使用解表剂。在服法上一般适宜温服,服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以助汗出。服药期间应注意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麻黄汤

概述

麻黄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麻黄汤歌诀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麻黄汤组成用量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

麻黄汤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麻黄汤功用主治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麻黄汤方义

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致。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麻黄汤配伍特点

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麻黄汤运用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麻黄汤加减化裁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麻黄汤禁忌

①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②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麻黄汤附注

麻黄加术汤

组成: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甘草(炙)3g,杏仁(去皮尖)6g,白术12g。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

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主治:风寒夹湿痹证。身体烦疼,无汗等。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组成:麻黄(去节,汤泡)6g,杏仁(去皮尖,炒)6g,薏苡仁12g,甘草(炙)3g。用法:上锉麻豆大,每服12g。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功用:发汗解表,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在表,湿郁化热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三拗汤

组成:甘草(不炙)、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各30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15g,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

功用:宣肺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华盖散

组成:紫苏子(炒)、麻黄(去根节)、杏仁(去皮尖)、陈皮(去白)、桑白皮、赤茯苓(去皮)各30g,甘草15g。

用法:上为末,每服6g,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吐痰色白,胸膈痞满,鼻塞声重,恶寒发热,苔自润,脉浮紧。

麻黄汤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麻黄加术汤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成,都是治疗外感风寒夹湿的方剂。但前方证属素体多湿,又外感风寒,表寒及身疼较后方为重,故用麻、桂与白术相配,以发汗解表、散寒祛湿。然发汗祛湿又不宜过汗,方中麻黄得白术虽发汗而不致太过,白术得麻黄则能尽去表里之湿,相辅相制,深得配伍之妙。后方证不仅表寒及身疼比较轻,且日晡发热增剧,有化热之倾向,故而不用桂枝、白术,改用苡仁渗利清化。全方用量尤轻,亦为微汗之用。

大青龙汤

系由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主治风寒表实重证而兼里有郁热者。方中倍用麻黄,故其发汗之力尤峻。其烦躁为郁热在里,故加石膏清热除烦;生姜合麻、桂则散风寒以解表邪,合枣、草则益脾胃以滋汗源,使汗出表解,寒热烦躁并除。

三拗汤

与华盖散皆为麻黄汤去桂枝,故功用重在宣散肺中风寒,主治风寒犯肺之咳喘证。但三拗汤为宣肺解表的基础方,主治风寒袭肺的咳喘轻证;

华盖散

主治素体痰多而风寒袭肺证,故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降气祛痰,加强化痰止咳的作用。

麻黄汤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

2.方论选录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古人用药法象之义。麻黄中空外直,宛如毛窍骨节,故能祛骨节之风寒,从毛窍而出,为卫分发散风寒之品。桂枝之条纵横,宛如经脉系络,能人心化液,通经络而出汗,为营分散解风寒之品。杏仁为心果,温能助心散寒,苦能清肺下气,为上焦逐邪定喘之品。甘草甘平,外拒风寒,内和气血,为中宫安内攘外之品。此汤入胃,行气于玄府,输精于皮毛,斯毛脉合精而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其尽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热顿解,不烦啜粥而藉汗于谷也。”

桂枝汤

概述

桂枝汤,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效。主治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或病后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桂枝汤歌诀

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调营卫,啜粥温服汗易酿。

桂枝汤组成用量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大枣(切)各9g,甘草(炙)6g。

桂枝汤功用主治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桂枝汤用法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现代用法:水煎服,温服取微汗)。[2] 桂枝汤方义

本方证为风寒伤人肌表,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所致。治疗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为主。

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桂枝汤配伍特点

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从阳而扶卫,故为君药。芍药酸寒,酸能敛汗,寒走阴而益营。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散中寓敛汗之意;芍药臣桂枝,是于固表中有微汗

之道焉。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营里。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

桂枝汤运用

本方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临床应用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为辨证要点。

桂枝汤加减化裁

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桂枝汤禁忌

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均当忌服,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桂枝汤附注

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桂枝(去皮)6g,芍药6g,生姜(切)9g,甘草(炙)6g,大枣(劈)3枚,葛根12g。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经。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桂枝汤证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组成:桂枝(去皮)9g,芍药9g,生姜(切)9g,甘草(炙)6g,大枣(劈)

3枚,厚朴(炙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

用法: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桂枝加桂汤

组成:桂枝(去皮)15g,芍药9g,生姜(切)9g,甘草(炙)6g,大枣(擘)3枚。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功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主治:心阳虚弱,寒水凌心之奔豚。太阳病,误用温针或因发汗过多而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起卧不安,有发作性者。

桂枝加芍药汤

组成:桂枝(去皮)9g,芍药18g,生姜(切)9g,甘草(炙)6g,大枣(劈)3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主治:太阳病误下伤中,土虚木乘之腹痛。

桂枝汤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上述四方皆为桂枝汤类方,其证之病机以营卫不和或气血阴阳失调为共性,故用桂枝汤和营卫、调阴阳。

前二方主治证以外感风寒表虚为基本病机,桂枝加葛根汤主治外感风寒,太阳经

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去濡养之恶风汗出、项背强而不舒,故用桂枝汤加葛根以解肌发表,升津舒经;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治风寒表虚证兼见肺失肃降之喘逆,故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

后二方因药量之变化,已由治表之剂变为治里之方,其中桂枝加桂汤主治太阳病发汗太过,耗损心阳,心阳不能下蛰于肾,肾中寒水之气上犯凌心所致的奔豚病,故加桂二两以加强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的作用;桂枝加芍药汤主治太阳病误下伤中、邪陷太阴、土虚木乘之腹痛,故用桂枝汤通阳温脾,倍芍药以柔肝缓急止痛。小青龙汤

概述

小青龙汤,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临床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小青龙汤歌诀

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小青龙汤组成用量

麻黄、芍药、细辛、炙甘草、干姜、桂枝、五味子、半夏。

麻黄(去节)10-15g,芍药10-15g,细辛3-6g,干姜10-15g,甘草(炙)10-15g,桂枝(去皮)10-15g,五味子3-6g,半夏(洗)10-15g。

小青龙汤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小青龙汤功用主治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小青龙汤方义

本证由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表寒引动内饮所致。治疗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为主。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苦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对此外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故治宜解表与化饮配合,一举而表里双解。

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养营血;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小青龙汤配伍特点

五味子与芍药配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诸症自平。

小青龙汤运用

本方用于治疗外寒里饮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小青龙汤加减化裁

若外寒证轻者,可去桂枝,麻黄改用炙麻黄;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以清郁热;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宣通鼻窍;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消肿。小青龙汤禁忌

因本方多温燥之品,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大青龙汤

概述

大青龙汤,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流感、暑热、急性肾炎、瘾疹、小儿夏季外感高热。

大青龙汤歌诀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大青龙汤组成用量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石膏、生姜、大枣。

麻黄(去节)18g,桂枝6g,甘草(炙)6g,杏仁(去皮、尖)四十个,生姜(切)9g,大枣(擘)十枚,石膏(如鸡子大)。

大青龙汤用法

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300ml),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恶风烦躁,不得眠。

大青龙汤功效主治

发汗解表,兼清郁热。

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

大青龙汤方义

本方证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热伤津液所致。治疗以发汗解表,兼清郁热为主。方中用麻黄、桂枝、生姜辛温发汗以散风寒,能使内热随汗而泄。甘草、生姜、大枣甘温补脾胃、益阴血,以补热伤之津;无津不能作汗,又可以充汗源。石膏甘寒清解里热,与麻黄配伍能透达郁热。杏仁配麻黄,一收一散,宣降肺气利于达邪外出。诸药配伍,一是寒热并用,表里同治,侧重于“于在表者,汗而发之”;二是发中寓补,汗出有源,祛邪而不伤正。

大青龙汤配伍特点

麻黄甘温,桂枝辛热。寒伤营,以甘缓之;风伤卫,以辛散之。故以麻黄、桂枝为臣。甘草甘平,杏仁甘苦,佐麻黄以发表。大枣甘温,生姜辛温,佐桂枝以解肌。石膏辛甘微寒,质重而又专达肌表为使也。营卫阴阳俱伤,则非轻剂所能独解,必须重轻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已。

大青龙汤运用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兼有里热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大青龙汤加减化裁

里热明显者,增加石膏用量,配以天花粉。咽喉痛甚者加银花、连翘、牛蒡子;浮肿者者加茯苓、泽泻、苏叶;热甚者加大青叶、蝉蜕;气血虚甚者加黄芪、白术、生地、何首乌;淤甚者加当归、丹参;小儿夏季外感高热:咽红、扁桃体大加银花、蒲公英、牛蒡子;烦躁不安加钩藤、蝉蜕。

大青龙汤禁忌

本方发汗作用强烈。体质较好者,用之无妨;体质较弱者,应当慎用;若脉搏微弱,出汗容易受凉者,应当禁用。临床应用中,患者一出汗即停药,不可过量服用,否则,会因出汗过多而伤身。

现代医家认为,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有兴奋中枢神经和心脏的作用。用药过量时易引起精神兴奋、失眠、不安、神经过敏、震颤等症状;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接受洋地黄治疗的患者,可引起心律紊乱。麻黄是大青龙汤的主要药物,过量服用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特此提醒患者必须在医师指导下应用。

九味羌活汤

概述

九味羌活汤,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急性肌炎、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九味羌活汤歌诀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九味羌活汤组成用量

羌活、防风、细辛、苍术、白芷、川芎、黄芩、生地、甘草。

羌活、防风、苍术各9克,细辛3克,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各6克。九味羌活汤用法

上九味,?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

九味羌活汤功用主治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九味羌活汤方义

本方证由外感风寒湿邪,兼内有蕴热所致。治疗以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为主。风寒湿邪侵犯肌表,郁遏卫阳,闭塞腠理,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里有蕴热,故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脉浮是表证兼里热之佐证。治当发散风寒湿邪为主,兼清里热为辅。

方中羌活辛苦性温,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故为君药。防风辛甘性温,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苍术辛苦而温,功可发汗祛湿,为祛太阴寒湿的主要药物。两药相合,协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是为臣药。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其中细辛善治少阴头痛、白芷擅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用,为本方“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

燥烈之品伤津,以上五药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九味配伍,既能统治风寒湿邪,又能兼顾协调表里,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剂。

九味羌活汤配伍特点

一是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正如《顾松园医镜》所说:“以升散诸药而臣以寒凉,则升者不峻;以寒凉之药而君以升散,则寒者不滞。”二是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原书服法中强调“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明示本方药备六经,通治四时,运用当灵活权变,不可执一,对后世颇有启迪。

九味羌活汤运用

本方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为辩证要点。

九味羌活汤加减化裁

若湿邪较轻,肢体酸楚不甚者,可去苍术、细辛以减温燥之性;如肢体关节痛剧者,加独活、威灵仙、姜黄等以加强宣痹止痛之力;湿重胸满者,可去滋腻之生地黄,加枳壳、厚朴行气化湿宽胸;无口苦微渴者,生地、黄芩又当酌情裁减;里热甚而烦渴者,可配加石膏、知母清热除烦止渴。

九味羌活汤禁忌

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正柴胡饮

概述

正柴胡饮,出自《景岳全书》。具有解表散寒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轻证。症见微恶风寒,头痛身痛,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临床上用于微发热恶寒,头痛

身痛,苔白脉浮者。

正柴胡饮歌诀

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正柴胡饮组成用量

柴胡一至三钱(9g)、防风一钱(3g)、陈皮一钱半(4.5g)、芍药二钱(6g)、甘草一钱(3g)、生姜三五片。

正柴胡饮用法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热服。

正柴胡饮功用主治

解表散寒。

外感风寒轻证。症见微恶风寒,头痛身痛,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

正柴胡饮方义

本方证属外感风寒表证之轻者。风寒束表,毛窍闭塞,卫阳被遏,因感邪较轻,故症见微恶风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苔薄白,脉浮为风寒表证之征象。外感风寒,宜解表散寒;表寒轻证,只需轻疏肌表,微发其汗,病邪自可外达,不必用辛温重剂,徒伤其表。

方中君以柴胡辛散表邪。臣用防风祛风寒,止疼痛。生姜辛温发散,助柴胡、防风解表透邪;陈皮疏畅气机,以助祛邪外出;芍药益阴和营,防辛散太过而伤阴,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本方药性平和,对于气血不虚而外感风寒较轻者颇宜。

正柴胡饮配伍特点

配伍药性平和,适于气血不虚而外感风寒较轻者。

正柴胡饮运用

1、本方为张介宾所创平散风寒法之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微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2、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初起以及妇女经期、妊娠、产后感冒等属外感风寒而气血不虚者。

正柴胡饮加减化裁

若寒盛而邪不易解者,加麻黄或苏叶以发散风寒;头痛甚者,加川芎以祛风止痛;热而烦渴者,加葛根以透热生津;呕恶者,加半夏以和胃降逆;湿盛者,加苍术以化湿运脾。

正柴胡饮使用注意

气血虚者慎用。

正柴胡饮重要文献摘要

凡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痎疟初起等证,凡血气平和,宜从平散者,此方主之。

加味香苏散

概述

加味香苏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医学心悟》卷二。为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兼行气滞之功效。主治四时感冒,寒热头痛,咳嗽。

加味香苏散歌诀

加味香苏陈皮草,荆防艽蔓川芎姜;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加味香苏散组成用量用法

紫苏叶一钱五分,陈皮、香附各一钱二分,甘草(炙)七分,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各一钱,川芎五分,生姜三片。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微覆似汗。

加味香苏散功用主治

发汗解表,兼行气滞。

四时感冒,寒热头痛,咳嗽。

加味香苏散方义

苏叶、荆芥、防风、蔓荆子、生姜疏风散寒;川芎、秦艽止痛;陈皮、香附理气;甘草和中。全方能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又可调理中焦之气。

加味香苏散运用

1、辩证要点: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舌苔薄白。

2、现代应用:四时感冒风寒轻症、妇女经期感冒、鼻炎、关节炎,老人、小儿、体虚之人外感,尤其对于素有胃肠虚寒气滞作痛又外感风寒轻症者更为合适。加味香苏散加减化裁

若头脑痛甚者,加羌活八分,葱白二根;自汗恶风者,加桂枝、白芍各一钱;若在春、夏之交,唯恐夹杂温暑之邪,不便用桂,加白术一钱五分;若兼停食,胸膈痞闷,加山楂、麦芽、卜子各一钱五分;若太阳本症未罢,更兼口渴溺涩者,此为膀胱腑症,加茯苓、木通各一钱五分;喘嗽,加桔梗、前胡各一钱五分,杏仁七枚;

鼻衄或吐血,去生姜,加生地、赤芍、丹参、丹皮各一钱五分;咽喉肿痛,加桔梗、蒡子各一钱五分,薄荷五分;便秘,加卜子、枳壳;若兼四肢厥冷,口鼻气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必考知识点:辛温解表剂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必考知识点: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干妈贵姓 炙甘草麻黄(君) 桂枝杏仁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麻黄加术汤麻黄汤加白术 功效:解表祛湿。 主治:外感寒湿,一身烦痛。 大青龙汤将麻黄汤早使 生姜炙甘草麻黄桂枝杏仁大枣石膏 功效: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外感风寒,寒郁化热。 三拗汤干妈姓姜 炙甘草麻黄杏仁生姜 功效:宣肺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咳嗽。 桂枝汤桂枝汤三勺

桂枝(君) 大枣生姜炙甘草白芍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流清涕。 出汗异常,神经性头痛,癫痫,产后发热,人流术后发热,经期发热,高血压,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悸),无脉症,怔忡、冻疮。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尝。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 功效:解肌发表。 主治:风寒表虚,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功效:解肌发表,平喘止咳。 主治:桂枝汤证兼有咳喘者。 香苏散:香苏散用草陈皮香附苏叶陈皮甘草 功效:温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表寒气滞,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脉浮苔白。 香苏葱豉汤香苏散加葱白豆豉 功效:发汗解表,调气安胎。

主治:妊娠外感。 活人葱豉汤葱豉汤加麻黄葛根 功效:解肌发表。 主治:发热恶寒较重,头项强痛,无汗脉浮者。 九味羌活汤防止秦琼藏草地,细洒九味羌活汤 防风白芷黄芩川芎苍术甘草生地细辛羌活(君) 功效: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表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身重酸痛,口苦微渴。 感冒,流感,荨麻疹,寒湿头痛,胁间神经痛,寒火牙痛,面瘫,寒湿泄泻,肌纤维组织炎。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大羌活汤“四双”兄弟知细草 羌活独活防己防风黄芩黄连苍术白术川芎生地知母细辛炙甘草 功效:发散风寒,祛湿清热。 主治:风寒湿邪表证里热较重者。 小青龙汤心肝将喂小青龙妈要下跪

解表剂

第二章解表剂 【教材】方剂学(新世纪课程教材·邓中甲主编) 【教学内容】解表剂 【教学时数】6学时 【授课对象】针推专业。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银翘散、麻杏甘石汤、败毒散。 3.熟悉:桑菊饮。 4.了解:香苏散、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再造散、加减葳蕤汤。 [重点内容] 1、解表剂的概念、分类、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事项。 2、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主要症状及其病机。麻黄汤的组方原则,方中麻黄配桂枝,麻黄配杏 仁的作用。 3、外感风寒表虚证的主要症状及病机。桂枝汤的组方原则,方中桂枝配白芍,生姜配大枣, 桂枝配炙甘草,白芍配炙甘草的作用。桂枝汤的用法。 4、麻黄汤与桂枝汤功效、主治的比较。 5、九味羌活汤的功效,主治病证。方中为何配伍黄芩、生地。 6、小青龙汤的主治病证及其病机。方中细辛、干姜配伍五味子的意义。 7、银翘散的组方原则,方中君药(银花、连翘)具有辛凉透表、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三个 方面的作用。又用少量辛而偏温的荆芥,属辛凉平剂。 8、比较桑菊饮与银翘散功效、主治的异同。 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组成原则,方中石膏配麻黄的作用。 10、败毒散的组成原则,理解方中用人参不是单纯补虚,其扶正作用是做为助正气鼓邪外 出的一种手段。 11、比较败毒散与九味羌活汤功效、主治的异同。 [难点与关键] 1、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主要症状及其病机。麻黄汤中麻黄配桂枝,麻黄配杏仁的作用。 2、麻黄汤中已有麻黄发汗散寒,为何又配桂枝?。 3、外感风寒表虚证的主要症状及病机。桂枝汤中桂枝-白芍、桂枝-甘草、白芍-甘草、生姜 -大枣等的配伍作用。 4、如何理解“营卫不和”。桂枝汤如果通过药物的有机配伍来达到调和营卫作用的。 5、小青龙汤证的病机。方中麻黄配桂枝;细辛、干姜配伍五味子的意义。

(一)辛温解表药

常用中药表 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 药名性味归经功用主治用量备注 1.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由于 1.风寒表实证肾不纳气导致的虚喘者慎用 发汗解表 2.咳喘实证 2.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麻黄辛微苦温肺、膀胱经宣肺平喘 3.风水水肿3~10宜炙用捣绒用发汗和缓 利水消肿 4.风寒湿痹,阴疽, 3.小儿,老人等体弱者宜用麻 痰核黄绒或炙麻黄 4.被称为“发汗解表第一药” 1.外感风寒表证 肺、心、膀发汗解肌 2.寒凝血滞之痹证 凡温热病,阴虚阳盛及血热妄 桂枝辛、甘温温经通脉 3. 胸痹,痰饮,水3~10 胱经行、月经过多者均忌用 通阳化气肿及心动悸,脉结 代。 1.治鱼蟹中毒单用可至 发汗解表 1.外感风寒证30~60克 紫苏辛温肺胃经行气宽中 2.脾胃气滞证3~10 2. 不宜久煎 解鱼蟹毒 3.食鱼蟹中毒 3.叶长于发表,梗擅于理气安 胎 发汗解表1.不宜久煎 肺、胃、脾 1.阴暑证 2.汗多表虚者忌用 香薷辛微温化湿和中3~10 经 2.水肿病 3.利水退肿须浓煎 利水消肿 4.有夏月麻黄之称 1.外感风寒表证 发汗解表 2.多种呕吐证 1.阴虚内热及热盛者慎用生姜辛微温肺、脾经温中止呕 3.风寒咳嗽3~10 2.为“呕家之圣药” 温肺止咳 4. 解半夏、南星及 食鱼虾中毒 1.外感表证 1.不宜久煎 祛风解表2. 麻疹透发不畅, 2.发表透疹宜生用,止血宜炒风疹瘙痒炭 荆芥辛微温肺、肝经透疹止痒3~10 3. 疮疡初起兼有表 3.荆芥、防风温性不大,善祛 止血 证风,故用时可不辨寒热而取其 4.吐衄下血(炒炭)疏风之性 1.燥热、阴虚血亏、热病动风 祛风解表 1.外感表证者慎用或忌用 膀胱肝脾 2.其性兼甘,故为“风药中之防风辛甘微温胜湿止痛 2.风寒湿痹证3~10 经润剂” 止痉 3.破伤风 3.祛风而不燥,防风秦艽之类 也 1.阴虚燥热证忌用 发散风寒 1.外感风寒表证2.治痹常用药,尤以肩背肢节 羌活辛苦温膀胱、肾经3~1 3—10疼痛者为佳(独活反之) 胜湿止痛 2.风寒湿痹证 3. 脾胃虚弱者用量过大易致 呕吐 药名性味归经功用主治用量备注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二考点速记 辛温解表药

中药二考点速记| 辛温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必备考点提示 1.重点掌握解热药中各单味药的功效。 2.掌握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细辛、白芷的主治病证和性能特点。 麻黄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风寒表实无汗证;肺气不宣的喘咳证;水肿兼有表证者 桂枝 性能特点:治风寒感冒无论表实表虚皆宜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主治病证:风寒表虚有汗,风寒表实无汗;风寒湿痹,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癥瘕;胸痹作痛,阳虚心悸;虚寒腹痛;阳虚水肿,痰饮证 紫苏 功效: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主治病证:风寒感冒,咳嗽胸闷;脾胃气滞证;气滞胎动证;食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 生姜 性能特点:“呕家圣药”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主治病证:风寒表证;胃寒呕吐;风寒客肺的咳嗽;解鱼蟹、半夏及天南星毒 荆芥 性能特点:炒炭性变收敛,善止血,治各种出血 功效: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主治病证:风寒表证,风热表证;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疮疡初起有表证者;(荆芥炭)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等证 防风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主治病证:风寒表证,风热表证,表证夹湿;风寒湿痹,风湿疹痒;破伤风,小儿惊风 羌活 性能特点:善治表证夹湿、太阳头痛及上半身风湿痹痛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病证:风寒表证,表证夹湿,风寒头痛;风寒湿痹

细辛 性能特点:能温散肺寒、化痰饮,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最宜少阴头痛 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主治病证:风寒表证(尤宜鼻塞、头痛、肢体疼痛较甚者),阳虚外感;鼻渊头痛;头风头痛,牙痛,风寒湿痹痛;寒饮咳喘 白芷 性能特点:最宜阳明头痛 功效: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主治病证:外感风寒或表证夹湿兼见头痛鼻塞者;阳明头痛,眉棱骨痛,鼻渊头痛,牙痛风寒湿痹,寒湿带下;疮疡肿毒 文档来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旗下权威执业药师在线学习网

第五章 解表剂

安徽省滁州城市职业学院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教学 教案 课程:美容方剂学 课次:第X次课 课型:理论课 课题:第X节 授课日期:2017年X月X日星期X 授课班级:XXX

安徽省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教案 课程:美容方剂学课次:第一次课型:理论课 教学目标:1.掌握方剂3首,熟悉方剂2首,了解1首。 2.熟悉解表剂的含义、适用范围、分类及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1.各代表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和运用;类鉴别。教学难点:1.外感风寒表实证、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含义。 教学资源:1.教材:《美容中药方剂学》,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黄丽萍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年7月第2版第1次印刷,页码范围:第201页 ——第303页。 2.教学参考书:邓中甲主编《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2013年6月第10次印刷P1--P351页。 3.教具:多媒体、粉笔。 教学步骤:课的准备(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课的实施--- 课的小结(评估、总结) 教学方法:讲授、举例、演示 评估方法:提问、观察、讨论、作业 教学内容: 第五章解表剂 【课的准备部分】 (一)组织教学教师清点学生人数 (二)导入新课

教师: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美容方剂学》这个章节。学过中药的同学们都知道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 (三)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的实施部分】 一、概述 1.含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称为解表剂。 2.适应证:外感表证;或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等初起见有表证者。 3.分类:辛温解表剂、辛凉解表剂和扶正解表剂三类。 4.使用注意: ①.解表剂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 ②.服药后禁食生冷、油腻之品,防影响药物吸收和疗效发挥。 ③.解表剂宜温服,服后宜饮热开水或加衣覆被,以助汗祛邪取汗以周身微汗为度。 ④.表邪未尽又有里证者,宜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若病已入里,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性水肿,吐泻伤津等,均不可用。 第一节辛温解表剂 一、概述 功效:发散风寒 适应证:适应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无汗或汗出,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二、麻黄汤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 桂枝去皮尖,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甘草炙,一两(3g)

1.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叶.荆芥.防风.细辛.白芷.

1.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叶.荆芥.防风.细辛.白芷.香薷.羌活.独活.藁本. 辛夷.生姜.葱白.石胡荽.苍耳子.芸香草.柽柳。 2.辛凉解表药:薄荷.蝉蜕.葛根.柴胡.升麻.牛蒡子.桑叶.菊花.蔓荆子.淡豆豉.浮萍.木贼。 3.清热泻火药:石膏.寒水石.知母.栀子.芦根.竹叶.天花粉.夏枯草.淡竹叶.密蒙花. 4. 5..红藤.酸浆.硼砂.金银花..穿 心莲.. .豨莶草..白 6. 7.清退虚热药:青蒿.白薇.鳖甲.知母.黄柏.龟板.秦艽.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8.泻下药:大黄.芒硝.芦荟.羊蹄.玄明粉.番泻叶.。

9.润下药:(润肠通便)杏仁.桃仁.当归.百部.蜂蜜.桑葚.锁阳.火麻仁.郁李仁.何首乌.紫苏子.瓜蒌仁.柏子仁.松子仁.黑芝麻.决明子.车前仁.胡桃仁.冬葵子.肉苁蓉.。 10.峻下药:甘遂.巴豆.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 11.祛风湿散寒药:羌活.独活.川乌.草乌.辛夷.苍术.木瓜.蚕沙.松节.蕲蛇.白花蛇. 12.穿山龙. 13..淫羊藿..肉苁蓉. 14. 15.黄芪.海藻...海桐皮. 药):细辛.干姜.。(逐水消肿药):巴豆..。 16.利水通淋药:白薇.滑石.木通.通草.瞿麦.萹蓄.牛膝.石韦.萆薢.琥珀.车前子.车前草.金钱草.地肤子.海金沙.鸡内金.冬葵子.灯芯草.鱼腥草.白茅根.王不留行.白花蛇舌草。(利尿药):竹叶.知母.生地.苦参.黄柏.酸浆.葱白.桑叶.浮萍.蒲黄.

石膏..苦参.绿豆.地龙.白术.通草.淡竹叶.鸭跖草.凤尾草.五加皮.决明子.血余炭.蒲公英.鱼腥草.罗布麻.白花蛇舌草.。 17.利水退黄药:(清利湿热):虎杖.郁金.大黄.黄柏.蔊菜.茵陈蒿.金钱草.地耳草.垂盆草.山栀子.地锦草.凤尾草..玉米须.。 18.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胡椒.川乌.草乌.花椒.荜茇.小茴香.高良姜.公丁香. 19.川芎.姜黄..青木香. 20.消食化滞药 21. 22.贯众.犀角..水牛角. 23.化瘀止血药:三七.茜草.蒲黄.降香.花蕊石.血余炭.刘寄奴.。 24.收敛止血药:白及.紫珠.藕节.仙鹤草.棕榈炭.血余炭.刺猬皮.海螵蛸.椿白皮. 五倍子.禹余粮。

解表剂

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助麻黄解表,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证得解。 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已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 桂枝汤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本方证为风寒伤人肌表,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所致。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并为佐药。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 九味羌活汤, 九味芜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风寒湿邪侵犯肌表,郁遏卫阳,闭塞腠理,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里有蕴热,故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脉浮是表证兼里热之佐证。羌活辛苦性温,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故为君药。防风辛甘性温,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苍术辛苦而温,功可发汗祛湿,为祛太阴寒湿的主要药物。两药相合,协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是为臣药。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其中细辛善治少阴头痛、白芷擅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用,为本方“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以上五药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香苏散: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功用:理气解表。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气滞,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香附,疏肝理气、调气健脾。紫苏叶,发汗解表,行气和胃,解毒,安胎。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本品为治痰要药。甘草、益气补中、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清热解毒. 小青龙汤。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麻黄(去节)桂枝(去皮)芍药炙甘草干姜半夏10-15g,细辛五味子3-6g,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本证由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表寒引动内饮所致。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苦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对此外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

辛温解表代表方剂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1

辛温解表代表方剂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授课日期:2013.03.05 一、概念 1.解表方: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作用的方剂。 2.辛温解表方:用性味辛温的药物发散风寒,解除表证的治法。适用于风寒表证及风湿、风水兼有表邪者。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痛,苔薄白,脉浮紧为主症。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紫苏、荆芥、羌活、防风、白芷、细辛、藁本等。代表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香苏散等。 二、麻黄汤 1.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2.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3.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4.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5.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6.禁忌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7.方解 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

解表药

第八章解表药 一、选择题 (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呕家圣药”之称的药物是: A.柴胡 B.辛夷 C.升麻 D.生姜 E.白芷 答案:D 答案分析:生姜辛散温通,能温胃散寒,和中降逆,其止呕功良,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故素有“呕家圣药”之称。其它四味解表药都没有止呕功效。2.羌活的性味是: A.辛、甘,温 B.辛、苦,温 C.辛、涩,温 D.辛、咸,温 E.辛、酸,温 答案:B 答案分析:本试题是测试考生是否掌握了中药的性味是如何确定的。羌活为常用的辛温解表药,辛散发表,味苦除湿,温能散寒,功能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故答案应选择B。 3.桂枝治疗风寒表虚证,宜配伍: A.麻黄 B.白术 C.附子 D.白芍 E.细辛 答案:D 答案分析:桂枝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故答案应选择D。 4.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组是: A.麻黄、荆芥 B.香薷、紫苏 C.生姜、桂枝 D.麻黄、香薷 E.防风、白芷 答案:D 答案分析:解表药中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共有麻黄、香薷、浮萍三味药,其他解表药没有利水消肿的功效。故答案应选择D。 5.治疗夏季乘凉饮冷、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证,宜选用: A.荆芥 B.香薷 C.桂枝 D.细辛 E.荆芥 答案:B 答案分析:香薷辛温发散,入肺经能发汗解表而散寒;其气芳香,入脾胃又能化湿和中而祛暑,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脘满纳差,苔腻,或恶心呕吐,腹泻者,可收外解风寒、内化湿浊之功。该证多见于暑天贪凉饮冷之人,阳气被阴邪所遏,故称阴暑证。前人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香薷治疗该证,常配伍厚朴、扁豆。故答案应选择B。 6.治疗外感风寒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者,宜首选: A.防风 B.香薷 C.细辛 D.紫苏 E.白芷 答案:D 答案分析:解表药中外能解表散寒,内能行气宽中的药物只有紫苏一味。故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者,紫苏尤为适宜,临床常配伍香附、陈皮等药。故答案应选择D。 7.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咳嗽气喘者,宜首选:A.麻黄 B.杏仁 C.石膏 D.甘草 E.桔梗 答案:A 答案分析:麻黄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宜用于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因麻黄兼有宣肺平喘之功,故对风寒表实无汗而有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而其它四药虽皆可治疗咳嗽,但无发汗解表之功。故答案应选择A。 8.既能解表散寒,又能解鱼蟹毒的药物是: A.麻黄 B.桂枝 C.香薷 D.荆芥 E.生姜 答案:E 答案分析:发散风寒药中能够解鱼蟹毒的药物只有生姜、紫苏两味药。故本答案应选择E。 9.功能止血的药物是:

方剂学-解表剂

第二单元解表剂 细目一概述 1.解表剂的适用范围解表剂主要适用于表证。凡风寒初起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之时,见恶寒、发热、身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使用解表剂治疗。 2.解表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由于表证有寒热之异,患者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应酌情选用不同类型的解表剂。如表证属风寒者,当用辛温解表剂;表证属风热者,当用辛凉解表剂;若兼见气、血、阴、阳等不足者,还须结合补益法使用,以扶正祛邪。 (2)解表剂多以辛散轻扬药物为主组方,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3)解表剂一般宜温服,服后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取汗程度,以遍身持续微微汗出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则耗气伤津。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 (4)饮食方面,应注意禁食生冷油腻,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5)表里同病者,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若表里并重,则当表里双解;若外邪已入于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等,则不宜继续使用解表剂。 细目二辛温解表 麻黄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个炙甘草一两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意义: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营卫郁滞,肺气失宣所致。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故方中以苦辛性温之麻黄为君,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郁闭之肺气。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配伍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桂枝既能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能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麻黄、桂枝两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佐以杏仁降利肺气,以止咳喘。杏仁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调和药性,既能助麻、杏之宣降,又能缓麻、桂之峻烈,使汗出不至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诸症可愈。 全方配伍特点:麻黄、桂枝并用,开腠畅营,发汗解表之力较强;麻黄、杏仁并用,宣中有降,宣肺平喘之效较著。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3)使用注意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

辛温解表药

2018年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二)教材精讲班 第一部分常用单味中药第二部分常用中成药 2017年中药二常用单味药分值分布 学习目标1.掌握单味药21章的章节分布及各章节的药物 2.熟悉药物功效所对应的主治病证 3.熟悉了解400个单味药的功效 第1章解表药 含义 性能功效 适用范围 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配伍方法 使用注意 一、含义及适用范围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主具发散解表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风湿等。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表症。部分药物还可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及风湿痹痛等。 二、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本类药多具辛味,主入肺与膀胱经,性善发散,能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 按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常将本类药物分为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两类。 辛温解表药又称发散风寒药 性味多辛温,主能发散风寒,发汗力强,主治外感风寒表证,兼治风寒湿痹、咳喘、水肿兼表等。 辛凉解表药又称发散风热药 性味多辛凉,主能疏散风热,发汗力虽较缓和,但长于透解表热,主治外感风热表证,兼治风热咳嗽、麻疹不透、目赤多泪等。 三、配伍方法临床应用时: 1.表证兼虚者,须视其阳虚、气虚、阴虚之不同情况,分别配伍助阳、益气、养阴等扶正之品,以扶正祛邪; 2.辛凉解表药用于温病初起,应适当配伍清热解毒药。 四、使用注意1.使用发汗力强的解表药,要注意掌握用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汗,以免损伤阳气和津液; 2.体虚多汗及热病后期津液亏耗者忌服; 3.对久患疮痈、淋病及失血患者,虽有外感表证,也要慎重使用; 4.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过多而降低疗效。

辛温解表药

5、解表药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辛温又解表,麻桂紫姜藁,荆防羌活细,芷薷苍夷柳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配桂枝,治疗表实无汗;配杏仁治风寒束肺,肺逆咳喘; 配石膏,治肺热咳喘。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肾虚咳喘忌服。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通阳化气有汗无汗皆可,另主治阳虚证(心阳不足心悸、胸阳不通胸痹、脾胃虚寒)、痰饮证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特点:治疗脾胃气滞和气滞胎动,叶善发表散寒,梗善理气宽中安胎。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呕家圣药。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解表散风通用药,风寒风热皆可。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治风通用药,外风、内风、风湿及寒热皆可破伤风和小儿惊风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善治表证夹湿、太阳头痛及上半身风湿痹痛。 藁本:发汗解表,祛风胜湿,止痛善治表证夹湿、颠顶头痛及风湿痹痛。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治鼻渊鼻塞头痛之良药,最宜少阴头痛、鼻渊和牙痛。 可治阳虚外感。寒饮伏肺之要药(配干姜和五味子)小青龙。1—3克 白芷: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善除手足阳明之邪,可治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治阴寒闭暑及风水水肿,素称:夏月麻黄。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为外感鼻塞头痛之佳品,又为治鼻渊头痛之要药,另治湿痹痛和疹痒。疥癣。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治鼻渊头痛与风寒头痛鼻塞所常用 西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6.辛凉解表药 薄蝉桑菊葛柴升,牛蒡豉浮贼蔓荆。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善散上焦风热。叶长于发汗,梗长于理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可治痄腮。 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配胖大海,善治风热肺热之咽痛音哑,另治小儿惊哭夜啼,破伤风。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配菊花,治肝阳眩晕及肝肾阴亏目暗不明; 配黑芝麻,治肝肾阴虚视物昏花兼

解表剂

方剂学——第二单元解表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一解表剂的适用范围 适用:六淫外邪侵袭人体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凡风寒外感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而有表证者。 要点二解表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不宜久煎。一般宜温服,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热粥,取微汗,汗后避风寒;汗出病瘥,即停服。若外邪已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细目二辛温解表 要点一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用法】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组方原理】 君:桂枝—发汗解表而散卫中之邪气。 臣:芍药—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 佐:生姜—散寒祛邪,和胃止呕。 大枣—益血生津,补脾益气。 佐使:炙甘草—调和药性。

【鉴别】麻黄汤与桂枝汤同为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 桂枝汤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具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恶风发热而自汗出之表虚证。 要点二九味羌活汤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 【组成】羌活防风苍术各一两半细辛五分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一两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组方原理】 君: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 臣:防风、苍术—发汗祛湿,助解表祛邪。 佐:细辛、川芎、白芷—祛风散寒,止头身痛; 生地、黄芩—清泻里热,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 使:甘草—调和药性。 细辛:少阴头痛,白芷:阳明头痛,川芎:少阳、厥阴头痛,体现分经论治的用药特点。 方歌: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趣味:(九味)强风袭秦川,生地草苍白。 羌风细芩川,生地草苍白。

01辛温解表剂

01解表剂 总论 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治疗表证的方剂,同称为解表剂。 二、用途解表剂主要用于六淫病邪侵袭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 三、分类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四、注意事项 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煎煮不宜太久。 2、解表剂一般宜温服,服后取汗,以遍身微汗为佳,不可发汗太过,也不可发汗不彻。(因汗出不彻,则 病邪不解;汗出太过,易耗气伤阴,甚则造成亡阴亡阳的危候。) 3、若表邪未尽,而又出现里证者,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俱急者,当表里双解。 4、如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以透,疮疡已溃,虚性水肿,吐泻伤津等,均不宜使用。 5、服解表剂后,应注意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助取汗。 服解表剂之同时,应注意禁生冷、油腻之品。 第一节辛温解表 麻黄汤 组成:麻黄(去节)9g桂枝6g 杏仁(去皮尖)6g 炙甘草3g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功用:发汗解表(为主),宣肺平喘(为辅)。 主治: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麻黄汤主要用治外感风寒表证。本方关键之处在于宣肺气。表实证的症状皆是由于肺气不宣所致。肺主气,合皮毛,通腠理。外感风寒之邪束表,导致毛窍闭塞,卫阳被遏,不能达外,故而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又由于毛窍不透,故而肺气不能宣通,则上逆而为咳喘。故治疗本病的最关键之处在于宣通肺气。 而本方之中,用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正可以治疗本病的主症;此外,由于本病卫强营弱卫气与邪气交争于外,导致卫气的病理性的亢盛,故但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表的桂枝为臣药,以助麻黄发汗之力,且可以调和营卫。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配伍,一升一降,以增强宣肺平喘之功。 枝合用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及正气。 “治肺不忘宣降”“麻黄无桂枝不温”“附子无干姜不热” 使用:1、一般冬季使用;2、青壮年多用;3、北方多用;4、有咽痛者不能使用麻黄汤。咽痛则表明有热,热证复用热药,则必然加重病情,故如此。 附方: 麻黄加术汤:麻黄汤原方加白术12g,白朮: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苍朮:燥湿健脾,祛风湿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主治:风寒湿痹,身体烦疼,无汗等。(即风寒表实证挾湿)注意!本方中的白术可以用 麻杏苡甘汤:麻黄6g,杏仁6g,甘草3g,薏苡仁12g。功用:解表祛湿。主治:风湿一身尽痛,发热,日哺所剧者。这里不是阴虚潮热,而是湿邪所致的潮热。日晡:下午三点到七点 大青龙汤:麻黄6g,桂枝6g,甘草6g,杏仁6g,石膏18g,生姜9g,大枣3g。服后,取微似汗,汗出多者,用温粉扑之。温粉:龙骨、牡蛎、黄芪、麻黄根,共研细末。功用:发汗解表,清热除烦。(外有表寒,内有里热)主治:外感风寒,不汗出而烦躁,身疼痛,脉浮紧。用大青龙汤治之,中病即止。 三拗汤: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功用:宣肺解表。主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 华盖散:麻黄、桑白皮、紫苏子、杏仁、赤茯苓、陈皮,甘草。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主治:肺感风寒,咳嗽上气,痰气不利,脉浮者。 桂枝汤 组成:桂枝9g芍药(白芍)9g 甘草6g 生姜9g 大枣3枚 方歌: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使邪从表而出)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鉴别症状,又如小便自利。这里主要用于与外感风热证相比较。),脉浮缓或浮弱者。 方解:本证是由风寒束表,营卫不和所致。外感风寒表虚证,《伤寒论》中称之为太阳中风,其病机为卫强营弱(是卫气与邪气交争的应急状态) 内守而外泄,故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汗者,阳加于阴谓之汗也。风寒在表,应以辛温发散之品以解表,但本证属于表虚,腠理不固,故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营为阴,卫为阳,调和营卫也即是调和阴阳,即祛邪调正兼顾治之。 解肌的主要位置在于腠理。)用芍药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为臣药,是由于芍药有宜阴敛营,敛固外泄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温解表之桂枝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温解表之桂枝汤 桂枝汤: (仲景)桂枝汤治太阳(中)风,芍药甘草姜枣同。桂麻相合名各半,太阳如疟此为功。 源于《伤寒论》 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各三钱,炙草三两,大枣干二枚。 治太阳中风有汗,用此解肌,以和营卫,中犹伤也。仲景《伤寒论》通用。热多寒少,如疟状者,宜之。 学习桂枝汤,有哪些典型性的意义?为什么把桂枝汤叫仲景群方之冠?《伤寒论》排第一个就是桂枝汤。那从典型性意义上来看,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个,在外感风寒证当中,桂枝汤证和桂枝汤体现的治法又是一个类型,它是一种祛邪调正相结合治法的典型代表。前面麻黄汤是祛邪为主的;这(桂枝汤)是祛邪调正相结合的,治疗外感风寒证的一个代表。当然从这病机来看,也是针对外感风寒表虚这类病机的一种治法。另一个典型性意义,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的基础方,这是一种。通过桂枝汤的学习,可以体会调和阴阳、调和营卫的一些治法,和配伍的一些基本结构,所以除了学这个方本身以外,它还有这两种典型性意义。所以它既是一种基础方,也是一种代表方。

麻黄汤是一种治疗风寒表实证,是一种基础方;桂枝汤是治疗风寒表虚证的一种基础方,同时它的结构又反映出调和营卫、调和阴阳的一种代表,代表方。 首先分析它的主治证候。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历来把外感风寒表虚证,也叫太阳中风;桂枝汤证,叫做卫强营弱证。这个营卫不和,卫强营弱,实际上这个话,仍然是外来风寒伤及人体体表营卫以后产生的系列表现。那外来风寒在这里叫太阳中风,从六经辨证太阳中风啊。它这个风寒相对于麻黄汤证的太阳伤寒,它这风寒里侧重于风,侧重于以风邪为主,寒邪较轻,这种风寒结合了;麻黄汤证是风寒里,寒邪较重。那作为风邪较重的话,它就风性疏泄。《中医基础理论》里面,寒性是一种伤阳气,寒性是收引凝滞特点了;风邪,风性疏泄,那风邪作用于体表的卫阳之气,会产生什么结果?由于它的疏泄,能使汗孔打开,能使他汗出。所以这里所指汗出有两个含义了:一个含义,本身风性疏泄,能够出汗;当然第二个含义,它是由于你疏泄,体表卫阳之气可以有一定的散失。所以我们说卫阳浮强。说到桂枝汤,阳强,卫强营弱。那这个卫阳这个强,是强大吗?这是一个疑点。不是强大,是一种浮强,浮散,浮亢,向外浮散,浮亢,亢盛的亢,要消耗这个过程。凭什么根据?《内经》提到,阴阳的关系谈到这个“阴在内,是阳之守;阳在外,阴之使(也)”。同时说的什么?“阳强

辛温解表

辛温解表 麻黄汤;外感风寒表实证。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桂枝汤;外感风寒表虚证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桂麻相合名各半,太阳如疾此方功小青龙汤;外寒里饮证 小青龙汤和解共,半夏人参甘草丛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方宗大青龙汤;外感风寒,里有郁热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方良九位羌活汤;外感风寒湿,内有蕴热九位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止嗽散;风邪犯肺 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粳草添紫苑百部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银翘散;温病初起 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梔芩次第施桑菊饮;风温初起,表热轻症 翘荷芦甘水

桔仁桑菊田 麻杏石甘汤;外感风邪,邪热蕴肺 柴葛解肌汤;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柴葛解肌能清热,甘桔芷芍芩羌活 败毒散;气虚外感风寒湿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四时感冒有奇功 去参名为败毒散,加入消风治亦同 参苏饮;气虚外感寒湿,内有痰湿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 干葛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推 大承气汤;阳明腹实证,热结旁流,里实热证热厥、痉病、发狂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芒硝,枳实厚朴大黄绕 去硝名为小承气,调胃去朴实加草 大黄牡丹汤;肠痈初起,湿热瘀滞 大黄牡丹瓜桃硝 大陷胸汤;水热互结之结胸 大陷胸汤遂大芒 温脾汤;阳虚寒积证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 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约便秘

附;更衣丸 更衣便利治津干,芦砂七五酒滴丸 脾约别行麻杏芍,大黄枳朴蜜和丸 济川煎;肾阳虚精津不足(肾虚便秘) 济川当泻牛枳蓉升 十枣汤;悬饮,咳唾胸胁引痛水中,一身悉肿,尤以下半身为甚十枣汤-枣戟芫遂 黄龙汤;阳明腑实,气血不足 黄龙汤中大承用,甘桔参归秒不同 小柴胡汤;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黄疸疟疾 小柴胡汤和解共,半夏人参甘草丛 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方宗 蒿芩清胆汤;少阳湿热证 俞氏蒿芩清胆汤,陈皮半夏竹茹镶 赤苓枳壳兼碧玉,湿热轻宣此法良 调和肝脾 四逆散;阳郁厥证、肝脾气郁证 四逆治阳郁厥逆,药枳柴草肝脾郁 逍遥散;肝郁血虚脾虚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解郁除蒸功最齐,调经八味丹栀着 痛泻药方;肝郁脾虚之痛泻 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寒热错杂之痞证

解表剂(辛温解表)

解表剂 概念 凡以解表药为主而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疏达腠理,透邪外出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解表剂属于八法中的“汗法”。 解表剂作用 肌表是人体的藩篱,口鼻内通于肺,肺应皮毛。所以外感六淫伤人,首犯肌表肺卫,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咳嗽、脉浮等表证。此时因病邪轻浅,应遵“因其轻而扬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使邪气从肌表而出。如果失时不治,或治不得法,六淫之邪不能及时从外而解,势必转而深入,变生他证。前人所谓“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疗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 解表剂分类 解表剂是为治疗表证而设,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之时,以恶寒发热并见、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等为主要表现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以解表药为主要组分,具有宣散表邪、发汗解肌、透疹消疮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一类方剂。主要治疗六淫之邪侵入肌表,引起的各种表证,以及麻疹初期,疮疡初起,兼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疼、脉浮等表证者。 根据外感疾病的寒温性质不同,解表剂可分为辛温解表剂和辛凉解表剂。此外,由于表证有挟气滞、挟风湿、体虚外感及麻疹初起而有表证等情况,因而又有理

气解表剂、解表润燥剂、解表透疹剂及扶正解表剂等不同类型. 解表剂可分为三类 辛温解表常用: 麻黄汤,大青龙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香薷散; 辛凉解表常用: 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石甘汤,越婢汤,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扶正解表常用: 败毒饮,参苏饮,再造散等 解表剂注意事项 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攻效减弱。解表剂取汗以微汗出为宜,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过多,必致耗气伤津。病邪已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不宜使用解表剂。在服法上一般适宜温服,服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以助汗出。服药期间应注意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麻黄汤 概述 麻黄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麻黄汤歌诀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麻黄汤组成用量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温解表之香苏散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温解表之香苏散 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组成:香附、苏叶、陈皮、甘草。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香苏散是二类方,前面讲的三个都是一类方。香苏散也是理气解表的一个基础方。它仍然是外感风寒,从主治证候,主证方面,仍然是外感风寒,所以有外感风寒表实证,也就是说麻黄汤证最基本的表现,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那外感风寒最基本的表现,而且是表实证的范围,首先是这个证候的第一个方面。但它多个气滞,气郁不舒,气机阻滞,它可以有些病人体质基础本来就气滞的,有这个基础,再感受风寒,由气滞,气机阻滞,往往以肝、脾、肺这些系统为主,当然这个时候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它反映出来主要是从原书主治里反映的,主要是涉及到脾胃系统,从用药来看,也结合到香附可以结合到肝,因为气机不舒,肝主疏泄,疏泄一身之气机。从舌象来讲它仍然表现的是以表证为主,兼有气滞,而没有强调气化当中其他病理产物的积累,舌苔薄白,脉浮,这是对于香苏散的主证的病机分析。

香苏散的功用,就它体现治法,除了疏散风寒,它有这个理气,理气和中,和中指的主要是脾胃。拿君、臣、佐、使分析来说,苏叶是这个方里主要的,君药,两个作用,既能散风寒,又能理气,所以它是个理气解表,过去把它作理气解表一种代表方,它实际上是个基础方。苏叶这味药是比较全面的,能走气分,能走血分,不同用量的话还有不同的作用。用量偏大发散为主的,苏叶中等用量,一般用到比如6到9克这些,用它有理气,疏散,疏理气机,理气。小剂量一般使用4到6克,很少,很多治内伤病方子里头如果配这个它能够解郁,能够带一点疏通气血,解郁作用,并不有很大的理气作用。当然我们后来一般用这个苏叶单独用,作为理气的话,多用苏梗。所以用量主要在发散,量偏大一点,在它自身用量当中偏大一点,用小可以解郁,小剂量,带点疏通气血的作用。所以表里证都可以配用,也比较平和,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发散药。用香附,香附是理气药,行气开郁,它当然可以疏肝行气,可以配合之后,像陈皮和它结合可以作用于中焦,整体上香附常用于行气开郁了。用陈皮理气化湿,是考虑到中焦气机郁滞,津液容易不布,既有气滞有时候考虑到化湿,祛湿来讲也要看部位。这个祛湿的治法很复杂,要考虑到三焦,后来发展到温病学派的治湿温病这些。虽然三焦之所以有三焦的特点,上焦开宣,中焦两种方法,或者苦燥,苦温燥湿,苦寒燥湿,分别针对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