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渎职侵权罪名之二十五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

解读渎职侵权罪名之二十五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

解读渎职侵权罪名之二十五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
解读渎职侵权罪名之二十五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

解读渎职侵权罪名之二十五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

--------------------------------------------------------------------------------

https://www.doczj.com/doc/b29272261.html, 2003年07月21日08:59 海南日报

案例1997年10月19日上午,某县技术监督局原局长方某,带领县打假办人员在该县某村查获YJ14—23卷烟机2套。当天中午,机主陈某、王某、江某等人宴请方某,请求处理时给予照顾。此后,陈某共5次到方某家,送给方某高级香烟、海产品等物品,价值人民币1万5千多元;在某宾馆送给方某人民币2万元。方某即让陈某等人将查获的2套卷烟机转移到陈某的纸箱厂,继续生产假烟。1998年2月群众再次举报,方某将举报的信息告知陈某,指使陈某将卷烟机转移到别处,以废旧的卷烟机替代上缴。方某明知卷烟机被替换,仍予以验收通过,

致使原被查封的卷烟机被转移到别处继续生产直到1999年10月才被查获。该县人民检察院以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对方某立案侦查并提起公诉。(宋东锦刘云东)

法规链接

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是指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负有追究责任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不履行法律规定的追究职责,情节严重的行为。

我国《刑法》第414条规定: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负有追究责任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不履行法律规定的追究职责的,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的犯罪构成:

本罪的主体是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负有追究责任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就是指有法律规定的查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义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各级党委、政府中主管查禁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人员,有查禁职责的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人员。

本罪的客体是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负有追究责任的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秩序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的廉洁性。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所袒护包庇的行为是一种犯罪行为,但出于徇私仍有意包庇,或者不履行法律规定的追究责任。

本罪在主观方面要求有徇私的机动,行为人徇私的动机可以多种多样,诸如贪财图利、袒护亲友、照顾关系和为了小团体、小单位的利益搞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等。

本罪在客观方面的表现为:徇私舞弊,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不履行法律规定的追究职责,情节严重的行为。其具有以下要素:1、行为人实施了徇私舞弊行为。徇私是指徇私情和私利,包括谋取本单位的私利和小团体利益。舞弊是指隐瞒事实,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徇私舞弊是构成本罪客观方面的法定情节。2、行为人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不履行法律规定的追究职责。3、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行为。

立案标准: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规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放纵制售假药,有毒、有害食品犯罪行为;

2、放纵依法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

3、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不履行追究职责,致使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得以继续的;

4、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不履行追究职责,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恶劣影响的;

5、三次以上不履行追究职责,或者对三个以上有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单位或者个人不履行追究职责的。

(海南省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处提供)

(来源:海南日报)

论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的刑法抗制

赵秉志

内容提要:鉴于日趋严重的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的严峻态势,重视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的刑法抗制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我国刑法关于惩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罪刑规范,分别规定于刑法典分则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和侵犯知识产权罪两节。本文着重对上述犯罪司法认定中的疑难争议问题作了探讨,主要包括:特定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中“明知”的判定;“销售金额”的理解及认定;注册商标犯罪认定中问题;侵犯著作权罪认定中的问题;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中的共犯和罪数问题。

关键词:伪劣商品犯罪销售金额注册商标著作权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同时也是信用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对于经

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而当前发生在市场经济领域内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犯罪行为日益猖獗,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对各种制售假冒伪劣犯罪的刑法抗制,不仅必要而且十分迫切。本文拟在分析应当重视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的刑法抗制的基础上,着重对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案件在司法认定中的若干重点、疑难问题作一深入的剖析,以求更好地发挥司法机关在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应当重视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的刑法抗制

(一)中国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与法律调整的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以来,特别是1993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其态势和成就为世人瞩目。改革开放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培育了商品市场,商品的种类和数量日益丰富。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近20年来,当人们在享受商品经济所带来的生活便捷和舒适的同时,也逐渐遭遇越来越严重的来自于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1)就品种和范围而言,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品种在过去的20年间呈逐渐增多趋势,商品领域也不断扩大。人们可以清楚地发现,社会上制售的假冒伪劣商品,由最初的烟酒糖茶、家用电器等日常用品,逐步蔓延到消费的各个领域。从日常生活用品到重要的工农业生产资料,从内销到外贸出口,从简单的小商品到高档耐用消费品,从传统商品到现代化高科技产品,假冒伪劣商品无处不在,无孔不入。(2)就制售规模而言,随着产品伪劣欺骗品种的增多和范围的扩大,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规模越来越大,由原来的以手工制作为主过渡到以机械化生产为主,由原来的分散、个别作案逐步向专业化、集团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有的甚至形成了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产、供、销”一条龙的运作格局。在某些地方,为了牟取非法利益,众多单位和个人在制售过程中互相勾结,分工协作,从制造伪劣商品到生产假冒商标标识,乃至假冒包装用品等,基本形成网络,有的还跨地区、跨行业,甚至形成辐射全国的大规模假冒伪劣商品制售基地。(3)在违法犯罪手段方面,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活动也越来越具有隐蔽性、流动性,这主要表现在: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一些假冒伪劣商品的制造者已经在制假活动中使用先进技术手段,不惜重金购置制假设备,使假冒伪劣商品的仿真程度越来越高,有的几乎达到了足以乱真的地步;随着制售经验的积累,一些假冒伪劣商品的制售者往往将制售窝点设置于管理监督相对薄弱的农村、边远地区或城乡结合部,有的制假售假者还采取“游击战术”,不断转移制售场地,致使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的“黑数”相当之大。(4)在背景方面,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活动近年来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制假售假逐渐得到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庇护。在金钱的诱惑和腐蚀下,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与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犯罪分子内外勾结,为他们制假售假大开绿灯,提供各种方便,有的甚至为违法犯罪分子说情送礼,寻求开拓,或为其通风报信,使其逃脱法律的制裁。

总之,当前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商品盛行,已成为影响企业正常生产、销售,困扰人民生活消费,阻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各种制售假冒伪劣犯罪活动范围之广泛、手段之诡谲、后果之严重已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瞠目结舌的程度。

(二)中国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的法律调整状况

面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行为愈来愈严峻的态势,中国对这种犯罪行为的刑法规制也经历了一个由粗疏、简单到缜密、详备的过程。具体而言,由于在计划经济社会时期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犯罪并不突出,因而在此背景下制定的1979年刑法典并没有系统、全面地规定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犯罪,主要是以制造、贩卖假药罪,投机倒把罪,假冒商标罪,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玩忽职守罪进行定罪处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各种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违法犯罪案件日益突出起来,1979年刑法典关于惩治制售伪劣商品犯罪的法律规范不仅不集中、不统一,而且可适用的罪名很少,尤其是其并未规定这方面危害甚为严重的单位犯罪,因而难以适应当前有效打击与防范制售伪劣商品犯罪案件的现实之需。在这种情况下,1993年7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通过了《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各种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犯罪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规定,增加了关于单位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内容,并调整了法定刑幅度,较好地克服了原有法律规定之不足。修订后的1997年刑法典则完全保留了《决定》中的9种犯罪,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一了定罪量刑的标准,修正或调整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中某些犯罪的具体罪状和法定刑幅度。另外,在侵犯知识产权罪一节还规定了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等罪,从而为司法机关依法、及时有效地惩治与防范各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三)重视用刑罚手段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必要性

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使广大消费者的财产权利、健康权利甚至生命权利受到损害,使生产名优产品的企业的经济利益、商业信用遭受巨大损失,助长了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商业恶习,致使经济道德沦丧,造成和加剧了经济生活的无序化状态。另外,一些假冒伪劣商品流往国外,严重影响了中国出口商品的声誉,影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正常进行。所以,无论从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出发,还是从保护知识产权的角度出发,亦无论是从维护公民、企业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出发,治理防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都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尤其是中国即将加入WTO,在加入WTO之后,中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将逐步连通为一体,中国企业将在自己的国家里与外国企业竞争,国际商务的游戏规则将变成国内的商务规则,所以,对政府而言,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惟有如此,才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降低交易成本,赢得长远的巨大经济利益。

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可以说是市场经济早期发展中的一种共性现象,有其复杂的经济、社会原因。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机制分析,由于商品经济和市

场经济充分承认人们的独立利益,参与交易活动的人们都在为自身的利益而经营、工作。这样,在市场经济没有得到足够发展、相关制度尚未健全完善的社会环境下,难免有一些人惟利是图,想方设法靠侵害他人的权益,或剥夺他人的财产来伺机牟取自己的利益。在商品生产和销售领域,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自然就成为这些人最直接的致富手段。因此,从根本上讲,消除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必须加快所有制的改革,加速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公平竞争秩序的形成。但是,对于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除了通过经济机制和体制的完善,通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卫生监督管理部门以及各行业主管部门协力开展综合治理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强有力的刑罚方法惩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行为。

在法治领域,与以民事、经济法律对市场经济进行正面规范相配套,刑法通过惩罚侵害他人利益、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其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具体而言,充分重视以刑罚手段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刑罚作为“打假治劣”措施中最为严厉的措施,虽然具有补充性,但它是其他措施不可或缺的坚强后盾。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把“打假治劣”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打假治劣”,营造良好的经济秩序环境,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不仅组织了各个部门、各条战线的力量,发挥了新闻媒介的作用,而且动员了全社会的力量,运用了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教育等各种手段。实践证明,狠抓制假源头、切实采取治本之策,是至关重要的;但狠抓大案要案,严格执法,及时、有效地查处、惩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犯罪分子,在治标方面亦成效显著。刑罚固有最严厉的惩罚性并寓严肃的教育性与其中,如果在现阶段单纯依靠教育说服的方法,或单纯采取经济、行政制裁的方法,而不加强刑罚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不严格执法,放纵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犯罪,是不可能有效地遏制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另外,如果仅仅只有道德谴责或轻缓的经济、行政制裁,缺乏对严重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的刑罚制裁,整个社会也将失去对正当劳动的鼓励,并失去发展和创造价值的内在动力。

第二,刑罚具有其他措施无法比拟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作用。对于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犯罪行为,设置适当的刑罚规范,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对罪行极其严重的假冒伪劣商品制售者剥夺生命,并有针对性地对犯罪分子处以罚金或没收财产,不仅可以有效地震慑犯罪者,而且对那些受高额非法利润诱使、跃跃欲试的潜在犯罪人也足以产生巨大的威慑力。在过去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活动中,人们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认识不足,导致以罚代刑、罚过放行、惩处不力的现象比较普遍。而这种现象无疑助长了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歪风,致使一些人趋之若骛,有恃无恐地加入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列。

因此,进一步加大“打假治劣”力度,加强刑罚在“打假治劣”中的作用,特别是对那些通过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暴富起来的犯罪分子予以严惩,已成为当

前司法、执法的当务之急。在此过程中,需要强调的是,“徒法不足以自行”,在现有刑法典对各种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规定已较为详备的情况下,强化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实务部门的执法意识,尤其是确立重视以刑罚手段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当前,许多执法部门对制售伪劣商品违法犯罪的危害性认识不够,地方保护观念还较为盛行,“以罚代刑”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已被查处的制售伪劣商品案件中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比例也很低。这不仅使刑法的规定得不到充分的贯彻和落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制假售假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这是必须引以为戒的。当然,现行刑法典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具体罪状的规定,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模糊性、认定的困难性等问题,这也影响了实际执法效果。因此,在强调用刑罚手段打击制售伪劣商品行为的执法意识、执法观念的同时,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对立法进一步予以完善,也是需要立法机关在合适的时机加以考虑的问题。

前已指出,中国刑法中惩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罪刑规范,规定于分则第三章第一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和第七节侵犯知识产权罪之中,包括15个罪名: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销售劣药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罪,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假冒专利罪,侵犯著作权罪,销售侵权复制品罪。接下来对上述犯罪在司法认定中的一些疑难争议问题加以论述,以求对司法实务有所裨益。

二、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司法认定中的若干重点疑难问题

(一)特定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中“明知”的判定

中国刑法第144条至第148条规定销售者对有毒有害食品、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要出于“明知”,否则不成立犯罪。因此,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明知”,对于认定犯罪界限尤其是罪与非罪的界限,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如何判断“明知”的这两种情况,刑法理论上大致有三种观点:(1)主观说。认为判断“明知”,应以行为人自身情况为依据,根据其年龄、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等主观能力进行判断,在当时条件下,行为人能够完全认知,就是明知。(2)客观说。即着眼于犯罪人的客观环境,认为在当时条件下,根据一般人的经验和常识,通常的人都能够认识到不法收益的性质的,就可以认定行为人具有明知,而无须考虑行为人自身的实际能力。(3)折衷说。即主客观相结合的标准。既要考虑案件发生时的具体情况,又可考虑行为人自身内在的认识能力。目前,折衷说占主导地位。我们认为,认定明知,应采取主客观相统一的标准。在司法实践中,应当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1)从行为主体角度,一般情况下,如果销售者是未经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擅自经营,而客观上其销售的是特定伪劣产品,则有可能是故意销售,即对销售特定伪劣产品是明知的;(2)从进货渠道、买卖双方交易的手续看,如果销售者的

进货渠道、交易手续不正当,则可以推知行为人对其销售的特定伪劣产品出于明知;(3)从产品有无质量合格标记、包装说明书等外观上看,如果没有,则行为人可能明知是特定伪劣产品;(4)从交易的方式、时间、地点等因素考虑,如果行为人采取非正常的方式,在非正常的时间、地点进行交易,则可以判定行为人对特定的伪劣产品出于明知;(5)从交易价格方面考虑,如果成交价格明显大大低于正常的市场价格,则可判定行为人可能明知是伪劣产品;(6)从交易过程中是否存在给予对方高额帐外回扣的角度,如果存在,则可以推知行为人可能明知是伪劣产品。

另外,以下一些因素也可以帮助判断行为人是否明知:(1)销售者不断收到顾客反映其销售产品存在伪劣问题,但销售者仍不顾此反映而继续予以销售。这种情况下,即使行为人在购进某种产品时并不知道其系伪劣产品,但事后通过多种渠道反映知道可能或者确切知道其产品为伪劣产品,却仍然予以销售,也应认定具备“明知”的条件,从而可能构成特定的销售伪劣产品犯罪。(2)行为人的年龄、职业、经验、专业素质等因素。

(二)“销售金额”的理解及其认定

中国刑法第140条规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必须以“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为客观要件;在第141条至148条规定的八种生产、销售特定伪劣商品的犯罪中,“销售金额”则是对生产者、销售者判处罚金的尺度和依据。因此,如何正确理解与认定“销售金额”对于认定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实务中对于“销售金额”的理解,主要分歧在于:“销售金额”是仅指已实际销售的金额,还是也包括尚未销售而可能销售的金额;行为人仅仅生产了尚未来得及销售的,可否成立犯罪?

我们认为,按照刑法学界的通说,中国刑法分则具体犯罪的犯罪构成是以犯罪既遂为标准模式的,就刑法第140条规定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而言,其规定的“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这一客观要件是就该罪的既遂而言的。在犯罪既遂的情况下,很显然销售金额应当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已经全部销售出去伪劣产品后获得的总收入(包括成本在内)。这也是“销售金额”的通常意义。但在犯罪未完成形态下,对销售金额就应作辩证的理解。就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未遂犯而言,“销售金额”包括尚未销售而可能销售出去的产品金额。如果认为只有在实际销售的情况下,才存在销售金额,那么仅生产或仅购入而未有实际销售行为的情况下,便不存在销售金额,其结论是单纯的生产伪劣产品的行为是不构成犯罪的。这种观点是不妥当的,不利于打击犯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01年《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规定:“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的‘销售金额’,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出售伪劣产品后所得和应得的全部违法收入。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达到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销售金额三倍以上的,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处罚。”这一规定明确肯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存在犯罪未遂。而既然生产、销售产品罪存在未遂,那么刑法规定的

“销售金额”自然包括尚未销售而可能销售的产品金额,否则刑法规定对该罪并处或单处罚金就失去了参照标准,因为对该罪判处罚金刑是必定的,而罚金数额为销售金额的50%以上2倍以下。

总之,只要能够证明生产者生产的伪劣产品是用于销售,销售者购进伪劣产品最终也是为了销售,而客观上能够查明行为人拥有足以能够进行非法商业交易数量或价值的伪劣产品,就应认定存在“销售金额”。

为方便司法实践操作起见,下面就销售金额的具体认定问题作一分析。

1.一般情况下销售金额的计算

实践中,如果生产者生产的伪劣产品没有销售,或者销售者仅购进伪劣产品尚未销售的,可以按被假冒的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确定其销售金额,进而在此犯罪数额所应处罚的法定刑幅度内,根据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处罚原则,进行从宽处罚。如果生产者、销售者已有部分销售的,其尚未销售的其余同类伪劣产品,按已销售部分的价格确定总额。如果生产者、销售者既有部分实际销售出去的行为,也有与他人签订订购合同的行为,同时也有尚未及销售包括签订合同的部分,对此,实际销售的部分根据其实际销售价格乘以销售的伪劣产品的数量之积来计算,签订合同的部分,按照其销售合同上的货款计算,未及销售也没有签订合同的部分,可按已销售和签订合同部分伪劣产品的平均价格来计算。

当然,在司法实践中,有些犯罪分子非常狡猾,司法机关往往无法查实其具体的销售价格和销售数量,对此,如果是生产者批发给销售者或者销售者再批发给零售者,其价格按国有商业部门同类合格产品的批发价计算,如果是进行零售的,则按国有商业部门同类合格产品的零售价计算。

此外,应注意的是,如果生产者既生产了该伪劣产品,又销售了该伪劣产品,不能重复计算销售金额。如果生产者、销售者销售了多种伪劣产品的,应将各种伪劣产品的销售总额作为其销售的金额。

2.销售伪劣产品与合格产品混合情况下的数额计算

这是指行为人既销售了伪劣产品,又销售了合格产品的情形。对此,如果不是行为人混杂在一起进行销售,则原则上应当区分哪些是伪劣产品,哪些是合格产品,而分别计算其销售金额,仅把销售伪劣产品的部分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如果是行为人将其混杂在一起,如果能够区分出伪劣产品与合格产品的,例如,行为人在销售的整箱白酒中,有12瓶是合格产品,有8瓶是伪劣产品,则在计算其销售伪劣产品的犯罪数额时,只能将8瓶伪劣白酒的金额作为其犯罪数额,而不能将整箱白酒的销售金额作为其犯罪的数额。但实践中有时很难查清,事实上也不可能分清合格产品的销售金额与伪劣产品的销售金额的,对此应将上述两类产品的整体数额即混合数额作为销售金额。正如有的学者所说,行为人故意将合格产品与伪劣产品混合在一起造成不可分割的局面,不仅是销

售者自己的责任,而且往往是他们销售伪劣产品的犯罪手段,在此意义上,其合格产品成了欺诈他人的工具,这种销售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因而将上述整体数额作为销售金额具有合理性,并不违反有疑问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另外,如果不依此处理,必然进一步鼓励一些生产者、销售者故意将合格产品与伪劣产品混杂在一起,从而逃避刑事责任,不利于维持市场秩序。[①]当然,如果被告人能够证明其中的销售金额的合法性的,则应予以排除。在这里应实行举证责任的倒置制度。目前,在国际上,对于洗钱犯罪的财产及收益的没收,即采取了这种做法。

以下(略)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特征、认定、立案追诉、 量刑处罚及辩护指南 目录 一、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概念3 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特征3 (一)客观方面的表现(行为特征)3 1、违反国家产品质量管理法规。3 2、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4 3、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5 (二)犯罪客体(侵害的社会关系)6 (三)犯罪的主观方面(主观动机)6 (四)犯罪主体(哪些人会成为犯罪主体)6 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追诉标准7 四、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量刑和处罚标准7 五、如何认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9 (一)罪与非罪:严格以犯罪构成要件来认定9 (二)此罪与彼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其他相近罪名的区别11 1、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区别。11 2、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生产、销售假药、劣药等特定类型伪劣产品犯罪的区别。12 (三)帮助犯问题13 六、资深律师如何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进行有效的辩护13 (一)根据是否属于“伪劣产品”作无罪或罪轻辩护14 (二)根据销售金额或货值金额作无罪或罪轻辩护15 (三)根据主观上是否存在故意作无罪或罪轻辩护16 (四)根据是否为单位犯罪作无罪或罪轻辩护16 (五)根据是否属于犯罪既遂作无罪或罪轻辩护17

(六)以是否具有其他法定理由或罪轻情节作无罪或罪轻辩护18 七、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典型案例19 (一)X志峰、X磊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被判12年有期徒刑。19 (二)XX东北机电机床公司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董事长获刑15年20 (三)企业生产伪劣产品,公司和法定代表人均受制裁22 八、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有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24 (一)法律24 1、刑法24 2、产品质量法27 (二)立案、量刑标准29 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9 2、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印发《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的通知31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生产、销售烟草专卖品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32 (三)相关司法解释34 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34 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34 (四)规X性文件35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有关鉴定问题的通知35 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印发《关于办理假冒伪劣烟草制品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问题座谈会纪要》的通知37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销售金额之认定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29272261.html,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销售金额之认定 作者:柳洁 来源:《商情》2018年第09期 [摘要]尽管我国刑法第140条已经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作了相当详细的描述,但在刑法理论界对该罪名的具体适用,特别是对其销售金额的确定问题仍存在诸多争议。笔者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以利于司法实践。 [关键词]销售金额认定 一、有关“销售金额”的理论争议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销售金额是认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一个重要依据,理论上对本罪的销售金额的认定主要有如下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认为销售金额是指生产者、销售者销售伪劣产品的全部销售收入,该销售收入应该包括生产、销售成本与利润,而不单纯是销售利润。另一种意见认为:“销售金额既是指实际已销售出去的产品金额,又指尚未销售而可能销售出去的产品金额。” 针对学界的争议,2001年4月5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作出了明确规定,《解释》第二条规定,“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的‘销售金额’,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出售伪劣产品后所得和应得的全部违法收人。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达到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销售金额三倍以上的,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处罚。”可以说,《解释》为统一、有效地打击制假、售假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司法解释的缺陷 尽管司法解释已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销售金额”有明确界定,但在适用于司法实践时仍存在一些明显的漏洞: 首先,本罪以销售金额为依据定罪处罚与本罪作为选择性罪名的基本理论相违背。依本罪的条文结构,行为人只要实施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中的任何一种行为,即可分别构成生产伪劣产品罪或销售伪劣产品罪。兼有两种行为的,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论处,而不实行数罪并罚。若以销售金额作为客观成立要件,因仅仅生产伪劣产品时销售金额并未发生,则无法将生产伪劣产品行为独立成罪。(懈释》也正是试图解决这一问题,规定生产伪劣产品尚未销售的,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处罚。然而,从逻辑上来看,这样的规定仍然会造成理解上的混乱:对于生产伪劣产品尚未销售的,究竟是以生产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呢?还是以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若以生产伪劣产品罪定罪,事实上生产伪劣产品的犯罪行为已经完成,又怎能定为未遂呢?若以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虽然符合该行为的特

沃尔玛管理案例分析

倡导低成本、低费用结构、低价格、让利给消费者的沃尔玛,其利润来源到底在哪里? 沃尔玛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的低价策略,特别是一直坚持的“天天低价”法则。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1962年创立第一家连锁店时,靠的就是薄利多销。当年,山姆对其商店的定位是中下阶层,主要经营服装、饮食以及各种日常用品,最重要的是以低于别家商店的价格出售,因而吸引了众多顾客,连锁店越开越多,但“天天低价”的承诺始终没有变。 “女裤理论”就是对沃尔玛营销策略的最好阐释:女裤的进价每条0.8美元,售价1.2美元。如果降到每条1美元,虽然会少赚一半的钱,但却能卖出3倍的货,从而增加1/3 的利润。沃尔玛倡导的是低成本、低费用结构、低价格,让利给消费者的经营思想,那么沃尔玛的利润来源到底在哪里? 会员制下的“薄利多销” 沃尔玛是实行会员制的仓储式商场。在未开业前,需进行艰苦的招募会员工作。但沃尔玛宽松的会员制还是颇受个体消费者的欢迎。“我们的会员制与其他的会员制不同,在我们这里办卡不需要交费。只要你认同接受沃尔玛的经营模式我们就会发放会员卡给你,如果你只是临时来店里,办理一张临时卡也只需要两元钱,如果多次购买达到了一定的数量,你就会成为我们的目标客户。”这种宽松的会员制和其他商家需要比对照片、确认身份并付费购买的会员制显然截然不同。 会员制有很强的心理诱导作用,容易迎合一般市民的好奇和趋新心理,由于只有持会员卡的人方可购物,也强化了其“薄利多销”的形象,会对非会员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同时,办理会员卡条件的宽松,使得沃尔玛吸引了大批个人消费者竞相加入会员的行列。 商品组合上的“二八原则”

沃尔玛在经营商品品种选择上主要以销售量大、周转速度快、购买频次多的中档商品为主,适度兼顾高低档商品。商品销售量大、周转速度快是沃尔玛经营利润来源的前提条件,因为沃尔玛在商品销售中利润率很低(1.7%左右,而行业平均5%以上),利润来源主要是靠年销售规模优势向生产厂家收取商品上架费、商品折扣、年底所退佣金及资金占用费等所取得的收益。 沃尔玛在商品组合上采取“二八原则”,即用20%的主力消费产品创造80%的销售额,根据零售业态的不同形式采取不同的商品组合。例如山姆会员店向消费者提供“一站式购物”服务,商品结构宽度广、中度深,也就是商品的种类齐全但单一商品类别适度齐全,商品品种大约在3-6万种左右,而且50%以上商品为食品类;家居商店商品结构为宽度广而深,商品品种大约在8万种左右,产品品种非常齐全;折扣店商品结构为窄而浅;购物广场的商品结构则采取窄而深,主要是日用生活品。 从供应商那里为顾客争取利益 沃尔玛始终贯彻“从供应商那里为顾客争取利益”的采购原则。首先是对供应商进行资质认证。从供应商的生产规模、资金实力、技术条件、产品质量、资信状况、付款要求、供货及时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初步确定目标供应商选择范围。 其次是采购业务洽谈。在采购业务洽谈过程中,采取规范化、标准化的谈判业务程序。第一,谈判地点统一化。与供应商谈判地点一律选择沃尔玛公司洽谈室,一方面作为谈判主战场,对公司谈判有利;另一方面使谈判透明度高,规避商务谈判风险,防止业务员的投机主义行为。第二,谈判内容标准化。按公司规定的《产品采购谈判格式》要求进行谈判。譬如,商品属性、产品质量、包装要求、采购数量、批次、交货时间和地点、价格折扣、付款要求、退货方式、退货数量、退货费用分摊、产品促销配合、促销费用分摊等相关内容。

高某某等涉嫌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案辩护词

高某某等涉嫌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案 辩护词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 内蒙古xx律师事务所依法接受高某某亲属的委托,指派我担任其辩护人。经过庭前的阅卷、会见当事人,以及研究相关法律规定,对本案有了较深的认识。现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如下辩护意见,请合议庭考虑。 一、本案从整体上看,认定犯罪证据不确实,不充分,不符合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犯罪构成要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因此,要认定本案构成上述犯罪,至少还需证明两点:一是本案涉案产品不合格;二是本案被告人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但本案认定上述事实的证据存在违法情形,且不确实,不充分。 (一)本案关键证据检验报告程序不合法,不应采信。涉案柴油质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事实上无有效证据支持。 鉴定意见在本案至关重要,关系到犯罪能否成立。但该鉴定意见在程序上是违法的,导致证据本身不合法,依法不应采信。 举证阶段辩护人的质证意见已经指出,本案的鉴定意见存在以下问题:

1、程序不合法。用于检验的检材没有提取笔录、扣押记录,封存记录。检材来源不明,不能证明与本案有关联。 2、委托单位不符合最高法院规定,应由公诉机关委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有关鉴定问题的通知》(法〔2001〕70号)第一条的规定,对于提起公诉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犯罪案件,所涉生产、销售的产品是否属于“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难以确定的,应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五款的规定,由公诉机关委托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进行鉴定。本案检验报告委托单位是丰镇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3、本案检验报告使用的检材即便确实如报告记载来源于炼油厂油罐,它也只能证明未售出的质量不合格,不能证明已销售的不合格。 因此,本案销售柴油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事实上没有有效证据支持。 (二)本案也无充分证据证明被告人已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从公诉人提供的营业执照可看出,本案被告人于2014年12月10日设立公司。一直到2015年3月,炼油厂处于试营业阶段。其他批文手续正在办理。生产出的油品,并未公开售卖,只是定向销售给熟人,并未“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正如巩某在两次讯问笔录中所说“买油的来了用眼睛看用鼻子闻,一看油比较清就要了。”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相关问题探究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相关问题探究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相关问题探究,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刑法第三章第一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中规定了九个罪名,即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销售劣药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罪。该节所有的罪名都将生产和销售并列规定,生产和销售之间是什么关系?值得研究。从犯罪构成的内容设置方式看,有的要求达到一定的销售金额,有的要求已经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造成严重后果,或者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有的只要求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或者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有的不作要求,如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这些差别规定的根据何在?这些要件是犯罪成立的条件还是犯罪既遂的条件,换言之,不满足这些条件的,是根本不成立犯罪,还是成立犯罪但只是未遂?将销售伪劣商品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对伪劣商品的购买方,能否以销售伪劣商品的教唆犯或者帮助犯追究共犯的责任?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一、“销售金额5万元”是犯罪成立条件还是犯罪既遂条件以及“生产”与“销售”的关系关于“销售金额5万元”的意义,学界似乎众口一词地认为,销售金

额达到5万元以上的,才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的,则不构成本罪,而属于一般违法行为。问题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01年4月9日《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2条第2款规定,“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达到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销售金额三倍以上的,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处罚。”该解释的意思显然是即使没有实际销售,也能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只是未遂而已,那就等于否定了前述学界所公认的“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的,才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主张,因为解释承认构成未遂,当然就意味着销售金额未达五万元的也能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对于上述解释,有意思的是,学界除个别学者外,一方面继续津津乐道“销售金额达到五万元以上的,才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一方面对上述解释不持异议。不过有个别学者对上述解释提出了批评意见,指出,第一,生产或者仅购入伪劣产品的行为,还没有将伪劣产品推向市场,既没有破坏市场竞争秩序,也没有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二,刑法规定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的才以犯罪论处,既是为了明确处罚条件,也是为了限制处罚范围。第三,刑法第140条所规定的销售金额并不是对本罪结果的要求,而是对本罪行为程度的要求;没有达到规定数额时,其行为程度不符合本罪的构成要件,故不能认为没有达到规定数额时就是犯罪结果没有发生。第四,对销售金额没有达到5万元以上的行为,根据《产品质量法》予以处罚即可。第五,虽然本罪的罪名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似乎单纯生产伪劣产品的行为也构成犯罪,

假冒伪劣商品的鉴别方法与要点

假冒伪劣商品的鉴别方法与要点 (一)几种主要鉴别方法 1.对商品商标标识及其包装、装潢等特殊标志真伪进行鉴别;2.通过感官品评或其他简易手段进行鉴别;3.按照国家标准对商品理化、卫生等各项指标进行检测;4.利用本部门的专业特长,特别是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对本企业或行业生产或经销的商品进行鉴别。 (二)要点 1.认准商标标识商标是商品听标记。假冒伪劣商品一般都是假冒名优商品。我国名优商品都使用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的商标。要印刷时,在商标标识周围加上标记:\“注册商标\” 、\“注\”或\“?\” 。其中\“?\”为国际通用。假冒名优商品在外包装上多数没有商标标识,或\“注册商标\” 、\“注\” 、或\“?\”等字样。真品商标为正规厂家印制,商标纸质好,印刷美观,精细考究,文字图案清晰,色泽鲜艳、纯正、光亮,烫金精细。而假冒商标是仿印真品商标,由于机器设备、印刷技术差,与真品商标相比,往往纸质较低差,印刷粗糙,线条、花纹、笔划模糊,套色不正,光泽差,色调不分明,图案、造型不协调,版面不洁,无防伪标记。已注册的商标应由公安部门所属特种行业管理的正规印刷厂印制,而假冒商标一般出自不正当渠道,这些渠道不正规的印刷技术会使所印商标上出现许多疵点特征。可以通过检验商标上是否有这些疵点特征来确定其真伪。假冒商标的印刷疵点特征有:(l)墨稿疵点特征:

字体不正、笔划偏粗、间隔不均、字迹不清晰,笔不流畅,图案细节被省略,或很粗糙,花纹粗细不一,该圆滑处不圆滑,边线棱角不明显。(2)制版疵点特征:印刷板周边有缺损,不光滑,版与版之间有差异,字迹变粗,笔划连接不清晰,粗细不均。(3)印刷疵点特征:多色图案花纹衔接不好,版面拼接处不连贯或重叠部分过多、过少,商标边缘颜色有外溢,该印的地方没有印到。(4)模切疵点特征:切边外有未切断的纤维,切边与商标边缘没有共同的起伏,切边处有缺损,不圆滑。2.查看商品标识根据《产品质量法》第十五条规定,产品或其包装上的标识应符合下列要求:(l)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2)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3)根据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产品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份的名称和含量的,都应予以标明;(4)限期使用的产品,要标明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5)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应有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假冒伪劣商品的标识一般不是正规企业生产,外包装标识或残缺不全,或乱用乱写,或假冒优质奖标记,欺骗消费者。3.检验商品特有标记部分名优商品在其特定部位还有特殊标记,如飞鸽、凤凰、.永久三大国产名牌自行车,在车把、车铃、车座、农架、车圈等处均有特殊标记。部分名优烟、酒包装上的商品名称系用凹版印刷,用手摸有凹凸感,而假冒产品名称在包装上字体较平,无凸凹感。4.检查商品生产厂名一些传统名优商品,以地名命名商品名称的,

假冒伪劣产品学习案例解析总结.doc

关于假冒伪劣产品案例分析 姓名:韩冰 专业: 09 级广告学关于假冒伪劣产品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链接 据杨先生称,他在沃尔玛知春路店购物时,看到该店出售的“红井源”牌 亚麻籽食用油说明上,宣传该食用油具有“防癌、减肥、降血压及预防糖 尿病”等多种功效,于是花 4470 元购买了 30 盒。后有朋友提醒杨先生,食用油 不可能有多种治病疗效,杨先生遂向有关部门举报。海淀卫生监督所调 查后,对沃尔玛作出了罚款 5000 元的处罚决定。杨先生认为,沃尔玛误导消费 者,其行为构成了欺诈,遂诉至法院要求双倍赔偿。事后他曾多次找到沃尔 玛,要求协商解决此事,但对方以“已经受到了行政处罚”为由,拒绝接受他 提出的任何要求。 法院认为,沃尔玛作为销售者,在亚麻籽油未经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的情况下,进行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已构成欺诈,据此做出了双倍赔偿杨 先生 8900 余元的判决。 二、生活中的假冒伪劣产品 杨先生的经历,在我们生活中可谓随处可见。毒奶粉,地沟油,化妆品, 假药品到处泛滥。广东省消委会日前公布的“消费维权10 大案例”中, 也可以看到中国黑心产品的泛滥严重程度。云浮市有石材公司于销售时拒绝 消费者验货,至顾客发现货不对办,却又拒绝退货;顺德有快递公司运送时 打破价格逾两万元的液晶显示屏,但结果只肯赔偿540 元,遭消费者告上法 庭等。重庆市工商部门公布10 宗典型案例,情节更为吓人,包括2010 年查获商贩销售过期大白兔奶糖,当局缴获多达11 吨;南岸区两间幼稚园买入 2 百多张未经消毒的黑心棉被;有钢厂出售不合格钢筋,当局至少缴获75 吨问题钢筋等。湖南长沙则有民间打假人士到超市调查,一小时内发现超过10 种问题食品,主要为伪造质量安全的QS认证。广西南宁前日一场教授如何 辨别伪劣产品讲座,更有来自云南的民工当场投诉,经常在路边摊档买到假 货,促当局加强监管。长春市一女子使用质护皮肤品,贪靓变毁容,出现脸

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自2001年4月10日起施行。 为依法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就办理这类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在产品中掺杂、掺假?,是指在产品中掺入杂质或者异物,致使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或者产品明示质量标准规定的质量要求,降低、失去应有使用性能的行为。 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以假充真,是指以不具有某种使用性能的产品冒充具有该种使用性能的产品的行为。 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以次充好,是指以低等级、低档次产品冒充高等级、高档次产品,或者以残次、废旧零配件组合、拼装后冒充正品或者新产品的行为。 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不合格产品,是指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质量要求的产品。 对本条规定的上述行为难以确定的,应当委托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进行鉴定。 第二条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的销售金额,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出售伪劣产品后所得和应得的全部违法收入。 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达到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销售金额三倍以上的,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处罚。 货值金额以违法生产、销售的伪劣产品的标价计算;没有标价的,按照同类合格产品的市场中间价格计算。货值金额难以确定的,按照国家计划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1997年4月22日联合发布的《扣押、追缴、没收物品估价管理办法》的规定,委托指定的估价机构确定。 多次实施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行为,未经处理的,伪劣产品的销售金额或者货值金额累计计算。 第三条经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或者确定的药品检验机构鉴定,生产、销售的假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的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一)含有超标准的有毒有害物质的; (二)不含所标明的有效成份,可能贻误诊治的; (三)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可能造成贻误诊治的; (四)缺乏所标明的急救必需的有效成份的。 生产、销售的假药被使用后,造成轻伤、重伤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应认定为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生产、销售的假药被使用后,致人严重残疾、三人以上重伤、十人以上轻伤或者造成其他特别严重后果的,应认定为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 第四条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机构鉴定,食品中含有可能导致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的超标准的有害细菌或者其他污染物的,应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的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 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被食用后,造成轻伤、重伤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应认定为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被食用后,致人死亡、严重残疾、三人以上重伤、十人以上轻伤或者造成其他特别严重后果的,应认定为后果特别严重。 第五条生产、销售的有毒、有害食品被食用后,造成轻伤、重伤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应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的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假冒伪劣产品

假冒伪劣产品 一、引言 三鹿毒奶粉事件,使得我们不禁有想起了20世纪80年代的假鞋、假烟、假表,以及去年的“黑心棉被”、“瘦肉精猪肉”等,假冒伪劣商品如同顽强的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这两年来有1/4的家庭受到过假冒伪劣商品的侵害,涉及5000万城市消费者,%的消费者受到经济损失。这种大范围、大规模的制假售假活动,有损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社会资源,破坏了诚实守信的市场氛围,而且最终将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长期的负 面效应。 为什么我国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活 动没有随着国家一轮轮的“打假”活动迅 速得到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拟从信息经济学中有关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对假冒伪劣商品在我国当前市场上泛滥成

灾的成因,以及如何防止和消除这种现象的发生做一点探讨。 二、从经济学视野看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 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败坏了我国的商品信誉和国家声誉,并且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活动往往会滋生大量的腐败现象,严重的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可见,假冒伪劣商品实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真可谓假冒伪劣“猛于虎”,也因此有人把做假经济比作是“砒霜经济”。下面我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其危害作一粗浅的阐释。 “假冒伪劣”的存在降低了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并通过价格、竞争等杠杆,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扭曲了价格竞争等杠杆,损害了“优质产品企业”的权益。假冒伪劣商品的不正当竞争和低价倾销,导致真货斗不过假货,名优商品斗不过伪劣商品,打击了企业开发新

中国制造案例分析

“中国制造”案例分析 组长:李亚萍 组员:赵雅婷 耿丽姣 王晓芳一.什么是“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的基本内涵即“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专指采用国外技术和图纸甚至原材料,利用中国劳动力加工制造的产品。“中国制造”意味着中国有健全庞大的工业体系,有相关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但并不能说,中国有领先世界的创造研发水平和世界驰名的品牌。“中国制造”把中国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加工制造工厂,确实养活了数亿的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就业压力和社会稳定,但很难让中国的企业得到长期发展。同时,中国广大劳动者所创造的绝大部分利润被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获取。另外,“中国制造”不等于“中国创造”。直到“中国制造”的产品不再使用国外技术与品牌而是以自主技术及品牌生产的时候,中国企业才会无限的接近“中国创造”。 二.“中国制造”的背景 (1)国际因素。国际上,主要是世界制造业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包括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促使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及制造业呈现出在优势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制造业专业化分工日趋全球化,传统的福特式生产方式转向柔性制造的生产方式,制造业跨国的研发、生产等组织活动都已实现国际化。而跨国公司的全球发展推动了制造业的区域集聚发展,研发、生产和营销服务区域一体化趋势明显,以区位环境、政府的支持和大学科研机构的大量存在为核心的区域创新网络将是吸引制造企业一体化区域集聚的重要诱因。 (2)国内背景。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是中国制造的国内背景。对外开放直接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部投资,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共引进外资5675.2亿美元。促使中国从国外获取了诸多制造技术、生产线,为中国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来源;使中国学习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引入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市场化改革极大地刺激了中国潜在的消费市场,促使了民营经济发展,使它们迅速成长为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中国制造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化改革释放了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促进中国制造的发展。 三.“中国制造”面临的困境 “中国制造”遭到国际社会质疑,在出口占国民经济重要地位的情况下,这一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然而解决这一问题又非易事,“中国制造”目前面临着诸多困境。 1、产品附加值低,核心技术缺乏在世界制造业的产业链上,中国大多数企业只处在下游。 中国制造业的加工组装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附加值较低。目前可利用的比较优势是廉价劳动力,接受的是技术或产品的转移,这决定了我们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即组装和制造。而研发或营销策略的实施是由产品转移国进行的,可以说中国制造业的大部分是一种出口加工的模式。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大多停留在加工制造的初级阶段的情形下,中国制造业将处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困境中,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核心技术则仍然被发达国家所掌控。 2、品牌观念淡薄纵观中国整个制造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较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更是屈指可数。

假冒伪劣产品成因调研报告

假冒伪劣产品成因调研报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假冒伪劣的商品也随之出现,并破坏着正常的经济秩序。近年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等各级执法部门坚持执法为民理念,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加大打假力度,切实净化了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然而,由于未能从根本上采取措施,假冒伪劣商品呈现了屡禁不绝的态势,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怎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和铲除假冒伪劣,笔者试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一、成因 为什么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会屡禁不绝?除了利益驱动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外,还包括其他多方面原因。 1、地方保护主义。地方保护的支持和纵容,为假冒伪劣商品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空间。一些地方甚至把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对制假售假者,或者视而不见,或者轻描淡写地批评一通,有的甚至规定,只要不在本地销售假货,就为制假者大开绿灯。即使是全国性的打假行动,有些地方也是光打雷不下雨,等风头一过,他们又故伎重演。即使有时下一点小雨,也是内外有别-——对外的处罚较重,对本地的处罚偏轻,助长了制假售假者的气焰。因此,要想彻底治假,不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不拆掉地方保护的篱笆,不打掉一顶顶地方保护伞,显然是

不可能的。 2、打击力度不够。查处手段和打击力度不够,是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今众多的法律法规中,没有授予执法部门实施扣押、查封等行政强制手段的权力。执法人员有时明知是假冒伪劣商品,但因当时无鉴定依据,只能先登记保存,还得交由当事人保管,给制假售假者提供了转移销赃的时间,使许多案子到后来不是走了样,就是不了了之。而在依法处罚时,由于行政罚款额度较低,交给司法机关处理的条件又不够,往往对违法者不会伤筋动骨。由于处罚力度不足,即使罚款加没收,最后算总账,制假售假者仍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多年来,人们一直呼吁把制假售假者罚得倾家荡产,但是法律法规中并没有这样的规定。治假,不用“重典”是绝对不行的。 3、设备滞后。人员配备不够,打假设备落后,执法经费不足,严重影响了办案效率。对查获假冒伪劣商品的运输与储存、消除假冒伪劣商标标识、销毁假冒的伪劣商品及制假设备都需要一定的费用,特别是有毒有害且不具备使用价值的假冒伪劣商品,处理时涉及环境保护问题,难度就更大了。由于受经费限制,执法机关的交通工具、通讯器材等装备与制假分子相差甚远,无法对付集团化、隐蔽性强的制假活动。因此,必须切实加强执法部门的执法装备,以提高打假力度。

市场营销精选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时新商场对折销售何以成功湖北十堰市时新商场是一个以经营纺织品为主的商场。近几年来,由于受纺织品销售不景气的大气候的影响,生意比较平淡。尤其是大批的鞋类积压,使商场举步维艰。其中仅旅游鞋就占用了40万元资金。为了摆脱被动局面,1993年11月份商场用半个月的时间对折销售旅游鞋。该店在十堰市最具影响的《车城文化报》上宣称:此举措是以加速资金周转,盘活资金为目的,商场将亏损十万元。 当这个消息传播出去以后,该店鞋柜每天顾客熙熙攘攘,鞋柜前里三层外三层,这种情况持续了十五天,该店销售的旅游鞋不仅有仿皮鞋(40)、普通鞋(60),也有名牌鞋,如狼牌、火炬牌。定价也只有70元。这些鞋全部销售一空。结果,该店不仅没有亏损,反而赚了5万元。 [试析] 时新商场经营成功的原因。 [分析] 现代经营学是从买主出发,将市场看作主要是卖方的活动,认为市场是实现现实和潜在交换的一切活动。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意向,也就是说市场是人口、购买力和购买意向的集合。由此可见,看一种商品有没有市场,或者说市场是否已经形成,就要看是否具备这三个要素,三要素缺一,就不能形成市场,只有三者具备,这个市场才有经营取胜的可能。

十堰市时新商场经营旅游鞋之所以成功,从市场概念来看,主要是该店根据当时形成市场的三要素同时具备的情况大胆开拓市场,采取了灵活的营销方式。 第一,人口是形成市场的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市场的大小。因此,看某一商品是否有销路,首先要看能够接受这种商品的消费者有多少。十堰市属中小型城市,人口是足够多的,不成问题的。 第二,购买力。有了人口,不一定就能形成一定的市场,还要看这些人口有无购买力,有购买力的人口有多少。十堰市旅游鞋销售困难,其主要原因是价格贵,超过了大多数消费者的货币支付能力。时新商场针对这种情况,果断地运用了对折降价售卖的招数,立即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顾客,由于符合市场购买力状况,形成了抢购热潮。 第三,从购买意向来看,旅游鞋具有舒适耐穿、容易清洁、品质高级、式样高雅,而且冬天穿者保暖的特点。人人都希望拥有旅游鞋,只是价格太高,有些顾客只能望鞋兴叹,而时新商场价格对折,正好迎合顾客之需,符合消费者的购买意向。总之,从现代市场概念来看,时新商场抓住了形成市场的三个要素,看准了市场,大胆开拓,终于取得了成功。 案例二、顾客永远是正确的 旧上海有一家永安公司,以经营百货著称。老板郭乐的经营宗旨是:在商品的花色品种上迎合市场的需要,在售货方式上千方百计地使顾客满意。商场的显眼处用霓虹灯制成英文标语:Customers are

涉及食品药品9种罪名构成要件及证据规格

涉及食品药品9种罪名构成要件及证据规格《刑法》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一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中的下列案件: 1、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第140条) 2、生产、销售假药罪(第141条) 3、生产、销售劣药罪(第142条) 4、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第143条) 5、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第144条) 6、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第145条) 7、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第146条) 8、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第147条) 9、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罪(第148条) 一、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刑法第一百四十条) 本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违反产品质量管理法规,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并且销售金额达到5万元以上或者货值金额达到15万元以上的行为。 (一)追诉标准。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第十六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1、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的;2、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十五万元以上的;3、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但将已销售金额乘以三倍后,与尚未销售的伪劣产品货值金额合计十五万元以上的。 (二)犯罪构成要件。 1、侵犯的客体为复杂客体。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不仅侵犯了国家对生产、销售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制度,而且还侵犯了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客观方面表现为生产者、销售者实施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 3、主体为一般主体。一切从事产品生产、销售的企业、公司等单位以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的自然人,都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4、主观方面由故意构成,并且一般都具有牟取非法利润的目的,即行为人明知是伪劣产品而予以生产或者销售。过失行为,生产者不知原材料假或者不符合质量标准,而生产或销售的,不构成本罪。 (三)证据参考标准。

罗某非法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辩护词

辩护词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 湖北安格律师事务所依法接受被告人罗文家属的委托,在征得被告人罗文本人的同意后,指派我们担任其销售伪劣产品罪的一审辩护人。在本次庭审之前,辩护人详细查阅了本案的卷宗,并多次会见了被告人,对本案的事实有了全面的了解。现结合今天的庭审情况,根据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发表如下辩护意见,请合议庭采纳:第一、本案中没有充分的证据证实罗文主观上具有运输假烟的故意,罗文对运输的货物是假烟并不明知。 检察院的公诉书称被告人罗文在明知是非法卷烟的情况下,为他人将非法卷烟提供运输,而本案指控的罗文涉嫌犯罪的金额达311万元。本辩护人认为,被告人罗文可能知道的系非法卷烟的部分仅是十几件香烟,被告人罗文仅应对部分的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承担责任。分析如下: 1、货源联系过程中罗文仅了解有十几件香烟要运输。 本案被告人多次供述中均表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2010年10月中旬,被告人罗文送货从重庆到昆明,然后又从昆明送货到广州。到广州后本案另一被告人江铧问罗文愿不愿意送货从福建云霄到重庆,货物是一些食品,运费12000元。后来在去福建云霄途中,江铧说要带十几件烟。所以我们认为:在整个货源联系过程中,被告人罗文知道的是货源是小食品,至多也只是知道附带上十几件烟草,而完全不是明知全车的香烟。

2、在装货过程中罗文并没有了解到运输的是香烟。 被告人罗文在他人带领下到达装货地点后,被告人罗文所见的是几十箱方便面纸箱、几百箱喜之郞果冻低箱和十几个编织贷包装,与他们事先所述的小食品相符。并且在装货过程中,货主也没有让被告人了解货物的情况,还让罗文在驾驶室休息。罗文只是在他们把货物全部装好了,把车厢后门关好、车顶篷布系好后通知其已装好,于是罗文下车检查车厢后门和篷布后就发车了。所以我们认为:在整个装货过程中,被告人罗文无论从事先了解的情况即要运的主要是小食品,还是到达现场后所观察的情况即方便面、喜之郞果冻,都只是明知运输的系食品,根据不应当也不可能知道是香烟。 3、从运输的惯例来讲,被告人罗文也不可能去完全了解运输货物的全部真实情况,缺乏主观明知的条件。 根据我国的运输市场的实际状况及习惯,在普通运输服务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托运的业主完全可以自由选择承运人,其在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承运人在承运货物时,只可能根据业主提供的基本信息,从外观上判断货物是否为违禁品,不可能要求业主将每箱、每件、每瓶货物都打开检查是否与托运物相符。而本案中的实际情况完全如此,作为承运人的罗文主观上认为是食品,观察到的也是食品的包装,其不可能去要求查验货物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认为从运输的惯例来讲,被告人罗文也不可能去完全了解运输货物的全部真实情况,缺乏主观明知的条件。 第二、罗文的运输行为仅起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犯罪中的辅助的次要的作用,系从犯,应当比照相关主犯的量刑,从轻处罚。

工作心得:认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几个问题

工作心得:认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几个问题 刑法第140条规定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但实践中对该罪的认定却往往存在三方面的争议。 第一,就该罪主观方面的“故意”而言,有观点认为,只限于间接故意,不包括直接故意。也有观点认为,该罪的主观方面是以谋取非法利润为目的的直接故意。对此,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主观方面应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犯罪的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间接故意,则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而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犯罪故意包括两个要素: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区分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典型标志就在于两者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存在明显区别。 从认识因素上看,犯罪的直接故意既可以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也可以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对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而言,其危害结果是破坏国家产品质量管理秩序和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于破坏国家产品质量管理秩序这一危害结果而言,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与其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破坏国家产品质量管理秩序;而对于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危害结果,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与其并非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可能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为此危害结果的发生还取决于产品是否已售出)。由此,生产、销售伪劣

产品的行为人在主观认识因素上符合直接故意的特征。但同时,该罪也包括了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因为,就意志因素而言,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持放任的心理状态。众所周知,生产者和销售者实施犯罪行为的最终目的是谋取非法利润。为了取得非法利润,生产者和销售者希望和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而对间接故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第9条规定,知道或应当知道他人实施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而为其提供贷款、资金、账号、发票、证明、许可证件,或者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或者运输、仓储、保管、邮寄等便利条件,或者提供制假生产技术的,以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共犯论处。《解释》作出这样的规定,是在充分考虑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不少人明知他人可能在实施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却放纵该行为并为其提供重要帮助的情况。这些犯罪者在意志因素上就是间接故意。 第二,关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产品”内涵的认定也存在争议。由于该罪被规定在刑法第140条,但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一节的类罪名是“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那么,刑法为何如此规定?这是认定该罪时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 刑法如此规定,主要是为了使具体的罪名和类罪名相区别。首先,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产品如不是为了交换而产生就不能成为商品。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的产品显然是为了交换,如此才有可能对犯罪客体或法益构成侵害。其次,从立法目的上看,刑法第三章第一节的规定是和我国产品质量法相配套的,是对严重违反产品质量法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因此,在本罪中,商品与产品的内涵应该一致。产品质量法第2条规定,“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

浅谈假冒伪劣产品横行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浅谈假冒伪劣产品横行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摘要:我国当前正处于转轨时期,法制不健全,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道德观念的滑坡等,导致了当前我国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震惊中外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就是典型),其存在给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角度——经济学的视野出发,根据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的现状,分析了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并对假冒伪劣商品存在猖厥的原因进行了剖析,进而提出了一些治理假冒伪劣商品的粗浅建议。 关键词:假冒伪劣、危害、原因、对策 一、弓| 言 三鹿‘奶粉事件,使得我们不禁有想起了20世纪80年代的假鞋、假烟、假表,以及去年的“黑心棉被”、“瘦肉精猪肉”等,假冒伪劣商品如同顽强的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这两年来有1/4的家庭受到过假冒伪劣商品的侵害,涉及5000万城市消费者,98.5%的消费者受到经济损失。这种大范围、大规模的制假售假活动,有损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社会资源,破坏了诚实守信的市场氛围,而且最终将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长期的负面效应。为什么我国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活动没有随着国家一轮轮的“打假”活动迅速得到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拟从信息经济学中有关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对假冒伪劣商品在我国当前市场上泛滥成灾的成因,以及如何防止和消除这种现象的发生做一点探讨。 二、从经济学视野看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 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败坏了我国的商品信誉和国家声誉,并且制假、售假 等违法犯罪活动往往会滋生大量的腐败现象,严重的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可 见,假冒伪劣商品实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真可谓假冒伪劣“猛于虎”,也因此

对市场假冒伪劣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市场经济的不断规范和宏观调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但由于市场初放型经济的发展和掺和,私营经济的加盟,市场上出现了不尽人意的假冒伪劣现象。由于少数的不法分子,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利欲熏心,大肆搞制假贩假的不法行为,给市场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广大消费者纷纷呼唤市场诚信、市场公平。为此,笔者对市场出现假冒伪劣现象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与思考。一、当前市场假冒伪劣现象的主要现状在对市场进行调查中感到,当前市场假冒伪劣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食品和营养品行业中的假冒伪劣。一些厂家在食品生产中,制假贩假或生产劣质的食品。如市场出现了假冒伪劣的月饼、饼干、奶粉、果冻、麦片、脑白金、白糖等,有的甚至加工生产劣质有毒的大米、面粉、食用油等。2、肉类制品中的假冒伪劣。如用老母猪肉制作的劣质肉松,用死猪肉灌制的香肠和制作的劣质火腿肠,用农药泡制的火腿,用沥青拔过毛的鸡、鸭、鹅和注水的牛肉、猪肉等。3、海鲜产品的假冒伪劣。如用甲醇泡制的有毒的海鲜水发产品等。4、调味品中的假冒伪劣。出现了假冒伪劣的酱油、无碘食盐、味精、淀粉等。5、烟酒产品中的假冒伪劣。出现了屡禁不鲜的各种假烟、假酒等。6、“三农”产品中的假冒伪劣。如出现了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假薄膜和劣质的农机等。7、有关证件的假冒伪劣。出现了假毕业证、假身份证、假军官证、假驾驶证、假工作证、假学历证、假结婚证、各种假牌照、假介绍信、假房产证、假产品证、假合格证等。8、服装产品的假冒伪劣。以劣质服装冒充名牌服装,出现了假冒伪劣的西装、羽绒服、皮装、西裤、内衣、婚纱、鞋帽、手套、被装等。9、电器产品的假冒伪劣。有假冒伪劣的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电脑、洗衣机、微波炉、电风扇、电熨斗、电吹风、收音机、油烟机、随身听、电须刀等。10、建筑和装饰材料的假冒伪劣。出现了假冒伪劣的钢筋、水泥、楼板、劣质的铝合金、涂料、复合板、三合板、木地板、墙纸、地面砖、大理石、花岗岩等。11、通信器材的假冒伪劣。出现了劣质的手机、小灵通、固定电话机、通信电缆等。12、医疗器械和医药药品的假冒伪劣。如假冒伪劣的医疗器械和假药及劣质药品等。13、文体器材及文化用品的假冒伪劣。出现了假冒伪劣的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板等;出现了盗版的磁带、光盘、唱片、杀毒软件、假钢笔、假纸张、盗版书籍等。14、装饰品的假冒伪劣。出现了假冒伪劣的水晶首饰、玉器首饰、金银首饰等。15、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假冒伪劣。出现了假冒伪劣的肥皂、香皂、牙膏、牙刷、洗涤剂等。16、化妆品中的假冒伪劣。出现了假冒伪劣的洗发精、护发素、洗面奶、护面霜、染发素、香水等。17、杀虫除害产品中的假冒伪劣。出现了劣质的全无敌、一扫光、蚊香、电蚊片等。二、产出假冒伪劣现象的主要原因在调查分析中,感到市场出现假冒伪劣的现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经营人员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是来自政府部门管理上的原因。来自经营者自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利欲熏心、唯利是图。一些市场经营者为了赚取高额利润,走捷径达到暴富的目的,利欲熏心、唯利是图,只顾自己发财,不顾他人死活。因此,在经营活动中制假贩假,以低价的成本赚取高额的利润。以制作假冒伪劣的食品、水发产品、肉制品等,哪些赚钱他们制作哪些假冒伪劣的产品销售,在他们眼里,金钱至上,有钱就有了一切,一切向钱看,为了钱不惜一切代价去制假贩假,使假冒伪劣产品远远不断地供应市场,在市场上泛滥成灾。2、互相攀比、挺而走险。在制作假冒伪劣产品中,一些生意人不是互相提醒、劝阻和制止,而是互相攀比,互相哄筑市场。看见别人制假贩假,他更不甘示弱,制假贩假的手段比别人更厉害、更高明。因此,在一些生意人中,较着劲制假贩假,假冒伪劣的生意越做越大,资本囤积也越来越厚,使制假贩假的技术越搞越发达。有的形成了制假贩假的一条龙生产的企业,使市场打而不绝,攀而不止。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制假贩假的行列中,有的是跟着亲戚打工学成的,有的是跟着近邻的生意人打工学成的,还有的是这个村出现了制假贩假,哪个村的人知道后,也跟着学着走歪路,使制假贩假形成了户户相连、村村相应,乡镇初具规模的地域性的制假气候,形成了以制假贩假共同发财的小局面。4、道德败坏、品行低劣。在制假贩假的生意人中,有的灵魂扭曲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